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精选6篇)
市党代表、进贤县委书记王敏
王文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的产业兴市战略,不仅指明了南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进贤综合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
进贤要实现综合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进贤必须坚持工业强县、园区兴县,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平台,培植大企业,打造百亿产业、百亿园区,形成传统特色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双轮驱动、两翼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在提升传统创业传统产业方面,坚持开放攻坚促集聚、技改扩建上水平,强力推进一批产业链龙头项目和关键项目,大力培育行业主导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推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医疗器械、烟花鞭炮、文化用品、钢构网架、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等6大传统特色产业升级,加快形成2-3个具有强劲支撑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紧盯省市新兴产业发展大势,全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加快壮大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4大新兴战略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1 协作平台背景
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家、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苏州作为江苏经济的排头兵,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更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苏州市目前新兴产业企业数2 607 家,2015 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 670.5 亿元。尽管苏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的缺失。
当前,标准已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比较强烈,但很多企业缺乏与标准化技术机构的沟通渠道,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掌握相关标准信息,也影响了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而标准化技术机构承担着标准的起草和技术审查等重要职能,急需了解企业的标准化需求,共同推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此外,新兴产业不少领域还缺少标准,谁先制定出标准,谁就可赢得先机。因此,需要在企业与标准化技术机构之间建立一种更为紧密、更加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实现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协同融合。
为此,苏州市质监局提出了建立新兴产业标准化( 苏州) 协作平台的设想,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质监局的肯定与支持。国家标准委也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创新举措,于2015 年5 月批复同意建设协作平台,在全国率先进行创新探索,并为协作平台的建设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协作平台的工作十分重视。市委将其列入市2015 年工作要点,专门下发通知进行部署,并召开会议予以推进。市编委根据苏州实际,已同意在苏州市质监局设立“苏州市新兴产业标准化协作中心”。
2 协作平台“1+N”的组织架构
协作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平台,选择若干苏州市新兴产业门类组成,各门类采用“1+N”的组织形式,即1 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对应N个该门类内的苏州企业。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首期确定了13 个新兴产业门类,分别是计算机及周边设备、太阳能光伏、新一代显示技术( 平板显示)、光纤、半导体( 集成电路)、软件、传感器( 物联网)、纳米技术、环保产品、电子商务、家用电器、特种加工机床、机器人及其他智能制造技术,并邀请上述13 个领域的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为协作平台的合作共建单位,苏州169 家企业成为首批协作平台的成员单位,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和苏州市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专家担任协作平台的顾问。
3 协作平台的工作进展
● 组织框架顺利搭建。一是2015 年11 月12 日,召开了协作平台成立大会暨首次联席会议,国家标准委、省质监局以及苏州市各相关部门领导,以及协作平台企业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审议并通过了《新兴产业标准化( 苏州) 协作平台章程》和秘书长人选,苏州市质监局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二是确定了首批协作平台的合作共建、成员和顾问单位。协作平台邀请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苏州大学、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苏州电加工研究院等标准化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来自信息技术、太阳光伏能源系统、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平板显示器件、纤维光学、半导体器件、传感器件、纳米技术、环保产品、电子商务、家用电器、特种加工机床、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等13 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专家作为协作平台的技术支撑力量,服务苏州产业发展。同时邀请了169 家重点企业作为首批成员单位,参与协作平台工作。三是首次集中举办大型专题技术讲座。为了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掌握各行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协作平台邀请了信息技术、太阳光伏能源系统、平板显示器件、纤维光学、纳米技术、环保产品、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等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资深专家集中举办了七场专业标准化技术讲座,让标准化技术机构与企业有了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不仅解决了企业实际发展中的很多专业技术性的难题,提高了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也把企业生产中的需求反映给相关标准化技术机构,为提高今后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提供了有益补充。
