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场作文素材(精选8篇)
小店的主人,也许是从木心先生的诗里走出来的,守着黑暗无人的小巷里如豆的灯火和蒸腾的雾气,丝丝甜香慢下路人的脚步,让行色匆匆的人们感受味蕾真实的滋味。
味蕾需要时间,所以今天的豆浆更甜美;生活更需要时间,所以悠然的步伐踏出更深刻的足迹。从前慢,慢的不仅是车、马与邮件,还有在等待中默默酝酿的心。一封薄薄的信,装着一份炽热的情,翻过山淌过水送至一生唯一的爱人手中,信上的折痕都是那么饱含爱意。而那杯被时间催促着落肚的豆浆,味蕾还未与其好好地打声招呼,二者便擦肩而过,也无怪学生尝不出那个中滋味。
从前的慢,寥寥数百字可在一对有情人手里不知厌倦地被读上百遍,而如今一天一句“爱你”也填不上人与人之间深深的沟壑。阿尔卑斯山路上的一句话,人们惊为天人争相传诵。可若是在城市街头劝人慢行,只怕会被当做宣传交通安全而一笑了之。那学生何其有幸,能在一勺一勺的品味中尝到真滋味。慢,不只是慢在脚步,为极致风景驻足片刻转身又匆匆离去,而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收下一封来自远方的信。
水流加快,里头的船也不由自主随波而去,想在涛涛江水里慢下来,绝不是件易事!那么,亲爱的人,请不要让今天快速流淌过去的冲刷走从前悠悠的慢。走得无论有多远,我们总要回头看看,想想为什么而出发,在思考中,自然也就慢下来了。
慢,是为了看到更多的真实,倘若一味驻足不向前展望,过去的终将腐朽。不如,像三毛里中的那棵树,一半深深根植于泥土,慢慢吮饮大地的乳汁;一半肆意张扬在风中。与泥土共生,让时间慢慢流过根系;与风声为伴,让从前的慢为迅疾的风打下牢固的基础。
仔细的品味也许倡导不仅是甜美,还有绵绵的苦。但苦却也恰恰凸显了甜,也将现实呈递到眼前,不为过眼繁华迷醉和烦恼,也不为逝去的美好而哀悼,让人注视着眼前。
我希望,会有一天,一叶落地而知天下秋能出现在每个人的心底。
高中考场作文素材:学会变通 精彩人生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攀登珠峰,穿越了因雪崩而无法穿过的地段,以变通达成了登顶的目标,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其实,现实生活中,人生漫漫长路不可能畅通无阻,遇到阻碍,当无法穿行的时候,灵活面对,学会变通,就能豁然开朗,在另一条路上继续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打破传统,不亦勇乎?要想学会变通,首先需要有勇气打破既有的成规陈说,敢于挑战权威。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马丁路德敢于把斗争矛头直指教皇,使人人都有接触和阐释《圣经》的权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圣经》深入人心;张居正在众多权贵阻挠的情况下勇于坚持变法,打破旧制,为明朝注入新的血液,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哥白尼勇敢指出教会“地心说”的错误,提出“日心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数事实证明,有勇气打破传统,是学会变通的第一要义,是能够进行变通处理好事情的前提。
推陈出新,不亦智乎?有了打破传统的勇气后,就需要智慧地找到一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为变通后人生之路助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人类解放的有力武器,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只是照搬,并未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直到毛泽东打破机械局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陈出新,使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看来,****僵化理论后要有一个很好的新思路指导实践,才能把变通之后的路走得更好。由此可见,推陈出新是学会变通后的关键,是走向精彩人生的阶梯。
墨守成规,不亦悲乎?生活中,总有很多人走不出陈规成说,固步自封,处处碰壁,甚为可悲。中华帝国繁盛千年,却因清王朝二百年的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嘉庆皇帝,在社会最适于变革的时候却选择了坚守祖业,墨守成规,压抑了社会新事物的成长,也为满清王朝的灭亡埋下祸根。因此说来,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才使清王朝走向灭亡。看来“萧规曹随”这一理论如果不适于时代,就变为“郑人买履”的笑柄。
礼记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变通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鼓起打破陈旧传统的勇气,脚踏推陈创新这一重要阶梯,为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加助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亦需要这种变通精神,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助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变通是人生之路上必备的做事原则,人生因变通创新而精彩,生命因变通革故而辉煌。学会变通,我们势在必行!
高中考场作文素材:回归生活的本色
浩瀚的大海,离不开水流的奔腾不息;美好的春天,离不开小草破土生长。曼妙精彩的未来,离不开万事万物的滋润。我们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前提是——回归生活的本色。
回归生活的本色,自强不息,是开创大业的基石。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从此,勾践回到原点,回归生活的本色,立志复仇雪国耻,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正是因为他回归生活的本色,勾践才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新霸王。
回归生活的本色,乐于助人,让爱心洒满人间。比尔盖茨,他在事业成功之余,也不忘回归生活的本色,投身于慈善事业。他和他的妻子Melinda已经捐赠了34。6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希望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这些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能使全人类都受益。到今天为止,盖茨和他的妻子MelindaGates建立的基金已经将17。3亿美元用于了全球的健康事业,将9亿多美元用于改善人们的学习条件。由此可见,比尔盖茨回归生活的本色,用慈善之心温暖自己,感动别人。
回归生活的本色,重头再来,重塑新自我。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时十二年,在双目失明之后,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使命。十年期间先后六渡日本。最后一次,才获得成功。前面五次,他不都是回到原点,回归生活的本色重新开始吗?如果就此止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又怎会在日本得以广为流传呢?
