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共10篇)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2006(4).
本人在高职院校教授《管理学概论》多年, 一直相信案例教学的神奇作用, 也曾精心准备了不少案例, 但多次实践下来, 效果似乎并不很理想, 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往往很容易偏题, 甚而有不少错误观点, 久而久之, 甚至让学生怀疑自己的答题水平、解题能力, 这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个较大的打击。我想, 这恐怕是因为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是最后一个批次的高考生, 他们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的“三差”问题, 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鼓励, 更需要一些成功来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但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我想会不会是案例选得不合适, 或者真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力不够, 不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
所有疑惑, 都在我参加的一次培训中得到了释怀。在这次培训中, 我有幸听了管理学界泰斗式的人物, 南京大学陈传明教授的讲座, 陈教授居然也主张本科以下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教育不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理由是本科以下的学生, 甚而教师本身都缺乏管理实践的经历, 此时采用案例教学法缺乏现实意义, 当然, 陈教授并不主张在本科以下的教学中完全取缔案例教学, 而是要慎用案例教学。有了陈传明教授的支持, 再结合我自身多年的教学体会, 我试着探索出一类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
1 明确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第一线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加之高职教育中的生源多是最后一个批次的高考生, 普遍存在“三差”问题。如何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才?而且是第一线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 高职教育中的教师必须扮演一个聪明理智的指导者、引路者角色, 做到有的放矢, 收放自如。表现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中, 就是要求教师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非学术型人才。所以, 在《管理学概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中都应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即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和素质, 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性。而案例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学知识、研究问题和进行读写说综合训练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当然应坚持案例教学。但必须注意的是, 高职教育的学生的确底子薄了些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应全程控制整个案例教学环节的节奏。学生发言甚少时, 教师得善于打破冷场, 有效引导;学生发言太多, 甚至偏题时, 教师得辨别澄清, 及时引回;学生发言恰到好处时, 教师还得及时反馈, 做好总结。总之, 如果说学生是案例教学这台演出的演员、发言人的话, 高职教师就是导演、主持人。
2“度”的把握一定要准
案例教学中, 教师对“度”的把握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的教学准备越充分, 对度的把握也就越精准。就我个人的教学体会而言, 我觉得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教学准备。
第一, 案例内容的准备。教学中, 应尽可能减少纯案例分析的比重, 而改为实例介绍和适度互动, 即在相关理论之后, 多列举事实依据, 只对一些较简单、易把握的理论实施案例教学法。例如我在讲授影响管理者因素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时, 先向学生介绍曾经流行的两大观点: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 介绍时注意保持中立, 将两种观点的利弊都说到位;然后将学生分为两方, 每方各支持一种观点, 让其展开辩论教师则充当主持人, 负责总结学生发言, 并及时拉回偏题的学生;辩论结束后, 学生已对两种观点的利弊有了充分认识, 老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两种观点的相通之处, 从而轻松达到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事实证明, 只要教师在准备案例内容时, 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操作, 就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更难得的是可以极大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可谓一箭双雕。
第二, 案例教学实施方法的准备。高职教师可以在实施案例教学前拟定一份详尽的教学计划, 如:教师希望课堂上发生什么?如何使其发生?案例的每一部分讨论按什么顺序进行?需要多长时间?是对讨论进行控制, 还是任其自由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在教学实施计划中作出回答。通常, 我们可以结合所选的案例内容, 从布置预习思考题、课堂时间分配计划、板书计划、拟定提问名单、课堂的课题引入与结束等几个方面来入手。如我前面所举的辩论式的案例教学法, 为了避免实际操作时冷场或偏题, 教师可在前一次课上就将辩论题目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实际操作时, 可有意选择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先发言, 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总之, 做到胸先有成竹, 才能确保实际教学时的万无一失。
3 将“鼓励型教学”贯彻到底
前面说过, 高职教育的学生更需要鼓励, 更需要一些成功, 哪怕是教师人为创造的成功来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我通常会在第一次课上就告诉学生, 《管理学概论》是一门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具有道德倾向性的学科, 没有绝对的对或错。进行案例教学时, 我也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勇于批判, 只要学生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有力的依据, 我都认可。对于主动发言的学生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总是先加一分, 回答正确后再加分;总是挑学习成绩欠佳者做科代表, 以勉励他们不要放弃学习等等。总之, 从形式设计到手段拓展再到成绩测评, 都坚持“鼓励型教学”的宗旨, 实际上, 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课上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人多了, 课后积极思考、与老师沟通的人也多了。
以上即笔者对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管理学概论》课程中应用的探索, 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张志宇, 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 2007, 5 (3) .
[2]熊勇清.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4, 1.
