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技术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制药技术(精选8篇)

生物制药技术 篇1

组合生物合成药物进展

摘 要50年来抗生素在人类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的几十年里它们也将是关键的治疗剂。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通过靶向筛选发现了一些微生物药物,但是这种筛选方法很难发现新类型药物。组合生物合成可以弥补这种不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微生物基因和酶,产生新的抗生素,发现那些在自然界中不能发现的药物。

关键词 基因工程合生物合成新抗生素

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产物化学结构丰富多彩,生物活性十分广泛,是开发各种新产品的丰富资源,但是传统的筛选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也有了显著进展,已经阐明了许多与微生物代谢有关的生物合成基因,为微生物组合生物合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背景

自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和1942年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以来,微生物药物在疾病防治和拯救人类生命中起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抗生素被国外科学家誉为20世纪医学领域的皇冠宝石。微生物药物一直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在西方发达国家,抗生素占临床处方药物的20%以上,在中国约占处方药物的30%。但自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脊髓灰质炎、天花、麻风等传染性疾病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国家对微生物药物研究的支持逐渐下降,抗传染病药物研究进入了困难时期。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在已有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础上,又出现了100万以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2002年末以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的出现使我国的传病控制告急,不得不重新思考微生物药物的研究策略在新的时期里,微生物药物研究再度升温,原因

①新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如SARS、艾滋病(AIDS)疯牛病等;②生物武器的使用,如炭疽等;③各种耐菌株在世界范围的传播;④许多传染性疾病,如肺核、血吸虫病等的死灰复燃。目前国内外侧重研究的生物药物,主要有抗新病原微生物,抗耐药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生素以及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微物药物的研究主要

包括以下内容:①抗新病原微生药物的寻找与开发;②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抗耐药细药物研究;③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研究;④组生物合成微生物药物研究。其中组合生物合成微生药物是近年发展较快的研究领域,将在创新药物研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组合生物合成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生物医药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所得到的药物也在临床治疗某些疑难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义,基因工程产品分为两类

①单基因直接产物。通常是指单个基因编码序列的翻译产物(蛋白质),它们一般是生物大分子如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体,目前生物医药领域中开发的多数产品均属于此类,其中包含有效地用于临床治疗的如重组人胰岛素、干扰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我国在此领域独创的药物不多,而且这类药物的一个突出缺点是它们比较容易被仿制,只要有了相应的细胞系即可利用基本设备进行生产。

②多基因间接产物。是指由多基因编码的多酶体系介导而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多肽,包括自然界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天然产物,如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或萜类化合物等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它们品种繁多,性能各异,仅就目前研究得比较深入的聚酮体和萜类化合物,就包括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阿霉素、紫杉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FK506、西莫罗司,具有降血酯作用的洛伐他汀、银杏内酯,具有抗结核杆菌作用的利福霉素,抗疟药物青蒿素等。

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是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和酶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组合生物合成的概念是结构不同但生物合成途径相似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之间可以进行重组、组合或互补产生新结构的化合物。尽管微生物药物的结构多样,但形成这些产物的主要生化反应机制却基本相同,它们通常是由非常简单的化学物质,如小分子羧酸和某些氨基酸作为合成起始单位和延伸单位,通过由一系列基因编码的多酶体系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构成一个合成途径)而形成的,参与这些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多酶体系是由多个结构明显分开的功能区域所组成。研究表明,参与这类小分子生物合成的基因通常是连锁或邻接而构成一个基因簇(cluster),这为基因的克隆和操作提供了方便,同时由于参与

次级代谢生物合成酶系对底物的特异性,专一性要求不是很严格的,对结构相类似的底物均可识别,这一特点为不同基因组合产生新的化合物创造了条件。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基因进行操作,如替换、阻断、重组以及添加、减少组件等,均有可能改变其生物合成途径而产生新的代谢旁路(metabolic pathway),继而形成新的化合物,这就为组合生物合成提供了基础,国际上已有通过这些手段得到多个化合物的报道。

