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共8篇)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加大惠民政策力度,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消费稳步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最新特点、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对未来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初步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
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造成城乡小康差距的关键因素。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推动农村与城镇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手段。最近十年来,在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现连续5年缩小。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13年的26955元,提高77.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8896元,增加66.4倍。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镇居民,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波浪式扩大的态势。从2010年起,城乡收入比出现连续4年缩小的趋势,到2014年为2.92∶1。全国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2012年增长3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4%,年均实际增长7.8%,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
1.2研究意义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政治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政府财政支出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支出倾向城市较严重,研究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和联系问题,可以帮助提出一些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2.城乡收入差距
2.1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其次,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区外延的快速扩张,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往往显著高于远离城镇的农村地区。农业就业机会和比例同样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资源与生产要素持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相对农村来说就是生产要素的大量与快速“流失”,进而影响农村发展;其次,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区外延的快速扩张,市郊的农村人口最有可能成为城镇居民,而这部分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往往显著高于远离城镇的农村地区。随着城乡边界的不断外延,农村中的高收入人口不断从农村地区剥离,使得农村的整体人均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2.2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财政收入的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易激发社会矛盾。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社会需求,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但收入抑制农村居民消费,其次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品,对耐用品和奢侈品的购买力明显不足,再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工业发展,最后,收入差距大影响社会和谐,对于低收入者,得不到均等的机会受教育和职业选择,损坏目前处于劣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后代的发展潜力,因此,要缩小收入差距。2.3我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义务教育、卫生保健、失业贫困救济、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化等支出的增长压力大,一系列社会问题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城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的作用尤为重要。
教育、科学技术和卫生医疗支出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支出项目,他们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达程度、教育的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保证教育机会公平,避免优秀的人才资源流失,就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向。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居民的卫生保健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有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多方面支出的一个综合性项目,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难以吸引资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增加农业人员收入,国家利用财政手段调节收入的再分配,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十分重要,免收农业税及一系列农业补贴,加大对农村教育支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的医疗社会保障支出等都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3.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巨大差距形成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总之,我国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2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已经形成,要因势利导,增强内力,加大外力,强化这种趋势的确认,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局面的实现。
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是要加快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两条关键路径:一是通过耕地规模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一部分有能力在城镇生活的农民工家庭放弃耕地以实行耕地的集中经营,通过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实现农业的规模生产,鼓励企业与民间资金投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与效益。二是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耕作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良种化水平,加大力度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率。
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外力看,就是政府要加大力度保护农业产业、扶持农村居民。从保护农业产业的角度看,农业是弱势产业,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风险。因此,一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同时,稳定农资价格,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真正从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收。二要扩大对农业生产保险覆盖面与保险水平,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三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种粮补助规模,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从扶持农村居民的角度看,农民是弱势群体,多种因素决定着这个群体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劣势。因此,一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减少,政府在公共财政收入稳步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的能力也将逐步增强。二是在稳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三是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全抵押、转让,住房抵押、变现,农村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三大政策红包中,大幅度增加财产性收入。参考文献
财政支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 我国财政支出也担负着很多重要的职能, 比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 除此之外, 财政支出对农业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关系着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农业的发展受到气候、地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加上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 更需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农业财政支出则是支持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国家增加农民纯收入的手段。农业财政支出的力度加大从直观上来看, 会对农民纯收入的增加起促进作用。深人分析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收人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于充分发挥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学者在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收人增长关系方面所做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 定量分析方面的文章并不多见, 且模型选择较为简单。王君萍 (2008)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协整分析方法, 探讨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为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实证的支持, 给出一个基本的政策结论。陈莉 (2011) 分析了安徽省从1995到2006年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 并把中央和安徽省做了比较。崔姚 (2011) 研究了河北省1978—2008年农业财政支出和农业贷款之间的关系, 认为河北省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贷款并没有起到增加农民纯收入的作用。李燕凌 (2011) 利用县乡政府2004—2006年的混合数据对县乡政府财政农业支出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目前县乡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产生了较好的农业生产效率, 但功能覆盖面较窄、缺乏个性化公共服务、对农民收人水平反应不敏感。梁娉如 (2011)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研究财政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了财政投入在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 并提出要注重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整合财政资金、建立评价财政支农绩效体系等对策建议。吴振鹏 (2013) 证实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正向拉动关系。王海洋 (2014) 研究表明: 各项财政农业支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有着显著差异, 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时滞。
