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共11篇)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住院精神患者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17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精神患者发生骨折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患者多见于腰椎骨折、股骨颈骨折、肋骨骨折、四肢骨折,主要原因是长期住院缺少营养、骨质疏松、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互相斗殴,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患者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也极易导致跌伤。结论: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采取各项防护措施,以预防骨折的发生。

关键词:住院精神患者;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54-01

精神病以精神分裂症最常见,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特殊性,住院期间极易发生各种意外,骨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在人口步人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生存质量问题也正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特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比如:认识和判断能力下降、自我保护能力减退、意志行为能力以及生理状态的退行性改变等,都容易导致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尤其是骨折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我院17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住院精神患者的骨折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者系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均为因精神问题住院发生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住院时间在3~25天。其骨折均经X线检查确诊。精神科诊断:精神分裂症10例,躁狂症6例,自残1例。一般经3-5个月治疗,均获临床痊愈,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2原因分析

2.1一般因素:人体自然老化,长期住院,缺少营养尤其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安全设施管理不完善,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患者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地面过于平滑,水渍过多,摩擦系数小,使患者站立不稳,极易导致跌伤。

2.2管理因素:分级管理不严,处于疾病不同时期的患者没有分室居住,使兴奋冲动患者突然将恢复期没有防范的患者推到。以及兴奋冲动患者互相斗殴而发生骨折。

2.3疾病因素:因慢性疾病导致头晕,腿脚无力而跌倒。许多精神科药物会出现如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共济失调等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失去自我防护能力而跌倒[2]。

2.4护理因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重点患者、年老体弱患者特别是对精神科具有”三防”的患者没有充分了解病情并严密监护。安全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对于年老体弱患者没有针对性的安全陪护,致使患者上厕所时跌倒。护士安全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及时的预见和防范骨折意外。健康教育执行不彻底,许多患者没有自身保护意识,不能应对紧急突发事件。

3护理对策

3.1骨折后的急救处理:一旦发现患者骨折,首先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有无生命危险,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总原则是止痛、止血、骨折固定,包括妥善处理伤口,对患肢进行简单有效的固定,科学搬运患者,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少疼痛,防止其他合并损伤。

3.2日常活动管理:对于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人陪护,合理膳食和运动,有计划地安排户外活动,减少骨钙流失;多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以利于体内钙质的吸收和利用。督促或协助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3.3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地面铺塑料垫,增加摩擦系数,尤其是经常有水源的地方如洗澡间、洗漱间、厕所等,塑料垫要经常清洗日晒,保持干燥整洁。病房内全部安装扶手,床边配置凳子及轮椅,厕所配置垂直扶手,危险地带设置警示标志[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各项常规,做好分级护理,将兴奋躁动患者置监护室,专人看护,必要时给予约束,与恢复期患者分室居住,减少人为伤害。

3.4安全用药管理: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人院时要了解其有无晕厥史,帮助患者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前期症状,掌握发病规律,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精神药物治疗中护理工作,掌握药物治疗的有关知识,严密观察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护理和心理疏导,确保用药安全。

3.5护理责任:精神患者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工作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熟悉患者的病情、诊断,对有严重伤人、逃跑的患者要心中有数,加强患者观察,将年老体弱重点患者放在视野下监护,加强巡视,班班交接[4]。

3.6健康教育:加强护士思想工作,重视安全教育,树立安全观念,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护士对意外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以便能及时准确的预见和防范骨折意外。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提高患者对自身的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住院精神患者这一弱势群体应特别给予照顾,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各项医疗常规,才能杜绝各种意外的发生。通过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防止骨折等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ZK(#〗张冬红,蒋玉卉,李宁.综合干预对预防住院老年精神病人跌倒的研究[C]//河南省精神科护理管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5

[2]陈道美,李德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297-297

[3]胡卫红,谢帆,陈美娟.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院内跌倒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6):344-345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老年骨折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 其中男13例, 女17例;年龄61~83岁, 平均年龄74.5岁;30例患者术前均无老年性痴呆和精神障碍史;其中腰椎钢板内固定11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 股骨中上段骨折钢板内固定2例;麻醉方式:全麻19例, 硬膜外麻醉11例。手术时间95~230min, 平均110min;术后使用止痛药13例, 止痛泵7例, 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者术后精神障碍2例, 1~6d发生28例, 所有患者均发生于晚间, 日间症状有所缓解, 持续5~12d。轻者表现为记忆出现障碍、精神不集中、睡眠质量差;重者表现为神志不清、语言混乱、烦躁焦虑, 甚至自残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28例患者精神活动均恢复正常, 状态良好, 治愈率为93.3%, 2例症状逐渐减轻缓解, 11~19d出院, 无后遗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1) 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逐渐增长, 身体各个器官逐渐老化, 免疫力也有所降低, 对手术出现的创伤承受能力较弱, 尤其是术前伴有基础病的患者例如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术后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1]。 (2) 心理因素: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骨折手术耗时长、难度大,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会带来一定的痛苦, 为老年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担心手术不成功会导致自己瘫痪等, 长期紧张焦虑导致夜间长出现失眠, 因此在术前要做好心理辅导。 (3) 麻醉和止痛因素:临床实践证明, 全麻方式出现的精神障碍要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2], 这说明麻醉药物的类型与术后精神障碍的出现有一定关系, 例如术中麻醉用氯胺酮等, 术后术后止痛泵的应用等[2]。 (4) 手术创伤和出血因素:本组患者均为大手术, 患者出血多、创伤大、使得老年人身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不能在术后及时调节内环境而导致出现异常应激反应, 并发精神障碍。 (5) 术后特殊体位因素:老年患者骨折后需采取固定治疗, 导致伤口在术后会有疼痛、痉挛等现象出现, 而术后患者身上输氧管、伤口引流管、导尿管等各种管道都会使患者感到不适, 夜间睡眠不好易出现幻觉等[3]。 (6)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因素:老年患者由于有病在身, 身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肠胃蠕动较慢, 造成消化功能差, 进食较少, 且在术中失血等都易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 可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2 护理对策

