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例教案

2025-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课例教案

微课例教案 篇1

张兴丽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体验建立曲线的极坐标方程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及应用过程,理解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意义

2、领会在不同坐标系研究曲线的方程及性质的方法,会用转化思想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极坐标系的建立和几种常见的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极坐标系的建立

1.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极坐标系,给出极点、极轴、极径、极角等概念.2.在极坐标系中,除了极点外, 问题

1、平面上的所有点所成的集合和实数对(,)0,02集合具有是否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极点呢?我们规定极点的极坐标为(0,),[0,2),一般认为0.(二)极坐标系下曲线的方程

类比直角坐标方程,引导学生给出极坐标方程的定义

在极坐标系中,平面内的曲线可以用含有,这两个变数的方程F(,)0来表示,方程F(,)0叫做这条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例1求经过点M(a,0)(a0)且与极轴夹角为的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解: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步、根据图形引导学生建立,的等量关系

提出问题:在极坐标系下,曲线的方程形式是不是唯一的?

检测题(1)1 求圆心是点C(a,0),半径是a的圆的极坐标方程.2 求圆心是点C(a,),半径是a的圆的极坐标方程.2(三)极坐标系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互化

问题一:极坐标系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互化的条件是什么?

1、有极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那么怎么在同一平面建立极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为了更好的找出极坐标下的点和直角坐标系下的点的关系,让学生探索建系的原则,即极点与坐标原点重合,x轴的正半轴是极轴,取相同的长度单位.2.极坐标系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互化关系式学生探索得到: xcosysin

y2x2y2tan(x0)

x3.应用:

例2化直角坐标方程xy0为极坐标方程.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但要指出易错点,和方程的归一,注意直角坐标化成极坐标表示方法是不唯一的.检测题:(1)把点M(2,)的极坐标化成直角坐标;

6(2)把点P的直角坐标(1,3)化成极坐标.(3)化极坐标方程4cos为直角坐标方程,并指出它是什么曲线.(四)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2.3(1)(2)课本练习2.3(2)(3)课本练习2.3(3)

四、课堂小结

(1)极坐系建立及其意义(2)极坐系中曲线的方程

(3)极坐标系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互化

五、作业布置

微课例教案 篇2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 我校的微课例研究也开启了新的篇章。经过多次研究讨论, 最终确立了本次微课例研究的主题———“追求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 探索张力课堂的有效实践”。“教, 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不只是传授某个知识点, 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的本领。就像生活中, 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会自理, 而不是包办一切。本次研究的内容是“认识分数”。这是分数第一次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知识系统。在生活中, 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认识或接触过分数,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教学前我们应该先做一定的了解, 到底有多少学生有这部分知识经验, 对分数的认识又达到了怎样的深度, 再来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 一定会更加有把握。分数的认识先从“认识几分之一”开始, 而几分之一则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虽然很多学生生活中经常会应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但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而我们这节课就是要让孩子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熟练地“言传”:认识“平均分”, 理解“平均分”, 说出“平均分”。很多老师都执教过这一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有“平均分”的意识, 知道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之上, 但在表达几分之一的概念时往往会遗漏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立为“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表达几分之一”这一概念。

二、“初出茅庐”:带着问题进课堂

围绕这一主题, 陈老师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首先通过孩子郊游分水果, “要公平地分”, 来引出“平均分”这一概念, 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接着教学例题, 分矿泉水、分苹果、分蛋糕, 引出分数“二分之一”。随着教学环节的深入, 学生开始对例题中所提供的物品进行分配, 分物品的时候能马上想到把这些物品平均分, 但在表达几分之一时就没有说出“平均分”这一概念, 还是出现了我们之前讨论的这一问题, 不能“科学地完整地表达几分之一的概念”。后来的操作过程中也涉及到如何科学地表达对二分之一的概念的理解, 但老师的“亡羊补牢”做得很不成功———漏洞缺陷依然存在。

