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原文化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弘扬中原文化(精选8篇)

弘扬中原文化 篇1

一、.河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对河南文化了解多少?

1、河南古都:郑州、开封、洛阳、安阳。

2、中国书法名城2个:开封、安阳。

3、中国民间文化之乡23个:中国杜康文化之乡——河南汝阳,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中国木兰之乡——河南虞城,中国抬阁之乡——河南安阳等。

4、河南特产:原阳大米,新郑大枣,中牟西瓜,信阳毛尖等。

5、河南风光:中国最美的地方——洛阳嵩县白云山森林公园,万山之祖——嵩山,国色天香——洛阳牡丹,清明上河园、少林寺、鸡公山。

6、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安阳殷墟、二七纪念塔、大河村遗址、观星台、白马寺、少林寺、岳飞庙、相国寺等。

7、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唐三彩、豫剧、陈氏太极拳、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坠子等。

8、优秀作品: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等。

9、历史名人:张衡(地动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杜甫(诗人)、韩愈、白居易等。

现代:王码五笔发明者王永民;

戏比天大,德艺双馨的豫剧大师常香玉;

体坛健将邓亚萍陈冲;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帝王系列图书作家二月河;当代女包公任长霞。

10、感动中国人物:任长霞、李学生、洪战辉、魏青刚、王百姓、谢延信、武文斌、李隆、李灵等。体现的教材的知识点:a、中原大地,英雄辈出;b、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c、伟大孕育于平凡之中;d、河南存在着孕育英雄群体的土壤和氛围;e、他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f、他们是河南人的骄傲,塑造了河南人的形象;g、作为河南人,我们一定要维护河南形象;h、向英雄致敬,向英雄看齐。

11、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民间文学: 盘古神话、愚公移山、大禹神话、王莽撵刘秀、牛郎织女传说

民间艺术: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沈丘花馍;豫西有灵宝刺绣、布老虎、葫芦面具;豫南地区有罗山皮影、桐柏皮影、社旗木版年画、方城石猴、鲁山泥塑;豫北有浚县泥咕咕、获嘉布玩具、木版年画;郑州地区有剪纸、黄河澄泥砚、黄河泥人等民间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 板头曲、唢呐、黄河号子、中州大鼓

民间舞蹈: 高跷舞、秧歌、狮舞、旱船、内乡县衙春节岁时节令“打春牛” 民间戏剧: 豫剧、曲剧、越调、宛梆、皮影戏、花鼓戏

曲艺: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少林功夫、太极拳

民间手工技艺: 杜康酿酒工艺、钧瓷烧制技艺、镇平玉雕工艺、汴绣工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民间信仰 :正月古庙会、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岳古庙会、医圣张仲景祭祀(南阳市)

12、河南古建筑

少林寺古建筑群、内乡县衙古建筑群、社旗山陕会馆古建筑群、淅川荆关清代一条街、桐柏县淮渎庙古建筑群、白马寺古建筑群、龙门石窟、嵩阳书院

13、河南民俗

河南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淮阳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卫辉市奇特的民居和祭坟俗、神话色彩浓郁的盘古庙会、七朝古都开封的夜市和小吃、冬暖夏凉的豫西天井窑院、祭龙辟虫的龙抬头(二月二)、消灾防疫的端午节(五月五)、群英荟萃的马街书会、开封盘鼓

14、能代表华夏历史文明的河南传统文化(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品牌)

根亲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汉字文化、青铜文化、功夫文化、河洛文化

15、能代言河南的“河南名片”

(1)经济:中原经济区、粮食和农业大省。(2)品格、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三平”精神(3)品牌:郑州思念、宇通;南阳天冠酒精漯河双汇;洛阳轴承新飞冰箱信阳毛尖茶叶;巩义竹林众生制药许昌继电器、建业、宋河、白象等(4)地标:中原福塔、郑州二七纪念塔、开封铁塔、少林寺、小浪底大坝、安阳红旗渠、河南艺术中心、郑州国际机场。(5)名企:河南煤化集团、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安阳钢铁、宛西制药、金星啤酒。(6)名人:见9、10。(7)山水:云台山、白云山、鸡公山、神农山、洛阳牡丹、太行大峡谷、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

(8)文化:少林功夫、河南豫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仰韶文化、安阳曹高陵、太极拳、郑州烩面。

16、我省知名的文化活动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梨园春、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展

17、为了叫响中原文化品牌,河南省采取里一系列举措

(1)举办国际太极拳交流年会)(2)少林武术节(3)建立文字博物馆(4)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5)开展中原文化天津行、港澳行、澳洲行(6)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先后申遗成功。

二、.河南存在哪些有利于建设文化强省的因素?

(1)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2)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出游。(3)我省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4)中原文化绵延数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等。

3.我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有何意义?

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有利于推动我省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1)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大作、力作、名作。(2)推出一些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河南品牌。(3)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吸引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5.为保护我省民间文化遗产,你打算怎么做?

(1)了解我省民间文化遗产。(2)积极宣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3)积极投身

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4)以实际行动为我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作贡献。

6.在日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你打算怎样展示河南人的风采?

(1)展示自身良好形象: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2)积极宣传和介绍中华文明。(3)遵守公共秩序,服从管理,爱护环境。(4)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文化差异,以一种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文化,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5)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家乡的振兴作贡献。

7.我省应该怎样建设创新型河南?

全面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等等。

8.我省较有名气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养殖业产品和旅游名胜。

(1)河南知名品牌:郑州思念、宇通;南阳天冠酒精漯河双汇;洛阳轴承新飞冰箱信阳毛尖茶叶;巩义竹林众生制药许昌继电器等。(2)河南优势:交通便利;文化及旅游资源丰富;农产品丰富;气候适宜;文化历史悠久等。

(2)、许昌烟叶开封西瓜原阳大米新郑大枣信阳毛尖灵宝苹果

(3)、南阳黄牛泌阳驴黄河鲤鱼

(4)、焦作云台山登封少林寺南阳诸葛庐开封相国寺信阳鸡公山洛阳龙门石窟

(5)、红色旅游景点:彭雪枫纪念馆血战独树遗址“小延安”竹沟宛东会战烈士陵园

河南劣势:人口多;科技水平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大省,不利于快速发展经济;资源浪费严重;

9河南省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特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3)坚持了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4)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全省人民的团结奋斗,艰苦努力。

10.河南省实行经济强省有何意义?

有利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等等。

11.如何实现中原崛起?

