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创新的特点是什么(精选11篇)

企业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篇1

国家竞争力的要求

波特及其同事提出的价值基础竞争力理论指出,创新促进生产力提高,而这又进一步促进竞争力的发展,最终形成更强大的区域经济。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分别处于三个不同阶段: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其经济产出效率渐次提高。处在第一阶段,即要素驱动的国家,主要依靠低技能但同时也是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进行竞争。在以效率为驱动的第二阶段,国家开发出更有效率的生产工艺并提高了产品品质,竞争力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更高的教育和培训,有效率的产品、劳动力和融资市场,以及现有技术的利用能力。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国家竞争力来自创新,即一国只有在采用最先进生产工艺生产新颖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时,才会有竞争力。2007~2008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131个主要和新兴经济国中,美国在机构、政策和要素三大评选指标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国家竞争力位列全球首位。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国家的作用不减反增,尤其是当竞争的基础转为创造和积累知识时,国家的角色就变得更加重要。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得到良好的建立和发展,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创新活动网络,网络的活动相互影响并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当一个国家的环境能以最快的速度累积专业资产与技能时,即使只是努力与承诺,企业也能由此获得竞争优势。当一国的环境持续提供有关产品与制造工艺上更好的信息与洞察力时,企业也会从中获得竞争优势。最后,当国家环境逼迫企业创新与投资时,企业不但会形成竞争优势,也会持续提升这些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除归功于该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还有就是它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本和科技基础上的持续积累。为保持国家竞争力和宏观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在政策措施上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广为招揽世界各地顶尖技术精英加强人才战略,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推动国内的技术创新发展进程。在创新导向的环境和文化作用下,美国企业自然而然地把开发领先技术作为维持竞争优势和支持高工资水平的主要竞争战略。

自由竞争的推动

美国一直被标榜为标准的市场经济,而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特征。执行小企业的扶持和发展工作,以增强小企业的竞争意识。调查显示,83%的美国小企业认同、66%非常认同它们在市场中面临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的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凭自己的能力和资源通过竞争实现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及活跃小企业的发展来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低干涉、低辅助的宗旨来规划和执行小企业的扶持和发展工作, 以增强小企业的竞争意识。调查显示, 83%的美国小企业认同、66%非常认同它们在市场中面临激烈的竞争。

自由竞争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无论规模大小,企业在市场中随时都面对以下两个问题:(1)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较高效率的生产;(2)企业能否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战略调整。只有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地生产和更快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在经营规模和资源运筹上明显处于劣势;数量众多的小企业让每一个小企业必须面对完全竞争市场的挑战。因此,美国小企业中的出类拔萃者一方面采取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经营方针,另一方面以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变竞争格局的技术要素作为投入重点,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

现代经济是一种生态式系统经济。自由竞争对企业产生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了分工合作的形成。经济运行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逐渐建立起一种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的功能结构关系。例如,企业规模的行业分布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只有小企业和个别中型企业经营的行业,主要为依靠熟练技能如手工业等的传统行业和市场需求很小的夕阳行业。二是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存的行业,包括三种情形。第一种是行业内存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小企业专注于某一缝隙市场提供专门产品,基本上不与大企业产生直接竞争。第二种是大、小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但由于特殊条件的作用,使得小企业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大企业难以触及、但小企业因地方优势可轻易进入的特定地区。第三种是有些行业中的大企业需要从外界采购专业产品或配套支持服务,而拥有足够实力的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通过在行业上的分工,大、小企业各取所需,互补长短,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研究表明,自由竞争同样促成企业间在技术创新上的分工合作,为小企业参与合作性系统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经济的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是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知识性产品生产的经济。知识性产品以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资源要素,其生产遵循收益递增规律,彻底颠覆了传统规模经济的含义。在生产投入初期,知识产品的研发成本较高,但开发成功后,它能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被大量复制,而产品内含的价值却没有降低。此外,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将会层出不穷。这不仅能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能引发其他产业相应地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大幅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因此,高科技领域时常成为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突破的乐土。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时代的崛起为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施展机会,另一方面,变化日益迅速的市场为小企业创造了更多技术创新的机会和空间。

制度创新的基础作用

20世纪70年代,诺思最先提出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论断。所谓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可以分为宪法程序、制度安排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三种类型。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取最大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实现制度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个人、个人自愿合作组成的集团或政府。

