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共8篇)
一、学科定位:
应用经济学
二、财政学的主要线条
财政学的逻辑起点以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客观调控-----涉外部分
三、财政学的几大知识板块及关注重点:
基础理论部分: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的现象。
表现:
1.资源配置领域市场失灵:外部性问题 公共产品问题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 市场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 偏好不合理-优劣值品问题
2.经济稳定领域市场失灵:表现为 失业和通货膨胀
3.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失灵:效率与公平问题 贫富悬殊加剧
公共产品:于私人产品相对,具有联合消费和共同获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它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外部效应:是指某人或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什么是财政?(定义):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价值)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选择某种消费品对其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固有职能,即聚财和公平分配收入。
3.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解释自己写。
什么是公共财政?:
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内涵包括: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财政选择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特点是什么?:1.他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他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他是非营利性的财政 4.他是法制化的财政
财政支出部分: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政府支出的分类及不同经济影响:按性质,新的政府支出分类方式,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国民经济面临工业化的繁重任务,政府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
2.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
期项目;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
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与购买性支出相比,转移性支出的重点在于体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在经济发达国家,市场发育程度高,社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财政分配政策重点倾向于体现社会公平,因而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以此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
税收支出及其形式:
税收支出:以法律条款规定的 对于特定的活动或纳税人的各种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可分为照顾性支出 和刺激性支出
形式 税收豁免税收抵免 纳税扣除 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 加速折旧 退税 财政收入部分
现行税制体制概况及其改革方向:
税收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国家用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过1994年税制改革和几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税制改革三大做法
(一)所得税:
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
(二)一般消费税:
增值税的改革继续呈现扩张的趋势,普遍开征增值税或提高增值税的标准税率
(三)绿色税收备受重视
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改革思路2:
1、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建立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
(1)优化流转税体系:改革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关税
(2)优化所得税体系,增强其经济调控功能特别是个人所得税
2、规范税费改革,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
费改税改革 税为主 费为辅
3、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如环境税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存在哪些税类,税种?: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课税标准分类:从量税和从价税
(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和价外税
(五)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中央税和地方税
近期税改的主要税种?
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提供售价或压低购进价格等方法,将其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售价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指纳税人在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将税负转给供应者。
消转: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
税收资本化:指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的未来应纳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
影响税负转嫁的主要因素:
(一)税种因素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二)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
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三)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四)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五)计税标准,从价税还是从量税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几大课税理论 特别是最适课税理论
国债
什么是国债?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意义:
定理 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核心思想:公债不是净财富公债无非是延期的税收 在理性消费者的眼中 税收和债券是等价的。因此发行债券不会提高利率 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会增加通胀的压力
意义:公众是否将债券作为其财富的一部分,关系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政府如果用公债代替税收,公众将增加即期的消费量。所以公众面对发行公债是否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对于政府的财政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预算及预算理论
国家预算: 是政府的基本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它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什么是预算管理体制: 所谓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预算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现行体制的特点: 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的问题。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1994年来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实施的成就,问题及进一步完善: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1995-2002年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1999年、2001年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2000年起,加大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的力度
2002年起,一般性转移支付 标准收支差额和转移支付系数
二 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进一步完善
(一)成效:总体运行良好,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政府间财政关系趋向规范
2、促进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两个比重”
逐步上升,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
3、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财思路发生明显转变,促进了产业结
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4、强化了对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提高了地方坚持财政平
衡、注重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5、财政税务机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现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
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包括上下之间的纵向转移和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一般以纵向转移为主。
宏观调控部分
什么是财政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计划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性因素的影响,致使决算出现收支差额。强调事实,预算的执行结果 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赤字的不同融资机制:1.赤字债务化 2.赤字货币化