【关键词】高职 “概论”课程 问题—合作探究—提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67-03
高职院校学生文字功底普遍较差、理论理解能力较弱,善于动手操作,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又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二者的矛盾使得“概论”课程教学面临“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的尴尬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应整合教材资源,让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构建“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在宏观方面了解,在中观方面分析,在微观方面促进个体思想转变和进步,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概论”课程教学困境
高等职业院校是按照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提供5B级课程的,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以应用和教学为主要功能的高校。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要紧密联系实际,既要基于现实,又要高屋建瓴。因此,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可以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用具体案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索和现实论证。
高职院校的学生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自我意识浓厚,很关注自身利益,对网络更加依赖,喜欢标新立异和张扬个性。根据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任课教师还是照本宣科地单向灌输理论,让学生觉得更像是在政治宣传和说教,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抵触,抵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还较弱,无法吸收理论的内容;二是照本宣科的灌输无法关照现实问题,学生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从而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和提高其学习兴趣。
而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由于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群体性的辨识能力(包括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不少学生得出偏颇和片面的结论,对“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概论”课程需要找准教学定位,让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思想上有所触动,认识上有所提高。从教材体系的角度看,教材前半部分基本是历史,后半部分基本是跟时政相关的政策和理论,高职学习阶段就应该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见解。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难点就在于教学环节具体方法的运用:如何以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切中学生思想的困惑点。因此,笔者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立足于阐释重大理论和关照现实问题的“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
二、“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模式的概念和特征
“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是指在“概论”课程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综合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学生发言讨论等形式来阐述观点和分析问题,由任课教师进行归纳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个概念,“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化教材内容为生活化场景。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和场景来营造现实问题的氛围。学生感受到的是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的事物,因而能够激发起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还能够在老师的解析和引导下反过来对生活化的场景进行另一番的思维改造,使其成为学生可触、可听、可感的鲜活素材。学生深有体会和感触,就一定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老师就可以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和拔高,直到最后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学生思想疑惑的目的。
第二,化教材理论为可理解的话语。“概论”教材的内容具有理论抽象性,只有是经过系统理论思维训练的人才能够理解其中所具有的逻辑关联和理论所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从内容上要立足发展的观点,阐述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时代话语特点,在客观方面强调原则性和方向性不能改;另一方面,从教学形式上要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论是案例运用,还是课堂话语表现,转换成学生熟悉和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比如,在讲授到中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章节的时候,就可以把美国的外交战略概括为“我想打谁就打谁”,把中国的外交战略概括为“谁打我我就打谁”。这一概括高度凝练、形式活泼,完整地表现出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的实质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旨。
三、“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需要厘清的几个方面
(一)合作探究的“问题”的来源。高职学生的思想疑惑是任课教师上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疑惑。因此,2014年12月,笔者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概论”课程的班级中做了一个调查:你存在疑惑的事情是什么?21.36%的学生选择了国内国际大事,比如腐败问题、香港“占中”问题,45.73%学生选择了社会生活的热点,比如官员不体察民情和腐败、老人倒地到底要不要去扶、陌生人借手机到底要不要借、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失败、城管暴力执法等此类民众和网民热议的话题,12.11%的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等涉及与他人交往产生的问题,还有19.9%的学生选择了本校食堂的饭菜为什么难吃、新校区为什么经常停电等日常生活问题,还有1.9%的学生选择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无关的问题。由此可见,在这些思想疑惑中,至少有67.09%的思想疑惑都反映了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从这些疑惑出发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开思想的包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端正生活理念,明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是一个不断更新观念、砥砺思想的过程。一旦这些思想疑惑得到了解释或者解答,学生就觉得上“概论”课程有所收获,“概论”课程的思想教育效果也就增强了。所以,高职学生的思想疑惑是任课教师上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加大对高职学生思想的熟悉程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任课教师可以在开始上室内理论课之前的寒暑假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疑惑的问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获取进一步的认识,开学之后学生再把依然疑惑的事情提交给任课教师。这样可以实现课程教授的重心前移,使学生疑惑的问题部分地消化在室内理论课之前。任课教师把这些学生的疑问经过筛选和组合之后以一种互相关联的逻辑体系来表达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另一方面人的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还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使得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令学生疑惑的问题。正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是构建“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这些思想困惑正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任课教师应紧密联系教材的要义,把解开或者部分解开学生的思想疑惑作为“概论”课程的重点环节。其次,在期中阶段,任课教师再次调查班级学生思想疑惑的状况,并与学期初的情况对比,形成对学生思想疑惑的动态把握,分析其变化的趋势,为进一步的解疑答惑奠定基础。最后,在期末阶段,任课教师第三次调查班级学生思想疑惑的状况,并把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告诉下个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参考,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二)合作探究的“提升”的认识维度和实践维度。“概论”课程不仅要坐而论道,还要起而立行。提升包括两层含义:提升思维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改变的是认识维度,认识可以提升和深化实践的效果。提升思维能力主要是在课内通过案例分析来实现。
