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

2025-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精选9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 篇1

名称

执教者

辛艳红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识字一》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教材分析

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学情分析

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基本信息

(一)识字方面

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进行识字。”

(二)写字方面

1、要抓好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课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进行书写指导。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教学目标 目标

木、禾、竹”12个生字,理解字意,认清字形。

2、认识2种笔画“撇、捺”,会写“木、禾”。

过程与方法能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把认字目标

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与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价值观目标

重点

1、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教学重难点

木、禾、竹”12个生字。

2、认识2种笔画“撇、捺”,会写“木、禾”

难点

分清“木”和“目”。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在口语交际课上的教学目标是引导观察游戏教学策略的过程,情境中产生口语交际的愿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大方、简单地说出自己做游戏的过程和心理感受。培养学生良好与 设计说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互相交流,学习询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一)故事教师讲故事 :

学生听故事观察并认识

古象形字。

导入,激趣激情,图字对(老师事先贴好古象形照,形成感字。)教师指着古文字说:知。

“不久前出土了一块“龟

设计意图

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首先讲述由12个象形字所编成的故事,让学生观察,知道象形字是我们的祖甲”,上面刻着许多奇怪先在四千多年前所使

8分钟的图案,考古学家研究发用的,它和事物的图现原来这上面讲的是一个形非常象。这种古老美丽的故事,通过故事引的文字我们叫它“甲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古象形骨文”。本环节初步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

了解象形字的表义功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

(二)自主学扩展。根据学生的回答

1、读准字音。

此环节中遵循新课程习,读准字相机学习生字,并引出理念中所提倡的“自音,识记字一些带有这些偏旁的2、认识字形了解字义。主、合作、探究”的形、了解字合体字让学生认识、总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学习方式,依据汉字义。

结、进一步认识这些象观察“图画──甲骨文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形字在形声字中的表──简化字”,认识简认知规律,让学生观

15分钟

义作用。

化字所储存的丰富的文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

化内涵,从而识记字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书写指导。重点指导写了解字义。

从而自主探寻字理、三种新笔画和“

十、木、发现规律、认识字形、禾”三个字。

明白字义,培养自主

识字的能力。为以后运用这些象形字表义的规律自主认识更多的象形字以及带有这些象形字作为偏旁的形声字打下基础。

(三)游戏识1、“找朋友”:

学生用手中的简化字卡本环节的练习设计一记,加强记片与之相对。将不同卡是为了巩固所知记的忆,掌握规老师将现代字发给小片进行分类贴在黑板生字,初步培养归类律,学以至朋友。然后手举甲骨文上。初步认识事物的分意识;二是运用刚刚卡片

用。

类。读生字。

学到的字理识字方法

认识新字,巩固字理

2、“我会连”:

13分钟

学生一一对应起来,并识字方法。

说说为什么这样连?先出示课后的“鱼、石、小组合作,连连说说,刀、网”的图片、象形并读准字音。

字和简化字。

课堂小结

其实,我们也能成为考古学家的,是吧?你们说,我国的汉字奇妙不奇妙?现在,我们已经都是小考古学家了。那么,小考古学家们,让2分钟

我们再来研究研究这些奇妙的汉字。

布置作业

1、找一找在哪些地方还可以见到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1分钟

2、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象形字,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模仿本课自作卡片(卡片内容包括字和实物图片或简笔画)。

板书设计

口耳目

日 兔 羊 禾 竹 鸟 口 耳 目 月 木 火

教学反思

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这节课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识字教学识记字形是难点,教师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三个生字,渗透了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识记其它几个生字,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无论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教师都给予鼓励。学习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注意到了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义,增长了知识。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 篇2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 篇3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由八个四字词语组成,左边四个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神话,右边四个展示的是现代科学成就的伟大。课后“我会认”中有9个字,“我会写”中有6个字,“运”“航”“舰”是已经会认的字,“卫”“宇”“宙”是本课要掌握的生字。这些生字让学生回忆并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去识记,较难的字“射、箭”则由教师引领,通过做动作、看图片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我会读”中的两个句子既复习了词语,又进行了“……是……,……也是……”的句型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看图片、析字理、运用对比法等方法,正确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卫、运”两个生字。