(二)赤字不同弥补方法的经济效应: 1.债务化融资的经济影响 2.货币化融资的经济影响
我国财政赤字已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
1、经济增长效应
2、改革效应
3、拉动效应
(三)我国财政赤字并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1、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对于平抑物价起到了很大作用
3、及时而迅速的财政政策调整保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
什么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哪些政策,区别是什么?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汲水政策,补偿政策两者的区别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
相机抉择财政:汲水政策,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补偿政策: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应用相关财政学原理,谈谈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的目标,类型及主要财政政策目标:指财政政策的执行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
(1)经济的适度增长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3)收入的合理分配
(4)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工具:
(一)税收
(二)公共支出
(三)国债
(四)政府投资
(五)预算 以及财政补贴等
1998年 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措施
涉外部分
减除国际重复计税的几种方法,抵免法,免税法等
1.《沁园春 雪》选自《 》。沁园春, 。
2.北国:
3.惟余莽莽:
4.须:
5.折腰:
6.输、逊:都是 意思。
7.文采、风骚:这里用来概括
8.俱往矣:
9.风流人物:
10.《雨说》:选自《 》。郑愁予,
11.《敬业与乐业》选自《 》。梁启超, 字卓如, 号任公, 又号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 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12.敬业乐群:
13.不二法门:
14.理至一易明:
15.主一无适:
16.一点不旁骛:
17.亵渎:
18.骈进: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20.强聒不舍:
21.《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 》。
22.阴晦:
23.萧索:
24.素:
25.愕然:
26.鄙夷:
27.嗤笑:
28.瑟索:
29.惘然:
30.隔膜:
31.恣睢:
32.《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集《 》。莫泊桑:法国著名
33.拮据:
3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 》。作者罗迦·费·因格, 美国实业家。
35.模式:
36.根深蒂固:
37.孜孜不倦:
38.汲取:
39.不言而喻:
4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杂文集《 》。
41.《智取生辰纲》选自《 》。《水浒》, 又称《水浒传》, 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 元末明初人。取:
42.趱行:
43.做大:
44.怨怅:
45.省得:
46.怄:
47.喏喏连声:
48.影:
49.理会:
50.左右:
51.面面相觑:
52.计较:
53.《范进中举》节选自《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 , 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活动和精神面貌。吴敬梓, 字敏轩, 安徽全椒人, 清代小说家。
54.桑梓:
55.相与:
56.《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 , 字子长, 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 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
57.苟富贵:
58.若为佣耕:
59.会天大雨:
6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1.等死:
62.死国可乎:
63.楚人怜之:
64.为天下唱:
65.乃丹书帛曰:
66.间令:
67.旦日:
68.指目:
6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0.比至陈:
7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共三十三篇, 分十二策。
72.不辱使命:
73.以大易小:
74.故不错意也:
75.请广于君:
76.休祲:
77.秦王色挠:
78.长跪而谢之曰:
79.寡人谕矣:
二、给加点字注音
1.妖娆 ( ) 2.单于 ( ) 3.襁褓 ( ) 4.佝偻 ( )
5.承蜩 ( ) 6.亵渎 ( ) 7.骈进 ( ) 8.强聒 ( )
9.扶掖 ( ) 10.枘凿 ( ) 11.阴晦 ( ) 12.五行 ( ) 缺土
13.潮汛 ( ) 14.髀 ( ) 骨 15.愕 ( ) 然 16.嗤 ( ) 笑
17.瑟 ( ) 索 18.青黛 ( ) 19.恣睢 ( ) 20.拮据 ( )
21.牡蛎 ( ) 22.根深蒂 ( ) 固 23.孜孜 ( ) 不倦 24.汲 ( ) 取
25.趱 ( ) 行 26.嗔 ( ) 怒 27.朴 ( ) 刀 28.恁 ( ) 地
29.省 ( ) 得 30.兀的 ( ) 31.怄 ( ) 气 32.面面相觑 ( ) 33.聒 ( ) 噪 34.相 ( ) 公 35.行 ( ) 事 36.长 ( ) 亲
37.腆 ( ) 着 38.解 ( ) 元 39.绾 ( ) 发 40.锭 ( ) 子 41.阳夏 ( ) 42.鸿鹄 ( ) 43.皆次当行 ( ) 44.数 ( ) 谏 45.将 ( ) 兵 46.间 ( ) 令 47.罾 ( ) 网 48.忿恚 ( ) 49.笞 ( ) 打 50.宁 ( ) 有种 51.社稷 ( ) 52.拂 ( ) 然 53.徒跣 ( ) 54.抢 ( ) 地 55.韩傀 ( ) 56.休祲 ( )
期末复习是完成一学期的数学学习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和熟练运用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不仅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消化、归纳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是让基础较弱的同学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提高学习成绩.下面谈一下期末复习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围绕新课标,制定复习计划
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多而杂,共有六章内容,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多边形、轴对称和体验不确定现象等知识.同学们应该围绕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依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通过做老师组织的测试题,从中找出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确定复习的重点、难点.复习计划编好后,要做好习题的选择、配套练习的筛选,从而明确自己的复习目标.
例1一个箱子中放有红、黄、黑三种小球,三个人先后去摸球,一人摸一次,一次摸出一个小球,摸出后放回,摸出黑色小球者为赢.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简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从一个放有红、黄、黑三种小球的箱子中任意摸出一个小球的机会是均等的.由于三个人先后去摸球,一人摸一次,一次摸出一个小球,摸出后放回,所以摸出黑色小球的机会也是均等的.即三个人赢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是一个公平的游戏.
小结: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的关键是看游戏双方赢的机会是否相等.
例2一列快车长168米,一列慢车长184米,如果两车相向而行,从相遇到离开需4秒,如果同向而行,从快车追上慢车到离开需16秒.求两车每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
简析:设快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慢车每小时行驶y千米.则根据题意,得4(x+y)=168+184,
16(x-y)=168+184.即x+y=88,
x-y=22.解得x=55,
y=33.即快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慢车每小时行驶33千米.
小结: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能够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知识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同时还要考虑如果两车相向而行,则其相对速度为速度之和,如果两车同向而行,则其相对速度为速度之差.这一点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但问题是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移动的距离应为两列火车的长度之和,大家却不易理解而往往会造成错解,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二、掌握“双基”,题型训练系列化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要过好课本关,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能正确叙述,而且要能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节后面的复习题,要能一题不漏地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应注意设计好“问题群”和“习题群”,即分题型组织复习,总结规律.
例3(1)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3x+y=k+1,
x+3y=3,其中2<k<4,则x-y的取值范围是( ).
A.0<x-y<B.0<x-y<1
C.-3<x-y<-1D.-1<x-y<1
(2)已知方程组y-2x=m,
2y+3x=m+1的解x、y满足2x+y≥0,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 B.m≥
C.m≥1D.-≤m≤1
(3)不等式组x+2a>4,
2x-a-b<5的解是0<x<2,那么a+b的值等于.
简析:(1)要求x-y的取值范围,若已知不等式组的两式相减,得2x-2y=k-2,即k=2x-2y+2.而2<k<4,所以2<2x-2y+2<4,此时视x-y为一个整体,得0<x-y<1.故应选B.(2)用加减法解方程组y-2x=m,
2y+3x=m+1,得x
=,
y
=.因为2x+y≥0,所以有2×+≥0,即≥0,解得m≥-.故应选A.(3)视a与b为常数,解不等式组x+2a>4,
2x-a-b<5,得x>4-2a,
x
<.因为不等式组x+2a>4,
2x-a-b<5的解是0<x<2,所以有4-2a=0,
=2.解得a=2,
b=-3.当a=2,b=-3时,a+b=-1.
