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爱国主义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网络爱国主义(精选8篇)

浅谈网络爱国主义 篇1

——谈谈“网络爱国主义”

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

网络爱国主义的概念、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网络爱国主义的网络爱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网络爱国主义应该如何发扬

一、网络爱国主义的概念、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什么是“网络爱国主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新名词?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21世纪是什么样的时代?关于时代特征的定义自然很多,但是“信息化”绝对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信息化影响、改变着这个时代,影响到国家、社会、个人的交流模式,信息化的许多产物已经成为不可摒弃的工具。出现这样的局面后,就有了“虚拟空间”,在如此多元化、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人们的基本生活模式也开始发生翻覆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得不提“网络爱国主义”了。让我来给这个新名词一个浅显的定义吧——网络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在信息化时代对个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新要求。它同基本的爱国主义有着相同的存在意义,只不过是爱国主义在新时期下的典型表现形式,必然具有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附: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身后感情,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同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引自教材P44)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引自教材P47)

二、网络爱国主义的网络爱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新时期下,网络是社会舆论的重要传播途径,而社会舆论对整个社会风气是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的,这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发展。在此我们提倡网络爱国主义的意义之一也在于教育中国网民正确使用网络权力,在网络空间遵守、践行必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以正确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体现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下面我们来共同讨论几个案例。

案例一 网络谣言引起社会不安——日本核泄漏后的“抢盐事件”

【内容简介】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强烈的海啸造成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炸,日本政府宣布进入“核能紧急事态”,核电站周围的居民紧急撤离,引起的恐慌迅速升级,在随后的几天中,核反应堆出现爆炸,核泄漏随之发生。周边的国家陷入了核辐射恐慌之中,我国也不例外,各种防范辐射的措施和手段层出不穷,谣言伴随着恐慌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一条短信“如果实在不放心,可服用一定的稳定性碘来预防”的蛊惑下,服用碘盐可以预防辐射的信息通过手机短信迅速传播开来,使得这个谣传的信息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但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公民的不理智、媒体的误读、政府的无效率各种因素加在一起,以至于抢盐**四起。【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足以见得网络手段对人们基本生活的影响,以体现国民素质。树立好良好的国民形象也是爱国的表现,中国网民的这一表现最终落成的不过是给世界看的一场笑剧,只会让国际社会嘲笑愚昧。所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国民要有理智的思想,切不可被“快餐式”的海量信息下丧失了主观能动性,要有是非观,更不可辟谣传谣、发表颠倒是非的言论等。网络空间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基地,国民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秩序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案例二 美国和平演变中国的《十条诫令》

【内容简介】•第二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三条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第五条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案例分析】

以上几条,如果想要施行,美国方面必然少不了运用网络手段。可以看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友好的人会借此为自己谋利,美国正是以此作为重要的政治武器,恨不得干涉我国政治,引起社会动荡,这难掩其想要“思想殖民”的霸权主义思想。

作为中国人,在网络空间一定要有防范意识,时代在进步,但是网络时代我们仍然要有坚守民族文化的决心,切不可被外表华丽的外来文化所渗透,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抛之脑后。

案例三 国民齐心,传播正能量

【内容简介】(此部分只简单举例,不做过多阐述)

例:2015年9月3日,胜利日大阅兵,中国网民在朋友圈、微博、空间等热转阅兵盛况,为中国点赞。【案例分析】

这种“中国式刷屏”是国民对国家强大的认同,体现了个人对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国民通过网络空间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凝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鼓励共同构建以传播正能量为宗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空间。

三、网络爱国主义应该如何发扬

这一部分是对以上讨论的总结。发扬网络爱国主义,我们要做到:

一、网络资源丰富,我们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双眼,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有防范意识,提高政治敏感性,谨防思想渗透。

三、网络空间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基地,我们有义务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秩序。

四、我们应多利用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

浅谈网络爱国主义 篇2

因为我国网络恐怖活动犯罪分子技术能力的缺乏和对以上重要领域的管理比较重视以及信息化网络的完成较晚,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较大范围的公众恐慌鲜有听闻, 但随着上述领域的发展, 网络犯罪逐渐活跃。让人害怕的并不是所谓的黑客, 而是信仰恐怖主义思想的黑客, 他们以高水平的网络技术作为武器, 接受恐怖主义分子的怂恿和洗脑, 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热爱转化为对社会的攻击, 虽然现在的一些人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 但是内心仍是空虚的, 道德底线的堕落等一系列问题被恐怖分子利用。

目前, 实现对网络的控制权是各国在网络反恐斗争中成功的关键, 但因为网络自身的特性, 网络恐怖分子扩大影响力的常用伎俩就是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丰富性, 通过网络招募成员, 因为日常生活人们的联络开始更多的依赖网络工具, 根据最新的报道, 在各种知名的社交平台上, 有一些恐怖组织和领导人员持续发布动态和言论以及日常点滴, 网络恐怖分子选择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信息, 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媒介传播恐怖信息确实能够吸引眼球, 尤其是涉世未深热血方刚13 到21 岁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纯真和叛逆最容易误入歧途, 成为网络恐怖分子发动恐怖袭击的工具。同时, 网络恐怖分子不仅用网络招募人员还用网络与成员和下线恐怖组织保持联系, 原本的远距离联系现在更为便捷, 网络恐怖分子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要交流经验, 这使得网络恐怖犯罪的杀伤力更大, 也就是说, 带来更大威胁的就是网络恐怖犯罪分子之间的随时联系。