一、选用生活素材。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当然需要积累。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说:整天生活在校园, 生活单调枯燥, 除了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外, 就是考试、练习、笔记, 哪有令人惊天动地的事?哪还有澎湃激动的情?哪见到赏心悦目的景?此言差矣!社会大校园, 校园小社会。一张发黄的照片, 一片秋日的落叶, 一缕透进的阳光, 一截用旧的铅笔, 或许都蕴涵着某种含义, 一段往事;同学情, 师生谊, 父子团聚之乐, 母女相逢之欢, 均可记可叙;课堂上触发你感动的一句话语, 宿舍里引人发笑的一句幽默的话, 操场上几个矫健的英姿, 蓝天中几朵舒卷的白云, 皆可圈可点。生活是积累,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贮存着丰富的材料宝藏, 看你是否能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让自己的作文与多彩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 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点感人处。
二、活用书本素材。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 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很多文章中的事迹和语言, 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比如, 在教授食指的《相信未来》时, 可引导学生从如下几个角度立意:没有绝望的人生, 只有绝望的心境;坚定的信念可以战胜一切苦难;面对挫折, 乐观与悲观。高中课文《游褒禅山记》中的名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就警示着后人: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要想成功, 必须付出心血、汗水和艰苦的努力。这个名句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在教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 不幸的人, 可怜的人, 但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幸福之中。对比海伦凯勒, 你有和感想?她希望得到三天的光明, 她要充分利用那三天的光明, 来获得人生的价值与幸福。但是, 想想, 我们有多少个“三天”是在瞌睡之中, 是在冥想之中, 是在闲聊之中, 是在胡混之中度过的?这样的一种现象, 可用于“时光”“生命”“幸福”“价值”等话题。
三、妙用试题素材。
高三要做大量的阅读题, 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或论述类, 一些文章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在分析做题的同时, 不妨做些积累, 可以作为自己写作的借鉴和写作的素材积累, 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比如一篇论述类文本《保卫我们的城市》中说: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 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 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 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 从这个角度讲, 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此段话, 如果写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就可以拿来使用。
四、巧用媒体素材。
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它要选拔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它既是对智能的测试, 又是对德能的测试。中国的文化传统一向注重“文以载道”, 教师的职能首先就是“传道”, 所以, 高考作文命题总能与当时的时事、热门话题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留心时事, 注意热门话题, 把这些及时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跟上时代, 跟上形势。比如历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CCTV体坛人物”“CCTV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等, 这些人物身上, 往往都凝聚着某种足以感动人的精神, 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教师可以把这些人的事迹, 精神, 以及对他们的评价印成讲义, 发给学生, 让他们在受到精神鼓舞的同时, 记忆下来, 留待写作之用。
大家可以算一笔账:每天拿出十分钟时间, 一周就可以读完一本杂志。多读些课外书, 既松弛了紧张的神经, 又开阔了眼界, 能提高阅读品位和能力, 还有益于自己的写作, 何乐而不为呢?
一、借用教材观点思想,让作文内涵丰富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其中不乏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打开它就如观赏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提炼,便拥有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我们的思维品质,也使我们的作文立意更加深远,内涵更加丰富。
2013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愿从本心》结尾:愿持本心之情感,以无悔对待家人,无愧面对国家;愿持本心之理想,以无惧实现追求,以无畏逐梦人生。以屈子之诗与诸君共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此文力斥违反本心之恶,力挺坚守本心之美。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结尾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再次点明本心之基应为善这一核心所在。用语简洁,统摄前文,造语典雅厚重,强化了文意。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围绕中心论点,选取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经典言论,阐明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强化了文章的主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2014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角度人生》开篇: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这也就是表明了人类拥有思想,拥有了思想就拥有了角度不同的火花碰撞。文章切入准确,立意契合所供材料的主旨。“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引自教材《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寥寥数笔,点题精当,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大量的素材就在课本里,关键在于我们去归纳、整理,找到契合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结合起来,做到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读文字读故事,更要读思想,在品读他人的作品中丰富自己的头脑,锤炼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运用教材人物事件,让作文文气沛然
中学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由人物构成的事例十分丰富。适度、合理地链接它们,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我们应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人物、事例素材,对之进行合理加工,将有效的资源作最大的利用。
2010年甘肃省高考作文《犹忆书香》片段: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文章用大量篇幅阐发自己对阅读的体悟和感动,表达了对“深阅读”的理解和喜爱。引用教材中的《诗经》《史记》《离骚》熔铸成自己的文章,使表情达意多了几分庄重雅致。
