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访条例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信访条例(推荐10篇)

新信访条例 篇1

心得体会

修订的《信访条例》,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举措。修订后的《信访条例》贯彻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彰显了权利、责任、法治、秩序的理念。与旧条例相比,它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以及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容,并完善了维护信访秩序的内容。其中,信访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过激信访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等内容成为新条例的亮点。可以说,新条例的颁布实施,使信访工作在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信访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平罗县经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1月10日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按照既要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建立良好信访秩序,确保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对原《条例》进行较大修改、充实和完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精神,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如何构建“社会和谐”

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行制度和机制创新,充分体现了保护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维护信访秩序的重要立法目的。它的颁布对推动信访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信访工作必须畅通渠道。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自始自终都贯穿着畅通信访渠道这条主线。

贯彻《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就必须从信息公开透明、渠道高效便民、人员诚实守信等多方面做好工作。

二、必须维护信访秩序。一个良好的信访秩序,不仅是确保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信访人自身权益的需要。这次《信访条例》的修订,充分体现了既要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建立良好信访秩序、确保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要有效的维护上访群众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同时建立良好的信访秩序,实现维护权益与维护秩序的统一。

新信访条例 篇2

国务院于2005年修订实施的《信访条例》, 是信访工作领域最重要的行政法规。从近几年实施情况看, 《信访条例》在畅通信访渠道、强化工作责任、解决合理诉求、维护信访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相关规定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推动信访工作制度改革的要求,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信访工作的相关指示精神, 国办决定开展《信访条例》执法检查。

本次执法检查从5月上旬至7月底分阶段进行, 其中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重点抽查阶段, 主要是在前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自查基础上, 由国家信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组成5个执法检查组, 分赴信访工作任务较重的15个省份和10个部委开展实地执法检查。重点抽查将围绕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全面推行依法逐级走访和诉访分离、实行网上信访和“阳光信访”等10项内容展开。

新信访试验 篇3

第一部信访条例在1995年制订,十年之后的2005年,在信访高峰期国务院重新修订了《信访条例》。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基层信访工作者坦言,《信访条例》中的若干规定已经滞后于现实,那些不合时宜的条例正在困扰着信访官员。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宿迁市信访局长申湘琴已经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上建言“信访立法”,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信访局长魏旋君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声,但是得到的回复却不容乐观。一部有着法律效力的《信访条例》为什么在实施不到五年之后,就让执行者们异口同声地呼吁“修法”呢?

关于《信访条例》要否修改,或者信访要否立法的问题,正在成为基层信访部门和专家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之前中央党校与国家信访局举办的一次学术交流会上,就出现了对于信访制度是否应该取消的尖锐争论,而信访制度该往何处走的问题也让与会专家争论不休。信访不信法,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就是,正是因为不信法才衍生出信访制度,而涉法涉诉问题正是信访立法中最难以逾越的难题。

在立法仍存悬疑的时候,各地的信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北方出现了沈阳模式,南方出现了江苏模式,南北两种不同的模式正在对新的信访体例形成实质影响。沈阳开始设立“群众工作部”,学习沈阳经验的山西也推出了“社会工作部”,这个设立在党委机关下的部门其实人员并无变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信访部门可能很快会成为常态。在信访局长逐渐高配之后,再增加一块牌子,其实质是使信访部门的权力逐渐由虚权变为“实权”。在江苏淮安,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即把权力下放到基层,所有的问题都在发生的地方解决。他们把信访的每一个步骤都公布在阳光下,给基层接通了一个窗口,让信访者在基层就可以直接视频到任何一个实权部门。

信访条例宣传资料 篇4

1、依法信访,遵守信访秩序。

2、遵守《信访条例》,依法逐级有序文明信访。

3、《信访条例》规定: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4、《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应当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

5、《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6、《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7、《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所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1— 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8、《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

9、《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

10、《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

11、《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12、《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

13、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

—2—《信访条例》宣传资料

1、依法信访依法保护,违法信访依法追究。

2、《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3、《信访条例》规定:违反《信访条例》规定的信访行为,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信访条例宣传标语 篇5

1、深入贯彻实施《意见》、切实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

2、加强信访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3、学习宣传《信访条例》、依法处理信访问题

4、深入开展信访法规宣传、引导群众依法信访

5、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6、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

7、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

8、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建立高效有序的信访工作秩序

9、《信访条例》是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的.法律保障

10、遵守法律,维护信访秩序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11、信访人走访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12、建立并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是保障信访群众合法权益必然要求

