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拓展延伸(精选8篇)
教研室
王芹
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现就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谈谈几点体会。
一、设计开放习题,拓展延伸思维
拓展性习题,思考容量大,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觉得别人还没想出来,我就想出来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习题,潜能生也要积极参与思考、探究,从其他同学的解题中受到启发,发展智力。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时,我是这样设计习题的:请学生任意报出四个数字,如32.8、4.2、0.5、18.75,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文字题,看哪组编得最多。(不考虑除尽除不尽)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互相出题、解题。可谓条件、问题、方式全部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如,在学习完《数的整除》这一章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把1—20这些数字分类。这道题目看似很简单,可答案可以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一个学生一个人就写出了6种分类方法。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不要以为这样的题目很简单,其实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识:长度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商品价格的调查、装修材料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二、妙用错误资源,知识拓展延伸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错误,巧妙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位老师出了这样一题:一个玩具厂要加一批玩具共300个,甲每天加了5个,乙每天加6个,如果甲乙同时加工几天可以加工完这批玩具?请列出综合算式。不一会儿,学生列出 300÷5+300÷6 与 300÷(5+6)这两种算式,那这两种方法哪个正确呢?学生认为都正确。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急于作出评价,只是让学生把两种算式的答案求出,进行比较。通过先组内交流再全班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找出得数不一致的原因。最终学生不仅弄明白了 300÷5+300÷6是错误的,而且搞清楚了300÷5+300÷6与300÷(5+6)之间是不可利用分配率互相转化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面对学生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并没有立即指出错误,而是顺势诱导学生将错题解答,得出答案不一致的矛盾,又让学生通过争论,自己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发生错误的原因,这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印象则更加深刻。
三、适时拓展延伸,提升数学素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兴趣盎然,所用的方法各种各样。有的学生把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迁移过来,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还有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用较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又如在学习“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马特农神殿、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蕴藏着“黄金分割点”作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一方面,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切入,有助于我们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对生产、分配等具有反作用。从了解消费进入《经济生活》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
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包括生产的作用、生产的制度保证、企业经营、劳动就业、金融投资等。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消费”的主题,从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入手,阐述与社会主义生产相关联的各项内容。其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成为下面两个单元的制度基础。因此,本单元承上启下,地位重要。从知识体系而言,本单元提纲挈领,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它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决定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经济理论研究最主要的内容。
第三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财富分配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决定的。国家收入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收入分配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主要包括政府征税和百姓纳税两个方面。
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市场经济”,起着总揽全局、提升境界的作用。对于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科学发展观,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对高中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有助于他们立足于国内现实、放眼世界,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意义。学习本单元是高中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获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领的关键。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在我国当前,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们进行经济生活的基本背景。因此,学习本单元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经济生活,深入理解我国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二、重要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
1. 关于人民币升值
第一,如何判断汇率升降?简单说,哪国货币升值,哪国的汇率就升高。但时,汇率升降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币值变动,单单从一个国家的币值变动是判断不出汇率变动状况的。
第二,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同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影响。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等因素。
第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 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2) 有利于对外投资,不利于引进外资; (3) 有利于偿还外债。
2. 关于分配公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关于这一问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收入分配失衡;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同,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同领域的市场化进展程度不同,会拉大收入差距;人们收入多元化,会产生收入差距;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机会、效益的不同,也会导致收入差距。
第二,解决分配不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决定的。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如何解决分配不公? (1) 在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作为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5)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6)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7)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以往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照,虽然只改变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容易引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策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 关于贸易磨擦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为此我国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对此问题的认识,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造成我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一是一些企业进行商品出口时不顾成本竞相压价;二是一些国家以反倾销为借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第二,如何应对反倾销? (1) 我国政府应对反倾销的措施。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政府应做到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信息指导,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相关法律来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2) 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面对反倾销,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应战,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要注意从技术、质量、品牌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提高国际竞争力,以求在贸易战中处于主动地位,有效地规避反倾销。 (3) 我国的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行业协会应加强我国企业的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防止在国际市场上出现恶性无序的价格竞争,以免倾销加重损害整个行业,损害整个“中国制造”。
第三,造成中国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产品的原因。 (1) 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产品成本价格相对较低,所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而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日、欧洲各国在这方面则存在相对劣势。 (2) 我国这类产品出口过于集中,加上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低价销货印象。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外拓展;课外延伸;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前言
“注意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的要求。怎样在学习语文时成功“跨领域”,让语文学习的天空更高远更宽阔?本文基于这个思路,从语文课堂教育入手向课外延伸拓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课本为基础,触类旁通,开发课外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用“例子”来界定教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材的重要性。拓展延伸就是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基础,脱离了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课外拓展延伸,就如同无本之源一般。教师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把精心所选之点与要拓展的面巧妙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呢?
