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篇1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各类设备的综合管理工作。

3.0职责

3.1设备部负责所辖小区的各类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

3.2公司办公室负责各类设

备档案的管理工作。

4.0程序要点

4.1设备档案的建立要求。

4.1.1设备部在接管物业后一周内应将管辖范围内的《设备设施清单》价值5000元以上的设备建立《机电设备台账》(见附表),并在建档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将台账移交公司办公室存档。

4.1.2设备部应在接管物业后一周内将所辖物业内的所有设备进行设备标识及设备编号:

a)所有设备应单机单台或按功能系统进行“设备标识”;

b)“设备标识”用标牌形式予以实施。

c)标识的制作规范:

——标识材质用金属薄板制作,表面抛光呈本色;

——设备编号用凹形字体,涂黑色磁漆;

——尺寸长X宽X厚为70mm×20mm×1mm。

4.1.3所有设备应按单机单台或功能系统建立《设备卡》。

4.1.4设备台账应保持与设备现行状态一致,为此,设备管理人员应将诸如设备封存、停用、限制使用范围、调迁、报废和更换零部件及检修情况及时分别在设备台账或设备卡片上予以登录。

4.1.5《设备台账》和设备出厂原件(合格证、说明书、保修协议等)统一由公司办公室保存。管理处保存复印件。

4.2设备的日常操作、运行、维修保养管理。

详见设备部各类设备操作、运行、维修保养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4.3设备的购置管理。

4.3.1设备的购置包括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新添设备的购置。

4.3.2设备购置应遵循满足服务提供需要的原则。

4.3.3设备购置的资金来源按相关法规或规定执行。

4.3.4设备更新需在原设备办理了报废手续后进行。

4.3.5新添设备由设备部提出服务用途或配套功能以及主要技术指标的需求。

4.3.6采购设备应遵循《采购管理标准作业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采购。

4.3.7采购设备到达公司后,由设备部进行清点核对,接收相关资料,并组织安装调试或试运行。符合要求的,办理验收手续;不符合要求的,按合同或公司相关规定办理。

4.3.8经验收符合要求的采购设备按本条例相关规定纳入台账,建立卡片等进行日常管理。

4.4设备状态标识。

4.4.1设备部应对设备状态进行标识,以防止因设备误操作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

4.4.2设备状态分为运行、备用、停用、封存、报废、检修及严禁合闸等。

4.4.3标识的方式方法:

a)设备状态用标识牌进行标识,标识牌用300mm×150mm×3mm(长x宽x厚)的白色塑料板制作,字体为红色一毫米塑料板粘于底板上;

b)设备状态标识牌应在设备状态确定后,由设备操作人员及时悬挂于应予标识设备的显眼位置;

c)设备状态改变,标识应随之改变。

4.5设备的停用和封存。

4.5.1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设备应予停用或封存:

a)多余设备,含服务提供有再需要的设备;

b)设备功能已不能满足提供服务需要的设备。

4.5.2停用或封存的设备应采用适当措施防止锈蚀、碰磕和其他形式对其状态的损坏。

4.5.3设备部应定期(如一个季度)对停用或封存的设备进行检查,以保持其适用性。

4.5.4设备主管人员应填写设备停用或封存的报批单,经管理处主管经理批准后实施。

4.6设备的报废。

4.6.1无修复价值的设备应予报废。

4.6.2报废设备应由设备部组织鉴定。参与鉴定的人员应包括:设备主管人员、运行人员、总经理办公室代表、管理处主管经理等。

4.6.3设备主管人员应填写《设备报废审批表》,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6.4需报废设备在未获报废批准、实施前,应悬挂“待报废”标识。

4.6.5报废设备应及时撤离原安装或使用场所,未撤离前应悬挂“报废”标识。

4.6.6设备部应将批准的《设备报废审批表》报公司财务部一份。

4.7红旗机房评比。

4.7.1设备部主管负责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类机电设备房进行流动红旗评比。

4.7.2评比内容:地面洁

净度、墙面洁净度、门窗洁净度完好状况、管道洁净完好状况、设备表面洁净度、设备性能完好状况、检修保养记录、室内其他设备状况、总体印象。

5.0记录

5.1《设备台账》。

5.2《设备卡》。

5.3《采购设备验收表》。

5.4《设备停用/封存/报废/审批表》。

5.5《

设备定点管理检查表》。

6.0相关支持文件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篇2

一、检测项目的标准化

目前一些部门已制定了“检测项目分类表”, 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有些项目的设置值得探讨, 例如对大修后的车辆进行发动机功率和底盘输出功率检测是否妥当?还有一些项目的规定似乎已落后于形势, 例如随着日益增多的高速公路和高架道路的投入运行, 车辆车速表的检测点定在40公里/小时是否恰当?再如随着环保要求的日趋提高, 只对车辆进行怠速工况或双怠速工况检测尾气排放, 以及尾气中只检测HC和CO的含量显然也已经不适应新的环保要求了。另一方面, 从诊断理论出发, 在选择检测项目, 即选择诊断参数时, 首先要尽量满足“单值性”, 即一个确定的参数值应能对应一种确定的车辆技术状况;其次所选诊断参数要具有“变化显著性”, 即对应确定的车辆技术状况的变化, 参数的相应变化幅度越大越好;最后应“易于测量”, 具有“可操作性”, 才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检测数据“参照值”的标准化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主要内容是对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环保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测。其中除了可靠性检测 (异响、磨损、变形、裂纹等) , 其它检测项目都应该有一个确定的判定标准值 (或范围) 。交通部29号部令规定“检测站应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检测, 确保检测质量。尚未制定国家, 行业标准的项目, 可根据地方标准进行检测, 没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项目, 可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检测”。既指出了没有国家、行业标准时的变通办法, 也隐含了尽快制订有关标准, 确保检测质量的精神。我们知道对安全性能, 排放和噪声等项的判定, 目前主要是依据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例》, 而对于动力性能的检测项目 (车速、加速性、底盘输出功率;发动机功率、扭矩和供给系、点火系等状况) 则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而动力性能又恰恰是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的重要部份。车辆用户对于目前这种没有统一标准, 各行其是, 或者干脆只出“数据”不作“结论”的现状很有意见。所以有关部门应尽快提出一个统一的标准, 至于一些制定标准难度较大的检测项目, 可以先搞一个“试行”标准, 然后充分利用现有检测网络计算机管理的优势在积累一定数量的技术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使之更科学, 更合理。

三、检测设备的标准化

目前的检测设备市场已是买方市场, 竞争十分激烈。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检测设备有不同的型式、规格, 质量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就反力式制动试验合而言, 不同的产品其滚筒的尺寸, 两主滚筒间的距离, 滚筒的材料及滚筒摩擦层的表面处理方式等都不尽相同;至于电气控制部分、数据采样和数据处理方式, 采样的时间更无统一的标准。再如底盘测功机, 其加载方式、配置飞轮的个数与飞轮的质量大小也不相同。这势必造成检测数据差异很大, 缺乏可比性。使用户无所适从, 同时也降低了检测部门的权威性。

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各类检测设备在使用中所出现的情况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尽快制订出造合我国国情的汽车检测设备的国家标准, 对检测设备的检测模式、检测环境、使用材料、几何尺寸、控制方式以及量程和精度等做出规定。同时在设备制造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出相应的检定规程, 对投入使用的检测设备定期进行标定。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可比性, 提高检测质量。

四、检测工艺的规范化

我们知道, 不同的检测人员在同一台检测设备上测试同一车辆, 亦经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因检测员未严格按同一检测工艺规范进行检测所造成的。例如就用户争议最多的制动性能检测而言, 由于检测员去踩制动踏板的快慢、所施加踏板力的大小和作用力持续时间的不同也会造成检测数据的差异;再如汽车前照灯的光轴偏差量就和车辆与检测仪器的相对位置有很大关系。操作工艺的随意性与非标准化, 使检测数据的重复性变坏, 甚至失去检测与诊断的意义。所以检测工艺的标准化是提高检测质量的重要环节。

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迫切要求标准化管理的出台。只有科学地规定各类检测项目;合理地制订车辆性能的检测参数的标准值;严格规定检测仪器和设备的制造标准的检定规程;明确规定了检测的工艺规程, 才能缩小汽车综合检测技术和汽车制造技术、汽车维修技术之间差距, 更好地为交通车辆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司审定:《汽车综合性能检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GB/T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

[3]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篇3

修订后的《出版管理条例》丰富了出版产品质量管理内涵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出版管理条例》的决定。决定中添加了有关国家对出版产品质量监管的内容,如:出版物使用语言文字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出版物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管;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出版物的内容、编校、印刷或者复制、装帧设计等方面质量实施监督检查;出版物质量不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的,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等等。这些规定充分显示出国家对出版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为出版产品的市场准入监管提供了法定依据,丰富了质量管理的内涵,也进而提升了出版产品质量管理依据的规格。

出版产品综合质量管理的实施及缺憾

对出版产品综合质量管理比较完整的规定,始见于对图书产品的质量监管。2004年底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修订后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这是一项考量图书产品质量的管理依据。规定将图书产品质量标准从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个方面作了规定,统一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而且指出: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中有一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对经检查属编校质量或是印制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可以实施罚款、召回、注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以及禁业等。

对内容质量,规定指出“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 对于编校质量,规定指出“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按照规定的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以差错率的大小判定是否合格。对图书的整体设计和封面、扉页、插图等,规定指出“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其设计质量属合格。”不符合的其设计质量标准属不合格。对印制质量,规定指出应执行国家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符合标准的,其印制质量属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

可见,判定图书产品综合质量合格与否要做四项审查,四项均合格其质量属合格。综合质量的四个要素中,内容与编校是内在质量,设计与印制是外在质量;内容和设计难以量化,属于定性标准,编校和印制可以通过检查检测评定,属于定量标准。在图书产品质量检测实践中,内容上不存在法定的禁载内容即为合格,几乎是不必考察的;装帧设计行业标准到目前仍是空白,致使这个质检项目形同虚设。由此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将图书产品质量检查的重点放在编校质量和印制质量上,也摸索出一套质量检查检测的有效办法,但一直未启动综合质量的检查,实属缺憾。

出版产品综合质量管理标准亟待完善

出版产品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是经过著述、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物质产品双重属性,其质量标准与一般产品有较大的不同;各类出版产品都有自身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性,质量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这样就使得制定出版产品综合质量管理标准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探寻解决的途径。

修订后的《出版管理条例》,强化了对出版产品市场准入的质量监管。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将从内容、编校、印刷或者复制、装帧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质量监督检查,也势必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一是出版产品包含纸介质和光盘介质,媒介形式有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分类多样。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一直沿用至今,2007年公布了《期刊出版形式规范》,作为报刊质量评估的管理依据略显陈旧,修订完善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体系和出版质量管理标准已成当务之急。除纸介质外,光盘介质的媒介质量标准尚属空白,亟需制定相应的规定;二是内容上不存在法定的禁载内容即为合格,侧重在政治导向和法律标准,忽略了出版产品应具备的文化品质、文化品位标准,如创新性、思想性等;而出版产品种类繁多,又难以制定适用于所有类别产品的内容质量标准,需要研究制定重点门类出版产品的内容标准,比如教科书、工具书等;三是通用的装帧设计行业标准到目前仍是空白。版式设计作为图书期刊专有出版权的邻接权,讲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追求创意创新及个性化表现形式,采用统一的行业标准并不见得适合出版产品设计的特性,在质量管理实践中宜作为参考要素。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篇4