三、重组教学:在生成中变化

这是我们预料到的问题, 知道学生会在这个环节上出现类似的问题, 表达不完整, 可还是没能很好地解决, 到底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老师一直在强调“平均分”, 学生却视而不见呢?明知道“几分之一”是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的, 为什么就是不“愿意”说出“平均分”呢?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 对概念的理解没有问题, 但如何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表述几分之一这一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我们的要求是要“科学地表述”, 这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是近乎苛刻的要求了。在这时候一定要有个提示语, 来帮助他们科学地表述这一概念, 所以教师的板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针对这一现象, 大家一致认为, 板书可以进一步调整, 从“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改成“把 () 平均分成 () 份, 每份是它的 () 分之一”, 用填空的形式出现, 既能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表达思路, 又便于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 还能根据不同的分数进行相应的变化。如此灵活多变, 不至于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上, 让学生既有自己思维的空间, 又能科学地表达这一概念。

四、“卷土重来”:跟随学生的脚步

经过商量与讨论, 陈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调整, 尤其是在板书的设计上, 作了较大的调整, 接着进行了第二次尝试。有了前一节课的经验, 这一次老师在教学时就显得较为从容, 学生在板书的提示下, 自然地说出了“平均分”这一重要概念, 为后面学习几分之一的概念作好铺垫。学生有了板书提示语, 对于科学地表达几分之一的概念都进行得很完美, 很少再有同学对“平均分”视而不见了。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概念中提到的“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里的“每份”是指什么?是指学生涂色的这一部分还是没有涂色的部分, 还是其他的部分?老师没有强调指出, 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是涂色的那一份才是几分之一, 而不是每份都是二分之一。另外, 这里提到的“它的”指的是谁, 到底是谁的几分之一, 学生虽然能这么说了, 但还不是很清楚。这个“它”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整体, 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因此,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这节课似乎我们的预设目标达成了, 其实我们如果深究下去, 会发现, 学生的口头表达与理解完全是两码事, 在板书的引领下, 表达的问题解决了, 但更重要的问题还等着老师去解决———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一概念, 真正理解每个词背后的意义, 才能算我们的教学目标真正达成。

五、回顾展望:迎接新的挑战

经过三次讨论、两次尝试, 我们发现, 随着教学的进展, 会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而这些新的问题的产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不断引领我们去思考, 到底怎样的方式或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真正学以致用?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 但基本的方向还是有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 教师要跟着学生的脚步走, 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微课例研究 篇3

【关键词】参与理念 微课例 课堂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85-03

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40分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效率是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2014—2015学年度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开展了“参与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课例研修活动,笔者是政治教研组的试点教师。在本轮的课例研究中,我们通过使用量表来观察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活动、学生学习倾听互动等形式,进行了“一课两轮式”的课例研究,通过“第一次上课—反思—第二次上课—再反思”的模式,改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本文以高一政治教学中的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为例对微课例进行探讨。

一、微课例研究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量表的选择

1.教师问题设计: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教师提问分析及量表设计。

2.学生的活动量表:学生活动参与度评价表、学生活动观察表。

3.课堂教学时间分配量表。

(二)微课例研究的开展

1.研究主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例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3.上课:4月15日,笔者第一次上课。组内老师进行分工,孙老师负责录像,苏老师负责教师问题设计及记录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李老师负责学生活动记录表和观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4月16日,课题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研讨并提出修改建议。4月20日,笔者第二次上课。组内老师进行分工,孙老师负责录像,苏老师负责教师问题设计及记录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李老师负责学生活动记录表和观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再次进行研讨。

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是:本节课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民主集中制及其表现。为此,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增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思路是,采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中学习理解民主集中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以展示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教育功能。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播放视频: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提醒学生认真听和看,观察与会的主要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什么国家机关?

学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教师出示视频中我国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周强、曹建明)的照片。设疑:你知道他们都是谁、担任什么领导职务、是怎样选举产生的、代表哪些国家机关吗?