(1)宏观角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关注民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等。(2)微观角度:发挥中原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借助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重视粮食生产,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等等。

12.为把河南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本领,建设家乡;关注家乡,热爱河南,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宣传河南,号召周围的人关注河南发展,自觉为河南经济发展作贡献;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科教兴豫做出贡献;节约资源,保护我省的环境和资源;知法守法,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努力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维护河南人的良好形象。

南阳

1古城南阳五圣出生于此:谋圣:姜子牙; 智圣:诸葛亮; 科圣:张衡; 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

2全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石刻陈列馆:汉画馆

南阳保存完整的府衙:南阳府衙保存完整的清代县衙:内乡县衙

3人文、自然风光:南阳白河游览区

千年古刹---菩提寺(镇平)

镇平三潭自然风光 五剁山自然风光(镇平)

生态森林公园------宝天曼(内乡)

天下第一漂(内乡)

丹江(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淅川陶岔---南水北调首闸

丹江小三峡西游记外景地------桐柏水帘洞

淮源风光八百里伏牛山

南阳的几个闻名于世:闻名全国的玉文化-------石佛寺的玉雕天下第一团-------内乡宛梆剧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丹江举世闻名的恐龙蛋化石(西峡)

闻名全国的地方特产-----中华猕猴桃

南阳三宝------烙花 玉器 出师表

南阳名人诸葛亮,不用多说了。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张仲景,医圣,主要著作,《伤寒论》奠定了古医学从理论到有依据的基础。张衡,数星星的孩子,发明有浑天仪,地动仪。范蠡,商圣,百里奚,秦朝宰相,他就是秦国用5张羊皮换过来的那个人。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建立东汉。黄忠,魏延,文聘,邓之,邓艾,韩暨,李严,宗欲,来敏,吕义,陈震等三国名将名臣。毛文锡,词人,其著作收录于《花间词》中。岑参,诗人,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个。庞震坤,怪才。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的那个。二月河,写康熙大帝的那个。姜子牙 韩愈 彭雪枫郭庠生别挺方 画家-宗柄(镇平人)曲剧皇后-张新芳(邓州人)

南阳的民间工艺历来发达,其中最具魅力、最具有个性的当属玉雕、烙画、丝毯、牛角雕、黄石砚。其中玉雕、烙画、丝毯被称为“南阳三绝”。南阳独山玉因产于南阳市北郊的独山而得名,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享誉国内外的“一捧雪”玉杯,就是上等独山玉雕成的。

南阳市的镇平县素有“中国玉雕之乡”之称,镇平县不仅有展示玉雕风采的“玉雕大世界”,还有一个“玉雕超市”石佛寺玉雕湾。南阳烙画是利用炭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色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把中西绘画艺术和烙花艺术融为一体,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颇具欣赏和收藏价值。近年来,通过继承和完善前辈艺人的工艺技巧,相继开发出了18个系列、上千个花色的烙画工艺品,很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南阳丝毯举世闻名,为国际市场的紧俏货,产品远销**、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南阳丝毯总结了800多年传统的编织经验,吸收了外国丝毯图案的优点,织工精细、构图新颖、底平花凸、形如浮雕,有很强的立体感,内容丰富,不仅可用作装饰地面,而且可作为墙上壁画,生辉居室。牛角雕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工艺品。这种以牛角为原料的艺术品质地细腻,色泽自然,雕琢精致,给人以独特的感觉。除了具有艺术鉴赏性外,还具有保健功能。角枕、角梳、刮痧板、烟嘴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降压、静心安神等功能,对治疗高血压、头昏失眠、脱发等杂病具有神奇的疗效。黄石砚产于南阳方城县,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称赞黄石砚“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纯泥而不滑”,将其列为最佳砚品之一。目前,黄石砚有100多个品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远销海外。南阳的土特产品丰富而独具魅力,除以上便于携带的工艺品外,很有名气的特产,如独具特色的中华猕猴桃、香辣可口的香花小辣椒、酸里透香的界中米醋等。节日文化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十五日为(节)

3,正月初五路神生日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三月初三,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7,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

8,节: 后十五日 一般在阳历,在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又称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 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

19,十月十五日,下元节.20,传统祭祖之日

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

十、大年三十

节日 名日期 称

弘扬中原文化 篇2

中原文化圈的圈层体系

中原文化圈是历史的概念。在先秦时期,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文化以其特异光彩向四周辐射。汉唐时期, 中原文化仍带着鲜明的本土文化中心地区的色彩, 东与齐鲁文化、南与荆楚文化、北与燕赵文化、西北与三晋文化相映成辉。南宋之后, 由于战乱频仍, 文化南移, 中原文化才日趋萧条、冷落, 甚至衍化为一种带有边缘意味的文化形态。中原文化原来所具有的先锋文化特征, 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中原文化圈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地域概念。“中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概念, 自古有之。昔禹分九州, “荆河惟豫州”, 豫州因处九州之中, 故称中州;又因境内地多平旷, 故又称“中原”, 可见“中原”二字最初指称的具体范围是古黄河与今汉水西岸的荆山 (湖北省南漳县) 之间。《吕氏春秋》则进一步明确为:“河汉之间为豫州, 周也。”将豫州与外围诸侯所处八州相区分:河济淮汉流域的众多屏卫周室的姬姓及非姬姓封国 (包括郑、宋、陈、蔡、申、吕等) 即所谓“中华”“中国”, 以别于居处西戎的秦国, 居处北狄的燕国, 居处东夷的齐国和居处南蛮的楚国。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 中原的概念已基本上固定下来。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全部, 陕西关中平原, 晋南汾沁流域、冀南、鲁西南及皖北淮河流域, 湖北北部, 狭义上则仍指今河南省。因此, 狭义言之, 中原文化主要指河南地区的文化。而中原文化圈则更趋向于指代河南省区域内的文化圈层。

局限于河南省区域的中原文化圈的地域结构层面比较完整, 文化关系相对复杂, 但纹理脉络仍比较清晰可辨:第一个层面是郑州核心文化层, 又称“郑州中心文化”。它是近代中原地区文化最为集中、最为综合、实力最强、吸引辐射功能最显著的文化集散中心。第二个层面是由郑州周边的历史古都洛阳、开封、安阳等组成的次文化圈层。第三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地市级文化中心。在河南省内除核心文化中心郑州、次文化中心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外, 各地级城市及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县级城市, 均包括在这一层次内。有的城市表现出比较典型的“次区域文化”特征, 如南阳文化、商丘文化、许昌文化、焦作文化、信阳文化等皆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质。第四个层面为中原地区的基础文化, 主要是县级城镇文化和乡村文化。可见, 中原文化圈具有清晰的层级性, 不同的层级不仅具有中原文化圈的核心共同特征, 也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质。

这种层级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构成了中原文化的圈层体系, 铸就了中原文化圈以四大古都和14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和支点的有机整体, 形成了一个内部特征与共性凸显、各有层级定位的文化系统。

其一, 核心层。包括郑汴洛许平漯六座城市, 占中原城市群的三分之二强, 为历史上河洛文化的发源地, 而河洛文化正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秦汉以来的三川 (河南) 郡、颍川郡、荥阳郡和陈留郡曾长期为天下人口、经济和文化中心, 名门望族、清流谋士星聚云集, 曹孟德也不禁赞叹道:“汝颍固多奇士”。未来要进一步大力推进郑汴洛一体化及许平漯一体化, 形成以郑汴洛三市为主导的河洛嵩邙文化区及以许平漯为主导的伏牛山东麓汝颍文化区。打造河洛文化、炎黄文化、汝颍文化、汴梁文化、夏商文化、功夫文化、花卉文化、中药文化、钧汝文化、郑韩文化、隋唐文化、三国文化等一系列独特文化品牌。

