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2025-03-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推荐11篇)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篇1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

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端午节系长命锁的来历 篇2

长命锁来源于古时的长命索。长命索,古称“长命缕”,又称“五色缕”,原是一种五色丝绳,由汉代朱索演变而来,为过端午节时的门户饰物。《后汉书·礼仪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后用于缠臂,以示辟邪。民间早有端午节扫五毒(蟾蜍、蜈蚣、蜥蜴、蝎子、蛇)的习俗,人们多于五月初五举行各种辟恶除秽禳凶的仪式活动,期盼不受五毒侵害,不使病魔缠身,向往长命百岁。系“五色缕”显然也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期盼健康長寿。因此,五色缕被称为“长命缕”。

其实,端午节系长命缕的习俗,在东汉时就有。应劭《风俗演义·佚文》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曰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以五丝系臂,名曰辟兵(避病),令人不病瘟。”可见,系长命缕主要是为了避病,当是一种辟邪之物。它最初用五彩丝线制成,在端午节系于手臂;后来,其造型又变成“珠儿”结。《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端午节,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彩线结,或用珠儿结。”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晋·周处《风土记》曰:“荆楚人端午日以五彩系臂,辟兵鬼气,一名长命缕,今百索也。”人们根据其形,称之为“百索”,由于祈祷长寿之用,民间称之为“长命索”。

从上述记载我们得知,在南北朝以前,端午节系长命缕的风俗可能仅流行于今江汉地区。但是,由于这一习惯比较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心理,各地百姓竞相效仿,沿袭这一风俗。到了唐代,端午节系长命缕的风俗已在全国各地盛行,唐·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诗记载:“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宋代的宫廷有将长命缕赐百官的习惯,《宋史·礼志》就有“以一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的记载。到了明代,据田艺衡《留青日札》记载,“长命缕”可能仅指婴儿周岁时系在头发上的五色丝绳,而“长命索”已作为专门的儿童颈饰,挂于颈间。而且,“长命索”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节佩戴,已成为孩童的常佩颈饰。

端午节的来历 篇3

大家是不是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我就告诉大家吧!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就是这样的。

我过端午节那天,南方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比赛。。。。。。北方则会去踏青。

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篇4

为什么叫做端午节(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为什么叫做端午节(二)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赛龙舟资料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 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阅读更多>>

端午节民风民俗资料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DD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阅读更多>>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是几月几号端午节传说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习......阅读更多>>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5

据《荆楚纪年》记载,由于仲夏登山,太阳正对着,而五月正是仲夏,其初一正午是天气好的日子,故称“端阳节”。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端阳节、崇武节、崇武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昌节、普节、端午、玉兰节、屈原节、玉兰节、午日、女儿节、迪拉节、诗人节、龙节、午日、元宵节、五月端午是中国汉族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今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更多了。端午节在中国人中间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死于汨罗江。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6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网上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我最喜欢第一种。

在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是屈原,他在放流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在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那时,屈原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到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去后,渔夫们都划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身体,一个渔夫把一些饭团、馍、鸡蛋等东西扔到江里。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一些黄酒倒进江里。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篇7

吃粽子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够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具有清热除烦、健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这里小编分享了“端午节怎么包粽子”,体验亲手包的乐趣。

插艾悬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也叫艾蒿)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慢慢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的。那么端午节插艾悬蒲的习俗具体是怎么由来的,请看“端午习俗之悬艾叶菖蒲”。

涂雄黄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另外,还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这个雄黄酒又有哪些渊源,请看“端午话雄黄酒”。

佩戴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取2克,另外再加丁香1克。将这几味中药研成细末,放入布袋中,缝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效,请看“端午习俗之佩香囊”,更进一步了解关于端午节这一习俗。

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具有滋补肝肾、壮筋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女性腰脊痛等症。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生活在气候潮湿地区的人,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除了五加酒,还有哪些特别的饮食习俗呢,请看“端午节食俗:端午吃什么”。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端午时节赛龙舟,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脾胃代谢、通调全身气血,那么大家知道赛龙舟是怎么由来的吗,请看“端午赛龙舟的由来”,告诉你答案。

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1、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2、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3、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4、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5、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6、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7、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8、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赛龙舟,挂香囊,挂艾叶、菖蒲等,在端午节这天要记得吃粽子、去看龙舟哦。

端午节来历及传说

一说端午起源于春秋时,为纪念晋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晋文公)曾落难逃亡,介子推跟随。没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复国后,赏赐随从,介子推独无所得,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重耳请他出山,他终不肯出。于是重耳烧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烧死。于是重耳为纪念他,规定晋国以五月五日为寒食(不用火)之节。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则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吴人纪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吴王夫差杀害,抛尸于江,灵魂不死,化为钱塘江江涛之神。故吴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为纪念节日。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小学作文:端午节的来历 篇8

肥肥把皮球放在地上,来了一脚高射。听到“啪”的一声,皮球像离弦的箭,飞了出去,又听到一声“咔”的一声,皮球被旁边的树夹住了。忽然来了一阵风,肥肥想,这下足球应该能下来了吧。可是,风都过了,足球还是没有掉下来。肥肥想跳上去把球取下来,因为地心引力和肥肥本身的体重,肥肥只跳了20厘米左右,可是皮球在高高的树枝上,所以没取到。肥肥又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树拿来摇,用振动,让皮球自动掉下来。于是,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手都摇酸了,球还是没有取下来。肥肥绞尽脑汁,还是没有能把皮球取下来的好主意。

正当肥肥正想放弃取皮球。突然,从不远处走过来一只小象,名字叫壮壮。肥肥,又有好主意了,他飞快地跑到壮壮旁边,说:“壮壮,壮壮,你能不能帮我把那棵树上的皮球取下来。”说着,用手指着夹着皮球的那棵树。壮壮看着肥肥指的那棵树,胸有成竹说:“没问题,就包在我身上吧!”

