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记叙文(共8篇)
这也是为什么文化作文是将文化价值观,通过文学的方式呈现的道理。理解这一点,就懂得为什么文化作文将描写、叙事的基本功,作为小学和初中的重点训练,而将记叙文到小小说和散文化的训练,作为序列层级来打造。同时描写的真实感与细节感、情景化与诗意化,叙事的生动性与曲折性,一直是作为文化作文生活化训练重点提升。理由皆在于此。
青春万岁
江苏一考生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细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
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
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般从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找到了!”老爸捧着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着一只轻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飞的蝴蝶。
是一本手抄诗集,是青春的幻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那声音雄厚,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陃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从未被生活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
老爸大口喘着气,坐回床沿上歇息,他的老式衬衫彻底汗湿。
他的眼中分明有泪。
青春的那些事
“丁丁零……”下课铃响了。
“快快快,快跑,去厕所抢位子。”不知道是谁大嗓音喊了这样一句话。对她真是无语。可是她说的也对,因为你不早去,你就要等好长时间,才能回班。
“好想把她们都给变没有,看谁还和我抢位子。”小雅愤愤地说,“每次去厕所,都要等好长时间,等得我头发都白了好几根。”
“哈哈哈……”我们班里的人听到了都很无语地笑了。然后,我到小雅面前,说:“来,给姐姐看看,你头发白了多少了,来,我数数看。”
“一根、两根、三根……”谁知,小雨比我先一步“数”起小雅的头发来了。我心里想:小雨你完了!心中却暗暗自喜,因为我知道下面将要出现什么状况……
果不其然。“小雨!”我听到了什么声音,好像是谁的磨牙声。好吧,我知道了,是小雅嘴里发出的。然后,一阵尘埃扬起,“咳咳……”班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起哄的声音。猛的一声“疼”的叫声,盖过了全班的喧哗。我们都为小雨感到可怜。因为小雅爱发如命,谁敢碰她的头发,那相当于要了她的命啊,所以小雨此番不备,惨遭小雅的毒手。幸好,我只是光说而没做,不然有报应,那个“疼”下回将从我嘴里发出。唉,幸好啊幸好!
这时,上课铃响了。
“啊,这节课是数学老师的课,完了完了,我又要去找周公约会了。”睡神小衷高兴地说道。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说睡神啊,你能不能把你的脑袋打开啊?装点知识进去行不行啊?我真替你忧心啊!”我恨铁不成钢地说。
睡神无谓地说:“我这叫养精蓄锐,反正有你在,我知道亲爱的盼盼一定会帮我做好笔记的,对不对啊?”
“好吧!”我无可奈何。
“你不要担心嘛!反正我很年轻,没事的。”
我心里想:我们因为年轻,就可以这样无所谓吗?我们打打闹闹,因为我们年轻,正值青春时期嘛。等我们以后老了,想打也打不成了呢。但我们可以荒废自己的青春吗?
青春是不朽的。青春的那些事也是不朽的。我们疯够了,总得收收心吧……
不朽的青春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至少,我赞同。
十八岁,很庆幸,我们相遇在这个年纪,相遇在这个可以做梦的年纪,共同造就着我们梦一样的青春。
还记得,我们都不想上高中,说高中太苦了,会受不了的,可是终究没有一个人会半路退出,却让高中成了过得最难忘的三年。
这些年,我们一起,风风雨雨。还记得,我们一起偷懒。不想跑操,就一块不去,却恰好被老师逮个正着,直到学期结束,就一次操都没有再敢逃过,只是每次都是怀着不忿的心情去的。
还记得,我们一起逛街。每次来学校都比规定时间早那么一点,然后一起去玩,去买衣服。可是,每次的结果总是谁都买不到合适的,却总把卖家搞得无语。估计现在街上的店家都认识我们了。直到现在,老板们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谁知道是哪个丫头的嘴巴太损了呢?!
还记得,我们一起减肥。“肿么办?我又肿啦!”……谁都不想用运动减肥法,斟酌了三秒钟,都双手赞成食物减肥法。于是抛弃了主食,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水果以及零食。结果,可想而知,瘪下去的没有人,只有钱包,人都吃肿啦。
还记得,每当看到别人有朋友带吃的来看望,便会聚之以羡慕的眼神,但随后都会消逝,继而都会不屑地说:“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自己看自己!”结果呢……大群吃货“共产”,我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记得一百天的倒计时那天,憧憬着会出现电影《青春派》中的“等一下,泰戈尔曾经说过……”直到结束都没有一句“等一下”。
记得毕业那天,我们不顾形象地在班里给同学们表演节目,即使歌的调已不成调。谁都知道,这是我们在校的最后一天了。紧紧相拥,没有谁会掉眼泪,因为是在应高兴的时刻,可第二天,眼睛都肿了。
现在,我们坐在各自的考场里,临行前相拥着说不要紧张。很好,我没有紧张,我想到的,只有你们——我的好闺蜜们。想到的.,只有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回忆。不朽的青春,不朽的我们。只要为了梦想不服输,再苦也不停止脚步。
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我只想说,对,我们就是青年人!
致青春
“谁将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了嫁衣……”
那一年,表姐的同学聚会上,一首《同桌的你》,勾起了所有人青春时的回忆。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屋子里,欢声笑语回荡在我耳畔,十年再聚首,多么难得。
“就你那时候最凶了,拿着个小木棍,谁讲话就在谁跟前挥着……”曾经暗恋过表姐的一个男的,脸喝得通红,“我被打得最多……”脸上似乎露出了幸福的表情。“谁让你当时脸皮那么厚来着。”表姐只捂着嘴笑。在座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
“谁说是你被打得最多,我也不少,好不好?”另一个男的,肥头大耳,刚来的时候穿得很体面,现在喝多了,完全失去了开始的样子。
……
一桌子人在那里有说有笑,回忆着十年前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我刚读高一,对人世的聚散分离没有一丝感触,总觉得自己还青春,没有朽去的青春,我会永远守她。看到饭桌上的他们说说笑笑还会掉下几滴眼泪,也不觉有什么。
“还记得我们班上代表学校演的小品吗?”表姐拍了一下手。
“记得,记得!《同桌的你》,我演你同桌,你和我演彼此闹矛盾了,我们最后又和好了。”
“对啊,还得了奖呢!”