提升实践能力则是从实践维度来把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提升环节主要表现为开展社会实践。夯实“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是深化“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的最终归宿。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来源于生活情景中,行为的改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加强,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决定于生活的实践。
(三)开展合作探究的任课教师所具备的素质。面对高职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需要“概论”课程任课老师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和辨析社会现象的理性思维。任课教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来完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授课中让学生信服。高职学生一般自主性欠缺,需要老师有更强的引导能力,不断创新引导的形式,丰富授课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尤其需要重视上课语言语气、声调、节奏的锤炼。
四、“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的技术要求
“概论”课程的教材体系是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主要的角度,把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等理论凝练和概括成逻辑严密、相互关联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把“概论”课程看作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讨和理论总结,从讲解“是什么”到着重于讲解“为什么”,“怎么办”,透过现象看本质,透析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背后的深层次根源,挖掘热点背后所包含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在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基础上,依托政治学、经济学、社会管理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帮助大学生更全面地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剖思想困惑,形成相对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并进一步能够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逐步引导大学生做好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用实践检验理论,与时俱进,最终形成符合时代特性的世界观,从而最终发挥理论的旗帜和指导作用,真正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也可以说,短短的课堂教学未必能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日积月累,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现举例如下:
问题: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不是直接讲述国家如何在宏观的层面上缩小贫富差距的理论和措施,而是以2014年比尔盖茨在新加坡接受采访时呼吁中国富豪多做慈善而中国富豪不爱做慈善为例。首先我们详细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中国富豪做慈善的积极性不高的现实。
合作探究:学生积极性很高,自愿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给予归纳,并分类板书。经过归纳,富豪的受教育程度、群体特征、宗教信仰、个别富豪因财富来源非法而产生的不安心理、没有做慈善的社会氛围、中国社会传统的财富由子女全部继承的价值观念、富豪担心树大招风、对现存捐助监管体系不满意(郭美美事件)等八个方面成为中国富豪不愿意做慈善的原因。
接着,教师介绍在比尔盖茨背后的美国慈善文化和社会传统,告诉大家美国也曾经经历了类似我们国家的阶段,经过逐步地发展和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慈善传统。一起和学生对比分析现代的美国除了在法律上有严格的遗产税规定,美国社会还有“财富来源于社会最终也要回归社会”的价值观念、美国富豪的收入在法律的监管下所产生的透明性、美国的慈善机构运作相对规范,总结出这个问题的本质:由于中国目前还缺少更加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具体法律制度,社会对富豪的态度或多或少存在“仇富”心理,进而产生了畸形的财富观,使得富豪们做慈善有后顾之忧,富豪们不愿意做慈善反过来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社会贫富分化的程度,从而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提升:面对由富豪不愿做慈善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了解美国比较完善的慈善制度和严格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发挥民间的力量弥合社会意见的分化,从而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继续深入分析,党和政府要做些什么呢?党和政府正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在宏观层面实行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缩小地区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不断地加大反腐败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措施。毕竟探讨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对比西方社会,且这种对比研究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
针对一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收入差距呢?再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富”和“先富”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其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有了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象。让学生理解到由于我们国家的法律和制度都处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还在探索的过程中,个别行业和领域还存在着违法收入、不合理收入、隐性收入等不良现象,国家正在通过政策和措施来取缔违法收入、调整不合理收入,通过在制度层面注重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逐步解决,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大家都富起来。
在“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中,每一个由问题组合而形成的主题都遵循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都需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概念体系内在的层次性和结构的逻辑性,在注重科学性、整体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把理论内容和现实中案例所包含的焦点、难点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形成以事件作为思考单位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整体性、结构性的思维方式。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合作探究朝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2]骆育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作者简介】高 锋(1984- ),男,河南驻马店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媛媛