其二, 外围衔接层。第一, 在豫北形成的以安阳、邯郸为中心覆盖12地市的区域文化板块, 促进安邯、焦晋、濮菏同城, 打造豫北文化中心, 建设太行—王屋及古黄河文化区, 形成帝丘文化、邢卫文化、邯郸文化、邺文化、大名文化、河内文化、上党文化、水泊运河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向南联结郑汴洛, 向北沟通燕齐文化圈, 成为两个文化圈的节点。第二, 在豫西以三门峡、运城为中心形成黄河金三角文化区, 打造虞虢文化、弘农河东文化、关公文化、尧舜文化、小浪底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 向东联结洛阳, 向西及北沟通秦晋文化圈。第三, 在豫西南推进南襄同城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每隔一二百公里就有一座经济重镇, 而郑州至武汉七百多公里之间却没有一座重镇, 宛———邓———襄足以担此重任) 共同打造宛文化、襄阳文化、三国文化、楚文化、玉雕文化、恐龙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 并可向西辐射陕南商洛、鄂西北十堰, 向东辐射随州, 成为北联许平漯, 南通江汉文化圈的重要节点城市。第四, 在豫东黄淮地区, 推进徐州、宿州、淮北一体化, 形成以大徐州和蚌埠为中心的黄淮文化区, 北起芒砀, 南至大别, 背靠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亳州、阜阳、淮南等人口密集区、农业发达区, 向东连通亚欧大陆桥头堡连云港, 向南通过淮河—京杭大运河贯通长江大动脉, 共同打造东夷文化、白酒文化、茶文化、楚汉文化、医药文化等文化品牌。

总之, 中原文化圈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时空概念。从时间意义层面言之, 中原文化圈的内涵不断展衍。从空间地域层面言之, 中原文化圈的地域结构呈典型的放射状和阶梯状, 各层次既有中原文化的普遍特征, 又有相对独立的特质, 结构层次非常鲜明, 形成相对连续的序列。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

如上所述, 中原文化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文化, 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基于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使中原文化圈具有以下特质。

其一, 主导性。从历史层面而言, 随着中原概念的形成以及中原经济的隆兴, 中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导, 这种局面持续以迄于北宋末期。北宋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原文化的地位渐趋下滑, 但是, 其影响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其作用、意义以及地位仍不可小觑, 从某种层面上讲, 它仍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因此, 可以这样说,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也正因为如此,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主导性。

其二, 兼容性。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曾是统治阶级争夺的中心,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 促成了民族的大融合。丝绸之路也不断传来中亚、南亚的文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多样化, 使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更加丰富多彩。故此,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兼容性。

其三, 辐射性。长期以来, 由于中原地区比较发达, 中原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加之历史上中原与周边地域人口的大迁移, 大交融, 中原文化不断向周边及域外辐射。因此,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辐射性特征。

其四, 空间广布性。空间广布性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文化均衡覆盖到域内的人群。中原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的核心地位, 文化在全域的辐射能力十分强劲, 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 就几乎没有游离于整体文化进程之外的异端。从上古以来形成的政治文明进程看, 全国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 分别是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四大古都分布基本上辐射了整个河南的重要城市。同时, 四大古都的递嬗浓缩了上古、中古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变迁的轨迹。四大古都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网络, 由这个网络辐射出了各类文化要素, 使得中原地区空间上基本没有死角。

其五, 创新性与保守性。中原文化历久弥新, 中原历史文化能延绵数千年, 在于它在自我继承的同时, 又不断地创新发展, 这也是中原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吸引力之所在。但是, 无可否认, 中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带有明显的土著性与保守性, 本身有一定的缺陷, 尤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今天, 我们要善于扬弃和改造。中原文化是创新与保守共行、开放与封闭兼具的文化形态, 这也是不能忽略的。

总之,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根深叶茂,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承与创新同步, 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 使中原文化凸显圈层特质,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当下中原文化圈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已时过境迁, 在经济文化人口诸方面, 中原再不能同中华、中国画上等号, 但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国的中心, 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的中原文化圈仍然举足轻重, 既承东启西, 又连南贯北。

向北和东北:燕齐文化圈——环渤海经济区, 其中又包括以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为依托的齐鲁文化亚圈与以辽南、京津冀为依托的燕赵文化亚圈。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和沈阳。这一地区与中原水陆联系便捷, 向东北又可沟通东北平原文化圈 (以哈——长、绥——牡和长吉图经济带为依托, 向北联结俄罗斯远东地区, 向东濒日本海幅射东北亚三国) 。秦晋文化圈——黄土高原经济区, 其中又包括以天水——关中经济带为依托的秦文化亚圈与以太原城市群为依托的晋文化亚圈。中心城市为西安、太原, 自秦汉、隋唐时期就与中原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而它的北面与西北面则连通蒙古高原文化圈 (以呼包鄂经济带为依托向北沟通外蒙) 、陇宁文化圈 (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与兰州——西宁经济区为依托) 和地处大西北的西域文化圈 (以天山北坡经济区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经济带为依托向西幅射中亚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 。

向南和东南:吴闽文化圈——长三角、海西经济区, 其中又包括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为依托的吴徽文化亚圈与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的瓯闽文化亚圈, 这一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并与台湾、琉球隔东海相望。中心城市包括合肥、南京、上海、杭州与福州, 历史上就长期为中原文化南渐的重镇, 在它的南缘又联结着岭南文化圈——珠三角、北部湾、琼海经济区, 这里既毗邻港澳, 又眺望南洋, 是中国沟通亚非欧与大洋洲的桥头堡。楚文化圈——长江中游经济区, 其中又包括以武汉都市圈为依托的江汉文化亚圈、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湘文化亚圈和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的赣文化亚圈, 中心城市为武汉、长沙、南昌。向西南沿长江又可沟通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的巴蜀文化圈 (中心城市为成都、重庆) , 以滇中、黔中经济区为依托的滇黔文化圈 (中心城市为昆明、贵阳, 可辐射中南半岛) 以及地处西陲的青藏文化圈 (以藏中南经济区为依托, 中心城市为拉萨, 可辐射尼泊尔、不丹及印度东北诸邦) 。

弘扬中原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原文明;民间手工艺品;文化软实力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资助课题“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研究”(2014031)。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是中国在全世界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必然,也是党和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大文化战略布局。

中原文明厚重广博、缤纷多彩,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更是一个特定的物表概念。从历史概念来考量,中原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今,大体可分为中原文明孕育、形成、繁荣、鼎盛、衰落、复兴六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随之带来了该历史阶段的兴衰,中原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最好注解。从空间地域概念来看,中原文明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特指河南领域,因为黄河中下游大部分流经河南,是早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从特定的物表概念来解析,中原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物化表现方式,例如戏曲、民俗、武术、姓氏、圣贤等;但是在这些种类多样、各具特色的物化表现形式中,最能体现中原人智慧的凝结,最能区分于其他文明形式,最能让人们直观感觉到的,就是中原的民间手工艺艺术品。

中原民间手工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是传统民族艺术中的奇葩。它根植于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源于劳动人民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原手工艺品是河南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凝结,是河南勤劳质朴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原文明在物质层面的最佳表达。在发展中原民间手工艺品上下功夫,就是弘扬中原文明的最好抓手,能够为河南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提供“硬”的基础。

一、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挖掘民间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

民间手工艺品是自然与人文、物质与文化、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物化载体,是最能代表一个地域符号的文化物品,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拿得走的地域文明物化载体。中原民间手工艺品,是一个庞大的物种群,从社会属性上看,原则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以生活实用性为主要的工艺品,如陶瓷、编织、金属、织绣、印染、木刻、石雕的生活用具和建筑装饰物等,这些都是经过审美艺术加工的生活实用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二是艺术观赏性为主的工艺品,像书画、剪纸、面塑、玉雕、首饰、花灯、风筝等等,这些都是为美化生活、装饰环境,适应节日风俗而制作的装饰品、陈列品,主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三是以传承收藏为功能的手工艺品,由于手工艺品有文化、工艺传承和再创性特质,民间手工艺产品制作者在产品制作中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制作出精品,这些精品深受审美和收藏者钟爱,从而形成了高级的礼品和收藏品。四是宗教、祭祀类手工艺品,有彩塑神佛像、纸扎车马等。这些民间手工艺无论如何分类,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个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自然资源、价值观念、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相关系的统一体,它既是材料的物化,又是一种审美的创造,也是经济交换的商品。

