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篇1

关于印发《全旗完善落实嘎查村干部“一定三有”

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苏木乡镇党委、政府,旗委各部门,旗直各党委(党组)、总支(支部),各人民团体:

现将《全旗完善落实嘎查村干部“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中共xxx组织部 2009年12月4日

全旗完善落实嘎查村干部“一定三有”

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意见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的各项任务部署,进一步加强我旗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嘎查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妥善解决好我旗当前存在的部分“两委”换届后新任嘎查村干部人员不稳、素质不齐、权责不明、保障不力等问题,现结合我旗实际,就进一步完善落实全旗嘎查村干部“一定三有”(定职责目标,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激励保障机制,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委”换届后新任嘎查村班子建设为重点,以争创“五个好”嘎查村党组织为目标,定职责,立规范,建制度、抓落实,搭平台、搞创新,充分调动全旗嘎查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继续推动我旗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据实定编、依岗定责”原则。嘎查村“两委”换届工作已全面结束,一大批年轻有致富能力的人进入班子,共选举产生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586人,其中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和嘎查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有79人,其他“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有84人。全旗嘎查村干部大专及以上文化的48人,35岁以下36人,56岁以上47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48.2岁。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125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68人,退伍军人116人,大学生村官4人。但是,从目前组织部门掌握的情况看,各苏木乡镇担心新的矛盾发生,个别地方至今没有对“两委”干部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导致责任不明,待遇不清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各苏木乡镇要结合实际,依照程序及时按照各嘎查村干部职数合理安排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目标责任。

(二)坚持“以绩定酬、绩酬挂钩”原则。继续实行 “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补贴制,完善嘎查村奖励措施,对做出一定贡献的嘎查村干部加大奖励力度。

三、具体措施

(一)定职责、立规范,加强嘎查村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1、明确职责,规范决策。按照中组部《关于加强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界定嘎查村党支部和嘎查村村委会的职权范围。特别要对照全旗近期印发的《关于在全旗嘎查村党支部、嘎查村委会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意见》,健全党员大会行使“议事”权、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定事”权、村民委员会行使“理事”权的民主决策新机制。

2、制定目标,从严考核。继续完善嘎查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管理”制度,逐人明确任期和年度目标,承诺目标包括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公益事业、安全稳定、自身建设等内容,做到内容翔实、责任具体、时限明确。承诺目标要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苏木乡镇党委审批,以责任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台帐。目标及运行情况要在党务、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年底由苏木乡镇党委负责考核测评。嘎查村支部书记就班子建设、落实任期承诺目标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情况,向苏木乡镇党委和本村党员、村民代表“双向”述职;村“两委”其他成员分别向嘎查村党支部、村委会报告工作,接受苏木乡镇党委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测评,并把考核测评结果与嘎查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挂钩。

(二)建制度、抓落实,确保嘎查村干部收入有保障。总体上实行“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机制,具体构成为以旗财政核拨的嘎查村干部每人3000元计算,建议各苏木乡镇将其中2400元作为全旗的基础报酬,将其中600元作为嘎查村干部奖罚浮动的绩效报酬。在此基础上,旗委组织部依据年度嘎查村干部考核结果,对成绩突出的在每年的嘎查村干部培训会上和“七一”表彰大会上给予一定的奖励报酬。

1、实行硬性基础报酬,保证基本收入。在旗财政好转的情况下,逐步兑现上级有关嘎查村“基础报酬不低于当地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要求,结合我旗的实际,合理安排嘎查村干部的的基础报酬。目前,有关嘎查村办公经费、工资待遇,中央和自治区正在加紧出台有关文件,我旗也将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这方面的资金,力争提高嘎查村的办公经费和基础工资待遇。

2、实行弹性绩效报酬,鼓励尽职尽责。按照年底嘎查村干部考核测评结果,对嘎查村班子和干部进行定档,考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对实绩突出或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发放其余的600元/年绩效报酬补贴部分。对实绩一般的不发放绩效报酬。对当年完不成上级下达任务和承诺目标的嘎查村干部,考核为不称职等次并连续两年完不成的,责令其辞职。党建、经济、计生、稳定等工作受到旗以上通报批评的嘎查村,视情况对嘎查村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扣除补贴、按其承诺动员辞职等处理。嘎查村内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和安全事故,处臵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嘎查村主要负责人进行依法免职。苏木乡镇党委对考核情况实行专档管理,上报旗委组织部备案。绩效报酬标准原则上按照全旗的统一规定,由苏木乡镇负责发放,特殊问题和具体情况由苏木乡镇结合实际另行处理。

