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精选8篇)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篇1

1.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3.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

4.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5.剂量(dose):是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6.反应(Response):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包括量反应与质反应)

7.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8.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9.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10.绝对致死量(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11.最小致死量(MLD,LD01,LDmin):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12.最大耐受量(MTD,LD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13.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

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14.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MNEL,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又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

15.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6.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

17.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ac=LD50/Limac

18.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ch= Limac /Limch

19.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

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20.吸收(ab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

环的过程。

21.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

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22.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

程。

23.蓄积(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24.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25.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是机体对外

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环节。

26.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

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

27.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

28.Ⅰ相反应(phaseⅠbiotransformation):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

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29.Ⅱ相反应(phaseⅡbiotransformation):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

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conjugation)。

30.诱导(induction):指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酶系的酶蛋白的合成量增加,伴有活力增强。能引起酶诱导的物质称为诱导剂(inducer)。

31.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相互作用

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使整体性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作用的物质。

32.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33.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指主要由自由基引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对生物膜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34.加合物(adducts):指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复合物。

35.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快速强烈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36.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

外。但是,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37.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K):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累积剂量

[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l)]的比值,即:K=ED50(n)/ED50(1)K=LD50(n)/LD50(1)

38.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

所引起的毒性效应(1/10生命周期)。

39.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40.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

可遗传的变异。

41.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外源化学物及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

体遗传机构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

42.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质引起细胞核中的遗

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简单地说,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

43.碱基置换(base—pair substitution):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包括转换

(transition)、颠换(transvertion))

44.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三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

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45.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将试验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各种事件的统称。

46.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47.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指化学致癌物在体内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肿瘤的过

程。

48.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s):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

变,导致癌变发生的化学物质。(占大多数)分为 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s)、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s)

49.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s)也称外遗传性致癌物(epigenetic carcinogen),指

不作用于机体遗传物质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是促进细胞过度增殖。

50.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不需体内代谢活化而直接与细胞生物

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导细胞癌变。

51.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

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

52.细胞凋亡(apoptosis):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即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

循自身的程序,通过内部机制的启动,主要通过核酸内切酶的激活,自己结束其生命过程。

53.可接受的危险度(Acceptable risk):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54.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 dose, VSD):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55.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是指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可能暴露于某一危害的控制过程。英汉互译

发生在生物系统的指标异型生物质类型暴露效果易感性

机制毒性作用健康风险评估

突变遗传遗传信息

编码脱氧核糖核酸自发的诱变发生交互

诱变代理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篇2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从内容上看, 主要考查我国和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且侧重于考查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从形式上看, 多以新材料为依托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考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 考生在复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并掌握当今世界和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对策, 明确环境问题的实质;掌握工业、农业、交通和资源开发等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 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了解环境污染的治理, 以及生态保护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共参与的重要意义。

【复习策略】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污染类型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2.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试题往往考查某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 考生要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如下图) , 要多注意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往往不同, 考生在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当地实际, 做到答题全面, 并且注意答案的要点化。

【核心考点】

1.水污染及其成因

(1) 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水的自净能力及水污染的成因:水体中悬浮物通过沉淀、氧化还原、吸附和凝聚等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使水体具有自净能力 (原理如下图) 。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废水中所含污染物过多, 并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 从而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的组成, 造成水质恶化, 甚至使水体利用价值丧失。

(2) 水体污染分类。

按范围分, 主要有江河水污染、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

按污染现象分, 主要有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和海洋石油污染等。

(3) 主要水体污染现象。

(4)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结合水污染的类型, 其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制定法律法规,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实施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 使污水达标排放。

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 垃圾堆放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的自净能力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产生:自然环境可以通过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使垃圾回归土壤, 这是环境的自净能力。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垃圾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多, 垃圾的排放量和堆积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在城市,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 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构成一大公害。

(2) 城市垃圾的特点。

数量大:随着工业的发展, 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城市垃圾也随之增加。此外, 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如一次性用品的广泛使用, 也使城市垃圾不断增加。

品种多: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 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工业废渣是指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茶叶、碎玻璃、金属制品等。

变化大:电子垃圾是困扰全球的大问题, 特别是发达国家, 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 电子垃圾的产生速度也较快。

(3) 固体废弃物的几种处理方式。

自然净化: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等, 使垃圾回归土壤。

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制作堆肥, 再撒回土壤。这种方式符合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 使有机质回到土壤中去, 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堆肥法、填埋法和热处理 (焚烧) 等。

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 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 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 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致使大气质量恶化, 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 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造成损坏, 这种现象被称为“大气污染”。

(2)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3)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有植树造林、调整能源战略、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等。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因此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中, 最主要的是调整能源战略, 其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等措施。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四大重点领域包括烟气脱硫、烟尘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和有毒有害气体处理, 其中洁净煤技术是使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 以实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

【考生易混知识】

1.环境污染的分类标准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 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我国不同时期的环境污染状况不相同

我国的环境污染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剧的。

3.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相同

各种水体的自净能力, 河流水最强, 湖泊水次之, 地下水最弱。河流水因具有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快, 以及污染物被稀释快、被氧化快等特点, 因此自净能力较强;而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 对污染物稀释慢, 因此自净能力较弱。

4.河道中不同层面水的净化机理不完全相同

【经典回放】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 泉水受到污染, 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 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质下降, 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污染土壤。污染物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 污染物超标会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 人们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出露地表的地下水, 而地下水深埋地下, 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 人类干预难以实施等特点。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 区域范围广, 因此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治理需要不同省市各部门联动协同。

答案:泉水 (地下水) 是重要的饮用水源, 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 (地下水) 灌溉, 会污染土壤,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污染物超标) 。原因为泉水 (地下水) (更新速度慢, ) 自然净化周期长; (深埋地下, ) 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 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拓展演练】

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市1月份某星期空气质量曲线图。

材料二材料一中所提及星期的上半周受高压脊控制, 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 气温逐步回升;后半周开始转受低压槽影响, 有一次降水过程。

材料三甲城市某日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图。

(1) 指出这一周甲市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日期, 并说明空气质量会直接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2) 图2显示甲城市主要污染物是什么?指出二氧化氮的两个峰值出现的时段并分析其原因。

(3) 简述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

2.浙江省政协调研组专门对浙北、浙东和浙中236.5万公顷农用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数据触目惊心: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占20%, 属轻度、中度与重度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8.12%、9.04%、l.61%, 城郊传统的蔬菜基地、部分基本农田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调研发现, 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污染物污染农田, 直接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下图是“杭州城郊部分农产品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 比较杭州郊区稻米和蔬菜重金属、砷超标情况的差异。

(2) 说明防治农田污染的主要措施。

3.下图是某垃圾焚烧厂工作流程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1) 请根据该厂工作原理, 写出与图中 (1) (2) (3) 相对应的内容。

(2) 由于垃圾焚烧并不是一种最佳方法, 该地准备对垃圾焚烧厂进行改造。请提出你的改造设计方案。

(3)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图中垃圾处理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主要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 试说明其理由。

4.有报道说:“某年3月28日11时左右, N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为此, 环保部门展开了调查。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其表现之一是对眼睛有明显刺激。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 (1) 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 (如NO2等) ; (2) 有强烈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光照。

材料二3月24~28日N市空气污染物的日平均值如表甲所示。

材料三“霾”是一种类似于轻雾的天气现象。据气象资料统计, N市各个月份中, 最低日照时数在3月。N市有关气象资料见表乙。

材料四“雾”对市民身体健康影响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见表丙。

(1) 分析3月24~28日N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的趋势, 指出最主要的污染物。

(2) 此次污染主要影响人体的哪个部位?

(3) 综合上述分析, 是否可以确定这次污染就是光化学烟雾污染?请说明理由。

5.读“某声波震动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从物理性质看, 该声波属于哪种污染物?说出判断理由。

(2)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该声波会对人类的哪些方面造成危害?

