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精选15篇)
一、健康
(一)身心状况
目标1:具有健康的体态。
【教育建议】
1、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
2、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
3、注意幼儿的体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姿势。
4、每年为幼儿进行健康检查。
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
【教育建议】
1、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2、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目标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教育建议】
1、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
2、经常与幼儿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技能的发展。
3、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动作发展
目标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教育建议】
1、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2、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4、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教育建议】
1、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
2、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包。
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教育建议】
1、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教育建议】
1、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目标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育建议】
1、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2、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3、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目标3 :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育建议】
1、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2、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3、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
二、语言
(一)听与说
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教育建议】
1、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
2、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
3、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
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教育建议】
1、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2、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
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教育建议】
1、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二)阅读和书写准备
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教育建议】
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2、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3、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
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建议】
1、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
2、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3、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目标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教育建议】
1、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激发书写的愿望。
2、在绘画和游戏中做必要的书写准备。
三、社会
(一)人际交往
目标1:喜欢交往。
【教育建议】
1、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长辈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们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目标4:关心尊重他人。
【教育建议】
1、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其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二)社会适应 目标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教育建议】
1、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使幼儿“乐群、合群”。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他们群体活动经验。
2、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带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教育建议】
1、严格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节约水电等。
2、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让幼儿体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教育建议】
1、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们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科学
(一)科学探究
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教育建议】
1、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育建议】
1、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
2、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3、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教育建议】
1、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2、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
3、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敬畏自然。
(二)数学认知
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教育建议】
1、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
2、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各种数所代表的含义。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秩序和美,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
4、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教育建议】
1、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
2、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3、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4、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教育建议】
1、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
2、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五、艺术
(一)感受与欣赏
目标1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教育建议】
1、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2、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
目标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教育建议】
1、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2、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
(二)表现与创造
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教育建议】
1、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2、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
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早期学习,身心发展
一、前言
前些日, 我有幸聆听了孔起英教授的讲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以下简称《指南》) , 觉得自己对《指南》的了解又深入了一些———自2012年9月, 国家教育部颁布《指南》以来, 从最初的上网搜寻, 到后来的努力研读, 再到现在的专家引领, 《指南》在我们的眼前, 愈显清晰。
二、《指南》制定的背景
我国《指南》的制定, 有其特定的背景。
1. 国际形势所趋
从2002年开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 发起了一个制定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遍及全球”项目, 目的是从保障儿童权利出发, 通过制定明确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 以文件形式对幼儿“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会做什么”进行界定, 以促进家庭、幼儿园及有关方面达成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期望的共识, 更科学、有效地提高早期教育质量。借此契机, 我国教育部基础司与儿基会合作, 组织专家研制了《指南》。
2. 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2010年12月1日,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科学保教, 提高质量, 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显示出了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期待和展望。在此之前, 我国已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规程》《纲要》) 这两份纲领性文件, 它们虽告诉我们“做什么”而“怎样做”“做得如何”却无章可循, 在这样的形势下, 《指南》应运而生, 它给了我们一种指导和参考。
三、我眼中的《指南》
1.“指导性”
在先前颁布的与学前儿童相关的文件如《规程》《纲要》中, 更多的是理念的导向, 而《指南》则突出了教育的指导性, 它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 不仅针对幼儿园教师, 也针对家长。如在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 对家长提出了如下建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 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 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等, 这样, 就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 从而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发展”
《指南》说明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建立广义的儿童学习观, 用理性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对于孩子发展的评价, 不仅仅以“学认几个字、会做很多算术题”作为标准, 而更应着眼于其整体的发展, 培养孩子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 帮助其成长为一个跟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有连接的人, 从而拥有丰富的、立体的、流动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 成人所需要做的, 就是给他们提供安全的、最小限制的环境, 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搭建起一个内心世界的精神大厦。
3.“学习品质”
在以往的幼儿园活动中, 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幼儿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指南》中明确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这样的观点更有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如好奇、主动、坚持、注意、反思、解释、想象、创造等, 将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促进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学习的过程中, 从而养成良好的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家园共育”
一、《指南》的含义
《指南》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3~6岁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上应遵循的方向与应达到的水平的合理期望;也反映了国家对早期教育应遵循的方向和应达到的质量的基本要求。《指南》不仅指出不同年龄幼儿应该学和应该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同时指明怎样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学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指南》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化,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引导全社会形成关于早期学习与发展的正确认识。
二、《指南》与《3~6岁幼儿发展纲要》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使用对象不同:《3~6岁幼儿发展纲要》指向幼儿园教育;《指南》指向家庭与幼儿园教育。
2.功能不同:《3~6岁幼儿发展纲要》是较宏观的课程文件,把握教育的大方向,规范幼教机构的教育。《指南》在微观层面上指导,明确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各个领域上应该达到的学习与发展,并给予具体的教育建议。
(二)联系
1.共同的目标指向:提高我国3~6岁儿童的教育质量。
2.思想一致,功能互补。
3.实施指南应坚持的原则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三、《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施
艺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也是幼儿的一种游戏。幼儿用绘画、肢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中会发展起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该反思: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画各种事物的形象吗?如果教师不教,幼儿自己会画吗?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绘画的技能吗?这些技能是老师教得会的吗?