在西方学界以其经济学研究而闻名的熊彼特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创新具有公有和私有的性质。创新由私有最终走向公有具有3个好处:第一,它保证创新收益中相当大的部分转归用户,并使生产者的成本降低;第二,创新形成的新知识为其他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基础;第三,通过促进随后的竞争,使一个企业从某一项特定创新中建立的产业垄断的危险性得到控制。创新被看作是一种深深地根源于组织之间、大量相互联系的现象。为维护创新带来的公共利益,制度设计的任务在于为创新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机制,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以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之所以积极从事制度创新,主要是为了获得外部效应带来的利润,例如取得潜在收入、降低成本或影响收入分配。

在近代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美国一直处于制度改革的前沿,对制度创新做出了种种努力和尝试。总的来看,美国至今一共经历了4次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性和重大性的制度变化,它们在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构建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第一次是在18世纪到19世纪之间,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和确立,为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创造了条件和动力;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相继出现股份公司制度和研发的企业内部化制度,推动了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的内部机制;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主要表现在美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上,如反垄断、专利保护、政府采购、研发资助、税收补贴、风险投资等,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护和激励。第四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创业板资本市场和期权制度,它们为科技型小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和新颖而有效的研发人员激励机制。最近的两次制度创新对推动美国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最为关键。在政府保障和知识产权制度之下,小企业的生存和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得到恰当的保护和支持,令小企业能够获得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超额利润。而小企业的科技人员因有效的激励制度而使其技术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政策措施的保障和支持

在美国,政府在小企业管理上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小企业的成长空间和市场竞争地位。美国的小企业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早在1890年,美国就通过了《谢尔曼法》,为中小企业对抗大型托拉斯组织的垄断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如今,经过不同政府部门的长期和共同努力,美国已经形成一套有利于小企业生存发展、包括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在内的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此外,美国的企业税收体系透明而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到小企业的缴付能力。政府对知识产权和产权拥有者的保护也比较到位。这些都成为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切实保障。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特别的科研税收优惠政策。凡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的费用,企业可以作为日常生产费用从应税所得中一次性扣除,或者在若干年内从全部所得中扣除。为鼓励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美国在1981年颁布实施《税制改革法》,允许企业用科研费用增长额冲抵税收。美国政府还不断倡导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1962年,美国开始对技术装备投资实行减免税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加速折旧这一更为积极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到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宣布对企业的研发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优惠待遇,并将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50%,进一步促进了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美国联邦政府是美国最大的消费用户。它每年都会向私人部门购买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小企业管理局成立后,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小企业能公平合理地获得政府的采购合同。1982年通过的《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明确支持小企业参与联邦政府拨款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在美国政府的2006年财政年度,小企业共获得770亿美元的政府采购合同,占政府允许小企业参与竞争合同总额的22.8%。此外,小企业还获得约650亿美元的分包合同,使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合同总额达到1420亿美元。多份研究报告证实,美国政府不仅是美国小企业最大的合同提供商,而且在许多关键时刻为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投入资源的保障和验证研发成果的机会。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一般不直接向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但对于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美国政府却网开一面。美国国会1977年决定试行“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要求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国家科研经费的10%下拨给小型高科技企业,以鼓励和支持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开发。1982年,里根总统签署《小企业发展法》。该法明确规定:年研究和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育部、能源部、农业部、商业部、运输部、国家卫生部研究院等政府部门(占政府研究与开发预算的99%),必须依法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简称SBIR),每年拨出2.5%的研发经费支持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活动。2006年,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评审工作组共收到27572个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方案,其中5862个方案经审批获得总额达19亿美元的资助。从设立至2006年的24年间,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共资助小企业199亿美元。另外,美国政府于1994年设立“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简称STTR)。这两个计划受到了技术创新型小企业的欢迎,有效地促进了大量重大创新成果的诞生。

美国政府还就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商业化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小企业管理局属下设有创新与技术办公室,专门制定有关小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政策,并协同其他单位一起执行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扶持计划以及指导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基于社会中介组织对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作用,美国政府建立了一批中介组织,为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此外,美国政府还支持和赞助有关高等院校建立小企业研究所,或不定期提供教师和研究生到各地进行现场技术咨询。

美国联邦政府是美国最大的消费用户。它每年都会向私人部门购买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小企业管理局成立后, 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小企业能公平合理地获得政府的采购合同。

高原的特点是什么 篇2

1968年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举行,来自非洲高原的运动员,囊括了中长跑和马拉松的5项冠军及5项亚军、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高原成了世界各国体育界中长跑、马拉松、竞走等耐力项目的.训练“宝地”。