● 标准化项目合作全面推进。一是不断深化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全面战略性合作。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占到苏州工业产业的三分之一强,双方已经开展针对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标准化项目的研究,目前《苏州市“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标准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2016 年底完成。二是通过协作平台,利用众多标准化技术机构的专业技术资源为苏州新兴产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目前太阳能光伏、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纤维光学、平板显示器件、机器人和机器人装备等多个领域的苏州企业已经与相关的标准化技术机构开展了多个标准化项目的合作,内容包括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以及相关领域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等课题。三是标准化活动的开展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已经初步计划2016年在苏州召开两场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化会议,将会推动更多的苏州企业参与到相关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同时将会举办多场针对苏州重点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培训,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培养人才提供支撑。
4 协作平台的探索与创新
当前国家正在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改革,地方政府如何调整思路,利用好国内外的标准化技术资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配合好国家正在推行的标准化改革,是苏州市政府要研讨的重要内容。协作平台工作的开展就是苏州市在探索与创新中的一次大胆尝试。
(1) 多方协作,创新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国内外相关新兴产业标准化技术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协作平台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推动各类标准化项目的开展。争取并落实国家标准委、省质监局、苏州市政府在新兴产业标准化资金、人才、项目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由政府主导、各相关单位分工协作的标准化工作体系。二是建立了直通标准化技术机构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通过协作平台将标准化技术机构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解决了技术标准不接地气、适用性差、企业标准化需求找不到合适的渠道等问题。通过标准化工作机制的创新,有效推动了苏州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化活动以及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提高了苏州新兴产业在国内外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扩大影响力。同时也为各标准化技术机构提供了集中且高质量的技术标准试验验证平台,达到了标准化技术机构和企业“双赢”的良好效果。形成了“市场引导、企业自主、政府推动、技术机构参与”的协作平台良性工作机制,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标准化支撑。
(2) 服务转型,开展新兴产业标准化理论研究。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产业发展实际与标准化理论相结合的探索研究。苏州新兴产业门类齐全、业态丰富,通过协作平台创新性地开展了针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标准化理论研究。紧紧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跟踪和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进展、标准化动态,结合苏州的新兴产业发展特点,从技术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技术革新、提升综合竞争力等角度出发,逐步开展针对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纳米技术、机器人及其装备等产业的标准化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地方产业的标准体系规划、急需的技术标准、标准化试点示范的建立与推广、技术标准的适用性研究等方面。二是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的标准化项目研究。针对目前苏州新兴产业比重较大的重点行业,开展标准体系规划、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国际接轨项目等方面的研究,苏州市希望通过以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视角,开展一些创新突破的尝试,把宏观的标准化理论指导体系融入到地方产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为地方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与标准化支撑。
