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野猪的象征意义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梦见野猪的象征意义(通用8篇)

梦见野猪的象征意义 篇1

1.如果你对雄野猪的印象是凶猛,可能它代表你内心的某部分在争取承认。

2.如果你把生殖与它相联,那么是直接的性象征。另一方面,生殖有更隐喻的意义:即,给被压抑的部分生命。

3.如果它给你的印象是兽性。那么兽性可能指原始的或不为社会接受的压抑部分。

4.如果它与罪恶相联或是它对你有性暗示,它的代表你自己压抑的与性有关的情感。

梦见野猪的象征意义 篇2

赫尔曼·梅尔维尔 (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是19世纪美国著名 的小说家 之一 , 与纳撒尼 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齐名。梅尔维尔身前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 直到2世纪20年代, 梅尔维尔的价值才被美国文学界发现, 其中他的《白鲸》 (Moby Dick) 被英国作家毛姆认为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梅尔维尔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昂利·霍德华说:“有多少深深卷入人生矛盾, 并且敏感的足以卷入一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矛盾中的读者, 这部书就有多少种含义。要给这部书硬加上准确的、正统的、权威性的意义, 就等于摧毁本书活生生的持久性、也摧毁了它带给读者的激动, 而这种持久性暗示性和刺激性正是这部小说的明显特点, 也就是梅尔维尔文学技巧的精髓。”

二、《白鲸》内容简介

《白鲸》讲述了具有40余年捕鲸经验的船长亚哈 (Ahab) 带领船员乘着“裴廓德号 (Pequod) ”捕鲸船追击白鲸 (Moby Dick) 的故事。

船长亚哈一次在与一群鲸鱼搏斗时, 不慎被一条凶猛的白色鲸鱼咬掉了一条腿, 这条躯体庞大的白色鲸鱼被水手们称为“莫比狄克” (Moby Dick) 。船长为了报仇雪恨, 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捕杀莫比狄克。他凭着经验和直觉判断出了莫比狄克的位置并率领船员长途航行, 沿途穿越了大西洋、印度洋等, 他们在途中遇到了很多返航的捕鲸船, 对方都极力劝阻亚哈放弃捕鲸计划, 因为白鲸凶狠, 伤亡会很惨重。但是, 亚哈毫不动摇, 坚决要捕杀莫比狄克。尽管裴廓德号船遭到风暴造成的严重损坏, 但是亚哈要求船员继续前进, 终于历经艰难险阻, 找到了莫比狄克。经过几天几夜的奋力搏斗, 亚哈用尽全身解数将鱼叉捅进了莫比狄克的腹部, 这致命的一刀让莫比狄克丧命。由于捆绑鱼叉的绳索绕在亚哈的颈部, 在莫比狄克奋力挣扎的时候, 把亚哈甩进了大海, 与此同时也把裴廓德号船撞翻, 全体船员因此落海丧生, 只有以实玛利 (Ishmael) 获救, 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三、白鲸莫比狄克的象征意义

《白鲸》是美国文学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的一个典型。主要形象白鲸莫比狄克是小说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角色之一, 而且它的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 白鲸是人世间一切“恶”的化身。在亚哈和船员与白鲸搏斗的过程中, 白鲸在大海里闹腾, 让亚哈和船员受尽折磨, 表现出了它的阴险和狡猾。它使人们抓狂、痛不欲生, 甚至可以摧毁人们的意念和生命。它就是黑暗中的恶魔, 让人们心惊胆战而又无法摆脱。这就是莫比狄克———一切邪恶的化身。

其次,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白鲸, 莫比狄克 象征着庞 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者相对立的那种力量, 它是人产生矛盾的对立面。白鲸的力量深不可测, 人们无法捉摸, 作者通过描写白鲸反映当时社会中资本主义力量的强大, 不可控制, 又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惶恐和不安, 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处在这一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注。

最后, 白鲸还象征大自然中神秘莫测而且不可征服的力量。白鲸威力无穷, 它可以任意摆布人们的生命, 一个翻滚, 足以使一艘船沉没海底。白鲸所拥有的白色也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性和自然中纯真的特性。与白鲸抗争, 就是同大自然对抗, 与命运对抗, 结果必然灭亡。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也永远无法战胜大自然的力量。然而, 亚哈船长不顾一切地报复白鲸, 就是人们不加节制地破坏大自然:乱砍滥伐, 滥杀动物。人们虽然可以获得眼前的利益, 可以暂时性地征服大自然, 但是长久下去, 必定只有死路一条, 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应, 就像亚哈船长一样。人们应该善待大自然, 遵守大自然的规律,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船长亚哈的象征意义

船长亚哈的象征意义极为丰富, 他的名字来自《圣经》中一位无恶不作的以色列君主。他的名字就象征着邪恶, 是暴力和仇恶的代表。他自私傲慢,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不顾船员的感受, 一意孤行, 强制命令船员追杀莫比狄克, 把船员的生命完全置之度外。从这一层面来讲, 他就是自私自利、偏执冷血、暴力邪恶的象征。他和白鲸的冲突象征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他对白鲸的复仇象征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白鲸最终反抗, 亚哈和船员几乎全部死亡象征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我们从船长亚哈身上同样看到了另一种品质, 他坚韧, 敢于与邪恶对抗, 敢于挑战命运, 敢于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的这一品质是真正的英雄。在与白鲸搏斗的过程中, 他奋勇向前, 毫无畏惧, 但同时因为无视自然的规律而最终失败, 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亚哈是善与恶、美与丑并存的人物。

五、捕鲸船裴廓德号的象征意义

裴廓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 是被美国白人殖民后消灭的一个种族的名字。裴廓德号这个名字本身就预示着死亡。裴廓德号的远航象征着人类漫长的征途。裴廓德号捕鲸船其实也是世界的一个缩影, 船长亚哈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员们在这艘裴廓德号船上相聚、一起航海, 实则意味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相聚在同一个世界, 一起生活, 一起奋斗, 裴廓德号船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这艘船浓缩着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人们在一起共享欢乐、共渡难关, 结下了深厚友谊正如船员们呼唤:“让我们彼此都捏在一起吧; 让我们把我们自己一起融化在这乳油交融的友情里吧。”

