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会议纪要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信息公开会议纪要(共8篇)

政府信息公开会议纪要 篇1

2宝鸡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讨论稿)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宝鸡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联席会议组成(一)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统计局、市目标办、市国家保密局、市档案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信息办等单位组成。根据工作需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作相应调整。

(二)联席会议成员由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担任。联席会议成员需作调整时,由成员单位确定后报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三)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政务信息办公室承担。

二、联席会议职责

(一)根据《条例》和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讨论研究我市贯彻实施意见。

(二)指导、协调、推进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三)定期对政府部门信息公开情况实施检查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四)组织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验交流活动。

(五)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有关工作。

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除负责本单位、本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外,承担以下工作:

(一)市政府办公室:主管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市发改委:负责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重大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的公开工作。

(三)市教育局:负责全市教育方面政策及法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重点、结构和速度,并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实施情况的公开工作。

(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提供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公开平台的建设和技术支撑保障工作。

(五)市监察局:负责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部门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反映、举报,进行调查处理。

(六)市民政局:负责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的公开工作。

(七)市司法局:负责《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

(八)市财政局:负责研究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对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收费实施监督和管理。

(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事和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的公开工作。

(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指导协调各部门利用新闻媒体公开政府信息的工作,负责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的建设等工作。

(十一)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的监督检查情况的公开工作。

(十二)市人口计生局: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公开,人口计生行业表彰,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的公开,群众参与评估人口计生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的公开。

(十三)市统计局:负责提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基础统计资料。

(十四)市国家保密局:负责全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安全的指导和监督。

(十五)市档案局:负责设立政府信息公共查阅场所,并提供相关服务。

(十六)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对政府信息中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和具体问题解释,负责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诉讼、申诉等情况的处理和反馈

(十七)。市新闻办:负责指导和协调有关单位利用新闻媒体公开政府信息等事宜

(十八)市政务信息办:负责市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九)市目标办:负责将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的目标考核。

(二十)其他单位:应切实抓好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

作,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对口业务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的指导监督工作。

四、联席会议的召集

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原则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必要时可安排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外的部门和单位列席会议。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召集。

联席会议的议题主要包括:市政府领导交办和需经联席会议审议的事项;联席会议负责人决定提交联席会议讨论研

究的事项;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提出的,需经联席会议研究和审定的事项;其他需要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的问题。

五、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

联席会议办公室是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在联席会议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督促、检查联席会议决议或确定事项的落实,及时通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关情况。

(二)承担联席会议的组织工作,起草有关文件,通报有关情况,编写工作简报。

(三)完成其他交办的事项。

政府信息公开会议纪要 篇2

刚才, 四位同志介绍了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听后很受启发, 也很受鼓舞。大连市档案局准确把握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的内涵、定位, 并向接受公众的咨询方向拓展, 这种创新精神可嘉。当然, 从档案战线实际工作角度考虑, 如果把目标定位为“查询”, 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势必增加, 工作就可能出现纰漏, 所以应坚持为广大群众提供查阅服务这个方向。营口市档案局认真学习《条例》, 把握工作定位, 并完善制度, 积极主动和市政府行政审批办等部门沟通, 依托政府管理平台和政府信息网站开展工作, 解决政府信息收集难的问题, 这些做法值得提倡。葫芦岛市档案局开展政府信息“协查”的做法, 非常好。在政府信息查阅工作刚刚起步、各种工作制度没有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 档案部门不等不靠, 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来满足人民群众查阅政府信息的要求, 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做法值得肯定。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工作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方面做得非常有特色。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开办不到一年, 就形成了《制度汇编》, 这充分体现了档案战线同志对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特定规律性的认识, 体现了档案战线同志对做好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的高度热忱和责任感。

《条例》就法律地位而言, 属于行政法规, 是我国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条例》规定, 县以上办公厅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对此, 国家和省政府都高度重视。

从国家层面看:首先是《条例》赋予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 成为这次机构改革中国办新增加的重要职能之一。其次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一是2007年下发的《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 二是2008年4月下发的《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三是今年1月下发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指导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 国务院开展了调研和培训工作。2008年9月, 国办到全国八个省市就落实《条例》情况进行调研, 第一站就到辽宁, 来辽宁第一站就到了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这是国办的同志从承担指导监督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后第一次到基层。国办调研组对辽宁省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认为在所到的八个省市中, 辽宁的工作是非常扎实的, 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今年2月, 国办在北京开办了政府信息公开专题培训班, 邀请了有关专家授课, 17个单位包括我省沈阳、大连两市做了经验介绍。这些情况说明, 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我省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也非常重视。近一年来, 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成立了辽宁省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 许卫国常务副省长任组长, 冯韧秘书长和周立元、陈建安两位副秘书长任副组长, 并设立办公室。其次, 根据《条例》的要求, 修订了《辽宁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三, 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通知》, 就条例实施中的若干问题做了明确规定。第四, 汇编《政府信息公开专辑》刊登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第14期上。第五, 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信息55217条。第六, 依《条例》规定, 做好依申请公开答复工作。2008年共受理依申请公开26件, 都在规定时间内做了答复。

今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初步考虑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 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性工作。刚刚起步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点放在制度建设上十分必要, 从难从严、规范有序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保障着政府信息公开运行的平稳有效推进, 保证着政府信息查阅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建立政府信息协调发布机制, 畅通政府信息发布渠道。二是建立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制度。要强化保密意识, 明确审查主体, 明确保密审查法律责任, 要在制度建设中强化保密工作。三是建立文件报送制度, 保障政府信息公开部门和场所及时得到政府及其部门属于主动公开的文件。为使制度建设更加有效, 从省直部门开始, 我们将与政务公开办开展联合检查, 共同做好工作。

第二, 加强平台建设。我们要以建立统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为抓手, 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查阅政府信息有两个重要的平台, 一个是虚拟的互联网平台, 一个是现实的查阅场所平台, 两个平台相互呼应。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文精神, 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政府公开信息范围不仅包括规范性文件, 还包括领导讲话、领导活动信息、工作动态等, 这些政府信息都以纸介质的方式放到查阅中心查阅不现实, 因此需要搭建这样公开平台。政府信息查阅场所, 方便了需要文件复印件以及年纪大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查阅或获取政府信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平台建设, 把政府网站这个虚拟平台上能够查阅的文件, 力争在现实平台查阅场所都能查到, 不能这个“可以有而真没有”。