(1) 身体护理:老年患者在术前要做好全面身体检查, 及时评估其身体状况, 若有其他基础疾病, 要及时对症治疗, 并请相关专家为其评估, 判断患者是否可耐受手术。 (2) 心理护理:对于老年骨折患者术前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关注其心理变化, 了解其心理需求, 为其讲清治疗的相关事项, 多关心患者, 与患者主动聊天, 为其讲解骨折治疗成功患者的实例, 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缓解紧张、忧虑的心情。术后多与患者沟通, 保持其心理愉快。 (3) 生理护理: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5], 及时吸氧、补充血容量;了解患者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四肢活动能力, 夜间加强巡视[7], 了解患者睡眠情况, 避免出现自残等严重并发症。 (4) 环境护理:保持患者病房整洁、卫生, 保持室内安静,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8]。如患者出现过度兴奋现象, 条件允许可单独安置, 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刺激, 必要时压束带固定, 夜间要加强对病人护理, 防止坠床[9]。 (5) 家庭护理:患者出现精神性障碍之后, 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及家属讲清发病原因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配合, 并使其能参与护理, 告诫患者家属多与老人沟通, 主动与其交流, 及时给予安慰、鼓励, 保持其心情平和、愉悦。 (6) 其他护理:术后及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讲清身体上的外固定及各种管道的用途, 使其能够配合治疗;加强营养, 选择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以提高身体各项功能恢复能力, 增强免疫力;保持充足休息, 入睡困难老年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10]。

参考文献

[1]任艳萍, 蔡焯基, 马辛, 等.老年性谵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杂志, 2011, 26 (5) :268-271

[2]田永波, 赵家华, 张肖会, 等.激励护理在骨折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8 (13) :1153-1154.

[3]李同莲, 邬勋莲, 骆雪英.中老年人股骨骨折的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0 (8) :147-178.

[4]胡卫兵, 赵一飞, 邢广宇, 等.老年骨折患者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健康教育问题[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9 (17) :163-164.

[5]淦细红, 孙思思, 陈员娥, 等.骨科老年患者意识改变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 2011, 5 (19) :251-252.

[6]茹选良, 陈天国, 郝毅, 等.老年骨折患者手术后谵妄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7 (16) :1163-1164..

[7]叶国凤, 袁玉仙, 金爱东.老年患者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1, 2 (22) :175-176..

[8]邱冰, 章放香, 赵筑川, 等.骨科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及其对策 (附70例临床分析报告) [J].江苏医药, 2009, 5 (13) :168-169.

[9]Holmes JD, House AO.Psychiatric ILLness in Hip Fracture[J].Age and Agering, 2010, 6 (29) :268-269.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4-01

[摘要]目的:调查长期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以更有效地进行预防跌倒的教育,针对性采取护理防范措施。方法对55例长期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高危人群。结果:(1)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院期间跌倒率为20%。(2)跌倒因素主要为药物副反应行走不稳、低血压、老年痴呆以及感染。(3)护理重视程度与跌倒发生率相关。(4)住院时间长,最短1年,最长为7年,平均为4年,日常生活能力退缩,服用药物时间久,精神疾病衰退明显,跌倒发生率高。结论长期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发生率高,护理中应予以重视,并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

[关键词]跌倒;精神障碍;老年患者;危险因素

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服用精神科药物、认知能力下降、行为紊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易发生跌倒。而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时间处于医院的狭小环境中,活动范围窄,活动时间少,活动能力逐渐衰退,因此发生跌倒的机会更高。本调查旨在通过对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为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为截止于2009年3月住我院老年精神病科,住院时间超过一年的老年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其中男21例,女34例,平均住院時间为4年。

1.2方法:对摔倒患者人数及次数做出统计,同时分析其相关因素。

2结果

2.1跌倒发生情况: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为20%(11/55)。其中,跌倒1次4例、2次以上7例;跌倒后均出现不同损伤,软组织伤2例,骨折9例。

2.2跌倒发生相关因素:发生跌倒的患者,主要危险因素为:平时已有行走不稳现象,同时伴有血压低、感染以及精神症状明显躁动等症状。

2.3护理重视程度:护理人员对上述跌倒病人在护理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对反复跌倒的病人在第一次跌倒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护理,导致再次跌倒。

3讨论

本调查中,虽调查对象的住院时间长,跌倒发生率高达20%,与研究结果相近[1]。同时跌倒后骨折发生率高,提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跌倒问题,应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3.1跌倒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易于发生跌倒,除了老年人固有的生理机能减退原因外,更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药物因素。多数精神药物具有强烈的中枢镇静作用,并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同时精神科药物副反应容易出现,行走不稳出现几率高,更易导致跌倒。(2)疾病因素。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尤其是痴呆,可导致认知降低、环境应对能力下降[3]。(3)长期住院患者,由于活动大大减少,活动范围较窄,机体活动能力不同程度的衰退,也成为了跌倒的重要因素。(4)环境因素。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调节机能较弱,照明不足、地面湿滑等环境因素更易使老年患者跌倒。

老年患者的心态及护理对策 篇4

老年患者的心态及护理对策

老年患者心理有其稳定规律和特点,临床治疗和护理应根据其特殊生理、心理进行调整和整合.本文仅就上述体会报告如下.