六、结语

《白鲸》是一部社会生活内涵和艺术内涵都非常丰富的小说。作者梅尔维尔结合社会现状, 多处运用象征手法, 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19世纪北美渔业捕鲸员的生活, 全面而细腻地刻画了追杀白鲸莫比狄克的过程。总体来说, 这部小说寓意深远, 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曹庸译.白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药》的象征意义分析 篇3

一、人物名称的象征意义

1.劳苦家庭的代表

《药》中出现的有姓或有名的人物主要有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夏瑜、夏四奶奶。华家是当时中国社会千千万万个劳苦家庭的代表:华老栓、华大妈都是愚昧、善良、贫苦的老栓子,是解不开的封建思想疙瘩。华小栓又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小栓子,小疙瘩。夏瑜意为夏家的美玉,英勇不屈的革命者,民族的瑰宝。夏四奶奶也是一个像华大妈一样的“庸众”,她对儿子的不理解,从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了革命者的孤独和悲哀。华、夏两家是整个中华(华夏)民族的象征,他们的遭遇亦即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缩影。

2.贪财如命的代表

康大叔、夏三爷、管牢的红眼睛阿义都是身体健康,贪财如命,不择手段的人:刽子手康大叔健康得“满脸横肉”,他愚昧无知、凶蛮成性;夏三爷即中国旧时代“下三滥”的典型,这个“乖角儿”,为了明哲保身,更为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不惜出卖自己的亲人,其卑劣行径,令人发指;红眼睛阿义,利用管牢的职务之便,将康大叔从夏瑜身上剥下来的衣服据为己有,更是下流之极。他们三个人既共同象征了那些麻木而凶残地生活着的中国人,又各自象征了“这一个”独特的小类。这一大类三小类的人,在中国虽不是主流,但也是无所不在的。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健壮,都只能作看和被看的材料。”康大叔们既是帮凶也都是这样的“材料”。

3.“庸众”群体的代表

小说中更庞大的一个群体,就是出入茶馆和涌向刑场的那些无名无姓的人: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及刑场上的“一簇人”“一堆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模样、众多的人数,共同构成了中国“庸众”的群体形象。老的、少的、高的、矮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愚昧无知,庸俗不堪;他们欺软怕硬,惯于讨好;他们麻木无知,却特别喜欢议论、干预别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地位权势,却特别崇拜地位权势;他们自己被别人瞧不起,却又特别瞧不起比自己还“低”的人。这种群体的麻木和庸俗,正是“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所在,也正是毁灭真理、扼杀英雄的土壤所在。这些无姓无名或姓名不全的人,也就是鲁迅所批评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伙”。

二、物象环境的象征意义

《药》中的物象、环境都打上了阴暗的色彩。“秋天的后半夜”环境冷峭、阴森,既渲染了刑场的气氛,也象征了整个社会的黑暗。“乌蓝的天”寓示暗无天日,“青白的光”写照不可捉摸的希望;“灰白的路”是一条被欺、被吃、走向死亡的路,华老栓走在这条路上,中国民众也无一例外地走在这条路上。

上坟一节,物象尤为丰富:“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的坟墓,给人一种死亡无所不在的生命幻灭之感;夏四奶奶提着的“破旧的朱漆圆篮”“一串纸锭”,预示了革命者母亲生活的凄惨与生存的不堪;“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的“一只乌鸦”,“枝枝直立,有如铜丝”的枯草,完全破灭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彻底消解了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这些物象的描写,作品将墓地的悲凉与阴冷表现得十分突出,给人以生命毁灭的恐惧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的最后,夏瑜“那尖圆的坟顶”上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不难看出,除了母亲之外,已另外有人给夏瑜上过坟,因而这“一圈红白的花”说明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象征了希望。事实上,人们都在看革命者被杀,大家都在骂革命者,连母亲都不理解革命者,按说,革命者已经彻底无望了。另外,从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理解来看,似乎对未来从来就没有抱过什么希望。那么小说结束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一个花圈呢?《<呐喊>自序》曾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可见,这个象征希望的花圈是强加上去的,也是有乖情理的。

三、情节结构的象征意义

《药》的情节比较简单:华家的孩子小栓得了痨病,不知从哪里听说的,华老栓竟拿出两老口一生的积蓄去买用烈士夏瑜的鲜血蘸红了的人血馒头来给小栓治病。而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病情一点儿不见好转。茶馆里的那些闲人几乎无一例外地一边喝着茶,一边讨好刽子手,一边义愤填膺的痛骂革命者。最终的结果是夏瑜被杀后,小栓也死了。第二年清明,华、夏两家的老母亲不约而同地去给儿子上坟,革命者的母亲——夏四奶奶,觉得养了一个“造反”的儿子,居然有些羞于见人,还希望自己的儿子是被冤枉了。

上一代的全都愚昧,甚或卑劣、凶残;下一代的也几乎全都愚昧,甚或卑劣、凶残;偶有个别例外,遭到的只是一片指责,只是一片唾骂,只是被杀头,整个华夏民族都完了,中国还有希望吗?华小栓得的是痨病,是不治之症;中国也整个儿地得了痨病,也是不治之症。“人血馒头”这味偏方,无法治愈华小栓们的“痨病”,烈士的鲜血也同样唤醒不了愚昧、麻木的“庸众”,更无法唤醒那些卑劣而凶残的人。

从总体上来看,小说的题目“药”的象征意义就更为丰富了:表层来说“药”指“人血馒头”,进一步思考,“药”则喻指革命者的鲜血,也可以喻指革命的理想和目标;更深入一层,“药”也是鲁迅给中国人端腕拿脉后开出的一味治本救命的苦药。这味苦药,给中国人吃下去以后又将如何呢?我们似乎不敢多想。但鲁迅确曾早已想过:民众如此愚昧、麻木,革命者的悲哀如许深沉——连母亲也不理解,中国还有希望吗?他们患的可真是“痨病”,可真是不治之症啊!