小结:通过对这一题组的解答,既能掌握方程组的解法,又能巩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法.从中可体会整体思维在求解中的作用.
三、知识点系统化,重点系列化
通过复习应对本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根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树”,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例如,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放在一组,多边形和轴对称放在一组,体验不确定现象为一组.通过归类,对比复习,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自己真正掌握教材中所学习的内容.
另外,复习的根本任务就是寻求解题方法与揭示解题规律.具体应该做到:①知道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②重视这些题目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③关注近年中考新题型.
例4如图1,在四个正方形拼接成的图形中,以这十个点中任意三点为顶点,共能组成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你愿意把得到上述结论的探究方法与他人交流吗?若愿意,请简要写出你的探究过程:.
简析:以A1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1A2A10,以A2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1A2A3,以A3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A10A2A3、△A10A4A3、△A1A7A3、△A9A5A3共4个,以A10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A10A1A3、△A10A7A3、△A10A9A7、△A10A2A4、△A10A8A4共5个,以A9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10A9A8,这样分别以A1、A2、A3、A10、A9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共有1+1+4+5+1=12(个).同理,分别以A6、A5、A4、A7、A8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共也有1+1+4+5+1=12(个).因此,在整个图形内共可组成12×2=2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小结: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掌握求解的方法和一般规律,不能没有目标地去数,这样是得不到正确答案的.本题渗透了分类和对称的数学思想.
四、适量练习,解题方法最优化
同学们在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最后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外,主要以练习为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可以章节综合习题和体现系统知识为主的综合练习题为主,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另外,在解题时应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注意书写规范等.应强调解题方法的系统性,如数学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解题技巧等.
例5某公司经营甲、乙两种商品,每件甲种商品进价12万元,售价14.5万元;每件乙种商品进价8万元,售价10万元.它们的进价和售价始终不变.现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件,所用资金不低于190万元,不高于200万元.
(1)该公司有哪几种进货方案?
(2)该公司采用哪种进货方案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3)若用(2)中所求得的利润再次进货,请直接写出获得最大利润的进货方案.
简析:(1)由于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件,所用资金不低于190万元,不高于200万元,所以若设购进甲种商品x件,则购进乙种商品(20-x)件.这样就可以根据题意,得190≤12x+8(20-x)≤200,解得7.5≤x≤10.因为x为非负整数,所以x取8,9,10,所以有三种进货方案:①购甲种商品8件,乙种商品12件;②购甲种商品9件,乙种商品11件;③购甲种商品10件,乙种商品10件.(2)因为(14.5-12)×8+(10-8)×12=44(万元),(14.5-12)×9+(10-8)×11=44.5(万元),(14.5-12)×10+(10-8)×10=45(万元),所以购甲种商品10件,乙种商品10件时,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45万元.(3)购甲种商品1件,乙种商品4件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小结: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一般所求问题含有“至少”、“最多”、“不低于”、“不大于”、“不小于”等词语,求解时要正确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基本相似,其步骤包括:①设未知数;②找不等关系;③列不等式(组);④解不等式(组);⑤检验.其中检验是正确求解的必要环节.本题由(1)利用不等式组求出了进货方案,从而为后面的问题解答打开了绿色通道.
期末复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那种搞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是不可取的,为此特提醒同学们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学而又思不罔,回忆有助提高.在理解的基础上建议对重要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数学思想加深认识和提高.可采用回忆式复习,即合上课本或练习册,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有关知识或解题步骤.回忆式复习的前提是要确认知识或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再重新思考解题过程,获得解同类题的经验.
2.抓住内在联系,学会知识联想.将知识放在相应的体系结构之中记忆,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内在联系.学会重组、整合、归类、总结知识,形成体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1.公共财政:政府为了满足国民的公共需求,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过程中所从事的经济性收入、支出活动。
2.政府预算: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未来财政收支计划。国家以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维持政府公共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各项支出的政府基本收支计划。
3.现代税收:政府出于提供特定公共产品和公共劳务的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对其社会成员规定的强制性的、不付等价物的货币支付。
4.税收哲学:指合理分配税负担的标准制定以及解释此标准合理性的理论。
5.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影响范围。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说明特定税收负担最终是由哪些社会群体承担的。
6.公债:又称国债,是以政府自身的信用为基础,通过证券发行的的形式,与其国民建立的还本付息的债务关系。
7.财政政策:指政府在使公共财政所有不同要素完成其基本任务的情况下,共同地用于实现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方式、方法。
8.经济周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上下波动的现象。
9.公共产品:社会需要但私人不能提供或不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10.商业周期: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11.财政支出:政府为履行各项职能而对货币形式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
12.帕累托标准:对既定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改变,即不会使一个人的状态变好也不会使一个人的状态变坏。
13.增值税:以产品自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交易环节上发生的增加价值为税基的征税。14.税负转嫁:纳税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负税人的过程 单选填空
1.“财政、宗教、法律、议会”被培根誉为政府的“四大柱石”。2.现代政府的三大职能:
① 对外职能:保护自己的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② 对内职能:保护本国社会内部各成员生命及财产免遭其他社会成员的侵害。(司法)③ 综合职能: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这种事业,不能期望个人或少数人出来创办或维持。这一职能的充分发挥,绝对有助于便利社会商业的发展和促进人民教育。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的不可或缺关系。4.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① 非直接生产性特征
② 非破产特征(理财原则多样性特征)③ 规制约束性特征 ④ 政治参与性特征
5.公共财政的本质:集中提供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增长、变化的公共需求。(满足公共需求)
6.税收的本质:国民收入或国民财富的转移。7.税收的基本特征:目的性、合法性、强制性 8.税收的分类:
(1)根据不同的税率结构:比例税、累进税、累退税
