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通用9篇)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及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精神,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

目标,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落实“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为主线,以综合治理**河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今年7月18日至19日才利民副省长召开**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并对我市进行现场检查指导之后,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各有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在保持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水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水体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我市高度重视**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措施,不断加大结构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较2000年下降了11.1;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地下水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自2003年9月以来,实现了泉水连续三年持续喷涌,创下了1976年出现季节性断流以来持续喷涌时间最长纪录;大明湖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河水质明显好转,出境断面辛丰庄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浓度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57.9、17.3和62.5。

(一)加强领导,精心谋划**河综合整治。我市将**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工作统筹安排,先后编制了《**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创模工作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把**河治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计划,一同谋划,一并实施。今年,我市专门成立了**河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鲍志强同志任组长,先后召开专题会议20多次,研究部署**河综合治理工作。**河综合治理突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规划理念,强调功能性、景观性、经济性、时限性、带动性,通过各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构建防洪达标、输水安全、城水和谐、生态良好、交通畅通的**河,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把**河建设成为我市北部城区的清水走廊,带动济南市北部城区的发展。**河纵向综合治理范围为源头睦里闸至济青高速公路桥下,长约31公里;横向治理范围按滨河道路红线、南水北调输水暗渠线、规划河道蓝线、水景线、景观绿线、河道中心线六线控制。其中,按照**河截污治污规划,2007~2008年主要完成**河截污管网及提升泵站的建设,改建水质净化一厂、二厂,新建滩头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确保旱季污水不进入**河;2009~2010年全面整治市区河道,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和建设中水站,实现**河干、支流所有水体控制断面水质达到Ⅴ类标准目标。

(二)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方案、责任、措施、监控四到位。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及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精神,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签订的《济南市“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目标和要求,我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切实加大治理力度,全力以赴抓好“四个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一是落实分配方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科学引导,支持发展”的原则,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方案,将总量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及高新区管委会和重点污染源企业,在10月19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市环保大会上,市政府与各责任单位签订了“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二是落实责任。按照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及高新区管委会和重点污染源企业对完成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总量控制任务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削减计划,把削减目标和责任落到实处。三是落实削减措施。各责任单位按照依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依靠环保工程减排总量、依靠优化发展降低总量、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依靠“以新带老”消化总量的要求,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措施。四是落实总量监控。在各县(市)区跨辖区断面设置监测点位,定期进行监督考核;对重点企业安装废水在线监控设施,有效监管总量控制任务完成情况。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从目前来看, 滇池流域虽然投资大部分资金来进行改善, 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方面, 滇池水污染的程度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因此, 需要先进并且符合实际需要的科学管理手段来进行规划。

基于规划时间这个角度来讲, 滇池以往的规划注重短期规划, 其目的主要对水污染进行控制, 从而达到提升环境检测管理水平的目标等等。但是, 从目前滇池水域水污染的实际情况来看, 短期的规划已经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需要长期并且科学的战略方针来进一步指导。目前中长期滇池战略规划设计的主要思路有这些特征, 以2006年到2011年来看:第一, 非常重视水流域尺度上的系统性, 这点的提出与“十一五”之前的规划有不同, 主要是在单个污染源上;第二, 基于水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方面来分析, 找出水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第三, 将流域水环境的承载力作为出发点, 要定出约束指标来控制区域资源开放与经济发展;第四, 滇池五年规划中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 没有长远性、持续性、前瞻性的规划意识, 没有制定规划的评估与反馈, 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目地上本来具有差异性, 主要重点就是为滇池治理提供战略性引导与发展性思路。因此, 需要注重几个问题:滇池水环境趋势变化的系统评估以及诱因识别;明确中长期规划战略目标;优于短期规划内容的战略方针等等。

基于规划方法角度来分析, 目前基础数据缺乏假设条件模糊、模型边界以及系统性等等劣势, 导致在做决策时相关依据不足。目前, 国内外关于水污染研究规划中, 主要方法是流域容量总控制、情景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等等, 这些方法不断得到广泛应用:要将水环境承载力作为重点约束指标, 来对水流域进行调整这样一个发展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 将情景分析方法与容量总控制作为基础, 设计流域水环境水质恢复的总方案。基于规划方法角度来分析, 目前基础数据缺乏假设条件模糊、模型边界以及系统性等等劣势, 导致在做决策时相关依据不足。目前, 国内外关于水污染研究规划中, 主要方法是流域容量总控制、情景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等等, 这些方法不断得到广泛应用:要将水环境承载力作为重点约束指标, 来对水流域进行调整这样一个发展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 将情景分析方法与容量总控制作为基础, 设计流域水环境水质恢复的总方案。

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具体方法

中长期规划目标主要在于:第一, 综合评估的加强。主要是对滇池水质变化以及流域范围内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然后加强分析, 掌握相关数据与资料;第二, 构建系统集成。收集好关于滇池水流域的所有资料, 掌握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结论的方式进行集成;第三, 战略规划。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方案。关于滇池水流域中长期规划的框架, 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 战略目标;二是, 模式路径;三是适应调控。以技术框架的三个主要部分, 来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需要研究的步骤进行明确, 主要有6个具体步骤:发现问题-诊断调控-基础规划-方案规划-调控与评估-战略规划;然后将水环境承载力方案以及总容量控制方案为基础来具体实施:第一, 以水环境承载力情景方案为载体, 将滇池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叠加, 然后在水质模型中输入污染负荷来让水质进行响应;以这个为基础, 对总量的空间分配进行明确, 然后规划在不同流域中消减污染物的具体战略方案。依据不同规划分区的总量控制与不同情景的源输入, 从而制定出以分区为标准的空间分异性污染控制战略方针;第二, 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标准, 对滇池流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并将社会经济实际发展中带有的不确定性充分考虑进去, 从而对水环境承载力情景进行设计, 将之作为滇池流域水质恢复方案的基础输入条件;以水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为主要标准, 对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效率、方向进行明确, 并汇总到滇池流域的总体发展方案当中。

三、滇池流域富养化控制策略

1. 分析问题

从这些数据来分析, 即使消减了高负荷, 又在巨额投资防治污染的驱使下, 因为滇池水流域的特殊水文地质、底泥、气象等等, 这些潜水湖泊特征的存在, 即使有更多的防治措施还是不能有效降低蓝藻的周年性爆发。