(3) 如果该声波采集于某幼儿园附近, 其对园内孩子有何危害?

(4) 说出降低该污染物危害的三条途径。

6.读“M城市8:30时噪声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单位:分贝) ”, 回答问题。

(1) 图中n地的噪声值和污染源可能是什么?

(2) 图中n地附近若有飞机场, 还能布局奶牛场吗?为什么?

7.下图为“我国西部各省区 (市) 工业‘三废’处理率坐标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试将图中所示“三废”处理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

(2) 西部地区“三废”处理率中, 其中之一是最高的, 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8.图1为我国西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图2为图1中河流实测化学耗氧量 (COD, mg/L) 曲线图 (注意:COD的数值越大, 则水体污染越严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要说明图1中 (3) 所在地主要的污染源及其原因。

(2) 据图2描述 (2) 处河流水质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 (1) 日期:12日。因素:降水 (天气变化) 。

(2) 污染物:可吸入性颗粒。时段:9时前后, 18时前后。原因:二氧化氮为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上述两个时段是上下班高峰, 路面行驶汽车多。

(3) 做好城市规划, 合理布局道路网;强化交通管理,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加强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绿化城市, 增加绿地面积。

2. (1) 稻米中铬和砷超标严重;蔬菜中三种重金属和砷都超标, 其中铅超标最多。

(2) 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管理, 依法治理。

3. (1) (1) 垃圾分类; (2) 废热; (3) 堆肥利用。

(2) 建发电厂, 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来发电。

(3) 理由: (1) 垃圾主要来源于居民日常生活; (2) 垃圾种类多样, 在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分类。

4. (1) 趋势:上升。污染物:总悬浮微粒 (或TSP) 。

(2) 上呼吸道。

(3) 不可以。理由: (1) NO2 (或NOx) 浓度不高; (2) 日照时间短, 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 (3) 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光照, 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小。

5. (1) 噪声污染。理由:该声波的波幅和频率均不规则, 属于物理学上的噪声。

(2) 生理、心理。

(3) 影响儿童智力发展。

(4) 声源控制, 传播途径控制, 接受者的防护。

6. (1) 噪声值:120分贝。污染源可能是车站或码头。

(2) 不能。因为噪声过大会影响奶牛生长和产奶量, 效益低。

7. (1) 由高到低依次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2) 西部城市和工业多建设在山间盆地或谷地中, 废气不易扩散;政府对废气处理高度重视。

8. (1) 噪声污染, 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线;水体污染, 来自上游城区的污染物较多。

“大气环境”专题复习 篇3

大气环境命题的形式多以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的运动;以天气预报的数值图和天气系统图为背景,考查天气变化过程和常见的天气系统;或者以天气形势图与区域图相结合,综合考查大气运动和天气现象;以图表或以气候、环境等热点为背景材料的形式考查大气成分变化、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等;或者经人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方式及灾害性天气现象等现实生活实例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近年来,有从重点考查地带性规律逐渐转向重点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特点形成的影响的趋势,但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及影响因素始终是高考的热点。

二、核心突破

考点一 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在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例如:反射作用——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2.三种辐射最强时间不同:太阳辐射在地方时12点最强,地面辐射在地方时13点最强,大气辐射在地方时14点钟最强,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3.白天三种辐射同时存在,夜晚只有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

例1 2010年4月冰岛火山大爆发,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空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增多

解析 火山灰的存在增加了固体颗粒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导致气温降低。

答案 C

考点二 热力环流

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聚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凸向高处][高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凸向低处][空气的收缩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凸向高处][近地面空气上升向外流出,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凸向低处][高空空气扩

散方向][近地面空气扩散方向][受热][冷却][等压面]

1.热力环流的本质内涵。热力环流的本质是所考察的两地点有温差,理论上两地点之间有温差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温差大小不同会导致热力环流强弱不同。

2.热力环流的应用尺度。对热力环流的应用考察一般着眼于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近年来倾向于考察林地与坡地,湖泊(水库)与湖泊(水库)周边等,这一原理的应用本质上就是看考察地点之间有没有热力性质差异,且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大的比如季风环流,小的比如海陆风。

3.热岛效应强弱的影响因素。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大小,有利于温差变大的因素热岛效应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具体来说:一般城市热岛效应冬季大于夏季;无风天气下大于有风天气下;连续晴朗天气下大于连续阴雨天气下;城市中心有湖泊或城市绿化规划合理(或绿地等植被覆盖率高)大于城市中心没有湖泊或城市绿化规划不合理(或绿地等植被覆盖率低)。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例2 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

A.夏季大于冬季

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D.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小于冬季;午后小于夜晚;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大;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答案 D

1.气压带和风带的有效记忆方法: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总是相间分布,高低压相间分布,风带的具体风向用偏转规律画出。

2.信风与干燥的关系:信风在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由于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在其影响下气候一般比较干燥。但是如果信风在经过暖流洋面增温增湿后,在迎风坡也能形成大量降水,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等地。

3.气压带和风带构成全球大气环流的核心意义: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与阳光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严格一致,即12月22号到次年6月22号一直向北移,6月22号到当年12月22号一直向南移动。

例3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 盛行东南风

C.20°N ~30°N 盛行西北风

D.30°N~40°N 盛行西南风

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 3 月份、春季

B.乙表示 7 月份、夏季

C.甲表示 9 月份、秋季

D.乙表示 1 月份、冬季

解析 1.图中纬度为北半球,气压带南移,说明北半球为冬季,故30°N~40°N盛行西南风。2.甲表示1月份、冬季;乙表示7 月份、夏季。

答案 D B

考点四 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1.气压中心的形成与位置:地表差异导致的热力差异是气压中心形成的根本原因,复习时要能进行知识迁移,在复习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时要注意与区域地理的位置结合。

2.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成因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南亚和我国西南地区的西南季风就是由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和热力差异叠加形成的,不能完全分开,但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为主要原因。

3.冬夏季风强弱差异比较:东亚地区冬季西北风强于夏季东南风,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冬北风;东亚冬季西北风强于南亚冬季东北风,南亚夏季风势力具有突然增强的特点,东亚夏季风则逐渐增强。

考点五 天气系统判读

1.锋的判读与天气

(1)根据符号判断冷锋、暖锋

图1中的符号表示冷锋,它由一条基线加上小三角形组成(往往两个为一组),而且基线的位置表示锋线的位置,小三角形的方向指示锋前,即图中A处为锋前,B处为锋后;图2中的符号表示暖锋,它由基线加上小半圆组成(往往两个为一组),而且基线的位置表示锋线的位置,小半圆的方向指示锋前,即图中C处为锋前,D处为锋后。

(2)根据天气图判断冷锋、暖锋

在图3和图4中,根据锋面坡度、冷气团移动的方向、雨线倾斜方向、雨区的位置、云系形状和高度等特征可以判断出冷锋和暖锋。

图4中的冷气团被迫后退,在锋面下部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环流,这是暖锋独有的特征;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和气压差异较大,形成的大风使雨线倾斜,从图中可以看出雨线都向锋前方向倾斜,因此图3的锋前为暖气团判定它为冷锋,图4的锋前为冷气团判断它为暖锋。

图3中雨区的位置主要在锋后,据冷锋的降水主要在锋后可判断其为冷锋;图4中雨区的位置在锋前,根据暖锋的降水在锋前,可判断它为暖锋。

(3)根据天气过程来判断冷锋、暖锋

[天气过程&冷 锋&暖 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低压、高压判读与天气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流方 向&垂直

方向&上 升&下 沉&水平

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中 心&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对我

国的

影响&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3.锋面气旋的判断与分析

(1)锋面位置的判读:锋面往往与低压槽重合,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上升,冷暖气团在此相遇;而高压脊中水平气流辐散,冷暖气流不可能在此相遇,不可能形成锋面。

