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概论复习重点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重点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重点 篇1

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

1.情感说:与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运动有关,如(法)维隆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2.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法)柏格森,直觉主义(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把主观的表现看做“真正艺术”的特征。

20世纪西方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主张就是主观感觉·情感·心灵的表现。

3.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奥)弗洛伊德(瑞士)荣格“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4.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德)康德提出,席勒系统化,斯宾塞发展 5.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 二,从主客体解释美术

1.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美术的最终根源

(德)黑格尔:“理念”是概念和实在的统一,也就是“客观观念”或“绝对精神”。

2.摹仿说: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唯物: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唯心:意识决定存在或创造存在

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

达芬奇: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3.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模仿

(英)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法)萨蒙·雷纳克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黄金分割

荷加斯《美的分析》变美的基本规则“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最美的。

1有意味形式说: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英)克莱夫贝尔

、罗杰佛莱 贝尔《艺术》:艺术为“有意味(激起审美感情)的形式” 弗莱也是

影响:

开创了视觉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媒介说(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出“艺术是媒介”

3.情感符号说:艺术是一种符号形式

(德)恩斯特·卡西尔《哲学新解》《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美)苏珊·朗格:情感意象=艺术符号=艺术形式=情感形式 影响:这是西方论美学对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本质的解释。符号论美学的艺术本体论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研究体系,提出来富有启发性的见解。4异质同构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美术与政治关系

一个方面;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互相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政治与美术虽然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美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其次: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宗教和美术的关系式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艺术典型p118-120 美术的审美特征p143

第二章:创作论

美术家的主体意识p166-169 所谓的主体意识,即是美术家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等的觉悟、对自己作为创作的主体的角色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创作中的主宰位置的确认。

明确和肯定美术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是树立主体意识的前提。主体意识的确立固然关系到美术家艺术意志的最终体现,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个人的意志可以因此无限的膨胀。美术家树立明确的主体意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真诚的艺术意志得到充分的表达。

构思活动(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环节: 第一,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 第二,内心视象的酝酿和孕育; 第三,审美意象的形成。

美术创作的心理活动(直觉、情操、灵感等)

1.直觉

指以实践为基础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有机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因素,它在美术创作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2.记忆

记忆是在脑中保持映像的心理形式,他表现为人对曾经感知过、体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记忆有许多种类,其中与美术创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

3联想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发生的,它具体表现在感觉、知觉、表象、情绪、情感等心理映像的互相联系中。

4.理解

理解即是了解、领会,是通过揭晓事物间联系而把握新事物的心理过程。5.情感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6.情操

情操是以某一类食物为中心的一种有组织的复杂的感情倾向,是情感与操守的结合统一,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一种坚定的认识。7.灵感p203 灵感是在思维过程中,在特殊精神状态下突然产生的一种顿悟式的飞跃的联想。

形象思维活动及其基本过程p205-209 形象思维是美术创作的唯一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应该是形象的思维,即运用形象来进行的合乎逻辑的思维。因此,其特征有:1形象性。2逻辑性。3情感性。4想象性。也就是它的根本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因此,形象思维在实质上就是充满情感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的想象。

基本过程公式:表象(视觉印象)——形象的概念(内心视象)——审美意象

美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等)

1.现实主义(19世纪中叶)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它作为艺术思想来看,它的基本原则即是强调美术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亦即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的表现,是对社会生活做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认识所得到的审美意象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

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风格等)

意境

所谓的“意境”,首先就是情与景的融合,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以及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在美术作品中,意境是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的。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大约形成于唐代,通过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精辟论述,遂成为中国美学史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美学和艺术学范畴。

三接受论

“隐含的读者”p255第一类社会学意义的“隐含的观众”,第二类是美学意义上的 1美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p261 2”美术世界”的构造 丹托《艺术世界》 弥散性p286 理解的循环p293 四,美术的审美教育的特点1,寓教于乐2,潜移默化 美术是审美功能(三个)p299