本文借鉴了相关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收人问题的研究成果, 多数文献只研究了国家农业财政总体支出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 本文不仅研究了总体支出和农民纯收入的关系, 而且讨论了各项支出分别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农业财政支出的结构应该如何优化。
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同时我国的农民收入也在稳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提高到2011年的6977.3元 (见图1) , 这与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增加农业财政支出等惠民政策的贯彻实施是紧紧相关的。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在2007年调整了统计口径, 2007年之前, 我国的农业财政支出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基本建设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以及其他。2007年至2011年 (2012年, 2013年的数据暂未公布) , 我国的农业财政支出资金分为三部分: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一) 总体规模大幅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连续多年, 中央“1号文件”都提到“三农问题”, 而且国家也确实加大了农业财政支出总额。从1990年的307.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7.7亿元, 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见图2) 2011年的支出总额是1990年的34倍, 是1978年财政农业支出的56.9倍。但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 (见图3) 。1998年最高时达到10.7%, 2003年最低时却仅为7. 1%。近几年稳定在9.6%左右, 可以说国家并没有真正扩大农业财政支出力度。
(二) 各项资金的净支出额稳步上升 但占 支出 总额 的 比 重差异较大
由图4可得, 由于支出总额的提高, 各项资金的支出也有相应的提高。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比例在2010年之前都是最大的, 每一年都保持平稳的增长, 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所占比例最小, 同时四项补贴的增速也是三项支出中最慢的,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的增长速度最快, 且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可以概括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是财政支农的重点, 而四项补助的力度则相对较小。
三、实证分析
(一) 研究假设
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2007年开始, 我国农业财政资金主要是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四项补贴 (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等。不同性质的投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作用于最终的产出, 又由于各项农业财政支出差别较大, 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方式也各不相同, 此外, 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是应该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 农业财政支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2. 农业财政支出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四项补贴 (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效果不同。
(二) 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1990~2011年的农业财政支出费用 (z) 、2007~ 2011年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 (z1) 四项补贴 (z2) 、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z3) 这四个指标来探究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纯收入 (y) 的关系。
(三) 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1. ADF单位根检验。把农民人均纯收入记为y, 把财政支农总资金记为z, 时间跨度为1990~2011年, 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 对变量取对数进行ADF平稳性检验, 结果如下:
注:*, **, ***分别表示1%, 5%, 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从表1可以看出, 时间序列lny、lnz均存在单位根, 为不平稳序列, 而一阶差分之后的Δlny、Δlnz序列为平稳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检验。对变量lny、lnz进行协整检验。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协整方法来检验农业财政总额与农民纯收入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结果如表3所示:
对协整方程的残差ut进行ADF检验。由表2检验结果可知,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财政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 因果检验。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财政支出间的因果关系用因果关系检验法来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可以发现农业财政支农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的原因, 农业财政支出可以促进农民纯收入的增加, 每当农业财政支出增加1%, 农民纯收入增加0.10%。
(四) 各项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1. 模型构建。同理, 为了消除异方差影响, 本节对变量z1、z2、z3、y分别取对数,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007~2011年我国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t代表2007~2011年。
2. 对2007~2011年各项支出的回归分析。
(1) ADF单位根检验。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看是否平稳。结果 (表4) 显示z1、z2、z3、y均存在单位根, 为不平稳序列, 经过一次差分的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故可采用协整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
(2) 协整检验。本文采用最大似然协整方法来检验方程。检验协整方程估计结果如下:
检验εt的平稳性。对ε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协整方程结果表明, 从长期看, 农民人均纯收入、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四项补贴 (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 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中, 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最大, 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每增加1%,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约增加0.43%, 而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和四项补贴 (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 ) 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仅为0.19%和0.12%。其可能为: (1) 各项农业事业费可能存在一定的被克扣和挪用现象, 导致对农民收入增收效果不明显; (2) 四项补贴政策是从2007年开始才实施的, 效果可能不明显, 此外, 四项补贴的金额所占比例很小仅为14%, 还有可能是因为这部分资金直接打到农民储蓄卡上, 从而形成了沉淀储蓄。
(五) 结论
1.农业财政支出能够帮助农民提高纯收入 , 可以看做为一种公共产品的投资, 能够在一定程度下缓解市场失灵, 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总的来看, 农业财政支出的效率并不高, 总支出增加1%, 农民纯收入仅增加0.1%。
2. 在回归方程中 , 农林水利事业费、四项补贴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 其中,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所起的效用最大, 这也与国家近几年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相吻合。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相仿, 但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仅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的一半。四项补贴的支出最小, 但效果和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相差不多, 可以凸显出我国当前农业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3. 农业财政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维持农业稳定发展 , 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工具。农村财政支出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保障之一, 农村财政资金的总额大幅上升但增长速度为0, 农业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成为农民收入的制约因素, 且受政策影响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四、政策建议