北半球锋面气旋天气状况

(2)锋面类型的判读

①找槽线:图中PM、PN为两条槽线;

②定半球:图中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即是北半球;

③定冷暖气流:判断出是北半球后,则从偏北方吹来的冷气流(冷气团),从则从偏南方吹来的暖气流(暖气团);

④定旋转方向(知冷暖气流谁主动向谁移动);

⑤结合旋转方向判出锋面类型:从图中可知A是冷气团主动向东南运动,即PM为冷锋,则PN为暖锋。

例4 下图是“中纬度某地天气系统剖面示意图”,分析完成(1)~(2)题。

(1)观测发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夜晚气温较高,主要原因是( )

A.有降水,大气中水的相态变化会放出热量

B.云量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多

C.云量增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D.云量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

(2)图中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下列哪种气压状况图中(单位:hPa)( )

解析 (1)该天气系统为冷锋,过境时为阴雨天气,云层增加,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气温较高。(2)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中,A为高压脊,B为低压槽,C为高压,D为平行的等压线图。

答案 (1)C (2)B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下面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 a→c→b→d B. b→c→d→a

C. c→b→d→a D. d→a→c→b

5.据图6的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参考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篇4

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发展过程:

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2、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发表的宣言或形成文件。

6、简述我国召开的环境会议。

第二章: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和颗粒物等。可吸入粒子(IP): 总悬浮颗粒物(TSP):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样皿(流量在1.1~1.7立方米/每分钟)在虑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类粒子的总称, 其粒径大小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

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μm 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10: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粒径在10um以下。也称可吸入颗粒物,PM10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1、什么是大气稳定度?它与烟型关系如何 大气稳定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2.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物 —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类型:按存在的物理状态可以分为:气体状态污染物;固体颗粒污染物。按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反应物和非反映物);二次污染物。1.根据燃料性质或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分:⑴煤炭型: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SO2等,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⑵石油型:汽车排气、石油冶炼等排放NOx、O3 ⑶混合型:煤、石油等及工厂排放各种化学物质⑷特殊型:特殊工业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2.根据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分(1)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是SO2、CO、颗粒物等,逆温下形成还原型烟雾。(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主要是CO、NOx、HC等一次污染物经阳光 照射、光化学反应形成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3.根据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分(1)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温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过多起,最典型的当属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SO2烟雾中毒事件。

(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一次污染物主要为NOX和HC、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为O3、醛类、酮类、过气乙酸硝酸脂。发生在光照强烈的热带、亚热带、8~9月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时。最典型的当属1965年前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3、简述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

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80%O3、HNO3、PAN过氧乙酰硝酸酯、醛类、酮类)形成条件:(1)污染源条件:存在排放NO2、HC等污染物的污染源,如汽车尾气、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2)地理条件NO2需吸收波长为290-430nm的光南北纬60度之间,光强大夏季可能性>冬季,夏季中午前后易发

利于污染物在地面附近聚积的天气,如天气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风力不大。

4、大气污染影响因素?

一、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一)气温垂直递减率绝热运动二)大气稳定度三)逆温

(四)烟型五)、大气水平运动和湍流 1 大气水平运动2)风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3、降水的影响

4、雾的影响二.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1.地形地物(动力效应)2.山谷风(热力效应)3.海陆风(热力效应)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1.污染物 性质、成分2.污染源按几何形状分:点源、线源、面源按排放方式分:高架源、地面源 5.如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一、基本措施

(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二)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三)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四)改变燃料的构成(五)绿化造林六)改善交通状况(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二、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一)烟尘控制技术

1、改变燃料的构成2、在排放之前,进行除尘。除尘装置:

1、机械式除尘装置

2、袋式除尘装置

3、湿式除尘装置

4、电除尘装置。决定除尘装置的类型:1.粉尘特性2.装置的气体处理量3.装置的压力损失4.装置的效率等

(二)二氧化硫(SO2)净化技术 :主要方法

1、燃料脱硫(燃烧前):煤炭选洗;煤炭的转化;重油脱硫

2、燃烧过程脱硫(烟气脱硫)

3、燃烧脱硫

4、低浓度SO2的吸附净化

(三)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汽车尾气主要含烃类、CO 和 NOX等有害物质.尾气催化转化1是 催化还原NOx2.是 催化氧化CHX和CO.前提:控制好空燃比。

6、某市环境质量检测后综合整理,该市当日主要污染物数据如下:二氧化硫浓度是0.23mg/m3,TSP浓度是0.453mg/m3,二氧化氮浓度是0.200mg/m3,试确定该市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第三章:

1、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中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质恶化。

2、生物化学需氧量:表示在好气条件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是反应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3、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是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4、总有机碳:包括水中所有有机物质的含碳量,是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的一个综合指标。

5、总需氧量:指把水体有机物中的碳、氮、硫、氢等元素全部氧化时所需氧的总量。

6、溶解氧:溶于水中自由状态氧分子的量。水质重要参数之一。

7、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江河、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8、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独行显著的元素,是无机有毒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

9、水体自净: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简单地说,水体受污染以后,靠自然能力逐渐变清洁的过程。

10、水环境容量:是指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条件下,水体所能成接纳的最大允许污染物质负荷量,又哦称水体纳污能力;简单地说水体环境对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水环境容量大小取决于水体污染物自净能力。

11.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特点

水资源定义:广义上讲,指地球水圈中多个环节、多种形态的水,即水圈中所有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即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狭义水资源指可供人们经常取用的水量,在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的储量和动态水量组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不平衡3)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 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5)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低,污染严重。

12.简述常见的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

(1)耗氧有机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进入水体以后,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在缺氧的条件下发生腐败分解,恶化水质(2)各类工业废水,挥发酚,苯酚产生的臭和味的物质,有机农药,多环芳烃等容易致癌物质,洗涤剂,生活中洗涤剂以磷酸盐为主的增净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3)严重危害水生生物,阻碍水的蒸发和氧进入,破坏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质恶化(4)氰化物:电镀废水,焦炉和高炉的煤气,洗涤水,只要等废水,排入水中鱼类中毒死亡(5)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排入水中不易消失,通过食物链的富集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可能促进慢性病的发作(6)热污染: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加速细菌繁殖,助长水草,蓝藻(7)酸碱及一般无机盐类:是水体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对淡水生物和植物生长有不良影响 13.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危害及防治

成因:湖泊从天然江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人口把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还有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等通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最后流入水中;危 害① 水质变劣,影响感官。②降低水体透明度。③减少水体溶解氧 ④影响水生生态 ⑤影响供水水质增加制水成本 ⑥加快湖泊老化的进程。藻类繁殖—水生生物增加—排泄物和残体沉积—湖床抬高—湖水变浅---沼泽化---加速了衰老进程;

6、防治

①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②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工程措施:挖掘底泥、深层曝气、注水冲稀、底泥表层敷设塑料;化学方法:凝聚沉降、化学药剂杀藻;生物措施:水生生物吸收营养素,超声波抑藻杀藻 14.简述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

一、耗氧污染物的转化

(一)需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需氧有机污染物一般分为三大类,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碳水化合物:是C、H、O组成的不含氮的有机物 在不同酶的参与下,淀粉首先在细胞外水解成为乳糖,然后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再水解成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过糖解过程转变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完全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不能完全氧化,最终产物是有机酸、醇、酮。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就是这部分产物。

二、植物营养物在水中的转化,含氮化合物的转化,有机氮和无机氮,有机氮的转化主要是氨化和硝化氨化的产物是NH3和NH4+,含磷化合物的转化,主要是底泥中沉积的磷和水中溶解的磷相互转化,磷只存在液,固态形式的循环。

