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经济论文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农业经济论文(精选8篇)

生态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为一体,是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798平方公里,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辖17个乡镇(街道),520个行政村(社区),74万人。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主要淹没区和渠

首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的发展空间严重萎缩,人地矛盾突出,发展成本加大,新上项目受到严格限制,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为发展腾空间,是**县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年来,我们不气馁、不退缩,积极应对南水北调带来的困难和压力,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路。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强县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原旅游名县、区域经济强县”目标,高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旋律,强力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四大战略,突出工业发展、文化旅游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五个重点,自强不息,拼命发展, 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第一,围绕生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找出路。面对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必须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我们坚持在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上调结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大力构筑以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在农业发展上,提出了建设渠首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按照“调优产业、调高效益、调出生态”的思路,放弃黄姜种植,大力发展林果、花椒、辣椒、湖桑等绿色产业。目前,全县林果、花椒、辣椒、湖桑的种植面积已分别达到50万亩、40万亩、20万亩和5万亩。经过认证的无公害产业基地已达到104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辣椒产销基地、全省最大的桑蚕基地。“香花”牌辣椒、“渠首”牌花椒和“丹水鱼”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名牌农产品。香花辣椒市场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双百市场”建设工程。在工业发展上,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长期以来,**依托丹江直供电优势,发展了一批冶炼企业,工业结构极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我们按照“关劣扶优、做强大个、培育群体”的思路,痛下决心关闭一批高耗能企业,重点培育了炼钢辅料、汽车配件、医药化工、电力等优势工业。铝业集团淘汰了落后的电解铝产能,重点提高后续加工能力,先后上马了铸轧、冷轧、铝箔和ps板基等30多个铝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前该企业电解铝和铝加工产能比已达到1:1.5,产值从2005年的1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33.6亿元,成为南阳市民营企业中第二大赢利企业。汽车减振器厂上马了400万支汽车减振器扩能项目,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昌盛酒业集团关闭制酒生产线,上马了新型材料无纺布,产品供不应求。淅水集团立窑淘汰后上马了日产45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底投产后产值可达5个亿。福森药业研发的佛波双脂为国家一类新药,临床试验已进入最后阶段。电业局供电量达到31亿千瓦时,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级供电企业第一位。在大批优质项目的拉动下,**工业连续7年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年均在20%以上。2007年**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超亿元企业达到6家,利税、入库税金双双突破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家。与2005年相比,限额以上工业产值两年增加32亿元,税利增加5.8亿元。在旅游业发展上, 强化“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理念,推广生态游模式,对所有游船配套了环保设施,使所有游客“近水、观水、不触水”。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高标准建设了坐禅谷、福森生态苑等6大精品景区,初步形成了以丹江景区为中心,辐射渠首、香严寺、坐禅谷、小三峡、荆紫关等景区的生态旅游线路,成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加入武当山旅游网络,实现了“山水互动、佛道互动”。两年来,接待游客年均递增40%以上。

第二, 着眼节约转变发展方式,主动为县域经济发展腾空间。**地处调水源头,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能耗产业结构,使发展空间更加狭小。我们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解决关键要素入手,关劣扶优,节能降耗,着力为发展腾空间,一切为发展让路。在环境容量上,关停取缔了冶炼、造纸、皂素、大理石等近百家企业,淘汰了酒精生产线、水泥立窑、化肥生产线等落后生产力;强力推动企业环保达标升级,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进行环境容量置换。同时,上马了铝业集团2.3万吨冷轧、ps版基、淅水集团干法水泥、福森药业大输液等80余个重大技改项目,工业规模效益和产业层次同步提升,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在建设用地上,大力开展粘土砖瓦窑厂、空心村、工矿企业废弃地“三项整治”,年均置换建设用地1000亩以上,主要用于发展工业项目;实施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产业集中,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县城、荆关和渠首工业园区内,限定土地最低投资强度,全面推广建设标准厂房,拒绝入驻高耗能项目,为质量好、投资大的项目建设提供了