(一) 继续加大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力 度 , 扩 大 农业 财政 支出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
中央财政是农业财政支出中的主体, 最好能够建立一种稳定增长机制, 保持农业财政支出的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 给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支出 的 总量 , 加 大 科 技、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
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特别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要致富, 先修路, 加大对农业道路的投入, 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其次,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大力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最后, 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的投入, 建立新型的合作农村医疗体系, 构建农村和谐文化事业。
(三) 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
每年农林水利事业费的投入量最大, 但贡献率却很低, 这是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明确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并进行分类管理, 改变以前管理混乱, 投入渠道杂乱的局面。将各项资金按性质和用途进行整合和归类, 将相同性质的资金集中并管理和使用。增加有效项目的投入, 减少无效的项目支出, 把资金发放到农村项目投资上, 缩减浪费大量资金却并不能真正提高农民收入项目的支出。同时, 注意资金投放渠道, 尽量采取资金财政直拨或者直接发放实物 (如机具、种子) 的形式, 解决农业财政资金发放环节多、被层层克扣的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更是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以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对1990-2011年中国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证实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正向拉动关系, 分析了20072011年各项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其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所起的作用最大。
关键词:农业财政,实证分析,农业纯收入
参考文献
[1]王君萍, 王强.基于granger方法的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 2008 (2) .
[2]陈莉.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7) .
[3]崔姹, 孙文生, 李建平.基于V.AR模型的农业贷款、财政支农对农民收人增长的动杰性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 .
[4]李燕凌, 欧阳万福.县乡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11 (10) .
[5]梁娉如.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 2011 (6) .
[6]吴振鹏, 胡艳.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江汉论坛, 2013 (1) .
摘要: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和其他支出,利用1978~2010年的财政支农数据,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现状并在建立结构式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考察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各类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各项财政农业支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有着显著差异,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时滞;中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为66.7%,而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仅为12.3%,中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虽然仅为0.9%,但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达到了20.6%。最后提出建议:政府应特别加强对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部分的资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进而提升对这部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应尽快对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减小财政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的投入比例,增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endprint
摘要: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和其他支出,利用1978~2010年的财政支农数据,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现状并在建立结构式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考察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各类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各项财政农业支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有着显著差异,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时滞;中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为66.7%,而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仅为12.3%,中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虽然仅为0.9%,但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达到了20.6%。最后提出建议:政府应特别加强对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部分的资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进而提升对这部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应尽快对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减小财政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的投入比例,增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endprint
学校名称:河北经贸大学 所属院系: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2011级旅游管理1班 联系电话:
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报告
经过将近半月的走访,我圆满的完成了暑期关于“农民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的调查,通过对衡水市武强县西张庄村部分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了解农民生活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影响农民收入多少的原因,农民增收途径,收入成分,消费的大小及消费途径。
衡水市武强县豆村乡西张庄村,是河北省最为普遍的一个农村。由于资源等某些因素,没有发展有力的实业,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产品,以及在外务工收入。通过调查显示近年来,各户的平均收入均稳步提高,年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变化较大,而主要消费支出为农资成本,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调查了一下几点:
(一)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
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二)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西张庄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靠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卖难,天灾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农户收入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2、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3、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
4、社会治安状况不好。
5、农村群众办事不便。
6、管理与服务跟不上。
(三)调查后,我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觉得制约农户增收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
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也曾为改变这种局面而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但是同时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产生刺激,造成农资价格也随之上升,结果依然是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
2、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然而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
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3、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并且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3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