学生: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教师:回答很好,这些国家机关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教材第60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简表并稍作讲解(横向和纵向)。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回答各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和关系,并指出这些国家机构的关系其实反映了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面我们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教师讲解教材内容:民主和集中的含义及两者关系、民主集中制的含义、表现。

学生看书倾听、做笔记。

教师展示幻灯片:背景材料(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主要内容)。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权力。大会审议并批准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并批准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决了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表决了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开始思考,并分组讨论(时间3分钟)。

学生成果整合展示……

教师点拨总结。

【课后反思】

1.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表现这一重点没有得到突出,关于民主和集中的含义讲解的知识点是自己补充的,这是不需要的,加大了学习难度,过多地占用了上课时间。

2.课堂环节的衔接与过渡基本流畅,个别环节的衔接与过渡略显生硬,课堂语言应该更精练更明确一些。

3.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没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第二次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播放视频: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提醒学生认真听和看,观察与会的主要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什么国家机关?

学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教师出示视频中我国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周强、曹建明)的照片。设疑:你知道他们都是谁、担任什么领导职务、是怎样选举产生的、代表哪些国家机关吗?

学生: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教师:回答很好,这些国家机关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教材第60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简表并稍作讲解(横向和纵向)。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回答各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和关系,并指出这些国家机构的关系其实反映了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面我们针对这次会议的内容来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教师展示幻灯片:背景材料(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主要内容)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权力。大会审议并批准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并批准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决了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表决了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第三段—— 61页第一段。

学生开始边看书边思考,并分组讨论。(时间3分钟)

学生成果整合展示……

学生结合背景材料回答,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其含义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其表现为三点,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教师点拨并适当讲解。

教师:(拓展运用)下面我们来体验分析一道试题。

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幻灯片):

(2013年安徽高考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由此可见( )

①我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④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易错选择肢,澄清易混知识点,如人大的权力、人大代表的权利和公民的政治性权利等。

【课后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把不必要的内容删除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与第一次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调整了“民主集中制的表现”这一教学内容的顺序。即教师先抛出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回答自己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并通过组内探讨尝试去解决情境设置的问题,然后再由老师总结。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印象,而且避免了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此外,在探究之后设置了一道典型例题,有利于知识的拓展运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微课例研究小结

经过一学期的课例研究活动,笔者对参与式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看法。

(一)重塑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及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课堂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学生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探究寻找真理,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或思路,而不是老师传授现成的答案或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的老师就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多说一些,让他们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在第一堂课上,大多是笔者在讲授,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过修改后,笔者删去大量自己讲授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出结论,学习新知,课堂的气氛由此变得很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凸显。

(二)合理预设是促进课堂参与成功和知识有效生成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而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就此次课例而言,笔者在预设这节课时,第一步是情境导入,通过视频展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新闻实况,用学生普遍关注的时政热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快得到提高,通过视频的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整体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步是再现视频中大家熟悉的国家领导人的照片,让学生猜测他们分别对应哪些国家机关,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横向和纵向划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设置是从学生身边的时政即生活逻辑入手,在教学上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过渡。一方面让学生温习上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节的“民主集中制的体现”相关知识做教学铺垫。第三步是让学生针对这次会议的内容来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研究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表现。本教学环节中,笔者不断鼓励诱导,学生开始表现出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训练提升。学生用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主集中制”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使抽象理论具体化。第四步是知识的拓展运用,通过做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设置干扰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效率得以提高。总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促进知识在课堂上有效生成。

(三)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即要让学生依据既有知识储备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合信息,去创造出相关的知识或发现规律,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影响教学效率,因而把课堂预设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平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充分体现。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过程,生成也是动态的过程。课堂上出现偏离“预设”情况,恰恰是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知识碰撞而得出的个性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适时适度加以合理引导和点拨,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在本节课的第二次教学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生成的信息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存在无效生成的信息。但较第一次教学而言,在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知识探索和建构,提高学生参与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对教师来说,如何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并准确利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则需要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和交流。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更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校通过课例研究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教研组成员通过共同参与研讨在参与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相信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叶朝义.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结合[J].考试(教研版),2012(11)

【作者简介】郭利敏,硕士研究生,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戏剧课例教案 篇4

Unit 2 What time is it ?

(简案)Part B Let’s talk Students: Grade 4Teacher:南城阳光一小 章希凡I. Teaching aims

1.The main task: Pupils will be able totalk about their timetables in daily life .

