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网络散文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的网络散文(通用8篇)

生活的网络散文 篇1

刚认识我们录音师月月的时候是一个暑假,那天我上微博后发现几乎每一条微博都有一个加着大V的人跟我点赞。我看她的微博标记着“高级录音师”,虽然也不认识,不过那段时间电影面临开机,而录音师岗位还在空闲,天赐良机,就赶紧搭了个讪。后来才发现她是我的学生,上课听我口若悬河觉得特别有意思,就过来狂给我点赞。没想到的是,我们后来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第一天开机的时候,因为监制时间没有把握好,我们拍到了凌晨4点半。在我们剧组的大多都是多次合作的兄弟姐妹,知道这次拍摄出了问题,也没什么抱怨,该贫还是贫,该用心的也没人马虎,对于他们我一点也都不担心。这些年,有了这些兄弟姐妹,我才能有今天。来北京这么久,根本不觉得自己赚了多少钱,多少人认识了我很牛。唯一觉得是财富的,是这些能在我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力挺我的人,觉得幸福的,也是一群人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并且一起努力。那天,我唯一担心的只有刚加入我们的月月。她第一次进剧组,就要拍到四点多,明天说不定还要早起。在休息过程中,我找到了她,她拿着小蜜蜂,抱在怀里,跟摄像讨论下一个镜头。我走过去说,第一天就这么大强度,你受得了吗?

月月说,还行。

就是那两个字“还行”,我决定这个朋友我要交。

收工那天,我开车送月月回家。没想到的是,她租的房子竟然这么偏僻:一个小单间,设施一般,很便宜。很难想象一个小女孩一个人能住在这样一个地方。我送她回去后,说,保重,有什么事情记得跟龙哥讲。

那天晚上月月发了一条微博:在北京这个很冷的地方,能有龙哥这个团队的陪着,很温暖。

其实在北京,有很多这样的北漂,他们把梦想当做安全感,把希望当做灵魂的寄宿。他们可能没有车没有房,但是这些人看着远方。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后来我才知道,月月家是石油系统的,父母能够在她的家乡给她一份安稳的工资和稳定的生活。只要回家,就能很快结婚生孩子过上日子,不用愁在北京所有正在愁的东西。可是月月就是不愿意回去,自己考了高级录音师的证书和高级混音师的证书。然后自己找了份工作,在北京坚韧的活着。

她的母亲很生气,也不解自己的女儿怎么这么倔。而她为了让妈妈放心,就告诉妈妈自己一切都好,很幸福。母亲要跟她打钱,她也说钱够,妈妈您放心。然后挂上电话就默默地掉眼泪。

在北京的女孩子,很多人都是这样,深夜不痛哭,怎么谈人生。

一次月月高烧,几天不退,她开始担心了,她走进药店,以为开点药就好。药店医生一看惊呆了,说,你这情况再不去医院挂点滴命都没了。

而月月却问,打针贵吗?

月月走进医院,才发现,不仅京城米贵,药更贵。最难受的是她发现没人可以借她钱,没人陪她挂号,正在她绝望的时候,母亲给她打电话。妈妈说,你怎么感冒了。

月月说,只有点鼻塞,没事儿。

妈妈说,你一个人那边儿注意身体,你钱够吗,我给你打点。

月月擦了一把鼻涕,说,够。

她找到了她的老板,问他能不能先把这个月工资发了,然后到处打电话借钱……终于她坐在医院开始打吊瓶。一打就是四天。

那天晚上,我听到月月讲这个故事,摇摇头开了一句玩笑,说,你慢慢变成了那个你想要嫁的人。可是开玩笑后,认真的说,你为什么不找我。

月月说,知道你忙。

那天透着夜色,我送她回家,我再次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跟爸妈说这个事情呢?

她说,说了又让我回去,还不如不说,扛扛就过去了。年轻就是要拼一下啊,干嘛要回去,回家看报纸啊?

我语塞。

北京是一个神奇的城市,这里有着最脏的空气最拥挤的交通和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里,女人三十岁不结婚没什么,因为她们还在忙于社交;男人四十岁还没有车没有房很正常,因为这里有着摇号和高房价。这里,一个人为了北京户口能够放弃梦想在一家只能喝茶看报纸的地方浪费三年青春觉得很值得;这里,一个人为了买一套房子十年如一日干着一份工作不敢深造不敢变动觉得很正常;这里,一个人为了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可以跟谈了七年恋爱青梅竹马的另一半分手然后找一个大叔过着不“性”福的生活觉得很淡定。这里这么乱七八糟,可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还要留下来?