饭桌上七嘴八舌,回忆着那场小品的成功。我在一旁笑着,也好想来一场《同桌的你》。
电线杆上的小麻雀越聚越多了,它们也叽叽喳喳的,好像也在演着那个小品。
我也想到了同桌的她,一个性格像男孩的女生,剪了男生的发型,每天早上一定洗头吹头,问她原因,她只有一个回答:“我要在青春里做一把男孩。”我忍俊不禁,笑话她。不过她真的挺帅。
“当时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谁知一晃都十几年了。”聚会快到尾声了,一个穿着个性的女士说道。
“是啊,总是忘不了当年的疯狂。还记得那时一起罢课为老师做礼物吧,虽然受惩罚了。”
旁边的老师,已经哭成泪人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深夜了,他们才回家……电线杆上早已没有了麻雀的身影。
时光总是转瞬即逝。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耳畔又回响起来。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 江苏省中考满分作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满分作文参考
★ 高考满分作文大全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 满分作文
★ 关于高考满分作文
★ 江苏省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 高考的满分作文
一、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审题简单。
作文题目除了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考查考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多答卷反映出,考生对材料的认知还只是停留于表面现象,甚至理解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方面。“好奇心”之“心”,乃“心态”、“心性”之意也。所以,写“好奇心”,严格说来,侧重于一种心态、一种心理特征。“好奇”并不等于“好奇心”。而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单写快乐、发现,偏离题目,也有的写有了质疑、发现才有好奇心,颠倒了逻辑关系,还有写“好奇心就是智慧、高尚”而忽略了“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的提示,说理不严密,影响整体得分。
2. 文体单一,八股式文章比比皆是。
近几年高考作文在文体上选择记叙文的数量非常少,很多学生丢弃了“平易近人”的记叙文体,转向了可以大量堆砌华丽词藻、套用名人名事的散文与议论文,这就造成了作文往往形式单一、大量雷同卷的出现。多数考生选择议论文体,但议论少有深刻的,结构上递进式的也很少,以并列式居多,分论点之间甚至还出现了交叉。论证引用的材料与“好奇心”无关,或将时事生硬地拽进来,例证材料不丰而且版本多有硬伤,张冠李戴者不少。所选的许多事例、论据往往是为了凑足字数,多个论据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属于一个层次,并列式、平面化,缺少有机的联系,文章空洞、言之无物。
3. 堆砌事例套用古事,“自我”思辩能力的缺失。
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江苏省喻旭初老师这句貌似讥讽的话,充满了对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选材雷同问题的无奈。
王栋生老师曾撰文批判过专向古人“乞讨”材料的“套话”作文,说江苏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考生都能以“屈原向我们走来”迅速切入话题,只掌握一则屈原的材料便可以不变应万变拿到高分。今年的出卷老师煞费苦心,作文题目靠近生活不好生拉硬套,“套话”作文比往年要少得多,但很多考生还是不约而同想到
[3]杨坚定.听力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J].外语教学,
[4]陈益莲.元认知策略在大学新生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以致有人戏说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并提醒高考阅卷的教师戴上头盔或者面具,一是防止牛顿的苹果砸伤了头,二是预防瓦特的水蒸汽烫坏了脸。
恰到好处的名言名句引用可以提升文章的品位,但滥用名言名句只能适得其反,许多学生无节制地卖弄看似学识渊博,实质上自我意识淡薄,缺少自己的语言和思想。
4. 忽视细节,语言单薄,思想空洞。
目前相当多的高中作文教学其实是处在无序低效的状态下,教师不知道如何教,学生更是如摸象,拿题即做,做完了事,没有一个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过程。学校课程紧张导致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词汇量少,积累不够。作文中往往是叙述呆板,用语僵化,缺少灵动,读来味同嚼蜡,大倒胃口,严重影响得分。更有学生因细节不到位而丢了冤枉的分数,比如段落不分,本来好好的作文,却从头到尾一大块,失去了清晰度和层次感,还有像标点符号一“逗”或一“句”到底、漏写标题、字迹潦草、异体字和不规范的杜撰、生造字充斥文章、字数不足等,都会影响得分。
文章的立意不高。“好奇心”无非是拆收音机或电视机,有了很大的收获。不少考生甚至因缺乏生活常识,胡编乱造。更有考生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归于简单的好奇心,而未能对偶然背后的必然作深入思考。换言之,牛顿的问题不是苹果砸出来的,而是牛顿独特的物理学思维与具体现象的相遇。更深一步来看,是科学思维中一个产生灵感的契机,而不是浅层的“好奇心”所引发。把“好奇”与万有引力定律直接挂钩,固然浪漫,却省略、忽视了太多艰辛的科学研究,是对牛顿精神劳动可悲、可笑的无知。
二、对2009年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理解并深入思考题目内涵。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必须是对试题内涵的正确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题目所具有的特质作由浅入深的深层思考,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独立的思考。优秀之作与平庸之作的一个重要的差异,就在于文中有没有写作者自己独立的思想与思考。海德格尔分析“好奇”,揭示了其特征,乃是等闲地看,却不是为了理解它看见的事物,而只是为了看而看。它贪新骛奇,只是为了从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上去。鲁迅笔下的“看客”也是这样的“好奇”者。而从本次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此次“好奇心”所包含的内容则明显不仅于此。比如江苏一篇满分作文中所写:“好”,是一种欲望;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心即理也”。这些解说,笔断而意不断,“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相当精警,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
2. 从生活出发,表现真情真意。
板着面孔的说教、随意编造的故事、似曾相识的片断,从三闾大夫写到周总理,从孔繁森写到王宝森……千篇一律的八股腔,让阅卷教师愈发觉得真情实感的可贵。大多数考生都选择写议论文,而且大都是同一种模式:开头提出观点之后,下面就是名人逸闻、名人诗句的汇编,最后再用优美的语句结一下尾或者喊一下口号。
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0-102.
剑桥商务英语(BEC)口试备考技巧和应试策略
周春燕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射阳
摘要:剑桥商务英语考试根据公务或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从听、说、读、写4个方面对考生在一般工作环境下和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查。本文从探析BEC口试的失分因素出发,提出了BEC口试中的一些备考技巧和应试策略。
关健词:BEC口试备考技巧应试策略
一、引言
商务英语是一种在工作环境中使用的、世界通用的语言,适用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商社等各种机构的日常公务和商贸活动。商务英语证书(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于1993年起举办的考试。该系列考试是一项语言水平考试,根据公务或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对考生在一般工作环境下和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对成绩及格者提供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标准统一的成绩证书。该证书由于其颁发机构的权威性,在英国、英联邦各国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商业企业部门获得认可,作为确认证书持有者英语能力证明的首选证书,也是在所有举办该项考试的国家和地区求职的“通行证”。在一些国家,许多大学要求获得BEC高级证书者才能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在英国,已有69所大学认可BEC高级证书为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的语言能力证明。目前,BEC考试已经从中国推广到亚洲、欧洲、南美洲、澳洲等六十几个国家。BEC共分三个等级:BEC初级(BEC Prelimi-
nary Level,缩略为BEC Pre.)、BEC中级(BEC Vantage Level,缩略为BEC Van.)、BEC高级(BEC Higher Level,缩略为BEC Hi.)。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自由选择相应级别报考。
BEC考试的一大亮点就是它把听说技能考查放在首要地位,有效诊治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传统英语学习怪病。BEC交际口语测试更是它能成为优于国内外的大学四、六级及国际托福等各类英语考试的耀眼明星的优势所在。众所周知,口语是BEC四个单元中挑战性较大的一部分,并且口语考试的难度随着等级的提高而加大。自2002年5月起剑桥大
然而,文采并非华丽而空洞的排比“美句”、矫揉造作的“抒情”,而必须有内涵。据统计,各地高考优秀作文中,九成的文章是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现实的题材。作者笔端流出的情思是其生活中反复酝酿、精心筛滤、汰尽杂质和水分的美醇,而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炫目泡沫。这种“生活流”和“思想流”的完全和真切的融通,为美文的诞生铺就了基本底蕴。我们尤其应该推崇朴实无华、有一定语言功力的文章,强调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自然流露、返璞归真。作文就是做人,作文要写作者的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比如江苏高考一篇满分作文在考场上就地取材,猜测在“我”前桌的那个人为什么没来参加考试,自然地、巧妙地扣住了“好奇心”,相当机智。作者的三种揣测,活脱脱来自高三学生的生活实际,读来亲切感人,全文能放能收,灵气流动。
3. 运用辩证思维。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剑。它可以开拓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要使思维既深刻又严密,立意过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说理。能够小中见大、浅中见深,并且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立意,文章的基本思路应该说是很清楚的,在立论说理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事物,使说理更加缜密,阐述更加深刻而严密,就能使你的文章倍增亮色。