夜正长,路也正长……

参考文献:

[1]汪晖,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诩》[J],现代中文学刊,2012(6):20-41.

[2]卢晓,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13-118.

[3]宋喆,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呐喊》《彷徨》研究之综论[D],宁夏大学,2014年.

[4]王娟娟,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疾病”隐喻之初探[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9.

《麦克白》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篇4

《麦克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 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 但情节集中, 结构单纯, 悲剧气氛浓烈, 意想丰富。尽管剧中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军中大将, 是一位蓄谋篡夺王位的阴谋家, 但莎士比亚赋予他更多的是对其内心的洞察。借助麦克白台词中屡屡出现的意象, 我们观照到麦克白内心游移不定的深层意识活动。我们仿佛看到麦克白内心良知与邪恶之间的较量, 以及最终邪恶战胜良知而制造出的惊人恐怖。

2 分析

麦克白的内心活动是贯穿全剧的主线, 而把我们带进其心灵深处的则是由各种意象编织起来的内心活动。

剧中开场出现的女巫词:“美即丑恶, 丑即美, 翱翔毒雾妖云里。”似乎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人伦道义的颠覆。紧接着麦克白出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 惊人地应对着女巫的那句“美即丑恶, 丑即美。”这让人不由得感叹麦克白对自然的极度敏感, 又让人觉得他似乎具有某种洞察迷雾的超常能力。当女巫预言他会成为“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时, 他内心更多的是迷惑;而当他得知自己即将成为“考特爵士”时, 女巫的另一个预言“未来的君王”已将他的内心搅动得无法平静。“假如它是吉兆, 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悲的的印象, 使我毛发悚然, 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 卜卜地跳个不停呢?”。此时的“毛发悚然”使我们仿佛看到他内心恶念涌起时良知发出的抗议。

在与国王邓肯会面时, 麦克白竭力伪装成一位正直、勇敢的将士, 深得国王赏识。麦克白一面说着效忠的的话, 一方面又在内心筹划着谋杀行动。当然, 他此时是缺乏足够的胆量的。于是有了“星星啊, 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黑暗幽深的欲望。眼睛啊, 别望这双手吧, 可是我仍要下手…..”。“星星”、“眼睛”、“手”这些意象都映射出麦克白内心此时还相当活跃的良知。他的眼睛不敢看他的手, 他希望星星收起它们的火焰, 好让他的罪恶得以在黑暗中完成。

当麦克白思量着如何对国王下手时,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赤身裸体在狂风中漂游的婴儿, 又象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婴儿”、“天婴”象征着仁慈的君王的无辜与面临死亡时的无助之状。麦克白此时内心的良知仍纠结着他, 使他难以对国王下手。最终夺权的野心占据了上风, 他走上了行刺之路。在途中,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把“刀子”, 刀刃上和柄上还流着一滴一滴的“血”。此刻的他已不再“毛发悚然”, 而是沿着刀子所指示的方向前行。“刀子”、“血”象征着邪恶的狰狞和恐怖, 它们已经控制了麦克白的内心世界。

在刺杀国王之后, 麦克白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喊着“不要再睡了”, “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 他把睡眠描述为“疲劳者的沐浴”、“心灵的油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这些意象来源于寻常的生活, 这儿却凸显出麦克白杀人后内心极度的混乱。良知未散尽, 内心的不安宁使他无法再像正常人那样享受这美好的睡眠。他看着自己的手, 质疑“大洋里所有的水, 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 恐怕我这一手的血, 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这“血”, 已是堕入地狱而无法得到解脱的罪。

在与马尔康的战争中, 他似乎已感知到末日来临的恐慌, “我已经活得够长久了;我的生命已经日就枯萎, 象一片凋谢的黄叶;凡是老年人应该享有的尊荣、敬爱、服从和一大群的朋友, 我是没有希望再得到的了…”。“黄叶”是生命力丧失、生命即将终结的象征, 麦克白其实对自己已不报胜利的希望。凄凉、绝望是他此时的最真实写照。

在得知夫人死亡的消息后, 他已经没有了惊恐和悲伤, “我们所有的昨天, 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 熄灭了吧, 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 登场片刻, 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 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烛光”、“影子”似乎诉说着人生的短暂和无意义, 也衬托出麦克白谋杀犯罪后内心的空虚、孤寂和无法言说的苦楚。

3 结论

《麦克白》是一部由多种意象编织起来的悲剧, 正是借助于这些灵动鲜活的意象我们进入了主人公良知和邪恶纠结不清的内心世界。通过充满诗意的意象, 我们看到了麦克白内心的欲望和恐惧;他头脑中的这些意象一方面威慑着他, 另一方面又引诱他不断挑战内心的良知, 最终让他孤独地走向人生的尽头, 成为权力欲望下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第八卷) [M].朱生豪,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305-392.

[2]朱维之, 赵澧.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88.