用地保障。在财税金融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的财力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优势产业和大个企业发展。政府出资成立企业担保中心,定期组织政银企座谈会,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三,立足开放抢抓调水机遇,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添活力。南水北调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清醒认识到,错过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为此,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这一历史机遇,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用足用活政策,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发挥渠首县、移民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比较优势,围绕南水北调,大力向上争取项目。先后争取到南水北调工程复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政策性项目140多个,总投资达到90亿元,到位资金11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招商引资。把京津冀、环渤海、珠三角等调水受益区作为主攻点,实施块状发展战略,把资源禀赋较好的县城、渠首、仓房、荆关四大板块作为招商的平台。目前,已与世界杰出华商会等一批知名商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吸引了韩国艾特公司、香港李锦记集团、香港光大集团、中联水泥、红旗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两年来,共落实招商项目150余个,吸引县外资金13亿元。三是全力激活内资。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内资双轮驱动,大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创办企业。最大限度的激发民力、吸引民资,形成了全民创业热潮。每年均有超过5亿元的民间资本投入县域经济发展。

两年来,我们高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旋律,坚持以生态立县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初步探索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生态经济模式。一是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两年来,共完成人工造林46.6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2.8%提高到3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平方公里,年减少水土流失4000万吨。建成治污设施160台(套),年处理废水340万吨、废渣1.3万吨。建成沼气池3万余个, 沿库乡镇80%的农户实现了通沼气。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目前,丹江水库水质中的25项指标均优于二类水质标准,完全符合调水要求。二是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4.7亿元,同比增长17.8%,比2005年净增23.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22.9%,比2005年净增5600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5亿元,同比增长20.5%,比2005年净增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同比增长30%,比2005年净增1014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8:55.1:21.1。综合实力在南阳市处于先进位次。三是经济后发优势初步显现。两年来,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出县通道全部建成为二级以上油路,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了3座220kv输变电站、10座110kv输变电站,供电负荷达到60万千瓦时以上。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2.6%提高到38.8%。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基本解决。下步随着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战略的实施,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经济板块正快速崛起;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群体将逐步形成。**县域经济将步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快车道。

生态农业经济论文 篇2

1 农业合作经济的基本特征

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 使得个体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农业经济主体的合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市场地位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合作经济作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特征。

1.1 农业合作经济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农业合作经济对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由于农民的合作意识较低, 自我管理能力不高, 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和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形式下, 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和信息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

1.2 农业合作经济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

包括成员的自愿加入和退出、民主平等管理、互助共赢和利益共享等。

1.3 农业合作经济是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

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 即经营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从而农业经营的个体经济就是家庭经营经济, 这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初期, 特别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 更带有社区性和综合性。

2 我国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缺陷

2.1 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小农思想封建余存

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小户的生产经营习惯形成了特别强的“小农经济思想”。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较为落后,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科学文化素质不太理想, 使得不少农民素质较低, 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 表现得特别急功近利对自己有利的就支持、不利的就排斥, 爱打个人的小算盘, 不听从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安排。从而使组织内的经营行很难统一, 而且不愿意自己干活。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除了小农意识之外, 很多人还会受到“大锅饭”时期思想的影响。认为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实施以前的“人民公社化”等“一大二公”的“大锅饭”体制。而且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计划经济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排斥情绪, 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高效进步。

2.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自愿组织在一起的民主组织形式, 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协会。国际上公认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愿与开放原则;互助合作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一人一票原则;非赢利和社员参与分配原则;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以及社会性原则。然而,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不符合这几条原则。很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商业化程度较高、以赢得为目的、服务职能特别差, 管理层次和能流利都比较地, 没有组织性, 不听从统一的安排, 喜欢自己做主。这就使得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开放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业务范围过于繁杂, 从而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2.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具有较大难度

农业经营是一种典型的分散经营, 尤其是传统农业, 商品化率非常低, 而且农民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欲望不高, 这也说明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2.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加大劳动力转移难度。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效应在本质上是一种规模效应, 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同时进行的。在我国城市工商业发展不能吸收足够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加大劳动力转移难度, 促进就业, 合理分配劳动资源, 减少剩余劳动力空缺的现象。

3 农业合作经济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3.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民主管理”, 而且, 将一些农户组织起来, 一起生产、一起销售, 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实施, 从而获得规模收益, 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水平。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管理, 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互帮互助,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友好往来及互帮互助。

3.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规模的农业市场前提下, 在农业市场的交易中, 元论单个农户经营的规模有多大, 其交易量都是微乎其微的, 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减少强势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占,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既有利于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的利润, 获得更多的收益, 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 增强抵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单个农户自愿结合起来, 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 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便于使用大型农用机械设备, 而且还便于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

3.3 农业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中,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存在着行为不规范、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和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 广泛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

3.4 农业经济组织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农业生产合作商, 要加强更深层次的农业合作, 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新农村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劳动力季节性流动问题, 促进兼业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所以,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应该是政府对农业进行财政补贴等宏观调控的有效阻止载体。