摘要: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一种新的重要的动画表现形式——三维动画得以大量运用于动画片的创作之中。该文结合实践教学,对三维动画的教学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维动画课程 教学研究
在高职院校中,三维动画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其它所有学科一样,是以培养高素质的设计创作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培养三维动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手段而应当具有的个性的艺术语言的问题。二是针对不同设计领域,三维动画应当具有的专业设计手法。在三维动画的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上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1高职院校三维动画教学的内容
1.1动画构成
这门课程是作为我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来设定的。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形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的条件,有意识的去组织与创造以获得一种“造形”的创造力。形态、材质、灯光是三维动画最重要的三大审美要素。首先,动画构成的学习应当从探索三维造型形态语义开始通过象征法、显微法、仿生法、解构法等造型的构成方法,从单体造型、组合造型、群体造型等各个刀‘面进行练习,以获得对造型手法的理解。其次,在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材质是一种重要的视觉形象,如何充分发挥材质在立体和运动形态中的强大表现力,是材质构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灯光也是三维动画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1.2动画短片设计制作的教学
1)剧本写作。角色动画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讲故事,好的故事赋予角色动机、冲突和行动的路线。2)故事板。动画是一个视觉性很强的媒体,因此需要设计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将这些镜头用图画的方法表示出来,这就是故事板。3)动画美术设计。动画短片首先应确定他的整体美术风格,美术设计在动画制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动画艺术观感。4)动画制作。三维动画的教学不应孤立地安排,而应该和动画制作的大流程结合起来,依据前面工作的内容,在进行三维动画制作时应尽量表达出美术设计的特色与风格。
2高职院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的几点经验
2.1课程定位要明晰准确
高职院校在开设此课程之前一定要作好前期调研。不同的三维动画专业方向对三维课程的要求差别很大,在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具体的说,高职三维动画课程设置主要有三个针对方向:一是影视动画方向,二是游戏动画方向;三是卡通动画方向。三维动画的教学设施普遍比较昂贵,影视方向的教学,需要配置高端工作站级的硬件设施,甚至需要引进价值数百万的大型动态捕捉设备,更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性。游戏方向与卡通动画方向在教学内容上又有很大区别,游戏方向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团队合作能力,能准确地领悟到整个团队任务的性质,卡通动画方向则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剧情创意能力、角色造型能力、动作卡通化艺术处理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尤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2.2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首先要建立主动思维的互动平台。采用新颖的课堂互动,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三维动画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单一的软件操作学习。根据三维动画的制作流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在三维动画制作的综合性课程中按模块分解进行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教师在分模块进行教学时,要根据不同模块设置教学实例和学习任务,将对软件的应用学习融入到实例的讲解中,强调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三维动画课程综合性很强,关系到美感、技术、创意等多方面修养的训练,因此任课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性,要研究课程特色,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求最好的教学效果。2.3合理设置三维动画课程
课程的设置将更有助于学生把基础理论同技术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j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针对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我们将重点调整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课程比例,并调整专业课程的针对性,使课程更具有专业方向。技术性课程应成为基础课而非专业课,相关专业软件尽量在一年级就要求学生掌握,这样二年级才能有个熟悉的过程,三年级便可自如地应用,并进行创作。这样方可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艺术底蕴,培养通用型人才,适应数字化的要求,适应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要求。
2.4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画制作习惯
三维动画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利用它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画制作是一个极其细琐、繁芜的工作。三维动画教学中光注重技法的传授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画制作习惯。1)作图前先做好整体规划,构思组成场景的每个元素,如何建模,选择的材质等,这样在动手之前充分设计蓝图,才能在制作时有的放矢。2)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场景创建,同时挑选好视角,对于不可视的面或较远的物体,建模时不必考虑细节,以节省工作量。3)尽量不要在总场景内直接建模。在独立的场景中为不同的物体建模,然后再用合并命令将不同的子场景进行合并,从而合理利用计算机资源,提高作图效率。4)几何元素的命名。建模时,软件会提供物体的默认名,很容易造成混淆,所以当建立了一个几何元素后要及时地进行命名,也要及时的为材质进行命名,以免混乱。2.5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维动画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补充,不断充实知识的过程,要与社会接触,不断了解公司对于岗位的需求,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公司的制作。调整自身的学习重点和知识结构。当前一些高校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软件学习上面,方不知三维动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过程中进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同时。三维动画课程教学又需要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绘画基础、图像处理实用技术、动画实用技术、二维动画等课程为依托。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为此,高等学校要加强与动画制作企业的合作,把企业里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请进校门,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三维动画教学,或者把直接把企业的动画设计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与课后实践训练,比如举办动画创作大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三维动画课程的学习注重实践,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三维动画工作室,并将学生在三维动画工作室的实践课程纳入三维动画教学体系里.分阶段与理论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程结合起来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冠英.动画美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韩大勇.高职三维动画专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职业圈.2007(13).