1、从主题入手
相同的主题和素材,由于作家的经历及侧重点不同,会出现风格迥异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点出发,对相近或相类题材作品进行收集阅读分析比较,再由老师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把每一部作品的精髓形成入木三分的记忆。
比如,在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教学过程中,苏洵的政论文的代表作《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都可以纷纷登场,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欣赏;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类以花草树木比喻高洁情操的诗歌如《诗经》、《楚辞》、《病梅馆记》等篇章;在学习作家郁达夫《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景色与生命感悟融合的思想感情时,可以从作者所处的秋天引伸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黄昏景象;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延伸到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现代美学认为,“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1]”,通过这样的学习比较,让学生懂得了秋天,夕阳、夜色这种自然之景,传递的是一种绵绵不绝的生存状态和人文意识,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借景抒情的情思之美定格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2、从情节入手
就算是一样的情节,落在不一样的学生的眼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方面,老师可以对故事情节的拓展善加利用。例如,在学习《黛玉之死》之后,让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黛玉死了之后贾府会发生什么变化?她的外祖母、舅母还有宝玉、宝钗会做些什么?或者会有什么样的事发生?
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想象力,有的学生说,黛玉焚稿之后只是晕过去了并没有真正死去,而是被紫鹃等人救助送了出去,因为她的才华和美貌,得到了很多人的真心喜爱,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有的学生坚持认为,黛玉焚稿之后确实死去了,但是她马上在疼她的亲生父母还活着的时间里重生了,因为有之前的经历,她一边学习武功强健身体,一边学习治国之道,最后她拒绝了贾家的联姻,进宫成了一宫之主……
开展这样的“续写”活动,大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对课文的思想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还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空前地提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进行后续故事的编写,一方面了解了不同风格的文章的写法,另一方面又领悟到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同一事件的道理,让自己的作文也能视野更开阔,观点更明白独特。
3、从文体入手
以说明文为例,通俗易懂枯燥乏味,这就是说明文给学生的感觉。学生阅读课文,老师规划定义讲解概念,这也成了说明文教学的例行模式。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乏味老师也疲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基于这样的思路,老师可以先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然后提出课文的结构、内容、语言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精读后进行分组讨论。下一节课,又选取另一篇说明文《神奇的极光》,两相对比进行阅读比较,引导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通过这样反复地比较、讨论、分析、归纳,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的说明文是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对一个道理加以说明,在进行说明文写作时,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从而开启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教学思路。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家入手接触各种的观点,脱离自身狭隘的思维空间,兼收并蓄,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性。
三、结束语
其实语文教学从来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关系密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家庭活动,无论是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还是巧夺天工的生活日用品,无论是异彩纷呈的现实世界还是独具魅力的网络世界,语文作为母语始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明师,社会大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引领学生教与学的媒介。教师的职责就是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双手去发现、去触摸未知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朝闻:《文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5
中江县广福镇长胜分校
唐学成
师:小朋友们,这只井底之蛙太想跳出井来,但是井太深了,它怎么也跳不出来。你们能帮它跳出井吗?