中原民间手工艺品,传承了中原文明的哲学理念和阶层特质。例如天人合一、阴阳相扶、四象定位等哲学思想,在民间装饰、雕刻、编织、刺绣手工艺产品中都有体现;比如相对于地近京华的杨柳青年画的雍容华贵之气,地处江南的桃花坞年画的细腻委婉之风,河南朱仙镇年画人物造型朴拙,带有河南特有的热烈质朴,让人觉得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造型用线刚毅;色彩多采用传统的“五色”,其表现形式、人物造型、用色习惯都与河南本土的民俗民风密切相关。

中原民间手工艺品,传承了中原文明的美丽传说和寓意起源。如中原地区的泥人、面人、糖人艺术等就源于女娲补天,是地母意识的思想传承;书画中的龟书、雁书、空书等源于古老的婚丧嫁娶和福禄长寿的表达方式和寓意;刺绣源于虞舜时代的女红手艺,并相互馈赠以示灵巧聪慧。

中原民间手工艺品,传承了中原文明的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许多手工艺满足的是民众生活所需求,它的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人们把民间手工艺称之为“实用的工艺”,“用”即意味着为生活服务,例如编织工艺主要是将各种天然植物的枝条、茎、皮、叶等原材料加工后编制成物品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些民间手工艺不仅有着结实的质地和良好的形态,更蕴含着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哲学。日本民艺学者柳宗理认为:“在传统的生活中,民间手工艺品是为了满足用途而制造的物,造物的艺人需要具备诚实的品格、长期的经验和得心应手的技术。为了生活的用而创造的物,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美,这就是民间手工艺。”

二、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正视民间手工艺品的当前形势。

正视民间手工艺品面临的形势,深入研究以中原民间手工艺品代表中原文明走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困难问题,对于增强河南省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正处在兴盛与枯竭并存发展时期。一方面,由于处于景区的便利条件、现代工艺的引入、名人效应等原因,一些民间手工艺品正在成为能够媲美油画、雕塑价格的民俗艺术珍品,但是也存在曲高和寡,脱离群众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原料逐渐枯竭,现代工艺品冲击等原因,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产品产量萎缩,后继无人,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是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逐渐与现代工艺融合。随着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当一部分产品已摆脱了取自于天然材料,单靠制作者的智慧、纯手工加工的局面。在当代社会,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创造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这样极大的提高了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效率,但是也存在同质化的风险,不利于其艺术性地展现。

三是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化发展。单体民间手工艺制作者,逐步被懂市场,会经营的人所集中收容,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市场运作的态势。并且有些产品已经在国际、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要素的认知,大部分民间手工艺产品,尽管实现了规模经营,生产量较大,但还仅限于游客现场购买,没有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其在文化影响方面的作用。

四是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走向世界市场愿望和现实存在差距。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交易、拿得走的中原历史、中原文明的物化载体,其迅速走向世界已势不可挡。但由于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在国内市场体系的创建尚不完善,虽然走向国际市场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准备和精心设计,其实际交易量寥寥无几。根据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年检统计,民间手工艺产品交易量仅占商品交易总额0.3%。

三、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搭建民间手工艺品的发展平台。

发展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在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是建设中原民间手工艺珍品珍藏馆。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有几十万个品种,现持有各机构发放的民间手工艺大师证书的约有数百人,从事民间手工艺产品制作的艺人、工匠不计其数。为保护和传承看得见、摸得着、拿得走的中原文明的物化品中原民间手工艺艺术,河南应走在全国的前列,由政府出资建设中原民间手工艺品博物馆,以此为窗口向全世界推介中原民间艺术,展示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的传播量、影响面和美誉度,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是在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展示、展销大楼。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是中国连结世界的一个窗口,是世界商品走向中国,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集散中心。在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展示、展销大楼,主要以展示实物、图像、创作秀等为主要方式,让来郑州的国人和世界友人,把中原文明带回家,带回国,打造一个认知的窗口、购买的平台、交流的通道。

三是建立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现在工业产品、农副产品都有跨境交易平台,并有严格的进出口程序和国家检疫检验标准。而民间手工艺产品由于品种繁杂,制作者与市场联系不够密切,而没能形成交易大潮流。但随着人们对其文化含量和艺术特色的认同,民间手工艺产品成为商品交易的主流定会成为必然。因此加快跨境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跨境民间艺术品的交易体系。同时,有计划地在各市、县建立起物流中心和集散地。

四是加大民间手工艺产品中介机构的建设。中原民间手工艺产品生产制作,与其他商品生产制作是在同一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但由于民间手工艺产品制造的分散性、隐蔽性、个体性等特点,所以很多市场要素跟不上,有的甚至还没有形成市场,相应的中介服务设施和机构急待建设。

五是加强针对民间手工艺艺人及市场服务人员培养引导。当前有些民间手工艺制作后继乏人,民间手工艺产品市场服务人员更是寥寥。政府应加大这方面培训力度,筛选名师,号召艺人广收徒弟,传承工艺,并促使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合理结合,缩短工艺传承时间,提高制作效率。民间手工艺产品制作是人们赖以谋生手段,国家应把民间手工艺培训列入技能培训之中,给予适当补贴和奖励,为广大年轻人开辟一条创业、就业门路。

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意识的层面,需要物化的载体为依托,需要直观的表达方式做支撑。中原民间手工艺品无疑能够担当起传播中原文明、弘扬中原文明的重任。只有把中原民间手工艺品更多、更好、更具有针对性地推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能够为中国各民族、世界各国友好邻邦打开一个认知和了解中原文明的新窗口。推动中原民间手工艺品走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能凸显河南的历史文化特色,使人们深刻感受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是弘扬中原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我省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重要途径,是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方法,对于推动郑州航空港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带动中原人民走向富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实现中原梦、中国梦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中原酒文化 篇4

从水浒英雄

谈中原酒文化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毛主席最喜欢读的书之一,他从中悟出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等很多道理。

《水浒传》写了108名好汉上梁山造反的故事,受到很高评价。但也有另一面的意见,如鲁迅在《流氓的变迁》里指,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暗示水浒的108名好汉就是一个恐怖分子集团。相比之下,商管学者张建雄认为,它是中小企管理层的必备书,内藏了极多的管理智能。

忠义堂内的一幅《梁山泊英雄聚义图》以酒为线索,把一百零八位各具性格的梁山好汉微缩在一副画中,而聚集在一起喝酒的地点正是这忠义堂。《水浒传》可谓“无酒不成书”,从第一回开始,直到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每回都有饮酒或酒宴。不论是邂逅相遇、亲人相会、骨肉离别还是借宿还乡;不论是喜庆胜利,出行誓师、论功行赏,还是大计决策;不论是求人相助,答谢回访,宴请宾朋,还是新婚筵宴;不论是阴谋暗算,调情成奸,还是除霸破案、打虎、偷鸡、报仇杀人等,无一离开“酒”字。酒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大闹五台山、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打虎除霸、三打祝家庄等。作为义军首领的宋江,虽从不像武松、李逵、鲁智深那样开怀畅饮,但他人生的转折点,无不与酒有关