网上媒体和自建的网站成为网络恐怖分子发布花样繁多恐怖信息的载体, 一方面恐怖分子积极策划恐怖袭击活动通过网络发展壮大队伍, 另一方面, 网络反恐部门所要面对的是网络信息更新换代的迅速以及犯罪分子层出不穷的反恐技巧。现在, 由于网络恐怖犯罪遭受到的打击力度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加大, 很多网络犯罪分子想尽一切藏匿起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论坛、加密恐怖信息传递等方式进行恐怖活动的策划及联络。如发生在新疆的2009 年7. 5 事件, 境外分裂组织同步告知和掌握相关最新消息, 并用网络进行指挥组织, 煽动闹事者。互联网恐怖分子将网络作为对社会展开心理战的最重要手段, 善于运用大众对不确定的恐怖袭击特有的心理, 又因为互联网的特点是传播速度比较快, 覆盖面积大, 所以运用互联网散播恐怖信息的目的是引起社会混乱, 大众恐慌, 经济受到影响减缓增长。利用信息的传播进而影响民众的思想, 进而影响到其行为, 俨然已使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武器, 足以主导民众的思想, 使其不自觉的利用错误思想作出错误行为, 其结果不堪设想。目前, 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开展技术防控, 加强网络反击和进行物理打击。事实上, 利用更高超的技术来防御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最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我国很重视网络技术的研究和相关软件的开发。我国的网络防御就建立在此基础上, 同时国家互联网相关部门要加强政府的网络信息系统防御系统, 重点关注人员管理, 安装高性能防御软件以及数据管理。对于我国的重点政府部门网络信息系统上要安装高性能杀毒软件, 进入政府重要网络要有用户名密码等验证, 对政府网络的重要信息, 机密文件加密设置密码口令, 提高防范意识。

摘要:互联网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末产生之日起就从最初的学术与军事为主的工具演变为全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信息工具, 成为现代高科技发展时代的伟大产物, 而传统恐怖主义犯罪者鉴于互联网现代信息传播的便捷与沟通交流的低成本性质, 采用各种行为方式, 以网络系统为目标实施, 利用网络恐怖袭击, 利用网络散播恐怖讯息。

关键词:网络恐怖主义,犯罪

参考文献

[1]皮勇.论网络恐怖活动犯罪及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 (54) .

浅谈网络爱国主义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学;后现代主义;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信息传播也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有效途径,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彰显了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它在彰显文化思想精神上有着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之风,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全新形式,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网络文学简介

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文本链接,以供网民在线阅读的文学作品。简而言之,网络文学是一些网络文学爱好者通过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实现文学表达的过程。网络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文学传播时代的到来,它改变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表达方式,使文学创作融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模式,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网络文学的时代性

网络文学总是与人类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它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内涵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表现出了原生态的生活模式,关注当前人们最迫切的生存期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偏于感性化认识,满足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抒发内心情感的需求,是现代社会层面重要的文化作品。

2.网络文学的大众性

网络文学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基本创作取向,最初的文学大众化是以文化启蒙的形态与公众进行接触,而网络文学的大众化是从艺术的角度实现传播和交流的文学创作,真正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结合,消除了传统文学传播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芥蒂。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同时还具有群体性的特征,它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我国文学的公众取向,承载着较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就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网络在促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网络文学自身的大众化流行趋势也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3.网络文学的自由化

随着网络“高速公路”的广泛创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文学作品分享彼此的乐趣、宣扬自己的生活状态、发泄内心情绪、完整的表达自身的真实欲望,而丝毫不必理会所创作品的文学性及价值意义。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媒体创作的官方地位,为普通的文学创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文学发展重返大众生活,实现真正的自由化创作。

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只有极少数作家的作品广为流传,被大众所认可,普通民众根本无法通过写作的途径表达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看法。网络的出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了传统信息创作过程中由少数人主宰的格局,文学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另外,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也使得网络文学的发展更为完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相互交流,促使网络文学无限接近大众,成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最真实的反映。

4.网络文学的产业化

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创作空间中对人的束缚,实现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传播,成为发展文学创作的平台。网络文学在快速传播的同时还呈现出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最初书写性情的生存态势逐渐与现代化的商业利润融合,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型文化产业。文学作为最合适的数字化传播产业,其产业化发展成为文学网站的盈利模式,从目前来看,网络文学的市场已初具规模,由其衍生的领域也逐渐拓宽,互联网中文学与广告的结合也更好的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形成对网络文学商务模式的初步探讨,成为新时期网络文学发展崭新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危机

网络文学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一批新生代作家,使得艺术形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基于网络自身存在的特点,网络文学也会表现出了一些弊端,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第一,网络信息的冗杂使大量不良信息侵入网络,侵蚀人们的健康思想。网络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大,其全球性的特点更是拓宽了人们的求知领域,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然而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也造成了信息污染,一些污浊信息使得判断是非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网络交际的便捷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网络自身虚拟化和隐蔽性的特点繁荣了现阶段人们虚拟交际的市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明显不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无法面对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交际需求,同时这种隐蔽性交流也使得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逐渐增多,人们的道德观念愈加薄弱;第三,传统道德弱化,网络文学质量危机。互联网的普及是新时期人们适应时代发展所作出的变革,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很难再去接触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层面出现危机。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基础形式,其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表现出虚假繁荣的发展态势,网络文学的质量成为现代学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由于一些网络作家个人表达欲望的膨胀,大肆创作一些没有价值的作品,造成现代网络文学发展的空洞化;另一方面,部分文学网站为了赚取点击量,优劣兼容,对网络文学的责任感日趋淡化。

相对于传统文学创作而言,网络文学缺乏深刻和严肃的特点。社会对网络文学发展的评价不到位,使得网络文学忽略了文学创作所应具备的美和庄重,以赤裸的形象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种过于直白的网络作品让文学创作少了兼容含蓄和微妙的美感,更多的是流水账式的白话文或无价值的文章扩张。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发展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在网络中兴起以后,后现代化的艺术模式和平面化立场就有了新的舞台和发展空间,网络文学与后现代语言运用在逻辑方面有了新的融合,网络中文学平面化表达的价值结构以数字化的形式悄悄展开。

