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变革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方式变革(共7篇)

教学方式变革 篇1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合理运用

重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一: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终身学习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赖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新的教育观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包括相对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并涉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责任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仅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记忆、再现、简单应用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突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对书本质疑,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立性、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与习惯。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的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在本质上它是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是系统的主要线索。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其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其独特性表现为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其体验性表现为重视身体参与性的直接经验,其问题性表现为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知识点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缘起

自主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贵在自求自得。比如,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在他看来,人们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就要积极主动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习思想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这些学习思想对于今天的自主学习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首先提出者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习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他动学习而提出的。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往往只关注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就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1994)通过分析、综合、吸收已有的自主学习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学生学习是否自主,应从学生在以下6个方面是否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来衡量。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还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起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庞维国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学生自己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

——纵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与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3、自主学习的特征

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论立场和所下的定义不同,所以对于自主学习的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认识到自主学习有如下的共性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由学习者本人完成,不需要他人直接干预,学习的计划和方案是自己制定,学习的时空由自己选择,学习的手段是自己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相当多的时候是潜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再扮演现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靠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3)有效性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发挥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4)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自主获得的,有效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出来的。所以,自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

(5)层次性

从纵向上看,自主学习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从横向上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所以“层次化”不只是指整个学生培养目标系统的层次化,而且也意味着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学生因人而异,无论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个体的发展程度不同是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应考虑的因素。自主学习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所设计的问题和练习要体现必要的层次感,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

4、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自主学习的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掌握知识技能、求知的兴趣与愿望、对学习任务价值的关注等内在动机。所以,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可采用图8-1所示的途径:

图8-1 激发和维持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示意图

(2)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某些方面有意识的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监控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判断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否偏离自己所设定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以使自己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得以尽早实现。自我监控是一种执行过程,可激活或抑制其它过程,能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价。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时,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具有更好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思维和学习的特征。如何使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组织实施。其一是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给予学生更多地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机会,引导学生明确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促进学生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断地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其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时间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在指定的家庭作业中的时间使用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表8-1 学生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参考格式

(3)组建自主学习小组

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与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两种学习方式共存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互学互助的学习交流,既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又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他人在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的优点,取得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4)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要实施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努力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地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起他们更大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应给予鼓励,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学生,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帮助,使他们重振学习的信心。总之,课堂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业自尊,增强个体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知识点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1961年,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他做了题为《作为科学的探究教学》(Teachingof Science as Enquiry)的报告,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就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1、探究式学习含义

广义的探究式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涉及所有学科的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狭义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体验知识的增长过程。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就教师本身来讲,乃是鼓励因材施教而变化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就探究式教学内涵来看,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助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方法。即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教学过程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是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其本质是探究式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原理或技术,体现出超前认识和创新的特点。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如表8-2所示。

表8-2 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

2、探究式学习活动特征

(1)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的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地理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力求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自然就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积极的关心周围的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优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2)问题性

探究活动是围绕科学性地理问题而展开的。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提出的、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问题,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外,探究式学习也是一个使学生运用、发展多种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所涉及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

(3)过程性

探究学习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的经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获得可以解释地理问题的证据,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且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可以解释问题的科学答案。通过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澄清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4)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看作小科学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由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积极的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体验各种问题的情境,因此通过探究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他不局限于课堂、教材或者某一学校,学生要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检验。除此之外,探究式学习还有生成性等其他特点,只有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教师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探究式地理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的。这些活动从纵向看,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活动,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以及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运用科学结论等。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并养成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从横向看,探究式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许多具体的活动形式。在这些生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有乐趣,主动而轻松,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的重点寻求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强调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直觉思维。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的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素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如图8-2和表8-3所示:

图8-2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实施示意图

表8-3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具体内容

4、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做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的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好探究学习的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提供依据。

知识点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由于它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故而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1、合作性学习起缘与发展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在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18世纪以来,英国牧师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并于1806年兰喀斯特学校在纽约成立时,将这一观念传到美国。之后,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广为应用。在19世纪的后30年,帕克带来了他倡导合作性学习的热情﹑理想和对公立学校自由﹑民主和个性化追求的强烈的执着精神。他给课堂注入了生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真正合作与民主的课堂气氛。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世纪之交时期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当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包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小先生制”的构想,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但只可视为合作学习的雏形。合作学习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合作学习初始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注意到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2)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3)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该阶段,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于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21世纪初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现在已有山东等数个省份开始借鉴和实验这种新的教学策略。20多年来,我国学者和专家对合作学习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走过了从移植到改良,从改良到创新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新课程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很多地理教师也尝试把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教学,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4、合作学习的主题特点