(3) 集聚资源,推动新兴产业标准化项目合作。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以标准化工作室的方式推动项目合作。协作平台针对苏州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与相关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科研院所、标准化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方建立了快速及时的信息互通、项目合作、技术服务渠道,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按行业领域划分搭建了相对应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室,标准化技术机构可以在工作室内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该行业的标准化信息、标准化技术机构的专家和企业可以在工作室内实时交流和对接,最大限度地将各类标准化专业技术资源集聚到协作平台上,避免了以前的标准化项目找资源难、周期冗长的弊端,也解决了日常困扰众多企业的标准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快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和热点领域标准化项目等方面的突破。充分利用标准化技术机构的技术资源和苏州企业的产业资源,在电子信息产业、机器人产业、纳米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以技术标准为纽带,支持苏州企业主导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新兴产业标准化联盟,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创新主体有效分工,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形成在新兴产业行业内领先的团体标准,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新能源
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积极努力。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新材料
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生命科学
十年实现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建议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这样,中国10年左右就可能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生物医药
突破基本医疗器械核心技术
要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信息网络
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
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智慧地球”简单说来就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传感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空间海洋开发
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们要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是“蓝色聚宝盆”。国际上正兴起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要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地质勘探
提高资源勘探开采水平和效益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关注新兴材料产业 关注新兴材料产业 6 领域
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发现、使用和革新材料的历史:应当说,小到你 穿的尼龙袜,还是你看的液晶电视、使用的高速互联网;大到实现太空行走的神 七飞船,无一不是新材料的杰作,它们在改变着你的生活。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巨大飞跃,产生了新兴的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空间 技术等高技术群,而新材料则扮演着这些高技术群的物质基础; 从这一角度来看,新材料的开发是现代科技发展之本,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也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 新材料的开发是现代科技发展之本 重要力量。准确的来说,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 备的优异性能和特高性能的材料。如今,新材料已经成为各国致力发展的科技战 如今,如今 略目标,美国的新能源、纳米及生物技术、欧洲的航天航空材料、略目标,美国的新能源、纳米及生物技术、欧洲的航天航空材料、日本的再生材 料都被写进了各自新世纪的新材料发展规划之中,料都被写进了各自新世纪的新材料发展规划之中,后起之秀韩国甚至将新材料发 项核心技术之一。展作为国家竞争力的 6 项核心技术之一 大约从 2000 年前后,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在我国被得以重视。在过去五年的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第十章第四节明确指出要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包括信 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和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 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纳米材料等产业群,以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仅 2008 年一年包括“863 计划”、“97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火炬 计划”等国家计划和专项中新材料领域的经费投入就达到 535 亿元之多;随后包 括宁波、大连、洛阳、金昌、广州、宝鸡和连云港等 7 个城市开始逐步建立新材 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包括光电子与微电子、环境与能源、智能与特种功能、超导、纳米和高性能结构成为等 6 个领域的新兴 材料产业成为 18 个材料领域的重点。如果具体细化的话,新材料的范畴可以囊括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新 型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十多类,不过对应到如今资本市 场中的上市公司可选标的,更多的集中在前几大类,其中又以电子信息材料的 以电子信息材料的 LED、化工新材料的碳纤维、新兴金属材料的稀土永磁材料最受资金宠爱。LED、化工新材料的碳纤维、新兴金属材料的稀土永磁材料最受资金宠爱 电子信息材料 在我国整个新材料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2009 年该行 业全年产值达到 1300 亿元之多。从应用来看,电子信息材料用于智能电网、物联 网、半导体照明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中小尺寸硅单晶最大生产 国,此外,我国在印刷电路板、覆铜板、磁性材料和有机薄膜等材料的产量也是 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而在这其中,以 LED(发光二极管)为代表的半导体照明行业又是最为突出 的亮点所在,由于 LED 在同等亮度下,耗电量仅是普通白炽灯的 1/10,荧光灯 管的 1/2,因此成为照明节能的趋势所在。从产业链条来看,LED 分涉衬底、外延、芯片、封装、应用五个环节,国内 企业则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其中行业龙头三安光电 三安光电的外延片和芯片上半年约为 50 万片和 180 亿粒左右,三安光电 随着天津三安 LED 产业化项目在 6 月底投产,公司产能已经扩展至 85 万片外延片 和 200 亿粒芯片;目前芜湖一期项目建设规模为 265 万片外延片和新建配套 3 套芯片生产线,项目建成并达产后将形成红、黄、蓝、绿外延片 530 万片,芯片约 1170 亿粒的产能。根据国信证券调研披露的信息,芜湖项目一期有望在今年年底 开始陆续投产,并在明年年底达产。届时公司将计划完成 107 台 MOCVD 的扩产任 务,实现行业全球排名前五的目标。不过,虽然整个 LED 行业正处于步入黄金发展期的阶段,在国内处于技术领 先地位和产品创新颇有成效的三安光电俨然成为最佳标的选择;但根据国信证券 和爱建证券在 9 月底和 10 月下旬两次给出的盈利预测,公司 2010 年预计每股收 益约为 0.61 元,此前三安光电披露的 3 季报显示 1-9 月份每股收益约为 0.5 元,以 10 月 28 日收盘价