三、研究的科学意义

开展微生物基因工程组合生物合成创制新型药物研究,具有如下意义。

1、利用组合生物合成体系,完成化学方法不能完或难以完成的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如抗癌药物紫杉(taxol)等;这类活性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含量少、需要大、医学价值高,而且通常化学合成困难(成本高,难大,环境污染严重),为了确保红豆杉资源的可持续用,除正在开展的苗圃栽培,并以苗圃作为紫杉醇提的原料之外,通过生物合成来使它们具最终的商业值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手段。例如,与抗癌药物紫杉醇用相似的埃波霉素(epothilone)已在链霉菌中通过合生物合成方法获得表达,现已进入开发研究阶段。、对一些现有的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如青蒿素银杏内酯等有效组分进行定向合成,对临床用抗生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饰和改造,如对红霉素进行造产生酮内酯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获得对临床药菌具有活性的抗生素衍生物;或者通过对现有天产物或抗生素的结构改造,获得具有全新活性的或化性能有明显改善的天然产物或新抗生素。、组合生物合成产生新化合物的潜力很大,化合数是以可操作基因的指数方式形成,如设R为可利的基因数,n是每个基因的不同等位形式(即不同天产物来源的数目),从理论上讲经过基因组合可得Rn种排列组合,即得到Rn个化合物。通过组合生合成,获得一大批新化合物,作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样库的来源之一。、由于多基因组合操作的平台是以易于大规模产的微生物体系为基础,使创制新型药物的研究便产业化。、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在基因水对天然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植物代谢产物,挖掘前实验室条件下无法进行培养的生物体,包括海洋的生物体。随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植物和海洋生物级代谢产物的组合生物学研究,也将蓬勃

发展起来。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5年,Hopwood教授[4]在世界首次报道用遗工程的手段合成“非天然”的天然产物isochromanequinone,该工作为后来的组合生物合成奠定了础。在以后的十几年里,这一领域成为天然产物代工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许多微生物次级代谢研的专家都加入这一领域的工作,因为组合生物合成潜力制造出很多先导化合物。目前的发展趋势由最初的基础研究逐步演变为基础与应用兼顾,有的地向产业化迈进。该领域的研究也同样得到工界的重视,美国加州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研制的埃波素(epothilone D)已进入III期临床评价阶段。埃霉素原来由纤维堆囊黏细菌产生,其产量低,繁殖时间长,产品无法进行产业化生产。该公司利用基因组合技术使纤维堆囊黏细菌的埃波霉素生物合成基因在链霉菌中得到表达,并通过酰基转移酶域替换及羟基化酶基因的阻断,获得了主要产生埃波霉素中抗肿瘤活性最好组分的epothilone D的基因工程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以多基因组合工程技术研制新药的研究,在聚酮类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福霉素、安莎霉素及抗生素产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的基因工程必特螺旋霉素己进入临床研究,基因工程必特螺旋霉素的研制为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应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创制中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经验。我国微生物代谢产品研究历史悠久,已形成多学科协调合作的体系,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该体系已得到一定的发展,加强了微生物及代谢产物资源的开发。我们已逐步建立难培养极端微生物和未培养微生物资源及海洋微生物的挖掘工作,建立并完善从土壤或其他来源直接分离DNA技术。我国有很强的有机化学合成能力,可以合成进行组合合成的起始单元,开展前体介导的组合生物合成(precursor-directed biosynthesis)研究。我们已建立并不断完善多种生物活性筛选模型,有天然产物化学分离鉴定及药理、药效、毒理评估的配套学科。

目前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单基因操作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在多基因操作层次上虽然技术难度相对比较大,但近年来在此研究领域已有了迅猛的发展,已积累了较好的研究基础,许多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已得到克隆,基因结构与功能已得到阐明,并且发展了一系列大容量载体和合适的宿主表达系统。组合生物合成已形成国际药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和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五、研究方向与前景

我国天然微生物及植物资源丰富,以微生物作为平台的药物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利用这一宝库开展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建立新型化合物库,作为新型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组合生物合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热点,我国也有一定工作基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利于加深对次级代谢生物合成机理的研究与应用、促进生物技术新药研制中的作用,对发展我国新药有重要意义,并推动新药研究中高通量筛选技术与方法的建立与善,筛选出有价值的新药。

