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五六单元练习(共11篇)
一、听力10分
1、听写词语四个:(翱翔
沐浴
帐篷
瞬息万变)
2、根据短文回答问题。短文 暖
初春某个假日的下午,我在储物间整理一家人的冬衣。九岁的女儿安娜饶有兴趣伏在不远的窗台上向外张望,不时的告诉我院子里又有什么花要开了。
这时,我无意中在安娜羊绒大衣两侧的口袋里各发现一只手套,两副一模一样。我有些不解的问:“安娜,这个手套要两副叠起来用才够宝暖吗?”安娜回过头来看了看手套,明媚的阳光落在她微笑的小脸蛋上,异常生动。“不是的,妈妈。它暖和极了。”“那为什么要两双呢?”我更加好奇了。她抿了抿小嘴,然后认真的说:“其实是这样的,我的同桌李飞买不起手套,可是她宁愿长冻疮,也不愿意去救助站领那种难看的土布大手套。平时她敏感极了,从来不接受同学无缘无故的赠送的礼物。妈妈买给我的手套又暖又漂亮,要是李飞也有一双就不会长冻疮了。所以,我就再买了一模一样的一副放在身边。如果装作糊涂多带一双手套,李飞就能欣然戴我的手套。”孩子清澈的双眸像阳光下粼粼的湖水,“今年李飞的手上就不会生冻疮。”
我欣慰地走到窗边拥抱我的小天使,草地上一丛兰花安静地盛开着,又香、又暖。(1)文中写到的人物有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我无意中发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0分
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
我们的第一堂英语课排在3月2日,谁知3月1日,从报纸上一行冰冷的触目惊心的文字中,我们惊悉冰心老人与世长辞的噩耗。吴青老师还能照常给我们上课吗?早就听闻吴青老师与母亲感情很深,承受着刻骨切肤的丧母之痛,她是不会来了。
带着种种的猜测与疑惑,我们仍然准时做在教室里。11点整,一个娇小但挺拔的身影走进了教室,平静的面容,平静得让我们发现不了什么,惟有她左臂上的黑纱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刺痛了我们的心。
是她,是吴青老师!
刚才还有说话声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吴青老师从容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开始自我介绍。她声若洪钟,字正腔圆,那流利而纯正的美国英语令我们一下子为之折服,羡慕不已。接着,她就上课纪律,教室卫生等向我们提了几点要求,然后缓缓问道:“你们能承诺吗?”我们齐声回答:“我承诺。”她用略带赞许的目光望着我们说:“既然你们承诺,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因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诚实。”
因为这学期口语采用了新课本,吴青老师对课本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听着她如同行云流水的讲述,我们几乎忘记了冰心老人的辞世。
介绍完课文,这堂课也临近尾声民,吴青老师收敛起笑容,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已知道了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我绝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而耽误工作,我们家的传统就是‘人走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当年我父亲吴文藻去世时也是如此。我母亲坚信‘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她热爱孩子,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透过朦胧了双眼的泪花,我仿佛看到冰心老人也站在我们的讲台上。这位老人非常平静地看待生死
曾说出 人间的葬礼是天上的婚筵
这般通透豁达 大彻大悟的话来
吴青老师能够把悲痛化为力量
不正源自她母亲的精神吗
谈到动情处,吴青老师禁不住哽咽了,忽然间老师仿佛记起了什么似的,抬腕一看表,重又微笑着说:“这堂课结束了,刚刚一席话耽误了大家吃饭,对不起了。记住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下课。”
吴青老师走了,可我们还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坐了很久很久。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2分)
2、把第7自然段的标点补上。(2分)
3、解释词语(4分)
行云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鸦雀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青老师的母亲是_____________,除了本文写到的,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吴青母亲的情况、事迹呢?简要写一写。(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划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3-6小节,说说丧母之后的吴青老师是怎样像平常一样上课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吴青老师对母新去世内心是非常沉痛的?至少写出二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吴青老师为什么能忍住丧母之痛给我们上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我们还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坐了很久很久?我们会想些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了这篇章后,请你谈谈对吴青老师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积累与运用
1、成语填空6分
谆谆教()
()然开朗
白璧微()()声()色
开()节()
()()相照
2、修改病句4分
(1)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2)我决心努力克服学习中不好的坏习惯。
3、对对子3分
麦穗对()
朝阳对()“野旷天低树”对()
4、填空7分
(1)这篇课文中许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中_________________的沈老师;《月光启蒙》中________的母亲;《半截蜡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母子三人。(3分)
(2)花儿和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下,就会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舒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哎,你怎么又不做作业了?这样学习怎么可能进步?”王老师_______地对小明说。(1分)
四、作文
题目:我想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一、荒山野岭 荡漾 裸露 寂寞 枝繁叶茂 歌谣 滋润 咆哮
二、1.示例:莺歌燕舞 枝枯叶落 海枯石烂 比比皆是 绰绰有余 彬彬有礼 2.示例:露出 折磨 清澈 热闹
三、示例:星辰 风雪 高歌 鲜花 风雪 汗水
四、秋天,树叶仿佛是一个会跳舞的精灵,从树上翩翩飞舞而下。
五、1.撒一路欢笑 荒山野岭进军踏 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了我们的双脚
2.荒山野岭 青山碧岭 浑浊咆哮 碧波荡漾 翻天覆地
