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共8篇)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篇1

摘要:广州会展有其独特的模式,无论是政府招商建设还是展馆周边的配套设施都在不断完善当中。广州展览会具有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等多方面的特点,通过分析广州会展业的优势与不足,能让我们更好总结其经验并得到借鉴。

关键字:广州 会展 发展

正文:

一、广州的会展经济模式

广州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在发展新区建设展馆,由当地政府招商建设展馆周边配套设施,商务部主导展馆的建设与运营。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建于2002年,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的琶洲岛,紧邻珠江,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00亿元,规划总用地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首期工程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二、三期工程已经启动。广州市在琶洲展馆周边规划了89.2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用地,各类服务设施目前正在建设中。

二、广州展览会情况分析

1.专业化

2006年各类展览会专业化程度都较高。以第100届广交会为例,仅琶洲展馆一期展出工业类商品,就含家用电器、电子及信息产品、灯具灯饰、工具、机械及设备、小型车辆及配件、五金制品、建材、化工及矿产、车辆及工程机械等10个专业展区,有8229个展位;二期展出日用消费品类商品,含日用品、食品及茶叶等8个专业展区,有8615个展位。再看流花路展馆:一期展出纺织服装类及医药保健类商品,纺织服装类含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原料面料、抽纱、地毯及挂毯、裘革皮羽绒及制品、鞋帽7个专业展区,有6518个展位;医药保健类含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1个展区,452个展位。二期展出礼品类商品,含礼品、装饰品、玩具、编织品、园艺、钟表眼镜、办公文具、体育及旅游休闲用品8个专业展区,有6954个展位。

2.品牌化

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品牌展区备受采购商关注。占展位总数14%的品牌展区成交额累计达到66.3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31.6%。居前三位的广东美的集团成交9亿美元,广东格兰仕集团成交6.3亿美元,青岛海尔集团成交4.7亿美元。

第100届广交会首次设立综合展馆。为充分展示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和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的风采,第100届广交会的品牌展区展位达4175个,占总展位的13%,而进入品牌展区的企业共有805家。这些企业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147个出口名牌参展企业;二是由各个交易团推荐,并经严格审定,符合商务部关于广交会品牌展区七项准入条件的企业。这其中就包括诸如名瑞、格兰仕和TCL、虎头等不少来自广东省内的知名服装、家电、电子信息产品品牌。

3.国际化

近年来,广州展览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以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例,世界零售商250强中,有81家到会,排名在世界前20名的有14家。又如2006年11月14~16日为期三天的亚洲皮革展,作为广州最专业的国际展览之一,展会中180多家参展商中70%来自欧洲,他们带来了最专业的皮革流行趋势,吸引了大批时尚专业人士、设计师纷纷到会,1

熟悉最新的时尚趋势。

由广州锦汉展览有限公司主办的“2005中国锦汉礼品、家居用品及装饰品交易会”是广州首个获得UFI认证的展会。2006年“中国锦汉纺织服装及面料展览会”也获得了全球展览业协会(UFI)的认证,广州锦汉国际展览中心也被UFI吸纳为正式会员。

4.参展者动因

分析参展者的动因主要有:一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宣传公司形象;二是与老客户保持密切联系,把展览会作为同行交流的殿堂;三是结交新客户;四是开拓新的客户市场;五是推广新产品;六是签订销售合同。

此外,参展商还各有所图。例如第100届广交会上,宁波代表团为宁波中国日用消费品展览会进行宣传,因为该展会举办时间是来年的六月份,所以广交会就成为其招商和联系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广交会场馆内,香港贸发局也设立了展位推介旗下展会,在馆外,义乌设立接待站,吸引外商眼球。

除了推广地方展会,也有参展省市把广交会当作推广地区特色的平台。如云南省带着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来广州巡回商演;海南交易团举办大型的经贸旅游推介会。

三、广州会展业发展具有的优势

一是政府重视。广州市政府根据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将发展会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将会展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2003年即已提出将广州建成“华南会展之都”。在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并于2005年4月正式成立了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会展业已由最初的自发运作逐步转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自觉发展的良性运转轨道。广州遵循“立足珠三角、面向海内外、服务全中国”的宗旨,按照“品牌国际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智能化”的方针,借助地处泛珠三角核心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引导,发展多门类、高档次、强辐射的会展业,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这是广州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是会展业本身起步早,基础好,形成了广交会品牌,积累了许多办展经验。广州拥有国内一流的会展基础设施,大中小各类展馆设施体系齐全,可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展览市场的需求。已有49年历史成功举办了97届的广交会被称为“中国第一展”,是国内历史最悠久、影响范围最大的名牌展会。广交会办展多年,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广交会业已成为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平台,利用展会展出的机会优化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比如设立企业参展资质标准,提高参展企业质量;适当降低门槛,支持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展位分配倾斜,鼓励支持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品牌展区,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三是发展会展业的城市环境优越。这包括广州所具有的雄厚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良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广州的经济基础和会展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较好。珠江三角洲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每年出口值占中国的三分之一。广州位于最具活力的珠三角的腹地,是中国南方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最大集散地,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以照明业为例,中国60%以上照明业集中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是中国南部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中国重要的海空大港和交通、通讯中心,中国经济可以通过广州及整个珠三角地区走向全世界。

四、广州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广州会展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珠三角其他一些城市也把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并且大兴场馆建设,造成了一些低水平竞争的冲击。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都把会展业作为“十五”大力扶持的产业。国外知名会展公司也借中国“入世”抢占会展业制高点。相比之下,广州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早,但除了广交会已形成一定品牌优势外,总体上品牌不强。广州虽然展馆面积大,设施好,但品牌不强,会展运作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数量,轻质量;重综合展,轻专业展;重产品交易,轻品牌打造;重招商引资,轻配套服务。