第三, 加强培训交流。我们将与行政学院沟通, 争取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干部培训课内容, 通过这种形式创造政府信息公开及其查阅工作的强大氛围。

再谈政府信息公开 篇3

仔细拜读后,我认定他们的“跑题”是有意为之。重庆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的胡力主任似乎还无心关注到目录编制的层面,他以在工作中的视角,仍在为非技术层面的种种现象感到不安。透过公开目录编制这一具体工作,他看到更为后台的问题——在制度层面和人的意识层面,用胡主任的话来说,准备还很不够。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蒋力群副处长也同样把此次笔谈的内容锁定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而非公开目录编制这一技术性问题上。碰巧的是,蒋力群的话题完全是胡力所谈内容的延续,即针对制度与工作理念进行讨论,提出了他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的构想,以及为更有实质性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该形成的理念。

与前面这两位所谈内容不同,“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刘汉武主任则更多地谈到了作为实践工作者的感受。由于刘主任是从事政府网站编辑工作的,在日常大量的信息整序工作中,总是面临各种问题和各种矛盾。为此,他的种种感悟与认识,或许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和论据。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仍需攻坚

◎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胡 力

目前,笔者以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首要的问题是其重大意义还不为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所领悟。从表观上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涉事务性工作,但触及的却是体制层面或更深层的问题,如保障公众知情权、实行民主政治等,这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国务院出台的所有行政规章中尤为特别之处。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行政工作中,在一些不同层级工作人员的心目中,并没有把自己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等方面的责任当成一回事,行政运行的指导理念和制度设计也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内容。条例的出台一下把这方面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感觉有点象先唤醒了服务对象,并表现出一种要改革的意愿,但行政机关并没有作出应对施行条例相关事务的周全安排,也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施行条例可能存在的一些严峻问题。

笔者一直有一种怀疑,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是否早了一点,或者是步子是否大了一点?政府机关目前还没有真正具备做好这项工作的条件。或者说,对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还没有准备好,解决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问题的时机仍未成熟。我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对这件事定位的高度不够,对实施难度的认识也不到位,因而实施的力度就不够,但仅仅是将其作为了一般性的事务工作,虽然能够取得一些面上的成绩,但较深层问题无法涉及,也就难以取得实效。

上述怀疑来自于工作中的体会。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件实施起来相当有难度的工作,尽管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成绩,但论真正的成效,还远谈不上满意。我们的主观愿望是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但总有一种使不上劲的感觉。如果换位于公民的立场,不难想象,对这项工作的成效是不满意的,一些要害问题没有根本改观。典型现象是,在许多地方和领域,粗略地估计,条例规定的公开内容能够制度化地实现的不到一半,而且是形式上的東西多于实质性的内容。

那么,克服障碍的办法是什么?笔者认为一要认识到位;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方式,搞制度设计。

认识和观念的转变是根本问题,而且要充分看到实现这个转变是异常艰难的。李老师主持的这个话题是在讨论“怎么做”,我认为“怎样做”不应该是关键难题,难题是各个方面是不是真心要做。只要真心要做,总是有办法的。长期以来政府行政工作体系就形成了固有的惯性思维,且根深蒂固,工作的着眼点就是治理或控制。比如这样一个现象是我们常见的:要求政府的人事任命文件不要直接网上公开,因为要开会传达宣布。这就是典型的习惯于行政信息控制的工作方式。政府工作人员在意识上还没有同时将自己放在既是纳税人,又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双重立场上。这个根本观念不转变,相当多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就不会有政府信息公开的自主意识,也不会把政府信息公开看成是一项强制性要求,而只是当作一种工作姿态,随意地敷衍了事。在没有解开这个心结的前提下,哪怕我们在具体的技术环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其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解决了认识和观念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工作方式的转变。现在,各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大多是按传统的套路在进行,致使工作处于不明晰的胶着状态,在业务层面取得的机制性、制度性成果不多。这种现象又导致这样一种现状:一些真心想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往前推动的人,却往往不能掌握信息资源;而掌握信息资源的人又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或根本就没将此当回事,以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政府业务工作脱节。

其实,我们的不少行政工作都面临这样的困境:要推进一件大事,提出一些指令性的要求,不习惯或很少考虑相应的工作层面的制度安排,容易把重点仅放在伸手要机构、职责、编制和钱等看得见的方面,认为“分工完了,工作任务也就部署完成了”。而工作手段也主要是发文件,开会,再发文件,最后的督促检查也是通过报告和文件往来。此外,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即一个事、一套机构、一套业务的自成体系的做法,不善于与原有相关业务的结合和整合。这种情况往往是加深不同业务间的隔膜与制约,其结果是造成不少本意要推进的工作“动作很大却难以落实”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工作定式或行事规则,在一项新的工作要求提出后,推进工作的重点转到制定针对于实际情况的制度设计,包括不同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制度设计,将工作要求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过程中,同时需要使这项工作进入原有的业务工作体系中。

虽然施行条例要面对巨大困难,要真正达到条例规定的目标还有不少距离,但这个人心所向的社会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出,且不可逆转,就象中国不少改革发展的事业一样,攻坚的路是渐进的过程,终将会积小步为大步,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政府信息公开“纵横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蒋力群

首先,说一说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实施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将近一年,作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阳光透明政府的有力举措和有效途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地、各级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为民服务意识更牢固了、权力运行更规范了、便民措施更丰富了、民众知情权益更广泛了。就上海而言,自2004年1月发布《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四年多来,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1.7万条。仅2008年就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5.8万条,全文电子化率达98.5%;当年各政府机关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388件,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数达14953条;接受市民政府信息公开咨询2300万人次。

我记得加入WTO组织的成员国,应有提供查询政策法律等信息的便捷渠道,现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事实上也兑现了我们国家的庄严承诺。现在信息公开已至少有四种相对固定的主流渠道:第一,架设在互联网上的政府门户网站。设有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有的网站还设“市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听取公众此项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第二,印制各级政府公报。以此公开市政府规章、政府机关的主要规范性文件、人事任免、机构设置、表彰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等。第三,在档案馆等地点开设公共查阅点。《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第四,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政府以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等形式,就经济建设、教育卫生、政府自身建设、城市管理、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社会关注的话题,发布重大政府信息。