生:我拿一个桶,捆一根长绳子,把桶放到井下,让青蛙跳到桶里,然后再拉上来。
师:很好,方法很简单,很实用,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生:我去叫其它的动物来,我们一个拉一个,把青蛙拉上来。师:也非常不错,体现了大家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生:我变成一只小鸟,飞到井下,让青蛙跳到我的背上,我再飞上来。
师:哇,你太有想像力了,你也非常有爱心!你真了不起!生:我用瓢不停地往井里舀水,直到水满到井口为止,这样青蛙就可以跳出来了。
(教室里马上就有小朋友自动地鼓起掌来)
师:哇,哇,哇,小朋友们,你们说他用了一个什么办法? 生不约而同回答:乌鸦喝水的办法。
师:这个小朋友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救青蛙,来解决问题,她真……
生:聪明!……
晋庙铺小学教师 韩晋芬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拓展延伸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鲜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
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
(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4)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2.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3.巧妙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我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
在学习“山河壮丽”这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著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在教学“文化灿烂”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位教师没有给孩子们讲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三皇五帝、唐诗宋词„„而
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教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出现的那些中国元素,学生的表现很是兴奋。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美轮美奂的中国画卷轴、浩瀚星河中飞舞的天女、多种多样的戏曲„„尽管孩子们说的不是怎么太完整、太精彩,但是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加关注祖国、关心祖国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
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课后延伸”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是语文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好心的老师们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常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原本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应该完成的,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的问,收效甚微的讲,占去了学生自读自练的时间,却不得不把“提高质量”寄托在课后。家庭作业如海如山,反反复复、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惧学与厌学心理。面对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已迫在眉睫。
语文课的课外延伸活动是大量的,开展课外延伸活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课外延伸的形式要多样化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活泼有趣。课外延伸活动必须让学生感到这不是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而是觉得自己在娱乐,在创造,因而兴趣盎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独立思考、独立活动。
课外延伸活动的形式很多,这里仅列举几种:
1、开放性去“读”。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可利用读书汇报、介绍好书、交流心得、开故事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书。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如: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可开展《小动物尾巴作用》的汇报演说活动。学生可通过阅读课外书,找资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小动物的尾巴的用处。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2、突出层次性去“写”。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都有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是打基础阶段,要把一定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如:学完新字词后,可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
设计修改建议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第五中学顾艳2011年8月5日 10:21 薛德智于11-8-5 13:19推荐顾老师针对今天王芹老师的课,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3点见解,分析透彻,意见独特,值得借鉴。
耿帅于11-8-5 15:10推荐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一是说明您的博学,因为没有一定的积淀是不敢指手画脚的;二是说明您在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不会产生异样的声音;三是说明您在活学活用,因为呆板的继承会制约创新;四是说明您想提高,因为只有有了进取之心,才会通过深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考。在今天的专题学习中,王芹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王芹老师背后的付出更让我钦佩,值得我学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面就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我的修改建议,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在“发现青春特点,感悟青春美好”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青春特点的过程中,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学生“感悟青春美好”。其实,青春对于中学生而言,有它阳光的一面,还有灰暗的一面,除了“有一种从生命潜流中涌动出的全新感受”外,还有最直接、最直观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于生理变化,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教师可以一点而过。而对于心理的变化,我们是否应该联系一下学生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帮助他们理解“青春误读”,对青春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困惑,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大人们应该向我们学习什么?成人们特别羡慕我们什么?”的提问中,一上来就这样设问,学生可能会停顿一下才能反映过来。所以教师能否设置一个铺垫。比如说,“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或许你们羡慕父母、老师等我们这些成年人,其实我们也羡慕你们,猜猜看,我们羡慕你们什么?”这样设问,可以联系实际,用父母、老师这些我们身边的人物,给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思考环境,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此以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有话可说。