(1)地理合作学习主体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立足于教材主要是让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高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地理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得教材生活化、现实化。因此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对合作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交流,产生思想的共鸣。

(2)地理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学习内容不需要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复杂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还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教学目标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多是比较抽象或者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使抽象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现实化,使综合的问题分散化、简单化。在合作中学生主动的探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更为轻松的完成重难点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准确。(3)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表明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带到生活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无时无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地理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又非常适合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课题也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4)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选择合作学习主题时应遵守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接近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

先由教师按常规讲授方法对全班同学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掌握,最后在互不帮助的情况下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学生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划分,每五至六周可改变一次编组,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图8-3 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2)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

学生小组由四至六名成员组成,各小组成员在信息、资源及任务上互相依赖,学习任务事先进行了划分,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全部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各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学习,讨论,直至掌握,然后“专家”们返回各自的小组教会本组其他同学,最后测试各小组每位同学对全部内容掌握的程度。

图8-4 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3)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

在这一模式中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即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竞赛,成绩评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为每周举行的教学竞赛做准备。

图8-5 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4)小组调查法

学生按二至六人组成小组,从全班总的学习任务中选出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在小组内子课题又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各小组学生制订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呈现给全班同学,以使全体学生形成对此子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结果作出评价。

图8-6 小组调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5)共同学习法 由四、五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共同学习、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进行奖励。这一方法强调小组进行共同活动,讨论,以促进小组得高分。

教学方式变革 篇2

一、英语学习方式为什么要变革

英语学习方式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 而应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发展,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也是一个信息时代, 因此学生更应该有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现在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将来就会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二、英语学习方式如何变革

1.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及

自学的能力。英语教师在上课时, 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自学能力。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时, 英语教师应首先做到, 在讲每一课、每一个生词时, 都应把所要讲的内容运用到一个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语境中, 并且要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来学习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如在教学“spaceship”这个词时, 教师可以说“I hope I can go to the moon by spaceship one day”, 这句话会让学生们感到吃惊, 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宇航员才能去太空, 老师想去太空, 真是异想天开。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spaceship”这个词了。又如, 在教“看病”这个情景对话时, 教师可以利用形体语言和表情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先让学生们看看自己痛苦的表情, 然后把表达这一表情的句子写到黑板上, 给学生讲解有关看病的固定用法。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I have a headache or I have a bad cold or I have a bad cough”等句子, 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问学生:人生病后应当怎么办?学生一定会说:去看病, 吃药, 打针, 在家休息等。这时老师要在黑板上写上“I must go to see the doctor;I must take some medicine;I must get an injection;I must stay at home and have a rest”。写完后告诉学生们这些句子的意思, 接下来让学生背会这些句子, 然后教师再给学生们写出有关看病的对话。写完之后, 告诉学生这些句子的汉语意思, 因为上面已说过一些看病的用语, 学生会很快记住这些句子的。之后, 让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表演这段对话。

这样, 全班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会这段对话。用这种方法教学生,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英语产生兴趣, 有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他们就会在课后自己学习。这样, 教师就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了。

2. 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教师一定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成为乐之者, 教师就一定要用好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因此, 在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优化教学方式。

3. 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语境。

教师在教一个对话或一篇文章时, 应先给学生讲一下所教内容的语境。这样,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如在教学“比尔·盖茨”这一篇短文时, 教师应先把比尔·盖茨的一些情况, 如他是哪国人, 干什么的, 给学生讲清楚。学生了解这一情况后, 再学习这一篇短文时, 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又如, 在教打电话的惯用语“Who'sthat;Hold on, please;This is John”的时候, 让学生反复练习, 直到学生把这些句子都记住了, 再给学生们讲对话, 这样学生们就会比较快地掌握这些句子的用法了。

4.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先搞清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运用。如教学买东西的情景时, 可以让学生到教室前面, 现场演示一下自己在买东西的时候, 会说些什么话。当有学生主动站到全班同学的前面去表演的时候, 教师应多鼓励、多表扬, 千万不要批评训斥学生。这样, 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就会随之增强, 运用英语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学生们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英语教师的授课。