3、实行建功奖励报酬,奖励先进典型。鼓励嘎查村干部带头致富、带头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对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或带领农牧民致富做出贡献的嘎查村干部,经苏木乡镇党委审核后按照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报旗委组织部门批准后,发放奖励报酬,奖励报酬可从苏木乡镇自筹费用和旗管党费中列支。

(三)搭平台、搞创新,调动嘎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1、搭建参政议政平台。注重在实践中发现、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嘎查村支书、主任,参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适当增加嘎查村干部在全旗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为他们参政议政,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2、提供展示风采平台。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实践中培树典型、发现人才,并通过旗电视台,《察右后旗报》和《组工信息》、“大学生村官”风采、“三一一”人才广角等形式,大力宣传嘎查村干部的先进事迹和时代风采。同时,结合“七一”庆祝、年度嘎查村干部培训会、党建述职会、基层组织建设专题会等活动,对优秀嘎查村党员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旗嘎查村党员干部中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

3、拓展政治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对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 “一好双强”型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力度,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并在下一步推行的选任苏木乡镇领导干部或招聘苏木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时优先推荐。

(四)多举措、增投入,实现嘎查村干部退后有所养。

1、拓展嘎查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对新任嘎查村干部符合有关规定并愿意缴纳嘎查村养老保险的,继续按照财政补贴、个人缴费的方式给予缴纳,不断扩大关爱面,对落选嘎查村干部,已缴纳嘎查村干部养老保险的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同时,在下一步实行的新农村新牧区养老保险优惠政策中,优先考虑嘎查村干部。

2、发挥好离任干部作用。按照“设岗定责”的要求,依据个人能力和工作需要,合理安排离退干部在嘎查村级配套组织中任职,发挥余热。

3、关爱困难嘎查村干部。定期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每逢“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对年老有病、生活困难的离任或在职嘎查村干部进行慰问,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充分体现党组织的关怀、体贴与温暖。

四、资金保障

旗财政把嘎查村干部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和奖励报酬以及嘎查村办公经费、其他必要支出重点保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建立村级组织运行经费帐户,嘎查村干部基础报酬和绩效报酬实行单列,由旗财政局开设专户,专款专用,嘎查村办公经费和党建必要支出,按现行拨付方式运作,实行报帐制。同时,采取财政支持、党费配套、部门帮扶、苏木乡镇投入、嘎查村党组织自筹等方式,拓宽嘎查村党建投入渠道。各级各部门要在资金、物资、人力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牧区的帮扶力度。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经费运行使用情况的监管,健全使用审批和管理制度,对资金流转、到位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嘎查村干部的工资报酬、养老保险、奖励资金等要纳入党务公开的内容,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任何部门、单位及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确保党建经费专款专用。

五、组织领导

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篇2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当前, 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 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 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 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 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 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 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 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 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1.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首先要稳住粮食生产, 确保不出现滑坡。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扩大紧缺品种生产, 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 (市、区、场) 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 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 积极扩大规模, 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创建。大力支持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 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 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

