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语文理想议论文

2025-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必修三语文理想议论文(推荐11篇)

必修三语文理想议论文 篇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苏幕遮(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4.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6.[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必修三语文理想议论文 篇2

一、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 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 只能不断加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四大危险”的根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和缺失。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 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许多迹象表明“四大危险”现实已经存在, 绝非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公务员队伍也不同程度地面临这四种危险的威胁, 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主要表现有;有些公务员忽视学习, 理想信念动摇, 丧失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精神萎靡不振, 缺乏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有些公务员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有些公务员宗旨观念淡薄, 忘了本, 严重脱离群众;有些些公务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以上种种表现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严重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再不加强教育, 就会很危险。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引起公务员继续教育部门的注意。

2.理想信念是凝心聚力的法宝。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是我党凝聚党员和群众, 齐心协力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信念的凝聚功能是由它的亲和性决定的, 即具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人更容易结合起来、团结起来。正如磁石吸引那些具有磁性的东西一样, 共同的信念本身就一块磁石。中国共产党就是凭借共产主义信念这块磁石, 将党员和人民紧紧地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说:“我认为, 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 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 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凝聚力。”[1]这无疑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关于信念凝聚功能的最好概括。在革命时期是这样, 在建设时期更是这样。我们就是要靠共产主义信念来凝聚人心、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3.理想信念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坚定的信念是广大公务员战胜困难与挫折、勤政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动力, 既有物质的力量, 又有精神的力量。物质的力量是基础, 精神的力量也不可忽视。理想、信念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是广大党员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因此, 它能激起人们为之献身的热情, 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和无穷的力量。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 它都已被无数例子所证实。例如, 在战争年代, 在艰难险恶的条件下, 在敌人的监狱里、刑场上, 正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巨大力量鼓舞着千千万万革命战士坚贞不屈, 矢志不渝, 英勇献身。李大钊在敌人的绞刑架下大义凛然, 正是因为他“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 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方志敏在敌人的百般威胁利诱下不屈不挠, 正是因为他心中想的是“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夏明翰在狱中挥笔题写:“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试想, 如果革命先烈不是把理想信念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怎么能做到为革命慷慨捐躯呢?中国革命就是在共产主义信念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最终胜利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是对信念这一功能的深刻阐述。可想而知, 广大党员有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念, 就会勇取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勤政为民, 因为这种信念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

二、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 由于一些公务员理想信念淡薄, 由于一些教育者忽略了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由于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不得法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对公务员的理想信念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公务员继续教育法规尚不健全, 各地对公务员继续教育也是各自为政, 没有严格规范的要求, 很多只注重公务员能力培育, 忽视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受训人员而言, 由于宣传教育不够、约束措施不力、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人感觉继续教育作用不大。公务员单位领导对公务员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差异也很大。应该说多数领导层对公务员的继续教育是重视的, 是肯投入的, 但在重视的程度上明显不同。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单位领导对继续教育的潜在效益缺乏正确的评估。对于理想信念教育他们认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短期看不到效益, 所以更是不重视。

2.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当前, 公务员理想信念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 比如课堂讲课、集中培训等, 较少采用课堂以外的参观实践、考察调研等活动形式, 满堂灌的理论教育往往让学员感觉枯燥乏味, 接受度差。虽然课堂教学方式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取得较大的收获, 但在多数情况下, 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继续教育培训后, 往往收效甚微,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更新严重滞后, 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公务员继续教育在内容方面虽然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 但是这些大多是由组织人事部门指定的固定学习内容, 沿用过去的党校教育模式, 存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教学内容覆盖面不广, 有的甚至忽略了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设置, 理论联系实际不密切等缺陷, 既与当前变化剧烈的国际国内形势不相适应, 又难以满足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的需求。

