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基本方法和技巧

2025-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辩论基本方法和技巧(精选9篇)

辩论基本方法和技巧 篇1

第二种风格形成于99年国辩,西安交大四大金刚两位博士一位硕士一名四年级学生,以前所未有的高级知识结构参赛,由于理科背景的影响,他们对于辩论的立论十分重视,破题方面高屋建瓴,逻辑十分严密,绝对可以与一般学术论文相媲美,基于此,他们往往在比赛中理直气壮,攻势如潮,以较大优势夺冠,让人们看到了辩论的知识魅力,世称“雄辩”。这种风格强调立论而不是语言技巧,强调正面回答对方而不是旁敲侧击。如果说复旦是一种太极剑法,西交绝对是玄铁重剑,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01年国辩后,由于新规则的出现,加之大学的辩论并不是每次都能吸引研究生的参赛,武汉大学在赵林老师的指挥下,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两者的路,他们讲究说话时的旁征博引,讲究语言不急不徐,讲究用时的精确。颇有儒生辩论风范,兼之袁丁周玄毅是人文基地班成员,人们送给他们一个名号“儒辩”,其实主要体现在风度和辩手的知识底蕴上。

“雅辩”风格可以被归纳为“儒辩”的风格中,最初这个名字只是为了区别与武大是不一样的,雅字其实就是从华师精神“忠诚博雅”一句中引来,主要是体现在风度和感觉上。目前“雅辩”和“儒辩”的区别就像我们和武大的差距一样,雅只在风度上体现出了一种合作的态度和感觉,但是在“博”的方面有很明显的差距,也就是张教头常说的“遍点东西南北,历数古今中外”的能力。

雅辩的概念可以说是儒辩的第一个层次,如何让我们的层次再次提高,那就要看有心之人的自我努力了。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如果我们都能自觉进行这种积累,那么下次比赛之前我们就不需要从头开始了。总的来说,武汉的学校辩风有些类似,也可以说是目前南派的主要风格。其实也很适合我们学校的性质和气质类型。

再谈谈现在的一种不好风气,我们的辩论赛结束后,总有同学反对所谓“雅辩”,当然这是很好的一种现象,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但是我们务必在反对之前弄清楚反对的对象包括自己的观点。雄辩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立论须高,理论深度是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并不是所谓看到对方一点口误就揪住不放,更不是在比赛中用些挖苦,讽刺之流。雄辩强调的是深度,当你有了理论深度后,恐怕想气急败坏也不可能了。

雄辩强调的是立论,花辩强调的是语言,雅辩强调的是风度,儒辩强调的是底蕴,霸辩强调的是气势。他们都是互相补充相互协调的,没有哪一种最强,如果说让我来选择一种的话,我最喜欢的当然是雄辩,不过难度实在太大,比如目前的西交大,宽哥仍那么尽心尽力,但是辩手不可能向他一样把握比赛,不过我一直认为他们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倒是复旦似乎……。落实到自己身上,我们应该去追求的是“儒辩”作为一个文科为主的学校,而且是师范类大学,我们的风格中不可能摆脱阴柔的主色调,雄辩在这里市场不足。与其邯郸学步,不如走出自己的道路,在“汉派”的主旋律下苦练内功,方是提高之路。

谈到方法的方面,我们总是从我们自己对辩论的理解开始。还是简单的回忆一下。

1、我们现在的辩论是所谓虚假的辩论,他本身不会在比赛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

2、辩论赛本身的成功在于辩论者和听众的信息不对称;

3、辩论的前提要有一个共同接受的基本论点,也要有大家共同接受的基本事实;

4、辩论是一个遵守基本逻辑规律的推理过程,比赛的胜利就在于从基本事实和基本论点中成功论证出本方观点的合理性。

首先,态度需明确 辩论者在辩论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所谓“思路”。也就是说辩论者要对自己观点的感情色彩作出明确的判断。这种前提问题的产生源于辩论的矛盾律,因为双方观点的矛盾特性,所以总有一方的观点比较接近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一种观点往往和接受的比较远。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作是出题者的问题。但是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价值观点和道德伦理的重建时期,有很多辩论中出现一种我们可以接受但和传统道德观点不符的现象。怎样处理这种价值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态度” 问题。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我们校赛决赛的题目:道义还是利益更能影响人际关系。其实我们的传统观点是人性本善的,我们理应认为道德更能影响。但是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对自己原有的观点并不自信。对于这个题目,其实作为反方选手,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前提态度,一方面要迎合传统观点,另一方面又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应该树立一种特殊的态度:人际关系应该是主要由道义调整,我们也希望由道义来调整,但是事实上它确实是受到利益影响更大,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真正的哲学家是要用自己的观点改变大众,而不是盲目迎合。”——基辛格。基于这种态度,反方就有了一种道德上的高度。对于决赛正方的问题“不道义的行为会不会让你停止与某人的交往?”其实没什么好回避的,“那要看他能给我带来的利益怎么样了。如果那个人是正方选手,我肯定会停止,但是如果是布什或是盖茨那就肯定不会停止,因为利益实在太大了,在利益面前,道义总是没什么力量的。”

“我也希望自己是错的,但世界就是这样,我没有办法。”

辩论基本方法和技巧 篇2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因而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数列求和更是学生在高考试题中更应得分的知识点与基本题型, 数列求和是历年高考中必定考查的内容, 由简到难, 但是都无外乎常见的几种方法, 都离不开解题的本质.从近三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利用定义法、倒序相加法和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项和一直是考查的重点.本文归纳总结数列求和的几种方法, 并举例进行分析.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牢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利用公式求和是一切求和方法的根本.在牢记公式的基础上, 要学会灵活应用公式, 会利用公式的变形进行求和.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3.特殊公式:

例1已知, 求x+x2+x3+…+xn+…的前n项和.

解:由,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例2已知等比数列{an}中, a1=1/3, 公比q=1/3.

(Ⅰ) Sn为{an}的前n项和, 证明:.

(Ⅱ) 设bn=log3a1+log3a2+…+log3an, 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解: (Ⅰ) 因为,

所以.

所以{bn}的通项公式为.

二、错位相减法求和

这种方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 其中{an}、{bn}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例3求数列, …前n项的和.

解:由题可知, 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的通项与等比数列的通项之积.

所以.

【点评】错位相减求和的关键是查找好对应的项, 尤其是最后一项在作差后的符号, 解此种类型题关键是学生对结果的整理.

例4 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已知对任意的n∈N*, 点 (n, Sn) 均在函数y=bx+r (b>0且b≠1, b, r均为常数) 的图象上.