研究的同时, 还发现即便在TP、TN高浓度的条件下, 滇池外海也存在着部分不爆发蓝藻水华的地带, 因此, 就滇池水域水体而言, 容易富营养化, 只是对水质改善并不断提升TN、TP浓度的水质标准, 并不能绝对性能控制蓝藻水华爆发的危险系数, 当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 (下转第26页)

(上接第24页) 因此, 我们需要面对的是, 到底是主要控制水质指标, 还是主要以抑制蓝藻水华与恢复滇池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

2. 控制目标措施

若要成功控制滇池外海蓝藻水华暴发的频率, 单纯的控制TN与TP, 并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上, 这个在短期的规划内经济上难以实现, 相反即使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 来让TN与TP符合V类水质附近标准, 对水量与水动力的条件进行改善, 对滇池水生态系统进行分期、分布的恢复, 从基础对外海水质进行有效改善, 实现生态恢复, 对蓝藻暴发进行有效控制, 作为一条有效思路与途径, 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分析。在可行的目标前提下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 恢复滇池水生态系统。

滇池治理思路应从主要依靠流域污染负荷削减转向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 在流域控源与湖泊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长期持续达到水质目标;在可行的目标前提下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 恢复滇池水生态系统。

摘要:云南滇池水污染非常严重, 根据水污染相关决策的要求, 针对滇池, 国家先后批准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止的“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的远景规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以及相关的补充报告等等。本文在规划的指导之下, 针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止规划进行研究, 尝试性提出云南滇池营养化控制的有效措施。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在2015年8月2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进行了报告,具体事情情况报告如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2015年8月2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检查。张德江委员长高度重视这次执法检查,作出重要批示:“水是生命之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水污染的情况相当严重。防治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通过执法检查,督促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推动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按照批示精神,今年5月至6月,由沈跃跃、艾力更˙依明巴海副委员长和我带队,全国人大环资委组成人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共32人组成5个检查组分赴6省(市)进行了检查。同时还委托其他25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这次检查的重点,一是饮用水水源保护、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等法律制度落实情况。二是重要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畜禽养殖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防治等情况。三是各地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推动水污染防治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各方面对修改完善水污染防治法的意见建议等。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法律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将防治水污染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4年,全国地表水97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63.2%,比2005年增加2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9.2%,比2005年减少17个百分点。

(一)主要法律制度逐步落实

一是推进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二五”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增加了氨氮,“十二五”前四年已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10.1%,提前完成五年目标;氨氮减排9.8%,有望如期完成任务。二是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逐步完善。国务院相继批复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对未通过考核的地区实施了区域环评限批,对地方政府有关负责人进行了约谈。三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基本建立。先后制定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出台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相关标准规范,开展了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不断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四是排污收费制度逐步强化。出台了《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全国统一将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由不低于每污染当量0.7元提高到1.4元,鼓励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及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五是应急管理制度不断规范。有关部门修订完善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职责,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同时,各地探索建立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法律制度逐步落实,对防治水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断健全

一是配套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逐步完善。国务院出台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两高”出台了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各省(区、市)均出台了水污染防治相关地方性法规。二是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完善。发布实施了造纸、石油化工和有色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健全了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规定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提高了污染减排和特殊敏感区污染防治要求。三是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健全。国务院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了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实施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强化主要污染行业治理、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动陆海统筹联防联控和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政策措施。各地正抓紧制定《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落实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属地和部门职责,不断推进法律的贯彻实施。

(三)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自水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各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治理不断加强。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40亿元支持重点流域治污规划项目建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等重点流域水质不断改善。各地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业清洁生产和工业节水,对造纸、焦化等10大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共有3700个造纸印染等行业项目实施废水深度治理及回收工程。二是不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累计安排中央基建投资554亿元和污水管网专项资金493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全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4600万吨,总设计处理能力已达1.7亿吨/日,处理率达90%以上,再生水日利用能力超过2000万吨。三是逐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纳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范畴,中央基建投资累计安排135亿元,各地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完成4.1万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改造。四是开展水质较好湖泊保护工作,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8亿元,用于支持81个水质较好湖泊保护。(四)执法和监督工作不断加强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在全国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环境保护部采取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方式,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河北在省市县三级设立环保警察队伍,内蒙古等地开展环保与公安部门联动执法,天津等地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执法检查、听取工作报告、开展询问和专题调研等方式,积极督促和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最高人民法院和部分地方人民法院成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青海、宁夏等地公开宣判涉水环境污染案件,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各地还通过公开企业环保信息、开通环保举报热线、微信举报管理平台和手机环境系统等方式,调动全社会共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

(五)水污染防治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探索推进流域治污协作机制。中央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11.5亿元和1.5亿元,支持新安江、汀江流域开展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辽宁在辽河、凌河流域划定流域保护区并成立管理局,率先探索大江大河流域管理新模式。浙江积极推动“五水共治”,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污染防治取得良好成效。山东、安徽等地推行“一河一策”和“河长制”,黑龙江、广西等地积极推进跨省区流域生态协作,建立健全跨省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和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二是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江苏、湖北等12个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2014年全国试点省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金额累计达到53亿元,较上年增加19亿元;浙江省试行排污权抵押贷款、排污权租赁等新型市场化推进方式。三是推行环境污染治理新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文规范了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操作流程。重庆等地采用“投行+PPP”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镇生活污水、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检查情况看,我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2014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9.2%,基本丧失水体使用功能;24.6%的重点湖泊呈富营养状态,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近海海域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水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污染物排放量大、水生态受损重、水环境隐患多

2014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2294.6万吨和238.5万吨。农业源和生活源已上升为主要的水污染物排放源,合计约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85.7%、氨氮排放量的89.6%。工业结构性污染特征明显,造纸、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四个行业占到工业源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一些地方水生态受损严重,部分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河流干枯、湖泊萎缩、湿地退化,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方产业布局不合理,约80%的化工、石化企业布设在江河沿岸,带来较高环境风险隐患,还有一些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地区仍未有效遏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环境保护部直接调查处理的重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中,超过60%涉及水污染。