其次,说一说便民服务也有打造节约型政府的义务。

由于笔者有相当一部分精力从事区县信息化工作,从这个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有三点体会和感想:一是应充分共享基层信息服务设施。如上海利用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苑、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等已有公共信息服务设施作为政府信息的查询终端,共有1000多个,遍布全市城乡各地。二是应倡导网络和电话等信息公开渠道。不仅可以根据网站栏目进行查询,实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全文检索功能,还可通过各个政府网站之间建立链接咨询海量信息,同时节约大量纸张、方便存储;电话便于互相沟通,体现个性化服务。在上海,一年使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查阅近2亿人次,你想可以节约多少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和纸张成本。三是应采用便捷的信息推送服务。即根据客户的事选订阅,及时发送电子版的政府公开信息,如利用手机“短信”、“市民信箱”为市民免费发送政府公报、政策法规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交通违章等便民信息,成本不大而成效显著。

再次,说一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体系性。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做得扎实、规范,仅仅靠思想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体系严谨、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才能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从实践情况看,制度建设的体系应包括宏观指导性、专项操作性、督促检查性三个方面。就上海而言,有市长令《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市信息委、市政府法制办《关于〈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实施意见》;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印发的《关于本市政府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收费问题的通知》;市监察委、市政府法制办印发的《关于对本市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开展检查的通知》;市档案局、市信息委和市政府法制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府公开信息送交工作的意见》;市信息委印发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统计制度》等文件,从而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收费行为、监督检查、统计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性的规章制度。

在建立上述基本制度基础上,为使公文在产生过程中即明确是否公开,加快政府公开信息的更新维护速度,又出台了《上海市政府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草案)》;为准确界定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又印发了《关于实施免予公开政府信息报备制度的通知》;为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推进民主、科学决策,还印发了《关于实施重大决定草案公开情况备案制度的通知》;此外,与公文类信息登记备案系统建设应用同步,颁布了《上海市公文类信息目录登记备案工作办法》,从而使制度建设体系性日趋完善。

最后,说一说几个需要明晰的工作理念。

1、究竟用怎样的公开信息思路?

一种思路是:“我能公开什么”;另一种思路是:“需要我公开什么”。不少人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刚起步的地方,应侧重“我能公开什么”。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工作套路,然后关注“需要我公开什么”,从而对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有更多的响应。

笔者认为:应该强调两者结合,以“需要我公开什么”为优先考虑原则,再从“我能公开什么”上着手,逐步深化政府信息工作。具体讲:一要重点做好“公众关注度高、公益性强、公权力大”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如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扶贫、优抚、教育收费、医疗卫生、政府采购、公务员招考等政府信息。二要做好与公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信息公开工作。如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社会治安、药品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情况及其处理结果等信息。

2、监督权、评议权究竟属于谁?

一种意见是:监督权、评议权应交给社会,由民众直接进行监督和评议;另一种意见是:监督权、评议权应该是纪检、督察等职能部门的,这些部门才能有效进行推动和鞭策。

笔者认为:因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最终监督权、评议权一定是交给服务对象;但社会公众是一个泛泛的群体,实际的监督、评估工作必须由职能部门进行操作,比如在服务网点和电话语音上设置“服务质量评价器”等,接受服务对象打分评议,再由职能部门进行汇总、统计、考核和推进整改。

3、如何把握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关系?

一种想法是: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例外应该是少数;另一种想法是:在倡导信息公开时,不怕数量多,就怕泄密,因此保密工作一定要加强。上述两种实质上体现了信息公开时保密放在什么位置。

笔者的看法是:政府信息公开目的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阳光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被媒体誉为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因此,一定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应尽最大努力确保信息公开;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那么,如何界定保密的范围?一方面,基层政府的保密信息一般来说很少的(如某辖管80万人口的基层政府,一年中制发的保密文件不到10件),不应把保密作为“档箭牌”,随意扩大政府信息保密范围;另一方面,从操作性上讲,有些涉及人事、财务的“内部信息”和涉及社会稳定的“动态信息”,如何公开?何时公开?目前许多基层政府对此类问题缺乏应对措施,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社会不良反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相关的工作预案、部门协同程序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稳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是准确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尺度,更要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稳步拓展与深化。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几点思考

刘汉武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一直被业界视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纲”,纲举而目张,整个信息公开工作才能“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但政府信息公开正式实施近一年来,从多数地方的实践来看,现实与预期却并不完全一致,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较大的偏差,特别是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的相关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实用性与规范性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要解决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方便公众最快、最便捷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这应该是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從政府编制目录的角度来讲,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的构建又有赖于统一、规范的分类体系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编制的信息公开目录,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兼顾规范性,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2005年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文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延伸出主题分类、应用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成为近几年各级政府网站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其中,主题分类因其侧重体现信息的属性和特征,成为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但仔细考察现有的专栏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主题分类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很多地方一级栏目的设置几乎都是拼凑出来的,哪些资源是现成的或者获取难度相对较低的,自然就突出展现;相反,那些属于传统“敏感”领域的信息,则淡化或者移出目录体系,于是就出现同为一级或二级栏目的平行子目录之间逻辑极为混乱,令人费解更谈不上实用。另一种突出情况则是,建成统一目录列表,将政府部门和下一级政府进行集中罗列,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典型应用分类。这种貌似规范的做法,进入部门列表页面后,往往被分成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两种情况:其一是根据规范好的目录树建成统一模板,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加载相应信息;其二是直接链接到各部门或下级政府的信息公开网站(或网页),内容当然是五花八门。这种展现最突出的弊端在于,形式上是规范了,但普通网民据此根本找不到所需的信息,加上搜索机制不够健全,即使是熟悉机关业务的公务人员查找信息也颇费周折。据此我们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主题分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类别要严肃规范,在此基础上明确责任,要求各相关部门全面公开政府信息;其次,辅助的目录分类法中,按职能部门的分类法仍然非常重要,但必须建立在统一规划和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做好与主题分类目录下相关信息的关联,使二者同源共享。此外,还要特别注重搜索引擎的人性化设置,支持不同目录下的灵活检索。

二、目录的形式和内容的更新问题

经过去年一年多的突击建设,绝大多数地方的政府网站都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网页或专栏。同时在不少地方,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和规划,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往往是各自为政,系统建设时采用的应用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网络都不尽相同,从而直接导致了相关网站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一个个新的信息孤岛迅速生成并不断壮大。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完成从形式到内容的整合和更新,对此又将如何应对?