三、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依托党校,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让理想信念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党校是党性教育的大熔炉和主阵地, 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党校这个大课堂。要在公务员继续教育班次开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课程, 筑牢公务员理想信念的思想理论基础;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 引导公务员做先进文化的表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务员。当然, 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在党校的短期培训就能完成的, 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

2.依托党性教育基地, 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是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不断教育公务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提高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事实证明, 依托党性教育基地, 对公务员进行生动感人的现场教育, 能有效地起到教育公务员不忘历史、不忘本, 密切通人民群众关系的有效作用。山东党性教育基地在革命老区临沂设立后, 全国各地几万公务员先后前来观摩受教育,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洒下了泪水, 在红嫂纪念馆深切地感受当时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取得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

3.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方法,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为适应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变化, 应该变革以往那种呆板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继承传统形式, 又要创新教育方式, 不断丰富形式和载体, 多渠道、多角度、多手段开展活动, 把学习教育搞活。除运用演讲、演示、小范围讨论等常见的授课方式外, 应大量引入案例分析和头脑风暴法等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的授课方式, 通过这些新方式、新方法的采用, 改变学员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 以达到革故鼎新之目的。通过开展这些各种各样的、主动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学习讨论活动, 受教育者者能够对所学知识和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使之逐步内化。同时,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还可以起到增进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增强教育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190.

高二语文必修三作文 篇3

晚风吹袭着树叶,有飒飒的风响。叶子从树上飘飘坠下,在年轮里转着,转着。——题记

轻轻翻开相册,那一张张记录了我漫长成长足迹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它们外表是黑白色的,但在我心里却充满了童年的色彩。凝视着照片上那漫天飞舞的枫叶,不知道不觉将我引进了那个属于我们的秋天!

那年,我站在树下,仰望,每一束阳光都握着一片叶子,一个梦想,一段美丽。在那儿摇曳着。望着,望着,我的眼睛变成了金色。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秋风吹睡了池塘里的荷花,池塘里一片片残枝枯叶。远远望去一片枯黄的景象,近看有好多小鱼在荷叶下欢快地游着。几只洁白的白鹭在空中快乐地飞舞,还有几只可爱的野鸭在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我跟我的死党们沐浴着这和煦的秋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一起玩耍,无忧无虑地放着风筝、在草地上追逐、在池塘里抓小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明天是个未知的世界,在那个饱含秋意的世界里有我们理想的寄托,我们总认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秋景依旧,当年的`小伙伴们如今你们还好吗?我想你们了。

我站在树下,俯视,每一块石头都举着一片阳光,一个理想,一段辉煌。在那儿闪烁着。望着,望着,我的双手握住了阳光。刚上小学的我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调皮的我也会时不时惹老师不开心。可是自从她进入了我的世界,我才理解‘蜡烛只会燃烧了自己,点燃了别人’这句话,她有一颗慈祥的心,她把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们的学习,关心我们的身体,我们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她的教育和培养。我曾记得她那沾满粉末的双手,我曾记得她那慈善的谆谆教导我曾记得她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我站在树下,听着落叶的曲子,便发出叶落为秋的感叹。喜欢秋天的色彩,那也是我童年的色彩,总觉得没有哪个季节如秋天这般多姿多彩。喜欢秋天的夜晚,繁星点点,注视着世间的万家灯火,没有风,安静而祥和,月光如流水般泻进窗户,在那里静悄悄地听着人间的喜乐和悲苦。我想:每个秋天都有不同的美,而那个秋天特别美!

合起相册,叶子的金黄像时光的碎金,绽放着童真的光芒,故乡的孩子爱拣那叶子。说拥有了它就拥有了金色的童年。他们追逐着,追着西风跑了整整一个童年。回首望望那逝去的时光,说那时的叶子最为耀眼。

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作业试卷 篇4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默写: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___________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

(4)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__________。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___________________,何也?”