(2)按照具体的课税方式:全面税与特定范围税、直接税与间接、对人税与对物税 9.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方便原则、效率原则
10.瓦格纳的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平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11.现代税收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稳定原则、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12.拉弗椭圆:说明税收政策调整和税收收入变动的关系的曲线。
① 在PS区间:
两个税率均在正常区间变动,其特点是:固定其中一个税率而提高另一个税率,就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无论在何种政府收入水平上,按相反方向变动两个税率(如降低劳动税率,同时提高资本税率)也可以保持该收入水平不变。② 在PQ区间:
劳动税率进入了它的禁区,保持资本税率不变时提高劳动税率就会造成政府收入的下降。保持劳动税率不变,提高资本税率则仍然可以提高政府收入。
无论在何种收入水平上,只有按相同方向变动两个税率才能保持该政府收入水平不变。③ 在QR区间:
两个税率都进入了它们的禁区,无论固定哪一个税率而提高另一个税率都会造成政府收入下降。
若保持政府收入水平不变,提高一个税率必须同时降低另一个税率才行。或者,固定一个税率,同时降低另一个税率才可以使政府收入提高。④ RS区间:
资本税率进入了禁区,保持劳动税率不变,提高资本税率必然造成政府收入下降;而保持资本税率不变,提高劳动税率则会使政府收入上升。
如若保持政府收入水平不变,两个税率必须(在如PQ区间那样)按相同方向调整才行。
在正常税率变动范围里(如在PS区间),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来增加其财政收入,对稳定财政收入通常有短期效果。
税率变动直接影响经济产出水平,相对较低的税率往往会带来较大的产出规模,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长期作用。13.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① 在保持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状态下,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② 宏观经济调控的短期目标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连续的短期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创造了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长期经济目标)的基本条件。
前者在80年代以后是5.5%,以前是4%。,通胀率为2%-3%。
所谓物价稳定,并不是指商品间的相对价格水平不变,而是指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应该与工资水平的变动保持一定的幅度。
14.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的角色: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政府在财政活动方面就要针对不同经济形势,相应地对其财政收支进行必要的总量调整与结构调整以取得“逆商业周期而动”的效果。
15.财政风险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两类
① 外生性财政风险:政府财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即那些政府难以或根本不能掌控的因素。
② 内生性财政风险:基本是财政系统内部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因而内生财政风险才是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需要政府化解也可能化解的财政风险。16.内生性财政风险的诱发因素:
① 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导致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协调。② 财政立法滞后,某些法规不合理。③ 财政管理制度和专项管理制度不健全。④ 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决策过程。⑤ 事前、事后财政监督不利。
⑥ 政府官员的道德和责任问题及技术问题,如理财的技术性手段不完善(预测、预警、纠偏和了解国民偏好等)。
⑦ 国民不关心公共决策过程,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约束。17.美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① 分级财政体制:以三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作为财权划分的基础,而事权划分又以法律为依据,以规范化财政补贴制度和合理划分税种为保障。
② 州和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如可依法开设或废除某些地方税种、规定地方税税率、发行地方公债、制定地方财政政策和法规等。
③ 联邦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因为职能扩大(经济增长与稳定就业),需要统一的政策安排和指导。
④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一种独特的合作关系,体现着制衡原则。18.分权体制的一般特征: ① 依国家法律确定彼此的财政职权(财权与事权)和相互关系
② 地方政府可依据地方法律制定符合本地区的财政开支及税收政策。19.分权制中的政府间收入分配
(1)赋予地方政府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
特点:地方自治程度高,但税收管理复杂。(美国)(2)中央定税种,地方定税率。
特点:
①降低了中央税收立法成本和管理成本。
②两种形式:地方以中央规定自主征税;中央代征然后转移给地方政府。(加拿大)(3)税收及税率和税收管理权统一由中央政府负责,然后由各级政府分享。
特点:地方没有征税权,因而自治程度较低。(德国)20.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体制
(1)国家税制原则:公平、明确、简便、效率(2)地方税制的其他原则:
①应体现决策者的会计责任原则,即兼顾民主决策和经济效率,又保证地方税负担不发生输出性。
②应尽量按利益原则办事,以提高个人与集体福利。③应体现税收中性原则,以避免扭曲地方经济的发展 21.财政分权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调控
① 政府能否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 西方学者认为,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私人投资活动,该职能本质上与经济稳定职能相冲突。
③ 在大多数国家,公债管理成为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控制的一个财政工具。22.在财政分权管理体制下,允许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发行地方政府公债的好处: ① 减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援助的负担。② 缩小中央政府的公债发行规模。③ 有效控制公债货币化现象。
2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财政分权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 ① 实行自治程度较高的财政分权管理体制(财政联邦主义),更多的财政义务实际上被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就会明显地减少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少其利用货币权力,通过货币体系,为其财政活动融资的需要。
② 在实行自治程度较高的财政分权管理体制(财政联邦主义)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预算约束。
③ 加强同级政府间、不同级政府间的商业式经济竞争,只要这种竞争突出表现,在税收活动和市场管理方面,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资源配置状态,提高经济生活的福利。24.公债种类:中央和地方公债、国内和国外公债(内债和外债)25.公债的特点:
① 自愿性、偿还性、再分配性 ② 偿还债务具有保障性 ③ 流动性强(使用权的转移)④ 私人财富的保值与增值性
26.依据不同税基对税收进行分类:所得税系,货物税系,财产税系和社会保险税系。27.增值税优越性:税不重征、道道征税的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简化了税务管理,防止了偷漏税行为的发生
简答题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一)公共财政的资源再配置职能:
1.资源再配置定义:政府为满足共公产品和劳务需求,按一定经济标准把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做合理分配。
2.具体表现:通过财政过程使经济资源在两类产品生产上达到最优配置。(二)公共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决定与收入分配 影响因素:
微观层面:偶然性、个人选择、别人选择 宏观层面:非市场因素:走私、灰色收入等 市场因素:竞争的结果
作用: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使贫富差距扩大。(1)劳动收入决定:
① 在劳动力同质假定下,劳动收入差异原因有: 1)个人因素,如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外事件的影响; 2)行业因素,就业之行业兴衰直接影响个人的劳动收入; 3)个人寻求更好收入来源行为的结果,如转换工作岗位的及时性 ② 在个人基本能力相同之假设条件下,劳动收入差异原因有:年龄与教育 1)在同样受教育年限或同样教育水平下,年龄差异导致收入差异; 2)在同样年龄情况下,受教育年限不同或受教育水平不同,导致收入差异。③ 闲暇价值
上述各因素剔除后,劳动收入差异可以归结为:能力、市场、能力投资、传统文化因素作用(2)财产收入的决定:
① 财产收入的差异主要决定因素:个人储蓄(投资)的多少、储蓄的利率(投资的收益率)高低均影响财产收入
② 继承的财产,受继承数量和后来的变化影响。2.方法:
(1)累进所得税制和转移支付制相结合(直接措施)
