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课评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课课评(精选7篇)

心理健康课课评 篇1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上课、听课、评课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通过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一方面,能使学校领导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领导发现教师教学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现根据省、市、县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以下制度:

一、听课要求

(一)听课节数:

不满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评课30节以上,三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每学期听评课20节以上,校长和负责教学的中层不少于30节。

(二)听课形式:

1、独立听课。学校领导可随时到班听“推门课”。教师之间独立听课可以协商进行。

2、集体听课。镇级、校级或教研组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等。

3、外出学习听课。

(三)听课要求:

1、听课前,原则上应该先自行调好自己的课程,如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教导处协调,千万不能因教师听课而耽误学生的学习。

2、教研组以上的集体听课,教研组长及所在班的班主任应协助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如时间的安排、地点的安排、电教设备、学生的准备等。

3、听课时,教师要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不讲话、不走动、关闭通信工具。如无特殊情况不中途离场,以示对执教者的尊重。

4、要认真做好观课议课记录。教师要做好详细记录,所有听课者都应写听课简评。

二、评课要求

1、大家要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态度参加评课,好的方面应充分肯定,供大家学习;不足之处也要实事求是地提出来,以利改进和提高。评课既不能“一团和气”,也不能吹毛求疵。

2、哪一级组织听课,就由哪一级组织评课,要做好评课记录。

3、评课要以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作指导,从执教者对课标的学习与理解,对教材的钻研与把握,对学生的关注与了解,对教法的选择与应用,对学法的指导与训练等方面对课堂教学作较全面的评价,且能抓住重点,说在点子上,评在要害处。

4、评课前,执教者先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或介绍授课后的体会,然后由评课者对课堂教学情况作深入讨论分析。评完课后,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应对执教者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纳入常规管理,与教师考评挂钩

为了把听评课落实到实处,本项工作纳入教师奖惩制度,教师外出参加听课的,若老师未到堂听课,该老师算旷课一节。全学期听课节数不够的,评课时经常未发言或发言马虎应付的,按奖惩制度酌情扣除奖金,并和教师业务考核挂钩。

中心学校(教研组)

心理健康课课评 篇2

一、学生自评问卷测评因子得分解释及划界分

(一) 学生自评抑郁情绪

抑郁得分, 得分高于17.12则说明该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很严重, 低于17.12分但高于3.65则说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会不时地出现抑郁情绪, 需要及时引导。

(二) 学生自评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 得分高于9.23分则说明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比较严重, 需要引起注意。

同伴问题行为得分高于8.39分, 则说明该青少年的交友比较危险, 朋友的问题行为都比较高。

(三) 学生自评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 得分高于5.53则说明该青少年在过去的一年中所经历的生活事件比较多。 (见附表1)

二、学生自评心理健康因子分析

(一) 学生自评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是个体情绪低沉、沮丧、悲伤等多种不愉快反应综合而成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多维障碍。 (见附表2)

分析前进行了t检验, 抑郁情绪因子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我省青少年抑郁情绪比全国青少年较严重。

由表2显示, 农村学生抑郁得分平均分、高分百分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 标准差、低分百分率又低于城镇学生, 男生的高分百分率都高于女生, 城镇男生平均分低, 标准差小, 农村男生平均分高, 标准差高。

(二) 学生自评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 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表现无法顺应多变的环境而感到适应的困难, 在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 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 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同伴问题行为反映了青少年交友的问题行为。 (见附表3)

由表3显示:问题行为因子得分农村学生平均分高于城镇学生, 而且标准差则小;问题行为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高分百分率男生大于女生, 低分百分率则低于女生。 (见附表4)

表4显示, 同伴问题行为因子得分农村学生平均分、标准差都高于城镇学生, 低分百分率、高分百分率则偏低;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 男生平均分、标准差、高分百分率都明显高于女生, 农村男生的同伴问题行为得分平均分、标准差、高分百分率要高于城镇男生。

我们分别对问题行为和同伴问题行为做了单样本t检验, 问题行为和同伴问题行为双因子样本均值与全国样本值都有显著性差异。也做了这两个因子对于性别、户籍的独立样本t检验, 显示这两个因子的性别差显著, 而户籍类别差异不显著。

(三) 学生自评生活事件因子

生活事件, 是指在个体熟悉的原来的生活模式之中发生了某种应激改变, 人无时无刻不处于这种应急和适应过程之中。 (见附表5)

做了t检验, 生活事件因子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甘肃省青少年生活事件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少年有显著性差异。