我们要重点加强难培养微生物及海洋生物资源挖掘工作,建立并完善从土壤或其他来源直接分DNA技术,以丰富组合生物合成基因资源;加强微物天然化学研究,建立微量、快速、高效鉴定天然产化学结构的技术和方法;充分利用我们已经建立的种生物活性筛选模型,通过广泛地联合与协作,扩展合生物合成技术在创新药物中的应用,建立我国基工程微生物组合生物合成创制新型药物或先导化合研究的技术平台。该研究将有助于开拓和促进我国新技术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对创制具有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将会有积极推动作用。

对本课程的意见:

1、可能是因为选课人太少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听课气氛,不过主要

还可能是自己的原因,自己不能集中精神听讲。

2、以后只要选课的人比较多了,应该会好一些,上课的人少了,总是觉得就像

这门课不重要,老师讲的很清晰,主要是我们上课时常开小差。自从上了大学,就没太有人管了,有时听起课来就爱听不听,这倒是对每门课都差不多的。

3、课堂上可以稍微提问一下,因为提问往往可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这样走神的情况可能会少一些。

4、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历史、说一下那些地方比较适合做研究、考研究生去哪里比较好啊什么的,这样既可以对现在的科研大环境有所了解,课堂内容也不至于太单调。

生物制药技术 篇2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根据生物制药技术所对应的岗位 (群) 对人员能力的要求, 以及对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要求为依据, 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立足沧州, 面向河北及京津地区,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 构建思路。

学院对沧州市及京津地区的部分生物制药企业及生物药物营销企业进行了企业需求调查, 并连续3年对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同时聘请制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见表1)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定期召开会议, 探讨并逐步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对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设定等方面提供指导, 将这些指导意见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 保证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一) 理论课程设置。

一是分析确定职业岗位 (群) 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二是明确岗位核心能力与技能;三是确定相应的学习内容, 设置相应的课程[3]。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4], 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及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 对课程进行了优化 (见图1) , 确定《生物制药技术》、《发酵技术》、《分离纯化技术》、《药物分析》为专业核心课程。

(二) 实践教学设置。

本着“理论知识够用, 实践技能为主”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配合理论教学, 针对相应的主干课程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专门设置了实验教学环节、单门课程集中实训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工学交替环节、顶岗实习环节、社会实践环节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体系保障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与沧州市及周边地区生物制药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产学互动, 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和生产这两个过程有效地结合到一起, 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5],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

(二) 教学模式的革新。

改革以课堂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实施项目化教学, 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 多种教学模式为辅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对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和解决。为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在考核方式上由传统的理论考核转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实行“双证书”和“多证书”制度, 即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取得学历证书, 也要获得相应医药行业特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 师资队伍的建设。

本专业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 中高级职称及高学历人员为主的教师队伍。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或挂职锻炼, 丰富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安排企业中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 为学生进行授课, 使实践操作更贴近实际生产。

四、结语

为适应沧州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课题组成员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 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调整, 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的最优化, 为培养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为服务区域经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Z].2011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制药工艺 应用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制药技术日新月异。技术的研究程度也上升到了更高水平,更加准确细致地改善人们身体的各个部分的机能,使人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更有效的提升。诸如基因工程技术、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细胞工程及单克隆抗体等,也已成为生物制药方面的热点词汇,而肿瘤药物、免疫性药物、冠心病治疗药物等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药品。由此可以看出,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物制药技术逐渐成为制药工艺的中流砥柱,成为制药工艺发展的强心剂。

二、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

1.在研制冠心病治疗药物方面的应用。冠心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患者约有100万。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目前市场上出现多种防治药物,冠心病防治药物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西药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因操作技术得到迅速地发展,其中,基因测序技术及基因治疗的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已经逐渐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促进冠心病临床治疗的进展。

2.在研制抗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肿瘤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日益增多,预计在未来的5年内,我国抗肿瘤药物将得到迅速的发展,比如可以运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主要运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可以运用基因药物抗体,抑制患者体内肿瘤的扩散,可以运用IL-2受体的融合毒素,促进CTCL肿瘤患者疾病的治疗;运用基质金属蛋白酶(TNMPs),可以抑制患者肿瘤血管的扩散,同时可以阻拦肿瘤在机体内的转移。关于这方面的药物,未来将成为抗肿瘤的主要药物之一,给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已经有三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相信不久就可以得到广泛地应用。