4、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
5、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这些限制因素既影响了在农村科学种田,也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来自于农民自身的阻碍农民增收的原因。
(四)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
归结起来,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收入过低
据调查,大部分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本年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一些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较低,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
3、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
“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村家庭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子女教育支出为最。最近有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大部分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4、消费观念倾向保守,准备把收入节省下来存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变得更加容易了,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变化的不稳定性。这使得农民在消费行为中也更加关注收入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暂时收入对其消费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而农村社会的低市场发育和农民生活的诸多非正常因素使得很多农民依然会选择储蓄,以防不时之需和进行预期消费。
(六)追寻农民增收的出路
针对上面分析出的造成农民增收的原因,我认为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难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负担减轻后,使其更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活动,进一步增加收入,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2.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走城市化道路。同时可将政府补贴直接与农户棉粮产品挂钩;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3.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在教育上要加大投入,把好乡村教师的师资水平这一关,树立起一种加强教育的思想;在医疗
卫生方面要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养成有病就医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整治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文化项目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在农村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靠自身努力,进一步勤劳致富。
2012-7-19 9:10:00陕西统计局
上半年,安康市大力支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收入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同时,财政支出进度进一步加快,支出结构进步优化,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运行情况
1、财政收入大幅回升,实现了“双过半”。6月,财政收入较上月大幅回升,当月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亿元,上半年增长22.5%,与一季度和上月相比分别提高8.5和12.2个百分点,为今年上半年最好水平。
1—6月份,全市市级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29.4亿元,占年初任务的58.8%,比上年同期增收5.5亿元,增长23.2%。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亿元,为年预算的54.7%,比上年同期增收2.1亿元,增长22.5%。
2、税收收入增长提速,大部分税种实现较快增长。今年前五月,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截止6月底,税收收入止跌回稳,累计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6.1%,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全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1.3%、28.0%、29.2%。
3、非税收入增收贡献突出,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1-6月非税收入完成4.1亿元,增长66.1%,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99个百分点。
4、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重点支出保障到位。1—6月份,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2.3亿元,增长18.7%,占全年预计支出的47.2%。其中市本级完成6.4亿元,增长4.%;县区完成55.9亿元,增长20.6%。一般预算支出按照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更加注重扶持经济和改善民生,其中:教育支出16.95亿元,增长25.7%;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5.53亿元,增长26.1%;医疗卫生支出6.52亿元,增长11.7%;农林水事务支出6.43亿元,增长7.8%。
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财政增收压力大,收入质量有待提高。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增收后劲不足,收入质量下滑较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财税政策变化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与税收较快增长的局面并存,涵养税源的任务加重;三是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非税收入和一次性收入的拉动,缺乏持续性;四是收入质量不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63.1%,比上年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
2、财政压力前所未有,市与区县财政十分困难。安康市各级财政均为吃饭财政,供养人员多,财政负担十分沉重。工商质检等部门下划后,增加了大量供养人员和经费支出。加
之各类社会事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及民生工程覆盖面拓宽、标准提高,对财政资金配套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各种政府性贷款的压力最后都反映到财政,今年全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问题前所未有。
三、建议和措施
1、认真抓好财源建设,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进一步把握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着力培植税源,积极争取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项目,产业升级项目和龙头带动项目在安落地建设;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灵活运用和把握财税政策,创造宽松的财税环境,以壮大财源税源。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注重民生”的原则,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和调度财政资金。
【摘要】如何在现有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下实施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使有限的财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是加强财政支出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是转变财政管理职能、改进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也是对财政支出管理提出的新课题。本文对杭州市财政局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作了初步探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用科学的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对财政资金使用产生的结果和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收支规模扩大,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管理工作,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已成为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财政的三驾马车之一。通过绩效评价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固的财力保障。
从财政部到我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和实施办法并指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对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价,也是提高政府工作绩效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杭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杭州财政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发挥了重要的经济杠杆作用。1985~1989年四年财政收不抵支,四年赤字;94年摘掉赤字帽子;1998年,消化历年赤字,实现净节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9年,上百亿台阶;2005年,收入521亿,可用财力185.78亿,占收入35.67%;2004年1月,比全国提前两年停收农业税;1996年~2005年,7次调整最低保障标准,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3年,对失土农转非人员实行社会保障补助;2003年,设立教育资助券专项1480万元,33000名低收入子女受助;2005年,专项260万元补助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等;以上数字不难看出杭州财政支出更多地倾向教育、农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方面,把钱用到了老百姓最需要、最紧迫的地方。2007年12月,杭州市被评上“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是有充分依据和说服力的。