2011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作者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作为素材,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013年湖南卷优秀作文《叩问心灵》片段:嵇康,一朵空谷的幽兰。那时,一把铁锤豁然划过天际,有力地击于石器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沦陷,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出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如打磨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动摇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文章主体部分,先谈嵇康,展示其不屈的一生,然后在面上铺开,如陶渊明、欧阳修,范仲淹等,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素材溢彩流光,论证切中肯綮,此文是运用课文人物生平事迹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
对于有些课文素材,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还能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彰显独特的思维。如《赤兔之死》等采用的是“故事新编”,如《与邹忌书》等采用的“借题发挥”。对课文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即便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也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试想,教材中的课文,如果只在阅读课上闪光,而不开拓延伸,岂不是又一种资源的浪费。只要我们平时留心在意,作文时就会找到适当而又典型的课文素材,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
三、化用教材名言佳句,让作文神采飞扬
有人说:“语言是海,名句是星,一引一闪烁,一引一璀璨。”课文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精致典雅,优美流畅,有些课文字字珠玑,笔底生花。语言素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从课文中进行截取某些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
2010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片段:永远铭记归有光的美丽,在他的阴影里,失母,丧妻。闻母旧事,他虔诚如婴心心念念的都是缠绕如丝的感恩怀恋;妻子手植枇杷如今亭亭如盖,他怅然若失,萦绕于心的全为生死两茫茫的相思悼念。他的光明是信念,焚膏继晷,只为实现持象笏以朝的荣光;八次会试,他屡屡名落孙山,却依旧怀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希望。当他垂垂老矣,光明的馈赠,让他站上了梦想的高台。归有光的美丽,在光与影中持久绽放。他所经历的阴影与光明,塑造了他永恒的血肉,使百年之后的我们仍为这份美丽所震撼!在选材上作者匠心独具,巧妙地化用了教材中《项脊轩志》中的相关信息和语言素材,令人耳目一新,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厚积而薄发方能铸就如此佳作。
2013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何必惊扰美丽》片段: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在高考考场紧凑的作文时间里,写出这样一篇文辞优美的佳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运用了中学课本名篇的典故,可见其积累于平时深厚的阅读功底。
诗词名句文化底蕴丰厚,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最富情采与文采。它们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作文时,若能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一些诗词文句,一定会使文章文采倍增,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2010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背上“悦读”的行囊》片段:于是,我开始背上悦读的行囊,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幸福滋味。采撷一本唐诗宋词,寻觅一处安静的地方,轻轻地诵读着,笑容绽放于脸上。我体会到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旷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在一次次的沉吟中,我陶醉着……题目巧妙运用了“谐音”的手法,寓意双关,新颖别致。其诗文积累非常丰富,显得底蕴饱满,魅力十足。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
2013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片段:“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以及化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增添了作文语言的亮色,典雅清新,文质兼美。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能用好教材,相信教材能成为我们作文最好的“素材库”。
作文创新主要是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案、新问题,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是创新的基础,可以分为三点: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反思维。具体说,作文创新不外乎是六方面的要素:立意创新、材料创新、构思创新、文体创新、命题创新、语言创新。
一、立意创新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后所得出的认识与评价,是他的意志、愿望、理想和倾向的表现。立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核心。立意如何求新?我以为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角度精巧,就是文章主题相对要集中单一。高考作文不是长篇小说,高考文章一般要求1000字,千字文主题不能多,主题一多,文章就散乱,就形成不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上海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说说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思考,考题上对文化遗产作了提示,物质的,精神的,还具体列举了许多种类的文化遗产。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确立一个主题来写,比如可以谈诸子文学对今天的意义,也可以从一枚古币引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思考深刻,就是要能穷究物理、深味社会人情。宏观上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微观上能明察秋毫,洞若观火。表现事物不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使主题深沉隽永,富有哲理。还是20的考题,有一位考生的文章先谈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继而谈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要强调一个和字,尊重他人文化;最后谈扬弃和创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人读来有纵深感。
见解新颖,要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发现,避免俗套。要做到新颖,方法多样,可以由物及人,以物性比喻人生哲理。比如上海高考题面对大海,就可以由大海的特性联想到人的特性,社会的特性,抒写自己的情怀;可以充分联想,大胆粘连,巧设桥梁,创造一个新颖的思想意蕴。比如有位同学的文章题为《德国森林与德国文化精神》,作者大胆想象,别出心裁,将德意志民族性格与德国森林联系起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立意高远,让人耳目一新;可以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但要注意言之成理,要对自己的立意做科学的限制,也就是说新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新就会变成荒诞,不能使人信服,联想也必须自然贴切,真实可信。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深,是与其他文章的立意相比较而言的,那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的立意,才能称得上是深刻的立意。要达到这一点,作者必须有超越一般的眼光,有时代责任感,有历史感和预见性,透析事理升华哲理,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二、材料创新