作 者:王晓蓉 刘青枝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消毒供应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 刊 名:内蒙古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 35(6) 分类号:B471 R844.4 关键词:老年患者   心态   护理  

呼吸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篇5

对上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为老年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以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要搞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接待老年患者的态度。对老年患者主诉的任何不适都应关心,并及时处理,注意礼貌和态度。在日常治疗中注意操作细节,对反应迟钝者不可性急,对言语罗嗦者不要嫌烦,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甚至流露不屑一顾的神情,而应耐心静听,恰当地结束谈话。在呼唤病人时要用尊称,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防止伤害老人的自尊心,平时进病房时主动和老年人打招呼,问长问短,以消除其孤独感、恐惧感,解除其心情抑郁。

2.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护士应问其所需并给予解决。

3.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预后如何,从而影响睡眠。护士就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治疗中,对老年患者的意见和挑剔,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避免矛盾冲突。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耐心、尽心,使患者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篇6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男性留置尿管漏尿的原因,并总结预防方法及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82例留置尿管老年男性患者的漏尿原因及护理要点。

结果:留置尿管的老年男性患者漏尿与老年生理退行性变化、导尿管引流不畅、膀胱痉挛等因素有关。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73例漏尿得到控制,8例漏尿减轻,1例无效。

结论:护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根据老年男性患者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纠正老年男性患者留置尿管漏尿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男性留置尿管漏尿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32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06-02

留置导尿是临床用于解除尿潴留、尿失禁、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基本治疗方法和手段。但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尿液外漏,不仅给治疗和护理带来诸多不便,也增加患者痛苦。老年男性患者由于器官退行性变化,漏尿现象更为普遍[1]。通过回顾分析我科2010~2012年337例留置导尿老年男性患者中82例发生漏尿的现象,探讨其发生原因,总结预防处理方法,以减少患者漏尿情况,提高护理质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2012年留置导尿老年男性患者337例,年龄50~88岁,平均年龄59.6岁,发生漏尿者82例。尿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生理退行性变化。

2.1.1 原因分析。生理退行性变化为老年男性患者漏尿的主要原因,常见有尿道括约肌松弛、膀胱容量改变以及便秘导致膀胱内压增高等。老年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者和昏迷的患者,会阴部肌肉弹性差,尿道括约肌松弛,使导尿管与尿道内口不能紧贴,造成尿管周围漏尿。

2.1.2 护理对策。老年男性患者导尿时宜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尿管,既可防止尿液外漏,又能保证尿管通畅。可在导尿成功后用2条长20cm,宽2cm的胶布,一条在尿管外接口上10cm处绕行一圈后固定于大腿内侧,再将另一条胶布在其下方用同法固定。郭亚文等[2]发现通过向气囊内注入76%的泛影葡胺,病人采取半卧位的方式使导尿管气囊均匀覆盖膀胱颈,使之与尿道内口嵌合良好,能够有效避免漏尿。

2.2 尿管引流不畅。

2.2.1 原因分析。尿管扭曲或受压,膀胱黏膜堵塞尿管,血块堵塞尿管,尿盐积垢堵塞尿管等引起尿管引流不畅,尿液从尿管周围漏出。

2.2.2 护理对策。

2.2.2.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禁止注入空气,否则可致尿管前端浮于液面以上,引起引流不畅。

2.2.2.2 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适度的运动。引流袋位置要合适,翻身时避免尿管受压或扭曲,防止过渡牵拉造成尿道撕裂伤,或造成尿管脱出。

2.2.2.3 怀疑膀胱黏膜堵塞可用注射器注入20ml无菌生理盐水,并变换体位。膀胱冲洗时应慢速低压冲洗,以减轻刺激防止血尿产生。若怀疑尿盐积垢堵塞尿管,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可达到机械性“内冲洗”,预防尿管表面结晶形成,同时定期更换导尿管,阻止尿盐积垢堵塞尿管。长期留置尿管者,应行2~3次/周使用5%碳酸氢钠100~200ml冲洗膀胱,预防钙盐沉积,或遵医嘱,口服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以减少黏液分泌,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2.2.2.4 留置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尿路感染又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引起尿液外溢,因此预防尿路感染至关重要:①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尿袋,1次/2周更换尿管。②妥善固定尿管,保持尿袋位置低于膀胱,防止尿液倒流。③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尿管近尿道口端。④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保证足够的尿液持续自然的冲洗尿道。

2.3 膀胱废用性萎缩。

2.3.1 原因分析。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长期留置尿管者,常采用开放引流和定时间歇放尿方法排尿,处于非正常排尿模式,特别是开放引流排尿模式,使本应间断的排尿活动变成了连续过程,膀胱贮存功能废用,膀胱成空虚及惰性状态,一旦夹闭尿管即致尿液外溢。