13、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到有关机关设立和指定的接待场所

14、信访事项的提出应当客观真实、不得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15、信访过程中禁止在国家机关办公场地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

16、依照《信访条例》提出信访事项,依法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17、营造规范有序的信访环境,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上海市信访条例 篇6

【发布日期】2003-08-08 【生效日期】2003-08-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信访条例

(1993年10月22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03年8 月8 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规范信访行为和信访工作,保持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促进国家机关的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院《 信访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和走访等形式,向国家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国家机关处理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信访人,是指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和走访等形式,向国家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第三条 信访是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机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

第四条第四条 信访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信访活动以及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处理信访事项,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重视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和接待来访,公开信访工作制度,保障信访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鼓励和支持信访人对本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信访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改进国家机关工作以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有显著作用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第六条 处理信访事项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尊重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国家机关工作;

(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对信访反映的问题,力求解决在当地和基层;

(三)实事求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及时处理;

(四)处理实际问题与思想疏导、法制宣传相结合。

第七条第七条 信访人依法信访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信访人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

第二章 信访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第八条 信访人有权提出下列信访事项:

(一)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二)检举、揭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三)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申诉、控告;

(四)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问题、提出要求;

(五)其他信访事项。

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信访工作制度及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

(二)要求信访工作人员提供与其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的咨询;

(三)对与信访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信访工作人员提出回避申请;

(四)向办理机关查询与其有关的信访事项的办理结果并要求答复。

第九条第九条 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三)遵守信访秩序。

第十条第十条 依法可以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应当依法向司法机关、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仲裁机构提出。

多人共同反映相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提倡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五人。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提出信访事项的,提倡使用真实姓名、告知联系方式。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的,应当提供基本事实和信访要求。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通过走访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在公布的接待时间内到国家机关设立或者公布的接待场所反映。

第三章 信访工作机构和信访工作人员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的信访工作机构是代表本机关受理信访的工作部门。

市和区、县国家机关应当设立信访工作机构。市和区、县行政机关的所属部门应当设立信访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信访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信访接待室,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信访工作人员。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布其信访工作机构的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信访接待的地点和时间、值班电话。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包括信访工作责任制度,信访事项受理和办理制度,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

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在其接待场所公布与信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工作规范及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选派责任心强,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有群众工作经验的人员从事信访工作。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信访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有提出建议、作必要的调查和应急处置等权利。

信访工作人员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受法律保护。信访工作人员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受到侵害时,当地公安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信访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文明接待,尊重信访人的人格,不得刁难和歧视信访人;

(二)按照信访工作的处理程序,及时依法公正地处理信访事项,不得置之不理,敷衍塞责,推诿拖延;

(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不得接受信访人请客送礼,不得收受贿赂;

(四)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工作秘密,不得扩散信访人要求保密的内容,不得将检举、揭发、控告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送给被检举、揭发、控告的人员和单位;

(五)对信访人关于相关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查询,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应当如实答复,不得拒绝;

(六)妥善保管信访材料,不得丢失、隐匿或者擅自销毁。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信访工作人员与信访人或者信访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提出回避。

信访工作人员的回避,由信访工作机构负责人决定;信访工作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所在国家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四章 受理和办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各级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受理信访人提出的属于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所列的信访事项。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各级国家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通过信访工作经常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依法处理重要的信访事项,检查、指导信访工作,及时研究反映比较集中的信访事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通过参与国家权力机关的信访工作,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履行代表义务。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在工作时间受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并在公布的时间接待来访。

信访工作人员接听来电和接待来访时应当告知信访人其工号或者姓名。

信访工作机构可以邀请有关专业工作者参与信访工作,为信访人和信访工作机构提供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信访工作机构对可以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司法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仲裁机构提出;对已经进入诉讼、行政复议、仲裁程序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继续依照诉讼、行政复议、仲裁的程序进行;对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行政复议决定、仲裁裁决提出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解决。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信访事项的办理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属于下级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在受理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交责任归属机关办理;但对反映重要情况和建议或者紧急问题的越级信访事项,受理机关可以直接办理;

(二)不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在受理或者在收到有关机关负责人的批办意见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转送责任归属机关办理,并告知信访人;

(三)涉及几个机关职责范围的信访事项,由最先接到来信、来电、电子邮件、来访的机关牵头办理;对办理责任有争议的,可以由他们的共同上级机关协调,指定办理或者直接办理;