学考试委员会对BEC考试大纲进行了调整,其中口试变动最大。BEC初、中、高级口试时间分别由原来的10分钟、12分钟、14分钟延至12分钟、14分钟、16分钟;口试成绩也由不计入笔试成绩(单独计算)改为口试成绩与笔试成绩一起计入总分,与其它部分一样占总分的25%。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BEC口试失分的因素来分析探讨其备考技巧和应试策略。
二、BEC口试中失分因素探析
(一)个人心理因素。
BEC通过率相对是较低的。但凡参加BEC考试的考生,都具有相当的英语水平。到考场一看,黑压压的人群都拿着一本厚厚的口语资料看着,他们中有正在从事外贸工作的熟知商务工作环境的人群,也有正在高校外语系就读口语非常流利的学生,而这些都会给准备不充分者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另外,口试时的搭档是临时随机组合的。也就是说,考生彼此不认识。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要适应对方,听懂并配合好即将进行的口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口试不同于笔试,它要求考生与考官面对面进行交流。有的考生比较内向,心理素质比较差,容易出现怯场,这样在口试的过程中就易紧张不安、说话颤抖,甚至思维混乱,也就不能发挥自如,导致不能正常发挥而失分。怯场原因很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考生准备不充分,心里没底,缺乏自信。有的考生临考了都不太熟悉题型,应考时自然无法正常发挥。
(二)缺乏口语交际策略。
有的考生缺乏商务知识,加之平时就不太善于与人交流,不太善于表达自我,因此常常对自己的英语口语不太自信,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够准确,语调不够到位;词汇贫瘠,在表达上总是用枯燥单一的句子;说话出现连贯不上而停顿,有时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这些都导致口试时输出信息能力有限,搭档往往理解偏差,无法继续交流下去而出现自说自话,这是考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考官容易扣分的地方。还有一种失分情况是考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以致在口试时只自顾自一地说一大串,忽视了与搭档之间的交流。BEC口试不是看单个考生口语水平,而是看考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就是说,只
4. 坚持阅读,勤于练笔。
要想在高考的考场上写出满意的作文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高三的几次模拟练习就能达到的。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必须有深厚的积累,肚里有货,才能作出文章。新课程的语文试题,说到底比拼的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位编写教材,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好好利用。比如吟诵青春、和平的祈祷、月是故乡明、慢慢走欣赏啊,细细研读,可以归纳出不同种类,关于人生的规划、战争与和平、人性的美丑、寻根与漂泊、物质与精神、经济与环境等都在其中。此外,我们还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去尽量深入地阅读、理解他们的著作,这样不仅能开拓阅读视野,扩展写作空间,更是对自身心灵的滋养,而且是锻炼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
另外,“以读促思,以思促写,以写促读”,也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主要思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借助专题阅读,结合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感悟生活,用真情去发掘写作的契机,美文点评、反弹琵琶、同文仿写都是可以经常使用的形式,写阅读点评和读书笔记,也可以及时留住对作品的认识和思考。
阅读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题意解读】
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作为一句俗语,是公认的说话准则。第二句话中,“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破折号之后则是具体解释,从另一维度对“有话”“无话”及其长短进行阐述。第三句话,是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种行为的思考与界定,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材料内涵。
第二句话的内容,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有话则短”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即“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是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于无疑处有疑,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别出机杼、大说特说,从而有所创新的表达。不单说话,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造也应于“别人无话可说处”,本着自己的慧心、慧眼,作深度的掘进。
【优秀作文展评】
[记叙文]
修 钟
一考生
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的地方。
先打了一盆热水,老王便紧闭上了西三所的红门。“呵!王老师回来了!快来看看这件宝物!”徒弟小林招呼着便掀开了工作台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钟表,原来是乾隆帝的音乐水法钟。老王细细观赏了一番,着实精美巧妙,欧式建筑、中式亭台并列其上更添韵味。“老师,这件宝贝还算完好,我们几个着手修复没有问题。”小林自信满满地和老王保证道。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
不出半日,小林就出来交差了,除锈见新后的器物更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钟盘走时精准,不愧为前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几个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组的同事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老王却总觉得钟表虽美,但除了时刻运转的表针太过死板,少了灵动的韵味。几位看客正大赞表台之上栩栩如生的装饰动物和银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却蹙起了眉头。
“王老师怎么不说话?也和我们几个门外汉分享一下高见啊!”几位同事调侃道。“此钟虽美,但多为静止之物,装饰的堆砌在你们看来是盛美之处,我倒觉得此处可以作文章。”“大家都是干这行的,修复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复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烦扰啊!”老王笑着摇摇头反驳道:“人人赞此物华美,我不必再说。但你们眼中的完美之处我还真有话可说!”说罢,老王拆了钟表的上盘,用铁丝将装饰品和钟内的传动系统一一连接起来;将银箔尾端捻做银丝扣于动轴之上;再取银丝上连纺车、风车,合上上盘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时动了起来!转鸭、吠犬,还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运转精准,具体而微。在场的各位连声叫好,老王看着门槛边的小花猫,轻轻地笑了。徒弟们求老王传授经验,老王从容道:“你们啊,只会做千篇一律的工作;别人的溢美之处你何必多言?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于老王而言,文物修复仍有可创新之处,工匠必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
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
[点 评]本文构思的高妙之处在于“‘做而论道”。一是以“做”凸显事趣。弟子修复文物,复原后尽显华美,但为沉寂之物;老王拆开文物,连接传动系统,顿时化静为动。真可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二是以“论”彰显理趣。弟子“低”在何处?只知复原,千篇一律。老王“高”在何处?有一双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有一双巧手,于修复中仍有创新。真可谓“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做”得出,“论”才有底气;“做”得高人一筹,“论”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姜还是老的辣!老王在文中露的这一手,走的其实是“知行合一”之道。读罢此文,你不得不叹服:高!实在是高!
[散 文]
烟火蓝边碗
一考生
今早喝粥时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前往景德镇购买瓷器布置新居。
这里瓷器种类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巧的骨瓷;有绚丽多彩的斗彩……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买什么好呢?有人说,只要票子够多尽选造型独特的买,荣华富贵的买,精工极致的买,这还不简单?
又错啦!器皿的选择体现了主人的生活态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过于大件且富丽堂皇,赤红、明黄、宝蓝与我家简约的装修风格不符;有的过于小巧,家人并无英国绅士贵妇那般品下午茶的闲情;有的瓷器上绘有泼墨山水、工笔花鸟,我们一行人中并无行家不知如何鉴赏……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
突然,这平淡无奇的蓝边碗闯入我眼帘。如此简陋的碗会在这里出售?我要走,爸爸却在这碗前驻足许久。
为何?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用的碗,这是存放了父亲的记忆的碗。
据销售人员介绍,这蓝边碗在传统蓝边碗上加以细节上的改良与创新。我拿起一只仔细端详,发现手感极好,分量厚重让人踏实。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让碗显得端庄典雅不失大气。而且这碗极易打理,深受妈妈们喜欢。
蓝边碗没有繁复精致的花纹修饰,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可当你凝视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吃热腾腾的饭菜的情景;就会想起苦日子里生活的精打细算的不易;就会想起寻常百姓家人间烟火的温度……
蒋勋曾在《品味四讲》中说“纯棉衬衫就像爱人”,让我感动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会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我来说,蓝边碗亦是如此。
景德镇作为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却独爱这蓝边碗并歌颂它。因为它注重在细节上的改良,把创新的点子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上而不是争一时的噱头。
距离人的生活太远的创意并不是人真正想要的,新鲜感过后便如失了灵魂般只能束之高阁。
每日捧着这只蓝边碗吃饭,不但手感好,我仿佛能听到它无声的诉说,谆谆教诲我认真踏实地生活的真谛,这,才是它的精魂。
听我如此道来,你可有话反驳?