根据《条例》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中至少要有名称、索引号、内容概述、生成日期,因此,这4项被优先列为必选的核心元数据。国办方案中规定了8个必选核心元数据,即索引号、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发布机构、信息分类、获取方式、著录日期。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推出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多是形式各异,相互之间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在今后的整合中,元数据的统一和主要类别的统一规范都是必然涉及的领域,而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各个新孤岛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及部门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梳理相关信息,探索出有效的整合思路和解决方案。

三、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与政府网站现有内容体系的关系

通过对各地政府信息网页(或专栏)建设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在贯彻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新增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与现有政府网站内容体系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几对关系的不当处理之中:对原有政府网站与新开设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定位不明;对二者的建设或改进方式不当;没有妥善处理好网站现有存量信息目录与信息公开的增量信息目录间的关系;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信息关联机制。这些都是现存的突出和普遍问题。

政府网站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政府信息公开早已被业界明确为政府网站首要功能定位并为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相关成果已经在政府网站上形成了一定量的积累,特别是在一些较为成熟的政府网站,其网站导航中不少栏目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建设背景下,如果政府信息公開完全另起炉灶无疑是对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各级各地方要根据各自政府网站建设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成为提升网站信息公开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使网站能够充分发挥存量信息资源优势,立足整合和完善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正确处理目录体系与公开载体的关系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根据需要可能通过多种载体发布,因此要始终把握好多版本目录的编制并做好其中的衔接工作。在编制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种载体的特点,妥善处理好不同版本间目录体系的异同。

政府信息公开会议纪要 篇4

一、政务公开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开始实施,但纵观当前各级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在充分肯定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1.政府信息公开的思想观念障碍大。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遗毒未清,部分公务员热衷于“暗箱操作”,不愿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2.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流于形式。表现在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

二、政务公开难原因

1.部分单位和领导对信息公开重视不够。

2.特权思想严重,不愿公开。

3.存在腐败行为,不能公开。

4.信息公开监督缺乏力度。

5.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不完善。

三、完善政务公开的对策建议

1.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原则,促进政府观念的转变。

要敢于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真实公开。坚决摒弃封建官本位意识,克服封建思想,杜绝“暗箱操作”,树立服务理念。保证媒体及时准确获得信息。坚决杜绝以往政府官员因害怕而隐瞒事件真相的做法,客观真实地公开相关事件真相。

2.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互动。

打破过去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打破过去政府信息公开的自上而下的逐级下传模式,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化模式,提高政府内外沟通的效率。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全过程信息,特别是行政决策信息需要及时予以公开,同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系统性、针对性。

3.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更多地赋予民众政府信息请求权。

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更多地赋予民众政府信息请求权。积极建设电子政府,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建立政府与公众有关政府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德的缺失,恰恰相反,它体现了公民的责任和对参与权利的维护。

4.建立完整的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完整的社会监督机制将是加速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强大力量支持。首先要赋予第三方机构更大的权力,加强第三方机构对政府信息处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要鼓励政府在处理政府信息时采取听证、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等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

5.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

政府带头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民、社会舆论要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依法行使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的监督权和参与权。此外,应通过有关监督法律规范的制定,提高新闻监督的法律效力,保证新闻媒介对政府信息的报道权以及公众对政府公开信息的评论权。

6.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转变政府职能。

公务人员的素质、政府部门的形象也直接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强弱。为此,首先要转变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府信息公开观念,实现由“官本位”思想、“权本位”思想向“民本位”思想转变。其次要推行电子政务,加强政府公务人员民主施政、阳光行政的执政理念。

四、经典论述

“以人为本”是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核心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加强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深入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认真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2012申论考试热点范文:政务公开

发表日期:2011-08-03 15:23 实施政务公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干部行为的一项有效措施。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地方税务局在自治区地税局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狠抓了政务公开工作。并始终坚持把深化政务公开作为依法行政,打造透明机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促进行业作风转变的主抓手,不断创新政务公开的载体,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抓好内外公开,主动接受监督,为税收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就政务公开工作的力度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所产生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开的深度不够。有的单位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对于群众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却遮遮掩掩,不按规定进行全面公开。二是公开的广度不够。有的单位只对外公开有关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的政策法规,而对本单位的行政事务内容公开不全面。三是没有形成制度化。凡上级部门要求公开的内容就公开,没有要求公开的内容就不公开,缺乏监督渠道,没有起到公开的效果。

要使政务公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观念问题

要充分认识政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特别是“一把手”要绷紧政务公开这根弦。由于实行政务公开排除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必然侵犯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特别是领导阶层的利益,从地税系统内发生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可以看出,有的单位“一把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个人说了算,害怕受到监督,不愿、不想、也不敢公开,因此在推行政务公开过程中,不过是应付了事、做做形式而已。这是政务公开工作长期得不到落实的根本原因。要搞好政务公开,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转变思想观念,牢牢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将政务公开作为主线贯穿于队伍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始终,才能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真正落实。

二、把握好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哪些内容应当公开,哪些内容不必要公开,把握好这个尺度,是搞好政务公开的基础。该公开的不公开,不必要公开的公开,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收不到实效,达不到预期目的。把握好政务公开的内容,一是要把握重点。推行政务公开,要抓住重点,紧紧围绕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热点问题来展开。二是要创新载体。政务公开要结合业务实际,突出部门特点,不断充实政务公开的内容,创新公开的形式,着眼于增强透明度,使政务公开围绕公示、承诺、监督、追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般来说,在行政管理权方面公开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大决策要公开,如涉及编制调整、重大人事变动、重大开支、基建工程,以及与部门内部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二是人事管理公开,包括干部职工调动、任免,晋级提职,评先评优等重要事项;三是财务收支和管理使用情况公开;四是物品管理公开,包括固定资产配置管理,大宗物品采购、基建工程招(投)标,以及各种重要物品的管理使用情况等;五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情况等进行公开。

