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学之语言特点

2025-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网络文学之语言特点(共10篇)

论网络文学之语言特点 篇1

论文摘 要:网络语言有个生动的名称叫“Q言Q语”,也称“火星文”。它给日常用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有简约、形象、创新等特点。但由于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它进行规范、引导,以促使它朝着优美、健康、丰富的方向发展。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由于计算机输入方式的特殊性,它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并已逐渐形成了网络的行话,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介素虾米东东?”……这些都是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即“火星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上网的用户也越来越多,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但由于网络使用的特殊性,网络语言的使用也给全社会交流带来了障碍,必须对其加以规范,以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论网络文学之语言特点 篇2

笔者主要研究的是网络新闻语言尤其是文字语言在当今社会所呈现的特点,通过分析梳理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网络新闻语言的亲民化

网络新闻语言是当代社会和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利用互联网平台,有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一些特征,如交互性,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信息流通是单向度的,即使有反馈,它的时效性也难以保证。但在网络新闻中,任何一个信息的终点又是新信息的起点,环环相扣而无终始之分。传者和受者可以在同一个时空内进行对话交流,这也决定了网络新闻语言有更强的亲民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通俗易懂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0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众接触网络新闻的机会和频次明显高于其他传统媒体,网络新闻渐渐进入快餐时代。相对应的,网络新闻的受众是教育程度良莠不齐,“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是庞勒笔下的乌合之众。当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受众还没有发展为媒介公民,基于受众的特性及传播效果,网络新闻的传播者需要通俗易懂的写作技巧。一些专业性较强或过程、内容较为复杂的新闻,语言上不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就很难吸引网民的选择性注意,更别提选择性接受和记忆了,因此在新闻快餐式、碎片式阅读的网络时代中,网络新闻语言具有通俗易懂的时代特征。

1.2 平等互动

新闻借助网络传播时会呈现以下特点:双向与多向的互动,不同传播方式之间的整合、包容、渗透与转化。普通民众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中获得了话语自由。人人都可发声,并且有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其交流互动过程也比传统新闻媒体更加平等与频繁。各大新闻网站都设有论坛专区供网友留帖,网站运营人员也会及时回复,为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公平自由的环境。网络新闻语言脱离了传统新闻语言高高在上式的宣传口吻,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向受众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网络新闻语言平等互动的特征,能够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网民可以即时发表自己对新闻信息的看法,媒体也会根据网民的看法作出回应。

1.3 诙谐前卫

和传统的新闻媒体不同,由于网络强大的互联性,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仅是接收新闻的群体,也是传播新闻的主体。网络新闻语言内容构成更加开放,诙谐性使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如新华网这则新闻:“红包钓鱼”董事长回应质疑:以此测试下属没错(标题),董事长发红包测试下属员工上班抢红包被罚董事长昨回应质疑——(副标题)。这则新闻讲的是董事长在微信群里发红包来测试自己的员工是否在专心工作,抢了红包的员工都被罚款了500元。新闻标题用“红包钓鱼”来吸引人们眼球,旨在暗示某公司董事长钓鱼执法,既隐晦又不失幽默。网络新闻语言由于受到网络信息传播时效性、浅表性的影响,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更具活泼、口语化、幽默前卫的语言特色。

2 网络新闻语言的形象化

2.1 图文并茂

由于新闻图片具有真实性、可说服性,有时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进入读图时代,然而传统媒体由于版面限制,图片的选择上也有所限制,一篇新闻用3幅照片已经算作极限。但网络新闻没有版面限制,一般新闻主页的左边/右边是新闻标题排列,右边/左边是新闻图片的滚动,视觉冲击力很强。点进去的新闻内页也有很多与新闻相关图片。还有一些新闻则直接以新闻图片作为新闻版块,图片下方是一行新闻标题,感兴趣的网民可直接点击进入新闻,这一切满足了受众“有图有真相”的信息需求。

2.2 流行语频次高

网络流行语风靡于网络中、社会上,成为人们交际时的时尚语言。惯于迅速及时报道社会新近事实的新闻媒体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流行语言,并在其新闻语言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了网络流行语。由于传统新闻媒体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其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远不如网络新闻语言高,这和严格的新闻把关人的筛选标准有一定关系,一些报刊甚至明确规定禁用网络流行语。但网络新闻则不同,网络新闻语言是几大传统新闻符号语言的综合,因此它比传统新闻文本语言更加丰富。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跳水运动员傅园慧的“洪荒之力”也被各大门户新闻网站频频使用,具有明显的“网络特色”。休闲娱乐消遣和表达个人意见成为了大多数受众喜欢流行语的原因,也是流行语在网络新闻语言中频繁出现的背后动力。

2.3 超链接性

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在报道新闻为保证新闻报道的完整性会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与此时相关的报道的网址罗列在一起,尤其近两年大数据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一些复杂的多线索新闻往往被做成大数据新闻,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网民可通过大数据新闻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新闻。另外,各新闻网站还使用超链接方式,采用“文字+图片”(主要采用的形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视频专题、音频专题、“文字+图片+视频”、专题网站(拥有独立的域名,是专题报道的最高形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论坛”(多媒体报道专题)等形式,对新闻热点事件进行专题报道,以充分发挥自身容量无限性的特性,使报道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变以往线性新闻为网状式新闻,增加了受众的选择权,最大程度满足了网民的信息需求。