3.在研制免疫性药物方面的应用。无数的临床试验表明,现代社会大多的疾病都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免疫力低下或者免疫缺陷都可以引发多种疾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以及哮喘等等。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开始研制出相关的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比如,美国Cetor′s公司目前已经研制出TNF-α抗体,这种抗体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方面,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有效率可达80%以上。在哮喘疾病治疗中,Genentech公司已经研制出单克隆人源化免疫球蛋白E抗体,这种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哮喘患者的疾病症状,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目前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此外,在糖尿病治疗方面,一些公司还研制出基因疗法,即在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细胞中,注入胰岛素基因,使工程细胞能够全程供应胰岛素。

4.在研制蛋白质治疗药物及基因重组多肽药物方面的应用。基因重组,主要指將两种不同生物的DNA进行有机结合的技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基因进行融合,使一种基因进入到另一种基因中,摆脱生物物种之间的束缚,并在分子水平上对一些重要基因进行相关的操作。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研制出相关的蛋白质治疗药物及基因重组多肽药物,比如,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研制出激素、多肽、细胞因子、蛋白质、酶、单克隆抗体及疫苗等等。

5.在研制神经性药物方面的应用。运用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制造多种神经性药物,这些神经药物对脑中风、脊椎损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有胰岛素成长因子rhIGF-1。同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还有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因子(NGF),这两种因子主要用在脑萎缩硬化症患者及末梢神经炎患者的疾病治疗中。

中风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试验表明,由生物制药技术研制出的CerestaL可以有效地改善中风患者脑力方面的症状,对中风患者的疾病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中,CerestaL已经逐渐进入Ⅲ期临床阶段,相信未来会在中风疾病治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前景

1. 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生物制药产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愈加紧密,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的步伐刻不容缓。我国生物制药技术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虽然在人才方面,我国所拥有的数量已经十分庞大,但真正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精英少之又少。同时,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缺乏技术高超的带头人。一个新兴的产业,倘若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并且深谋远虑的领头羊,即使拥有再多的科技研发人员、再先进的技术及设备,那也是一盘散沙,成不了气候。当然,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即使我过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迅猛,但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依旧需要与国外合作交流。因此,只有加强国内外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的结果。

2.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到达了分子水平。同时,对人体遗传物质的研究以及对各种疾病的致病机理的探索,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得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更加明确。在未来,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与药品的研发,更渗透到有关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存的各个方面。

毕竟,生物制药技术的产生本生就是为了人们能够拥有更加强健的身体和更长的寿命。而科学家的关注点,也逐步转移到提高产品研制的成功率、降低试验制造成本、拓宽药物适用市场范围上。总之,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与发展,再试图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使生物制药技术带来更多收益,为医药行业提供更多价格低廉、效果明显的药物是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结语

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不可忽视的方面之一。而它的发展,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依赖大量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也需要正确的引导。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运用,也暗示着更方便、更有效的生物制药的出现,给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添一丝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6-21.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 篇4

[摘要]文章分析了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内容

[关键词]生物 技术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06-0456-02

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有产广泛的应用。

一、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其前提是有高质量的中药原料。现代中药必须严格保证所用的药材原料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我国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这些中药材中部分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挽救、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迁移珍稀濒危动、植物至饲养地和植物园是保存物种的重要方法,建立相应的基因库用于保存动植物的基因,考察物种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药材栽培而言,GAP的实施已成为业内共识。基因技术在这方面正在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道地性药材遗传特征分析、抗性基因的转基因药用植物等。

应用RAPD技术对南北苍术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苍术的道地性是在遗传和生态两因素长期复杂作用下形成的遗传和化学成分有稳定差异的居群;李萍等将5s rRNA基因间区序列的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的分析。有报道用转基因植物可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如a栝蒌素、干扰素等),随着表达效率的提高和受体植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可能在传统中药材中加入有用的新遗传特性,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等,这将为中药材的绿色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细胞工程技术