作为直接承担对杭州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和追踪工作的财政部门一直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个世纪80年代对专项经费实行跟踪反馈;90年代对事业周转金和经费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开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工作试点。成立评价办公室和专家咨询组,确定相关企业作为试点,探索绩效评价工作在企业效益评价、经营者业绩评价、企业管理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做出综合评价;2003年在总结7年财源建设的经验上,提出了“绩效财政”新思路,在坚定政府引导、扶植、促进经济发展必要性的同时,明确了现阶段推进绩效财政着重需把握“扶植方向”与“规避风险”两大关键问题;2005年提出了对所有预算内外用于建设的资金坚持绩效考评的原则,对各专项资金都要建立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等制度。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人大和审计、财政等部门审查监督,财政项目支出要逐步推行绩效考评制度。特别是杭州财政局财政监督局成立以来,开展了对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内容的监督检查;对财政局内部19个财政处室的内部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内部控制制度、专项资金管理、行政收费收支管理、基础资料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及财政性专项资金追踪绩效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05年,财政监督局将监督视野从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拓展到财政资金的有效性上来,探索开展财政资金的有效性监督试点,提升财政监督层次。选择了部分建设项目进行绩效监督试点,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分析和报告,对项目实施必要性、设计的合理性、实施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情况和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杭州财政部门也开始关注怎样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进步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深化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2007年9月,市政府印发了《杭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通知,对开展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作了明确详尽规定并确定我市今后绩效评价工作重点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全面试点工作,同时又开展了:
1.加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研究课题小组,通过分析杭州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借鉴国内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经验,完成了《杭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和《杭州市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分别获2005省财政系统调研课题和2006年财政学会课题成果二等奖,为开展我市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2.积极探索试点项目:2005年对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试点;2003~2005年对5.1亿再就业资金实施评价;上塘高架延伸、西湖隧道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2007年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涉及一百多个单位自评,在此基础上抽查重点评价,为建立全面系统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打好基础,摸索出一条以企业自评为主、财政和主管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和重点评价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7~8月对省环境自动检测网络建设项目涉及7个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8个地表水质自动检测站项目;对我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的广电公交媒体等45个项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等等,开展了多项试点工作。
3.树立绩效监督理念:在进行资金安全性和合规性监督检查同时关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和固定资产清查专题调查等工作中,查补沉淀财政资金1994万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同时,制订了绩效评价工作配套措施和五年规划,设置了专职机构、建立了专家库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等。
然而,要真正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财政支出范围广,支出绩效呈多样性,有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有长短期效益;直间接效益等,很难用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经济发展由外向型增长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合理选择。但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政府在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上要逐步优化,以期财政支农支出不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学术界关于财政支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改善其结构和方式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杨爽,2006;陶然、刘明兴,2007;张勇 ,2008;梁文凤 ,2013);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和方式一般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章奇,2003;陆铭、陈钊,2004;黄祖燕等,2005;李秉强,2007;陈安平、杜金沛,2010)。
一、财政支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一 )财政支农支出
1. 公共财政理论 。 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 》一书中提到 ,我们之所以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牛奶、面包,并不是挤奶工、面包师们的仁慈,而是在他们这样做的同时,自身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是“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主要思想,也是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形象描述。但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及周期性的失灵,就需要另外一种体制——公共财政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公共财政对于市场有效领域不予干涉,对于市场弱效或无效领域加以调控和监督,从而为保证经济的平稳良好运行提供保障。
公共财政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不可能使资源的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公共财政通过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优化一般支出;通过政府投资、税收、补贴等方式,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等,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二是收入分配职能。效率和公平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内在要求,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市场通过一切手段,以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公共财政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金、补贴等;通过加强税收的调节,如个人所得税、“营改增”等税制改革; 通过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等方式,以求达到公共财政调节收入的目的。三是经济稳定职能。公共财政通过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如加强环境治理、加快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物质文明构建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通过加快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现象。
2. 财政支农支出政策。财政支农政策是各级政府利用税收、补贴、分配等方式来支持和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综合政策。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包括: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科研、农业综合开发、农林水事务费用支出、农产品流通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财政扶贫等项支出。
我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具体有:(1)取消农业税,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对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3)加大对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4)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不断探索农地使用流转的形式,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大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5)疏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6)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落实“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7)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分享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体现了社会公平,为新型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城乡收入差距
度量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二是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因为消费和收入息息相关, 而且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把实物补贴、财产等隐性因素考虑进去,所以用消费水平差异能更准确地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状况。