(二)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问题突出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化学需氧量最大排放源,约占排放总量的48%;氨氮排放量仅次于生活源,约占排放总量的31.7%。2013年,全国农业化肥施用量为5912万吨,占世界用量的35%,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3%,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国农药使用量近年来稳定在32万吨左右,占世界农药总用量的1/7,但农药利用率仅为35%,农田地膜回收率不足60%。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养殖废弃物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污染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我国水产品养殖产量已占总产量的73.6%,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药物使用不规范,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农村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低,大多数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倾倒。

(三)饮用水水源地还存在安全隐患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全国329个城市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的城市为278个,达标比例为84.5%。86个地级以上城市141个水源一级保护区、52个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未完成整治工作,且缺乏明确的考核制度和责任规定。有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不规范,已划定的保护区内存在农田、住户、公用设施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问题。有的水源地上游分布着高风险污染行业,环境安全隐患较大,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和保护有待加强。地下水水质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较重。农村地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和检测设备。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监管能力不足,有的城市不具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能力,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监管和预警应急能力较差,难以有效应对突发环境污染。

(四)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市场化融资困难。多数地方治污资金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来源有限。中西部一些地方由于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存在“建而不运”、“运而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县镇已建成的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高、运行资金不足、管理水平落后,设施有效运行率低。近些年,国家力推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PPP模式也因合法权益保障不足、项目操作复杂和论证困难、缺乏退出机制等诸多原因,社会资本观望居多,项目落地实施较难。二是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多龙治水”、部门职责交叉问题突出,在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水质监测与发布、近岸海域和地下水环境管理等方面,政出多门、数据不一的现象时有发生。监测网络建设交叉重叠,部门间分工协作、数据共享、优势互补的水质监测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在线监控装置运行质量、管理水平、数据的准确性尚未达到环境监管要求,部分企业仍存在伪造和篡改监测数据的行为。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单位面积环保执法人员为63.2人/万平方公里,基层环保部门“小马拉大车”现象普遍。简政放权后基层承接能力不足、监管手段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三是流域管理和区域监管的制度建设与协作机制滞后,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备。统筹协调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的流域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流域上下游间水环境保护责任和权益不对称,各地治污整体性和协调性不足,流域有关地方“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较为普遍。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缓慢,缺乏流域尺度协调统一的制度设计和综合型政策指导,补偿投入力度不足,补偿渠道有待拓宽。

(五)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防治水污染的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排污许可制度与标准、环评、总量控制制度的关系尚未理顺,流域、区域海域联防联治和跨行政区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的规定薄弱。工业园区排水监管规定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和实施机制不明确。法律责任规定不够全面,违法处罚力度过小,经济手段和激励政策不足,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规定不明确。水污染防治法与水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协调性不够,与新的环境保护法衔接性不强。同时,排污许可、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补偿等配套法规没有及时出台,影响了法律有效实施。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水污染形势非常严峻,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科学制定“十三五”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依法抓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落实,确保全国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目标如期实现。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落实责任,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更加主动自觉地提高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依法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指导,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对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负总责的法定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要注重源头防控,加大控源截污力度,坚持流域协同治污,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督察考核力度,严格奖惩措施,对工作推进不力、完不成考核目标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要不断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依法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和参与,努力形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依法保障饮用水安全

各级政府要始终将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一是依法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管理,探索运用经济政策增强源头地区保护水环境的动力和能力。二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全面排查污染源,坚决清理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和排污口,严肃查处保护区内排污行为。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建立重要河流、湖库和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管理制度。三是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控地下水超采。加快研发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修订地下水质量标准,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健全地下水监管机制,推进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和分区防控,探索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基金收费制度,整合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四是切实做好农村分散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强资金保障、技术支持和管理维护,提高农村水源地监测监管能力,提高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切实保障农村供水水质安全。

(三)加强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将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纳入“十三五”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水污染防治财政专项资金应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倾斜。二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科学制定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做细做深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推进畜禽养殖场科学布局和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三是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积极推广农村经济适用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四是加强农村水生态系统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加强滨河(湖)带生态建设,在农田和河流、湖泊之间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减少化肥、农药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四)强化工业和船舶水污染防治

一是优化工业布局。加快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规划实施,推动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石化、印染等重污染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严控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实行重点行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二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造纸、小制革、小电镀等“十小”企业。严格环境准入,根据流域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和节水技术改造,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三是集中整治工业园区水污染。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对新建、升级工业园区要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治污设施,园区内工业废水必须预先处理达标后,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四是完善船舶水污染防治。提高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能力,强化污染事故的应急协调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船舶污染损害赔偿体系。

(五)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以奖代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污泥处理处置等项目建设。要加强绩效考评,确保投入资金取得实效。要进一步理顺价格政策和财政补贴机制,推进水价改革,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规范化发展,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多元融资,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二是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人员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等新模式,着力提高监管水平。理顺部门职责,强化环保、公安、监察等各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充分发挥环境司法作用,做好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有效衔接。三是推动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采取横向资金补助、对口援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建立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试点范围。四是建立流域区域联合治污协作机制。健全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协调机制和水质会商机制,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推动流域海域综合治理。加强跨区域环境监测合作,做好重点交接断面联合预警,完善流域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形成跨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合执法机制。五是加强科技创新。继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抓紧修订完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环境质量标准,科学防控水体有毒有害污染物。

(六)加快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模板 篇4

为仔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在建工地管理,维修行业土壤污染防治及危险废物监管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

始终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急事来办,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统筹,有序推进。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属各单位负责人、机关各科室科长为成员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协调和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科室和具体责任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培训,积极宣传,树立环保意识

1、组织机关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仔细逐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内容,立马掌握新要求,落实新标准,切实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2、持续开展汽车维修行业环保培训、宣传工作。联合区双创办、区生态环境局、区卫生局召开了区交通运输行业双创、环保安全暨疫情防控工作推进会,会上对汽修行业危险废物整治提出了要求,讲解了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台账、贮存和标识、转移程序、贮存场所等方面的规定,并对今后危险废物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3、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存储、转移等相关知识的宣传,随时提醒企业仔细落实相关工作。