作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发挥药效活性的物质基础,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很低,而天然野生资源随着药物的开发利用储存量不断下降,其原料来源能否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是所有天然创新药物开发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高水平中药能否广泛应用并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针对特定有效成分或组分生产的中药人工资源开发生产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可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的快速繁殖,研究其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个体更新的速率及规律等,如石斛试管苗的快速繁殖。

发酵工程利用生物细胞在人工条件下的快速增殖与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为人工资源的生产提供了技术平台。目前,以冬虫夏草菌发酵生产的菌丝体及产物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并有相应的下游产品畅销。

以微生物、植物、动物细胞为反应器,进行天然活性物质的生产和加工,也已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以此推动的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研究与开发,在国内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作用正为更多的研究和生产部门所重视。许建峰等利用高山红景天培养细胞生物转化外源酪醇生产红景天苷。紫杉醇作为一种作用机理独特的天然抗癌药物,白发现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其在植物红豆杉中的含量极低,而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匮乏,因此严重限制了紫杉醇的进一步开发应用。为此,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寻找及扩大紫杉醇的药源途径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甘烦远等对紫杉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两篇综述所反映出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为解决紫杉醇的资源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分别从筛选高产红豆杉栽培品种、微生物生物合成、化学合成、生物合成途径探索、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发现及其基因表达等多途径进行资源研究,而这些研究中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酶工程

就疗效确切的单一天然活性成分而言,能够通过工业化生产获得天然结构复杂的单一产物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天然化合物结构复杂,常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合成难度较大或合成条件苛刻;而酶工程为这类成分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金东史等利用酶转化方法将人参中的主要皂苷成分转化成含量只有十万分之几的人参皂苷Rh2,并达到了月产30kg的生产规模。

四、生物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中药材是中药研究开发的基础,基础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以后的研究和开发均属无本之木,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就失去了意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的控制,主要是解决真伪的问题。其二中药材的有效物质是次生代谢产物,其积累主要与其合成关键酶的表达及表达量等有关。因此建立合理中药材的生产和质量评价体系将对中药现代化尤为重要。

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使中药材鉴定的方法从传统的形态表征分析推进到对生物遗传物质的分析。在中药的分子鉴别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基于PCR方法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AFLP等;(2)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3)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如DNA直接测序法、PCR RFLP法。利用这些基因鉴别方法对了解和分析药用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基因与药材产地、化合物积累的相关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五、生物技术为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新药的研发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要研制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现代中药,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在必行。

1、生物芯片为中药新药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中药鉴定基因芯片,可以对中药材的产地、质量进行鉴定;可以搞清楚中药作用的分子机理,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

2、生物转化及生物组合化学为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发现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弥补化学合成的不足,Khmelnitsky利用盐活化生物催化剂脂酶,成功地在有机相中进行了紫杉醇系列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生物转化技术在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生物技术为天然微量活性成分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中药中微量高效成分的研制开发一直是困扰医药产业界的核心问题,利用定向生物转化技术可将天然药物中的高含量成分转化成微量高活性成分,因此大大提高微量成分的含量,使其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如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定向地将含量较高的喜树碱转化为10羟基喜树碱。丁家宜等利用人参毛状根成功地实现了对羟基苯醌生物合成天然熊果苷。

4、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天然活性成分的研发中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天然活性成分常常体内外药效学活性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体内吸收不好,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对提高这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进而实现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已经深入中药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领域,虽然大多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所显示出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日益得到重视,生物技术将深入到中药新药研制的各个环节。正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合理地解决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加入WTO后的中华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诸葛怡来奕刚,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进展,,,10

生物制药技术个人求职简历 篇5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6年7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20xx年6月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学院: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所修专业: 生物制药技术

居 住 地: 嘉兴

籍 贯: 嘉兴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地点: 杭州,嘉兴,宁波 , ,

期望职位: 外贸员

意向概述:

工作经历

实习期间,我进入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学习冬虫夏草的加工提纯,成果得到各位师傅的肯定与赞扬。

电脑水平

计算机水平:一级(可操作Word, Excel, PPT等)