(Ⅰ) 求r的值;

(Ⅱ) 当b=2时, 记 (n∈N*) , 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解: (Ⅰ) 由题意, Sn=bn+r, 当n≥2时, Sn-1=bn-1+r,

所以an=Sn-Sn-1=bn-1 (b-1) .

由于b>0且b≠1,

所以n≥2时, {an}是以b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又a1=b+r, a2=b (b-1) , ,

即, 解得r=-1.

(Ⅱ) 由 (Ⅰ) 知, n∈N*, an= (b-1) bn-1=2n-1,

两式相减得,

三、倒序相加法求和

这是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 就是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列 (反序) , 再把它与原数列相加, 就可以得到n个 (a1+an) .如果一个数列, 那么与首末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 则可把“正着写的和式”与“倒着写的和式”相加, 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 这种求和方法就可看作是灵活利用公式求和的典型, 称为倒序相加求和法.

例5求证:Cn0+3Cn1+5Cn2+…+ (2n+1) Cnn= (n+1) 2n.

证明:设

把 (1) 式右边倒转过来得

Sn= (2n+1) Cnn+ (2n-1) Cn-1n+…+3C1n+C0n.

又由Cnm=Cnn-m可得

(1) + (2) , 得

2Sn= (2n+2) (C0n+C1n+…+Cn-1n+Cnn) =2 (n+1) ·2n.

所以Sn= (n+1) ·2n.

例6 求sin2 1°+sin2 2°+sin2 3°+…+sin2 88°+sin2 89°的值.

解:设

将 (1) 式右边反序得

又因为sin x=cos (90°-x) , sin2 x+cos2 x=1.

(1) + (2) 得2S= (sin2 1°+cos2 1°) + (sin2 2°+cos2 2°) +…+ (sin2 89°+cos2 89°) =89,

所以S=44.5.

四、分组法求和

有一类数列, 既不是等差数列, 也不是等比数列, 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 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 然后分别求和, 再将其合并即可.

例7 求数列的前n项和:

解:设,

将其每一项拆开再重新组合得

当a=1时, ,

当a≠1时,

例8 求数列{n (n+1) (2n+1) }的前n项和.

解:设ak=k (k+1) (2k+1) =2k3+3k2+k,

所以.

将其每一项拆开再重新组合得

例9 (2011·山东) 等比数列{an}中, a1, a2, a3分别是下表第一、二、三行中的某一个数, 且a1, a2, a3中的任何两个数不在下表的同一列.

(Ⅰ)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 若数列{bn}满足:bn=an+ (-1) ln an, 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解: (Ⅰ) 当a1=3时, 不合题意;

当a1=2时, 当且仅当a2=6, a3=18时, 符合题意;

当a1=10时, 不合题意.

因此a1=2, a2=6, a3=18,

所以公式q=3, 故an=2·3n-1.

所以,

所以当n为偶数时,

当n为奇数时,

综上所述, .

五、裂项法求和

这是分解与组合思想在数列求和中的具体应用.裂项法的实质是将数列中的每项 (通项) 分解, 然后重新组合, 使之能消去一些项, 最终达到求和的目的.通项分解 (裂项) 如:

例10求数列, …的前n项和.

解:设,

例11在数列{an}中, , 求数列{bn}的前n项的和.

解:因为,

所以.

所以数列{bn}的前n项和

例12已知等差数列{an}满足:a3=7, a5+a7=26.{an}的前n项和为Sn.

(Ⅰ) 求an及Sn;

(Ⅱ) 令,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Tn.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 考查逻辑推理、等价变形和运算能力.

解: (Ⅰ) 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 公差为d,

由于a3=7, a5+a7=26,

所以a1+2d=7, 2a1+10d=26.解得a1=3, d=2.

由于an=a1+ (n-1) d, ,

所以an=2n-1, Sn=n2+n.

(Ⅱ) 因为an=2n-1, 所以a2n-1=4n (n+1) ,

所以数列{bn}的前n项和.

例13 求证:.

解:设.

因为, (裂项)

所以原等式成立.

六、合并法求和

针对一些特殊的数列, 将某些项合并在一起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 因此, 在求数列的和时, 可将这些项放在一起先求和, 然后再求Sn.

例14 求cos 1°+cos 2°+cos 3°+…+cos 178°+cos 179°的值.

解:设Sn=cos 1°+cos 2°+cos 3°+…+cos 178°+cos 179°,

因为cos n°=-cos (180°-n°) ,

所以Sn= (cos 1°+cos 179°) + (cos 2°+cos 178°) + (cos 3°+cos 177°) +…+ (cos 89°+cos 91°) +cos 90°=0.

例15 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 若a5a6=9, 求log3a1+log3a2+…+log3a10的值.

解:设Sn=log3a1+log3a2+…+log3a10.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m+n=p+q圯aman=apaq和对数的运算性质logaM+logaN=logaM·N得

川菜打糁的基本方法及技巧 篇3

川菜中有五大糁,即鸡糁、鱼糁、肉糁、虾糁、兔糁。其中鸡糁、鱼糁、肉糁由于质地较好且取材方便,故应用得最多。糁的制作精细,技术性很强,要做好糁,一般要经过选料、漂水、捶茸、搅拌4个工序。

选料鸡糁选嫩土母鸡胸脯肉和扁担肉;鱼糁选肥腴细嫩的中段部位;肉糁选筋少质嫩的猪里脊肉;虾糁选肥大的鲜溏虾剥取的虾仁;兔糁选兔的背脊肉。糁中要加入的各种调料均选质优、色正、味纯的原料,以充分保证茸糊的质量。

漂水选用做糁的各种主料都要多次换水漂洗,去尽血水、杂质和腥味,然后挤干水分,以保证茸糊成菜色泽洁白。主料漂水前应做一些相应的技术处理,鱼应剔去鱼皮与鱼肉中间的血筋部分,片成薄片漂水;鲜虾肉用清水洗几遍后,添加少量的白矾漂水,然后再用洁净的纱布包住挤净水分;兔背脊肉先用刀片成薄片后再漂水,所以主料漂水以达到去净血杂质和腥味为准则,掌握好漂水时间,切莫漂浸过久,以影响原料变质变味等异常现象,从而影响了茸糊质量。