在行政执法权方面公开的内容应是本单位职能范围内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工作规程,评定税、减免税、稽查案件处罚、违章违法处罚标准、受理投诉部门和举报电话、执法人员违规责任追究等。在把握好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把握好公开的范围。一般来说,除规定的保密事项外,行政管理权方面的内容应向本单位干部职工公开,执法权方面的内容应向管理和服务对象或社会公开。

三、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运行机制

解决好机制问题是搞好政务公开的治本措施,机制建好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健全的机制,政务公开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所以,抓好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机制是关键。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领导环节。政务公开是一项涉及到全单位的重要工作,必须纳入本单位重要的议事日程。任何部门、单位要切实搞好政务公开工作,必须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具体办事机关,明确责任,抓好落实。“一把手”要对本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和落实政务公开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主动提供有关政务公开的资料,并按公开的内容、时限落实公开事项。

二是制约环节。要制订必要的制度来规范政务公开的运行,统一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并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使政务公开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是监督环节。纪检监察部门作为监督政务公开制度落实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对本单位和下级单位落实政务公开的情况进行监督,尤其对应公开而未公开的重大事项或突出问题,要进行重点监督。广大干部职工要发挥监督主体作用,提出监督建议。除了强化内部监督外,重点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等,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广泛从社会各界聘请社会监督员,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把公开的事项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四是检查环节。检查是发现问题、矫正过失的必要手段。检查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本单位组织的自查,二是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检查,三是群众的检查。要使检查工作产生威慑效果,关键是严格落实奖惩的方法和整改的力度,对检查出政务公开工作领导不力、内容不全面、或政务公开制度不落实的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从而不断完善政务公开的运行机制,使政务公开成为部门的自觉行为。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篇5

一、概述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公开、透明、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以“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有利监督”为原则,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建设阳光型政府”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全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机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领导小组协调、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政府办、监察局、法制办、行政服务中心、档案局、网管中心等为成员单位,各单位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各区镇、各部门也不断健全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并安排专人承担日常工作,真正把“谁主管谁负责”落到实处,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进行。

(二)进一步强化各项保障措施,促进工作稳步推进。

首先是人员配备到位。县信息公开办设立在政府办,由政府办一名副主任分管,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同时要求县网管中心、监察局等落实专人配合。其次是资金保障到位。设立专门资金用于政府门户网站的改版升级,进一步打造好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同时在县档案馆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各区镇、各部门也拨付专项资金在县行政服务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室等开辟了覆盖城乡、网点齐全的信息查阅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和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第三是制度保障到位。先后制定完善了《海安县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海安县政府信息公开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海安县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等系列制度,通过制度约束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推进。第四是强化考核推动。把政府信息公开列入年度依法行政考核中,作为对县级机关部门的一项考核内容来抓,通过考核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三)充分履行工作职责,确保信息公开成效。

围绕国务院及省、市文件要求,以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政府形象的事项为重点,编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范运行程序。分组召开了5次全县区镇、县级机关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座谈会、培训会、民生事业信息公开推进会,力促工作规范有序推进。一方面,主动及时公开政府信息。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凡属于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切实把行政权力置于阳光下,便于人民群众知晓、参与和监督,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依法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通过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电话等形式受理信息公开申请,对应予公开的在法定期间内答复,不应公开的做好解释工作。

(四)借助科技互动平台,拓展信息公开渠道。

设立“领导信箱”,通过领导批办,相关职能部门承办的形式,向申请人公开信息。完善“12345公共服务呼叫中心”,通过整合全县各区镇、各部门、公共服务行业的热线服务电话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库,努力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为目标,对涉及到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记录、查阅、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交办相关职能部门,在法定期间内予以答复。力求做到群众只记一个电话号码,只打一次电话,就能及时、快速、有效地得到所需的政府信息。此外,借助手机短信功能,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信息内容编成短信进行宣传,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让全县人民最大限度地了解政府信息,有效发掘信息公开带来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政府信息公开基本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3年度我县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700余条。

1.充实主动公开范围

围绕国务院及省、市文件要求,以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政府形象的事项为重点,认真修编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具体为:县政府领导分工、工作规则、机构职能; 县政府文件;县政府办文件;县政府重要会议;县政府重点工作;发展规划;提交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各类报告;县政府人事任免;县政府应急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政府集中采购;行政事业收费; 行政许可; 民生公益政策及动态;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重要信息。今年公开的政府信息,综合经济方面,公开了《县政府关于支持专业市场发展的补充意见》、《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等;工业交通方面,公开了《县政府关于新型工

业化政策的补充意见》、《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安县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等;财税金融审计方面,向社会全文公开财政预、决算报告;国土建设环保方面,发布了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意见、国土资源工作意见,公开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安县2013年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3年

度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文化教育体育方面公开了《县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意见的通知》等等。其他方面,每次政府常务会议、政府组成人员会议等重大会议结束之后,均及时予以公开;各镇、各部门发布及时发布动态信息5800余条。

2.优化公开途径

(1)政府门户网站。市民通过海安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各区镇、各政府部门与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子栏目可查阅政府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可通过“依申请公开”栏目在线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事项。

(2)公共查阅点。在县档案馆设立了公共查阅点,为市民查阅和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各县级机关大多设立了公共查阅点,全县所有镇(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各村(居)建立了便民服务室和信息公开栏,主动向群众公开政府信息。

(3)网上回帖。及时关注西祠胡同“海安漫思”、“海安石板街”,百度“海安吧”等热门论坛,通过“网络回帖员”或“网络发言人”对相关信息进行答复。

(4)新闻发布会。进一步完善了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了政府信息发布的澄清机制,对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为民办实事等重大事项举行发布会。

(5)其它渠道。县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窗口,所辖各镇、各部门把便民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采用设立公示栏、公告牌,编印办事指南、信息手册,开辟咨询电话、报纸公报,941政风行风热线,电视图文点播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本年度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2件,主要涉及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均及时予以回复。有的予以告知,有的告知暂无信息,有的告知向相关部门申请。

(三)依申请收费及减免情况

目前,我县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暂未收费。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情况