材料创新一是材料新颖,二是运用新巧。写实文章选材时写人无我有的,可虚构的文章则大胆想象,写人们不常见的。两点一线的生活环境,大量作业的沉重压迫,使得学生创作的表现空间极为狭窄逼仄。而一旦有了新鲜合适的题材,学生的创作才华就会如泉喷涌,令人惊叹。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报刊中、新闻中大量撷取有时效性的材料。如高考,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的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新颖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外,我在阅卷中发现,借用已有材料既老题材,通过适当的技巧作相应的铺写,也能够使文章出新,获得相应的分数,甚至有的还得了满分。也就是说,以平时基础为后盾、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个性化为支柱,就能够在作文包括高考作文狭窄的舞台上上演自己创新的性灵文章。老题材写出新意,大致有以下六种方法。
1、续写故事,拼接现实
这篇文章的出彩点是冒着烟的热水。一个热字,境界全出。如果无此热字,功败垂成。
《窗》的原稿是我在墙上凿了一个窗,后来将我字改为圣手,春天里的故事意境立现。
八、山峦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凡小事九曲十八弯,就会多姿多彩。
《下海》将打工的一天写得曲曲折折:①开篇见山。逛商店的娇女儿突然成了打工妹。②高潮遇山。满腔热情,顾客冷嘲;挠而不折,顾客满意。③结尾上山。老板嘉奖留用,但不忘攀登科学山峰。
九、无理而妙
对有些材料的描述,不能认死理,要用其艺术的真实来表现题旨。
《王局长的体重计》的出彩点是能发出警报声的体重计——一次只许站一人,一次只许站一人,极其夸张——无理而妙地针砭了形象工程。
十、习作升格(败笔生花)
升格前习作有鲜明出彩点,但在立意或格式上存在不足;升格后作文在立意或格式上有了质的飞跃。升格时,务必明确质的飞跃之点和升格的途径。习作升格不同于一般的习作修改,习文升格要求在立意或格式上有质的飞跃,不是只有量变——仅作词句上的改动。
1.补充事例
《镜子》与《乌镜》,升格后的作文改标题为鸟镜,在第二部分也加上一个与鸟有关的材料,使得两文的选材具有了更多的相似性,从而使得二者的可比性更强,然后在同中见异,更能说明问题。
2.新的侧重
《斜视》与《偏心》,升格前的文章《斜视》,只是客观地再现了评价失察的现象;升格后的文章《偏心》,揭示了产生评价失当的原因,并积极要求消除其根源。升格的方式是,变换对同一人物的修饰语,并写上相关的细节。
3.提出措施
《丢掉嫉妒》与《丢掉嫉妒前进》,升格前的《丢掉嫉妒》只陈述嫉妒的危害;升格后的《丢掉嫉妒前进》分析了产生嫉妒的根源,找到了消除嫉妒的办法。
4.变因为果再求因
《宠物辩》中第四、五自然段关于太孤寂的内容,游移于主旨之外。怎样将其拉回来,用它去进一步凸现主旨呢?其办法是:变因为果,再求因。将第四自然段改为:是因为他们太孤寂!再将第六自然段改为:他们为什么会太孤寂呢?因为他们太聪明!这样就将第四、五自然段变废为宝——既切合题目宠物,又在更深的层面上凸现主旨。
还有一些升格方法,如变换表述主体的修饰语等,请大家继续研究。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出彩作文,其出彩方法,除了上述十种外,还有:雾里看花、节外生枝、字同意异、更换词素、反弹琵琶、载体新奇、推陈出新……请广大同行探索。
有出彩点的优秀课堂习作对备考具有重大意义——考生可以根据试场作文题目(或话题)要求,将自己有出彩点的优秀课堂习作变格为能得满分的应考作文。
变格前的作文是出彩的课堂习作,变格后的作文是假想的应试作文。应试者能根据高考作文题目(或话题)要求(主要指立意),只对基本材料稍作变动,将课堂出彩作文的立意改变为应试作文所需要的立意。变格时,明确应试作文在立意上质的改变及其途径。
(一)变换题目动词
《追寻龙门梦》与《迎风奔向龙门》,针对不同话题,突出材料的不同属性。《追寻龙门梦》是平时考试中以信念为话题写成的,突出了信念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迎风奔向龙门》是按20xx的作文话题改造出来的,着重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选定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就要相信自己,坚毅不拔,奋勇向前;对于别人的劝告,听从与否,要看是否有助于自己走好人生之路,是否有利于自己理想的实现。这是对一料多性的巧妙利用。
(二)变换受事部位
《烫发伤身》与《烫发伤心》,
变格前后的文章立意角度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烫发伤身》是人与自然这样一个常见话题,而《烫发伤心》则在争(与***口舌之争)和烫(四个小时的煎熬)中,有了一个争着去受罪这样的立意,笔锋指向现代人生活中某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三)换题目改句子
《上帝侍者下凡》,此文题目更名为上帝侍者的选择,就可变格为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此文能够符合这个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要求;至于不得抄袭,自己的习作,能熟记,自然也就不用抄袭了。当然需要作点行文的变化——习作者必须具备思维变通性的品质。
开头切入要快捷,中间讲述一故事;
篇末点题重呼应,优美语句置首尾;
修辞描写勤使用,多分几段卷清晰。
可置于首尾或过渡的排比式议论句: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方向。(万能排比句)
感动好像暖暖的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给大地带来春的消息,让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感动仿佛隐隐的春雷,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霾,使沉睡者苏醒,使懒散者振奋。感动犹如纤纤的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田,“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我们都来选择和气,以和待人吧,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
跌倒时,它给人们阳光般的援助;
迷惘时,它给人们星光般的鼓励;
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
无助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也许你是一支燃烧失败、一出世就遭冷落的瓷器,没有凝脂样的釉彩,没有精致的花纹,可当你摒弃了杂质,由泥胚谱成瓷器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在烈火中变得灼人又亮丽,你应该因此而欣慰。
也许你是一块矗立山中,终日承受日晒雨淋的顽石,丑陋不堪而又平凡无奇,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被人千百年的遗忘在那里,可你同样应该自豪:长久的屹立不倒,便是你永恒的骄傲。
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小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或是一张简单的纸,一块无奇的布;也许你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匆匆的过客,不会吸引人的半点目光和惊叹,但只要拥有一双手,你就能为自己鼓掌。(排比段的运用)
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顾历史,是晏珠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何必沉醉于未来,幻想明天。
何必无奈于过去,怅恨昨天。(用诗词歌赋来排比也是一种好方法)
书籍,寻的是一份智慧与人生。跟随余秋雨,我也曾一同踏上那段通往敦煌的风沙之路,看那几千年盛开的灿烂文化之花;跟随三毛,我也曾一起行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放不羁的风筝乘上自由的翅膀;踩着沈从文的脚印,我看到那山腰上采茶苗女身上有一种光彩叫民俗;撑上余光中的船,我远望南海一湾浅浅的海峡荡漾着一种思念叫乡愁。(名人名著的排比)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
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
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奔跑,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风唤醒田蛙的春,错过了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的夏,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一封封枯叶的秋,错过了山坡覆白雪水面凝银冰的冬。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这才是我们的世界。
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洁刚烈,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戟地,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飞舞,雄心勃勃。(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排比为作文增添文化底蕴)
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个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
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
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初春明媚的阳光,透露了夏日的气息;盛夏繁茂的绿装,昭示着秋日的丰收;金秋累累的果实,昭示着冬日的萧瑟。四季轮回,秋去冬来,自然界万事万物各自演绎精彩。倘若没有经过严冬的洗礼,又怎能盼来初春的希望?