[点 评]这是一篇有烟火味而无道学气的议论性散文,其特色在于“大俗大雅”。作者端着一日三餐之碗,却谈着改良创新之道和“选择应适合自己”“生活应认真踏实”之理。文中这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体现出的不是束之高阁的收藏价值,而是居家度日的实用价值,因而它透射出来的也不是钻入钱眼的铜臭味,而是带着温度的人情味。其实,“大俗大雅”也是一种“高大上”。只是它“高”在标格——独出机杼,不随俗流;“大”在智慧——取材切近,意旨深远;“上”在性情——随兴驱遣,妙化无痕。为文何以能臻至“大俗大雅”的境界?“大俗”须“入乎其中”,因为只有“入”,方有生气;“大雅”则须“出乎其外”,因为只有“出”,方有高致。
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考生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个人物,雕梁画栋,小桥飞檐,精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拉唧的。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身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是的,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人的啼鸣。
[点 评]本文是一篇颇有见地的文艺随笔,其功力有二:一是厚积薄发。作者之所以敢纵论文艺创新之道,皆源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从马远、夏圭、韩干到陈寅恪、鲁迅,由艺术而及文学,思接千载,信手拈来,典型大气,厚实给力。二是深入浅出。作者不仅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题旨审视得深入,而且对援引的材料的意蕴理解得很透彻,故而能用“留白”“唱反调”“叫板”“辟蹊径”等词一一生发出援引材料中蕴含的文艺理论元素,并将之与题旨自然地连接起来。“厘”得清晰,“析”得通透。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金刚钻”从何而来?从“读万卷书”而来,读之,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从“静坐揣摩”而来,思之,方能“妙理终有一日开”。
[议论文]
亮剑无声处
一考生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我们惟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流芳百世。惟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人。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点 评]本文是一篇实力派议论文,其实力显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理直”。其因有三:①题目亮出观点,单刀直入,不绕弯子;②作者直陈亮剑的理由、背景、意义,直抒胸臆,快人快语;③引述的名言句句直击题旨,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二是“气壮”。其因有三:①在意旨上,不为空言,力求矫世;②在论证上,扬古人之清,激现世之浊;③在用例上,有范仲淹、鲁迅等列位名人助阵,音犹在耳。有实力才有魅力!因为有过硬的思辨实力,故而本文能彰显出举重若轻、酣畅淋漓的论证魅力。
忧与爱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
五更时分,夜色朦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A辗转反侧,颇难入眠。他满眼都是父亲的病态,满脑都是父亲的病情;他为父亲的病态忧愁不已,为父亲的病情焦急万分。因为父亲半昏半醒,病症仍没有好转;时昏时醒,病况仍没有改善。而且,病症能否好转,尚属未知;病况可否改善,实属难料。
突然,A闻到了一股臭味,心里一惊:不好,又失禁了!他赶紧披上衣服,跳将下来。来到父亲床边,掀开被子一看,果然又失禁了。他先帮父亲脱去睡裤,移动身子,清除大便,清理脏物;然后倒来开水,配成热水,擦洗屁股,换上内裤;再打开龙头,清洗脏物,走出病房,晾晒衣物;最后,打扫地面,清除垃圾,推开窗户,换换空气。看看窗外,没有一点亮色,好比脑中黑夜;仍是漆黑一片,如同心头乌云。父亲大小便失禁,犹如一块巨石压在A的`心头,让他忧得喘不过气,愁得迈不动步。忧心如焚,A仰望苍天,发出询问:父亲的半昏何时能清醒?失禁何时能解除?可苍天无言,仍旧黑暗。面对上苍,A双手并拢,真诚祈求:让父亲迅速清醒,不再失禁。可上苍不应,仍然如故。万般无奈,A心头一热,不禁热泪盈眶,潸然而下。他赶紧掏出手纸,擦干泪水。A是刚强汉子,从未激动失态过,对潸潸流泪颇为不解:堂堂男子汉,究竟是怎么啦?追根溯源,顿有所悟:泪来自忧,忧源自爱;或者说,因爱生忧,因忧生泪。
东方发白,天色发亮。冲来开水,配成热水,A先为父亲清洗脸面,擦洗身子;然后脱去脏衣,换上新装;再搓洗脏衣,挂出晾晒。忙乎一阵,不知不觉,已到了早饭时间。A急忙打来早饭,配上咸菜,摇高病床,让父亲坐起;拉起餐桌,端起饭碗,拿起汤匙,准备喂早饭。可医生突然走过来,发出禁令:糖尿病人,必须禁食,不能吃早饭。如同晴天霹雳,把A给炸晕了;他顿时傻了眼,僵在那里,饭碗迟迟不肯放下,汤匙始终拿在手上。看着父亲渴望的神情,A真是心肝俱碎;望着父亲无奈的表情,A真想大哭一场。他命令自己坚持着,强忍着;可眼圈已经发红,似乎就要哭出来。他不想让父亲看到,就急忙放下饭碗,丢下汤匙,快速走出病房,来到走廊尽头。他用左手掩着脸面,失声哽咽;用手绢捂住嘴唇,小声抽噎。他为父亲必须禁食而忧心,为父亲不能进食而愁苦。他不理解,也不明白:从懂事以来,自己从未哭过,可今天是怎么啦!其实,不用深思,也会清楚:爱之深,则忧之切;忧之切,则哭之多。
大约十点钟,医生前来查房,发现父亲因小疝气引起了肠梗阻。拍片检查之后,医生拿着片子,建议进行手术。“手术”,A脑中“轰”了一下,霎时一脸愁云。虽说是个极小极小的手术,可父亲已经80多岁,又有高血压、心脏病,还有糖尿病,能经得起折腾吗?万一下不了手术台,怎么办?走出病房,A遥望苍天,发出征询:是手术,还是暂避?是开刀,还是保守?可老天依旧,不置可否。回到病房,坐在床边,A心绪不宁,闷闷不乐;为手术而忧,为开刀而愁。到了晚上,A躺在床上,彻夜难眠:如果不手术,也许还能多活几年;如果开了刀,说不定就下不来。神情恍惚,精神不佳,A忧得头部发疼,愁得心口发痛:只好斜着头颅,弓着身子;一手压着头部,一手捂着胸口。就是个小手术,怎么这么让人头疼,这么让人心痛?如果是A自己小手术,也许就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哪里会忧得这么头疼,愁得这么心痛?为什么会这样忧心?这样愁苦?无须揣摩,自然明白:越是深爱,就越是忧愁;越是忧愁,就越是疼痛。
太阳升起,天色转晴。经过半月治疗,父亲终于清醒起来,恢复了健康。A搀扶着父亲,拎着东西,乘上电梯,走出了医院。回望医院,A回想以往,颇有感悟:父子情深,注定会忧;父子深爱,必定会愁。忧爱内生,因爱生忧;忧爱正比,爱深忧切;忧爱转化,化爱升忧。(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2015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议论:点击穴位,讲活道理
特约点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人们愈加席不暇暖的今天,让高考学子对“智慧”进行思考,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丰富的启示意义。
“智慧”的特质是:善,活,妙。“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滑”。“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令人惊叹:多么巧妙,多么美妙,多么圆满,多么通达!“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没有“活水”的淘洗和推进,经验、能力、境界永远不能更生,只能老去;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此次作文考试,不要求考生对上述种种全面把握,能从其中一点突破,即可。不论是议论性文体,还是记叙性文体,都期望考生写“活”,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
尽管除诗歌而外文体不限,但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答卷依然以“议论性文体”为主,超过了三分之二。这是三十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惯性的飞舟是很难阻遏的。
所以,本专家组正视这一“作文现实”,通过今日扬子晚报优秀作文专版,议论一下“议论”。
何谓“议论”?概而言之,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所拟中心论点包容的种种人情、种种事理、种种内部构造、种种外部联系。分析好,大有益;分析好,理自现。这一观点,我们已在有关报刊阐述过了,此刻再强调一次。
然而,很遗憾,如今的高考作文中鲜见实实在在的“分析”,仿佛“中心论点”一旦确立,就万事大吉,无须再析理明理。譬如今年谈“智慧”,许多作文开宗明义:智慧是个好东西,是一种人生佳境。按照“议论”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层层剖示,直抵问题的核心。但相当多的考生全无这种意识,他们将“智慧好”视为一种公理,毋庸论证,结果是“颂歌”一唱到底:智慧好,智慧好,智慧就是好,好得不得了„„ 为了写满800余字,这类“议论性文章”使出了两种“绝招”。一是拼命举例:周国平如何,汪国真如何,王国维如何,连本“三国志”;另一手是大量引用名人警句:林徽因如是说,林清玄如是说,林语堂如是说,林林总总,就是没有“我”如是说。
其实,800余字的临场议论文只须精选一个“事例”,作者的精力应当集中于剖析这一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它,从不同的层面敲打它。若用多个事例,则必须处于不同层次,不能骑着马儿在平坦的草原上溜达,要么跃上山巅,要么跳下大海。至于引述名言,绝对不能多,更不能滥;多了就自己剥夺了自己的发言权,滥了就等于说废话。今年,不少考生开篇就是“周国平说”,说什么?说“智慧引领生活”。这句话,几乎每一位高三学子都说得出来,何必恭请周先生来帮忙呢?阅卷者只能一声长叹。