[3]熊亚蒙.关于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2006(6).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改革后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 者:贺琴 作者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关键词:教学 改进 高职教育
【关键词】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 岗位设置 典型工作任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指出,应积极开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及助老的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老年服务与管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形势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变成了能否完成老年服务与管理产业新一阶段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已设立相关专业和准备申报相关专业的院校中的领导及教师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及实训室建设、实训设施采购等方面还处于摸索过程中,急需明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截止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的老年人1.43亿,占总人口的10.5%。另外,空巢家庭占49.2%;失能老人人数约3300万人。预计到2020年达到2.43亿,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需求分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三个有机部分组成。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潜在的市场规模约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约500万个。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为家政、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主要以上门服务为主。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分为两类,对于身体状况比较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主要是提供食堂、家庭照顾、法律等服务;而对于生活基本已不能自理的比如独居、失能及高龄等老人则主要提供送饭上门、家务劳动、家庭保健、康复辅具配置、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及安全援助等服务。
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必要的重要支撑,主要提供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服务,主要用于向日间暂时无人或无力照护的社区老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社区养老应结合社区服务平台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养老设施服务网点,增强社区的养老服务能力,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采用倡议、引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及老人互助,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社区养老应结合城镇和农村发展建设情况,以乡镇级别的敬老院为基础,进行日间照料和托养的养老床位建设,并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转变,向老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配餐、日间照料及托养等服务,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则应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进行设施建设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机构主要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及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生活照料、生活照料及紧急救援等功能。其他的养老机构主要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养老服务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设置
养老及护理专业中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为:护理、康复护理、保健按摩、常见急症急救、膳食营养与保健、心理咨询、老年心理慰藉、中医保健、评估与规划、机构建立与管理、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临终关怀、养老机构日常事务管理、养老机构公共关系管理、养老机构客户关系管理、养老机构产品营销、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养老机构后勤保障、养老资源开发与整合、养老项目开发与投资等。
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预见老年潜在问题的能力、独立判断并解决老年临床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心理干预和咨询的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机构组织与管理的能力等。
主要就业岗位:老年护理员、老年居家照护员(家庭)、老年护理师(机构)、老年营养师、老年中医保健养生指导师、老年服务与管理机构接待员、行政秘书或助理等岗位。
相关工作岗位:老年社会工作(含活动策划、心理护理)、老年健康管理师、老年痴呆照护员、老年康复辅助器具训练师、老年康复规划与训练师、护理员培训师、老年产品营销等岗位。
发展工作岗位:老年能力评估师、老年服务规划师、老年服务与管理机构护理部主管、健康管理部(含餐饮部)主管、社工部主管、事业发展部主管、养老机构院长(总经理)、养老项目开发投资等相关岗位。
学习期间可以考取的证书主要有:
1《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物联网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与其他相关课程分离开来讲解;讲授方法单一,不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讲课过程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等问题。
上述问题主要是教师认为《物联网概论》课程理论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思维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强调教师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即可,不管学生是否已经真正接受,也就是教师实施教的行为过程。由此看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围绕课堂和教材展开,教学结构比较简单,属于线性的、平面化的。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必然导致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对教材、课堂特别是教师产生了严重依赖。
2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
要解决《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模式认为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围绕一本教材,要能将课程的文本、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在一块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优化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学科课程以及与交叉学科课程的融合,课堂上教师起导引、辅助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形成教师授课多元化、学生学习立体化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同时立体化教学模式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全面了解学科课程以及交叉学科课程,细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1]。
3《物联网概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文将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物联网概论》课程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探索物联网概论课程如何实施立体化教学过程。
3.1 建立内容丰富的课程学习网站
通过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本课程的学习网站,该网站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及案例库、实验指导书、考试试卷、教辅资料及部分课程录像等,学生能够利用课程学习网站在网络上利用零碎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不受地点、时间及个人能力的限制完成对课程的预习、复习及检验等;也可利用论坛、留言板、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另外,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还可通过网站上提供的链接,寻找参考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3.2 开展基于多媒体课堂的立体化教学
《物联网概论》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内涵,但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大部分:物联网概述、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物联网的安全,这五大部分既有相对独立的部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部分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这门课程教学的前期目的是让学生对物联网有个全局认识,逐步了解物联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等,后期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便于对后续专业课程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学习。
在前期全面了解物联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等认知性学习时主要围绕多媒体课堂展开多样化、立体化教学,使用自主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不但要贴近教学内容,还要有趣味性,能将以往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可以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一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时,可以让卡通人物来讲授一个小知识点,例如运用大嘴猴给大家讲课的过程。这样首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让他们在思想上开小差,然后再深入讲授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调整讲课气氛,要多与学生交流,不能一味地翻PPT,滔滔不绝,海阔天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同学们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讲解传感设备时,可播放一些视频,如视频播放德国宝马汽车生产车间在生产汽车的过程,在这个车间里运用了很多的传感设备和高科技的计算机控制设备。看完之后让学生们分小组在底下讨论,共同探讨在这个车间的生产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物联网技术。如在讲解温度传感器时,告诉同学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电饭煲就用到了温度传感器,米饭做好了它就自动跳到保温按键而不是继续加热把米饭烧糊,可是温度传感器到底是怎么控制的呢。虽然传感器在我们生活工作中运用普遍,但是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时的现象到底怎样才能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才是重点,从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器传感到我们实际感受,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同学们就能够真正的理解它了。