当爱迪生离开关心他的母亲到各地去找工作时,这与母亲的告别意味着爱迪生发明事业的开始;当比尔盖茨远离故乡建立微软公司时,这告别意味着他创业的开始;当鲁迅选择离开藤野先生弃医从文时,这与师长的告别意味着他人生旅途又一个开始。由此可见,告别旧的事物意味着新事物的开始,所以告别并非令人伤感的事。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心结冰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四字短语的排比体现音韵之美)
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殷祝福。
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像一片云,随空中飞鸟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兄弟朋友之间的牵挂,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夫妻之间的牵挂却似一首婉约的词,缠绵悠远,相思常使泪满襟。
生命是什么?
人说生命犹如磐石般坚强,又像水晶般脆弱,更有蒲苇一样的韧性。
人说生命是幼年的无知,少年的青涩,中年的练达,老年的愤世嫉俗。
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是爱人的体贴,朋友的关切。
人说生命是余晖衬夕阳,孤松立峭壁,是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映白雪;是宝刀快马,金雕羽箭,冷月孤歌的漂泊。
泱泱中华五千年,风雨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如仙露琼浆,闻之,清香扑鼻;品之,甘冽欲醉。而那脍炙人口的佳作从历史长河中款款走来,文人的忧思与惆怅,依稀浮现。读之,有清风明月的旷达,亦有怀才不遇的愤恨;思之,有古色古香的神韵,亦有时尚青春的朝气。赏一篇好文,如春天里嗅到微风送来沁人心脾的味道,仿佛置身阳光天井,让三月的莺飞草长收集了芳香。赏一篇好文,如炎炎夏日里收到一份清凉的慰藉,清爽于唇齿间回荡,令似火的骄阳藏匿了光芒。赏一篇好文,如秋日里走在梧桐纷飞的路上,满眼的金黄和脚下的脆响,一瞬间秋高气爽。赏一篇好文,如冬日里坐在火炉的身旁,任窗外寒风呼啸、白雪皑皑,内心满溢的却是对春暖花开的向往。
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行动;从杨靖宇誓死抗日,到人民子弟兵血洒疆场:这些都是对社会的贡献。
唐代诗人李白的一生充满了无数的传奇。他才气旷古冲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傲然于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大臣为他脱靴,贵妃为他磨墨。他仗剑出游:“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透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闭的小室,牢牢困住了他。然而,“聋”虽带来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喧嚣所隔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它是苏轼“宁可食无
肉,不可居无竹”它是郑板桥,“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枯竹》
风和日丽,父亲和母亲带着孩子出来散步,街上的人和平常一样,忙着自己的事,脚踏车店的学徒在补车胎,学生在等公共汽车上学校,每个人都和平常一样。但是,父亲和母亲却不住地向人点头微笑,因为他们正带着那个美丽的孩子出来散步。所以,所以要不断地用谦虚的微笑来掩饰心中的骄傲和自豪。——席慕容《爱的絮语》
本周周记:
请以“听听______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高分例文】
听听吆喝的声音
我居住的地方历史悠久,所以,一些古朴的吆喝声会时常传入耳中。听着那些吆喝声,总是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并因此充满活力。
小巷子纵横交错,两旁排满了楼房。因为居民很多,所以小摊贩儿、修理工、收购废品的人便特别钟情于此地。
清晨,居民刚起来,小巷中便传来很有韵致的吆喝声。巷子的这边传来一声:“旧铜、旧铁、旧铝卖么!”这是一个衣着破旧但特别和蔼的女人,推着板车,一边吆喝,一边走。虽然板车上装了不少东西,但她推起来却丝毫不费力气。这边的话音刚落,那边又走来一个男的,同样推着板车,板车上放着一些报纸和纸板,吆喝着:“收纸板、报纸哦!”他和前面的那个女人走的是不同的方向,或者说那是同行的禁忌吧,以免抢了彼此的生意,从而伤了和气。
到了中午,便出现了新的吆喝声。这会儿,磨剪刀的推着自己特有的“独轮车”闪亮登场了,这么多的吆喝声中他的吆喝声最具个性。他经常唱一首自编的小曲:“磨剪子嘞,磨菜刀!”一声完毕后,清了清嗓子,接着再唱。这会儿是吃饭的工夫,菜刀不仅要磨,米
也是午饭的主要角色,卖米的虽然喊得简单,但声音却特别厚实,“米要不要——米——”
我时常在想,如果所有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生活交响乐”呢?