5. 学习方式应多样化。

英语的学习方式应多样化, 因为,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不一样的。教育和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 好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的长处和优势, 弥补其劣势与不足。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来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变革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 变革 新课改 教学方式 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跳出课程执行者的思维定势,跳出教材的框框,创造性地建设、丰富语文课程,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语文课堂。通过教的方式变革来改变学的方式,进而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加强教师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三、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无非是教师帮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吕叔湘先生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些话给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任务在于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俯而读”,“仰而思”。千方百计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新知,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启发诱导,使学生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热情的“我要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兴趣之火。悉心挖掘教材,选好“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集中力量解决重要问题,为学生自学多练创造条件。教师的“导”要因势利导,要步步深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

总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教師只要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设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搭建展翅飞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文英.高效课堂与教学反思.《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7期

教学方式变革 篇4

隆湖四站小学

徐昌 2012.8.19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素养的载体,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变革

一、从传统课堂走到现代课堂。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环境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 从传统课堂走到现代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是教育的必然趋式。

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光盘播放室,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教学的选择。我们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所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 2

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二、依托信息技术,逐步改善教学方式。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和教育信息化论坛上发表专题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国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讲话,他指出:信息化极大地加快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大家都能感觉到,从整个世界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首先使教育的基础设施、传播手段走上信息化,以前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利用黑板和粉笔直接来讲授,而现在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甚至移动通信系统搞教学,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

1.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样,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多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为老师们的备课、授课提供了便利,例如:同一个知识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更直观的理解、掌握新知。而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地呈现的教学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作用的体现,更为学生提 3

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2.使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在备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面对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是不是每个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课上,都有利于课堂教学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研究和设计,这样经过反复地推敲,认真地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教育教学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穿其中,从而优化了课堂资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40分钟之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数学《简易方程》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方程的图片和资料,运用Frontpage 和Fcash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成网页或电子动画。使学生感受到方程的意义,不但为今后学习的解方程铺平了道路,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之美丽、智慧之迷人。由于天平的平衡被破坏,一边变得重一边变得轻……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受到天平平衡的原理,从而优化了教学。

3.使教师更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知识点的讲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 4

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三、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也单一。教师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当前,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新月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单一的教学培养学生局限的思维,这将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会学习。

2.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自身的动态发展特性,给探究式学习带来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之应用于探究式学习,其选题广,实用性强启发性大。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资源海”中探究、发现。

3.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竞争、协同等模式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做商务实训的服 5

装买卖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组, 分别负责产品介绍、机场接机、酒店入住及合同的签订,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最后环环相扣,完成实训题目,这种相互协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方式变革 篇5

——以“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为例

张树虎(江苏省宿豫中学

江苏宿迁

223800)

【摘 要】本文对“控制与服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案例进行分析,并对“交流与沟通”为特征的和谐课堂进行探讨,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管理 生物教学

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可以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控制有碍学习的“违纪行为”,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是一堂市级高中生物研讨课(《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苏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课后研讨摘录:①课堂提问:这堂课回答问题共38次,共16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其中只有1个问题是一位同学回答,其余问题都是2个以上同学回答。多位同学回答同一问题时的答案雷同,学生无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有2位同学每次问题出来后都积极举手,但是教师从未提过一次。②教学节奏:在一节课前32分钟掌握比较合理,第33分钟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学生几乎没有思考讨论时间,教师谈得头头是道,自问自答一气呵成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学生听得云雾缭绕。③“想象实验”的设计: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当出现两位同学回答与“教参”答案相比较远时,教师立即终止学生的回答。„„ 现象归因

1.1 教师为完成当堂任务,控制教学进度

新教材容量大,尤其本节教学内容作为科学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提供的文本资料有限,学生在很多知识点无“前概念”,因而教学难度大。因此,教学时一般予以补充相关的素材,比如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距离下课有12分钟,教师采取直接教学教材内容,学生一脸茫然。该教师沿用教参或老教材教学进度,总认为上课是为完成既定教学计划赶进度(本课的教学任务:“肺炎双球菌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顾不上关照学生学习情况。这种做法在江苏不少学校常见,由于江苏采取的高考模式,学生对生物学科极其不重视(学生在高二选课,生物是可选可不选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高二第二学期3月份参加全省学业水平测试,各校在排课时一周2节,导致高