二是会展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运作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广州主营会展业务的企业有353家,按平均每家需求量20~30人计,共需专业人才近8000人而已。目前国内会展业发展中普遍存在会展业产品雷同、低水平重复竞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专业人才的匮乏,会展业产品雷同是展会规模普遍偏小的必然结果,因为面积小且分散的展馆只适合小规模办展,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缺乏注定会导致低水平办展。小规模重复办展的直接后果便是参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客户分流、资源浪费,展会吸引力不强,最终会制约会展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进程。

三是缺少名牌会展企业。一方面,广州目前缺少国际会展旅游的专业服务公司,缺乏专业会展旅行社,许多国际会议大多由几个部门联合或由某家旅行社兼办,这显然不能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现有会展企业受短期经济利益的影响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长远观念,这种落后的经营理念表现在会展活动运作中就是“尽可能多地办展,而不注重内涵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会展品牌的树立。品牌展会、品牌会展企业和品牌会展城市之间的关联性极强。

四是尚未形成良好市场秩序。这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对会展业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协调、鼓励、支持办法,缺乏对会展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审查制度;会展举办主体素质差,整体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一些场馆管理方式陈旧,服务意识差,一门心思为了创收,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甚至有一些展会以各种手段“骗展”,结果在国内外客商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会展业协会成立伊始,还未充分发挥作用,缺乏对会展业的调查统计和理论研究,难以准确评估和预测会展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五、广州发展会展经济的经验

一是加强展馆及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是发展会展经济的前提。展馆及周边设施是举办展会的基础,各地政府一般都会对展馆及周边设施规划用地给予前瞻性的考虑。广州市政府在新建设的会展中心周边,预留了将来展馆扩充建设的用地。另外,广州政府非常重视以展馆为中心枢纽,构建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坐落在繁华热闹、交通便捷的新港路上,毗邻广州地铁二号线、公共汽车赤岗总站,有多条公交线路在这里交汇。

二是精心打造会展品牌、培育会展企业是发展会展经济的龙头。会展品牌是会展经济链中最富创意、最具价值的环节,会展企业是打造会展品牌最重要的主体。因此,广州政府都把打造会展品牌、培育会展企业作为发展会展经济的龙头。在会展品牌方面,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加快吸引展览策划、展装等文化创意企业集聚是发展会展经济的载体。展装等文化创意企业是会展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的经验表明,在大型会展中心周边,会形成为会展服务的文化创意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聚集区。广州市政府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周围规划了充足的商务办公和商业配套用地。在吸引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广州政府还对与这些企业相配套的功能性用地进行了规划,比如针对展装企业在仓储、加工、物流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在距离展馆稍远的周边地区规划了产业用地。

四是完善展馆周边地区的商务环境是发展会展经济的应有之义。会展是一项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层次的商务活动,因此,会展业聚集的人群具有流动性强、素质较高、消费力较强的特点,对展馆周边的商务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周边已经规划建设6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2座,公寓式酒店4座,总面积20.3万平方米,规划还包括商务展示、餐饮、娱乐、文化、商业、金融、邮政等服务设施,这些设施方便了参展客商,推动了会展经济发展,也在交通高峰期起到了分流出入人员、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五是加强对会展业的科学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发展会展经济的保障。会展是一项需要在瞬间聚集大量人流的产业,必将对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广州的实践来看,既有做好展会期间公共服务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一般来看,展会期间会大量增加的公共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公共交通疏导、餐饮卫生监督、安全生产监督、公共医疗、社会治安等。广州市非常重视对会展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2005年2月,广州市成立会展业管理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广州市会展业管理的意见》。2005年4月,广州市成立会展行业协会,制定了《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章程》。这两个机构分别以两个文件为准绳,全面负责广州会展业发展的组织、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广州的会展市场秩序,营造出会展市场和谐发展的环境与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文君.《广东会展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珠江经济》.2004年第8期

2.广东省贸促会.《2004广东展览业发展报告》[J]

3.雷鸣、刘汉光.《骗展,会毁了广州会展业?》[J].金羊网.2004年12月19日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篇2

商业会展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众多具有参展资格的国内外大中小企业。他们中具有独立的会展设计部门的企业并不在多数, 或者仅仅从属于策划部门、推广部门甚至销售部门, 一般没有设计功能和施工力量。因此, 这些企业在参展时都会把展位的设计外包给专业的设计服务公司。

当然除了有名气的大公司, 还有另外的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公司, 按照其注册资金、公司创办日期、员工数量、操作设计案例项目以及公司经营理念等要素进行公司大小的定位, 这其中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大的公司首先都为较大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参展商进行服务, 与一些大的展览主办方都有密切的裙带联系, 能够保证相当大的业务量, 可以有相对宽松的资金和时间来运筹每个设计项目, 比较注重为客户量身定做的进行创意的设计, 设计作品比较成熟, 有较高的艺术附加值。而小型公司一般设计人员和公司部门比较少, 有时候就几个人并且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比如业务员既要负责拉业务、跑客户, 又要做项目报价和现场施工监理, 有的时候设计师也要与客户进行沟通, 同时还要负责现场的搭建效果, 可以说, 越是小的公司, 功能越是集中, 这样同时也可以更多地得到锻炼。

2 会展设计人员职业等级、工作内容以及薪资水平

国内的会展设计公司接触到参展客户的设计项目以后, 会依据各自公司的业务制作特点完成项目的流程。一般正常的操作流程为以下七个阶段:项目接洽阶段;设计阶段;签约阶段;制作阶段;现场施工阶段;展会期间及撤展阶段;后续跟踪服务及反馈。

一个会展设计项目需要与之配备的团队来完成, 这里面通常包括会展设计公司的几个部门:业务部、设计部、工程部和行政人事部。而整个项目会由项目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统领部署任务, 进行设计项目的策划与管理。在整个设计项目中的专业人员有以下几个工作职位:会展设计师、会展设计项目经理、展览业务员、展览报价员、展览施工监理。