今年,发生一起因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后申请人主动撤销;发生一起行政诉讼,后因申请信息所涉事宜达成协议,起诉人主动撤销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诉讼。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总的来看,2013年我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依法行政向前推进,发挥了政府信息的服务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还不够;二是一些部门办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规范性、程序性有待完善;三是一些区镇、部门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根据《条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一)继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宣传,营造政府信息公开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海安县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切实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更新工作,增强公开的主动性,尽力满足广大群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

(二)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公开新方式、新渠道。进一步拓宽公开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第一平台作用,增强平台互动功能,丰富公开内容。拓展其他公开方式,实现多元化公开方式,便于广大群众及时知晓政府信息。

(三)进一步梳理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重点公开社会公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努力畅通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加大公开力度;进一步规范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程序,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意见 篇6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级各部门,辖区内各省市属单位: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我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增强依法、主动、及时公开政府信息的意识,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提高公开质量和效率,提升政府公信力,经区政府同意,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着力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一)深化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建立完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大投资审批、生产经济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工商登记审批等方面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开行政审批项目保留、取消、调整信息。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图,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实现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将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加快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及时将审批过程和结果公开,包括项目名称、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申请时需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各环节办理情况,确保行政审批决定在 10 个工作日内公开。(牵头责任单位: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务服务中心)

(二)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的制度和机制,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建设。公开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情况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规

范化建设的情况。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内容,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项目纳入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进行集中交易,并公开交易情况。尽快建立进场交易目录,根据交易目录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交易月报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开。(牵头责任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

(三)深化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全面公开区级财政总预(决)算信息,深入推进乡镇政府、部门预(决)算公开。继续深化“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争取 2015 年我区全部公开“三公”经费。公开重点单位上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牵头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审计局)

(四)深化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及时公开住房保障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情况,要将供应的保障房项目、房源、准入办法及标准、分配政策及程序、申请审核及结果、分配入住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区政府门户网站要设立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专栏,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任务和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单位、竣工套数、竣工时间、已申请登记保障对象名册、待分配房源情况、分配程序、分配结果及退出情况等信息。

(牵头责任单位:区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

(五)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执法检查、案件处理等信息公开力度,同步公开处理措施和进展情况。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公开制度、警示制度。及时公开药品生产企业关键人员变更信息。围绕基本药物、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学校食堂、农村群体聚餐等重点场所,以及打击

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等公众关注的问题,做好重点整治工作信息公开。(牵头责任单位:区食品药品监管局)

(六)深化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做好釜溪河、沱江(段)流域断面水质数据、重点污染源企业监督性监测数据公开工作,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等信息公开力度。按照国家新空气质量标准,全面公开城市细颗粒物(PM2.5)、臭氧等空气质量监测信息。依法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推行拟批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决定公告制度。及时公开重点减排工程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及总量减排考核结果。公开政府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限期治理企业名单、整治内容、效果和督促情况。公开重金属重点企业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及相关信息,公开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有关信息。(牵头责任单位:区环保局)

(七)深化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发布生产安全事故处置信息和抢险救援进展、政府举措、处置进展等信息。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向社会公布典型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报告、整改善后、责任追究等情况。定期发布安全生产形势,抓好安全生产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公开。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风险信息。在主流媒体公布挂牌督办重大安全隐患的基本情况、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牵头责任单位:区安监局)

(八)深化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切实做好政府管理价格和行政

事业性收费调整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布取消和免征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政府制定价格的过程信息公开,及时全面公开正在执行的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公开依法需要进行听证的重要商品价格制定和调整项目信息,重点做好涉及教育、交通运输、水电气、农民负担、医疗、房地产市场、旅游市场等民生领域价格和收费监管信息的公开工作,及时发布重要商品价格波动预警信息,对社会影响大、公众反应强烈的价格违法案件,及时公布查办情况和处理结果。(牵头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

(九)深化征地拆迁信息公开。加强房屋征收与补偿信息公开,及时公开征收范围内房屋征收决定、补助奖励政策和标准以及召开听证会的情况,在征收范围内向被征收人公布征收房屋调查结果、被征收房屋分户的初步评估结果和被征收房屋分户补偿的情况。加强征地信息公开,做好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听证和征地批准后征地公告、征地补偿登记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工作。(牵头责任单位:区国土资源局、区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

(十)深化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及时公开招生政策、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招生计划、录取信息和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信息。深化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工作动态信息公开,切实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的免费服务项目、享受条件、申报程序等信息公开工作。(牵头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科技知识产权局、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局)

二、着力强化公开载体和平台建设

(一)强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以主动做好重要政策法规解读、妥善回应公众质疑、及时澄清不实传言、权威发布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提升新闻发言人的履职能力,完善新闻发言人工作各项流程,建立重要政府信息及热点问题定期有序发布机制,让政府信息发布成为制度性安排。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发布工作,增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时效性,更好地回应公众关切。(牵头责任单位:区政府新闻办)

(二)强化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着力将政府门户网站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在网络领域传播主流声音。切实做好政府信息上网发布工作,对各类政府信息,按照公众关注情况梳理、整合成相关专题,以数字化、图表、音频、视频等方式予以展现。规范性文件一般应在纸质公文印发后 3 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事关民生的重要政务活动一般应在活动结束后 24 小时内上网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要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征求意见,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要针对公众关切,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政策法规解读信息。逐步整合交通、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信息资源,方便公众查询。(牵头责任单位:区政府信息公开办、区政府电子政务办)

(三)强化信息发布方式建设。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阳光政务等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要建立健全新媒体安全运

行、内容保障、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人员培训等制度,规范信息发布程序和公众提问处理答复程序,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各乡镇、各部门如需开通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必须制定建设实施方案,报区政府新闻办、区政府信息公开办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牵头责任单位:区政府新闻办、区政府信息公开办)

(四)强化便民查阅场所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 492 号)的要求,在区政务服务大厅、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区档案馆、区图书馆设立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并在显著位置统一悬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标识,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牵头责任单位:各乡镇政府、区政务服务中心、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区档案局、区政府信息公开办)