另外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高原区水的沸点低于100℃,如用普通饭锅煮饭,则会夹生。

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

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 篇3

中国茶艺既是饮茶艺术,也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含了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系列过程和技艺方法。

中国茶艺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接待宾客的一种礼俗。

中国茶艺包含有对茶叶的品尝评比技法和操作艺术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时对周围环境的领略等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般而言,中国的茶艺程序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等内容。

品茗前先要择,整个过程讲究茶壶与茶杯的雅俗一致。

传统上一般的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大多为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各种意境。

从地理方位上分有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性茶艺表达形式,其中主要以南区(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地区)最为突出。

从历史上分有六个时期,即汉唐时期为官品、宋代时期为文品、明清时期为艺品、民国时期为质品、新中国70年代时为杂品、现今则为视品。

从生活方式上分有宫廷、民俗、文士、雅术四种类型。

中国茶道的历史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 ,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

集散中心。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

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联想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篇4

1、连续性

联想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由此及彼,连绵不断地进行,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迂回曲折的形成闪电般的联想链,而链的首尾两端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2、形象性

由于联想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其基本的思维操作单元是表象,是一幅幅画面。所以,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一样显得十分生动,具有鲜明的形象。

3、概括性

联想思维可以很快把联想到的思维结果呈现在联想者的眼前,而不顾及其细节如何,是一种整体把握的思维操作活动,因此可以说有很强的概括性。

什么是联想思维

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主要思维形式包括幻想、空想、玄想。其中,幻想,尤其是科学幻想,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联想思维的类型

1、 接近联想。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都可能引起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比如,当你遇到大学老师时,就可能联想到他过去讲课的情景。

2、 相似联想。是指由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引起的联想。如由照片联想到本人等。

3、 对比联想。是由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其突出的特征就是背逆性、挑战性、批判性。

4、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个事物存在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

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的比较

1、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是:

联想只能在已存入人的记忆系统的表象之间进行,而想象则可以超出已有的记忆表象范围。

想象可以产生新的记忆表象,而联想不能。

联想思维的操作过程是一维的、线性的、单向的,想象思维则可以是多维的、立体的、全方位的。

联想思维的活动空间是封闭的、有限的,想象思维的活运空间则是开放的,无限的。

想象思维的结果可以超越现实,联想思维的结果不能超越现实。

2、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可以呈现为非逻辑形式。

它们都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都可以借助于形象展开。

企业文化差异的根本要素是什么? 篇5

第一,大家之所以认为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较小,多是从国有企业的性质、两家企业的行业特征、同属省属企业等角度来认识的。从这一层面讲,两家公司的文化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请注意,这些方面的文化更多是一种“静态”的、基础的、与其他行业相比(外部比较)的。

第二,从两家企业所处地域环境及经营管理的基本取向与状态看,实际上他们之间还是有较多差别的。“同根同宗”固然重要,而基于现实经营管理状态差异和员工切身感受,才是新公司文化融合最应该面对的。这个视角是“动态”的、过程的,同时是与经营管理的真实状态和员工的感受相关的。正如通用汽车前人力资源高管亚历山大先生曾说:“这个世界充满了肤浅的同质化。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文化差异隐藏得很深。”

那么,从实际经营管理状态的基本价值取向看,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都体现在哪里?从一个问卷的比较数据看,与A企业相比,B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诸多层面都高出了不少百分点,这些层面包括股东,也包括客户、员工、效益等等。而现实情况印证了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宏大叙事”背后更为细节的、与企业经营管理方针尤其是员工感知联系更紧密的“文化”:与A企业的文化相比,B企业的文化更加注重市场文化、绩效文化,更加注重通过关照员工利益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据此我们可以较简单地下一个结论,就是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最根本的东西不在于“我们表面上怎样相似”,而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真正状况关系密切。而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资源是人,就是因为人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理解与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才导致了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是文化的核心及文化中最为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囿于不同的经营管理状态、基于不同企业的不同人的思维与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是造成企业之间文化差异化的最核心要素。

在一次EMBA课上,我和大家一起讨论、列出一堆可供大家挑选的“价值观”词汇。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学员,选择“规范”、“执行力”等词汇较多,而作为项目领导的学员,较为集中地选择了诸如“主动性”、“能力”、“团队合作”及“共享”等理念。以至于在下一次的课程中,当一个人又选择了此类理念后,我一下子就猜出他是做项目管理的。而一个带领团队做研发的管理者,更是选择了诸如“自信”、“创造”之类的词,他说:“我需要让我的团队成员知道,他们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的”。

实践中的管理者,尽管在更多的场合并没有意识到所谓“文化”的存在,但他们在选择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过程中,自然会呈现与其他人(团队、企业)不一样的特质,这种“行动选择”,就是我们最需要盯住的差异化的文化!