2、在“正视青春困惑,享受青春成长”教学环节中,王芹老师重视情境的设置,遵循认知规律,层层铺垫,逐渐深入,勾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完成了“学生通过分析事例,明确面临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正视青春烦恼,享受青春成长,在成长中不断正确认识自我。”的教学目标。但我认为,仅仅到处为止是不够的,还应该联系学生实际,加以拓展和延伸。因为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思想、行动等各方面还不成熟,需要自身经历磨砺,也需要来自家长、老师的正确指导。王芹老师更多地注重了“需要自身经历磨砺”,但我个人认为能否在前三问的基础上,再拓展一下,比如说,“这个让他们无限期待的美好之旅注定有一些不美好,为什么呢?”从而得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老师给予正确指导”。
3、在“实现青春奋斗,成就青春理想”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材料的再创作,教师的设问很有技巧,先是让学生从他们的认知角度去猜测,而后再给予钱学森同志的正确选择,更能让学生领会“前辈坚忍不拔实现强国理想的青春事迹,思考志向、意志在青春成长中的作用”,从而“懂得勇于承担责任,实现青春理想,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一气呵成,非常成功。但我个人认为,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拓展与延伸。应该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比如说学习过程
中的各种困难,学习中出现的像钱学森的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20分的偏科现象等等,激发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进取的热情,给他们以信心。所以是否可以再加一个这样的设问:“学生时代的小钱同学跟我们的同学一样,也存在偏科现象,而且偏得很严重啊。人家不照样勇敢地选择弱项的物理专业,成了大科学家吗?联系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谈谈今后你打算怎么做?”这样更有利于完成德育目标,加强行动指导。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观点,不当之处请指正。
对“王芊老师《感悟青春》课堂设计”有感 今天上午,借助远程培训平台,我有幸学习了《感悟青春》高端备课的过程和思路,听着金利、陈英、王芊三位专家老师的专座演讲,收益匪浅。
一、重视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重视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而是从教材中来,再回到教材中去中,合理发掘和利用教材,从而确立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正确的教学目标。正如王芊老师所讲,在《感悟青春》备课过程中,完全脱离教材建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只能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课堂教学情景设置要“精”“巧”。“精”指的是时政性。《感悟青春》不管是小刚去世博还是钱伟长都和当时的新闻事件联系在一起。“巧”指的是对情景加工要细致,巧妙。《感悟青春》的第三个环节,“小钱的青春选择》情景的选择不是对钱伟长青春的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个矛盾的冲突情景。小钱的物理只考了五分,却支持上物理系,你怎么样看待他的青春选择?这种开放的处理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强烈的表达热情。在学生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再借助视频对钱伟长的青春历程进行展示。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你知道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吗?是不是有了大志向就一定能成功?这样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情景一气呵成。再通过层层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意志在青春中的作用,懂得勇于承担责任,实现青春理想。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实现。
观看王芊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更是耳目一新。王芊老师的《感悟青春》这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很好地体现了一名优秀老师的良好的素养。对这节课,我有一点小建议。
我觉得这节课问题设置多了些。一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问,学生忙着思考回答。忽视了学生归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和情感上的共鸣。课堂设问服务教学目标,但是不能设计过多,一节课下来,几乎都是老师问的声音和点评的声音。既然是“感悟青春”就应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化为内在的力量,进而知道如何走青春路。感悟深化为行动。
一、开发实践
(一)参照课标 选定课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供了任意选修课程即系列Ⅱ课程参考,包括三大类(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14门选修课程,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包括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1]4《课标》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参照《课标》提供的选修课程,反思平常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平时的积累、学校的实际以及学校的总体规划,我们决定开设语言知识与技能类中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选修课程。
(二)依据学情 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引领方向,因此,在选定课程后要先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需建立在学生需求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语法和修辞学习的需求情况,笔者设计好调查表,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随机选取两个班共160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除学生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1你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法与修辞的选修课吗?为什么?