2. Language focus: Pupils will be ableto use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atterns properly and freely whenthey talk about their timetables:What time isit?It’s---o’clock.It’s time to/ for---.Hurry!

3.Affection and attitude: Through dramaactivities(including games, chant, role-play, imitating, acting andpoem reading), pupils will have stronger self-confidence andinterest in English.II. Teaching contents:

1. Words: hurry,ready, oops(之前略有接触)

2. Patterns: What time isit? It’s---o’clock. It’s time to/ for ---.(前面几节课有出现过,但学生还不能运用自如)III. Difficult points:Difference between“time to”and “time for”.IV.

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Warming-up

1.Free talk:

What time is it? Is it time to---? It’s time for English. Whatcan we do in Englishclasses?

2. Talking about my watches and clocks:(在谈论老师的手表和钟的过程中,复习了时间的表达法,再次让学生感受“It’s time to/ for---”等句型。)First,look at my special watches and clocks. Which one do youlike? Why?What time is it? It’s---. Maybe it’s time to /for-----.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1.Let’s chant: (Objective: Compare “time to” with “time for”.)Listen to the chant.----------Chant together-------Conclusion------Fill in the blanks with“to / for”.2.Miming game: (Objective: Practice “What time is it” and“expression of time and activities.” Encouragepupils to act. )A: “What time is it”?B: It’s---o’clock.A:It’s----o’clock. It’s time to/ for-----.

3.Let’s talk

1). Normal reading

2).Different readingIn these different situations, how can you say thesentences?---------Practice in groups.

3). Let’s act the dialogueStep

3: Reading a poem about “time”Step

微课例教案 篇5

【教学难点】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音乐)一些学生常见的经典童话故事画面,如:《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让学生一起说说故事的题目)

师:这些都是什么呀?(童话故事)喜欢吗?为什么?

师:是呀,童话就是这样的生动、有趣、精彩、吸引人,难怪大家都这么喜欢。你们知道吗,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想像,特别的神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板书:神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钻石: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题目叫——《七颗钻石》。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钻石,你了解它吗?

师:是啊,钻石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提出自读要求)

2、检查字词,随机正音:(关注“唾沫”)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说

(2)出示填空:

地球上发生了,一个小姑娘,水罐发生了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涌出。七颗钻石变成了。

(自由说——齐说)

(过渡语)师:多么神奇的故事啊,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第1自然段,感受旱灾:

师:读读这一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1、自由读。

2、师: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大旱灾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3、体会“干涸——干枯”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了?

师: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场面吧——(出示图片,背景音乐)

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语)师:再来读读这一段,还从哪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4、理解“焦渴”。

师:你有过口渴的经历吗?(体育课下来、有时半天没喝水等)

这是“焦渴”吗?那么,什么是“焦渴”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嗓子眼里有火烧火燎的感觉,就像要冒出烟来的样子。)

5、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场大旱灾的严重。(配乐朗读)

(四)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爱心:

(过渡语)师:地球上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大旱灾,有一个小姑娘却要给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发生了什么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划出最感动你的词语或句子。板书:找水

1、自由读,教师随机地进行指导。

2、交流:

(出示一):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哪里感动了你?

(1)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抓住“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生病的母亲”)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2)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师:你能想像当时小姑娘都找了哪些地方?或“你看到她到哪儿去找水?(想象说话)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板书:空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师:找遍了那么多的地方,她都没找到水。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生:沮丧、伤心、难过、绝望……

师:就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当她醒来时,拿起罐子一看——

(3)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高兴呀?

师: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啊,难怪小姑娘如此的——喜出望外

谁也来喜出望外地读一读?

你读得这么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板书:满

师:空罐变成了满罐,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神奇。(指板书)

(过渡语)师:还有哪里也感动了你?

3、(出示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1)“喜出望外”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2)“真想喝个够”说明小姑娘自己也是又渴又累,但想到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充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3)“赶紧跑回家去”……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里也读出了她的急切?

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4)体会“抱着”(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

(五)设疑存疑,课堂小结:

师: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按照你的经验,掉在地上的水罐会怎样呢? 生:(自由说)水都洒了出来

师:那小姑娘的水罐呢?