一、高二课时不足,因而教师只好赶进度。这样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其实这又是在无端的耗费课时。这种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赶进度的课,当然顾不上关注和照顾学生。

1.2 教师为完成教学预设,控制学生“出错”

曾经在教师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中,你最怕出现什么状况?”结果有93%的教师回答惊人的相似:“怕学生‘打横炮’,怕难以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上述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尽管看到有两位学生早早地、高高地举起了手,可教师就是不请他发言,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他”发言常常会“打横炮”[1]。还有的教师上课时遇到学生出错时,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不悦,迅速采取否定的处理方式,学生纠结着这份“丢面子”,接下来的课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此后,为了不再体验那种难以承受的尴尬和羞愧,就会想法设法去找教学参考书,并将上面的答案抄下来,因为老师问的问题很多与教学参考书是一样的。有的教师总是希望教学能一次性完美地完成认识过程,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为了避免“出错”,教师惯常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精细的“磨课”,将教学的内容、过程精细化、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严密的推导、详细的讲解以及不惜“越位”的提示或暗示,使得教学活动按照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运行。学生则被要求顺着教师搭设的台阶拾级而上,不能脱离预定的“轨道”,以使教学活动变得简捷而顺畅[2]。

1.3 教师课前准备过程中,忽略学情差异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因此,课前教师要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班级基本状况,整体基础水平,学生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充分掌握学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就决定了学情的多样性。而学情的多样性就是个体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忽视学情就会忽视个体差异。行动策略

上述课堂管理方式以“控制与服从”为特征,容易造成一种“对抗型”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方式是以“交流与沟通”为特征的和谐课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探究态势。

2.1 师生认同感是高中生物和谐课堂教学管理的基础

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是一种积极地师生交往过程。高中生物作为“小科”,有以下诸多原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江苏大多数高中生仅仅将其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其次,在目前高中极具扩招情况下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素质普遍下降;第三,高校扩招后带来新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下降。„„

基于以上因素,如何打造和谐课堂?如何让学生以积极状态投入生物学习中?这是摆在高中生物教师面前及其迫切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进行交流与合作。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工具之一,教师最需具有的思想是如何时自己变成学生最欢迎、使用最顺手的工具。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而不能仅停留在关注某种教学管理方式对于数字化成绩的消极影响。借用笛卡尔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师思故师在,不思则不在。教师一思考,上述“现象归因”还能存在吗?

和谐课堂追求在课堂管理观念上确立“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只有相互认同、密切配合,增强彼此认同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管理内容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从而营造出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重视班级社会、心理和生理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微观生态环境[3];在管理形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在课堂上应该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厚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做到“四多”即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呵护;在方法上做到“四多、四少”即优点多表扬几次,缺点少批评几次,上课发言多叫几

次,课下少留几次,作业多批几次,“×”号少打几次,谈心多做几次,家长少请几次。

2.2 依据课堂错误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也有类似的观点:“每个学生都难免犯错误,甚至就像最伟大的思想家也不例外。”即便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师不可能完美无错,又怎能奢望发展中的学生不出错呢?其实每位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会:错误,是课堂教学的本真体现,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教师必须在宽容、接纳学生错误的同时,做到“究错”而“纠”,把握动态生成。例如,上述例子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格里菲斯的第四组实验”中遗传物质是什么提出猜想。一学生回答的是染色体。此时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不予任何回应,显然对于这个答案教师很不满意。因为学生的答案远离预设运行的轨道,这是静态的封闭的课堂管理,是以“教”为中心的格局。其实,这种错误是课堂资源,教师课前在预设中如能研究学生可能的答案,课堂上才能有效把握。这就是现代教学观强调的课堂管理由调控“教情”转向调控“学情”,用教师的教来引导、帮助、校正学生的学。教师要依据课堂实际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师可依据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研究错误的性质及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并从中获得启迪。例如,上述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可借题发挥复习细菌的成分、结构,并将问题抛给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还有哪些猜想?此时正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绝佳时机,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在众多答案中,哪一个正确?或者都正确吗?现在我们能想到的这些,当时格里菲斯想到没有?为何格里菲斯只得出了一个结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气氛一下子又热闹起来[4]。另外,预设问题的思维含量较大,也难以催生预期的课堂生成,容易引发学生出错。例如,在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理解教材中两组实验现象为什么不同?放射物集中的部位不同为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范围,造成学生学习迷茫,甚至导致学生因难以生成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因而课堂教学必须及时作出调整。课堂教学进度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校情、学情,具体可行,不得盲目追求教学进度。真正做到讲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疑,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