这其中会展设计师的等级又有三个:绘图员、设计总监、独立策划人。通常的绘图员作为刚入行业的设计新手, 一般年龄在22-24岁, 新进公司1-2年, 薪资待遇在2000左右, 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一般在2000以上, 深圳、杭州、重庆等二线城市一般在2000以下, 提成的比例相对较少, 利润后提成点数大概500-600块钱, 按每月中标案例3套平均来算, 每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设计总监是可以独立操作整个设计项目前期制作的专业人员, 有一定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表现能力, 可以指导绘图员按照预期的设计思路进行方案的完成, 一般是进入会展设计行业3-5年的设计师, 这样的人才在会展设计公司比较强手, 是作为中坚力量保存和培养起来的重要人才, 所以在薪资方面待遇更好一些, 最低底薪4000-5000元, 提成可以按设计总价的比例或者利润的比例与公司人事部门协商, 每月中标率较高, 综合收入一般在平均8000元以上。独立策划人是公司的不固定人员, 是与甲方客户保持良好关系的高级设计师, 也就是自己有固定客户, 所以一般都是独立带项目, 只不过借用设计公司的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 通常都是和公司相应部门私下商讨好项目利润分成, 然后直接进行操作, 收入情况视操作项目多少不等, 而这类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周期性, 容易二次循环操作, 只要稍微按每次具体场地情况变更图纸就可以。

根据笔者在国内知名展览网站“设计兵团”论坛搜集的数据显示, 自2010年8月18日至2014年5月25日, 全国范围内从事会展设计的人员共1563人, 薪资 (年薪) 调研结果如下:3万元以下占18.55% (290人) , 3万至4.5万占23.22% (363人) , 4.5万至7.5万占26.68% (417人) , 7.5万至10万占15.04% (235人) , 10万至15万占9.72% (152人) , 15万以上占6.78% (106人) 。[1]从反馈数据和回复语言来看, 全国地区薪资存在一定的高低差异, 以展览业较发达的京、广、沪地区带动正在蓬勃发展的省会或直辖市合肥、长沙、武汉、重庆等城市, 并且有逐年向高收入群体缓慢提升的趋势, 会展设计师的酬劳在创意设计产业当中还是有较高发展空间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会展设计师这个职业适合的年龄是22-28岁, 男性较好。过了这段黄金年龄, 到了30岁左右,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慢慢退化, 思维方式卡是固定化, 对于电脑作图的操作速度也会减慢, 再加上熬夜加班比较耗费精力, 在体力和脑力上都比不过年轻的设计师, 在这个时候应该适当的转入从事项目总体运营和管理工作。

3 会展设计师职业能力及素养分析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要求, 参考由国家劳动局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 关于《会展设计师》职业认定的基本素质及技能要求, 总结出以下8点职业能力和素养目标:

(1) 有相关室内设计专业或环境艺术专业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 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掌握基本展位布置, 展架设计能力的设计人员。 (2) 熟悉会展的基本流程, 能独立完成设计, 了解基本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3) 熟练掌握各种用于会展设计的操作系统和设计软件, 包括:Auto CAD、Photoshop、3ds Max、Corel Draw、Illustrator等基本软件。 (4) 了解会展设计所运用的材料, 灵活组合运用材料, 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要素, 例如, 展台的形成、材料、音响、光线、色彩和其它装潢用品, 不断给观众以新鲜感, 刺激其好奇心, 使他们对展台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与展览者交流的愿望。 (5) 对展位实际运作中出现的损坏情况要有一定的预判能力, 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和补救。 (6) 强烈的责任心, 学习先进的国内外设计经验, 掌握新的设计软件。 (7) 对美的鉴赏能力。 (8) 对品牌、客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独特的创意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2]。

4 会展设计管理人员基本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以上对会展设计项目流程管理内容的陈述和总结, 笔者认为设计管理者相对其他管理人员来说, 其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行业通用能力。[3]这里包括:

(1) 拟定策划文案和设计风格的能力; (2) 界定、分析设计问题, 评定设计资讯及评价研究方法的能力; (3) 监督与调控设计项目进度的能力; (4) 组建设计团队、发现设计力量的能力; (5) 协调团队人员分工协作的能力。

总体而言, 设计管理者应该具备设计策划、设计组织、设计控制与设计执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设计的能力, 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会展设计管理者, 其要求是非常高的。

5 结语

我们应重视培养会展设计管理者团队, 并建立相应的市场法制体系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会展设计项目不分大小, 都要进行整体统筹及管理和后期的设计质量评估。一支有着专业水平的设计管理队伍更有利于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 并确保与企业客户、业主之间形成一个运转良好的循环, 查漏补缺, 保证设计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水准。

摘要:本文从国内会展设计公司的组织营运、从事会展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通过行业最前沿的数据和佐例, 总结出会展行业设计岗位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关键词:会展行业,会展设计,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设计兵团论坛.http://www.d7w.net/forur.

[2]邬燕.会展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经济, 2008 (7) 总第335期:138-140.

浙江省2013会展业发展情况 篇3

据浙江省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统计,2013年全省举办展览723场,展览面积共计829万平方米(列全国第四);举办50人以上的专业会议2.98万场,万人以上的节庆活动412场;出国参展面积达28.5万平方米,计国际标准展位3.16万个(占全国的47.5%,列全国第一);出省参展面积45.9万平方米(如图1所示),计标准展位5.1万个;拉动社会就业岗位126万人;以上会展业直接产值371亿元人民币,占全省GDP的1%,占全省第三产业的21.4%,拉动效应3339亿元人民币,社会的贡献度较大。

二、展览增长速度

根据统计分析,2013年浙江会展业增长速度放缓,其中展览面积增长仅2.9%,展览项目增长1.7%;50人以上专业会议基本没有增长,万人以上节庆活动下降了11%;出国出展面积也下降了6.6%(全国出展面积下降10%左右),但出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国际性经贸类展览增长6.39%,全年会展业直接产值增长5.4%(如图2所示),占全省第三产业的五分之一,会展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仍比较大。

三、展会类型及组展主体构成

从展会的类型分析,经贸类占60%,消费类占30%,文化及其他展示类占10%(如图3所示)。从组展商分析,国有、集体、股份、联营企业占15%,民营占45%,港澳及外商投资企业占4%,行业商(协)会占30%,政府或事业单位占6%。