同样, 生活事件得分分别做了对于性别、户籍的独立样本t检验, 显示生活事件因子的性别、户籍类别差异不显著。

表5显示, 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平均分、标准差、高分百分率略高, 而低分百分率要低一些。而城镇和农村学生都表现出女生的平均分、高分百分率都略高于男生, 低分百分率低于男生。

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村学生、女生抑郁情绪较严重, 需要加强引导。农村学生、农村女生、城镇男生的交友危险性要高, 生活事件的地域影响要大一些, 但户籍和性别影响不明显。所以, 学校教育和班级教育中要注意这些倾向性, 更好地改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活动课课型探索 篇3

一、传统的“四步教学法”

钟志农老师提出了微观下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进程可由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这是一个能在各种课题上套用的授课思路,而且非常好用。我的大部分课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来上的,在各种评优课比赛,公开课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阳光心态 快乐生活——运用情绪ABC理论调》一课中,我让大家一起做《幸福拍手歌》作为暖身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下写下自己分烦恼并收集。在转换阶段,我用了一段《秀才赶考》的视频,提出有关情绪与想法的问题,并简单介绍情绪ABC理论。在最重要的工作阶段则用一段简单的情景剧引出小明同学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分组一起运用情绪ABC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接着我们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用今天的所学来解决一开始提出的烦恼。最后结束阶段用一句话总结收获。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心理活动课,在苏州市的评优课比赛中也获得了一等奖。毋庸置疑,“四步教学法”是心理课型中比较成熟并且行之有效的模型,不过钟老师本人也说过“四步教学法是我从团体动力走向的角度给大家提供的一个设计思路,但这并不代表这是唯一的思路,现在,有人从认知接受的角度,有人从情感唤起的角度来提供更丰富的思路,这些都很好。”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此,可以有更丰富的尝试。

二、情景构建式——于光影中休整心灵

近年来,“电影疗法”开始进入心理诊所并且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而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大家也在思路能否将心理微视频引入心育中呢,并开始了实验研究。

我在《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一课中就采用了这个课型,选用的电影是《叫我第一名》,讲述了患有妥瑞氏症的男孩努力达到成为老师的梦想,并且克服病症的故事。首先我截取了主人公学生时代经历的一段视频,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自我,并写下“我的20个优点”。接着通过赏析主人公求职的经历,让学生接纳自我,讨论分享“我能做些什么”,体验接纳带来的改变。最后通过主人公成功当上老师的成功经历让学生预见自己,并且通过积极的想象练习作为升华。这堂课深受学生喜爱,课后大家普遍的反馈是有趣、生动、收获大。

在网络信息时代,电影、电视包括各种视频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可以从中体验精彩人生,学习做人道理,做事方法,更可以由此来休闲放松,释放情感。

三、动态生成式——一个游戏串始终

心理游戏在心理课堂教学中一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利用暖身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游戏恰当的话还能顺势导入,浑然一体。当然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借助心理游戏,寓教于乐。

在实践中我也尝试了围绕课的主题,仅仅以一个游戏贯穿课堂始终。比如在上团队合作这个主题时我就用“驿站传书”这一个游戏贯穿了始终。这是一个全班参与的游戏,先把全班分成六队,然后由裁判将一个带有一组自然数或数学符号的卡片交到每队最后一位队员手中,大家要做的是在规定时间内把这个数字信息传到第一位队员手中,由他写在黑板上。裁判判定是否与卡片一致。比赛总共进行三轮,在传递过程中要遵循以下规则:不能讲话、移动;不能回头;后面的队员的任何部位不能超过前面队员身体的肩缝横截面以及无限延伸面;不能使用手机等通迅工具;不能传递纸条和扔纸条。第一轮:符合基本规则,不讨论。这一轮基本都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留出3分钟时间讨论与分析,2分钟分享。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事先没有沟通。所以第二轮,做之前可以讨论3分钟。这一轮的情况比第一轮好多了,同样留出时间给大家讨论与分享,大家觉得团队的沟通与协助非常重要。第三轮,做之前讨论5分钟,总结经验,定出方案。这一轮效率和准确率都非常高。最后留出一定的时间对活动进行分享:(1)怎样才能进行有效沟通?沟通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2)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发送者与接收者?(3)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工作中如何学会沟通、善于沟通?(4)在此次团队行动中,领袖的作用力体现在那些方面?根据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老师在活动中只是一个主持人,所有的收获都是大家的活动与分享中获得的。课后的反馈大家也表示非常喜欢这个类型的课,课堂气氛非常好,而且通过游戏获得的经验更加深刻。