四发生论

一. 游戏论 二。巫术论 三。劳动论 1美术发生的上限—人工性p335 2美术的三种形态写实,形式,装饰写实

3美术的三个层次(人工性,形态性,审美性)

4原始美术的性质:具有既是美术又不是美术的双重性p363-365 五发展论

一.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阶段 区别:p370 二.美术发展的自律性p383 儒家的美术价值 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p407 1感知方式2美学价值3对艺术的根本态度 似与真(五代)荆浩《笔法记》“似”指一种缺乏内在生命力的“形”。是指孤立地描绘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重点 篇2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身上所具备的两种能力,一种能力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的,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所决定的,另一种能力是后天获得的,是由个人努力经过学习而形成的,而读写能力是任何民族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成分。

2、超Y理论:指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是一种主张权宜应变的经营理论。

3、公平理论:是在社会比较中研究个人所作的贡献与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侧重于研究报酬的公平性、合理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4、溢出效应:.是指根据员工在考核周期以外的表现做出评价,是绩效考核中的误区之一。

5、职位分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6、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7、人力资源规划:也叫人力资源计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人员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员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质合量的人力资源保证,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利益。

8、招聘:是指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职位空缺计划,并决定如何寻找合适的人员来填补这些职位空缺的过程,它的实质是让潜在的合格人员对本企业的相关职位产生兴趣并且前来应聘这些职位。

9、信度:是指测试的可靠程度和客观程度,即测试的一致性。也指测试方法不受随机误差干扰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指测试方法得到的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

二、简答题

1、简述人力资源分布和结构形式:

人力资源的分布和结构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载体的分布和结构,对国家而言,是指劳动力人口的分布和结构,对企业而言,则是指员工的分布与结构。

国家的人力资源分布和结构:

1)年龄构成:指各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在整个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只能用潜在的人力资源的年龄构成来侧面地反映该指标。

2)产业分布: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在整个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企业的人力资源分布和结构:

1)年龄构成:指企业各个年龄段的员工在员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2)学历构成:指各学历层次的员工在员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

3)职位分布:指各个职位层次的员工在员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4)部门分布:指各个部门的员工在员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5)素质构成:指企业中各个员工所具备的素质,包括个性、品性、能力、知识、体质等方面。素质构成一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和分数描述两种形式加以表现。

2、简述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就是对人的本性所持的基本看法,人性假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

1)X理论:传统的人们对人性的假设称为X理论,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2)Y理论:与X理论相反,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3)经济人假设:相当于X理论。

4)社会人假设:强调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5)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当于Y理论。

6)复杂人假设:实际上不存在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和任何人的通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管

理必须是权变的,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

3、简述效度的类型和检验方法

类型:1)内容效度:指测评工具所包括的题目能否真正代表所需要测评的内容。

2)效标关联效度:指测评的结果与被预测内容的关联程度。根据所使用的效标的不同,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

检验方法:

1)内容效度检验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判断的方法,一般在评价前,通过职位分析等方

法确定需要评价的内容,再让专家根据需要测评的内容采用内容效度高的测评工具。

2)效标关联效度检验方法:采用某一测评工具对候选人测评,计算测评结果与实际业

绩之间的相关度。

4、简述培训与开发的原则

1)服务企业战略和规划的原则:战略和规划是企业的最高经营纲领,对企业各方面的工

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实施,应当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来进行,决不能将两者割裂开。

2)目标原则:目标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在培训之前为受训人员设置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培训效果衡量,提高培训的效果,使受训人员有明确的方向和一定的学习压力。

3)差异化原则:a内容上的差异化:在培训时应当根据员工的实际水平和所处职位确定

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培训。

b人员上的差异化:在培训中应当向关键职位倾斜,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和

技术人员。

4)激励原则:通过正向的和反向的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以更

大的热情参与到培训中来。

5)讲究实效的原则:注重培训迁移,学以致用,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结合员工的年