当然不是。幼儿画画不是教会的,教师受制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所教的技能也是很难迁移的。幼儿的技能是在大量表现表达的机会中自然成熟的。如果没有教师对绘画技能的标准,所有的幼儿天生都会画任何幼儿需要表达的东西,而教师即使教得再形象也不可能把幼儿所需表达的内容完全表达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临摹范画之后,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对绘画丧失信心和兴趣,最后就会说“我不会”。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幼儿的画看不懂究竟意味着什么,看不懂他们是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想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境。他们的作品表面上看“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也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我们应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如果对儿童进行模式化的训练,将削弱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为写生、美工活动提供创造机会条件,让幼儿自主表现与表达。当幼儿说某种东西不会画时,最好的办法是把这样的东西拿给他看,而不是直接教他如何画。
总之,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给幼儿提供更多让幼儿感受与表现的机会,在感受的基础上表现,为幼儿创造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必要时才给予指导,充分理解幼儿艺术的表达功能。
《指南》犹如一盏“指明灯”,它为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照亮了孩子人生的起点。这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必读的一本书,有了这本书,幼儿教師就有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以上是我学习《指南》解读的一点体会,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3年10月30日至10月31日,这两天的时间我们聆听
了百色学院赵美音讲师及百色市幼儿园王春梅园长和百色市黄
小专副科长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以下是我听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指南》关注教师的操作性。相比较《纲要》来讲,《指南》更加具体、细化,更有指向作用。《指南》不仅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横向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展
开。而且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
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
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
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大致可以达到什么
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这样细致地纵向深入,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指南》的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教育幼儿的具体办法,对成年人提出
了明确要求。读《指南》,指导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其次,《指南》关注幼儿学习的可发展性。如果我们只注重
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
乐观、独立自理、兴趣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
谨慎行为风格等持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种幼儿教育就好有
缺陷的。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仅“教
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赵美音讲师从《指南》的概述部分对指南的历史背景、以及
《指南》的定位和如何理解《指南》作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对如何理解指南提出了《指南》的性质、导向、怎么导和指南与纲要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解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纲要是针对幼儿园的,《指南》里包括教师、家长、社会相关方面的,纲要是宏观的,内容广泛,除了学习内容还有幼儿园的管理、评价等,学习与发展只是幼儿园工作的部分内容。指南微观,在学习目标内容教育建议具体操作性强。指南不能简单看成是纲要的细化,有些内容指南没有。
《指南》提出了每个阶段幼儿应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老师遇到的所有孩子不是都能同时达到同一个水平。在孩子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部分孩子明显高出或低于应有的发展水平。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允许孩子存在这种差异,耐心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通过聆听黄小专副科长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对比解读,让我更了解指南,了解幼儿的心声。黄科长说:“不管是上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基础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所以培养幼儿的常规很重要。让我回想到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通过对比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以往我们会结合《纲要》中的容进行教育教学,但是由于我们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知识技能发展没有深入的了解,总是寻找不到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各个领域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定位更是尤显困难,所以在本次讲座中黄科长详细的介绍了指南是纲要中每个领域的细分目标和内容,并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进行相关的举例说明,她在解读《指南》中还融入了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独特见解,让我对3-6岁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了全新的认知!
我猜想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和最优秀的。家长们聚在一起聊天,都无一例外地要谈谈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问问别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随后不论在嘴上还是心里难免会有一番比较,于是或失落,或羡慕,或自豪,或焦虑„„各种情绪萦绕在心头,此时不免会有个疑问:孩子怎样才能更优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解答。经过认真的阅读学习,我感觉《指南》完全不像网上一些人评论的 “为孩子的成长划上条条框框”,而正相反,它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让我们能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既有一定的总体规律,也有个体差异。因此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适时地予以引导,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指南》告诉我们孩子在各年龄段的健康指标,并指导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这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益的条件。我女儿个头偏小,看上去也瘦弱,有段时间我心里非常着急,总觉得应该去医院查一查,后面对照《指南》后觉得孩子的各项指标还算是在标准范围的下限,于是根据《指南》的建议,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并改善休息和饮食规律,孩子的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不用盲目地担心和
求医问药了。
《指南》强调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我女儿有个和她年龄相仿的表姐,两姐妹从小就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姐姐在空间构图、数学概念、认字等方面很突出,有段时间两人一起玩一种拼接的小花片,姐姐能拼出很大的立体房屋、游乐场之类,而我女儿怎么也无法理解她是怎样拼出“空间”来的;姐姐能心算1000以内的连加连减,而我女儿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用手指头数的;姐姐能较自由地阅读幼儿读本,而我女儿现在看书还仅限于看图画。面对这些差别,说心里不比较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指南》让我学会正确地对待这些差异。首先我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女儿也许目前表现得慢一些,但她的智力发育是正常的,她对学习的兴趣是浓厚的,那就有不断进步的可能,因此我从不在孩子面前拿她和姐姐比较,而是鼓励她多多发现自己的长处。
