学生健康体检的意义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健康体检的意义(精选8篇)

学生健康体检的意义 篇1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我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正如当今的小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然而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他们身上日益突出。我想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外,更多的还在于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首先是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再就是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孩子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今小学生的学习比几十年前的孩子要紧张得多,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许多消极的社会、家庭和道德等方面的现象,这些都会使儿童在心理上受到伤害。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有求必应;生活上过度地保护和干涉;学习上过分计较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师的常规任务,它反映了能否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

许多家长过于追求分数,怕孩子考不好,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给孩子布置许多家庭作业;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了学习任务外,不顾孩子兴趣与否,硬叫孩子去学美术、书法、器乐等,对孩子寄予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的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孩子的分数。冗长而又艰巨的竞争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不堪。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总上不去,有些是因为自卑,觉得自己总比不上别人,认为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是差生,产生了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喜欢独处,不爱与人沟通,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做什么事都鼓不起劲儿,因此也导致对学习消极对待。在我班里有个男生,他做事的动作特别慢,作业总是完成不了,家长由于缺乏耐心,由其自由发展,一段时间下来成绩下降。我找来了家长,先提醒家长不能不理小孩,告诉家长,孩子不是智力有问题,只是动作慢了点,应该用鼓励的方法让他改掉坏习惯。然后我跟学生说:“你是可以做到的,我相信你!”。跟他说了学习上的优点与缺点,让他对自己有信心。经过家长和他的努力,他现在基本上能在学校完成作业,对学习也有了兴趣,成绩保持良好。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使学生热爱学习。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后进生”通常是纪律散漫,思想意识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做好转化工作,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我班的王温华同学,课堂上经常拉拢同学讲话,每次作业都欠交,不愿读书背书,不肯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脾气大,成绩很差。可以说真拿他没法子。但偶尔的几次早上却让我发现他原来很关心集体的,他每天早上一到学校,就抢着帮同学值日,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因此,我抓住这机会找他谈心,教育他如果做作业也能像扫地这么认真的话,我相信他的成绩肯定会很棒的。为了使他增强学习动机,我几次的跟他谈话及疏导他的心理和做心理游戏等,同时和他一起寻找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改变自卑心态,重拾学习信心。现在,他真的变了,作业很少不交了,而且成绩也有所进步。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许多孩子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由于工作常常不在家,形成了单亲家庭或家中缺少与父母沟通,这些孩子不是缺少母爱,就是缺少父爱,看到别人有父有母,一家和和美美,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这学期,我遇到这样一件事,班里一位学生原来的成绩不错的,开学以来成绩下降,对学习缺乏兴趣,总是闷闷不乐。我找来了这位学生,从谈话中了解到她的妈妈由于工作调动分配到外地工作,爸爸是做生意的,常早出晚归,回到家常常一个人,从她的话中,知道她很想念妈妈。于是我联系了学生爸爸了解,确有此事,并告诉她学生的情况。我一方面要求家长要关心学生学习,可以利用电话让学生多与妈妈聊天,休息日尽量抽时间与孩子玩。另一方面,告诉学生父母的难处,让她知道并不是父母不理她,而是真的有难处,告诉她父母是很爱她、关心她的,平时多对她嘘寒问暖,让她感到身边的人是关心她、爱护她的。后来,学生又开朗起来了,经过她的努力,成绩又提高了。

四、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实践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幼年、成年到老年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他们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身体和心理发展都起了重大变化。性的成熟,使他们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但是,由于他们还处于学习和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种特定的社会地位和其尚未成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这两种需要都没法真正得到满足,这就形成了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这个时期他们出现的身体发展的烦恼、独立的烦恼以及青春期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很容易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之中。由于他们对成人封锁,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而向同伴倾诉常常不仅不能摆脱烦恼,反而会使之加剧。应该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充满危机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外,还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使他们愉快的度过这个心理充满危机,甚至令师长难以琢磨的时期。

