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精选5篇)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 监测
中图分类号 r71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15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83
中国围产医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的围产医学观念和技术被引进中国,目的是为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和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1]。近年来,国家推行降消项目,提倡住院分娩,通过爱婴医院复评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笔者对某市近两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力求减少孕产妇死亡病例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孕产妇死亡统计对象为2014-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孕产妇(包括计划外),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内,不论妊娠各期和部位,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者(不包括意外死亡)。
1.2 方法
孕产妇死亡疾病构成比及医疗保健服务指标根据死亡报告卡进行计算。孕产妇死亡诊断和疾病分类主要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原则。死亡地点按省级医院、县市级医院、乡镇级卫生院、转运途中、家中等归类统计。
结果
2.1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共23例,按市级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8例,不可避免死亡15例。因直接产科原因死亡11例,间接死亡原因12例,其中产后出血每年所占比重均为最大,见表1。
2.2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地点构成
在省级医院死亡6例,县级医院死亡10例,乡镇卫生院死亡2例,转运途中死亡3例,家中死亡2例,以在县级医院死亡例数最多,见表2。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死亡地点分析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产后出血成为剖宫产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则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3]。经过每年的产后出血培训班学习,产科质量有所上升,但在死亡原因中仍然以产后出血为主。间接产科原因死亡即妊娠合并症逐年递增,2014年5例、2015年7例,提示对不宜怀孕及需要终止妊娠孕妇的宣教及早期干预工作面临严峻态势。
2014年、2015年孕产妇死亡地点最多均在县市级医院,自文件要求乡镇卫生院不能截留高危孕产妇以来,2015年已无孕产妇在乡镇卫生院死亡病例。县市级医院为城乡孕妇分娩主要地点,而部分县市级医疗单位应对突发疾病、危急重症能力尚不足,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人员、设施、接诊能力的提高跟不上分娩量的剧增,导致部分县市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相关部门的管理问题。孕产妇系统管理欠缺,高危筛查不到位,特别是乡级未履行高危筛查和高危管理的职能;绿色通道、急救网络尚不完善,导致家中和途中死亡;助产技术服务单位的产科质量管理未严格按助产技术服务标准执行,许多助产单位未按产科常规处置患者。
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资源明显不足。不能及时识别产科出血、羊水栓塞等产科危急情况,未能及时、正确处理休克、子痫、羊水栓塞等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特别针对产后出血出血量估计不足,产后出血原因未查明,止血措施不力,未及时输血,抗休克处理不规范;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健康的妊娠期疾病,具有发病急、并发症多及母儿病死率高等特点,未及时有效治疗导致预后极差[4];血液供应不及时,孕产妇需要输血时不能及时提供血源。
社会其他部门问题。受一些计划生育地方政策的影响,医疗保健机构不敢或不能为计划外孕产妇提供正常的产检和接生服务,计划外孕妇未接受正规产检。
3.3 建议
产后出血仍为主要死亡原因,不仅在基层县医院,在市级医院也有产后出血死亡病例。相关研究表明,同阴道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出血量要较之高出1倍,且产后具有较高的出血发生率[5]。医生对产后出血量估计不足、止血处理不及时不果断、休克处理不规范,耽误抢救最佳时机。今后工作仍需加强爱婴医院建设,切实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并对产后出血强化培训,提高县市级医疗单位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提高产科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各医疗单位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危重症的识别及抢救能力。
产科合并症导致死亡原因也居高不下。妊娠一旦出现严重合并症则可能出现不可避免死亡,因此需从源头抓起,加强孕前筛查及宣教,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大优生优育的宣传,对不适宜怀孕及需要终止妊娠的,应做好宣教工作,对特殊病情的孕产妇加大管理力度。
切实落实卫生及相关部门各级人员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开展执法检查,依法行政,对违法、违规、违纪或不作为者,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
政府应加大投入,切实稳定三级妇幼保健网,落实各级保健人员报酬,特别是村级保健人员报酬。
对于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来讲,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最困难的是掌握必要的临床基本技能[1]。强化培训,可采用直通车的形式,由省级专家直接培训到乡级,避免信息丢失,提高培训效果。
进一步明确各级助产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严格按高危评分方案来分级转诊,避免普通乡卫生院过多的开展剖腹产和会阴侧切手术,制定有效措施,杜绝因经济利益驱动而截留患者的现象发生。