二〇一三年四月

基督教 聚会点

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区民宗局有关“宗教活动场所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有关通知精神,为信教群众创造一个绿、亮、净、美的宗教生活环境,结合本聚会点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升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升人居质量”,建设现代化人文绿都工作要求,通过实施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对城市综合管理目标进行量化,标准进行细化,流程进行规范化,责任进行明确化。切实增强本聚会点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一切积极性,增强广大信教群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提升本聚会点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水平,以优美整洁的内外环境,清新怡人的质量,迎接青奥会的到来。

二、工作目标

在全区全面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与本聚会点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相协调,宗教文化相匹配的综合管理标准化具体标准,形成具有宗教特色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体系,重点在管理标准、保障措施、工作制度、考核办法等各个环节上量化、细化和完善,努力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的全覆盖,使本聚会点有相应的管理标准及执行制度,逐步实现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进入标准化、精细化、制度化长效管理运行轨道。

三、主要任务

按照“绿、亮、净、美”的目标,加强本聚会点综合管理标

准化建设,具体任务:

1、建筑物管理:建筑物保持墙体完好、整洁,无违法建筑物,无违章搭建附属设施,建筑物顶部、阳台、走廊等处无乱堆放杂物,附着在建筑物墙体面上的各类管线设臵整齐,无乱拉乱挂现象。

2、环境卫生管理:按照“六无五净””一降低”,”本色化”的要求落实到位。“六无”宗教场所内无果皮烟头纸屑,白色垃圾。无杂物乱堆放。无枯枝落叶。无痰迹污渍。无人畜粪便。无雨后无积水。

“六净”即院落干净。排水口、窨井盖沟糟干净。台阶踏步干净。墙角干净。绿地树穴干净。垃圾桶、果壳箱、坐凳及周边干净。

“一降低”即降低扬尘,大殿内无灰尘。

“本色化”即将保持宗教场所内道路、硬铺砖场地本色无污染。

3、容貌秩序管理:大门无锈漆斑驳、无污渍,门外无杂物堆放,无乱扯乱挂,乱晾晒衣服,管理设臵规范,用具摆放整齐。

4、园林化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一些绿化,种植一些草木,做到乔、灌、花、草配套,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5、各类设施管理:

(1)水泥道路、窨井盖槽平整完好无破损。

(2)场所排水设施完好、管网配套、排水通畅,雨后路面等无积水。有排放生活污水的管网。

(3)供电设施完好无破损。(4)供水设施、设备完好无破损。

(5)消防系统设施设备齐全、完好无损,可随时起用。消防管

理人员掌握消防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及时处理各种问题。经常组织开展消防法规及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明确各区域防火责任人,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6、洗手间(厕所)管理:

(1)洗手间(厕所)有专人管理,臵有厕所管理制度牌。(2)洗手间(厕所)外墙体完好无破损、无污渍,屋顶、周边无杂物堆放,通道完好无积水。

(3)内部采光、通风良好,无异味、无蚊蝇。

(4)地面硬化铺装完好无损、无污渍、无烟头纸屑、无积水,有防滑防水垫。

(5)厕位设施完好无破损,蹲位清洁,配有垃圾桶(篓)。(6)小便斗(槽)完好无破损,排水沟槽、管道通畅。(7)洗手间(厕所)冲水设备等设施设备完好无破损、无污渍、无积尘。

(8)洗手间(厕所)有排泄污水管网,无渗漏、无外溢、无臭味。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10日至2013年1月31日),主要工作一是成立本聚会点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及长效管理工作小组。拟定本聚会点综合管理标准建设评定标准。二是召开管理小组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指定专人负责制定标准化建设计划及相关制度。三是加大宣传,吸收广大信教群众参与,共同努力搞好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四是及时将有关开展情况反馈到三自和区民宗局,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

2、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2月1日—3月31日),按照标准,全面实施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对不

符合要求的及时进行整改。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本聚会点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列入全年各项宗教活动中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克服困难,力求实效。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全市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结合本场所实际,克服一切困难,整合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好标准化建设,力求高标准,严要求达标。

3、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本聚会点负责人为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具体抓落实的管理组织成员,保持与三自和民宗局的联系,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群策群力,共同搞好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

2013年1月20日

基督教 聚会点城市

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小组名单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民宗局关于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经管理小组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张窑聚会点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

成 员:

2013年4月27日

基督教 聚会点

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成员岗位责任

现将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工作成员岗位责任分工如下:

范宗梅负责本聚会点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全面工作。张坚负责宗教活动场所两房屋建(构)筑物管理。具体1抓好建(构)筑物保持墙体(外形)完好、整洁。无违章、违法建(构)筑物。建(构)筑物顶部、阳台、窗户、雨篷等处无乱堆放(挂)杂物。房屋建(构)筑物墙(立)面上的各类管线设臵整齐,无乱拉乱挂现象。临街建筑物一般不得设臵遮阳(雨)篷,确需设臵的,应与全路段规格统一、颜色协调,高度不低于2.4 米,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不得妨碍绿化生长和人车通行,陈旧破损的要及时维修更换。临街建筑物外墙空调室外机安装应牢固安全,高度不低于2米,并要求设臵挡板予以遮挡,保持其外观清洁。空调冷凝水应接入排水管道,不得随意排放,冷凝水管应隐蔽设臵。人行道翻修时,应考虑埋入接空调冷凝水的水管。

唐翠香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具体抓好场所内及周边范围内保洁要求:“十无六净、一降低、本色化”。“六无” “五净”“一降低”“本色化”清扫保洁时间要求:每周清洁打扫一次。垃圾桶并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洁工具统一摆放,每周进行一次垃圾清理。及时清理场所内外环境卫生,遇有冰雪天气立即组织人员消除积雪和冰冻。

陆树强负责容貌秩序管理和园林绿化管理。具体抓好大门。无锈漆斑驳、无污渍。门外(室外)责任区内无流动摊点。场所内各类车辆集中停放在指定位臵。各类管道、管线设臵规范,无乱接乱挂、无“蜘蛛网”现象。种植一些花、草。

丁振英负责各类设施管理和洗手间(厕所)管理具体抓好水泥道路、窨井盖槽平整完好无破损。场所内排水设施完好、管网配套、排水通畅。供电设施完好无破损。消防系统设施设备齐全、完好无损,可随时起用。掌握消防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及时处理各种问题。

洗手间(厕所)外墙体完好无破损、无污渍,屋顶、周边无杂物堆放,通道完好无积水。内部采光、通风良好,无异味、无蚊蝇。地面硬化铺装完好无损、无污渍、无烟头纸屑、无积水,有防滑防水垫。厕位设施完好无破损,蹲位清洁,配有垃圾桶(篓)。小便斗(槽)无尿垢、无杂物、无水锈痕迹。设备等设施设备完好无破损。管理用房(工具间)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无杂物堆放。

2013年4月27日

基督教 聚会点

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标准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建设要求,结合本聚会点实际,特制定如下建设标准:

一、房屋建(构)筑物管理

1、建(构)筑物保持墙体(外形)完好、整洁。

2、无违章、违法建(构)筑物。

3、建(构)筑物顶部、阳台、窗户、雨篷等处无乱堆放(挂)杂物。

4、房屋建(构)筑物墙(立)面上的各类管线设臵整齐,无乱拉乱挂现象。

5、临街建筑物一般不得设臵遮阳(雨)篷,确需设臵的,应与全路段规格统一、颜色协调,高度不低于2.4 米,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不得妨碍绿化生长和人车通行,陈旧破损的要及时维修更换。

6、临街建筑物外墙空调室外机安装应牢固安全,高度不低于2米,并要求设臵挡板予以遮挡,保持其外观清洁。空调冷凝水应接入排水管道,不得随意排放,冷凝水管应隐蔽设臵。人行道翻修时,应考虑埋入接空调冷凝水的水管。

二、环境卫生管理

1、场所内及周边范围内保洁要求:“十无六净、一降低、本色化”。

“六无”即:①无果皮烟头纸屑、白色垃圾②无杂物堆(散)放③无枯枝落叶④无痰迹污渍⑤无人畜粪便⑥雨后无积水

“五净”即:①排水口、窨井盖沟槽干净②台阶踏步干净③墙角干净④绿地树穴干净⑤垃圾桶、果壳箱、坐凳底及周边干净。

“一降低”即:降低扬尘。每个单位都要配臵吸尘降尘设备,每天吸尘一次。

“本色化”即:保持场所内水泥路及硬铺装场地本色无污染。

2、清扫保洁时间要求:每周清洁打扫一次。3配备果壳箱、垃圾桶并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4、保洁工具统一摆放,每周进行一次垃圾清理。

5、及时清理场所内外环境卫生,遇有冰雪天气立即组织人员消除积雪和冰冻。

三、容貌秩序管理

1、大门。门及门厅、门柱、门头无锈漆斑驳、无污渍。

2、门外(室外)责任区内无流动摊点、无杂物堆放、无乱扯乱挂、无晾晒衣服。

3、场所内各类车辆集中停放在指定位臵。

4、各类管道、管线设臵规范,无乱接乱挂、无“蜘蛛网”现象。

四、园林绿化管理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种植一些花、草,座落在森林旅游的宗教场所要估到乔、灌、花、草配套,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无枯枝,无伤残枝,无病虫害。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上旬,树干要刷白一次,高度1.2米。

五、各类设施管理

1、水泥道路、窨井盖槽平整完好无破损。

2、场所内排水设施完好、管网配套、排水通畅,雨后路面等无积水。有排放生活污水的管网。

3、供电设施完好无破损。

4、供水设施、设备完好无破损。

5、消防系统设施设备齐全、完好无损,可随时起用。指定一名消防人员,熟练掌握消防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及时处理各种问题。经常组织开展消防法规及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明确各区域防火责任人,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六、洗手间(厕所)管理

1、洗手间(厕所)有专人管理,设有厕所管理制度牌。

2、洗手间(厕所)外墙体完好无破损、无污渍,屋顶、周边无杂物堆放,通道完好无积水。

3、内部采光、通风良好,无异味、无蚊蝇。

4、地面硬化铺装完好无损、无污渍、无烟头纸屑、无积水,有防滑防水垫。

5、厕位设施完好无破损,蹲位清洁,配有垃圾桶(篓)。

6、小便斗(槽)完好无破损,无尿垢、无杂物、无水锈痕迹,排水沟槽、管道通畅。

7、洗手间冲水设备等设施设备完好无破损、无污渍、无积尘,洗手液、手纸配臵充足。

8、洗手间(厕所)有排泄污管网,做到无渗漏、无外溢、无臭味。

9、管理用房(工具间)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无杂物堆放。

2013年1月20日

市民自律33条

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是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个提升”的重要抓手,而“三个提升”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惠及市民的民生工程,因此,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联动配合,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市民自律33条,是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条目拟定的,供大家讨论交流。