1.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表象自况性展示价值

人们对于文学的创作基于两种价值,一种是膜拜价值,另一种是展示价值。文学作品的膜拜价值即是人们从中得到高贵的殊荣,而展示价值被认为是被审视的对象,是人的创造物,仅供人们观赏和娱乐的产品。现代的网络文学作品多显示出了其展示价值,随着影视、广告、摄影等艺术的发展,文学成为现代社会主导的艺术消费品,传统的宗教、传奇英雄膜拜等已经被现代的网络信息文学所替代,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实现价值属性。网络作品的自况展示逐渐发达起来,与后现代话语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性,这些都是由于网络作品的自由化和大众化的发展造成的,这使得网民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现,而非深度的膜拜价值。

网络作品处于一个虚拟化的空间里,割裂了与生活及实践的联系,将深度的作品转化为了空间化的表象,这种后现代主义的空间化切断了各种复杂的社会联系,将文学作品简单的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实现了由深层次到浅表化的转变。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主角“轻舞飞扬”明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却还要从网上走到现实与痞子蔡演绎一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游戏,痞子蔡的网上邂逅与现实追慕也不过是去圆一个青春年少的美人梦,“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当下空间的情感悸动是这个缠绵悱恻的悲剧故事的唯一动机。在这里,人们不必局限于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和生命维系的厚重感,也不必沉浸于网络带给人们的情感和平面感,而网络中的人物不会受到现实主义的束缚,只需要在自我的世界里实现升华,将唯美的剧情作为永久的片段予以保存,促使读者们陶醉到其中。正如杰姆逊所分析的:过去意识既表现在历史中,也表现在个人身上,在历史那里就是传统,在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记忆。现代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对深度和个人情怀的探讨,而后现代主义则侧重于对人物当前发展以及人物感情需要进行研究,是对文学作品的升华。

2.网络文学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文学作品的转型,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以更直观的方法满足了现代网络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催生了网络多媒体文学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艺术形式与文字的结合,形成了作品创新的新形势,并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的禁锢。

网络本身信息含量大的特点为网络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超文本的基础。传统的文学作品多是单线性的、以页码表明的结构实现阅读过程,阅读方式较为单一,而网络文本采取多线性的传播方式,使阅读方式多样化。网络文学作品没有特定意义的定稿,创作者在进行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标本,而读者也能够自由选取文本阅读,实现了网络文学发展中后现代主义的边缘化思维。

3.网络链接修辞的发展

该手段主要适用于对文学创作的文本性连贯组织,以作品的逻辑链接为基础实现对内容的有效穿插,以便促使网络文学实现结构化联系,扩大文学作品的审美张力,并且方便读者对文本内容的选择。网络链接修辞着眼于对网络文学结构的整体构建,是以解说的方式实现文学作品的创作。

4.网络文学实现了多媒体渠道的链接

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印刷到现代的电子媒体的转变,而在电子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则是以网络文化传播为主实现多媒体信息的扩张。各种文化艺术侵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文学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艺术美的渴望和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加快了文字传播的微循环过程。比如人们在阅读网络作品时,通过与图片、音乐的有效结合,实现对语言艺术形式的颠覆和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扩散。网络中文学作品的发展是对后现代价值结构的表象传播,彰显了网络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传播为其营造了优质的网络创作环境,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当然,我们还要矢志不渝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网络导向,努力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扩张的时代,我们相信,网络文学必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荷兰]杜威·佛克马.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J].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8.

[2]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社,1986:189-190.

[3]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4][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1.

|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浅谈网络爱国主义 篇4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辖11个县市区、36个镇、22个乡,1826个建制村。全市常住人口360多万,其中,农村人口25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1.6%,截止目前,农村客运班线84条,客运车辆457部,8601个座位,日发班次2871个。县城通往乡镇的客车通达率达100%,1803建制村通车。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已初步形成。实现了“公路通、客车通、信息通、物流通”的目标,为繁荣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出行条件。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全力推进

农村客运网络化工作是一项造福于民、惠及于民的民心工程,但是因为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特别是一些矛盾深、困难大、涉及利益复杂的工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否则寸步难行。为此,我们主动向政府汇报,寻求支持,很多工作正是政府的多方协调支持下,工作由难变易。农村客运网络化工作实现了由 1 “部门行为、行业行为”向“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的转变,通过主管领导亲自督促协调,工作的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突破了部门利益的束缚,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合力。

早在2007年,焦作市政府派出以主管市长为团长的考察团赴浙江嘉兴等地专题考察学习,后又陆续派出多批次考察组到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总结了大量的工作经验。

在农村线路改造方面,各级政府协调多个相关政府部门给予扶持和帮助,较好地解决了经营者的退出问题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统一了各方意见。

2、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客运场站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多方融资,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乡镇客运站建设进程。目前,全市拥有农村客运站70个,招呼站1200个,实现了客车通到哪里,乡镇客运站就建到哪里。同时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在农村客运中大力发展中档舒适型客车,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鼓励车辆加快报废更新、提档升级的步伐,鼓励车头向下,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降低税费标准,让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主动将购车资金投向农村客运市场,以方便农民出行为目标,努力提高乡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为农民朋友提供“经济、方便、安全”的客运服务,实现了路修到哪里,客运车辆就通到哪里。

3、创新工作方法,加大线路改造力度,无论是城市公共客运,还是城乡道路客运,其本质都是为城市、农村旅客出行服务。但由于受体制影响,城市公共客运与城乡道路客运没有实现有效衔接,不仅为旅客出行带来了不便,也导致一些客运站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方案。我局通过规划调研,制定了《焦作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线路总体规划方案》、《焦作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内容。2008年4月10日,我市首条公司化改造、公交化运营客运线路——焦作至修武班线正式开通,我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焦作至修武客运班线原来共有营运车辆30多辆,因受经济利益驱动,特别是挂靠车辆的存在,车辆档次较低,安全系数不高,经营行为不规范,拉客、宰客、甩客、兜客现象时有发生,运力总量过剩,盈利水平低,相互之间恶性竞争,群众满意度不高,既影响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形象,也影响到了社会稳定。为此,交通运输部门以“经营主体公司化,经营方式公交化”为指导思想,以“畅通快捷、安全舒适、经济方便”为建设目标,开始了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尝试。由焦作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和修武县交通运输公司共同出资300万元组建焦修城乡客运公交线路公司。新的经营主体实行股份制经营和公司化、集约化运作,由新的经营主 体对该线路原有33台营运客车进行整体收购,对原线路进行公司化改造。修武线路公司按焦作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公司纳入集团统一生产经营规划和管理。