强化产科质量建设,重视县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能力建设。按“助产技术服务标准”配置相关人员、设备等,严格执行服务标准,提高产科质量,在配齐设备的同时,注重设备的功能定位、功能状态和功能使用规范。对乡级助产人员,可制订必要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乡级助产人员和妇幼保健专干的考核档案并奖励技术骨干,对不具备接产资格的人员进行待岗培训并停止其助产资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市两个监测点进行监测的2 198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开展调查采样工作,进行HIV抗体初筛,初筛阳性者再次送标本到市级疾控中心进行确诊实验。
1.2 初筛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IV初筛。
1.3 确诊试验
采用蛋白印迹法(WB)。
1.4 资料分析
采用《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统一设计的孕产妇哨点监测数据库,使用Excel录入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统计分析。
总知晓率=(正确回答6道及以上问题的人数÷调查人数)×100%。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 198名孕产妇人口学特征见表1。接受调查的孕产妇年龄最小16岁,最大43岁,主要集中在21~30岁,占82.75%。2 198孕产妇中,汉族占96.14%(797/829),少数民族占3.86%(32/829)。
2.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未婚、同居与在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省户籍与外省户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行为学监测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44.03%的孕妇曾去过外地打工或经商,49.34%孕产妇的配偶曾去过外地打工或经商。承认有吸毒行为者8人(0.36%),其中有静脉注射吸毒行为者2人,无人承认其配偶存在吸毒行为。承认有丈夫以外的性伴者16人(0.72%),96.74%的孕产妇表示没有除丈夫以外的其他性伴,另有2.53%的孕产妇选择拒答。
2.4 血清学监测情况
本次监测检出2例HIV抗体阳性者,HIV抗体阳性率为0.91‰。2例HIV抗体阳性者均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均无吸毒史,当前配偶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2例HIV抗体阳性者中,有1例为本地人,1例为外来务工人员。
3 讨论
3.1 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
随着艾滋病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蔓延,育龄妇女感染HIV人数的增加,艾滋病经母婴途径传播的比例也在增加。我国新发HIV感染者中,因母婴传播感染的比例由1998年的0.1%上升到2007年的1.6%[1]。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15%~40%[2]。国外的实践证明,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可以预防的,有效干预会将母婴传播率控制在2%以内[3]。据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传播时期及干预效果研究提示: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总体母婴传播率下降了61.94%[4]。对孕产妇HIV的监测,可掌握当地孕产妇人群中HIV的感染状况,早期发现、早期管理HIV阳性孕产妇,进行药物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和阻止母婴垂直传播。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减少儿童HIV感染的重要措施。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整个妊娠期、分娩期和或哺乳期。因此建议,在孕期、产时及产后的各个时期,均应加强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
3.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
本次调查结果,2 198名孕产妇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仅为74.55%,这说明我们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应加大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让所有孕产妇及育龄妇女自愿接受HIV检测,特别是在婚前就主动进行HIV检测,可有效防止HIV母婴传播。本次监测检出的2例HIV抗体阳性者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其中1例为外来务工人员。且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未婚或同居者,她们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均较低,她们属于感染艾滋病的脆弱人群。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各项艾滋病防治措施,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加强对育龄妇女,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层次低的育龄妇女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扩大干预服务覆盖面,提供预防艾滋病的正确信息、知识和干预措施,提高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摘要:目的 了解孕产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开展调查采样工作,HIV检测采用ELISA筛查和蛋白印迹(WB)法确认。结果 共调查2198名孕产妇,其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4.55%。检出2例HIV抗体阳性者,HIV抗体阳性率为0.91‰。结论 对孕产妇HIV进行监测,可掌握当地孕产妇人群中HIV的感染状况,以及她们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加强宣传教育,早期发现、早期管理HIV阳性孕妇,进行药物干预,可有效地降低HIV感染率阻止母婴垂直传播。
关键词:孕产妇,HIV,监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R].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2007.