三、石油物质的转化:主要包括扩展、挥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和沉积四.重金属在水体中的物理化学迁移转化:(1)沉淀-溶解作用(2)吸附作用(3)络合作用(4)氧化还原作用(5)重金属的甲基化作用 15.简述水体自净过程

特征: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污染物毒性降低;重金属:溶解态→被吸附→不溶性化合物→底泥;复杂有机物→简单有机物;不稳化合物→稳定化合物;溶解氧经急剧下降→ 最低点→缓缓上升;生物种群趋于正常分布;自净过程:是消除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一个重要途径,按作用机理可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三类: 物理自净:指水体中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是由稀释、混合、挥发、沉淀等物理作用所引起的结果;化学自净:指水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是由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沉淀络合等化学作用造成的。污染物发生了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水质向好的方面变化;生物自净:指水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是由分解、转化和富集等自然界中的生物作用引起的。主要是指悬浮和溶解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分解的过程。生物化学过程起着主要作用 16.简述水污染防治

1.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工业废水量:技术改造,采取先进工艺;制定用水定额;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水的综合利用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注意有毒有害废水3.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水体自净作用4.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查清水资源总量5.控制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第四章:土壤污染就是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环境背景值: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极其赋存形态。

土壤环境容量:将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成为土壤环境容量,或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1.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物质及发生主要类型有哪些? 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的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a工业污染源:主要为“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影响:“三废”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其浓度较高一旦进入农田,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土壤、作物危害b农业污染源:农业生产本身带来的污染物包括(1)化学农药: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2)化学肥料:N、P、K肥的施用3)牲畜排除的废物c生物污染源:主要为人粪尿、生活污水及被污染的河水等,若直接施用于土壤,会使土壤产生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d其他污染源:(1自然状况:火山喷发、自然灾害等。(2大气污染源:沉降物、非工业污染物。(3矿山附近的土壤:风化、分解。

土壤污染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2.为什么说突然具有净化功能?

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 如蚯蚓;植物的吸收利用;土壤胶体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代换过程 3.土壤污染的特征?

a、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滞后性: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比较直观,严重时通过人的感官即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往往要通过农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或牧草以及摄食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遭受污染到产生恶果有一个逐步积累过程,具有隐蔽性或潜伏性。如日本痛痛病。b、土壤污染的易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导致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由此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c、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土壤一旦遭到污染后极难恢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而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降解时间。d、土壤污染的难治理性: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有可能会不断逆转。但积累在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作用来消除,靠换土、淋洗土壤才有可能解决。成本较高、治理周期很长e、土壤污染具有后果严重性

4.论述土壤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的迁移变化?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变化:(1)a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或配离子可以随水迁移至地面水体b而更多的重金属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包含于矿物颗粒内或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上,随土壤中水分的流动而被机械搬运,特别是在多雨地区的坡地土壤,这种随水冲刷的机械迁移更加突出;c在干旱地区,这样的矿物颗粒或土壤胶粒还可以尘土的形式随风被机械搬运。(2)物理化学迁移和化学迁移: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能以离子交换吸附、配合—螯合等形式和土壤胶体相结合,或发生溶解与沉淀等反应。

(土壤胶体)Ca2++HgCl2——(土壤胶体)Hg2++CaCl2(土壤胶体)3OH-+AsO43-——(土壤胶体)AsO43-+3OH-

(3)生物迁移:主要指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某些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并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可以看作是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净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重金属通过土壤对生物的污染。如果这种受污染的植物残体再进入土壤,会使土壤进一步富集重金属。除植物的吸收外,土壤微生物的吸收以及土壤动物啃食重金属含量较高的表土,也是重金属发生生物迁移的一种途径。但是,生物残体又可将重金属归还给土壤。农药污染的迁移变化:

1、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进入土壤的化学农药通过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氢键结合和配价键结合等形式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农药被土壤吸附后,移动性和生理毒性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壤对农药的净化。但这种净化作用是不稳定的,也是有限度的。当被吸附的农药在土壤溶液中的被其他物质重新置换出来时,即又恢复了原来的性质。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土壤中的农药,在被土壤固相物质吸附的同时,还通过气体挥发和水的淋溶在土体中扩散迁移,因而导致大气、水和生物的污染。农药随水的迁移形式有两种:一些在水中溶解度大的农药可直接随水迁移;一些难溶性农药主要附着于土壤颗粒表面进行水的机械迁移,最终进入江河水体。

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等。(1)光化学降解:指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2)化学降解:化学降解以水解和氧化最为重要,水解是最重要的反应过程之一。(3)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生物对有机农药的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放线菌等各种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参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农药。5.试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措施?(1)施放改良剂(2)排土、客土和水洗法(3)电化法、热解吸法(4)生物修复,利用生物降解金属毒性或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植物的萃取(5)微生物的修复:通过其吸附功能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改变作物根系微环境(6)农业生态修复:通过农艺园艺来调节土壤周期,改变耕作制度。

6.试述 土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主要成因和危害?

土壤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2)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3)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5)其他人类活动;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

2、土地生产力下降

3、草场质量下降

4、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水土流失:在水力和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发生剥蚀、迁移或沉积的过程。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条件;人为因素——催化剂;水土流失现状:面积大,范围广;强度大,侵蚀重;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

2、影响工矿、水利和交通等建设工作;

3、恶化生态环境,加剧贫困

7.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减少工业“三废”排放量; 加强污水灌溉区土壤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慎用垃圾肥和污泥肥料;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8.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施加抑制剂;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改变耕作制度;客土深翻;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禁止和严格限制难降解农药的施用;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化学肥料;研制可降解地膜,回收费旧地膜。

第五章:1.固体废物: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2.危险废物:又称为有毒有害废物,这类废物泛指 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3.固体废物处置:是指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4.“三化”:无害化:将固体废弃物通过工程处理的方法,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资源化:采取一些先进的工艺,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成分、物质和能源。减量化:运用适当手段,来减少固体废物的体积和数量,利用压缩,也可用清洁生产的方法 5.“4R”:Reduce(减量):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Recycle(循环利用):指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是否可以在工厂内被再循环利用或恢复其部分的功能。如冷却水再循环。Reuse(再利用):研究废物还有其他功能可以利用。如粉煤灰。Recovery(回收):对废物中可以回收的成分加以回收。如碱制法制浆可回收碱 1.固体废物的来源?

固体废物来源于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来源复杂(各行各业,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种类繁多(几乎包括一切成形物质)。一般将其来源概括为两大类:生产废物和生活废物。生产废物:不能完全利用的资源:最典型的有冶金、化工、电力、煤碳等行业产生的废渣砷渣、铬渣、铍渣、铊、汞渣、镉渣、铅等。超过使用寿命的产品:特别是电子垃圾;生活废物:生活活动产生的垃圾(Trash),每年以8-10%速度增加 2.固体废物的特点及危害。

固体废物的特点a资源性b特殊性;c危害性。危害:1)侵占土地:据估算,每堆积1万吨废物,占地需0.067hm2。2)污染土地:主要通过淋滤作用和细菌分解进入土壤,一方面污染土壤,一方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3)污染水体:主要通过浸渍、渗滤作用与细菌分解作用进入水体4)污染大气:主要通过漂逸扩散、焚烧处理进入大气5)影响环境卫生:主要是感官污染并引起疾病传播 3.危险废物的类别及越境转移的原因。

a、急性毒性废物:用1:1浸提液灌胃对小鼠(或大鼠),能引起小鼠(或大鼠)在48小时内死亡半数以上者定为有急性毒性的固体废物b、易燃性废物:闪点低于60℃的液体,经摩擦、吸湿或自发产生着火倾向的固体,着火时燃烧较剧烈并能持续,以及在管理期间会引起危险者;c、反应性废物①性质不稳定,在无爆震时即易发生剧烈变化②遇水能剧烈反应③遇水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④与水混合产生有毒气体、蒸气或烟雾⑤在有引发源和加热时能引起爆震或爆炸⑥在常温、常压下易发生爆炸或爆炸性反应⑦根据其他法规所定义的爆炸品;

d、浸出毒性。废物越境转移的原因:工业发达国家废物产量巨大,处理费用巨大,因而处理量较小,导致废物的累积量巨大,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工业发达国家危险废物已称为“政治废物”,公众对废物问题很敏感,反对自己居住的地区设立危险废物处置场所;发展中国家某些人为了捞取好处,使得大量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大量涌入 4.固体废物有哪些基本处理方法。

a物理法包括收集、压实、破碎、分选等。b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化学沉淀和 化学溶出等。c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兼性厌氧d热处理处理方法包括焚烧、热解、湿式氧化以及焙烧、烧结等e 固化处理方法:包胶固化、自胶结固化、玻璃固化f微波技术处理固体废弃物具有快速高效、操作简单、能耗少、成本低、资源回收利用率高等特点,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固体废物处置方法有哪些?