抓好“菜篮子”, 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 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 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支持优势区域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生猪生产, 扶持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标准化养殖和原良种场建设, 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动物疫病防控二期规划, 及时处置重大疫情。开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试点, 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 加强渔政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 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 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应急保障功能, 大中城市要坚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3. 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 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 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 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 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 加大对牧业、牧区、牧民的支持力度,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 (市、旗) 。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有效整合国家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加强财政“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 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4.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 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 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稳定县 (市) 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支持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县域设立村镇银行。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 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 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 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 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 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 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 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5.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 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 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 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有关条款,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6.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着眼长远发展, 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 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遵循农业科技规律,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 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7.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 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 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 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8.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 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 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 健全现代院所制度, 扩大院所自主权, 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 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 坚持分类评价,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 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 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 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9.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 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 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 增加涉农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 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市地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1 0. 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科技兴农, 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 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 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 创制改良育种材料, 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 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 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 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 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 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 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三、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 1.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 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明确公益性定位, 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严格上岗条件, 落实岗位责任, 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 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 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 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 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 (市、区、场)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 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探索公益性服务多种实现形式。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 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1 2.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 强化服务“三农”职责, 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 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 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 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1 3.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 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辅导服务, 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探索有效实现形式, 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 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 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 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继续实施星火计划, 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工作。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1 4. 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 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 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 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 (专业) 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 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加大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对符合条件的, 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 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 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1 5.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 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 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 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 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16.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 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 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 扩大培训规模, 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 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 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 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17.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 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 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加大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 发展牧区水利。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 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 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 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 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18.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多渠道筹集资金,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 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 实施东北四省区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 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占用耕地建设重大工程, 要积极推行“移土培肥”经验和做法。继续搞好农地质量调查和监测工作, 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 继续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加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 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加强农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 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 提高产品适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 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切实加强农机售后服务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20.搞好生态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 统筹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问题。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资中央补助标准, 加强“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 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 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启动区域性重点生态工程。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 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增加贷款贴息规模。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支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竹藤等林产业。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 支持草原围栏、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强牧区半牧区草原监理工作。继续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力度, 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 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 强化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 完善以奖促治政策, 逐步推行城乡同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1.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 重点支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 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 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继续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支持拥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等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 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扶持产地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 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

22.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 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 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扶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开展“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 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 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 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

23.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 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 保持价格合理水平。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临时收储, 健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储备制度。抓紧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 健全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 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种价格稳定机制。加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 综合运用进出口、吞吐调剂等手段, 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 严厉打击走私违法行为。抓紧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农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 提高对农业生产大县的统计调查能力, 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 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完善农村基层自治机制, 健全农村法制,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就业工程金融危机

1 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社会化程度低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着我国社会保障费用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承担的局面,缺乏自我保障意识,没有形成激励、制约机制,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自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高福利政策承担了巨额的劳保福利支出,个人不用缴纳。这种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产品成本。同时,各企业都自办福利,国有企业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方面使企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又阻碍了保障制度社会化的发展,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造成社会保障效率低,医疗费用普遍超支和浪费。这种大锅饭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削弱了对劳动者的保障作用,而且已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转换经济机制、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1.2 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 目前,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区县以上国有企业职工中实行,而区县以下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险很不健全,个体、私营企业几乎是空白,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险,主要是靠家庭保障,“养儿防老”仍然是最基本的老年保障。这种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在各种所有制之间的流动,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1.3 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管理效率低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机构多样化,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安排,财政、民政、劳动人事、各级工会以及保险公司等部门都参与和管理社会保障业务,形成政出多头、管理多门的格局。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尚未立法,致使社会保障制度不规范,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降低了社会保障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政策、机构统一和依法管理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基本政策和制度要统一,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把政府行政管理与保险基金经营分开,执行与监督机构分设,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

2.2 依法管理的原则。社会保障管理必须法制化,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和管理机构的职能、管理办法等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有法可依,依法保障。

2.3 同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人的一生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养老、医疗等问题。社会保障水平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现阶段城乡之间在生产力水平、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因此,社会保障的实施,既要体现普遍性,又要有所区别,既要体现效率优先,又要兼顾社会公平,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2.4 服务社会化原则,对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和保障方式,改变由国家和企业包揽的做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起来,为企业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创造宽松的条件。

3 建立与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

3.1 建立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覆盖面最广,耗用资金最多,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它是指劳动者在政府立法确定的范围内退休以后,由国家或用人单位为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正式实施,至今已有近60年。它对保障广大职工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本世纪末我国将进入老年人占相当大比重的国家,退休费用的支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而现行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虽已实行了社会统筹,但仍是由国家和企业统包,负担沉重。此外,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管理体制多等弊端还十分严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应本着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人口老化速度快的国情,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使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社会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兼顾,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

3.2 建立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3.2.1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对象和实施范围,最终建立一个包括各种所有制和全体劳动者在内的全方位的失业保险制度。根据《劳动法》的要求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失业保险实施范围应从现在的国有企业职工逐步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方职工),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职工。享受的对象也应由现有国有企业失业保险的7种人扩大到企业中其他人员,最终建立包括各种所有制,各类企业、各类从业人员在内的社会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失业保险制度。这样既符合社会保险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建立多种形式的失业保险基金制度,拓宽筹集失业保险资金渠道。失业保险费用按“国家、企业、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企业负担的部分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统一筹集,实行统一的缴费标准,个人负担的部分将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步提高。