[2]樊亲泊,边旭明,朗景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0):650-652.
[3]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05:3.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率 产科出血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1日~2006年12月30日,全县8镇6乡妇幼专干上报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和我院补漏调查出的孕产妇死亡病例共11例,其中产科出血致死者9例,2例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及妊娠合并心脏病死亡。年龄19~35岁,平均27岁。方法:使用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制定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调查报告(包括孕期、产时、产后保健情况,死前症状、处理经过及抢救措施),对上报死亡病例由我院组织专家分析死亡原因,明确死亡诊断。我院对辖区内的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定期汇总并统计分析。
统计范围:凡我县已婚育龄妇女,自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内死亡者均在统计范围之内,不包括意外死亡。
结果
2002~2006年我县孕产妇死亡11例,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129/10万,其中产科出血死亡9例,占死亡人数的818%。9例因产科出血而死亡的孕产妇均为山区农民。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7例(占777%),初中以上文化2例(占223%)。第1胎7例(占777%),第2胎2例(占223%)是计划外妊娠。
分娩地点:接生者及死亡地点。在产妇家中分娩并由农村接生婆或产妇家人接生,死于家中者8例(占889%),1例来到我院经抢救20分钟死亡。
孕妇接受孕期保健情况:产前未接受任何检查者7例(占777%),接受1~3次产前检查者4例(占44%)。
产科出血原因:宫缩乏力6例(占666%),胎盘因素2例(占222%),软产道裂伤1例(占111%)。
孕产妇产科出血死亡的影响因素:9例产科出血死亡中,因家庭济困难,未住院分娩者6例(占666%),因个人和家庭保健意识缺乏,家庭成员对病情严重性未引起重视,未寻求任何帮助亦未转诊者3例(占33%)。
讨论
2002~2006年我县孕产妇死亡率虽有较大波动,逐年下降。近3年我县实行降消项目,每个住院分娩者都能享受150元钱的补助,我院24小时为孕产妇开设绿色通道,成立了急救中心,免费接送,使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产科出血死亡占孕妇死亡人数的818%,产科出血仍是我县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可避免死亡或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的孕产妇,降低产科出血发生率,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坚决取缔农村接生员,严禁家庭接生。本文9例因产科出血死亡的孕产妇中,有8例是在产妇家中由农村接生员和产妇家人接生而死,占889%。农村接生員和产妇家人不懂新法接生、更不知道识别难产,如果是难产,则由接生婆或家人强拉、硬压,如此分娩之后,母子均无恙者甚少。如果是产妇大出血,便束手无策,如不立即转诊,则只有死亡。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群众、特别是公婆对儿媳生小孩认为是“瓜熟蒂落”的自然现象,反对住院分娩,结果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要加大《母婴保健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依法持证上岗,对没有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合格证》就开展接生的人员,要坚决取缔和制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上述情况发生。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住院分娩率,确保母婴安全。
切实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县产科出血死亡者有777%的孕产妇产前未接受任何检查,部分孕产妇虽然做了产前检查,但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没有及时追踪观察,以致孕妇病情发展而得不到及时处理。因此,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帮助群众形成科学的保健观、生育观的同时,督促县、镇、乡、村各级妇幼保健人员一定要认真做好孕产期保健工作,保证辖区内的孕产妇前检查最少5次以上,产后访视3次以上,确保服务质量。将筛查出的高危孕妇建册归档,实行专案管理,住院分娩。