(四)应当对信访事项做出处理的国家机关合并、撤销的,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国家机关办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承办信访事项,应当自接受之日起三十日内办理完毕;情况比较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九十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办理结果应当答复信访人。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对上级机关交办的信访事项,下级机关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九十日内办理完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办理结果应当答复信访人,并报告交办机关。交办机关对下级机关办理信访事项的报告,认为处理恰当的,应当予以办结;认为处理不当的,可以退回重新办理,重新办理不得超过三十日,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信访人要求书面答复信访办理结果的,办理机关应当书面答复信访人。书面答复的内容应当包括对信访事项的事实认定情况,处理意见及相应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对下级国家机关的信访工作情况和转办、交办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可以阅卷审查,听取汇报或者直接调查。下级国家机关应当主动接受上级国家机关的督促检查。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不满意,可以向原办理机关或者其上一级主管机关提出复查要求。有关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信访复查要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复查意见。经复查,认定信访事项处理正确的,应当向信访人作出说明,不再处理;认定信访事项处理不当的,应当重新处理。

信访人对其他国家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不满意,可以向原办理机关或者其上一级主管机关提出复查要求。受理复查的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办理。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按照前款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对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就近向有关国家机关报告。

有关国家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及时处理;认为属于其他有关机关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转交责任归属机关及时处理。

第五章 信访秩序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信访工作机构、信访工作人员与信访人应当共同维护信访秩序。必要时,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协助维护信访秩序。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信访人不得有下列妨碍信访秩序和影响他人信访权利的行为:

(一)占据接待场所;将老人、病人、残疾人和婴幼儿弃置于接待场所;经受理完毕,在公布的接待时间之外仍滞留于接待场所;

(二)捏造或者歪曲事实,煽动信访人闹事;胁迫他人参加信访或者阻止他人退出群体性信访;为牟取不正当利益,鼓动他人信访;

(三)威胁、诽谤、辱骂、殴打信访工作人员;故意损坏接待场所的公共设施、公共财物;

(四)扬言放火、爆炸、投毒、凶杀或者携带危险品、爆炸品和管制器械进入接待场所,危害公共安全、他人人身安全;投寄不明物质,制造恐怖气氛;

(五)其他妨碍信访秩序和影响他人信访权利的行为。

禁止以信访为名,从事下列妨碍工作秩序、社会秩序的活动:

(一)向境内外媒体或者各类组织发布有关信访事项的虚假信息;

(二)拦截公务用车;堵塞交通,妨碍交通管理秩序;

(三)以进入住宅或者其他方式干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常生活;

(四)封堵、冲击国家机关或者重要会场,干扰工作秩序;

(五)其他妨碍工作秩序、社会秩序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精神病患者的信访事项,由其监护人代为反映。

信访工作机构对来访的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妨碍信访秩序的精神病患者,应当通知其监护人或者所在地区负责将其带回。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需要信访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为反映。

信访工作机构对来访的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通知市和区、县卫生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信访工作人员在接待场所受到信访人殴打、伤害的,可以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并要求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信访工作人员对信访人在接待场所自杀、自残的,应当及时制止,并通知公安部门或者卫生部门、医疗机构采取紧急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信访事项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信访人携带危险品、爆炸品和管制器械进入接待场所的,由公安部门或者信访工作机构依法予以收缴。

信访人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听从信访工作人员的劝阻、解释,妨碍信访秩序或者工作秩序、社会秩序的,信访工作机构可以通知公安部门到场维持秩序;必要时,公安部门可以依法将其带离。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信访人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等法律、法规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本市各人民团体和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企事业组织的信访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的信访活动及信访事项的处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3年10月1 日起施行。

新时期石油企业信访工作探讨 篇7

关键词:信访工作现状;问题;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石油事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企业员工的利益受到影响,对利益的诉求方式愈加直接,因此需要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促进企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

1 信访工作

1.1 信访现状

目前,石油地区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很少通过社会经济规则进行解决,一般寻求企业来解决相关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信访量总体上仍然较多,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信访方式逐渐向集体方式发展。人们通过集结群众,形成一定的规模,联合签名进行信访。部分人员直接到企业总部,拦截企业公务车辆进行上访。这种现跨地区、越级信访的情况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影响相关单位的工作秩序。