(2)对个人和不同类型企业实行差别税收政策或税收优惠(间接措施)(3)政府不同方式的财政支出。(三)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1.经验说明,不可消除的商业循环及其纠正成本过高,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在适当的情况下,政府介入,通过发挥政府特定的财政职能作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市场的自身矫正能力不足作出补偿,并且起到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干预条件下形成的宏观经济稳定通常指具有短期意义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以经济效率改善和经济福利提高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以及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等,作为国民经济长期目标,皆有赖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才可望实现。
2.方法: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变化趋势,逆向变化其现行的开支政策和税收政策,就能够改变国民经济运行方向,减轻商业周期的波动,使国民经济沿着理想路径发展,最后实现低通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二、拉弗曲线
1.拉弗曲线的定义:表示税率和税收关系的曲线。2.拉弗曲线对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的指导意义:
① 在税率低于t0时,提高税率会增加政府收入;当税率超过t0时,继续提高税率,会降低财政收入。所以t0是最佳税率,即在此点政府实现收入最大化。
② 从t0到100%的税率调整区间均是税收禁区,在此区间只有降低税率,才能增加政府收入。
③ 除了在t0时的最大税收收入外,任何规模的税收都可通过两种税率取得,即高或低税率,通常采用低税率。
④ 最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单一生产要素的课税率发生变动,都将影响其市场参与能力,这进而会依次影响经济产出和税收基础。”
三、自调节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特殊政策安排,财政制度自身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功能,即政府税收和支出按经济状况反周期地自动变动,从而对总需求产生一定的稳定影响。
四、现代财政政策形成的理论依据:
投资不足是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在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预期过于乐观,在利率上涨或生产成本增加时,仍然增加投资。结果乐观过度,购买过度。在资本的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突然崩溃时,人们对未来收益彻底失去了信心,由此流动偏好加强,投资量锐减。
也就是经济处于“凯恩斯陷井”状态:
此时,即使金融当局再次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结果经济更加难以复苏。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特别是在私人投资不足情况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即增加政府投资,以促使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论证: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有图!书P340-351)(一)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果 1.BP>LM时:
在a点内外均衡的条件下,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至IS’,Y和R同时提高,并出现逆差。掌握大量本币的外商急于将其兑换成外币,在本国的外汇市场上,Ms>Md,结果本币贬值,即汇率下降,这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得BP曲线向右移动至BP’。出口增加使IS曲线进一步右移至IS’’,在c点重新实现内外均衡。同时,随着利率R的提高,外部资本大量流入,也促进了国际收支的平衡。在c点有较高的Y和R,较低的e。2.BP 在a点内外均衡的初始状态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收入提高,使利率升地更高。结果吸引了大量外部资金的注入,在补偿因收入扩大引发的逆差后,仍有大量余额,使得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使得本国汇率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P曲线向左移动;同时,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国内总需求下降,致使IS‘左移至IS’’,在c点重新实现内外均衡。3.结论: ① 在BP>LM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相对更好。纵然资本不流动,即BP曲线垂直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能发挥其基本作用。② 在BP 图中的a点是初始状态的内外均衡点。此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右移至IS’,形成新的内部均衡点b,但外部不均衡),使国民收入Y增加,进口增加并出现逆差。掌握大量本国货币的外商就要增加将其对换成外币的需求,在本国外汇市场上,外币需求大于外币供给。(本币供给大于本币需求),本币面临贬值的压力。为维持固定汇率制,该国央行只能抛外币购本币。由于作为货币供给量决定因素的外汇和黄金储备的减少,使得该国不得不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LM曲线会向左移动至LM’,在c点形成新的内外均衡。这样在e不变情况下,国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增幅小于浮动汇率制,同时利率R也处于较高水平。 2.BP 在内外均衡的状态a点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Is曲线右移至IS’(b点),国民收入Y略有增加,而利率R却大幅提高,引来大量外部资本,形成顺差。在本币不能升值而外汇储备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只能按官定汇率满足这种额外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形成扩张性货币政策。即LM曲线向右移至LM’,在c点形成新的内外均衡。在c点,国民收入Y大幅提高,利率R则明显下降,而汇率仍然保持原有的水平不变。3.结论: 1、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是国家为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凭借政治等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活动。 2、理解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的事项:(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2)财政分配的依据——凭借国家政治权利;(3)增值税,我国主要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 24、增值税的计算方法:①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其中: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②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征收率③进口货物计税方法:纳税人进口货物,按组成计税价格和规定的税率(成计税价格=到岸价格+关税+消费税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财政分配的最终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4)财政分配的客体——国民收入。 3、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收入分配职能概念: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基本内容: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5、财政职能和政府职能的关系:1.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是从属关系。2.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相互依存。3.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有共同作用的基础,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实施政府干预。 6、财政支出按经济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 8、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分析:(1)政府职能及财政资金供给范围(2)经济发展水平(3)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4)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9、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一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定价法。 10、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 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11、政府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和半集中半分散的采购模式。 12、国防支出范围:国防支出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费等方面。 