42.35 元计算,三安光电对应 2010 年动态市盈率也达到 69 倍之多。当然,如果按照较为乐观的国信证券的预测数据,公司 2011 年和 2012 年有 望实现 1.72 元和 2.62 元的每股收益,那么对应市盈率也有 25 倍和 16 倍;这样 看来,如果三安光电在此后两年中能够保证产能扩大和销售正常的话,依然是资 金的不错选择。新型金属材料 在过去的两个半月中,稀土永磁概念无疑是资本市场上最为大放异彩的板块,大智慧专门编制的稀土永磁板块指数 8 月以来涨幅已达到 80%,期间沪指涨幅不 到 15%。其领头羊广晟有色以 200%的涨幅一骑绝尘,并于 10 月 18 日一举突破 百元大关; 紧随其后的厦门钨业的股价从 22 元附近一路拉升,10 月 28 日收盘 至 报收于 55.7 元,在短短 48 个交易日上涨了 153%,此后股价翻番的还包括拥有 稀土资源的包钢稀土和从事永磁材料钕铁硼生产的太原刚玉。如果全部金属功能材料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磁性材料、金属能源材料、催 化净化材料、信息材料、超导材料和功能陶瓷材料。在最近资本市场最为热门的 磁性材料则又分为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其中稀土永磁是永磁材料中磁性最强,稀土永磁是永磁材料中磁性最强,稀土永磁是永磁材料中磁性最强 目前民用的主要是钕铁硼永磁体,另一类磁性最高的钐- 目前民用的主要是钕铁硼永磁体,另一类磁性最高的钐-钴永磁体则主要用于军 工技术。工技术 如主营房地产业务的津滨发展(000897,股吧,消息)仅仅因为一家控股公司 天津津滨新材料工业公司拥有 300 吨稀土永磁材料和 400 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 料的产能之后随即成为资金追逐对象,10 月 28 日股价被牢牢封在涨停板之上。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稀土探明储量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2009 年过度开采稀土 资源的中国稀土矿产量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 96.77%之多。作为全球稀土出口最大的国家,中国为了能够逐渐掌握稀土定价权和保护稀 土资源从 2006 年开始就对稀土开采区也下达了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从稀土的应用来看,永磁材料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方面,钕铁硼磁体的最大应 钕铁硼磁体的最大应 用领域为稀土永磁电机,而未来包括新能源汽车、风电、用领域为稀土永磁电机,而未来包括新能源汽车、风电、计算机和节能电器等行 业更是钕铁硼永磁体的主要需求领域,业更是钕铁硼永磁体的主要需求领域,随着永磁电机在新能源汽车和风电中逐渐 普及,万吨。普及,钕铁硼在未来 5 年的需求有望达到 15 万吨 此外,稀土还将作为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节能灯、各类显示器、此外,稀土还将作为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节能灯、各类显示器、光电器件和 医疗器件,其中三基色荧光粉材料约占据了稀土法光材料的 75%,中国 2009 年 医疗器件 各类稀土荧光粉的产能达到 7200 吨;稀土最为抛光材料用于显示器、剥离、光学 器件和电子元器件的抛光,中国 2009 年生产稀土抛光粉 7500 吨;稀土还凭借着 具有催化活性因此被广泛作为添加剂和助催化剂用来提高其他催化剂的性能,这 也是稀土大量使用的领域之一,最典型的如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使用,2009 年
中国仅加工原油消耗的稀土催化剂就有 7500 吨。从可选标的来看,包钢稀土、广晟有色和厦门钨业三家公司属于稀土矿采选 包钢稀土、包钢稀土 加工企业,其中包钢稀土属行业老大,其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控制的内蒙古白云鄂 加工企业,其中包钢稀土属行业老大 稀土矿掌握了中国北方 90%的稀土资源,目前公司正计划形成资源到加工一体化 的产业链,已经拥有了 3000 吨高性能磁性材料产能,2 期工程建成后公司将形成 1.5 万吨钕铁硼速凝薄带、500 吨钕铁硼氢碎粉和 2000 吨高性能磁体的规模,公 司还计划在今年建成 300 台稀土永磁核磁共振产业化项目,建设 3000 吨高性能抛 光粉异地扩建项目以形成 5000 吨产能,同时公司还计划出资 2 亿元和河北新奥博 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稀土永磁核磁共振影响系统(MRI)的产业化项目。相比之下,广晟有色和厦门钨业则更侧重于采选业务,两者分别扮演着广东 地区和福建地区稀土资源整合平台的角色,前者控股股东的后续资源注入和后者 正在申请的第三张稀土牌照以及整合当地稀土产业链企业则成为两家上市公司股 价上涨的推动力量。化工新材料 在整个新材料范畴之中,化工新材料板块曾经在 2004 年-2005 年熊市期间 以高速增长的业绩跑赢过市场。如今,包括新能源、高铁和环保等几大产业的拉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支撑跨越发展
2012年4月16日上午,投资60亿元的山西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园在太原开工,同时开工的还有节燃气热电联产、太原不锈钢(钢铁)交易中心、GPS北斗二代芯片等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60亿元。近两年,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转型发展成效凸显。预计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和26.1%。长期以来,山西经济结构单
一、基础脆弱,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为此,山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华丽转身。
以煤炭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促进煤炭产业全方位升级。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狠抓煤矿的兼并重组和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建设,全省煤炭工业进入集约、高效、现代化的大矿时代。目前,已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单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资源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7年的0.726减少到去年的0.085,下降88.29%。煤炭工业安全水平、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煤炭大省正向煤炭强省迈进。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全力促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晋煤集团的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机蓬勃,去年,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到集团总收入的74%;焦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古交电厂二期进入商业运行;潞安集团产出了全省第一炉高 1
