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免检管理办法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品免检管理办法(精选4篇)

产品免检管理办法 篇1

从企业的角度理解,名牌是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卫冕“国家免检”桂冠,是企业的殊荣,是铸造企业名牌工程的坚强基石。在这块耀眼光环的策动下,企业应视产品质量为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严格执行产品质量零缺陷管理,充分发挥“免检”这把商战利器,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创“百年老字号”。

弊端:一是免检制从制度体系上保护了不公平竞争。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免检产品因为享受“国家免检” 无须进行入市检查,可直接进入绿色通道,而非免检产品则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并在保证全检合格的前提下获得入市资格,这在无形之中为两种不同界定的产品设置了两套标准,人为制造了两条不同起跑线上的差别竞争,显然对免检产品以外的其它企业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不公平。

二是免检制掩盖了食品生产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因为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质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基于质量控制等各项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一旦为维护产品质量的成本投入与追求利润最大化产生矛盾,个别企业在获得免检资格以后,就会以牺牲诚实守信为代价追逐目前利益,在“国家免检”的遮掩下,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这时,“免检”无疑就成了个别企业掺杂使假的保护伞,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

三是免检制容易造成对消费者的误导。企业享有的“免检”资格,可能只是一种产品。个别企业为了使同类产品享受“免检”待遇,借光造势,便会在广告宣传中弄虚作假,放大“免检”效应。免检的是产品,还是企业?由此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其危害作用更大。

四是免检制导致了行政监管部门的职能松懈。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是质量监督部门一项长期经常性工作,而产品免检制度放松了质监部门的监测职责。连续三个批次的产品抽检没问题,并不能代表其他批次的产品质量绝对可靠;加强对不同批次产品的随时抽查尤为必要,而一免三年不检查,显然是一种对食品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

事例 对免检制予以较多肯定的是政府和企业。全国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曾经对2006年7月以前具备有效免检资格的2152家免检企业进行调查(实际有 2041 家企业参加调查,参加调查率是95.2%,有效数据率是91.2%),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国产品质量免检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该报告首先指出,免检企业呈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6项发展指标有大幅增长:2002-2005 年,全国免检企业产量年均增长26.0%,产值年均增长34.0%,销售额年均增长38.0%,利税额年均增长 56.0%,市场占有率年均增长21.0%,出口额年均增长 214.0%.接着,《调查报告》从四个方面积极评价了免检制的成效:(1)扶优扶强。通过免检制,推动了规模企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和树立了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2)引导消费。全国免检企业获得免检后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年均增幅达到 21%;(3)促进出口。免检产品的出口额年均增长214.0%,被出口企业视为赢得国际信誉的金钥匙;(4)减负增效。全国免检企业获得免检资格后,2002-2005 年,累计减少监督检查4.1 万次,累计减少监督检查相关支出 36.4 亿元。每个企业平均每年减少监督抽查 6~8次,平均每年减少检查费用 44.5 万元。

质疑、批评声音触及免检制的绩效与合法性两个方面。对免检制绩效的否定评价主要是:(1)免检产品事实上不存在,因为产品质量保持长期稳定,如果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2)免检产品监督管理存在弊端。在免检期间,政府对免检产品实际上处于监管真空,而免检产品在免检期间完全可能出现让消费者无法放心的产品质量问题,至于免检产品有效期满之后重新申请、审查的机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3)免检制没有减少消费者的交易成本。政府为企业产品作担保而需承担的风险成本,以及政府审定免检产品所需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最终依然是由广大消费者承担;(4)免检制克服地方保护、减少企业负担的作用有限。《产品质量法》对产品抽查不得收费、国家和地方、上级和下级不得重复抽查的原则早有规定,但效果仍不明显,更何况国务院关于免检制的一纸决定;[21](5)政府因免检制而承受的担保风险,很有可能在免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转为实际的危害,这就是对政府权威和信用的严重毁损,此毁损远比商家信用的毁损更具破坏性。

