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教学反思(共9篇)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胥燕 龙都小语联盟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2

欣赏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 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知是我这节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 我选择最适合的电子白板交互手段, 如拉幕、视频、聚光灯、遮盖、文本呈现渐显、图片组合, 直接在电子白板文本中书写、圈画等, 设法使学生入情入境, 让学生和时代对话, 与作者对话, 使双方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该诗以其别具一格的写法流传千古, 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首句看似突兀, 其中暗藏乾坤。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 但已能感受到了六月西湖独特的风光, 这一句凸显了诗人惊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 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后面紧接着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意境优美, 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 再叙实景, 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并且以景寄情, 读后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学生分析

这首古诗用先虚后实的写法描绘了西湖六月别样的风光, 先感叹再写景, 并在景中寄情, 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浓浓的情意。五年级学生只凭诗文本身的文字阅读很难理解诗人这种“以景寄情”的写法, 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蕴藏内涵, 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走进古诗, 走进作者, 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重点理解词语“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丰富内涵, 继而理解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感受“以景寄情”的独特写法。初步领悟诗人的创作技巧, 体会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入情入境, 感受古诗意境美, 获得美的体验、美的享受。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

教学资源:视频朗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音乐《秋日私语》、《秋思》;图片等。

设施环境:Windows XP。

●教学过程

第一篇章:读诗

(1) 诗句接龙, 引起悬念。

教师说前半句, 学生回答后半句, 使用拉幕遮挡出示诗句。

(2)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是什么诗?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送别诗, 按照我们读过的这些送别诗的内容来看, 请你猜猜, 诗人可能会写些什么?

(3) 请学生们读一读课题, 分别说说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4) 简介作者 (出示杨万里简介) 。

(5) 扣字眼, 聚光灯凸显“送”和“折柳”。

(6) 出示古诗,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标停顿符号。

第二篇章:赏画

(1) 欣赏叶与花。

师生共同欣赏视频诗朗诵。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师适时在电子白板上板书:莲叶荷花)

(2) 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美。

①理解:无穷碧。

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现莲叶的美?

“碧”是什么意思?“无穷碧”呢? (出示莲叶图)

师:看, 满池的莲叶, 满眼的绿啊, 远远地伸向天边, 仿佛与谁相接?所以诗人说“接天”。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②重点理解:别样红。

师:看着这图画, 你们觉得那湖中怒放的荷花又会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出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哪个词写出了荷花的美?“别样红”是怎样的红? 你知道这荷花为什么红得特别, 红得不一般吗? (出示荷花图)

教师指名朗读“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体会诗句的对仗写法。

(课件依次出示)

碧无穷碧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别样红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的清新碧绿、荷花的娇艳妩媚, 还运用了对仗手法, 有种特别的韵味, 具有韵律美。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 欣赏诗中画。

①温故知新。 (出示散文《荷花》片段)

师:这两段重点描写了荷花的什么呢?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填空)

②有感情诵读。

师:此情此景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吗?俗话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③吟诵有关荷花的诗句。

师:古往今来, 许多诗人都写过荷花,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咏荷的诗句, 学生诵读欣赏)

第三篇章:知意

(1) 同桌讨论诗句意思, 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圈出)

(2) 重点理解:毕竟四时。

(3) 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 配乐读诗, 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

第四篇章:寄情

师:同学们, 当我们从这一池莲叶荷花中抬起头来, 再来读题时,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写的是西湖美景, 和以往的送别诗不太一样, 好像文不对题。难道大诗人也有走题的时候?

(1) 请看杨万里和林子方的相关介绍。

(2) 此时, 请你大胆假设:作者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师总结: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 这种写法叫:以景寄情。

(3)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送别的画面, 现在, 你就是诗人杨万里, 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 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4) 师:其实这首诗所赞美的只是西湖十景之一。西湖有著名的十大景观, 你知道有哪些吗?

教师简介十景。 (出示图片欣赏, 学生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呢?)