《嘉丽妹妹》中摇椅的象征意义 篇5

摘要:《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赛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农村女孩嘉丽的经历与命运,揭露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象征的使用在这部作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摇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从摇椅的象征意义,揭示人物的心理、命运以及主题,探讨环境对于人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嘉莉妹妹》;摇椅;象征意义

《嘉莉妹妹》的作者德莱赛是现代小说的先驱,是美国20世纪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嘉丽妹妹》描写了农村女孩嘉丽到芝加哥来寻找更好的生活,小说描写了她如何一步一步获得财富,从社会底层进入到富人的阶层。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写出了人们生活在冷酷世界里的无助和低微,以及面对遗传和环境压力时尊严的丧失。

一、象征与自然主义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写作特点之一,德莱赛意在运用象征来揭示更为深刻的意义。其中,贯穿小说始终的摇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也是作者自然主义思想的体现,对小说主题的揭露和人物命运的暗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主义出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它反对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强调社会状况,遗传和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自然主义是德莱赛一直推崇的自然主义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认为环境和遗传决定着人们的命运,所以嘉丽在一个身不由己的年代,在一个适者生存的年代完成了一系列的转变。

二、摇椅的象征意义

1. 无法摆脱的既定轨迹

摇椅来回摇晃,但却始终无法摆脱一个既定的轨迹,就如自然主义强调环境和遗传所决定的人们的既定命运,无论做着怎样的挣扎都无法摆脱命运的车轮肆意的带着人们前行,也许是驶向物质堆砌起空虚中,让人慢慢受折磨;也许直接给人审判,宣告死亡;也许是让人们就麻木的如行尸走兽般残喘的活着。正如嘉丽,赫斯特伍德和德鲁埃一样。嘉丽从开始依附男人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到成为一名演员直至红极一时获得财富和地位,表面上看起来嘉丽成功地逃出了命运的车轮获得了好的生活,但是实际上,物质带给她的仅仅是优渥的生活,思想精神上空虚和堕落让她备受煎熬,因为嘉丽心里有无限的欲望,摇椅上的嘉丽从一无所有的农村小女孩到城市大明星,她的欲望仍然没有得到满足,还在不断地坚持不懈追求更高的欲望。所以嘉丽无法摆脱她既定的命运,一直在摇椅上摇啊摇,无止尽的追求着一切,永远在欲望中煎熬。

自然主义所支持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观点,在赫斯特伍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既定的自然法则选择在他身上发挥了最残酷的作用。当赫斯特伍德从芝加哥带着赃款和嘉丽逃到纽约后,他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并且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在不断退化,终日在摇椅上沉溺于往日的“幸福生活”中,最终既定的命运选择带他走向了死亡。他只是拥有这样命运的人中的一个代表,这样的画面感体现在他和其他流浪汉在一起时,每天都有人带着同样的命运消失。摧毁赫斯特伍德的也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外部环境,在芝加哥时他是何等的风光,但在纽约,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财力支持的人注定以悲剧结尾。金钱至上的社会就是这样现实。

德鲁埃这个卖酒的小贩,在既定的命运车轮里,行尸走肉般享受着现有的一切,不想做任何改变,这样的遗传特点也注定他永远逃不出命运的设定,千篇一律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直至生命的终结。他给嘉丽买了摇椅,嘉丽在摇椅上载着无限的欲望摇摆着,他却很少坐在摇椅上,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像嘉丽一样过多的欲望,也没有像后期的赫斯特伍德一样有逃避现实的思想,只是就这样生活着,毫无激情与梦想。

2. 无法实现的梦想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使美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许多来自乡村的人心中满怀着美国梦,走进大城市,进入工厂去谋生,幻想着赚取更多的钱,走进上流社会。嘉丽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但是在这些人里面嘉莉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思想,有梦想的女性。她不满足于鞋厂紧张,机械,卑微的工作,一心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她希望拥有金钱,可以随心所欲地购物,这无可厚非。当通过依附于男人获得幸福的打算失败后,嘉莉敏感地认识到要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她坚定地迈出房间,回归社会,走到剧院去,主动争取演出机会,从一个小小的甚至没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凭借自己舞台表现力和天份,最终成为耀眼的明星,获得了财富,也获得了与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地位。但是嘉丽并不幸福,她没有亲人在身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没有一个真正和她彼此相爱的人,每天面对的是表面的光鲜和虚伪,面对的是现实的社会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这样孤独的在摇椅中摆动,也许也就这样孤独的终其一生。就像是摇椅的两端,始终在奋力摆动,但却终究不可能摆动到极致,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永远达不到任何目的

3. 生命的潮涨与潮落

摇椅的一端不停在上升下降,就像是生命的潮涨与潮落,兴盛与衰落。小说的中间部分赫斯特伍德的衰落和嘉丽的上升有着很大的关系,两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赫斯特伍德在偷窃和抵制内心贪婪之间犹豫不决,来回摇摆,就像是嘉丽不断躺在摇椅中不断地思索,纠结一样。赫斯特伍德站一会儿靠近保险柜,一会儿又远离,一会儿拿出钱,一会儿又放回去,而嘉丽呢,躺在摇椅中来回摇晃着,两个人所制造出的这种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偷窃也成为赫斯特伍德堕落衰败的导火索,他在带着嘉丽和偷来的钱逃到纽约后,他失去了在芝加哥上流社会的身份。纽约是一切财富,声望,地位,欲望的聚集地,是一个更加现实的社会,像赫斯特伍德这样的年纪和卑微身份的人是无法获得显赫声望的,在沉溺于回想以前的奢侈生活,颓废于现实的残酷世界和挣扎于生活琐事所带来的烦恼中时,渐渐忽视了嘉丽。赫斯特伍德活在对过去的失意与沮丧中,而嘉丽则活在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中,随着他逐渐滑向堕落与落魄,嘉丽变得越来越独立不再依附于他。赫斯特伍德的不断堕落无不伴随着嘉丽的步步高升,嘉丽从开始时一个小小的舞台喜剧演员,在几年时间里赢得了名声和财富,而她曾经的“偶像”则继续颓废下去直到成为了一个流浪汉并最终自杀身亡。两个人的命运就这样颠倒了过来,就像是摇椅的两端,始终紧密的相连,但却无时无刻不变换着位置,谁也无法一直高高在上,或一直被压在底端。赫斯特伍德自杀了,他已放弃了未来,提前向命运低头投降,其实他不知道,谁都无法预测命运的车轮会偏向谁驶去,现在风光无限的嘉丽也许将来的状况就是他的现在。社会中的人,有的像嘉丽一样,一直奋力上升,但是却始终不知道他们所梦想的快乐和幸福到底是什么;有的像赫斯特伍德,一直滑向堕落,他是一个漂泊不定的人,就像是一块海上的浮木,随着海浪飘来荡去,任凭海浪将他带入深渊和锋利的岩石边;还有的人像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妻子、女儿,只是继续重复着同样的沉闷无趣的生活,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的未来会拥有什么,只是一味的逃避、躲藏,享受着现有的一切看似幸福的生活,就这样麻木冷漠地活着,陷入物质的的枷锁,成为它的奴隶。

三、结语

摇椅始终在小说中出现,是整部小说各个人物,各个情节之间的连线。作者将人物内心世界里的想法用摇椅这个外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并且运用摇椅来揭示他的自然主义思想,强调环境对于人的影响。通过摇椅的象征含义,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命运以及文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黄晋凯等.象征主义和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2]田庆轩,杨洁.《嘉莉妹妹》中的象征艺术[J].时代文学,2008,(15).