免检制的反对者并未停留在揭示“短板绩效”的层面上,他们还指出了免检制存在的合法性问题:(1)免检制在《产品质量法》上没有法律依据,国务院设立免检制的决定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据此出台的规章,都违反了《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抽查的规定;(2)产品免检实际上是政府的一种不作为,是国务院未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授权,而免除或减轻了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应尽职责;(3)免检制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可能不低于甚至高于同业大型企业的产品,但大型企业获免检几率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导致不公平竞争;(4)免检制有违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扶优扶强、评选免检产品,都是不正当地干预市场,而且,容易提供寻租空间、导致腐败;(5)免检制有悖经济学原理,是政府在为生产企业和产品提供经济担保,政府承担了企业本应承担的质量风险。前两项主要是在实定法层面上的合法律性(legality)疑问,后三项则是超越实定法,从公平竞争、有限政府和企业自担风险原则出发,拷问免检制的正当性(legitimacy,广义的合法性)。(这些合法性拷问尖锐有力,却也并非没有较真探讨之处。首先,公平竞争、有限政府、企业自担风险都只是原则而已,而任何原则都不可能具有普适的绝对意义。当后发展的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之时,政府是听任其与西方企业“公平竞争”呢、还是“扶优扶强”?当市场失灵知识已经通过西方经验在中国成为共识的情势下,中国政府还会奉“有限政府”原则为圭臬吗?当眼下的经济危机促使一些地方政府以政府信誉为中小企业贷款作担保以缓解融资难问题时,企业自担风险、政府不予介入的原则还是绝对的合法性评判标准吗?)免检并不意味着政府违法放弃监管和不作为。其理由是:(1)免检制是另一种监管形式,只是将监督的频次从通常的1年检查一次调整到3年检查一次;(2)免检证书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报告(一般检查的结论都会体现为这样一份报告),只不过免检证书要证明合格的产品范围从一个批次扩大到近3年生产的产品;(3)免检制没有完全弃绝检查,质检部门可以根据消费者举报、质量投诉等对免检产品企业进行审查;同时,国家质检总局每年都会对免检产品进行突击性国家监督抽查。

产品免检管理办法 篇2

国家免检制度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之上, 过高估计了人性的善良程度, 因此不具有合理性。在当今中国, 放弃对所谓“免检产品”的监管是认识上的偏差。实行产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动机大概是好的, 但纯正的动机未必会产生良好的结果, 在日益活跃的市场竞争过程中, 道德规范永远无法代替法规的刚性约束。这种“人性定律”的理论假设是所有现代权利关系制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国家免检制度无视这一人性预设, 显然是在人性预设上回归人性本善的传统。

西方制度伦理是“以恶抑恶”为规则体系, 利用恶去抑制恶, 其目的是“以恶增善”。中国制度伦理是“以善抑恶”为规则体系, 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 用道德规范来代替刚性制度约束, 认为知识技术和制度上的事情都是“小道”, 只有修身养性才是“大道”。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中西方制定制度和规则的伦理出发点不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国人的道德水准在不断下滑, 甚至在高呼道德的旗帜下出现了许多“两面人格”。社会学家孙立平曾提出“底线失守”的概念, 即一个社会赖以良好运转的基础秩序遭到破坏, 我们自认的那些不言自明的东西丧失了集体的信仰, 任何植入其中的制度哪怕再美好, 也难免被别有用心者所滥用和扭曲。美国哲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在《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一书中指出, 单纯依靠宗教和道德说教不可能消除社会不公正。为了消除社会不公正, 还必须采用“合理的强制手段”。每人身上都存在着人性的弱点, 如果离开了制度规范, 任何人的道德品质都是不可靠的。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我们只能假设那些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也是正常人或普通人, 为了避免权力被那些与我们同样存在着人性弱点的人所滥用, 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完善制度规范和加强法制建设。

2 产品免检制度设立的价值取向失之公正

制度选择和制定公共政策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它的首要价值追求应该是公正。因此公共行政的根本目标应立足于公共原则, 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唯一目标, 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希尔曼认为:“如果政治决策者为社会中的特殊利益集团提供有区别的对待, 而该利益集团没有道德或伦理上的理由通过这些公共政策受益, 同时 (常常是) 这些使利益集团受益的政策给社会大众带来损失, 则这种政策决定是不符合公共利益的。”[1]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2]社会的不公来自于制度的不公, 对于基本制度的公正性而言, 最大的威胁当属强势群体对于制度制定的垄断。“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或者集中在社会精英层时, 社会将出现并保持不公平的制度。”“这时, 在个别的精英面前法律是平等的,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法律是不公平的。政府政策也会偏向这些精英, 为他们提供了寻租和垄断的机会, 但是大多数人将被排除在种种有利可图的行业之外。”[3]精英群体对于制度垄断局面的形成大致经历“职能倾斜”、“政策倾斜”、“制度倾斜”这样三个阶段, 一旦到了“制度倾斜”阶段, “社会不公平是难以治愈的, 因为它是系统性的, 而且根源于体制本身。这种状况更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恶化趋势。”[4]为了防止精英群体对制度制定垄断现象的出现, 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就是确立并严格遵循公正的制度制定程序。免检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因为一些大企业反映重复检查的问题, 因而保护大企业发展的价值诉求被凸显出来, 而相对忽视了市场上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小企业的存在。在免检制度制定的过程中, 只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能够对其施加有效的利益表达。这样最终制定出来的免检制度必然是以保护大企业的利益为核心的, 而中小企业还得像以往那样接受常规质量检验。基于以上理由, 可以推断出免检制度设立的基本理念不公正, 程序也有失公正, 至于结果不公正则是自然而然的。