(5) 关于西湖还有很多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出示西湖诗句, 诵读欣赏)

第五篇章:迁移训练, 总结

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 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 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 也可以是一片迷人的风景。

(1) 齐声背诵。

(2) 写话练习:请用几句话描绘今天你所看到的西湖景色。

(3) 作业设计:请搜集诗人杨万里的其他诗作读一读, 感受诗人的情怀。用心诵读, 感受诗中景、诗中情。

●教学反思

“有叶无花叶无神, 有花无叶花失韵, 花叶相间画意浓, 花叶相衬心相印。”这几句话是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妙评, 说明了杨万里以传神的诗笔, 把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情意比作花与叶, 表达了和友人之间的惜别眷恋之情。这是首很独特的送别诗, 其中以景寄情的写法让人回味无穷。爱因斯坦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 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兴趣为抓手, 以问题为切入点,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让学生创新地读、创新地思、创新地学。

1.强烈的探究意识

“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课堂初始, 引导学生通过多句送别诗的内容对比, 使得学生产生疑问:“这是首怎样的送别诗呢?”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苏醒, 并产生探究欲望, 自主设疑。当学生一遍遍地读诗品句, 深深融入诗中西湖、莲叶、荷花美景之后, 教师再一次让学生进行文题对照, 首尾呼应, 产生无穷的联想, 尝试解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让学习从有效走向高效。

2.无尽的创造潜能

古诗自身的内涵是丰厚的, 多元的。再加上诗人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 招致对诗的境地和情感的了解也是多元的。作为现代人, 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进程, 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解读本诗时除读其韵律美, 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把古诗作为生活中的一个载体, 通过赏析和联系生活感受西湖六月之美, 通过联想与想象走进诗人内心。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 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 去感悟, 去发现。

3.丰富内涵和多元情感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诗言志, 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 含蓄的语言, 深邃的意境, 给予人心灵的享受, 文化的熏陶。或许, 初时诵读, 只觉景色优美, 意境平淡, 但细细品来, 却含英咀华、意味深长。尤其像这样以景寄情的诗文, 看似写景却暗藏着诗人绵绵的情意, 所以本节课我着力打造诗意的课堂, 带领学生走进作者, 走进文本, 深入挖掘, 感受丰富的内涵和诗人多元化的情感。可谓精致课堂, 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我紧扣“晓”、“送”、“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等关键字词, 通过读、听、想、赏、说逐层推进, 先入情入境, 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再思考诗人为何这样去写, 感悟诗人含蓄的情感。一切以自然、自主为原则, 让课堂互动、灵动起来。

4.电子白板交互让教学水到渠成

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创造潜能, 我最大化地使用了电子白板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而更深层地领悟古诗内涵, 感受古诗意境美。如课前使用拉幕手段进行诗句接龙,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并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西湖十景的图片欣赏, 让学生走进了美丽的西湖, 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西湖六月的无限风光。当学生无法理解“无穷碧”和“别样红”时, 通过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的图片赏析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还有, 电子白板的圈画、划线、拖拽、填空等互动功能, 既很好地让学生交流、展示了所思所想, 又使之得到了知识的巩固训练, 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心之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 是教师的最高本领”。经过参加NOC活动, 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创新对于国民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性。

抱着好奇与提高自身创新技术水平的目的, 我参加了第十一届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赛项。整个活动的内容、组织和评选机制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比较以往参加的各级各类教育类竞赛, NOC活动的综合性、独创性、选择性显得非常突出, 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让教育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NOC活动包含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的比赛, 涵盖十几种活动内容, 参加者可凭自身优势和兴趣选择参加其中的某一项, 内容丰富、形式灵活。

学科整合和创新实践让NOC活动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代表队汇聚一堂参与竞技与交流, 既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又起到了互补所长的作用。如此参与面广、活动内容多样、公平公正的竞赛类活动在中国范围内是不多见的, 让参与者大开了眼界。通过此项活动, 我的学科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各项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 对于教育创新和自身的发展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教育界的佼佼者投身到此项活动中来, 让我们在NOC中锤炼, 在NOC中成长, 在NOC中发展!