摘要:人是文化的核心及文化中最为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囿于不同的经营管理状态、基于不同企业的不同人的思维与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是造成企业之间文化差异化的最核心要素。

党风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篇6

(1)鲜明的党性。党性是政党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和社会政治团体的本质特征。工人阶级政党的党性是工人阶级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是工人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党性是党风的根底,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显明的直观性。党风是通过党组织或党员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有形的表现,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直观手段认识和了解一个政党的党风,并进而认识和了解政党的性质。

(3)突出的群体性。党风是党的整体行动和精神风貌,其形成和发展决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至少是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党内表现出来的带有某种共性的行为。党风一经形成,又会影响到很多的人,使这种风气在党内、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更大的作用。

2022年小寒的特点是什么 篇7

当太阳黄经达285度的时候,小寒节气开始。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中国南方地区冬暖显著,隆冬1月,霜雪交侵,常有冰冻,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而华南北部的最低气温却很少低于零下5℃,华南南部0℃以下的低温更不多见。中国隆冬最冷的地区是黑龙江北部,最低气温在可达零下4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低海拔河谷地带,在那里是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加之逆温效应十分的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能够良好生长。

小寒节气,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

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好正好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性的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

华南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生产,也适和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柑桔,生长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温高于15℃,华南内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满足,副热带植物也几乎应有尽有。只所以如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小寒节气的谚语

1.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2.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3.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4. 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5. 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6. 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7. 小寒寒,惊蛰暖。

8. 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9. 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10. 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11. 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12. 九里的雪,硬似铁。

13. 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14. 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15. 九里的雪,硬似铁。

16. 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17. 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18.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小寒具体含义

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一般就是小寒过几天以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和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被称为小寒。大寒尽管没有小寒冷,但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和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成为大寒。

小寒中的三候其物候反映分别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在候鸟中,雁顺阴而迁移,这个时候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但还不是迁移到我国的最北方,只是离开了南方最热的地方;二候喜鹊此时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了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企业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篇8

当前, 贯彻“十七大”精神, 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 面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 无疑对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总结多年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澄清对企业文化理论的一些模糊认识, 以更加清晰的思路和观点积极有效地促进这项文化建设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为此, 有必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创新观?我们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对此, 通过对多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观察与调研, 我们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方面来加以回答。

一是一个总目标, 一个总定位, 一个

基本点, 还有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

一个总目标, 是说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说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其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根脉。这个文化底蕴和根脉对于缔造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形成现代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实践中, 我们一定要做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的紧密融合。而先进的企业文化, 其先进性必须体现在员工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中,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

一个总定位, 是说企业文化的总定位,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文化。过去常常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 这是一种误解。企业文化的“出生证”、“身份证”是管理文化, 这就是经常讲的管理学属性, 但经营与管理并不能划等号, 只讲管理文化面窄了, 所以讲经营管理文化。许多书、文章都在讲企业文化三层次说, 即把企业文化的构成说成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这是从大文化的概念套过来的, 是一般化、笼统化的说法, 并没有找到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 不能提示企业文化的“特指”到底在哪里?讲企业文化是经营管理文化, 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定位的主体内容。

一个基本点, 是说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于增强企业整体素质,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在过去, 经济学界讲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不涉及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界讲企业文化又不联系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是两种片面性。应当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讲了以上四个一, 还要讲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为什么呢?因为企业文化设计脱离企业实际的状况实在不少见, 特别是请专业公司提供的方案常常有这样的弊端。企业的性质、规模、行业、业态、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都很不一样, 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与创新, 只能从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发, 这才是真正坚持科学的企业文化创新观。

二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两个融合, 两个“大家”, 两个积极性, 两个“文化自觉”。