2.3.2 护理对策。神志清醒患者,可遵照正常生理排尿反射进行排尿,即感到有尿意时,开放尿管,至尿液排尽再夹闭尿管;神志不清醒者可夹闭尿管,开始放尿1次/1~2h,然后逐渐延长至1次/2~3h放尿,应用利尿药或大量输液者可适当缩短放尿时间,以防止膀胱萎缩。

2.4 膀胱痉挛。

2.4.1 原因分析。气囊导尿管的气囊与膀胱壁直接接触,刺激膀胱局部肌肉引起强烈收缩,致使气囊嵌顿在膀胱颈部,尿道内括约肌开放导致漏尿。临床主要表现为膀胱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患者有强烈的尿意及便意,导尿口处有血性溶液渗出,给予膀胱时,冲洗液流出不畅,患者膀胱内压力增高,甚至出现尿液反流现象,个别严重患者相隔数分钟即出现一次膀胱痉挛,患者表现极为痛苦。特别是那些神志清醒的老年患者更痛苦难忍

2.4.2 护理对策。使用气囊尿管导尿时,避免气囊与膀胱壁直接接触,导致膀胱肌肉过度收缩。

2.5 角色适应不良。

2.5.1 原因分析。神志清醒的老年患者,尤其初次留置尿管,大多不适应已留置尿管的角色变化,不时用力排尿,由于患者存在排尿意识,在行排尿时膀胱括约肌、逼尿肌等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4],致使球囊处封闭不严,尿液自尿管旁流出。

2.5.2 护理对策。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隐私。向患者讲解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护理方法,使其提高认识,减轻心理压力,告知患者留置尿管后不可用力排尿,教会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夹闭和开放尿管的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小结

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灵活掌握,对出现不同情况的患者选择不同的防治对策,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漏尿,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舒适感,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瑾,宋智辉,李家容.老年患者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25(7):47-48

[2] 郭亚文,杜妙娟,两种不同卧位下气囊内不同比重液体对尿管渗尿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909-1910

[3] 黄群英.留置气囊导尿管后尿液渗尿原因分析及对策[J].右江医学,2009,37(3):330-331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篇7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9月我科收治25例老年骨折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 男5例, 女20例。髋部骨折21例, 肱骨骨折4例。手术全部采取静吸复合全麻, 年龄65岁~87岁, 平均年龄76岁。既往均无精神异常病史。

症状:昏睡3例, 焦虑3例, 兴奋18例, 幻视15例, 幻听6例, 躁动13例, 多言乱语20例, 睡眠障碍25例, 大部分患者合并几种症状。

出现时间:一般出现在术后1 d~3 d, 最早出现在手术当天, 最迟出现在术后第4天;持续时间平均为2 d, 最短几小时, 最长5 d。

处理:15例患者转出监护室后保持环境舒适, 与亲属共同护理;5例在精心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镇静剂治疗;5例给予心理护理, 不用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

常规行肝肾功能、免疫、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尿粪常规、D-二聚体、蛋白及分类、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胸部X线、心电图、血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必须特别重视对患者进行血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心功能检查, 监测生命体征、血糖。

2.1.2 术前准备

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术前1 d备皮、备血、皮试, 晚间保持足够的睡眠, 必要时应用安眠药;术前禁食12 h、禁饮4 h;术前用药、导尿等。

2.1.3 术前心理护理

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创伤较严重, 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把心理康复作为功能康复的枢纽, 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功能康复[1]。

老年患者骨折前一般生活能自理, 还可以力所能及地干一些家务活;骨折后生活不能自理, 洗漱、进食、排便均需依靠他人在床上完成, 对家庭、孩子、经济负担、治疗效果及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 可导致患者情绪出现波动而诱发精神症状。另外, 老年患者本身适应能力减退, 当需要手术治疗时, 心理上会产生恐惧、焦虑。因此, 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讲解手术的必要性, 介绍手术方法、过程和术后出现问题的处理, 及周围的治疗成功病例, 从而减轻压力, 使之从恐惧、焦虑中解脱出来, 稳定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另外, 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也影响患者情绪, 因此要做好家属的工作, 使其关心患者, 减轻顾虑。

护士应多与患者接触、交谈, 态度友善, 语气温和, 避免生硬、训斥性语言, 调整患者心身于最佳状态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2.2 术后护理

2.2.1 骨科常规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渗液, 及时更换敷料;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观察患肢末端感觉、活动、血运情况;观察患肢肿痛情况, 使用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指导患者和家属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等措施, 还应对患者的认知、行为、睡眠等进行重点观察, 及时发现精神障碍的先兆。

2.2.2 症状护理

当患者突然出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混乱、兴奋躁动伴有语音不清时, 及时报告医生, 请神经内科、精神科医生会诊, 行头颅CT及其他各项检查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其他脏器功能紊乱, 给予心电监护、吸氧, 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对症状较轻患者的护理除按病情常规护理外, 对术后发生的不适, 根据患者耐受性, 作出合理的解释, 并与患者家属沟通, 说明病情、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使用安慰性语言, 告诉患者此症状属于术后正常反应, 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想办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从而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情绪。多与患者接触, 对其表示理解和关心, 指导饮食、活动等, 使患者得到疾病恢复的积极信息。