四、展会作用评价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浙江69.3%的外贸企业把参加展会作为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71.5%的企业对展会拓市场的效果感到满意;企业通过境外展获得的新订单占企业新接订单比重为30.3%。

五、出展发展情况

2013年浙江企业境外展参展5000多家,参展展位数近5600个,参展面积合计达到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共接待客商26万余人,平均单个展位接待客商46.4人,现场及意向成交额超过11.5亿美元。参展商品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鞋类、汽摩配、建材五金、机电产品、食品医药、家具、日用消费品、家居用品、礼品、灯具等。随着政策放大效应的显现,浙江企业参加的境外展展位数多年来均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

我国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篇4

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会议,并与大家在美丽的扬州相聚,也非常珍惜通过此次与大家交流、沟通、互通有无的机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农业机械维修学会和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对此次“中国农机流通协会零配件市场分会成立大会暨农机零配件行业发展恳谈会”的召开表示由衷的祝贺,也感谢主办单位、协办单位热情周到的服务。

农机维修与农机零配件后市场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201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11亿kW,同比增长2.23%。面对如此巨大的农机设备保有量,如何能够延长这些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使用成本、发挥设备使用性能是摆在农机维修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同样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农机维修与农机零配件后市场的发展空间广阔。

特别是无锡市中惠橡胶科技有限公司和马鞍山锐生工贸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不求大而全,侧重从小而精做起,通过协会平台逐步拓展领域,做大做强。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要介绍目前我国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供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交流。

一、全国农机维修服务的主体模式

全国农机维修服务行业普遍认可的主体模式可分为以下4种:

1.农机企业或经销商提供的品牌“三包”式维修服务

品牌“三包”式维修是当前承担农机维修服务份额最大的一种模式,其业务主要是针对所销售的产品提供“三包”有效期内的免费服务和“三包”有效期外的有偿服务,该类模式维修服务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较强,在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占有50%左右的份额。

2.个体工商户提供的区域性便利式维修服务

个体工商户一般为具有三级综合农机修理或专项农机维修技术资格的维修网点,该类模式维修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一般,但由于维修网点数量较多,而且维修方便、及时,在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占有30%左右的份额。

3.农机合作社或有机大户提供的自我保障式维修服务

农机合作社或有机大户自行购置必要的维修工具、配件和设备,主要针对自有设备进行日常保养和维修,该类模式维修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较弱,在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占有15%左右的份额。

4.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提供的有偿公益性维修服务

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农机维修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维修人员技术水平较高,维修设备较先进。该类模式对外服务能力有限,在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占有5%左右的份额。

二、全国农机维修服务的总体能力

1.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相对滞后于农机装备增长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圆满的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任务和目标,再现了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和插秧机保有量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3倍、1.75倍和2.1倍,小型拖拉机占比持续下降,畜牧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粮食生产环节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

但全国农机维修服务能力数据却未有明显变化,截至“十二五”末全国共有农机维修企业总量约20.1万个,较“十一五”末约减少了1.1万个。现有的农机维修企业中一、二级农机维修企业仅占农机维修企业总数的6%,高新农机维修服务能力不足,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发展滞后现象明显。

2.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发展的规范性有待完善

维修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监督管理缺失现象严重,执法主体缺位、社会监督缺失等现象时常发生。

虽然《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中赋予了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行政许可的执法权力,但由于工作人员不足,执法证件获得途径复杂等因素导致了农机维修监管执法力度不足。再加之农机使用者自身权力意识淡薄,对农机维修网点及网点工作人员资质要求不高,这也给许多无资质无执照的维修网点以生存空问。

全国农机维修企业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申请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仅有37%,农机维修人员按照《规定》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比例仅为41%,农机维修企业按规定进行经营情况报告的几乎为零,行业发展规范性有待完善。

三、全国农机维修服务的现实需求

随着农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新型、高性能农机的应用和推广,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具体体现在一下几点:

1.农机保有量增长对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布局提出新要求

面对农机设备新品种的不断丰富和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模式和布局、规划等行业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性能新型农机应用对维修技术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新型农机正在不断向着大型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量单价昂贵,机、电、液压一体化程度高,零部件精密的新型高性能农机设备在被不断投入实际生产,这对农机维修的技术、质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农机换件修理对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农机维修方式由“旧件修复”向“换件修理”转变,农机配件的价格、质量、标准化程度和供应时效性等成为了影响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这对农机维修零配件的生产和供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机维修及时性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推进,单台农机作业服务总时间越来越短,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在农忙时节农机使用者对农机维修服务的及时性和维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国家节能减排对落实农机维修保养制度提出新要求。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用能设备之一,国家曾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和“加强用能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等要求,这对推行农机节能检修与保养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如此巨大农机维修与农机零配件后市场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优势,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群体智慧,努力实践,注重共享,突出特点,才能在这次机遇与挑战中实现共赢。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篇5

系(部、院):专业:电子商务班 级:指导教师:

2011年4月5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前完成,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学生应按照统一要求(从教务处网站下载开题报告标准格式电子文档)填写开题报告,其中:字体小4号宋体,行距20磅,日期的填写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6年1月17日”或“2006-01-17”;

3.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应查阅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不包括辞典、手册);

4.完成后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篇6

三峡总公司发债办 朱建军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10多年来,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企业债券的发行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支援了国家重点建设。从 1990年以来,我国共发行各类企业债券超过22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另外,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信用意识和投资意识;同时,企业债券的管理也逐渐向规范化迈进。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结构有待完善。近几年,我国的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债券总量只占GDP的 24%,相比国际上95%的比例,所占比重还很小,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市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市场规模过小,品种过少,市场参与者单一,债券流动性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

多年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大大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行量往往是股票发行量的3-10倍,如2000年,美国共有1592家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仅199家上市公 司发行股票。但在我国,情况恰恰相反,2000年股票融资金额达到了企业债券的11.7倍(见图1)。因此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图2 1997-2002年企业债发行规模和股票发行规模的对比