包括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大类。海洋处置分海洋倾倒和远洋焚烧:海洋倾倒:实际上是选择距离和深度适宜的处置场,把废物直接倒入海洋;远洋焚烧:用焚烧船在远海对废物进行焚烧破坏,主要用来处置卤化物,冷凝液及焚烧残渣直接排入海。焚烧设施:船舶、平台或其他人工构筑物;陆地处置包括:土地耕作、工程库或贮留池贮存、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等几种。土地填埋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6.固体废物能否资源化及途径?

1、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选址原则: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漂浮扩散和渗漏。2.对填埋场要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

中的有害物在雨水或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随水渗 漏,污染地下水和相临土壤。3.垃圾表面覆盖土和排气管网设置。填埋场主要包括:废弃物坝、雨水集排水系统(含浸出液体集排水系统、浸出液处理系统)、释放气处理系统、入场管理设施、入场道路、环境监测系统、飞散防止设施、防灾设施、管理办公设施、隔离设施等优点:操作简便;施工方便;费用低廉;还可同时回收甲烷气体。缺点:浸出液的渗漏污染地下水;降解气体的释出易引起爆炸和火灾;臭味和病原菌的消除、场地有限。

第六章:1.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室效应”的发展,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废物的急剧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和环境问题。

2.全球变暖: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缓慢上升。指在全球范围、长时间平均的一种增暖现象。它是一个宏观平均和全局性的概念,并不表示全球在一年内时时处处在变暖。

3.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大气某些气体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却

被温室气体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4.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5.臭氧洞:

6.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1、简述全球变暖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

危害:a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b气候带北移,引起水资源重新分配c影响农业,导致粮食减产d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e影响人类健康: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f引起生态环境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生态环境变化,从而引起动植物物种生长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控制:a国际社会的行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1)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3)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源效率c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d控制甲烷的排放。

2、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a污染来源:大气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来源。二氧化硫的自然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和火山活动,含盐的海水飞沫也增加大气中的硫。自然排放大约占大气中全部二氧化硫的一半,但由于自然循环过程,自然排放的硫基本上是平衡的b与酸性氧化物浓度及转化条件有关:一般酸性氧化物浓度越高,降水酸性就越强。此外这个地区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SO2等氧化物转化c与天气形势和降水有关: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SO2等污染物质扩散,则酸雨程度减弱,反之加重d与土壤地带性差异有关:南方土壤多属酸性红壤和黄壤,气候湿润,大气中飘尘较少,对酸的中和能力较低;北方干燥,土壤多属碱性,空气中扬尘对雨水能起到中和作用。危害:a损害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b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c酸雨危害人体健康。控制:a对原煤进行洗选加工,减少煤炭中的硫含量b改进燃烧技术,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量c采用烟气脱硫装置,以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d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3、臭氧层破坏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4、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原因及保护途径?

a生境的丧失、退化和破碎化b掠夺式开发生物资源c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d盲目引物e气候变化。保护途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其中,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的措施a就地保护:是通过立法,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天然栖息地保护起来,限制人类影响,确保区内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的繁衍,维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形式设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历史纪念地b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篇5

一、名词解释(70)

环境经济 资源经济 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 绿色经济

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失灵 政策失效

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经济性 技术外部性 货币外部性

公共物品 产权 科斯定理

消费的无竞争性 消费的无排他性 经济效率 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

希克斯-卡尔多检验

物质平衡理论 循环经济 减量化原则 3R原则 可持续发展 可更新资源 可耗竭资源 贴现率 代际公平

费用-效益分析 净现值

经济内部收益率 投资回报率 转移支付 私人物品 环保产业 公私合营 BOT TOT 产业组织 生产效应法 重置成本法 疾病成本法 人力资本法 机会成本法 旅行费用法

内涵资产定价法 工资差额法 成果参照法 环境经济政策 政策评估 政策执行 政策绩效 PPP原则 庇古税 排污收费 排污许可证 排污权交易 交易成本

环境财政 环境税收 环境金融 环境保险 绿色债券

二、简答题(40个)

什么是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简述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简述环境经济、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什么是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失灵的因素有哪些? 什么是政策失效,影响政策失效的因素有哪些?

什么是支付意愿,支付意愿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外部性,外部性对环境资源配置有何影响?

什么是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如何使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简述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公共物品,简述公共物品的不确定性? 什么是产权,环境资源产权具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 简述物质平衡理论?

什么是循环经济,并简述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 为什么说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简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贴现率,影响贴现率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自然资源存量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简述如何实现可耗竭资源的最优利用? 简述如何实现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简述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及其基本步骤?

什么是环境资源价值,如何理解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 什么是生产效应法?简述运用生产效应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重置成本法?简述运用重置成本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疾病成本法?简述运用疾病成本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人力资本法?简述运用人力资本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机会成本法?简述运用机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旅行费用法?简述运用旅行费用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内涵资产定价法?简述运用内涵资产定价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工资差额法?简述运用工资差额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成果参照法?简述运用成果参照法的具体步骤?

简述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及其基本功能? 如何理解污染者付费原则? 如何理解受益者补偿原则? 什么是最优污染排放水平?

简述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的内涵及其特点? 什么是庇古税,并说明庇古税的经济效率?

什么是排污权交易,并简述排污权交易所需具备的条件?

三、论述题(30个)

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试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外部性理论?它是如何影响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外部性理论,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什么是产权理论,它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何指导意义? 什么是科斯定理,你认为科斯定理对于解决环境资源问题有何意义? 试述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原理及其目前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什么是公共物品理论,它对自然资源管理有何指导意义?

什么是“公地的悲剧”?试述如何解决“公地的悲剧”问题。

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使环境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物质平衡理论,它对发展循环经济有何指导意义? 什么是帕累托效率,它对政策制定有何指导意义? 试述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 试述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

针对PM2.5 污染的健康风险,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经济评价?

1.针对环境舒适性资源,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经济评价?