五、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如,我们四年级有一位叫邓嘉乐的男生,在本学期的前几周,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无精打采,经常打瞌睡,我经过旁敲侧击的方法了解到,他经常利用晚上到离家不远的网吧上网,已经上瘾了,经常从父母那里骗取零花钱去上网。于是,我装作不知情,先找来嘉乐同学谈心,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他聊网络,和他谈起网络的好处,当他讲得眉飞色舞时,在适当时机和他谈谈网瘾的害处,当看到他脸色大变时,我没有再把话题接下去,而是借口班会课要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布置他找一些有关学生沉迷网络的利与弊的内容,第二天,他向我交了一份材料,详细地列举了上网的利与弊,同时,也红着脸告诉了我,其实他自己就已经沉迷网络,并从找资料的过程中,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我也因势利导,让他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以良好的心态去正视网络,此后,还多次找他谈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永业同学终于彻底戒掉网瘾,学习成绩也赶了上来。

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尤为重要。

六、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任其长期积累,超过其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之,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看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要不断地探索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里健康的基本内容,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里状态,学生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里疾病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心态,具有重要意义。也就说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学生健康体检的意义 篇2

一、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

1. 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 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通过感知、认识、理解才能建立一定的关系。人际交往认知过程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正确的人际认知对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较低, 这使得其在人际交往认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 从而引起人际交往障碍。如, 有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处处低人一等, 人际交往时常常会丧失信心、没有朝气、缺乏勇气、表现出怯懦、自卑;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 别人都比不上自己, 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 自我欣赏, 自以为是, 以自我为中心,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或不屑与人交往, 表现出自负。

2. 情绪引起的交往障碍

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 而不良情绪则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学生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 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 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 头脑还不够冷静, 在人际交往中, 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 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 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常常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不能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 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筅新疆昌吉学院沈明泓

3. 交往技能缺乏引起的交往障碍

由于学校教育更多地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业与品德的培养上,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 使得他们在交往中常常由于不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悦纳他人而出现人际交往冲突, 影响人际交往的效能。研究发现, 受拒绝的学生通常由于缺乏社会交往技能, 导致他们不受人欢迎。如, 他们可能打断别人的活动, 不能合作游戏, 不能坚持与其他学生玩;他们可能喋喋不休地惹人心烦, 也可能是退缩的, 自己独自玩耍;他们可能是活动过度, 有攻击性, 不善于解决冲突等。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 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美德为出发点, 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问题) 作出新的解读, 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良好地生活。因此, 积极心理学注重以下三个层面上的研究:一是主观层面上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 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 如希望、忠诚等;二是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 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等;三是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 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 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 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总之, 积极心理学注重从积极方面入手, 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开发潜能, 减负增效, 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 它不仅引领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也为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三、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意义

1. 注重学生积极认知的培养

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在培养学生认知时, 一要教会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 既要看到事物的有利方面, 又要看到事物的不利方面。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希望、增强信心, 始终使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如, 学生发生人际冲突, 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冲突不利的一面, 冲突给我们身心带来的伤害;也要让其看到有利的一面, 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是很自然的, 通过自己独立解决冲突和争执, 不仅能够学会协调、同情、忍让等处世技巧, 也掌握了如何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二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首先要教会学生会综合地评价他人。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 不应当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其次, 要发展地看待他人。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 而不应当总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旧的思维定式来评价他人。再次, 要客观地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时, 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评价他人。三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自我评价。首先, 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其次, 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得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 避免自己主观理解而带来的误差。再次, 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 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最后要学会积极悦纳自我。不仅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 包括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 还要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 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这不仅能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发挥自己的潜能, 而且还有助于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好地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

2. 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培养学生积极情绪时应做到:第一,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拥有更多积极情绪的学生, 更易看到事件蕴涵的积极意义, 更倾向于对事件积极归因;情绪发生后, 积极归因又有助于学生的情绪调节。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事件, 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成败的原因, 让学生自由发言, 对学生的积极归因予以无条件的支持、鼓励, 对消极归因给予恰当的指点、引导。通过一系列的反馈、强化, 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归因倾向。第二, 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学生, 往往能更快地从情绪低落状态中恢复过来、产生积极情绪。因此,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 如认知调节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等。

3. 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艺术, 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 培养学生交往技能时, 一要学会真诚。“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 结交朋友要彼此真诚, 同伴相处要坦诚相见, 不弄虚作假;二要学习微笑艺术。笑容是善意的象征, 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 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三要学习倾听艺术。在交往中, 要学会倾听, 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 努力掌握别人说话的要点, 对别人的说话作出合理的评价;四要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及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五要学习赞美艺术。任何人都希望他人的认同和赞赏, 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因而在交往中要多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势, 给予真诚的称赞与肯定。

4. 创设积极向上的学生人际交往环境

积极心理学注重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 注重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来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受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在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辅导时, 应注重创设积极向上的学生人际交往环境。那么, 如何创设积极向上的学生人际交往环境呢?