据我们所闻,当今有一些中学让学生在考前大背“名人事迹”,大诵“名人警句”。这种做法有害而无益,应当更除。
本版着力推介的八篇“议论性”作文,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不浮光掠影,面是稳准狠地点击“穴位”;不铺陈死板板的套话,而是生气灌注,努力将道理讲活。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蝉蜕”为由头,盘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气度”,相当机智。
《庄子的智慧》,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以叙带议,精选了三个小生命:鱼、蝶、龟,皆与庄老先生休戚相关、灵犀互启,而且视点有异,富于变化,同样将哲理说活了。《“倔”与“笨”的力量》,用了两个事例,但不是平面铺陈,朱东润先生的事迹突出一个“倔”字,江衍振先生的事迹突出一个“笨”字,最后收拾到“智慧”上,颇现逻辑张力。
《中国,咱们慢慢来》,属于“时评”,有讽有颂,针对性较强;有病呻吟,不玩飘浮的“风雅”。此文的由头也很巧妙:“水词”,水词的“废”而不废。很有一点意思,令阅卷人眼睛一亮。
《生活智慧和城市景象》、《智慧之光》两篇,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比较新颖的话题,顿时秀出成千上万的老生常谈。
《智慧的境界》、《大智若愚》两篇,长于层层析理,能从“穴位”打进去,触动相关的“经络”,可嘉。
愿我省中语界细心审视一下以上“议论性”优作,以利来者,并改变高中生“议论”不景气的局面。我们期待来年。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得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
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人活于世,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幻光所眩惑,心灵与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谓天堂的路途中。其实,“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独拥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
“倔”和“笨”的力量
大跃进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的确,对于讲求效率的智慧的当代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知变通,乃至于冥顽不灵了。三年,岂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坐家”,轻敲键盘,日码万字也能轻松搞定。只是,如此随缘、如此写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释过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来恰如变了质的白开水。
同样“冥顽不灵”的,还有历史学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声鹊起,然而他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为“笨”。十多年的时间,老先生统共写了三本书,加起来不过七十余万字,平均到每天不过百余字。然而,为了搜集史料,老先生访遍了各地图书馆、书库,翻阅了两千多万字的史料,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才有了那么一点老笨结晶。然而,这样的著作,定心读来,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为,认认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坚定地从“笨”处着手。古人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方才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这种精神离今天的我们实在太远了。在速度与效率所带来的紧张与刺激中,精品之作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不敢说今天市场上的作品全部流于平庸,但在市场利润的引诱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随浮华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流失了的春华,恰恰是我们最可珍惜的“智慧”。
什么时候,我们的作家能够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齿:“不行,最少三年!”?
中国,咱们慢慢来
中国古代戏曲中“水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词”便是废话,《西厢记》中“开言有语叫张生”,“开言有语”便是水词,没了水词,音韵不谐,听着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经提出将水词编写整理成册,以供研究。
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从舜至成汤以来,强大的民族经验赋予了华夏子孙细细思考的能力,濡养出如同老者一样耐心的智慧。
从前啊,女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聚拢起花瓣,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其磨成细腻香甜的胭脂;母亲手中的青红翠绿金丝黑线细细缠绕,打出梅花结或是菱形络子;工匠们会为桃木的窗户、衣边的滚子设计上百种图案,只为保证一宅人、物的美。
对美的执着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国人从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华的文化亦是一脉相承,不似意大利,他们从罗马的废墟上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而语言文化却与罗马毫无关联,所以当他们自称为“罗马人”时,拉封丹的驴子笑了。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下的人们对那些细致且耐心的景象视而不见。木心先生在酒馆看见伙计往黄酒中加糖,便感叹江南不在。旧时黄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们已无耐心去细细品味酒中的苦涩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们只得称那些一笔一画勾勒出百子图和年画的人为“他们”时,又有何证据来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子孙?
西塞罗说:“我喜欢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华夏的大地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而值此发展腾飞之际,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国,咱们慢慢来。
时下中国,百年来的自卑、自尊、憧憬与焦灼使人们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将到来的一派歌舞升平。我们似乎渐渐失去耐心,失去沉稳,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轮船、高铁、飞机,科技的进步使天涯比邻,经济的签约日益频繁,而谁又能保证,那些“合同”比孔子木车上的典籍更使人信赖?
我们是否还有耐心,冷静地对待发展,放缓“席不暇暖”的脚步,盘点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如果不能,来年祭扫时,牌位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蔼的老人,笑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中国,咱们慢慢来。
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
很奇怪不是,现代人一提及生活智慧,往往是指那些归隐自然的“居士”。那些饱览浊世鄙陋的文人雅士,看破红尘,收束杂念而遁入山林。东篱把酒,荷锄而归,荒径的草木掩映下,一位衣带飘飘的自得之人,构成了“田园之乐”的景象,仿佛成了“生活智慧”的代名词。至于城市,好像只剩下充满铜臭味的贪婪与疲惫,智慧之景象无处可觅。
人们常误认为那种享受天然的生活智慧只能在野外寻得,将其与遁入林泉直接等同。于是,有人放弃高薪隐入南山,有人将书店开到偏僻乡村并名曰“碧山计划”,无一不想借青山绿水的景象将自己的生活智慧示众。城市的车水马龙中,真的没有其所求吗?与其说城市忙,不如说人心空。“一个人看了一夜雨,谁也没告诉,是孤独;只告诉了一个人,是爱;发了个微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矫情,也是我们的时代„„”我们耽溺于一呼百应的互动,享受他人的关注和点赞,实际是为了掩饰内心空虚,掩饰梁文道所说的“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此乃假借微博求取呼应与共鸣。若问为何往郊野跑?一种是借助外力,用山的厚重、水的澄澈唤起心底的本真,觅取对生命的最初体悟;另一种则是找个没有无线网的地方,强行节欲。
想想,窗外淅沥下着雨,朦胧了霓红灯的色彩,一个人,在窗边听雨。多么诗意美好的景象啊!可那人心里却想着:把这个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可获多少个赞?呜呼,在城市里找不到生活的本色,迸不出智慧的火星,怪谁?