(单位:亿元)

1000800600企业债规模4002000A股发行规模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二)企业债券发行主管机关过多、审批程序烦琐,审批效率不符合市场要求,科学的发行管理体制有待建立。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对债券市场实行多头监管,审批程序复杂。而在发达国家,债券的监管往往由一个机构统一进行。对企业债券实行多头管理,不利于企业债券市场整体监管和战略规划,降低了企业债券的发行效率,因此,将企业债券发行与监管进行统一管理已势在必行;在发行体制上,目前实行的审批制对企业发行债券尚有一些约束,企业还不能完全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市场需求,安排债券发行,不利于以市场供求关系为机制的市场化企业债券市场的形成。

(三)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与企业债券有关的法律法规仅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证券法》和《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而上述法律法规中对企业债券的定义不清、表述模糊的地方甚多。特别是《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的许多条款已经过时,殛待修订和完善。

(四)成熟的投资者群体有待培养。

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政府和社会缺乏对投资者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机制和渠道,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发达国家,专业的债券投资基金是公司债券的主要投资者,例如,在美国较大型的债券投资基金约500家以上。因此,增加专业债券投资基金品种,加强专业债券投资中介机构的培育,吸引广大个人投资者参与企业债券投资,培育成熟的投资者群体,已成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

(五)缺乏真正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及其监督制约机制,企业债券作为信用工具的产品特点难以得到保证。

企业债券作为一种信用工具产品,需要有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对发行人进行发行前、发行后的信誉跟踪评级和信息披露监督。目前,正因为这方面工作的不完善,使得因对企业不能到期兑付的信息披露监督不力或不真实,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中介机构不承担任何责任。中介机构不以信誉为本,因此其评定的信用等级没有权威。债券作为信用工具的金融产品的特点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二、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几点建议。

在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力的情况下,发展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结构的必然选择。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发债资格和额度的确立逐渐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

一个发达、高效、有序的企业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融资途径的多元化,优化我国资本市场,而且有利于引导企业改善信用,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改革,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信用,使整个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为此,应逐渐实现企业债券市场从“审批制”向市场化的“核准制”的过渡,可将核准制作为企业债券发行机制市场化的第一步。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有机会通过公开发行债券融资;另一方面,在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相关市场主体的行为还不够规范的条件下,政府仍然保持足够的控制权。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成熟程度远不如股票市场,立即推行核准制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企业债券核准制的推行应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二)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债券市场最终实现市场化的前提。企业债券作为一种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商品,应该走在利率市场化前面。利率遵循市场规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利率不同反映企业债券信用等级的差异, 体现收益与风险对等关系,给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权。原《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的40%,应该说这一规定在《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制定当时,为限制信用过度扩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双刃剑”更应遵循市场规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由于利率是决定债券资金成本的关键,必须体现收益与风险正比关系,而我国企业债券目前大多为固定利率,利率上没有体现发行人信用级别的差异,也没有体现债券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如1998年发行的22家企业债券中,有16家企业不分信用等级高低,票面利率均为6.93%,可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到来之际,有必要尝试放宽利率限制。

建议改变原《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利率的僵硬规定,鼓励企业债券进行创新,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及偿债能力制定相应的利率,将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与风险进行挂钩,或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自主地确定发行利率。同时,发债企业可根据自身对于资金期限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还债期限。在品种设计上,针对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债券品种,期限上做到短、中、长期连续,付息方式做到一次付息、贴息与按年、半年、季度付息等的品种齐全,便于投资者按自身需求选择持有。

(三)企业债券的发行应加大发债主体的信息披露义务,强化社会中介机构作用。

现有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尚有一些不完 善的地方。为了方便投资者判断债券风险、了解发行主体和市场的有关信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保证市场运行公正合理,需要建立权威统一的发行主体信誉评级制度和持续信息披露制度。

公开发行的债券在证券交易所挂牌流通的同时,并进行持续信息披露。披露内容应包括债券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报告和重大事项公告等。为了进一步增加透明度,建议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报告和重大事项公告等信息的披露方面,要求内容和条款较比以往更加详尽,可基本参照股票发行的信息披露。政府作为监管主体,一方面需要监督中介机构的公正、独立、真实鉴证,监督其对发行主体定期进行信用评级和根据突发事项临时评级,鉴定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监督发行人实行持续的定期披露信息,重大事项随时披露的制度。中介机构和人员一旦违反相应法规,可实行取消从业资格等处罚;发行主体一旦违反法规造成债券履约风险,可依法采取冻结或拍卖其及担保人的财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四)大力加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建设,建立健全债券交易流通市场。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证明,随着证券流动性的增强,投资者会主动降低目标收益率,从而增加投资需求。因此,解决流通问题是现有条件下发展企业债券的当务之急。因此应首先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企业债券转让流通价格。其次,增加企业债券交易 品种,稳步推进各项债券创新,增加投资者选择余地。另外,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的柜台交易形式,规范中介机构行为,防止垄断定价,尽量实现供求见面和协商价格公开化。

(五)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大力培育企业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做市商制度的试点。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篇7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全球掀起的新经济和一体化浪潮使我国会展经济搭上“顺风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 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中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参与更广泛的国际竞争, 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谋求新的发展。回顾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会展作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展会数量、规模、还是展馆面积, 都不断被刷新。同时, 展会的国际化与专业化水平也持续提高, 专业展、名牌展颇具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培育, 中国一批拥有品牌和发展价值的展会脱颖而出, 成为国内会展业的领跑者。可以说, 中国会展业不仅已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 甚至也已成为一些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各地区、城市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和特点, 打造、开发具有当地优势的展会, 并且正在向定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2]例如深圳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等。

然而, 世间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在“盛宴狂欢”的背后, 会展业各经营主体 (以下称“展会组织者”) 的风险也必然如影随形、不期而至。同时, 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正不断明晰和强化着展会组织者的法律责任。鉴于此, 本文将立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等相关法条、以展品的产品责任风险为例, 通过对该风险以及由此引致展会组织者担责等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 导出结论: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已开始倒逼我国会展业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二、产品责任概述