语言水平

英语 熟悉 级别:六级 IELTS(雅思)平均6分(听6.5, 说5 ,读7 ,写6) 普通话 精通

自我鉴定

本人刚刚大学毕业,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仅在杭州华东制药厂实习过。但是我一向热心好学,明白不学习意味着淘汰。此外,我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密切合作。我的特长是英语,能够翻译外语文献并有进行直接交流的能力。我希望在贸易这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从基层做起,不断完善自己。

教育经历

20xx年9月-20xx年7月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生物制药技术 大专 20xx年9月-20xx年6月 杭州求是专修学校 20xx年9月-20xx年6月 桐乡市求是中学 9月-20xx年7月 桐乡市第七中学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生物制药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应用 篇6

1、常见的生物制药技术

1.1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就是利用人工手段将载体插入到目标基因中,从而对遗传物质进行组合,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应用在细胞级别上,进行基因复制与表达。人们的生存与细胞中的激素和活性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也与之息息相关,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内细胞活性因子和激素的量并不大,这是无法满足临床中的医疗需求的,如果可以合理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便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这就替代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有着良好的效果。

1.2 固定化酶技术

截止到目前为止,固定化酶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在制药领域中得到了普及性应用,使用固定化酶技术可以连续回收和运用反应酶,有效提高了制药小功率。此外,采用这一技术,还可以有效限制和定位细胞位置,能够有效固定人为控制细胞。目前,固定化酶技术已经在氨基酸、抗生素、激素等西药的制造中得到了应用。

1.3 细胞工程技术

细胞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的内容包括细胞融合、细胞培养、细胞基因转移、细胞拆合、染色体操作等多个内容。细胞工程技术给西药制药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工艺,如,在产业化发展需求中,以往需要人工采摘的中草药,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就可以大规模的培养中草药植物。合理应用细胞工程技术,既有效减轻了人工劳动力,还可以突破目前的材料限制,这一技术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生物制药技术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课程整合

0前言

生物制药技术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抗体工程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制药技术六大部分组成。每部分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制药技术的原理, 生产药物的种类、特征及应用, 该类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等[1]。该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化工工艺等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型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菌种的筛选与保存, 培养基制备及灭菌、发酵控制及典型药物的完整生产工艺。因此本门课程可以较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生化制药的专业的相关知识。但是, 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内容复杂, 所涉及到实践操作技术较多, 在学习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2]。信息技术与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内容的整合, 可使课程结构优化, 可使教学效率提高。为了让本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好的被学生所了解及掌握, 根据课程的特点,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自身的优点, 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中去, 指导实践教学有效开展, 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1.1搜集教学资源, 更新教学内容

作为生物制药技术课程的教师, 自身应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 会操作window系统, 可熟练掌握word文档及power point, 可制作PPT课程等, 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资源建设有效进行, 完成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目标。生物制药技术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丰富, 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抗体工程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制药技术, 且知识更新较快, 因此课程具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前, 为达到丰富课堂的目的,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段来获取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生物制药技术所包括的内容众多, 其教学资源也极其丰富, 例如, 出版教材、名师教案、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网站以及学科网站等。对于搜集到的课程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加工整合利用, 比如, 教师对获得的教案或课件进行加工提炼, 使其更贴合实际的需要, 其次还应及时补充生物制药技术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在教学资源的搜集及更新过程中要防止无效的课程建设, 完成寻求品优高质的课程资源目标[3]。