至此,不由然想起龙应台,她在台北的“紫藤庐”与友人品茗谈心,看身边“紫藤花闲闲地开”。台北有58家星巴克,可龙应台独独青睐这间茶馆,与其说是她明白“紫藤庐清楚这个城市的身世”,不如说她明白如何在城市中寻觅激发生活智慧的景象。一人一茶,清香缭绕,此情此景,惟有真正悟得生活的人才能享受。
不是所有的景象都能激发人们的生活智慧,如林清玄所言:“心境好时,处处开莲花。”究其根源,乃是善于假物,随心吐纳,以填补内心之空缺。那么,读书吧!和古人交流,与学者辩驳,同春花冬雪同呼吸,偕夏蝉秋月共忘机。内心充实的人,无需过度的信息来弥补孤独,积淀的智慧擦亮了他的双眸。如此而来,弘一法师所讲的“华枝满天,天心月圆”之境,就不仅能在城市中觅得,更能与芸芸众生的生活愿景相融合。
下次再将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归咎于城市时,请反观一下自己吧。因为,对于真正领悟生活智慧的人,人流如潮、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也可以带来春江潮水、明月清风。
智慧之光
作为一名学子,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过,究竟何为智慧,难道试卷上那鲜亮的分数就是智慧的象征吗?
我听到过许多的回答,其中不乏振振有词、摄人心魄的那个字:“是”!
于是乎,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成了我们奋斗不懈的战时回忆录,因为有着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理当向社会索取那印着“智慧”的一纸契书。可反观现实,我们真的成了智慧之人吗?过度地追求智慧反而使我们落入了俗套,本来明亮的眸子被蒙上阴翳,再也看不到存在于生活中的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点滴小事。
古人曾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古人真真是把深浅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深也罢,浅也罢,妖娆多姿的荷花,凌波盛放的菱叶,蛙声一片的稻田,均以最适宜的水土来保障,等待那个收获的季节,粮仓俱满,菱藕飘香
对比于时下许多人的汲汲于名利,古人越发显示出可爱的智慧:让万物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少几分强求,多几分天然。可见,智慧不是用来攫取,而是渗透在我们血液中、引领我们去适应世界的信念。明乎此,则可觅得“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禅意悠境。
我从不艳羡登上诺贝尔峰巅却弃家中老母于不顾的人,我向来鄙视那些只顾读研而不理会家中贫寒的学子。无疑,他们是聪明的,但在精神世界里,他们却是十足的愚夫。相比较而言,那些生性愚钝却兢兢业业养家糊口的农民工,那些成绩平平却为父母分担生活艰辛的学子,更应当令人尊重,他们早已爬上了人性的塔顶,全身上下迸发着智慧光芒。
孔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如此才算是渐入人生之佳境,使人生处处闪烁着智慧之光。
就我们高中学子而言,尚未到达而立之年,然而,我们追寻智慧的途径却数不胜数。不要再用那一纸成绩单去衡量自己智慧与否吧,以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对待生活,这其间所体现的智慧,绝非那“不忘营营”的心思可比。
智慧的境界
当一个人读破万卷书,可以悠然吟出意韵深远的佳句时,我们便说他拥有了智慧;当一个人阅尽沧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时,我们也说他拥有了智慧。智慧作为人内心的闪光,总是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缤纷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卞和透过粗糙的石坯见到和氏璧,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间的纷繁复杂间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理的真相,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让快刀斩开虬结的乱麻,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
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在一个从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多寡,知识的乏与盈。智慧不是学校教育中书本的内容,它与知识或有关系,却并不等同。王熙凤身为刚出阁的少女,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事务治理得有条不紊。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条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最高明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史书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生,反而存在于藉藉无名的布衣百姓身上。智慧到了这种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学。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渔樵江渚的朴实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余下了清贫安逸的闲云野鹤。古代德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智慧。如庄子所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一个人的心灵可以遁于世俗、融入宇宙时,这种糅合了静与慢的心态与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人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都还未来得及拨开心头的迷雾。
“什么是智慧”的争辩绵延千年,智慧的内涵无限地拓宽。今人窥古人的书卷以收获智慧,成了一种时尚捷径。殊不知这样的体悟或许只是入门。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它事关心灵,事关生命,它瞄准的是一个圆足的灵魂。
大智若愚
智慧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心系苍生,积极入世;另一种则是超然物外,高蹈世界,潇洒出世。
但此两种,都要有“愚”。这里的“愚”,并非愚钝,而是老子所言的“大智”,乃是要求人们忘记一些东西,让智慧成其为智慧。
这几年来,网上涌现许多“大V”,粉丝也是动辄上百万。其中有如孔庆东,时常与人掀起骂战,粉丝皆叫好,称其为“犀利”、“智慧”。要我说,这并非智慧,充其量不过是“小聪明”罢了。
智慧者,首先着眼于大事,从不拘泥小事;其次,心中须无杂念。像那些左顾右盼者,心中其实充满了“欲”,实在难以称之为智慧。
不免有人要说,要人心中无“欲”,岂不是个个都去当和尚吗?非也!我所谓的“无欲”,乃是专注心中所思,摒除杂念,笃定地行己,抑或是坚持人生的某种信念。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讲究中庸的,而当下却戾气不少。于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争吵乃至网络骂战时,若能平和以待,坚守“中庸”,这便是智慧。这种智慧,本于我们对传统道德的坚守。
智慧也是一种“欲望”,是一种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中的欲望。这便是入世的智慧。孔子一生风餐露宿,周游列国,只为传播“仁”,恢复礼制,乃至被农夫嘲笑“其愚不可及也”。孔子愚吗?他确实有点愚,愚就愚在“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像箭一样,一往无前;愚就愚在明知会失败,却尽力一搏。“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以他的失败,以他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精神,启示着我们民族的心灵远游。
智慧又是人生境界。佛家有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智慧,是看破了俗世纠葛的一种超脱。王维正是有了这种智慧,才会在官至右丞后突然隐去,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才有了“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澄澈。清人张潮也是在看破物质喧嚣后才写出《幽梦录》,才有了“人生三境界”。这时,智慧之愚便是对于人间烦恼的忘却,对生命大自由的执着追求。
要求:
1.要点齐全,并适当发挥;
2.词数:80词左右(开头已给出、不计人总词数);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Sharing
It’s very important to learn to share with each other.
【优秀满分范文】
Sharing
It’s very important to learn to share with each other.
I have many things to share in different ways.For example,I can share some beautiful pictures,favorite music,different ideas with others face to face or by QQ.e-mail which are widely used. Now I’d like to share one of my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with you.