2.通过联系生活、朗读识记和多次复现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通过交流,开始关注科学,有主动阅读中国神话故事、了解当今科技成果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讲故事、看图片、析字理等方法,能正确认识并书写本课的生字,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四个神话故事及当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

1.师生一起板书课题,齐读。

2.请小朋友读这一课八个四字词语,碰到不认识的字请小树叶帮忙。

3.左右两组词语有什么不一样?(第一组都是古代神话故事,第二组都是当今科技成果。板书:古代神话故事,当今科技)

二、学习四个神话故事词语

1.我们先来学习四个神话故事的词语,请小朋友读准字音。出示嫦娥奔月图,组词,说一句话。

2.再齐读这四个词,这四个词里藏着好多秘密,你发现了

什么?

預设(1):都有一个神话人物名字,用“_____”画出四个神话人物名字。“嫦娥”“女娲”中“嫦娥”“娲”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女字旁),追问:为什么是女字旁?

预设(2):第三个字都是动词,用“·”圈出来。“射”怎么记?(做动作)

3.老师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思考:你最佩服精卫的什么?

你还了解哪些神话故事?

后羿能把天上的太阳射下来,小小的精卫鸟能把大海填平,嫦娥可以飞到月亮上去,女娲竟然能把天上的大窟窿补上。你觉得这些神话怎么样啊?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组词。

4.出示“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_____是神话故事_____也是神话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三、学习当今科技成果词语

1.这些神话故事寄托了古人对自然的无限向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上天入海的愿望实现了。出示“神舟九号”是载人宇宙飞船图片,小朋友这是什么?

介绍神舟九号是载人宇宙飞船。“载”是多音字,出示组词让学生读,“载”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字长得特像?

2.人类自从有了运载火箭后,就可以向太空发射人造卫星,你了解有哪些方面的人造卫星?(讨论)出示“_____是人造卫星,____也是人造卫星”进行说话训练。

四、“卫、运”生字教学

1.“我会写”中“卫”字,小朋友发现了什么?(横折钩的“钩”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2.“运”字,小朋友发现了什么?先写“云”,范写(走之儿由三笔组成,横折折撇重点跟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的教案 篇4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识字,认识本课8个生字。

2.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正确、规范地书写。

3.通过积累识字、写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了解字义。

2.初步懂得偏旁表义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识字王国里去做客,去认识一些和人有关系的字,你们愿意吗?

二、认读词语

1.借助汉语拼音把每个词读好,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字词都读准了吗?在小组内读给同伴听一听好吗?

3.哪个词你读得最好?请你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读。

4.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试一试,哪个词你还不太熟悉,请其他同学来作个示范。

5.整体认读。注意轻声的发音。

三、识记生字

1.引导发现。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些词语中的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为什么这些字都带有单人旁呢?(通过对生字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懂得偏旁表义的作用。)

2.探究发现。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记住这些字?看看谁的记字方法好。(“伙、伴、伍、住”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忆。重点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休/体”。)

四、指导书写

1.观察交流。

单人旁的字在书写时有什么特点?注意每个字结构特点及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

2.重点指导。

“他”,右边的“也”字第1笔要向右上倾斜,第2笔和第3笔起笔位置要高低错落;“休、体、伴”,头不齐脚也不齐;“坐”字竖的起笔要稍高些。

3.学生练习写字,每个字写3~5个。

五、巩固拓展

1.读准9个词语。(做摘字宝宝的游戏)

2.拓展训练。

(1)我还认识很多单人旁的字,如……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秋天为线索安排了一个识字、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识字1》是关于三组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其中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描画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黄的蹈海、燃烧的火把所构成的丰收的热闹情境及人们的喜悦之情。《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惯有自然知识的诗歌,主要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同时告诉小读者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仔细观察就能得到更多的知识。《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读后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荷尽菊残,然而 “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61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民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3、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的景物和气候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得季节。