编写理由:

高一语文必修三材料作文 篇5

考古学家拥有坚强的毅力,惊人的智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这是一般人所不俱备的,为了实现我的考古梦,我从小就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如多干家务活儿,坚持跑步、做健身操等。我还常常去书店看书,从体力上和知识方面作好准备,以此来铺垫我的成功之路。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成了考古学家,首先我要去埃及。埃及的金字塔,合乎科学的建筑原理,天衣无缝的组成,无不叫人惊叹。以当时的能力,人们只刚学会用铁器,怎么可能把那坚硬的石头切割成一块块完美的建筑用材,没有现代的机器,人们怎么把重达几百吨的大石块搬运到建筑地,并把它用上呢?于是无数猜测浮出水面,大家众说纷纭,但没有人知道答案,唯有那沧桑的金字塔见证这历史。为此,我带领助手在金字塔附近驻扎下来,从大大小小的石头中寻找答案,用最科学的探索和分析,向世人提出颇具说服力的佐证,揭开了金字塔建造之迷。接着,我乘胜追击,破译金字塔石块内蕴藏的一套相互有联系的数字、尺寸、重量、角度、温度、方位、几何题和宇宙信息的密码。于是,世界七大奇观中最古老,也是惟—一处保存得相对完整的遗迹——金字塔,被中国的考古学家刘昱昊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接下来我要奔赴西藏。在西藏的阿里地区,浩大的古格王国遗址、神奇的“古格银眼”、无数的古物珍宝吸引着考古学家的探索。但古格文明何以突然消逝,又是一个谜。我先要解开古格是怎么样毁灭的,毁灭者和古格有什么深仇大恨。我用现代高科技考古机器在古格四周考察,从古格王宫地底下的宝物入手,用我掌握的渊博知识去分析里面蕴藏的蛛丝马迹。哇,一枚核弹!我异常兴奋,核弹的出现带来了曙光,核弹毁灭说横空出世!我成为解开古格谜团的第一人!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件 篇6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锦瑟

[唐]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sì)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篇7

林黛玉进贾府

1.字音

阜盛(fù)敕造(chì)台矶(jī)

贾赦(shè)姊妹(zǐ)呜咽(yè)

绾着(wǎn)盘螭(chī)錾银(zàn)

殉葬(xùn)妥当(dàng)忖度(cǔn duó)

宫绦(tāo)玫瑰(guī)嫡亲(dí)

便宜(biàn yí)驯骡(xùn)翠幄(wò)

笨拙(zhuō)璎珞(yīng luò)酒觚(gū)

钗钏(chuàn)盥手(guàn)黼黻(fǔ fú)

懵懂(měng)倭锻(wō)瞋(chēn)视

纨袴(kù)蹙眉(cù)罥(juàn)烟

两靥(yè)作揖(zuō yī)杜撰(zhuàn)

攒珠髻(cuán)敛声屏气(bǐng)削肩细腰(xuē)

雕粱画栋 膏粱 不经之谈 王熙凤 外甥女

2.文学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共120回,前80回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3)《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红楼梦》还被誉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4)《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本文节选自第三回。

祝福

1.字音

监生(jiàn)寒暄(xuān)朱拓(tà)

陈抟老祖(tuán)间或(jiàn)悚然(sǒng)

踌躇(chú)瘦削不堪(xuē)谬误(miù)

负疚(jiù)俨然(yǎn)不更事(gēng)

讪讪(shàn)形骸(hái)夹袄(jiá)

模样(mú)雪褥(rù)威吓(hè)

按捺(nà)荸荠(bí qí)驯熟(xùn)

呜咽(yè)桌帏(wéi)草窠(kē)

鄙薄(bó)渣滓(zǐ)执拗 (niù)

收敛(liǎn)窈陷(yǎo)洞穴(xué)

歆享(xīn)惴惴不安(zhuì) 烟霭(ǎi)

一瞥(piē)祭祀(sì)炮烙(páo luò)

2.文学常识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老人与海

1.字音

乱窜(cuàn)向上蹿(cuān)踪迹(jì)