在运营模式方面,由新公司对所有客车实行公交化运营,即公交化购臵车辆,公交化设臵站点,公交化安排班次,公交化提供服务。

在管理模式方面,按照企业是管理主体的要求,运输企业实行“九统一”,即对公交化运营的所有客车实行统一进站、统一调度、统一售票、统一结算、统一车型、统一运营标识、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聘用驾乘人员,并对驾乘人员实行信誉、安全保证金制度。

在票价管理方面,按照保本微盈的原则,对焦修线路公交车保持低票价运营,即:城市零公里以内实行公交票价1元,出市区按实际里程在政府基准运价的基础上执行优惠票价,折价幅度为20%—30%。

后又按照这一模式,相继对焦作至博爱和武陟两条客运班线的车辆进行了公司化改造,实现了公交化运营。

我局早在2006年就明确要求,所有更新的营运车辆必须实行公车公营,否则不予办理更新手续。通过发展,焦作市多条客运班线实现了全部或部分营运车辆公车公营。焦作至新乡客运线路所有营运车辆全部实现了公车公营;焦作至郑州、济源的部分车辆实现了公车公营。

二是创新方法,完成改造。我市在公司化改造方面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大型运输企业对原有线路的车辆或者 挂靠车辆进行协商收购。例如在焦郑公交方面,焦运集团斥资将线路原有经营车辆进行收购,通过整体购买进行公司化改造。另一种是由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平台,组织在一条客运班线上多个现有经营业户自主采取股份制合作经营形式进行改造。如我市一个县境内的客运线路的改造形式就非常好,修武-方庄的客运班线,该线路最多时发展到67辆客车,“各自为政”,经营无序,为争抢客源,多次发生治安事件。修武运管所引导车主实行股份改造,车辆集约为16辆,42家业主股东,共同推选出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职责,进行财务管理、调度管理、车辆维修管理、路查管理,实行统一调度,统一加油,统一收支,统一管理。实现了节约油耗、降低成本、规范了秩序,增加了股东收入。

三是加大扶持,确保农村客运健康发展。农村客运具有服务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也具有收入相对微薄和客源较差的特殊性。如何发展好农村客运,必须采取特殊的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来加以扶持引导,特别是要通过优惠政策的有力支撑,给予提供能维持经营和发展的最基本经营条件,保障农村客运能正常运行。

近几年,我局按照“一县一网一公司”模式,出台了《关于加快焦作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农村客车通达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网络,打造安全便捷、环点相接、网线相连、纵横相扣、布局科学的农村客运网络化体系,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通车。四是科学管理。我局按照“稳定存量、严控增量、鼓励更新、升级进档”的原则,严格更新车辆标准,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公交车,统一喷涂“新农巴士”,使城乡旅行更加舒适、安全、环保。我市对参运农村客运的车辆推行公司运作模式和公车公营,结合车辆更新和线路调整,采取车辆收购、公司更新、评估入股等方式进行公司化经营改制,实现统一运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轮岗、统一营收、统一奖惩的“六统一”经营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公交化管理,统一扶持政策、统一线路班次、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车辆票价,使更多群众享受到经济和客运发展成果。目前,部分县市农村客运线路已经打破了城乡壁垒,实现了城市公交下乡、农村客运进城,城、乡、村无缝衔接,站、亭、点设施资源共享,票价一致,使群众出行成本无差别、经营者投入和收益均衡。

五是推广经验,完善网络。我局在全市推广孟州农村客运网络化和修武县农村客运公司化股份制改造经验,探索公车公营模式,严格管理,做到车型统一、颜色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定点发车、统一排班,使挂靠经营逐步退出道路运输市场,焦郑、焦新、焦修、焦博、焦温等主要线路实行了公司化改造,全市客运公司化改造率达到80%。

4、严把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关,确保安全

通过加强对营运客车的技术性能检测,禁止技术条件不合格或达到报废规定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通过强制维护,提高营运客车的技术性能,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对从事农村客运的司乘人员必须在开业、上岗前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参运。

同时要求农村客运企业严格按规定开班、收班时间,统筹安排班次时刻,合理调度上下班高峰期运行车辆,方便沿线群众出行。

二、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经验

1、立足地区实际

我们根据焦作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地形地貌以及运输企业实际,在线路上科学布网,在运营上主要选择一些资质过硬、信誉较好、实力较强的运输企业运营,实行区域化经营,避免多个经营主体的恶性竞争,避免因市场过度分割、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有利于统一站点布局,及时合理调剂运力,提高客运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市场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政府调控和行业管理。

在车型的确定上,我们要求既符合公交的要求,又与焦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过改造,所发展的车辆均为环保型车辆,并实现了同线、同型、同价。

2、工作方法合法合情

在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工作时,我们针对各项政策的合法性进行论证,使这项工作在推进中在法律上没有漏洞。坚持经营者改造自愿的原则,对不接受更新的经营者,允许其在原经营线路上继续营运,直至核定的经营期满后退出市场。坚持了政策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政府制定出台政策,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原则、基本方法,公司具体操作,个体经营者参与,运管部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注重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过渡兼并办法的规定,原营运车辆由原经营者自行处理。后来考虑到经营者的实际困难,对已按照运管部门要求更新的,明确也可以纳入公司管理。原先我们准备整条线路适用一种方法,以线路为单位整线同时实施改造,后来因为同线路经营者难以形成一致,就调整为成熟一辆改造一辆。总之,在这项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依法办事,做到了合情合理又合法。

3、政府支持,社会关心,企业参与

浅谈网络爱国主义 篇5

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硬件、软件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将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网络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高校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分析