诚然,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差异较大, 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 但最起码要保证中小企业等能够享有发展机会平等的待遇。对于企业而言, 机会平等就是指凡是具有相似能力和相似意愿的企业, 其发展前景应当是大致相似的, 公共政策应该为所有企业提供一种平等竞争的公正环境, 消除歧视性规定等影响企业发展的不正当因素。符合机会平等要求的基本制度无疑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可以预期的前景目标, 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3 产品免检制度的设立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 并涉嫌行政不作为

产品免检制度的设立从法理的角度而论缺少必备的法律基础, 违背了法律效力的位阶性。在我国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体制, 法律位阶共分六级, 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律、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法律的位阶划分要求在立法过程中, 低位阶法根据或服从高位阶法, 遵循'根据'原则或不抵触原则。这有助于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一致, 使法出多门的情况下, 法制统一有了可能。”[5]在整个法律体系中, 宪法的法律效力是居于最高层次的, 法律 (狭义上) 作为仅次于宪法的高位阶法律, 是依法行政的主要根据, 行政法规、规章等都不能与法律所规定的内容相抵触。

我国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该法明确了产品纳入国家检验的基本范围, 即可能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 属于这一范围的由国家检验, 实行抽检制度;不属于这一范围的由企业、市场和消费者检验。而199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以及2001年11月2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颁布的《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规定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对某些产品实行免检。由于上述规定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规章, 而免检制度是行政机关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实行的选择性执法, 抽查并不是免于检查。因而, 《决定》和《办法》中有关“产品免检”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 缺乏法律效力。

对产品进行监督检查是法律赋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一项行政职权, 也是行政义务, 无法律根据,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能自行决定放弃其职权, 免除或部分免除自己的行政义务, 即对产品或者部分产品不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就是行政不作为。国务院发布的《决定》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办法》规定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对某些产品实行免检, 实际上是通过自己制定的行政规章, 进行选择性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从而免除了自己的部分义务。由此可见, 免检制度客观上存在行政不作为的倾向。

4 产品免检制度对同类市场竞争主体有失公平, 更是“媚商”行为

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是保护弱者, 只有保护弱者才能实现公平, 而我国的免检制度首先考虑的却是大型企业等强势群体的利益, 忽视了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在这种制度设计下, 消费者基于对权威的服从及对政府的信任, 一般会选择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免检品牌。而其它未通过国家免检认证的企业而言, 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还要不断接受相关部门的产品质量检查。对于行政机关而言, 一方面要对一些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另一方面要对一些企业的产品给予三年质量免检的优待。同样是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却受到不同的待遇, 不同的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地位不平等, 而地位的不平等, 就难以公平地参与市场活动。除此而外, 是否通过国家免检认证的企业在地方享受的政策待遇差异也很大。这种不同状况的出现必然导致企业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最终将会造成极少数企业垄断市场。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论, 生物物种多样化是大自然的造化使然, 没有任何物种有免受制约的特权。在自然条件下各个物种之间互相利用、互为依靠、互相制约, 彼此都是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任何一种物种都不会成为大自然的免检产品而不受任何制约。人类正是在这样向自然的学习与模仿过程中, 知道我们要保证人的利益需求与价值的多元化, 要保证公平正义的存在, 必须建立任何人--不管其多么有权还是多么有钱--都不应享有理应受到相应制约的豁免权, 不应该自外于制度约束。如果出现这样的事实, 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不幸的社会。