四、深度体验式——唤醒半睡得自己

冥想是有意识地集中在某一点或某一个想法上,在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下,使大脑进入更高意识地“入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近年来,许多心理培训和辅导中也开始引用冥想。比如心灵成长类的课程,在特定的音乐、环境和指导语下,学生往往会通过冥想活动带出很多的内心感悟。

我在感恩父母这个主题的公开课上就尝试用了冥想活动来进行。在主题环节我先让学生用左手叙事的方法写下“父母为我做的事情,我给父母增添的麻烦,我为父母做的事情”,配合音乐,让学生先回忆,然后用左手写下来,再进行分享。接下来我又给学生做了理解和接纳父母的冥想练习。这一堂课,尤其是在冥想环节,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当场留下了热泪,流落出感激之情。分享时一位女生谈到:“父母为我做了那么多,我还常常不理解他们,一不顺心还要发脾气,顶撞他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他们。”一位男生这样说道:“长这么大,从来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而自己平时还要嫌弃他们,对他们爱理不理,真的很不应该!”大家的分享使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感动了。实践证明,冥想作为一种新的活动方式,其实是可以被引进教学课堂的,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自己设计一些冥想活动,比如考前辅导的放松练习,生涯规划中的生涯漫游都可以尝试运用,只要运用得当,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自主感悟式——我画我心

心理学博士严文华认为:图画的象征性使其成为距离潜意识更近的一种工具,实质就是人们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其所传递的信息远比语言丰富,表现力更强。我也尝试过将绘画引用到课堂中。比如,为了帮助高三学生缓解压力,表达情绪,我就用“雨中人”绘画来上了一堂课。首先我通过几幅名画来导入,接着让学生做一个放松练习,让学生在放松的氛围下画一幅画——一个在雨中的人,不用考虑绘画技巧,跟着感觉走,用心画就可以。大部分同学画好之后可以让学生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分享。最后教师对绘画的目的,元素以及整体画的内容做一个解释。如果在课堂中发现个别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极大的自我疗愈能力,学生在绘画中心理的自愈力可以得到换发,可以觉察自我,寻找积极意义,获得能量,从而更好的成长。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也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心理课不能拘于一格,它可以有不同的上法,但无论怎么变,我们的目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不能变。心理教育的道路还很长,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才能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12).

[2] 叶丽霞. 这里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型有感[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1).

[3] 于海鹏. 舞动的画笔——用图画“认识你我他”活动课教学设计[J]. 新课程学习(下),2011(01).

心理健康课课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通过问卷调查的相关性研究。选择ICU护士较多的9所医院,选取在ICU工作1年以上,调查前6个月内无重大疾患,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的184名ICU护士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健康坚韧性利用Pollack等人的健康坚韧性量表HRHS进行评定,共包括控制分量表(14个条目)、承诺分量表(7个条目)及挑战分量表(13个条目)三部分,共34个条目,采用Likert6级评分,其中反向评分19项,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对于实际健康问题的坚韧性越强,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1965年开发的自尊量表,此量表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 这源于它的两大优点:信效度高、简明方便。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89,并有很好的效度。

1.3 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

在资料收集前,先对9所医院的协助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然后正式进行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讲解后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资料收集时间为2008年4月14日至9月17日。数据经核对整理录入,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健康坚韧性与自尊、自评健康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ICU护士的健康坚韧性现状

本研究184名ICU护士在健康坚韧性控制、承诺和挑战三个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45±0.12, 4.04±0.51和3.87±0.79,由于HRHS采用的是6级评分,中数为3.5,所以结果表明ICU护士的健康坚韧性处于中等水平。

2.2 ICU护士的健康坚韧性与自尊、自评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对健康坚韧性三个维度及自尊、自评健康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除承诺与挑战、自评健康与挑战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13对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3.1 ICU护士健康坚韧性现状分析

本研究中,ICU护士健康坚韧性三个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45±0.12, 4.04±0.51和3.87±0.79。由于HRHS采用的是6级评分,中数为3.5,所以结果表明ICU护士的健康坚韧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在控制及挑战两维度上,低于国内林初锐等所做的中小学教师教师的健康坚韧性[3](分别为4.09±0.56, 4.49±0.72)和Wang调查的台湾护士的健康坚韧性水平[5],同时略高于陈栩等所做的大学生的健康坚韧性水平[2](原文未求均值,两维度总分为53.7±6.3, 56.0±7.0)。

