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共8篇)

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 篇1

##镇是连平县九连山下的一个农业大镇,全镇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8万亩,山地面积近40万亩,素有“山多水甜人好境美”之称。全镇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山林、水力、矿产等资源,镇域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多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立足山区优势,谋求山区发展新路子,创新思路,转变观念,依托山区的资源、人文优势,以生态和发展为两大主题,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几年,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我镇生态资源优势,引进了#个项目,引入资金超###万元,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力推动了我镇生态产业链的逐步形成。项目主要有##村优质蔬菜种植基地、##村永乐种养合作社、##村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村优质水果种植园、##村“连溪茶”种植基地等,另外还发展有一批规模大小不等的种养户。今年,为继续抓好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我镇的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品牌,我镇党委、政府将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以此带动镇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

坚持“生态崛起、科学发展”为主题,立足山区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以保持生态平衡为主线,推动生态各项建设,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形成生态产业链,促进镇村集体经济的大发展,增加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主要措施:

1、加大林业资源管护力度,保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屏障。主要抓

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 篇2

一、当前生态绿化存在一部分问题

1) 大树进城热。在有些地方提的口号是建设“森林城市”, 把森林和大树简单等同, 这与现代园林生态化的发展方向相违背。要建立真正的“森林城市”不能单靠移植大树。城市园林建设, 就其功能而言首先应该在生态效益上, 是为了调节城市小气候,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之上尽量考虑其在色彩、形态、气味、声音等方面符合人类的审美要求。而事实上园林建设中气派美观方面考虑得多, 生态方面却重视不够。

2)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有些城市园林绿化热衷于引进外地的甚至是国外的所谓稀有名贵树种, 这只不过是一种猎奇、攀比、炒作行为, 而不是科学的做法。

3) 盲目模仿, 缺少地方特色。国内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 许多城市模仿或完全照搬西方园林的风格, 内地盲目效仿沿海开放城市绿地的模式, 给人印象到处是“复制品, 千篇一律, 枯操乏味。忽视本地自然条件, 丢弃本地, 方特色的“抄袭”是短视行为,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或全国的范围来衡量, 也不能算作是成功的规划设计。

4) 大肆改造, 破坏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目前很多地方, 特别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经济开发进行大规模的推土, 移山造地, 将原来村边自然水域和山林全都改造。从生态观点看, 在城市中能保留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 对当地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那里有当地植物的代表种类, 保留下来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城市生态绿化思路和措施

1、把握城市生态绿化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城市绿化带来极大的压力, 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美化、亮化、优化的城市园林。而一个好的园林城市, 在设计上应具备:注重园林对人类身心的调节功能、水源涵养作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景观类型、创造最佳人居环境, 使城市园林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2) 四季常青原则。现代城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楼林立、路面硬化、车排成长龙、人摩肩接踵。零星可见路边上的几株落叶树, 冬天一到又是光秃秃的。要通过人性化设计, 达到四季有花有草, 不再显得单调。让冬天的缺憾通过设计来弥补。

3) 易操作、低成本原则。近几年, 在城市绿化中存在一些大树进城的现象, 既耗费物力、财力、人力, 又使一些古树名木遭到破坏。因此, 在树种选择和配置时要注重实际, 既要美观大方, 又要经济实惠、立足长远。

4) 一次性成型原则。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该有放眼长远的眼光, 避免重复建设。使园林建设一次到位、一次成型。

2、以多样性保护为基础, 构建植物生态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 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所以, 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护地, 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 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 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 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 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 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 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 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 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 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 (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 。

3、因地制宜, 实施生态绿化策略

城市环境多样、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 生态绿化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 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 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 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 创造适生生境, 提高绿地自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 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街头绿地应四季有景、活泼明快, 植物配置基调树种外, 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 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 因时制宜, 保持绿地景观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而过分强调奇花异草, 尤其是南方植物的无序引入, 往往因气候突变而遭灭顶之灾;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化模式, 跟风赶时髦, 长官意志, 代价极大, 生态和景观功能也得不到保证, 应特别引起重视, 核心是切实保障园林绿化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4、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指的是与地面垂直, 主要是在立体空间利用棚架、墙体、栏杆等下面的空地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 或者采用盆钵栽植垂吊植物, 达到立体绿化和美化等效果的一种绿化方法。我国北方城市大都属于大陆性气候, 由于缺少水路网络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导致大气、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大量垃圾的产生, 又使城市热岛效应日趋加剧, 市内的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 有机质含量降低, 这一切都导致了生态质量的不断下降。垂直绿化能够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 丰富绿化层次, 不但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 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晓利, 苏维. 城市绿地空间的再创造——垂直绿化[J].河北林果研究, 2004 (3) :266-270.

[2]、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4) :15-19.

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 篇3

关键词: 太子山智慧旅游;互联网技术;发展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53-04

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智慧旅游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1-2]。智慧旅游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旅游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3]。智慧旅游的主要核心技术集中于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倪亚楠[4]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开发了智慧旅游平台。王谦[5]基于物联网模式,分析研究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石宇良[6]提出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云解决方案,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的旅游服务需求。张旗升[7]基于ArcGIS Engine技术,开发和设计了自主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翟鸿雁[8]以物联网关为技术基础,研究与设计了智慧旅游平台。王平平[9]根据国内旅游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产业链现状,提出智慧旅游云平台需求及总体架构。张志刚[10]基于称动应用服务(APP)技术,开展了智慧旅游的研究和应用。张洪飞[11]提出了智慧旅游门户网站的建设思路。敬铅[12]基于北斗和物联网技术,开发设计了智慧旅游应用系统。赵亮[13]结合湖北省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合“大数据”时代的湖北智慧旅游发展思路。此外,安徽、上海、江苏、南通、桂林、常州等省市也进行了智慧旅游的专项研究,开发了相应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14-21]。这些研究为促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指明了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研究还表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智慧旅游成为进一步落实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未来3年以及10年的“互联网+”发展目标,要求传统行业加快与互联网融合的进度,“互联网+”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新形势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以及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旅游”将成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新常态。