鲭鲨(qīng)胳肢窝(gā)攥住(zuàn)

脊背(jǐ)吞噬(shì)黏液(nián)

脊髓(jǐ suǐ)榫头(sǔn)桅杆(gān)

堤坡(dī)蹂躏(róu lìn)攮(nǎng)

皮开肉绽(zhàn)吞噬(shì)汗渍(zì)

2.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篇8

1.《蜀道难》

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两句诗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蜀道因险峻而与世隔绝。五丁开路的传说,恰好说明入蜀由无道到有道的过程,使险不可攀的蜀道蒙上了一层恐怖与神秘的色彩。

②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营造了“畏途”凄清、惊险的气氛,凸显了“蜀道难”中“难”的特点,也为后面警示世人谨防有野心的军阀凭借险要之地作乱作了铺垫。自然的环境越是险恶,对政治的预警就越是充分。

2.《秋兴八首》(其一)

①首联中包含了哪些信息?为全诗确立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答案】首联点明了巫山巫峡这一具体的空间环境,也点明了时令特征,并以典型的自然环境烘托了肃杀、冷寂的气氛。为全诗确立了感伤、悲怆而又苍凉、豪壮的情感基调。

②颈联中的“丛菊”能否改为“残菊”?为什么?

【答案】不能。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菊花的盛开,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更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两度菊花盛开,诗人流下了思乡的眼泪,以乐景写哀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悲苦心境。

3.《咏怀古迹》(其三)

①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笔不凡。你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吗?

【答案】将生长明妃的荆门与她远嫁的“朔漠”对照起来,暗示了昭君的悲剧命运;昭君虽然已成古人,但其生长的村落尚在,可见其后人对其功绩是铭记的,对其不幸是同情的。

②怎样看待王昭君的悲剧?作者为王昭君鸣不平有何深意?

【答案】昭君出塞身死异地,就个人命运而言,无疑是悲剧。但她以牺牲个人换来了匈奴与汉族间较长时期的和平,昭君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表面看,昭君出塞因奸臣毛延寿而起,其深层的原因是君王昏聩,有眼无珠。作者为昭君鸣不平,意在抒发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4.《登高》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句中的“独”字如何理解?

【答案】运用了对偶与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漂泊异乡、举目无亲、年老多病的孤独与凄苦之感。“独”字应理解为孤独。

②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案】“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等词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形象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5.《琵琶行》

①如何理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对场景的描绘与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答案】一方面是急急以求,一方面是默默以待;一方面是频频呼唤,一方面是迟迟而出。这种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双方的心情和个性。诗人抓住这一点,逼真地描绘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尽管用语平实,但欲露还藏的情态,已经入木三分。“千呼万唤始出来”,并非孤傲忤慢,而是因为自有志趣,不露才扬己;更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的难言之恨,不便说明,也不愿见人。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②作者是如何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请从二至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答案】作者多角度地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第一,以琵琶女出场时听众的期待之切,暗示其演奏技艺之高;第二,以众多的修辞手法描绘琵琶女的演技,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有夸张的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精彩新颖的比喻;第三,从听众的反应入手,渲染琵琶女的演技,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

6.《锦瑟》

①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诗中的句子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华年流逝的伤痛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如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写诗人遥望沧海,对景伤情,哭悼美好往事。“玉生烟”又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但又不能把握和亲近的理想景色。

②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颔联含义:(我)对美好的情景却又是缥缈的梦境感到迷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付给杜鹃。“迷”“托”二词刻画出诗人无端陷入困境,又无力自拔寻求寄托的真实心态。

7.《马嵬》(其二)

①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现了唐玄宗怎样的情感?