老师在授课时决不能照搬教科书所有内容,而是要将讲课内容更贴近生活,同时还要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有较强的说服力。其次,可以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传感器实物来进行立体化教学,淡化减少理论推导,注重生活实例。
3.3 开展强化技能发展的实践学习活动
《物联网概论》课程前期很多都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可到了最后就会涉及很多实验的过程。在实验课程环节我们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将实验设置为三级递进式,分别是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2]。基础型实验主要以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为主。如在介绍物联网与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智能家居的样板间,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如何传输这些数据并对家电进一步控制[3]。演示型实验通过参观企业、观看视频、教师演示等方式向学生展现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物联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验证型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对一些基本原理、技术进行验证,加深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基础型实验学生边学习物联网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验操作,实现量的积累,然后可通过综合型实验使学生对物联网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提高。综合型实验较基础型实验,更偏重于设计,使学生不再停留在对物联网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层面,而是要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要融入一些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动力。基础型和综合型实验针对的是所有学习《物联网概论》课程的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要求学生理解实验项目中的概念、原理和技术。创新型实验,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自觉性比较好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型实验和课外实践活动,如可以创办一些维修兴趣小组,维修兴趣小组凡是在维修当中遇到的与物联网技术有关的知识都可以找老师来讨论,特别是一些比较难懂的,老师要想办法和同学们一块解决。
3.4 改变考核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物联网概论是导论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只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而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而改进。物联网概论的考评可由卷面考核、实践报告、研究报告等多个部分组成,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变得多元化,使考核更全面真实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是片面追求卷面分数的高低。卷面考核可采用开卷形式,围绕教学大纲,把需要重点了解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融入生活案例或者实验项目中进行测试,既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避免了死记硬背。实践报告适用于实验环节,学生通过企业参观、观看视频、对现有实验方案的验证以及适当的优化改进,使其进一步理解联网技术,拓展学生获取物联网知识的途径,通过撰写实践报告锻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自己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研究报告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交,根据选定的研究方向从查阅参考文献、自主分配任务、组织讨论到形成结果、汇报总结,明确小组中每名学生的工作与贡献[4],对做得好的要予以表扬并在年终考核中体现出来,对有自己创新意识并有好的作品的同学帮助他们做得更好甚至为其申请专利。
4 小结
高职院校《物联网概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我们敢于尝试,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吸取错误的教训,积累正确的经验,为以后更好实现物联网概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我们才能为物联网专业培养出更优秀的毕业生。
摘要:该文针对高职院校《物联网概论》课程在物联网专业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探讨了如何在《物联网概论》课程中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一、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
A.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C)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C)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D)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
A.偶合人群
B.常规人群
C.表意人群
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B)的代表人物。
A.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12.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
A.费孝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14.(C)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
B.公司
C.邻里
D.教会
15.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B)。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16.“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A.吉登斯
B.滕尼斯
C.恩格斯
D.哈贝马斯
17.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C)。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封闭性结构
D.开放性结构
1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
A.拟剧论
B.标签理论
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
19.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
A.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广义全球化
D.开放型社会
20.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章太炎
21.家庭中的传统功能(B)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A.抚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赡养功能
D.消费功能
22.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23.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24.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是(B)。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25.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C.非强制性社会控制
D.政权控制
26.(B)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
A.恐慌
B.大众歇斯底里
C.时尚
D.传言
27.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马克思、涂尔干和(C)。
A.孔德
B.孟德斯鸠
C.韦伯
D.达伦多夫
28.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C)。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29.(C)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
30. 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C)。
A.社会结构
B.社会制度
C.社会机制
D.因果关系
31.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的“二元经济”理论。
A.刘易斯
B.科瑟
C.图灵
D.诺斯
32.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淡化“非典”情况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B)。
A.结构性助长
B.结构性紧张
C.诱发因素
D.社会控制机制
33.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B)。
A.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ACD)。
A.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2.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B)
A.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3.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CD)。
A.符号互动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4.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
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5.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ABC)。
A.亲缘社区
B.同事社区
C.邻里社区
D.朋友社区
6.(ABD)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7.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ABCD)。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伦理道德
D.社会舆论
8.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D)。