另一个热闹的地方莫过于菜市场了。临近傍晚,快要收摊的那会儿,菜农都铆足了劲儿吆喝。这边传来一声:“大白菜最后两个,五元,五元!”那边也不甘示弱,叫喊着:“山东大白菜,特价四块五,快来买啊!”一浪高过一浪的吆喝声回荡在菜市场的上空,仿佛是山中的汉子在对山歌,令人精神奋发。
充满了古声古韵的吆喝不仅是民俗特色的显现,也突出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和积极奋斗的乐观态度,它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篇文章亮点有二:
一、贴近生活,选择材料。作者所写的都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小商人,都是一些我们常听的吆喝声,这是多么平常啊,但作者却敏锐地把它们选入到作文中,从而演绎出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好作文。
错过了难以挽回的亲情, 错过了真挚的友情, 怎么会如此集中于两个班级, 我的作文讲评便满怀着悲悯情怀, 然同学们狡黠的笑声, 似乎让我明白了个中原因, 但我并不愤怒于我的部分被骗, 反而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严重的内在——在作文重要性日渐增强的今天, 在作文教学成效甚微的今天, 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作文素材的匮乏, 于是“造”作文成了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有血有肉、有理有据、有情有悟, 这是好作文必须的, 学生不是不明白, 也不是不追求, 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似乎看到了素材积累, 厚积薄发于当代高中生写作的重要性!
于是, “心”有所动, “行”便所动, 精心选编的“每日一练”, 使同学们由一开始的“被动” (据我所提供的材料而发感想) , 到现在的主动 (必须精选合口味可以多角度赏评的语段) , 作文中老掉牙的材料渐行渐远, 文章也不再看上去“千人一面”, 取而代之的是结合作文要求的对时事的新看法和新观点。
素材需要积累, 积累需要点拨, 或许, 正应了那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吧!
素材积累点拨的具体实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一句话随感类
素材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积累的开始应该是小小的, 慢慢的, 合适的。于是, 一句话的随感成为“积累开头”的首选。学生的简短感悟也往往是即兴而率真的。
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鼓励学生也鼓励自己, 毕竟这是我们共同经历分享积累的过程。
例如:[低头]低头是一种能力, 它不是自卑, 也不是怯弱, 它是清醒中的嬗变。有时, 稍微低一下头, 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懂得低头, 才能出头!一句话:把自己的杯子放低, 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我想说:___≥10个字
生1:我们还有很长的明天, 低头, 只是为了更好的抬头!
生2:生有时, 我们需要把姿态放低, 虚心地接纳别人对于我们的评价, 心低而心气绝不低。学会低头, 也是人生的一门高深学问。
在分享同学们感悟的同时, 也试着让同学们再评说, 不论字数, 不论深度, 只是在互相切磋研究的过程中, 让这个积累的开头变得那么得顺理成章, 潜入人心。
二.一段话的时事微博类
微博, 言简意赅, 时事, 是积累点拨中所必需的, 因为这既可以避免素材的“老得掉渣”, 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时事政治, 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井底之蛙”。
2012年年末, “世界末日”一词使用频率颇高, 于是, 此类的时事评论成为素材积累的首选。而有了一定“写功”的同学们似乎并不满足于微博的140字。
[12月31日:新华网评]
那些最“忽悠”的事之世界末日:听信“连黑3天”谣言, 有点常识行不!