壮壮跑到树下把鼻子抬高,抬到能碰到皮球的地方,向外一甩,皮球就掉了下来。

肥肥看见皮球掉了下来,对壮壮说:“壮壮,要是没有你的长鼻子,这球可能就去不下来了!”壮壮笑了笑,走到旁边说:“我们一起玩吧!”“好!”肥肥也走到旁边。

端午节的来历高三作文 篇9

我犹豫着说:“我好像在书上看过,是为了纪念一位诗人。”爸爸摸着我的头说:“是呀,那位诗人叫屈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

爸爸接着严肃地说:“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为国家尽心尽力,可是后来却受到坏人的迫害,被放逐到江南。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后,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了,对前途感到绝望,他选择了为国捐躯,就在同年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杀了。”爸爸接着又说:“两千多年来,每到五月初五,人们就把粽子投入江中,据说是拿粽子去喂鱼,以免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这也是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我满怀深情地说:“原来,我们端午节吃粽子,为的就是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屈原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啊!”爸爸高兴地点了点头。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一样的。

端午节时,许多人都要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但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为什么要在端午节举行?它们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原来,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由于对社会的不公,所以自沉于汨罗江,人们争先恐后地划船打捞屈原,可是并没有捞到。人们很惋惜屈原。

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篇10

(一)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粽子起源的故事――“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二)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所提竞渡起源之一说――”屈原投汨罗日“为竞渡三个来源之一。因此,每到端午这天,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传说这与纪念屈原有关。相传战国时,楚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革职放逐。秦国趁机出兵,使楚国失地千里,郢都也被秦将白起所破。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而自己又救国无门,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便于公元前278 年抱巨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当地百姓知道后,马上设法捞救,一直追到了洞庭湖,都没找到屈原的尸体。这时恰逢天下雨,湖上的渔舟遇雨,一齐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他们听说是打捞贤臣屈原时,又再度冒雨,争相划进了茫茫的洞庭湖中。以后,人们就荡舟江河之上,以寄哀思,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又传屈原殉难后,楚国百姓为纪念他,每到五月初五日,便往江里扔粽子,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再吃屈大夫的尸身,此说相沿至今。相传屈原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日,因而人们大多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文秀有《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它反映了端午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有关。

二、龙节说。闻一多先生不同意上述说法,而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自他作出论证后,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在《端午考》一文中,他列出了有关典籍一百零一条记载;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他从节日的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有关,进而推论端午是龙的节日。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一)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二)关于竞渡的来源,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就其中两种看,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赵策》,吴越百姓又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

的习俗,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三、恶日说。张心勤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载《齐鲁学刊》1982年第1期)中指出: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附会而成,端午应起源于恶日。(一)《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的内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为“恶日”。战国时齐国显贵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东晋大将王镇恶、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二)民间流传,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尸,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实皆不然。艾草、菖蒲都是草药,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为灾有关,都因五月初五日这个“恶月”、“恶日”而来。粽子只是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三)六朝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带纪念介之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胥和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的影响,端午节的纪念内容才为屈原所独有。

四、夏至说。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5 期)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则主张“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理由:(一)从端午的两个主要风俗看,在权威的岁时专着《荆楚岁时记》中,五月初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

写在夏至节中――“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关于竞渡,隋朝杜台卿曾在岁时专着《玉烛宝典》中提出竞渡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不一定是打捞投江的屈原。再者,杜还毫不犹豫地把竞渡放到了夏至这天去分析。(二)端午风俗的另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等,均和屈原无关。若再查阅别的史籍,不仅在夏至的风俗中可找到后来五月初五日风俗的端倪,而且还能找到记录夏至是五月初五风俗起源的内容。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的见解更明确:汉代五月初五日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三)着名的岁时风物的着作《岁华纪丽》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因此,从端午节又名天中节来看,端午的最早起源的确就是夏至。

其他有关端午节的种种传说,虽有事实的影子,但往往把人们的愿望和感情加在客观事物之上。尽管端午的来历说法不一,但由于人们常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情感,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还是把端午看成是因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如今每当端午节到来,人们悼念屈原,“羡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离骚章句》)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更加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热情。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 篇11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至今已经XX多年了。关于端午节的儿歌有:“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最令人难忘的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臣,最后被一些小人赶出了朝廷,而写下了《天问》等诗,秦国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着国家遇难,写下了《怀沙》之后,跳入了汨罗江。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伤心,就划船到汨罗江,人们在江里来回打捞,还把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饱,有一位大医生用一些雄黄酒洒入江中,把鱼虾药晕。这是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上一篇: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意见下一篇:汽车4s店安全生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