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说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是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也可以称之为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 但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绝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 用一个简化了的公式来表达, 就是: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包括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道德, 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学习理念等。理念文化部分需要设多少条目为好?在我国的企业实践中, 最少的只有三条, 多的则达五六十条。有人问多好还是少好?这要从企业实际出发, 原则是以简明扼要为好。培育和确立价值理念, 有一个总的原则, 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 实现企业价值、员工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这三个方面一个也不能少, 必须是均衡协调发展, 而不能顾此失彼, 不能单打一, 不能择其一而不要其二, 也不能择其二而不要其三。行为规范包括:企业整体行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规范和部门行为规范、员工个体行为规范。从我国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手册》来看, 有一个毛病, 就是把企业文化手册搞成若干理念口号的简单汇编, 而没有行为规范。这不仅失去了体系上、逻辑上的完备性, 而且失去了企业文化的实践性和可操作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手册》, 还表现在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相互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内在统一关系。价值理念中就蕴含着应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行为习惯。而行为方式、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又体现着价值理念的引导, 二者有内在的逻辑, 是浑然一体的。

两个融合, 是说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相融合,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两个融合也可以叫做两个融为一体, 就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实施融为一体,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人们不难想象, 如果不是这样, 企业文化脱离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文化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那样的企业文化“创新”还有什么用?

两个大家, 是指在企业中要形成“大家建设企业文化, 建设大家的企业文化”。如果企业文化只是一两个人的, 或者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企业文化, 那是不能持久的, 也不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形成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管用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两个积极性、两个文化自觉, 是说建设企业文化, 既要有企业家、企业决策者、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文化自觉, 还要有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文化自觉。这两个积极性、两个文化自觉缺一不可。企业家、企业领导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倡导者、设计者、宣传者、实践者。企业文化无疑深深地打着企业家的思想烙印、价值追求, 但我们绝不能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文化简单划等号, 不能把企业文化简单地规结为老板文化, 以为只要有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和文化自觉就可以了。企业文化必须为广大员工所认同、所确认、所信奉、所实践。卓越的企业文化都有这样一个特性。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要做好, 要体现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 要表现在经营业绩上, 就必须有广大员工的参与和实践。

三是“三性”, 即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

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 都是在企业自身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凝结、积淀起来的, 都不是从书本上照搬过来的, 也不是从别的企业照套过来的, 而是从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 经过文化整合、提升而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与企业个性。比如, 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全聚德的“全而无缺, 聚而不散, 仁

paege8现代企业文化Modern Enterprise Cuiture德至上”, 还有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文化, 中电国际的“静水深流”企业文化, 都具有自有性、原创性和独特性。

四是“四好”, 即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

好识是说好识别。好记是说让人一看就明白, 一听说懂、就忘不了。好用是说企业文化要有效管用, 要化为员工的灵魂, 要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这样才能表现为实际的经营业绩。好传播, 是说企业文化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氛围, 而且益于在社会流传, 在社会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和形象力。近些年来, 企业文化建设和设计追求“四好”, 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应当说, 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的“四好”文化建设方略的提出, 大大推动了我们建设简明扼要、特色鲜明、有效管用的企业文化。

五是“五个不能”, 即不能繁琐化, 不能雷同化, 不能玄虚化, 不能模式化, 不能“双脚离地”。

不能繁琐化, 是说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要化繁为简, 而不能化简为繁;要深入浅出, 而不能浅入深出。现在的一些企业文化设计方案, 往往搞得五花八门, 天花乱坠, 让人们看起来如入五里云雾。应当说, 把简单的问题繁杂化, 是一种愚蠢的设计;而把复杂的问题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才是聪明的设计。

不能雷同化, 包括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不能照搬照套。现在一些设计公司搞的企业文化设计方案, 在理念表达上, 雷同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就失去了企业文化应有的个性化特色和独具魅力。

不能模式化, 是说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到处可以套的固定模式, 不能搞批量生产, 不能把一种设计方案搬来搬去, 到处套用。

不能“双脚离地”, 形成“新两张皮”。这里讲的“双脚离地”, 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是员工对那种脱离实际搞花架子式的企业文化的一种讽刺, 是指企业文化只是作为口号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 不能变成员工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 不能变成自觉行动, 即是说企业文化不能“落地生根”。过去常讲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不能搞成“两张皮”, 现在有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建设, 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的实际运作各不相干, 变成又一个“两张皮”, 这叫“新两张皮”, 这种状况应当竭力避免。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虽然是从国外传来的, 但经过多年实践早已“中国化”了。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 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文化推动力, 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的高度,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促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更加生气勃勃、扎实有效地向前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篇9

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表现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体现和专门要求,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这一行业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针对性。可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关于教育领域是非善恶的道德,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教师职业展开的。它不仅告诉人们教师职业何以为善的道理,而且指出了教师职业如何为善的途径。