面对信息社会的这种种发展,肩负培养新世纪接班人重任的高等院校应如何变革?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信息社会所需的信息素养高、创造力强的新型人才呢?远程教育的发展是必经之道,开设网上大学,开展远程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时,为广大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网络教育是信息社会教育现代化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网络远程教育的开展固然离不开辅助管理系统的建设,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网络教程的建设,没有优质的网络课程,现代远程教育将难以实施,为此,各高校应正确面对信息社会的机遇和挑战,重视网络教育,大力支持网络课程的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一体化改革,努力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高校网络课程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对新知识的意义的建构性和创造性的理解,强调学习是社会性质,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相互作用对学习的影响,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高级学习建构网络结构知识,并在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教学的条件以及教学方法和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富有创见的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对于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本质,揭示学习的规律,深化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出发,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是指设计的网络课程应有多个学习起点、多条学习路径及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因为网络课程的学生起点和背景不同,在教学设计中要适应这些变化和特点。建构主义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事物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没有必要给学习者设定一个固定的学习起点,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2)自上而下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内容最好是由整体向具体展开,即首先给学习者呈现整体性的任务,将他们带入一个较完整的问题情景之中。然后,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对问题的解决,最后使学习者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掌握相关的、具体的知识和方法。

(3)情境性原则。网络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化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背景环境。包括网络课程内容及表现形式、教学场景、教学辅助服务、支撑子系统、师生交互子系统、学生交流子系统、情感交流子系统等。通过建设这些情境,提高学习的情境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境交流,从而促进学习的质量。网络课程的开发

网络课程是一个分布式的、交互的、跨平台的教学系统,因此,网络课程的开发应选用跨平台的且功能强大的的开发工具。网络课程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前台开发技术和后台开发技术两部分。

前台开发技术主要是指网络课程的呈现技术。目前,市面上有多种网页编著工具可以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集成及HTML语言代码的编制,实现“所见即所得”功能,在这类工具中,较优秀的工具要数microsoft公司的frontpage和micromedia公司的dreamweaver,其中frontpage简单易用,利用其菜单还可直接编制部分DHTML语言,实现折叠式菜单和动画显示等功能,dreamweaver功能更为强大,其独特的层的设置、行为库及时间轴等功能使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后台开发技术主要是指服务器方的开发技术,主要是对网络课程中众多的数据进行管理,如学籍的管理、讨论的记录、留言板的设置等都离不开数据的管理。要使网络课程充分有效地指导学习者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网页的浏览,后台的开发技术就必不可少。目前,后台的开发技术主要有JSP、ASP、PHP等技术,这几种技术各有其优劣。其中,JSP功能最为强大,可用于开发商务网站,但它对开发者的素质要求也较高。ASP是目前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且目前已开发出ultradev工具,可实现自动编制ASP语言。

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还牵涉到网络数据的传输技术和多媒体素材的开发技术,主要有流媒体技术及多媒体素材开发工具的使用,如flash、firework和real、quicktime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亦会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高校远程教育将是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优质网络课程的编制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在此对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浅谈网络爱国主义 篇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系统也层出不穷.基于WWW模式的网络教学以Internet网为桥梁,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了传统课堂上面对面教学方式的限制,将课程教学由教室、实验室延伸到Internet网所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的新型教学模式,被认为是远程教学发展的革命性阶段.网络教学系统实现了学习的自主性,甚至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基于网络的异步课程传输方式可以让学员和老师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未来学习方式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为网络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网络教学的发展开拓了良好的前景.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定义

建构主义的最早可追溯到皮亚杰(JeanPiagett1896—1980),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学习者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里强调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利用自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生是认识新事物,新知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也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它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主动创造学习为核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2传统教学思想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

传统教学思想对知识态度是客观主义的,这是传统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主张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及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教学目标就在于帮助学生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内化为其内在的认知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同的信息加工活动,全体同学形成相同的认知结构.传统的教学思想主张知识的还原主义,认为知识可以被“还原”(归纳)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并由这些单项知识的组合获得高层次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的态度是非客观主义的,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并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就算是对同一方面的知识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而且教科书也只是编者所理解的知识的一种解释和假设.因此,知识不能灌输、强加,要靠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信念对新知识分析、检验和批判.

2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内外的现代远程教学平台不断地涌现,从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等常规模式的媒体手段,发展到建立在计算机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使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2.1国内网络教学系统概况

网络课件的应用方面.学生通过网上课件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交谈的方式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教学行政管理部门把学生的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中,学生通过客户端进行信息的获取、身份的验证等;学生通过系统进行网上选课、网上等级考试报名、成绩查询等;网络资料库方面.网上存放着各类电子杂志和电子报纸以及其他相关的学习资源,提供各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目录以及网址等;网络交流方面.作为一个虚拟论坛,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和老师自由地讨论.

2.2国外网络教学系统特点

国外网上教学系统,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网上教育已相当成熟,不仅在校内或校间进行教学,还可以扩展到国内或国外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良好的交互反馈机制.国外的远程教育站点解决交互问题采用一对一的师生交流、固定的师生联系、尽可能多的交互技术(电话、传真、信件、Email、电子聊天室、双路视频等),定期的小组学习和会议讨论,教师定期对教育站点的访问,全天提供服务等.

(2)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公开选聘教师、岗位责任制、严格的考试和考核与检查、评估制度(教材、教学、考试、教师、科研)等保证了整个教学的质量.

(3)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国外的远程院校教育站点除了提供自己的学习资源外,还和专门的资源库及其他网校建立广泛的联接.

(4)多网校的联合机制.学校、各级教育部门、广播和电视、公司、社会团体等各种组织建立联合机制.