13、财政投融资的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14、社会救济:是指公民在其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或因自然灾害,发生其他不幸事故生活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帮助制度。 15、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16、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性功能⑴社会补偿功能⑵社会稳定功能⑶社会公平功能经济性功能⑴调节投融资功能⑵平衡需求功能⑶收入再分配功能⑷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的功能 17、财政收入的分类:㈠按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公债收入、收费收入。 ㈡按收入的性质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㈢按收入层次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18、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与政策、价格因素、财政政策因素 19、税收是政府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范,参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注意事项: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3.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20、商品课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 21、商品课税的特点:1)课征普遍,且具有隐蔽性。2)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3)普遍采用比例税率,计算简便。4)商品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5)商品课税较易转嫁。 22、商品课税的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23、增值税的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 25、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26、财产税的主要税种: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和遗产税。 27、行为课税的主要税种: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车船使用税。 28、税收使用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29、国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一国中央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举借的债。第一,国债的债务人主体是一国的中央政府。第二,国债所筹集的是财政资金。第三,国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范畴。第四,国债的担保物,并不像私债那样是财产或收益,而是中央政府的信誉。 30、国债的特性: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 31、国债的期限结构:①短期:1年以内②中期:1年以上10年以内③长期:10年或10年以上 32、国债限度的制约因素:①国债规模受社会应债能力的制约。②国债规模还受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也会影响国债的负担能力和限度。 33、国债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 34、国债的偿还方式:①市场购销法②抽签偿还法③按次偿还法④一次偿还法⑤提前偿还法 35、影响外债规模的因素:①国内因素:⑴国内储蓄缺口的大小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程度⑵该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②国外因素:⑴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和技术发展⑵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⑶资本输出国对外经济战略⑷其他国家吸收外资政策和利用外资的规模。 36、政府预算的原则:①完整性原则 ②统一性原则 ③可靠性原则 ④公开性原则 ⑤性原则 37、政府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 38、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分工:①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②稳定增长的职能分工③资源配置的职能分工 39、事权和支出划分的原则: 1、对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 2、、由本地居民享用的地方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 3、对跨地区以及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应出面组织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4、对于收入分配差异问题,应由较高级次的政府出面进行调节,从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调剂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 5、坚持事权和支出划分的法制化原则。 40、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在量上的对比关系。三种情况:①收入大于支出,有结余②支出大于收入,有赤字③收支相等。 41、亚当斯密税收原则:①公平原则②确定原则③简便原则④征收费用最小原则 42、私法权收入:包括国有财产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公债收入等。 43、2011年经济政策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不定项选择 1、准公共物品的概念 2、市场失灵含义、表现 3、行政管理费的构成 4、公共物品与公共提供、私人提供 5、社保支出 6、税收超额负担 7、预算内非税收收入 8、预算外资金 二、判断题(对,错,写字,符号算错) 三、简答题 1、直接税 2、黄宗羲定律 3、收费与税收的差别 4、外部效应的含义及政府应对措施 5、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6、税收指数化 7、政府非税收收入的功能 8、税收中性及其含义 9、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0、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险支出的异同点 四、作图分析题 五、计算题 参考例题 1、某生产企业未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20%,2011年5月有关生产经营业务如下: (1)销售甲产品给某大商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80万元。 (2)销售乙产品给某企业,开具普通发票,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40万元。(3)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支付货款60万元、(允许抵扣)进项税10.2万元。 根据以上材料,请计算该企业当前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解析: 该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即(80+40)×20%-10.2=13.8(万元)2、2012年3月,某甲有5000元工资收入;某乙有6000元稿费;某丙有月工资2500元、房屋租金收入1200元、劳务报酬所得1600元。甲、乙、丙三人均为中国公民,根据上述材料,请计算三人当月各自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解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项课征制,三人当月各自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额计算如下: (1)甲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5000-3500)×3%=45(元) 复习, 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 必须温故知新, 主要应完成下面三项任务:一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上的查漏补缺, 尤其对平时学习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生, 要充分利用期末复习这段时间, 进行较为集中的系统查补;二是对平时所学的单课个性知识, 进行系统归类并从中总结出语文学习的某些规律;三是通过综合练习, 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明确复习目标 有效复习应从明确复习目标与内容入手。教师可以对全册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 以明确的目标指导自己的复习行为, 不至于随意拔高或降低学习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三读”明确每册教材的目标与内容。一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明确每个学段的要求;二读该册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部分, 了解编者意图, 明确学期教学目标与内容;三读该册教材, 明确学期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如何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的。经历这样的“三读”, 教师能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明确一册教材的复习目标与内容。 