[3]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

梦见野猪的象征意义 篇6

“大鱼咬你”这句话在作品中多次出现。 第一次出现在有一年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划船,爷爷怕替他代班的老熟人寂寞, 就回去陪他喝酒,结果老熟人喝醉了, 爷爷一时也离不开,可翠翠还在码头等着爷爷,怕爷爷来了找不着她。 结果就在这时,等得很焦急的翠翠遇上了傩送,因为有一点小误会,翠翠就骂了傩送“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耽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这里通过语境,我们可以看出,应该是傩送借“大鱼咬你”稍微吓唬一下翠翠,只是少年之间的调侃玩笑而已。

后来傩送就派人并假托是爷爷派的人送翠翠回家,但那个人告知了翠翠一切,翠翠回家后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就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但从那件事之后,翠翠就喜欢上傩送了。

两年之后,翠翠和爷爷遇上了两年前端午节送她回家的那个人,那个人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还有祖孙俩聊天聊到端午节的事情,祖父又说道:“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 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后面还有傩送送酒葫芦给爷爷,爷爷也提到“大鱼咬你”,以及翠翠问到谁将要讨王团总的女儿,爷爷也只是说:“大鱼咬你,大鱼咬你。”

在沈从文的笔下出现这么多“大鱼咬你”,绝不是偶然,肯定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意义。

首先,从表层含义上看,“大鱼咬你”的第一次出现是少年之间的调侃玩笑,而后面多次出现,就是爷爷有点明白翠翠的心思,而借“大鱼咬你”来隐喻傩送对翠翠的爱慕,好像在和翠翠开玩笑,不明说那个人的名字,而说他们之间的一些事,引得翠翠害羞不已。

但值得探讨的是“大鱼咬你”的深层含义,为什么两人第一次见面要提到“大鱼咬你”这句话?为什么从此之后,二人便陷入了朦胧的爱恋之中?为什么爷爷总爱拿“大鱼咬你”这句话来调侃翠翠?

这里就涉及两个原因,一个是历史文化原因,因为“鱼”在古代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繁荣富庶,象征着爱情配偶,象征着多子多孙。在这里,我们谈一谈第二个象征意义——爱情配偶,作者沈从文多次在傩送和翠翠之间提到“大鱼咬你”这句话,就是在暗示两人的爱情。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人们不可能直接把“爱情”二字挂嘴上,肯定要依靠一些隐喻义来委婉地表达,而傩送和翠翠第一次相遇正好在河边,沈从文便顺理成章地运用了“鱼”这个意象。

“鱼”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相当久远的历史,《诗经》中《邶风·新台》云:“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这里是用鸿鸟食鱼来比喻男女关系。《卫风·硕人》写庄姜初嫁盛况,对鱼加以歌咏:“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鲔发发。”这里既是自然风光的描写,又是以“鱼水交欢”暗示夫妇关系的和谐。通观这些作品,大多与情爱和婚姻有关,以鱼隐喻男女关系,以网鱼喻得妻,以网破喻失妻,以钓鱼喻求爱,鱼的欢游正是对爱情自由的一种向往。鱼的这种意义在此后的诗歌中也多次得到印证: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唐代女道士李冶在《结素鱼贻友人》中说“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元稹《鱼中素》也说:“重叠鱼中素,幽缄手自开;斜红余泪渍,知著脸边来”,等等。近代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学作品中“鱼”的原型意象也进行过分析,他旁征博引,在《说鱼》这部作品中充分论证了鱼象征着爱情。

第二个原因便是民族文化原因,湘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大多数是苗族,在苗族人的传统文化中,“鱼”是象征着爱情和多子的。苗族有句俗话说“旧欧若旧然”,意思是“要让鱼绝种,除非河断流”。在苗族服饰中,会频繁出现交鱼纹图案,借描绘鱼类交配情景的图案寄寓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也会出现象征多子的鱼蛋纹饰造型,来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家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沈从文先生熟识湘西文化,他在《边城》中巧妙地运用“大鱼咬你”这句话,既暗示了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又体现了作品的地方性民族特色。

《鼻》中佛教术语的象征意义 篇7

关键词:佛教术语,象征意义,《鼻》,芥川龙之介

《鼻》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 发表于1916年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号。文中的主人公禅智内供, 自始至终都为有着与常人不同的长鼻子而感到苦恼。随着故事的展开, 芥川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内供及其他人物的扭曲心态。滑稽诙谐的情节中串联着许多佛教用语, 将这些词汇逐一进行分析, 便可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感受该作品。

一、场所

池の尾の寺、長楽寺

小说开篇就指出了事件的主要地点——池の尾, 这个地方现位于京都府宇治市。而后来给出内供治疗鼻子办法的医生则是来自中国, 在长乐寺做事。京都长乐寺, 时至今日依然是佛门圣地, 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和佛教徒, 这两个场所都是现在的京都府管辖范围。众所周知, 《鼻》取材自成书于12世纪上半叶的《今昔物语》, 而794年至1868年的京都府被称为平安京, 是日本的首都。所以, 故事发生于当时的首都圈。