结束语

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篇3

【摘 要】循环经济思想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出现了典型生态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国农村生产低效率的局面,同时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谐发展

近些年,中国农村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强,农产品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此时出现了“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出现是由于传统农业的高成本、低产出、高废弃,生态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中的一些弊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而进行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中体现了20世纪末引入中国学术界的循环经济理念。中国现阶段有许多经典的农业生产模式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资源—产品—废物”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来发展的经济。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和谐。

生态农业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进行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的三高农业,是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原因

传统农业是以消耗大量资源进行生产的,高成本投入、低产出以及废弃物高是其特点。由于不合理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着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资源相对不足;2.农业资源利用率低;3.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4.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日益加剧。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在生产和消费中,追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缓解农业资源不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而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农业糅合了循环经济的推进清洁生产和实现产业共生的核心,利用科学的工程设计,以低成本的投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生产,同时将废物资源化,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负外部性,提高正外部性,把利用废物的成本和效益内生于经济模型中,将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在环境容纳量的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三种典型的农业生态模式

我国农村很多地方早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态模式。由于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生活习俗、技术积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地理区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1.南方“猪-沼-果”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林果业的共同发展。该模式将猪的废液、废渣等废弃物利用生物发酵的方式进行能量转化形成沼气,提供能量,同时,猪的废弃物的减少能够美化环境,给环境减少负外部性;

2.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物质转换技术,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温室等组合起来,形成全封闭的能量转化链;

3.西北“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具体形式为: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进行立体养殖。这些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家庭,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设物质、能量循环的大中型养殖场、建设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建立大规模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延长循环链,成为“大循环套小循环、环环独立又环环相容”的良性循环系统。

以上3种经典生态农业模式均很好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Reduce、Reuse和Recycle)得到了充分实践。

四、结语

在现今资源匮乏的中国,通过合理的生产模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很有必要的。提高生产的正外部性,通过技术创新或政府政策降低负外部性,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基。

参考文献:

[1] 生态农业:新世纪振兴西部经济的全新产业 潘华 - 《宁夏党校学报》 –2001.

[2] 解读“循环经济” 卞平(摘编) - 《化工矿产地质》 - 2005

[3]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 伍世良 邹桂昌 林健枝 -《资源与人居环境》 - 2006.

[4] 论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邵爱群[1] 李旭荣[2] -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 2009.

[5] 低碳时代:传统农业的回归与创新.杨培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12.

作者简介:

赖珍玲(1994—),女,江西省赣州市人,学历: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研究方向:农学。

生态农业经济论文 篇4

杨晓舟牟 访

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循环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它是基于生态学“良性循环”原理,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并按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的建设具有整体、协同、循环、再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的构建,生态农业正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特征与目标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倡导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己的产业体系,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构成。循环农业经济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统筹谋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及消费过程的产生链整体结构,实现链网内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和破坏最小化。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一般遵循“3R”特点,一是REDUCE, 1

即“减量化”;二是RESUE,即“再利用”;三是RECYCLE,即“再循环”。因此,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可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使农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循环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活动中参与循环的产品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的主体互补互利,共生性很强。二是在农产品生产中,注意化肥、农药的施用,强调食品安全。三是农业的主副产品在消费完后回归大地。四是能有效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五是污染排放物能得到较好的处理。

(三)循环农业经济的目标 将循环经济引入农业领域,实现农业产业系统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达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融的理想状态,目的是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的减量化甚至零排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生态农业建设,既可创造发展农业生产力,高效利用环境与生物资源,也是稳定及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证循环农业经济健康运行的条件。是利用农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源”和“汇”,使区域生态系统的产生和投入得到平衡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建设强化产业化,其目标就是构建农场的良性循环经济结构。农场的生态农业建设就是把整个农场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产业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

生产网络。其目的是将某一产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产业的原料,一个产业的部分产品,将成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形成生产链网,其功能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区域的少废弃物或无废弃物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将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产业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与农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构成一个规模性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二)生态建设充分体现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准则 循环农业经济以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农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生态农业采取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如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等,都是实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已经规模化推广。

生态农业建设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丰富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十分重视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生态农业建设中要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经验与技术,不仅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也可经一步推进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这样讲,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包涵,两者处于统一体之中。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批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面向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加快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场职工收入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场的产