龄、知识、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具有明确目的的培训,确保培训收到实际的效果。

6)效益原则:在实施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在确保培训效果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培训的方式方法,采取适当的培训措施,以期获取最佳的培训效益。

5、简述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联系: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绩效考核才能为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提供资料,以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增强针对性,最终帮助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

区别:1)前者只是后者这一完整系统的一部分;

2)前者注重结果,后者注重过程;

3)前者侧重于回顾,后者具有前瞻性;

4)前者注重成绩的大小,后者注重能力的培养。

三、论述题

1、详细阐述绩效考核的方法:

1)比较法:是一种相对考核的方法,通过员工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得出考核结果,主要包

括以下几种方法。

A个体排序法:也叫做排队法,就是把员工按照从好到坏的顺序进行排列。该方法适用

于人员比较少的组织。

B配对比较法:就是把每一位员工与其他员工一一配对,分别进行比较;每一次比较时,给表现好的员工记“+”,另一个员工就记“-”。所有员工都比较过以后,计算每人“+”的个数,依次对员工作出考核,谁的“+”多,谁的名次

就排在前面。

C人物比较法:就是在考核之前,先选出一位员工,以他的各方面表现为标准,对其他

员工进行考核。

D强制比例法:首先确定出绩效考核结果的等级,然后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确定出各个

等级的比例,最后按照这个比例,根据员工的表现将他们归入不同的等

级中去。

2)量表法:就是指将绩效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制作成量表,依此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A评级量表法:在量表中列出需要考核的绩效指标,将每个指标的标准区分成不同的等

级,每个等级都对应一个分数。考核时考核主体根据员工的表现,给每个指标选择一个等级,汇总所有等级的分数,就可以得出员工的考核结

果。

B行为锚定评价法:是利用特定行为锚定量表上不同的点的图形测评方法,在传统的评

级量表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评级量表法与关键事件法的结合。

C行为观察量法:在考核各个具体的项目时给出一系列有关的有效行为,考核者通过指

出员工表现各种行为的频率来评价他的工作绩效。

D混合标准测评法:通过编制混合标准测评量表,用许多组概念上相容的描述句描述同

一考核项目的高、中、低三个层次。

3)描述法:考核主体用叙述性的文字来描述员工在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方面的优缺点,以及需要加以指导的事项和关键性事件等,由此得到对员工的综合考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关键事件记录法,即通过观察,记录下员工完成工作时特别有效和特别无效的行为,依此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

2、详细阐述人力资源职位评价方法:

职位评价是指借助一定的方法,确定企业内部各职位相对价值大小的过程。其方法如下:

1)排序法:(适合那些规模小、结构简单、职位较少的企业)

A直接排序法:根据对职位的总体判断,按照重要性或者对企业贡献度的高低顺序将职位依

次进行排列。

B交替排序法:首先从待评职位中找出价值最高和价值最低的职位,然后从剩余的职位中找

出价值最高和最低的职位,如此循环,直到把所有的职位都排列完毕为止。

C配对比较法:将待评的职位进行两两比较,以最终比较的结果对职位做出排序。

2)归类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职位归入事先确定好的职位等级中的职位评价方法。步骤:首先,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出职位等级的数量;

其次,要选择报酬要素,根据报酬要素界定各个职位等级的定义;

最后,根据各个职位的职位说明书,对照确定好的标准,将职位归入与等级定义相同

或最相近的职位等级中去。

3)要素比较法:即根据不同的报酬要素对职位进行多次排序。

步骤:a.确定报酬要素;

b.选择典型职位;

c.按照每一个报酬要素,对典型职位进行多次排序,有几种报酬要素,相应地就要进

行几次排序;

d.确定每一典型职位各报酬要素的工资率,并且依此对典型职位再次进行排列;e.剔除不合理的典型职位;

f.确定其他职位的薪酬水平。

4)要素计点法:根据各个职位在报酬要素上的得分来确定它们价值的相对大小。步骤:a.确定报酬要素;

b.对每个报酬要素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并且对报酬要素和各个等级的含义做出清晰的界定;

c.确定各个报酬要素及其内部各等级的点值;

d.进行评价。

3、详细阐述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理论:

A、内容型激励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们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按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的。

2)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三种:

生存需要: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

关系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

成长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

对此,管理者必须首先明确员工的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及员工最希望得到的是哪些需要,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来满足员工的这些需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员工的动机,发挥激励的效果。

3)双因素理论:又称作“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激励因素是指是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保健因素是指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该理论启示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必须要区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于保健因素不能无限制地满足,这样做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应当更多地从激励因素着手,满足员工在这方面的需要,这样员工才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

4)成就激励理论:认为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还有权力需要、归属需要、成就

需要。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掘和培养员工的成就需要,给员工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从而使员工具有内在的工作动力。

B、过程型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激励的效果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即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或M=V*E

2)公平理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当一个人取得报酬以后,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还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因此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应力求公平。

3)目标理论:激励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目标的明确度和目标的难度这两个因素。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1)强化理论;对行为进行改变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实现,即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衰减。

D、综合型激励理论

1)勒温的早期综合激励理论:B=f(P*E)

B表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P表示个人的内部动力E表示环境的刺激 这一公式表明,个人的行为向量是由个人内部动力和环境刺激的乘积决定的。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重点 篇3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

(1)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建立了新中国。

(2)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及如何解决),以及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是发展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

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⑵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1.从根本上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四、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的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一,经济上,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三,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四,国际环境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五、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

2、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4、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5、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948年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来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直接目标是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根本目的前提,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有力的同盟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最基本动力:无产阶级。最广大动力:农民中的贫农。

[注:农民以外的个体劳动者即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革命者两方面。由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即使在五四运动后开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八、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2)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

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重点 篇4

1、巴纳德系统理论:

第一、巴纳德认为组织的知识和经验包含着各有用途且相互补充的三种类型:一是有关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行为的经验和知识。需要个人去亲身体验。二是有关特定组织的实践方面的经验。三是有关超越具体组织的普遍通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二、组织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组织已是一个不同于原有各组成的组织结构。

第三、组织要形成为一个整体,就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1)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2)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3)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信息交流居于中心地位,组织中的其他两个条件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才能连通起来。

2、啤酒游戏简介:该游戏是生产与分销单一品牌啤酒的产销模拟系统,参加游戏的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在游戏中他们主要对自己的库存进行管理,即每周做一个订购多少啤酒的决策,库存决策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费用最小化)。

3、啤酒游戏目的:此游戏考察了供应链成员在信息不共享、交货期不确定的情况下所做出的理性决策对供应链系统行为造成的影响。在该游戏中,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成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即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不断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下降。

4、啤酒游戏的启示:

(1)、有些小组物流供应顺畅,总成本很低,有的小组则在每个都负责尽职的情况下,出现了大范围的缺货或者库存,这也正是这个游戏令人称道之处。对供应链竞争的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供应链竞争的核心意义在于,供应链厂商之间必须高度协作与同步,才能整体上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各个厂商如果仅仅为自身利益进行决策,不重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整体价值,则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利益受损。

(2)、战略联盟意味着上下游厂商之间通过高度的信息沟通,共同确保物流供应的同步,降低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价值浪费。对于每个小组而言,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共享,将会大大提高整个供应链厂商之间的协作程度,共同降低库存和滞发成本。竞争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之间孤独竞争,更为全面的应该是他们所处的两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为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供应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3)、一个知名企业的成功,其实代表着一条物流增值与供应链上数家乃至数十家企业的共同成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改变传统的企业竞争眼光,更加重注上下游产业的协作与同步计划,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浪潮中占领制高点。

(4)、结构影响行为。从这个啤酒游戏的教训可知,结构会影响系统的总合行为。不同的人,置身于相似的结构当中,倾向于产生相似的结果。但是,参与系统的各个份子,常常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能针对眼中所见的local信息,做local的最佳决策。不幸的,每个人的local最佳决策,不见得会使得系统的global最佳决策。像啤酒游戏里头,不管是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所能接触的local信息,做出最符合本身预期的善意、果决、最佳决策,但结局却是~~~能怪罪任何一个份子吗?