值得注意的是, 主人公所在的寺庙是“池の尾の寺”, 而不是“池尾寺”, 这表明它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庙, 并非长乐寺之类的名寺。可一个小寺里发生的一件小事, 诸如内供的鼻子扎到了粥里, 也能传遍整个京都, 这正是由于首都圈的特殊性。

历朝历代, 无论哪个国家, 首都圈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较之其他地区发展更快, 要求更高, 这样的大环境使得每一个风吹草动都会被迅速传播。所以, 有着畸形鼻子的内供, 即便是在小城市的小寺庙, 也时常成为话题人物, 其所受的舆论压力也可想而知。不得不说这是他形成强烈的被害者意识和扭曲的对他观的原因之一。

另外, 芥川龙之介也是首都东京生人, 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再加之当时的时代背景, 以及他成长的个人因素, 最终导致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二、人物的职务

沙弥、内道場供奉、中童子、供僧、下法師

主人公内供是一个从沙弥做起, 现已年过半百, 升职为内道场供奉的人物。沙弥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 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内道场供奉简称内供奉, 侍奉于宫中内道场 (宫中佛道修行的道场) , 在举行御斋会的时候做读师, 或者任职天皇的夜居。确切地说, 内供奉并不是寺庙内部的职务, 而是一份兼职, 当然, 这是一份有着至高荣耀的兼职, 他们是从全国各地经过严格的选拔, 最终筛选出来的高僧, 人数只有十人。

文中写到, 内供已年过半百, 打原先当沙弥子的时候起, 直到升作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 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 (鼻子, 文洁若译) 从时间上来算, 最小的沙弥为7岁, 到如今的50多岁, 内供已经苦恼了半个世纪。孔子讲, 五十知天命, 是说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可纵观内供的所作所为, 丝毫没有感悟的影子, 芥川在此塑造了一个无法自救的人物形象。从权威上来看, 无论是作为毫无威信可言的沙弥, 还是地位崇高的内道场供奉, 都没能使其摆脱烦恼。佛教讲无嗔无我, 无欲无求, 可内供遁入空门多年, 依然无法放下欲念, 暗示着芥川试图向读者告知, 依靠宗教力量和他人的帮助, 是徒劳无功的做法。

接着, 小说中出现了淘气的中童子。他先是失手让内供的鼻子杵到了粥里, 后来在内供鼻子变短后又表现了露骨的嘲笑, 最后甚至拿着木条追赶长毛狮子狗, 借着叫嚷讽刺内供, 这一系列行为不断刺激着内供的自尊心。中童子是指随从高僧外出或者做勤杂等琐事的12、3岁少年。在童子中, 中童子是地位最低的, 上面还有上童子和大童子。

内供无法忍受长鼻子带来的苦恼, 想尽办法要缩短鼻子, 后来接受了在长乐寺做供僧的中国医生的办法, 由徒弟亲自为他治疗。供僧是供奉僧的简称, 是侍奉主佛的僧人, 其地位虽然比不上内供奉, 但在寺庙里也是很高的。为了拥有正常的鼻子, 内供不顾森严的等级制度, 放低姿态, 接受供僧的办法, 同意徒弟的治疗, 这些无一不是对其强烈自尊心的挑战。

在治疗过程中, 徒弟俯视内供的光头。光头是僧人的证明, 也象征着脱离世俗的权威, 而现在遭到了俯视, 这明显意味着身为高德大僧的尊严的丧失。同时, 内供从弟子脚上看到皲裂, 恰恰反映了他对周围人充满偏见的畸形心理, 一方面受人恩惠, 一方面又无法忍受遭到蔑视。

恢复接近正常的鼻子后, 内供并没有如期地过上正常生活, 反而遭到了甚于以往的嘲笑。嘲笑队伍中还加入了新成员——下法師, 下法師是指杂役僧徒, 在寺院中做杂役, 身份最为低等的僧人。中童子和杂役僧徒的露骨笑声深深折磨着内供敏感的内心, 相较于其他内供奉, 他所获得的权威无疑是最微弱的, 但从根本上来讲, 还是内供自身的被害者意识作祟。当然, 嘲笑的他人也存在着内心问题, 在小说中, 芥川将其解释为“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但他也承认, 事实并不止于此。从佛教角度来看, 这些出场人物没有一个是合格的佛教徒, 除了略提一句的医生供僧。内供的徒弟还算得上稍有修为, 但最后也造了口业。最后, 连替他治鼻子的那个徒弟, 也背地里说:“内供会由于犯了暴戾罪而受惩罚的。” (鼻子, 文洁若译) 。至于中童子和下法師, 则不仅是造口业的问题, 他们内心的扭曲与世俗人无异。内供更是如此, 表面上被推崇为高僧, 实质上却根本做不到心如止水, 而且寺内弟子一边叫着他内供, 一边又肆无忌惮地嘲笑, 这都是赤裸裸的讽刺, 芥川通过描写这些道貌岸然的人物, 对人性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鞭挞。

三、内供的消极措施

観音経、紺の水干、白の帷子、柑子色の帽子、椎鈍の法衣、目連、舎利弗、竜樹、馬鳴、法華経、普賢の画像

内供试图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来恢复自尊心。 (鼻子, 文洁若译) 作品中先讲到他的消极措施:1、他就找没人在场的时候, 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 专心致志地揣摩。〈中略〉于是, 内供就叹口气, 把镜子收在匣子里, 勉勉强强又对着经几诵他的《观音经》去了。2、寺院里, 禅房鳞次栉比, 〈中略〉所以他既看不见深蓝色绸衣, 也看不见白单衫。至于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 正因为平素看惯了, 更不会映入他的眼帘。3、最后, 内供竟想在内典外典里〈中略〉可是什么经典上也没记载着目犍连和舍利弗的鼻子是长的。龙树和马鸣这两尊菩萨, 他们的鼻子当然也跟常人没什么两样。 (鼻子, 文洁若译)

