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优秀精选教案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语十二章优秀精选教案(共9篇)

论语十二章优秀精选教案 篇1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三、翻译下列语句,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填空: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 的言行。《论语》并非孔子所作。

2.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由,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三、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四、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简答题:

1、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3、“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木棉树

所有开花的树看来都应该是女性的,只有木棉是男性的。

木棉树又干又皱,不知为什么,它竟结出那么雪白柔软的木棉,并且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优美风度,缓缓地自枝头飘落。木棉花大得骇人,是一种耀眼的橘红色。开的时候连一片叶子的衬托都不要,像一碗红曲红,斟在粗陶碗里,火烈烈地,有一种不讲理的架势,却很美。树枝也许是干得很了,根根都麻皱着,像一只曲张的手——肱是干的,臂是干的,连手肘、手腕、手指头和手指甲都是干的——向天空讨求着什么,撕抓些什么。而干到极点时,树枝爆开了,木棉花几乎就像是从干裂的伤口里吐出来的火焰。

木棉树通常长得很高,那年在广州初见木棉树,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特别小,总觉得那是全世界最高的一种树了,广东人叫它“英雄树”。

初夏的公园里,我们疲于奔命地去接拾那些新落的木棉,也许几丈高的树对我们是太高了些,竟觉得每团木棉都是晴空上折翼的云。木棉树的叶子便逐日浓密起来,木棉树终于变得平凡了,大家也都安下一颗心。至少在明春以前,在绿叶的掩覆下,它不会再暴露那种让人焦灼的奇异的美了。

1、作者根据木棉树的什么外形特点,得出“木棉是男性的”这个结论?

2、文中画线句,说木棉花的美让人“焦灼”的依据是什么?摘引原句回答。

3、为什么作者用“云”,而且是“折翼的云”来形容木棉呢?

论语十二章 教案 篇2

一、检查复习,分享学生作品 1.检查前六章的背诵情况。

2.指名分享自己的故事(把第六章:孔子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扩写为一个生动的故事),对好作品加以赞扬。

孔子初次见到颜回,个头矮小,面黄肌瘦,双眼深凹,但是很有神,初次见面的颜回并没有给孔子留下太多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认真的听着老师讲解。

放学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可是饭后又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然后放声朗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纳闷,颜回的动作为什么会这么快?

有一天,孔子派人悄悄跟着颜回,一路去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住在关东的贫民区,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给别人帮工,母亲在别人家做佣人,中午都不回家吃饭,母亲晚上要给他做一大锅菜汤,以备第二天颜回的午饭和晚饭。颜回回到家也不管饭是冷是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吃得津津有味,有时饿了就去井边舀一瓢水喝,然后高兴地拿起书包上学去了。

孔子派人观察了好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孔子听了汇报很怜悯他,又十分佩服,于是说了被收在《论语》里的这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也可以生动有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再也不是死气沉沉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把后六章的学习分给六个小组,每一组负责一章,要求合作探究每张内容,每组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重点字词和翻译。其他组制衣,全班讨论学习。

三、体验反思

学生谈谈自己认为《论语》中最有价值的一条。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的加以点评。

教师示范:我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虚心从师,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向别人学习,我是老师,其实在某些方面大家也可以作我的老师。

四、学以致用,全体抢答

在生活中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我们常引用《论语》里的话

孔子感叹时间短暂,让我们珍惜时间的句子

五、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3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乎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第四阶段: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篇4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3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八、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yuè。

一词多义

1、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知道)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可以为师矣(当,做)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二)、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九、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十、课下作业

论语十二章优秀精选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

从学生基础分析:通过学生第一次的文言文学习,我发现我们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理解、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

德育目标: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为人处事的思想修养。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能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结合古汉词典和注释理解文意,勾画疑惑之处,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准备U盘、ppt课件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教学过程:

1、导入(ppt展示孔子、孔庙等照片,让学生辨识,引导学生了解。)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â)乎 吾日三省吾身(xǐng)...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瓢饮,在陋巷(lòu)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博学而笃志(dǔ)...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小组合作解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2 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小组内合作研讨)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第四阶段: 作业要求:(1)、完成课后习题2、3题。(2)、试背全文(注意停顿,不漏字,不加字。)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理解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4、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小组长汇报学生背诵情况。)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抽查学生,检验学情)(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找出文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合作探究)(1)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3)五日三省吾身。

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4)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从前。

5、一词多义。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2)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6、文言虚词。(讲授法)

(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

(3)其,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其中)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延伸成语。(讲授法)箪食瓢饮(区别箪食壶浆)、川流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等。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第四阶段:作业要求

12《论语》十二章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检查预习,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讨论思想品德修养。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4.朗读、背诵。【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4.朗读、背诵。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斯:这;

舍:舍弃。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7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语录的相关内容。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习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篇8

1、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耀古今。

2、《论语》中并非深不可测的大道理,全是为人处世的真本事,是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是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

_________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4、“四海之内皆兄弟”。

______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标语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3、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4、积累成语、格言。

5、学习儒家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1、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仲尼。我国_____(朝代)时期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3、《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课堂研讨重点学习1-6则。

(一)课文内容 1.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二)重点记忆

1、完成加点字注音,请填空。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四十而不惑()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曲肱()而枕之 不舍昼()夜 ..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小题。(1)、解释重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阅读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习小结】

1.《论语》十二则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内容。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达标检测】

1.当堂背诵前六则。

2.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___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

3.《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4.《论语》中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完成目标3、4、5。

【学习过程】:

一.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问题回顾上节课内容。

《论语》十二则的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有的谈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的谈_____________。二.重点学习后六则内容。

(一)课文内容

7.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二)重点记忆

1.解释重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

择其善者而从之()...子在川上曰()

博学而笃志()..2.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朗读吟咏,积累反思。

1.请从《论语》十二则中积累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做人修养的的名言警句,并说明此句告诉了你怎样的道理。

用“我认为_____________与学习方法(态度、修养)有关,这句话告诉我___________的道理”这个句式说话。

如:我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学习方法有关,这句话告诉我要学思结合的道理。

你的收获是: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有关,这句话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生活中为人们广为使用。如:温故知新。请你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一归纳。

出自《论语》的成语:

温故知新、不舍昼夜、乐在其中 出自《论语》的名言警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四.多少年过去了,《论语》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有着永久的生命力。找出文章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

【学习小结】

泱泱中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留下的灿烂辉煌的文化,至今仍光芒四射。在对《论语》的吟诵流连中,我们唇齿留香,我们获得了多少精神的滋养?怎能不激起我们对祖国灿烂文明的自豪感?

本科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4.传不习乎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5.饭疏食饮水 与零数之间)饭:名词-动词,吃饭

(二)古今异义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不亦君子乎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四)一词多义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为: 2.可以为师矣 可以为师矣

(当,做)古:可以、凭借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知 古:粗劣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今:疏通、疏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而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5.匹夫不可夺志也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古:普通人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其 古:多次 仁在其中矣

(它的)今:数词,三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三)词类活用

(四)特殊句式 1.学而时习之 省略句: 时:名词-状语,按时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吾日三省吾身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判断句: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贤哉,回也!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达标检测】

背诵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课外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篇9

张艳军语文工作室

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能力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重点)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

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

理解内容

留、删、补、换、调、变。

掌握方法

第2课时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勤于复习学思结合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不足之处

上一篇:转学接收证明下一篇:班级期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