3.示例:多年以后,曾经的荒芜山岭变作了青山碧岭。曾经幼小的树苗渐渐枝繁叶茂,变作了参天大树,引来无数鸟儿在树枝上搭窝筑巢。清晨,鸟儿啁啾着迎来第一缕阳光;傍晚,鸟儿们又在最后一缕余晖中归巢。每当一阵风吹过,便掀起阵阵林涛,哗啦啦得响。荒山化林海,只见得碧波荡漾,让人们激动不已:山岭的春天终于来了。因为植树活动改变了环境,绿化了祖国,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让祖**亲又多了一片绿色。
[拓展提高]
六、1.(1)(2)(3)(4)
2.产生氧气 净化空气 防水土流失及增加土壤肥力 涵养水源 向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繁衍的场所 产生蛋白质 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
3.乌尔 楼兰 尼雅 这样写的好处是,用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人类的生存少不了树,增强说服力。5 8 13 14 23 答案提示: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地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护林工程迫在眉睫。
4.提示:拟写微博应该结合所读的短文,可运用举例子或列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所学课文中的诗句形式,来号召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立即行动起来。
七、示例: 暖
流 [同步练习]
一、téng:滕 腾 藤 cuò:错 挫 措 shì:轼 试 拭 和蔼 琼楼玉宇 千里共婵娟
宫阙
二、1.E D C A B 2.A B
三、1.从心里,或真心 江主席是学工程的,没想到他对古典文学如此熟悉,我怎么能不佩服他?
2.内容:江泽民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和学生一起吟诵古诗词的事。方法:叙述性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时间归纳。
四、1.(1)和蔼地 : “ ? ”
(2)高兴地 : “。” 激动地 : “ , ,!”
2.诗 词 曲 宋词 3.江主席在南开大学看望师生,他对下一代的关怀以及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让师生们心中感到温暖无比。
[拓展提高]
五、1.备受 惊喜
2.(1)“很累似的” 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4.文中有两处“我”与母亲的对话描写。第一处母亲询问“我”“干什么”时,从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中,看出了母亲内心的孤寂。从母亲问“我”“不累吗”和第二处让“我”“闭着眼睛歇一歇”则反映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总之,母亲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位疾病缠身、内心孤寂却只担心孩子“累”坏身体的慈母形象
5.不能不写,这两段插叙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里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6.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思对即可)只拣儿童多处行 [同步练习]
一、yǐ:已 倚 以 yíng:莹 迎 营 盈 lán:婪 篮 栏 斓
二、1.② E 2.① D 3.① D 4.③ F
三、1.琳琅满目 2.人山人海 3.车水马龙 4.成群结队 5.千奇百怪 6.五彩斑斓
四、(一)1.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处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颐和园 大魔术匣子 孩子们 小天使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从颐和园挤出来的场景。
2.满 去颐和园游玩的孩子多 摩肩接踵 人头攒动 人流如潮 3.春风,在春天的感召下会顽皮地在林间跳起欢快的舞蹈。
(二)1.花儿 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 2.花儿 看花的人
3.欢唱活泼,有旺盛的生命力 4.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五、1.xian jin 2.(1)明艳的花 成功 人们获得成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源于奋斗和牺牲。
(2)提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
(3)示例:沙漠中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白杨树。
3.示例:参天的树,人们只赞叹于他现时的挺拔!然而当初他的种子,包裹了期待的眼神,沾满了挣扎的血迹。[拓展提高]
六、示例:是的,婴儿的嫣然一笑,很纯净,很温暖。4 早 [同步练习]
一、酿雪 蔬菜 绣像 冰清玉洁 花瓣 朴素 润泽 笔墨纸
二、1.(1)B(2)A(3)C(4)C(5)A 2.(1):、、、、。(2)。、、,、。,。、、。《 》 《 》《 》 《 》。
三、(一)1.蜡 chéng jǐ 象 预示
2.梅花开的茂盛;梅花有冰清玉洁的韵致;梅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梅花在二十四花中开 的最早。
3.由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以花喻人写出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可贵品质。
(二)1.宝贵 繁忙
2.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惰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3.总起 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4.(1)“惊人”说明了鲁迅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惜时如金;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5.(1)为正义而死
(2)意外死(3)未成年而死(4)古代皇帝死亡 [拓展提高] 四、二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并不是不够用,而是我们没有合理利用。5 古 诗 两 首 [同步练习]
一、值得 植树 木屐 技术 柴扉 非常 墙壁 蔷薇 蔬菜 疏远 离开 篱笆 未开 期末 扣下 叩门
二、1.C 2.B
三、1.示例:喜欢明媚的春光,让我感到了花儿的芳香,感到了泥土的气息,感到了春风的吹拂,感到了生命的活力。
2.示例:考场上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很清楚。不少同学紧张的大汗淋漓。
四、1.应该爱惜 轻轻地敲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被别人 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
2.飞快 跑 一个儿童奔跑着在追一只黄蝴蝶,那一只黄蝴蝶飞进了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五、1.宋代 叶绍翁 遇到 失落 明朗 柴扉 不开 一枝红杏 浓郁春意 对春天的喜爱 2.暮春 未成阴 菜花 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拓展提高]