1.2加工课程资源及整合信息技术, 进行有效展示

为了实现将教学资源有效展现给学生的目标, 教师还需对收集获得教学资源进行综合加工。第一, 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知识, 对于课程中口头表述困难、内容晦涩、学生理解吃力, 并且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内容, 可以进行信息技术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制药技术中许多内容, 如微生物菌种的发酵与保藏、工业培养基制备及灭菌、无菌空气的制备、发酵过程的控制、生化提取法生产木瓜蛋白酶、病毒疫苗的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肝素生产过程等相关难以理解的内容, 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来进行教学。其次, 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需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及课件的科学性, 即内容要科学规范;另外, 还要注意教学课件的趣味性及教育性, 制作的课件要重难点突出, 具有针对性, 同时在介绍课本内容时, 可引入跟生产实践有关的技能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方式,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第三, 教师制作的课件需要注意课件的艺术性,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制作的课件页面要整洁、清新, 避免花里胡哨, 课件PPT模版要统一规整;为防止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应避免使用多余的声音或动画, 防止图片排列杂乱无章, 文字内容应以列举提纲为主, 避免无用的语言;课件展示的字体要醒目, 尽量选择宋体及楷体, 且字号要大小适中。此外, 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程中, 教师还需考虑教学硬件及教学设备的调试, 每次上课前教师都应提前10分钟来到教室, 对所需讲授的课件进行检查, 对教学设备进行调试, 比如检查投影仪、电脑、音箱等设备是否存在故障, 以免上课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后, 利用教学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述及介绍的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安排好教学进程, 掌握好课堂节奏, 逐步展示课件内容, 使学生的思维与课件展示的内容同步。同时, 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课件展示速度不能过快, 避免学生无暇思考, 应接不暇。教师要防止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要保证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 目前在某些高校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使用, 忽略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没有使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而大大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因此, 教师的课堂设计中, 对于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方法, 比如, 课程相关内容的复习、学生的提问、板书的设计、习题的联系等都不能减少, 仅仅依靠课件的展示是不可能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的。

1.3围绕学生为中心, 进行课程资源及信息技术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4]。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 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的过程, 而且还是各种能力提高锻炼的过程, 例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要以学生为中心。生物制药技术是桂林师专生化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掌握生物制药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 从事生物药物生产和检验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生学习了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后, 可以了解各种药物的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 了解发酵工艺生产技术, 了解本地区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情况, 了解生物制药企业的组织架构, 这对于学生学习该专业其他相关课程 (如药理学、药物化学等) , 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1.4整合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手段, 教师还可增强实验实训教学, 促进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生物制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其实验操作有十几个之多, 实验操作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比如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生物制药技术课程虽安排了60个课时, 但本门课程知识点繁多, 实验复杂, 难度大。比如, 药物发酵实验的操作, 所以在课堂上不易达到生物制药技术实验的要求。对于上述问题, 教师可安排学生实验任务, 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过程, 通过网上浏览相关视频资料, 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等各种形式收集理各种有关实验资料, 最后由各小组展示汇报成果和收获。另外,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了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实验多媒体视频及动画短片外, 还可以请企业技术人员现场讲授、实验室动手制作模型做实验, 然后把整个操作过程拍摄下来, 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给学生播放, 让其对已做过的实验加深印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既让学生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感性认识, 提高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另外, 教师要发挥引导及促进的作用, 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 并且提供学生相关实验课程的网站的网址。利用上述的整合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得到了实现,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掌握了实验技能, 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意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2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中需注意的问题

2.1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 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

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 某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使用, 整堂课都在低头紧盯电脑屏幕照屏宣科, 眼神没有与讲台下听讲的学生进行交流, 因此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中使多媒体教学陷入“信息填鸭式”的怪圈, 教师自身应表现的授课艺术和技巧都没有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信息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 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没有参与到教与学中去, 而教师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陷入了“信息填鸭式”的误区, 本来可对教学起到促进效果的多媒体技术, 反而产生了反效果。因此,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时, 首先,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实现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机整合。

2.2防止信息技术过度使用

目前,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都改建成了多媒体教室, 大部分教师对其所教授课程都应用到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但部分教师陷入了每次课从头到尾都在播放课件的误区, 一味使用多媒体课件。即使在传统教学方法也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的情况下, 比如本应使用模型、标本、挂图等教具的情况下, 学生接收的信息都通过多媒体课件传递, 这样容易造成让学生抓不到课程内容的重点。长此以往, 学生比较容易对这门课程产生厌恶情绪, 产生厌学心理。因此, 在生物制药技术过程中, 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对于课程内容应用的度的问题。并且, 教师要重视及处理好这样的限度, 实现真正的教学课程信息化改革;反之, 一旦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使用过度就会使事情走向反面, 使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产生反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利.生物制药技术[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

[2]高德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1) :21.