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北缘的森林旅游胜地,是“中国农谷”规划建设区和门户,被誉为江汉平原的“绿色明珠”,其生态区位重要,地理区位优越,2011年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目前,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抢抓发展新机遇,以“突出特色、产业融合、共同参与”的特点,坚持“宜居、宜业、宜游”三结合的方向,着力打造太子山森林生态小镇,努力创建省级旅游名镇,加快发展太子山森林旅游产业。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太子山森林旅游结合,将大大提升太子山森林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太子山森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1 太子山森林旅游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太子山森林旅游现状

湖北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鄂中江汉平原与大洪山余脉交汇处,总面积7 930 hm2,森林覆盖率达83%。公园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4 ℃,有138科204属400种植物资源和2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公园人文景观独特,历史地蕴深厚,其中王莽洞景区是集森林观光、溶洞探险和科普教育实习的特色景区,是目前中国农谷核心区唯一的3A级风景区,总面积520多hm2,景区内有森林观光、地下探险、树上拓展、户外露营、野外森林拓展等旅游项目,目前正在建设森林养吧园、樱花园、灵芝园、森林漫步道、森林科普园和户外帐篷露营地等旅游项目。自2012~2015年上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3.91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 000万元。现正在进行开发改造的旅游项目有王莽洞风景区(3A级)、龙台风景区(狩猎场、动物园和梅花鹿养殖基地等)、湖北文化创作基地(一期)、仙女紫薇园和太子(森林)小镇等5个重点项目。另外,正启动规划华中植物园和招商建设太子山文化旅游度假区两个项目。

1.2 太子山森林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过去一直以林为本,砍树卖树和种苗卖苗为主业,转型发展旅游产业晚,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花力气打造旅游品牌和产品,落后于周边同时代开发的绿林、黄仙洞、空山洞和彭墩等旅游景区。较早建设的王莽洞景区,在发展中没有系统地规划投入,形象与产品定位不明确,没有一个完整的景区整体建设规划。目前比较有吸引力的文创基地、狩猎场、花田、紫薇园也是刚建起来,还没有形成市场品牌及宣传效应。

1.2.2 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

太子山旅游建设资金来源有限,直接影响景区、景点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导致旅游业“六要素”中的“吃、住、行、游、购、娱”成为问题。缺乏有效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在旅游高峰期时,无法实时获取游客信息,及时对游客进行时空分流,均衡分布游客,减轻景区压力。同时,缺乏危机应急响应管理平台,无法及时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可能会给游客、居民、景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和损失,特别是节假日旅游客流的集中使太子山旅游的安全问题成为最大的隐患。

1.2.3 生态旅游文化薄弱

太子山森林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还处于无序状态,既没有规模化的生产企业,也没有综合性的旅游购物点及网站。生态旅游文化至今还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大餐,也没有互动性活动,单纯的旅游景点观光,游客往往是“走马观花”,留不住游客,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低碳旅游宣传不到位,部分游客生态观念淡薄,随着景区游客的增多,造成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废水对太子山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了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1.2.4 管理机制体制不顺

从事旅游开发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林场职工直接转变而来,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达不到旅游开发管理的要求,满足不了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营管理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激励机制,职工责任心、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好和做不好没有区别。受体制制约,人才很难引进来,员工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以致缺乏活力,缺乏动力,更缺乏市场竞争力。

2 互联网技术为太子山发展智慧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1 便利的智慧化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智慧旅游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络、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性应用[22]。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经济、活动和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太子山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过便利的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2.2 支撑太子山智慧旅游的信息技术日趋完美

首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平台逐步成熟;其次,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上网、处理邮件、处理文件、看书、交友、玩游戏、拍照/摄像、手机导航等功能为太子山发展智慧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较2014年底增加3 67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88%,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亿人,手机上网网民数594亿[23],这也为太子山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2.3 智慧旅游将成为太子山旅游业提质增效的新途径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太子山生态旅游产业链条的整合与重构加速,另一方面,游客消费群体网络渗透率的提升,使得智慧旅游在太子山旅游业中应用成为可能和必须。同时,面对全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太子山旅游产业的必然趋势。

3 太子山发展智慧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的实质就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借助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去感知各个方面的旅游信息,从而安排调整旅游计划,做到旅游的智能化、便捷化。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旅游的基础支撑,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智慧旅游的前提条件。借助卫星通信网络、广域和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传感网等,建立覆盖整个旅游景区的通信网络,提高旅游服务信息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体系的硬件条件得到保证。在景区铺设环形光纤网,光缆长度约15 km,太子山管理局到王莽洞风景区约10 km,总计25 km,形成两小环一大环高可靠冗余链路。整个景区部署7个大功率无线AP以及一个AP管理端,实现景区全WIFI覆盖及无缝漫游。在王莽洞风景区部署3个大功率无线AP,仙女农场紫薇观光园风景区部署2个大功率无线AP,龙台风景区部署2个大功率无线AP,雁门林场绿化苗木基地部署3个大功率无线AP,共用AP管理端。改造和建设中心机房,建立太子山森林旅游核心数据库。