不仅如此,这些信访人员反映的问题,大多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综合性较强,处理难度较大。主要包括劳动合同解除、职工安置、就业、养老、征地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影响的因素较多。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进行认真研究,并积极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信访工作人员应认真负责的处理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的实际问题。在进行信访工作时,应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进行改进,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依照法律、法规、政策等有关规定合法合规的解决处理信访问题。

1.2 信访工作中的问题

1.2.1 缺乏信访秩序规范

部分群众进行信访时,不按照正常的上访程序,而是通过跨地区、越级的方式进行上访。直接拦截企业公务车辆,找企业领导人,无视信访工作人员的劝阻。群众上访时,甚至采用一些偏激行为,如实施暴力、静坐示威、堵大门等,缺乏有效的规范对类似行为进行制止,对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1.2.2 信访渠道有待改进

对于信访工作,部分单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处理,曲解反映的信访内容,将信访工作推到其他部门,使得群众的诉求无法得到解决,激化了群众与信访单位的矛盾,严重影响相关问题的处理进度,给后期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

1.2.3 缺乏合理信访工作管理制度

群众进行信访,反映信访问题时,部分信访工作人员对相关问题只作记录,并递交给相关部门,对后期处理情况置之不理。群众多次询问处理进度时,信访工作人员含糊其辞,随意应付群众。这种情况容易延长信访问题的处理时间,降低工作效率,不利于信访问题的解决。

1.2.4 信访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随着石油企业的改革,相关政策的实施,触及到了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包括住房、劳动关系、养老、就业、医疗等问题。这些具体问题涉及利益主体众多,矛盾突出,极大提高了开展信访工作的难度,使得信访问题愈加严重。这些信访问题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是涉及到整个企业的问题,其复杂程度较高。传统的信访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类似问題的处理,亟待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有效的解决相关信访问题。

2 优化信访工作措施

2.1 完善信访渠道

传统的信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诉求的表达,容易使群众采取过激的方式进行信访。因此,拓展群众的信访渠道,对信访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手段,利用网络平台、通信平台等,建立群众信访渠道。在网络平台,开通信访留言信箱、处理进度等板块,能让群众通过网络反映问题,随时查看信访问题的处理进度,使群众的诉求及时得到表达。同时,可以开通信访热线,对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初步解决。这些渠道的建立,不仅增加了信访方式,还可以缓解职工群众与企业的矛盾,为信访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2.2 建立合理信访工作管理体制

科学建立信访工作制度,明确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完善信访渠道。对于信访工作的处理情况,由领导负起总责任。加强各级领导对信访问题的处理,增加领导人员对基层问题的关注程度,打通了信访问题的处理关节,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处理信访问题,由领导担责的方式,将促使领导人员积极调动资源,快速建立处理方案,缩短处理时间,对信访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2.3 规范信访制度

制定合理的信访制度,对信访中的违法情况的处理方式进行明确规定,促进信访工作人员依法有序开展信访工作。职工群众情绪过于激动,采取激进方式进行信访时,应立即安抚职工群众,稳定职工群众情绪,减小影响范围,遏制偏激行为的发生。如果无法制止,应及时联系相关执法部门,阻止恶性影响扩大化。同时,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法律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法律意识,为保持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打下基础。

2.4 完善信访工作方式

职工群众在切身利益受到威胁,表达诉求时,信访工作人员不当的工作方式容易引起职工群众不满,激化了矛盾,不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因此,合理改善信访工作方式,对信访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信访工作主要是缓解相关强制性制度的过分刚性。开展信访工作时,应对职工群众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引导职工群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这种引导性的工作方式,可以有效遏制矛盾激化,引导群众“有事就办事”,“有问题就解决问题”,避免群众采取一些偏激做法。不仅如此,信访工作人员应针对不同的信访职工,灵活变换工作方式,促进信访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工作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信访工作成为缓解社会矛盾、平息群众激进情绪的重要方式。石油企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引起的职工上访问题比较复杂。企业应始终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好信访工作,为群众办实事,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雷.浅谈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探讨石油企业信访工作[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

江苏省信访条例(2006) 篇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信访工作和信访行为,维护信访秩序,密切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国家机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国家机关处理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信访人,是指采用前款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本条例所称各级国家机关,是指本省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第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履行职责,从源头上预防导致信访事项发生的矛盾和纠纷。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并公开信访工作制度,畅通信访渠道,方便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

第四条 本省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信访工作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有利于工作、方便信访人的原则,确定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