就以宋江为例,芸芸水浒人物中最具领袖素质。领袖要稳住阵脚,个人魅力以外,还要有部下支持,宋江便能做到这点,取得高度支持率,是人气领袖。他深谙人际技巧,先笼络民心,建立关系网,定下民意基础。事先做好形象工程,他平日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关怀兄弟,绰号及时雨,在江湖中有号召力,有多位结拜兄弟,如花荣、武松。

深得人心并不够,当首领的,重要的是管理技巧。宋江具备强大组织力、指挥才能,又深谙各人脾性,知人善任。他自知貌拙才疏,便安排身长9尺、武艺不凡的卢俊义为副手,令梁山管理层平添异彩。知人知己,不忌才,不怕副手抢风头,是宋江比前两任领袖优胜之处。宋江了解各人强弱处,早已作好筹算。CEO晁盖一死,88名好汉即按长处,被派不同职务。在现代管理学来说,梁山好汉各司其职,组织严谨。宋江起用智多星吴用作为上下沟通的中间人,建立团队精神。从这方面讲,他已经具有了21世纪管理者的智能。

2008年上半年,著名学者鲍鹏山在《百家讲坛》中主讲的《水浒》,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观众中都引起很大反响。4月8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隆重推出“百家讲坛”牛年力作——鲍鹏山《新说水浒》。鲍鹏山幽默风趣、极具亲和力的语言,犀利辛辣、又不乏细腻温情的讲述,受到了广泛好评。著名学者易中天、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以及作者鲍鹏山参加了首发式。

作为四大名著压轴之作的《新说水浒》在去年登上百家讲坛,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主讲人鲍鹏山以其独特的讲解魅力,使得他的人气直逼易中天。

《百家讲坛》重磅推出鲍鹏山《新说水浒》后,创下自2008年10月以来百家讲坛的最高收视率,并已超越易中天主讲的《诸子百家》,获得了空前一致的好评。

近期,鲍鹏山先生应中原国学讲坛邀请,将首次登陆郑州以独特的视角为河南听众讲解<水浒传>。

鲍老师视角独特、讲课幽默风趣、思想深刻,他的演讲定会在河南产生轰动性的影响。企业家、政界人士、企业高管等高端人群,是鲍鹏山老师的主要听众。我们将通过宣传和邀请的方式,吸引这些高端人士来到讲课现场。

而这些人士也是郑州西部酒城的目标客户,通过联合主办这次活动,建业集团可以直接影响到现场的高端客户,通过媒体的报道使郑州西部酒城获得品牌和销售的双丰收。鉴于双方具有合作共赢的良好基础,我们特提出以下合作方式:

一、演讲主题:从水浒英雄成败悟企业团队建设

二、主讲嘉宾:鲍鹏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上海电视大学副教授

三、讲课日期: 5月底,时间为半天

四、讲课地点:可由郑州西部酒城指定

五、活动主办:河南省文化厅、郑州西部酒城

六、活动承办:中原国学讲坛

七、人数:1000人左右

八、听众:郑州西部酒城的目标客户、老客户等;中原国学讲坛会员客户、政府官员、企事业高层管理人员及省内主要银行VIP高端客户、各大协会商会会员等高端客户。

九、合作回报

1、现场播放永基置业宣传片,宣传片由郑州西部酒城 提供。

2、演讲开始前,可由郑州西部酒城领导进行5-10分钟致辞。

3、郑州西部酒城的重要领导位列贵宾席,并与主讲专家鲍鹏山老师合影、进餐、面对面交流。

4、在讲座现场,可设立郑州西部酒城海报、易拉宝、X展架等,以宣传企业的品牌、形象。

5、现场可以摆放企业宣传品,悬挂企业条幅等。

6、郑州西部酒城可提供手提袋(发放礼品/宣传资料等)

7、在讲座门票上,正面显示郑州西部酒城的标识、背面1个P的图文广告。

8、获得到会人员的通讯资料一套

9、讲座将全程录象,并刻成光盘赠送给企业客户,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宣传。

十、媒体报道:

1、郑州西部酒城的重要领导作为本地嘉宾可以与鲍鹏山老师对话,在大河网进行直播。

2、新华网河南频道全程报道、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系列媒体(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等)、东方今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等媒体进行新闻报道。

3、大会所有对外广告都带有郑州西部酒城单位的名称或LOGO,如易拉宝 和展架。

十一、活动费用:

5万元(含主讲专家鲍鹏山及助理的课酬、交通、食宿,讲座的场地及现场布置,门票条幅印制、人员组织等费用)

十二、专家简介:

鲍鹏山,男,百家讲坛特聘专家、上海电视大学副教授、《鲍鹏山新说水浒》作者。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历史的多维透视》、《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风流去》等十余部著作。其中《寂寞圣哲》2000年获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1995年被评为青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996年荣获小岛基金奖,同年又获青海省高校青年教师大奖赛优秀奖。

十三、讲座相关事项

1、门票设计印刷:由中原国学讲坛负责设计印刷(1)正面:演讲主题、主讲人、时间、地点等讲座基本内容(2)背面:图文广告(内容由郑州西部酒城提供)(3)尺寸: 长:28.5cm 宽:9cm(4)数量:1000份

2、会场条幅:热烈欢迎百家讲坛鲍鹏山教授莅郑演讲

3、宣传资料:由郑州西部酒城提供宣传片、宣传页、易拉宝等.4、签到处:由中原国学讲坛和郑州西部酒城双方共同负责

5、现场录像速记:由中原国学讲坛负责

6、主持人:中原国学讲坛提供

7、现场协调人员:双方各派专人

中原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篇5

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为统领,以CCE(公司、客户、员工)“三位一体”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和谐幸福企业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创效能力、一流管理模式、一流企业文化、一流团队”目标,着力塑造一流企业文化,为建设卓越专业化市级石油公司而努力奋斗。

1.构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框架。

以CCE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加油站“家”文化建设及其延伸的“和谐家庭”建设为重点,以一流片区、“四型”油库文化建设为补充,以安全文化、数质量文化、廉洁文化、预算文化、风险文化、责任意识、绩效导向等为子文化。

2.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

公司使命:公司客户员工价值共享,构建和谐幸福企业。企业愿景:建设卓越的专业化市级石油公司。

具体释义:驱动吨油利润这一核心经济引擎,着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核心主营创效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燃料和驿站式服务,营造“家”的感觉;使员工肩负责任和使命,从事有意义的、受人尊敬的工作,享有制度规范下的自由,与企业同成长,力争“十二五”末跨入销售系统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进步能力排名前50强。

3.培育核心价值观。

一是规范。经营秩序规范、企业管理规范、员工行为规范。二是诚-1-

信。诚信为本、质优量足、言行一致。三是责任。对企业负责任、对岗位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四是绩效导向。设臵目标、跟踪绩效、提升绩效、评价绩效。五是企业家精神。责任、自信、创新、冒险、创业、宽容,功不必在我任。

4.着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弘扬中原文化 篇6

洛阳市龙门第一实验学校 申卓琦

辅导教师 申红伟

中国共产党的全国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经济的倍增计划——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我们河南人一定会借着这股春风,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我们河南的事情做好,从而,促进河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认知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她伴随着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勤劳善良的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殷墟文化”、“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

更有无数的充满智慧的河洛故事,曾激励着中原人们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悬梁刺股”河图洛书”“程门立雪”“孔子问礼”“孙庞斗智”„„每每读到这些闻明华夏的河洛故事时,我总会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总会满怀自豪,如沐春风;总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原人而激动不已„„