三、着力强化完善工作保障措施

(一)健全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探索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机制,密切关注重要政务相关舆情,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政府工作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加强分析研判,通过网上发布消息、组织专家解读、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形式及时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回应公众关切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二)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推行行政机关在制作政府信息时明确公开属性制度,按照“先审查、后公开”和“一事一审”原则,依法依规做好保密审查,针对公众关切,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地

统筹运用新闻发言人、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等媒体的作用,扩大发布信息的受众面,增强影响力。加强工作机构建设,增配工作力量,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把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定有机融入各项业务工作之中。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篇7

就目前来看, 我国一些学者关于政府信息的定义只是语言略有不同, 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其将政府信息定义为:是指在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学术界定义也尚未统一, 但根据目前相关立法的理解, 大多数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则是指政府机关及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根据法定程序主动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

(一) 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不完善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与其他相关的法律互相衔接、互为补充, 因此在我国《政务信息公开法》《行政程序法》等配套法律的缺失, 也是阻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 行政机关过于集权且对其监管薄弱

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一些机关利用其特权非法干预有关政府信息的公开, 另外加上我国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监督部门往往受制于政府机关, 监督不独立, 监管力量薄弱。

内部监督作用不能凸显。因为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关是政府信息的主管部门, 而监察机关的监督权力规定的较为模糊, 使得相关部门自由裁量权太大。另外作为监督机关对其责任的规定也并不明确, 监督机关由于和其他机关共同服从同一上级, 这使得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权力时, 一些监督主体往往会因为自身利益或上级的压力, 对作为被监督者的行政机关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甚至对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视而不见。

外部监督缺乏积极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有权向它的上级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举报。但这种监督行为可能需要监督者承担一定的经济或者其他负担, 甚至面临遭受打击报复等风险。因此在一些情况下, 人们并不愿意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提升位阶, 制定《信息公开法》。首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法律位阶较低;其次, 政府信息公开属于对人民政府权利义务的设定, 其显然有悖于“任何人不得为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基本原则;最后,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行政法规, 在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面存在局限性, 只能约束各级政府, 对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工作机关和具有一定政府权力的企事业单位则无力约束, 现实中的诸多问题不能在行政法规层面得到完全解决。因此, 国务院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当对其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并最终转变为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信息公开法》。

(二) 强化监督、完善考核机制

建议在未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修正或者信息公开立法中, 立法者应当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行政内部监督主体的责任。对于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监督职责的组织或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通过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内部监督主体的责任, 从而促进行政内部制约机制的良性循环, 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

此外要不断完善考核机制。首先, 要建立专门的考核机构, 完善政府目标考核机制, 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纳入各项考核评议工作中;其次, 可以设置专门的监督网站, 使公众在网站对公开情况进行评价, 把评价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最后, 对考核要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 考核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三) 建立完善的救济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一方面, 《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由于制定较早, 在救济方面, 受案范围、当事人资格、举证责任、期限、复议或判决结果等与政府信息公开不相适应, 因此, 应加快修改完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机关应尝试建立专门的信息委员会, 负责认定信息是否应该公开, 监督政府机关信息公开工作。信息委员会应保障其具有独立的地位, 委员应具有中立性, 信息委员会应当吸纳专家及普通群众代表。

现实中经常会出现有关机关责令信息公开主体公开仍不公开的情况, 可见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因此首先要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做详细规定, 对政府机关的政府信息依法公开而不公开行为要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 不能通过惩罚机关代替惩罚责任人。另外要明确违法的行为和法律责任的形式, 增强实际操作性, 从而铲除“耍赖皮”的情况, 建立起不依法公开不罢休的责任追究机制。

综上所述,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不仅需要政府机构内部程序的完善, 还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和制约, 只有建立完善严密的法律体系规范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才能使政府信息公开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陆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2

[2]杨科.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J].红河学院: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1, 35 (9) :101

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 篇8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档案开放;制度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的施行标志着公开政府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具备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在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知情权、打造民主政府的背景之下,各级各类档案机构要采取有利措施,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服务,最关键的是必须进一步完善档案开放工作,因为档案开放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具有紧密的难以割裂的联系。

1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的联系

1.1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具有相同的目的。从政治层面而言,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民主社会的形成,构建透明政府,满足人民参政议政的需要:从法律层面而言,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都是为了满足公民的信息权和知情权。

1.2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具有相同的信息来源。政府公开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在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形成的文件。而档案形成规律告诉我们,档案由文件转化而来,文件办理完毕后,经过鉴定、整理、归档最终形成档案。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记载政府公开信息的文件,绝大部分在法定归档期内将转化为档案,因此,档案包含经归档处理的政府公开信息,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前后演变关系,具有同源性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档案开放就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

1.3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具有相同的服务对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由此可知,政府信息公开的服务对象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档案法》第四章第二十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由此可知,档案开放的服务对象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这与政府信息公开的服务对象是一致的。

1.4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具有相同的公开方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章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

《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档案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档案的公布,是指通过下列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档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原文,或者档案记载的特定内容:

①通过报纸、刊物、图书、声像、电子等出版物发表:

②通过电台、电视台播放;

③通过公众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

④在公开场合宣读、播放;

⑤出版发行档案史料、资料的全文或者摘录汇编:

⑥公开出售、散发或者张贴档案复制件;

⑦展览、公开陈列档案或者其复制件。”

由上述法律条文可知,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具有同样的公开渠道和方式,

1.5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具有共同的执行主体。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档案开放执行主体的档案馆同时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执行主体之一。因此,档案馆应该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扩大文件或档案形式的政府信息的利用范围和渠道,保障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方便获取。

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之间的客观联系要求二者在实践中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尽管从80年代“档案开放”方针的提出到2004年我国万卷外交档案的开放。每一次开放工作的重大突破都得到了民众的热情回应,让档案界赢得了久违的关注和赞誉。但是,与国外档案开放率普遍在90%以上相比,与政府信息公开最短时间为一小时相比,近两年外交档案开放的斐然成绩,浙江、广东等地“文革”档案开放的喜人现象,并不能彻底改变全国档案开放的尴尬状况和落后局面。我国的档案开放依然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的弱点,由于其工作程序的不完善,导致其被社会认可程度较低,而由于没有及时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衔接,客观上导致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下,档案开放远远滞后于政府信息开放的发展。