六、1.春季 傍晚 鹅湖山下 祭祀土神 兴高采烈,沉醉于丰收喜悦中
2.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3.农村生活 4.繁荣景象
5.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园,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6.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丰衣足食 兴高采烈 第一单元练习
一、1.耀眼 价值 籍 促膝谈心
2.读经典的书就是和杰出的人在对话,通过阅读经典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想法。
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二、xiān pàn dàng fēi xì hé xì zǎi
三、1.(1)D(2)C 2.(1)C(2)A 3.(1)C(3)B
四、1.示例:奶奶,学校号召我们捐款救灾,你能给我五块钱吗? 2.示例:但是题目的难度较高。3.将第一个她改为潘影
4.示例:避风的港湾 倍觉温暖 轻舞飞扬的老歌
充满怀念
五、1.看书、看报、上网 2.假冒伪劣商品 名牌商品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4.只捡儿童多处行 在冰心奶奶眼中,儿童活泼可爱、生机勃勃,就如同春天,看到儿童就仿佛看到了美丽的春天
六、2 3 1 5 4
七、阿姨,你们好,大家不要为一点小事伤了和气,你看你们在这里争吵,来来往往的人都看着呢,多不好呀,彼此多担待点。
八、(一)1.不可以,“禁”表示禁止,对美林过敏者不能用;而“慎”表示慎重,而非所用人不能用。调换之后,意思全变了,若患者按此说明使用,将会危害身体健康。2.C
3.因为本药味甜,有芳香,小孩会喜爱喝;本药用量上有限定,而且还有较多禁忌和副作用,为了避免孩子误喝,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要放到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
(二)1.(1)显现或表现(2)很
2.(1)总领全文 “的”字不能删,“的”字在句中起强调“海滨”的作用。(2)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 夜色加浓
(3)霞光 灯火 漫步沙
(4)比喻 星星 承上启下;为与下文海面上的灯光互相辉映埋下伏笔
一、根据拼音,写出同音字。
1、zào急()干()创()
2、lì鼓()()史()书
3、fàn模()()碗罪()
二、词语练习。1、把词语补充完整。
奇珍()()骇浪心悦()()通好()于途千帆()()问俗星罗()布2、照例子,写词语。
(1)例:安静(安安静静)()((2)例:奶牛(牛奶))(3)例:研究(研究研究)()(3、比较组词。
虚()辨()历()惨()虑()辩()厉()掺()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
驱赶驱逐追赶
1、货舱上的老板在咒骂,()纤夫,激起纤夫强烈的不满。
2、下课后,在操场上互相()打闹,很容易出危险。既然„„就„„不但……而且……尽管……还是……1、()风雪很大,()阻挡不了爷爷晨练的决心。3、()你订了学习计划,()应当按着去做。
四、在原句子上用符号修改病句。
1、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王老师被光荣地评为“模范班主任”的光荣称号。3、《小学生数学报》和《少年画报》这两种报纸我都很爱看。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生动记叙了盲人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的精神。2、《郑和远航》较详细地介绍了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和。
3、《史记》是代的文学家、史学家用了年完成的一部万字的辉煌巨著,记载了从到一共年的历史。
六、理解运用。
1、+ + + =()×()。一个数的 是9,这个数是()。
2、×5表示(),12的 是多少列成算式是(3、根据 × =,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是()和(4、300千克=(分米=()吨 50平方分米=()厘米
15时=()。)。)平方米)天
5、千米的 是()千米,是 的(——)。),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倒)。)分米2,体积是()分米3。)分米,它的表面积
6、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数。15的倒数是(),的倒数是(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为48分米,它的表面积是(8、一个长方体长10分米,宽6分米,高4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是()分米2,体积是()分米3。
9、12×()= ×()= ÷()=1。
10、把一个长16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锯成4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体,表面积至少增加了()平方厘米,每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1、8÷A中,当A()时,它的商大于8,当A()时,它的商小于8。
12、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486平方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二、我是小法官。正确的打“√”,错的打“×”。(5分)
1、一个数乘以比1小的数,它们的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2、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它们的商一定小于这个数。()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它的表面积也扩大3倍。()
4、0和1除外的所有自然数的倒数都比1小。()
5、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我能给它们找家,填正确的番号。(6分)
1、()的倒数大于它本身。A、真分数 B、假分数
C、带分数
D、0和1
())平方厘米。
2、甲数的 和乙数的 相等,那么甲数和乙数相比,()A、甲等于乙 B、甲小于乙 C、甲大于乙 D、无法比较
3、a(a不为0)除以 的商()。A、大于a B、小于a
C、等于a D、无法比较
4、的倒数的 是()A、B、C、D、5、把一个长9分米,宽8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木块截成3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木块,它的表面积最少增加(A、40)平方分米。
C、180
D、160 B、288
6、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如果棱长扩大2倍,那么扩大后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A、300 B、600
C、250
D、400
四、填表。(6分)长 宽 高 棱长总和 表面积 8厘米 5厘米 2厘米 4分米 4分米 4分米 10厘米 6厘米 80厘米
五、计算。(24分)
1、我会正确计算。× × 32÷
2、解方程。x=24
六、在()里填上“>”、“<”、“=”。(6分)×()÷()9×()9 ÷()
×()× 15×()÷ x÷ =
÷x= x=15 36×
×
÷ ÷ ÷5
七、列式计算。(12分)
1、什么数的 是 ?