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是知识的不断构建和累积,又是经验的不断拓展和提升。所以在探究新的问题时,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前科学概念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例如,补充噬菌体的基础知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实验中的搅拌与离心的目的等知识,在此基础上设计的问题则符合学情基础,利于促进学生动态生成。

2.3 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对象个别化,关注和照顾个体差异

主要表现为教师从关注学生个别差异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立场出发,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备课,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激发和促进他们学习。在教学设计时采取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分为基础差、中等生、优生等三个层次,为不同学生设计和筛选不同的训练题;在课堂教学中将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个体来看待,区分学生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发展。例如,在课堂上围绕某一难题,给学生探讨不同答案留有空间,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说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课堂上留意学生的不同表现,对这些表现进行原因探寻并给出不同的教学安排;在课堂上允许并鼓励学生坦陈己见,等等。这就是实施个别化教学。

2.4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追求“动起来”的高效课堂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尽管课改的号角吹响了十几年,但当今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唱独角戏,更为可怕的是接受新课改教育的学生依然如此。要么是一讲到底,要么是一问到底,要么一读到底,要么一写到底,要么是讨论到底,根本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实效,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或者根本就没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表现为少数人(尖子)动,多数人不动;教师动,学生不动;形式上动,本质上(大脑)不动;毫无秩序的乱动。有的时候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整节课下来,老师是表演者,学生是听众,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和合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性,等着老师讲而不愿独立思考,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鉴于当下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只有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改变这种课堂低效的现状,必须改变这种让人窒息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经过多年的实践,“三动一测”课堂模式比较利于突破目前课堂教学状况。

“三动一测”指“问题驱动、小组互动、师生联动、检测调控”课堂四个环节。“问题驱动”中的“问题”指的是课本(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驱动”指用动力推动、带动、发动。问题驱动是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欲望,引发深入思考,驱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也就是用系列问题引领学生自学,驱动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小组互动”是指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评价,组际间相互竞争,理解识记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发现新的问题或疑问,并能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联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空内,通过师生共同研讨、探究,对重点概念、学生疑难问题和典型例题进行剖析等交互作用和影响,求得课堂生成问题的最佳方案。“检测调控”是指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达成情况,实现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动一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预设的问题和课堂生成的问题驱动下,促进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求得问题的初步解决并生发疑问;通过学习小组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进一步认识,对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组际间、师生间共同探究、研讨来求得问题的真正解决,通过对重点知识、典型例题的剖析,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最后通过练习与检测,促进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

该模式四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四个部分,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它们的关系是:“问题驱动”是前提,问题(学生生发问题、教师整合问题、课堂解决问题、生成新的问题)是主线,是贯穿各教学环节推动教学深入发展的显性要素;小组互动、师生联动是课堂“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动态生成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环节,是四个环节的核心;检测调控是促成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最终体现,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陆敏刚.动态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意识摭谈[J].中学生物教学.2009(8):16—18 [2]李允.教学错误资源:理性认识与有效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11(4):40—42 [3]孙秀鸿.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9(19):111—112 [4]许东升.渗入科学猜想 提高思维能力[J].中学生物教学.2011(7):14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课题《高中生物新教材文本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批准号:D/2009/02/176),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重点课题《“三动一测”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批准号:B-b/2011/02/1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树虎(1970—),男,中学高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材开发与教学研究。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市名教师、市生物学科教学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区首席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十优园丁。近3年来发表在教育类省级以上刊物的论文32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中文社科核心期刊的论文1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2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内容的教学处理》一文,2011年7期,原文发表于2011年3期《中小学教学研究》;《高中生物新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应用策略》一文,2012年4期,原文发表于2011年11期《生物学通报》)。

作 者:zhangshuhu 工作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学

邮政编码:223800

联系电话:***

新课改下词汇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6

因而, 依据2009年《高中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 我们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 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提出了建立语感和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课标》“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 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下面我以Book 3 Unit 3“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单元为例。根据《课标》要求, 黑体单词为本单元重点词汇和短语, 因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施步骤。

一、挑出本单元的黑体单词

bring up, scene, permit, go ahead, by accident, stare at, spot, account for, seek, on the contrary, take a chance, in rags, indeed, as for。

二、编造一个故事情景

经过仔细研究, 我把重点词编成一篇与百万富翁相关的短文, 其中穿插着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A girl, who was brought up by her aunt, passed an accident spot.