《指南》还建议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身体、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提出了科学的教育建议,我觉得深受启发。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孩子在几岁认得多少字,能算多少数不能作为孩子发展的唯一指标,在孩子3到6岁的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优良品格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萌芽等更应该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人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人的理解是“超前学习”,让孩子幼儿园就学小学的知
识,小学就学初中的知识,恨不能初中就过英语四六级,高中就学微积分才好。这种培养“天才”的心理,反映的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焦虑心理,很可能适得其反。《指南》给出了儿童关键期发展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国家政策指导,对全面培养孩子有积极的作用,既可以防止揠苗助长,又能防止对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产生忽视,以免失去了发掘孩子潜力的良好时机。我女儿的小表姐学习心算就是有兴趣的驱使,她的一部分算术口诀竟是她自己看书学会的。我认为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让她只学10以内的加减法,而阻止她适当地“超前”,而我女儿对算术的理解非要通过用手指“数数”才能把握,我觉得我也应该付出足够的耐心,让她能够通过慢慢的摸索来领会算术的内涵,等她终于能算得好的时候,因探索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一样会使她对学习怀有兴趣和信心。对孩子的学习、运动、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都要有同样的耐心,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催促代劳,要遵从孩子的认识规律,进行科学的引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在解读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创设支持幼儿阅读的物质环境
《指南》中建议: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我们要把握关键词:安静 舒适 互动。我们为幼儿创设语言区游戏环境,营造快乐语言阅读氛围。选择远离热闹的游戏区域,利用活动室光线充足、环境安静的一个角落,设立特色语言区,放置图书架、软垫、铺一块地毯,投放多样化的可供幼儿选择取放的图书,让幼儿一坐下来,就有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能较好地让幼儿专注于书,不受其它事物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
二、提供激发幼儿兴趣的物质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材料的趣味性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语言区内为幼儿创设潜移默化地学习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创设趣味互动的语言操作材料,如故事盒、接龙、排图讲述、手偶、指偶、纸袋故事表演、猜谜、连连看、我演你来猜、趣味语言游戏等,并随着主题发展不断更新语言区内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进行游戏,充分感受语言的蕴意,真正享受语言活动的乐趣。通过舒适的环境,多彩的画面,趣味的游戏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三、构建支持幼儿表达的心理环境
《指南》中建议: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我们要把握关键词:认真倾听 积极回应 交流互动
成人对幼儿阅读行为的关注和赞赏,是幼儿获得持续阅读行为的最佳动力。鼓励幼儿积极地表述阅读到的内容和知识,教师都需要仔细倾听,表示赞赏的表情与动作的鼓励。每天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通过平等的对话关系来激发孩子敢说、喜欢说的意愿。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指南》中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提高幼儿语言教育质量。
随想一:《指南》指明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向与方法
《指南》中艺术领域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感受与欣赏, 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里再根据幼儿的三个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 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详细、具体的内容, 为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指明了艺术教育具体的实施方向与方法。教师知道可以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哪些艺术方面的合理期望, 这样实施艺术教育活动时就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也能与家长进行更为科学的互动, 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随想二:在生活中萌发幼儿美的感受和体验
《指南》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部分的目标提出,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育建议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 感受和欣赏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当今繁华奇妙的大千世界里, 美无处不在, 关键是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接触山水、田野、公园、校园、动物、商店、街道、展览馆、民间艺术、节日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引导幼儿寻找美的事物的特征, 并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 如颜色、形状、形态等, 学会用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
随想三:正确处理美术技能与自主创造的关系
《指南》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部分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平时我们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发现, 有些幼儿由于缺乏对事物的认识, 又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做基础, 他们内心丰富的想象难以用美术的语言进行表达, 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 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难以得到发展。实际上, 创造力是整体, 技能是这个整体的部分, 创造力与技能决不是互相排斥的。我们反对重技能轻创造, 不赞成简单地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幼儿的作品, 把让幼儿创造力得到发展放在首位, 同时也要兼顾技能的训练, 使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在的能力。如:大班美术活动“创意沙画”, 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幼儿初次自主探索和尝试用沙子作画后, 教师展示幼儿创作的沙画作品, 引导大家讨论、交流探索到的堆积、沙漏、撒、拨以及变化手指接触沙子的部位或变化手指多少造成线条粗细变化等作画方法及经验, 为幼儿第二次运用已知经验和技能进行高一层次的构思和创作奠定基础。接着, 幼儿在又一次的探索尝试中不再胆怯、观望, 胆子越来越大, 创作欲望越来越强, 创作的手法越来越多, 获得更加具体的操作经验, 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语言领域 教学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指路明灯,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必备的手册。解读《指南》有关学习语言领域方面,让我们收获颇丰。
一、解读《指南》品出了“以人为本、关注倾听与表达”的教育观念
《指南》的目标很细化,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要求。我是一名一线幼儿教师,现在带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吃完早餐,幼儿都会选一本图书阅读。以往孩子们自己阅读,我会提醒幼儿保持安静,做一些琐碎的事情。解读《指南》后我学着走近孩子们,给孩子倾听和交谈的机会,让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祖国妈妈我爱您”的主题活动,一天晨读时间,王孜静小朋友拿到一本书和我讨论关于“五星红旗”的话题,我与其他孩子也展开了话题,关于国旗的颜色、国旗上的星星、国旗的象征等。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不亦乐乎,这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发现有的幼儿只听不说,可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帮他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二、解读《指南》品出了“接纳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的教育理念