生:还是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摆着……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1、学生自由做。

《财产属于谁》微课(微课教案) 篇6

内容简介: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68页 适用对象:初中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 主讲: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靳小燕

配套学习资料:ppt 课件《财产属于谁》 技术说明:本作品在录制、编辑制作过程中使用了以下软件:Camtasia Studio V6.0.2,GoldWave,edius。

功能说明: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能补充和拓展传统课堂学习;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财产属于谁》是八年级思想政治第七课的第一框题。本框设置三个目,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其落脚点是增强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学好本框,对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并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已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例如,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中明确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出现。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已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

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方式、手段;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个人财产的合法性,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不能占有非法财产,树立正确的财产观和法律维权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教学难点: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认识,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教学过程: 师:前面我们介绍了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它是公民重要的经济权利,当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被侵犯时,公民该如何维权,我国法律采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维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呢,让我们跟随中学生小华等人的维权旅程一探究竟吧。

一、维护财产所有权的方式 案情回放:小华暑假将随父母去北京旅游于是将自行车寄放在邻居大军家,作为答谢允许其使用。大军辍学在家,整日游手好闲,因无钱上网大军将自行车以300元卖给了李涛,李涛明知自行车并非大军所有,却因价格便宜买下了。旅行回来的小华到李涛家玩耍时,发现李涛家的自行车恰好是自己的,便向他询问情况。李涛谎称是从市场上买的。小华到大军家索要自行车,大军矢口否认。小华又向李涛索要,遭到拒绝。活动一:议一议(左右两位同学一组讨论)

1、大军有权私自处理小华寄存的自行车吗?

2、小华该如何维权? 生:答。

师:就这两个问题我们连线王律师。王律师:“喂,你好,我是王律师,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师:“喂,你好,王律师,自行车纠纷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王律师: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一切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公民有权依法处理自己的合法财产,对他人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不得侵害,面对随意处置别人合法财产的侵权行为,当事人可以依照法定程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师:“好的,非常感谢!”

1、维权方式————请求确认所有权

PPT:听了王律师的讲解后,小华找到大军与李涛再次协商,但未达成共识,只好诉诸法院,请求法院确认自行车所有权的归属。法院判决自行车所有权属于小华。教师设疑:此案中李涛为什么对自行车不具有所有权呢? 生:答。教师小结:此案中李涛在明知自行车并非大军所有的情况下购买属于恶意购买,同时也说明我国法律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

2、维权方式————请求返还财产

案情发展:在法院确认小华享有对自行车的所有权之后,小华找到李涛索要自行车,但李涛态度强硬,拒绝返还。为此小华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强令不法占有人李涛返还原物。

3、维权方式————请求赔偿损失

案情发展:李涛在法院的强制执行下归还了自行车,但车身已多处损坏。于是,小华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涛赔偿损失。法院依法判决李涛赔偿小华200元。过渡:自行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小华家又增添了新的烦恼。

4、维权方式————请求行政赔偿

案情发展:小华家的住房因建高速将被拆迁,在与政府就补偿问题协商无果时,当地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对房屋进行强制拆除,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小华父母委托律师帮忙讨回公道,在律师的帮助下小华一家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教师小结:通过自行车和住房维权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种维护财产所有权的方式:当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协商无效时,我们应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其所有权;当财产被他人非法占有拒不返还时,请求法院强令不法占有人返还原物;当财产受到不法侵害已经毁坏或者灭失时,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出现行政违法现象时,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予以行政赔偿。(设计意图):通过自行车和住房维权案例以及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四种维护财产所有权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财产所有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当我们的财产所有权遭到侵犯时,应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学生明确必须采用正当方式维护合法财产不受侵害,提高依法维权和生存能力。过渡:除了这几种方式,我国法律还采用哪些手段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呢?我们接着看小华的同学小龙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法律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手段