(5)、经济学里,有一个(存货加速理论inventory accelerator theory),正是用来解释这种(需求小幅上扬,却导致库存过度增加,进而引起滞销和不景气)现象的商业景气循环理论。

(6)、通过这个游戏,圣吉揭示了工商管理中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影响。游戏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整体结构中的一个点,而销售关系就像是一条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如果当事人只看到自己这一点,系统就会发生整体的恶性循环。由此出发,圣吉论证了系统思考的重要性。

(7)、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的路径,是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扩大自己的眼界,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能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样,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游戏带来的振荡。

5、传统方式下政府信息传递的特征:

①逐级的信息交流。

②从上到下单向式信息交流居多。

③时空差别的、非同步的信息交流。

④面对面式的、签章式的信息交流。

6、基于ICTS下政府信息传递的特征:

ICTS能实现政府政务信息直接的、网络化的、互动式的和分布式的交流。

①实现同步、直接和双向信息交流。

②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式信息交流。

③实现异地、全天候和无人值守式交流。

④实现非接触、非现场分布交流。

⑤实现信息的实时分析和决策支持。

7、成熟的电子政务的特征:

①以公众为服务中心。②顾及所有人。

③无处不在。④无缝整合。

⑤开放的政府。⑥响应的政府。

⑦变革的政府。⑧集成的政府。

8、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性要素:①有效性、真实性。②机密性。③数据的完整性。④可靠性和不可抵赖性。

9、CRM(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

①CRM解决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与客户的“接触”,搜集客户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②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

10、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提高效率;拓展市场;保留客房。

11、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

①销售管理与支持。②营销管理与支持。

③客户服务与支持。④计算机、电话、网络的集成CTI。

12、电子商务的体系结构:网络基础→安全基础结构→支付系统→电子商务业务

13、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体系:基本加密算法→安全认证手段→安全认证协议

14、基本加密算法:

①对称密钥:加密解密相同;

②非对称密钥:加密解密不相同,一个公钥,一个私钥。先用公钥对文件进行加密,然后发送,用私钥进行解密。

15、安全认证手段:①防篡改系统,数字摘要。②数字信封(特定收信人,采用对称密钥加密)。③数字签名。④数字时间戳。⑤数字证书。

16、门户网站:这里是一个Web应用框架,它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并建立企业对客户、企业对内

部员工和企业对企业的信息通道, 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

17、流程管理模式的特点:(l)组织结构优化(2)注重过程效率(3)注重过程控制(4)突出管理的服务本质(5)建立新型内部关系(6)强调明确管理目标(7)强调信息工具的重要性。

18、流程再造: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性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性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BPR被称作是“恢复美国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哈默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四大管理宗师”之一。)

19、政府流程最为重要的属性是:约束性、确定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20、政府流程:是指政府在实施管理时,为达成特定目标所经历的、体现工作规律的稳定的活动步骤的集合。

21、电子政务的价值:交流更畅通,行政更高效,成本更节省,协作更延伸,用户更满意。

22、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实指国家公共部门为了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开发信息资源、重组组织结构、创新公共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的方式,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23、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的两个区别:

一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上的区别(根本的);

二是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的区别(形式上的)。

24、数字鸿沟:也叫“信息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存在相当的差距。

25、怎样解决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将加剧贫困和不公平现象,因此,必须消除数字鸿沟。

(1)在全国建立信息中心,以保证所有想上网而不具备条件的人都能上网;

(2)政府为低收入提供微机贷款;

(3)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为鼓励人们以电子化的方式纳税。

(4)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民上网,保证公众在家、在工作单位及社区都能接入互联网。

26、“三网一库”:

三网:(1)机关内部办公网,简称“内网”,是各个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办公局域网。