On the scene, she, by accident, saw a beggar, who was in rags, staring at her.She went ahead, seeking answers but failed.So she decided to take a chance to ask him.

Later, she found his father was once a millionaire.As for him, he was lazy, indeed.On the contrary, he became a failure.The whole matter accounted for her being late for school.)

无论学生是否预习了单词, 他们都可以通过图片文字了解词语的简单用法, 而这一短文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这就是在学生中进行的情感教育。

三、方法多样

1.环环相扣法

学生会发现划线词语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这些词语就以一种潜在的联系出现了。以第一个词bring up开始。展示一位爷爷独养孙子的图片, 既教育孩子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 不可辜负家长们的期望, 又学到了本词组的另外词义。一句“Remember some phrases related to‘bring’?”让学生发散思维, 回想过去所学内容, 引出下文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 既有了合作的精神, 又确立了自信心。例句也都是精挑细选的, 如:The sale of the house brings in a lot of money.此句旁边还有一幅动态的女孩数钱的图片, 这样课堂就不会过于沉闷。然后大家就可以发表感慨:“What an exciting scene it will be when counting money!”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出scene这个词语的用法。再通过一些小词组和例句让学生了解该词用法, 然后一个问题出现了“Have you noticed which wordhas the similar meaning to‘scene’?”是“spot” (抢答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然后在spot例句中“Luckily, the enemy planes were spotted early.”学生看到过去式spotted, 要双写。这时, 又一问题出现了:“本单元哪个词语的用法也是如此?”学生齐说“permit”, 所以又引出permit。从所给例句“We don’t permit smoking.”, 问:“那么如何说‘他在找个可以抽烟的地方。’?”通过学生所说例句“He is looking for/seeking a place where he can smoke.”进一步引出seek。随着例句“The new graduates are taking the chance to seek jobs.”从而引出最后一单词chance。而此时的例句情景又让学生了解未来就业压力, 更让他们知道上大学的必要性, 坚定努力学习的信念。

这样由bring in—scene—spot—permit—seek—chance一个链条引出本单元主要的6个单词就讲解完毕。我想, 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肯定能让学生加深印象, 而且也更容易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2.猜词法

Find the correct word for each following meaning.

___mistake

___to allow sth.to happen...

3.连线法

4.选词填空

A.We shouldn’t___, or we’ll fail.

B.Every student should____at school, or they will regret sooner or later.

C.I came across him on the street_____.

5) 看图填空。

e.g.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_____.

6) 巩固小测 (consolidation)

e.g.—Could I ask you a rather personal question?—____+.

A.Yes, don’t worry B.Of course, go ahead

C.Yes, help yourself D.Of course, why not...

多姿多彩的习题呈现方式, 使得英语课堂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生词的意思, 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掌握英语知识, 最后配以相应习题得以检验。这样, 本来枯燥无味的英语单词就变成了一个一个活泼的小精灵, 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所以我们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 我们一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我校英语教学的首位, 将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 找到最佳结合点;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通过例句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最终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把“以人为本”的目标贯穿始终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生自信心、关注学生情感, 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改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科学出版社.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32-0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要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凸显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某些教师上课伊始,把学生带到电脑室,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玩,玩游戏、上网,教师一概不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根本找不到目标;或者教师整一节课,按照课本“照本宣读”,引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某些操作练习,这样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对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输入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那我们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上键盘指法时,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

五、采用“兵教兵”互助的形式

即基础好的同学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务,那么他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当小老师教会一个不会的同学完成任务(老师监督,不准代劳)。完成所有任务后才可以获得自由上机的机会。

通过以上2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认真听课,学生只要快速完成任务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上机时间;另一方面协调好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基础好的可以从教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提升);再者认真听课,出色完成任务的同学获得自由上机时间以后就可以可以自学、自由发挥特长(杜绝玩游戏现象)。

六、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七、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a.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b.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c.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上一篇:领导在公司总结会讲话下一篇:简单爱情故事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