3.2.2 实施“再就业工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开展并实施再就业工程,特别是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再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失业职工逐年增多,企业富余人员也大量增加,为此,劳动部于1993年底推出了“再就业工程”,其目的是建立再就业机制,缓解就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深化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施“再就业工程”,主要是对再就业的劳动者加强职业指导,介绍职业信息和求职方法,开展转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再就业的能力,组织生产自救,兴办各类“劳动服务公司”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失业职工三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广开门路,帮助企业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

3.2.3 强化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加强监督机制。失业保险工作由劳动行政部门管理,统筹安排,具体经办由它所属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既要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又要帮助企业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形成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对失业保险基金应实专项管理,加强审计和监督,建立有效的失业保险监督机构。

3.3 建立和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3.3.1 逐步完善医疗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化程度。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按所有制划分,不同的所有制其待遇有很大的差别。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其保障程度也不一样,有的有保障,有的没有保障,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为了适应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的需要,必须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使城镇各类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3.3.2 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的来源,实行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职工个个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由医疗保险机构统一管理使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在增加工资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

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篇4

为进一步推动“一定三有”政策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贯彻落实,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根据县基层办有关文件要求,我镇党委认真组织开展自查活动,现将根据自查内容所得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一定三有”政策落实情况。

1.县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是否制定下发贯彻落实中组发[2009]7号文件,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一定三有”的具体文件。党支部书记岗位职责明确,其他村干部岗位职责明确,对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村干部建立考核制度。

2.我镇已兑现落实了按照不低于当地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党支部书记报酬待遇的政策,标准是550人/年,而且建立了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

3.我镇已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正常离任生活补助制度

4.我镇已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政治成长激励制度,主是的具体举措是:一是拓宽选人渠道,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农民党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考录乡镇公务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5.基本解决其他村干部报酬待遇。

(二)关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情况。1.县级印发文件进行安排部署。

2.对全乡镇、村委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3.我镇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开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专题培训。

4.截至2011年9月底,每个行政村平均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决策15次,最多16次,最少5次。

村一定三有制度 篇5

一、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监督管理。

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采取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党组织委员兼任其他组织负责人等办法,进一步精简村干部职数和人数。逐村修改、完善、审核、签订《任期承诺目标书》,并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实行量化管理,计分考核,增强了每位村干部的工作责任感。推行了“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和“一定三诺三考评”工作法,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向全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年末向乡党委、全村党员群众专项述职,结合测评结果实行量化考核,作为确定村干部奖励报酬待遇的主要依据。

二、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报酬待遇。

推行村干部“基础报酬+考核报酬+奖励报酬”制度,基本报酬为基础报酬与考核报酬总额的70%,考核报酬占30%,奖励报酬按村集体当年收益增加部分的10%提取。采取县财政补贴方式,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基本报酬分别按800元、750元、标准,其他村干部按“两委”主要负责人基本报酬80%的标准,施行村干部基本报酬上划县财政按月打卡发放。考核报酬,由乡党委根据村干部目标考核情况发放。

四、建立关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建立“一年一小奖、三年一大奖”制度,每年投入资金,表彰“三项工程”、“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先进村级党组织和先进个人;每年再投入一定资金,进行重点表彰。将“一好双强”型的“项目支书”和“项

目村主任”,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并优先报考乡镇公务员。

五、探索退养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篇6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情况自查工作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一定三有”政策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贯彻落实,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我镇认真展开“一定三有”政策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情况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一定三有”政策落实情况:

1、我镇严格落实县委组织部“一定三有”政策的具体文件,结合我镇实际,以“围绕目标压担子,量化考核促管理”的思路,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村党支部书记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做到年初建台账,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并及时在村党支部党员大会、村党务公开栏上进行细化公开。制定村党支部书记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述职制度和群众代表评价机制。同时,把测评结果与村党支部书记的使用直接挂钩,对群众满意度不高、工作实绩不突出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调整,切实做到让村干部有岗有责有为。