3.2 加强景区精准化营销系统建设

加强王莽洞风景区、仙女农场紫薇观光园风景区、龙台风景区等旅游信息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借助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高频智能标签、移动GIS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出入景区的人员车辆和后台旅游综合监管服务系统提供位置服务。通过车牌识别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票务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多个系统数据深度挖掘,实现对各景区客源的精准统计和分析,为精准营销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营销转化率提供考核依据。游客能通过移动终端无线上网,获取旅游云服务平台中的旅游信息,便捷地处理旅游中的综合服务信息,满足游客自身需求。在景区入口以及接待中心入口部署双基色、全彩的户外LED大屏显示系统,实时显示交通信息、停车场、酒店信息、运营指令、路面情况、气象环境指数等综合信息。在客流量高峰时期实时播放重要景点的客流统计数据等,播放景区生态资源保护知识、精神文明建设公益宣传片等,提高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人们对智慧旅游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3.3 加强景区智能化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王莽洞、仙女农场紫薇观光园、龙台等风景区分布的区域比较广、各个景点资源配置单一,容易发生拥堵、事故、灾害等状况,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黄金周,为了应对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智能、高效、全面的指挥预警体系是提高景区自身应急处突能力的重要的保障。建立太子山智慧旅游分析预警系统,全面提高太子山智慧旅游发展的预测、预警能力,实现重点景区的动态监控,有效支撑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旅游市场分析运行。同时,部署应急对讲系统,在王莽洞风景区景区、仙女农场紫薇观光园风景区、龙台风景区安装5套报警终端。游客一旦发生意外,可通过前端应急呼叫终端向景区服务指挥中心求助,指挥中心在接到求助后,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系统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前往帮助。

3.4 加强景区人性化游客服务建设

建设旅游服务门户网站、微信平台及APP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同时实现咨询、投诉、预订等智能化、人性化服务。通过网站,为游客提供景区导游、导览等服务,促进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查询、景点大全、线路攻略、品牌推广、网上体验、知识管理、规划指导等功能。同时,网站还提供准确、权威、实时的生态旅游信息发布。同时,建设景区旅游一卡通系统,将王莽洞风景区、仙女林场紫薇观光园、雁门林场绿化苗木基地、龙台风景区(狩猎场)4景点纳入“旅游一卡通”管理范围,实现一个景点开卡、所景点识别并通用,提供的验票终端、智能POS机等设备,持卡人可在景区内“旅游、消费、餐饮、娱乐”等一卡通刷所有消费场合。

3.5 健全工作机制体制,编制智慧旅游顶层设计

3.5.1 健全和完善太子山智慧旅游的机制体制

成立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太子山智慧旅游的信息化建设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由于信息化工作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科学引导和把握太子山智慧旅游发展方向,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全国或全省知名信息化专家和法律顾问,为太子山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法律咨询保障服务。

3.5.2 编制太子山智慧旅游发展规划

智慧旅游建设涉及面较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的指导。编制《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智慧景区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理清建设思路,在未来5年内,为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合理的顶层设计,使智慧旅游工作能够健康、有序、高效地推进。该规划应着重坚持以游客为本的原则,为游客服务,贴近游客所需,以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建设集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太子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3 拓展资金渠道,加大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投入

加强与国家林业局、湖北省林业厅、湖北省旅游局等政府部门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智慧旅游建设的政府专项资金。争取以市县投资的方式,拓展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经费的投入渠道,加大智慧旅游建设投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设立太子山智慧景区建设专项资金。同时,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为太子山智慧景区提供多源化的建设资金保障。加大信息技术和旅游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太子山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素质,增强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思思.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97101.

[2]涂琼华.中国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J].现代商业,2014,(11):5354.

[3]盛立军.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智慧旅游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2014,(22):5758.

[4]倪亚楠.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研发[J].信息技术,2014,38(5):3438.

[5]王谦.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45149.

[6]石宇良.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旅游信息化的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2):8789.

[7]张旗升.基于ArcGIS Engine的自主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6):9499.

[8]翟鸿雁.智慧旅游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4,4(11) :7375.

[9]王平平.智慧旅游云平台需求及总体架构研究[J].电信科学,2014,30(11) :6165.

[10]张志刚.基于APP技术的智慧旅游的研究和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133133.

[11]张洪飞.智慧旅游门户网站设计[J].网友世界,2014,(15):49.

[12]敬铅.基于北斗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系统设计[J].移动通信,2013,37(15):1518.

[13]赵亮.“大数据”时代下湖北智慧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当代经济, 2014, (17):3233.

[14]朱磊,张洪,巩胜霞.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2226.

[15]叶寒青.上海市智慧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7(1):3440.

[16]曹灿明,魏珍珍,张芳,等.江苏省智慧旅游研究[J].经济师,2014,(5):195197.

生态文明村建设原则和要求、措施 篇4

(一)建设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对村居布局、项目选址、建设内容、建设时限等内容,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

二是群众主体。要紧紧依靠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切实增强群众主动创建的责任感。坚持群众投入为主,发挥好政府的帮扶引导作用,提高村民创建的积极性,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村建设品牌。

三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

四是量力而行。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村的经济基础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建工作。

(二)建设要求。

坚持把生态文明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农村的各个建设领域,在广大农村中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人文,着力构建“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的农村改革发展体系,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1、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路子,发展效益型的农业、林业、畜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集约利用资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让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农业生产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一村一品”,按照集约、优质、安全的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农村、农民、农业等组织的高效协同,土地的有序流转,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撑,引导民间资金加大农村农业的投入,重点发展村级农业合作组织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清洁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作为支撑,将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好稻米种植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走生态文明发展路子,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资源利用集约化。有效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大力推广应用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水资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农民生活小康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所在街道平均水平且位居当地前列,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开展科技进村活动和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青壮年文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完善村的文化和体育设施。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村民普遍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深入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规划布局科学化。科学合体规划村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设计、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统筹推进农村规划建设,推动村庄住房拆旧建新,达到住房建设楼房化、整齐化,有序美观实用,无乱搭乱占乱建现象,危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村内道路规划合理,交通道路便利畅通,道路硬底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村道机动车可通达。