(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始终贯穿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要求。从最早对教师的`表述来看,教师就已被赋予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如我国古代《礼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它的意思是: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育人被视为教书的根本。教书育人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包含着许多实践性要求,诸如团结协作、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在古今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教师职业劳动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在教师劳动价值上,它向人们揭示了教师所从事的是造福人类的事业,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在职业社会地位上,它肯定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把教师视为联系历史和未来的一个活的环节;在教师职业态度和情感上,它提倡爱岗敬业,育人为乐;在教师职业形象上,它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它要求尊重并信任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师职业情操上,它提倡宽以待人,廉洁从教;在教师职业责任上,它提倡不断学习、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循循善诱,

总之,这都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四)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和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相适应的,其功能具有多样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这一行业所特有的伦理现象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教师这一行业特有的精神风貌,成为教师职业发展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行为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意识,不仅是衡量教师职业行为及其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教师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而且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各种关系和矛盾加以调节或解决的重要依据,它能提高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评价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都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功能具有多样性。

(五)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为人师表”是我们这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中教师职业的传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是全新的、开放式、立体式的教育,为实现教育改革和教育面向社会的要求、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使命,人民教师必须向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为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建立起更高的道德威望和道德形象,完善自身素质,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和典范。同时,教师在道德与行为上必须接受来自学生与社会的监督,把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持实践和培养良好学生作为评价和检验自己道德行为的标准。

(六)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影响在校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和家长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

水泥稳定土的特点是什么? 篇10

水泥稳定土的特点是什么?

1.水泥稳定土有良好的板体性,其水稳性和抗冻性都比石灰稳定土好,水泥稳定土的初期强度高,其强度随龄期增长。水泥稳定土在暴露条件下容易干缩,低温时会冷缩,而导致裂缝,

2.水泥稳定细粒土(简称水泥土)的干缩系数、干缩应变以及温缩系数都明显大于水泥稳定粒料,水泥土产生的收缩裂缝会比水泥稳定粒料的裂缝严重得多(水泥土和水泥稳定粒料的区别);水泥土强度没有充分形成时,表面遇水会软化,导致沥青面层龟裂破坏;水泥土的抗冲刷能力低,当水泥土表面遇水后,容易产生唧浆冲刷,导致路面裂缝、下陷,并逐渐扩展。为此,水泥土只用作高级路面的底基层。

企业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篇11

一、自主创新提升安徽省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所谓自主创新战略, 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努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业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安徽省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为技术创新提供资源保障。

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紧密相连, 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核心竞争力又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安徽汽车企业的发展正在逐步呈现出这种良性循环的态势。从2000年到2007年, 安徽汽车从产销10万辆发展到近70万辆, 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亿元增加到近1, 000亿元, 创造年均增长近40%的业绩。同时, 安徽汽车产销量在全国的排名也稳步上升, 1998年以前, 产销量一直在全国第十三名上下徘徊, 这一年首次挤入前7位阵营。2007年, 在安徽省两大巨头江淮汽车和奇瑞轿车的拉动下, 安徽汽车产销排名全国第五, 商用车销量江淮排名第四, 乘用车销量奇瑞排名第五。由表1可以看到, 2006年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60位的企业中汽车企业就有6家, 占十分之一。可以说, 通过自主创新, 安徽汽车企业在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 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壮大, 技术创新的潜在资源有所保障。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2007。

(二) R&D投入强度不断加大, 技术创新活动活跃。

R&D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 我国汽车工业R&D投入一直较低, 投入强度一般只有1%~2%, 单个企业研发费用仅有1~2亿元。“十五”期间, 安徽汽车行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奇瑞和江淮两大汽车集团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30亿元, 投入强度达到3%~5%, 在国内位居同行业前列, 接近国际水平。正是依靠这种密集的研发投入, 才使得安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持续开展并在短期内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

(三)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不断增强, 技术创新成果显著。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组织的效果如何, 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最现实的指标, 它主要包括专利申请情况和新产品销售情况。安徽汽车企业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尤其是奇瑞, 由表2可知, 奇瑞的专利申请量甚至高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 发明专利申请量更是排在行业前列, 说明自主创新成效显著。

在新产品推出方面, 经过10年来的发展, 奇瑞已开发出了从低到高5个系列轿车平台和1个越野车平台, 共6个系列的20多款全新车型, 基本上做到了一年推出三到四个新产品。江淮近几年也做到了年开发新产品在100种以上。如果自身没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 这种快速推出多个新产品的的经营模式是难以实现的。