捶茸为了保证茸糊的洁净卫生,传统的做法是用一块去净油脂的肉皮垫在菜墩上,再将主料放在肉皮上,然后用刀背将其捶成茸,挑净筋膜后,再用刀排剁几遍即成。捶茸时节奏和力度要适度,开始时用力轻一点,然后逐渐加重,刀背移动距离均匀,横顺方向要有序,切莫东捶西剁,轻了捶不好,重了成粗颗粒。虾仁可以用纱布包着捶制。捶茸也可以用打磨机(或绞肉机)来代替手工操作,快捷简便。无论哪种茸,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将其肉制成无筋膜、细腻、黏性强的泥茸状。

搅拌搅拌即打糁,这是制茸过程中技术性较强的一道工序,对茸糊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是添加各种辅料的先后顺序以及有些辅料添加的次数。将容器内的茸泥先加20 %泡过葱姜的水将泥茸氵解 散,依次加入盐、鸡蛋清、化猪油、干细豆粉等,水和盐分3次加入,鸡蛋清分2次加入,且每次都要充分搅拌,然后再加入化猪油(夏天用捶茸的肥膘肉,冬天用化猪肉),再加入白胡椒粉、味精、干细豆粉搅均。其次是必须顺着同一个方面用力搅打。这是因为肉类原料蛋白质含量较高,又经捶成茸的肉内肌肉组织受到破坏,细胞的蛋白质、长链的肌糖元大量析出,为水的渗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顺向搅动慢慢分次加水,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含水量增多,长链状的肌糖元也大量吸收水分,并析出球形,基团状蛋白高分子因用力搅打而改变了原来的形状,使本来很紊乱的长链状高分子逐渐伸张开来,卷曲地被拉直,而拉直的又被拉长,并按一定的方向有序排列,使水分子结合极性基周围形成水化层,使糁的吸水量再次增大,经过多次的添水和不停的搅打,肉茸就变成干稠的肉糁。否则,忽顺忽逆的搅打手法,就会把已经顺向排列的长链状蛋白质高分子和肌糖元打乱,破坏了水化层,使快要达到饱和状态的细胞因反向力的作用而破裂,出现糁越打越稀的状态。

打搅除了朝一个方向搅打外,还必须巧用腕力,手腕要随着搅拌的方向反复不停的急剧搅打,使茸糊充分吸水,并增加弹性,把大量的空气带入茸糊,使茸糊膨松发泡。

再次是打糁的主辅料的比例要适当。油少则不滋润软滑,浮力差,色不洁白,油多则用于蒙贴时粘不稳,即黏附力差;鸡蛋清少了不泡且缺骨力,蛋多了则绵纫不嫩;伤水的糁可塑性差,影响造型,缺水则质老干瘪不柔嫩;盐少味淡无骨力(盐除了定基础咸味,主要起收水作用,行话叫做收汗),盐多则伤味;葱姜、胡椒、味精少了不能压腥助鲜,多了则影响主料本身的鲜味。一般情况,每500 g净猪肉加猪肥膘肉400 g,鸡蛋清10个;每500 g净虾肉加猪肥膘肉400 g,鸡蛋清8个;其余盐、白胡椒(料酒)、味精、干细豆粉都要适量。

另外,糁中还有一位小兄弟——豆腐糁。豆腐糁是将嫩豆腐包在洁净布内挤干水分后搓捣制成极细的豆腐茸,纳入盆内,加入适量的鸡或其他肉类的茸糊,再依次加入盐、鸡蛋清、猪肥膘肉(或化猪油)、胡椒、味精、干细豆粉打制而成。要说明的是,豆腐糁中加入的肉类茸糊加水氵解散即可,水分不能过多,因为豆腐本身含水量多,若加水过量,就会造成豆腐糁容易吐水,从而影响菜品成形和菜品质量,因为豆腐的可塑性差,所以豆腐与肉类茸糊的最低比例为1:1,一般情况为4:6或3:7,以确保豆腐糁的质量和成菜效果。

辩论赛注意事项和辩论技巧 篇4

辩论赛主要是分为团队配合和个人表现,打分也是从这两项来进行评分。团队的注意事项

1、团队的服装,虽然没有特别要求,但是最好是穿的比较正式的工装,这样整体的效果就有了。

2、团队的气势体现。可以在开场的时候准备一段话,四句,每人一句。要体现本队的观点和特色。

3、团队之间的配合。首先团队之间的意见要统一,不能自相矛盾。其次,就是在演讲过程中,要互相配合。(这个在每个具体的环节会详细说明)

4、一定要注意礼貌,在发言之前要先谢谢主席和对方辩友,辩论过程中不能出现粗鲁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不能拍桌子或者拿手指对方辩友,这是不礼貌的行为。下面的小动作尽量少,互相之间不要交头接耳,最好准备小纸条,方便交流。在对方辩友发言时要注意倾听,不能抢话。比赛环节的注意事项

一、立论环节

立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陈述本方观点,首先说明本方观点,其次,不能否认对方的观点不正确或者不重要。

以汽车企业应该先做大还是先做强为例。假设本方辩题是做强。我方观点是汽车行业应该先做强。当然,我方并不否认汽车行业也应该做大,做大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一个先后顺序,所以我方观点认为汽车行业应该先做强,然后再做大。(这点很重要,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能完全否认对方观点,这样就犯了片面的以偏概全的错误。)

2、陈述本方观点的立论依据。要分清楚一、二、三点,给人清晰且一目了然的感觉。

3、可适当举例为本方观点提供例证,但例子一定要是完全能证明本方观点的,否则会被对方抓住漏洞。

4、结束时,应该在重申本方观点。

个人应该注意的问题:声音洪亮,有气势,且普通话要标准,最好能脱稿。

二、驳立论环节

这个环节可以根据辩题先设计对方可能出现的漏洞,如果对方出现这样的错误,可以直接使用准备好的资料。但如果对方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则不可照搬。

这个环节需要队友的配合,在对方一辩发言时,大家要认真听,并且把发现的漏洞记下来,传给二辩,再由二辩进行总结分析和组合,注意发言时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对方可能常犯的错误有:

1、完全否定对方辩友的观点,以偏概全,这样的话辩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立论不够清晰有力,论据不足以证明对方观点。

其他的问题一般就是在对方的论据中去寻找漏洞。注意在驳立论结束后要重申本方观点。

三、盘问阶段

这个阶段是整个辩论赛的一个亮点所在,发挥好了会很占优势。

1、问题可以首先商量好,或者是从对方一辩的陈词中寻找漏洞来提问。问题的形式最好是“是不是”或者“对不对”这样的比较简单的判断题目。不能给对方长篇大论的回答时间。如果对方要解释,可以直接告诉对方辩友:谢谢对方辩友的回答,我已经知道对方辩友的答案了。然后提问下个同学,因为提问时间有限,如果全部拿给对方辩友去回答,无疑是浪费自己小结的时间。