A.暴民
B.表意人群
C.偶合人群
D.骚乱人群
9.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C)。
A.本我B.主我C.客我D.超我
10.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B)。
A.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11.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特征有(BD)。
A.成员关系亲密
B.明确的行动目标
C.成员不可替代
D.规范的制度
12.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BC)。
A.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C.农村建设
D.城市衰败
13.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分层结构的是(AD)。
A.奴隶制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D.种姓制
14.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5.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16.冲突的形式包括(ABCD)。
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1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 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18.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BD)。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19. 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ABC)。
A.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C.集体上访
D.集体出游
20.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BCD)。
A.初始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21.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C)
A.限于两个人之间
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互相依赖
D.有事相求
2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 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23.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BD)。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24.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D)。
A.自然社区
B.农村社区
C.法定社区
D.城市社区
25.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BCD)。
A.家庭背景
B.威望
C.财富
D.权力
26.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ABC)。
A.人口数量
B.人口结构
C.人口素质
D.人口社会化
27.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BCD)。
A.无组织性
B.不稳定性
C.非常规性
D.易受暗示性
二、主观题
(一)名词解释
1.代沟
P46
答: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
2.弱关系理论
P61
答: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在群体之间使用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较少的弱关系,而非情感投入较多、联系频繁的强关系。
3.初级社会群体
P70
答: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4.社会问题
P164 答: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
5.镜中我P41
答: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6.社会结构
P63
答: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7.初级社会群体
P70 答: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8.代际流动
P158
答: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指的就是代际流动。
9.城市化
P128
答: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10.社会麦当劳化
P239 答:工业化社会所引发的变化。
11.集群行为
P191 答:集群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种共同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缺乏组织、难以预料、没有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
12.社会控制
P182 答:社会控制,简单地说,就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的机制。
13.社会变迁
P216 答:宽泛地说,社会变迁指的就是社会发生的变化。具体地说,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
14.科层制
P85 答:科层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15.社会制度
P89 答: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人类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二)简答题
1.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2.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
4.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5.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6.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7.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
8.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面对那些特殊的问题?
9.社会控制的类型有哪些?
10.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2.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
4.请举实例说明,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谣言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5.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
[摘要]文章阐述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并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 [作者简介]王瀛涛(1964-),男,陕西彬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学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地理、旅游教育。(陕西咸阳712000)[课题项目]本文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A05)[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62-02实践教学
2011年1月中我们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是完成自然人到职业人转变的过程。实践教学建立在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基础上,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中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毕业生应该具备四种职业能力:一般能力,即指完成旅游类专业学习及未来旅游行业任务所必需的一般认知与操作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专业能力,即指完成旅游类专业学习及未来旅游行业任务所必需的特殊能力,包括服务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社会能力,即指与社会各方面正常交往的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主求职与择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创造能力,即指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包括改革与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业能力等。旅游管理http:///cehuigc/专业实践教学是基于旅游类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而构建,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实验、单项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以及导游模拟训练、酒店模拟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活动。
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够用和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右表)。“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微格教学理论构建的,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训练。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知识http:///falvlunwen/由浅到深,能力由低到高,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加强。“三段”即针对学生能力培养层次而划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四域”即不同阶段的实训场所不断变化,包括多媒体教室、旅游景区、实验实训室、实习企业(校企合作单位、意向就业单位)。
(一)初级阶段:认识感知见习这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和一般能力。初级阶段的实践教学,通过在多媒体教室观看视频了解实训步骤和过程;在旅游景区实地参观,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锻炼、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学院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到学院周边的景区、景点参观见习,秦俑博物馆、骊山、华清池、大唐芙蓉园、汉阳陵等景点都是学生见习常去的地方。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中国企业对外合作与贸易量剧增, 商务谈判作为商战的序幕, 已频繁地出现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中外商务往来、贸易合作, 还是经贸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和商品交易会, 在大量的成交数字和资金运作背后, 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商务谈判师。商务谈判人才已成为21世纪的紧缺人才之一。人们都普遍认同, “谈判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现实”, 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谈判。谈判既可以提高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技巧, 也可以用来实现我们的经济目的。《商务谈判》课程由此处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尽管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程, 但整体而言, 《商务谈判》教学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 还处于摸索阶段。在教学中, 主要有以下不利因素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