2、千米的 是多少千米?
3、一个数的 是24,这个数的 是多少?
4、的倒数的 是多少?
八、解决问题。(26分)
1、六(2)班庆祝六、一节做红花100朵,做的黄花比红花少,做黄花多少朵?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3米,宽和厚都是3分米,把它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3、红艳超市运来橘子和苹果两种水果,其中橘子有240千克,正好是苹果的,运来苹果多少千克?(用方程解)
4、王师傅要用玻璃做一对长9分米,宽6分米,高4分米的鱼缸,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5、一只老虎的体重是360千克,一只鸵鸟的体重是老虎的,是一只企鹅的,一只企鹅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呢?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设计理念】
长征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 学生在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及体会长征精神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将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情境, 使其感同身受, 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因此,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有助于学生领会全诗所蕴含的意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句, 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若等闲”等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军队, 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句,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 读诗句, 了解长征历程
1.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长征图片) 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现的是什么情景吗? (板书:长征) 是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征就是征程、征途。长征就是长长的征途、漫长的征途。
2.初解长征
(1) 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搜集资料, 了解长征。
(2) 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及相关图片,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路线。
(3)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一首 (简介“七律”) 。
3.初读诗歌
检查通读情况, 相机纠正字音。再读诗句, 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清楚诗的韵脚。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让学生简介长征的知识,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是促进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品诗句, 想画面, 感受长征艰险
1.通过刚才的了解, 长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充满艰险)
2.诗句中有很多词句写出了长征的艰险。自由读一读, 画一画。
3.交流
(1)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逶迤”呢?读到这些词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连绵起伏的山岭绵延万里, 红军战士穿梭其间, 一边防备敌人的追击, 一面又面临险恶的环境。)
“乌蒙磅礴”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高大巍峨的乌蒙山, 山势险峻, 头顶苍鹰盘旋, 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学生说画面, 教师随手板画: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
这山怎样的险?还是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写的另外一首小诗——
(出示: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在这样的山岭中行走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 (自由交流)
(2)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示金沙江图片) “云崖”说明什么?金沙水拍云崖, 怎么会让人感觉到暖呢? (教师简介金沙江战斗胜利情况: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山峰陡峭, 敌人曾嚣张地说:“这里连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但是红军足智多谋, 一面假装攻打昆明, 把敌人主力部队吸引开, 另一面趁机抢渡金沙江, 等敌人发现上当后, 为时已晚, 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顺利渡江, 他们只能望江兴叹, 我们没费一枪一弹就渡江成功, 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 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 (齐读诗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是怎么回事?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交流)
再读四句诗, 感受长征的艰险。
(3) “更喜岷山千里雪。”看图, 想象红军爬雪山的情景, 他们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怎么理解“更喜”?
4.在漫漫长征路上, 不仅有枪林弹雨, 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 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境。再读读这首诗, 你能读出长征的重重险阻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 诗歌之美在于它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联系自己的积累, 想象长征画面, 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征的险恶环境。学生在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交汇, 接下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水到渠成了。
三、诵诗句, 悟诗情, 体会英雄气概
1.长征这样艰险, 可是毛泽东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长征的艰险吗?他究竟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找找答案, 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
2.交流读书感受
(1) 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1) 哪个词写出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理解关键词“不怕”“只等闲”。
教师追问:他们不怕什么?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他们———不怕!
乌蒙磅礴, 他们———不怕!!
金沙水拍———不怕!!!
大渡桥横———不怕!!!
岷山千里雪, 更是———不怕!!!
(2) 这是什么样的气概? (英勇无畏、不畏惧、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3)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战士们面对万水千山时英勇无畏、藐视困难的气概, 是哪一个? (理解:只等闲)
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请你快速找出来。
(2)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喜”“尽开颜”。
(1) 从“腾细浪”“走泥丸”中你看到了什么?在战士们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就成了——细小的波浪。在战士们的眼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就是———脚底的泥丸。这是什么写法? (夸张、比喻) 看, (教师随手将前面五岭和乌蒙山的板画改为细小的波浪、泥丸样。) 这样的山岭在红军的脚下, 你有什么感觉? (红军战士就像巨人, 就像巨神, 高山峻岭只不过相当于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2) 我听出来了, 山再高我们不怕, 水再深我们也不怕, 我们笑着跨过高山, 这就是英雄, 这就是英雄的队伍。来, 让我们读一读, 感受一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3) 尽管面对的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的水、大渡桥的铁索, 但是, 再艰难的路程我们都走过来了, 你看———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想看:他们喜的是什么? (预设:他们喜的是——连绵的五岭、险峻的乌蒙跨过来了, 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胜利渡过了, 天险大渡桥也没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追击的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 绵延的雪山、布满沼泽的草地都被战士们踩在了脚下。)
多么乐观的战士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们呢?想想看,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当你看到追击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绵延千里的雪山踩在了脚下, 湍急的江水也被抛在身后。此时, 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还会说些什么?