无论什么企业, 同是市场的参与主体。对有的企业实施产品质量检查, 对有的企业免予产品质量检查, 这种差别对待将造成同等主体异化及市场竞争不公平情况的出现。免检制度的设立在大型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 新的不公出现, 人为因素左右竞争价值, 大小企业两极分化的未来趋势是可以预见的。由此可见, 产品免检制度是对市场公平原则的破坏。

免检制度在客观上会导致对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漠视。对部分企业实施免检, 只能意味着质监部门放弃或减弱了对消费者利益的维护。而将消费者利益作为奖励企业的筹码, 已经背离了质检部门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显然是十分不妥的。另外, 因部分食品企业违规而取消所有食品企业的免检资格, 实际上伤害了那些守法经营的企业, 犹如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

对知名企业的产品实施免检其实是质检部门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管职责。作为行政管理主体,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一个无偏私的仲裁人出现, 而不应对商品进行所谓的“信誉担保”, 国家质检部门应该是清楚这一点的。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只能证明过去和现在, 不可能确保今后的产品质量一定没有问题。免检产品及其企业的确定是从企业的资质、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企业产品过去的信誉等等方面严格考核而确定的, 这一点一般不会存在问题, 问题在于以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及信誉为其今后的产品质量作担保, 在现阶段非但不科学, 更是“媚商”行为。

5 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上报制度对消费者明显不公, 责任追究制度亦有失公允

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事故调查组调查认为, 毒奶粉事件归咎于三鹿公司和石家庄市政府没有即时上报, 违反了上报制度。

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出了严重问题, 首选向政府上报而不向消费者公告, 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按理说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 企业应先向消费者公告并即时召回缺陷产品, 再同时向政府上报, 而从最基层的企业到最高权力中枢则要穿越漫长的官僚机构。这种政府管理体制的病症可以叫做决策的重心太高, 所有的下级机构必须向上级报告才能够形成一个决策。大型国企只对上级负责, 而不对消费者负责, 这是大型国企的惯性思维, 也是中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之一。在这样的上报制度中, 企业对政府负责, 而不是对消费者负责。作为行政部门的政府只对上级负责, 而不是对公民负责。这样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都行政化了。上报制度表明, 如果公民在国家的食品安全中没有位置, 食品安全就没有保障。鉴于上报制度内在的严重缺陷, 把食品安全交付给上报制度无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上报制度最致命的问题, 是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中没有公民的位置, 取公民而代之的是层层上级。因此, 中国食品安全的希望寄托于实现从只对上级负责变为对消费者负责的制度转变上。

从信息公平的角度看, 消费者与企业及行政机关在获取和占有信息方面严重不对称。信息占有的对称性对于制度制定程序十分重要, 是制度制定程序具有公平性的必要条件。同某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相关的信息如果出现了不对称性的情形, 那么, 社会成员就难以做到有效的参与, 无法得到公平对待, 进而公平的制度制定程序也就无从谈起。况且, 一方通过垄断信息可以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进行种种舞弊活动, 比如, 可以通过信息的不对称对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各种类型的欺骗和误导。因此, 为了防止信息的不对称,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相关的信息向全社会全面及时公开。

曾经有学者在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初指出, 不能简单地把事件的责任推给奶农, 如果把责任强加给不法奶农, 将使事情本末倒置。[7]法院的最终判决验证了这位学者的担忧。免检制度的制定者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免检的对象也是由其确定的。免检产品出现质量事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理所当然的追责对象, 理应被列为被告席上的首席被告。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活中, 对公共决策的责任追究还几乎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公共决策失误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因此任何个人不用为此承担失检责任, 这是国家免检产品屡屡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鹿集团没有把好进厂原料的检验关, 致使发生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 应该列为被告席上的第二被告。如果说, 相关企业能够严把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的质量检验关, 也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事故。不法奶农为了谋取私利, 不择手段, 应该成为第三被告。然而, 事实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受到任何惩处, 不法奶农被判处极刑, 三鹿集团破产, 主要责任人领受无期徒刑。根据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来看, 这样的判决结果很难说是公允的, 也说明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亟待完善。

6 结论

和谐社会所以成为现实中国社会的共同话题, 其原因不外乎是, 经过长达三十年的改革,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由此而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分化导致现实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很和谐的社会。“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8]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9]这说明, 社会公平的精义是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 使每个人各得其所。所以, 我们需要实现一种社会制度安排, 以合理地规范和调节所有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如果我们的社会制度不能有效地增进弱势群体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期望, 建设和谐社会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王国华译. (以色列) 希尔曼: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80.[1]王国华译. (以色列) 希尔曼: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80.