我们知道,中原作为“中国的历史博物馆”,不仅有享誉世界的龙门石窟,华夏释源祖庭之称的“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更有开创华夏文明的皇帝、炎帝,以及创建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思想的老子、孔子、荀子、墨子„„

河南地处中原,人杰地灵,文化名人层出不穷。中原地脉不仅孕育了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还滋养出

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岳飞;更有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以及文学家、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司马光和佛学家玄奘等,他们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绝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原人的骄傲。

河南是戏曲大省,其中豫剧、河南坠子、曲剧等剧种享誉华夏,让多少炎黄子孙如醉如狂。戏曲名家有常香玉、马金凤,曲剧有皇后张新芳„„他们为河南的戏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豫剧《程婴救孤》更是夺得了 2005 年全国戏剧十大精品工程榜首的荣誉,促进了豫剧发展。

二、促进中原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曾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反过来,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必然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中原战略地位的重要,更告诉我们中原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

“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河南省委省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数十年来,他们带领勤劳智慧的中原人民用智慧、用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振奋人心的中原赞歌。为了促进中原经济的腾飞,河南各级政府高瞻远瞩,借助灿烂丰富的河洛文化节,享誉中外的郑州少林武术节,远近闻名的洛阳牡丹花会文化节以及开封的菊花节等来作为宣传河南的名片,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前活跃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的太极拳法、宝丰魔术等也为河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今日的河南,《梨园春》令全国的戏曲爱好者如醉如痴,《武林风》使

河南的武术名冠华夏„„

河南文化不仅仅是一座座丰碑,更是宣扬河南的一张张名片。今天,“九朝 古都”的洛阳通过牡丹文化节让洛阳走遍全国,享誉世界;一年一度的“黄帝大典”吸引数以万计的炎黄子孙远渡重洋回乡祭祖;更有那驰迷中外的嵩山少林武术节,让多少的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河南旅游文化节更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认识河南的窗口„„

2000年和2006年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顺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为河南经济发展再一次提供了有力的契机。河南文化正是通过这些名片闻名世界,河南人也借助这些窗口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推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三、抓住机遇复兴河洛文化 再续辉煌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犹如一股春风,又是一次契机。勤劳善良的中原人们一定会抓住时机,激流勇进,依靠文化优势,鼓足干劲发展经济。这就要求我们要一手抓经济,一手促文化的发展,并使之和谐相融,成为引擎。河南是历史博物馆,又处于中原腹地,是中西部连接的咽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为河南的腾飞提供了机遇。作为河南人,怎样才能推动河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呢?我认为还是要借助好河南文化这一名片,并使之更深入,更有地域特点。也唯有这样,河南经济才能做出我们河南的品牌,我们河南的特色„„

河南的文化犹如深邃的大海,又如巍峨壮观的喜马拉雅„„中华五千年的发展长河中,河南作为源头,并且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难想象,如果河南文化缺失了,中国的文化是否还会依然如故地璀璨? 当然,河南的文化亦是与中国其他文化相生相息的,中国其他地区与河南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河南文化的进步发展,进而助推河南经济的发展。我们由衷的希望在厚重历史的祈福下,河南文化和各地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共同演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简评】

品尝文化 让心感动

——评申卓琦同学河南文化小论文 《复兴河洛文化辉煌 促进中原经济腾飞》

洛阳市龙门第一实验学校

申红伟

我自豪我是河南人!

我自豪申卓琦同学在河南文化小论文活动中能写出《复兴河洛文化辉煌 促进中原经济腾飞》这样深邃、丰满的文章!

一、品味河南 感悟发展

学校自从开展“复习中原文化 增色河南经济”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来。首先,我引导学生品尝河南文化的厚重、灿烂、辉煌。然后,我和学生通过网络、报刊、资料„„具体分析、交流、探究了河南的文化的内涵:文化遗产、文化名人、文化经典、文化景区、文化故事、文明发展史、历史文物„„从而使学生对河南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知,为这次活动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要求学生在对河南文化全方位认知的基础上,认知河南省委、省政府是如何带领勤劳善良的河南人利用文化优势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比如“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再比如少林武术、太极拳法、宝丰魔术„„更有《梨园春》、《武林风》,还有,洛阳的牡丹花会文化节、开封的菊花节等。她们作为宣传河南的名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客观评价 发展精神

首先,申卓琦同学正是很好的认识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灿烂、辉煌,并把握住了其中的相互关系,才领悟到河南文化发展对促进河南经济的经济腾飞所起的重要作用;客观公正的感受到河南人是如何利用文化这个窗口宣传河南,发展经济的,敏锐的观察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带领河南人借助河南文化促进河南经济的大发展„„

第二,申卓琦同学能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印证了十八大所宣扬的精神。正是如此,他才会写出:“人民的富裕靠经济,而经济的辉煌必须依靠文化。这就要求我们一手抓经济,一手促文化的发展,并使之和谐相融。”“河南文化不仅仅是一座座丰碑,更是宣扬河南的一张张名片”„„这样发人深省,促人奋进的句子。同时,他对河南的未来也提出了希望,充满着憧憬。

作为申桌琦同学的语文教师,我和小作者在同一问题上情不自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认为:他作为当代的一名中学生,能用自

己的眼光来看河南,能用自己的视角观察河南的文化,能用科学的观点看待河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略显稚嫩,但有着许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为一个河南人、洛阳人的自豪以及对家乡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挚爱——由此而产生的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形成 篇7

关键词:设计,地域文化

前言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具有独特性。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文化诸要素和子系统形成、发展、整合、成熟的过程。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升华, 发现其共同特点, 分析其产生的各种因素, 展示其理论与实践上的成果, 形成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成为具体文化形态发展的依据。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设计文化是指各个门类的设计在一个地域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由大量的设计时间到理论研究与文化传播全面发展的建设过程。地域设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 建设中原地域设计文化, 需要分析构成中原地域文化的诸多要素。

1、历史——中原文化的根

中原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 很多辉煌的时刻, 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原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最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且有“中州”、“中原”、“中土”之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逐鹿中原, 方可鼎立天下。

2、地理与自然——精神气质的源泉

中原地域辽阔, 具有无比肺腑的地质现象和自然景观。中原有平原的千里沃野、黄土高原的敦厚朴实, 还有大江源头, 滔滔黄河、高山平湖和雪原冰川, 各种自然风光有成气势磅礴、或雄奇秀丽、有的绚丽无比。其丰富的美学形象将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感受, 形成中原地域文化中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族与文化——性格特征的基础

中原大地处于北方, 辽阔广袤, 自远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 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 通过各种渠道, 在这里汇聚, 因此, 北方各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汉族之间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历史文化, 在这里融合。因此, 中原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浑成, 不能不带有在这种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双重蕴含, 即: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这是地域民族融合, 互吸优长, 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原区域民族融合的特征, 而且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4、现代城市文化与产业基础——发展的舞台和条件

中原地域辽阔, 能够对现代文化产生主要作用的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消费型文化形态和以能源、交通、矿产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科技型文化形态。两种形态的影响随着中原的全面发展而从线向面扩展。

社会经济发展为现代地域文化提供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的更新会使文化呈现出由传统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的转变。现代城市文化是现代地域文化的必要条件, 各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是新型的地域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产业基础。