纯度多晶硅,形成了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煤与非煤产业的相互融合,以煤为基的多条循环产业链初具规模。
明确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煤层气、节能环保等9个领域,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机制和扶持政策措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去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成为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动力。此外,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项目中,新增风电装机100万千瓦,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云计算等标志性转型项目也开始相继实施。
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蓬勃兴起,山西出版、山西演艺、山西影视等六大文化企业龙头齐飞共舞,晋商文化、太行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已初具规模;云冈石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五台山景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343亿元,增长23.9%。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其中80%以上项目已投产达效。
去年,在山西工业投资中,非煤产业完成投资2097.3亿元,同比增长35.2%;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14亿元,同比增长49.9%,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已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上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性,需要依据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标准化战略、运行模式和技术组织进行调整。近年来,美国针对智能电网、医疗保健、能源效率、纳米技术、信息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新变化,进行了标准化战略的修订,并发布了一系列法案、政策推进这一战略转型,同时对技术组织体系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 战略与政策转型
2.1 修订标准化战略
第一版美国标准化战略NSS( The National Standards Strategy of United States)于2000年8月由ANSI批准发布。该战略为美国标准化领域的各类活动制定了战略框架,申明了美国开展自愿性标准化活动的基本方针,提出为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所制定标准的关键原则,以及如何贯彻这些原则的战略任务。2005年12月,美国标准战略USSS(United States Standards Strategy)由ANSI核准发布。作为2000年NSS的修订版本,USSS进一步强化了公开、透明、自愿一致等基本原则。2010年12月,ANSI修订并重新发布了新的USSS。这一版本保持了2005年USSS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主要围绕标准化战略新兴产业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调整[1]:
一是特别强调了标准对美国创新和竞争力的作用,而把标准化对于发展国际贸易的作用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在战略的前言“标准的重要性”之一部分中,将2004年美国商务部长Donald L. Evans关于“标准是国际商业的语言”的观点,替换为2010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院长Patrick Gallagher关于“标准是构建创新和竞争力的模块”的论述。论述指出:“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此时此刻,标准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业。标准是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构建模块。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我国的竞争能力和引领能力与我们是否在制定和有效利用标准与标准化流程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密切相关。”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美国标准化界对于标准战略价值的认识,将标准作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视作“获得竞争能力和引领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是明确指出了新兴标准化领域的具体内容,并围绕这些领域提出了“发展合作新模式”的新行动职责,明确指出:对于美国全球化的目标,需要公司、协会、标准制定组织、联盟共同努力推动,特别是“在智能电网、医疗保健、能源效率、纳米技术、信息和网络安全等领域面对制定新标准的挑战,需要通过大范围的跨部门合作,以及不断发展新模式来满足需求……需要在协调和付出努力的程度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众多的标准制定组织和制定联盟的共同合作中开发新的方法,携手合作,以维护国家的竞争力”。
三是强调了政府在标准化活动中的协调作用,首次在战略中提出:“美国政府已经加强努力,协调各机构的标准活动和竞争;同时,美国政府作为标准的用户,以及标准的监管方和采购方,将继续致力于保持美国现有的标准制定过程的完整性。”
2.2 立法建立战略协调机构并赋予其相应职责