4、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识字、阅读中注意积累词汇。引导学生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

5、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42个生字,认会61个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3、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识字、阅读中注意积累词汇。

4、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课时安排:

除《语文园地》一是3课时,其余都是2课时。

单元导语: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谁会写“秋天”两个字?(指名上黑板写)指导扩词:( )的秋天。多媒体展示一组秋景图。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第一单元围绕的主题就是“多彩的秋天”。

识字1

教学目标分析:

《识字1》是关于三组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学生对秋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也了解一下描写秋天的词语。

学情分析:

本课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识字、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画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出秋天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画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出秋天的.美感。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秋天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自由读,读后说说你的发现?

朗读要求:凭借插图和拼音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助读词语,互相正音。

过渡:文中都是描写秋天的词语,咱们快来读一读吧!

二、读中识字

1、自由读;分组读;开火车读。

2、出示生字:分清前后鼻音,开火车认读。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分组试读,力求读正确。

3、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边读边想象,看课件,猜词语,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1)播放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猜,图片表达的内容和哪个词的意思相同?

(2)结合图片理解最难的两个成语。

层林尽染:画面上的树林像被水彩染过一样。

叠翠流金:山林一片翠绿,一片金黄。

5、多种形式读。读要求:开火车,读正确、流利;美读,要求读的有感情;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

四、指导写字

1、观察自己的结构,说说。

2、教师范写,写的时候学生注意什么?

3、练习写字。

五、积累词语

1、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

2、课件补充。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四课件 篇6

一. 读准本课所有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 加深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昆虫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认识字词、词义和读音

教具:简报、词卡

教学步骤:

一. 指导看图。

1.简报上展示与词语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具体事物和活动,说出本课要学的词语。(简报P.1)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仔细地看图,并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展示“(谁)在(干什么)?”(简报P.2)

生:有两个男孩子在看蚂蚁。

师:是的,大家看,这两个小朋友在用什么看蚂蚁呀?是放大镜在看蚂蚁,因为蚂蚁太小了,他们看不清楚,所以用放大镜仔细地看。这样仔细地看,就叫观察。展示「观察」和「蚂蚁」(简报P.3)

师:再看这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简报P.4)

生:小女孩在捉蝴蝶。

师:说得很好,那为什么这个小女孩要捉蝴蝶呢?

生:(他喜欢蝴蝶/用来做标本)

师:对,她可能要捉来做标本。像她这样用网来捉蝴蝶,我们就用采集这个词来形容。

展示「采集」和「蝴蝶」(简报P.5)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证明你们很仔细地观察这幅图画。

师:同学们,在这幅图画中除了蚂蚁和蝴蝶,还有其他昆虫,你们看到了吗?

指导学生说出答案,并适当作出提示。展示所有昆虫名称:「天牛」、「蜻蜓」、「螳螂」、「蟋蟀」、「蚂蚁」、「蝴蝶」、「昆虫」(简报P.6-11)

师:真棒!大家都找到图中所有的昆虫了。

师:图中的小朋友来到哪里采集和观察这些昆虫呢?

展示“小朋友来到()、()和()。(简报P.12)

生:(自由回答)

师:是的,我们知道昆虫都会在自然环境中活动,比如:田野、花丛和树林。让我们看看这些昆虫滋生的地方。

展示「田野」、「花丛」和「树林」的图片,配以词语和拼音。(简报P.13-15)

师:这是个怎么样的田野、花丛和树林呢?(学生组词)(简报P.13-15)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词语的字音。

师:同学们今天都跟昆虫交了朋友,也知道它们活动的地方。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有那个小朋友可以提醒大家读音?

展示本课词语,配以汉语拼音。(简报P.16)

生:(我要提醒大家螳螂、蜻蜓和虫是后鼻音/观是前鼻音/采和丛是平舌音/察、蟀是翘舌音……跟我读……)

师:好,哪个小老师要带领大家读这些词语?