评委点评

关于诗歌的教学,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 简单地把诗意“图例化”是最最不可取的方法, 但恰恰这又是信息技术最拿手的把戏, 因此也常常给我们制造出很多难题, 优美的文字到底该怎么和技术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也正因如此, 我对诗歌类作品 (尤其是古诗) 的教学也就有了更多的挑剔。就个人偏好而言, 我会特别地强调诗乐间那种天生的融合度, 像《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之类, 其本身就是诗乐相配的, 还有一些古曲也总是能天然地匹配某一类古诗词的, 当然还有像个人比较喜好的, 如李翔霆先生“唐人诗意”一类的琴曲, 也是颇有意境, 完全可以选取来搭配运用的。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自以为是的理想境界而已, 却未必便适合了蒙学幼童的实际情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设计, 较好地在上述我所提及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作者选择“秋思” (虽然秋思的意境感觉还不能完全贴切诗歌的意境) 那样的音乐去衬托诗意, 也会拿出一些西湖的实景图让孩子们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那样的画面, 用什么样的手段把什么内容引入课堂, 没有“好不好”, 只是“该不该”的问题。说到底, 就是恰当与否四个字。

关于电子白板的应用, 我曾有“电子白板的关键在于‘白’”的论调, 换句话说, 我更欣赏的是那种看似没用一样的电子白板运用, 而不是整堂课的让人感觉“这也用得好”、“那也用得好”。只有当我们能随时“忽略”其存在了, 这块电子白板也就真正成为一块好电子白板了。因此, 本课教学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如针对文本的一些简单标注和拉幕等, 只要用得恰当, 一样的可以让孩子们入情入境, 情理交融。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3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发情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4.活用古诗欣赏读。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所学诗歌学生能够古为今用,这是个重要的教学目的,而今很多诗句在运用中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课末,我让学生猜名句,再说明其引申义并联系生活体验活学活用古诗名句。这样,学生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理解就升华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学写诗句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2.让我们学习作者,采用以景寄情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喜爱之情。要写诗,让我们先来看看杨万里的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内容:选取典型景物

形式:对仗、押韵

总结: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最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对仗和押韵更好,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写美了。

3.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出示:

(一)毕竟太仓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毕竟中,风光不与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馈交流。

美美地读一读。

5.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以景寄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5

1、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课题。

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 ,谁再来读读? (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2、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1)从哪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3、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5、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6、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8、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9、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0、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

11、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2、看哪,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6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③红。

①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1: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丽,风光与其他时候都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2:六月的西湖最美的时候,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非同一般的红来。

【写作指导】

西湖是文人写风景时的首选,苏东坡将它比喻成“西子”,从此再无更精妙的比喻了。而同是宋朝人的杨万里,则将六月的西湖和其他时节的西湖风景作比较,得出“不与四时同”的结论,有接天莲叶,有映日荷花,不论是烟雨朦胧的西湖,还是杨柳青青的西湖,都不能和杨万里笔下的六月西湖分出高下了。对比不仅可以和不同的事物作比较,还可以如杨万里这样,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季节作比较。

【映照之美】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有诗说:夕阳返照桃花岸,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夕阳的映照之下,偏偏柳絮都变成了红色了。杨万里的荷花,也在夕阳的映衬下“别样红”,而这还不算,想想还有一直延伸到天边的荷叶,硕大而碧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景色融在一起,该是何等壮观!

【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扩写作文 篇7

清晨,我漫步来到了公园,满眼葱绿,一股热风拂过我的脸颊,夏天真的来了!我信步来到一个小池边,里面的荷花露出一点点粉头,像羞涩的孩子的脸庞,我情不自禁地站在了那里,那小池里一股清泉涌出,泉水静静地、慢慢地流淌出来---似乎是泉眼很爱惜它的宝贝,不愿让他多流出来一点.树的影子映在池中,好像也爱极了这柔和的风景,随着这小泉水儿轻轻摇动.这时,鲜而嫩的荷花上,早有一只蜻蜓高兴地站在上面轻舞---

后两句扩写:看西湖莲花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快要落山的夕阳将其衬托的别有一番韵味,人家说太阳时一切万物的主宰者,如今看这夺目却不妖冶的莲花分明驾驭在太阳的余晖之上.目光渐渐下落,带着惊讶碰上了盛着几滴碧水的莲叶,绿色蔓延的很远很远,直到达天际,与渐暗的天幕连成一道优美的弧线.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8