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复习目标, 如何通过“三读”达到这个目标?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看, 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足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三学段一个很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 从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部分看, 该册教材阅读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会从整体了解文章意义, 能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学会一些表达方法。”可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该册教材的学习重点之一。 从五年级上册教材的安排看, 本册教材共八组课文, 除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外, 有四组课文涉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这四组课文在单元导语中, 分别提出:第一组“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 要把握主要内容”, 第三组“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 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第四组“学习本组课文, 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第六组“认真阅读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所以,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成为本册教材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目标, 自然也是期末复习的重点目标。 二、了解学生情况 复习的成效如何, 在于教师对班级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复习之前, 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才能制订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复习计划。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是查阅学生的平时作业、单元练习、教师日常的批改记录、教学反思等, 寻找学生知识的漏点;二是回忆平时课堂上学生反应迟钝之处以及个别辅导的情境;三是通过与学生不拘形式的交谈, 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疑难、要求;四是设计不同形式的复习前测学习单, 准确把握每次复习课的起点。 如, 我区胜利实验学校毛莲君老师曾对五年级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复习前的小调查: 1. 你觉得期末复习重要吗? ( ) 请写出简单的理由。_________。 A.重要B.不重要 (统计结果:选择A的占92%, 其中36% 的理由是为了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63% 的理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选择B的占8%, 理由是学习靠平时。) 2. 你会为自己制订期末复习计划吗? ( ) A.总是B.有时C.极少D.没尝试过 (统计结果:选择A的占33%, 选择B的占50%, 选择C的占11%, 选择D的占6%。) 3. 如果没有老师的要求, 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复习吗? ( ) A.知道B.有一点知道C.不知道 (统计结果:选择A的占72%, 选择B的占28%。) 4. 你觉得期末复习该复习些什么? (统计结果:应该复习字词、积累、阅读、习作, 看看课文、作业本、笔记、练习卷、错题集。) 5. 在期末复习时你会有哪些烦恼? (统计结果:经常整篇地看课文, 找不到重点, 很费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复习阅读、习作;复习方法不正确, 这里复习一点, 那里复习一点, 没有条理;复习很累, 时间不够, 睡得比较晚, 第二天精神不好, 恶性循环, 每天总感觉有种压力;很烦躁, 想好好复习又静不下心来, 期末复习时总是会走神, 没法控制住自己。) 6. 对于期末复习你想对老师提什么好建议? (统计结果:先做一个测试, 看看同学们的“通病”在哪儿, 再着重复习;练习卷尽量做到少、精, 作业布置得少, 但又达到预期的效果, 虽然这有些难做到, 但希望老师尽量做到;让好同学帮助差同学;老师如果每天都一个样, 同学们肯定会厌倦;老师不要显得很急, 这样会传染给大家, 同学们也会急起来。) 通过这份简单的复习前调查, 教师就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复习需求,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很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尊重学生、了解学生, 一定会使复习事半功倍。 三、讲究复习策略 复习课有别于平常的新授课, 既要克服不断重复知识的枯燥感, 又要在重复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形成语文能力。复习策略的选择要体现“回忆”“梳理”“应用”“拓展”这八字要诀。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复习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例, 具体阐述这八字要诀的运用。 (一) 回忆 这是复习课不可少的环节, 不能一上课就让学生做练习, 因为复习课不是练习课。可以借助网络图、表格、树状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点, 这样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印象。 环节一:利用表格, 回顾五年级上册八个单元的导语。通过对单元导语的回忆, 明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二) 梳理 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环节, 让学生学会整理与归纳、学会学习, 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复习课还是成了练习课。 环节二:复习五年级上册中的典型课文, 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20课《学会看病》可采用“课题扩充法”:儿子感冒了, 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 学会了看病。 第9课《鲸》可采用“句子摘录法”: (1) 浏览课文, 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鲸特别大 (体形特点) 第2自然段:鲸是哺乳动物 (进化过程) 第3自然段:鲸的种类 (种类) (2) 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 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介绍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可采用“要素串联法”: (1) 浏览课文, 找找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有一年 地点:洛杉矶 人物:父亲、儿子 起因:大地震、儿子被埋、救儿子 经过:冒着危险、不顾劝阻、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结果:终于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 (2) 把各个要素串联起来, 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在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 不顾劝阻, 历尽艰辛,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 人教版教材有很多具有导学功能的设计, 就体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梳理的意图。如, 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中的“交流平台”“:温故而知新。”学完一个单元后,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 看看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回顾·拓展八》中的“交流平台”:这学期的语文学习,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们来小结一下各自的学习收获。这样的编写旨在引导学生不断梳理已经学习的零散知识, 逐渐形成知识组块。在复习课中尤其要运用“梳理”的策略。 (三) 应用 就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技能一定要亲历实践。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运用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 独立阅读《最美的书包》 ( 文章略 ) 一文, 想一想:概括此文的主要内容最适合采用哪种方法? (要素串联法) (2) 在文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 时间:七岁那年 地点:乡下 主人公:我、妈妈 起因:想要一个花格子书包 经过:妈妈四处串门, 受尽耻辱, 攒够了花布, 为我做了一个特别的花格子书包 结果:我一直保存着这个书包、最美的书包 (3) 对照找出来的六个要素, 把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下来:在我七岁那年, 为了能满足我得到一个花格子书包的愿望, 妈妈四处串门攒够花布, 为我做了一个特别的花格子书包。我一直珍藏着这只最美的书包。 (四) 拓展 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 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会融会贯通地学习。 