3.2 健康坚韧性与自尊、自评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对健康坚韧性三个维度及自尊、自评健康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除承诺与挑战间、自评健康与挑战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13对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自尊与控制、承诺及挑战均呈正相关,表明健康坚韧性与自尊存在相关,这与Callahan所做的研究[7]相一致,这也说明了健康坚韧性作为调节生活事件影响的有效特征,能够在应激与个体健康之间起到关键的缓冲作用。而自评健康作为一种主观判断,在个体水平上有时与"客观"健康并不一致,但在群体水平上自评健康却被证实是反映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8,9,10]。在本研究中,虽然自评健康与挑战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与控制及承诺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健康坚韧性与自评健康间存在正相关,是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预测因子。

总之,目前ICU护士的健康坚韧性水平尚可,健康坚韧性与自尊存在正相关,而与自评健康亦存在正相关,今后可以考虑通过干预措施改善健康坚韧性,以提高ICU护士的自尊水平及其健康状况。

摘要:目的确认ICU护士健康坚韧性现状, 探讨健康坚韧性与自尊、自评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坚韧性量表HRHS、自尊量表及CPH-42中自评健康状况评估工具, 对184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坚韧性三个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45±0.12, 4.04±0.51和3.87±0.79;健康坚韧性与自尊呈正相关, 与自评健康亦呈正相关。结论ICU护士健康坚韧性处于中等水平, 今后可以考虑通过干预措施提高健康坚韧性, 以提高ICU护士的自尊水平及其健康状况。

关键词:健康坚韧性,控制,挑战,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1]Maddi S R.The story of hardiness:twenty years of theoriz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Practice and Research, 2002, 54 (3) :173-185.

[2]陈栩, 郭斯萍.514名大学生健康坚韧性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 (7) :475-476.

[3]林初锐, 胡瑜.中小学教师健康坚韧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28 (4) :969-9714.

立足课堂创新“课课练” 篇5

一、创新“课课练”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 从教学整体需求的角度出发, 融合“课课练”和运动技能时, 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课课练”部分和技能教学部分, 而应充分考虑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 制订出一整套“课课练”的实施方案, 系统科学地安排“课课练”, 有效提高课的练习密度, 适当增大课的运动负荷, 选择既有利于学生身体锻炼, 又有利于运动技能增强的一般性、辅助性和补充性的“课课练”内容。

“课课练”锻炼的时间应以8~10分钟为宜, 既不能过于短暂, 使得身体锻炼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性;也不能时间过长, 影响到运动技能的教学进程。应在10分钟内, 尽量使学生的运动达到较大的强度和负荷, 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对于“课课练”的时机来讲, 需要教师进行灵活运用和巧妙安排, 在实践中, 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主教材特点、场地器材、气候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可以将“课课练”安排在准备活动之后, 也可以安排在主教材之后;此外, 还可以与主教材内容穿插交替进行。

二、创新“课课练”的教学内容

1. 内容新颖多样

在教学中, 应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篮球练习中, “课课练”的内容可为仰卧起坐接球。在一节课中, “课课练”的项目不宜过多, 一般为1~2项, 并要尽量保持多样化、新鲜化,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并增强学生的锻炼效果。

2. 内容简单易操作

在“课课练”中, 由于时间较短、学生人数较多, 教师要尽量介绍一些简单的锻炼方法, 要让学生一看就会, 并能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同时, 应尽量选择徒手或互助的形式进行锻炼, 如两人换位跳、手扶腿下蹲等。

3. 运动负荷要适宜

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 要关注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运动负荷大小, 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 如果主教材运动负荷较小, “课课练”的负荷可以适当加大;如果主教材的运动负荷较大或学生体质较弱, 则“课课练”的负荷要尽量减小。如, 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练习后, 可安排快速跑的素质练习。

4. 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明显下降, 尤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肌肉软、力量差;韧带关节硬, 柔韧性差;身体笨, 小肌肉群发展差;前庭器官缺乏锻炼, 平衡性差。对此, 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课练”时, 不可贸然增加运动量, 以免导致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 而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创新“课课练”的教学方法

1. 教法生动活泼

在课堂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比赛、总结、展示等形式刺激学生进行锻炼, 并比较哪位学生做得多、做得正确、运动负荷更大;让学生总结自己锻炼的心得体会, 介绍自己的锻炼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锻炼效果等。从而, 通过多样性的、轻松活泼的锻炼方式提高“课课练”的锻炼效果。

2. 利用自主合作

在实践中, 可利用班级内的合作小组形式, 将“课课练”的内容及要求落实到各个小组, 让学生以集体的方式进行“课课练”, 这样既能够增强个体的锻炼效果, 还能够利用集体的力量对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予以有力的约束。

3. 开展游戏和比赛

通过游戏和比赛,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增强“课课练”的锻炼效果。如, 组织“推小车”游戏和“单足跳”比赛, 可以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组织跳绳或接力跑的比赛, 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