(四) 自主创新推动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自主品牌是指由国内企业开发, 掌握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 它是民族汽车工业的代表。自主品牌的确立和形象的提高是企业的一个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产品开发能力的集中体现。2007年, 在自主品牌的销量排行榜中, 奇瑞的QQ、旗云、江淮的轻卡、瑞风商务车都在各自细分市场中占据前四名, 其中江淮瑞风、奇瑞QQ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二位。

由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不受国际汽车集团的制约, 加之产品质量、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价格优势, 安徽汽车在出口方面更是表现抢眼。据海关统计显示, 2007年安徽省汽车整车出口126, 045辆, 同比增长129.54%, 出口额达95, 011万美元、同比增长186.58 %。汽车出口额由2006年全国第三位跃居全国第一。其中, 奇瑞出口量、出口额均居我国汽车出口企业之首, 江淮汽车集团汽车出口也居全国汽车出口前十位企业之列, 华菱、昌河、星马等汽车出口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充分展示了安徽省汽车自主品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特点

虽然安徽省各家骨干汽车企业在发展历史、经营目标、产品类型等各方面都大不相同, 但从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定、组织与实施过程来看, 却表现出很多共同的特点, 这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

(一) 战略路径的选择——由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到独立的自主创新。

按照企业获取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的来源不同, 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划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基本模式。选择何种技术创新模式需要从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出发。相对于国际国内大型汽车集团来说, 安徽汽车企业起步较晚、实力较弱, 因此自主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分阶段的战略发展路径。具体来说就是从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这一点可以从企业在不同阶段开发的产品上得以证实。 表3可以看到奇瑞部分产品的技术创新模式经历了上述几个阶段, 江淮的产品也是如此, 它的客车底盘、轻卡、商务车等产品也都是利用国际成熟的前沿技术进行模仿和二次创新自主开发出来的。作为技术比较落后的企业, 通过模仿创新, 安徽汽车企业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生存发展问题, 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 同时积累了创新经验, 逐步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创新蓄积了知识资本。具体来说, 它能形成两方面优势:在技术方面, 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低投入、低风险和高效益。模仿创新的技术针对性强, 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为广阔的技术空间。由于吸取了先行者的经验教训, 模仿创新往往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生产成本方面, 主要体现在能够充分学习、吸收率先者生产中的经验教训, 避免率先者探索中的失误, 越过产品的低级阶段, 直接模仿最新的换代产品。同时还能够借助最先进的设备、技术使生产成本更低。[2]通过合作创新, 可以整合各种资源, 优势互补, 更为重要的是, 在与专业机构合作的同时, 可以学习、积累技术开发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应该说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为安徽汽车企业最终走向独立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战略定位——面向市场开发本土化产品。

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是指对技术发展方向、技术水平、基本技术路线及技术成果的应用对象和范围的基本确定。定位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安徽汽车企业以自身实力为基础, 透彻了解中国汽车消费市场, 发现潜在市场, 锁定细分市场, 力图使产品开发本土化, 从而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 大大提高自主创新的经济效益。

例如奇瑞QQ定位于“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不仅价位低, 而且加装双安全气囊、ABS和I-SAY数码视听系统等, 赋予了微型轿车安全、舒适、时尚的全新概念, 一上市就创下了国内单一品牌微型车的销量记录;江淮发现我国客车产品生产集中度不高, 市场散乱, 而轻型、中型客车无专用底盘, 只能以卡车底盘代替, 不舒适、不安全, 性能落后, 于是自主研发出7米系列的客车专用底盘, 该产品销售量连续十年在全国排位第一;[3]华菱根据多年的生产开发经验判断用户最需要的重型车和重型专用车底盘是可靠、安全、环保、舒适, 物美价廉、运营成本低, 二手车转让价值高, 而国内许多重卡不太具备这些要素, 于是华菱重卡定位于:以“中高档配置 + 偏低价位”和高性价比吸引用户, 推向市场第二年销量就达到4, 000多台, 占中国专用车行业重卡底盘销量的60%, 成为替代进口的第一品牌。

通过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开发策略, 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突破, 掌握核心技术, 一方面避免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受制于人, 确保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最终带动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

(三) 战略重点——选择关键技术进行突破。

安徽汽车企业相对于国内几大汽车集团来说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可获得的资源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 而汽车的开发是一个需要大量资源支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 集中有限资源, 实现重点突破就成为安徽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现实选择。表4列举了几家汽车企业在发展之初确立的研发重点。