师:(表扬读得好的同学,纠正错误读音。)

师:让我们全班一起来读这些词语,连读两遍。

展示本课词语,去掉汉语拼音。并随意抽问不同的学生读。(简报P.17)

生:……

师:很棒!看来你们对这些昆虫朋友都非常熟悉了。

3.让学生欣赏本课中的昆虫真实图片,加深对昆虫的了解。

师:你们认识这些昆虫吗?都认识这些昆虫的小朋友请举手。

师:(称赞举手的同学)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那你可以告诉林老师天牛是怎样的吗?

生:……

师:说得很好。(适当作出补充)

师:还有谁要来介绍你所认识的昆虫?(3-4位学生)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昆虫的图片。看完后,你们对这些昆虫会有更深的了解。

展示各种昆虫真实图片(简报P.18-24)

师:上次去秋游野餐的时候,我们都坐在草地上,旁边就是树林,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些昆虫?

生:有/没有……

师:其实你们上次应该看不到的,因为这些昆虫只会在夏天出现,现在是冬天,他们是不会出来活动的。如果要看到这些昆虫,就要在4-9月时,到公园或郊外去。

4.区分害虫,了解昆虫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昆虫中,有的会破坏大自然,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有不好的影响;有的则会帮我们消灭害虫,有谁能够区别哪些是害虫,哪些不是呢?请你们动动脑筋想想看。

生:……

师:(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正确答案和简单介绍害虫和益虫的特点。

天牛是害虫,会蛀食树木和叶片,阻碍树木正常生长。

蟋蟀是害虫,会破坏各种农作物的根、叶子和果实。蟋蟀也叫蛐蛐儿,多在夜间活动。

蝴蝶是害虫,在幼虫时会破坏果木,吃掉大量植物的叶子。

蚂蚁是害虫,会破坏人类的食物和家居环境。但也可以是益虫,有的蚂蚁吃了有益身体健康,可治病。

蜻蜓是益虫,会飞行捕食蚊子,蛾等对人类有害的虫。

螳螂是益虫,在田野和树林里捕食和消灭害虫。多在草丛和树枝上活动。

5.看图辨识昆虫,巩固学生对词义和读音的掌握。

师:昆虫刚刚听到你们热情地叫他们,现在它们都要跑出来了。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真正认识这些昆虫朋友?老师现在会一个一个请出这些昆虫,你们要马上找到它的名字(举起词卡)并大声读出它的名称,看谁答得又快又好。我想找两个小朋友来玩这个游戏,有谁愿意?

随意展示昆虫图片,(简报P.19-24)让两位学生举起正确的词卡并读出名称,请其他同学做小裁判,看看谁最快又正确。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 篇7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分别是“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和“小兔运南瓜”。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部编本”语文教材以“学习提示”的方式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每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使教学的方向更为清晰和突出。第一单元“我说你做”的学习提示是“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注意听别人说话”,第四单元“我们做朋友”的学习提示是“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第六单元“用多大的声音”的学习提示是“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第八单元“小兔运南瓜”的学习提示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第六单元“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是在第一单元“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初步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场合意识和对象意识。“部编本”语文教材非常好地体现了教学要求的连续性与层次性。

二、教学目标新取向:交际能力·兴趣·习惯

口语交际“多大的声音”,教材先用“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两个问句,激发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欲望;再用三幅插图“图书馆问话”“交给老师橡皮”“给同学讲故事”,创设三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出现学习提示“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明确指出说话声音要适中的表达要求。我们从教材编写中可以发现,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取向,除了要通过口语交际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外,还要激发学生交流与表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口语交际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并在情境感悟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文明礼仪,浸润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鉴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用多大的声音”的话题讨论与情境演练,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并使其能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确定说话声音的大小,用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文明的小学生。

三、教学过程新设计:情境创设·演练·互动

(一)运用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1.录像导入:今天上课,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先看一段录像。

故事情境描述: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很认真地做着作业,教室里格外安静。突然,一声大叫传来:“老师,老师!”同学们吓了一跳,教室里顿时闹腾起来。原来是小东同学在做作业时遇到了一个字不会写,就大声叫老师……

2.引导评论:你们觉得小东这样做好不好?(大家都在安静地做作业,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影响别的同学做作业,这是不礼貌的)