[2]何怀宏. (美) 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1-2.[2]何怀宏. (美) 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1-2.

[3]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7-108.[3]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7-108.

[4]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2007:20.[4]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2007:20.

[5]文正邦等:法治政府建构论: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274.[5]文正邦等:法治政府建构论: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274.

[6]参见新华网2009年03月30日, 08:39:35, 来源:经济参考报.[6]参见新华网2009年03月30日, 08:39:35, 来源:经济参考报.

[7]《科学时报》2008-9-19要闻, 原题《考问“国家免检制度”--专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知名律师周泽》.[7]《科学时报》2008-9-19要闻, 原题《考问“国家免检制度”--专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知名律师周泽》.

[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免检材料检验程序[定稿] 篇3

Q/BZTT 014-2015

物料免检程序

2015-11-11发布2015-11-11实施

***********************公司

1.目的

降低公司检验成本,加快原材料入库周转时间,保证物流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以供方品质保证为前提的原材料入库验证方式。

2.适用范围

2.1 电源滤波器(除电容、电感等不影响产品关键性能)原材料及元器件可以申请进行免检。

2.2 公司外购成品、生产用工具类产品、无法检验的物料(如无水乙醇、胶水)。

3.职责

3.1 品质部负责制定和修订《物料免检程序》以及《物料免检清单》,召开物料免检会议。

3.2 品质部、物流部负责提出物料免检申请 3.3总经理负责批准《物料免检清单》

4.免检物料的确认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物料,物流部可向品质部提出物料免检申请,品质部组织物流部、研发部、销售部、生产部进行讨论,讨论通过,由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免检。

4.1连续5批及以上检验合格且供货商没有变更,不直接影响电源滤波器性能参数及安全指标的原材料、元器件;

4.2连续5批及以上检验合格且供货商没有变更,公司外购商品用于销售的屏蔽材料(如屏蔽防波套、屏蔽缠带、铝镀银导电橡胶条等),对方需提供合格证或检验报告等相关质量证书;

4.3 生产用工具类产品(如烙铁头、铆钉);

4.4 无检验手段,无法检验的物料(如无水乙醇、胶水),需产品标识清楚、有合格证;

5.免检物料的入库验证

5.1 物料入厂时由物流部人员核对是否符合免检清单内容,查核材料名称、型号、数量、有效期、合格证明文件及目视可见的缺点,核对其供货商及产地后,填写《外购器材验收单》办理入库。

6.物料免检资格的取消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物料,使用部门应当及时进行物料免检资格取消的申请,品质部组织研发部物流部、销售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讨论通过,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6.1 该物料在使用产品后由该物料引起的质量事故。6.2物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出现不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6.3 物料的供应商发生变更时应取消免检资格。

7.物料免检的恢复

被取消免检的产品,如果连续5批验收合格时,可以重新提出物料免检申请。

8.物料免检的清单,必要时及时更新。9.参考文件

9.1 《采购控制程序》 9.2 《物料免检清单》 9.3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浅谈客房免检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篇4

在酒店客房服务管理方面,客房清洁和物品摆放是一件重要的管理项目。如何提高客房免检率,是摆在每一位职业经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关键词:客房免检 提高工作效率

客房是客人在饭店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此时客人往往需要拥有他们的空间,期望对客房有一个家”的感觉。客房服务人员应该关注客人在住店期间的心理特点,为客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清洁的房间。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的学生花一年的时间,调查了三万多名的顾客,其中60%的人把清洁,整齐作为饭店服务的“第一需求”。也就是说,住店客人对饭店客房的卫生程度摆上了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如果在一间不整洁的客房居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损害。由此可见,人们外出旅行住宿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房间的卫生程度。所以客房服务人员必须加强对客房卫生的管理,才能真正地做好对客的接待服务工作。

笔者一直在客房服务岗位工作,见到客人一批一批的来来又去去,而客房服务员每天都重复着同样“枯燥”的工作,深深地感受到,客房的“清洁”和“物品摆放”能否达到酒店服务的标准,与服务员的情绪、心态、技能、责任感和管理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大多数酒店的操作规则通常是:服务员做好客房卫生后,由领班负责检查,卫生和其他指标合格,就是“OK房”,不合格就返工。这种传统的模式似乎比较有效,但是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管理上也来一次“头脑风暴”呢?