Emily was lonely and unhappy.I hoped to cheer her up.So I shared my favorite books and chatted with her after class.As time went by,she became used to sharing her feelings with me.Now we’re good friends. In a word,sharing is not only interesting but also helpful and it makes us grow up.We can learn a lot from sharing and enjoy our lives more.
一.命题重视选文的人文价值、社会意义
文本坚持取诸中国现当代名家, 如周国平、雷抒雁、汪曾祺、阿城、宗璞等。从文本选取的题材看, 或叙农事, 或写婚嫁, 或称颂善道, 或历险天堑, 或表现民族大爱下的师生情谊。文本内容总带着某种人文情怀、人性思考或民族大义, 体现着深厚独特的审美情趣。
《一幅烟雨牛鹭图》中抒写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诗句) 的“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 表达的“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 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的回归情怀, 又怎不令囚居钢筋混凝土编织的鸽舍中的现代人眷恋徘徊?雷抒雁在《麦天》中写道“麦天的日子, 累人的日子”, 这种“鲜亮”“有滋有味”的火辣辣的劳动日子, 不正是漫长的传统农业时代里勤劳的中国人祖祖辈辈所过的日子吗?华夏生民正是在紧张火热的劳动生活中, 在忙碌后的平和、闲散中, 煎熬出“新麦入囤, 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的简单朴实的乡土气息, 浓缩出“女人心疼侍候男人, 男人劳累为了女人”的淳厚、和谐、本真的亲情滋味。汪曾祺的《侯银匠》主要叙述那个旧时代社会底层的手工匠人的寻常生活故事, 咀嚼出有甜有苦的人生况味。老银匠父女相依为命, 他倾其所有还尚觉亏欠地张罗女儿出嫁, “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 意味深长”。张笑天的《上善若水》 (文本经命题人严格删改后) , 以水比喻“上善”, 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 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可谓用心良苦地对高中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阿城的《溜索》竟把走路写得如此惊险, 文本所描写的生存画面所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美”, 足以让90后考生惊讶世上还有这样的路啊!而文本所写的自然景象、人物态度的确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等。宗璞的《西征记》节选《“这是你的战争!”》对每一个当代青年考生又何尝不是一剂唤醒民族大义的猛药。设若我们的青年考生处在抗战时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是像那个蒋姓学生选择逃避做一个大打折扣的人呢, 还是学那个澹台玮主动应征自觉担当民族的责任呢?
由此看来, 考场阅读, 又何尝不是一种审美体验、人生经历、人性考验和人格教育!
二.命题规范, 提问指向明确, 答案要点简赅
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本身存在很大困难。要求对一篇文章漫谈式地随意发表点看法比较容易, 但要求围绕“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语文能力层级, 从语词、语句、语段、全篇等不同层面来设计简答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则颇费头脑。因为弄得不好就会陷入肢解文章或偏狭理解的尴尬境地。把阅读作为信息加工手段来进行标准化考试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而阅读作为一种情感活动与审美体验则难以进行标准化考查。传言作家本人与一些文学名人都做不好高考题, 原因大概也正在此吧。阅卷时统一标准是在追求共性, 力求公正, 命题时鼓励创新恰恰又必须打破常规, 张扬个性, 这在语文阅读考试命题与阅卷中永远是一组对立矛盾。为此, 江苏省高考语文命题, 尤其在阅读命题上是十分下工夫的, 这表现在命题的规范性、指向性, 答案的要点式、简约化。
笔者的经验:规范的命题题干通常都包含提问范围、提问对象、提问焦点、答题要求等四个要素。比如:
2008年第12题:“小说第二段 (“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 , 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本题提问范围是文本第二段, 提问对象也是一个语言片段, 提问焦点是问“作用”, 答题要求是从“全文情节展开”角度, 并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还有2009年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 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和2010年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 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命题都对答题角度做了明确规定。会审题的考生自然不会乱想乱答题。
有的命题题干还特别具有暗示性。如2008年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 请简要分析。”问的是人物形象, 但根据题干的提示, 答题必然与“花轿”密切相关。而它的答案要点设置也极为精确简明: (1) 要花轿早有打算; (2)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3)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 贤惠体贴。围绕“花轿”而展开的人物行为与人物形象一一对应。又如2009年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 但不以描写见长, 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命题人更是在题干中做足了暗示, 既然“不以描写见长”, 答案中当然不须答“描写”, 而应该考虑“记叙”“议论”“抒情”等其它几种表达方式和一些典型表现手法。2010年第11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 请分析其表现特色。”题干中已经提示考生文本描写出了峡谷的自然特征是险峻, 这对后面探究题答案也做了暗示。“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 战胜艰难”;作者写高山峡谷, 表达了作者“对 (大自然) 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011年第12题题干提示了手帕是一处“细节描写”;第13题:“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 对比鲜明, 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题干中明确告知考生两组师生对话描写对比鲜明, 并规定答题角度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这两个方面。
考生若能看准题干中这些有效的暗示信息, 对路思考, 规范作答, 得分率必然倍增。
三.命题重视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似乎对概括分析能力情有独钟, 几乎年年都有集中考查综合概括能力的命题, 即使分析题目, 在分析中也有概括。概括分析能力甚至在不同题型中反复考查。例子如下:
2005年第16题: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 请作简要概括。
2006年第16题: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结合全文, 简明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2007年第14题: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08年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 请简要分析。
2009年第12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2010年第13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 请统观全文, 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2011年第13题: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 对比鲜明, 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上述命题, 甚至包括探究题在内的其它题目, 作答时都要求很概括很简赅, 体现较高的语言文字组织加工能力要求。考生语文素养不高, 阅读食之不化, 盲目照抄文本原句是要吃大亏的。
四.探究题尚在不断“探究”中
2008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将探究能力层级定为最高级F。2009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探究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
笔者以为, 探究题型的产生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之一的“发现·创新”目标的相关表述:“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尝试新的方法, 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 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探究”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即探索研究”。其中, “探索”有“多方寻求答案, 以解决疑问”的意思;“研究”有“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意思, 还有“考虑或商讨问题”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商务印书馆, 第1325页) 。由此笔者认为, 探究就是基于问题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
然而目前江苏高考中所见的探究题表现为命题开放度、发散性不足, 从答案设置来看, 命题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考生的“欣赏个性”, 目前的命题尚未实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的评价理想 (《课程标准 (实验) 》2003年, 第23页) 。学生“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不得而知, 因为从试题参考答案中, 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命题人一方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
江苏高考近四年典型命题:
2008年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
2009年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2010年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2011年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分)
有关文章对探究题做出了自己的“探究”, 认为“探究题的创新性体现在设计的问题应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上。如果探究题的内容仅限于对文本语言、思想情感及艺术技巧等的理解赏析, 那就是老套的题目”。“ (探究) 题目内容应在高中毕业生应有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 向‘大一些’、‘深一些’、‘难一些’的方向定位, 以体现试卷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 “以利于筛选高素质的人才”。该文作者对2009年江苏卷探究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从此题的设计意图来看, 是要考查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和创作意图的把握。但是这个题目好似一个信息筛选题, 并不能考查学生多少探究能力”。其理由是:“学生只要梳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再抓住文章开头的提示……就不难得出答案。因此这个探究题只要在文中仔细找找有用信息就可以了, 并没有什么可深入探究的, 也不能考查出学生多高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 (出处同上) 照此说法, 2010年江苏卷探究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从其答案设置来看, 也不过是从文中找到有用信息, 分类归纳即可。2011年江苏卷探究题则几乎没有探讨研究的空间, 相比之下, 2008年江苏卷的探究题倒是更像探究题。
有必要强调的是, 新《课程标准》 (2003年) “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要求之一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们当前的高考阅读命题似乎在尊重和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面, 一直存在先天性不足。如何在阅读命题中有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如何通过探究题的形式来考查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如何充分尊重考生答题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探究题的确还处在不断“探究”中, 有待积极探索尝试, 这将是今后高考阅读命题的巨大发展空间。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佳作show 1
绿色生活
◇ 江苏一考生
蜗居一隅。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这一切,与理想中的绿色生活太不相称。
今天,你是否还在为日益暴涨的房市殚精竭虑?是否还在替明天的落脚点大声疾呼?是否还在为身居蜗壳怨天尤人?你终日翘首期盼头顶那片绿,却发现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陷于名利中,一身污泥……你的书架蒙了尘,你的心灵生了灰。
生活本绿色,菩提本无树,然,何苦惹尘埃?