村容村貌整洁化。按照“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分类”的要求,重点抓好“五改”(改水、改厕、改房、改圈、改路)和“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池塘、清理乱堆乱放),达到污水入池、厕所入屋、垃圾入桶、禽畜入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卫生习惯进村活动,大力创建卫生保洁示范村,建有排水系统、污水管网以及污水简易处理设施,农户改厕率达到9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到达90%以上,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屋),垃圾收集处理率95%以上。

自然景观优化美。深入开展绿化乡村活动,积极推进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公共场所绿化和农户庭院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保持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3.培育农村生态人文。

在农村中大力弘扬新时期“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和“诚信、包容、实干”的云浮精神,要继续加快推进市委“一个加强和四个坚定不移抓建设”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伦理,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村协同共治,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幸福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村风俗文明化。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等多种活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支持殡葬改革,大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无“黄、赌、毒、邪”窝点和公开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注重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村尊老爱幼、助残济困、邻里团结的风气浓郁。

村务管理协同化。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农民等组织的作用,推进村务管理上新水平,要建立自然村乡贤理事会,且运作正常。制订村规民约,重大事项坚持民主决策,积极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坚持村务、财务公开。

社会秩序和谐化。全村农户参加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户比例超过80%,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进村活动,村民诚信守法,互信互助,生产农产品不使用违禁农药、添加剂,没有拖欠电费、水费等现象。村辖区内社会和谐稳定,无重大恶性和群体性事件,没有集体越级到市级以上政府上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民事调解成功率不低于90%。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组织机构。街道成立素龙街道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街道主任为第一副组长,专职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分别为副组长或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街道规划建设办合署办公,办公室工作人员从街道规划建设办、农技站、林业站、社会事务办、国土所、文化站、财政所、卫生院、兽医站等单位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全力推进该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干部挂钩到点,责任落实到人。街道领导干部各负责所挂村委的自然村,责任到人,帮助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各村要加强与挂点领导干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构筑“街道+村+干部+群众”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街道领导干部挂钩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责任安排,由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并另行反馈给上级部门。

(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按照“六个一点”(财政补助一点、单位支持一点、干部筹集一点、社会资助一点、集体投入一点、村民捐献一点)办法,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保障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指导、部门支持、村企共建、干部参与、群众主体,建立联动机制,推动街道、行政村、自然村三级联动创建,组织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集中资源资金和力量投入生态文明村建设。

(四)以奖代补,激发群众参与。要结合幸福村居、信用村、和谐宜居村、名镇名村、示范村、卫生村、自强村等创建活动,积极申报“以奖代补”等财政奖补专项资金,争取社会及有关单位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生态文明村项目建设。同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投入不变”的原则,以奖代补形式将农村项目资金优先投入到生态文明村,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报道群众、干部参与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街道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 篇5

休闲生态旅游是以县域环境为载体、以自然为背景、以文化为基础、以发展为前提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贯穿了以人为本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中具体体现。我们将以我县获得了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围绕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18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充分整合和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这对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品牌,促进江左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资源独特

江左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独特。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三个台阶,西部属天目山余脉,群山逶迤,竹林葱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代表是黄山风景区。中部丘陵湖泊相互交汇,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鸟群栖,主要代表有南湖湿地风景区。东部水乡平原,河网密集,鱼塘棋布,阡陌纵横,主要代表是邵洋水乡古镇。江左拥有山、河、湖、泊,这种地形在周边地区较为罕见。

(二)景区布局初步形成

2016年初,编制完成《江左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并相继编制完成了《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江左县西部生态旅游规划》等23个规划,基本上形成全县旅游规划体系。目前全县已形成南湖湿地风景区、邵洋古镇景区、防风古国文化园、碧坞龙潭景区及黄山风景名胜区等5个景区。其中南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外海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和湖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防风古国文化园景区是我县首家国家3A级景区。邵洋古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初具特色

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县特色优势资源,特别是田园景观资源,“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了江左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业鲜明的特色。目前全县有休闲农业园(景区)13个,农家乐经营户进入统计范围达85户,床位407张,餐位5100多席,直接从业人员682人,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杨墩休闲农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特色点各2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家、特色点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星级农家乐3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二星级21家。当前我县已形成依托以南湖湿地风景区和黄山镇碧坞龙潭景区,周边产生二大农家乐集聚区。农家乐已成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有力地助推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接待设施日趋完善

随着江左生态休闲旅游不断发展,各种旅游接待配套服务设施也及时跟进,目前全县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6家,省级绿色饭店3家。旅行社12家(含营业部),其中进入全省百强旅行社2家,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0余人,可接待床位8000余张(其中星级饭店2412张)。

应该说我县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利用江左较好的生态条件,充分挖掘整合江左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产品,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了一定知名度,为江左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03万人次,实施旅游总收入23.75亿元,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808.11万元。完成农家乐接待旅游者88.7万人次,营业收入4807万元。以黄山、南湖、邵洋古镇为主线,形成了集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人文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生态旅游产业带,江左县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外海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等荣誉,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二、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休闲生态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认识较晚、起步较迟。我县的旅游业起步较迟,管理发展相对滞后。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旅游资源管理多头、边界模糊、职能交叉,各乡镇自行开发、自行招商,部门乡镇联动合力不够,未形成整体旅游格局,旅游业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由于我县近年来发展的重点主要放在工业上,而作为三产旅游业发展的比较迟缓;2004年之前把旅游发展目标锁定在黄山的发展和解决其权属问题上,一直处于摸索阶段,从而使我县旅游发展因定位失误造成发展时间上相对滞后。