4. 师生共同练习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课练”内容, 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增进师生感情, 进而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 并改善教师的身体状况。

四、创新“课课练”的教学评价

1. 和课堂积分挂钩。

对于在“课课练”中表现优异或进步明显的学生, 应予以及时的口头表扬和1~3分的区别加分, 并在课后记录在课堂记录本上, 从而用积分的方式调动学生“课课练”的积极性。

2. 制订进步幅度加分制。

在实践操作中, 应力争每月进行一次相应的“课课练”测试, 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对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排名, 对前10名的学生适当加1~5分, 以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此外, 进步幅度加分制也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调动后进生的锻炼积极性。

3. 以小组为评价对象。

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合理分组, 一般为4~6组, 每组6~8人。分组时, 要适当考虑男女生比例, 并由学生自选小组长, 小组长负责以后的“课课练”任务, 且学生之间要互帮互助。“课课练”结束后, 教师应以小组为评价对象, 根据小组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4. 对在游戏、比赛中获胜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每周, 教师都要用红色表扬稿的形式将获胜的小组和个人名单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 也可以适当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进行表扬, 如一个棒棒糖或一瓶矿泉水。

参考文献

[1]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8.

心理健康课课评 篇6

泰勒和桑斯坦在《助推:事关健康、财富与快乐的最佳选择》 (以下简称《助推》) 一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婚姻完全私人化”的构想, 主张消除“婚姻”一词在含义上的不确定性。夫妻之间唯一的一层法律关系便是民事结合, 一种界定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协议。在相当大的范围内, 授予婚姻关系的组织, 将会自由选择和制定其认为合适的用于结成婚姻关系的规则, 而不必拘泥于某种正式的婚姻安排模式。政府和组织也不得以任何方式授予夫妻婚姻关系。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 两位作者就“婚姻私人化”的可行性和正当性进行了论证。

作者在首先提出来的核心的观点是“为了尊重宗教组织并保护个体成员的自由, 建议将婚姻完全私有化”。[1]其实就是面对现实中关于宗教婚姻和同性婚姻的争议, 而提出的一个高度自由化的建议。如果这一建议实现的话, 我们将面临的就是“‘婚姻’一词将不出现在任何的法律条文中, 结婚证也将不再由任何级别的政府组织颁发和确认, 政府组织和宗教组织各司其职, 明确彼此在‘婚姻’事务上的分工。”[1]这样, 夫妻之间的关系只是表明一种民事结合。这种“民事结合”是与“婚姻”相区别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念的指导之下, 作者开始设计符合理想能够约束这种合同关系的规则体系。在这一选择体系中作者希望通过助推完成以下几件事情, 从而说明“婚姻的私有化”是可能的并且是符合人们的需求的。“助推”需要完成的就是:1、同时保障婚姻的物质利益与象征意义。2、保障夫妻做出承诺的自由。3、推进婚姻中的自由选择。4、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婚姻双方及孩子的利益。因为作者指出“对于那些赞成官方婚姻的人来讲, 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利益以及夫妻双方弱势一方 (通常情况下是女方) 的利益。”[1]5、如何满足来自宗教婚姻和同性恋的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6、消除“‘婚姻’一词在含义上的不确定性 (本身包含着官方的法律含义和宗教上的意义。) ”[1]针对要完成的这几个目标, 作者又是怎样来证明自己所倡导的“助推”能够完成上面的工作呢?作者认为, “婚姻”是一种由政府设立的附带权利和义务的不折不扣的官方状态。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会得到的经济上和非经济的好处。但是在官方婚姻状态中, 这一系列的物质利益与婚姻的象征性利益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婚姻”状态的意义所在。因而, “夫妻结婚时, 他们不仅需要得到物质利益, 而且还需要能得到一种官方的合法性认可。”[1]但作者进一步提出了疑问“为什么需要将这两种功能结合到一起呢?”[1]作者在此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受政府控制的婚姻使得宗教组织按需形式的自由无法得到保证, 从而无法也无法保证夫妻做出承诺的自由。”[1]进而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反驳的理由:1、政府控制婚姻的制度在过去带有一定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性。现代婚姻制度不应当沿袭这样的历史。2、婚姻制度是政府授予性行为和生儿育女合法地位的制度。但现在已经不再是发生性行为和要孩子的前提条件。3、官方婚姻制度是为了防止离婚, 使夫妻违背相互之间的诺言变得困难。“看上去像一种助推的行为。”[1]但是现实中的高离婚率告诉我们, 官方婚姻不能再作为一种提高婚姻关系稳定性的措施而存在了。4、“已婚”和“未婚”的区别使后者处于不利的经济状态。5、站在支持官方婚姻制度的立场上来讲, 作者认为他们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官方的婚姻能够更好的保护孩子的利益和弱者的利益。但作者认为官方婚姻制度过于残酷, 认为一些更加直接的方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并进而提出了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的方法, 那就是赋予人们自由选择的同时引导人们向目标方向努力。而官方的婚姻恰恰缺少自由度, 作者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的默认选项。因而, 作者提出应当寻找更好的默认选项。6、由于社会人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 即使没有政府的婚姻约束, 人们也会非常看重私人承诺。7、现行的婚姻制度让人十分的迷惑, 甚至是专业人员也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分歧。[1]在改变这一选择体系的过程中, 作者认为, 应当使助推成为保护弱者和孩子的工具。并且作者也提出了具体的助推的手段来达到这样目的, 并减少自利偏见所引起的争议。