2.试述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基本步骤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3.试述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环境经济政策的两种基本形式为调节市场型经济政策和建立市场型经济政策。调节市场型又称命令控制性,其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建立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

两种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为都是为了使外部费用内部化,都允许经纪人为了实现话您目标,通过费用效用的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同时,两类环境经济政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实施途径和效果不同,具体为,庇古手段(调节市场型)多依赖政府,例如依赖于政策对环境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及掌握的信息。而科斯手段(建立市场型)跟多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生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品。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的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应税收和税负,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

4.试述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一、环境经济政策是以市场为基础,着重间接宏观调控,通过改变市场信号,影响政策对象的经济利益,引导其改变行为。这种间接宏观管理模式,不需要全面监控政策对象的微观活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

第二、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市场中介,把经济、有效地保护、改善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不是用行政法规强制他们服从,而是把具有一定的行为选择余地的决策权交给他们,使环境管理更加灵活,可以适用于具有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政策对象。

第三、环境经济政策可以有效地配置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这些资金不仅可投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还可以用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对于环保资金短缺的经济转轨期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吸引力。

说明***去年的题

5.试述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2)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3)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只获得环境效益。(4)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5)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联系:两种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为都是为了使外部费用内部化,都允许经纪人为了实现话您目标,通过费用效用的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

去年的题

6.试述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7.试述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在排污费征收方面存在问题:

1、收费面不全。排污收费的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一部分事业单位,对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排污费仅在一部分地区实行,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基本未实行收费。

2、收费标准偏低。无法起到激励和调整减排行为的作用,还有可能引导排污单位延缓采用治理技术。

3、单因子浓度超标收费不合理。排污单位往往注意被征收排污因子的治理,而忽视其他污染因子的治理。

在排污费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1、由于是用行政手段管理排污收费资金,缺乏实施监督的规定,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行政干预,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排污费大部分被无偿使用,至今使用效益不高。

3、排污费勇于环保部门自身建设,违背了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的收费体制。

解决途径:

1、提高收费标准。从原有的污染物单因子浓度超标收费转变为多因子总量收费,相应提高了收费标准。

2、实行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明确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并加强审计监督。

3、提高罚款额度。加大对排污费征收、使用中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4、扩大排污费征收对象。将对象扩大到所有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5、排污费的透明度加大。说明****去年的题

8.什么是生态补偿制度,如何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制度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目的,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利用者为对象,以生态环境整治及恢复为主要内容,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立法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国家层面《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生态补偿条例》,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相关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义务、考核评估办法、责任追究等。同时,修订《环境保护法》,完善环境污染整治法律法规,把生态补偿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国家生态补偿政策落到实处。

(二)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明确补偿责任主体。坚持落实受益主体,量化其利益,着力解决补偿利益虚化、未补偿到真正受损者问题。坚持补偿标准体系化,给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差异性补偿,用于社会重建、经济发展、生态修复。坚持补偿模式多样化,改变现行以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单一模式,辅以一次性补偿、对口支援、专项资金资助和税负减免等方式。

(三)生态补偿要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动态化。要在已初步建立中央森林、草原、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相关补偿机制制度的基础上,在顶层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生态主体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规范运作提供法律依据。要在建立科学生态价值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完善分类及测算方法,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其中。

(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路子。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补偿机制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五)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要培育资源市场,使资源资本化,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积极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模式。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生态补偿。

(六)确定西部生态补偿重点和突破领域。西部地区既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区,又是重要生态屏障区和生态脆弱区;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区,又是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和贫困人口聚集区。因此我国生态补偿的重点应放在西部地区,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生态补偿政策,加强规划引导,提出各类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先次序及实施步骤,在一些领域重点突破。首先,明确界定西部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其次,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第三,逐步完善东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补偿模式。

9.什么是排污权交易制度,如何在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构建排污权交易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污染源监测监督制度,由企业安装排污在线检测系统,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由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对企业的检测系统进行监督,建立排污数据实时查询系统,保证排污数据的准确性。建立排污权交易信息系统,实时查询企业排污权的初始配额、交易规模和剩余指标,保证企业排污权交易的真实性。

完善政策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国家立法界定排污权的产权属性,明确任何超出排污规定的行为都是对排污权的侵害,要追究其责任并给予处罚。合理确定排污总量、科学分配排污指标。环境主管部门在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时应综合考虑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确定排污权发放总量时应当使发放总量适当小于当前实际排放总量。要合理确定总量控制的具体实施细节,包括总量控制的测算依据、控制目标、检测与监督方法以及有关程序等。要打破行政区划,科学进行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培育规范合理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规则,激励企业广泛参与。制定合理的交易规则和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指导性办法,规定排污权指标的核定方法。制定财税激励政策,提高企业交易的积极性,加快交易市场的发展。征收排污权占有税,促使企业出售初始排污权。缓征企业排污权交易收入所得税,鼓励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建立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市场开放平台,扩大交易范围,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交易,为参与交易的企业提供更多交易信息与交易机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入环境合同制度,规范排污权交易形式,将排污许可证以环境分配合同的形式从主管部门转移到排污企业,排污权交易以环境消费合同的形式在交易者间买卖,建立排污企业的环境信用制度,利用税收、信贷等手段规制排污主体的信用情况。

建立全方位的环境监管机制。强化监督意识。开展排污权交易后,环境容量资源转变为有价资产,企业违规的动机也会增强。相关部门要在思想上强化监督意识,综合运用排放检测、许可证审核等手段监督企业交易行为是否符合排污规定。加大监管投入。政府应加大环境监测技术、设备以及专业人员的先期投入,环保部门要保证监管设施运行顺畅,使每一个污染源、每一种污染物都处于检测范围之中,保障排污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确保监管不留死角。政府应监督企业在排污权交易中的一切行为,包括出卖、购买、减排、制定交易价格等,保证将交易中相关信息最大化地提供给需要交易的企业,并监督交易合同的履行。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引导。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倡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对治污减排工作的认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企业和群众的自觉行为,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治污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将公众监督机制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平台、官方微博等媒体渠道公开交易主体的基本信息、交易价格、交易流程和交易进程,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对于大宗购买方应允许排污所在地的公众参与听证会,从而使公众参与到排污权交易制度中来。

10.什么是环境税收?您认为如何在我国开征环境税?

环境税是指所有能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各种税收的总称,既包括为实现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税收(狭义的环境税),也包括其他并非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但却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税收。

1、明确建立环境税的指导原则。环境税的设置要遵循国内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兼顾,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兼顾,近期突破与长远目标兼顾,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兼顾等原则;以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政策为导向,通过科学设置税目,合理确定税率,对污染排放、环境有害产品消费、生态破坏、温室气体等行为征税,培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税收政策的生态职能,从而使税收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战略。环境税的政策目标是通过建立和开征环境税,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外部成本内化,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政策保障。近期政策目标是服务于国家“十三五”规划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环境税收政策应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实施战略。环境税收政策首先实施条件成熟,易于推行的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以及生态保护税;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在适当时机开征碳税;长期目标是将现行排污费全部纳入环境税体系当中。

3、制定相对完整的环境税税制方案。环境税税制方案的制定首先要明确环境税为国家发挥税收调控职能促进环境治理的独立税种;其次,要立足长远,在税目设计上从做大、做强环境税税基为出发点,在税目分类上尽量从大的概念上予以设立;同时,要体现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和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建议独立型环境税税种下设立污染排放、污染产品、生态保护、碳排放四种税目,计税依据为污染物的排放数量、污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量、矿产资源的开采数量、自然保护区的使用量以及碳排放水平等。税率实行统一税率和弹性税率相结合,并尽可能采用差别税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

4、明确环境税的收入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建议环境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和中央按照8:2比例分成,在各级财政建立“环保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环境保护,也可以拿出部分环境税收入用于支持这些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议近期环境税征收采用“环保代核,税务部门征收”的模式。

5、加快环境税的法规建设和能力建设。近期,建议国务院制定并通过“环境税征收管理条例”,确立环境税的法律地位;远期,以人大立法的形式颁布“环境税法”,充分保证该项政策的权威性。建议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实施预告和渐进时序策略,以减缓环境税对企业的冲击,增强公众的接受程度,并充分考虑与现有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套。加强环保部门和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税务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工作联系制度等协税护税措施,充分考虑与排污收费的衔接,适时推进排污费“费改税”的改革。

11.试述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有哪些?