3 结语

伴随通讯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新闻传播媒介快速更新,网络新闻从传统新闻中脱胎而出。与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无疑综合了多种媒体的优势。其新闻语言也具有全新和鲜明特色,有些是传统新闻语言完全不具备的,如技术上赋予它的超链接、超文本性、实时互动性、新闻搜索的便捷性等,有些则是在传统新闻语言上向前更近一步的,如它的亲民化、简明化等。这些虽是新闻语言的共性,但这些特性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中表现内涵和程度则不相同,成为专属于网络新闻语言自身的特点。最后,也不能忽视当代网络新闻语言运用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如网络新闻语言的真实性问题、煽情化问题、语言暴力问题等,它们对传统新闻语言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网络新闻作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势必会引起人们对当代新闻语言以及第四媒体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摘要:网络新闻媒体随着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特点。网络新闻语言作为网络信息语言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及时代的发展。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当代的社会背景对网络新闻语言进行初步分析,归纳总结出它所具有的亲民化、简明化、形象化的几个特征。

关键词:网络新闻语言,亲民化,简明化,形象化

参考文献

[1]林雪漫.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D].广州:广州大学,2011.

[2]崔梅,周芸.新闻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川,房新宁.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2(3).

[4]秦赵萍.网络新闻语言的创新与异化[J].安徽文学月刊,2011(9).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变体;特点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计算机领域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就是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形式,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语和表情视觉符号。它一般有两个层次,即基础网络语言和交际网络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后者。基础网络语言主要是指计算机和网络的专业术语。”[1]本文所讨论的就是狭义的网络语言,指人们在网上进行交际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语言有语音、词汇及语法三大要素,网络语言在这三要素中各有其特色。

一、语音特征

(一)谐音

在网络语言中,谐音被广泛应用,可分为三类:一是数字谐音,“数字谐音词是指在网上用一个或一组阿拉伯数字表达一定概:念或意义的语言单位。它借助数字原有的语音形式,按照音同、音近原则谐化汉语等其他语言一些音,表达某种语言中被谐音所代表的意义。”[2]有的用阿拉伯数字的英语谐音来表达特定含义。二是汉语谐音,“汉字谐音就是利用汉字音同或音近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从而产生辞趣。”[3]三是英语谐音,利用英语单词的音译来组成新词语。

(二)拟声

拟声,即模拟声音。广泛运用于网络语言中,尤其是在字母、阿拉伯数字、汉字上,会话中常代替名词、动词等,借以摹拟词语的语音,比如:he he(笑声“呵呵”)、咣当(人晕倒时的声音)等。

终上所述,网络语言的语音特性主要是以谐音和拟声为主。

二、词汇特征

(一)缩略词

将常用的词语变为缩略语可以节约时间。汉语词缩略主要是汉语拼音的缩略。如“变态”缩略为BT,美眉(妹妹)缩略为MM,“漂漂”缩略为PP。英语词缩略常常与汉语词缩略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涵义改变,或无意义变成有意义。如BTW 是by the way( 顺便说一下) 的缩略。②尺寸改变。英语中大多缩略多音节词,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或词素。

(二)外来词借用

外来词的借用分为两种:直接借用和音译借用。前者有 mp3,cool,E-mail 等,后者有博客(blog)、威亚(wire)、PK(player killing)等。

(三)符号图形

网络交流因不能面对面进行声音交流,而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丰富的表情,网络符号正好弥补了空缺。如:)表示高兴;:(表示不高兴;^@^表示小猪;:-o 表示惊讶等。

(四)新创词语

网络语言中的新词不断丰富也不断地被淘汰,进而不断发展。如:发帖、回帖统称为“灌水”。近些年,新潮网友翻出古汉字,再赋新意,如“囧”,最早出现于甲骨文,意为光明,而网络语言中表示无奈、悲伤、尴尬之意。

三、语法特征

(一)词法特征

1.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的现象很常见,但作谓语并带宾语情况是不存在的。但上述两种现象在网络语言中却是常见,如:我班去了=我上班去了;你雅虎了吗=你上网了吗?

2.形容词用作动词。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也不能用在被动结构中。但在网络语言或各大媒体却是常见。别短我=不要诋毁我;有事短我=有事给我发短信。

3.名词用作形容词。在网络语言中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现象也很普遍。如:太墓了=水平太低了;很男人=很有男人味。

4.状语副词异用。网络语言中,状语副词的使用很独特。如:毙了、呆了、巨、超等的粘着语素皆作自由语素充当句子的,例如:偶 GF 超靓(酷毙了、傻呆了巨美、巨强)等的自由语素均转状语换其词性,作副词状语使用,如:狂赞、严重鄙视、严重同意。

5.英语词缀汉用,汉语助词英用。为了交流方便及新奇好玩,在网络语言中会出现汉、英混用。主要有英语词缀汉用、汉语助词英用两种。前者主要表现于时态后缀-ing、-ed 置于汉语动词末表时态,如休息 ing、洗澡 ed 等例子;后者主要把“啦、的、的啦、呢、了”等汉语拼音加于英语之后,如sleepingla(睡觉啦)、missyoule (想你了)。

(二)句法特征

网络语言语法,通常出现一些与日常语言句式不同,这些句式源于网民好玩或从众心理,有的源于方言或港台电影。其中最常见的是“……先”,“……的说”,“……都”。如:“我吃饭先”、“说理由先”等,皆是状语“先”后置,其说法是源自粤语方言,目前在网络中广泛使用此句式,从而模糊其地域性。

参考文献:

[1]王未.语言学新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877.