各级国家机关信访工作机构是代表各级国家机关处理信访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受理、转送、交办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

(二)承办上级和本级机关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

(三)协调处理和督查、督办重要信访事项;

(四)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信访情况,及时向领导机关提供信息和意见、建议;

(五)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本系统的信访工作;

(六)为信访人提供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处理信访事项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依照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办事;

(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三)方便信访人,注重工作效能;

(四)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五)处理实际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

第六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将依法、及时、就地处理信访事项,作为单位工作效能评估和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国家机关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国家机关负责人履行信访工作职责的情况,应当列入其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七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将处理信访事项所需专项经费列入本机关的行政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建立信访工作人员培训、交流机制,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并为信访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场所和其他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八条 信访人有权依法提出信访事项,在信访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信访工作制度和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

(二)要求信访工作人员提供与其信访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服务;

(三)对与信访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信访工作人员提出回避申请;

(四)向受理和办理机关查询与其有关的信访事项的处理进展情况及结果,并得到答复;

(五)依法提出复查、复核或者举行听证的申请。

信访人依法进行的信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信访活动应当依法、有序进行,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扰乱社会秩序。

第九条 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或者对改进国家机关工作以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有贡献的,由有关国家机关或者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对在信访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有关国家机关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受理范围和渠道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受理下列信访事项:

(一)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决定和制定、批准的地方性法规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三)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人员和常务委员会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四)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建议和意见;

(五)对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申诉和意见;

(六)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议、决定的建议和意见;

(七)依法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受理的其他信访事项。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受理下列信访事项:

(一)对本辖区内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下级人民政府规章、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建议和意见;

(三)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下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四)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或者下级人民政府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意见;

(五)对本级人民政府和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或者下级人民政府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赔偿的请求;

(六)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职权范围内应予解决的合法、正当的要求的申请;

(七)依法应当由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受理的其他信访事项。

第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下列信访事项:

(一)对本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不服的申诉、再审申请;

(二)对本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申诉和控告;

(三)对刑事自诉、民事和行政案件应当受理而没有受理的申诉;

(四)对本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赔偿的请求;

(五)对本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六)对本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七)依法应当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其他信访事项。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受理下列信访事项:

(一)对本级人民检察院或者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处理决定不服的申诉;

(二)对依法应当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等刑事案件的控告或者举报;

(三)对本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不服的申诉;

(四)对被害人不服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案件的申诉;

(五)对本级人民检察院或者下级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赔偿的请求;

(六)对本级人民检察院或者下级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七)对本级人民检察院或者下级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的控告或者举报;

(八)依法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其他信访事项。

第十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通过公告或者互联网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其信访工作机构的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信访接待的地点、时间和电话,查询信访事项的处理进展情况及结果的方式,与信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为信访人提供便利的相关事项。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信访信息系统,实现国家机关之间的信访工作资源共享。

第十五条 各级国家机关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到基层倾听人民群众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第十六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建立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制度,协调处理信访事项。国家机关负责人或者其指定的工作人员,可以就信访人反映的突出问题预约信访人或者到信访人居住地与信访人面谈沟通。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本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为主导、职能部门参与、社会各界联动的有利于迅速解决信访事项的工作机制,整合信访工作资源,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信访事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信访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方便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由本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牵头,有关部门参与联合接待,统一登记、分流办理信访事项;对于重大复杂信访事项,可以由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

第三章 信访事项的提出

第十八条 提倡信访人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提出信访事项,使用真实姓名(名称),载明联系方式。

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要求书面告知、答复的,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提出。

第十九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在公布的接待时间内到国家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并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明。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五人。

第二十条 信访事项已经受理尚未办结的,信访人在规定的办理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二十一条 精神病患者、传染病患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需要走访的,应当由其监护人或者委托代理人代为提出。

第四章 信访事项的处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宣传法制、教育疏导,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有利于国家机关改进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机关应当认真研究论证并积极采纳。

第二十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录入信访信息系统,并区分情况,在十五日内按照下列方式处理:

(一)对本机关依法应当处理的,应当直接处理;

(二)对依法应当由下级机关处理的,应当转送下级机关办理,上级机关认为有必要直接处理的,可以直接处理;

(三)对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应当转送其他机关;

(四)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处理的,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法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二十四条 有权直接处理的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是否受理,不受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重复信访、信访人姓名(名称)或者联系方式不清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