环保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排污企业以及治污企业三类。政府投资渠道包括部门预算资金、环保专项资金、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留存收益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票据贴现融资、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收费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政策性贷款、民间借贷、资产典当融资、融资租赁、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以及上市融资等。

12.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环境保护投资中的作用?无 13.什么是环境保险,试述环境保险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应用思路。无

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

14.什么是环境财政,试述我国环境财政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路?(第十五章第3节)

环境财政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环境服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发生的政府收入与支出活动。由于公共管部门定价也直接和间接影响政府的环境财政收入和支出,因此环境财政也包括政府对环境相关的公共部门定价。存在的问题:

(1)环境财政支出总额不足

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这个问题的结论尚有待研究,例如,环境财政资金需求是多少?现在的环境财政支出是多少?但由于环境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支出不足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环境保护条例》(1994)第二十三条规定:“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但事实上,各级自然保护区所需的经费常常需要基层政府(如市级)拨付。自然保护区具有显著地公共物品性质,设置是全社会性的公共物品,对这类产品的提供理应是中央政府财政的职能,中央政府却没有通过合理的财政投入方式保证其资金需要。(2)资金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政府财政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这一点从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式上可见一斑。1998-2002年国家安排对环境保护的国债投资达600多亿。但是这些国债的使用效率并不尽人意,很多资金投入以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004年财政部对用于三江源区生态建设的国债资金进行绩效评估,发现了财政资金分配渠道过多、配套资金不到位、能力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国债资金的低效率。

(3)缺乏稳定的投入保证

国债资金大量投入,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固然很重要,但这些资金是通过对重点项目以专项投资的形式在短时间内集中投入的,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尚存在大量的领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如自然保护区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但国家各级财政预算中,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正常科目,这些方面的资金需求可能缺乏稳定可靠的保障。

(网络版)

一、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建设支出居高不下。在体制转轨阶段,为实现新旧体制的顺利过渡,政府要保持一定的政策连贯性,这就造成了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份额相对较大。资料表明,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56.08%下降到2003年的30.06%,但这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美国为4.9%,日本为4.17%),而且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却不足。据统计,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22.6%下降到2003年的11.6%,政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1980年的44.7%下降到2003年的3%。可以看出,我国财政仍带有很强的生产性,侧重对生产的直接投资,而对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关注不够。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四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五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由“企业办社会”,财政支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与之接近的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86—1995年间仅为1.7%,而其它国家的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20%—50%之间,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争投资、争项目;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二、优化财政支出的建议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1)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

(2)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

(3)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1)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制约和控制机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格局,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要按照总体规划,不失时机地在地方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社会中介机构是靠实力、靠竞争生存的,必须与政府部门脱钩,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3)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改革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大量分散,不仅导致财政投资急剧下降,而且连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最低需求也难以保证。这种状况如果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对经济发展也将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今后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切实强化社会公共性开支。

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

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要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国家财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调整改善投资与经济结构。

(2)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

(3)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关于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取向。国有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而且它是财政的重要支柱性财源,因此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将是国家财政面临的一项长期性任务。特别是入世后国有经济面临新的压力和冲击,由此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的支持力度,而且要有紧迫感。

说明:去年题库中有

15.什么是环保产业,试述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其解决的思路?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瓶颈

1.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处罚条款弱,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2.部分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优惠政策有助于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但一些企业反映部分优惠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犹如纸上谈兵,困难重重。

3.环保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环保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环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4.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环保市场仍然存在低价中标、市场信息不透明,同行恶性竞争、借证甚至无证经营等不规范现象。对策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和规范污染源环境监管,提高超标排放的惩罚力度,提升环保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体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增加标准中污染物项目数量,修订污染物排放限值,提高环境质量要求和排放控制要求。

二、倡导鼓励绿色消费模式。一方面,政府带头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定期发布绿色消费指南,通过政府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进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将环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培养和提升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

三、拓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推广发展项目融资、融资租赁,积极发展债权融资。这些融资方式比较符合环保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环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加大金融机构信贷力度。采用政府贴息等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环保产业;探索将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纳入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环保企业的融资担保力度。三是积极利用国际资本。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申请环保产业项目专项贷款,并引入第三方机构以保证公平,放大资金效应。

四、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宣传、落实及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梳理、宣传现行的环保产业政策,让更多企业了解并享受到实惠,把好政策用足用好。二是加快完善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在更大范围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尽快将“领跑者”能效指标纳入能效标准,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三是建议财政设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对新技术、新工艺、首台套等技术推广应用,采取后补贴方式给予资金奖励和分担风险,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给予扶持。

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一是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督与产品质量监督,强化标准标识监督管理,让成本回归真实。二是对使用量大、应用面广、产品质量好、污染减排效果明显、社会影响力大的环保设备和环境友好产品进行分类分级补贴,促进先进环保产品消费,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特别对一些特殊的污染物排放,要建立强制标准,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合法获得适量的排污权,出售排污权获得的收益用于污染治理。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升其行业凝聚力与号召力,协助政府规范与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环境教育资料 篇6

3月5日

韩店小学举办“保护环境,寄语未来”绿色环保主题教育。此次“绿色环保主题教育”自启动之日起至10月31日结束,以文化传播为渠道、以未来梦想为寄托,向同学们传递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绿色中原等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局面。

对广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带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学生们表演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少儿情景剧,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发出倡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环境、积极参加环保教育公益活动”。活动期间,小学生用废旧报纸、书本、作业本换取使用再生纸制作的“绿色贺卡”,并写下对保护环境、建设美好未来的寄语及到教师新村社区大扫除。

2013学年韩店小学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资料

3月14日

多年来,各类环保活动实现了经常化、主题化、系列化。学校充分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禁烟日等各个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主题宣传;利用环保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文艺会演、参观环境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了学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扩大了社会影响,促进了全面环保意识的提高。

积极营造校园内环境教育氛围。全校广泛开展“抓环境教育,创优美校园”活动,积极推进环境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学校成立校园绿化小组,利用废物做垃圾筒,校园绿草如茵,花香扑鼻,学校的环境意识和推进环境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013学年韩店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资料

3月份

韩店小学以“环境教育”为抓手将环境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日程教育中,在根据校情编写教材的基础上,将“绿色教育”校本课程纳入课表。在课后活动实践上,该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环境教育活动,精心制定“环境教育一月一主题”活动方案,开展爱护动物、植绿护绿、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废物利用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该校还将环保节约的理念渗透到每个细节,利用教室、楼体、过道宣传普及环保知识,环保温馨提示语更是随处可见。

2013学年韩店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资料

4月7日

为进一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把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入点,韩店小学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积极投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绿色环保教育。

学校首先以日常管理为抓手,以系列文明争创活动为载体,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强化他律机制,使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绿色理念逐渐深入师生的心田,把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推广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相继制定学校卫生工作、实验室管理、食堂管理、学生公寓管理、文明处室评比等一系列制度。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篇7

1 概况

枣南开发区位于风化店油田南部, 总体上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呈北东—南西走向的地垒式长轴背斜。孔一段枣Ⅴ油组为该断块主力含油层位, 为中孔、中渗储层。关于研究区枣Ⅴ油组的沉积相类型, 不少学者对其做过研究, 但不同学者给出的研究结果不同。一些学者认为是冲积扇沉积, 一些学者认为是扇三角洲沉积, 目前比较认可的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前人对该区沉积背景多重点从岩心观察和测井响应给出相关的结果性分析, 但从粒度分析研究角度给出的环境解释很少。该区新钻取芯井枣1281-8井共有80个样本粒度分析化验资料, 本次通过该井取芯段粒度分析资料进行粒度特征研究, 为该区枣Ⅴ油组沉积环境的判断提供依据。

2 粒度分析

目前在粒度分析方法中得到认可且广泛应用的方法为粒度参数分析法、累积概率曲线分析法和C-M图解法[3]。各方法均从不同角度通过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 来分析碎屑颗粒的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 从而综合对沉积环境的判断给出依据。本次研究分别利用以上三种方法对目的层粒度资料进行粒度特征分析, 并综合对沉积环境做出合理判断。