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源泉中产生出来。”因此, 教师自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生的真挚热爱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教师人格的影响下自觉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自觉仿效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不仅如此,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深入了解把握其个性特征, 因人施教, 促进全体学生正常的全面的发展。总之, 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会更自觉地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二要创设积极的班级心理氛围。积极的班级心理氛围是学生积极个性品质培养的前提条件。为了真正营造有助于学生积极个性品质培养的班级心理氛围, 就必须正视学生集体问题的复杂性, 既要考虑到集体组织的必要的一致性要求, 又要考虑到不同特色学生群的需要。以此为原则, 教师要重视集体活动中的评价。在学生集体活动中, 教师要拓宽对学生评价的层面, 多视角评价学生的成绩与进步,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团体合作的必要性, 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探析 篇3

1948,世界卫生组织(WHO)年对“健康”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当前社会,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早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有关人士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主要内容为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以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为重点,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实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基本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综述别人研究成果。本人将健康教育理解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1世纪既是知识的世纪,同时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世纪,健康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健康促进”运动,主要内容是推动全世界对健康的关注和健康理念、健康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研究人员、专家也一致认为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将有利于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学生时代,学校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习度过,这就使得学校的健康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性格、习惯、世界观进一步完善巩固,同时,在这个关键阶段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的水平就十分重要。筆者曾经参与了一项有关大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1)华北科技学院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素养的平均得分是40.13±2.46 分(百分制得分79.86±5.03),健康行为素养的平均得分是21.00±1.67分(百分制得分61.34±3.87),健康技能素养的平均得分是8.05±0.59分(百分制得分80.06±8.24),健康素养总分的平均分是69.50±2.55分(百分制得分73.61±3.30)。(2)华北科技学院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总分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得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得分以及健康素养基本技能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性。(3)大学生健康素养得分与性别、民族、专业类别、不同户口类型、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总体来看,华北科技学院大一新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一般,需要加强学校教育、个人学习及大众传播影响的作用,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当前在我国,各个高校的健康教育内容较为缺乏,基础十分地薄弱,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第一,高校管理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健康教育资金、设备投入较少,很多学校健康教育课只是列为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该课程。第二,缺少健康教育师资,中小学阶段该课程主要是由生物教师、体育教师等学科老师担任;但在高校往往缺失、责任不清,到底应该如何设置课程,由谁来教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和解决。第三,缺乏较好的、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和以及参考资料,很多现有的健康教育课本内容过于枯燥,形式简单,过于抽象、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四,大学生自己对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认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自主学习,即便学习相关知识,也缺乏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管理能力。

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健康是不容忽视重要问题,如果健康水平过低势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所以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此项工作的成败将会影响我国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对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也会产生十分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钱华美 复旦大学 2010

[2] 《2008年长沙市高校新生健康素养调查研究》梁昌标 中南大学 2009

[3] 《太原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杨昆 山西医科大学 2011

学生健康体检的意义 篇4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其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我开始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我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我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其次,我开始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再者,我开始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我会正视现实,慢慢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我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会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我会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我能够认识我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通过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使我心理的健康发展。

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篇5

一、健康教育的意义

1.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阿拉未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保健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否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说明健康教育对实现所有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的地位和价值。第36届世界卫生大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第68次会议,根据初级卫生保健原则来重新确定健康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健康教育新策略”,强调了健康教育是策略而不是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应该把健康教育作为联系各部门的桥梁,以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活动。2.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死因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冠心病、肿瘤、中风己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死因,这些疾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约占50%)、职业和环境因素有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实践证明,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冠心病下降了1/3,脑血管病下降了1/2,吸烟率下降1.1%。已 1