2、推行村书记、村主任“基础职务补贴+绩效补贴”的结构补贴制度。基层职务补贴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保证村干部基本收入。实行弹性绩效补贴,鼓励村干部履岗尽责,根据村干部岗位目标考核等次和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决定补贴发放,考核为不称职的,不仅不补贴,而且亮黄牌。

3、实行离任补贴制度,对年满60周岁、累计任职3年及以上的正常离任村干部进行定期定额补助,切实解决村干部退有所养问题。建立节假日慰问制度。每年春节等重大节日,对离任和困难党支部书记进行走访慰问。同时,加强与民政、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协调联系,帮助困难党支部书记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探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退岗村干部后顾之忧。

二、关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情况:

1、健全机构、广泛宣传。

我镇深刻认识了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我镇建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出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方案。

我镇在?????召开了全镇动员会,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严格规定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按照此工作法实施。同时通过散发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使广大群众尽快掌握“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内容和实质,为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组织实施,全面推行

我镇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纪检、民政、涉农部门共同参与,协调联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对村级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督促检查,规范工作程序到位。目前,我镇15个村、1个社区凡遇村级重大事项一律按照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组织实施决议→实施结果公开。

通过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我镇基层党组织建章立制,不断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化解了农村基层的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了本镇的和谐稳定,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篇7

一、背景

保障居民的住房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民生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实质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通过行政手段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当住房,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类型。2013 年1月1日起,郑州市全面推行实施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三房合一”的住房保障管理新机制。目前,河南省廉租房的保障范围已基本实现从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向中低收入家庭的覆盖,公租房已经成为了河南省大力发展的保障房类型。

本文主要针对需要保障性住房人群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网民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及相关政策的意见和要求,了解河南省在保障性住房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对象与方法

一是调查目的与内容:了解市民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认知与意见,具体包括对保障性住房知晓情况,使用希望,对其建设、分配对象及监督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的意见。二是调查对象与方法: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500份,调查郑州、洛阳、开封三市网民,返回479份,其中11份无效问卷,468份有效问卷。三是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三、结果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部分调查了6个问题:1.性别:男性占42.31%;女性占57.69%。2.年龄:18~30岁占50%;31~40岁占30%;41~50岁占20%。3.受教育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6.92%;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35.38%。4.居住情况:租住的人占80.77%。5.现在从事的生产活动:间或进城打工的人占19.23%;业余做小生意的人占19.23%;其他占50%。6.目前月均收入:800~1500元的占46.15%;1501~2000元的占30.76%。

(二)被调查者对保障性住房知晓情况

本部分调查了5个问题:1.了解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途径:26.92%的人通过政府或村委的公示、宣传知晓;26.92%的人通过报纸、收音机、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知晓;30.77%的人不知道有这个政策,做此问卷才得知。2.是否知道居住城市有保障性住房:61.54%的人知道保障性住房,但不知道具体地点;30.77%的人不知道有没有保障性住房。3.最为重要保障性住房类型:46.15%的人认为廉租房最重要;53.85%的人认为经济适用房最重要。4.最好的保障性住房补贴方式:42.30%的人认为实物配租最好;26.92%的人认为廉租家庭贷款购房,政府通过租金补贴的方式帮助廉租家庭偿还部分贷款最好。5.自己、亲戚、朋友或其他认识的人中是否有正在租住保障性住房:3.85%的人选择自己在租住;3.85%的人选择亲戚在租住;19.23%的人有朋友在租住。

(三)调查对象对保障性房使用希望的情况

本部分调查了8个问题:1.最实用的保障性住房户型结构:57.69%的人选择三室一厅;23.08%的人选择一室一厅。2.租金的缴费方式:50%的人选择月付;26.92%的人选择季度付。3.有能力支付的月付金额:65.38%的人选择100~300元;23.08%的人选择300~500元。4.房租占家庭每月总支出的比例:46.15%的人选择10%以下;38.46%的人选择10%~30%。5.从申请到获得保障性住房的等候时间:73.08%的人选择一年至两年;19.23%的人选择将近一年。6.申请过程中最麻烦的事情:64.95%的人选择申请困难;26.92%的人选择从申请到居住时间长。7.现住保障性住房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否满意:61.53%的人选择不满意;38.46%的人选择满意。8.不满意的原因:73.08%的人选择“地处偏远,交通费支出陡然增大,教育实施不配套,购物场所不足”;46.15%的人选择“医疗设施不配套”;38.46%的人选择“居住环境较差,污染严重”;34.46%的人选择“治安较差”。