1、我国产品责任法律体系[3]

《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这是有关产品责任的最早规定, 它确立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无过错责任, 为产品受害人请求法律保护提供了基本依据。其后《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法规构成了产品责任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法律体系。除了上述相关法律, 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还散布在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等多个层次、不同形式的法律渊源之中。

国务院及其各部委颁布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如《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等, 涉及特定产品的损害赔偿责任与相关侵权责任方式的承担等。地方性立法中, 例如省、直辖市以及部分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制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等, 其中涉及产品责任的规范, 属于产品责任法律体系的构成部分。

相关司法解释, 例如《民法通则意见》、《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和《人身损害死赔偿解释》等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一般性指导文件中有些规定涉及产品责任与赔偿。此外, 最高人民法院对具体产品侵权案件如何适用法律所做的批复、答复也是产品责任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针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1]271号《关于荆其廉、张新荣等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美国通用汽车海外公司损害赔偿案诉讼主体确立问题处理结果的请示报告》,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做了《关于产品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以产品的商标所有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的批复》。因此, 必需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

2、产品责任属于特殊侵权责任[4]

在机械化生产的背景下, 大批产品投放市场, 消费者享受到产品的丰富所带来的生活便利。与此同时, 也遭受着产品使用中的致害威胁。从损害救济和危险防免的角度出发, 立法规定, 产品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除非存在法定的抗辩事由, 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不得仅以自己无过错而免除责任。因此, 产品责任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责任抗辩及举证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属于特殊侵权责任, 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3、产品缺陷类型与认定

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尚未明确规定产品缺陷类型及具体表现形式, 但从已有立法对某些不法生产、销售行为的禁止性规定中可以发现其指向的大致类别为设计、制造、警示和营销四个环节, 而实践中也已出现诸多设计、制造、警示和营销缺陷引发的产品责任纠纷。

根据行业特点, 和会展主体 (展会组织者和参展者) 相关的主要是产品设计缺陷和产品制造缺陷。通常, 展会展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 新概念、新设计大量凝结和依附于各式新产品上。因为“新”而“不成熟”、因为“不成熟”而“有缺陷”, 这使“设计缺陷”和“制造缺陷”难以避免, 这导致展会参展者必将面临产品责任风险。然而, 展会活动本身的产品聚集特点又使这些林林总总的参展者产品责任风险在短时间内向展会组织者高度聚集和交错。

所以, 展会活动必然堆积重大而复杂的产品责任风险, 这种特殊的风险状况必须引起展会活动各主体 (尤其是展会组织者) 的高度重视。

三、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背景

在很多展会中, 大多数展品并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畴。但是, 其中也确实不乏生活消费品。例如2013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五届高交会中, 云饭宝 (深圳本斯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5]家庭无线监控产品 (深圳市通宝莱科技有限公司) 、[6]喜来康高档保健按摩产品 (深圳市东吉联电子有限公司) 、[7]分子共振舱家庭用品系列 (中美日法联合研制、世界14国PCT保护、中国国家专利) 、[8]戈宝麻叶制养身食品 (新疆阿勒泰戈宝麻有限公司) [9]等等。这些生活消费品, 一旦发生产品责任事件, 体现“消费者特别保护”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就将成为高悬于展会组织者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除针对消费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 我国其他法律及条款, 如《民法通则》第122条、《民通意见》第153条、《合同法》第121条、122条、《侵权责任法》第43条、《产品质量法》第33条、40条, 等等, 则对各行业非消费类产品造成侵权责任事故及其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做了规定。同时, 在国内外司法实践领域, 产品责任附带天价损害赔偿的判例已数不胜数。

事实上, 一般地说:社会进步已使市场交易由“买方小心”时代迈向了“卖方小心”时代。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 市场交换较为淳朴, 产品本身的功能构造也较为简单, 商品质量容易鉴别。该时期的产品责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 根据契约自由、神圣原则, 因产品缺陷而导致买方损害的后果均由买方自主承担, 卖方一概不负责任。该时期也被称为“买主自行小心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交易关系日益复杂, 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与日俱增, 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经常利用其信息和资金优势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导致交易双方谈判能力的悬殊, 从而各国兴起了消费者保护运动, 促使了契约担保原则、过失原则出现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 该原则要求生产者、销售者负有明示或默示保证产品符合特定用途, 如有疏忽或过失, 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在该原则下, 消费者负有举证责任, 这对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消费者而言存在较大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各发达国家逐步采纳了产品严格 (或无过错) 责任原则。在严格责任原则下, 受害人只要能证明产品有缺陷, 生产者或销售者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近年来, 产品责任还有持续加强的趋势, 包括对一些常识性的使用风险, 如果产品未能明示, 也都可能被要求承担责任。

综上, 我国会展业的展会组织者们应与时俱进、树立风险意识, 对展会活动必然随附的产品责任等风险提前做出某种预判和相应的风险转移安排, 包括统筹组织各参展者投保产品责任保险。

四、参展者产品责任与展会组织者的关联性分析

先分清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第三人 (运输者、仓储者等) 各主体与产品责任风险的关系。以下再分析展会各方的责任情况。

首先, 在《侵权责任法》所列的生产、销售、运输、仓储四环节中, 展会组织者显然不是生产者和运输者, 可先排除;仓储者或会涉及一部分, 但仓储者本身并不承担产品责任风险, 故也排除。