(2)办公业务资源网络,简称“专网”,承载全国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政务资源信息库,为政府运转提供最主要的信息服务和业务协同支撑环境。

(3)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简称“外网”,建立在公共通信平台之上,通过应用支撑平台与公共互联网络实现接口,并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外网实现安全的互联和信息交换。一库:政府各部门共建共享的包括党务、政务和行业部门业务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

27、协同政务:是指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通过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来整合政府资源,重组政务流程,实现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网连网”、“网套网”、“一站式服务”形成一个虚拟的网上政府,最终实现政府跨部门、机构、行业的协同工作,以便更大程度地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和作用,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28、不开展协同政务会出现的问题:

(1)电子政务建设中各自为政、产生信息孤岛现象。

(2)由于信息不通,可能大量重复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成本。

(3)信息不通,出现系统漏洞,如:有的企业虽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但没有在税务

部门登记注册,以偷逃税款;有的老人死了好几个月甚至几年,在公安部门注销了,但没有在社会保障部门注销,其家属依然领着退休金或养老金。

(4)民众办事还是要跑多个部门,政府办公效率没有显著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失去意义

31、协同政务的例子:

(1)美国联邦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提出了“让人们点击3次鼠标把事情办完”的口号。

(2)某市的项目审批:企业办事员在“项目集中受理中心”网站填写各种申请表格,并把项目申请书以及各种证件、单据递交政务系统,系统自动进行任务分解,并把相关材料发到各部门,由它们协同完成审批任务。

32、“一站式”服务与协同政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一站式”服务不是协同政务,它只是协同政务模式提供的一种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只是协同政务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它与电子政务最大的区别是,协同政务是一个具体的服务框架,也是政府办公将要实现的目标。“一站式”服务作为一种操作方式,无法向协同政务那样从整体构造政府办公流程,只是从局部实现这个流程。

33、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是介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软件之间的一类软件,中间件位于客户机/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对于相连接的系统,即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接口,但通过中间件相互之间仍能交换信息。

34、出了什么问题才出现了中间件技术,它有什么作用?

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政务系统建设中,不同政府部门的服务器经常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管理采用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开发使用不同的开发工具,为了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共享,必须使用中间“媒介”,即使用中间件把不同系统整合起来。

作用:中间件技术可以将不同时期、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软件集成起来,彼此像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协调工作,并且中间件技术开发简便、开发周期短、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因此中间件技术成为了政务系统互通互联、协调工作、和消除“信息孤岛”有效的方式。

35、为什么要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1)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

(2)中国所辖范围跨度大,机构多,如果都各自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也不利于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3)如不采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法,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后果则难以想象。

36、政府知识管理:

政府CIO,政府部门首席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政府CIO,是一个在政府部门中负责信息技术系统(包含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系统)战略策划、规划、协调和实施的官员。CIO的主要职责是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的整合。

37、数据仓库: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是一个面向主题的(Subject 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d)、相对稳定的(Non-Volatile)、随时间变化变化(Time Variant)的数据集合。

38、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抽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步骤:查找资源信息、选择和预处理、模式识别、模式分析。

39、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含义:从动态上讲: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是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具体指由政府高级管理层和高级信息管理层,从政府自身及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政府治理范围的全局出发,以政府的核心工作和关键问题为重心,为政府系统确定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整体建设目标、战略和资源计划,勾勒电子政务系统总

体结构,和系统各部分逻辑关系,遴选系统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等一序列过程。从静态上讲: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是指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针对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实现途径所做出的综合部署,一般表现为指导性政策文件。

40、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把整个政府看作一个整体,在各个局部系统进行总体架构的分析和设计,从而让各分系统有统一的标准和语言、业务、技术参照。通过顶层设计架构,各分系统就能知道如何与其它系统共享信息或共同操作,从而解决跨部门合作。

41、电子政务建设的两种模式:

(1)自主模式:电子政务自主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投资建设属于自己的主服务器和电子政务系统来实现内部业务和公众服务电子化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中,系统的产权属于政府,同时设备的采购、网络的建设、系统的运营和维护全部由政府主导完成。