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特点 篇4

一、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分析

“陌生化”理论被推广传播后,一直以来,这种富有诗性语言特征的小说作品手法很是受英美作家推崇和尝试,例如詹姆斯・乔伊斯(Joyce)的Ulysses(《尤利西斯》)、波特(Catherine Anne Porter)的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 all(《被背弃的老祖母》)、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 Der Zauberberg(《魔山》)、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追忆似水年华》)、帕维奇(Милорад Пави)的Dictionary of the Khazars(《哈扎尔辞典》)等,都是具有很明显陌生化语言特征的西方著名文学作品。

(一)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陌生化”理论。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陌生化”理论学说是以黑格尔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言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中说:“为了让人唤醒对生活的最大感受,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并且让人感到到它的存在,即对石头的认识更加认为其为石头,是石头就能显出其石头的质感。艺术的过程是你的视像与你的感觉统一,艺术的存在,是为了让人重新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也就是让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最终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仅仅只是知道事物。所谓艺术的技巧就是使被创作的对象陌生,让艺术作品形式变得曲折困难,使人们增加感受艺术作品的难度和时间,由于感受过程的本身就是审美目的,所以必须设计延长时间的效果来达到目的。”

(二)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手法。语言陌生化学说虽起源于俄罗斯的文学理论,而运用在相对比较明显的地方却是在意识流小说方面,我们通过了解掌握意识流小说中语言陌生化的特征,就可以看出语言陌生化随着英美文学的发展不断推广运用的过程。

众所周知,所谓“意识流”(Conscious Stream)一词,是属心理学范畴中的词汇。然而却是被评论家梅・辛克莱在19评论英国作家陶罗赛・瑞恰生创作的小说Journey《旅程》时,首次引入文学界。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精神分析等,为作家更好地掌握洞察描写人心理的“意识流”起了十分规范的作用。而这种理论的相为支持与相互依赖,系统地构建了一整套较完整的“意识流小说”研究理论。尽管意识流小说风格与语言表现各具不同,可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共同点,就是特别注意所著小说中的语言表现形式,力求让文中的人物本身直接表达出心理活动过程,尽管这种展现大多是看似杂乱、反复,可实际上确是孕育了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加之意识流小说家普遍认为,只有直接展示出内心世界混乱无序的潜意识活动,才能真正揭示其本身内在的真实。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就是以不寻常的语言模式进行改变文学语言,从而使得文章不呆板且充满活力。每个作家依据陌生化语言的特征,在作品中的手法运用以及表现也都各不相同。在英美,意识流的小说有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像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Mrs. Dalloway(《达洛维夫人》)、像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的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等作品,都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陌生化语言手法而令作品耳目一新、别具一格。作家们认为,人深层思想内的模糊、没有严谨思考的潜意识,通过作家一些不常规不符语法规范的语句表达出来后,往往会促使人心里的潜意识活动生动真实地表现出来,直至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英美典型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分析

所谓叙事手法的陌生化诗学现象,就是人了解事物的了解感知阶段中的审美体验。感受事物的阶段越长,则获取的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如果让人对事物的感受阶段延时拉长,就必须得采取把事物难化得形式来进行。“陌生化”手法作为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核心思想,其主张就是通过把文学作品形式以及结构和语言加以难化,也就是“陌生化”,最终达到给读者创造出一个审美感受的情境中。 (一)波特的《被背弃的老祖母》语言表现体验性。通过波特创作的短篇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我们来分析在叙事手法、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视角等三方面的陌生化现象。该小说是波特于19发表的代表作之一,其以“意识流”写作手法向人们叙述了一位80多岁老人在弥留之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意识活动。小说作品通过设计时间与结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把过去曾经发生的和现在正在进行的以及将来将要发生的事件情境通过灵感的精心整合,让人们感受到新颖和别具一格。作者的创作态度一向严谨,习惯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精加工”,其一生虽然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艺术价值却很高。创作短篇小说是作者的优势,其作品在美国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波特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的手法是采用意识流直接促成内容出现复杂的形式格局。尽管该小说的全篇故事不是那么的有特点好看,既没有完整的故事,也无何激烈冲突,但却通过陌生化手法让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都在时空里交错,致使复杂化局面凸显,从而达到了读者欣赏作品的速度放慢了,迫使感受作品的时间延长,最终从作品中获取了审美体验。

小说中有段文字是这样集中描写老祖母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的:“起先是任自己的想象驰骋,感觉枕头飘动了起来,进而又想到了飘在风中的吊床;进而又由风声想到屋外瑟瑟作响的树叶;进而又由树叶发出来的声响联想到人们翻阅报刊时发出的声响;进而又由翻阅报刊时发出的声响联想到了医生与女儿间的窃窃私语……”如此跨跃式的思维方式自然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理解的难度,导致停下来加深思考,最终对老人于生命弥留之际意识不是很清醒的状态下的行为给予深刻理解。从而达到了既增加了人们阅读的难度,又延长了阅读的时间的陌生化语言效果。作者设计语言与结构形式复杂化,迫使读者感受作品的时间延长,最终让人们从作品中获取更多的审美体验。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把握了作品的创作形式,给读者的眼里制造出陌生感,从而让人们以一种突然醒悟和惊讶新奇感的眼光去感受作品中表露的情节信息,最终在此过程中真正得到审美体验