2、规划引领发展存在缺陷。全县各种规划数量不少,但质量档次不高,个别与实际有点脱节,在全县总体规划前提下以点带面不够,未形成成片或成带趋势,整体性不强,如目前编制西部生态旅游规划,仅考虑冬阳镇五四村和黄山镇高峰村,未整体规划以104国道以西我县整体区域的旅游规划。

3、投入相对少、建设速度慢、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我县用于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偏少,政府开发旅游项目面临融资困难,政府主导型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格局尚未形成,宾馆饭店等招商引资面临土地指标等因素的制约。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需要,由于我县一些生态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道路还存在着宽度、便利性等问题,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如每到秋冬季,通往西部一些生态旅游景点的道路上就堆放了毛竹、毛料,影响了车辆通行和外来游客观光的积极性。对投资商来说,由于县没有专项经费投入道路建设,一旦投资开发,就会增加成本,影响休闲生态旅游的开发。

4、客源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我县休闲生态旅游市场宣传缺乏轰炸效应。我县旅游品牌突出“生态”、“休闲”概念,虽清楚地表明了我县主要的旅游景区的资源特色,却忽视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乏想像空间,情感诉求不够,不容易脱颖而出,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品牌口号单一,不适应所有的细分市场,在拓展江左旅游市场缺乏主要抓手。

5、行业管理方面比较滞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缺乏,服务质量和水平没有到位。我县农家乐发展中还存在无序开发、形象欠佳,模式单

一、品位欠佳,经营粗放、服务欠佳,缺少有规模水平的高端农家乐。

三、江左生态休闲旅游优势发展

江左休闲生态旅游自南湖湿地风景区和碧坞龙潭景区于2016年5月成功对外开放,近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整体规划比较好,优势条件突出。

(一)区位优势

江左,地处长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是镶嵌在杭嘉湖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江左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区位优势十分明显。104国道、杭宁高速、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距离上海、南京两个半小时车程,离杭州仅半小时车程,交通十分便利。江左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全县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是省示范文明城市、国家文明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基础优势

近几年,我们着力完善县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已基本形成以南湖湿地风景区为核心、西部环黄山生态旅游区和东部邵洋古镇旅游的“一核两翼”发展格局,江左旅游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旅游总收入、旅游门票收入等经济指标均以近40%速度在增长。从而发展形成了4种类型的近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地,即以物产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如水果采摘型、休闲垂钓型等;以自然风光和绿色生态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在南湖周围,近湖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农家乐;以风景名胜区、度假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以避暑胜地黄山为中心周围形成了黄山山女村寨等一批农家乐和碧坞村等农家乐接待村;以古镇邵洋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主要是古镇风貌、美食品尝和民俗节庆。江左旅游围绕县委、县政府接轨沪杭战略。做到旅游先行,实施“主攻沪杭市场、突破苏南市场、拓展华东市场”营销策略,精心策划了开展旅游接轨上海、杭州活动,2008年开通了上海、杭州至江左旅游班车。

(三)资源优势

江左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休闲资源上十分丰富,这为江左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江左县农业资源优势也十分突出,由于江左地势呈西高东低走向,西部为天目山余脉,群山连绵,林木葱郁,以生产毛竹、茶叶、高山蔬菜、水果为主;中部为丘陵、平原,主产粮、畜、笋、茶;东部为平原水乡,河渠似网,鱼塘棋布,为全县粮食、蚕茧、名特优水产品、畜禽的主要产区。

(四)经济和文化优势

江左是全国百强县。目前已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化工、机械电子、新型纺织、新型建材、休闲用品为主的工业体系。效益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了特种水产、早园笋、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和果蔬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农业标准化和安全生产初见成效。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随着经济的繁荣,全县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县城冬阳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貌日新月异。江左历史悠久,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在县境内就有遗址发掘,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也有大量遗存。中国青瓷石遗址“瓷之源”的发掘和论证,改写了中国青瓷的历史。江左县唐代著名诗人赵孟頫故里,是铸剑传说之地,形成了“游子文化”、“防风文化”、“邵洋蚕花庙会”、“乾龙灯会”等为重点的节庆文化。

四、江左休闲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理顺县级旅游管理体制

按照风景与旅游一体、产品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要求,借鉴我省近50个县(市区)成立了风景与旅游合一的旅游管理机构的成功做法,我们建议撤销江左县旅游局,成立江左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局,我们认为进一步理我县旅游管理体制,有利于资源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动旅游系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争取上级建设和旅游二个管理部门的双重支持,是我县旅游产业处于上升期最重要的保证。

(二)健全完善休闲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生态休闲旅游是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历史文化为依托,一种全新的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方式。突出休闲生态旅游,联系发展实际,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建设关系,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战略性转变。挖掘亮点,当前首要任务编制好《江左县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09—2011年)》,高定位、高目标编制2009—2011年江左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按照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前提下,调整完善南湖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大西部环黄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并编制大西部生态旅游区各功能区详细规划,落实“中国瓷之源”文化旅游景区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邵洋古镇详细规划。健全完善县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规划,编制冬阳镇、黄山镇等乡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禹越镇、邵洋镇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筏头乡后坞村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包装塔山森林公园孟郊寺等旅游项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三)加快休闲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力度

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基本建立以产业政策主要调控手段的旅游产业宏观管理体制,指导形成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部门融资、土地划拨方式等筹集资金,考虑通过实施若干重大的基础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开发休闲生态旅游精品,引导旅游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快速发展,推动休闲生态旅游业结构向高层次转换,加大投入,计划3年内政府投入人民币5个亿,拉动社会资金投入人民币30个亿,尽快形成产业群,产业联动效应。与此同时,出台土地、财税政策,每年安排一定用地标准,用于旅游项目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制定税收政策,对旅游项目开发业主给予优惠。