[3]徐娟.史艳岚论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整合[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11) :62-69.

生物制药技术 篇8

关键词:制药工程 技术 工业 水平

制药工程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是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在这一路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制药工程领域技术还存在很大的技術突破问题。大部分的药物品种的科技含量不高造成药品质量并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再加上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使得各大型制药企业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甚至处于停滞阶段。通过对制药工程工艺的创新与改革实现现代制药工业整体水品的提高,为将来制药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制药工程技术的现状概括

近几年来我国药品质量问题频频上到各家媒体新闻版面,成为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药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自身的切身利益,必须引起制药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药品质量的提升也会推动制药工程进一步的开发和创新。我国制药的工艺水平相对于国际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和不足,生产设备以及技术监控设施都相对落后,没有完整的智能化的制药装备,不能解决制药技术改革的问题。这些原因都制约着我国制药工程的发展和进步,在以技术为引导的产业结构中,制药企业不能达到质的飞跃,产品的质量自然而然的就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通过我国目前对制药工业所提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需要在整个制药业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改善制药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提高制药的技术水平,在推出新产品的领域上做出彻底的改变和创新,只有这样我国制药工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走上国际化的发展路线。

2 制药工程技术分析

2.1 技术工艺问题分析 ①制药过程分析技术,制药过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领域的相关分析,通过这些综合因素的研究考虑,找出可能引起药品之间发生反应的一些关键因素,通过一些设计的过程降低这些风险的发生。②制药工艺优化技术,对制药工艺的各个技术进行深入剖析,解析制药工程中各个流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在产品工艺上做到优化、精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满足检测的要求,使制药工艺有所提升。③质量控制技术,药品质量是药品企业最为关键的性质,必须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格要求。

2.2 装备技术问题分析 ①粉碎设备。粉碎设备能对药材中有效物质的溶出和浸出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也是制备胶囊、丸剂、散剂、混悬剂的基础设备。在药品制作过程会涉及到“水分”和“捣”这两个粉碎办法,这两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一些矿物药、贵重药和特殊性质的药材当中。企业制药这样大规模的制药工程中这种方式不适合运用。②提取设备。许多制药企业制药提取设备比较落后,再加上生产的流程和管理措施存在不足导致成产工艺不能很好的实施,制药厂的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大企业中,保证提取设备的标准与否,决定着制药企业能否做出合格的产品,关系到制药工业未来的发展。③浸提设备。这个过程的作用是用溶剂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其中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关系到能否从药材中提取出有效成份;第二最大限度的获得有效成分,没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能否进入到提取液中;第三保证提取物尽量均一。

3 制药工程技术发展方向

3.1 生物技术方向 生物技术是新世纪的新型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医药行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未来制药业的发展起到一个方向指引的作用,其中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都是比较前沿的技术科学领域。

3.2 材料技术方向 材料技术是制药工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科学的进步给现在制药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让制药工程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也产生了更多的研究方向,目前最常见的有复合材料、生物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新型药用包装材料等。

3.3 自动控制 与石油、化工的自动化相比,制药业的自动化存在更多的内容,之前的工艺流程的运用方法和策略有大量人工参与的环节,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满足企业的发展,因此,自动化控制的研究方向是制药工业一项重要工程。

3.4 信息化技术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制药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逐渐重视企业自动化过程和信心化建设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建立一支高新技术的制药企业链是现在大多数制药企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学习和借鉴来实现我国制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的建设,推动我国整体制药工业进步和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的制药工程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地步,随着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也引领着制药工程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我国的制药工程产业发展的较晚以及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现在还有许多薄弱的环节。面对新时代对药品的巨大需求,应该立足于科技技术根本,大力提升制药业的工业水平,为迎接不断壮大的市场要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喜红.浅谈制药企业生产质量控制[J].价值工程,2011(03).

[2]王丽芬,李瑞民,刘风光.超微粉碎技术在制药行业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3(05).

[3]雷兴翰.三十年来我国制药工业的成就和今后的展望[J].中国药学杂志,1979(08).

上一篇: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现状下一篇:解忧杂货店读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