2、对于对方的回答,要提前做好应对。因为是判断题,那么一般都是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这样可以提前设计好,以便应对。

3、小结时要注意,把对方的回答全部分析遍,然后指出对方辩友的错误,或者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重申本方观点。

当然,在回答对方辩友的盘问时,也要注意几点

1、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或者大是大非上不能错得问题,不能为了不支持对方辩友而胡说。我们可以先暂时支持对方辩友的回答。因为这肯定是对方给你挖的陷阱,所以一定不能犯常识性错误

2、回答完问题以后我们一定要记住,在自由辩论的时候要把这个问题拿来重新解释,并且要找到论据能足够的支持本方的观点。不能回答完就完了,这样的话,就会无形中支持了对方的论点。

四、自由辩论阶段

这个阶段是辩论赛最重要的地方。

1、辩论赛是需要团体配合的。在第一次发言的时候,可以先让团体中逻辑思维和反应能力较弱的队友先发言,可以念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这样才能平衡队友在自由辩论中的发挥。

2、3、不能抢自己队友的发言。这点一定要注意

这个环节主要需要的是灵敏的思维,同时不能被对方绕进去或者牵着走,当陷进一个问题说不清了,那就跳出来,从新说一个问题,切忌在一个问题上浪费时间。

4、这个计时应该是双方分开计时,所以不能浪费时间说太多废话,不然最后时间用完,就只能被动挨打。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最后一个总结的环节就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找出来回答,并且反击。

五、总结 总结的时候注意:

1、先总结全场辩论赛,先称赞对方辩友的表现,这是起码的礼貌问题

2、抓住对方的漏洞,分一、二、三条理清晰的说明。常犯的错误只要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可以事先准备几个,以防不时之需。

3、在抓完对方漏洞以后,就要总结本方的观点了。可以先把辩论赛中本方出现的失误或者错误进行改正,但不要太明显。然后总结我方观点,同样,条理清晰。

申论写作技巧:作文构思基本方法 篇5

【导读】在申论写作过程中,考生们开始总是无从下手。其实,这与我们写其他文章一样,拥有了好的构思,流利的表达,语句的连贯,那么接下来考生只要抓住有效的时间进行写作,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便呈现出来。另外,写作与阅读分不开,我们应该从平时下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自己的写作之路积累知识。

一、审题是王道

当进行到大作文写作的时候,很多考生往往非常着急下笔直接在答题纸上作答,由于没有对作文进行充分的构思,所以考生往往会在作答中出现思维短路,对试卷反复修改,涂抹卷面,这样既影响了思维的连续性,又影响了卷面的美观。因此考生拿到题目后第一件事就是静下心来审题,明确文章作答要求,构思文章架构。比如在2012年915联考申论试题中对作文写作的要求就是:给定资料3中提到,“互相补长取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拿到这篇文章后,要先理解文中提到的莱布尼茨的这句话的含义是告诉我们中西方文明应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文章写作,当然我们既可以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上来展开,也可以从如何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上下功夫来展开。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构思结构,如果从重要性上论述则偏重谈意义、影响和价值,如果从如何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上论述则偏重说建议、方法、措施。

二、文章结构是核心

就以如何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为切入点,谈谈文章架构的设计,那么考生应该在草稿纸上清楚的列明文章的标题、核心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计划从哪几个方向展开论证说明,以及最后如何再次呼应总论点。就以本文举例,考生可以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为题展开,总论点可以设计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是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中间的过渡段可以简单描述一下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接下来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详细论述如何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方法。如(一)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政府间交往应占主体地位,通过良好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文化交流。(二)加强国际交流,民间交流要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青少年交往是未来的希望。除此以外,也可以联系材料中谈到的观点,结合现实展开,比如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中,可以从加强资金投入、转变固有思维观念、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展开。

三、贯彻文章主题的“四个统一”

设计好文章的架构,就可以开始正式行文。在行文过程中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一步丰富完善文章结构中的内容,但要切实遵循“四个统一”原则,即文章的标题,总论点的设计,分论点的展开和文章的结尾要始终贯穿文章的主题,如文中刚刚提到的案例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就是作者一直想要强调的文章主题。一篇好的申论文章,一定遵守标题醒目、总论点明确、分论点展开详实、文章结尾响亮的“四个统一”原则。而其中论点的全文贯穿就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灵魂。考生要在写作的时候牢

辩论赛中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法 篇6

2、 比赛过程中若辩手或主持人中有出现话筒故障(如:话筒没声或发出尖锐的声音或话筒掉了),负责管理好舞台的舞台小组应及时地悄悄的到他们前去处理好,最好预备多1、2支话筒、话筒所需的电池

3、 停电应急方案:

(1) 若比赛前停电,比赛最多推迟1小时开始,此间观众自由处理自己的时间;若1个小时后仍没有供电,则由主持人宣布比赛改天举办。

(2) 比赛过程中停电,先由主持人和学生会全体干事维护好现场秩序,若10分中后仍没来电则宣布比赛改天进行

(3) 在停电期间,由礼仪组负责领导及嘉宾的服务工作;由舞台组负责舞台、音箱设备、灯光设备等的看管;由后勤组负责观众现场的秩序

4、 节目应急方案:

(1) 台上一个节目演出时,其后的两个节目在后台准备,前一节目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出演时,下一个节目及时跟进

(2) 任一节目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失误或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时,由节目的领演人迅速组织演员重演此节目

5、灯光不亮时,应由管灯具的小组进行调整

拓展:辩论赛经典语录

1.“鹰击长空”,没有空气鹰击什么?“鱼翔浅底”,没有水鱼游什么?

2.亚里士多德说:“人如果不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那他不是神就是野兽。”

3.外因是完美电路中的“开关”,是现实接通成功的关键。

1. 为什么只有孙悟空在炼丹炉里才可以炼出火焰金星,而其他猴子进去能出来也只是能烧出个红屁股呢?为什么阿基米德洗个澡就能洗出浮力定律,而我就是洗成个水仙花也洗不补什么来呢?

2. 为什么是毛泽东而不是高泽东?

1.假设个形象需要刻意追求,那么正说明人是没有个性的。然而敢问对方辩友,哪个人会没有个性?

2.连叶子都没有相同的,不正得出了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的结论吗?

1.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不刻意追求,而若干等,简直是痴人说梦。

2.我方认为对方辩友口才极好。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您是从出生时就如此能言善辩吗?显然不是。而是从儿时的牙牙学语到后来的博学学强记锻炼出来的,请问这不是刻意追求是什么?