真是“红旗漫卷西风”啊!毛泽东看着欢呼的战士们心情怎样? (学生交流)
毛泽东就是饱含这样的胜利喜悦和革命热情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 (齐诵)
设计意图:列宁说:“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层层推进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 他们就能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其间适时的诵读又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 使其投身其中, 感同身受, 从而使学生感动起来, 最终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心相通, 情情相激。
四、议长征, 传承精神
1.后人这样评价长征——— (出示:“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 是播种机;长征, 是宣传队。”)
它向谁宣言, 在宣言什么?又播种什么? (预设宣言:红军打不垮!我们战无不胜!播种精神:英勇无畏、勇敢顽强、乐观、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挑战。)
2.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课外阅读延伸
1.搜集毛泽东诗词, 特别是长征时期的诗词, 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2.搜集长征故事, 举办一次长征故事会。
圆》-单元测试3
一、单选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1.(本题5分)把圆规的两脚张开4cm画一个圆,画出的圆的周长是()
A.8cm
B.12.56cm
C.25.12cm
D.50.24cm
2.(本题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句.
①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它们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相等.
②李师傅做100个零件,合格率是95%,如果再做2个合格零件,那合格率就达到了97%.
③妈妈今年a岁,比女儿年龄的4倍少5岁,女儿的年龄是(a-5)÷4岁.
④六(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45米,六(3)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41米,小明是六(1)班同学,小华是六(3)班同学,小明可能比小华高.
A.1
B.2
C.3
D.4
3.(本题5分)如果一个圆的半径由2厘米增加到4厘米,那么这个圆的周长增加了()厘米.
A.2
B.6.28
C.12.56
4.(本题5分)在一个圆中,经过圆心可以画()条直径.
A.1
B.2
C.无数
5.(本题5分)要画一个周长是12.56cm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cm.
A.4
B.2
C.1
6.(本题5分)小圆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2分米,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
A.5倍
B.20倍
C.40倍
D.10倍
7.(本题5分)圆内最长的线段是()
A.直径
B.半径
C.不能确定
8.(本题5分)半圆的半径是5cm,半圆的周长是()
A.15.7cm
B.25.7cm
C.11.57cm
D.31.4cm
二、填空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9.(本题5分)一个圆的半径是10cm,这个圆的周长是62.8cm.____.(判断对错)
10.(本题5分)在半径2厘米的圆周长与面积一样大.____.(判断对错)
11.(本题5分)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8cm的圆,圆规两脚尖的距离是____cm,这个圆的位置由____决定.
12.(本题5分)一个时钟的“时针”长10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的尖端走了____厘米.
13.(本题5分)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____都是圆的对称轴,圆有____条对称轴.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一个半圆形的花坛,它的面积是56.52平方米,求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15.(本题7分)一个圆的半径是3分米,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16.(本题7分)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
17.(本题7分)广场的中央有一个梅花形的花坛,外圈是五个半圆形,每个半圆形的半径都是2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学生自由续写。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小诗清新的语句和诗人灵动的思绪。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日常所见,拓宽思路,进行模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三、作业
1.继续收集带“风”字的古诗句,并背诵。
2.续写诗歌。
板书设计:
续写诗歌
练习1 搜集带“风”诗句
背诵带“风”诗句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学生进行比赛 齐读
根据课前准备,组织小组合作背诵。
主备人: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练习1 课型 练习课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诵读理解,感受诗人的心情。 写好钢笔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
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 。
读古诗,齐读古诗。
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学生交流 练习背诵。
集体背诵。
学生读帖
学生书写。 描红
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仿写。
引导学生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吟诵,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领悟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境。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抄写古诗;
写习字册。
板书设计:
题秋江独钓图(题画诗)
王士禛(清代诗人)
独钓的逍遥
九个“一”字
孤独且寂寞 描红
欣赏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 指导学生学会观赏四行钢笔字的整体布局行款,以及每一个字的笔画走势,揣摩其运笔方法,通过仔细描摹,提高写字技能。
主备人: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练习1 课型 练习课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学写毛笔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
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并进行交流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应说些什么,怎么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学生练习毛笔字“花”和“笑”。
1、观察共同点:形状扁平,左右相似。
2、“花”写法提示:草字头先写一笔长横,再写短竖和竖撇,短竖和竖撇左右对称,上开下合。下面的“化”的两撇斜度稍不同,左竖为垂露竖。整个字为方形,上短下长。
3、“笑”写法提示:竹字头左右相似,书写时稍有变化,避免雷同,可以左低右高,左小右大。
板书设计
学会请教
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
学写毛笔字
草字头------花
竹字头------笑 分组练说
每组代表发表讲话
学生练习毛笔字。
通过分组练说,感悟合适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毛笔字每一笔画的形态,以及各部件的写法,提高毛笔字的书写能力。
主备人:费明传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一、因数和倍数
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a×b=c(a,b,c均是非0的自然数)中,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如3×4=12中,12是4和3的倍数,4和3是12的因数。
2.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能说谁是因数,也不能说谁是倍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乘法算式找,有序地写出两个整数相乘得这个数的所有乘法算式,相乘的两个数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2)列除法算式找,用这个数分别除以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它本身的所有整数,所得的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这些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4.表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6的因数:1,2,3,6。
(2)集合法。
6的因数
5.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6.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用这个数依次与非0的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都是这个数的倍数。
7.一个数的倍数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2)集合法。
8.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5或0的数,如5,10,15,20,25,…
2.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2、4、6、8或0的数,如4,10,18,226,…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如10,20,30,…