这些消极措施中串联着佛教术语, 我们依次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措施中出现了佛教经典——観音経, 《观音经》是后面要提到的法華経的第25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通称, 是观音信仰中的重要经典, 由于广受弘传, 于是另行单本流通。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 位居各大菩萨之首, 是最受崇奉的菩萨, 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 大慈大悲, 普救人间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

内供在照镜子的办法失败后, 转而诵读観音経, 不能不说是怀着向观世音菩萨求助的心态。可菩萨真的能救他脱离苦海吗?显然, 菩萨不会显灵施神通让他的鼻子变短, 但内供若能读懂手中的经典, 忘掉自我, 放下欲念, 便也是从心灵上得到了真正的解脱。可惜, 内供至今尚未参透。

第二个措施中出现了表示佛教服饰的词汇。紺の水干:深蓝色绸衣。白の帷子:白单衫。柑子色の帽子:橙黄色的帽子。椎鈍の法衣:暗褐色僧袍。这其中, 深蓝色绸衣和白单衫是平安时代庶民的衣服, 寺院中也是低等的僧人服饰;而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则是地位较高的僧侣衣着。

原文中写到, 内供不看人, 单看鼻子, 还专门跑到禅房去看, 只因为那里人员众多。看的过程中也是无论什么职务和地位的都不放过, 由此, 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内供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焦虑心理, 反映出了他内心的极度自卑。而后, 寻找无果的他, 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懊恼之中。

第三个措施中出现了佛教人物的名字。目連就是目犍连尊者, 他和舎利弗尊者是佛陀的两大弟子。竜樹菩萨、馬鳴菩萨则是大乘佛教的代表。

内供苦心在经典中寻找和自己一样的鼻子, 这一做法本身就很愚蠢。佛菩萨没有定相, 是应众生心, 现相应的相。也就是说, 你心中与怎样的佛相亲近, 佛在你面前便是什么形象。寺庙里的佛像, 严格来说, 并非真正的佛的形象, 而是修佛者在修炼过程中的常人形象, 或是佛在人间的化身。内供作为高德大僧, 却不知这点道理, 说是他的愚蠢, 不如说是他的悲哀。也正因为是这样的人, 才终日愁苦, 无法觉悟。

内供鼻子变短之后非常开心。内供恰似积了抄写《法华经》的功行, 心情已经多年不曾感到这么舒畅了。 (鼻子, 文洁若译) 法華経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 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 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所以也被誉为“经中之王”。而抄写《法华经》究竟有多大功德?据记载: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中略〉悉见悉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总而言之, 抄写经中之王, 其功德不可思议。那么, 内供当时的心情恰似“积了抄写《法华经》的功行”, 足见他有多兴奋多畅快, 为后面产生的巨大落差埋下伏笔。

就在内供以为萦绕半个世纪的梦魇终于可以散去之时, 却渐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当儿, 和蔼可亲的内供准定茫然若失地瞅着挂在旁边的普贤像, 忆起四五天前鼻子还长的时候来, 心情郁闷, (鼻子, 文洁若译) 。普賢の画像:普贤像, 普贤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也是华严三圣之一, 非常有名的是他对众生提出的“十忍”。此处, 内供面对超乎意料的现实, 又一次选择了消极逃避, 瞅着普贤像, 除了有借“普贤菩萨十忍”训诫自己之意以外, 也表现出了深深的无奈。

四、结尾的风景描写

塔の風鐸、寺内の銀杏や橡、九輪、蔀

在小说结尾处, 内供的鼻子又重新变长, 围绕此事, 芥川进行了一些列的风景描写来烘托氛围。一天晚上, 大概是日暮之后骤然起了风, 踏上风铃的噪音传到枕边来。〈中略〉内供以在佛前供花那种虔诚的姿势按着鼻子, 〈中略〉寺院里的银杏和七叶树一夜之间掉光了叶子, 庭园明亮得犹如铺满了黄金。恐怕是由于塔顶上降了霜的缘故吧, 九轮在晨曦中闪闪发光。护屏已经打开了, 禅智内供站在廊子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鼻子, 文洁若译)

首先, 塔の風鐸:塔上的风铃。佛寺的飞檐都会挂风铃, 形式上只是寺院的饰物, 但在古印度佛教有“风铃对话”, 讨论的是听觉与心的关系, 闻听风铃声, 感得声音清雅, 生智慧灵性, 心静如水止于程波。因此, 风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指向人心, 定心神, 了悟道。

这一天, 塔上风铃的响声传到枕边来, 象征着内供心神的极度不安定。他似乎预感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日暮之后骤起的大风, 忽然冷下来的天气, 发痒发热的鼻子, 接下来内供做了一个姿势——佛前供花那种虔诚的姿势。内供以此在祈求什么?下文写到他是害怕鼻子出毛病, 但其实一直寻求内心安定而无果的他, 此时此刻, 焦虑已经达到了极点, 不得不开始膜拜这个带给他无限烦恼的鼻子。

第二天, 寺内の銀杏や橡:寺内的银杏和七叶树, 一夜之间掉光了叶子。银杏树、七叶树和梧桐树并称为汉传佛教的“三大圣树”, 广泛种植于各地寺院。值得一提的是, 内供的鼻子短而复长并非原著《今昔物语》所写, 而是芥川个人新增的情节, 这一事实在此处也可见端倪。银杏树原产自中国, 1691年才引种到日本, 所以在《今昔物语》成书的12世纪中期, 日本的佛寺里并没有银杏树。

再来看这天清晨的庭园, 不止树木掉光了叶子, 塔顶的九轮也由于降了霜, 在晨曦中闪闪发亮。九輪:九轮, 日本佛塔建筑用语, 是指突出于塔顶上的九层相轮。底部是个小基座, 由此伸出的芯棒串附着九个轮, 最上端是镂空装饰品。由于佛塔是自佛祖坟墓演变而来的建筑, 所以相轮下部的小基座代表土坟, 上面的芯棒意味着树干, 串附于芯棒上的轮与镂空装饰品表示树的枝叶。