3.对方翻译在举出例证,无非是为了曲解刻意的含义,把“刻意追求”错误的理解为一味模仿。举个例子好了,如果我追求一个女孩子,是不是就要模仿她的一举一动,甚是上厕所都要尾随进入女厕吗?

1. 我们为何要在此学习,而不是去农田中劳作,工厂中做工呢?

2. 假如劳心者比劳力者的社会贡献大,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完全可以少办学校,多养牛马。

1. 真如对方所讲到的科学工作者,即使他的一个项目价值一个亿,那也只是一个亿,注意是观念上的,是空洞的,是虚无缥缈的!不正是靠劳力者来实现这一个亿的价值吗?可为什么对方还在大言不惭地说,这些劳心者创造的观念上的价值比劳力者辛辛苦苦所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大呢?

2. 难道对方可以望着一张宏伟的蓝图,不吃、不喝、不睡吗?

3. 没有老师,学生可以自学,可没有学生,老师教什么?

1. 在辩论赛中以高分胜出,不正是以高分来体现高能吗?

如果高分体现得能的话,那么师附聚集了如此多的低能有何意义?

在场观众,从现在起我们放弃自己所有的兴趣爱好,从现在起研究考试,那么很好,在座的都是高能了。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篇7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笔者想要提出两条标准:忠实、通顺。

(一) “忠实”是指内容。

翻译是在理解了别人用某种语言表达的意思之后, 把同样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复述出来。也就是说, 译者的任务是表达别人的意思, 而非自己的。这就要力求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

(二) “通顺”是指语言。

译文要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 语言通顺、易懂。外国人用外国话说外国事, 我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透彻, 更何况还要做到句子平稳、合乎语法, 这就需要译者不断地学习、实践。

二、翻译过程

做一篇完整的英汉翻译通常要经历三个过程:理解、表述、校对。

(一) 理解:

正确分析、理解文章是做好翻译的第一步。翻译一篇文章不能一上来就看一句译一句。一篇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词一句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一定要深入细致地理解源语言, 分析每词、每句、每段, 乃至全文。

(二) 表述:

理解是表述的先决条件, 表述则是正确理解文章后的自然描绘。好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源语言, 准确把握目标语言, 在两种语言中自由转换, 将文章翻译得准确、优美、朗朗上口。

(三) 校对:

校对是将一稿的译文进行修改, 改正疏漏, 理顺全文。一篇译文通常要经过5次以上的校对, 反复推敲, 大声朗读, 力争使译文文字工整、语句流畅。翻译家傅雷是一位严肃的译者, 他说:“想译一部喜欢的作品要读到四遍五遍, 才能把情节、故事、记得烂熟, 分析彻底, 人物历历在目, 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也能慢慢琢磨出来。”

三、翻译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方法作为指导。

(一) 直译法与意译法。

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自古就有。“直译”偏忠实;“意译”偏顺畅。哪种是最妥当的译法呢?人们各执己见, 众说纷纭。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但真正主张直译的人是不反对意译而反对胡译、乱译。同样主张意译的人也不反对直译, 而是反对死译、硬译。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忠于原文, 并且语言通顺流畅。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须采用不同方法, 或直译、或意译, 或两者兼用, 量体裁衣、灵活处理。当然, 直译与意译是对翻译的总体概括。在实际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现象方面有词义、词的搭配和暗含词的不同;在句法现象方面有句序、句子结构和句子内容的不同。因此, 在翻译上除了要做到整体基调与原文相同外, 还要注意审词酌句。

(二) 词的翻译。

1. 词义的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在弄清句子结构后, 务必注意选择和确定句中关键词的词类和词义, 以保证译文的质量。

(1) 根据词类选择词义。

例:Censorship is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as a whole.Like the law, it contributes to the common good.

译:审查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它像法律一样维护公众利益。

注:本句中like作介词, 意为“像……一样”。但like作动词用, 则意为“喜欢;想要”。

(2) 根据英语名词单复数选择词义。

例:After their interview, he compares not their experience, but their statistics...

译:面试以后, 他并不比较他们的经验, 而是比较他们的统计数字……

注:experience作不可数名词, 意为“经验”;作为可数名词, 意为“经历”。

(3) 根据词的引申意选择词义。英译汉时, 有些词按字面意思来译, 就会使译文生硬晦涩、词不达意, 造成误解。因此, 就应该在理解该词原义的基础上, 结合语篇意思, 加以引申。

例:It is all very well, again, to have a tiger in the tank, but to have another tiger in the driver's seat is another matter altogether.

译:当然油箱里装满优质汽油倒是好事, 但是驾驶室里要是坐着横冲直撞的司机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注:tiger原意为“老虎”, 但在此处意指“标号高的优质汽油”;第二个不定式中的tiger, 是指“横冲直撞的司机”。

2. 词的搭配。

一种语言,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词组或常见的搭配。

(1) 一词多译。

例:kill

He killed the man.他杀死了那个人。

He killed his chances of success.他断送了成功的机会。

He killed the motion when it came from the committee.他否决了委员会提出来的动议。

He killed three bottles of whisky in a week.他一周内喝光了三瓶威士忌。

(2) 词组搭配。

by accident偶然

in the air在流行中、在传播中

decide to do something决定做某事

enjoying doing something喜爱做某事

3. 暗含词。

有些词义暗含在原句当中, 句中没有明显体现。在翻译时可运用增词法、减词法, 将原句翻译得语句完整、语意明确。

(1) 增词法。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 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

例: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now?

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 你觉得如何? (增译主语、谓语)

(2) 减词法。与增词法相对的译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 避免词义累赘。

例: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ing here.

译:我希望你在这过得愉快。 (省略物主代词)

(三) 句的翻译。

1. 句序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句的表达上有着语序的不同, 可采用正义反译和反义正译的方法。正义反译是指英语里有些从正面表达的句子, 译成汉语时可以从反面来表达;反义正译是指英语里有些从反面表达的句子, 译成汉语时可从正面表达。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语句顺序表达方面的困难, 使译文更通顺达意, 合乎语法。

例:Please withhold this document for the time being.

译:请暂时不要发送这份文件。 (正义反译)

2. 句子结构方面。

句子结构方面的翻译技巧, 主要有三种类型:语序类、组合类和转换类。

(1) 语序类。一是前置法。英语中较短的限定性定语从句、表身份特征等的同位语在译成汉语时, 往往可提到先行词的前面。

例:This is the solider who just returned from the front.