其次看销售者环节。一方面,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已规定展会组织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产品责任的“无过错责任”主体地位, 也即此时展会组织者需对展品的风险承担无过错责任。而且, 笔者认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之所以做出如此规定, 其有两个原因:第一, 作为市场举办者的展会组织者具有销售者属性, 可视为广义上的销售者;第二, 时代进步促使各国都采用了对消费者 (弱势群体) 的特别立法保护。所以,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范畴, 展会组织者与销售者同等按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展品的产品责任。另一方面,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范畴之外的非消费品领域, 应该说对展会组织者承担参展者产品责任的法律规定要相对弱化一些、含糊一些。文献检索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法或专门条款能够类似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那样给出有“展会组织者承担销售者责任和义务”含义的明确文字表述, 甚至我们还可以说此问题尚有讨论空间。比如说, 可以进一步研究讨论两者在“责任形态”上的相对弱化问题, 即: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 展会组织者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赔偿责任 (含产品责任) 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 是否可以设定为承担相对弱化的过错责任呢?等等。这些是我国法学界乃至立法机构需要进一步研究后予以明晰的。但无论如何, 目前已经显而易见的是:从国内外法规现状和立法趋势看, 此已必然。同时, 无论基于立法精神, 还是我国《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等等法律法规体系中的现有条款和司法实践中已有的判例, 其所蕴含的逻辑指向, 都已经足够令法庭现在就做出让展会组织者承担 (非消费类) 产品责任不利后果的判决。以上分析表明: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之外的领域, 尽管目前法律规定尚显弱化和含糊, 但展会组织者依然“应当” (注意:“应当”一词的含义在程度上弱于“必须”一词) 承担各参展展品的产品责任风险。

综上, 在参展展品发生产品责任事件时, 无论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 展会组织者都断不能独善其身。受害人可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或《侵权责任法》等而将展会组织者一并列为共同被告, 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五、应特别警惕消费类展品爆发大规模产品侵权严重事件

大规模侵权行为, 是指因同一不法行为或者多个具有同质性的事由, 给大量受害人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精神损害及法律所保护的其他权益损害的侵权行为。[10]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加剧了社会冲突。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价值观念的出现和大范围蔓延扭曲了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以致有些人为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 不惜置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于不顾, 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使得各类侵权概率相应扩大, 侵权范围更是随之扩展;导致“大规模侵权”案件不断增加, 利益冲突加剧, 社会不适凸显。[11]

近年来, 我国因产品责任侵害消费者群体利益而引起的大规模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04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的“大头娃娃”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 致使全国近30万名婴幼儿因食用问题奶粉患泌尿系统结石、[12]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13]2012年铬超标的“毒”胶囊事件, [14]以及湖南镉中毒事件、[15]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注射液”假药事件、[16]“双黄连”等中药注射剂事件, [17]等等。这些事件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为数众多、使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受到影响;同时, 案件的受害人、受害地区范围广泛, 涉及的行业领域多, 利益范围覆盖面广, 所造成的损害及负面影响已非一般侵权类案件所能比拟。

可见, 大规模侵权在我国并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一次类似事件就足以击垮一家大型企业。例如, 上述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致使全国近30万名婴幼儿因食用问题奶粉患泌尿系统结石,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中国乳业巨头三鹿奶粉集团公司破产、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无期徒刑、三鹿集团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罚金4937.4822万元。[18]此事件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震动了整个社会, 至今余音未了!痛定思痛之余, 我们不禁会问:会展业的展会组织者被牵连进入某个大规模侵权严重事件的概率怎样呢?尤其是涉及食品药品类的展会。当这类“小概率”因展会的聚集效应而不断向展会组织者聚集时, “小概率”成为“大概率”的临界点在哪呢?这确实是值得我国展会组织者们特别深思的一个“巨灾”隐患!而且, 作为展会组织者, 在今天能预先为此做出什么预案呢?

六、结语

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倒逼会展业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产品责任问题。

第一,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 展会组织者除了因参展者产品责任需向消费者承担无过错责任之外, 还“必须”对上段所列全部合法权益的损害赔偿向消费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如果有事实发生的话) 。

第二,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之外, 展会组织者也“应当”担责。例如, 上段所列18项合法权益中包括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 这三项构成了知识产权。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也是国内展会一项普遍的高发风险。但一直以来业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在这个高发纠纷中, 如果有一些涉及生活消费领域, 进入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畴, 那么, 被侵权者就可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 直接控告展会组织者担责, 展会组织者就将被迫走到前台, 应诉、赔偿, 之后, 如果觉得自己“替人受过”而不愿善罢甘休, 也只能再向第三方追偿。显然, 这种直接担责的后果就远比展会组织者因违反“注意义务”而承担知识产权间接侵权责任时要严重得多!

本文分析至此, 可以说, 我国会展业近30年的粗放发展已经与外部社会环境和法治进步形成了某种风险反差。而一直以来, 展会组织者对展会活动各种风险的模糊意识和无所作为也不断侵蚀着会展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各种情况表明, 外部环境的变迁和社会法治的进步, 已开始倒逼我国会展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这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 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从短期和局部说, 转型或有痛苦;但长远地看, 它可以帮助会展企业和行业“凤凰涅槃”、找到持续发展的全新动力。

还有, 在会展行业的微观层面, 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 展会组织者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在寻求业务扩张的同时, 必须着力构建对于展会活动的风险预判和风险管控机制, 以确保展会组织者企业发展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无过错责任原则[OD].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2013-12-20.

[2]李剑泉, 季永青.会展政策与法规[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5.

[3]陈璐.产品责任[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 (导论) .

[4]陈璐.产品责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 (导论) .

[5-9]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会刊[G].深圳:国际技术装备与贸易杂志社, 2013.

[10]胡卫萍.社会转型中的大规模侵权及其责任承担机制研究[M].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34.

[11]胡卫萍.社会转型中的大规模侵权及其责任承担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65.