一个班级幼儿的年龄有差别,发展水平也不同,总有表现超前的幼儿和发展滞后的幼儿,这时候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接纳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接纳班级现状。只有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才会立足实际,取得长远发展。解读《指南》让我更感受到接纳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的重要性。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祖国妈妈我爱您”的主题活动,其中有一个社会语言活动“夸夸家乡美食”,由于我班在2014年进行过“民族礼仪”课题活动,孩子对家乡的美食如数家珍,展示图片上的美食孩子们都知道,甚至说出了更多美食。那么如何夸赞自己家乡的美食呢?问题摆在我和孩子们面前,这时候要和孩子们讨论以何种方式夸赞家乡美食。教师要给孩子们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想说、敢说、不怕说错,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最终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是,有的孩子认为唱一首歌夸赞家乡美食比较好,有的孩子认为创编一首儿歌夸赞家乡美食比较好,两方各派一个代表猜拳决定以何种方式夸赞自己家乡美食。结果第三、四组的幼儿赢了,孩子们太厉害了,创编的儿歌朗朗上口,让我太惊讶了。夸夸家乡美食,作者:分园大二班小朋友,馓子、花花、油炸糕,好吃好吃真好吃,请您尝一尝。羊肉、抓面、牛肉干,好吃好吃真好吃,请您尝一尝。甜醅、酸奶、沙棘汁,好喝好喝真好喝,请您尝一尝。我们青海美食人人夸。之后有的孩子提议分组表演儿歌,我们决定请第一、二组小朋友扮演外地客人来西宁做客,第三、四族小朋友扮演美食城工作人员招待客人,孩子们兴趣高涨,之后互换角色表演。这一社会语言活动完成得很好,我内心倍感欣慰。所以说《指南》是指路明灯,在我遇到困难、遇到阻力时及时为我指明道路,让我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在哪里。《指南》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不紊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在给幼儿读书或讲故事时,可先不告诉名字,让幼儿听完后自己命名,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我班每周三中午的餐前活动是讲故事,这天,我准备讲“月亮姑娘没衣服穿”这个故事,没有告诉孩子们故事的名字,细心的李欣瑶小朋友问我:“老师,你怎么没讲故事的名字呢?”我说:“今天老师先讲故事,由小朋友给故事命名。”听完我说的话,孩子们倍感兴奋,仔细认真地听故事。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命名的故事名字有:“月亮变变变、月亮姑娘变化多、没有衣服适合月亮姑娘穿。”我觉得孩子们命名的故事名字都挺合适的,由此还引出了朔月、娥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娥眉月、残月等话题,讨论异常激烈。因此,工作中还是要多鼓励孩子,多与孩子共同探讨问题。
三、解读《指南》品出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以前阅读活动以教师讲幼儿倾听为主,理解故事内容,并能重复故事。解读《指南》后,再加上园内组织绘本活动讲课比赛,我的教育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自主学习。如在近期主题活动“星际旅行”中,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搜集有关“星际”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了解“星际”的内容、分类及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为开展绘本阅读“波噜噜的星际旅行”奠定了基础,在晨读时间,幼儿自主阅读绘本,发现有读不懂的画面告诉老师,有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提出来。在集体活动时,与幼儿一起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孩子们与波噜噜、优恩和小博士一起去星际旅行,认识了月球、火星、木星、土星、水星、地球,在星际间畅游倍感快乐、幸福。自主学习推动孩子们主动探索未知的星际世界,这一绘本阅读活动给我的感受是我由主动变被动,让孩子去说、去探讨,我成为一名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第二课时,抛出问题:“如果让你驾驶这宇宙飛船,你会去哪个星球做什么事?”这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挥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孩子们的回答太让我惊讶了。如李晟说:“我想带着小铲子去水星埋宝藏。”李欣瑶说:“我想去太阳上做烧烤。”金睿明说:“想去别的星球看看地球是什么样的。”吴治廷说:“想去火星上看看那里的山峰有多高。”思思想去感受一下太阳上有多热,马芸瑶想带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水星,看看水星上到底有没有水?单鸿轶想去土星上看看,木星是不是一千个地球那么大?等等,孩子们的想法让我倍感幸福,我仿佛也变小了,想当一名宇航员和孩子们一起去太空畅游。
总之,《指南》是一本师幼共同的成长手册,是一本温馨的备忘录,我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解读《指南》,以《指南》为导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指南》中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几部分目标组成,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和呵护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很多方面需要反思。
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孩子在相似的发展进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各不相同,因而,不要经常拿自己孩子与他人比较。周末发生的一件事情,令我触动很大。我和孩子一起拼拼图,可是教了好几遍,他也不专心,我就随口一说:”多多都一教就会,妈妈会很喜欢他。”没想到孩子晚上对我悄悄说:”妈妈,你别光喜欢他也喜欢我。我一下子愣住了。我们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倾听他们心声,建立良好沟通方式,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仅如此,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需大人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能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从而丧失孩子自主学习机会,养成过度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主动性、自主性的发展。在上幼儿园前,我一直认为他穿不好鞋子、衣服,不自觉帮他去完成,然而,上了不到一月,他学会穿鞋子,外套回来自己脱掉并摆放整齐。我们充分相信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能做好。因此,学习《指南》让我可以不断针对孩身心发展目标,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及方向,培养一个更加阳光积极的孩子。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觉得自己更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并根据《指南》与家长配合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们每个幼儿园老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整个《指南》的内容结构,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方面,分别阐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征。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在各个年龄段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树立“每一个孩子都重要”的教育观、儿童观。
二、“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晨间活动中利用孩子自主建构的时间,老师来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除了自由活动交谈机会,在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多听取孩子的想法的意见,尽可能多的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指南》中强调坚持三项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想更高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衡量所有的幼儿。