业升级,提升农场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场的生产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职工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进而增加职工收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生态化,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工业品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降低生产成本。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场的就业问题 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产业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类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场就业机会。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场闲置劳动力就业。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环保是当今农产品生产的时尚和潮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各农场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农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农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农业资源的保护,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农场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农场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更低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五)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促进农场环境的改善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

场土、水、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场种、养业产业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及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是农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四、促进农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而我们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一)健全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 集团公司在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安排、金融贷款等方面,应向循环农业方面倾斜,既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动力,也是引导循环农业迅速发展的方向。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综观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更规范,有法可依。通过立法,让各农场了解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

(三)重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研发技术支撑体系是构建循环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企业是技术的创新主体,农场可通过科技规划,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科技投入,组织进行技术课题攻关,研发出适合农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

(四)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试点经验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借鉴近年来循环工业已有的发展经验,根据农场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

(五)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为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但目前人们在观念上认识不够,应进行宣传,大力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促

使农场职工自觉参与到循环农业发展的行列中来。

五、结束语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社会综合发展领域的落实与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一个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资源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必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正是发展农场循环农业经济的最佳实践模式,也是提高农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农场具有自身的特殊自然环境,土壤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弱,土壤退化和变劣问题突出,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紧缺,作物病虫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劣势环境资源,是每个农场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农场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首次写入党章,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农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重视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农场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场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科学谋划,团结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动农垦事业局面又好又快发展,在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上,为和谐农场的构建绘下精彩的辉煌新篇章。

生态农业经济论文 篇5

2010207210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唐政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影响农业经济论文 篇6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生态农业经济论文 篇7

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分析

1.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又称农业合作社, 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 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1.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农业经济主体的合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市场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特征如下所述:

1.2.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包括成员的自愿加入和退出、民主平等管理、互助共赢和利益共享等。

1.2.2 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模式。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是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模式。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 即经营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从而农业经营的个体经济就是家庭经营经济, 这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初期, 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 更带有社区性和综合性。

1.2.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有较大难度。

农业经营是一种典型的分散经营, 尤其是传统农业, 其商品化率很低, 农民的合作欲望和合作意识不高, 这说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1.2.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由于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差, 自我管理能力还不高, 这就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和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和信息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

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2.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发展农业市场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分散的小农户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因此, 发展农业市场, 农民合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它能够把农户的单体资源在合作框架下进行整合, 改变交易中的弱势地位, 化解市场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开支, 提高市场效率。

2.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减少强势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占,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既有利于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的利润, 获得更多的收益, 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 增强抵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而且将一些农户组织起来共同生产和共同销售使得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 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也能够有效地实施, 从而获得规模收益, 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水平。

3 我国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缺陷

3.1 许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存在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商业化程度较高、服务职能较差等问题, 这就使得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开放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被忽视, 业务范围过于繁杂, 从而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3.2 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存在严重的小农经济思想, 加之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使得不少农民素质较低只看重眼前利益这就使得组织内的经营行为难以统一, 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 如果不能从立法上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规定, 那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就得不到保证, 进而会阻碍国家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政策的有效实施。

4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4.1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常常和村委会及党支部混为一体, 经常出现领导在三者之间相互兼职的状况, 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混淆。所以在以后的实践中, 应该明确管理责任增强运营规范, 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围绕服务于农民及农业生产而展开。

4.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该做好组织领导、宣传协调等指导工作, 不断加大政府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努力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要转变政府工作职能, 优化市场环境, 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另外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势在必行, 尽快完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4.3 大力开展农村教育工作

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开展农村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使农民早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还要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同过去的区别, 纠正人们的认识偏见, 只有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才能够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稳定发展。

结束语

目前, 我国已有很多规模较大管理较好以及活动比较规范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然而, 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和经营的实践来看,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就需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从而为农业发展不断提供前进的制度动力。

摘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提高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不规范、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和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逐渐凸显, 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本文就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希望对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对策

参考文献

[1]程晓霖, 方天.对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般性思考[J].南方农村, 2005, (4) :17-19.

[2]蒋康穆, 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8) :44-48

[3]刘劲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73-276.

[4]王海娟.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J].现代化农业, 2008, (10) :37-38.

[5]巫肇胜.我国现阶段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44-48.

[6]云南省盐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R].2006.

[7]张庆亮, 张宝兵.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8) :49-51.