对症状较重患者的护理:患者出现谵妄且思想混乱, 应反复讲解, 促进患者的主动功能, 并给予暗示。对产生幻觉的患者要用亲切的语言耐心解释, 否定他们的幻觉、幻听、幻视, 证实目前的真实情况, 医护人员及亲人都很关心他们, 阻滞延伸, 减轻症状。异常的声音、墙上的图画都会诱发患者幻听、幻视, 去除这些因素, 病情会明显好转。有躁狂的患者最好转入单人病房, 由专人护理,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绪反应, 给予安慰, 耐心反复解释过度活动的危害。既要给予一定的约束, 防止不自主地躁动;又要给予患者亲切感, 使其减轻躁狂症状, 防止意外发生。根据医嘱及时应用镇静剂。

2.2.3 环境的改善

本组15例患者术后在监护室发生精神症状, 我们分析可能与见不了亲属, 环境陌生有关, 转出监护室1 d~2 d逐渐恢复正常。

保持舒适的环境, 有条件尽可能安排住单间病房, 可以让患者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 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解人的循环系统, 使心率由快趋于正常, 血压由高趋于平缓, 使患者心情处于放松状态。及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告诉并发症的可能诱发因素, 需要他们配合治疗, 取得家属的信任和支持。使患者随时体验到亲人的陪伴、家庭对自己的关心, 减轻孤独和焦虑, 摆脱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面对治疗。

2.2.4 药物治疗护理

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观察抗精神障碍药物的疗效及毒副反应:老年患者肾脏肌酐清除率、肝脏解毒功能下降, 对药物的耐受降低, 容易发生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护士应密切观察抗精神障碍药物的疗效, 同时还应注意药物毒副反应, 及时对症处理。

2.2.5 病情观察

术后除严密观察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及尿量外, 应特别注意患者意识变化, 如有的患者嗜睡, 唤醒后又很快入睡, 有时醒来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有的兴奋、躁动、喊叫、胡言乱语;有的对不存在的声音、事物和人确信不疑, 表现为幻听、幻视等。无论出现以上哪种症状, 都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对症处理。

2.2.6 输液安全管理

患者均为老年人, 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 输液速度控制在20~40滴/min, 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入量宜缺多少、补多少。麻醉期过后鼓励患者及早进食, 尽量减少输液量, 避免因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注意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2.2.7 疼痛的护理

疼痛为术后精神症状的诱因之一, 可引起患者紧张、烦躁, 甚至恐惧。所以应理解患者感受, 关心患者病情, 为其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程度、部位, 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如调整体位, 应用止痛药, 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2.2.8 生活和安全护理

对于术后不能自理的患者, 根据病情给予叩背及肢体被动活动、肢体按摩, 保证患者清洁卫生, 预防肺炎、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增加营养, 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丰富的食物, 防止便秘。生活上给予仔细周到的照顾可减少精神症状发生或减轻症状, 促进恢复。

各种管道妥善固定, 防止脱落, 患者床位要加床挡, 防止坠床;避免患者单独接触或使用利器, 如水果刀、剪刀等, 以免误伤;注意喂食速度及进食量的控制, 防止呛咳或窒息。多注意患者情绪的变化, 特别是长期卧床者, 防止情绪不良导致自杀。

2.2.9 术后功能康复

术后康复训练越早越好, 对于精神障碍的患者来说, 锻炼必须遵循两大原则:要发挥患者亲属的作用, 让亲属参与患者的康复锻炼;要尽可能发挥患者的主动性, 不应包办一切, 以防止患者形成依赖性。

功能康复阶段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态度、语言及精神症状, 如果不配合, 尽量做思想工作, 满足其合理要求, 不能强制, 和家属积极配合, 与患者谈论感兴趣的话题, 以稳定其情绪。

3 讨论

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 多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如高龄、脏器功能衰退、长期营养不良、心理精神因素、术前疾病等都为诱发因素。另外, 应激反应, 如手术创伤、术中出血、输血、脑血流量低、脑血管微栓子形成、术后疼痛、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都与之相关[2]。我们认为麻醉、环境变化也是发病很重要的原因, 已有研究表明, 年龄≥65岁的老年人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10倍, 这可能与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及血流动力学调控能力变差有关。

术后出现精神障碍可导致患者死亡、康复延迟、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增大、住院日期延长、费用增加等,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和负担。精心的护理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提高对术后精神障碍的认识, 积极治疗和护理, 以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自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 2005, 16 (12) :93-94.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篇8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因素分析;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33-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有研究資料显示,精神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客观事物而出现自杀、自伤、他伤、逃跑、破坏、毁物等异常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为了了解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本文选取某医院 2012年 1 月~2013年 12 月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 62 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护理不良事件 62 例,其中男 37 例,女 25 例。

1.2 方法

对某医院两年来经上报登记、进行讨论分析并处理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并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对上半年和下半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照分析;对疾病所致和工作人员失误护理不良事件也进行了对照分析。

2结果

2.1 每年都有相同数目但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且下半年较上半年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2 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较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结果分析。