3.教师小结:说话是一种礼仪的表现,说话声音大小很重要。那到底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用多大的声音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问题。(板书:“用多大的声音”)

(设计意图:开课用录像小故事导入,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且故事又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熟悉而亲切。通过故事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对主人公的评论中,发现生活中有时候说话要大声,有时候说话要小声,产生到底该如何把握音量的疑问,从而在自然地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的同时,将学生一颗颗充满疑惑的心也瞬间激活,并顺利地将其引向对真知的探究。)

(二)借助插图创设情境,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插图引入:今天,小东的生活可丰富了。请大家再仔细看这三幅图,他又做了哪些事情?(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插图)

2.问题悬疑探究:在上面这三件事情中,小东说了哪些话?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用多大的声音合适呢?我们一起来告诉他。

(1)说说插图一

(1)出示插图一:你看懂小东说了什么话?(在图书馆或者阅览室,小女孩在看书,小东想坐小女孩边上的位置,所以就指着那个位置问小女孩:“请问,这里有人吗?”)

(2)小东应该怎样说话?出示选项,举手选择:A.大声说()B.小声说()

(3)统计学生选择结果,采访明理:小东为什么要小声说话?

(要点预设:因为这是在图书馆或者阅览室,要安静阅读,大声说话会影响其他阅读者。更何况墙壁上还贴着一个“静”字,我们更加要自觉保持安静了)

(4)教师总结:像图书馆、阅览室、影院、医院等公共场所,为了不影响别人,我们要小声说话,保持安静。

(5)表演练习:如果你是小东,你会怎么问话?小女孩又会怎样回答呢?(同桌两人互相演一演,练一练)

(6)展示评价:先请一对同桌表演,评价他们说得怎样,再请两对同桌表演,评价。

(2)议议插图二和插图三

(1)那么,剩下的两幅图里,小东又该用多大的声音说话呢?请你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选择一幅图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2)交流反馈。

图2:小东捡到橡皮要交给老师,如果是到老师办公室里,为了不影响别的老师办公,说话声音应该小一点;如果是在教室里,而且是课间,声音嘈杂怕老师听不清楚,说话声音可以大一点。

图3:小东在教室里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为了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听得到,声音要尽量大一点。

(3)选择一幅图来表演,大家评价:小东说得好吗?为什么?

3.总结提升:小东真能干!你们真能干!我们都做到了说话要看场合,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将课文交际情境现场化、故事化,借第一幅图进行交际规范的指导,用第二、三两幅图进行巩固迁移、练习提升,教学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梯度递升。并且在说清事理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说练表演,让同桌高效互动;在尊重自主选择的交际情境中,充分实践,在保证交际水平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激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延伸拓展: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声音,有的时候要大声说话,有的时候要小声说话。那么,你们觉得哪些时候,说话要大声些?哪些时候,说话要小声些呢?同桌讨论。

2.同桌表演:老师提供几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图,请选择一个场景,也可以选择自己生活中的场景,同桌两人表演,特别要注意说话声音的大小。(请三对同桌上台表演)

3.互动评价:你觉得哪一对同桌说话的声音大小正合适?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口语交际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只有将口语交际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流平台,做到学以致用。用表演的方式,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反复演练说话的合适音量,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真正地落实和提高。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方式!)

4.课堂总结:这节口语交际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和别人说话用适合的音量是一种礼仪和修养,我们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听,请他们也和我们一起用最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最文明的人。

出示儿歌:说话有学问,声音有大小。有时候要大,有时候要小。掌握好音量,人人把我夸!

教师范读儿歌(故意把声音放得很轻很轻),评价:你们觉得老师这样的声音怎么样?(要大声点)教师再大声地朗读一遍,问学生:这样行吗?