1、不随地吐痰、便溺。

2、不乱丢瓜皮果核、烟头纸屑、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

3、不乱到垃圾、污水、粪便,乱弃动物尸体。

4、不焚烧树叶、秸秆、垃圾或其他废弃物。

5、不乱扔电池、荧光灯管、电子显示屏等有害废弃物。

6、不得乱涂乱画乱张贴影响市容环境。

7、在市区不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和食用鸽子。

8、饲养宠物和信鸽不得污染环境,对宠物排泄物要及时清除。

9、不得擅自倾倒、处臵建筑、装潢垃圾、工程渣土。

10、不得在城市道路、公共场所晾晒衣物或者吊挂物品。

11、不得擅自占用道路、人行地下通道等公共场所摆摊设点。

12、街道两侧不得在门外从事食品制作、铆焊、加工、修理、车辆清洗等经营活动。

13、不得随意挖掘道路、移动各类公用设施。

14、不得在楼道、小区、街道、公共场所堆放物料(商品)。

15、不得擅自安装窗栏、遮阳篷等。

16、不得乱搭乱建建筑物,乱安乱装构筑物。

17、不得擅自破墙开店,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

18、不得开挖建筑底层地面和改变地下空间使用功能。

19、不得在树木上刻画,钉钉,缠绕绳索。

20、不得擅自采摘花果,采收枝条,采挖中草药或者种苗。

21、不得损毁草坪、花坛、绿篱等设施。

22、不得擅自在绿地取土、堆放杂物、乱倒垃圾、泔水。

23、不得损坏城市各类公共设施。

24、不得在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机械切割钢材、铝合金、石材、木材等材料。

25、装饰装潢不得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26、不得在禁放区燃放鞭炮。

27、从事餐饮经营,要按规定设臵油烟净化装臵,不得油烟扰民,油烟不得排入下水管道。

28、机动车不得排放黑烟或者其他明显可见大气污染。

29、不横穿马路和闯红灯,不跨越道路隔离栏等设施。30、驾驶人员应做到:

1、不闯红灯;

2、开车时不拨打接听电话;

3、不向车外抛扔废弃物;

4、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其他规定。

31、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应带头执行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1)带头执行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管好本单位、本系统所属单位,不搭建违法建(构)筑物;

(2)带头执行城市绿化法律法规,建设好、管理好本单位本系统绿化;

(3)带头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管好本单位及所属单位不向大气超标排放烟尘、粉尘、油烟,及时淘汰黄标车;

(4)带头执行市容环境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使本单位及所属系统单位认真履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按照《单位责任区(院落)管理标准》落实到位。

32、在宁施工企业负责人,要培训和教育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做好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同时,维护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卫生。

33、工作生活在南京的全体公民都要自觉遵守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建设美丽南京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讲 评 制 度

为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工作效能,结合本聚会点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每日讲评会议原则上负责人召集、主持,对当天工作进行讲评。

第二条 讲评时间可视具体工作择时安排。

第三条 讲评主要内容。汇报工作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完成情况、有无遗留问题需其它跟进解决的;本堂各相关人员根据本场所情况作总结并听取指导布臵工作。

第四条 注重讲评成效。一是通过讲评,既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通过对比参照,学习其他宗教场所的先进经验,逐步形成本聚会点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二是使本聚会点相关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团体精神和集体协作观念。

第五条 突出讲评重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讲评,延伸讲评层面,丰富讲评内容。

通 知

经研究,定于1月21日(星期一)上午9:00在六合基督教

堂(十字街24号)召开宗教团体和宗教场所负责人会议,时

间半天。会议主要内容:传达学习区有关城市综合管理标准

伦建设有关精神,研究布署全区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城市综合

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望安排好工作准时参会。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八日

堂委会小组会议

时 间:

地 点:教堂三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堂委会小组成员

内 容:

一、传达学习区民宗局“关于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结合我堂的情况,成立领导小组。经大家一致推荐,拟由以下人员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他们是:范宗梅 丁振英 唐翠香 张 坚 陆树强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篇5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评审方法 4.17.1医学影像(放射、超声、CT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 24 小时急诊影像服务。4.17.1.1 【C】 1.查看医疗机构执业诊疗科目登记和《放射诊疗许可医学影像科通过1.医学影像科通过医疗机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证》。

医疗机构执业诊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2.查看专业设置、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疗科目许可登记,2.提供医学影像服务项目与医院功能任务一致,能满足临床需要。

3.抽查近6个月来放射、超声等专业24 小时急诊医技人符合《放射诊疗管3.X线摄影、超声查看提供24 小时×7天的急诊(包括床边急诊)查看服务。员值班表。理规定》,取得《放【B】符合“C”,并

1.查看服务项目、时限的规定及公示情况。射诊疗许可证》,1.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时限规定并公示,普通项目当日完成查看并出具报告,2.查20份报告单,看服务项目和完成时限情况。提供诊疗服务满能遵循执行。

3.抽查近6个月CT24小时急诊值班情况。足临床需要。2.CT提供24×7天的急诊查看服务。【A】符合“B”,并

1.实地查看各类影像查看的编码情况。1.各类影像查看统一编码,实现患者一人一个唯一编码管理。2.实地查看PACS系统运行、在线查询及存储功能。

2.医院设有PACS系统,运行良好,图像清晰,3年以上离线存储功能。

3.查看3个临床科室的医生工作站影像资料的调阅情况。3.医生工作站调阅,至少具备3年在线查询。1.查看人员配备情况。4.17.1.2 【C】 2.查看所有从业人员的资质(执业医师证、执业护士证、根据医院规模和1.医师、技术人员和护士配备符合相关规范,满足工作需要。放射工作人员证及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等)。任务配备医疗技2.各级各类人员具有相应资质和执业资格。术人员,人员梯队查看各专业组设置及人员梯队结构情况。【B】符合“C”,并根据医院功能任务与设备的种类设若干专业组,人员梯队结构合理。结构合理。查看科主任及格专业组负责人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A】符合“B”,并科主任为副主任医师或以上人员。查看抢救预案及抢救药品器材配备情况。4.17.1.3 【C】 科室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有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用的药品器材。科室有必要的紧1.查看培训资料,并现场考核3-5人熟悉紧急意外抢救【B】符合“C”,急意外抢救用的预案流程的程度及紧急抢救的能力。

1.科室人员熟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流程,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抢救的

药品器材,相关人能力。

2.查看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员具备紧急抢救2.有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能力,有与临床科【A】符合“B”,并 1.查看应急演练记录,并现场查看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室紧急呼救与支1.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应急管理,有演练,急救药品器材具有可及性和质量保证。

2.查看抢救记录和讨论的资料。援的机制与流程。2.患者发生紧急意外事件时能够迅速开展紧急抢救,并对抢救过程有记录和讨论。4.17.2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提供规范服务,保护患者隐私,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C】 查看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人员岗位职责及质量控制4.17.2.1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指标的建立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2.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章制度和技术操3.有质量控制指标。作规范,落实岗位职责,开展质量控【B】符合“C”,并 现场考核3-5名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技术操制。员工知晓各项规章制度和本人岗位职责,掌握岗位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并能作规程的知晓程度及执行情况。够认真遵守和执行。【A】 符合“B”,并 查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范修订情况。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工作需要,及时对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完善和修订。4.17.2.2 【C】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进行校正和维护,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查阅设备校正和维修的记录资料。定期校正放射诊护性能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疗设备及其相关【B】符合“C”,并 查看是否有专人负责及其工作记录。设备的技术指标1.有专职人员负责对设备进行定期校正和维护,并有记录。

和安全、防护性2.每件设备的定期校正和维护均落实到人。能,并符合有关标【A】 符合“B”,并 现场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准与要求。设备运行完好率在95%以上。4.17.2.3 【C】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图像质量评价活动。查看开展图像质量评价活动的形式和记录。采用多种形式,开【B】符合“C”,并 1.查看图像质量评价小组每月至少一次的评价活动记

展图像质量评价

1.有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定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录。

活动。2.将图像质量评价的结果纳入对部门服务质量与相关人员技术能力评价的内2.查看相关考核资料。容。【A】符合“B”,并

查看对评价结果分析与改进措施。有评价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措施,提高影像图像质量。4.17.3及时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严格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4.17.3.1 【C】 1.查看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与流程。

医学影像诊断报1.科室有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与流程。2.抽查10份诊断报告,看报告书写、审核出具报告人的告及时、规范,有2.影像报告由具备资质的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医师出具。

资质报告时限。审核制度与流程。3.有提供影像报告时限要求。4.每份报告书有精确的报告时间,普通报告精确到“时”,急诊报告精确到“分”。

5.诊断报告按照流程经过审核,有审核医师签名。【B】符合“C”,并 查看科室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查看的记录,及对存在的问科室每月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查看,总结分析,落实改进措施。题的改进措施。【A】符合“B”,并 查看主管职能部门监督查看,追踪评价及评价结果考核资职能部门有监督查看,追踪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对科室服务质量与诊断医师技料。术能力评价内容。4.17.3.2 【C】 1.查看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相关制度。

有重点病例随访1.有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相关制度。

2.查看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记录(应记录读片会主持与反馈制度,有疑2.有专人负责并定期召开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人和参加人姓名、职称,主要内容等)。难病例分析与读3.有临床医师参加的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由放射科主任主持,有记录。片会。【B】符合“C”,并

1.查看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记录。有重点病历随访与反馈、疑难病例分析读片会的完整资料。2.查看疑难病例分析读片会资料的完整性。【A】符合“B”,并 1.查看对重点病例随访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1.通过重点病例随访分析评价,改进诊断工作,提高诊断质量。

2.核查参加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人员的比例。2.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参加人员覆盖科室80%人员。

4.17.4有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4.17.4.1 【C】 1.查看放射安全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有医学影像设备1.有放射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落实措施。2.查看医学影像设备、场所定期检测的制度和措施。

定期检测、放射安2.有医学影像设备、场所定期检测制度与落实措施。3.查看放射废物处理的规定及执行情况。全管理等相关制3.有放射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并按规定执行。

4.查看电离辐射警告标志设置情况。

度,医学影像科通4.在影像查看室门口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5.查看对医学影像科环境评估的资料。过环境评估。5.医学影像科通过环境评估。【B】符合“C”,并 1.查看放射设备、场所检测报告并及处理资料。1.有定期放射设备、场所检测报告并对超过标准的设备或场所及时处理的完整2.查看对放射废物的处理登记和监管记录。资料。

3.查看环评报告。

2.有放射废物处理登记和监管记录。

4.查看是否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及具体措施。3.有医学影像科通过环境评估的环评报告。4.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5.有落实相关制度的具体措施。【A】符合“B”,并

查看每季一次的常规安全检查、持续改进的情况。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至少每季度有一次常规安全查看,并根据查看结果,持续改进安全管理。4.17.4.2 【C】 1.实地查看放射防护器材与个人防护用品、个人放射剂有受检者和工作1.有完整的放射防护器材与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医患防护需要。

量计的配备及使用情况。

人员防护措施。2.有受检者的防护措施,对受检者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2.查看影像科人员放射防护档案与健康档案。3.影像科人员按照规定佩戴个人放射剂量计。