1.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又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名义值之比;第二种是剔除物价因素之后的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值之比 (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 ,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值的绝对差距在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的变化趋势则比较复杂。
2. 城乡人均消费差距。度量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可以通过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的差值来衡量。
度量消费水平的指标还有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与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 家庭收入越少,恩格尔系数越高。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会逐渐下降,恩格尔系数会逐渐变小。从图2中可以看出,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
(三 )财政支农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揭示了人均财富增长与人均财富差距之间的内在基本规律,即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差距会随着人均财富的增长逐渐拉大;当人均财富的增长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人均财富差距会出现一个拐点,即随着人均财富的进一步增长而逐渐缩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一方面要靠市场力量的自发调节,另一方面要靠公共财政的干预调节。财政支农支出隶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公共财政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使经济社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能够兼顾公平。具体来讲,政府通过税制改革,逐步完善各类税种, 目的就是要逐步缩小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解决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 缩小高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消费差距;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可以很好地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变量的选取
1. 城乡收入差距 (gap)。 文中选择使用剔除物价因素之后的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值之比来表示城乡收入差距。
2. 财政支农支出指标 (fsr)。 文中选择使用财政支农支出与财政总支出的比值作为财政支农支出指标。
3. 城 镇化指标 (nri)。 文中选择的城镇化指标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之和与总就业人数的比值。
4.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 (infri)。由于其它指标使用的都是比值,所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使用的是农村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对数值。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中所进行的实证分析是基于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金融年鉴》(2009-2013)、《中国财政年鉴》(2013)。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向量自回归(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三 )实证分析过程
1.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注:*表示按照以上标准选择的最优滞后阶数。
如表1所示,在5个指标中有4个指标认为应建立VAR(1)模型,则文中确定建立VAR(1)模型。
2. ADF单 位根检验
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很多,文中使用的是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汇总如表2。 (c,t,p)分别表示变量在检验模型中的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变量gap、inrfi都是二阶单整序列,而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变量之间就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变量gap、fsr、nr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 协 整检验
对变量gap、fsr、nri进行协整检验, 得到它们之间的协整方程如下: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财政支农支出指标与城乡收入差距指标之间呈反比,城镇化指标与城乡收入差距指标之间呈正比。
三、结论与思考
(一 )研究结论
1. 财政支农支出指标与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呈反比。政府通过农村救济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等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2. 城镇化指标与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呈正比。政府在大力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使农民逐步丧失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切断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在城市不断扩容的同时,城镇市民的财产性收入又在逐渐增加。这是城镇化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注:此表为Eviews6.0软件检验结果。
(二)政策性思考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优化支农支出结构。 (1)持续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2)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 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增强其获得非农业收入的能力。 (3)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似的公平待遇。 (5)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力度,推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2. 合理运用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 (1)加强财政补贴政策法规建设,做到财政补贴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逐步增加财政补贴的额度,改进支农财政补贴的方式和方法。 (3)提高财政支农补贴的资源配置效率,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章奇,刘明兴,陶然,Vincent Yiu Por Chen.中国的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金融学,2003(1).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5]李秉强.我国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陶然,刘明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开支及财政自主[J].世界经济文汇,2007(4).
[7]李普亮.财政农业支出、农民增收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南方经济,2012(8).
[8]尚晓贺.财政支农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00年-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极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中央政府执政重点逐步转向建设“和谐社会”,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自1978年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持续扩大”的增长路线①: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09.8元,到1980年增长到261.46元;1980—198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242.56元;但是自1985年以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持续的波动上升,直至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1709.12元。蔡昉、杨涛(2000),Yang、Zhou(1999)、世界银行(1983)等研究也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很难以惯用的库兹涅茨·威廉姆森“倒U”假说解释,而是呈现出不断波动扩大的趋势。
城乡收入差距不仅体现在可支配收入上,城乡人均占有金融资产、社会保障、消费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乡统筹一体化、外贸融资、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有众多不利影响。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农村自身努力,同时更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引导,政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制定正确的政策首先必须了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认为工业与农业部门的不同生产方式及其不同的产品需求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Lewis(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并指出现代工业部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面向市场进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活动,生产效率相对较高,所以劳动力工资收入也较高;而农业部门由于各种约束少有产品流向市场,传统部门也很难从现代部门中获益,所以农民的收入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此外,陆铭、陈钊(2004)、马从辉(2002)、刘文勇(2004)等也认为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政策确实人为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工业部门采取资本倾向技术限制了对农村劳动力需求,经济资源向城市重化工业集中,保障工业增长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形成不利于农民的“剪刀差”, 严格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相互流动(蔡昉、2001)等,这都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陈宗胜(2000)通过考察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不同的发展状况,将二元经济结构视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只要传统农业部门没有摆脱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城乡收入差距就很难缩小。