齐读儿歌,下课。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的收获感会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将口语交际的要求浓缩成通俗的儿歌,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把说话声音的要领记在心里,并时时成为生活交际的指南。有意思的是,最后让学生将评价的视角投向教师,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是再一次用教师正反两次朗读为学生把握说话时的声音大小作了鲜活的示范。)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 篇8

关键词:识字教学;读音;阅读;练习

一、读音是识字的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正式学习拼音、笔画等,这也是学习汉语最基本的内容。虽然对于已经掌握汉语的人来说,这些内容非常简单甚至有些幼稚,但往往最根本、最基础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为读音直接关系着学生以后交流过程中发音的准确与否,而笔画也影响着学生日后的书写、汉字的科学记忆等。

读音和笔画是基础,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的过程中也要做到读音标准、书写正确,否则对学生来说就是误导,教师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具体教学时,老师可以按照字的构成规律将字分类,如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等,可以教会学生按照不同的类型来记忆不同的字,通过联想记忆不但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还可以根据字的构成来大体上认出字的读音,通过字的形状来了解字的意思等。实际上我们学习的字不一定完全都要死记硬背,了解汉语造字的相应背景,通过联想记忆,可以使记忆更加持久;此外,在读音方面,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汉语拼音的背诵口诀,这样将会使得记忆拼音更加容易。具体的单个字母读音要参考教材中的正规读音光盘或磁带,让学生接触到最纯正的读音,这样在接受、模仿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读音标准。在学习字的写法和音的读法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一定的读和写,在读、写的过程中逐渐地将所学的拼音、汉字与课文或文章结合,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二、阅读是识字的关键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再强调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那么读书与识字有何关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读书的过程就是认字的过程。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的汉字十分有限,但是在日常交流中或父母为自己朗读故事的时候听过的汉字却并不少,所以说学生尽管不认识某些字,但却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而当这些学生不认识的汉字在课堂上出现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在老师的点拨下快速掌握,而且随着学习与阅读的深入,对于汉字的学习会更加轻松。(2)文章实际上就是汉字按照不同的顺序相互组合。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明白读书对于识字的关键作用了。学生在一年级阶段的课外读物也比较简单,大部分都是学习过或接触到的字。因此,读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汉字之间的组合顺序,比如说不同性质的词应该放在一句话的什么位置等。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组词、造句等,而文章就是将这些词句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逻辑组合到一起。所以学生读的书多了,自然可以学会更多的词、句,那么认字也就更加容易。(3)读书的过程中还是要尽可能地接触一些经典的书籍或名著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思想上一定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而且行文方式、用词造句也一定很有考究。要求学生多阅读这样的书籍,其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认字,更在于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和个人内在修养。

三、练习是识字的保证

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听老师讲解了汉字后,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练习。除了极少数有秉异天赋的人以外,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达到过目不忘的境界,也就是说记忆遗忘曲线还是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实际的,那么就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对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字,学生可以浏览记忆,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字,或者是笔画很多的字,学生就需要多做练习。老师在每堂课结束后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要按时完成,无论是背诵字词还是写几遍,都要认真对待,背诵时遇到记忆不牢固的也要练习几遍,而写的时候切忌机械地写,要边写边背。

随着学生学习积累的汉字越来越多,难免会忘记,所以应该定期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要争取当天记忆下来,然后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写几遍,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看几遍,每到周末时要进行一次总结,将背诵不牢固的字词总结出来,特殊记忆。每隔一个月再将这些总结出的记忆不牢固的字词背诵一遍,通过这样层层背诵,才能扎实记忆,从而变瞬时记忆、短期记忆为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等。所以,不论是死记硬背还是联想记忆,对于汉字的记忆都需要建立在一定基础的练习上。至于练习的强度,则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来决定。

总之,小学一年级阶段的识字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来说是最根本的,一定要非常牢靠。识字、读音要准确,还要多读一些经典的名著等提高学生对于汉字之间组合的认知,学会组词、造句。同时也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来牢靠记忆汉字。总而言之,读音识字作为基础不可动摇,阅读训练作为提升异常关键,相应练习作为保证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牛丽芳.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1(5).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识字6 篇9

1.学习按顺序观察几幅连续的图画,培养观察能力。

2.能根据所提供需的图画,合理想象,说出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激发学生说话兴趣和自信心。

3.能够做到语句比较通顺,图意表达基本完整。

4.讲故事时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情节完整,生动、有趣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一)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一个热身运动:好词读读看!