第二十六条 各级国家机关调查处理信访事项,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信访人说明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需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可以依法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

对重大、复杂、疑难信访事项,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信访人和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出席听证会,陈述意见,出示证据。

第二十七条 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

(一)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

(二)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

(三)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

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依照前款第(一)项规定作出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应当督促有关机关或者单位限期执行。

第二十八条 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处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书面答复信访人;情况复杂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办理信访的工作人员与信访事项、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条 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务院《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复查、复核。

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予以终结处理,各级行政机关不再受理。信访人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机关应当依法进行疏导、教育,做好稳定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交办的信访事项,有关机关应当认真办理,并按照规定期限反馈办理结果。国家权力机关可以对办理情况进行督办,促进有关机关解决人民群众合理的信访请求。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各级国家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可以依法对转送、交办的有关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督查。督查可以采取阅卷审查、听取汇报或者直接调查等方法进行。

各级国家监察机关依法对有关机关重要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监察。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各级国家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可以对所督办的信访事项的处理提出改进建议。收到改进建议的机关应当在三十日内书面反馈改进情况。

县级以上各级国家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对信访人反映的法律性和重要政策性问题,应当及时向本级国家机关报告,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县级以上各级国家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对在信访工作中推诿、敷衍、拖延、瞒报、弄虚作假以及渎职、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国家机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各级国家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定期向下一级机关信访工作机构通报信访事项的转送、交办、督办的情况;下一级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定期向上一级机关信访工作机构报告转送、交办、督办信访事项的处理情况;有关国家机关应当相互通报信访事项的受理情况。

第三十五条 对重大、紧急的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就近向有关国家机关报告。

有关国家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上报,并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及时采取措施,果断妥善处理,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扩大。

第五章 信访秩序

第三十六条 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滞留,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或者重要活动场所,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妨碍国家机关正常活动;

(二)纠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妨碍其人身自由,干扰其正常生活,或者对其侮辱、谩骂、威胁、殴打;

(三)聚众闹事,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四)拦截车辆,或者静坐妨碍交通和社会秩序;

(五)伪造文件,造谣惑众,或者诬告陷害他人;

(六)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以及其他可能损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物品,投寄、投放不明物质,制造恐怖气氛或者以自杀、自残、传染疾病等相要挟;

(七)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寻衅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

(八)煽动、串联、胁迫、利诱、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

(九)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各级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及其周围信访秩序的维护,由其所在地公安机关具体负责。

第三十八条 信访工作机构在走访人员中发现精神病患者,应当通知其所在单位、监护人或者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责接回看管、治疗;对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妨碍信访秩序的精神病患者,由信访工作机构所在地公安机关将其带离信访接待场所,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九条 信访工作机构在走访人员中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由信访工作机构的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信访工作机构可以通知其所在单位、监护人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将其带回。

第四十条 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被弃留在接待场所的,信访工作机构应当通知其所在单位、监护人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将其带回。

第四十一条 对信访人进入接待场所时携带的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应当依法予以收缴。

第四十二条 对信访人在接待场所自杀、自残或者以传染疾病等相要挟的,应当及时制止,并通知公安机关和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及时处理。

第四十三条 信访人经接待完毕,应当及时离开信访接待场所。对信访人滞留不走,妨碍机关公务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经说服教育无效的,由信访工作机构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强制其离开。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导致信访事项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的;

(二)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的。

第四十五条 负有受理信访事项职责的国家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在受理信访事项过程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收到的信访事项不按照规定登记、转送、交办的;

(二)对属于其法定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不予受理的;

(三)未在规定期限内书面告知信访人是否受理信访事项的;

(四)应当履行督查、督办职责而未履行的。

第四十六条 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推诿、敷衍、拖延信访事项办理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办结信访事项的;

(二)对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投诉请求未予支持的。

第四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隐瞒、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缓报的;

(二)丢弃、隐匿、毁损、篡改信访材料的;

(三)在处理信访事项过程中,作风粗暴,激化矛盾的;

(四)将信访人的检举、控告材料或者有关情况透露、转给被检举、控告的人员或者单位的;

(五)打击报复信访人的;

(六)拒不执行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作出的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

第四十八条 信访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劝阻、批评或者疏导教育。

经劝阻、批评或者疏导教育无效的,由其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并将其带离现场;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其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依法采取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必要时可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予以协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信访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条 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信访事项的处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 篇9