配合标准化战略推进,美国对相关法案进行了修订,巩固了政府在标准化活动的协调作用,为战略新兴产业标准制定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竞争再授权法案2010》,加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并通过联邦资金支持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即“在未来三年内,向科学、技术、教育领域投资450亿美元”。作为2007年修订的《美国竞争法案》,确立了NIST战略协调机构的定位,并强调了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的标准化需求。法案要求NIST与私营部门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在云计算、应急通信技术、绿色制造、高性能绿色环保建筑等重要领域开展标准制定活动,并通过技术创新项目帮助美国企业、高校和其他机构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研究,从而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作为配套的支撑措施,法案明确规定在未来10年内,联邦政府给予NIST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重要项目的预算增长一倍。这些规定与美国标准战略中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相互呼应,为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配合法案实施,2011年初,奥巴马政府在大幅削减政府开支预算的同时,增加了对NIST的预算,特别是增加了对NIST基础研发和先进制造领域的支持力度。对NIST提出的制造业创新、工业先进材料、纳米产品测量技术、生物制造测量科学和标准、先进制造技术合作计划、增强检测服务水平这6个专项进行了总经费高达9,770万美元的资助,目的是提高基础研发能力,为美国制造业的技术发明、创造、生产提供先进的测量工具以及关键技术的支持[2]。
2.3 发布政策报告明确政府部门的立场和作用
2011年10月,NIST代表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分委员会发布了《在为处理国家优先事项所开展的标准活动中联邦政府的参与》的报告[3]。报告进一步强调了NIST在美国重要标准化领域中的协调性和引领性地位,也从另一个角度重申了美国政府对于网络安全、智能电网等领域标准化发展的高度关注。
该报告指出:“关于创新政策的真正选择,并不是在政府完全控制或政府完全不干涉中二选一,而是为政府支撑私营部门的创新寻找正确的定位。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关于标准化和合格评定等创新手段中。”
报告强调:在事关国家优先事项的特定领域,如网络安全、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和公共安全通信等领域,美国联邦政府应处于领导或协调地位,与民间标准制定机构共同开展工作;具体参与则通过NIST的活动来实现。报告重申:“NIST隶属于美国商务部,是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机构,同时被法律授予协调国家、州和地方的自愿性标准和合格评定活动、发挥着实施国家政策、代表政府管理和参与标准化工作等作用。”
通过战略和法案的修订,以及配套政策报告的发布,美国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确立了NIST作为标准化战略协调机构的角色,强化了政府在特定领域标准化活动中的领导角色,并强调与民间标准制定组织的合作。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标准化活动蓬勃开展,围绕战略协调机构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新兴技术组织体系和运行方法。
3 技术组织的体系重构和方法调整——以智能电网为例
长期以来,美国是由民间机构主导标准化管理、基于市场驱动制定以自愿性标准为主且高度分散的标准化发展模式。然而,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技术组织体系的重构和工作方法的调整,加强了政府的协调作用,对相关产业标准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支持。
3.1 技术组织的体系重构
美国认为,智能电网在运行中必须确保安全,在应用上需要强调一致性和统一性,在技术上要逐步实现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统一接入与管理。出于这一技术领域安全性、统一性和兼容性的考虑,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技术组织的体系重构。
3.1.1 立法明确部门职责
2007年,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发布,法案确立了美国智能电网战略推进框架。根据这一框架,美国能源部担任政府主导部门。美国能源部承担的推进措施包括:(1)定期向国会提交智能电网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系统报告;(2)建立电网数字信息技术研发项目,以促进智能电网相关技术评价和研究工作;(3)建立智能电网区域示范计划,以检验并展示智能电网相关先进技术和标准协议;(4)设立智能电网投资补贴计划,择优推进智能电网标准和协议等制定发展工作;(5)招标建设智能电网信息交流中心用来公开建设智能电网相关信息,以促进美国智能电网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发展等[4]。
3.1.2 成立政府协调组织
根据《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的要求,美国联邦智能电网工作组于2008年3月正式成立。该工作组由美国农业部、商务部、美国能源部和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等7个政府部门组成,涉及的部门和机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职能是在建设美国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协调各相关机构的工作,以促进共同推动智能电网的协调发展[4]。
3.1.3 成立战略协调组织
《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中直接赋予了NIST在智能电网标准化活动中的任务,法案指出:“NIST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开发一个用于信息管理的,包含各种协议与标准模式的框架来实现智能电网设备和系统的互操作性……”[5]NIST通过制定规划、发布路线图,为相关标准确定了战略布局和体系框架。
3.1.4 成立技术协调组织
按《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要求,2009年底,NIST牵头成立了智能电网互操作委员会(SGIP)开展相关具体工作。SGIP的主要功能包括:(1)监督标准制定组织的相关活动,以加快制定互操作性标准和网络安全规范;(2)提供技术指导,以促进制定安全、可互操作的智能电网相关标准;(3)确定测试和认证的必要需求,以评估智能电网相关设备的互操作性[6]。SGIP下设工作组,相关结构如图2所示。
SGIP强调,不会重复其他相关组织正在进行的工作,而是设法填补当前其他智能电网论坛尚未充分解决的领域,尤其是推动完成《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赋予NIST的任务[7]。因此,SGIP除了根据不同工作任务,设有一个常设工作组和三个委员会外,还特别设立了两个特设工作组开展工作。这些工作组均不制定相关标准。常设委员会和工作组针对不同对象的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概念参考模型,评估标准间的互操作性;优先行动计划组主要解决标准空缺或协调标准需求,推动各类标准制定机构制修订和协调相关标准;而领域专家工作组则主要分析跨功能领域的应用,为协调一个和多个技术提供专业支持。
3.2 创新标准化工作方法
长期以来,美国标准化相关工作重视自愿性标准的作用,在技术策略上强调市场的作用。而在智能电网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和调整,突出了技术规划的作用。
3.2.1 制定工作规划和路线图