3.现场受检者的防护措施和执行情况。4.影像科人员按照规定每年进行健康查看。

【B】符合“C”,并 1.现场检查影像检查前医务人员是否主动告知辐射对健1.影像查看前医务人员主动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指导受检者进行防护。

康的影响,并指导受检者进行防护。2.有对新员工进行放射防护器材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培训。2.查看对新员工进行放射防护器材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3.有专人负责对放射剂量计进行收集、发放和监测结果反馈、登记工作。方法的培训资料。

4.有员工放射剂量监测数据分析和针对超标原因的改进措施。3.查看放射剂量计监测数据分析和改进措施。

4.查看对放射剂量监测数据分析和改进措施。【A】符合“B”,并 1.查看相关人员放射安全防护培训证书或资料。1.有员工定期进行放射安全防护培训证书或资料。

2.查看相关人员放射防护档案与健康档案。

2.有完整的放射人员放射防护档案与健康档案。

3.查看(不良)事件登记本。3.无放射安全(不良)事件。4.17.4.3 【C】

1.查看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辐射损伤处置流程和规制定放射安全事1.有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范等资料。

件应急预案并组2.有辐射损伤的具体处置流程和规范。

2.现场考核普通放射、CT各1名工作人员对相关的知织演练。3.各相关科室和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相关流程以及本部门、本科室和本人职责。晓度。【B】符合“C”,并

查看放射安全事件应急演练记录。对于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综合演练。【A】符合“B”,并

查看总结分析报告及落实整改措施的资料。有演练或安全事件的总结分析,有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4.17.5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4.17.5.1 【C】 1.查看科室质量与安全检查管理组织设置、人员资质及有科室质量与安1.有科主任、护士长及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开展情况。全管理小组,能够2.有科室质量管理员,负责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具体工作。2.查看要点3、4中的有关质量与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方用质量管理工具,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教育、培训计划、质量与安全指标。

面的资料。

开展质量与安全4.有质量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常规。3.查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和报告情况。管理,持续改进科5.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4.查看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与报告、检查、处置规室医疗质量。6.有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与报告、查看、处置规范和流程。范和流程。【B】符合“C”,并

1.查看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案及落实情况。

1.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落实相关措施,有完整工作资料。

2.查看大型影像设备检查阳性率统计与分析资料。抽查2.大型X线设备查看阳性率≥50%,CT查看阳性率≥60%,X线设备检查、CT检查报告单各50份,统计阳性率。

3.有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统计与分析,符合率≥90%。

3.抽查100份手术病历,统计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A】符合“B”,并 1.查看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情况。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现持2.查看考核资料。续改进。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综合医院的建设,提高综合医院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正确掌握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为综合医院建设项目决策和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服务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综合医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三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200~1000张病床的综合医院新建工程项目。一般情况下,不宜建设1000床以上的超大型医院。确需建设1000床以上医院时可参照执行。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发展卫生事业的技术经济政策,应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正确处理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第五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方便患者的原则,在满足各项功能需要的同时,注意改善患者的就医条件和员工的工作条件,做到功能合理、流程科学、安全卫生、经济适用。

第六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避免重复或过于集中建设。

现有综合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七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应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当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编制工作。

第八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应对院区进行总体规划,经批准后,根据需要和投资可能,可一次或分期实施。

第九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可分为200床、300床、400床、500床、600床、700床、800床、900床、1000床九种。

第十一条 新建综合医院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拟建医院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状况以及该地区现有医院的病床数量进行综合平衡后确定。

第十二条 综合医院的日门(急)诊量与编制床位数的比值宜为3:1,也可按本地区相同规模医院前三年日门(急)诊量统计的平均数确定。第十三条 综合医院建设项目,应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七项设施构成。

承担医学科研和教学任务的综合医院,尚应包括相应的科研和教学设施。

第十四条 磁共振成像装置、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核医学、高压氧舱、血液透析机等大型医疗设备以及中、西药制剂室等设施,应按照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安排并根据医院的技术水平和实际需要合理设置,用房面积单独计算。

第十五条 综合医院配套设施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或集中建设、统一供应。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六条 综合医院中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七项设施的床均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综合医院建筑面积指标(m(上标2)/床)

┏━━━━━━━┳━━━━━━━┳━━━━━━━┳━━━━━━━━┳━━━━━━━┳━━━━━━┓

┃建设规模

┃ 200-300床 ┃ 400-500床

┃ 600-700床

┃ 800-900床

1000床 ┃

┣━━━━━━━╋━━━━━━━╋━━━━━━━╋━━━━━━━━╋━━━━━━━╋━━━━━━┫

┃建筑面积指标 ┃

┗━━━━━━━┻━━━━━━━┻━━━━━━━┻━━━━━━━━┻━━━━━━━┻━━━━━━┛

第十七条 综合医院各组成部分用房在总建筑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宜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综合医院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

门 ┃ 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

┣━━━━━━━╋━━━━━━━━━━━━━━━┫

急诊部

┣━━━━━━━╋━━━━━━━━━━━━━━━┫

门诊部

┣━━━━━━━╋━━━━━━━━━━━━━━━┫

住院部

┣━━━━━━━╋━━━━━━━━━━━━━━━┫

医技科室 ┃

┣━━━━━━━╋━━━━━━━━━━━━━━━┫

保障系统 ┃

┣━━━━━━━╋━━━━━━━━━━━━━━━┫

行政管理 ┃

┣━━━━━━━╋━━━━━━━━━━━━━━━┫

院内生活 ┃

┗━━━━━━━┻━━━━━━━━━━━━━━━┛

注:使用中,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根据地区和医院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第十八条 综合医院内预防保健用房的建筑面积,应按编制内每位预防保健工作人员20m(2上标)配置。

第十九条 承担医学科研任务的综合医院,应以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为基数,按每人32m(2上标)的标准另行增加科研用房,并应根据需要按有关规定配套建设适度规模的中间实验动物室。

第二十条 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用房配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综合医院教学用房建筑面积指标(m(2上标)/学生)

┏━━━━━━┳━━━━━━━┳━━━━━━━┳━━━━━━┓

┃ 医院分类 ┃

附属医院 ┃

教学医院 ┃ 实习医院 ┃

┣━━━━━━╋━━━━━━━╋━━━━━━━╋━━━━━━┫

┃ 面积指标 ┃

8~10

2.5 ┃

┗━━━━━━┻━━━━━━━┻━━━━━━━┻━━━━━━┛

注:学生的数量按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临床教学班或实习的人数确定。

第二十一条 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单列项目的房屋建筑面积指标,可参照表4。

表4 综合医院单列项目房屋建筑面积指标(m(上标2))

┏━━━━━━━━━━━━━━┳━━━━━━━━━━━━━━━━━━━━┓

项目名称

单列项目房屋建筑面积

┣━━━━━━━━━━━━━━╋━━━━━━━━━━━━━━━━━━━━┫

┃磁共振成像装置(MRI)

310

┣━━━━━━━━━━━━━━╋━━━━━━━━━━━━━━━━━━━━┫

┃正电子断层扫描装置(PET)

300

┣━━━━━━━━━━━━━━╋━━━━━━━━━━━━━━━━━━━━┫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

260

┣━━━━━━━━━━━━━━╋━━━━━━━━━━━━━━━━━━━━┫

┃X线造影(导管)机

310

┣━━━━━━━━━━━━━━╋━━━━━━━━━━━━━━━━━━━━┫

┃血液透析室(10床)

400

┣━━━━━━━━━━━━━━╋━━━━━━━━━━━━━━━━━━━━┫

┃体外震波碎石机室

120

┣━━━━━━━━━━━━━━╋━━━━━━━━━━━━━━━━━━━━┫

┃洁净病房(4床)

300

┣━━━━━┳━━━━━━━━╋━━━━━━━━━━━━━━━━━━━━┫

┃小型(1~2人)┃

170

┣━━━━━━━━╋━━━━━━━━━━━━━━━━━━━━┫

┃高压氧舱 ┃中型(8~12人)┃

400

┣━━━━━━━━╋━━━━━━━━━━━━━━━━━━━━┫

┃大型(18~20人)┃

600

┣━━━━━┻━━━━━━━━╋━━━━━━━━━━━━━━━━━━━━┫

┃直线加速器

470

┣━━━━━━━━━━━━━━╋━━━━━━━━━━━━━━━━━━━━┫

┃核医学(含ECT)

600

┣━━━━━━━━━━━━━━╋━━━━━━━━━━━━━━━━━━━━┫

┃核医学治疗病房(6床)

230

┣━━━━━━━━━━━━━━╋━━━━━━━━━━━━━━━━━━━━┫

┃钻60治疗机

710

┣━━━━━━━━━━━━━━╋━━━━━━━━━━━━━━━━━━━━┫

┃矫形支具与假肢制作室

120

┣━━━━━━━━━━━━━━╋━━━━━━━━━━━━━━━━━━━━┫

┃制剂室

┃按《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执行 ┃

┗━━━━━━━━━━━━━━┻━━━━━━━━━━━━━━━━━━━━┛

注:1.本表所列大型设备机房均为单台面积指标(含辅助用房面积)。

2.本表未包括的大型医疗设备,可按实际需要确定面积。

第二十二条 新建综合医院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停车的数量和停车设施的面积指标,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需要配套建设采暖锅炉房(热力交换站)设施的,应按有关规范执行。

第二十四条 健康体检设施及其所需的面积指标,应根据实际需要报批。

第四章 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

第二十五条 综合医院的选址应满足医院功能与环境的要求,院址应选择在患者就医方便、环境安静、地形比较规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位置,并尽可能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应避开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场所。

综合医院的选址尚应充分考虑医疗工作的特殊性质,按照公共卫生方面的有关要求,协调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第二十六条 综合医院的规划布局与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布局合理、节约用地。

二、满足基本功能需要,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

三、功能分区明确,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

四、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朝向、间距、自然通风、采光和院区绿化应达到相关标准,提供良好的医疗和工作环境。

五、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在不影响使用功能和满足安全卫生要求的前提下,医院建筑可适当集中布置。

六、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第二十七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用地,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七项设施的建设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堆晒用地(用于燃煤堆放与洗涤物品的晾晒)和医疗废物与日产垃圾的存放、处置用地。

床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综合医院建设用地指标(m(上标2)/床)

┏━━━━━━┳━━━━━━━┳━━━━━━━┳━━━━━━━┳━━━━━━━┳━━━━━━┓ ┃ 建设规模 ┃ 200-300床

┃ 400-500床

┃ 600-700床

┃ 800-900床

1000床 ┃

┣━━━━━━╋━━━━━━━╋━━━━━━━╋━━━━━━━╋━━━━━━━╋━━━━━━┫

┃ 用地指标 ┃

117

115

113

┗━━━━━━┻━━━━━━━┻━━━━━━━┻━━━━━━━┻━━━━━━━┻━━━━━━┛

注:当规定的指标确实不能满足需要时,可按不超过11m(上标2)/床指标增加用地面积,用于预防保健、单列项目用房的建设和医院的发展用地。

第二十八条 承担医学科研任务的综合医院,应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为基数,按每人30m(上标2),承担教学任务的综合医院应按每位学生30m(上标2),在床均用地面积指标以外,另行增加科研和教学设施的建设用地。