2你认为在选修课上需要学习的语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3对于语法与修辞选修课你有什么建议或要求?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发现学生认为语法选修课非常有必要开设,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中语法很难,加上初中语法没有掌握好,仅靠必修课堂上的语法学习,他们难以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或是难以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关于修辞,他们希望做些了解。对于语法内容,普遍要求复习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需重点学习和掌握的语法项目,帮助他们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依据以上分析,确立了如下总体课程目标:
通过语法和修辞的学习,理解语法和修辞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法与修辞之间的联系,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加深对语法和修辞的理解及记忆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可将总体课程目标分解成如下具体目标。
1.通过感知语法、发现语法、归纳语法、应用语法学习每一个语法项目,学习其形式、意义和功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项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英语语法的思维本质特征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能在交际中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在写作中能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词汇进行写作。
2.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学习各个修辞格的特征、构成及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对所学修辞格进行模仿、操练并与其他修辞格进行区别,从而能更好地欣赏英语语言之美并在交际中尝试使用修辞,如理解阅读中使用修辞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等。
总之,通过语法学习,使学生能在头脑中种下一棵充满生机的“语法知识树”,而修辞的学习则使这棵树鲜活灵动起来。
(三)根据语言学习特点 确定课程内容
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修辞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将语法与修辞结合在一起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针对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参照杨晓钰主编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2]、张满胜著的《英语语法新思维》[3]、Sandra N. Elbaum & Hilary Grant著的《英语语境语法》[4]及网络资源,并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确定课程的每一单元的大框架为一项语法内容和一项修辞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
根据语法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法部分设感知、发现、实践、运用四个板块,修辞部分设欣赏、学习、实践三个板块。课程内容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要重点掌握的直接/间接引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虚拟语气、强调句共12项语法内容,修辞的功能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拟人、夸张、隐喻、移觉、矛盾修辞法、平行结构、双关、对照、婉辞法、修辞问句。具体内容如下:
Unit 1 English Sentences and Figures of Speech(英语句子、修辞)
Unit 2 Tenses and Simile(时态、明喻)
Unit 3 Passive voice and Personification (被动语态、拟人)
Unit 4 Direct/Indirect Speech and Exaggeration(直接/间接引语、夸张)
Unit 5 Noun Clauses and Metaphors (名词性从句、隐喻)
Unit 6 Adjective Clauses and Transferred Epithet(定语从句、移觉)
Unit 7 Adverb Clauses and Oxymoron (状语从句、矛盾修辞法)
Unit 8 Infinitives and Parallelism(不定式、平行结构)
Unit 9 -ing Participles and Puns (-ing分词、双关)
Unit 10 -ed Participles and Antithesis(-ed分词、对照)
Unit 11 Were-Subjunctive and Euphemism (虚拟语气、婉辞法)
Unit 12 Emphatic Sentences and RhetoricalQuestions(强调句、修辞问句)
(四)结合学情和语言特点 确定教材编写原则
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后,进入教材编写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法与修辞的学习特点,确定如下编写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体现在内容的编排上是先复习最基本的句子类型、时态、语态,再到高中阶段要学习的语法项目。修辞部分则从复习中文的修辞手法入手,过渡到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采用尝试—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2.语用原则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那么,语法和修辞的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和修辞的表意功能。因此,教材要重视具体语境的提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法和修辞的形式、意义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拓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外,在广度和深度上要做一定的拓展,每一单元后要附有可供学生继续学习的网站信息,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进一步形成,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思想性原则
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中文修辞部分)的基础上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
(五)开发与开设同步进行 编写并改进教材
课程的开发是为课程开设服务的,同时也只有通过课程的开设才能验证所开发课程的可行性。所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施、检验……”[5]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开设者。因此,我们利用这种优势,采用了开发和开设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发课程。在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后,教师分工合作边编写教材,边开设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评价和分析教材: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1]63
在“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开发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边开发课程,边开设课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比如通过开设课程及对选课学生的访谈,发现教材第1单元中Applying Grammar部分的第2小题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making one subordinate to the other,这样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改为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 in different typesof sentence。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复杂句的掌握情况,还检查了学生对简单句、复合句的掌握以及对简单句、复合句、复杂句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二、实践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边实践边总结,发现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四个“基于”,即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基于学校。
(一)基于学生