(2)电子政务外包模式:电子政务外包是信息工程和技术外包的一种方式,指政府部门与专业外包服务提供商(ASP)签订信息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合同,政府部门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日常运行维护以及相关服务等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的外包服务提供商(ASP)完成的一种管理运行模式。

什么情况下使用:自建与外包相结合。中央政府以自建为主,地方政府以外包为主;内部业务以自建为主,公众服务以外包为主。

各自的优缺点:自主的完全属于政府,财政压力大,系统维护外聘成本高,工作任务繁杂,安全性高,但是易导致信息不沟通信息孤岛形成;外部多方融资,充分利用资源,技术稳定先进,安全性不高,但信息能共享。

42、电子政务规划的效力: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43、数字时间戳:是用来证明消息的收发时间的。用户首先将需要加时间戳的文件经加密后形成文档,然后将摘要发送到专门提供数字时间戳服务的权威机构,该机构对原摘要加上时间后,进行数字签名,用私钥加密,并发送给原用户。

4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背景:(1)电子政务的世纪效果与轰轰烈烈的建设局面反差强烈。高投入低产出让政府反思。(2)公众对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5、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应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估。

46、从哪些方面进行绩效评估:

第一、电子政务业绩,主要表现为电子政务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电子政务效率,电子政务效率反映的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的电子政务活动所得的劳动成果、社会经济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例关系。

第三:电子政务效能,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所产生的产品和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水平。第四:电子政务的成本,即实施电子政务所占用和耗费的资源及其程度。

47、电子政务绩效评估: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及结果法案》,以立法形式确定了绩效评估的地位。

48、RSA算法: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重点 篇5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因为在邓小平理论中:

(1)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论断(9个方面、16条),特别是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等,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方针、纲领、路线、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三个面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5、为什么说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1)因为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必须随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才是科学的理论。

(2)因为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学的理论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给

实践以正确的指导。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着十分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党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及领导方式与时俱进,必须使自己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人民的利益,从新的实践出发,对自身工作思想的新探索和新要求。

6、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8、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9、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的保证。,(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增强综合国力、接收时代的挑战的需要。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产生极重要的作用,因为:

(1)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武器。

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因而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

想。

11、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1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4、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5、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1)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2)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4)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6、为什么要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7、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泛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发送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8、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19、试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总的指导原则和要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 重点。

教育和法制是搞好道德建设的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0、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

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1.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22、怎样理解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指资本组织形式和资产的经营方式可以多样化;

(2)公有制的资本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3)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4)多样化的形式有利于筹集、扩充资本金,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努力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

26、十七在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27、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

(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28、“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29、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性及其任务。

重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主要任务:

(1)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3)依法治国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并且要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以及按照“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31、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对外开放就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接互补,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衔接。(2)对外开放是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3)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的深刻总结。

(5)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32、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是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

(5)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这个宗旨?

邓小平将争取世界的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首要任务”,并认为我们确立的政策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提出这个宗旨是因为: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

流。

(2)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3)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发展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还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大,一国经济的发展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至同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共同发展成为各国的一致利益。

3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是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37、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的统一

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和谐”是指社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的。

3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邓小平领导我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总结,提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并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新的经验。这些实践和新的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

39、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

(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反把握,也反映了对

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0、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继承、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3)“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手脚,大胆地试验。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

4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理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其目的冲破偏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实理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个领域。

42、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4、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为什么要实行劳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5、为什么说中国搞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5)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46、什么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分配原则,它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47、经济全球化整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机遇?

(1)经济全球鞋化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我国资金不足提供了便利;

(3)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4)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我国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

48、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一方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

(2)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

(3)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49、简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是和

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50、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是什么?

(1)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开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2)明确定义两岸关系的现状,提出“反独”、“遏独”是当前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

(3)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框架;

上一篇:酒文化博物馆设计下一篇:述职报告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