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加强乡村医生及妇幼专干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解放老年人的思想,提高乡村医生妇幼专干的技术水平,识别危重病的能力,有针对性进行对宫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滞留、胎盘早剥、软产道损伤、宫颈撕裂、子宫破裂、凝血机制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培训,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提高新法接生率和接生质量,加强产时“五防”,正确使用催生素。88%的产科出血死亡发生在分娩4小时之内,提示提高产科质量是进一步降低产科出血死亡率的关键。提高新法接生质量,产时加强“五防”,实行自第一产程致产后24小时全程监护责任制,正确处理产程,可有效地降低产科出血死亡率。
建立健全抢救保障系统。建立健全县乡镇高危孕产妇急救中心和基层抢救小组,保证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死亡孕产妇的一般情况
36例孕产妇中农民34例, 居民2例, 死亡年龄25~39岁, 平均29.6岁。文盲4例, 小学13例, 初中10例, 高中6例, 不详3例。经济收入:年收入人均少于500元的22例, >500元的4例。初产妇21例, 经产妇15例。分娩地点:家庭分娩23例, 占63.89%, 乡镇卫生院分娩5例, 占13.89%, 县级医院分娩8例, 占22.22%, 市级医院分娩0人。计划外妊娠22例, 占61.11%, 计划内妊娠14例, 占38.89%。妊娠结局及产时情况:7例均为产前死亡, 11例产时死亡, 18例产后死亡;其中死产23例, 死胎4例, 活产9例;经阴顺产14例, 阴道器械助产16例, 剖宫产6例。
1.2 孕期保健情况
死亡的36例孕产妇中, 普遍存在孕期保健不足的问题, 其中从未做产前检查10例, 占27.78%;做2次产前检查14例, 占38.89%;产前检查≥3次8例, 占22.22%;不详4例, 占11.11%。
1.3 孕产妇死亡情况
1.3.1 病死率
全县1998年活产数为4158例, 死亡6例, 病死率为144.3/10万;2000年活产数为4563例, 死亡5例, 病死率为109.57/10万;2008年活产数为5648例, 死亡3例, 病死率为53.12/10万。
1.3.2 死亡原因
36例死亡孕产妇中, 有24例死于直接产科原因, 占66.67%。其中产后出血10例, 占26.32%;羊水栓塞6例, 占16.67%;妊高征3例, 占8.33%;胎盘早剥2例, 占5.56%;宫外孕2例, 占5.56%;子宫破裂1例, 占2.78%。12例死于间接产科原因, 占33.33%;其中晚期癌症3例, 妊娠合并心脏病4例, 尿崩症2例, 急性重症肝炎2例, 肺栓塞1例。
1.3.3 孕产妇死亡地点
死于市级医院1例, 占2.78%;县级医院8例, 占22.22%;妇幼保健院2例, 占5.56%;乡镇卫生院12例, 占33.33%;转院途中死亡4例, 占11.11%;9例放弃治疗死于家中, 占25%。
1.4 方法
对36例死亡病例进行死亡调查, 然后通过县、市产科评审的专家对每1例进行评审, 明确死亡原因和分析影响死亡的因素。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与年龄的关系, 见表1。
2.2 孕产妇死亡与胎次的关系, 见表2。
2.3 孕产妇死亡与时间的关系, 见表3。
2.4 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及顺位, 见表4。
2.5 孕产妇死亡与分娩地点, 见表5。
3 讨论与建议
3.1 孕产妇死亡因素分析
36例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分娩是最主要的问题。本组有23例 (63.89%) 为家庭分娩, 家庭接生员缺乏专业知识, 对异常情况认识不足,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处理不当, 加之抢救条件有限, 无血源及氧气等, 转院来不及, 延误治疗, 失去抢救机会。家庭分娩中有6例为产后出血, 其中3例胎盘或胎膜残留, 2例软产道损伤, 1例家庭剖宫产, 子宫动脉损伤出血, 均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滥用宫缩剂, 导致羊水栓塞的发生。基层医务人员产科知识贫乏, 对催产素应用不规范、指征掌握不严。本组羊水栓塞6例中有5例用过宫缩剂。 (3) 孕产期保健措施不利, 一是个人及家属知识贫乏, 自我保健意识差, 二是专干和村保健员未进行系统管理, 未及时进行产前检查, 及早发现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本组36例孕产妇中, 普遍存在孕期保健不足的问题, 其中<2次以下产前检查占24例, 从未做产前检查占8例, >2次产前检查仅8例。
3.2 如何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3.2.1 预防和积极处理产科出血
本组资料中有10例为产科出血, 占孕产妇死亡的第1位, 与全国监测结果一致[1]。故预防和积极治疗产科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而产后出血是产科出血的主要死亡的原因[2]。因此, 提高住院分娩率, 减少家庭接生率是降低产后出血致孕产妇死亡的前提;其次, 提高产科工作者业务素质是降低产后出血致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产科工作者要熟悉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 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遇胎盘或胎膜残留应及时行人工剥离胎盘术或清宫术。对可能造成宫缩乏力的产后出血者, 可在胎头娩出后, 立即宫体注射宫缩剂。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产后2h内的阴道流血, 有人称产后2h为第四产程[3]。此时由于膀胱及直肠的充盈, 影响子宫收缩或存在未被发现的软产道损伤, 均可造成出血。因此, 产后2h内仍应将产妇留在产房密切观察, 并及时排空膀胱, 压出子宫腔内的淤血, 促使子宫收缩。