经上述分析梳理我们不难看出, 作者在这个论证中主要是从现有婚姻制度的一些弊端以及“助推”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来支持自己“婚姻私人化”的命题。但是这一论证过程本身存在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其一、作者的整个论证建立在将婚姻的实质利益和象征利益相分离的前提之下。但是象征性本身并不是无意义的东西。因为大多数情况下, 程序、仪式本身就是在一种象征性中得到权威并维持着一种秩序。

其二、作者试图用“婚姻私人化”来解决关于同性婚姻以及宗教婚姻的争议本身面临的挑战将比这两种现有的争议更大。原因就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婚姻”, 婚姻的契约属性是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三、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就是作者希望化解的关于同性婚姻的争议问题本身的包含的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就是对于同性婚姻的阻力主要在于社会的认可。同性恋者是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来被社会评价。因而即使法律将同性婚姻纳入到官方认可的婚姻形式模型中也并不意味着同性恋本身的处境就能变的更好。通过将婚姻私人化来回避这种争议可行性不足。作为社群主义代表人物的桑德尔也认为抽象的自主性理论根本没有挑战对同性恋的负面看法, 对同性关系的全面尊重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 同性恋的亲密关系可以和异性伴侣一样分享人类的善, 即使不是引起羡慕, 最起码也能欣赏同性恋的生活。并且给婚姻运动的背景予以广泛关注, 是社会对婚姻制度承担的义务。

二、婚姻私人化的制度困境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之下, 假设“婚姻私人化”状态存在, 而作者也通过助推的方式为婚姻当事人建立一个合理的选择体系。即便如此, 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婚姻私人化还是面临着制度设计上面的困境。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将婚姻看作是合同关系这样一种思考方式。

首先, 如果我们将婚姻关系进看作是两人之间一种民事合同关系。那么我们需要解决如何保证这种民事合同当事人是两个人。现有的婚姻登记制度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保障婚姻的安全性。换句话说, 如果从合同的角度来讲, 有利于交易的安全。因为通过婚姻登记, 起到的是一种限制竞争和公示权利的效果。 (第三方如果参与到原有的婚姻关系中, 则可能被判定为重婚罪。) 设想, 我们将婚姻私人化, 容许当事人双方之间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进行交易, 我们以什么作为公示的手段?如何保障第三人的利益?依靠民事结合和私人组织吗?即便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朋友、同事、老板的相处中度过, 因此, 即便没有政府的约束, 人们也会非常看重私人承诺。”[1]也并不能形成充分的力量, 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社会网络结构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作者的这种判断。因此, 关于这一点需要更加充分的证明。由此, 我们看到, 在这样一种婚姻状态中, 对于个人的约束相较于原来的官方婚姻实际上更大了, 因为社会人也有自利的偏见。

其次, 忽略了婚姻制度与其他行政管理的联系, 增加了潜在的交易成本。我们知道, 婚姻登记承载着公法目标, 一面使得其具有国家治理活动的色彩。国家落实一夫一妻制的重要手段, 对已婚的人不予登记。借机对婚姻进行审查, 不仅要看婚姻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明是否齐备, 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 而且要看当事人是否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 以减少强迫婚、早婚、重婚和禁止婚等非法婚姻的出现。同时一旦登记, 其他行政管理就有了载体, 比如户籍管理、计生管理, 是其他行政管理的辅助手段。[2]那么在“民事结合”结合制度下, 一切由私人组织来操作。国家对于本国公民的婚姻状况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对于其他的行政管理, 如前文所讲的户籍管理、计生管理没有认识。如果涉及这些问题, 政府部门就要重新的进行组织调查。在《助推》一书中, 作者忽略了婚姻制度与其他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婚姻私人化所可能带来的问题。