《指南》中更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老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通过这次认真、系统地学习了《指南》后,我认识到我们幼儿老师更加应该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更应该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我们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做事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积极探究、乐于想象和创造等优良的学习品质,《指南》为我们幼儿教师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儿童语言;发展;建议;交流;阅读;语言辅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在幼儿教育这个行业中已工作了十五个年头。从教多年的我,知道学习是强根固本之举,不管工作多忙,从没有离开过学习。虽然每天都是与孩子在一起,甚至做重复的事,但在与孩子相处、学习、游戏等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期的语言时刻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然而在教育部门新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我对如何提高3~6岁的儿童语言发展有着更深的体会。
一、各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分析
1.3~4岁的孩子,关键是想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从小小班升到小班,在小小班时,大部分孩子语言的连贯性、表达能力等都没能很好地发展。然而,儿童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儿童语言的发展更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3~4岁儿童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心理发展中最艰难与复杂的。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3~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取决于教育的影响。所以,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教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在孩子生活与教育工作中,要时刻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多给孩子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培养孩子想说的语言状态。
2.4~5岁的孩子,关键是敢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升上中班了,他们对语言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一日生活的环节中,教师要多给孩子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而且要引导孩子学会认真听别人讲话,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要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去交谈,让孩子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在语言活动的教学中,我们说话时要注意结合情境使用生动、丰富的语言,特别强调的是语气、语调,尽量把故事中人物角色的高兴、悲伤、生气等心情表现出来。在孩子回答问题时,教师还要尊重和接纳孩子的说话表达方式,无论孩子的表达水平如何,一定要认真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孩子由于急于表达而说话不清楚时,教师要鼓励孩子慢慢说,同时耐心地倾听,有时可以做出必要的补充,帮助孩子理清思路,让孩子处于敢说的语言状态。
3.5~6岁的孩子,关键是爱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是幼儿园中最大的孩子,大班的语言发展水平更高了。教师经常让孩子独立看书、讲故事,这样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奠定语言发展的关键。
我认为,大班的孩子对字、词、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教师更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可以利用一些情境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必要的交流礼节;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的语言规则;提醒幼儿注意公共场所的文明语言。同时,鼓励孩子多阅读,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更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教师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学会理解图书中的内容,体会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孩子对语言的美更喜欢,培养他们爱说的良好习惯。
二、提高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建议
1.营造语言学习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敏感性
孩子在园一日生活有:入园、晨检、早操、盥洗、教学活动、进餐、睡觉等环节,而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过程的体现。《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在园所的全部生活,成为受教育的过程。”而儿歌因为其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这些特点是易于幼儿理解与接受的有效手段。如,儿歌《走走走》里“走走走,一二一二向前走,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表演,让孩子与教师手拉手来走,这样孩子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2.为孩子创造说话和交流的机会
师生的对话交流及健康的、融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性。记得有人说过,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孩子漂亮活泼,教师们都特别喜欢她。对她又是亲又是抱,处处关心照顾她,结果使她一度变得任性、高傲和无礼,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另一个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教师对他关爱较少。有段时间他尽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自己什么事也不如别人。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因此,每天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接纳他们的说话方式,让孩子体验语言交往带来的乐趣。
3.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班级里多开展集体和进区的阅读活动,提供多一点的童谣、故事、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幼儿图书让孩子自由选择。这个时候的孩子,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等,去开展一些阅读、讲故事、情景表演等不同的活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孩子的语言得到更佳的发展。同时,在孩子阅读时,经常提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图书中所理解的内容。当孩子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们一起翻阅图书资料,进一步丰富其语言经验,发展完整的语言。
4.重视个别孩子的语言辅导,促进每个孩子获得语言发展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孩子性格的差异让孩子存在着语言水平的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应细心了解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全面正确认识与评估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树立“一个孩子一个样”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根据他们的水平作出不同的语言辅导。对于喜欢说的孩子,要多鼓励,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正确地引导和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沉默寡言的孩子,更需要鼓励和激发,开始可以先让孩子把想说的话用画画的方式大胆地表现,然后通过各种感兴趣的游戏,逐步激发其想说的欲望,接着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最后支持孩子慢慢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愿望。教师用不同的方式去促进孩子获得语言发展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一名優秀的幼儿教师,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幼儿园的日常语言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才能促进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把语言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逐一去记录与思考不同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更多的孩子尽快地用对的方法把语言能力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刘大智.创设语言环境 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儿点尝试.德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01).