3.2.2 规范宫缩剂的应用
是减少子宫破裂和羊水栓塞发生根本措施。本资料中6例羊水栓塞者, 有5例不规范使用宫缩剂, 包括注射部位不当, 药物剂量或浓度不当, 或者无指征的滥用。因此, 进一步强调规范应用宫缩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 羊水栓塞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 发病急骤, 病情凶险, 其病死率可达50%~86%[4], 故应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如发现产妇突然呛咳、胸闷、气促、口唇发绀, 继而昏迷, 就应考虑羊水栓塞的可能。产科工作者应充分了解羊水栓塞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 以便有的放矢, 进行抢救。
3.2.3 加强孕期保健工作
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围产期保健知识, 让每一个孕产妇及家庭充分认识到加强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中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协作组研究结果:无产前检查的孕产妇病死率达844.9/10万, 其死亡危险>7次产前检查的61倍[5]。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 如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对城乡、社区、家庭及孕产妇本人进行宣传早孕检查、定期产前检查, 及时筛查高危因素, 如及时发现妊娠合并心脏病、肝癌、肝炎、妊高征等, 及时处理, 可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产后风险, 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3.2.4 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
一是加大对助产机构的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接生, 取缔家庭接生。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 如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高危妊娠转诊、会诊制度, 高危孕产妇分级住院分娩制度, 产科病历书写要求等。明确各级医疗保健单位的职责与任务, 奖惩分明, 使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得到落实。二是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络, 严格产科医务人员的准入制, 凡从事产科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学历及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并经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培训且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才能从事产科技术服务。
3.2.5 加强民政、计生、财政等部门的协作, 保护和支持母婴安全
降低孕产妇病死率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关部门应解决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问题, 建立贫困孕产妇救助组织, 筹集经费, 设立高危贫困孕产妇专项抢救基金, 使经济困难的孕产妇能够住院分娩。
摘要:目的探讨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江华瑶族自治县10年来孕产妇死亡原因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死亡者中, 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妊高征为主要原因。结论预防产科出血, 规范缩宫素催、引产指征,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与提高基层妇幼人员业务素质, 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研究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11) :645.
[2]田宏, 石晶, 王德智, 等.辽宁省11年间产科出血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8) :501.
[3]李家福, 杨玉英, 刘培淑.产后出血131例分析[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8, 4 (1) :19.