3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的医疗活动,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精神病患者因其思维及认知障碍,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本文通过对62 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现每年都有相同数量而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且下半年较上半年高,对照结果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下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易发生,可能与季节有关,患者病情反复,住院患者多,同时节假日多,工作人员因休假而减少,家属探视,患者频繁,使患者不能安心住院有关。因此要加强下半年护理人员的编制,改进护理班次,进行弹性排班,增加节假日护理人员的数量,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结果发现,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 45 例,占 72.58%,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 17例,占 27.42%,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较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中常见的有三种,即自伤、外跑和伤人,其中自伤 24 例,占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的 53.33%;外跑 8 例,占 17.78%;伤人 7 例占15.56%。因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 17 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常见的有发错药 5 例,占因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 护理不良事件的 29.41%,安全检查不严 4 例,占 23.53%。由此发现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其不可预见性,精神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对待客观事物因幻听、妄想而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而出现自杀、自伤、他伤、逃跑、破坏、毁物等异常行为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因素。

临床发现在自伤的 24 例患者中以头撞墙受伤缝合的 11 例,其次为砸碎玻璃划伤 6 例、服毒 5 例、跳楼 2 例,这可能与目前的封闭式管理有关系。目前除了封闭式管理,安全检查也较严格,患者自伤就会采取以头撞墙为主要方式。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到 认真学习精神疾病知识,掌握本科患者病情、诊断,对有自杀、自伤、伤人、外跑企图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 护理,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加强巡视,使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这样就可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救治自伤的患者,同时还要加强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尽快控制精神症状,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要环节。从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安检不严 4 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提醒医护人员要加强安全管理,即病室环境的安全,危险物品和药品的管理,晨晚间护理中的安全检查及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宣教工作要落实到实处,也能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由于护理模式的改变,新进的护理人员多是临时护士,使护理梯队不稳定,因此要加强新人的培养,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做好三查七对,减少发药错误,同时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巩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减少临床意外事件的发生,因为安全意识是护理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和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2(45):130-131.

[2]宋燕华.精神护理障碍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

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原因及护理对策 篇9

关键词:骨折,卧床,便秘,原因,对策

便秘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 排便次数减少, 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 且排便不畅和困难。一般成人每天排便1~3次, 如果每周排便少于3次, 应视为便秘。由于骨折的恢复时间比较长, 骨科卧床患者短时间内不能下床活动, 迫使患者每天在床上吃喝、大小便, 有的患者害怕解便, 怕麻烦家属, 就不吃或吃得很少, 从而将原有的生活规律打破。由于缺少了活动, 各种生理活动减弱, 胃肠功能减弱, 从而引起便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自2008年9月—2010年1月共收治骨折卧床患者620例, 其中脊柱骨折190例, 骨盆骨折50例, 下肢骨折380例。

1.2 方法

1.2.1 心理及环境护理

入院第一天即向患者讲解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床上使用大小便器, 协助患者卧床排便, 使其尽快适应床上排便, 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给患者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 并保证充足的排便时间。让探视人员暂时离开病房, 用屏风或布帘遮挡患者排便, 并且开窗通风, 以消除患者的担忧心理, 必要时可使用空气清新剂或芳香除臭剂。

1.2.2 饮食护理

早晨醒来后让患者喝一杯凉的淡盐开水或蜂蜜水, 以补充水分, 润滑肠道, 刺激肠蠕动, 产生便意;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粗粮等富含粗纤维素食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多食含维生素B1的食品, 如粗粮、豆类, 必要时可补充口服维生素B1药物。多食植物油, 以润滑肠道, 加速食物残渣的运行;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日饮水量不能少于2 000~3 000 m L, 防止大便干燥;禁用任何有刺激性的食品, 如葱、姜、蒜、辣椒、香料、浓茶、浓咖啡等;避免进食大量牛奶和糖, 少食产气食物, 防止腹胀[1]。

1.2.3 腹部按摩协助排便

按大肠蠕动走向, 指导患者或者家属做下腹部按摩, 从下腹部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 每日2~3次, 每次10~20回, 必要时增加左下腹按摩次数, 以刺激降结肠蠕动, 使粪便下移[2]。

1.2.4 遵医嘱用药

缓泻药物可使粪便中的水分含量增加, 加速肠蠕动, 加速肠内容物的运行, 而起到导泻的作用。对于老人和儿童应选用作用缓和的泻药, 对于本身就有慢性便秘患者可选用蓖麻油、番泻叶、果导片等。简易通便剂可以通过软化粪便, 润滑肠壁, 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常用的有开塞露。

2 结果

本组620例患者中, 发生便秘的有380例, 占骨折卧床患者的61.3%, 便秘已是骨折卧床患者的并发症之一。经过有效治疗及护理, 2 d排便的有240例, 2 d~4 d排便的有270例, 4 d~7 d排便的有66例, 使用缓泻剂的有44例, 灌肠0例。

3 原因分析

3.1 心理及体位因素

有的患者担心在床上排便污染床单、被套及病房空气, 怕别人嫌弃或不愿意增加他人麻烦而未定时排便或抑制排便。护理人员应主动给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 正确地面对疾病。体位因素:有的患者习惯蹲便或坐便, 因意外骨折突然卧病在床, 而且要在床上大小便, 极不习惯, 尤其是大便, 感觉用不上力而推迟排便。

3.2 饮食因素

有的患者因长期卧床, 胃肠蠕动减慢, 食欲下降, 摄入的食物和水分较平常减少, 肠内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肠蠕动而延缓排便;还有相当多的患者怕排便或减少排便次数而有意识减少饭量, 致使肠蠕动过慢而延缓排便。另外, 多数家属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 给予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 食物的过精过细可使大便在肠道内运行缓慢而延迟排便;以上三个因素均可造成大便在肠道运行时间过长, 水分被吸收过多致大便硬结, 影响大便排出[3]。