(二)严格维修行业监管

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市区汽车修理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Cs)和危险废物污染整治工作会,会上对汽修行业危险废物整治提出了工作要求,下发了《区机动车生产、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Cs)和危险废物污染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企业切实落实。切实加强对维修行业土壤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企业的检查指导力度。要求维修企业规范存储危废,做好危废间防渗漏、防流失、防防扬散的“三防措施”,对废油、废机油格等存储时加装托盘,转移时委托有资质的回收企业进行规范回收,禁止废油等危废流入土壤中。通过督促引导,对维修企业进一步落实环保责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做好在建工地土壤污染防治

今年实施的项目有3个,S105线至上里公路升级改造工程、G318线K2675+000至K2678+000中修工程、G108线K2399+000至K2408+000中修工程,采取措施如下:

一是沥青采用专用罐车运输,专用储罐储存,沥青混凝土在沥青拌合站集中拌合,杜绝了对土壤的污染。

水泥采用散装水泥,由散装水泥罐车运输,立式水泥储罐集中储存,水泥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合,拌合站的工业废水,由内部管网系统进入三级沉淀池沉淀后重复使用或排入市政污水官网系统。避免了对附近土壤的污染。

二是施工现场的水泥混凝土浇筑,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至施工现场,避免在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外流、抛洒出车外对土壤的污染。

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杜绝了施工中混凝土外漏对土壤造成污染。在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凝土铺筑中,沥青混凝土采用专用车辆运输,过程中用麻袋覆盖,既保温也避免了混合物抛洒至车外。铺筑时随时收边,对洒落在外的混合物立马清理,使得铺筑成型的沥青路面既美观又不会对施工区域造成污染。

三是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规范、技术标准施工,科学施工,文明施工。

没有对施工区域内的土壤造成污染。

同时,大力鼓励在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防止土壤污染。

三、下一步打算

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汇报9 篇5

情况汇报

合肥市发改委(2011年7月26日)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把水污染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以更新的思路、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大的投入,全面提速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治污责任和投入,保证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 高度重视。合肥市把巢湖水污染防治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作,写入了党代会报告。中共合肥市委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到2010年底基本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的目标。

落实治理责任。市政府成立了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和蓝藻防控领导小组,每年与各县区及相关部门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建立水质断面考核制度,在行政区交界处设臵19个考核监测断面,每月对断 面水质进行监测和通报。

加大治理投入。2006—2009年,合肥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约50亿元,是“十五”水环境治理总投资的近3倍。把水环境治理纳入“大建设”统筹实施,与路桥工程、民生工程并驾齐驱,确保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有效实施。

开展联合治污。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动赴巢湖等地,商讨联合治理项目,努力构建治污合力。合肥与巢湖、六安签订巢湖流域环保合作框架协议,步调一致开展防治行动。

(二)严格环评把关,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发挥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汽车、家电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提前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避免了结构性污染产生。

加强老污染源治理。加大废水处理回用力度,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5年的5054万吨减少2000万吨,目前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市污水排放总量的10%,COD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70%。

(三)强化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治污减排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采取“集中与分散,大中小相结 合”的方式,一方面按流域整合拟建污水处理厂,继续发挥大型厂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在新区及管网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厂。经过不懈努力,合肥市先后建成经济开发区一期、蔡田铺、十五里河、望塘、小仓房等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量52.7万吨/日和污水管网里程1000余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拥有16座污水处理厂(含三县),总处理规模96.2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强力推进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坚持“先建网、后建厂”和“厂网并行”的原则,适度超前建设污水管网。从2007年下半年起,开始对南淝河及其支流等城区河道两侧全部埋设截污管,将原直排河道的污水全部收集、截流,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污水管网1977公里,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超过98%,基本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

开展污水处理提标升级和污泥处臵。在建污水处理厂全部按一级A出水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王小郢、朱砖井等污水处理厂将实施除磷脱氮技术改造,为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公园绿化、市政杂用和城市河道补充水源创造条件。此外,坚持综合处臵利用污泥,先后建成处理规模240吨/日的污泥焚烧项目,防止了污泥二次污染。

创新污水处理运营模式、监管模式。王小郢污水处理厂 TOT转让开创了国内污水处理TOT规范运作模式的先河,在所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臵,并与部门联网实时监测。通过努力,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始终处于前列。

(四)坚持一河一策,加快入湖河道综合整治 实施工程治理。结合实际修编完善相关专项规划,打破行政区域,按河流水系将水环境治理分为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二十埠河、板桥河、店埠河、新桥机场等片区。各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均制定了综合整治方案。目前四里河、板桥河、店埠河一期等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等综合治理工作正在实施。清溪路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工程、合肥市政务区西南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先后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实施补水治理。投资8500万元建设中水处理一期工程(10万吨/日),为环城景区近100公顷水面补水;首个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技术已在滨湖新区应用;总投资1.14亿元的环城水系沟通工程正在建设中;总投资6400万元的合肥西南部生态补水工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补水工程全长90公里。建立南淝河生态补水长效机制,累计补水7500万方。

实施生物治理。总投资2.55亿元的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 合治理工程全面展开,湖岸崩塌治理、沿岸湿地生态修复、堤防加固和水土保持等项目相继实施,以改善巢湖岸线生态环境。

(五)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种植业和畜禽养殖污染。加快沿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沿湖水生蔬菜基地6万亩。在沿湖乡镇累计投入4000万元建设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处理等示范项目,开展畜禽养殖项目污染专项整治,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加强生态示范工程创建。包河区大圩镇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村分别达到8个和20个。经开区、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

启动生态修复。包河区、肥西县、滨湖新区等分别对所辖区域巢湖沿岸实施人工湿地建设等生态修复,通过建设生态系统,修复堤岸生态等生态技术对入进一步改善巢湖水质。

(六)提升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水污染防治立法。修订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出台了《合肥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和《合肥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规章,正在制定《合肥市水环境治理条例》,为依法监管提供坚实保障。

提升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成巢湖西半湖水质自动监测 站,正在派河下游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设臵国控、省控和市控三级地表水监测断面27个。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97家138套,国控和省控重点源在线安装监控率为100%。市级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和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先后通过了验收。

(七)加强科技攻关和宣传教育,为水污染防治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科技攻关和交流。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合作,针对消除河道内源污染,着手进行南淝河底泥高值化、水体氮磷藻磁聚移出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南淝河底泥高值化研究已进入中试;国家重大水专项在合肥市“一个试验两个工程”正在实施。