政府财政投入也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并且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是相呼应的。财政支农力度不够、城乡社会保障分布不均衡、农村税收负担沉重、农村科教支出偏低、农村公共支出绩效低下等都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财税原因(沈坤荣、张璟,2007)。Becker(1975)利用人力资本理论论述了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指出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Tin bergen(1975)从供给和需求理论解释收入分配,认为劳动的过度供给导致了低工资收入,而解决的方法是要使教育发展超过技术发展,有意识地造成非熟练劳动力的过度供给和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减少收入分配的差距。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而教育需要政府财力的大量投入(邹国平,2004)。此外,李实(2003)指出农民承受不合理的税费负担及对农村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歧视是造成城乡收入扩大的重要因素。程开明、李金昌(2007),陆铭、陈钊(2004)从城市化偏向角度考察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前者采用1978—2004年时间序列数据计量证明城市化偏向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其中财政支出等非价格政策城市化倾向日益突出加速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蔡昉(2003)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路径,发现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起了以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为目标、有效排除农村人口的排他性劳动就业制度和福利制度。刘成奎、王朝才(2008)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实证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科教文卫支出,适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调整支农资金支出方向,增加农村地区的办公人员经费等。
现有文献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理论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专门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原因研究(特别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已有实证研究采选的数据比较单一、缺乏说服力。本文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政策目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重点讨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与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现状描述、研究设计和资料来源,第三部分是实证结果及理论解释,最后得出简单的政策建议。
二、现状描述、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农业公共支出现状描述
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救济费用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其中主要以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主,农业救济费与科技费用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小。从规模上看, 国家各项农业支出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从1978年的51.14亿元上涨到2006年的504.28亿元。
与农业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不同,财政支农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是不断下降的;同时,农业的支出税收比(农业总财政支出/农业总税收)却不断缩小。其中,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1%下降到2006年的1.5%,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3.4%下降到2006年的7.8%。农业的支出税收比由1978年的5.3下降到1996年的1.9,随后年份稍有增加,到2006年达到2.9,但还是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将近一倍。政府从农业收取的税收增多而相应支出却减少,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其承担税收相应的公共服务。
总体来说,农业支出呈现出以下趋势:农业支出绝对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相对比不断下降,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是农业支出重点,农业救济费和科研费用却相对较低,政府从农业部门收取更多的税收,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却没有相应增加。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Barro(1990)构建古典AK数理模型,提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产出水平的研究框架。模型以政府预算分类为前提,运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政府公共支出作用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之中。具体生产函数形式是:
Yt=AL1-atKatGβj
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代表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L为有效劳动力,代表某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K为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代表某地区投入再生产的物质资本;G为某地区各项财政支出水平,A表示技术。假设技术系数为常数,等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InYt=c+(1-a)InLt+aInkt+∑βjInG
本文研究的是如何调整财政结构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收入与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在此基础上,若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对GDP可以近似替代,则等式可以用来检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由于政府支出预算在年初编制,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所以允许滞后期的存在,滞后期的选择以检验标准最优为准②;为了避免数据不平稳带来的伪回归现象,对解释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确定是否需要加入时间T剔除趋势项的影响;固定效用模型或随机效用模型的选择由Hausman检验得出。
本文将依次构建三个等式进行实证检验,其中Yt 依次代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及人均城乡收入之差;Lt 代表就业人数;Kt代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额;Git为各项财政支出。本文将财政收入分为转移性支出、投资性购买支出和消耗性购买支出以考察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及政策性补贴支出,主要体现福利保障体系的真正受益者并以此判断政策的调整;投资性购买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流动资金、企业挖潜改造等,用以检验投资性购买支出更多地刺激了农村还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消耗性购买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及科教文卫事业费用等,用以考察政府公共服务更多惠及哪个群体。本文采选的是省级面板数据③,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为避免分税制改革带来的数据波动及考虑到2007年财政支出分类口径大幅度的调整,本文截取的年份为1995—2006年,所有数据均以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准进行平减,数据直接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量操作由Eviews5.1完成。
三、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GDP与城乡人均收入分别做PCSE极大似然估计回归,发现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与GDP的相关程度分别达到了95.25%和98.61%,可认为人均收入指标近似替代GDP指标是可行的。根据设计方案依次对财政支出结构与城市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城乡收入之差三变量进行OLS回归,最终结果(见图表)所示:④
以不减小R2为准则,经过多次检验选择了滞后1期为标准;通过Hausman检验,三个方程都显示使用个体随机效用模型,最终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城市化流向的社会投资和人才资源集聚的确加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都显著地提高了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系数的T值在1%或5%左右都通过了检验),但是它们对城市和农村的促进作用是不相同的。对城市人均收入(系数分别为0.0757、0.5816)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农村(系数为0.0635、0.4844)。Lipton(1977)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容易发生投资、税收、金融等城市化偏向的资源配置,使经济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地增长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执行严格的城市化偏向政策,率先开放东部沿海城镇区域,私人投资及社会投资大量配置给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政府政策扭曲了资本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在过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却造成了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局面。经济发达区域容易形成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农村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向城市集聚造成农村地区严重的人才流失;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严格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把农民排除在城市经济发展受益圈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可避免。