可我还是终于瞥见了你的满架藏书和藏书后面的那盆文竹,它透过几千年厚重的门扉,袅袅动人,青翠欲滴。你摸摸那文竹的叶片,眼里有我读不懂的深意。你建议:何妨用只透明的玻璃杯,来泡一杯春色?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止于流水。这杯中的茶,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漫,影影绰绰。这已不是墙上的画、书上的诗,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锦绣河山浓缩于身体里的悠然体会。
你呷一口茶,望向窗外,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展现尽你所能想象到的每片绿。在这时,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片独立绿,绿到你自身也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匍匐在万绿丛中的叶。
你收起目光,看了我一眼,似有深意。你说:阿拉伯人品茶有三道,一道苦若生命,二道甜若爱情,三道淡似微风。而佛门悟道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使人回归到至纯至简,至明至净,过一种绿色的生活。你再呷一口茶,不再言语。
好,我知道了。现在,什么也不要说,让我们端坐下来,坐成道,坐成神,坐成佛,看这文竹的翠片长久地绿下去,看我们的心灵空灵到最佳境界,拂去尘埃清扫花径。
行走于尘世,有人低头捡拾别人落下的钱币,埋头刨尘埃里的富贵,亦有人向往绿色生活,他们抬眼揣测云的心思,聆听天边的落羽,观察刺入天际的大树,他们全长着富有哲理的眼睛。
绿色生活,先是“静”,再是“净”,最后是“境”。
简单而闲适,人因植于对绿色生活的歆羡而得以荫庇在美的浓荫下。
【亮点品味】
本文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散文,它有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从“写实”的角度来说,它写了“饮茶”这件事,这是一件“雅事”,可谓选材讨巧;从“传神”的角度来说,“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刻画出饮茶的环境,“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描绘出茶叶入杯的形态,可见语言功底;从“妙悟”的角度来说,作者用“静”“净”“境”三字概括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可谓人生真谛之透视、生活本质之发现。
绿色生活
──奶奶的心事
◇ 江苏一考生
刚到村头,抬眼望见圩子上那片浓绿的白杨林,三叔便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放声痛哭起来。他双膝跪在地上,仿佛有千万斤重,怎么也抬不起头来。一声声“妈妈”的呼喊,叫人为之动容。
奶奶有三个孩子,三叔最小,爸爸最大,还有那与我未曾谋面的二叔,他在一场意外中遇难。不知怎的,奶奶最疼三叔,临终前,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找到三叔。而我对三叔终究也了无印象。只知每到春节,奶奶总会呆坐在卧房,对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自言自语老半天,其间不时用手绢擦拭眼角,若有所伤。虽然人影模糊不成模样,但我隐约察觉奶奶的心事──我起初把它归于去世已久的爷爷。
爷爷本是村子里当家人,后来在一场大水中为救村民献出了生命。为此,已经怀了三叔的奶奶哭昏了好多天才醒过来。村子以前很大,水灾之后,定居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或许也正因为这场灾难,邻里之间相当和睦,彼此也算是知根知底吧,家家几乎无话不谈。
但奇怪的是,每每提及三叔,村里人就会摇头,顾左右而言它。直到那年春种,家家大忙,而我们家只有妈妈、姐姐和我忙前忙后,獨不见爸爸。我随口问帮闲的奶奶,她近乎平淡地说:“到圩子上看看去,你爸该在那收拾白杨林呢!”我心里直犯嘀咕:“一片破草坪比粮食还重要?”果不其然,偌大的圩子上,只见爸爸正一铲一铲地给树苗培土,还不时俯身观察长势。
对此,我虽习以为常,却冥冥中觉察到这片白杨林和我们家定有某种特殊的关系。这个谜在奶奶弥留之际才得以解开。在三叔十五岁的时候,村子又发生了一场灾难,但邻居们从不当我面讲起,出于好奇,我多少次在梦里虚构这场景,几多凶险,几多恐怖。从奶奶的话中得知,这场灾难和我们家有着严酷的关系:我可怜的二叔就死于这场灾难,而这一切竟缘于我神秘的三叔。
我们村地势低洼,土质疏松,只要稍微捏一下,就成了一层厚厚的土。爷爷生前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圩子上植草坪,以此固住土层。大家按此法在圩子上种植了草坪,村子的状况还真一天好过一天。人们看到圩子上的绿色,就像看到希望,似乎幸福正向我们招手。让人没想到的是,如此美好的愿望,竟然被我那调皮的三叔毁坏了。
三叔脑子灵活,他鬼使神差一般用药药鱼虾,不曾想废弃的药瓶丢在草坪上,药水流到草坪上,将一片片茂盛的草坪杀死了。三叔最初也不知道,到来年春天,村民发现圩子老不见绿,始终一片荒凉。更可怕的是,这一年洪水泛滥,席卷了整个村子。二叔为救不会水的三叔,也被洪水夺走了生命。事后有人就把三叔药鱼虾的事情讲了出来,认定他就是灾难的罪魁祸首。
奶奶没作辩驳,一面长跪在村里人面前,一面给遇难的二叔烧纸。三叔挨了村里人的打、奶奶的骂,就急了,逃离了村庄,至今未回。爸爸和妈妈在外地打工,幸免一劫,当知道这事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从此,奶奶和爸爸就承担起村头圩子上种植白杨林的责任。
讲完这段往事,奶奶嘴唇翕动,似乎想要说什么。爸爸会心地点点头,猛一转身,眼泪夺眶而出。奶奶才闭上眼睛。她是想要爸爸保护好圩子上的白杨林,另外一定要找到三叔。其实,三叔和爸爸一直有联系,每年的树苗也是他买的,他只觉心里有愧,不敢回来。我见到他时,还不到四十岁的他,却已是双鬓斑白。
三叔一声不吭,沉重的双膝已诠释了一切。那一片绿色的草坪温柔地布满了圩子,就像一枚枚大大的印章,刻满了生者对亡者深深的怀念和对绿色生活的真诚期许。
【亮点品味】
这篇文章在考场上感动了很多阅卷老师,它小说化的表述,让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异常鲜明。本文有两个突出之处:一是描写与表述中传达出的文字修炼功底十分深厚;二是文章主题表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与传统精神——保护自然与保护人际和谐,这是从古至今中国人追求的生活的“绿色”。可以说这是一篇以生活化方式呈现的“新文化作文”。
【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记叙文】推荐阅读:
202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05-27
江苏高考范文作文09-14
江苏高考真题作文10-19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11-08
高考话题作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07-21
优秀范文江苏高考英语05-29
2023江苏高考作文试题07-11
2024江苏高考作文点评10-15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凡人智慧06-07
怀想天空---2007江苏高考作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