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推荐9篇)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 篇1

肠、诺如 预防保健科会同医务科及24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

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 将报告卡交兼职报告员张 倩处 确认后将由预防保健科人

员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

兼职报告员在病例就诊后48h 病例报告卡》(附件2),附内将信息录入“食源性疾病监 送病历信息至县疾控 测报告系统”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登记本上登记留存记录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 篇2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个案或事件;(3)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4)未经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公共卫生科。

3.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山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山亭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职 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 分管院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小组

组 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院内专家会诊;各临床科室主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我院指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科负责医院内报卡的搜集、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了解各科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感染性疾病科、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分管院长应组织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小组尽快进行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山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各临床科室主任向公共卫生科提交以下资料并及时上报至山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山亭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各临床科室主 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某区人民医院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篇3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组长由单位法人代表或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食品安全管理员担任,应急处置小组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开展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及相关要求:

1、食源性疾病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法人或负责人,本单位法人或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报告内容包括发生食源性疾病事故的时间、地点、单位、发病人数、住院人数、救治医疗机构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阻碍他人报告。并做到按相关部门规定的时间报告事故处置动态情况。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组织人员将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人或疑似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人员及时送往就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与就诊医疗机构联系,并派专人到医院守护病人,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做好相关善后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和不稳定事件发生。

3、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立即封存原有的加工现场、食品留样样本、食用过的所有剩余食物及食品加工有关原料、辅料等;立即封存加工现场的工具及用具;禁止擅自销毁和破坏现场,追回已售出的可疑食品。

4、收集当日(餐)就餐人员信息(包括就餐人员名单、住址、去向、联系电话等)。

5、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公开,保障消费者在事故发生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权。

6、协助配合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三、总结:

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总结,分析、查找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训,认真整改。进一步做好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工作,堵塞危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漏洞,确保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向相关部门书面报送整改措施及总结。

四、责任追究: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篇4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

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工作手册

一、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

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

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二、监测对象

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三、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报告,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8.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见附表2),若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应通知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见附表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网络上报;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以根据附表2中规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或视食源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自行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9.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10.食源性疾病流程图(附表1)

1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附表2)

四、质量控制

1.提高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判断能力。由防保科组织全院职工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知识培训,加深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理解,提高发现和甄别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能力。增强报告意识,培训后进行相关知识考试,考试结果和考核挂勾。

2.院领导组及时收集国家发布的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信息,制定处置意见和下步工作方案,针对本院实际工作情况做及时调整。

3.防保科每天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收集,每周到各临床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迟报、瞒报、谎报现象,及时上报院领导,追究其责任。

4.各临床科室要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知识学习,并进行不定期测试,测试不合格要计入当月质量考核。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总结 篇5

为了提高我院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于2018年5月19日对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现将培训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在培训前精心准备了培训资料。内容包括:①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宣传、诊断相关知识。②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为了加强我院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培训是保障。本次培训参加人员为本院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通过本次培训,充分掌握了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基本治疗,及报告时限、程序,报告卡的填写,同时增强了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加强了工作的警惕性。

在今后的日常工作诊断中,全面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切实做好我院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 篇6

自2017年我院成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全年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病例、异常病例进行了监测,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并上报,按时完成了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任务。

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2016年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豫卫食品〔2016〕5号)对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

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某某 业务副院长 成 员:某某 公共卫生科科长 某某 网络报告员 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 组 长:某某

成 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

二、监测内容

1、监测科室 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

医院2018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18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4、填报流程与时限(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的,在诊断后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公共卫生科。

公共卫生科对于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并及时予以网络报告;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于诊断后48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及医政科。

医政科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公共卫生科在必要时配合会诊并承担病例信息的上报工作。对于个例食源性异常病例,于16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在会诊后当天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对于2例及以上食源性异常病例,于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立即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 篇7

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为做好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了解我省食品安全现状,切实掌握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结合我院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特制定我院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依据

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章第十四条明确说明:“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第七章第一百零四条指出:“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二、目的

为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三、领导小组 组

长:吴玉峰 副组长:魏新社 成员:宋光明、王全兴、郭立军、张学睿、李伟、刘兰茹、王中阳、朱林、唐朝峰、田登利、王国民、代灿灿

2、职责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负责对食源性疾病诊断、必要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

感染管理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收集食源性疾病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四、监测细则(1)定义:

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2)重点监测科室:内科、儿科、肠道门诊、急诊科等科室。(3)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优先)监测对象包括: 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4)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监测包括病例信息监测收集和病例上报两部分工作内容。

监测内容监测化学污染物及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负担调查有害因素监测病例监测

五、监测报告流程

⑴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后,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等上报感染管理科。

(2)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感染管理科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信息确认后,,在2 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

(3)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六、救治流程

(1)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医生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及时报告疾控中心。

(2)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现2 名或2 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七、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2)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及时主动地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3)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严格奖惩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 篇8

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避免食源性疾病危害公,健康。加强我中心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能力,特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XXX中心食源性疾病工作监测组织机构。

XXX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主管领导: XXX

XXX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管员:

XXX 第二条

食源性疾病工作程序,制度

1,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首诊医生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登记工作,专管员不得瞒报,迟报,谎报。

2,首诊医生按照病例情况做好门诊登记,认真填齐填好“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尤其是信息表中病例基本信息及暴露信息和带*号项目。)并转交监测工作专管员。属于传染性疾病的门诊医生要按照相关要求另行进行上报。

3,食源性疾病监测专管员负责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和网络上报。

第三条

食源性疾病工作考核与奖惩办法

1,社区中心将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对于不能及时发现.准时上报的将在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

2,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进行填报,或者瞒报谎报缓报的,一经查实,要求其及时填报。并将给予教育及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按照《食品安全法》进行处理,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XXX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80515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常识: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三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第一百零四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有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监测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通过对散发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支持。

苗圃资源性资产调查报告 篇9

***林场资源管理科接受***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对***经营苗圃中果树、果树苗木、绿化苗木、零星树木等资源性资产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苗圃基本状况

根据***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苗圃位于遵化市***镇,东至现状石子路,南至孙各庄,西至雷新玉银杏林,北至现状土路,面积62.57亩。该区域是引滦入津中段平原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2℃,年降雨量600mm,全年无霜期200天。

该苗圃圃地由原来农田转化而来,所有权归属为**村集体所有,经营权由王小峰所有,所调查的资源性资产是该经营地块范围内的果树、果树苗木、绿化苗木、零星树木等资源性资产。

2、调查目的***苗圃所在地为遵化市新城建设拆迁征地,调查目的在于查清现有果树、果树苗木、绿化苗木、零星树木等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为该苗圃中资源性资产的价值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3、调查时间

2009年6月13日至6月30日。

4、调查单位资质

调查单位具有国家林业局颁发的甲A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证书(林资证字甲A001号)。

5、主要技术人员

参加本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有:

王小平***林场资源管理科,高级工程师

严书***林场资源管理科,工程师

蔡国庆***林场资源管理科,教授级高工

卢金铃***林场资源管理科,工程师

此外,为了确保调查质量,我们还特地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果树系原系主任孟昭清教授作为顾问,参加了整个调查工作。

6、调查方法简述

本次调查采用的技术方法,是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城市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木本苗》的规定,结合资产特点和资产评估要求确定的。基于***苗圃果树、果树苗木、绿化苗木、零星树木等种类多、地块小且呈不规则零星分布的特点,本次调查中,在现地分块的基础上,对于百合、紫叶小檗采用了现地实测面积、典型抽样清点进行量测,对于小

部分的速生杨、栾树、白蜡采用了全面清点行数、典型抽样清点每行株数进行量测,其它大部分的速生杨、栾树、白蜡以及其它树种,都采用现地分块、全面清点量测的调查方法。

7、技术标准

本次调查按照专家和课题组提出的《果树、苗木、零星树木调查、分类意见》执行,具体见附件。

8、技术保障

本次调查中,外业工作采用了踏查——详细调查——检查与补查的技术路线,内业工作采用了双轨作业法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录入检查——数据统计,最后由项目组统一编写报告,在技术上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和可靠。

9、调查结果

9.1资产数量和质量

经现地全面调查、量测和内业计算统计,****苗圃拥有的资源性资产列入表1(略)。

9.2质量检查

在调查过程中和调查完成后,项目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跟踪检查,检查的误差率情况如下表2所示。表2调查与检查的误差率表

树种/区块 紫叶小檗 百合 香椿 西北角油松 房东北路边

栾树 房东侧大毛白杨林 西南角核桃

误差率-2.0% 1.8% 4.3% 1.3%-3.8% 2.7% 4.6%

上一篇:村社区矫正工作总结下一篇:施工技术总结编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