近日, “2012年12月21日 (冬至) , 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流言在四川双流流传。一些听信流言的市民在集市上疯狂抢购白蜡烛和火柴, 造成白蜡烛脱销。四川成都和隆昌等地也在流传这个谣言, 有部分人在抢购蜡烛、火柴。 (12月6日《华西都市报》)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不仅需要对国民加强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更需要引导社会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理念思维。以“冬至连黑三日”为例,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些说法将信将疑, 表示自己买蜡烛只是以防万一, 但深究原因, 还是受“2012年为世界末日”的余毒影响。而根绝“杞人忧天”思维的最好方式, 莫过于以过往的事实戳穿“世界末日”谎言, 以坚定人们对“天不会塌下来”的信心。事实上, 从公元前2800年亚述人泥碑上首次记述至今, “世界末日”之说不断地更新版本和推迟时间, 不过一次次“预言”终以一回回“失灵”而成笑柄。对“冬至连黑三日”, 不妨静等“流言”变“流产”的不攻自破, 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只是期望诸如“疯抢蜡烛”之类的闹剧千万别再重演。
我来微几句:___100≤X≤140字)
生1:俗话说的好, 没文化, 真可怕, 泱泱大国竟被骗三岁小孩的留言玩弄于掌?世界末日之说实在是可笑至极, 然仍有听信谣言, 疯狂行动的人群。大批愚民的庸人自扰之举, 让我们为国民素质担忧, 盲目跟风, 随波逐流, 不经过大脑任何处理便疯狂行动, 实在是有失中华民族的风范。流言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无知的庸人!由此看来, 中国的教育事业有待更大的进步。国人的文化素养是国家文化水平的体现, 怎能让正在崛起的中国被文化素养扯了后腿呢?不如让我们共同努力, 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 放弃无趣的流言, 做一个文化人!235字。
生2:2012年已经过去, “末日”谣言也不攻自破。其实有些时候, 听信谣言也并非是因为缺少科学知识。换一个角度, 谣言带来的, 也并非只是“杞人忧天”的讽刺。试想看, 那些听信末日谣言的人看到22日的太阳照常升起, 心中是否会多一份感激之情, 又是否会以全新的自己来迎接新的一年。末日过后, 谣言不复, 让我们以新的姿态, 重装上阵。155字
这是一个“微”时代, 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工具, 达到积累的过程和目的, 或许既顺手又实际, 我也会适时地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发到微博上, 反馈给学生点击率和一些评论, 积累过程呈现的是由衷的欣慰, 会心的微笑, 满脸的幸福感。
三.美文鉴赏类
素材的积累, 于高中生而言, 最终是为了写好800字的文章, 有了积累, 有了鉴赏的眼光 (可以只是看到了这篇美文的某一优点) , 或许就可以写好自己的文章, 至少, 能够朝着“有血有肉、有理有据、有情有悟”的好文章努力!
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我的时间]
时间是虚无的, 看不见也摸不着;时间是实在的, 一分一秒都堆砌着我们的未来!
时间人人都有, 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平凡而珍贵的礼物, 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却是各不相同的, 无论是它的长短还是价值, 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
前人的经验也许能给我们提醒, 但路是我们的, 我们要用自己的时间, 去闯自己的未来不惧风雨, 不畏骄阳!
我来点评:___≥100字)
生1:文章开篇点题, 指出时间决定未来。时间本是很抽象的概念, 但作者将其细化, 哲理化。将时间定义为人生, 从而抒发了自己对时间的感慨和感悟。真切而真挚, 让读者也陷入深深思考中, 文章结尾, 作者还激励自己要活得充实, 活的自在、坦然。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大气磅礴, 让人深感佩服。 (132字)
生2: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非常珍贵的, 那就是时间。作者以时间为话题进行了思考。的确, 就和作者所说的一样, 好好利用时间不是为了载入史册, 名垂千古;好好利用时间, 过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伟大不一定要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 平凡同样可以造就伟大。 (114字)
能够有角度地点评一篇文章的优劣, 或许就有思路有角度地去写好一篇文章, 积累走到这一步, 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 同学们欣然为之, 因为这是他们所追求的, 这是对他们积累的一种肯定。或许, 难能方显可贵。
每日一练, 每日积累, 让“写几句”成为习惯, 让“好好写几句”成为追求, 或许, 这便有了点“成功”的味儿吧!在最近的期中测试中, 有位同学获得了36分 (满分40分) 的高分, 看其鲜活素材的灵活运用, 抑或是与我们平时的点滴积累息息相关! (以下仅摘录几段)
[题目]请以“距离”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距离
这世上有路, 去哪里都可以, 但那唯一不可逾越的, 却是已有隔阂的, 人心的距离。
人心的距离, 起初是可以轻易被拉近的。一句善意的提醒, 也许就沟通了你我的心扉。这如春天般温暖的话语, 如今却不见了!
摔倒的老人, 眼睁睁地望见了路人的漠视, 行人故意与之拉开, 却不知让社会再次绝望。人心是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说,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才是当今为人处世的原则?我们渴望的不是距离。
十月份最让人痛心疾首的, 恐怕是小悦悦事件了吧。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在路上被碾, 苟延残喘时, 路过的人却没有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外表穿着光艳的我们, 内心是否还留下应有的良知。每个人都在揣测他人为了眼前利益时, 不觉中就拉开了彼此的距离。
……
我相信, 终会有一天, 人情它又会完全复苏了。那时, “天下大同”不再是空想。距离呢, 恐怕早已在你我他的微笑中消失殆尽。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则为天下大同。
请别再有距离。
我认为, 作文教学最为基础的就是应该从素材的积累着手, 潜移默化, 让学生在阅读美文中完成积累, 让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中完成积累!
一跬一步, 一成一果, 那是一种境界, 更是一种作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摘要:作文教学最为基础的工作是素材的积累, 而积累的最好方法是潜移默化,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积累, 让学生在阅读美文中完成积累, 让学生在了解时事中完成积累。
【关 键 词】 素材积累;作文;高中
中学生写作文,最常见的两大问题一是素材的缺乏,二是不会运用所积累的素材,从而导致表达观点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朱熹曾说“谓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开了素材只能是空中楼阁,行而不远。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教会学生合理恰当地使用素材。怎么积累和使用素材呢,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操作,我琢磨了些许方法,现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二。
一、立足课堂,高效利用教材
作为阅卷老师来讲,他更愿意也更希望看到学生们能把课本内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写作也不例外。学生在作文中能用好教材上的素材,说明他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迁移能力,这样的作文,哪位老师不喜欢看到呢?