(四) 战略资源的整合——放眼全球技术联盟。

企业受到自身资源禀赋的限制, 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创新链的某些环节, 而除此之外的环节则可以同其它企业建立一种联盟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和创新的收益, 降低创新的风险, 同时从中完成学习积累的过程。安徽汽车企业一方面坚持内部研究开发, 以保持内部的研发活力和研发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联合技术开发、技术许可等各种形式的研究开发联盟, 整合国际资源为我所用, 两方面结合获取自主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表5总结了企业内部研发、联合技术开发和技术许可的主要区别。

1.技术许可。

技术许可协议相对于企业内部产品开发来说所需资本投入小, 能够快速获取和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和降低产品成本。例如江淮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引进商务车制造技术推出瑞风商务车, 华菱引进日系三菱FUSO重卡车技术推出华菱重卡。在引进的同时, 坚持对引进技术先消化吸收, 再集成创新, 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使汽车品质、技术和性能不断改进升级, 不陷入“附庸型”、“依赖型”发展怪圈。[4]

2.联合技术开发。

联合技术开发是指企业间联合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奇瑞与欧美多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有近百名奇瑞科技人员常年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他们不仅“走出去”, 和AVL公司这样的企业搞联合开发;还“请进来”, 请设计公司到奇瑞工作, 由对方负责项目管理, 带领年轻人共同完成设计;他们还创造了“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开发形式, 即请设计公司完成概念设计, 由奇瑞公司完成工程设计, 最后再请设计公司审查把关, 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 实现以我为主的创新设计。

(五) 战略实施的主体——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汽车开发的主体因素是人才, 然而我国汽车产业高技术人才相当紧缺。由于安徽经济相对落后, 使得人才的引进、吸收更为困难。但是安徽汽车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力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对外部人才的引进, 初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引进人才。

企业借助多种渠道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汽车人才。奇瑞在创业初期, 通过吸纳国内汽车界精英人才和一些退休专家, 开发早期产品, 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产品的研发团队和自主研发的能力, 随后吸引大量海外学子和外籍专家加盟奇瑞。目前, 奇瑞拥有2, 000多名技术人员, 特别是汽车工程院, 拥有国内外专家上百名, 其中海外归国人员近 20人。华菱通过招聘, 拉同学、校友、老乡加盟等手段从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中引进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 现有 300 多名技术人员, 占员工总数10%以上。

2.培养人才。

企业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 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江淮于1996年就引进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和参加组织的学习。1998年, 又实施了“40+4”工程 (一周 40小时工作、4个小时学习) 把员工的工作和教育培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创建了职工教育生产线。华菱每年都选派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到国外培训。近几年到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培训的人员达300多人次。同时, 还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华菱进行技术交流。为鼓励员工通过函授、自考、电大多种渠道进行进修, 华菱报销70%的学费。奇瑞建立了一万多平米的研发试验基地, 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还与重点院校进行校企联办, 共同培养人才。

3.激励人才。

企业坚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 在收入分配、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向技术强的员工倾斜, 建立员工持股、股票期权、技术入股等有效的激励机制, 增强了人才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关切度和管理参与度, 充分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

三、总结与展望

可以看到, 战略路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以及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的组织与整合构建了一个相互支撑的战略管理体系, 加之坚定不移的执行, 是安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之所以能够取得初步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战略管理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总结与借鉴。

但是, 总体看来安徽汽车企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 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和国外大公司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要想迈入汽车制造的第一阵营, 即整体排名进入国内前三名之列, 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还需要持续自主创新, 并在战略上作更长远的规划。从技术创新的特征和市场竞争的态势来说, 安徽省汽车企业目前更偏向于通过自主创新对先进企业的技术进行跟随, 原创性的国际领先的技术很少。但是企业不能永远作创新的追随者, 那样总有一天会被领先创新者甩掉, 更谈不上成为行业的主导者。因此, 在技术创新的战略上, 企业应当在跟随中加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争取早日成为领先创新者, 这应该是安徽汽车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朗.创新崛起路更宽.经济日报, 2007-07-10 (1)

[2].姚蔚.模仿创新是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现实之路.汽车工业研究, 2003, 3:3~7

[3].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江淮汽车:坚持自主创新, 实现企业快速发展.中国科技产业, 2005, 8:80~82

上一篇:施工企业材料类别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