积极实施现有的旅游项目建设,以南湖为核心、为龙头,推进南湖区域项目建设;以西部生态旅游区建设为一翼,构筑环黄山西部休闲生态旅游区平台建设;以邵洋古镇旅游区建设为另一翼,推进环邵洋古镇旅游区建设;在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的基础上,提升旅游功能,打造集休闲、体验、娱乐、餐饮、农业生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在推进现有旅游项目建设中,落实项目联系跟踪服务制度,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促进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大改善旅游自然环境、进入景区道路、各项旅游标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其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入。与此同时,继续整合我县生态资源,包装项目,调动乡镇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对乡镇部门引进的休闲生态旅游项目和亮点精品工程给予奖励。

(四)全力打造休闲生态旅游品牌

围绕“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宣传口号,不断提高我县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占有率,制定长期营销发展规划。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我县的中、长期营销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游客心理,打造不同主题宣传口号。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建立江左旅游营销中心,组成统一、高效的旅游营销队伍,整合我县旅游资源,针对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营销当中,使网络营销逐步成为旅游营销的一大重要阵地;鼓励企业制定营销计划,积极开展自主营销,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总之,切实搞好市场宣传营销是休闲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强化休闲生态旅游行业管理品质内涵

临沭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篇6

摘要: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钻石之乡,沂蒙休闲乐园”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与重点,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我县与周边一些县市的旅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如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宣传不到位、旅游产业链短等问题。对如何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旅游 发展情况 建议

一、全县旅游资源状况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且颇具特色,富有内涵。临沭被誉为“中国钻石之乡”,举世闻名的常林钻石就出自这里;有关孔子、鬼谷子、秦始皇、安期生、尹喜、雍正皇帝等历史人物的传说流传广泛;“苍、马、草、冠、演”五峰簇拥,“苍山叠翠”位居古“琅玡八景”之冠;千年沭河古道,生态秀美,犹如一幅绝妙的江南水乡画卷,被誉为“北方小漓江”;沭河金滩栗海景区,树姿百态,造型奇特;形成于白垩纪地质恐龙时代的红石砾岩地质景观带,崖悬壁立,形态别致。滨海革命烈士陵园、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纪念园,一一五师指挥部旧址等,更是人们重温红色历史的重要纪念地。众多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厚重的红色历史纪念地,形成了丰富性、独特性、品位性都较为突出的综合性资源优势。

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区域联系以及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相似性等原则,其旅游资源呈“北山南水”、“东红西绿”的特

点,北部以苍马山风景旅游区为代表,南部以沭河古道为代表,东部以滨海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为代表,西部以沭河森林公园为代表。另外,红石地质和温泉也是临沭旅游资源又一特色。县域内众多的山地景色、人文景观、农业生态休闲资源、奇特的地质公园、幽静宽阔的沭河古道等资源在县域范围内分布比较合理,且两两相对呼应,它们既自成体系,又有机结合,集中分布于苍马山脉和沭河流域,自然形成了苍马山和沭河两大生态旅游景观带,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整合提供了良好基础,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我县地处鲁东南,依山傍水,位臵优越,交通便利。目前,临沭县大的交通框架已经形成,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百公里内有三大港口(日照、岚山、连云港)、三条铁路(沿海、陇海、兖石)、两个飞机场(连云港、临沂),京沪高速公路距县城只有35公里,327国道、225省道纵横交叉通过县城,已经开工建设的长深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枣临岚高速公路交叉穿过境内,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为全面发挥资源优势和发展旅游业创了良好条件。

二、我县旅游开发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临沭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来抓。根据《中共临沭县委、临沭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确定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围绕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的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山、水、石、史”的战略发展格局,坚持以苍马山风景旅游区和沭河古道景区开发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带动我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为保证景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在《山东省临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县旅游部门邀请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天成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规划学院、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以及浙江国际旅游设计院分别编制《苍马山风景旅游区单体建筑设计方案》、《苍马山风景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沭河古道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暨刘少奇同志在山东纪念馆和冠山仙境总体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我县景区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下一步冲击精品景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把旅游资源尽快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新亮点,临沭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于2007年10月与香港合众国际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开发商计划投资10亿港币以上将其建设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郊野度假、户外运动、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有序进行,已完成总投资8100余万元,其中云溪谷景区已累计投资4000万元,欢乐谷完成投资3000万元,茶溪谷景区完成投资1100万元。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规划占地约108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000万元,该项目现已奠基开工建设。

另外,朱仓乡投资700余万元,完成了玉圣园景点建设;白旄镇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钟华山景区建设,以及金滩栗海景区道路、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石门镇投资180余万元,购臵8艘游艇,完成了基础设施修建;蛟龙镇投资50余万元,完成了新华社山东分社旧址主体工程建设;大兴镇的羽山旅游开发项目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开发商的投入离不开县

里的引导和支持,县里在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投资商的信心和决心。为消除开发商的各种顾虑,县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大景区基础配套建设力度。针对苍马山景区项目,县政府在2007年投资1660万元完成环山路修建和绿化的基础上,又于今年在景区引导区投资360余万元在新修了宽52米,长1750米的九龙汇大道,即将进行路面硬化。下一步还将配合景区的开园,完成长深高速出口到景区公路的链接。积极加强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景区与周边国道、省道的大交通体系,县里开通了县城到景区的公交线路。目前,正在积极协调临沂三区到景区的旅游专线。不久的将来,苍马山景区将实现在临沂整体交通体系中的融合。另外,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高效透明、服务至上的亲商环境。根据“程序服从效率、规矩服从成果”的原则,设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减少审批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开发商提供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优化了服务环境,也坚定了开发商投资的信心。