2.1 粒度参数分析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是水动力条件的直接反映, 因此从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参数中可以解译出大量环境信息。目前常用的粒度参数有粒度中值Md、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偏度Sk和峰度kg[4]。计算参数与频率曲线、累积曲线和直方图结合, 通过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各粒度参数计算方法、描述以及解译意义见表1。

2.2 粒度中值、平均粒径和偏度分析

通过枣1281-1井80个样本的颗粒直径统计分析, 取芯段颗粒粒度中值在0.073mm~0.181mm之间, 平均粒度中值为0.108mm, 平均粒径在2.5~4.37之间, 平均粒径值为3.18。根据碎屑颗粒粒度分级标准, 认为取芯段颗粒为极细砂岩-细砂岩。从各样品粒度鉴定结果中分析, 大部分样本为极细砂细砂岩, 少量不等粒细砂岩。通过该井所有样本的偏度值统计分析, 偏度Sk值分布在0.05~0.38之间, 平均值为0.18。根据偏度分级评价标准认为取芯段颗粒为正偏态。结合各样本粒度直方图中分析可以看出 (图1) , 粒度最大峰值位于粒度均值左侧, 且带有长段的“细尾”特征, 为典型的正偏态。80个样本中几乎所有样本为正偏态, 说明粒度整体偏于粗粒一侧, 结合细砂岩的颗粒粒度综合分析认为, 取芯段颗粒粒度中等偏细, 反映较弱水动力沉积环境。

2.3 标准偏差和峰度分析

通过枣1281-8井所有粒度样本的标准偏差值统计分析, σ值均分布与0.72~1.9之间, 平均标准偏差为1.16。标准偏差是碎屑颗粒分选性的评价参数, 根据标准偏差分级评价标准认为取芯段碎屑颗粒分选中等~较差, 总体处于较差级别, 反映近物源的沉积特征。通过峰度值统计分析, 取芯段碎屑颗粒粒度Sg分布在0.84~1.51之间, 平均峰度值为1.07, 峰值较低, 展开度较宽, 结合碎屑颗粒粒度峰度等级界限, 认为目的层段为较平坦的峰值特征, 粒度分布不够集中, 反映分选性不好。从各样本峰型上来看 (图2) , 大部分样本为双峰曲线, 不具有正态分布特征, 代表了两种不同粒级颗粒的较集中分布, 反映碎屑颗粒的多物源沉积, 分选中等-较差。

综上枣1281-8井碎屑颗粒粒度参数分析可见, 从较差分选、较细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反映了研究区枣V油组处于较近物源、较弱水动力沉积环境。

从概率累积曲线总体分析可以看出, 相对于重力流的差分选、粗粒度、悬浮组分为主的特点, 枣V油组中等-较差分选、较细粒度、滚动组分为主的特征应为牵引流沉积;相对于正常河流沉积, 目的层坡度平缓、滚动组分不发育, 说明水动力能量较弱, 具有冲帅回流的特点, 枣V油组应为三角洲前缘的水动力环境;相对于正常三角洲沉积细-粉砂、分选较好的沉积碎屑粒度特点, 相对于扇三角洲粗砂为主、分选较差、坡度较陡的粒度特点, 枣V油组细砂岩相对较粗, 分选较差, 所以综合分析认为枣V油组应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前缘亚相的可能性更大。

3 结论

(1) 通过枣1281-8井粒度参数分析、累积概率曲线分析和C-M图解析, 整体反映了研究区枣V油组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 且从颗粒粒度大小、分选性、搬运方式和C-M图分布总体显示的细砂岩、分选中等-较差、近物源、沉积坡度平缓、能量较弱、滚动组分具冲帅回流次组分等特点, 进一步推断目的层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且偏于三角洲前缘环境。通过此次分析, 为目前认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的合理判断给出了粒度分析的判断依据。

(2) 粒度分布是环境流体动力因素的产物, 但类似的动力条件可以出现于不同环境, 又有物源供应、构造条件等因素差别[1]。因此, 需将粒度分析资料与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地质背景等综合起来作为沉积环境判别标志,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姜在兴.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2]赵澄林, 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3]刘秀明, 罗袆.粒度分析在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8) :20-23.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篇8

一、活用网络复习知识,效果更加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各种相关的复习资料整合起来,灵活运用,将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中,教师设计了具有超链接效果的虚拟网页。上课前,教师提前将复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询该网页,复习相关知识,做成思维导图,以便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实施步骤如下。

1.回顾旧知识

回顾旧知识时,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各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以及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如果遇到困难了,就可以用鼠标点击电脑桌面相应的按钮,观看被制成动画的各种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回忆并强化旧知识。在这一环节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发挥了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演示内容,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2.梳理知识系统

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是较高层次的学习,可以深化和拓宽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梳理知识系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教师主要让学生依据课前整理的思维导图,在计算机上把各种图形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示出来。学生有了第一环节的基础,就可以通过鼠标和计算机使思维外化显示,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通过网络能及时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拓展新知识

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学数学需要做到举一反三。回顾了旧知,梳理完知识系统后,接下来就要拓展新知识。例如,通过知识的梳理,学生知道了立方体的表面积就是6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那么遇到其他的立体图形,如三棱锥,四棱柱,要怎样计算表面积呢?可用计算机显示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去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积,从而促进知识内化。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那么三棱锥,四棱柱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利用计算机网络同步显示,让学生去指一指,说一说。

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使学习活动从低层次逐渐过渡到高层次,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能力。复习效果比传统模式更加显著,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活用网络练习提升,彰显个性促进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还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仍以“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每组桌面上放着一袋石头、水、量杯、水盆,让学生利用已有工具动手实践:试试怎样测量石头的体积。

在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测量的方法不尽相同。由于每个小组量杯里面装的水量不一样,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还没有到杯口;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刚好到杯口;还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还溢了出来……各种情况纷呈。完成实验的小组,按一下手中的遥控器,教师面前的电脑就能显示出哪些组已经完成了实验。接着,让完成的小组派代表来讲台前汇报。为了让其他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通过电脑上的PPT文件同步进行演示,将电脑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没有实验的支撑,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现在通过实验活动,并使用电脑同步配合,让学生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环境支持下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在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巧用网络知识拓展,方便反馈和小结

计算机网络辅助的教学,使教师能够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仅如此,还便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进行小结梳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在“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中,教师以“帮李叔叔解决问题”为主线,串联了四道有梯度的题目,将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所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全部串联了起来。

李叔叔开了一家渔具店,叫作“年年有余”。最近店里新进了一批长方体的鱼缸,每个长1m,宽6dm,高8dm。问题如下:

(1)做这样一个无盖鱼缸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2)在鱼缸中加入420升的水,水面的高度应是多少分米?

(3)李叔叔将一条锦鲤放入这个鱼缸里,水面上升了0.1dm,这条锦鲤占了多大的空间?

(4)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加水,再加多少水就会发生溢水的情况?

教师将以上的每一个问题都通过计算机设计了实物场景的超链接,如果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或想象不出问题画面,就可以利用鼠标点击进入设置好的实物场景,通过画面展示帮助自己理解问题。而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解答,只要他们将解答的过程和结果输入计算机,就会显示是否正确。如果答对了,计算机会允许他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错误,就要重新解答问题,直到正确为止。最后教师会通过网络,将学生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并请他们说出理由。学生反馈后,教师将适时进行小结梳理。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在同一个题目的设计中,串联了相关知识,设置了有梯度的问题。为了使这个题目发挥最大的效力,教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辅助,由计算机自动提供反馈、控制进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符合自己水平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并从中受益,教师通过网络展示和总结,最终高效率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以上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既是帮助教师调控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工具,也是学生浏览资源、梳理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与辅助下,小学几何复习课更加生动有效了。

上一篇:高中物理集体备课记录下一篇:年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