[12-17]胡卫萍.社会转型中的大规模侵权及其责任承担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47-50.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篇8

关键词:会展项目 运营管理 发达国家 借鉴

“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在一定地域和空间由多个人、单位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活动。包括各类大型会议、地方及民族节庆、展览展销活动、文化艺术表演、体育竞技活动、商品交易活动等。其产品在国际上统称为“MICE”,即Meeting(会议)、Incentive(奖励旅游)、Convention(大会)、Exhibition(展览)。根据ICCA(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的要求,50人以上才能够列入正式被统计的会展活动。会展业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朝阳企业,是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四位一体”的产业,有力推动着各国旅游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会展业属于一个前瞻性经济,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经济发达、风光宜人、交通便利的城市都非常重视拓展其会展功能,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本人在会展行业服务多年,对会展项目的运营也是在由浅入深的学习与实践中。在这儿就会展行业的理论以及发达国家在会展运营管理模式行业的优势与大家分享,以共勉之。

一、会展项目概况

会展项目是综合性的活动,所需要的协调、计划、组织、控制能力特别强。而在诸多的能力中,最主要的就是能把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管理、危机管理、会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危机管理能力。在会展运营中危机屡有发生,在危机之中,需要管理人员及时而敏锐发现问题,做出决策,快速处理问题,果断解决问题。

作为会展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位通才,会展业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特别高,即能对所收集到的市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新机会,通过综合创新,开发出新的项目。这两种能力的结合,有助于开发新主题,赋予原有的展会项目新的元素。

会展活动观众复杂,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展会营销能力,精通沟通、协商、组织等技巧。从事会展工作必须与多方面人员打交道,要进入各种场合,要面对经常变化的情况,因此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快速应变能力。会展业是多部门、多企业,甚至不同文化的聚集,需要从业人员善于学习。

会展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在预算规定范围内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总体上符合如下条件:

1、具有一定的目标

2、具有时间、财务、人力和其他限制条件

3、具有专门的组织。

(一)、会展项目的特征及分类

会展项目是以会展活动为管理对象的新型项目形式,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顾客导向性;项目连带性;客户广泛性;效益整合性

会展项目的分类

按展览项目目的,分为展示类展览项目和交易类展览项目;

按展览项目性质,分为贸易类展览项目、消费类展览项目和科技类展览项目;

按展览内容,分为综合类展览项目和专业类展览项目。

会展项目管理的过程

会展项目启动阶段,确认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应当开始付诸行动;

会展项目规划阶段,为实现启动过程提出目标而制定计划;

会展项目执行阶段,为计划的实施所需执行各项工作,包括对人员和其他资源进行组织和协调;

会展项目控制阶段,测量项目的进程,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启动阶段时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

会展项目结束阶段,通过对项目或者项目阶段成果的正式接受,以使从启动阶段开始的这一周期有条不紊的结束。

(二)、会展项目组织管理

会展项目组织结构的类型:

工作队式;部门控制式;矩阵型

会展项目型特征:企业中所有人都是按会展项目划分,几乎不存在职能部门;优点:会展项目型组织的设置能迅速有效地对会展项目目标和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缺点:资源不能共享,成本高。会展项目之间缺乏信息交流。适用范围:适用于同时进行多个会展项目;

会展项目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

尽职尽责;分担责任;灵活;任务导向;依据进度和约束完成工作的能力;互相信任与支持;团队导向;能够接受不同观点;跨越部门和权限工作的能力;会展项目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活动;绩效考核与激励;集中安排;培训;

会展项目经理的职责:

科学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周密的会展项目计划;有效控制费用、进度和质量;争取会展项目所需资源;及时决策;

会展项目经理的权利:

决策权;人力资源管理权;资源支配权。

二、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会展行业对我国会展业的影响;首先总结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会展业发展经验;然后分析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优势和劣势;最后,结合发达国家会展业在管理体制、场馆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会展营销方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应如何发展我国会展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相继申奥申博成功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虽然我国的会展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比,我国的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经验,以促进我国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nlc202309041211

(一)、发达国家会展经验总结

1.政府高度重视,强调宏观管理

几乎每个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都与政府密切相关,政府在投资、制定政策、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熟悉业务、了解惯例又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在大专院校都设有会展专业,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会展理论知识。

3.先进的会展场馆

发达国家先进一流的会展场馆保证了会展活动可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其在世界会展业具有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先进现代的会展场馆设施,从而使得一些会展企业能在将会展做大做强的同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际会展集团公司。

4.完善的会展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会展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会展法规,正是这些严格的会展法规保证了他们会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会展业蓬勃发展。国外大型会展集团企业特别看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机遇,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一些特征。

1.会展业发展前景良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会展业作为一个无污染的绿色行业,完全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西方国家到我国举办各种各样的会展也越来越多,使我国在会展业的世界地位不断上升。

2.展览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增长速度迅猛

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展览会数量迅猛增长,统计表明:2001年2387个,2002年3075个,2003年达到了3298个。我国展览会数量的年增长率为20%-30%。2005年,我国获得10个UFI认证项目,是中国展会和展览机构获得认证最多的一年。

3.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所以气候类型多样化,这是举办会展的一大优势,因为无论在何时,都能在国内找到一个气候宜人的理想城市来办展。

4.缺乏权威性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我国的会展协会很多,但大多是地域性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展览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大连、宁波、重庆、厦门、深圳等会展城市都有了会展行业协会。直到2005年4月由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共同组织发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议展览业商会,我国的会展行业才算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虽然我国会展业举办权正由多头审批向登记制过渡,但目前仍是多头审批,管理体制仍显混乱。

5.会展场馆建设存在问题

从目前我国已有的会展大型场馆来看,利用率非常地低下,例如:北京的大型会展在我国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但是其展馆利用率也只有30%多,会展场馆的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与国际上配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大型场馆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6.会展人才缺口大、人才培养体系落后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2005年初,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100人,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成为目前阻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大劣势因素。另外,我国会展业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会展营销手段落后,国际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这是与发达国家在会展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分不开的。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国际会展巨头大举进人中国会展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发达的营销网络、高素质的人才、丰富的管理与服务经验,与国内会展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走向国外,在国外参展,办展。不过与发达国家会展业相比,我国会展经济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会展业应充分借鉴欧洲会展业经过100多年发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的会展经济。相信我国会展业的行业水平定会不断提高,行业实力也会不断增强,不仅仅成为世界会展大国,更要成为世界会展强国。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用会展这一形式来宣传自己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各种国内外会展活动来寻求合作、拓展市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展业发展潜力巨大。这一切表明,我国的会展经济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土地确权技术设计书下一篇:中层管理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