一、当前一些园本课程发展遇到的困境
(一)园本课程尚未建立清晰科学的目标体系
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的载体或工具,课程应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依归。因此,园本课程的设计者即教师首先必须清楚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及国家对幼儿发展的期待,然后以此为主要依据,建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 并根据本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和幼儿的兴趣设计、实施课程。
但当前一些园本课程尚未建立清晰科学的目标体系,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譬如,某教师为中班上学期幼儿制定的体育活动目标为“掌握双脚并拢向前跳的动作”,为中班末期幼儿制定的体育活动目标是“学习手膝着地爬行的动作”, 这两个活动目标显然都低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不是此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适宜目标。有一位小班教师认为班上有些幼儿很笨, 其理由是自己一手拿5颗糖 , 另一手拿4颗糖 , 问孩子们哪只手里拿的糖多,有些幼儿却回答不出来“这么简单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要比“一一对应比较物体的数量”难得多。再如,某教师为小班幼儿设计了十多个区域活动,但教师撰写的目标却极为单调,颠来倒去都是“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促进手眼协调”“促进小肌肉动作发展”等。教师写不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 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了解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包含哪些方面。上述例子都说明一些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内容及阶段性发展目标认识尚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保证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当前一些园本课程的现状正如泰勒当年所指出的:“很多教育计划都没有清楚地定义过教育目标。”[1]
(二)园本课程的内容存在超载与乏载并存的现象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指南针”或“方向盘”。 原则上,准许进入课程的所有内容均应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结构性和阶段性, 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和内容也应具有结构性和阶段性。
但当课程目标体系不明时, 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出现超载与乏载并存的现象,用通俗的话来讲, 就是学了不该学的, 而该学的却没有学。譬如一些幼儿园在内容选择上“只纳新而不吐故”,将计算机、国学经典、英语、专业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拉丁舞等)都纳入课程,不断增加新的主题而不舍得删减陈旧主题,最终造成课程内容超载。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课程内容的超载必然伴有乏载现象。课程内容乏载有两种表现: 一是情感态度及行为习惯类目标没有可以实现的“依托”,甚至学会过多的内容还会伤害幼儿的情感态度,使其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二是即便一些认知类的目标也可能缺少相应的内容保证,如“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等认知性目标常被忽视,与其相应的内容也常缺失。
(三)园本课程的内容组织较为混乱
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阶段性推进的过程。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也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所谓连续性是指核心经验的不断重复。所谓顺序性是指保证在同一核心经验之下的前后经验之间的阶梯性演进。譬如,在“能清楚地表达”这一核心经验下,3~4岁的幼儿应“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4~5岁的幼儿应“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 讲述比较连贯”,5~6岁的幼儿应“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使用常用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
整合性是指加强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目前,一些园本课程采取“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诚然,主题课程具有实现课程经验整合的优势,但其存在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保障幼儿前后获得的课程经验之间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而这一点在一些园本课程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譬如,某园根据主题需要在中班上学期就要求幼儿进行有关“数的组成”的内容,而实际上在大班时才正式开始学习“数的组成”;再如某园小中大班都进行有关“春天”的主题,但不同年龄班主题的层次性不明,教师希望通过春天的主题,让小班幼儿“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能关注自己身边的美丽景色”,让中班幼儿“感知春天的美景,能发现春天的变化”,让大班幼儿能“感知和发现春天气温、人们的活动、生物生长的变化等,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色”。虽然三个年龄段的主题核心经验在措辞上略有差异,但实质并无太大区别。课程内容组织混乱, 一方面会导致幼儿的学习遭遇人为制造的困境,产生无谓的挫败感;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幼儿的课程经验低效重复,不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四)园本课程评价未受到充分重视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 课程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泰勒指出,“评价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既然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预期中的改变,那么,评估就是判断这些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2]“通过对学生行为改变是否达到预想的,我们要来分辨课程的优点和缺点,以指明课程的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并提出课程优点或缺点产生的原因。……然后就是重新规划,重新编制课程,重新对其进行评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期望拥有一个越来越有效的教育计划, 而不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胡乱的判断来编制课程。”[3]可见,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仰赖于教师科学自觉的课程评价。
但在园本课程建设中, 课程评价却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一些幼儿园设计并实施了丰富的活动,却很少对活动的适宜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即较关注幼儿“学过了什么”,却较忽视幼儿“学会了什么”;一些幼儿园虽也进行课程评价, 但多在学期末以内容测查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强调评价的鉴别功能而非诊断和完善功能; 有些幼儿园确定的评价标准有时甚至与课程目标相割裂。当园长与教师的课程评价的意识不强和能力不济时,其进行的课程决策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园本课程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低效性必然随之产生。
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对园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2001年颁布的《纲要》相比,前者具体指出了3~6岁各年龄段末期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和“应该会做什么”,明确了国家对3~6岁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待, 同时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指南》有助于幼儿园教师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建立对幼儿发展合理期望的共识,从而更有目的地科学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效果。笔者认为,针对园本课程发展的上述问题,《指南》对推动园本课程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意义:
(一)有助于厘清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园本课程开发既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也具有限定性和规范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 限定性和规范性则指园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实施形式可以不同, 但都应能促进幼儿达到国家的基本期待。不能达到国家基本期待的园本课程即便再丰富新颖,也不是高质量的园本课程。因此,在建设园本课程时,首先应确立课程目标体系。正如泰勒所说:“如果我们要制订一个教育计划并力图不断地改进它,就很有必要对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些概念。这些目标将成为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都是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4]在《指南》颁布之前,由于《纲要》未详细描述3~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一般教育工作者又无法胜任自主确定每个领域目标的任务,因此,一些园本课程缺乏对课程目标体系的清楚表述。《指南》颁布后,各园应以《指南》为主要依据,厘清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一,教师应以《指南》为依据,审视现有课程目标是否全面,及时查漏补缺。譬如,某园发现其现有课程目标中在语言领域未提及“帮助幼儿养成文明语言习惯”的目标,在科学领域未出现帮助幼儿“能制定并执行简单的调查计划”和“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等目标。于是及时将这些缺失的目标填补到目标体系之中。
第二,教师应以《指南》为依据,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审视现有各年龄班课程目标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及时降高调低。例如,前面提及的中班教师不再将“掌握双脚并拢向前跳的动作”和“学习手膝着地爬行的动作”作为中班体育活动目标,而将目标提高到帮助幼儿“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度的物体”“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和“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上。
第三,可以制作目标海报,即根据班级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将《指南》中某一年龄段的目标汇总在一起,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显眼处,以方便教师牢记目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制定活动目标。
(二)有助于科学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当课程目标清晰适宜时,教师在课程内容取舍上就有了参照标准,有助于科学选择课程内容。
第一,教师可以《指南》为依据,删减不适宜的内容。不适宜的内容有两类: 一类是没有对应目标的内容,如学写汉语拼音,学习英语,学习乘法、拉丁舞、乒乓球等在《指南》中都没有对应的目标,应予以删除;另一类是核心经验相似的内容。如某园在同一学年开展了两次有关完全变态发育的动物的主题, 为了避免核心经验重复,可选择只保留一个主题。
第二,对现有园本课程中被遗漏的目标,教师应设计适宜的活动,以确保幼儿获得相应的经验。譬如,对于缺失的目标“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某教师增设了剪纸区域活动,根据各主题活动的需要, 请幼儿设计形象, 并亲自剪下来,以剪纸的表现形式表达经验。
第三,教师应以目标为依据,辨识偶发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选择确定有价值的活动进入课程,并给予适宜的支持。譬如中班幼儿在户外草地上发现蚂蚁在打架,于是他们饶有趣味地讨论起来。有的幼儿说:“我只见过蚂蚁成群结队地搬运粮食, 蚂蚁为什么还会打架? ”有的幼儿说:“是啊,蚂蚁是很团结的动物,为什么它们也会打架? ”有位幼儿说:“它们可能在玩打架游戏吧。”有位幼儿观察得仔细,他大叫一声说:“我发现这些蚂蚁是从两个洞里爬出来的呀! ”对于这一偶发活动,教师以《指南》所列目标为依据, 发现幼儿表现出对周围事物感兴趣, 能将所见的现象与已有经验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并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测。虽然这一活动不是预设的计划, 但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于是,教师加入了活动之中,迅速拍下现场的照片,并安放了一台摄像机,持续记录蚂蚁的活动,以便于幼儿持续比较观察;同时,请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蚂蚁的图书资料,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解答疑惑。
(三)有助于有效组织课程经验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是有效组织课程经验的标准。首先,针对当前园本课程发展中存在的连续性和顺序性无法保证的问题,《指南》分三个年龄阶段5个领域11个子领域列出了32条目标,这32条目标对幼儿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核心经验,幼儿园课程应三年一以贯之地强调这些经验,保证课程经验的连续性。其次,《指南》分三个年龄阶段陈述了幼儿在各个目标方面的典型表现, 教师在组织课程经验时应参照安排,遵循经验发展的顺序性。
譬如,在数学课程中,“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是一条关键经验,无论在小中大班都应持续进行相关活动,确保经验获得的连续性;在安排各年龄班的内容时,教师应遵循经验发展的顺序性原则,首先安排计数活动,帮助幼儿能做到“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当幼儿能熟练掌握计数活动后,教师应设计有关相邻数和序数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当幼儿达到这一水平时,教师可开展组成和加减活动,帮助幼儿“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四 )有助于科学评价课程效果 ,进一步完善园本课程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制定了早期儿童学习标准,其制定的初衷是从专业角度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这一目的的达成要求对课程、评价等各方面教育实践切实发挥影响力。这一点要求早期学习标准和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评价相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标准能够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课程和教学, 防止幼儿的特点和需要遭到忽视。 [5]为了保障园本课程的质量,《指南》颁布后, 教师应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与幼儿园课程目标和幼儿园课程效果评价标准三者之间进行对接, 即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作为幼儿园课程应促进幼儿达到的目标, 将幼儿园课程目标中规定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作为评估课程实施效果的依据。然后,根据对课程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完善。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感想
宝宝长大了,生活中各种习惯开始养成,人说“三岁看老”,宝宝在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他一生,甚至决定他一生,而父母的工作繁忙,爷爷奶奶的骄纵,溺惯,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所以我们考虑把宝宝送入幼儿园。选择幼儿园,实际上是选择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多方了解,也听取了园长对于艺术幼儿园的育儿理念的介绍,非常赞同艺术幼儿园的现行理念。前几日,在33班班主任丹丹老师的讲授下,身为孩子的父母,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简称《指南》)。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需要良好的EQ,而不是单纯的学问的累积。我深切认同《指南》中提到的“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等观点。曹雪芹在许多年前就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警句留给后人。学习,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也不仅仅只有老师才能传授,而是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宝宝从最开始的喂饭,到后来的自己吃饭;从独享玩具,到分享玩具;从守着电视机,到开心的拖着妈妈的手唱歌„„这些成长来自于宝宝的各种群体活动,这能说不是一种学习么?专业知识的传授自然有学校,而情趣的培养,却在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许这样的学习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却悠远绵长,成为他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好习惯,能分享、能坚强、能独立,在逆境中能奋发,在顺境中能淡然,就像春雨,丝丝缓缓的灌溉着小苗,促它茁壮成长。看着宝宝在进入幼儿园大声的说“老师早上好”的那一刻,为人父母,觉得宝宝能沐浴着阳光,有着一颗灿烂的心灵,比什么外在条件都更为重要。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能有所出息,是人之常情,我们或多或少的会把自己家的孩子与表现优秀的孩子作比较,《指南》中提到的,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我们要允许合理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同时更应该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正能量。我们的童年或许伴随父母的唠叨,“看谁谁谁考了第一”,”看人家画画画得多好”,这类话语年幼的我也曾抗议过,但收效甚微。现在,为人母,为人师,我深知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不想让孩子应有的天性和兴趣被过早的扼杀,所以我提倡顺应:父母掌管大方向,其余任孩子自由发展。每回宝宝回家,我们总是问她,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从玩耍中发现她的兴趣,再从中栽培。比起特长,我更希望孩子能度过无压力的童年,在玩耍中学习,在玩耍中成长。