2、 城市地区是转移性支付的最大受益者,社会保障体系明显向城市倾斜。转移性支付主要是抚恤与社会福利救济费与社会保障支出,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转移性支出显著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转移支付对提高城市人均收入的作用(0.2365)明显高于农村地区(0.1525)。我国自建国以来在医疗、养老等方面为城镇职工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居民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地区则主要推行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保障体系。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所耗费社会保障费用不足总额的11%,而仅20%的城市人口则消耗了近89%的社会保障费用。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农村地区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3、 基本建设和企业补助性支出向城市工业倾斜,国家支援农业支出发挥作用不大。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是投资性购买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实证检验来看,投资性购买支出对城市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收入弹性,但对农村人均收入提高作用十分不显著,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人均收入的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分布不均等是我国公共产品提供的难题,我国的基本建设资金几乎全部向城镇投放,基本建设投资所建成的交通、通讯、水电力、公共设施等公共品基本被城镇居民享用。基础设施具有巨大的投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地区对公共品的享受程度很低,直至如今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受到限制。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支援农业建设各项财政支出却没有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第一、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实际支持力度是不断减小的,农业财政支出占GDP及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农业资金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农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都需要持续稳定增长的农业资金。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却一直实行“抽农补工”的收入分配政策,把农村财富向城市工业转移,必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第二,我国虽然一直强调支持农业,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农业歧视现象。农业资金发放不到位、使用效率低、配置不科学等,都使得农业支援资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对农村地区经济贡献率低,无法发挥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4、 消耗性购买支出内部各项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各有不同。消耗性支出对提高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差距作用都是显著的,并且影响程度大致相同(影响系数分别为0.0275和0.0235)。消耗性购买支出主要包括科教文卫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已有研究大多都表明科教文卫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是显著的,无论是国家给予农村的教育支持、科技支持还是卫生改善,都有利于长期科学地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财政在科教文卫上的资金投入还是较为偏向城镇,但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边际效用要高于城镇地区,政府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方面的财政投入显著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刘成奎,2008;刘文忻、陆云航,2006)。就行政管理费用而言,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是行政管理支出费用的两大部分。人员经费几乎全部是城镇行政人员的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是比较低的。办公经费也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较为完善的发展经济环境,城镇居民是行政管理费形成公共服务的主要享受者。相反,农村地区由于地域限制、人员冗余、机构重叠繁杂、办事效率相对低下等原因,使得农村居民从行政管理支出受益程度远远小于城镇居民。
总的来说,我国的人力、物质资本及财政支出都呈现出较强的城市偏向;转移性支出、资本性购买支出、消耗性购买支出的一部分都显著地提高城市居民收入,而其对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作用远不及城市或者效用根本不显著;科教文卫支出对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有正向作用,但因发挥的拉动作用不够大,因此消耗性购买支出总体上还是表现出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
四、政策建议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了我国总体消费能力的增长,影响了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实证检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政策建议:
1、制定有利于农村资金导向的政策,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重点扶持有利于农村地区资本积累的项目。
2、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流动,促进农业人口顺畅转移,建立各种有利于防止农村人才流失的就业政策。
3、提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费用所占比例,改变农村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保障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医疗及养老保障体系。
4、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力度,引导农民科学发展生产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保证农村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5、继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科技方面的财政支持,真正以科学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6、精简农村地区政府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优化人员结构。
注释:
①城市收入和农村收入分别由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表示,分别以1978年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进行平减,所有数据经由《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数据整理所得.
②这里以调整后R2最大为准则.
③由于数据的不完全性,本文没包括西藏省,将四川省和重庆市数据进行合并.
④括号里的数值表示t值,星号表示显著程度。★★★表示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5%的水平下显著,★在1%的水平下显著。面板数据ADF检验显示,城市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社会投资总额、就业劳动力都显示为I(0)平稳,财政各项支出显示为I(1)一阶差分平稳,则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共同运动的趋势,不需要加入时间趋势项.
参考文献:
[1]Barro R.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103-125.
[2]David Ricard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M].Bohn’s Economic Library,1891.
[3]Lipton M.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of development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5]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2003(2).
[6]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7]赵红军,孙楚仁.二元结构、经济转轨与城乡收入差距分化[J].财经研究,2008(3).
[8]刘文忻,陆云航.要素积累、政府政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
[9]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9).
[10]刘文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1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2]刘成奎、王朝才.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公平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8(2).
【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推荐阅读: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07-08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09-21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11-04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07-10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10-28
2024年财政收入情况分析06-26
镇财政收入和预算执行情况半年总结10-10
支出审批制度06-29
消费支出论文06-30
经费支出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