1、保护手段————刑事法律手段

活动

二、情景再现(前后四位同学一组以表演的形式再现以下情景)PPT:一天,小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无业青年王某拦截。王某对他说:“哥们这两天手头紧,你借给哥们点钱花。”小龙怕挨打,就将身上的12元钱给了王某。过了几天,王某得知小龙从银行取出压岁钱及利息共计2000元,又以同样的方式威胁小龙,小龙据理力争,王某一怒之下拿出匕首对他实施抢劫并扬长而去,小龙同学见状立即拨打了110。事后,法院以抢劫罪判决王某有期徒刑1年。学生表演。

教师设疑:王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严重违法行为呢,为什么? 生:答。

教师小结:是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触犯了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这是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锐利武器————刑事法律手段。刑事法律手段是指审判机关依据刑事法律,采用判处侵犯财产罪犯死刑、有期徒刑、没收财产的方式,追究侵犯财产罪犯的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刑事法律手段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锐利武器。引导学生要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升华情感,实现三维目标。

2、保护手段————民事法律手段

师:另外,我国法律还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其具体方式有:请求停止侵害、请求排除妨碍、请求恢复原状、请求返还财产、请求赔偿损失。民事法律手段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

微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

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怎样排列组合可以不重复、不遗漏。懂得虽然排列对象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相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们,看!这是哪?对!羊村,羊村怎么这么热闹呀?原来灰太狼抓走了可爱的美羊羊,为了救美羊羊,喜羊羊必须要通过灰太狼设置的两道密码大门。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喜羊羊吗?

二、实践操作,感知组合。

1、师:请跟喜羊羊一起进入第一关吧。(出示课件)

师:羊村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要想走出羊村,必须破解这个密码。

师:你能帮喜羊羊解决吗?密码是多少呢?11吗?咦,不对。噢!这个两位数上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相同。那还能怎么排呢?聪明的你已经想到我们可以先把1放在十位,再放2在个位,就组合成了数字12。(出示课件)这回对了吗?可惜还不对。还有其他的排列方法吗?交换一下吧!把2放在十位,1放个位,组成了数字21。对了!同学们,你们真厉害呀!羊村的大门打开了!刚才通过解密码我们发现1和2调换位置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是的,可以

组成两个不同的两位数。同学们刚才通过调换位置法将两个数字进行了排列组合,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掌握的一个知识!。

2、师:现在来到了狼堡,狼堡大门也被密码锁紧紧锁住。好心的小灰灰告诉大家(课件出示密码要求,师读)密码是由1、2、3三张数字卡片摆成的所有两位数,并且这个两位数上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相同。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 同学们,你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① 固定十位法

瞧!我们可以先将1放在十位,个位可以放哪些数呢?可以放2在个位,组成数字12:;那么个位除了放2,还可以放几呢?真聪明!还可以放3在个位,组成数字13.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把2放在十位,分别将1、3放在个位,组成数字21、23.都摆出来了吗?对!十位上还可以是3,这时我们可以把1、2分别放在个位,组成数字31、32.(边说边演示课件 12、13、21、23、31、32)像这样我们先固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的这种方法叫做固定十位法。②固定个位法

与固定十位法方法相同,我们还可以先确定个位,就像这样,先将1放在个位,再分别将2、3放在十位,就组成了数字21、31.其他数字也可以像这样有规律的进行组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固定个位法。(边说边演示课件21、31、12、32、13、23)

师:刚才我们分别采用固定十位法和固定个位法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哪个呢? 请看小灰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并且个位是2,是的!这个数就是32!狼堡大门打开了!勇敢的孩子们,美羊羊获救了!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除了利用调换位置法解开了羊村大门的密码,用固定十位法和固定个位法,将数字有规律的进行组合,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论美 微课 教案(精选)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能力目标: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3、情感目标: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来做个选择游戏,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出示

请在下列事物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一种?

A、一只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花瓶

B、一碗饥饿的非洲儿童手中的米饭

C、一本残破的发黄的《思想录》

同学多数选A,师提问选A同学你为什么选A呢?