3.3 疼痛因素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脊柱骨折常伴有受伤局部疼痛和躯体活动受限, 患者因害怕排便时用力、活动臀部加重疼痛而未按时排便或抑制排便;脊柱骨折如伴随脊髓损伤, 可引起排便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便秘[4], 其主要原因为副交感神经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 导致胃结肠反射消失, 结肠蠕动减慢以及直肠的排便反射消失, 粪便在肠道滞留时间过长, 使水分过多吸收, 大便干结难以排出。

4 讨论

在本组620例骨折卧床的患者中, 发生便秘的380例, 未发生便秘的340例, 便秘占骨折卧床患者的61.3%, 有研究表明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60.87%[5], 说明便秘已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对于骨折卧床患者引起的便秘, 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而且对疾病康复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 为了使患者能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我们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 为他们解除心灵上的痛苦, 指导他们日常生活起居。做好饮食护理, 在加强营养的同时, 必须多食富含粗纤维的饮食,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 000~3 000 m L, 每日进行腹部按摩3~4次, 促进肠蠕动。逐渐训练床上大小便, 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 保持乐观心态, 以减少或预防便秘的发生, 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威风萍, 张煌燕.骨折患者发生便秘情况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3) :102.

[2]邵秀霞, 姜海波.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舒适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8) :767.

[3]苏素红, 宋红浦.截瘫患者便秘的排便训练与效果评价[J].护理与康复, 2004, 3 (4) :267.

[4]王园园.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与护理干预[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4) :457.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篇10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2月, 我骨科病区共发生跌倒事件16例, 其中男性6例, 女性10例;年龄分布:50~60岁3例, 61~70岁5例, 71~80岁8例。上肢带骨骨折10例, 自由上肢骨折6例;跌倒造成手擦伤2例, 跌倒后造成骨折移位的1例, 跌倒后头擦伤的3例, 其余的患者仅仅跌倒未造成损伤但却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惊吓, 均经过治疗及有效的沟通, 未造成护理纠纷及投诉, 痊愈出院。

2 事件分析

2.1 基础疾病

患心血管疾病3例, 视力障碍的3例, 最近1年有原因不明跌倒史的2例, 无其他疾病的8例,

2.2 相关因素

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8例, 体质虚弱的2例, 白天输液卧床时间过长起床时发生跌倒者2例, 夜间起床如厕时1例, 如厕时间过长1例, 上床时身体失去平衡者1例, 长时间行走想做到床头凳上时从凳上滑下者1例,

3 护理对策

从以上资料中发现夜间如厕、老年人、上肢骨折后身体平衡差、活动障碍、有基础疾病、体质虚弱是患者发生跌倒的高危因素, 针对患者发生跌倒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并具体到每一个环节, 从多方面来预防跌倒的发生。

3.1 跌倒的护理

3.1.1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及指导:细心、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由于上肢骨折后使用夹板、石膏或内固定, 肢体活动障碍, 协调性及平衡性差, 加之患者年龄较大, 视力降低, 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及应变能力较差, 要求家属24h陪护, 活动时要寸步不离的保护患者, 患者下地、如厕、起床, 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及支持, 维持身体的平衡, 要在心理及情绪上给予支持及抚慰, 有的老年人性格刚强, 不服输, 不服老, 固执, 不愿麻烦别人, 总想自己只是上肢活动障碍, 双腿能走, 另一只手也能活动, 生活自理没问题, 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 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向他们讲解一旦跌倒后的严重后果, 不仅自己痛苦, 还会给家属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让他们尽快进入患者角色, 和医护人员、家属密切配合, 尽快康复出院。

3.1.2 管理预防:对护理人员及护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从而付诸行动, 将患者跌倒因素及跌倒后的严重后果的实例向他们讲解,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认识, 主动参与到跌倒的预防管理中, 使他们成为管理者。

3.1.3 做好基础护理:按要求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 将患者生活常用的物品摆放在患者易取处, 检查床旁凳的稳定性, 地面是否湿滑, 患者是否穿易滑倒的鞋, 病房内的灯是否完善, 患者是否便秘, 陪护人员是否陪护时间过长已经疲劳, 床头是否挂有防滑标志及防跌倒的警示标示, 健康宣教的效果, 衣服要合适, 裤子不能过长, 动态评估跌倒的多种因素, 针对每一个环节给予针对的护理措施, 预防跌倒的发生。

3.1.4 制定预防跌倒的管理流程:认真评估患者, 填写评估表, 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动态护理。在护理记录中注明跌倒评估分值及预防措施, 并填写跌倒上报表上报护理部。科室内严格交接班, 护士长跟踪检查各项护理措施是否到位, 护理效果, 从而形成从上到下的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的管理流程。

总之, 防范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护工要人人重视安全, 使患者在住院期间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 减少护患纠纷, 保证医疗质量, 保证每一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关键词:上肢骨折,跌倒,分析,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迎, 曹静捷.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事件分析与护理对策 (J) .天津护理, 2012, 20 (2) :98.