4.奇数和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5.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6.既是5、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且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5、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三、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1.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像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像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特点。
质数和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质数和合数,只有最小的质数和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3.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只需要看这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数。如果没有,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这个数就是合数。
4.质数、合数和奇数、偶数的区别与联系。
奇数、偶数看个位,质数、合数查因数。除2以外的质数都是奇数,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5.质因数。
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
6.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7.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区别。
质因数是一个具体的数,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数是一个质数;
(2)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分解质因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的过程。
8.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枝状图分解法。如分解合数42,先把42分解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再将分解出的合数再分解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直至所有的因数都是质数为止。最后把每个质数写成连乘的形式,过程如下:
(2)短除法。
①先把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短除号“”里。
②再用合数的质因数依次去除,一般从最小的质数开始,直到商是质数为止。
③最后把每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如分解合数42的过程如下:
分解质因数的书写方法:先写合数,再在合数的右边写等号,最后把每个除数和最后的商用连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如42=2×3×7。
四、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作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可以用列举法分别找出每个数的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再从这些因数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五、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求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可以分别列举出这两个数的若干个倍数,再从中找出这两个数的公倍数;也可以先列举出较大数的若干个倍数,再从这些倍数中找出较小数的倍数,从而找出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易错提示: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方法提示: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得一个数,在表示这个数的因数时只写一个。如在找16的因数时,因为1×16=16,2×8=16,4×4=16,所以16的因数有1,2,4,8,16。
重点提示:一个数的倍数都大于或等于它本身,而因数都小于或等于它本身。
易错提示:个位上是1、3、7、9的数一定不是2或5的倍数。
重点提示:奇数和偶数是通过看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来区分的,同时注意“0”也是偶数。
易错提示:3的倍数也可以是偶数。
重点提示:因为1的因数只有1个,不符合质数、合数的意义,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方法提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和还是合数,关键看这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举例说明:把28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28=7×2×2
重点提示:在分解的过程中,先用合数除以最小的质数2,如果不能除尽,再除以质数3、5、7……
重点提示:短除法是除法的简化,“”是短除符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易错提示:分解质因数时,短除式中的除数和商都不能为1。
重点提示: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几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
重点提示:如果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重点提示: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神奇”主要体现在:这株柳树挺立在青海高原之上,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及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望而生畏”是因为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使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2、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上午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芽。
(1)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再现了这株柳树是怎样与恶劣的环境斗争的。
(2)“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表现了这株柳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复苏过来”、“抽出了新芽”表现了这株柳的顽强不屈。
3、“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句话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这句话总结全文,不仅仅写的柳树,也在写人,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能创造奇迹。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4、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目的是以家乡灞河边的柳柳来衬托、对比青海高原的这株,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三、词语搭配
()的柳树()的蓝天()的云团()的树叶()的精神()的风景()的柳絮
39()的原野 四.补全句子
望而生()()无垠 不可()()卓绝()多姿()古今()天()地
五、用成语造句:
望而生畏——站在华山脚下,它的高大陡峭令我望而生畏。广袤无垠——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开车是件很惬意的事。不可思议——这种现象真是不可思议,连现有科学都无法解释清楚。铺天盖地——乌云铺天盖地涌过来,暴风雨即将来临。名贯古今——
婀娜多姿——垂柳如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风中起舞。
艰苦卓绝——战争年代,革命者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六、组词:
铸()虐()催()诵()桌(涛()虎()崔()涌()卓(祷()虑()摧()通()掉(寿()虚()璀()捅()悼(忍()邃()滞()盟()茬()刃()遂()带()萌()在()韧()隧()鳞()明()存()怯()袤()磷()询()荀()去()裹()粼()旬()殉()
七、正字音
虐.待()卓.越()韧.劲()锻铸.()抑.制()吟诵.()摧.毁()伫.立(急骤.()胆怯.()一茬.()边塞.(跑散.()给.予()婀.娜多姿()艰苦卓.绝()铺.天盖地()相差.
()
40))))))
16、草原
一、篇章整体:
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二、知识积累、拓展
1、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2.含“草”字的成语:草木皆兵、寸草不生、草长莺飞、风吹草动、芳草如茵
3.形容草原大的成语:一碧千里、无边无际、一望无际、一望无垠、广袤无垠 4.形容草原绿的成语:翠色欲流、青翠欲滴、一碧千里、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5.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张灯结彩、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6.形容朋友间深情厚谊的成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情深似海、手足情深、生死之交、情深意重、荣辱与共、亲密无间、同甘共苦、肝胆相照 7.描写草原的诗句:
《敕勒歌》(北朝乐府)《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敕勒川,阴山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苍苍,野茫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风吹草低见牛羊。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重点句段
1、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忍心)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2、“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四、用成语造句:
一碧千里——天空一碧千里,好像与大海连成了一片。
襟飘带舞——蒙古族少女骑在飞驰的骏马上,襟飘带舞,美丽极了。
五、形近字组词:
宣()于()波()颇()离()
喧()宇()玻()坡()璃()渲()吁()破()彼(篱()暄()余()漓()
襟()红()扛()杠()蹄()禁()虹()缸()讧()啼()帝()涩()跤()校()蒂()仞()咬()郊()谛()较()
五、正字音
渲染()迂回()襟飘带舞()羞涩()....拨转()勾勒()目的()蒙古()....干部().