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健康教育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3.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患病的危险性,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事业。正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指出,目前,成年人的疾病和死亡原因主要是癌症和冠心病,然而,如果人们能够获得有关吸烟、饮食和锻炼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践的话,成年人的死亡总数可以减少50%以上。同样在大多数国家,饮酒引起的事故和疾病也是过早死亡的一个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清单上,现在还必须加上艾滋病。目前,世界上对付这种新威胁最有效的武器仍然是在群众中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科学知识,从而保护他们的家庭。许多国家的事实表明,健康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据介绍,在美国,尽管烟草业每年花费近20亿大做广告,但美国现在已有3300万人开始戒烟。

现在已经很清楚,普及卫生保健知识这种手段潜力比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科学进步都大得多。例如,如果用医疗手段把西欧和北美地区的人均寿命增加1岁,估计每年要花好几十亿美元才能奏效。然而,如果人们下决心合理进食、经常锻炼、不吸烟、饮酒适量,那么,花费不了多少钱,甚至分文不花,就能使男性 2 的寿命增加10岁。而美国用于提高临床医疗的投资,每年数以千亿计,却难以使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1岁。

4.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以及做出的与健康有关的决定。自我保健包括了个人、家庭、邻里、同事、团体和单位开展的以自助为特征(也包括互相)的保健。它是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的体现,它能发挥自身的健康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责任感。综观世界潮流,如美国的“健康的国民”,英国的“预防与健康:人人的责任”,加拿大的“健康影响模式”,澳大利亚的“健康的澳洲人”,日本的“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钥匙在您手中”等等,这些运动不仅是体现了民众健康服务的目标和策略,更着眼于民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参与态度和实践。自我保健不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提高整体卫生保健水平和人们健康水平。

5.健康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克服封建习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封建迷信是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表现,也是麻痹人们思想的精

神鸦片。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仍然是损害人们健康一个重要原因。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医药卫生范畴的。许多人相信“鬼”与“神”,有病时求巫不求医,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破除群众中在医药卫生方面的迷信思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使群众掌握科学知识,自觉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健康教育的任务

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与决策层转变观念,从政策上支持健康需求和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2.建立或促进个人和社会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阿拉木图宣言)指出:“群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个人或集体的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促使群众与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某些保健计划活动。通过提供信息、提高个人技能,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正确、有效地作出抉择。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人类的健康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健康教育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4.积极推动医疗部门观念和职能的转变,使医疗部门的作用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5.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目前,要全面落实《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中的有关健康教育内容,提高我市全体市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推进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把我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6

通常情况下,成人可以通过幼儿的行为及情绪表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但因为学龄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水平比较低,对内心感受的描述不多、不准确,对心理困惑、痛苦的感受性不高,缺乏求助意识,所以这种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如何系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目前,以儿童为对象的心理咨询通常采用游戏治疗的方法。游戏治疗是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借助游戏为沟通媒介,使来访儿童和咨询者在游戏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在此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它借助儿童在游戏中运用的玩具和出现行为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来解释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依此疏导儿童。这种心理咨询技术常用于学龄前儿童。以下结合幼儿日常的游戏活动,介绍几种在游戏治疗中常用的游戏,教师和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和应用。

讲故事

在游戏治疗中常常应用说故事的技巧,让幼儿把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情,通过自己原创的故事中表达出来,而成人通过故事中的隐喻来探析幼儿的内心世界。讲故事时,先由幼儿讲一个原创的、有头有尾、有内容的故事,教师或咨询师倾听并推敲其中的意义(根据该幼儿的有关背景资料),然后用类似情境中的.相同人物编讲一个包含更健康的观点和处理问题方法的故事。

学生健康体检的意义 篇7

1.贯彻系统性终身体育教学, 传授学生健康人格知识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 中小学体育教学从过去单一性教学转变为多元化立体性教学, 不再局限于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教学, 更注重学生追求健康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 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 自由参与体育活动, 贯彻系统性终身体育意识, 有机结合课内外体育运动, 为中小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体育活动, 为促进中小学生自由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为中小学生提供广阔学习空间。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贯彻系统性终身体育教学, 为学生创设情感色彩的体育运动, 融入健康人格知识, 让中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 体验和感悟体育运动中的荣誉感和亲和感, 满足中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多方面情感需求, 传授学生健康人格知识。