加强环境宣教工作。对外宣传不断深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频道两次来肥作水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专题报道。

(八)招商引资,大力推介重大资环项目

积极开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活动,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积极推介巢湖水流域治理项目,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我市生态建设。加强与国家、省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联系,力争一批重大生态环保项目获得国债和金融部门贷款支持。近几年我市争取国家、省级重点流域治理资金共2.7亿元。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合肥市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2010年巢湖西半湖氨氮、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值比2006年分别下降32.1%、50.3%、17.5%和28.4%,高锰酸盐指数、氨氮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淝河氨氮、总磷和总氮均值比2006年分别下降17.3%、46.1%和24.1%。十五里河、派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也不同程度改善。主要水源地董铺水库及大房郢水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

合肥市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09年11月亲临合肥视察指导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对合肥市巢湖水污染防治进展和做法予以充分肯定。环保部部长周生贤2008年4月在合肥考察时,指出合肥水环境治理工作“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全国都很有特点”。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巢湖治污的投入。巢湖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治理难度大,综合治理项目多、投入大,建议中央和省里进一步加大对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的投入,尤其对污染较重的巢湖西半湖治理予以关心和支持,以支持推动巢湖治污项目尽早开工、加快建设,早日发挥环境效益。

(二)加快启动引江济巢工程。通过引江济巢工程,可 恢复江湖自然沟通,对改善巢湖水环境、重建江湖生命通道、支撑全省水资源配臵、发展江湖航运、促进省会经济圈和全省发展有重要意义。据估算,引江济巢工程实施后,在配合巢湖流域污染源治理后,全湖水质将得到明显改善,巢湖西半湖将明显受益。目前引江济巢绝大部分专题编制完成,部分专题进行评估论证,建议加快论证评估步伐,争取把该工程纳入近期优先实施的项目。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 位于长江下游河口的南侧, 北滨长江, 东部及南部邻海, 西部与西南部以茅山山脉为分水岭为界, 地跨江、浙、沪、皖三省一市, 流域总面积3.69×104km2, 其中, 属江苏省的面积为1.94×104km2, 占全流域的53%。造成太湖流域水质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环太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 气候变化及湖体水循环能力降低。工业源由于其排污点位集中, 易于对水体产生污染, 是影响流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1]。为更好地监管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排放, 江苏省对太湖流域污染源加大监督性监测力度, 并且针对太湖流域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3大行业及污水处理厂增加总氮监测。

1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1.1 数据来源

根据全国总量减排监测体要求, 每季度对辖区内重点监控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太湖流域在江苏境内涉及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无锡共5个市的行政区域[2]。获取数据的主要方式是各省辖市对重点监控企业按季度开展的监督监测数据。

1.2 评价方法

污染源达标情况按照《污染源监测数据报告技术规定 (暂行) 》要求进行评价。对污染源的一次监测中, 任一排污口排放的任何一项污染物浓度超过排放标准限值, 则该排污口本次监测为不达标;污染源任一排污口不达标, 则该污染源本次监测为不达标。

单个污染源达标率:为评价时段内监测达标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

式 (1) 中, E为单个污染源达标率, %;Ne为评价时段内监测达标次数, 次;Nt为评价时段内监测总次数, 次。

地区污染源达标率:为评价区域内所有污染源达标率的算术均值, 计算公式为:

式 (2) 中, D为评价区域的污染源达标率, %;Ei为第i个污染源达标率, %;n为评价区域内参与评价的污染源数量, 个。

2 江苏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2.1 工业污染源

太湖流域 (江苏) 地区为江苏经济发达地区, 工业源较多, 这里仅对太湖地区重点污染源进行分析。2013年, 太湖流域 (江苏) 废水重点工业源排放总体达标率为96.9%, 主要水污染物COD达标率为97.0%, 氨氮达标率为97.5%, 总磷达标率为99.9%, 总氮达标率为94.2%。见图1。

太湖流域 (江苏) 废水重点源共涵盖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18个行业, 纺织业为苏南地区最大的行业, 企业数量占太湖流域 (江苏) 地区企业总数的32.1%, COD、氨氮和总氮排放超标率分别为6.8%、7.5%和5.6%;其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占24.1%;第三为造纸及纸制品业, 占9.8%。从污染物平均排放浓度看, COD和总氮平均浓度较高的仍是纺织业;总磷和氨氮平均浓度较高是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 见图2。

2.2 污水处理厂

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后, 太湖流域 (江苏) 地区乡镇均建污水处理厂, 苏南地区污水处理厂数量占全省的65.1%。2013年, 太湖流域 (江苏) 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总体达标率为95.7%, COD排放达标率为99.1%, 氨氮排放达标率为99.1%, 总磷达标率为99.2%, 总氮排放达标率为98.9%。

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中表1和表2的19项进行评价。2013年, 太湖流域 (江苏) 地区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染物达标率均在95%以上, 其中石油类、六价铬、总铅、总汞、总铬、总砷、动植物油和烷基汞8项均100%达标排放。

3 结果与建议

3.1 结果

太湖流域 (江苏) 地区工业污染源及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达标率均在90%以上。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和氨氮, 为有效遏制太湖富营养化状态, 江苏省将总磷和总氮作为太湖流域 (江苏) 废水污染物中的主要控制指标, 这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均在95%以上。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中19项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均在95%以上。太湖流域 (江苏) 对外排放废水的行业中, 主要废水外排行业仍为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及造纸业等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业。

3.2 建议

太湖流域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快、城镇化程度高的区域, 其水污染的治理有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需要着眼于全流域的整体利益, 充分完善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法制[3]。

a)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 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 积极推进绿色增长, 深入强调绿色GDP发展理念, 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能源消耗,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改善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b) 加强太湖流域 (江苏) 减排监测体系建设, 有机整合自动监测和手工监测资源, 大力推进企业自行监测, 加大监督性监测力度, 以信息性价比平台为体系运转载体, 为减排管理提供准确高效的数据支持;

c) 加大太湖流域 (江苏) 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 加快对纺织染整、化工、制革企业等重污染工业企业的专项整治, 进一步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推进清洁生产和深度治理, 关闭无法整治的企业。

4 结语

通过对太湖流域 (江苏) 地区重点污染源排放数据的分析, 该地区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排放情况虽然是乐观的, 但是一些落后产能的行业仍存在超标排放的情况, 太湖流域 (江苏) 地区治污工作任重道远。

摘要:以2013年江苏省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为依据, 按照《污染源监测数据报告技术规定 (暂行) 》的评价方法, 分析太湖流域 (江苏) 地区工业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废水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达标情况, 结合现下太湖流域 (江苏) 水污染状况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太湖流域 (江苏) ,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达标情况

参考文献

[1]颜润润.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污染负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 (3) :39-43.