(5)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国外的网校一般都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教育机构、行政机构、公关部门、人力管理、市场运作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网络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高效运行,保证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网络教学模式

对国内外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虽然功能越来越强,网络管理越来越规范,但网络教学形式还是主要以演示性或电子书为主,即直接显现知识信息,将教师的讲义、习题或将整本教科书的内容搬到网上.教学内容也是千篇一律地应用于所有学生,淹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目前虽也有一些带有智能的教学系统,但智能性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一般也只是体现在判断题、选择题上.总体来说,现有的网络教学在自主性、适应性、交互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三种网络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模式.为满足学习者的知识需求,适应学习者的能力,将学习内容按知识为单位进行分布.以章、节为框架搭建平台,以知识点为核心构建学习模块,而各个知识点间根据知识的衔接性建立关系,使其成为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者在学习时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知识点之间进行取舍,有选择性学习,给学习者以足够的自主性,体现出了本系统“以学为中心”的特点.

(2)自适应学习模式.学习者在学习新课程时一般都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对知识点把握度不够,侧重点也难以掌握.针对这些问题,系统可以首先自动记录学习者初次学习课程的情况,然后在学习者进行测试时,系统可以自动提取出错题所对应的知识点,最后根据学习情况与自测数据自动生成供学习者参考的指导性学习计划.自适应学习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了智能性.

(3)协作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建立在个人学习基础之上,学习者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与互动,无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的目的.针对这些问题,可以紧紧围绕课程主题建立公共讨论区与小组讨论区,为学习者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知识传授者之间实现知识互补,知识资源共享.

4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主要有三大模块组成:教学模块、答疑模块、测评与评价模块.

4.1教学模块设计

4.1.1自主学习功能模块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课程知识的组织完全按照章、节为单位循序渐近地展开,知识点问缺乏灵活地衔接.为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适合各类学习者群体,系统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主学习功能模块的设计:

(1)知识点的提炼:首先将课程内容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并建立知识点库,再将知识点与所对应的知识内容建成图文并茂的网页.

(2)知识点关联性:对初学者来说,很难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必须确定知识的重点以及知识点间的相关性,在相关知识点间建立链接或者索引,使其成为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以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跳跃式学习.

(3)课程学习模块:在提炼出课程的知识点并确立知识点的关联性后,通过知识点单个录入或者按标准格式批量导入至知识点库,系统自动提取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形成课程学习模块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此学习模块对课程设计者要求较高,只有熟练掌握课程知识,并在该知识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才能准确地提炼出课程知识点,恰当地确立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性.

4.1.2自适应学习模块设计为满足各类学习者学习需求,系统可以根据初次学习情况与自测数据自动生成指导性学习计划,以便于有目的性地进一步展开学习.系统设计如下:

(1)学习者在学习课程之后,系统自动记录下学习轨迹,对于未展开学习的知识点加以标识.

(2)学习者进行在线测试后,系统除了对所测结果进行评分外,还对所有测试题逐一判断,出错题相对应的知识点作为未掌握知识点,对该知识点的前叙知识继续判断,直到前叙知识为空或者前叙知识点所对应测试题正确为止.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

(3)系统将提取学习过程中未展开学习的知识点与测试过程中出错题相对应的知识点,根据这些知识点自动形成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的指导性学习计划.此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将生成不同的指导性学习计划.

4.1.3协作学习模块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环境,系统设计了两种协作讨论学习的方式:公共讨论区、小组讨论区.公共讨论区与一般学术论坛相似,系统提供老师与学习者共同讨论与学习的留言区.小组讨论区是按主题进行分块,系统提供学习者分组功能,发起讨论的主题区,供讨论的交流区.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的主题,对学习者进行分组.学习者根据分组情况并进入相关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小组内可设组长,由组长对区内讨论情况进行组织或管理.

4.2答疑模块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困难,需要提出问题并得到解决.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两种答疑方式:人工答疑与自动答疑.人工答疑是一种支持离线交流的互动平台,学习者可在此平台上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若在线,可以即时与学习者交流答疑,若不在线,可以在老师登录时根据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

自动答疑是一个自适应的知识库系统.系统设计了常见的疑难问题知识库,当学习者提问后,系统会根据所提的问题到疑难问题知识库中进行智能搜索(主要采用的技术有中文词语的切分、全文检索、语义网络匹配、关键词索引等),按照检索内容相关程度的高低,将对该问题的解答呈现给学习者.

4.3测试与评价模块

4.3.1测试模块为了解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为自适应模块提供测试数据依据,系统提供了测试功能.首先建立试题库,然后可由人工组卷或者系统自动生成试卷.人工组卷可以在老师掌握了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后进行人工选择试题生成试卷,这种方式具有针对性,考试结果更能反应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自动生成试卷是由系统根据学习者选择的题型、题数等参数自动从试题库中提取试题生成试卷,此种方式针对性较弱.

4.3.2评价模块在测试完成后,必须对测试结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分,评价结果作为学习者学习情况改进提供参考,也为自适应生成指导性学习计划提供数据保障,同时为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5结语

浅谈网络爱国主义 篇7

1 认清网络信息的时代特征

1.1 信息平台的开放性

网络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为信息的全世界共享提供了方便,给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由于网络信息平台只是一个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承载的信息交流平台,本身并无阶级属性。所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传递的信息做不到完全控制与过滤,而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正是利用网络这一特点,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择手段地将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于整个网络信息之中,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进而展开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大攻势,大搞文化殖民主义。这些都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2 互动方式的随意性

网络信息平台互动方式的随意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传统权威性信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途径,它主要是通过权威性的信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民主政治观念、道德法制规范、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进而为统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奠定基础。但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人们收发网络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换句话说,网络信息环境是一个没有权威、缺乏规则,甚至有时候网络主体连是否承担责任都不用考虑的虚拟世界。正因如此,在这一环境中互动不存在现实的社会性约束,大多数信息都是随意间产生并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的。这种交互方式的随意性,很容易使青年大学生认同为他们所理解的自由与平等,这就导致他们逐步开始漠视现实的社会性权威,而教育者的权威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忽视和减弱了。