第二十九条 新建综合医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面积,应在床均用地面积指标以外,按当地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十条 新建综合医院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5%;改建、扩建综合医院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

第五章 建筑标准

第三十一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应贯彻安全、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建筑标准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合理确定。

第三十二条 综合医院宜以多层建筑为主。

门急诊楼、医技楼、病房楼等主要建筑的结构形式,应考虑使用的灵活性和改造的可能性。

病房楼不宜设置阳台。

综合医院的各类用房及配套设施,应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应符合国家有关抗震规范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 综合医院的建筑装修和环境设计,应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体现清新、典雅、朴素的行业特点。

综合医院建筑的色彩设计和室内照明,应符合卫生学要求。

第三十四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尚应考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设置无性别卫生间。第三十五条 综合医院的建筑物,应符合国家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综合医院的门急诊、病房、重诊监护室、手术室、产房等部门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第三十六条 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和实验室等医疗业务用房的室内装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室内顶棚应便于清扫、防积尘;照明宜采用吸顶灯具。

二、内墙墙体不应使用易裂、易燃、易吸潮、易腐蚀、不耐碰撞、不易吊挂的材料;有推床(车)通过的门和墙面,应采取防碰撞措施。

三、除特殊要求外,有患者通行的楼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铺装。

四、所有卫生洁具、洗涤池,应采用耐腐蚀、难沾污、易清洁的建筑配件。

五、不应使用易产生粉尘、微粒、纤维性物质的材料。

第三十七条 配餐、消毒、厕浴、污洗等使用蒸汽和易产生结露的房间,应采用牢固、耐用、难沾污、易清洁的材料装修到顶;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蒸汽排放顺利、楼地面排水通畅不出现渗漏。

第三十八条 综合医院的院区管网,应采用分区专线供应。主要建筑物内,应设置管道井并按需要设置设备层。主要管道沟应便于维修和通风,应采取防水措施。

第三十九条 综合医院的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保证不间断供电,并宜设置自备电源。

综合医院应采用双回路供电。

院区内应采用分回路供电方式。

第四十条 综合医院的建筑耐火等级和消防设施的配置应遵守国家有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第四十一条 综合医院的手术室、产房、放射科、功能检查科、检验科、有关实验室等用房应设置空调和通风设施。

洁净手术部空气净化设施应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

第四十二条 综合医院应配置与其建设规模和业务技术、行政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信息系统、通讯系统和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第四十三条 综合医院应配置完善、清晰、醒目的标识系统。第四十四条 综合医院应设置医用气体供应系统。

第四十五条 综合医院应建设污水、污物的处理设施,污水的排放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存放与处置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六章 医疗设备

第四十六条 一般医疗设备的配置,应根据医院的不同功能、专科特长和所承担医疗保健工作任务,参照有关基本医疗装备配置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应按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和卫生部《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充分兼顾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共享。

第七章 相关指标

第四十八条 综合医院的投资估算,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编制。在评估或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设施的平均建安工程造价,可参照建设地区相同建筑等级标准和结构形式住宅平均建安工程造价的2-3倍确定。有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物,其建安工程造价可按实际情况适当提高。

第四十九条 综合医院工作人员的编制按卫生部有关组织编制规定确定。

第五十条 综合医院的经济评价,应按国家现行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规定执行。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1996年10月3日经建设部和原国家计委批准发布,并于当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以下简称“九六标准”)至今已有十年时间。“九六标准”的发布施行使综合医院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批准、规划设计乃至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有了较为科学的标准尺度,对全国综合医院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九六标准”施行的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成长和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基础的增强,必然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卫生事业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医疗机构如何发展建设,满足以人为本和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要求;抗击SARS的经验教训更对医疗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都使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机构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所以,对“九六标准”进行修订是必要和及时的。

在总结“九六标准”的施行情况和对全国28个省市206所综合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修订了《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本建设标准”),以指导今后综合医院建设工作。

本条阐明了本建设标准的编制目的。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依据有关规定,由建设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发布的,为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水平服务的国家标准,是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中有关政策、技术、经济的综合性宏观要求的依据。

本条规定了本建设标准的作用。

第三条 本建设标准主要适用于新建综合医院项目。现有综合医院的改建、扩建工程会受到原有条件的限制,故本建设标准制定了一些区别于新建项目的相应规定,目的在于增加可操作性。

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建设1000床以上规模超大型医院。这是对国内外综合医院建设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也符合我国的基本情况。但确需要建设时可参照1000床的指标执行。

利用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综合医院,均应参照本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必须与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处理好工作需要、未来发展与实际可能的关系。

综合医院的建设工作应依法进行,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发展卫生事业的技术经济政策,增强科学性、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第五条 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建设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综合医院是以诊治疾病,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其工作对象主要是病人并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负有重大责任。因此,综合医院各项设施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综合医院建设应满足各项功能的基本需求,并尽可能改善病人的就诊和住院条件。同时,要注意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使其能够在较好的环境中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六条 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一个街区有多家医院同时存在,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同一个城市的另一个街区却很少或没有象样的医院;为利用某块地皮或其他原因,在医院集中的地区又建一所医院;为了扩大业务范围,增加病床数量,同时存在于一个地区的多家医院又同时扩建、竞相扩大规模,上述情况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重复建设和过于集中的状况,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事实上不仅造成卫生资源和建设资金的不合理使用,也导致交通不便,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社会问题,更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此,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应重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综合医院建设重点应放在中小城市,大城市应坚持改扩建为主的方针。

综合医院在进行改建、扩建的时候,应将原有设施中能够利用的部分计入所定规模的总面积中,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这应成为综合医院改建、扩建工程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第七条 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尤其是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编制好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所有建设项目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多年来,这一点始终是医院建设的薄弱环节。以前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或者是用一定的投资总想干更多的事,可研报告往往成为“可批报告”,结果与初衷相差甚多。而盲目性和急于求成则导致建设项目的先天不足,欲速不达。

长期以来,不管是新建还是改建、扩建的医院建设项目,负责建设管理工作的部门多为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或虽有常设部门也缺乏工程技术人员,无力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工作,多请设计单位帮助。鉴于医院建筑流程复杂、工作周期长、投入产出比相对不高,在全国只有少数设计单位从事医院设计工作,缺乏专门的技术力量。而少数强于医院设计工作的设计单位也由于这项工作要投入大量人力、时间,又没有相应的费用可取,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勉力为之。

以上种种,必然造成医院建设项目在规模、功能、流程、投资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对此,建设单位和上级各有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应在前期费用中列出专项资金,委托有经验的中介机构或设计单位,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的论证、编制工作。为整个项目的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八条 综合医院的建设,应按照科学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所在地区和医院自身的发展情况,对院区进行一次性规划。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物力等条件,一次或分期实施。这是总结五十多年来医院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采取的一项扬长避短、效果明显的有利措施。其目的在于限制不循规划、随意建房、任意扩大医院规模等违反管理科学和综合医院自身发展规律的不正确做法。任意进行改建、扩建,必然导致整个医院功能区域设置不合理、流程混乱、洁污交叉、管线阻塞等弊端的产生。严格执行本条规定,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将使医院始终保持适度的规模、合理的布局、科学的流程和良好的环境。第九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与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定额、指标的关系,随着国家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进展,必将有更多的标准、规范、定额、指标陆续发布,凡与综合医院建设工作有关的,均应认真贯彻执行。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 本建设标准按照病床数量的多少,将综合医院的建设规模划分为200床、300床、400床、500床、600床、700床、800床、900床、1000床九种。实践证明,100张病床的规模不可能构成一所完整的综合医院,而且床均面积大,投资成本高,综合效益较差。为此,本建设标准将200床作为综合医院建设规模的起点。

目前,全国范围内大于800床规模的各类医院有180所,而且有不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计划的规模定位也在800床以上。根据实际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建设标准将综合医院的建设规模从“九六标准”的七种增加到九种。200床的规模区间为150床~249床,300床的规模区间为250床~349床,依此类推至900床规模,1000床的规模区间为950床~1049床。

在同一块建设用地上,尤其是用地面积不达标的情况下,医院规模过大,会产生诸如患者过于集中、设备重复购置、工作人员过多、管理幅度过大、环境质量不符合要求、综合效益较低等许多不利因素。所以,本建设标准将综合医院建设规模的上限定在1000床。一般情况下,宜建设300床~800床这六种规模的综合医院,限制1000床以上规模超大型医院的建设。这是对国内外综合医院建设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也符合我国的基本情况。

一些专业技术力量很强、现有设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医疗机构,宜采取异地建设分院的办法,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和自身事业的发展需要。

第十一条 本条规定了确定综合医院规模的原则。

第十二条 日门(急)诊量与编制床位数(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实际建设规模确定的病床数)之间的比值,是确定综合医院门(急)诊总量进而确定除住院部以外的门诊、医技及其他相关用房面积的重要依据。

经过八十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医院建设,看病难、住院难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实践证明3:1的诊床比基本符合实际。中心城市内有专科特色综合医院(特长专科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1/4以上)的诊床比要高于3:1,应适当增加门诊和医技科室用房的面积。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在经济条件、疾病种类、技术水平与医疗设备等方面均有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也会使医院的门(急)诊量发生变化。为使诊床比更接近该地、该院的实际情况,有些新建医院尤其是改建、扩建的综合医院,可以按当地相同规模医院或本院前三年门(急)诊量与住院病人统计的平均数确定诊床比例,并按新的比值确定门诊、医技科室等用房的面积。

第十三条 根据综合医院所需要承担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四大任务,按照科学管理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的建设项目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科研和教学设施等九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七项是综合医院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些项目建成后,一所医院就可以投入使用,正常运转;后两项则应根据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确定。这样规定,使综合医院的建设项目更符合管理科学的要求和医院自身的客观实际,同时也有助于克服重视医疗业务用房、轻视保障系统用房、忽视行政管理和职工生活用房的现象。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应将七项基本内容和需要建设的科研、教学设施以及其他应该建设的项目同时立项,一次报批。使综合医院的建设配套进行,发挥应有的效益。

除本院一般急诊工作外,承担院前急救接诊任务的综合医院,应按接诊专业的不同适当增加急救用房的面积。

第十四条 磁共振成像装置、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核医学、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设备具有以下特征:

一、设备本身购置成本高;

二、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

三、需要建设专门的设备用房与必要的防护设施;

四、设备投入使用后,小范围内需要检查或治疗的患者数量达不到设备正常运转的工作量要求,必然造成设备闲置。不仅增加了运行成本,也浪费了卫生资源。

为此,本条规定,大型医疗设备应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安排并根据医院的技术水平和实际需要合理设置,逐步向适当集中、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过渡。

本建设标准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的建筑面积指标中列出了制剂室的项目,但没有确定面积指标。医院确因业务工作需要或承担地区制剂中心的任务需要建设西药、中药制剂室时,应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执行。

第十五条 由于历史原因,医院办社会是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尤其是大中型医院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它已经成为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医疗市场的制约因素之一。为此,本建设标准提倡综合医院内的一些配套设施向社会化发展,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利用社会协作条件进行建设。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六条 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中以建设规模为基本参数确定的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七项基本建设内容的床均建筑面积指标。