在一个炎热的六月,我早早地起了床,穿戴整齐后便出门去送我的朋友林子方。与老友依依不舍地告别后,我便望着那辆朋友坐的车卷起烟尘而去,直到再也望不见老友的身影,我才转身想回到净慈寺去。

可一转身,我就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

眼前是净慈寺旁的西湖,六月的西湖,与其它季节时大不相同。湖中的荷叶密密层层,绿得像一个个碧绿的翡翠盘子一般,一直延伸到天际。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荷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有几只小鱼,尾巴一翘,把几颗水珠洒落在荷叶上,那几颗水珠并不滚落,而是在叶片上不停地颤动,像是翡翠盘上滚动着几颗珍珠。

荷叶丛中还长着几十朵荷花。几十朵荷花的姿态各异,没有一朵是相同的:有的含苞欲放,虽然还没有开,却已有了累累的花骨朵儿,粉嫩的花苞上流动着生命的光泽;有的欲放未放,骨朵儿上裂开了一个豆大的小口,就像一个蒙着红纱的少女害羞地不敢走出房闺;有的怒放着,柔软的花瓣平平地伸展开来,露出金黄色的.花蕊,像是婴儿的笑脸。荷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呈夕阳红,有的呈樱花粉,有的为罗兰紫,有的为珍珠白……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微风拂过,荷叶轻摇,荷花随风舞动,仿佛是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阳光的照耀下,踏着翡翠搭成的舞台翩翩起舞,这场景着实迷人。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9

浓妆淡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赏读

杭州的西湖很美,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是用蘸满诗情的笔墨为美丽的西湖添上一笔,或淡妆,或重彩,使西湖更具诗情画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不同季节下的西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风情各异的西湖形象。两位诗人是如何用如诗的笔墨描绘出动人的西湖形象的呢?

一、切合季节选景

白居易有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燕”是春天常见的飞禽,一“,早”、一“新”则写出早春特征。莺是歌手,它歌唱江南的旖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从北国—飞来。大自然刚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但对季节敏感的鸟儿们则忙碌起来。

“早莺争暖树”,在天气乍暖还寒之时试它清亮的歌喉,向人们喜报春天的初临;久违一冬的燕子给人们带来了新春的气息,忙碌着啄泥衔草,营造新巢。且“几处”不是“处处”,“谁家”并非“家家”,莺燕不多,犹谓早春时分。诗人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初春的清新、活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与此意境相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乱”,指各种野花在早春寒意中悄然开放,而“渐”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此时还未姹紫嫣红;“草”“浅”而非“深”,“才能没马蹄”,使人想起早春小草初生不久,新鲜嫩’绿,唐人骑马踏青的喜悦。在诗人的笔下,春意盎然的西湖似一位纯情烂漫的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

而杨万里写的是西湖的六月。六月之时,正是荷花盛开之际。诗人便选择莲叫‘、荷花来描写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接天”,诗人用夸张手法,视线由近及远,描绘满湖绿莲的勃勃生机;荷花“映日”,荷花盛开,本已露出粉红笑颜,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得“别样红”。町见诗人所’;之荷花并非早春之时刚露新绿,亦非初夏之际含苞待放,而是盛夏之时热情绽放。在诗人的笔下,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俏笑嫣然。

二、巧用色彩搭配

《钱塘湖春行》给景物着色偏重于多种色彩的巧妙搭配。“树”之淡淡新绿,“草”之浓浓碧翠,“花”之色彩缤纷;“莺”毛色之淡黄,“燕”毛色之漆黑。多种颜色很协调地装饰早春西湖,颜色繁多而不杂乱,色彩鲜亮而不刺眼,与早春季节的特征相吻合,令人赏心悦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给两湖抹上一笔浓彩。“莲n十无穷碧”,“荷花别样红”,“碧”到尤穷,“红”到极致,万绿丛中一片红,“红”与“绿”相衬,搭配自然和谐。色彩虽然浓艳,跳眼,但西湖这大红大绿的装束并不使人觉得妖艳、俗气,反使人觉得她朴素、大方、热情。西湖在不同的季节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态,正如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所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杨万里的笔下,西湖是一位热情奔放的姑娘;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是一个自然纯情的少女。这正如宋人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所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上一篇:情人节贺卡范文下一篇:规范守则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