[2]高永年.太湖流域典型区污染控制单元划分及其水环境载荷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3) :336-339.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2019年,根据工作任务,我区认真组织、积极推进各项任务,齐头并进打好蓝天保卫、治水提升、治土清废三大硬战,任务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环境质量稳步提高。现将我区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情况自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环境质量情况

2019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6.9%,较2018年上升1.8%;全年XX区PM2.5平均浓度28μg/m3,较2018年下降4μg/m3。马家桥、汶溪、广源桥、游山断面均为Ⅲ类,贵驷断面为Ⅳ类,市控断面浓度均值功能区达标率为100%,Ⅲ类以上达标率为80%,与2018年持平。XX区生态环境满意度为83.02%。

二、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完成情况

(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制定《XX区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2020年行动方案》和《2019年XX区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计划》。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并组织实施,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新改扩建项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VOCs新增排放量实行区域内排放量减量替代。完成落后产能淘汰12个、“散乱污”整治101家(市级任务100家)。完成落后产能淘汰19家(市级任务15家)。完成重污染企业搬迁关停1家。

(二)深化工业废气治理。

按规定时限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烟粉尘)、VOCs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全面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深化钢铁、水泥、玻璃、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合成革、纺织印染、橡胶和塑料制品、包装印刷、有色、铸造等12个重点行业废气治理。持续推进有机废气治理,提前完成市级工业企业VOCs治理整治任务(18家?)。继续在70余家石化化工企业推行LDAR工作,已完成224万个点检测,泄漏率0.35%,按要求开展修复工作。2016年至今累计削减有机废气约4000吨。组织开展并完成高污染燃料锅(窑)炉核查。开展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提标改造,已完成28台(市级任务19台)。开展有色金属、铸造等行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已完成16家(市级任务16家)。

(三)加强面源污染治理。

实施《XX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重点开展“三尘”(工地扬尘、煤尘和道路扬尘)防控,突出抓好拆除作业、建筑施工、道路施工、露天堆场、渣土及物料运输车辆管理等各类扬尘污染源综合治理;全区各地建设工程按要求落实扬尘防治的扬尘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措施,并与有关主管部门联网。对煤场实施作业管理、设施维护、场区管理、卡口管理等全过程监督监控,同时结合整体规划开展整合搬迁;强化道路保洁作业,全区城市主干路机械化清扫率保持100%,建筑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平装率100%,最大限度抑制道路扬尘。协同推进“四气”(工业废气、垃圾秸秆焚烧烟气、餐饮烟气和车船尾气)治理。运用城郊烟气监控系统,实现闭环管理,及时发现、消除垃圾秸秆焚烧现象。实施废弃矿山整治,完成任务7家(市级任务7家)。开展扬尘防治工作督查5次。

(四)开展机排废气治理。

开展重柴车辆路面执法检查。多次联合交警等相关部门在辖区内不同道口、分时段开展重柴车辆尾气排放检测,累计出动54人次,人工检测158辆,整改处罚58辆。自5月份开展机动车年检数据审核

4235辆,审核率96%。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264辆(市定任务),已完成297辆。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审核工作,本完成881辆。

(五)强化应急联动和监控。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更新工作。按要求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加强与气象、建交、综合执法和经信等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对,督促企业按上级指令落实相应减排措施。截止2019年底,已投用企业常规废气在线监测点位49个,VOCs排口117个,VOCs厂界54个;环境在线监控网格化扬尘61套,有机特殊因子区域站4套。基本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和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完善了镇(街道)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三、水污染防治行动任务完成情况

(一)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投资1810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17.3公里,雨水管网4公里。完成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试点建设5个(市级任务4个)。6个镇街道和2个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部通过市级考核验收。1800余家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北区污水处理厂、XX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工程,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下降5.5%,总磷浓度下降16.7%,高锰酸钾指数浓度下降17.7%,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深入开展行业整治。

制定《XX区金属表面处理等5个行业深化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督促推进5大行业深化整治提升,完成涉水行业整治76家(市级任务73家),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5个。8家电镀企业电镀线整治已完成6家;推进蛟川电镀污水处理站废水提标异地迁建工程。

(三)继续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的规范整治提升,所有入海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并设立标志牌,组织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定位;督促乐金甬兴、海德漂染(南洪)完成废水排放去向更改,停用入海排污口。开展直排海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实施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设施安装和对原有在线监控设施加装总氮监测指标工程,全区重点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控实现全覆盖并稳定达标,达到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提升验收标准。推进入海河流污染总量控制,对主要入海河流进行常规动态监测。

(四)多管齐下,确保治水工作不反弹。

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开展加油站油罐更新改造,督促辖区内加油站加快油罐更新改造进度,已全面完成加油站油罐更新改造任务(市级任务8个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改造34个(市级任务34个)。加快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完成美丽河湖创建1条,100%完成市定任务。加强城镇污染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15万吨/日扩建及二期提标工程启动,华清环保提标改造工程开工建设,XX污水处理厂类四类提标改造工程可研初稿完成。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完成1条氮磷生态拦截沟建设,1家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区已全面完成。

四、治土清废任务完成情况

(一)制定完善管理制度。

编制《XX区工业固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指导固废底数摸排、处置通道疏通、规范化考核、信息化申报等四个方面工作;疏通了一般工业固废协同处置渠道,与城市综合执法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确定由中科绿电、华清环保为企业提供填埋和协同焚烧处置服务;统计并上报一般工业固废申请,最终我区36家单位,每年2670吨一般工业固废焚烧需求获市垃圾应急办同意。