“九六标准”的床均建筑面积指标是上限标准,原则上不准超标。这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和医疗机构现状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的。“九六标准”施行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新的医疗技术与设备都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卫生事业尤其是医疗机构也应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在医疗保健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

改善患者(包括大量的陪诊家属和健康检查与健康咨询者)的就诊、住院条件和员工的工作条件,配置先进的诊疗设备,更加严格的传染病筛查与消毒隔离设施,空调、通风与治安、消防等建筑配套设施等诸方面都对综合医院的建筑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修订后的新标准中予以解决。

2003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6所综合医院的调查结果(2002年底数据)是,床均建筑面积为78~106m(上标2),详见附表1。

附表1

综合医院建筑面积统计(m(上标2)/床)

┏━━━━━━━━━━┳━━━━━┳━━━━━┳━━━━━┳━━━━━┳━━━━━┳━━━━━┳━━━━━┳━━━━━┳━━━━━┓

┃ \

规模

┃名称\

┃200床

┃300床

┃400床

┃500床

┃600床

┃700床

┃800床

┃900床

┃1000床 ┃

┣━━━━━━━━━━╋━━━━━╋━━━━━╋━━━━━╋━━━━━╋━━━━━╋━━━━━╋━━━━━╋━━━━━╋━━━━━┫

┃医院(所)

┃ ┃ ┃ ┃ ┃ ┃ ┃ ┃

┣━━━━━━━━━━╋━━━━━╋━━━━━╋━━━━━╋━━━━━╋━━━━━╋━━━━━╋━━━━━╋━━━━━╋━━━━━┫

┃面积(m(上标2)/床)┃ 78.11 ┃ 90.37 ┃ 82.66 ┃ 91.70 ┃ 87.27 ┃ 101.10 ┃ 92.92 ┃ 106.43 ┃ 92.77 ┃

┗━━━━━━━━━━┻━━━━━┻━━━━━┻━━━━━┻━━━━━┻━━━━━┻━━━━━┻━━━━━┻━━━━━┻━━━━━┛

应如何评价和使用这项调查结果:

一、这项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我国综合医院房屋设施的现状情况(只限于量的方面)。

二、虽然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的床均建筑面积超过了“九六标准”规定的指标,但各医院的用房却并未因此感到宽松,而只是达到实际需要的基本要求。

三、考虑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把这项调查结果作为确定新的床均面积指标的依据是适宜的。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情况分析,汲取五十多年来特别是“九六标准”施行以来医院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在全国征求了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本建设标准修订了七项基本建设内容的床均建筑面积指标。对于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可参照1000床面积指标执行。

本建设标准中的门诊、医技等与门(急)诊量有关的房屋面积是按3:1的诊床比计算的,当实际需要大于或小于这一比例时,这些用房的面积则应按百分比相应地增加或减少。附表2

综合医院七项建设内容分科室建筑面积指标(m(上标2))

┏━━━━━━┳━━━━━┳━━━━━┳━━━━━┳━━━━━┳━━━━━┳━━━━━┳━━━━━┳━━━━━┳━━━━━━┓

┃\规模

┃ \

┃200床

┃300床

┃400床

┃500床

┃600床

┃ 700床

┃800床

┃900床

┃1000床

┃部门\

┃ ┣━━━━━━╋━━━━━╋━━━━━╋━━━━━╋━━━━━╋━━━━━╋━━━━━╋━━━━━╋━━━━━╋━━━━━━┫ ┃急诊部

480 ┃ 720 ┃

996 ┃

1245 ┃

1548 ┃

1806 ┃

2112 ┃

2376 ┃

2700 ┃ ┣━━━━━━╋━━━━━╋━━━━━╋━━━━━╋━━━━━╋━━━━━╋━━━━━╋━━━━━╋━━━━━╋━━━━━━┫ ┃门诊部

2400 ┃

3600 ┃

4980 ┃

6225 ┃

7740 ┃

9030 ┃

10560 ┃

11880 ┃

13500 ┃ ┣━━━━━━╋━━━━━╋━━━━━╋━━━━━╋━━━━━╋━━━━━╋━━━━━╋━━━━━╋━━━━━╋━━━━━━┫ ┃医技科室

┃ 6240 ┃ 9360 ┃ 12948 ┃ 16185 ┃ 20124 ┃ 23478 ┃ 27456 ┃ 30888 ┃ 35100

┃ ┣━━━━━━╋━━━━━╋━━━━━╋━━━━━╋━━━━━╋━━━━━╋━━━━━╋━━━━━╋━━━━━╋━━━━━━┫ ┃住院部

┃ 4320 ┃ 6480 ┃ 8964 ┃ 11205 ┃ 13932 ┃ 16254 ┃ 19008 ┃ 21384 ┃ 24300

┃ ┣━━━━━━╋━━━━━╋━━━━━╋━━━━━╋━━━━━╋━━━━━╋━━━━━╋━━━━━╋━━━━━╋━━━━━━┫ ┃保障系统

┃ 1280 ┃ 1920 ┃ 2656 ┃ 3320 ┃ 4128 ┃ 4816 ┃ 5632 ┃ 6336 ┃ 7200

┃ ┣━━━━━━╋━━━━━╋━━━━━╋━━━━━╋━━━━━╋━━━━━╋━━━━━╋━━━━━╋━━━━━╋━━━━━━┫ ┃行政管理

640 ┃

960 ┃

1328 ┃

1660 ┃

2064 ┃

2408 ┃

2816 ┃

3168 ┃

3600 ┃ ┣━━━━━━╋━━━━━╋━━━━━╋━━━━━╋━━━━━╋━━━━━╋━━━━━╋━━━━━╋━━━━━╋━━━━━━┫ ┃院内生活

640 ┃

960 ┃

1328 ┃

1660 ┃

2064 ┃

2408 ┃

2816 ┃

3168 ┃

3600 ┃ ┣━━━━━━╋━━━━━╋━━━━━╋━━━━━╋━━━━━╋━━━━━╋━━━━━╋━━━━━╋━━━━━╋━━━━━━┫ ┃合 计

┃ 16000 ┃ 24000 ┃ 33200 ┃ 41500 ┃ 51600 ┃ 60200 ┃ 70400 ┃ 79200 ┃ 90000

┃ ┣━━━━━━╋━━━━━╋━━━━━╋━━━━━╋━━━━━╋━━━━━╋━━━━━╋━━━━━╋━━━━━╋━━━━━━┫ ┃床均面积

┃ ┗━━━━━━┻━━━━━┻━━━━━┻━━━━━┻━━━━━┻━━━━━┻━━━━━┻━━━━━┻━━━━━┻━━━━━━┛

注:保障系统中含医疗业务用蒸汽锅炉用房;采暖锅炉用房面积单列。

本次修订的七项基本建设内容与“九六标准”相比,床均建筑面积指标增加了16-28m(2上标)。主要是为了保障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诊疗手段不断增加的需要。

新增加的建筑面积,有的是根据实际需要测算的,有的是根据专用的公式计算的,还有的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规范、规定等有关文件确定的。

本建设标准改变了“九六标准”中规模越大床均建筑面积越小的模式,采用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床均建筑面积适当增加的模式。实践表明,规模较大的医院功能完善、科室齐全,承担急、难、险、重病人的救治任务也多,需要与之相应的房屋面积。同时,现状情况调查结果也是如此。

一般情况下,新建、改建、扩建综合医院的床均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本建设标准第十六条表1的规定。确因业务工作需要、建设资金又有保证,经审批部门批准,可适当增加床均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七条 本条确定了七项基本建设内容在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中所占有的比例。该比例是在对若干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并经过综合分析后确定的。使用过程中,各项比例可根据地区和医院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第十八条 预防保健工作是综合医院的医、教、研、防四大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日趋老龄化,人民群众的卫生观念和保健意识也日益增强。因此,医院中预防保健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但各医院内预防保健的工作用房都比较拥挤和简陋,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工作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本建设标准依据《防疫法》的要求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规定了预防保健工作的用房面积。

预防保健工作的用房面积与医院建设规模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以所承担的地段保健人口数量为基本参数,故将其单列出来,另给面积。“九六标准”规定,每位预防保健工作人员配备工作用房9m(上标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普遍反映面积指标偏紧,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通过对现状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在修订时,将每位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人均工作用房面积增加到20m(上标2)。

第十九条 本条所定面积指标是根据建设部和原国家计委批准发布的《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1]708号)有关规定,同时结合综合医院科研机构具体特点确定的,主要用于科研业务用房的建设。其公用配套和生活服务设施可与医院共用。

“九六标准”规定,设有研究所的综合医院,应按编制内的每位专职科研人员数量,另外增加科研用房的建筑面积。在我国,设在医院中的医学科研机构,多为“院办所”(也有所办院或院、所分立)形式,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人员数量不多,编制也少。但科研工作与临床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且大多数临床高级人员均有科研项目并定期进行科研工作。在本次修订中新标准规定,承担科研任务的综合医院,应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另外增加科研用房的建筑面积。

“九六标准规定,每位专职科研人员的用房面积按25m(2上标)配置。随着医学科学发展与学科分类细化,科研用房的面积也需要增加。根据《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的有关规定,本次修订将原来规定偏低的25m(2上标)调整为32m(2上标)。以保证实际工作需要。

在建设科研用房的同时,配套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中间实验动物室,是医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因一般综合医院不设实验动物室,故本条规定的科研用房指标中不包括该项内容。需要时,可按卫生部发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综合医院有三种类型,即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本条教学用房的建筑面积是根据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确定的。

第二十一条 本条所列14个作为本建设标准的单列项目,供建设单位选择使用。其中有些虽属于七项基本建设内容的范围,但又不是所有综合医院都必须建设的非共性项目,所以予以单列。这些项目的建筑面积是在对综合医院的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的。各地在综合医院的建设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参照使用。

第二十二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乘用各种车辆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探视的家属和健康检查(咨询)者越来越多。在适当的位置(地上或地下)设置公共停车场,已成为综合医院建设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此已有明文规定,并明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医院初步设计的审批工作。有关部门应按当地的规定,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增加综合医院公共停车场的建筑面积指标。

第二十三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冬季采暖已不仅限于寒冷地区,但也并非是全国所有综合医院都需要采暖设施。所以,本次修订“九六标准”时,将采暖设施的配置要求单列一条,并且未明确具体面积指标。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需要,按采暖方式的不同,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设计,另行增加相应的建筑面积。

第二十四条 健康体检工作在不同规模的综合医院中都有承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变化,健康体检的工作量逐年增加,必然需要一定的设施来承担这项工作。本建设标准没有确定具体的面积指标,建设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另行报批。

第四章 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

第二十五条 建设用地的选择,对一所综合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对建设投资的多少、工期的长短以及建成后效益的好坏,都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应该认真对待。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选址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医院的选址,除应考虑外界对医院环境的影响,同时尚应考虑由于医院的特殊工作性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二者要统筹兼顾。要按照公共卫生方面的有关要求,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协调好医院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第二十六条 本条明确了综合医院建设规划应该遵循的几项主要原则。做好总体规划是综合医院建设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和医院自身客观规律的总体建设规划,就不可能建好一所综合医院。

在实际工作中,几项主要原则应予全面贯彻,不可偏废。否则,不是造成土地的浪费就是制约了医院当前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都会给国家和建设单位带来损失。