17、麋鹿
一、篇章整体
1、《麝鹿》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麝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2、最大的麝鹿保护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
3、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中华鲟、白鳍豚等。
4、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小说《封神榜》中把它当作姜子牙的坐骑。麋鹿是一种草食性性哺乳动物。它站着的时候,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蹄子宽大,可以在沼泽中行动敏捷,毛色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为棕灰色。
5.含“鹿”字的成语:指鹿为马、鹿死谁手、中原逐鹿 群雄追鹿 6.保护稀有动物的公益用语: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保护稀有动物,人与自然共存。地球上没有了动物,也就没有了活力。
二、习题解答
1.“放养”侧重于自然环境下的自由生长。
“饲养”是说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的精心喂养,所以“生长良好”。
2.“陆续”在文中指麋鹿不断地被人盗往欧洲。“相继”在文中指麋鹿一个跟着一个死去。
三、用成语造句:
悄无声息——猎豹悄无声息地走向正在喝水的野牛。同义词:无声无息 销声匿迹---深秋,曾经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了。漂泊不定——他厌倦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一心只想回家。
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过早的白了双鬓。同义词:流离失所 反义词: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我在父母心目中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在我心目中是无可替代的。
四、形近字组词:
姜()捕()招()召()涉()恙()哺()昭()沼()步()羌()浦()诏()绍()觅()值()沛()悄()销()现()植()市()俏()肖()砚()殖()柿()稍()拔()匿()
肺()消()跋()诺().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知识点1
第一单元复习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多音字:便:biàn(方便)pián(便宜)
踏:tā(踏实)tà(踏歌行)撒:sā(撒娇)sǎ(撒下)
二、重点解释:荒山野岭:没有开发和利用的山岭。
青山碧岭:全是树木的绿色山岭。
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枝叶茂密。
三、填空:1、本文通过植树活动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3、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
4、我国的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
5、积累相关的公益用语。1、植树造林,功在千秋。
2、爱祖国,护绿化,保清洁,爱家园。
3、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
4、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5、天空是小鸟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
2、《只拣儿童多处行》
一、多音字:
只:zhī(船只)zhǐ(只有)看:kān(看门)kàn(看见)
解:jiě(理解)jiè(押解)发:fā(发现)fà(头发)
转:zhuǎn(转学)zhuàn(转圈 尽:jǐn(尽管)jìn(尽力)
二、解释: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座无隙地:形容人多,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浑身解数:全身的本领。
叽叽呱呱:形容说话声音很高。
成千盈百:盈,满。形容人很多。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它把一冬天蕴含的精神、力量,都尽情的释放出来了!
3、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4、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5、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6、在本文中,儿童先后被比喻为小天使、繁花、春光。
7、作家卡片:
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代表作《寄小读者》,这是她在赴美留学期间,将旅途和国外的见闻及感受,陆续写了二十多封信。她的主要作品还有:《春水》《繁星》《小桔灯》…
3、《早》
一、多音字: 正:zhēng(正月)zhèng(正义)
朝:zhāo(朝阳)cháo(朝代)
行:xíng(行人)háng(同行)
二、解释: 冰清玉洁:比喻人的品质高尚、纯洁。
停云小憩:稍稍休息一小会儿。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中的四样。
三、填空。
1、本文是按照方位的顺序来写的。通过写三味书屋,告诉我们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时间,珍惜春天,珍惜早晨,争做“东风第一枝”。
2、本文的作者是吴伯箫。
3、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
4、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
5、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6、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7、作者写蜡梅的用意:作者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鲁迅一生的品德正像蜡梅花一样。
8、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阿Q正传》《祝福》等就是他的主要作品。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他笔下的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
9、顿号的作用: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10、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古诗两首》
一、多音字。应:yīng(应该)yìng(答应)落:luò(落后)là(丢三落四)
二、解释。
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值:逢、遇到。
应:应该。怜:爱惜。苍苔:青苔小 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屐齿 :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树头:树枝头上。
未:没有。阴:树阴。急走:快速奔跑。
三、填空: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风光的赞美。
四、拓展:
1、关于描写春色的诗: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关于描写儿童的诗句: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知识点2
第二单元复习
5、《梦圆飞天》
一、多音字:划huá(划破)huà(计划)
二、易错字: 凛冽 嘹亮 蕴含 震颤 橘红 浩瀚 澎湃
镶嵌 戈壁 伫立 心弦 苍穹 游弋
三、填空:1、神州五号发射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间是在2003年10月5日。
2、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时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3、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4、“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5、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在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神州五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6、各部分朗读的感情:
①第6-11自然段描写了当时的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当时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
②第12自然段写出了中华民族此时的自豪与兴奋,场面惊天动地。
③第18自然段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朗读要语调激昂、声音响亮、充满自豪。
④第19自然段表达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又要表达他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⑤第20自然段在结尾用两句话点明了中心。也写出中国人此时的喜悦与自豪。
6、神舟1-6号发射的年月: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发射;二号于2001年1月发射;三号于2002年3月发射;四号于2002年12月发射;五号于2003年10月发射;六号于2005年10月发射。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一、难读字:zhú luán hé yǔn qián