(三)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我县在大力发展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也在积极规范旅游市场,以提高我县旅游服务质量。主要举措:一是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和评定标准》的要求,积极申报国家AA级旅游景区和三星级旅游饭店。近年来,在苍马山景区、玉圣园景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纪念园和钟华山景区也成功申报国家AA级旅游景区。沭河宾馆、桃源大酒店被授予三星级旅游饭店称号。二是规范发展旅行社,今年新注册成立旅行社1家(苍马旅行社),规范了国旅临沭部,配合市旅游局执法大队对县境内非法旅行社经营活动进行查处,共查处旅游投诉及违法案件11起,有效地净化了旅游市场。三是会同相关部门

开展旅游黄金周安全检查,实现了旅游“安全、有序、质量、效益”的四统一。

三、全县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旅游业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周边一些兄弟县市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已建成的玉圣园、钟华山景区、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纪念园等建设规模小且不系统;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的苍马山风景旅游区正在建设中,沭河森林公园、沭河古道、羽山温泉度假区、红石地质园等景区都处在原始的未开发状态,未形成区域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场所。二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各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互动性、互补性不强。三是我县缺乏一个旅游宣传总体策划,宣传的目标和主题不明确,宣传不到位,声势不够强劲,借助节庆、会展等大规模活动打造旅游品牌的力度也不够,同时日常宣传也不够,旅游导示牌、旅游宣传专栏、景区介绍手册等旅游宣传平台和载体缺乏。四是旅游产业链短,结构单一松散。旅游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我县旅游也的六要素均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旅游产业链条短,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服务行业带动力不强,且结构单

一、环节松散,未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经济模式。

四、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明确产业地位,提高思想认识。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第一,旅游产业最具发展活力。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2000年到2020年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速度。第二,旅游产业最具拉动作用。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跨行业多,它的发展,必将带动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贸娱乐业等的发

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其他相关部门的收入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会给其他部门带来5个就业机会。第三,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最强,开发潜力大。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和旅游强县思想,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把旅游产业培植成我县的后续支柱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大规模投入,提高旅游质量档次。我县旅游开发要上规模、上档次,必须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仅仅靠我们自身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要借助外力,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加强旅游线路、旅游公交车、景点配套设施的投入,改善旅游环境。二是加快现有项目建设。要加强协调,做好服务,加快建设进度,早日发挥效益。三是继续大力招商,引进大型企业,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在接待服务设施、游乐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经营模式上寻求突破,办出规模和档次,增强旅游发展竞争力。

(三)积极宣传,强势推介。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宣传工作方针,把旅游宣传工作纳入我县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尽快制订《全县旅游宣传实施方案》,明确宣传目标和主体,瞄准客源市场搞好宣传,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二要精心包装一批高质量的旅游项目,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省内外旅游交流会和巡回促销等活动,广泛开展对外宣传。三要邀请省内外记者、旅行社到临沭来观光,特别要借助有份量、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体来提升宣传层次,并以各种有利条件吸引旅行社加盟临沭旅游圈。四要由旅游部门牵头,旅游景区(点)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反映临沭文化旅游特色的高质量的宣传品,如书籍、光盘、旅游导示牌等,并在车站、广场等人群密集处设立旅游宣传栏,在桃源宾馆、沭河宾馆等无偿提供《临沭旅游宣传手册》,在高速公路临沭出口处、临沭城区及交通道路上设立大型旅游宣传及旅游线路导示牌,进一步扩大宣传面。五要组织有关人员编写能充分体现景区内涵、适应游客需求的讲解词,实现旅游者的口碑效应。

(四)开发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一要围绕临沭的风土民俗系列、冠山道教文化系列、苍马山、沭河自然风光系列、滨海红色精典系列、及历史名人系列进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要开发柳编、绿茶、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纪念品。二要通过举办全县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面向社会征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高、精、特的旅游商品设计方案,并积极鼓励企业生产,也可鼓励有资质的农户采取“前店后坊”等方式生产。三要将旅游商品的销售纳入旅游圈。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游客途经的地方建立包括文化、娱乐、工艺品等在内的旅游超市,顺畅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四要重点扶持旅游商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在商业中心和各旅游景区(点)设立该公司连锁店或联营店,做到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服务规范,使游客放心地购物消费。

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 篇7

1 积极推广生态养猪, 实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遵循现代生态学的原理, 通过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 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生态生产, 并通过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来实现养猪业的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生态养猪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废为宝, 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 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1,2,3,4]。一是按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内容, 使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达到环保部门相关要求和猪舍标准化的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发展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大型生猪规模化养殖场。三是必须符合《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 (2008—2020年) 》的总体要求, 取得合法用地手续。四是符合环境保险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选址要远离特殊保护区, 人口集中区域;有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 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污染物排放应达到畜禽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五是符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和《广东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和畜禽养殖备案办法》等有关规定。六是符合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标准要求。

2 规范养猪场管理, 大力推进生态与健康养猪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 市政府出台了《兴宁市畜禽养殖场管理暂行规定》, 对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用地申请、建设要求、环保要求、动物防疫条件要求、生产经营和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备案管理登记制度。对畜禽养殖实施动态管理, 以便有效掌握动物防疫、用药和生产情况。三是积极妥善处理养殖污染的问题。四是引导生态和健康养殖, 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 (果、蔬、林、渔) ”生态与健康养殖模式, 因地制宜引进了生态床、微生态饲料等养猪新技术, 对畜禽粪水进行综合处理和科学利用, 发展有机肥料产业, 提高果、蔬、粮的有机种植面积, 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养殖污染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大大减少了畜禽养殖场排放物对附近水体及环境的污染。

3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 为生态与健康养猪保驾护航

3.1 落实责任制

镇政府、畜牧站职能部门层层签订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书, 形成了职责分明、任务明确、上下努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制定了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巡查制度, 明确了市 (县) 、镇、村三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巡查内容、巡查目标、巡查方法。坚持市 (县) 级职能部门领导包片、包场, 镇级职能部门领导包村, 技术骨干包组、包场, 村级防疫员包户制度, 起到了指导和监督作用。