(四)调查对象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对象及监督情况的意见

本部分调查了6个问题:1.保障性住房应该集中还是分散建设:61.53%的人选择“集中建成保障性住房小区,便于集中管理”;38.46%的人选择“分散建在各居民区中,以免形成新的贫民窟”。2.保障性住房的选址:73.08%的人选择“建在近郊”。3.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80.77%的人选择“本市贫困居民”;53.85%的人选择“孤寡独居老年人”;53.85%的人选择“拆迁地区特困者”;30.77%的人选择“非本市户籍常住居民”;76.92%的人选择“刚工作的大学生”;57.69%的人选择“外来务工人员”。4.应该免除保障性住房租金的对象:65.38%的人选择“生活困难为低保户的人”;23.93%的人选择“单亲家庭”。5.免除的房租的缴费:80.77%的人选择“政府缴纳”。6.参加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监督方式:42.31%的人选择通过发布对账单的方式来参加;19.23%的人选择通过发奖励物的方式来参加;15.38%的人选择通过开上年度情况介绍会的方式来参加;15.38%的人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来参加。

(五)被调查者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问题的意见

本部分调查了5个问题:1.申请保障性住房最困难的是:80.76%的人认为可用的保障性住房数量太少,即使够条件也住不上;61.53%的人认为在于政府人员工作不给力。2.50%的人认为保障性住房政策对解决经济困难人群住房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仍需要加强政策扶持;42.30%的人认为杯水车薪,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到此政策。3.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最需要改进方面:73.07%的人认为应该出台专门的相关法律;69.23%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资金投入;50%的人认为多建房,扩大实物补贴范围;53.85%的人认为应该健全相关政府问责机制;61.45%的人认为应该公示资源,避免特权现象。4.这一制度推广实施的方式:69.23%的人认为应鼓励全民参与来推广。5.政府不能及时收回保障性住房的原因:50%的人认为政府没有及时更新住户的真实家庭情况;38.46%的人认为住户为了继续享受低廉的租金,会隐瞒自己的真实家庭情况。endprint

四、讨论与分析

(一)网民主要是三个城市的中青年群体

调查数据显示,18~40岁的人占80%,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56.92%,以租住房屋为主的占80.77%,收入以800~2000元为主(76.91%)。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网民主要是三个城市的中青年群体。

(二)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政策的了解比较有限

数据显示, 53.84%的人对保障性住房的认识来源于政府或村委的公示、宣传和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上了解的,另有30.77%的人是通过做此次调查问卷才获知的,此前不知道本地有保障性住房保障制度占30.77%。可见,河南省对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房源,申请门栏过高导致不能在全省广泛宣传。

(三)被调查者对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和制度变化不太了解,没能有效利用该制度解决自己的住房困难

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租住房屋的人占80.77%,自已有能力支付保障性住房的月付租金主要集中在100~300元(65.38%)和300~500元(23.08%),希望房租占家庭每月总支出的比例主要集中在10%以下(46.15%)和10~30%(38.46%),但仅有3.85%的人在租住保障性住房,可见目前能利用保障性住房的人很少。

数据显示无人选择公租房,仍有26.92%的人认为政府通过租金补贴的方式帮助廉租家庭偿还部分购房贷款最好,并有53.85%的人认为经济适用房最为重要,这表明他们不了解由于经济适用房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诸多问题, 郑州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实行“三房合一”,逐步建立“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所以,尽管变化的政策有利于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但由于对其变化缺乏了解,鲜见有人选择利用公租房制度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

(四)申请保障性住房不容易,使大家对利用此政策丧失信心

对于申请过程中最麻烦的事情是“申请保障性住房困难”(64.95%);从申请到获得保障性住房等候的时间是“一年至两年”(73.08%)。申请保障性住房困难的原因认为是“可用的保障性住房数量太少,即使够条件也住不上”(80.76%)以及“政府人员工作不给力”(61.53%)。因此,有50%的人认为保障性住房政策对解决经济困难人群住房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仍需要加强政策扶持,但是另外也有42.30%的人认为杯水车薪,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到此政策,可以看出申请保障性住房不易,易使大家对此利用此政策丧失信心。