NIST制定了三个阶段的美国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规划。该规划以阶段性递进的方式,设定了每一阶段应完成的工作目标。首先,确定一个初始适用美国智能电网的标准集合,优先安排新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填补智能电网急需的标准空缺;其次,建立一个健全的工作程序,确保后续不断的标准制定和改进工作,以及时满足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需求;最后,开发并实施一个关于智能电网标准的一致性测试和认证框架,以确保现实运行条件下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6]。
与此同时,NIST不断发布并更新《智能电网互操作标准框架和技术路线图》,基于利益各方共识对实现其三步计划的具体方案予以确定和公开,向各方展示美国智能电网标准化相关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进展,并对智能电网标准化相关工作的未来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前规划。技术路线图借助概念模型阐述了智能电网的构造原则和方法,给出了制定互操作标准的中期发展路线,描述了互操作标准的现状、问题、需要优先进行标准制定的技术领域,例如需求响应及用能效率、广域状态感知、电能储存、电动汽车、高级量测基础设施、配电网管理、信息安全与网络通信等[8]。同时,路线图还指出了NIST与社会公众、电力行业和标准制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原则与合作模式。
3.2.2 制定维护标准目录和工作指南
SGIP不具体制定标准,而是通过制定和维护标准目录,制定优先行动计划发挥技术协调的作用。
首先,SGIP通过与标准制定组织沟通合作,判断解决标准空缺或标准协调需求,制定“优先行动计划”,明确需要填补的空缺标准,并推动各类标准制定机构根据“优先行动计划”制修订和协调相关标准。
其次,SGIP基于NIST提出的标准框架,制定并更新“标准目录”,这一目录收录了现有的相关重要标准信息和实践应用情况,有助于制造商、监管机构和用户等智能电网利益相关方了解智能电网标准化方面的最新技术进展[5]。其中,在编制“目录”时,被收录标准的制定程序是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SGIP会对这些标准进行跟踪、确认标准评审和投票表决等工作程序,以判断和确保标准的质量。
最后,为了确保按“标准目录”列出的标准所生产制造的设备、装置和系统具有互操作性,SGIP建立了一项测试计划并定义了一个测试与认证框架,以确保相关产品和技术在符合标准的同时具有互操作性。
同时,SGIP还发布“智能电网网络安全性指导方针”和“互操作性过程参考手册”等工作指南,为其他组织的标准制定提供指导。
3.3 不断优化技术组织定位和工作方法
SGIP的成立是由NIST发起的,成立之初的定位是公共组织和民营机构间的合作伙伴组织,NIST的参与和主导地位较强。然而,自2012年起,SGIP转变为一个以产业界为主的非营利性的组织,设立了董事会进行日常管理。NIST特别在新一版的路线图中指出了其与SGIP的关系。2015年末,NIST与SGIP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通过NIST参与SGIP的工作,协调和加速智能电网设备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安全性和标准制定,支持智能电网的不断创新。同时,2016年至2018年间,SGIP将获得联邦政府210万美元的资助。
尽管联邦政府通过调整与SGIP的合作关系,淡化了直接参与技术标准具体规划的相关作用,但之前SGIP作为由政府资助组织的几乎所有要素,包括组织目的、组织结构以及优先行动计划和标准目录等均在新组织中得以存续[6]。NIST作为SGIP的一个积极成员,通过积极参与各委员会和工作组的相关标准化活动,与SGIP共同努力“制定合适的战略方针以实现智能电网互操作性标准框架的国家目标[6],同时,NIST的领导作用也一直体现在其与SGIP的关系中。通过SGIP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协调NIST提出的路线图和SGIP的工作,包括根据路线图确保落实优先工作的顺序,以及监督标准制定组织使用通用方法等。
通过不断的调整,美国联邦政府最终确立了覆盖政府、战略和技术的三层协调组织,突出了不同的组织任务,并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国内外合作。在美国能源部领导下,NIST推动国际贸易管理局建立了国际智能电网行动网络,使全球范围内的各智能电网利益相关方组织的领导者聚集在一起。NIST与欧盟智能电网协作小组等合作发布白皮书,推动多边合作;同时NIST还加大了相关基础性研究的投入,从推动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安全、电能存储等方面来推进制定智能电网互操作性标准的进展。而SGIP除了继续更新标准目录外,还逐步开展支持产品检测、认证过程和行业利益相关者教育培训的相关工作。
4 结论
面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通过形成一整套战略、法规与政策互相配合支持的体系化变革来应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标准化需求和挑战,为我国的相关活动提供了诸多启示。
4.1 优化战略与政策明确总体方向
美国通过标准化战略的修订,配合法案的发布,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以及重要技术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配套政策的出台,为战略新兴产业标准化活动提供了各项支持,理清和明确标准化发展的新思路,强调了美国政府在战略新兴产业标准化活动中的协调作用及其与民间标准机构合作的重要性。
我国围绕战略新兴产业,也发布了各类战略、规划和政策。如何实现政策间的有效衔接,如何处理好立法的稳定性与战略新兴领域实践变化的关系,使不同部门和机构发布的“一揽子”政策发挥整体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4.2 建立多层次协调组织提供保障
面对新兴产业的标准化需求和由此形成的战略、法规与政策相互配合的完整体系,美国在现有标准化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又构建调整了相关技术组织体系。建立起政府主管部门、政府协调组织、战略协调组织和技术协调组织等多个层次的技术组织。这些组织并不直接制定标准,但通过原则、规划、路线图和标准目录等一系列协调性的技术成果,优化了制定程序,提高了跨领域的协调效率,框定了技术的目标方向,发挥了政府对重点领域的导向性作用。
目前,我国在战略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实践中,也成立了一些跨部门、跨领域的“工作组”。然而,这些工作组的工作模式,工作原则和工作成果还不够成熟。可以在实践中借鉴美国各类协调组织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协调效率。同时考虑建立综合性的战略协调机构,在政府提出技术导向的原则上,处理重要标准化领域中的协调性、方向性问题,并提供基础研究和计量检测的技术保障。
4.3 创新工作方法优化标准制定框架
美国通过发布工作规划、路线图,更新标准目录、发布一系列工作指南,提高了标准制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互操作性,较好解决了不同主体开展战略新兴产业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中的标准空缺和标准重复问题。
反观我国实践,应积极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技术组织,以“路线图”等形式,发布战略性的技术方案,建立沟通机制,强化与相关方的联络与协调,通过建立优先工作计划等方式逐步落实标准化工作顺序以提高标准化效率。
专家点评一:
《美国应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标准化战略与组织转型方法》是一篇难得的考察美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标准化战略和标准化体制转型的文章。文章首先说明了美国在标准化领域的战略调整,如何用法律手段确立标准化战略协调机构,并且以智能电网为例,详细论述了美国在智能电网领域标准化的“组织转型”方法,包括通过立法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确立战略协调机构(NIST),成立技术协调组织(SGIP),以及如何创新工作方法等,最后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指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文章的思路流畅,逻辑严谨,论证合理。所展示的美国标准化体制转型揭示出美国体制的重大变化,对于我国的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今后作者的研究可否更深入考察美国智能电网项目中公共部门和民间组织各自职能定位的异同,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例如:ANSI、IEEE、NEMA等民间组织在智能电网项目中的位置,如何发挥作用等。这可能对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改革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专家简介:
王平,研究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以及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化工作。自2000年以后开始标准化历史和基本原理、标准化与创新、企业标准化以及国际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经获得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退休之后,在国内发表论文19篇,国际发表论文4篇,并被评为2015年度标准化十佳研究者。
专家点评二:
《美国应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标准化战略与组织转型方法》是一篇好文章。该文通过介绍2010年修订的《美国标准化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美国智能电网技术路线与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过程,系统地说明了美国近年来新兴产业标准化举措,逻辑地梳理了美国新兴产业标准化中的制度、战略和技术体系的协调能力再造过程,详细且到位地从战略、立法、政策、资金资助、协调机制、资源调动等互相关联的方面诠释了美国新兴产业标准化制度创新。文章结论部分还点出了我国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思路和方向性建议,对于我国目前的创新战略和标准化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结构严谨,逻辑脉络清晰,分析到位。初读文章,就感觉到作者对美国的标准化战略轨迹做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再读文章,更觉得作者对美国智能电网标准化活动的系统和协调机理做了用心的把握和建设性的呈现。希望接下来,作者可以进一步找准着力点,为我国新兴产业提出标准化机制建设的建议。此外,作者还可以对美国标准化体系中公共部门的协调角色与私营部门的领导角色进行更详尽的考察,以帮助矫正我国对美国标准化体系的认识偏差。
专家简介:
刘斐,国际标准化实践者和推动者,企业战略思想者和顾问。ASTM国际标准组织(原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兼任中国美国商会标准委员会主席、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和北美标准工程学会会员。在国际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经济、贸易与外交等领域有多年的经历。2006年加入ASTM前,曾服务于美国石油学会(API)、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等标准机构,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和美国驻华使馆等外交机构,也曾在国际经济贸易与工程领域工作多年。多年来致力于标准化研究与教育、标准文化传播以及企业标准化基础战略咨询。曾发表全球标准体系、中美标准化体系与战略比较、标准化教育良好实践等相关文章。被授予 “2013中国十佳标准人物(国际标准推动者)”称号。
摘要: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变革,美国进行了标准化战略修订,并配合法案与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进这一战略转型。同时,围绕战略重点,对相关技术组织体系架构和工作方法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对相关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兹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标准化活动时借鉴。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标准化,战略,组织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12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48-151.
[2]美国2012财年先进制造和新材料预算分析[OL].材料期刊网,http://www.jmonline.org/news/news Action!show New.action?news.id=340,2015-12-15.
[3]Federal Engagement in Standards Activities to Address National Priorities[OL].白宫网站,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federal_engagement_in_standards_activities_october12-final.pdf,2015-12-15.
[4]李立理,张义斌,葛旭波.美国智能电网发展模式的系统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2):31-34.
[5]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Public Law No:110-140],Sec.1305.
[6]NIST.智能电网互操作性NIST标准框架和路线图Release 3.0.
[7]NIST.智能电网互操作性NIST标准框架和路线图Release 2.0.
【新兴产业分类标准】推荐阅读:
战略新兴产业11-18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07-20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12-06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09-23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07-01
关于马鞍山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0-08
新兴中学校长汇报10-06
三原县新兴中学07-08
新兴学校教职工大会工作计划09-14
以新兴媒体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