《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不得将检举、揭发、控告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送给被检举、揭发、控告的人员和单位。”但从南昌发生的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信访人员根本没按信访规定执行,对信访事项不注意保密,随意转交转送信访材料,给信访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是人身攻击和伤害。这其中,不能排除个别信访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和徇私舞弊。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是畅通民意、发现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及时、恰当、正确办理信访事项,不推诿、敷衍、拖延,是对信访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信访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怕麻烦,或压、或推、或转,方法简单,结果不仅不能息访,反而引发了更大的矛盾。以南昌的事为例,青云谱区信访办把村民的上访信转交给昌南工业园处理,出现村民的上访信被公开张贴的“怪事”,其中原因,我揣测有三:一是那块地是昌南工业园的,昌南工业园为保护既得利益不丢失,必须对信访人实施打击报复;二是村干部得了昌南工业园的好处,必须不惜用粗暴践踏公民权益的手段把这件事压下去;三是信访办接访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明为转信,实为通风报信。由此看来,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完善各项信访工作制度,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每个公民的合理诉求,仍然是今天信访工作的重中之重。

信访信访,就是要有人来访。不怕群众来上访,就怕群众不上访,应该是信访部门的一条工作原则。真希望各级信访部门能从南昌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反思自身工作环节上存在的漏洞,积极加以改进。也希望南昌有关部门,能将公开张贴村民上访信这件事来一番彻查,把事情搞清楚,还村民一个公道。

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问题 篇1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构建的信访机构作为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在维护社会安定、政治稳定以及满足群众诉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信访工作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变、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新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如何在推进各项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维护社会稳定、有效解决社会各种矛盾,是信访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

1.信访主体广泛、信访诉求多样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中往往会牵涉到集体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诱发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该类上访事件主体多、群体大、诉求多样、社会影响大。

2.信访方式多样、网络应用趋势明显

随着上访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上访群众的心理诉求变化,群众反应诉求的渠道也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广泛推广,群众诉求呈现网络化趋势,部分上访者借助论坛、微博等方式进行网络诉求,并且很多网络诉求具有明显的人为策划和操纵,将问题严重化、夸大化,以此吸引网民进行转化和散播,以期引起媒介及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

3.信访越级现象更加突出

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对信访工作认识不足,个别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所反应的问题和诉求重视不够,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使一些本来很容易解决的事情久久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久而久之,一些访民对同级政府信访部门失去信任,导致访民越级上访。

二、新形势下信访问题的主要成因

1.体制方面的原因

随着经济进程的快速推进,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这就导致了民主法治建设和人民对法治的客观需求不能及时的响应。政府各部门信访工作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司法公正问题还依然存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现象还屡禁不止;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还时常出现。这些都是诱发群众信访问题的因素。

2.工作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认识问题。个别工作人员对信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态度恶劣,对群众反应的问题进行推诿,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而解决。另一方面是工作能力的问题。有些工作人员,主动学习意识淡薄,对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和群众进行有效沟通,群众诉求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群众反复信访甚至越级信访。

3.人为因素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一些社会矛盾往往被一些怀有心机的人利用。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借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炒作,甚至操控受害者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技术,采取一些极端的宣扬方式引起舆论关注,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围观、上访,进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解决新形势下信访问题的对策

1.大胆创新,完善信访制度

在信访工作实践中,各地政府机构应适应社会发展大胆创新,逐步完善信访制度。首先,要科学合理布局信访机构,改善当前信访机构凌乱现象;其次,要把信访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赋予更大的权力,增强其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完善信访运行机制,改善信访工作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

2.构建区域信访网络,引导矛盾化解

构建合理的信访组织结构,区域联动,打造科学信访网络布局。遵循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原则,力保群众的利益少受侵害。做好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纠正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和诉求使之转变思想、消除对立情绪、放弃不合理的诉求。积极引导群众利用法律法规来解决矛盾,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3.构建协同解决问题平台,完善信访考评制度

现实中出现很多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群众诉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一部分是因为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有些部门解决不了;更大一部分是因为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缺乏一个协同解决问题的平台。一是实行分级归口责任制;二是建立信访合理分流机制;三是遇到复杂事件时,组建各部门协调小组。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不断加剧,信访诉求也呈现出矛盾主体广泛性、诉求多样性等新的特点。面对新形势下信访维稳的严峻形势,对信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针对当前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为信访维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公用事业管理局)

上一篇:寒假道德实践活动下一篇:人工挖孔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