环节四:布置课外独立练习作业, 巩固所学方法。课后请学生再次运用本节课掌握的三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本册教材中的选读课文《太空清洁工》《鞋匠的儿子》。 回忆、梳理、应用、拓展四个环节是一个整体, 要注意形成系列, 题目或情景的设计要注意连成线、形成串, 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良好的认识结构。 四、优化练习设计 前文在毛莲君老师的调查中学生建议“练习卷尽量做到少、精, 作业布置得少, 但又达到预期的效果, 虽然这有些难做到, 但希望老师尽量做到”。学生也在呼吁教师要优化练习设计, 回顾20世纪80年代, 一张蜡纸一支铁笔一块钢板, 教师对复习题的编制也能精益求精。如今现成的练习资料越来越多, 教师中“拿来主义”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其实, 有效的练习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复习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 精讲多练, 边讲边练, 以练为主”的原则, 练习设计在复习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 练习内容紧扣复习目标 期末复习知识点多, 覆盖面广, 复习时设计的练习要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必须紧扣复习目标, 提高练习的有效度, 才能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日积月累”复习课, 复习目标之一:能在自主背诵全册“日积月累”内容的基础上在语境中灵活运用。因此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 动物成语 ] 在学习上, 即使我们不是最聪明的, 我们也可以 _________, 只要肯下苦功夫, 一定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 _________ 中的诗句 _________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名人名言]牛顿发现地球引力正说明了_______。 [ 古文名言 ] 除了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提醒要珍惜时间以外, 还可以用 _________ 来勉励自己。 [ 古诗 ] 昨天下午, 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 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 时, 爸爸走过来, 助我一臂之力, 经他一点拨, 我豁然开朗, 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二) 练习分层促进学生发展 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差异显得更为明显, 同样的复习内容, 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 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怎么也“赶不上”。围绕复习目标设计分层练习, 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展。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 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积累的词句, 因此可以设计这样的分层练习: 例句:北京的立交桥真漂亮啊!我多么想把它拍下来。 北京真 _________ 啊!我多么想 _________。 天安门广场真 _________ 啊!我 _________。 选用括号里的词语 (美丽、城市、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洁白、到处、宽阔、又宽又长、来来往往) , 用1~2句话介绍北京城。 (提醒: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 还可以尝试用上感叹号。) 运用课本上学到的词句和课外搜集的资料, 试着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北京城。 (三) 阅读题要指向阅读能力 纵观目前很多阅读题的设计都没有指向阅读能力, 如“:划去不正确的字”“选择多音字的读音”“在文中加标点”“照样子写词语或句子”等;还有一些阅读拓展题, 如“:你知道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呢?将其中的一句写在横线上。”这些题目做得再多, 都无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题, 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答案就在文章中”, 从而引导学生潜心读文, 读通、读懂、读出体会, 进而迁移运用, 这才是有效的阅读题设计。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阅读题《最佳路径》 (文章略) 五道题: 1. 根据文中信息判断, 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 格罗培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景观建筑学专家。 ( ) (2) 格罗培斯在葡萄产区看到很多人在兜售葡萄, 想到了路径设计方案。 ( ) (3) 迪士尼乐园的路径是依据人们自然踩出的痕迹而铺设的人行道。 ( ) (4) 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在1971年的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 ) 2.“道”的意思有:1路;2方法、技术;3线条;4说;5道理。请根据意思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微不足道—— _________“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项目”在文章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了在迪士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 建筑大师格罗培斯 _______________, 无意中受到启发, 从而设计出 _________。 4. 用“_______”画出文章中令你特别有启发的句子。 5. 格罗培斯的迪士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克拉克(英国科幻作家,1917-2008)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4的平方根是(). A. 4B. 2C. -2D. ±2 2. 实数3.14,,π,,,,1+中,是无理数的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 3.下列各组数中,相等的一组是(). A. -2与B. -2与C. -2与-D. |-2|与-2 4. 如图1,以数轴的单位长度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以数轴的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圆孤,交数轴于点A,则点A表示的数是(). A. 1B. 1.4C. D. 5. 如图2,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网格中的△ABC中,长度为无理数的边有(). A. 0条B. 1条C. 2条D. 3条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4是8的算术平方根 B. 36的平方根是6 C. 是5的算术平方根D. 0没有平方根 7. x是(-)2的平方根,y是64的立方根,则x+y的值为(). A. 3B. 7C. 3或7D. 1或7 8. 估计的大小在(). A. 7和8之间 B. 8.0和8.5之间 C. 8.5和9.0之间 D. 9和10之间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9. 的平方根是. 10. 的相反数是. 11. 大于-且小于的整数有个. 12. 如图3,一棵树因雪灾在A处折断.测得A处到地面的高度为3 m,树梢触地点B到树根C处的距离为5 m.树干AC垂直于地面.那么此树在折断之前的高度为m. 13. 如果=3,那么(x+3)2=. 14.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为x+3与2x-6,这个正数是. 15. 如果|x-4|+=0,那么x+y=. 16. 观察、分析,再探索规律,然后填空:,2,,,,,,…,(第n个数). 三、解答题 17. (12分)(1)当x=-1时,求(x+1)2-6的值. (2)如图4,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把它们适当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请画出示意图, 并求拼出的正方形的边长. 18. (12分)如图5,长方形纸片ABCD中,BC=,AB=1.将它沿对角线AC折叠,点B落在点F处,FC交AD于E.求图中阴影部分△AEF的面积. 19. (12分)一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s)与开始落下时的高度h(m)有下面的关系式:t≈. (1)已知h=100,求物体落下所用的时间t.(结果精确到0.01 s) (2)一人手持一物体从五楼让它自由落到地面,约需多长时间?(每层楼高3.5 m,物体距人所站地面的高为1.5 m,结果精确到0.01 s) (3)如果一物体落地的时间为3.6 s,求物体开始下落时的高度. 20. (12分)先填写下表,再通过观察回答问题. 问:(1)被开方数a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和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有无关系?若有关系,请写出. (2)已知:=1 800,-=-1.8.你能求出a的值吗? (3)试比较与a的大小. 【财政学期末复习】推荐阅读: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0-11 财政学期末11-10 财政学复习重点01-10 财政学复习资料2211-11 财政学考试复习资料01-05 财政与金融复习提纲01-20 财政与金融总复习04-02 财政学厦门大学财政系04-06 财政学就业方向11-10 财政学经典案例06-22财政学复习要点 篇5
财政学复习提纲 篇6
如何开展有效的期末复习 篇7
《实数》期末复习题 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