生态农业经济论文 篇8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多项政策中,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居于关键地位,而生态农业更是践行我国农业发展各项政策的重中之重,生态农业的推广不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是推动农业经济进步和繁荣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受到科技、人文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生态农业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生态农业之于农业经济的地位和意义

目前,生态农业是世界各国农业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可以实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避免因为不当的农业操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具体来讲,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农产品的价值来看,生态农业对于农产品价值提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农业是对自然环境有强烈依赖性的产业,自然环境的好坏与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是相互的,只有优质的农业生产环境才能出产高品质的产品。同理,高品质的产品则会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收益,则能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升级革新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农业生产无污染的生态型发展模式可以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是促进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促进后续农业活动的正常运行,提高产量。由此可见,在这样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优秀生态环境下产出的农产品在质量上明显优于普通农产品,进而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

其次,生态农业还能在各个环节增大农产品的附加值。从农产品的基础生产环节来看,在生态理念的推动下,农业养殖突破了传统的各行业分离的模式,将种植业与牧业、渔业等农业多个环节融合并将服务业融入农业之中,一方面进行农业产品的生产、保证农产品的基本价值,一方面通过不断带动周边产品的产出和服务来从各个层面提高产品所创造的附加值,利用生态农业的综合性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最后,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直接经济利益。现阶段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已不是停留在曾经的填饱肚子的层次,而是开始追求饮食的健康,有机食品渐渐成为餐桌上的宠儿。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多年来传统农业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农产品的有害成分增多,人们愈发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从国际社会来看,农产品的种植环境和方式成为国际社会对农产品评判的重要标准。而生态农业产品以其先进的种植方式和自然环保的种植环境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国际社会的青睐。生态农业对于产品的销售来说,无疑从各个方面扩大了产品的销路,直接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二、以生态农业带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已经推广到全国,但是国内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出,国际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不在领先地位。这说明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如果不正视问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还存在理论、实践及科技水平等众多方面的不足。

(一)我国生态农业缺乏完善的理论支持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还处于一个较为浅显的探索阶段,很多农业生产还处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农耕阶段。其实,生态农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科学,而是综合了农业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在这种前提下,如果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对于实践的指导性是薄弱无力的。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生态学理论发展状况来看,很多情况下研究者和政府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仅仅基于农业学和经济学等几个单一的层面,对各门相关科学的研究也相对独立,在人才培养上更是缺乏一套专业系统的理论基础,无法正确指导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高新科技的实践性不强

高新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研究的主要方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农业科技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实际农业生产上来说,高新科技很难落到实际,技术与实践脱轨现象严重,技术人员研制出的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脱离生产和市场的实际需要,这就为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设置了众多障碍。而由于很多农业工作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农业操作者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使用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如此,很多高新技术仅仅停留在农业试验田的阶段,没有很好地进行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推广,也不利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的生产。这几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的推广和落实,也是农业生态无法深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影响着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

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生态农业并不是只包含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其附加的诸如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等环节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由于基层工作者对农业产业化认识的不强,虽然在种植生产环节中大力推广生态理念和科学的种植方式,但是仅仅依靠这一个环节是很难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继续扩大经济效益的。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生态农业如果继续保持单一的发展模式,不通过农业各个链条的衔接来提高整体农业产业化水平,无疑会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保证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其存在的问题后,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妥善解决现有的问题,才能实现生态农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美好夙愿。

首先,要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一是应当完善理论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将农业耕作、加工、销售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综合多种因素对生态农业的需求做基本的研究。二是将各项研究成果整合分析,吸取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研究经验,结合农业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形成一套综合性的农业理论。三是将理论落实在实践上,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的完善,最终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理论有效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应该相应提高实践性。一方面,从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来看,科研人员要实地考察、深入研究,研发出符合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新技术;政府部门组织培养专门人员负责对农业基层工作者进行技术的宣传和教授;农民要调整心态、主动学习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各种技术在试验田中试验成功之后,及时进行有效大力的推广,也能很好地增强农业技术的实践性,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最终带动经济发展。

最后,仅仅依靠农业各项的单一发展是无法综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常常会出现通过农业各相关链条的有效连接来形成1+1≥2的效果。这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多渠道、多层次地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来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不但是各层农业工作者的职责,也需要社会企业和政府各部门的相关配合,减少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对农业进行各项扶持以进行产业化升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性,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农业对大自然的依赖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肃性,而这种严肃性要求人类必须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关注环境健康。如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农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这不仅是因为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劣,更重要的是成为一项促进国家农业发展的千秋重要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卓.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3(01).

上一篇:体育课评课稿模板下一篇:小学英语招聘面试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