生:因为它看上去漂亮

师:好,我们同学们认为有漂亮外表的花瓶最美,那么我们人呢?什么样的人是最美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美的文章--《论美》(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目标是成功的基石,首先我们来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一下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3、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三、预习反馈

师:昨天晚上,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帮老师解决以下3个问题:

1、作者简介;

2、字音字词;

3、关于“美”的名言警句

师:第一个,老师话还没有说完,这位同学就高高举起了手,你来说……

师:预习得很充分,请预习不充分的同学把红色字部分补充到你的课本上…… 第二题,字音字词,飞寰你来读……

师:吐字清晰,读音把握得很准确,尤其是这两个多音字,第一个我们常见,第二个不太常见,请补充到你的课本上……下面一分钟的时间,自由记忆,一分钟以后,我按号提各组的同学来回答,我们比一下,看哪一组的同学最厉害……时间到,每组的8号同学抢答,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最棒的自己!

第三题……你来说,嗯,不错,搜集了两个,佳璐,你来说,哇!这位同学搜集了5个,把掌声送给她……

四、自学提示

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先自己读课文、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时间8分钟):

1、文章论述了哪几种美?

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师:时间到,文章论述了哪几种美?每组的6号抢答……对,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美德。(板书)第二题,每组7号……找得很准确“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层次的是…… 美德。因为前两者是外在美,这两者是内在美,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内在美德的体现,所以美德最美。第三题,每组4号……,第四题,每组3号……

五、合作探究

师:这几个问题,同学们完成得既迅速又质量,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认真的自己。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认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时间8分钟)

1、请分析本文论证方法的作用。(1、2、组)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3、4组)

3、请为本文的论点“美德最美”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5、6)

4、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作为“美的格言”,并说出推荐理由。(每组)

5、通过格言卡,我们发现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7组)师:时间到……请各组派代表发言…… 六:拓展提升

今天,你赞美了吗?

师: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赞美一下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时间两分钟)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七:教师小结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八:作业

1、从文中找出5句格言警句,并会背。

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00字左右)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段从侧面开导他的话。

微课教案 篇9

段家中心小学

尤崇

《玩一玩 做一做》

一、教学内容:《玩一玩 做一做》

二、微课工具:录屏软件 ppt

三、教材分析:

《玩一玩、做一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认识一 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在讲授本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游戏活动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目标

结合华容道和做陀螺的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物体的运动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帮助学生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难点: 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华容道游戏棋、制作陀螺的三种平面图形纸片、小棒、风筝等等。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灵活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同时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观察发现法等多种教法优化组合,做到了扶放结合,讲练交融,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 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 的思想。

七、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在三国时期,话说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在赵云和张飞的一路追杀下,来到了华容道,诸葛

亮又派关羽及他的士兵在华容道设下埋伏,关于想起曹操过去对自己的恩情,不忍心抓曹操,就放走了曹操。

根据这个故事,就有人制作了这个华容道游戏棋,(出示华容道游戏棋),同学们你们想玩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玩一玩做一做。

2、板书课题

(二)学

1、出示华容道游戏棋,介绍游戏规则:这四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想一想怎样移动棋子才能放走曹操呢?

2、课件演示几组华容道游戏棋放走曹操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物体的平移运动。

3、课件出示陀螺的转动,让学生观察华容道游戏棋和陀螺的玩法一样么?进一步引出华容道游戏棋是通过上下左右移动来玩的,而陀螺是通过旋转转动起来的,进一步引出什么是平移运动,什么是旋转运动。

(三)、议

1、从某组里选出两名同学来向大家展示,一个人说,一个人做,然后由本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说说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如果没有,就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不同的移法,在此环节多找几组同学进行汇报,对每组同学的展示进行评价打分。)

2、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呢?

3、课件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平移运动?什么是旋转运动?

(四)、练

1、课件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图片,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平移运动,哪些是旋转运动。

2、课件出示一个停车场,想想怎样移动车辆才能使黄车开出出口?

3、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运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可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检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八、板书设计

玩一玩 做一做

平移运动:位置变了,方向、形状、大小没变。

可以上、下、左、右运动

旋转运动:围绕一个中心转动

九、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我把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较好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互动性好,感受最深的就是,多媒体课件自然的使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使施教更加直观,教学更加流畅自

上一篇:政史地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潍坊市农业局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