(五)被调查者倾向实物配租,希望保障性住房户型是三室一厅和一室一厅;月付或季付房租

由于在城内租到廉价的房屋不容易,有42.30%的人认为实物配租最好;而且由于来务工的多为中青年,其家庭状况和工资发放水平和方式决定了他们青睐三室一厅(57.69%)和一室一厅(23.08%),以及月付(50%)或季付(26.92%)房租。。

(六)大部分被调查者希望保障性住房集中建在近郊;对其现处地理位置不满意的居多,原因多样

73.08%的人选择保障性住房“建在近郊”,61.53%的人选择“集中建成保障性住房小区,便于集中管理”,有61.53%的人对于其现所在的地理位置选择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包括:“地处偏远,交通费支出陡然增大,教育实施不配套,购物场所不足”(73.08%);“医疗设施不配套”(46.15%);“居住环境较差,污染严重”(38.46%);“治安较差”(34.46%),因此,多种原因导致大家对其不满。

(七)被调查者倾向对困难的低保户和单亲家庭实施房租免除,费用由当地政府出

对于应该免除保障性住房租金的人,有65.38%的人选择“生活困难为低保户的人”,有23.93%的人选择“单亲家庭”;80.77%的人对于免除的房租缴费选择“政府应替他们缴纳”。

(八)被调查者希望参加保障性住房制度监督的方式多种多样

对于参加保障性住房制度监督的方式,42.31%的人选择通过发布对账单的方式来参加,19.23%的人选择通过发奖励物的方式来参加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监督,15.38%的人选择通过开上年度情况介绍会的方式来参加,15.38%的人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来参加,因此,可见大家倾向监督方式多样化。

(九)被调查者认为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需要鼓励全民参与,出台专门的相关法律,加大资金投入,公示资源,避免特权,健全相关政府问责机制

由于大多数的人(88.46%)认为政府不能及时收回保障性住房分配给需要的保障对象,因此,他们认为应鼓励全民参与这一制度实施(69.23%),同时应该出台专门的相关法律(73.07%),加大资金投入,多建房,扩大实物补贴范围(69.23%),公示资源,避免特权(61.45%),并健全相关政府问责机制(53.85%)。

【本文受河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河南省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2012-ZD-068)、河南省第八批重点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经费以及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BSJJ2010-18)经费支持】

关于“一定三有”保障意见 篇8

自查报告

今年,我镇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一定三有”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按照县委组织部的相关会议精神和文件精神,对我镇开展“一定三有”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了自查。我镇党委认真落实“一定三有”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农村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使全镇农村干部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坚持村级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我镇基层民主深入人心,农村党建扎实推进,乡风文明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先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定三有”落实情况

今年,我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创先争优,深入调研,大胆探索,大力推进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建立以“定职责目标”和“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的“一定三有”农村党支部书记保障激励机制,激发村级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活力、热情。镇党委积极推行农村党支部政绩考核制度。现将我镇落实农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机制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严格任职条件,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干部德才兼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组织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 骨干力量。因此,我镇在农村干部换届选举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县委的相关政策。根据我镇各村的人数,规模等实际,严格执行上级相关文件,卡定村干部职数;依照县委提出的“八不宜”,通过党内选、群众评、组织定等程序,对村干部候选人进行好中选优,做到宁缺勿滥,决不超编;提倡“一人兼”,大力推行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人兼”。鼓励原任村书记依法参加村委会主任选举,组织当选为村主任的党员为新一届村书记候选人,我镇22个村有19个实现“一人兼”;打破村人治村模式,以“一好双强”的素质要求为标准,打传统模式,不拘一格的选人才,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走上村干部岗位。

二是定权责立规范,加强村干部规范化管理

没有目标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干劲。我镇党委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绩、奖、惩”相挂钩的原则,结合实际,把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包含多个单项的责任目标体系,并对每项工作进行量化分解。建立村级目标责任制,年初,镇党委、政府与村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村党干部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做到年初建台账,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并及时公示。制定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全面推行村干部述职制度和群众代表评价机制。每年的1月20日和7月20的民主生活会村干部要向本村党员、群众代表以及包村干部进行述 职述廉,采取现场发言、发放测评表、无记名投票等方式对村党支部书记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每年底,镇机关各科室根据各村工作业绩情况也要进行打分,对群众满意度高,工作业绩突出的村干部进行表彰。对群众满意度不高、工作实绩不突出的村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整改。切实做到让村干部有岗有责有为。