老年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篇11

1 缺陷的原因分析

1.1 护理缺陷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直以来护理工作强调的“三查七对”, 无疑为保证护理安全杜绝差错事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的拓展,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治疗和正确执行医嘱, 应有主动估计及预见行为即风险评估。老年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无自知力, 受精神症状的支配,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行为;恢复期患者遮盖内心所想使护士放松警惕;长住患者因年老体弱生理功能衰退, 牙齿脱落;年龄大、高龄, 他们的情感、思维、行为主诉不确切, 一体多病或多脏器损坏,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潜藏着噎食和摔伤的危机等。新分配来的护士对精神病临床知识尚不扎实, 因此, 在工作中对病情演变、精神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 不能及时发现患者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先兆, 增加了病房安全隐患, 在护理中潜在很大的风险。

1.2 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技术错误

如为一位平卧患者喂食时, 没有先让其取坐位或半卧位, 发生噎食时, 工作人员没有采取“海利希冲击法”或其它有效的方法将食物排出, 而是机械地用呼吸机吸氧, 没有根本打开气道, 这只能延误时间, 加速患者的死亡。这就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术, 一旦发生意外, 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 积极迅速投入抢救, 将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降至最低。

1.3 工作经验和交流

年轻护士往往精力充沛, 业余活动较多。当心情未平静就投入紧张的护理工作中, 初期进入临床会偶有发生发错药, 出差错等事故。新护士尚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初时不善于与患者深入接触交流, 在老年精神科更能体现这一点, 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 合并症多, 护理不合作, 甚至抗拒, 所以护理难度大, 老年患者的大量护理均需护士完成, 有时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不良。患者与护士没有建立诚信机制, 从而护士得不到第一手资料, 缺乏对患者病情的了解, 使得难以达成有效的护理效果。

1.4 危险物品的因素

危险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跑的工具, 包括药品、器械、绳子、胶带等。护理上首先应严格进行危险物品的检查工作。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在走廊和卫生间增设警示标记, 每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门窗、桌椅及家具进行检查;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静的环境, 减少冲动因素。

2 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 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 即使是一项简单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 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 给患者或家属带来痛苦和经济损失。

对此要经常组织护士开展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 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加强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 提高抗风险的技能, 有效回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减少医疗纠纷, 因此, 要尽最大的努力防止差错事故, 回避护理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 为老年精神患者提供优良的优质护理服务, 必须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不断加强护理质量监控和护理风险管理, 收到一定的效果。

2.1 增强法律意识, 完善各项管理

2.1.1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患者的健康观念及维权意识增强。护士是高风险职业, 应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在尊重患者合法权利的同时, 也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1.2完善各种护理文件书写, 减少安全隐患。严格按照等级医院标准,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避免不规范的书写, 如:漏字、涂改、前后矛盾、与医疗记录不一致等。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护理记录一定要准确、客观、真实、及时、完整、规范。

2.1.3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养,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护士爱岗敬业, 将维护患者安全和健康当作天职, 工作中改善服务态度, 改变与患者接触交流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不要拒绝提供患者合理的需求服务, 重视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沟通。把日常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认真自觉履行各班职责, 提高护士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能力。不断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的转变。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精神病老年患者, 根据他们疾病的特点, 我们经常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提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

2.2 加强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护理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护士或一个护理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护理质量, 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和谐, 所以, 我们每天都强化护理安全, 利用晨间护理认真收拾患者床单位的危险物品及患者身上的危险物品。制定探视制度, 利用患者入院或家属探视时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告知不能带危险物品入内。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 查明原因, 吸取教训, 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 提高应对能力。尽量做到每日对病房进行安全检查, 确保设施完好, 无危险物品。认真处理人为和客观造成的不安全隐患。

2.3 加强病情观察强化岗位责任制

当班者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 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外走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加强查房, 切实落实15min巡视病房1次并进行查房登记制度。加强责任心, 做到不定时的质控检查, 随时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 确保患者安全。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安全护理制度是我们减少差错事故、回避风险的指南, 这就需要各项制度的落实, 需要护理人员有自律慎独精神。

3 加强沟通, 建立护理告知制度

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 告知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护理, 减少护患纠纷。

4 住院环境合理, 适合老年人活动

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 做到地面防滑, 走廊、房间、墙壁有扶手, 床单位简单, 有床栏, 床要矮, 经常组织患者晒太阳及娱乐活动, 注意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静的环境, 减少冲动因素。

5 小结

随着老年患者增多, 护理风险也越大, 要回避风险, 减少护理差错事故, 防止护患纠纷, 必须要细化护理程序, 细化分级护理,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力度, 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注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护理风险贯穿精神科临床护理始终, 提供正确的服务是无过错的前提, 预防的关键是提高护士风险管理的认识, 加强工作责任心和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 重视安全管理。

摘要:目的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如何识别、规避护理风险, 减少护患争议和突发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等问题, 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回避护理风险, 防止医疗纠纷, 为老年病患者提高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分析护理缺陷和医疗纠纷的原因, 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评估发生护理风险的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加强护理安全监控,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进一步规范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提高自律性和慎独精神, 克服侥幸心理, 积极协调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结果 护理过失减少, 护理差错减少, 医疗纠纷减少, 病房信誉度增加, 患者满意度增加。

关键词:老年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分析,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惠, 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5-376.

[2]高琳.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转动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5 (5) :442.

上一篇:高考易错的成语下一篇:二年级家长会美术老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