其三, 公信效力建设中的阻碍。当然这个就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系。有的学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 人口城市化、工业化使城市劳动人口增加, 从而导致了一些迁移人口的无序, 重要表现在就业地点和住处方面, 从而导致了人际关系复杂化, 这诸多因素必将影响其婚姻家庭。[3]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约束力必然会降低, 私下举行仪式的公信力就会更弱。相反, 登记制度则可借助于网络技术扩大联网的范围来实现公示力的手段, 因而, 在这一点上婚姻的私有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婚姻中的自由选择与国家干预

在《助推》一书中, 作者提出了“婚姻私人化”的设想, 并且希望建立一种“民事结合”的婚姻状态。作者所倡导的这种“民事结合”更趋向于将现有的婚姻关系变成纯粹的合同关系。然后通过“助推”的方式去制定一定的规则来约束这一合同关系。纵观在前文中对作者论证思路的梳理可以看到, 作者对现代婚姻制度多有诟病主要就是因为现有的婚姻制度没有足够的自由度。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在宗教婚姻以及同性恋婚姻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 婚姻家庭领域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牵涉到伦理、道德等因素的考量。因而即使是婚姻的“契约”属性不断得到认可的今天, 人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婚姻“契约”属性的特殊性, 并不断需求更加恰当的契约理论。作者在书中所倡导的这种“民事结合”状态其实就是将婚姻仅仅看作是一种合同关系, 而不掺杂任何情感的因素。诚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及的那样, “婚姻已经越来越不是一纸特殊的契约了, 他已经很难束缚住婚姻的双方。”[1]但是婚姻契约属性的特殊性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对于婚姻当事人的束缚, 恰恰更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 “这些象征性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婚姻的意义所在”。[1]作者的观点主要来自于一种中立的自由主义的思考方式, 认为包括同性婚姻、宗教婚姻等本身涉及的是个人的私人道德, 国家不应当过多的干预。自由主义的论旨之一是价值领域充满了无法化约的冲突, 意义是人类赋予这个现实世界的。在意义的世界里, 诸神不和, 所以公权力要避免代替人们来做出意义的选择, 避免去强制执行私人领域里的道德, 而只能秉持“权利优先于善”的理念。[4]这样的思路在哈特与德富林关于道德的法律强制问题的争论中也进行过相关的论述。在笔者看来, 不论是从我国国内的立法还是国外的婚姻立法来看, 国家对于婚姻领域的干预越来越少已经形成趋势, 在“婚姻契约”理论的指导下, 国家在立法时充分尊重了婚姻当事人的自主选择, 在制度设计上注重保护弱者。但作者认为“官方婚姻制度在提供这一庇护的时有些过于残酷。”[1]但在这一点上作者并没有给出更加充分的论证。而且, 作者提出的这一观点是否证明了在庇护弱者这一方面, 官方婚姻有着更强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指出的是, 除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之外, 大部分的婚姻法中的权利义务分配实际上还是以当事人的约定优先。同时, 在国家是否有权干预这一问题上,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婚姻本身是否只是私人的道德领域?婚姻是否应当具有社会意义?

其实作者认为现有的婚姻制度缺乏自由度, 就在于国家在婚姻的法律形式上实行了垄断并且在法律形式之外附加一种只有政府才能授予的实质性和象征性的利益。换句话说, 又回到了主张“婚姻私人化”最强有力的证立, 那就是解决了同性婚姻及宗教婚姻的尴尬境地保障了他们与“官方婚姻”拥有样的权利。因而应当取消在婚姻形式上的分类, 取消婚姻登记制度, 实现婚姻领域的完全自治。史尚宽先生认为:“梅因谓‘由身份到契约’实为婚姻制度上之大革命。”[5]世纪之交的婚姻家庭关系呈现“功利化、市场化、人本化、开放化和多样化”的态势, [6]人的需要和人的权利得到社会的重视, 意思自治成为婚姻法的核心之一, 并不断得以强化。[7]同时, 现代社会的运作、发展模式决定了婚姻家庭法的价值认知和选择的双重性:一方面,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极大地满足社会成员个体需要, 保障个体利益, 维护基本人权;另一方面又要求个体服从社会, 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强化责任与义务,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婚姻家庭关系中负载有社会利益的价值, 包含有国家意志的渗透。[7]正因为婚姻家庭关系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婚姻法的价值定向, 一方面, 要强调家庭自治, 保障个体利益;另一方面, 要强调国家对婚姻关系的干预, 以维护社会公益。[7]

四、结语

从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作者所提出的“婚姻私人化”的命题存在许多的问题, 助推在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上有很多的方便之处, 但是在设计伦理、道德等一系列讨论激烈的问题时, 政府想试图保持中立也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将争议性的关键问题解决好明确方向, 才能更好谈制度设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H.泰勒, 卡斯.R.桑斯坦.助推:事关健康、财富与快乐的最佳选择[M].刘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232;232;237;237;235;234;237;236;238;239;236;234;237.