译:这就是那位从前线回来的士兵。

二是倒置法。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 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 部分或全部倒置, 目的是使译句安排符合汉语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

例: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全部倒置)

译: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组合类。一是合句法。形式上为两个句子或多个句子, 但意思紧密相关, 只要译文不显得冗长, 可以合译成一个句子。

例:Qin walked through the forest.She was in a good mood and went on her way, headshaking and singing.

译:琴穿过树林, 摇着头, 哼着曲, 继续赶路。

二是分句法。有些句子由于“联接词”的联接, 虽在形式上是一个句子, 但句子许多成分的意义是独立的。

例:He did not remember his fa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译:他不记得他父亲了, 因为他父亲死时他才三岁。

(3) 转换类。句子成分的转换:在英译汉时, 有些译者喜欢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寻找相应的语法成份, 一对一的翻译, 这种翻译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成功的。因为英汉在句子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英语的主谓宾有明确的形式结构, 而汉语主谓则主要是一种语义上的结合, 所以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未必能进行语法成份的直接转换, 而需要重新确立汉语的语法成份。

例:Softwood trees have thin, needle-like leaves.

译:软材树的叶子纤细, 呈针状。

注:英语主语转换成汉语中的定语。

3. 句子内容方面。

(1) 分起总叙与总起分叙。长句子和句子嵌套现象在英语中比较普遍, 根据句子阐述的内容和汉语的思维习惯, 采用分起总叙或总起分叙翻译法翻译即可。总起分叙, 即先归纳后叙述;分起总叙, 就是先叙述后总结。

(2) 重组法。英译汉时, 为了使译文流畅和更符合汉语叙事的习惯, 在捋清英语长句的结构、弄懂英语原意的基础上, 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 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

例:Decision must be made very rapidly;physical endurance is tested as much as perception, because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must be spent making certain that the key figures 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and purpose.

译:必须把大量时间花在确保关键人物均根据同一情报和目的行事, 而这一切对身体的耐力和思维能力都是一大考验。因此, 一旦考虑成熟, 决策者就应迅速作出决策。

四、结语

翻译跨越国界, 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障碍, 它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它帮助不懂外文的读者了解到更多外面的世界。当然这也要求译者首先要自己打开眼界。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译者, 我们还需要不断锻炼, 要将自己的两种语言能力练得纯净又锐利。翻译是技术亦是艺术,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观察, 不断实践, 从中积累甘苦自知的经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 语言已成为敞开国门的主要方式。在对外交流中, 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即翻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常用翻译技法从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翻译方法等方面探讨常见的英汉翻译方法及如何做好英汉翻译。

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 .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归纳[EB/OL].http://www.hxen.com/englishstudy/yingyufanyi/2007-09-24/14136.html

辩论基本方法和技巧 篇8

常言说的好,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剧中人物的唱与念,是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工具,吐字不清,观众就听不懂,看不透你所表达的思想内念,还怎么能达到于教于乐的目的。因此要想做一个好演员,必须找准“念与唱”的正确方法。

戏曲表演的“念”与“唱”,同属“以程式化歌舞演故事”的“歌”。“念”与“唱”和程式化的“舞”共同形成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个性“我有的,你没有”的本质特征。

吐字是戏曲“念”与“唱”共同的语言基础。悦之故言之,言文不足而长言之,长言不足而咏歌之。在吐字方面,它们共同的美学理念。一是“吐字必真”,务必使观众字字听得真,听得清楚;二是“字音求美”,使吐字的音色成为一种艺术美,字字传情达意。

戏曲唱腔里,除了快板、流水这类板式以外,有相当多的板式是一字多音,并且有很长的拖腔,这样把完整的词组,语汇和语句分割开来而裹在多音里面去了。如果不追求吐字的“真”,势必会影响思想情感的表达。我国传统声乐理论认为,在吐字艺术上,声音是有形象美的,所谓“声各有形”(《乐府传声》)。戏曲吐字这种把字分做头、颈、腹、尾,头尾短促而颈腹响亮的艺术方法,在念、唱实践中被形象化地叫做“橄榄形”“枣核音”,它使演员的吐字在艺术上达到玉润珠圆,铿锵有力,字字清晰,送听达远的真与美的艺术境地。

戏曲表演吐字的真和美,在汉语“声韵学”的基础上,经过近千年的舞台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元素。每个无素都包含着自身的科学规律。这样的元素,归纳起来,共有十一个。戏曲表演“念”、“唱”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这十一个技术元素的锤炼,才能达到真和美的境地,成为“艺术”。

这十一个技术元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是关于“声母”的技术元素,它们决定字的清晰度和表现力;第二是关于“韵母”和“反切”的技术元素,它们决定的准确度和艺术性。限于篇幅,本文就声母的技术元素作如下阐述:

一、五音

为了吐字清晰有力,首先要认真克服加苦练声母这一关。于是历代戏曲艺术和曲论家就总结出了“五音一”唇、齿、牙、舌、喉的技术元素。它主要解决吐字时发声的着力点,也就是“字头”的用力部位。“五音”的基本规律是:

1.声母的着力部位,就是“字头”的着力部位。

2.要找准发挥念、唱中每个“字头”着力部位。而准确,清晰地用力。

3.在念、唱中着力部位在舌、齿、喉间不断变化,要灵活、敏捷。例如:落(舌侧舌尖)花(喉音)有(舌面)意(舌面)随(舌尖)流(舌侧舌尖)水(卷舌舌尖)。

二、喷口

把握了字头的着力点,下—部就要掌握喷口。

喷口,也叫口的劲头(也就是力度)指字头声母的爆破力,迸发力、冲力和弹力。在舞台上,五音准了,就做到了口齿清晰,有了喷口,就能送听达远。喷口是戏曲“念”与“唱”重要的韵味元素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那么,喷口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喷口多用在重点字上,它不是用蛮力,把字狠狠的咬死,喷口的爆破力、迸发力、冲力和弹力主要来自在五音基础上的“阻气方法和送气方法”。

阻气方法是指在声母发声时,先在口鼻腔作短而有力的阻挡气流,把气流一下子聚到声母的五音部位(或唇、或齿、或牙、或舌、或喉)上,而突然把字迸放出来,这一阻一放之间,立刻就会爆发出艺术化的吞吐喷薄之力。

阻气方法共有五种:

塞声:完全阻气,把气阻到双唇、舌尖或根突然迸放。如这类声母的字头有b、p、t、g、k、d、z、和zh。

鼻声:阻气到鼻,穿鼻弹迸出声母。如这类声母字头有m、n、g。

擦声:阻气到五音中相应的缝隙,再把气由缝隙挤出而弹迸出声母。如这类声母字头有f、sh、c、s和x。

边声:翘舌阻气,再由舌两侧送气,舌尖弹迸爆破,这种阻气字头声母是L。

塞擦声:翘舌阻气,缝隙挤出爆破的字头声母是ch,舌面阻气送气爆破的字头声母是j。

阻气和喷口在爆破上只能是霎那间的声母弹迸,使整个吐字浑然一体,字音清晰有力,送听达远,韵味浓郁,而且对渲染声情意境有突出的艺术魅力。在送气方法上,和喷口有关系的字头声母是p、t、ch、c、k和g。这些声母的发声本身带有处冲的气流,如果送气爆破有力,可以把须生的髯口冲起一缕。如“歇兵三日,大破天门”的“破”字,就可以用这种喷口。送气喷口有强化情绪的作用。

三、力度

力度指五音喷口爆破时的控制力。五音喷口的爆破,既要有力,又要适度,既不能把字咬得过死,又不能把字咬得不够火口,这样的“力度”只有老艺术家才能达到。如:常香玉、崔兰田等老艺术家,现在中青年艺术家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有待于继续努力,这样的“力度”是要看功夫的。没有一定的功力是达到的。

四、尖团

尖团:特指字头发声时。舌音”声母的严格掌握。凡声是z、c、s的为“尖音字”;声母为zh、ch、sh和j、q、x的为“团音字”。吐字母时必须严格分清。

分清尖团,是演员必修课之一。全省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有些地方把团音的“山”念或尖音的“山”(san)把团音的“是”念或尖音的。“是”(si),如果尖团念错了,不但影响了字音清晰的准确性,而且也失去了词的意义。

在戏曲唱、念的艺术里面,出声、行音、归韵、收声、是构成戏曲声乐美—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常常把一个字的头、腹、尾完整地融化在整个唱腔旋律里面,例如《花木兰》是常派艺术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她唱的慢板“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这几日”的发声是从舌音、舌尖用力,卷舌把气阻挡在舌面,然后从舌尖吐出“这几日”拖腔归韵为一七辙,以清晰有力的把字弹出、摆放,以字的介韵母自然流畅地行腔和挺好腔结束时轻巧准确地归韵收声,从而使唱腔渗透着非常圆满、醇厚、耐人寻味的音韵美。

吐字的技术元素,分析起来是一连串的技术问题,实践里却集中在每—个字上。为了使自己的吐字清晰准确,传情写意,送听达远,演员必须自下决心,刻苦练习,有句话说的好,“千锤百练自能成”。希望每一个演员把诸多的吐字技巧,变成自己吐字的艺术魅力。

辩论基本方法和技巧 篇9

医学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但能否撰写出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则是衡量医学科技工作者实际科研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提高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是每位科研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也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目前就如何撰写医学文献综述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笔者仅就医学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和撰写技巧作一简单介绍。

一、综述撰写前的准备步骤

综述一般取材于他人的研究成果,所以有针对性的大量阅读、掌握文献资料是撰写好综述的基本条件;其次,综述者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也是撰写综述的基本功。

综述的撰写绝非是简单的文献“摘抄录入”,其主要程序依次为[125] :选题→查阅资料→提纲→资料分类→组织卡片→粗、精读论文→拟写作提纲→起草→补充、删节→修改→审核→再修改→成文。

(一)选题

能否写出高质量的综述,选题恰当与否至关重要,原则上视作者所从事专业、专长及科研工作需要而定,应避免重复他人已发表的文献综述。一篇综述应有其信息占有量和实用价值。

1.选题范围:常见的综述选题范围:(1)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专长项目、已进行或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资料;(2)对某一专题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能够提出新的进展性观点;(3)在实践中发现了新问题,同行间尚未形成共识,需加以总结;(4)从事的研究领域近年有重大突破或进展,需深入探讨或有必要介绍给读者;

(5)新发现的病种,新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新药应用于临床,尚无统一的标准或结论性共识,需对其归纳整理;(6)对某种疾病诊治观点有了新认识和见解,需要推广与应用;(7)临床、科研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课题;(8)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新进展、新观点;(9)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边缘交叉学科中的新动态等。

2.综述选题应遵循的原则:在选题时,必须注意一些基本原则:(1)注意“热点”与“冷点”选题问题,避免“热点”过热、“冷点”过冷,选题过于集中,甚至重复的问题;(2)需满足取材新颖、主题明确和突出等要求;(3)应依据医、教、研的需求侧重选题;(4)应选择熟悉的题目或所从事的专业内容,不提倡“为写综述(或其它目的)而写综述的作法”;(5)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对初写者建议从一个侧面入手为好。

(二)文献收集

综述主要收集一次性文献,且达到齐全、新颖等基本要求。在选题确定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献收集。除以前介绍的文献查找方法外,再推荐如下两种方法[5 ] :(1)“框架施工法”:先精读关键性综述,以其为基本框架,再查找参考文献,如此循环,反复利用。

(2)编年史法(即顺查法):按年代顺序查阅有关资料,广泛收集近3~5 年内的文献。

(三)写作构思与拟定提纲

上述步骤完成后,对选题所涉及的国内外现状及存在问题已有了概括性认识,再将精取的文献资料按选题要求分类、归纳及整理,按照选题的中心意图,确定论文的层次和标题,草拟出综述的提纲。一般来讲,在大量获取文献的过程中,作者的构思与提纲已逐渐形成,对草拟的提纲经过仔细斟酌、推敲,必要时再调整或修正后,即可开始撰写综述。

二、常用的撰写格式[5]

在拟定了综述的提纲后,可根据其目的与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对初写者而言,建议参考下列撰写方式。

1.“搭架施工法”:“搭架施工法”的基本含义就是提出问题论述之。其主要用于科研论证和解决医、教、研中的难点问题撰写。在写作中,要阐释准备研究的各种问题,并按学科的有机联系进行排列,即搭“房架”;然后将与“房架”相关的问题作为“小综述”的题目,再将经过阅读、分析及整理的文献综合成“小综述”; 最终将“小综述”按学科内在规律汇集成文章。

2.“火车接龙法”:即按年代顺序进行综述,此法是为了阐述某一学科领域或专题的发展方向。论述时,按时间先后提出学者姓名,阐明其观点,并提出撰写者本人的看法。撰写者可按历史阶段由远至近写成“小综述”,用类似“搭架施工法”,以时间顺序为基线将各“小综述”连接成文。