(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语言意象的可感性。《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对自己“缓慢成长过程”的追忆,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文章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头留下并时时浮现在脑际的印象,然后加以展现描述大量“陌生化”,“陌生化”就好像是一个人对童年时的感受或品茶时所形成的通感,近似于“那被子上有太阳的味道”。这个感觉让童年的记忆深刻且不再遥远,给读者诱导出一种新奇感,进一步增强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得小说拥有了虚构性。读者通过反复咀嚼品味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段落时,会产生了与作者相同的感觉,即产生共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作用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认知,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最佳的审美感受,而这种审美感受是通过作者对作品语言和结构形式的设计中产生的。

三、英美文学作品叙事结构的陌生化结构分析

在小说作品的叙事结构方面,“陌生化”诗学提出了“本事”与“情节”这样一组非常重要的概念。原材料是“本事”,是所叙事件原本存在的时序;事件的情节是针对本事的加工过程,即所叙述事件中显现作品的时序,而此种时序往往被错置,因此,唯有事件的情节才能给人们提供最佳的审美体验,这是陌生化诗学的观点。

《被背弃的老祖母》改变了小说传统的.开端、经过以及结尾的记叙结构,虽说这个简短的开端与以往小说写法不尽相同,却以无需赘言直接进入故事的新颖形式给人们一种阅读新奇感,同时也因悬念的提前设计而使小说的吸引力倍增,使读者一开始阅读就对情节内容引起注意力,直到深入故事里追寻圆满答案。

统观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客观外在层面,即对牧师、医生以及子女的描述,是依照现实空间时序来设计的;另一个层面则是老祖母的内心精神世界,即对家庭成员和家庭之外的情人以及她辛劳一生的回忆描述。这部分描写是按照老祖母的心理时间来完成的。

对于此篇小说来说,这两个层面也是一种交错形式的“陌生化”设计,这种形式无疑使小说的形式难化,为人们获取最佳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条件,以至于借助老祖母的心理时序,把故事恰到好处地切割为若干片段,并且融汇贯穿于老祖母对旧日时光回忆过程的叙述中。这恰恰是将本事通过事件情节加工的陌生化手法的体现,使读者融入作品中与主人公一起“同甘共苦”,收获最佳的审美感受。

四、叙事视角的陌生化特点对小说结构建构的意义

关于小说的叙事,若架构“陌生化”方式,只采用一般的人物视角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而“陌生化”作为小说中必不可缺的要素之一,通常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处在故事之外的全知叙事视角和处在故事之中的内视角。全知叙事通常一般用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方面,这一方式往往导致读者进入机械性的阅读感知的过程,而对故事的描述无法透彻地理解,因而引不起读者的共鸣而使读者减少审美感受。内视角则是以故事的某个人或某一群人作为视角来进行叙述。至于这两种视角处在同一篇作品里交换使用,一方面,读者易被新奇陌生的事物所吸引,产生了极大的引力和兴趣;另一方面,新奇与陌生会给读者增添阅读难度,达到延长审美感知的时间的目的。在叙事视角上,《被背弃的老祖母》完美地把客观世界与老祖母的内心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勾画起来,体现了叙述方式对文学作品新体验与新感觉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文学中的“意识流”在《被背弃的老祖母》这部经典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作品语言的使用技巧以及采用了各种陌生化特点让我们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被背弃的老祖母》以它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在叙事的手法、结构以及视角等层面上的陌生化手法的成功运用,有意识地让读者随着作家的笔触,于尺幅之内作一次人生的旅游。随老祖母由少到老,思索各种问题,体味万般感慨。小说以感知方式、思想观点、情绪流向、风格手法等不同方式,从而难化了小说作品形式,使读者感知作品的时间延长,恰到好处地增强了作品的力度和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次美好的文化享受。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就是以不寻常的语言模式进行改变文学语言,从而使得文章不呆板且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燕.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新探[J].俄罗斯文艺,(2)

[2]钟素花.英美文学的陌生化语言特点――以乔伊斯《尤利西斯》为例[J].作家,(12)

试论网络文学的界定特点及其价值 篇5

王明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网络文学是自上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媒体,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网络文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的学者起步相对较晚。当下,网络文学的研究在中西方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网络文学不再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文学现实,它正以其独有的特点及价值,蓬勃发展在当代文学艺术之林。本文从界定、特点及价值三个方面对网络文学的生态进行概述,力求更多的文学研究爱好者对网络文学有更为客观的了解,并促进网络文学更好地发展。

毕业论文-网络语言现象论 篇6

摘 要

“网络语言现象”是人类文化史“遭遇”的1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文明”问题,1个具有文化史意义的社会新问题。从世纪之交至今,“网络语言现象”1直是学界和公众共同关注的语言热点问题。遗憾的是,对这1现象的研究大都是0散的`,不全面的。本文从对网络语言本体论述中深入地探讨了网络语言的本质,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笔者对网络语言1些重要问题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网络语言;内涵;成因;构成方式;认识

ABSTRACT

“The network language phenomenon” is a “digital civilization” question the human cultural history facing unprecedented, meanwhile, it is a social new question which has the cultural history significance. From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until now, “the network language phenomenon” always is a hot spot to which the educational world and the public pay attention together. It is a pity to this phenomenon that researches on it are scattered mostly, not comprehensive.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essence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on the base of its ident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expressed some basic concepts to the network language from the union of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简析网络语言的发展与特点 篇7