为此,在政府信息公开破除坚冰的大背景下,档案开放工作必须克服原本内向和封闭的弱点,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对于承载政府历史信息的档案的需求,审视并调整旧有制度和工作模式,采取新的措施和对策,促进档案开放工作的长足发展。

2档案开放制度改革

我国的档案开放工作应该从根本上进行革新,而这个根本就是档案开放制度。只有对档案开放的旧有制度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

一路走来,我国的档案开放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以及各级各类档案馆关于档案开放利用的规定。这一整套制度体系与新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配套法规存在“断层”和“不衔接”的问题。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该在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但是,《档案法》第四章第十九条却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一般档案形成后都要经过30年才能开放。公众不能及时利用到对自己有用的档案,影响了利用档案的积极性。即使对于开放期限的规定允许存在例外,但是30年作为一个通行的期限存在,例外的情况无论如何也没法缩短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规定的20个工作日。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时间的缩短从另一方面反证了现有档案开放期限设置的不合理。尤其是已经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文件材料,

如反映政府有关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活动情况的文件在政府机关已经予以公布,待移交档案馆归档保存后反倒要经历“封闭30年”的过程,从逻辑推理上似乎具有讽刺意义。这就反映出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工作的矛盾。为了改变诸如此类的尴尬状况,档案开放制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重新确立档案开放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的档案保管机构一直站在维护档案完整和安全的角度,以档案的“守护者”自居,奉行“档案不开放为原则,开放为例外的”宗旨,这一宗旨渗透在各种关于档案开放的法律和规定之中,

然而,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早在2004年1月1日,广州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施行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就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理念——政府是信息公开的义务人,人民群众是信息公开的权利人: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信息不被依法公开,公民可依法起诉政府等。随后,深圳、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杭州、武汉、宁波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定,一直到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些理念都始终贯穿其中。

有专家评论道,从“红头文件”的神秘莫测到有所选择地公开一部分政府事务,再到现在除个别情况外政府必须向社会公开信息,这体现的是纳税人对政府事务知情权逐渐回归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档案应以开放为原则,以不开放为例外,按照档案文件的秘密程度随时间流逝而递减的一般规律,档案理应比现行文件具有更大的开放度。这一理念应当在以《档案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档案法规制度中得到确立,

2.2重新定位档案机构的角色。受传统档案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档案机构一直扮演的是档案保管者的角色,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也集中在如何保管好所收藏档案上,这就导致档案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主动为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意识薄弱。造成的客观后果就是“馆藏丰富。乏人问津”,档案馆在一般公众眼中都是高墙深院,难以接近。

为此,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行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情况下,档案机构应当迅速转变角色,从档案“保管者”转变为提供档案信息的“服务者”,这就有必要在档案制度中加以规定。

在这方面,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署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早在美国“信息自由法案”诞生之前,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署就已经承担了开放政府信息的职责。

在“信息自由法案”诞生之后,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署更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在他们所制定的档案开放制度中,包含诸如下列条款:

①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署的基本任务就是尽可能快速和有效地提供档案文件给用户访问,同时对敏感信息进行适当保护。

②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署确立了政策和流程,对美国政府文件进行管理。设立了专门的文件服务部门以及地区文件服务部门,由最熟悉文件情况的工作人员来处理公民对于文件访问的要求。同时,加强工作人员与信息申请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③对于因客观原因被延迟处理的用户信息申请,必须给予解释;对于信息利用的收费项目,说明收费理由和依据。

④建立信息公开网站和信息利用指南,帮助用户更好更有效地了解信息公开的事宜。扩大在线数据库的数量并增强其可用性,提供流线型的服务,使其更有效更加面向用户。

2.3重新界定档案开放的时间和范围。为了呼应《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规定,档案开放制度应该缩短档案开放的时间,对档案开放的一般时限30年进行调整,并确立“随时开放为原则,延时开放为例外”的宗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了行政机关必须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对于这些信息转化而来的档案,必须实施随时开放的原则。对于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信息范围之外的政府信息所转化而来的档案和档案机构所保存的尚未到公开期限的档案,必须尽快对其进行鉴定,尽可能缩短其公开期限。对于归档后确实不能随时开放,必须具有封闭期的档案,可以采用“延时开放”的例外条款对其进行界定。

此外,我国档案开放范围过于狭窄。目前我国的档案开放仅限于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都不在法定开放之列。尽管各单位应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但移交的时间过长。依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因此,尽快改革制度、重新界定档案开放的范围是必要的,在此过程中,扩大档案开放主体范围是当务之急,可以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思路,将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纳入档案开放主体范围,并规定这些档案机构开放档案的范围、条件、程序、法律责任和救济手段,避免单位以本单位档案机构无义务开放为由将文件提前“档案化”而加以封闭。

2.4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并监督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公民权利细化于各项条文之中,其中规定的公民权利主要包括:公民有权要求对涉及自身不准确的政府信息记录予以改正:公民可主动向政府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应通过政府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方式进行:公民合法的知情权被侵犯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档案领域的最高法律《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并未出现关于公民权利保护的条文,更加没有提出当公民查阅档案的权利被侵犯时所能采取的维权措施。在保护公民知情权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焦点的今天。修改以《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为代表的档案开放制度显得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在档案开放制度中,应该弱化档案形成者以及保管机构的公布权。而强化公民对档案的自由利用权,从制度上确立公民在档案利用中的主动权,并由公众以及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制度实施和权利保障进行监督。畅通利用者申诉或者投诉的渠道。

综上所述。档案开放制度革新刻不容缓,制度革新之后才能带来档案工作的新气象,我们期待档案开放制度设计者能够真正倾听民众以及档案研究者的呼声,尽快将档案开放制度改革提上日程,早日实现档案开放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新,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启示下的档案开放制度设计[J],档案与建设,2007(1)。

[2]吴锦芳,浅析《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档案开放利用工作的影响[J],云南档案,2008(6)。

[3]姜之茂,档案开放再认识[J],档案学通讯,2005(2)。

[4]行政必须公开[N],中国青年报,2004-11-24(2)。

[5]贾玲,建立档案开放架阅览室利大于弊[J],北京档案,2008(1)。

上一篇:初中校长的毕业寄语下一篇:包装设计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