逐渐 孪生 干涸 陨石 潜藏
二、易错字:诞生 孕育 裹挟 渺茫
三、填空: 1、本文是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了内容的方法,激发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志向。
2、本文很多地方用了猜测,却又一次次注明。又在结尾留了一个悬念。这样写的好处是: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激发读者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读来意,犹未尽,也增强了真实性。
3、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一是陨石或彗星带来的,一是潜藏在一些矿物中的。
4、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5、词语的特殊意思。①家常便饭--本义是指很平常、经常发生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看,是说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四处游荡的碎片,彼此碰撞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事,很平常。
②集体大逃亡--用形象的手法,写出了由于火星引力小,致使火星上表面液态水蒸发变成的大量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
6、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7、《神奇的克隆》
一、多音字: mú yā
一模一样 压条
二、易错字:
生殖 繁衍 马铃薯 细菌平衡
三、填空:1、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2、第1自然段以《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在开头解释克隆的含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初步体会克隆的奇妙。
3、有性繁殖:高等动物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克隆的神奇:①很多植物都有克隆的本领;②单细胞微生物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③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④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⑤挽救一些濒危五种;⑥进行植皮手术;⑦进行器官移植。
5、“制造”--克隆;“配件”--人体器官;“装配”-移植。
6、克隆的历史:1952年克隆蝌蚪成功,1972年基因复制成功,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成功,1996年绵羊“多利”出生,批量克隆老鼠成功,2000年克隆猴子成功。
练习二 一、表示看的词语:一个字的:瞟 瞄 瞥
两个字的:瞻仰 回首 环视 眺望 端详 仰望 凝视 俯视 鸟瞰 四个字的: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二、解释词语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游弋:巡逻(多是舰艇等)
凛冽:刺骨的寒冷。孪生兄弟:同一胎生的兄弟。
家常便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事。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明显。濒临:接近,将要。
风流潇洒:英俊有才,气度大方自然。
气宇轩昂:人的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明。
仪态万方:形容姿态美丽多姿。
威风凛凛:气势庄严,令人生畏。
相貌堂堂:容貌庄严大方。
风度翩翩:举止洒脱,姿态优美。
落落大方:性格开朗,言谈举止自然,不拘谨。
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知识点3
第三单元复习
8、《海伦·凯勒》
一、多音字:
扎:zhā(扎实)zā(包扎)zha(挣扎)
散:san(散文)sàn(散步)
刹:shà(刹那间)chà(古刹)
二、重点解释:
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夜以继日:日夜不停.不屈不挠:形容十分顽强.三、填空
1、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写作等本领,表现了她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2、引号的三种用法:①直接引用;②强调;③特殊含义
3名着便览--《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的人,竟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女子学院。她一生写了14部巨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时隔一百多年,我们穿过悠长的时光隧道,回眸凝视这位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弱女子,我们不由得惊叹:生命的奇迹究竟是如何诞生的?翻开她的自传《假如我有三天光明》,也许我们的心灵之光将由此点燃。
4、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
发愤忘食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
9、《二泉映月》
一、多音字
强:jiàng(倔强)qiáng(强大)
当:dǎng(势不可当)dāng(当然)
二、重点解释: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倒映在湖中像碧玉沉在水底。
坎坷:指道路土地坑坑洼洼,比喻不得志。
饱经风霜:饱,充分。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三、填空
1、课文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3、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5、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0、《郑和远航》
一、多音字
载:zài(满载)zǎi(一年半载)
二、重点解释
魁梧:身材强壮高大。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
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化险为夷:夷,平坦、平安。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惊叹不已:已:终结。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三、填空
1、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2、本文是按“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写的。
3、本课是从“与各国君臣的交往”和“与百姓的交往”来写“友好交往”的。
4、本课是从“险恶的风浪”和“海盗的袭击”来说明当时的“凶险”的,写“凶险”,是为了突出郑和的镇定、英勇和智慧。
5、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6、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多音字
横hèng(飞来横祸)héng(横竖)
血xuè(血溅墙头)xiě(鸡血)
二、重点解释
前无古人: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空前.悲愤交加: 形容悲痛和愤怒交叉在一起.三、填空
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如何理解这句话:“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2、这是一篇写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耗费13年的时间才写成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12、《精读与略读》
一、易错生字
报刊 书籍 逐字逐句 梗概
二、解释
一目十行:形容看书极快。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知识、文献非常丰富.三、填空
1、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
2、这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精读与略读两种读书方法,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略读是精读的基础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五六单元练习】推荐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1-0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06-1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12-14
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单元教学计划12-12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练习教案10-2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06-15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学设计05-28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