选修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1]3。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开发,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单元还附有拓展学习的网站信息,供他们有选择地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学习活动的安排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尝试—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知识,亲历发现过程,同时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在尝试、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中收获语法、收获修辞、收获快乐。
(二)基于教师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有权利选择开发课程的同时,也意味着任务更加繁重了。因此,选择开发的课程要基于教师的兴趣、教师的积累、教师的能力,这样能大大降低课程开发的难度,提高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笔者选择开发“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是因为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深感兴趣,笔者自2004年起一直在坚持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构建了“尝试—发现式语法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素材(比如适合进行语法教学的语篇材料)和经验,这为课程的开发大大降低了难度。而将语法与修辞结合的尝试则大大激发了笔者的开发热情。
(三)基于《课标》
《课标》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课标》中课程的设计思路、理念、目标及示例为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指明了方向。如“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就属于《课标》提供的系列Ⅱ课程参考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教师在选择开发课程时参照《课标》的指导,不至于使所开发的课程偏离《课标》的要求。
(四)基于学校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开发权交给教师、设置权交给学校。因此,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时除考虑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外,还需考虑基于学校,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实际和学生基础。“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正是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总体规划的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6]因此,在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重视《课标》的指导作用,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考虑教师的条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对课程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选修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晓钰.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满胜.英语语法新思维[M].上海:群言出版社,2012.
[4]ELBAUM S N.英语语境语法[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1.
一、落实三维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际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以及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会注重理论上的知识,忽视了教学的技巧,注重教学的结果,忽视了教学的过程。教材中具有的拓展型知识内容,能够有效地补充知识以及技能的教学,并且,注重教学的过程以及具体使用的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教材中设计的拓展型知识能够更好地落实制定的三维目标,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不能因为有限的教学实践而忽视了拓展型知识的教学,而是需要充分的利用这部分教学的内容最终实现制定的各种目标。
例如,在碳酸钠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中拓展视野的内容利用氯化钠制作碳酸钠,在过程与方法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并探究三种不同的制碱方法具体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以及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知识与技能中,教师需要强调化工原理在所有制碱方法中的具体应用,认真找出生产流程中存在的各种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情感上,可以从原子经济性知识的角度,分析各种制碱方法具有的化学思想。
二、发挥化学文化具有的基本功能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化学属于人类重要的文化,化学具有的思想以及方法等都属于人类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所有化学的教育中,需要将各种化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结合,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具有的价值。对于化学的拓展型知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会设计到多种化学历史知识以及一些现实中的实际应用,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拓展型知识的内容。
例如,化学家诺贝尔,在他研制各种炸药的过程中,他的家人同样付出了很多,并且在研制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拉瓦锡没有盲目的相信化学权威中“燃素”的相关理论,而是经过自己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利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燃烧是由于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家雷利,面对科学知识非常严谨,并发现了氩气。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科学家具有的认真态度,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在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化学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化学的知识,提高到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拥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基本的发展过程,拥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了解化学家对于化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拓展型知识内容与化学知识相互融合,让化学具有的历史与价值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挖掘更深的化学内涵,并学会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
三、考查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及学生自身具有的情感变化。想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的弊端,需要充分的发挥拓展型知识的重要功能,将实践活动以及各种拓展活动同样加入到学生成绩的评定中。首先,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利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最终的学习结果相互结合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并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化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教学安排中的理论知识内容,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拓展视野,学会利用科学学习以及探究的方法,利用拓展型知识的实际教学,当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真正内涵,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王雪娇.高中化学中“拓展型知识”的使用策略探析——以苏教版为例[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4):97-97.
【高中地理知识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12-04
高中地理记忆法快速记忆地理知识12-05
高中地理口诀记忆06-20
广州高中地理试题12-03
高中地理课改标准12-06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12-14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09-20
高中地理期末教学总结05-26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06-15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