[2]何扬冰.婚姻登记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2.

[3]汪国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5.

[4]郭晓飞.本质的还是建构的——论性倾向平等保护中的“不可改变”进路[J].法学家, 2009 (8) :123.

[5]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98.

[6]刘达临等.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107.

如何设计科学课课前小研究 篇7

一、学生研究对象是什么

科学课的研究对象或是一种科学现象, 或是一种科学原理, 又或是一种实验方法, 还可能是一种实验工具。那么, 课前小研究就应当依据研究对象的属性来作。问题要直截了当, 学生一眼就能知晓本节课要研究的究竟是哪一方面的内容, 这将便于他们高效地完成小研究。

《雨下得有多大》一课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实验工具———雨量器。小研究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气象部门使用什么仪器测量降雨量的大小?简单介绍一下它。问题的指向性明确,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关键词———仪器、降雨量, 并在网络上迅速收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简易查找, 学生会找到最基本的雨量器的结构, 即承雨器、雨量杯。深入查找资料的同学会发现更先进的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 雨量计等。通过课堂上的汇报交流, 学生发现其实无论简易或复杂, 雨量器的结构是有共通之处的, 这就为接下来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它来测雨量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认知基础在哪里

科学源于生活。通过与学生交流, 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下雨这种天气现象是非常熟悉的, 而且生活经验的积累让他们能够用“看”和“听”的方法初步判断雨下得有多大。这就是他们对于本课的部分认知基础。还有 一部分认知基础是通过完成小研究一而获得的:降雨量可以用雨量器来进行测量。那么, 小研究的问题就应当是在这两部分之上进行设计, 让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

本课设计的是一个解决教学难点的问题:降雨量的单位是什么? 可以用毫升作单位吗?当已经知道可以通过容器中的水来判断降雨量以后, 学生会思考:究竟比的是水的体积还是高度呢? 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强调, 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体积。可是, 老师却偏偏把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 不由得学生不去仔细查找与思考。这样, 学生就开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当然, 研究后他们发现, 其实大容器水多的同时底面积也大, 不同大小的容器在同一场雨中所获得的水的高度是一致的。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比毫升这个体积单位更合适。 这样, 本课的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核心问题“雨量器的设计与制作”已经“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

三、学生可以走向哪里

科学学习是探寻真理的过程。本课要让学生学会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器, 并且用它来测量降雨量。传统教学中, 教师会出示简易雨量器的模型, 请学生观察讨论, 找出制作要点, 然后亲手制作一个雨量器。但是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所完成的只是“做一个仿品”, 其中对选择材料、如何设计并没有进行训练。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 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 任凭选择一个的话, 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小研究问题的设计就应当培养学生这种寻找真理 的能力。在突破难点以后, 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走向自主研究的道路。

本课, 这个小研究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 设计一个测量降雨量工具的方案。有了前两个小研究的准备, 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就不大了。他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雨量器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也明白了测量的究竟是什么, 刻度该怎么标。这时, 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谈自己的设计, 学生在这里就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独具的“匠心”了。材料可以任选, 制作方法不定,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设计正确, 就一定会包含承雨器、带刻度的雨量杯这两个雨量器最主要的部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考是有深度的, 是经历了综合分析后得出的较优结果。他们有了自己的意见, 不再是研究老师是怎样做的, 而是研究“我”可以怎样做。他们经历了寻找真理的过程, 内心是满足的、愉悦的。

四、学生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内容博大精深, 浩瀚无边, 甚至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完成对其中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传统的课堂, 学生学完了老师所教的内容就认为完成任务了, 往往不会进行更多思考。而生本课堂中一个研究的结束, 往往意味着更多研究的开始。小研究的设计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一定要让孩子有产生更多疑问的机会。

本课最后的小研究问题是:关于降雨量, 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问? 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通过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在查找完资料后进行分析, 哪些问题已经解决, 哪些需要在课堂上通过交流与学习获得解决。这样, 学生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 也更有效率。经过这样的反思, 学生就会产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冲动, 在问题的研究上越来越深入, 在科学之路上愈行愈远。

上一篇:西北工业大学考研下一篇: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