本条提出了在综合医院总平面布置中应采取的节约用地措施。实际工作中有关人员应把节约用地的原则贯穿于综合医院建设过程的始终,在不影响使用功能和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节约建设用地。

第二十七条 1989年进行的全国卫生部门房屋建筑情况普查结果(1988年底数据)显示,全国2365所200床及以上规模综合医院的床均用地面积为117.99m(2上标)。

2003年,对全国的206所200床以上规模综合医院的调查结果(2002年底数据)显示,床均用地面积为82.01m(2上标)。

详细情况见附表3-

1、3-2所列。

附表3-1

综合医院建设用地情况统计(m(上标2)/床)

┏━━━━━━━━━━━━┳━━━━━━┳━━━━━━┳━━━━━━┳━━━━━━┓

规模

┃名称 \

┃ 200床

┃ 300床

┃ 400床

┃ 500床

┣━━━━━━━┳━━━━╋━━━━━━╋━━━━━━╋━━━━━━╋━━━━━━┫

┃1988年 ┃

129.21 ┃

125.03 ┃

109.05 ┃

87.06 ┃

┃床均占地面积 ┃

┣━━━━╋━━━━━━╋━━━━━━╋━━━━━━╋━━━━━━┫

┃2002年 ┃

128.27 ┃

89.03 ┃

99.26 ┃

90.85 ┃

┗━━━━━━━┻━━━━┻━━━━━━┻━━━━━━┻━━━━━━┻━━━━━━┛

附表3-2

综合医院建设用地情况统计(m(上标2)/床)

┏━━━━━━━━━━┳━━━━━━┳━━━━━━┳━━━━━━┳━━━━━━┳━━━━━━┓

┃ \ 规模

┃名称\

┃600床

┃ 700床

┃800床

┃900床

┃1000床

┣━━━━━┳━━━━╋━━━━━━╋━━━━━━╋━━━━━━╋━━━━━━╋━━━━━━┫

┃床均占地 ┃1998年 ┃90.84

┃147.97

┃142.04

┃-----┃-----

┣━━━━╋━━━━━━╋━━━━━━╋━━━━━━╋━━━━━━╋━━━━━━┫

┃面积

┃2002年 ┃

81.82 ┃

107.55 ┃

77.23 ┃

84.29 ┃

65.12 ┃

┗━━━━━┻━━━━┻━━━━━━┻━━━━━━┻━━━━━━┻━━━━━━┻━━━━━━┛

从附表3的统计可以看出,不同规模的综合医院之间,床均用地面积的差距是比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医院所处的位置不同。位于中心城市内的综合医院建设用地比较紧张,一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所以床均用地面积就小。其他地区综合医院的建设用地相对宽松一些,床均用地面积也就随之增大。

二、从普查与抽查的结果看,某些规模医院的床均用地面积差距较大。一是由于普查与抽查样本的数量相差悬殊,二是因为10多年来很多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在原址进行了改扩建,建设用地没有增加,床位规模扩大了,致使床均用地面积减少。

三、不合理扩大医院规模。有的医院尤其是一些城市医院,本来用地就很紧张。为了扩大规模又在原址扩建,使床均用地面积越来越小。这种作法既不符合医院自身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也会造成患者的就诊、住院环境与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医院周边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

1988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综合医院的建筑容积率大多在0.5-0.7之间;2002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这项指标已增加到0.6~1.4之间,医院的环境质量下降明显。为保证综合医院保持较好的环境质量,本建设标准通过对调研资料的综合分析,根据我国现阶段综合医院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以0.7的建筑容积率为基点规定了不同规模的综合医院中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七项设施的床均用地面积指标。并在指标以外确定了11m(2上标)的幅度面积,用于预防保健用房、单列项目用房的建设和医院的发展用地。这样,既可保证建设用地的实际需要,又使医院的发展用地得以保障,避免土地的浪费。

对于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可参照1000床用地指标执行。

第二十八条 在全国的综合医院中,设有科研机构和承担教学任务的只是少数医院,而且各自承担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多少差异很大。但随着科教兴院意识的增强,开展科研工作和承担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学生带教任务的医院在逐渐增加,配置适度规模的科研、教学用房是必要的,有利于医院的业务技术发展和科研、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一般说来,科研和教学设施的用地面积与医院的床位规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本建设标准规定,在床均用地面积指标以外按科研工作人员和在院学生人数的多少另行增加建设用地。

承担教学任务的综合医院均按30m(上标2)/生增加建设教学设施的用地面积。

第二十九条 在综合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是必须的建设内容之一。对地下停车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不适宜建设地下停车设施的项目,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的相关规定,确定符合需要的用地面积。

第三十条 综合医院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绿化用地,通过精心的设计、种植和管理,为病人和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医疗、康复和工作环境。同时,绿地对医院的功能分隔、卫生防护、空气净化、减少污染和改善医院建筑用地周围的小气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绿化用地的落实,就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建筑密度。1993年11月建设部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授权制定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明确了医院的绿地率不低于35%。根据这一规定并结合全国62所综合医院的现状调查结果,在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以后,本建设标准规定,在新建综合医院的用地范围内,绿地率应不低于35%。考虑到改建、扩建综合医院一般用地比较紧张的情况,所以将改建、扩建综合医院绿地率指标调整为不低于30%。

第五章 建筑标准

第三十一条 本条明确了确定综合医院建筑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三十二条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医院建筑高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实践证明,这是不符合医院的工作特点和我国基本国情的。

综合医院的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医疗业务用房具有在就诊、探视高峰期的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流的特点。对于很多业务工作来说,水平联系较垂直联系有更多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应付突发情况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医疗业务用房不宜建设高层建筑。为此,本建设标准规定,综合医院的各项设施宜以多层建筑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门诊和医技科室等用房的重新分隔、组合与改造工作在医院中常年不断,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有利于医院的改造和发展。

调查表明,阳台在多数医院的病房中作用不大,反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和建筑造价。所以本建设标准规定,病房楼不宜设置阳台。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建筑结构的安全尤为重要。医院内各类房屋及其配套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抗震规范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 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建筑装修和环境设计方面总的要求。

第三十四条 综合医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无障碍设施要更加完善、适用,保障残疾患者及其他到医院来往的残疾人的需要。

第三十五条 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建筑装修方面的几项具体要求。第三十六条 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医疗业务用房室内装修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本条所列的几类用房,在使用过程中常年遭受蒸汽和水的侵扰,屋顶和墙面潮湿不干、腐蚀严重,甚至发霉、破损、脱落,加之地漏安装不规范,使得地面长期积水且渗漏不止。不仅带来工作上的不便,而且会造成污染。为此,在建设过程中从设计开始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室内的装修、蒸汽的排放和楼地面的排水与渗漏问题。

第三十八条 实践证明,对蒸汽、冷热水和冬季供暖采用分区专线供应的方法,既便于日常的维修与管理,又可以节约能源。

由于医院内的管道种类多、线路长,遇有较大故障就要凿墙断壁,甚为不便,适当加大下水管口径,采取有效的防堵塞措施并设置管道井和设备层,有利于日常的维修、保养与医院的改造和发展。

不少医院的室外管沟不但低矮狭窄,且由于没有采取防水措施,沟内积水严重,不仅腐蚀管线,也不利于维修。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下水渗入,并便于维修、改造和通风。

第三十九条 综合医院的工作特点要求具备安全可靠的不间断供电条件,应实行双路供电(来自不同变电站的两路电源)。不具备双路供电条件的医院,应设置自备电源。

院区以内应采用分路供电的方式,目的是为了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转。

鉴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还应考虑设置突发供电故障时的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保证医院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时间段的用电需求。

第四十条 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的建筑防火和消防设施的要求。由于医院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防火和消防工作尤为重要。从医院的设计、建设到使用、管理,每个环节都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制定突发火灾时的紧急灭火和疏散方案,确保消防安全。第四十一条 本条是关于综合医院部分用房设置空调与空气净化设施和建设洁净手术室的规定。

在项目的建设中,采取中央空调、区域空调还是分体空调,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实际需要和投资状况等酌情确定。

第四十二条 本条明确了综合医院应配置与其建设规模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信息系统、通讯系统和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要求。

第四十三条 本条是关于综合医院标识系统的要求。医院标识要完善、简洁、清晰、内容明确,而且要有无障碍标识。有实际需求的,尚应设置中英文对照标志。

第四十四条 本条是关于综合医院医用气体供应设施的要求。

医院在建设液氧站或制氧机房以及架设管线时,要结合总体规划,留有未来发展需要的余地。

第四十五条 本条是关于综合医院污水、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定。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配套设施,要与医疗用房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保证污水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第六章 医疗设备

第四十六条 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一般医疗设备的装备标准。第四十七条 本条规定了综合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的装备原则。

第七章 相关指标

第四十八条 医院建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民用建筑,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工程造价相应较高。本建设标准延用了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建筑标准》中以住宅为参照系确定医院建筑工程造价的方法。规定综合医院主要建筑的平均造价,按建设地区相同建筑等级标准和结构形式住宅平均建安造价的2-3倍确定。

本条规定的工程造价,包括电梯、空调、通风、消防、供电、供水、弱电、生产用蒸汽锅炉等建筑设备的费用,不含医疗设备、家具等装备费用。

附表4

综合医院建设项目费用表

┏━━━━━┳━━━━━━┳━━━━━━━━━━━━━━━━━━━━━━━━━━━━━━━━━┓

┃序

号 ┃ 项

目 ┃

┣━━━━━╋━━━━━━╋━━━━━━━━━━━━━━━━━━━━━━━━━━━━━━━━━┫ ┃

┃征地拆迁费 ┃1.征地费 2.拆迁费

┣━━━━━╋━━━━━━╋━━━━━━━━━━━━━━━━━━━━━━━━━━━━━━━━━┫

┃1.勘察费 2.咨询服务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估、┃

┃前期费用

┃设计任务书等)3.设计费

┣━━━━━╋━━━━━━╋━━━━━━━━━━━━━━━━━━━━━━━━━━━━━━━━━┫

┃1.建安工程(结构、装修、给排水、消防、暖通、强电、弱电、安防、┃

┃建安工程费 ┃楼控等)2.建筑设备(电梯、空调、供电、供暖等)3.医疗配套

┃(医用气体、呼叫、标识等)

┃ ┣━━━━━╋━━━━━━╋━━━━━━━━━━━━━━━━━━━━━━━━━━━━━━━━━┫

┃室外工程费 ┃1.道路 2.管线 3.绿化 4.其他

┣━━━━━╋━━━━━━╋━━━━━━━━━━━━━━━━━━━━━━━━━━━━━━━━━┫

┃1.标底编制 2.招投标管理 3.合同预算审查

4.合同签证 5.工 ┃

┃程监理 6.质量监督 7.竣工图编制 8.工程保险 9.电话初装

┃有关税费

┃10.防洪工程 11.绿化费 1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费 13.建设单位

┃管理费

┣━━━━━╋━━━━━━╋━━━━━━━━━━━━━━━━━━━━━━━━━━━━━━━━━┫

┃预备费

┃1.涨价预备金 2.不可预见费

┗━━━━━┻━━━━━━┻━━━━━━━━━━━━━━━━━━━━━━━━━━━━━━━━━┛

注:本表供参考。

第四十九条 本条确定了综合医院工作人员的编制。第五十条 本条明确了综合医院应进行经济评价的规定。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篇7