(二)推进固废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固废重点项目的建设,督促并协助XX亿星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7万吨/年一般工业污泥综合利用项目、XX格林兰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15万吨/年一般工业污泥干化项目、XX甬力环保有限公司1.5万吨/年废桶综合利用项目、XX市XX新东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七水硫酸锌(1万吨/年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XX新福钛白粉有限公司60万吨/年水泥缓凝剂项目土建部分已基本完成。

(三)开展规范化考核和专项整治。

完成省厅开展的2019XX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考核;完成201969家重点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印发《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关于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检查企业67家;完成33家单位工业固废核查;开展汽修行业专项检查,责令9家进行整改;进行紧固件企业废矿物油规范化处置协调,下发《告废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书》、《企业废矿物油规范处置及整改情况说明》和《危险废物规范处置承诺书》,要求企业开展自查、进行整改;对44家重点废油单位开展摸排,约谈22家。开展污泥行业提升整治,要求在2020年底前,全区10家年产1000吨以上工业企业出厂污泥含水率低于60%。

(四)协助小微产废单位危废处置。

联合各镇(街道)环保所开展危废规范化管理培训会议,由大地环保危废综合经营单位开展“公交化”拼车转运服务,并提供现场管理、台账制作、系统申报指导等延伸服务,截至目前已提供拼车转运服务140余家次;与区教育部门协商,委托大地环保为区内中小学提供实验室废液处置服务,截至目前已安全处置废液298公斤。

(五)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和监测。

完成142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完成2件单位采样方案编制;完成全区5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土壤污染自行监测;完成XX区污染地块名录内6个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调。完成7个功能调整为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块调查工作部署;完成庄市华美线业宿舍区域、骆驼老棉纺厂等其他土地功能变更地块调查工作;完成22个农用地超标点位对账消号工作。

(六)进行土壤治理修复。

督促九龙湖政府开展九龙湖吕岙山塘受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该项目已通过效果评估。完成金甬腈纶厂退役地块土壤污染调查,根据调查结论要求属地加强该地块风险管控措施。

(七)开展重金属减排。

督促辖区内重金属排放单位采取工艺提升,排放提标,转型升级等措施,到2020年底前全区重金属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础上减排10%。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公告 2014年 第73号

关于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3考核结果的公告

近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38号,以下简称《考核办法》),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三峡办、南水北调办等部门,分别对松花江、淮河(含南水北调东线)、海河、辽河、黄河中上游、巢湖、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长江中下游重点流域25个省(区、市)人民政府2013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情况进行了考核。考核结果已经国务院同意,现依据《考核办法》的规定,予以公告。

总的来看,各省(区、市)不断增强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措施,扎实推进《规划》实施。截至2013年底,《规划》治污工程项目已完成41.7%,水质考核断面中有78.2%的断面达标。淮河流域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海河流域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辽河流域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松花江流域吉林省,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贵州省、云南省,黄河中上游流域河南省、青海省,长江中下游流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江苏省、上海市、湖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考核结果为好。滇池流域云南省考核结果为差。

《规划》共确定428个考核断面,2013年有15个因断流不计入考核,实际考核断面413个,其中达标断面323个,占78.2%,与上一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不达标断面90个,占21.8%。长江中下游、淮河、辽河、松花江、海河、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巢湖和滇池流域达标断面比例分别为93.8%、93.3%、88.0%、79.4%、77.3%、75.5%、70.0%、58.3%和29.0%。

《规划》共安排项目6844个,截至2013年底,已完成(含调试)项目2852个,占41.7%,较上一增长14.8个百分点;在建1662个,占24.3%;前期准备1235个,占18.0%;未启动1095个,占16.0%。淮河、海河、长江中下游、辽河、黄河中上游、巢湖、松花江、滇池和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率分别为56.3%、54.0%、49.1%、42.0%、37.0%、30.5%、30.4%、22.8%和16.5%。

重点流域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仍有17.2%的考核断面为劣Ⅴ类断面;总磷、氨氮等污染日益明显,除松花江流域外,各流域均存在总磷超标的问题;治污项目资金渠道单一,部分地区项目进展缓慢,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项目完成率均不足30%。

下一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落实建设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强总磷污染控制,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实现治污效果。对未通过考核的滇池流域,环境保护部负责同志将约谈昆明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并责成昆明市人民政府暂停昆明市五华区、高新区、西山区、度假区4个区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2013年因未通过考核被限批的部分县(区、市),通过积极整改落实,已达到解限要求,将予以解除限批。

附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3实施情况汇总表

环境保护部

2014年10月31日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9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水体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治理资金短缺,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呈现加剧之势,污染从地表水向地下水延伸,已经形成点源与面源共存,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互相影响的格局,造成地表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不仅危害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而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四川地区农民的污水排放量为70~110 L/d[1],其中,岷江流域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不是很差, 但变化范围极大[2]。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农村生活区内小型加工业、服务业以及家庭日常生活产生的综合性污水,其中以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为主[3]。农村生活污水一般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含有较多的合成洗涤剂以及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主要污染物为COD、SS、N、P以及致病微生物[4],尤其是N、P的大量排放,增加了水环境中氮磷负荷贡献率,分别为29%和34%[5],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受纳水体水质恶化。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厨房污水,多以洗碗水、涮锅水、淘米和洗菜水组成。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肉类食品及油类使用的增加, 使生活污水的油类成分增加。②生活洗涤污水,洗涤用品的使用使洗涤污水含有大量化学成分。③厕所污水。部分农村改水改厕后,使用了抽水马桶,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④综合污水。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呈现间歇排放、排水量少且分散、日变化系数大等特点。目前,我国村镇污水治理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将村镇地区的污水通过管网收集起来输送到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二是在较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分散村镇和陈旧居住区,污水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排放,这种分散处理方式以其投资省,出水可以就地回用或补充生态用水等优点在我国村镇污水处理中占有较大比重。沼气池在四川省建设普及率较高[6]。尽管如此,农村生活污染给农村水环境带来的影响依然形势严峻。本文以泸县(濑溪河流域内)的区域为例说明农村生活污染现状及严重性,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以减小污染。

1 资料来源

以镇为单位调查农村人口数量、散养型畜禽养殖数量、农田面积、土地坡度、农作物类型、轮作类型、土壤类型、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等方面的内容。相关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如下。