提高客房清洁的免检率,实际上就是提高客房服务的效率,亦是提高客房服务人员的独立操作能力。

首先,每家酒店都应该依据自己酒店的客房实际情况制订出《合格客房卫生与物品配置的标准》。这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本要素和评估依据。

其次,每家酒店都应依据各自的客房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严谨、合理的做房流程。应多采纳执行者———员工的意见。管理者应该把意见进行评估和科学合理的优化,再将部门经理、主管、领班的意见汇总、提炼,将保证服务质量的细化要素一一罗列,拟订出切实可行的即“卫生与物品配置合格房”的标准要素,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显示或样板模版,并知会到每一位员工,让他们领悟到心里。

其三,对每一位员工进行必要的技能、技巧培训。培训的内容有“如何做客房卫生”、“客房清洁中要注意的关键与主要问题”、“自检的方法要领”等课程,教会服务人员客房清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把制订好的客房清洁流程、方法和自我检查的要点让员工去执行。其四,应着重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而责任感的培养不能是空洞无物的说教,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实际、没有作用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由企业制订一套合理的、有效的且充满激励的并有长远规划的运作模式,让员工自发地将个人利益与工作责任联系在一起。比如,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免检率的高低(绩效)与薪资和发展挂钩。

其五,服务质量管理模式上应设置一套有创意的、合理的并充满激励措施的具体办法。第一步,对全体客房服务人员进行“如何查房”的培训,教导他们查房的方法、步骤和要素,培养他们用心、用思维去工作,此举可以使服务素质与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二步,实施具体的客房检查。可以采取服务员之间相互交叉检查的方法进行。在执行这一措施之前,应对所有服务人员灌输相互检查的好处。别人做房中失误或疏忽的问题,往往又是自己下次做房时需要注意和检点的地方„„员工相互检查出来的问题只在于发现不合格并进行改正,鼓励和奖赏放在主位,不需要责罚。在实施这一措施的前期,领班和主管还是要对员工交叉检查完后的房间进行有序的检查,随着服务员查房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慢慢地再逐步进行抽查,到最后基本完全免检。

服务员的交叉检查,为企业和员工个人发展带来的益处是很多的。

益处一,通过一系列的“挑毛病”、“找差距”,可以提升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素质,又可以提高服务员做房的眼界、心识和高瞻的理性思维,训练出一批“火眼金睛”的优秀员工,刺激并培养他们用头脑、用心灵去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积极性,有效将监督成本化成激励措施。如果把一线员工只视为工作机器的话,那么这将是个没有未来的企业。所以,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是提升服务员的服务素质。

益处二,可迅速提高服务员的客房清洁免检率、提高工作效率,并刺激服务员之间的服务竞争优势。这是一种激励管理。

益处三,可以减少人力成本。

益处四,可减少人员流动,员工队伍相对稳定。一名员工获得拥有“免检房资格”后,将会得到在薪资、地位上的优势和个人发展上的关注。一个被企业重视的员工,通常是不容易流失的。

益处五,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员工责任感。经过上述的过程,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上级之间沟通的机会增多,日常的讨论也增多。我们常常要求员工“做企业的主人翁”或是“发扬主人翁精神”,其实,真正的“主人翁精神”是管理和机制的产物,而不是呐喊或呼吁的空洞说教。只要企业的管理和机制有效了,“主人翁精神”必自然风扬。

第三步,由训练服务人员对“OK房”进行检查。服务员之间开始是平级检查,到一定时候,可以让他们升级检查领班查过的OK房和主管查过的OK房,甚至是经理查过的OK房,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效果。

整个过程必须有一位开明的、宽容的、诚恳的、公正而有魅力的部门经理实施有效的控制、协调、斡旋和循序渐进的推行,避免员工在互检中出现不必要的埋怨、争执、嫉妒甚至仇忿、打击报复。实施交叉检查前的“洗脑”和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及平衡能力,是保证这一模式有效运行的重要一环。

其六,酒店要为具有“免检房资格”的员工合理地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这也是企业培养员工、为员工职业生涯做一个长远规划的负责任的行为。被评为“免检服务员”的员工应享有与众不同的荣誉、薪资、福利、地位、奖励和优先的晋级机会。

上一篇:乔迁之喜的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安全员的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