然后, 护屏打开。蔀:护屏, 是一种为了遮日光挡风雨, 由纵横格子组成, 水平开启的板窗。平安时代开始, 在寝殿建筑和寺院建筑中广泛使用。

这一系列有关次日清晨的风景描写, 渲染了当时的气氛, 淋漓尽致地暗示了内供的心境。掉光的树叶犹如铺了满地的黄金, 象征着佛法大成的光明之路;闪亮的九轮就像是土坟上发光的树干枝叶, 代表着冥冥之中佛祖的召唤;护屏的打开则为通往新生的门户开启。接着, 内供发现他恢复了以前的长鼻子, 在黎明的秋风中心情无比爽朗。此处, 芥川穿插使用佛教术语, 利用其背后象征意义的暗示, 使人切身感受情境的同时, 更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

五、结语

芥川龙之介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 尽管最后他是头枕《圣经》而自杀。但佛教在日本, 对每个人都有着深刻影响, 芥川也显然信仰过佛教, 至少是曾经试图通过它寻求救赎。可佛法终究拯救不了芥川, 因为佛教讲自救, 自身应该认识到人生的空苦无常, 放下世间心, 克服烦恼根源, 最终达到解脱自在。而芥川正如《鼻》中的内供, 无法自救, 他只能依赖佛祖, 依靠他人拯救自己, 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佛教的质疑、背叛, 结果自然是徒劳。由此可以想见, 芥川对于佛教十分失望, 后来便逐渐将兴趣转向了基督教。

这部小说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 行文之间贯穿着许多佛教术语。从这条线索出发, 更能走进内供的内心, 也更能体会到芥川在内供身上所投射的自身苦恼。内供身上诚然有芥川的影子, 纠结焦虑却无法自拔, 寻求他法又不得其果, 失望和无奈充斥着整个精神世界。文中的内供最后依然迷茫, 而现实中的芥川最终走向了自杀。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羅生門[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 4 (61) .

[2]丁保福.佛學大辭典[M].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 7.

[3]弘学.妙法莲华经[M].巴蜀书社, 2002, 10.

[4]王鹏.芥川龙之介的“文化基督徒”身份[J].外国文学研究, 2013 (156) .

梦见野猪的象征意义 篇8

一、过去美国文学中“白色”的象征意义分析

在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中, 对于白色的崇拜, 对于白人思想和白人价值观的看重, 以及对于不是白人的人种的鄙夷和排斥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且崎岖的过程。美国很多学者都对这一过程进行评述, 其中较为经典的是温思罗普·D·乔丹, 他写了一本名为《白人高于黑人》 ( white over black) , 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在英国刚刚移民到美国的时候, 发生了一些促进他们民族凝聚力迅速形成的事。他们不但要忍受营养不良, 饥寒交迫, 各种不可抵抗的疾病, 酷暑, 同种族之间的冲突, 自杀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威胁的同时, 还要时不时提防印第安人的进攻, 因此, 基督教和白色的皮肤成为了他们区别于其他种族的重要特征。从美利坚民族对于白人的认同中, 我们能够知道以盎格鲁- 撒克逊为中心的白人种族意识的觉悟了。在美国殖民地的不断壮大和奴隶制的建立的基础之上, 基督教徒对不信仰基督教的人, 文明人对野蛮人, 白人对其他有色人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白人动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来降服非基督教徒, 开化野蛮人, 弘扬基督教文化, 掠夺印第安人的领土, 把所有的给人变成自己的奴隶。在18 和19 世纪, 白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维护英国领土, 促进美国统一和美国群体认同感的基础。白色是美利坚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 原因在于它对以盎格鲁- 撒克逊为中心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其他种族和民族不断往美国移民的过程中, 白色一直维护白人的团结自己美国和美国社会的统一。在大卫·罗迪杰看来, 在美国, 白色对于白人劳动者有着与劳动报酬相同的效果。白色有些那么高的地位并不是无用的, 它能够补偿白人劳动者的心理缺憾, 从而缓解劳资关系问题带来的纠纷。这么看来, 以白人认同感为主的美国社会具有双重性。首先, 它以排挤和漠视文化交融的方式来保持美国文化的纯洁, 不使其他杂质融入它, 其次, 它又通过不断的文化交融使自己的影响力扩大。正如我们开篇所说, 在美国文化中, 白色代表着人们的生理外貌-肤色, 以及一种典型的无意识的的文化形态。

二、当前美国文学中“白色”的象征意义分析

到了20 世纪,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以白色为中心的美国文化并没有衰退, 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 如科学技术, 传媒、报刊、博文、图书等, 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宣传和深化, 白色代表的社会文化和神秘性简直无孔不入。皮格·麦克特史说白色的特权无所不包, 拥有了白色就可以进入美国主流社会, 就代表着身份的崇高和尊贵。但是, 美国排斥其他有色人种, 不断保护白色人种本身就很具有讽刺意味, 因为, 美国在建国时, 宣扬的是种族文化多元化以及多样化。20 世纪中期以后, 伴随着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 美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白色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探讨白色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与特权。虽然WASP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依旧至关重要, 白色仍然会影响美国未来的发展。但是, 随着文化的交融和时代的进步, 过去鲜明白色已经不是美国文化中的唯一颜色了。白色象征着高贵典雅, 比其它颜色更胜一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白色对于美国人来说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在文学中则表现为特殊的象征意义。在过去, 白色被视为一种高贵的颜色, 是黑人种族歧视的代名词之一。也是有色人种和白人矛盾的促发点之一。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白色已经渐渐剥离了种族之间的区别, 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静静.杜波依斯对白色性的阐释与批判[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

[2]郑丹.从《白鲸》看东西方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6) .

[3]张立新.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 2002 (01)

【梦见野猪的象征意义】推荐阅读:

特种野猪养殖创业项目计划书05-28

野猪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07-21

梦见好多蛇07-06

上一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计划下一篇:垃圾处理场工程竣工验收汇报材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