(1)农业人口、农田面积、畜禽养殖数量参照各镇区的统计年鉴。

(2)其他资料均由泸县相关部门提供。

2 研究方法

农村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过程中产生或导致环境变化的非点源污染,主要有农用化学品施用的不合理及施肥技术的落后产生的农田径流、分散的畜禽养殖污染和农村生活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等。本文通过计算2006-2010年泸县(濑溪河流域)农村生活排放物(含散养畜禽)和农田径流的方法[7],分析农村生活污染和农田径流中COD、NH3-N 2个重要污染指标的排放量和比重。综合比较了农村生活污染和农田径流在农村非点源污染中的负荷比重。

2.1 农村生活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农村生活污染物包括农村人口生活所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农村人口散养的畜禽粪便,采用排放系数法[14]。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系数如下:人,COD产生量40 g/(d·人)、NH3-N产生量4 g/(d·人);猪,COD 50 g/(d·人)、NH3-N产生量10 g/(d·人)[7]。

农村生活污染物负荷的估算模式:

Wi=365Ραi10-6

式中:Wi为某区县农村生活污水中i种污染物的年排放量,t/a;P为某区县农业人口数,人;αi为农村生活污水中i种污染物排放当量系数,g/(人·d)。

2.2 农田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

标准农田法:将所有农田折算成标准农田,计算出农田的径流污染物排放量[14]。标准农田指的是平原、种植作物为小麦、土壤类型为壤土、化肥施用量为375~525 kg/(hm2·a),降水量在400~800 mL范围内的农田。标准农田源强系数:COD是150 kg/(hm2·a),NH3-N是30 kg/(hm2·a)[7]。对于其他农田,源强系数需要根据坡度、农作物类型、土壤类型、化肥施用量、降水量共5项进行相应的修正。

农田径流负荷排放量估算模式:

Wi=365Aαij=15ηj10-3

式中:Wi为某农村农田径流中i种污染物的年排放量,t/a;A为某农村农田面积,hm2;αi为标准农田中i种污染物源强系数,kg/(hm2·a);ηj为修正系数。

3 结果分析

表1、图1(a)显示农村生活污染COD排放量远远高于农田径流污染中的COD排放量,农村生活污染COD在2006年排放量为1.813 831万t,占总量的77.05%,先下降后上升,在2008年COD排放量下降为1.533 097万t,到2010年排放量回升为1.585 551万t,占总量的74.85%,4年间COD排放量减少2 282.79 t,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与农田径流污染排放量比例基本是3∶1。具体情况如图1 所示。

表2、图1(b)显示农村生活污染NH3-N排放量远远高于农田径流污染中的NH3-N排放量,农村生活污染NH3-N在2006年排放量为2 840.62 t,占总量的72.45%,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在2008年NH3-N排放量为2 271.24 t, 到2010年回升为2 368.26 t,占总量的68.97%,4年间减少472.37 t,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与农田径流污染排放量比例基本是2.2∶1。具体情况如图1 所示。

表3、图2显示农村生活污染COD和NH3-N排放总量高于农田径流污染中的COD和NH3-N排放总量,农村生活污染COD和NH3-N排放总量在2006年排放量为2.097 893万t,占总量的76.39%,到2010年排放量达1.822 377万t,占总量的74.03%,4年间减少2 755.16 t,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与农田径流污染排放量比例基本是3∶1。具体情况如图2 所示。

综上可知,农村生活污染的COD排放量高于农田径流污染的COD排放量,二者比值为3∶1;农村生活污染的NH3-N排放量高于农田径流污染的NH3-N排放量,二者比值为2.3∶1;农村生活污染COD和NH3-N总量远远高于农田径流污染COD和NH3-N总量,比例基本是3∶1,可见农村生活污染占有更大比重,尤其值得重视。

4 农村污染防治建议

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艰巨的原因:农村缺乏规划,居住分散,相对人口密度小,生活污染物收集与处理系统施工难度较大,投资费用较高;农村资金相对缺乏,经济和技术力量薄弱;村民环保意识淡薄,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活污染物处理的必要性;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的选择因工艺成本、运行费用、维护管理等原因在农村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

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①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政府政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对农业环境保护虽有涉及,但并不系统全面,污染处理的相关技术规范、导则、排放标准等还存在缺失现象,使农村污染治理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必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章节、条文,加强地方性立法。②体制机制: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统筹城乡与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在广大乡村干部中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队伍,建议在乡镇设立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管理机构,每村固定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完善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督执法作用,尽快改变基层环境执法薄弱的现状,真正把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投资运营新机制[8],以求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③技术手段:农村生活污染物治理应当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原则[9],尽量采用工艺成熟、投资成本低、处理效果较好、易于管理运行的生态控制措施,以求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负荷。比如将粪便与厨房水、洗衣水分开处理,垃圾分类回收,通过源分离,可以大大降低污染负荷,降低处理难度;尽量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地势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包括人工湿地、沼气池、氧化塘以及其他一些土地处理技术。在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的农村地区可以采用土壤渗滤法;在经济条件较差、无污水收集系统的地方可以采用生活污水净化池技术;在土地较多的农村可以采用建造和运行费用低、易于维护、运行可靠等优点的人工湿地技术[10] ;在气候适宜、土地利用许可且污水量不大的农村可以采用稳定塘并利用厌氧池作为预处理设施, 厌氧处理技术具有、建造施工方便、操作管理简单、运行无需能耗和后期维护费用低等优点[11]。人工湿地与景观集成处理技与工艺、厌氧-人工湿地强化处理技术与工艺、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复合处理技术与工艺、沼气池处理技术与工艺等4种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适合在四川农村地区推广[6]。④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坚持“低投入、低成本、重回用、易管理”的原则,开发推广处理效果好、建设投资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切实可行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在处理污水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 最好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整理废旧坑(水) 塘和露天粪坑,建设配套供水设施、排水沟渠、沼气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垃圾收集箱、收集池)等;开展新社区建设,建设集中式居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便于污水集中处理;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畜禽养殖场粪尿资源化示范工程等生态农业建设工程[13]。⑤思想认识: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 普遍提高广大乡村干部与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规范自身的生产行为、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真正做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上一篇:驾车中学2013年春季学期团总支工作计划下一篇:电影里感人的经典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