对于中国上亿的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发展也有着强大的后备资源,网络的发展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沟通的方式也主要以文字为主。网络沟通的这一特点,使输入速度成为影响人们沟通的一大问题。在网络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时,为了加快打字速度,节约交谈的空间和时间,出现了许多新的英语缩略语和不规范拼写。缩略语是因特网语的一种主要的构词手段,它们具有造词简练,使用简便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缩略的语句一般为常用的起衔接作用的短语,即使初次触网的人不明白其含义,也不会对理解对方的意图影响太大。这些缩略语通常很快就会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其缩略形式主要表现在:

一、简洁缩略表达

1. 同音异意表达法。

网络语言的简洁和个性化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个性的构词方法。在英文网络词汇中,如cu表示see you, 3q表示thank you, IC表示I see, U表示you;在汉语方面,如用DD代替弟弟,JJWW代替唧唧歪歪,指人说话的样子。

2. 大写开头字母简洁表达法。

以大写开头字母来表示一个单词的意义或表示一个词组的意思的表现形式已成为网络语言的通用方式,其发展源于英美国家英语语句的口语化的缩略。如IOW (In other words)指换而言之,ASAP (as soon as possible)指尽快,LOL (laugh ou loud)指大笑,TTYL (talk to you later)指稍后再说,BTW是(by the way)指顺便再说等。

3. 不完整的缩略表达法。

为了输入方便,网友们有时还会截去词尾、词头或者去掉元音,造出了一些新的缩略词。截词尾的如:hang on a sec=hang on a second, rep=reputation。有的单词甚至截至只剩第一个字母,如P=Pardon, G=Grin or Giggle。截词头的如:cause(或cuz)=because, m=am,截词头在因特网语中似乎比较少见,但其多出现在英文歌词中,突出其时尚和简洁。去元音是指去掉词语中的元音字母,只保留辅音中发音突出、外形明显的那些字母。如“MSG”表示MESSAGE,“PLS”表示PLEASE,“PPL”表示PEOPLE,“THX”表示THANKS等。

4. 借用数字、汉英合璧。

因特网英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缩略形式,即用数字替代重复字母或同音数字代替某一字母,可以称之为数字缩略语。这是缩略语的一种新动态,也是因特网英语的新事物。这种缩略语不同于规范的英文或拼音缩略,它所遵循的原则只是便捷,目的就是把一种复杂或不便表达的东西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如3KU和B4分别是thank you和before的汉英合璧的缩略;U 2是you too的缩略。其简洁性还表现在英语专业术语上的缩略上,例如,3W(万维网,World Wide Web), 3A (3A服务,anyone, anytime, anywhere)等。

二、表情图标替代法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Emoticon是个合成词,由emotion(感情)和icon(图标)组成。显而易见,Emoticon是一种多用于电脑化的交流的代表面部表情、态度或情绪的文本符号组合。例如,:-)和(^-^)都代表笑脸。:-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表示一夜没睡,眼睛都皱成一团了,(-_-)表示神秘的笑容,^-表示快乐的人儿,=^-^=表示脸红的人儿,@%&$%&表示骂人的话,等等。

表情图标在网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交流工具,例如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软件、聊天室、在线讨论组等,大部分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但是,仅仅用文字很难表达出现实世界中人们用表情和体态语传达的情绪、心情、态度等。在没有非语言因素帮助的情况下,即使简单的信息也容易被误解。正是因为大量表情图标的存在,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姿态才得以在网络交流中传递,从而减少了人们对信息误解的可能性。如今,表情图标已经被网民们广泛地使用。除了政府通信和商务信函等特别正式的场合外,在大量的网络交流中都能看到这些图标。

三、网络新词

计算机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广泛普及,导致了网络新词的大量出现,这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网络英语新词。比如,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没有不叫没有,叫———木有;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兴奋不叫兴奋,叫———high;晕倒不叫晕倒,叫———FT。这种新词呈现和更新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任何一本辞典都难以收录下的。在网络英语新词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了解其构成及语义特征,有助于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当今,网络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因此,加强对网络英语新词的研究,掌握它们的构成及语义特征,对人们熟悉网络、学习英语以及日常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思维在进步,作为反映现实的语言自然也要跟上社会进化的步伐,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而网络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就是它的词汇,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作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其很快地被网民们所认可,并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在语言系统中有了一席之地。随着大量新词新义的出现,网络词汇必将越来越丰富,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邵志洪.英汉词化过程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

[2]周启强.当代英汉构词手段的共性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5) .

[3]李美霞, 唐琪瑶.符号隐喻文化[J].外语教学, 1999, (1) .

[4]周洪波.网络语言的位置[N].光明日报 (文化周刊) , 2001, (332) .

[5]海中.网络语言知多少[J].瞭望新闻周刊, 2001, (1) .

[6]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0.

[7]耿艳娥.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学[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2001, (8) .