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表是一定范围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排列起来的图表,用以表达标准体系的构思、设想、整体规划,是表达标准体系概念的模型。

对于比较成熟的行业和变更成本比较高的行业来说,顶层规划需要一直做到落地才能实施。一架飞机、一辆汽车,如果不设计出每一个具体的零件,就无法投入制造,而在设计过程中构建的原型,一般来说也不能作为产品交付。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变更成本比较高的行业,尽管该行业的特点是建设的成果仅有一个,且为最终提交的产品,但在开工建设后,随着建设的逐渐完成,变更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对具有这些特点的行业,按照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要求来编制企业的标准体系并列出标准明细表,可能是一种最佳的标准化实践。

对于服务业来说,同时兼有大多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和创新需求迫切的特征。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对大型企业往往体现为需要行业软件支撑业务,对很多行业软件来说,软件往往就是开发一套供企业应用(别人既没有办法用也没用),开发的样品就是最终运行的产品;而目前国内服务业大型企业均有较强的软件自我开发力量,开发人员或自有、或外包,这就意味着变更方便可行。创新迫切意味着可能在目标比较清晰的情况下,对具体的做法在开发、试运行中不断清晰,即便在投产后,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响应和监管的需求进行快速调整。通过前期的规划就能够明确所有的细节,并能够使得这些规定在业务中适用并为市场所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顶层规划一直到细节,列出3~5年内需要制修订和实施的标准,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

综合标准化,就是把解决重大问题、发挥具体作用作为标准化的工作目标。综合标准化在观念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特点可以归纳为:系统工程观点方法和实现目标清晰明了、制修订规范成套、要求建议兼容协调、实践检验持续改进、组织措施有力高效。

在具体构建标准综合体时,应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在目标确定上,应根据该领域标准化成熟的程度、实施干系人对标准化的认识、标准制修订和宣贯的能力等因素确定目标。目标不能定得太大,也不宜太细,太大则目标实现周期太长,对干系人的信心会有严重的影响;太细则目标就会变成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而这些措施和方法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二是在建构方法上,应充分采用PDCA循环,在构建基于信息化手段支撑的标准综合体时,宜考虑在敏捷开发的项目中对开发用户文档的管理策略,考虑这个因素,是不论基于软件的系统声称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管理的,一般都带有一些敏捷开发的特点。三是在综合标准体的展现形式上,要根据干系人对标准的认知情况确定采用的形式,规章制度和非规范性技术文件在必要时都可以纳入综合标准体中。在很多企业中,“制度管事、标准管物”是一种易于接受的划分方法,所谓“事”,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而所谓“物”,包括客观事物本身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2 吸纳了综合标准化思想的标准体系构建

综合标准化和标准体系建设并不是矛盾的,实际上是两种模式,如果结合得好,将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综合标准化的理念和要求可以体现在标准体系中,两者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为有别于完整的体系,我们称之为基本体系。

2.1 明确基本体系在企业标准体系中的地位

在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中,给出了企业标准体系的架构,在构建标准基本体系时,应对照该标准的要求,明确标准基本体系的地位。在企业内部,不同的专业对标准和标准化的认识差异可能会较大,因此不一定要一次性全部纳入基本体系。否则,很可能出现“轰轰烈烈建体系、编写完成放柜里”的场景。相对而言,信息技术领域一是现有的标准比较成熟,二是对标准的认知程度普遍比较高,三是有一定的标准化力量,故从信息技术领域入手提出的信息技术标准基本体系在企业标准体系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

2.2 明确标准化的重要基本概念

有关标准化的重要术语与定义在多个国家标准中描述。为了使得基本体系的应用者对基本体系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集中分类描述标准化的重要概念是十分必要的。除标准化、标准的定义外,最新技术水平、公认的技术规则、协商一致、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综合标准化、标准体系、国际标准等概念都十分重要,如果不进行描述而直接使用,很可能导致对基本体系的曲解。

2.3 提出规范性文件的使用建议

将规范性文件分为规章制度、企业标准和非标准形式技术规范3类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方法,并按照“制度管事、标准管物”的策略给出了使用指南。“制度管事、标准管物”与“制度管人、标准管事”的提法,最大的差异在于,人本身在企业内部需要管理的内容很少,即便如着装要求、考勤要求等与别人不直接相关的管理要求,也是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即“事”。故此处的“事”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而“物”则包括客观事物本身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另外,标准行文格式严谨,内容应限于陈述、要求和建议的特征,也十分便于对“物”的管理。在得到普遍的认可后,标准再向管“事”发展,尤其是采用分类分级、权益性条款和注释、范例等特有的方式,可以逐步为干系人所接受。

2.4 提出标准基本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是长短规划结合。长期规划是使得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容纳全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银联企业标准,包括ISO/IEC和IEEE的相关标准,并对1~3年内需要制定的重要标准做出规划;短期规划是从现状出发,在没有能力进行长期规划前,将现有的与信息技术工作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银联企业标准以及ISO/IEC和IEEE的相关标准作为实施的参考,企业标准宜在框架中作为参考,具体按照企业标准的宣贯指南实施。二是刚柔实施配套。实施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刚性措施主要是综合标准化,柔性措施主要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包括对提供部分标准内容的全文检索和专项标准的宣传。三是通过实践检查。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所提及的规范性文档应用范围、贯标模式、标准框架均应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对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应保留并改进;对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应裁剪(含补充)。四是适时处置提高。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对实践的效果应择机进行处置(即PDCA的Action),每次变更的内容应尽可能协商一致,并用以进行近期规划以逐步实现能够进行有效的长期规划。

2.5 明确标准的贯标特征

信息技术标准按贯标特征划分,可分为潜在贯标、被动贯标、主动贯标三类。一是潜在贯标,即:不必知悉标准的内容,甚至不必知悉标准的存在,只要使用了某种硬件、软件,就肯定会实施标准,且不实施或错误实施将会得到警告乃至不能完成预期目标的标准。例如:声称符合某种标准的编译器,不按照标准编写代码则可能导致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但应用者只需要阅读该编译器的用户手册,而无需阅读相应的标准文本。二是被动贯标,即:只要使用某种硬件或软件,或应用了某种框架,就需要知悉并遵循的标准,不遵循标准一般会导致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或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例如:只要加入银联,就一定要符合银联的联网联合要求,否则将导致交易失败,应用者需要阅读并理解标准的内容。三是主动贯标,即:在信息技术工作中,应主动宣传贯彻标准。按照实施一般可获得最佳秩序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标准,但实施标准往往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并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益。例如:软件测试文档规范,长期实施将个人的智慧转化为企业的资产,并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但实施标准需要增加工作量,且对某个具体的测试,如果不进行评审,则未必能实现提高质量和加快进度的效果。

2.6 提出二维的信息技术标准基本体系

其中第一个维度按标准化对象划分,第二个维度按照综合标准化要求划分(如图2所示)。

图2中,在按照综合标准化要求进行划分时,宜在构建标准综合体时采用统筹协调的方法确定其综合标准化的类别。当建立其他条线的标准基本体系时,可在当前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一级,并对现有的分类方法进行重新整合。当必要时,可对现有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同时,在标准化对象维度,未按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进行划分,在按照综合标准化的维度划分时,宜在一个综合标准体中考虑可能存在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以及描述相应内容的非标准形式文件。当参与标准基本体系构建的条线增加时,可增加一级条线,使得基本体系的每个维度都具有多级的特征。这样划分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易于与部门职责和事权管理建立比较明确的映射关系,降低了“谁也不说错,谁也不张罗,谁也不照做”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

另外,与行业的标准体系比较,可能会发现没有相关标准,这是由于行业标准体系是国家标准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存在对本行业有影响但又非本行业负责标准的情况,而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小麻雀”,有关的就应该明确,明确不了的其实就无关。

2.7 采用资料性附录形式列出标准明细

标准体系框架往往要求给出标准明细表,以作为标准工作的方向性指南。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快速发展的行业,超前确定到了标准的名称和内容,详细规划难度太大。对现有的标准来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银联标准和国际标准、国外标准都在动态更新之中,而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对全球相关标准及标准之间的关系更新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的数据源;企业标准随着发展,也有可能会动态产生修订的需求;对拟制修订的标准来说,可能随着发展会增加、变更,也可能有些标准由于难以确立公认的技术规则,故尽管存在需求而在短时间内难以协商一致形成标准。因此,在信息技术基本体系中,采用了资料性附录列出了主动贯标和被动贯标的标准目录,并明确鼓励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应用人员提供标准的信息。之所以不考虑潜在贯标,一是不知道都存在什么标准,二是也不需要有什么动作。当随着工作的深入,潜在贯标的标准变为被动贯标乃至主动贯标时,就应及时纳入标准目录中。

2.8 说明在标准基本体系的指导下如何实施综合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手段,凡适宜采用综合标准化的标准化对象,均应采用综合标准化方式实施标准化,实际上,只要掌握了综合标准化的概念,几乎所有的标准化工作都可以使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实施。具体来说,应根据综合标准化的目标,首先从标准清单中选择可直接贯彻的标准,提出以现有标准为基础需要剪裁的标准,并辅以非标准形式技术规范,通过在规章制度中引用标准和非标准形式技术规范,在实践中将确定了的公认的技术规则的非标准形式技术规范编制为企业标准。综合标准化的实施过程,宜参考当前软件开发的Scrum方法论,采用PDCA的策略不断进行改进,才能使得标准综合体持续地发挥对工作的指导作用,以获得最佳的效益。

摘要:本文在重温标准体系概念和综合标准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一般意义上标准体系的构建特征,归纳了综合标准化的特点,提出了应用综合标准化的3个注意事项,描述了构建整合了综合标准化的企业标准基本体系的8个相关问题。

关键词:构建,综合标准化,企业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春田.重提综合标准化—兼论企业标准化的历史性转变(一)[M].中国标准化.2008.11.8.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 篇8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首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就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针对小学开设软陶制作;针对初二学生开设书报架制作课程;针对高二学生开设自行车拆装的木工课程等。同样的,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摒弃功利性的教学心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关注活动过程。在讲授、演示过程中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充分体现个性的机会,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特点、认知程度、情意特征和个性状况。

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模式,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上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有一些教师性子比较急,看见学生一时出不来效果、不会做了,就大包大揽地帮助学生完成。笔者认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交流。学生在出现操作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自觉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

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许多综合实践课程是兼以培养团队合作为目的的,笔者观察发现综合实践课程一些学生不动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团队合作的介入,不免有个别学生会产生“自己不动手也反正有人做”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作,适当地进行点拨。如提供一些合作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让学生自我反思、讨论,明确目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在团队合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在团队合作中信任、目的、责任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一个优秀团队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今后融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四、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采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都要多元化、多样化。在评价阶段,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想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多元化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激发了学习兴趣。多元化评价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機制,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和升华。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直观教学,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多媒体介绍课题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风筝制作课程中,笔者插入了全国花样风筝比赛的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作环节通过特写镜头把操作环节中的重点、难点凸显出来供学生参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老干部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德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