3.2 严把防疫关

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 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 狠抓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在抓好动物常规疫病防治、确保免疫率达标的同时, 重点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贯彻“预防为主、防控结合”方针, 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 抓好集中防疫、常年补针, 消灭疫情隐患。

3.3 强化检疫

把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考虑, 把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抓紧抓实, 把强化检疫监督作为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加强对防疫证章、标志使用和免疫标识的管理, 严格屠宰检疫和市场督查, 规范大型养猪场 (户) 的产地检疫, 加大对生猪“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检查力度, 强化兽药和饲料经营市场的执法监督, 完善生猪产销联建制度, 实现以检疫监测促进安全防疫, 有力推动生态健康养猪业的发展。

4 加强培训, 普及科技

一是利用叶塘镇养猪专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平台, 及时结合生产实际和需要, 针对该镇生产需要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培训班、传授新技术。二是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送科技、送良种、送信息到猪场基地, 开展各项服务, 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普及率,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推广生态养猪, 发展健康养殖, 解决了环保问题, 达到了卫生标准, 省时、节本、高效。

摘要:推广生态养猪, 发展健康养殖是当前发展养猪业的主要方向, 阐述了发展高效健康生态养猪的措施, 以期促进养猪业的持续发展, 为兴宁市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养猪,发展措施,广东兴宁

参考文献

[1]张正斌, 李科学.生态养猪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10) :189.

[2]吴扣成.盐城市适度规模生态养猪模式探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1 (3) :44-45.

[3]唐玲玲, 宋岩, 王佳辉, 等.黑龙江省规模化生态养猪场典型示范技术总结[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 (4) :73-75.

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 篇8

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88-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变,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与房地产业结合形成新型的旅游房地产业,受到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旅游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相应对策,为国家规范其发展、企业与公众对其理性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一、旅游房地产涵义与类型

1.旅游房地产的涵义

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房地产差异化经营模式,是以其所在区域的旅游功能开发为依托,并期望获得物业的增值,最终用于销售的房地产项目[1]。一般研究对象为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

2.旅游房地产的类型

旅游房地产主要具有商业和居住两种性质。目前比较主流的分法是将旅游房地产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分时度假,即客户支付一定费用即可享受一定时段的使用权,但不具有所有权;二是产权酒店,即将酒店按单位分别出售给投资人,投资人具有所有权,可委托酒店管理公司或分时度假网络进行管理,用于营业,获取一定投资回报,同时投资人享有一定时间的免费入住权利;三是主题社区和景观住宅,主要是将旅游休闲设施与住宅两大块拼凑在一起,区别在于前者不出卖产权及使用权给个人,后者实际是商品住宅,可以购买完全产权。

二、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且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旅游业发展,同时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因此,与旅游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也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热点。我国的旅游房地产业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发展迅速,但经验不足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市场对旅游房地产的需求逐渐扩大,需求决定供给,因此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投资其中,使旅游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新兴的热门产业。

但是,作为新兴产业,没有丰富的经验作为指导,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的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旅游房地产对于住房结构的设计与传统住房设计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旅游房地产的设计应该更适应旅游顾客的需求;旅游地产的市场营销也应打破常规,将旅游应用于营销中,从而吸引以旅游、投资为目的的消费者;由于旅游房地产的顾客流动性大等特点,该种房地产的后期物业管理也不同于传统物业管理。这些都会对旅游房地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国家机构、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于旅游房地产业这一新兴的行业未予以足够重视,因此未设计相关机构来维持该产业的正常运行。当某一项目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例如旅游部门与房地产部门之间会以“踢皮球”的方式互相推卸责任,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开发旅游房地产的企业同样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够完善,出现众多问题。不仅资源的不到有效利用,人才得不到有效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后果,从而影响旅游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关于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目前比较完善,而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例如,对于产权酒店型的旅游房地产,与国家明确规定的房地产企业不得采取范本销售或变相范本销售方式销售商品房[2]的法律相违背,这就否定了旅游房地产业中产权酒店类型的存在。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不仅无法确保旅游房地产的消费者权益,出现问题后,国家无法根据明确的法律法规做出合理解释与处理,结果必然是同时损害了多方的利益。

三、针对我国旅游房地产业发展现状的解决措施

我国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快、范围广、力度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才能不断提高产业发展,使其走上规范之路。针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审视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企业在发展旅游房地产的同时,应该将出现的问题分析总结,从而完善旅游房地产业。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从质量上,应加大对旅游房地产的建筑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从人力资源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开发、设计、影响旅游房地产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开发旅游房地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旅游业的保护,例如在自然风景区中,应该注意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应该注意开发与使用过程中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等。

2.规范机构设置、加强行业管理

针对国家,应设置与旅游房地产业相关的机构和部门来管理相关事务,并对人员配置进行严格要求,选择具有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针对企业,应加大旅游房地产的开发、营销等部门的管理力度使整个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房地产业走上规范化进程。

3.健全法律,加大执法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对于旅游房地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出现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企业和个人的权益都无法得到合法保障的现状,国家应该出台关于相关法律来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法律法规,尽快健全有关旅游房地产的法律法规,不仅要对行政管理部门做出规定,还要对企业行为与个人行为做出保障与约束。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应该不断更新法律法规,以适应旅游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发展需要,规范行业秩序,保护企业和个人的权利。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旅游房地产业的现状,正面看待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对策来积极应对,一定会使我国的旅游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黄亮,李刚.旅游房地产概念解析及相关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

[2]余艳琴,赵峰.我国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3(5).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知识点下一篇:太极理论与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