1.3 信息主体的虚拟性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活动的主体大都是虚拟身份,这对现实社会性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当部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遇到一些挫折后,他们会选择在网络环境里寻求自信和满足。长时间浸泡在这种看似无限广阔、实则极度狭小的网络环境当中,容易加剧青年大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形成,使他们逐步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情感产生淡漠,甚至使他们产生脱离现实而立足网络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观念,诱发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虽然处在网络终端的参与者是现实中的人,但在网络环境中主体的性别、年龄、职业、出生、身份等各种信息都以虚拟的形式出现,由于在这里几乎不存在现实制度与道德规范的约束,网络参与主体的责任感意识淡漠,极度个人主义几乎成了这里的主流意识。加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间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由于青年大学生好奇心强而又缺乏一定地分析、判断、辨别与自控能力,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网络信息的腐蚀和毒害。

2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

2.1 依托学生主体和社会热点,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习惯于把大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理念,简单地认为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很少考虑大学生的感受,很少从大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理念。这种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死板、传统、陈旧、说教的典型课堂。加之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突出教师的地位,使得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几乎成了权威灌输、刻板表演的一言堂。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甚至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本可避免的不利因素。

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这种以教师权威去控制课堂,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于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积极探索引导式教育教学新模式,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把严谨的理论知识内化到大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为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的思想和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时代生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学生从对老师的信任转而信任老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实效性。

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于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有了在课堂中避免触及社会热点的观念。其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不是应该避免社会热点,而是应该依托社会热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和社会争议性强的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视角透彻地分析热点,用事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2 立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理论前沿,积极更新教育教学内容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现如今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形成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程,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选修课程构成的有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学生需求与理论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授理论知识,否则就很容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空洞无物的说教。

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立足现实,同时能反映最新的理论成果。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了很多复杂多样的前沿信息,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学生群体,他们的信息量可能会远远超出教师一个人所获取的信息量,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立足学生学习需求。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有机系统,任何单方面意志化的目标定位是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教学效果的。也就是说当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目标方向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消极接受,甚至会拒绝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信息。相反当教师能够立足学生学习需求确定与学生一致的教学目标方向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接受从教师那里传递而来的知识和信息。而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态度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很快就会内化为学生们认知体系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实质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武装青年大学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当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导,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就根本实现不了对学生的思想武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理论,时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政策、新举措,把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当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3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

首先,应当突破单一的教学方法,走向多元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教师主要是用书面式语言就理论谈理论,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空洞无物。于是一些大学生就想当然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只讲空话、套话,从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直接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有效传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现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灵活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并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辅导答疑、组织演讲比赛和开展社会调查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学手段应当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积极运用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当然教学过程还可以直接运用一些层次较高的纪录片,比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旗帜》、《辛亥革命》、《仰望星空》等。这些优秀的科教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观看,会使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它们的认同感。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可以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时尚的网络环境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3 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论实践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强化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就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制定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作为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阵地的有益补充。通过实践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零距离”地接触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理论成果在推进社会进步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把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领悟理论知识的实质内涵,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该论文为共青团中央“与信仰对话——理论研究和传播专项课题计划项目”《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生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TZYQM069)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平台的全球性与开放性特征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在认清网络信息的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网络化

参考文献

[1]高洪力,李秀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实现方式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5.

[2]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3]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2.

[4]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012).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4.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6]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新邻里主义的网络体温 篇8

至少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两个字的玩味更多包含着关乎过往的一种追忆:想起隔壁男孩胸前那串暗银色钥匙,想起夏夜微凉在院子里小童们追逐的笑声,想起父母吵架时因怕被周围同事知道而隐忍着声调,想起一帮童年朋友在大人们对孩子教育的比较中而变得关系微妙……无论如何,那段能互相串门的日子是温暖的。

时间再近一点,你终于住进了所谓商品房,像很多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样,抚摩着城市在进步中不得不面对的伤口。尽管你和你的家人再也不用忍受同事之间8小时外还要忍受的飞短流长,但你同时也发现,在住了一两年后,你仍不认识住你对门的那户人,你回家总是关着大门,或是一家人都外出时,发现找一个人收留你的可怜猫咪都是那么困难……你周围有那么多人擦肩而过着,但你们缺乏沟通的平台。

而最近,你有了自己的房子。你甚至尚未入住,就已经找到了网上家园。在网络服务商免费提供的小区论坛上,你认识了很多邻居,尽管一开始彼此可能不知道真实姓名,但你们已经开始为某个精彩话题而津津乐道,为开发商的某项不合理收费群起而攻之,为周末去哪里FB而出谋划策,为节约置家而策划团购……仍然是住在钢筋丛林的都市里,但你已觉不同。

这感觉,来自于新邻里主义。

左手网络 右手邻里

吴小沫,女,26岁,杂志社编辑

关键词:邻里。灵感。资源。

我每天上网总是在第一时间“奔赴”小区论坛。一方面,可以观望和我住在一起的人们的八卦;另一方面,一些看似无聊琐碎的话题,可能给我策划选题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有时候对选题把握不住,就先在论坛发贴试水。这是不是得感谢发展商的楼盘定位和我们杂志的定位几乎吻合呢?

久而久之,我能通过那些帖子,体味到那些上网的邻居们有些什么样的面孔,并通过只言片语判断他们的职业。我所在杂志是做城市文化的,而奔波于各行各业的邻居们正是我近水楼台的资源。为了博得他们的信任,我这个潜水员浮出水面,多发帖为“混个脸熟”,并积极参加邻居们组织的各类FB活动。在活动中,我“骗取”他们的信任,虽不好意思要人名片,但还是从侧面发现这里藏龙卧虎。等到有合适的采访时,我就通过社区论坛的留言功能私下联系他们。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愿意“帮”我这个忙,毕竟在杂志以正面形象露脸不是什么坏事,运气好还能帮他们引来猎头的注意(这是一个邻居的亲身经历)。

童钺,男,29岁,德资公司人力资源主管

关键词:温暖。底线。X友。

想起年少时住在父母单位的平房里,像是生活在玻璃盒子里,谁家有什么亲戚来了、谁家吵架了、甚至谁家晚饭吃什么都知道,而且我特别受不了大人们没完没了地比较我们的成绩。有这样一个“阴影”,在没赶上福利分房时,我也不觉得特别遗憾。