浅谈网络语言的发展及特点 篇8

关键词:网络语言 发展 规范

中图分类号:H13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18-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时尚的标志在特定人群中流行,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给传统的权威语言规范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语言符号,包括网络术语、网络流行语、网名用语等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平面语言,最初为迎合网民在网络空间领域开展交际活动的快速需要而产生,以数字、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等简洁符号样式出现,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追新逐异心理需求,网络语言不断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语言形态。网络语言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迅速发展蔓延,甚至成为网民们区分同龄人的一个测试手段。它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更像是混合语言。有人说这种语言是被稀释的语言,是粗糙的语言,使我们语言变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文化语言的表现力和完整性。也有人认为它是语言发展性、进步性的体现,充分显示了语言自主选择和净化的功能。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井喷”现象其实是一种智慧,是网民在网上寻求“同类

项”的表现,也是被压抑心理的一种由表及里的释放过程。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关于网络语言的类型,笔者从网络语言流行时间段概括,大致经历了由表音、表形到表义的阶段。

1、表音

这是最初级的一种阶段,借助于读音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以数字、字母等进行网络聊天交流,快速、简单,操作方便。主要有以下几中类型:

数字型:最早在网民中流行的语言,一般源自数字的谐音,例如“9494”等于“就是、就是”;“7456”谐音“气死我了”;“555~~~~”即“呜呜呜”(哭泣声),“886”是“拜拜了”的谐音。

音译型:基本与数字型同时流行,其实就是外来语,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一般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音译自“e-mail”;“荡”音译于“download”,即下载。

字母型:造词方法分三种:一是谐音,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例如“MM”等于“妹妹”;“GG”是“哥哥”的缩写;二是缩写,有汉语拼音缩写,例如“BT”是“变态”的标准音缩写,“TMD”是骂人语言“他妈的”缩写等。还有英文缩写,数字、字母混合缩写等,如“OMG”是“Oh My God ”的缩写,“3Q”是“Thank you”的缩写等。

搞怪型:这种语言充分体现了网虫追新搞笑的心理,譬如“喜欢”叫“稀饭”;“我”叫“偶”;“什么”叫“虾米”;“这样子”叫“酱紫”等。

2、表形

当简单的表音类词语在网络上大量流行后,网民开始厌倦无意义的音节表达,暗码式的对话失去吸引力,大量的数字或字母音节代替的汉字因为语义的空洞而遭到抛弃,网民开始寻求更加新奇的表达方法,表形类网络语言走红网络。这一类主要是以标点或电脑键盘符号表示,用漫画勾勒的方式来表达心情或特定的表情,笔者将其概括为符号型。如“- -”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_^ ”表示“高兴”的心情;“T T”表示“流泪”的表情; “| | |”表示“汗”。这些表情型符号大多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符号,之后又成为网络语言形式。还有通过象形的方法创造的,比如流行于日本网络,后被国人借鉴使用的“OTZ”就是用三个字母组合成一个人跪拜的姿势,用以表示拜倒小人。

3、表义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新闻、聊天工具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分量越发重要,网民的思想、文化层次普遍提高,加上网络快捷、开放的特点,大家开始关注社会动态,将社会生活以娱乐的方式加以调侃,冷幽默开始在网络流行。这时候,网络语言更富创造力。

成(词)语型:是化于网络新闻或论坛的语言,多为新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浓缩或概括,如诞生于2007年年底的新成语“正龙拍虎”,又如出自艳照门事件的“新陈代谢”、“娇身冠养”等。其他如“欧阳挖坑”、“秋雨含泪”、“聚打酱油”、“做俯卧撑”、“范跑跑”等。

句型型:比如诞生于2007年春晚的那句“太有才了”以及2008年年初,诞生于网络的知名度极高的句型“很X很XX”。这个句型的原始版为“很好很强大”,爆发版为“很黄很暴力”,后续版则有“很傻很天真”、“很假很坦白”、“很乐很OPEN”、“很爽很摇滚”、“很丑很封建”等无数版本。

当然,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它们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很模糊,一些网络语言利用符号的谐音表达意思,例如“= =”谐音“等等”,“O”谐音“哦”;也有搞怪的网络语言是从童话故事或者科技文化上剪切过来的,例如“丑女”在网络上被称“恐龙”,“丑男”则被称作“青蛙”等。

二、网络的特点与及网络语言的发展的关系

从以上几种网络语言类型及其产生的时间上分析,我们可能看出,网络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其实体现了网民从感性心理需求向理性化进步的心理历程,这个历程与网络的自身特点、网民的年龄层次、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

1、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网民的年轻化决定了网络语言最初的快餐式、符号性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口语的平面化表达,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它又不同于书信、演讲等口语性语言,最初它是一群思想比较先进、个性非常活跃的人群用以交流的工具,这群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创造能力比较强,又有共同的心理需求,为了体现自己的另类个性和时尚追求,以及简单便捷的交流需求,于是,易写易识的网络符号语言便应运而生,并随着交流的便利、快捷迅速地在网络得到认可、蔓延。这些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交流方式和特点,改变了传统语言运用规则,给传统的语言文字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曾经有一度使语言大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恐慌不安,甚至一些城市出台了遏制网络语言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传播的政策规定。

2、网络世界的平等性、匿名性的特征给网民提供了心理宣泄的渠道,网络语言体现猎奇性、恶搞性

语言的形成是不断积累的过程,网民对事物的好奇心变化很快,最初的数字、字母等网络语言在时间的洗涤下,经过大浪淘沙,部分被保留下来,那些偏僻、冷涩的网络语言逐渐被层出不穷的新生语言覆盖淹没,慢慢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反之,网络新闻中一些在网民看来很经典的话语因遭到恶搞调侃,被赋予新的含义而广泛、迅速地传播,这体现了网络空间里网民的一种猎奇心理。例如,“正龙拍虎”、“做俯卧撑”、“打酱油”等词就是被网友恶搞后流行于网络,甚至一些网络流行语从虚拟空间走入社会生活,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例如南京一家房地产广告中就出现“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的说法,意指楼市低迷只是一时现象,是在“做俯卧撑”。