【答案】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紧接首联次句,追述出逃的情境,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一事。夜间只能听见禁军中报更的刁斗声,哪里还能像平时在宫中那样听到宫廷卫士传唱的报晓鸡鸣呢!这两句将出逃生活与宫内生活放在一起加以对照,又用“空闻”二字写出了唐玄宗失去往日宫中沉迷美色、高枕无忧生活的寂寞与失落和失去杨贵妃之后品尝自酿苦酒的孤独滋味。

②“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一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含义何在?试加以分析。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篇9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三维目标 篇10

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5)、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初步对《红楼梦》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古代小说的发展趋势,以及《红楼梦》的社会地位。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最后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以自己的同桌为例进行试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3.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四)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祝福》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老人与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课时安排】1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劝学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2)

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师说

《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②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27.动物游戏之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习的乐趣。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分清层次结构,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2.知识教学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板上书写 “游戏”,同学们,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大家喜欢游戏吗?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会游戏,其实动物也有很多游戏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

(展示动物游戏图片)看到这些可爱、有趣得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得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得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二、介绍文体特征,简介科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

科普说明文,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语言准确、全面

1、宇宙的边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板书)宇宙的边疆

凤蝶外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梳理凤蝶生命形态的几次变化,了解课文的时间说明顺序。2.引导学生总结文学色彩浓厚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观察细致的特点和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引导学生模仿、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某类蝴蝶,提高科普类说明文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感悟生命意识,理解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的重要性。【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梳理凤蝶生命形态的几次变化,了解课文的时间说明顺序。2.学习本文观察细致的特点和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的时间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总结文学色彩浓厚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蝶恋花”、梁山伯驻英台“化蝶双飞”、蜂飞蝶舞、庄子化蝶,蝴蝶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多么美好的形象,那么蝴蝶到底有着怎样的生理习性呢?

(板书)凤蝶外传 《一名物理学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教案 篇11

1.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以《促织》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

2.针对本文篇幅长的特点,布置预习作业如下:

①阅读课文,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③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讨论课文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蒲松龄著名的短篇小说《促织》里面,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小的促织,为父母带来了荣华富贵。但是不是变化以后都能实现美好的愿望。外国有个人一觉醒来变为了一只甲虫,他给家人和朋友带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板书标题。

二、预读课文

1、作者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见课文下面注解)补充:卡夫卡的主要文学成就就是小说,分三种情况:一是生前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等;二是生前没有发表的和没有完稿的短篇小说约34篇,其中以《地洞》、《乡村教师》、《中国长城的建造》等篇为最佳;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

2、关于现代派文学和表现主义

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可参看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摹仿;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等。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剧本《到大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而为世界读者所瞩目。

三、重点解析

1.《变形记》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又是平淡而无悬念的,但整篇小说却是生动感人的,这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试整理《变形记》的行文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提纲,再品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

明确:小说分三层展开故事情节。第一层,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第二层,写格里高尔虫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第三层,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深感绝望,断食而死。小说的情节形式是荒诞的,情节内容是平淡的。小说虽然没有设置悬念与矛盾冲突,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细小的生活细节,甚至包括吃饭、睡觉、看风景、休息、爬行等,以类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来调动读者的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2.小说中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对他的态度,除了父亲是前后一致外,母亲、妹妹都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态度转变的?

明确:母亲的态度由牵挂到冷漠,妹妹的态度由关爱到厌弃。她们态度的变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说明在现代社会,在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下,亲情已不再是维系亲人关系的主要基础,所以在格里高尔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后,亲情必然会被利害关系挤压得粉碎。

3.【小结】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不强求一致)

①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②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③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2.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学习人物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以《促织》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由课后练习检查导入。

二、预读课文

从前面的问题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卡夫卡通过虚构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

困境问题,请问《变形记》用的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变形记》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三、重点解析

1.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①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2.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3.以《促织》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

《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系不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吗?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

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四、布置作业

1.以《守财奴》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

2.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发展,我们国家也进入了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我们的生活中、社会中有没有“变形”现象?请你联系现实谈谈对主题的理解。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班级月总结范文下一篇:岗位练兵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