老师准备了一些词语,请同学们跟老师读。

着急:抓耳挠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高兴: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喜出望外、兴高采烈。

(二)好的词语不但要记住,更重要的是恰当运用,使我们的说话更精彩。

二、激趣导入

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以前,我们都是听别人讲故事、从书上读故事。今天,我们来看图讲故事,还要评出故事大王,好吗?

出示图画,齐读课题“小兔运南瓜”。

三、观察图画,看图说话

(一)三幅图连着,总结总体内容:

师:请把三幅图连在一起,看一看,想一想:三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生:独立思考,同桌同学互相说。全班交流。

师:引导学生总结三幅图的总体内容。

出示填空:(一天早晨,小兔高高兴兴地到南瓜地里收南瓜。可是,南瓜___,小兔___。它看见马路上___,这给小白兔以很大的启发,它就……。)

(二)观察各幅图的具体内容:

师: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了,怎样才能编出完整生动的故事呢?口诀是我们的好帮手。

生:齐背。

一看题目记心上,(记住题目有方向)

二看画面正中央。(主人公在画中央)

三看人物干什么?(主人公要重点讲,神态动作连续想。心理活动要考虑,说话用语要恰当。)

观察第一幅图,要求:插上想象的翅膀思考:主人公小兔子,在哪儿发现了怎样的南瓜?

出示:

小兔蹦蹦跳跳地来到菜园:“哇!好大的一个南瓜呀!”小兔高兴得___。这南瓜___。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这南瓜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这南瓜颜色金黄,一瓣一瓣围拢来,圆圆的,像一个大车轮。

生:这南瓜圆圆的,比我家的脸盆还大,它已经成熟了,懒洋洋地躺在地上,等待小兔把它运回来呢。

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随时纠正孩子们说完整话。

师:南瓜可真大呀!小兔──

出示:

小兔___,累得___,可是南瓜___。

(搬了搬南瓜,可南瓜睡在地上纹丝不动。)

师:怎样才能把南瓜运回家呢?猜猜看,小兔那时候会想出些什么办法?

出示句式:

这么大的南瓜,怎么运走呢?小兔想:___。眼看着这些办法都不行,它急得___。

⑴用汽车运──太浪费。

⑵用背篓背──背不动。

⑶切成小块──也不行。

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师:谁愿意把第一幅图讲给大家听。

生:交流。听一听、评一评。

重点观察第二幅图:

出示:

小兔正在发愁时,熊猫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过来,老远就跟小兔热情地打招呼。看着飞快滚动的车轮,小兔___,它想:___。

(议一议南瓜与车轮之间的联系。)

讨论一下,他是怎么想的?小组内交流,比一比谁的想象合理、有趣。

生:车轮是圆的,能滚动。南瓜是圆的,也可以滚动。我何不让南瓜立起来,像轮子一样滚回家呢?

生:车轮圆溜溜的,滚得那么快,熊猫不费劲。南瓜也是圆溜溜的,它也会滚起来,我也不费力。

生:车轮是圆的,南瓜也是圆的,车轮会滚,南瓜会不会滚呢?

师:神态动作连续想,接下来,小兔在干什么?结果会怎样?

出示:于是,小兔___。

观察第三幅图:

师:兔妈妈看到小兔把这么大的南瓜运回了家,什么表情?(妈妈奇怪)小兔子神态什么样?想象妈妈会说些什么?兔子会说些什么?

出示:

兔妈妈从家里出来,看见小兔已经把大南瓜运到家了,感到___,她___地问:“___?”小兔___地说:“___。”妈妈___。

同桌交流。

四、衔接三幅图把故事讲具体、生动

师:请同学们再把三幅图连起来看,你能把故事讲得更有趣,更生动吗?加上一个开头:秋天,南瓜成熟了。

生:自己练习,全班交流,评出“故事大王”。

五、教师小结

上一篇:送礼物活动下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