3、网络的传播性、影响性,网民的接纳度造就了网络语言的参与性、时代性

随着网聊、BBS等的普及,网络语言不再是一部分人的专利,网民的思想、文化、年龄层次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网络语言与社会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公共事件或者社会矛盾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语言符号开始流行,非理性语言不再主导网络,网络语言体现了网民的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性。例如,汶川大地震后,“范跑跑”这个名字就是网友起的。这个名字将“跑”字以叠音的方式嵌入人名之中,一下就点明了这一新闻人物的特性。随后的“郭跳跳”也沿用了相似的命名法。2009年,“周至尊”、“躲猫猫”又以极快速度被网友捧为网络流行语,这两个新词成为网民对政府工作加以质疑和监督的代表,具有时代的烙印,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

4、网络环境的宽松性充分发挥了网民的创造力,网络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相对于其它媒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丰富多彩的世界,网民在这个没有实体的世界中,创造力得到空前发挥,他们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压抑心理环境通通发泄在虚拟的空间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用语言或图像表示,近阶段在网络上流行的“囧”字就是这种生存状况的自我调侃。“囧”表达情绪,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有人说这是“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这个看上去像一张脸的古汉字,原义指窗户,引申为光明,现被网友形象地指为沮丧、失意、悲伤、无奈的表情,并将其与日本网络上流行的“Orz”加以变化,保留“rz”,将“囧”与其组合,写作“囧rz”,是失意身体前屈的极其生动形象的写照,蕴含着大众的爱憎和喜悲。现在,网上不光有“囧视频”、“囧论坛”、“囧文”,还有人将“囧值”作为论坛发贴数的评定单位,现实生活中,“囧”更是从虚拟空间走下来,出现“囧吧”、“囧茶”等颇受年轻时尚一族欢迎的另类产品。

论网络文学之语言特点 篇9

本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的研究和分析,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特点。

摘 要:魏晋南北朝指的就是从东汉建安时期到隋朝统一中国中间大概四百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尖锐,这也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文化的大发展,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由于统治政权不稳定,各个利益集团明争暗斗,导致了很多受过教育的有才华的文人雅士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甚至有许多人因为政治理想和统治者的意见不同而获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个历史时期诞生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具有其特殊的文学特点。

论网络文学之语言特点 篇10

摘要:中国、印度、希腊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在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分期中,传统语言学时期指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又称为语文学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我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时期的一些哲学家和训诂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涉及词义、语义问题。本文将就中西方语言研究中的语文学时期进行对比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语言学;语文学时期;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比

一:引言

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从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分期看,我们可将语言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语文学时期、传统语义学时期和现代语义学时期。语文学时期,也就是传统语言学时期是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在最早的语文学时期,语义研究主要局限于解释古字词、诠注古书籍。

二:西方语言研究中的语文学时期

(一)西方语文学时期中的经验主义哲学观

任何语言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18世纪以前,哲学界的特征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论争,两者之间的争论与分歧影响着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由于语言学与认识论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受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论争的深刻影响。

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来自感官对外间事物的感觉,带有唯物主义倾向。坚持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感觉经验虽然不能告诉人们事物的原因,但是能提供关于个别事物最权威的知识。他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在古代语言学的第一个论争,即“自然派”和“惯例派”之争中,亚里士多德持“惯例派”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心得经验”的符号,其意义来自约定。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的语言研究涉及到逻辑和语法的相互关系,词类划分、句子成分的识别标准、词项和命题的语义解释问题。并且一直反对亚里士多德语言理论的斯多葛学派也遵循这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可以看到,面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并且这些语言学家们会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经验主义的真正发展,得益于文艺复兴后期采用实验和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他认为知识论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认为建立在物质本质之上的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预言师进行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应该对语言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其语言学观点在其著作《新工具论》和《论科学的优势和完善》中得到论述。

(二)西方语文学时期中的理性主义哲学观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哲学方法。古希腊的语言研究在两个方面进行,即哲学方面和语法学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与认识学说的研究密不可分,都存在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受认识论的影响,柏拉图在语言研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他认为,真是存在的是事物的本质,即他所谓的理念,理念世界只能由思维来认识。而知识也就是对理念的命名,意义在于语言和事物间的自然关系。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神学思想渗透和影响着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这就必然导致理性主义在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中占了很重要的比例。在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中,主要成就是摩迪斯学派的学者们建立起的思辨语法,这也代表了中世纪语言学研究的最高成就。思辨语法遵循理性主义传统,认为自然界和语言结构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系统,并且十分强调理解方式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三:中国语言研究中的语文学时期(一)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语言学是一门古老学科,自先秦时期就有了中国传统语文学。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为了解释古代文献,用来帮助学习哲学、历史和文学。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了大量的文化典籍,这些书籍做使用的书面语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文言文,以文言文作为正式的书面语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才结束。中国传统语文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解读文言文进行的,由于书面语汉字独有的特点,所做的研究仅仅只是抓住了汉字本身,分析他的形体,探索读音和意义,我们称这种研究为“小学”,而语言学家们对语文不同的侧重研究就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语文学。但是,由于我国语文学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读古代文献,而并没有去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因此没有引起语言学家们的重视,也就没有把它称作一门学科。

中国传统语文学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到清代,尤其到了乾嘉时代,研究达到了其高峰期,清儒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传统语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本来就蕴含着语言学的因素,如古代韵图中已开始从文字转向了声音,注重行义并重,有了构拟音值的尝试。虚词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并且具备语法学的一些观念。这一时期,方言研究也有了一些发展,重视对实际方言词汇的考证,记录了一些话的方言口语。