2.夯实基础性终身体育教学, 唤醒学生健康人格意识

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以基础体育运动教育为定位, 加强中小学生体育运动课程教学, 以体育运动为教学手段, 实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运动不再局限于竞技项目, 而更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也为学生传授健康生活体育知识, 夯实中小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性教学, 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充沛体力, 养成健康体育态度和行为, 实现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唤醒学生健康人格意识。

如,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结合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多样化需求, 分别设计了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球类运动、武术类运动, 其中田径类运动中的长跑课, 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意志品质;体操类运动利于培养中小学生体育美感, 果断勇敢等良好心理素质;球类运动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团结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大局意识;武术类运动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灵活敏锐、果断机智品质思维, 培养中小学生高尚审美情操和美感鉴赏力。

3.注重迁移性终身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能力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设计不同体育运动活动, 很多中小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 往往会在自然运动状态下表露体育天性, 最能审视中小学生行为特征, 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意识, 注重终身体育迁移性教学, 把握改善中小学生体育行为的最佳时机。然而,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仍发现有的学生存在体育运动不当行为, 甚至难以有效调节自己适应运动, 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凸显的缺陷,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缺陷, 设计恰当运动纠正人格缺陷, 有效改善学生人格状态。

如,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球类运动中, 中小学生很可能面临紧张激烈且形势多变的场景, 而这样的运动尤其需要中小学生沉着冷静应对, 才得以取胜, 否则紧张就会失措, 导致运动失败。但是, 有的中小学生性格腼腆, 体育运动能力较差, 在参加球类运动时, 害羞脸红、胆小躲避, 面临极大的性格缺陷, 这就需要教师为中小学生引入终身体育理念, 以理念先行, 对中小学生加强教育启发, 经过终身体育教学培养, 逐渐转变中小学生体育行为, 培养中小学生勇敢无畏精神, 促使中小学生身心迁移, 促使中小学生具有走向社会的能力。

总之, 终身体育理念对中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贯彻终身体育理念,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终身体育教学, 传授学生健康人格知识, 夯实基础性终身体育教学, 唤醒学生健康人格意识, 注重迁移性终身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能力, 真正践行中小学终身体育教学, 促使中小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 采取恰当的体育教学方法, 有机结合体育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才能得以真正养成中小学生健康人格。

摘要:健康人格是一种基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活动,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完善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学为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服务,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对学生实施健康人格培养。因此, 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 教师应融入人格教育思想, 完善学生健康人格,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因此,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以终身体育理念的教育魅力, 培养中小学生健康人格。

关键词:终身体育,中小学生,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任丽娜.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内蒙古教育, 2015 (8) :83

[2]吉训金.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5 (39) :101

学生健康体检的意义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传统体育;民俗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

一、传统民俗体育游戏的内涵及其特征

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传统民俗体育游戏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它作为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了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反映在传统民俗体育游戏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二、以学校为基础,全社会共同努力继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游戏

1.将民俗游戏加入健康教育课教材当中,使之正规化,也可适当进行改变,让教师有据可依。游戏内容可根据年龄进行设置,如放风筝、打陀螺、抖空竹、弹球、跳皮筋等,根据年龄特点进行适当引入,也可借鉴一些外国优秀民俗游戏为我所用。

2.在“阳光体育”活动的东风下,将民俗游戏引入大课间,在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和参与民俗游戏,是指在学校里形成规模,并长期坚持下去。

3.将民俗游戏与运动会相结合,以体育节的形式开展,让运动会更加灵活多样,增加了娱乐元素,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提高兴趣,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为民俗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做到身心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民俗游戏虽然是传统的文化,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也是新鲜事物,民俗游戏能延续至今必然有它的优越之处,他除了有体育的共同特点外,也有其他项目难以取代的独特魅力。我国现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传统项目,其中也包括许多少数民族的游戏,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拔河;苗族的划龙舟等。

总之,传承与弘扬传统游戏项目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孩子们甚至成年人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艰巨的任务离不开你我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退保证金下一篇:奖助学金班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