两年前我住进了现在的小区,在小区的网站了结识了很多朋友。也许有人会说,到这个年龄还交网友是不成熟的表现,但这些也许只是知道网名的邻居带给我如少年大院般的温暖,同时又保持一个安全而合适的距离。当然,大家都有底线,决不轻易透露自己供职的公司和真名。

我参加了小区的足球队,每周四踢足球是雷打不动的节目。球友中有各行各业的人士,中场休息时“顺便”沟通,交流各行业的资讯。我还有几个“的友”,因为大家上班地方相邻,一起打的上班,既节约时间,又省钱。最重要的是,我多了一个女友。她是球友老婆的妹妹,球友看我这把年纪还王老五,“实在不顺眼”,于是将君子成人之美进行到底,打算把我发展成亲戚。

林姗姗,女,27岁,公务员

关键词:团购。维权。

还没有交楼,我就认识了未来的邻居们。那时社区论坛有一张很有人气的帖子《团购就是力量》,将一众尚不能一掷千金的白领们团结在一起。家电、家具、窗帘、防盗门都是大家关注的对象,通常超过30人就能拿到7—9折的优惠,“利益共享”是沸腾在大家心中的共同目标。入住后,大家仍保持着联系,城中哪有食肆诱人,就结伴而去,像老友般聊些家常。而当有人想出售某件不再合适的物件时,也会在网上温和地“叫卖”。有一次我发帖请教大家推荐一家名气大的骨科医院为母亲诊治时,回帖者也是各尽所能,详其所能,把我全家深度感动了一番。而父母来广州住后,结识了很多新朋友,相约晨练或下郊游,全然不记得他们来之前是如何担心会不适应新环境。

前一段时间,论坛热心人士筹备业主委员会,并且号召大家地址不合理收费。在会所门口看见那么多人签名支持的那一刹,我突然想起一句久违得out了的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尽管,某些时候,我也会想象这帮邻居们如果在同一个职场氛围中会是怎样情景。但这又有什么所谓呢?至少大家现在是没利益冲突的左邻右里。

不管是网友邻居,相处融洽就是好关系

近?远?

选择和邻居做朋友,是舍近求远,还是舍远求近?对于答案,你有点犹豫——而这犹豫,却正隐含着你为什么能和他们做朋友的原因。

从空间距离上看,你们才是一碗汤的距离(也许你飞去亲人那里都要三小时),你们共喝来自同一公司的直饮水,你们都对非要用某一家指定网络服务商而感到不满,你们视同一家物管公司为讨伐对象,甚至你们可以讨论某晚飘荡在A栋上空和爱有关的那种声音是否够水准。你们总是有那么多值得分享的话题,一起扮愤青,献爱心,指点江山,讲八卦——没错,在随便什么BBS上你都可以高谈阔论,但你讲的很少是方圆1公里与你切身相关的身边事;你和你的朋友同事也难免会讲八卦,但你的语言释放得决不会那么畅快,而和你的新邻居们,这两者都能兼顾。

但从心理距离来看,你们遥远得甚至擦肩而过也只是陌路,即使见过面,可能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名和年龄,不了解他们的性格,也就无法判断他们所说的哪些话是需要打折扣的。你们遥远得即使互相认识,也不必担心活在别人关注的目光下,不必担心你的家事会通过邻居的嘴,传递到你的单位被更多与你有利害关系的人知道。你们各自待在安全的距离外,微笑,交流,揣测,也可以随时蒸发。

利用?被利用?

很多时候,亲密关系是建立在一种相互利用的语境中。“利用”二字,不是贬义,而是你价值的体现。如果你都没有能力支付住在这里所需要的费用,也自然没有被利用的机会。某一天,若有幸得到小区一半人的名片,你也许会发现你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每个环节的人脉关系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其实,当你把名片递出去或不经意中让别人知道你是干哪行时,你也正在成为别人收藏的一枚棋子。这种关系的发展可能是一见钟情,干柴烈火,也可能是不动声色,淡淡地眉来眼去,一旦有需要之时,便从邻居关系迅速变成合作伙伴。

还有些时候,你们互相利用,你情我愿。比如参加团购,一起抵制发展商或无业公司的不合理举措,包车上班,AA去唱K吃饭运动,甚至是住两对门的人打开门一起享受穿堂风的抚摩。这让你和你的邻居们都觉得舒服,是因为“利用”二字在一种平等的话语氛围中左右逢源。

网上?网外?

一说起你的邻居,你的第一反映是网上那些五花八门的昵称,还是行走在你身边那些鲜活的面孔。很难说。

你喜欢他们在网上发贴的风格多一些,还是喜欢他们在一起聚会时表现出来的性格多一些?很难说。

你也许无法将对网上某个言语幽默的美男头像的期望,落实到身边那个形象多少有点抱歉的邻居身上。那这时,你更愿意和谁交流——网上那个,还是眼前这个?也很难说。

这就是以网络的名义来号召人们结成现实中某种准亲密关系的尴尬。

但这不足以影响你们的邻里关系,因为网上网外的交往可以在互补中相得益彰。在网上,你有认识更多邻居的可能,你也可以通过多发贴来混个脸熟,取得大家的信任,还可以通过别人的帖子来判断他的爱好、年龄、职业甚至家庭结构,见面时才有谈资,才能有的放矢。而通过网外的联络,填补网络带来的虚无感,你们的邻里关系得到质的飞跃,才有互相利用的可能性。

新邻里主义特征:

△关系的建立主要缘于网络。

△收放自如,可近可远,心情不爽可随时消失。

△可以在网上称兄道弟,但一般英雄不问出路,更不互相打听隐私。

△很多时候,亲密关系建立在一种相互利用的语境中。“利用”二字,不是贬义,而是你价值的体现。

△通常维持邻里关系节目的开销都采用AA,没人太愿意露富,也没人愿意显穷。

△对于单身男女来说,这更像是青梅竹马的超龄版。

上一篇:大班绘本活动《蚯蚓的日记》下一篇:高三化学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