(二)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实用主义哲学观

中国语言史上两种重要思想分别是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实用主义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就中国语言学而言,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主要差异在于价值观和方法论。就价值观而言,实用主义把语言工具化,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在这方面,我国古人为后人留有诸多关于实用主义与语文学之间关系的经典名句。

孔子提出“正名”之说,以及认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就是在定国安邦的高度上强调语言的政治功用。古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语言文字作为宣教明化之本。墨子提出取名予实,立言重视实据和实效。公孙龙认为相互制约中的名和实是一个统一体,名和实具有本质的联系。荀子在提出社会约定论的同时又把“ 正名”和“法后王”联系在一起,指出“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表明了语言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语文学始终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而语言的意义又正是人们实践中所关注的焦点。文字训诂直接解释意义,语法也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主,修辞强调语言为表达服务,音韵学的缘起也是由意义延伸而来的,并一直为训诂和写作服务,一直以训释意义为中心的语言研究,所有这些研究明显是实用主义的。其次,中国传统语文学观点大多散落在政治辩论和文论诗话之中,体现出浓厚的“附庸”性、“服务”性;再次,中国在语文学研究没有采取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对象化认知方法,而是采用了经验科学分析方法,而经验性研究又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实用为目的,就事论事。

纵观中国语文学的发展,实用主义贯穿其中,但恰好也证明了中国传统语文学重使用,轻文本的特征。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实用主义思想,除了“实用”本身的合理性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四:中西方语文学时期语言研究的相同点(一)中西方语言研究相同的实用性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首要工作就是经典作品的诠释与翻译,其次是古文字学、修辞学和诗学。由于中国传统语文学圈定语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书面语言,《中国与文学家辞典》的编者就沿袭了传统语文学的观点,认为“语文学是我国传统的以书面语言为研究对象,而侧重在文献资料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样一门总的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

在西方,语言学开始于印度、古希腊和罗马的语言研究,围绕经典注释和哲学问题的辩论而展开,这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解释性的。在中古时期,由于传播基督教教义的需要,语言学家们把《圣经》翻译成多种语言,这对语言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中西方语文学时期的语言研究都以“实用”为目的,在哲学、逻辑学、文学的研究背景下展开的。

(二)中西方相同的开阔视域

在我国,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显著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学家们直接把外国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到中国来,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并结合自己的创造来研究语文学的。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音韵学的产生与发展,音韵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于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由于佛教经典传入了我国。

在西方,语言学家们一直对域外语言的研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翻译作品就大量的出现,公元前3世纪语言学家们就开始把希腊的文字作品译成拉丁语。中古时期,由于基督教的影响,语言学家们为把《圣经》翻译成多种语言,他们收集和研究了世界多种语言资料。

总的说来,中西方语言学者们在语言研究上开阔的视域推动和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更也他们自身提供了多方面的研究视角。五:中西方语文学时期语言研究的不同点

(一)研究对象不同

在我国,传统语文学主要是针对文献语言做出解释,它的研究核心是词的意义。而西方早期学者特别看重语言研究的三个方面: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其中词源研究贯穿了整个古代和中世纪,在这一时期词源研究主要是解释性的。上古时期,古印度的语言研究主要是探索梵语词源、语义、语法,涉及词汇、语音、语音理论、语义研究等多个方面。显然西方在这一时期对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比中国宽泛很多。

(二)研究方法不同

中西方传统语文学时期研究对象的不同导致了其研究方法也不同。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特别重视对于文献语言的研究,也就是对所谓死语言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翻译,总结,所以其研究方法一般都是归纳法。而西方语言学家们往往是对获得语言、已知的语言或事实进行演绎,希望能够推导出新的观点,新的思路,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们常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演绎法。六:总结

语言研究的语文学时期是语言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的发展与繁荣影响着后来语言学的兴衰。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语言研究的语文学时期各自的哲学思想对其本身发展的影响以及中西方语文学时期之间的异同点。首先,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从古至今历来都十分密切,语言都是包含在哲学里面的,它是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内容来研究的。比如,在西方的“自然论”和“约定论”之争,虽然争论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但是在当时却是把它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与此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名实之争,这也是哲学范畴的研究问题。总的说来,西方语言学的发展伴随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而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却与实用主义紧紧相连。可以说哲学影响和贯穿着中西方语言学的发展。第二,中西方语文学时期的语言研究又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不仅仅是由于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出现的。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5:萨伊德.语义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6: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7:陈勇.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J].外语学刊,2003,(3)8:丁金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分期[J].烟台大学学报,1998,(3)

9:姜珒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0,(2)

10:李科.中国传统语言学诌议[J].海南广播大学学报,2001,(2)

11:梁茂成.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J].中国教师,2010,(4)12:罗渊.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语言学[J].海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3)13:濮之珍,高天如.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1983,(1)14:宋春阳.科学理性时代的语言学研究[J].北方论丛,2003,(2)15:申小龙.人类语言研究语文学时期的历史意义[J].乌蒙论坛,2004,(1)16:王红梅.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近代语言学史中的对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4)

17:姚小平.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J].国外语言学,1996,(3)18:杨启光.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理论基座和理论核心[J].汉字文化,1996,(3)19:杨启光.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缘起、发展的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J].暨南学报,1996,(3)

上一篇:时间改变了我们网络散文下一篇:市政施工资料归档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