5、信息社会的思想价值——核心价值

现代信息社会的思想意识, 包括对和谐、和平的要求, 对绿色发展的提倡, 对文明和人性的认识, 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 应该是现代地域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需要采用现代信息社会最能体现其价值的信息处理方式、文化传播手段、科学的工作态度来建立和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原地域文化。

6、中原现代设计文化的形成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是西北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原地域文化中的一个崭新因素, 是中原社会和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其形成的必然性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与条件,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崛起有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中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内容是城镇基础项目的建设, 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 各地区建设日新月异, 产生了大量的设计项目和成果, 可以说建筑已经优先确立了设计文化的产业基础。从宏观方面看, 伴随中原崛起的进展, 中原的建设现状将由点到面即由基础设施方面向其他行业发展, 产业水平将由低向高发展。中原地域设计文化将因此由建筑与室内设计等领域向广告、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其他方面发展。现阶段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将成为中原设计文化建设的先导。

2、态度与方法

首先是强化对地域文化各要素的挖掘、吸收、消化能力。需要由具体的人群, 包括设计师和文化工作者具有将各要素内化于心的能力, 防止表面化的文化符号, 而要真正领会其精髓, 使之成为地域设计文化的实践和创造者精神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 要具备现代信息社会对设计信息的采集、集成、吸收和消化的手段。要能够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各要素。同时要能够将采集到的信息符号与实践结合, 总合形成成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最后能够在具体实践中自然地表达出来。

3、特点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将是长期的过程, 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实现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应具有开放的特点, 这种开放不仅是民族内部的互相开放, 也是对全国其他区域和世界的开放, 将保持多元化, 如区域文化圈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相互融合的同时, 生命力会更加旺盛, 特色将更加鲜明;同时, 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应该有大幅度, 大范围的交流,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营养将来自于任何地方。

结语

中原崛起是指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赶上或者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与过去中部的塌陷、中原衰落等相对应,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后河南人民最为期盼的大事, 事关河南省一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结果将是中原的崛起, 或者成为中原现代文明的形成。包括中原文化的重建和崛起, 其中的具体内容之一是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双传学, 区域文化刍论[J], 江苏社会科学, 2006年06期。

[2]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J], 建筑师, 2005年03期。

中原古环境与文化 篇8

天地人视野里的中原

中原,地理上泛指黄河中下游的交汇地带,主要指河南省,古称豫州,又叫中州,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几个早期王朝主要的表演舞台,因此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史称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在中华文化中的这种枢纽性地位与作用,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原在后世大中华的天下观念中首先体现的是地理位置之中,但中原之“原”其实并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平原——真正的平原或者说今天的以冲积为主动因而形成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在上古时代大都是不太适宜人居的低洼潮湿之地。中原的原,其实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带,尤其是其东南缘黄河中游与下游交接处由一个一个的河谷盆地、河流阶地和山前台地等构成的分散切割的黄土塬,它们被统称为中原。

中原之“中”,不仅是因为它们相对于早期华夏族群天下认知中的地理位置居中,而且也是指其在地理、气候、生物、环境与文化的交汇互动中所体现的多样性、多维性与适中性。

中原在中国地理格局的居中位置不必多说,它同时是南北气候的交汇地带。位处中原的秦岭.淮河一线被认为是东亚大陆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分开了亚热带与北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两边的土壤、河流、物候等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农作物与产业、生活等也有明显的不同。尽管历史上气候一直在波动变化,此带略有南北摆动,但基本上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交汇和拉锯状态。这一分界线对中国传统产业与社会文化影响极大。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汉代中国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划分为四个地区——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所指的山西和山东乃是由今天陕西和河南之间的华山、崤山以及潼关和函谷关所分开的两边,这也正是战国时秦国和山东诸国的分界处。这山东和山西其实也大致就是洛阳盆地和关中盆地及其周邻地区。秦汉之际乃至以后的隋唐时期,两个相邻的盆地仍然是大中国的两个举足轻重的经济与文化中心。除了以关中和洛阳为中心的山西和山东以外,当时再有的地理概念就是南边的长江流域以及北边现今的长城沿线及其以北游牧为主的地区。龙门碣石以北之区是由河北北部的碣石山下划一条界线,西南行,经过今北京市和山西太原市北,再横过吕梁山南段,直至今山西河津市和陕西韩城市之间黄河两岸的龙门山下,交汇于陕豫交界之处。这就是历史地理学界所谓的著名的司马迁线。这条线与长城大体一致,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的历史地理格局。其更早时期,则是童恩正先生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包括细石器、石棺葬、大石墓一石棚、石头建筑以及考古挖掘出来的其他器物,兼以历史、人文的诸多因素令人信服地论证的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半月型文化传播带》,见《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童恩正先生也指出,因为生态环境的原因,它们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缘地带。欧亚大陆世界历史的早期格局基本上是在农人与牧人的交互作用中律动的,因此,这条线所在地带就长期成为一文化上的敏感地带,并最终以长城的形式在东亚大地上固化下来。

这条线以北及西北的草原游牧文化区与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的水田稻作农业文化区,夹着秦岭一淮河以北和这条线以南的粟黍(后来是麦)为代表的旱地农业区,正是文化、社会与生活上的中原地区,并正好包括了司马迁所谓的山西与山东。游牧文化只有大约3千年的历史,但是游牧之前的史前时期,中原地区也是各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交汇、交流的重要地带。

从地貌上来说,中原正处于中国地理上第二与第三阶梯地的交汇处,山脉褶皱,沟谷深切,山地、丘陵、台原、沟谷等高低起伏,其内部的微观地貌与气候、环境等的垂直变化亦十分丰富。通常所说的文化上的中原,北为黄土高原南缘,南临秦岭至淮河的南北气候交界线。其中以嵩山与河洛地区为中心,东起泰山脚下,中经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跨过华山脚下而达西安,连接关中,在我国中部地区贯穿着一条长达上千里、持续数千年的华夏文化轴心线。这条轴心线将中国第二级阶梯地貌中的黄土高原与第三级阶梯地貌中的黄淮平原(第一级是青藏高原)连接起来,散布其间的一个一个河谷盆地,比如洛阳地区的伊、洛河,关中盆地的泾、渭河,晋南地区的汾、涑河汇流处,犹如璀璨的文化明珠,成为中华文明早期演化的腹地。其与太行山、东南向的秦岭余脉及大别山等山前台地南北相交汇,呈喇叭口状凹进并形成一“十字形”沟通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大道,成为环境、生态、文化的富集地带。这些地方不仅与三代文明尤其是夏的兴起颇有渊源,而且远在三代之前好几千年的仰韶时期前后就已经成为早期中国物产丰饶、人口最为众多、聚落最为发达的核心地区。

自然与文化的汇聚与融合

世界上几大早期文明均形成于中温带大河的适宜地带,比如尼罗河、两河、印度河文明等。中国的早期文明其实也大致一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就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富集带,传统中原地区尤其是黄河冲出黄土高原进入华北大平原之前的中游地区若干河谷盆地中的一些小小两河流域特别值得关注。在最初的农业经济条件下,河流为人类提供了当时最大和最佳的相互交往的地理基础、空间模式和动力。两河交汇的特殊性不仅在于由河水的交汇而带来的资源与人口等的流动与聚集,而且在于其再聚集——资源和人类以及由它们形成的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从不同的源头汇合下来,进入一个特定的时空关系之中,一种新的相互作用模式就不可避免。当人类经过最初的流动到定居,交往和合作发展到了一定的范围和程度,这样的地理区位便是一个天然的村落社会发展的舞台框架。村落社会和土地、和邻人的关系,相对于早期的狩猎采集人群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结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更容易走向知识、信息、社会关系的富集并导致酋邦和国家社会的产生的。因此,它们正是早期国家和华夏文明形成的内在推力。