一、当前商务谈判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一) 教材的不尽人意
对于商务谈判理论, 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早, 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框架。我国学者对商务谈判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学习借鉴、发展创造。他们所著的作品经历了从实务到理论, 从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到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此过程中高职高专专门教材也开始出现。目前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大多数是本国学者编写的教材。从本人选用的多本教材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其一, 教材内容求大而全, 脉络不清楚。在很多教材中, 关于谈判的原理、原则、程序、技巧、思想, 甚至于谈判中牵涉的一些元素比如利益、信任、文化都涉及到, 但都是泛泛而谈, 点到即止, 没有深度, 逻辑混乱。如果教师按照此类课本授课, 势必导致学生不得要领。其次, 由于商务谈判是门交融性学科, 涉及到思维科学、语言科学、行为学、心理学、伦理观、商学、法学、逻辑学、营销学、贸易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 某些专家在编写课本时, 把其他专业的知识也大幅写入书本内, 导致教学内容有重复。
其二, 教材选用案例不切实际。为了适应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趋势, 很多教材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这些案例多出自国外教材, 背景不清, 不适合于中国教学。更有甚者, 在每章的思考和练习中罗列了大量案例, 但和本章内容毫无关系。
(二) 师资力量的不足
由于《商务谈判》课程走进大学课堂时间不长, 很多学校老师并不是专门从事商务谈判研究的, 对该领域涉猎较少, 理论水平不高, 教学经验不丰富。更重要的是, 该课程实务性很强, 要求教师有实战经验, 指导学生。但目前多数教师并没有相关经验, 只能全盘套用书本上的案例, 摸着石头过河。
(三) 教学设备的不足
《商务谈判》课程多采用互动式教学, 比如模拟谈判、角色扮演等。这就需要有一个谈判氛围浓厚的谈判室, 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真实的场景, 才能最大程度地投入, 而不认为是作秀。目前, 在常用的讲台——课桌式教室中, 当某部分学生模拟谈判时, 其他学生由于听不清楚、看不清楚, 不能参与其中, 于是各行其是, 降低了课堂效率。
(四) 学生主体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惰性。大多数学生自学意识差, 对于教师课前布置的案例, 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思考、质疑。学生不会利用各种手段广泛查阅资料, 而是仅仅局限于教材, 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发散思维。从课堂表现来看, 多数学生合作能力差, 不懂在谈判中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其实, 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既要探讨商务谈判知识, 又要考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 会增加教学的难度。
以上是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根据这些制约因素, 笔者提出了以下教学对策。
二、《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对策
(一) 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教材存在的普遍不足问题, 教师必须博览群书, 明了各本书中的优点和不足, 做到熟练掌握该学科的总框架和基本内容, 能分析实际谈判中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时才能条理清楚, 深入浅出, 不至于被指定教材牵着鼻子走。
具体来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谈判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模拟谈判穿插进行的方式。先讲解商务谈判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让学生对商务谈判的科学性有初步认识;然后讲解基本程序, 要求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框架, 明白商务谈判是有章可循的;再次讲解基本策略和技巧, 让学生认识到商务谈判的艺术性。以上各部分内容不必局限于某本教材, 教师应自行设计, 让理论和案例、模拟操作浑然一体, 使学生能在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中理解、灵活运用理论。
(二)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 在课程开始前, 先对学生进行谈判心理素质测试,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谈判心理素质, 并告诉学生课程结束后再做一次测试, 比较结果看有没有提高。当然在学习过程中, 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自测, 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借鉴国外相关成果, 对学生进行性格测试, 使得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初步了解, 以便在分组学习中做到平衡。
其次,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学生的惰性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关键是教师要引导有方。首先形式上要让学生明确如何做。比如职场氛围的布置, 让学生一进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像自己成为了专业的职场人士。教师要要求学生着装正规, 行为举止符合商务礼仪规范, 并用相机拍一些精彩场面, 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让学生时时可以反思自己的表现。同时, 谈判实践不能仅限于口头, 必须让学生撰写好商务谈判计划书, 作好谈判记录, 形成双方签字的谈判协议书, 填写互评成绩表, 谈判完每位同学交一份谈判心得。有了这一系列有形的成果, 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
最后, 在实践教学中, 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挥, 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草率了事。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灵活性和规范性之间做好计划。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尽量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经济活动, 使其更容易进入角色, 有话可说, 在激活已有体验的同时, 获取新的体验。
(三)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其一, 丰富教师自身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真正实现向“双师型”的转变。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积极参加谈判实践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下企业, 搜集第一手资料, 应用到教学中来, 使教学充满新鲜感、时代感。
其二, 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我国教学方式长期采用“填鸭式”教育, 多数教师是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如今,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 尽管教师们想采用更为灵活的、人性化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但往往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互相学习, 尤其要多学习国外一些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 做到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向成功。
三、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各种经贸活动与日俱增, 社会对商务谈判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 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培养这一类型人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方式处于变革中, 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渐进式的, 需要众多教师长期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只有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对策, 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适应社会的需求, 提高学校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 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谈判》这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该课程的教学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在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商务谈判,教学,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白远.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6.
[2]刘文广, 张晓明.商务谈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3]周琼, 吴再芳.商务谈判与推销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6.
[4]樊建廷.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5]高宏.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与职业, 2004 (7) .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论文09-08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06-03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论文06-25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的分层式教学09-08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07-07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创新策略论文11-22
高职高专院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12-2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