《指南》和《纲要》一样,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为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中的健康领域提到健康领域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通过学习让我体会到了”价值”二字的真正含义,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幼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免给幼儿未来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健康带来影响。
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最为基础和重要。为了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我们要给予幼儿安全感和信任感。让幼儿的情绪保持安定、愉快,同时能够从中帮助幼儿建立起与他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以及帮助幼儿建立足够的自信。
《指南》“说明”部分明确指出:
1、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不能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我详细的阅读了一下,我觉得我们不能单过目《指南》就忘了,应把这四点牢牢的记在心中,同时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做中学(直接经验);玩中学(游戏);生活中学(生活)等,它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并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幼儿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各方面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一、合理规划,创设安全游戏环境
《 指南》 中提出:“ 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与发展的最初阶段和重要时期,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 因此,我们创设体育活动环境的基本原则就是“ 安全”,只有在此前提下呈现的体育活动环境才是科学的、有探讨意义的。
1.现场勘查,合理规划
首先,我们对本园的游戏场地进行全面的规划,根据现有的条件分别开发出钻爬区、走跑区、投掷区、平衡区等。同时还利用幼儿园的现实环境开展各类游戏运动项目,如在大型玩具上练攀爬,在校内楼梯上练快跑,做到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活动环境, 发展幼儿的运动体能。
2.结合特色,互动研讨
有了对体育运动游戏区域创建的初步设想, 我们又进一步研讨出以幼儿最感兴趣的“ 运动中的人”“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运动” “ 运动墙 ”等运动课程环境背景 ,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多重组合,构建多种运动内容
《 指南》 在“ 说明 ”中指出 :“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 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因此,我园以体育为主要特色的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不仅体现在集体体育活动中,更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每时每刻。
1.互动式的早操活动
我园在保留传统操节的基础上, 对操节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一是采用班班互动、小组互动等灵活的队列练习,二是加入以发展动作技能为主的体能运动,三是融入养生、保健、体疗功能的武术操、健美操,幼儿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都得到了全面锻炼。
2.游戏化的体育运动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 我们在游戏化体育活动中设置竞赛挑战擂台,增加难度和趣味性,通过“ 穿越封锁线”“ 运粮食”等妙趣横生的游戏发展幼儿走、跑、跳、平衡、投掷等多种基本动作。
三、巧用器材,激发幼儿运动潜能
在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所能达到的运动技能和发展状况之后,我们更多参照《 指南》“ 动作发展”子领域下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制订适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体育活动内容。
1.借助游戏器械
我园鼓励各班根据自身特点创建具有个性化的班级体育特色,如借助某一样体育器械( 如平衡板、垫子、板凳、竹梯等) ,重点发展孩子某一方面的动作和技能( 如平衡、投掷、跳跃、爬等) ,以突破某个动作技能( 如跑跳、钻爬、攀登等) 。
2.利用器械重组
常见的平衡木玩法千篇一律。 我们利用平衡木和其他材料进行重组,如有的小桥上设置了一定宽度的草帽障碍物,在平衡木上架空铺上彩绸;有的和钻洞玩具组合成桥洞隧道,平衡木架在轮胎上变成一座高高稳稳的桥。多器械的组合,使材料层次化、鲜活化, 使幼儿在不断的挑战和变化中玩出精彩。
四、互动引领,发挥全民评价作用
在构建体育课程游戏化探索中,我们提倡“ 全民健康”的理念, 打破健康教育仅着眼于幼儿的局面, 提倡体育活动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外延至教师、家长的全民参与。
1.交流班级特色,形成轴心式研讨
每学期我园都会以班级特色交流的版块集成形式, 关注各班体育特色内容是否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对各班体育游戏活动进行全园性的观摩与深入调研, 让每位老师在各班典型活动的游戏研讨中拓展体育活动的多种形式。
2.恰当自主评价,调节最近发展区
幼儿的运动智慧是在运动的实践中和探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每学期的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我们总是给自主探索运动的孩子们发放红五星( 强) 、粉五星( 一般) 、黄五星( 弱) ,让孩子们自主评价自身完成各类运动区域的能力与水平, 并恰当调整选择适合自己“ 最近发展区”的运动区域。
3.以亲子运动为契机,凸显体育特色文化
家长是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阳光爸爸” 一个个被请进了孩子们的课堂……我园对这些活动的成果进行了有效的编辑,以“ 快乐童年,因运动而精彩———亲子同乐篇”为题,丰富了我园在“ 十二五”体育特色课题研究中的内容,切实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让孩子在运动中体验到了童年的快乐。
通过运动课程游戏化探索,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培养运动兴趣,积累各种运动经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还对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如创造力、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运动课程游戏化的开发与实践, 必将使幼儿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幼儿园运动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从运动环境游戏化、运动内容游戏化、运动策略游戏化、运动评价游戏化等方面探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运动课程游戏化的建设过程。
【《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07-1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书心得07-0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10-20
3~6岁儿童学习指南(论文)07-19
3-6岁儿童学习指南活动安排12-03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2500字12-22
3到6岁儿童教育心得09-09
脑筋急转弯儿童3到6岁09-19
3岁儿童游戏与心理10-30
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