地理气候的居中与环境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为各种文化因素的产生、汇集、交流与适应提供了机遇,这只是中原文明兴盛的基础之一,黄土是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堆积、发育最好的地区。黄土是由风搬运沉积的第四纪陆相粉砂质富含碳酸钙的土状沉积物,其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但是,对于早期农业社会来说,黄土则是极优质的土壤,它不仅具备土壤腐殖层、淋溶层、淀积层三层的分层特征,还有其他土壤所不具备的易开发性,为早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约两百万年来,风所携带的黄土从欧亚大陆腹地源源不断地洒落在黄土高原,一些地方甚至厚达数百米,与黄河相对应,成为以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的空中尼罗河。

如此天上地下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原地区的河谷盆地不但收集水,也收集土,收集大地的其他沉积和人类的文化,最后将它们沿着河床汇集到华夏文明辽阔的平原和海洋之中。当时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黄土台地上。台地高平,不易受灾害影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有利于文化的整合,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文化与人口准备。

华夏典基:庙底沟化与二里头化

中原地区的这种区位与环境、文化优势在整个中国文化的演进历程中一直非常突出。旧石器时代这里长期是南北两大旧石器工业传统的交汇地带。新旧石器过渡时期,这里成为早期陶器和粟黍作原始农业重要的起源地区。距今8、9千年的裴李岗时期,这里率先成为早期村落社会发达的地区,而且借全新世大暖期升温的机遇,南方的水稻农业与北方的粟黍农业在此交汇,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文化因素在此碰面与融合,贾湖类型成为同时期东亚大陆文化的高峰,专家认为裴李岗文化已经具有了早期中国的地理与文化雏形。

距今5、6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区域性文化传统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农业为主的村落文化进入发展与繁荣阶段,农业的进一步发达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村落生活方式不断完善,村落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也逐渐复杂起来,各地区性文化圈内部的整合程度加深,制陶等手工艺技术、意识形态观念等空前复杂。随着各地区域性文化传统不断发展壮大,在黄河中下游等若干人口与文化密集地区,不同的人群及文化圈已经开始发生碰撞与互动。这个过程中,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及其扩张尤其值得一提。黄土高原东南缘黄河中游晋豫陕交界几个非常适宜早期农业发展的河谷盆地地区——关中盆地、洛阳盆地、运城与侯马盆地、灵宝盆地等,借助全新世大暖期率先过渡到较为成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阶段,其聚落数量与规模空前扩大,人口大大增加,在仰韶时期区域传统的快速扩张中率先完成了碰撞与整合,到仰韶中晚期时开始形成以三省交界的中条山、华山为中心的新的庙底沟文化类型,并以人口扩张为驱动力,大量向周边地区尤其是原本人口较少而因为全新世大暖期而变得较为适合农耕的西、北地区移民,使得西到甘青、东至海岱、东北到内蒙和辽宁、南到江汉的大半个中国都被卷入考古学上的“庙底沟化”过程中,这些地方都能够见到饰回旋钩连纹或花瓣纹的庙底沟风格曲腹彩陶盆或其文化因素影响的踪迹。因此,庙底沟类型的形成与扩张也许可以视为是早期华夏传统形成过程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整合与布局,大大突出了中原文化圈在当时各文化圈中的中心位置。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概括说,这就如同花朵一般并列的各文化圈开始形成了中原的花心,连接成为“重瓣花朵结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等推测仰韶文化是早期华夏民族的主根系,他大胆假设庙底沟彩陶的“花纹”装饰和华山或许正是“华人”一词的最早根源。准此,“庙底沟化”或许就是最早的“华化”,东亚大地的早期文化因此而被涂上浓重的华夏色调。

紧接着距今4、5千年的仰韶晚期和龙山时代,属于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者铜石并用时代,各地区遗址数量和规模均超越仰韶阶段达到新的高峰,人与环境普遍达到当时技术条件下的相对饱和。此一时期,各文化圈内因环境与文化传统之不同,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技术、工艺争妍斗奇、异彩纷呈。而全新世大暖期尤其是仰韶暖期后进入了一个气候环境的波动阶段,不仅各文化圈内部人类分布和生产生活发生调整,相互之间也发生更加剧烈的碰撞、交流、融合乃至重组。这个时期,各文化圈或称区域性文化传统内部急剧扩张、分化,外部冲突不断,内外交集,使得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快,国家文明开始孕育。龙山时代是各区域性文化传统之间或者各文化圈之间相互作用至为剧烈的时代。这个过程之中,农业经济基础最为雄厚的中原地区尽管在文化要素方面表现平平,但是聚落数量、规模所体现的社会人口等仍然遥遥领先,其固有的区位、环境的优势,不仅使其开始成为周边文化竞相逐鹿的对象,还主动吸纳周边地区文化因素与技术、观念,包括在农业生产中引进南方的稻作和西北的小麦等,渐渐形成后世中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经济格局,发展一直相对平稳,并具有浓厚的防御色彩。其末期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诸流域的二里头文化从龙山时代的相互作用圈中横空出世,标志着华夏传统终于从苏秉琦先生概括的不同的区系类型的多元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礼制和价值认同等方面成为东亚地区的文化高峰,并奠定了华夏文明早期传统的结构框架。

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不仅仅是豫西地区原有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等的持续演进与突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模式。二里头文化不仅继承了当地主要的传统文化因素,比如器物组合、聚落规划、丧葬习俗、庙堂建筑、宗教祭祀等,自觉地吸收了周边文化的先进因素,比如西北的冶铜、东方的制陶、东南的琢玉及装饰纹样等,更创新发明了更多新的文化因素,通过赋予各类文化因素新的功能、意义使其礼制化或意识形态化。尤其是,二里头文化一俟形成,就在与周边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呈现一种绝对的强势,这种强势不仅表现于这一文化自身的扩张势头,也表现在它对其他文化因素有意识的广泛采借、改造、重组和融合,向周边地区的积极扩张,乃至成为被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而使得东亚大地上继庙底沟文化类型之后再次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形成比较一致的文化面貌,同时它也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进程形成强烈的干扰和抑制作用,中断或者改变了一些地区区域性文化传统的自然演变进程。

与“庙底沟化”相应,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与扩张机制可以称为“二里头化”。通过这个“化”字,二里头文化实现了将本地的、外来的、原有的、新创的诸文化因素的重新整合并形成新的突破,从而彻底改变了早期东亚大地各地方性文化自然演进的传统格局。与“庙底沟化”背后的人口扩张与外向移民机制不同,“二里头化”的背后显然是以国家组织等政治力量为推手,是意识形态自觉条件下一种新型的文化建设结果,传统的文化与地方的关系开始升级为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二里头文化被学术界普遍视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文化,准此,“二里头化”也可视为是“夏化”——经过“华化”之后的“夏化”,早期中华文明的内核“华夏”至此显然已经成熟,框架结构已初步确立。

因此,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乃至东亚大地的文化互动中一直扮演着枢纽性角色。特别是这“庙底沟化(华化)”与“二里头化(夏化)”均具有中原的渊源,充分证明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如同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而依托中原地理环境与文化适应、富集、融合与创新机制就是这滚雪球进程的内在机制。

上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下一篇:科技知识问答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