三是全面推行结构补贴制,实现“收入有保障” 为落实好农村干部待遇,激发农村干部干好有希望的目标,我镇对全部村干部实行了“固定工作报酬+绩效工作报酬+奖金”的绩效考核工资制度。固定工作报酬由每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保证村干部的基本收入。绩效工作报酬由村级各项工作开展完成情况、村民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组成,并量化成分数,根据分数核定金额。奖金由村人口数量、工作量大小、经济发展情况等作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去年我镇村干部最高工资为30783,最低为22138元,平均为24609元,高于我镇人均年收入。对我镇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还做另外做出奖励,贡献越大,奖励越大。今后,我镇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制定更加合理的村干部报酬机制。

四是注重激励,实现“干好有希望”

我镇为了实现“干好有希望”,切实增强村干部岗位吸 引力,对村干部倾斜政策,优化举措,创新规范,着力做到“三个提供”。一是提供参政议政的舞台。注重在实践中发现、推荐那些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今年,我镇共有20名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为镇党代表,占总数的18%,有1名村党支部当选为县党代表。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一大批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十分注重树立村干部先进典型,今年有3名村干部被评选为县优秀共产党员,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强势。三是提供增长才干的机遇。为了使农村干部不断充实新知识、汲收新技能,实行村干部培训制度,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就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进行考察学习,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五是建立养老机制,实现“退后有所养”

为了保证我镇农村干部“干有所为、退有所安、老有所养”,2005年,特制订了村干部“退后有所养”机制,近几年来又进行了补充完善。一是农村干部连续任职满9年的,经过正常换届选举,不再担任支部书记职务的,无论年龄大小,年满60周岁时每月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金。目前,我镇现已有4名卸任支部书记享受养老补助金(已有1人死亡),其他3人从2011年5月起,养老补助金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二是村干部连续任职9年以下的,经过正常换届 选举,不再担任村内任何职务的,手续结交后再给予一年的工资补贴。目前。我镇有3名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享受卸任后一年的工资补贴。三是农村党支部书记连续任本村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的任职时间之和9年以上的,由镇政府负责为其上缴社会保险。目前,我镇有2名在职支部书记享受此项政策。

“一定三有”工作机制是一种新的竞争机制,通过给农村干部定任务、明目标,在农村干部中形成了“看业绩、比贡献”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争着干、比着干的劲头。同时,也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使农村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四议两公开”落实情况

我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经过科学的实践、扎实工作和拓展延伸,目前,已在我镇所有行者村全面组织,有效实施。截止今年9月份,我镇22个行政村平均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6次,最多10次,最少4次。

通过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村级组织工作运行更加规范,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农项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我镇高度重视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工作,制定了 专门的实施方案,把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加强基 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布局,当做的重点项目进行安排部署。为了保障“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开展,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党员联系群众、民主监督、议事规则三项项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了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 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网络体系。组织开展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等活动。每个党员从自身条件出发,采取适当方式,有效地联系群众,杜绝说大话,目标空大等现象。切实在帮助群众困难方面发挥作用,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在议事时充分发挥作用,反应群众的真实意愿,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是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我镇各村都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本村重大事项是否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决策实施,并对公开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进行监督评议。理财小组负责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的村级重大事项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把关,并及时向群众公开。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民意渠道,及时收集和处理群众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反应的意见、建议及合理的诉求,不断完善决策,促进工作的科学进行。同时,镇机关包村干部要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确保重大事项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实施,监督议事会议召开情况以及公示 情况。同时,按照县委的统一要求,对全镇22个村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进行合并,成立村委监督委员会。22个村全部完成了推选工作,主任全部由党员或支委兼任。

三是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议事规则制度 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实施。镇党委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把关。村级组织对所议事项要充分征求意见,把广泛征求意见作为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的必定内容。形成一致意见后在提交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力争议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杜绝了大事不提议,小事乱提议的现象。

上一篇:社区居民收入问题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图形变变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