刚进高一时,应该要求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课内素材积累本。因为语文课本其实是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按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统计,共有60多篇,如果再加上《语文读本》,共有200多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我们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到课下注释、单元主题,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资源。如何让这些浩瀚海洋中的贝壳成为自己作文的点缀,我们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训练过程。
二、观察生活,注重课外素材的积累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哲理,如果能够做一个有心人,随手拾起散落在我们周围的“贝壳”,既可以作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又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但只是在嘴上说要学生做有心人而没有实际的指导和操作性,这就是空谈。我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个这样的做法:每节课增加一个课前五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进行规定:必须是针对时事热点问题或者历史上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演讲当场老师就进行点评并给出等第,点评的过程一方面梳理学生提到的事件,一方面对他的观点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审美。
这个演讲要完成,学生必将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再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发生互动,这能让他们对这些素材的印象更深刻。
正如之前一名学生的演讲中提到:有媒体报道,在如今的“终南山”还居住了5000多名隐士,他们过着与现代文明、与世隔绝的生活。有同学就在下面喊道:“他们是在炒作,想走终南山捷径,趁机出名”。我意识到这些想法很危险,甚至很有代表性: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再相信任何干净纯净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适时引导,我问同学们,对于这些隐士大家是羡慕还是敬佩,还是不以为然?大家都说如果是真的,还是很敬佩。为什么不相信是真的呢?因为难得,因为自己做不到。因此我在此时趁机引导,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主观地认为别人也不会做,别人也做不到。没有人要求我们一定要高尚,但是我们不要轻易怀疑他人的高尚,要相信这个世界终有看淡名利的人,终有高风亮节的人,终有舍生取义的人。我们可以敬佩,可以仰视,但不要动不动就质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趁机回顾了王维的《终南山》,理解了“终南捷径”这个成语,也懂得了去敬佩和仰视高尚。对于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生活反思和素材积累。
三、扩大视野,关注热点素材
试想一下,如果考场作文所用材料全是李白、杜甫、辛弃疾,一定会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因此,我们在作文时,如果关注热点素材,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它或许能在林林总总的考卷中脱颖而出。而热点素材的积累,学生们既需要扩大视野,更需要对材料进行有价值的深度思考。
2014年,冰桶挑战颇为盛行。学生们即使没有接受过挑战,但在这个网络铺天盖地的时代,每天也能听闻到众多的名人参与冰桶挑战的新闻。一时之间,“某某名人今天在哪儿接受了冰桶挑战”成为了同学们的饭后必然的谈资,但对于何为冰桶挑战,名人们为什么要参加挑战却不甚了然。基于此,我们特意利用两节作文课的时间为大家介绍了有关冰桶挑战的前因后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相当高。果然,在接下来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发觉有一部分同学开始在有意识地运用这个材料了,并且一般都能挖掘出这个活动的正面价值。
其实,类似的热点素材很多,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网络上见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教会学生们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独立去读出这些材料的写作信息。
四、学会一材多用
一篇文章,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如果遇到相关主题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如学完《跨过百年的美丽》后,我就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可以诠释出哪些道理?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大家得出以下想法:
1. 居里夫人不看重外表的美,更看重执着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也是她成功的关键。
2. 居里夫人能够抵抗外界的诱惑,内心坚定,这也是科学研究者最宝贵的品质。
3. 容颜的美丽只是暂时的,居里夫人的美可以跨越百年千年,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和留下精神财富。
4. 容颜、个体甚至物质终将过去,唯其精神才能永恒,永远不会过去。
这样总结一番,学生知道在诸如此类主题下:执着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是成功的关键;内心坚定、抵制诱惑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外表总是一时的,内在美才能永放光彩;物质是短暂的、易逝的,精神才能永恒。我们都可以使用到居里夫人的材料。
再如学习《秋水》时,笔者以为这篇文章较为浅近,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不大,不如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的思想,作为一次作文素材的积累。于是我补充了关于庄子的几篇文章,帮助学生理解庄子的思想和为人:超然于物外,逍遥自得的思想境界。那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庄子一般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庄子一般,宁曳尾于涂中也不愿做供起来的神龟,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禄;当遭遇困难和打击时,如庄子那般云淡风轻,坦然面对。
可喜的是,三年下来,学生的素材积累本丰富了不少,从中我们知道,多角度地深入挖掘文本,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题,又可以有效积累素材,充分高效地利用好教材。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教材积累素材的意识和方法,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五、分类整合所搜集素材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素材积累,已经有了量的积累,但此时如果不教会他们分类整合,这些素材在他们的脑中就都是零散的,不利于他们在作文中合理使用。所以,老师应该适当地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分类梳理。
如我们利用四周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四个专题,让他们对自己积累的材料进行分类整合。第一周:搜集并整理关于“立志、信念、尊严、荣辱、苦乐”的写作材料;第二周:搜集并整理关于“谦逊、诚实、守信”的写作材料;第三周:搜集并整理关于“自信、奋斗、机遇”的写作材料;第四周:搜集并整理关于“好学、惜时、勤奋、刻苦”的写作材料。通过这样的梳理整合,学生们积累的材料不再零散,而成了一个系统有序的素材库。
素材的积累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们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积累素材”不是一句高屋建瓴的空谈,而是有章可循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 蒋大年. 高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J]. 考试周刊,2016(15).
[2] 郭素艳. 浅析高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与整合[J]. 考试周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