三、综述的基本结构[1,4,5 ]综述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1)题目;(2)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3)摘要(有的期刊要求),关键词和分类号(便于计算机储存和检索);(4)前言(引言、导言、绪言);(5)正文(主体部分或称核心部分);

(6)总结(结语);(7)参考文献目录。

(一)题目

多用名词词组表达,一般不超过25 个字。基本要求是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本综述的中心思想或其主要内容。根据综述“时效性”的特点,建议在文题主要内容后加上“研究现状(近况)”、“研究进展”、“研究现状及进展”、“重新评估”、“再评价”等。

(二)作者

除个别杂志的特殊规定外,一般期刊综述的作者署名同论著类文章的要求。

(三)前言(引言)

即综述的首段,用200 字以内文字将综述的内容简明扼要地陈述,强调撰写的目的性及必要性。在对论述专题的历史与现状概括的基础上,提出综述主要内容的“标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激发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

前言中应包括: 写作目的,有关概念的确切定义,所涉及的内容,时间范围,扼要介绍有关问题的现状与焦点,为撰写正文打下基础。作为初写者,一定要对前言仔细推敲、句句斟酌,切不可草率平淡。

(四)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或称核心部分,也是信息量最大、价值最高的部分。

1.组成:正文包括论证和论据两大部分,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所提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对于层次或观点较多的内容,可根据撰写目的,分别罗列小标题,组成若干个小部分,然后在每个小标题下论述一个观点、一个事件或一个侧面内容。不论以何种形式罗列和论述,都必须阐释论点双方的理论或实验依据,说明观点的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实质。对于纵向或横向比较资料可以采用必要的表格。

2.写作方法:可因文章字数、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及作者的写作技巧而有所不同。常用方法:(1)按选题所属学科的内在科学规律分层阐述,即该学科领域人们的常规思维程序及其之间的必然联系;(2)按目前争论的焦点分别提出问题加以论述;(3)按学科进展分阶段论述(时间顺序);(4)按临床诊疗工作程序分述等。

3.基本要求:不论采用何种写作方法,正文内容应着重论述专题的历史与现状,发展趋势,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争论的焦点,当前研究的新发现和主要问题,存在的薄弱环节,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其引用的资料应确切无误,论据、论证充分有力,说理令人信服。对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要客观如实反映。综述者本人的观点可以表明或已内涵其中,但不应占主要地位。

(五)结语

应将综述内容所得结论扼要陈述,主要包括: 概括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指明该学科领域当前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发展动向,应用价值,实际意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歧所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对已从事该项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经验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今后应注重发展什么等。对结语的基本要求:(1)简明扼要地总结出综述的主要内容,标明主要事实,使重点和要点突出;(2)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某一假设或新的问题,以启示新的科研课题;(3)一般综述是将结语单列一项,但也可放入正文,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省略。文献引用的多寡是衡量该综述质量、水平的一个标志。参考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依据,为读者提供了寻找原始论文的线索,也是对原著作者劳动的尊重。

1.引用文献的基本原则: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1)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最新、最有价值的原著,避免“滚雪球式”的“参照文献”;

(2)尽量选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3)引用一次性文献;(4)选用权威、知名学者发表的文献;(5)引用近5 年(最好是近1~3 年)的文献;(6)不能选用非公开发表的文献,避免引用或少引用教材或专科书的资料(为二次性文献,时效性较差).2.引用格式:目前采用国际通用的“温哥华”格式。对于期刊、析出文献、著作、会议论文集文献、专利文献等的著录格式除个别杂志有特殊要求外,一般均采用上述国际通用格式。

3.排列方式:常见的有两种:(1)按文章引用先后顺序编码排列,并在正文引用文献处的右上角,标示角码在()或[ ]内;(2)按作者姓名的首字母为序排列。一般期刊均采用第一种形式。

4.引用要求:在正文内按引用顺序标出角码,并按国家标准(GB7714287)规范列出,外文文献按原文书写,不必译成中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不限,视需要而定。国内有些期刊限于篇幅对引用文献数量有所限制,可称其为主要参考文献。

四、综述中“综”与“述”的配合所谓“综”,就是根据自己设计的主题要求,选择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将广博零散的一次性文献按科目予以集中,使之更加简练、系统、富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所谓“述”,就是在“综”的基础上按照文章的写作程序,比较专一地、系统地、全面地阐明作者对某一专题的认识和论点。因此“,综”是基础,“述”是表现,二者紧密配合,相辅相成。

每一篇综述都有其特定的专题范围和时间跨度。作者应力求将所选专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技术水平、研究动态等展示给读者,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而作出客观的评价。评述时,要有理有据、恰如其分、全面系统,不带有偏见和个人倾向; 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各方面的论点,深入地加以分析。当然,综述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表达,或已融汇于评述之中。

五、撰写综述时应注意的问题[2,5 ]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1)文题一致,内容切题;(2)综述目的明确,有实际价值(理论和实践);(3)综述中的语言称谓,应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评述;(4)题目选择切忌太宽太杂;大范围题目的综述最好能分写成系列综述,分期刊出;择题宜小而专;(5)亲自阅读原文,全面了解所选资料内容,不能“有闻必录”; 客观正确引用文献,避免断章取义曲解原作,甚至得出不正确的结论;(6)撰写正文时,既要防止将材料简单罗列,又要防止“一边倒”的倾向;需始终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内容应贴切相扣,集中阐述文章的主要观点,体现主题思想;(7)论点、论据并茂,其中论点要科学、得当、明确和集中,论据要充分有力; 论述观点时作者可有一定倾向性,但相反观点也应表述,要客观反映正反两个方面的论点; 并列假设理论时,可依照目前医学界所接受程度为序;(8)结构严谨,语言精炼,逻辑性强;翻译正确,专有名词统一、规范,缩略语首次出现应有中文注释和英文全称;

(9)大小标题顺序适宜,配合严密,叙述时要注意逻辑性,并对文献资料作适当的归纳,以期引起读者注意;(10)文字表达应准确、简明、通顺,避免一味的“直译”或“生搬硬套”;(11)国内杂志一般篇幅限制在4 000~8 000 字;(12)综述完成后应请有关的学科专家审核(著名专家和学者撰文可例外);(13)初稿写成后,要对每个观点、数据多次核对修改,并在纵观全文基础之上做必要的增删、修补,最后再进行文字润色和成文。

综上所述,撰写综述前必须全面了解综述的基本内容和书写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经过反复锻炼,必能撰写出高质量的医学文献综述。

上一篇:电影美术作品及赏析下一篇:四川省基本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