[4]王德智.羊水栓塞的急救[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0, 6 (2) :6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选择符合国家检测标准的303例孕产妇。其检测条件: (1) 妊娠时间在180d之后; (2) 孕妇为O型血, 丈夫非O型血者; (3) 疑似HDN者或是产妇曾有死胎、早产史, 同时也包括流产史。其中首次妊娠者220例, 多次妊娠者83例, 年龄22~39岁。
1.2 方法
(1) 夫妻双方进行ABO血型定型; (2) 再进行Rh定型; (3) 再进行孕产妇的血清进行详细的Ig G抗A (B) 效价测定。303例孕产妇的ABO-HDN检测材料, 均取自脐带血或静脉血, 随产随送达检标本进行相关检测, 并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详尽、准确的操作。
1.3 结果判断
孕产妇Ig G抗A (B) 效价<1∶64判断为阴性;≥1∶64判断为异常, 胎儿可能受害。而在孕产妇Rh (D) 呈阴性, Ig G抗D效价1∶8, 轻度受害;1∶16~1∶32, 中度受害;然而≥1∶64则呈现严重受害。
2 结果
2.1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Lg G抗体检测的303例孕产妇中, 存有异常不完全抗体Ig G为223例。其中O型202例, A型12例, B型9例。其中首次妊娠178例, 多次妊娠45例。
2.2 Rh免疫性D抗体发生率
在303例孕产妇中共检出Rh (D) 阴性3例, 其中检出抗D抗体3例, 抗D效价≥1∶32者无, 抗D效价≥1∶64者2例, 抗D效价≥1∶128者1例。
3 讨论
由ABO血型系统所引发的HDN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型抗原免疫后产生的新生儿溶血性的贫血。该种疾病往往发生于母亲呈O型血型, 新生儿呈A型血型或者B型血型[1,2]。同时该疾病也可引起流产、死胎、胆红素脑病以及严重性贫血等症状。如果对患有HDN新生儿抢救不及时, 则极可能会引发新生儿的智力障碍或胆红素脑病后遗症等严重症状, 甚至死亡。对于既往曾有过不明原因流产或是早产、死胎的O型血型孕产妇, 尤其要注意此方面的检测。而对于出生后有HDN的新生儿, 则要给予及时的血浆、白蛋白以及蓝光照射等相应的治疗[3]。
同时, 还有母亲的Ig G抗A (B) 抗体效价为1∶64者, 最终结果则是极少有发生ABO-HDN。但是, 也存在抗体效价较高, 新生儿却未呈发病状态, 分析其产生原因: (1) 孕妇在孕期实施了预防性治疗; (2) 胎儿体内血型物质将抗体进行了中和; (3) 胎儿体内的红细胞A或B的抗原比较薄弱, 与抗体的亲和力低下造成; (4) 可能和红细胞结合Ig G亚类有不同程度的关联[4]。
从我院检出来的存有异常不完全抗体Ig G的223例中, 有3例确诊为HDN。而据相关资料显示, 第一胎引发ABO-HDN可能性较小, 究其原因可能是母亲在怀有血型不合的胎儿前就因其他多种原因使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高效价Ig G抗A (B) 抗体。但是, 该病却多发于有过多次妊娠的孕产妇, 并随其妊娠次数增多, Ig G抗A (B) 抗体效价则呈上升趋势。我院确认的3例中, 就有多次妊娠孕产妇引发该病2例, 第一次妊娠孕产妇引发该病1例。
这就说明, 对HDN的预防工作, 则需要孕妇产前积极进行ABO、Rh D血型鉴定以及相应的检测, 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更应及时进行妊娠期的干预性治疗, 则可以极为有效地避免或是预防HDN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充分掌握孕产妇血型血清学相关的产前检测结果, 可以全面加强对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预防工作。并对优生优育极具指导性作用及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许丽艳, 王嵘, 刘文秀, 等.ABO合并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1例报告[J].北京医学, 2011, 47 (4) :356.
[2]李红梅.2517名孕妇产前Rh、ABO血型系统免疫性抗体检测及分析[J].吉林医学, 2009, 52 (7) :615-616.
[3]廖艳秋, 叶书来, 朱梅红, 等.2724例O型孕妇产前IgG抗-A (B) 效价与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的关系[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1, 13 (3) :41-42.
【23例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推荐阅读:
孕产妇死亡管理规定07-26
危重孕产妇病例分析06-20
孕产妇知识宣传方案10-19
高危孕产妇安全护理10-27
危重孕产妇管理制度10-01
孕产妇健康工作制度10-16
孕产妇急危重病管理制度09-06
产妇护理07-15
产妇怎么治便秘10-26
产妇脚后跟疼的原因是什么呢?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