因为这里有着希望,你能张开翅膀去把这个在家无法实现的.梦想变成真的。

因为这里有着朋友,在这里你可以和他们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往前走。

因为这里有着挑战,我们这么年轻,为什么要被父母规划着生活,即使头破血流后再回去,至少可以说,我们努力过。

其实,月月这个故事是在北京每一个外地的孩子的故事。他们本来可以回家过着那种开着车打卡上班然后回家跟老公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可是,他们倔强,他们不愿意生活就是这样,他们不甘心这么年轻过着这么踏实的生活,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自己都会觉得佩服自己的日子。

几年前,我从军校退学,新东方没有给我排课,没有收入。父亲给我一张卡,上面每个月可以刷3500,可是对于好面子的我,怎么好意思刷。我在北京租了一个单间,那个单间是浴室改装的,只要晚上有人洗澡,就会有很大的水流声,吵得我睡不着。那段时间,我等所有人都睡着了我再睡,在那个房间里面投简历。记得有一年,爸爸来北京看我,看我住的地方开始掉眼泪。我跟爸爸说,我很好啊爸爸。爸爸说,要不你赶紧回来吧。

我说,等实在混不下去再回去吧。

那段时间,我喜欢一个人看夜场电影,一个人坐在马路边上喝酒,一个人吃饭。但我从未觉得自己孤单,因为,那段时间,我还在读书,还在锻炼身体,还在努力工作。因为内心深处坚信,日子不会一直这么差。

一次我一个人走在世贸天阶,大屏幕上写着各种暖人的话:我们会一辈子在一起吗?你在哪,我想你!现在的生活不好,但是我相信未来……那些话忽然间走进了我内心,灯光映射出我的影子,一个背着包默默看着天的人。我已经不记得耳机里面塞的是谁的歌,只是记得脸上都是眼泪,哗啦啦的掉下。这时,父亲打电话给我,我接了电话,说,我很好爸爸。

后来,我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当老师有了点收入,隐隐约约记得,第一次去高档餐厅;第一次能开车在街上;第一次有一个像家的地方住;第一次一帮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每次开车去世贸天阶都会嘴角上扬,像是在对那段苦逼的过去微笑,就像记得那天在世贸天阶下给自己许下的诺言:无论生活多难,都留下来。

其实,无论你在哪里发展都会有着各种麻烦和心烦。不仅是北京,不管你是否在父母身边。不管你是谁。

但是,那些倔强的人,总是会告诉自己。无论生活多难,我都不逃避。就算输了,至少我努力过。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在天桥聊天,我问他:你看我们在北京,忙忙碌碌的,有时候活的还特别不像人,图什么啊?

朋友给了我一个特别好的答案,他说,因为为了以后过得更好。

车水马龙,繁华都市,霓虹灯光,宁静的心。这一生这一世,为自己抬起头,至少要骄傲的盛开过。

生活的网络散文 篇2

一.创作主体的泛化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角度来看, 网络对散文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创作主体的泛化现象。网络这种现代交互方式的最大功能就是提高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它使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成为可能。因特网给人们带来的自由性无疑是文学创作主体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网络无国界, 也没有什么版权限制, 它就像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广场一样, 谁都可以站在上面痛快淋漓地慷慨陈词一番。因此大批无名之辈争先恐后地在这块“资源共享”的自由宝地上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于是大量的网络散文作者开始涌现, 似乎一夜之间网络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幻想成为现实。这种泛化现象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 传统作家独尊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社会分工而导致的艺术家独特的社会地位正为网络时代新的社会分工条件所逐步改变。随着创作主体平民化趋势的增强, 艺术家开始走下神坛, 曾经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那层神秘的光环逐渐褪落, “作家的贵族化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

其次, 传统艺术家所尊崇的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天才、灵感等观念在网络作者心中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网络作者似乎更在意主观心灵的体验和直觉。他们甚至对传统艺术家所津津乐道的高超的艺术传达技巧不屑一顾, 热衷于将他们内心体验与直觉意象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有效地传达出来。

再次, 创作的自由也带来了创作个性的泛滥。而这种泛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平面化、肤浅化, 使文学作品的内容显得缺乏广度和深度。最后, 创作主体的泛化走向极端, 直接导致“作者隐匿”, 也就是走向无创作主体现象。这一点在大量的网上佚名、怪名, 甚至无名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创作模式的即时交互化

因特网作为网络时代人们信息交流的一种媒介和手段,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即时交互性。所谓即时交互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活动呈现为一种双向的、共时的交流活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与人的交流从本质上讲仍然是单向的、顺时的而非双向的、共时的。人与传统传媒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人在这些传媒面前作为接受者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人有主观能动性, 但是人与传统传媒之间的时空距离, 或者说交流的时空距离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因特网则不然, 它不仅可以传送声音信息, 而且还可以即时传送文字信息、静态和动态图象信息, 并能够做到混合传送。由于因特网使图文并茂的信息在传递者与接受者之间实现了双向、共时的交流, 从而打破时空界限, 拉近了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 加快了信息沟通的节奏, 充分发挥了信息发送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扩大和加深了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实际上因特网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它的即时交互性。

这种即时交互性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模式。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是:作家有感而发, 构思形成艺术意象, 再通过艺术传达手段将之物态化表现出来。这种创作模式决定了作家在创作中始终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们常常闻听某某作家远离尘嚣, 热衷于寻找一片净土潜心创作。尽管他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他也愿意了解读者的反馈意见, 但是他一旦进入创作流程, 总是要追求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独自在那里“闭门造车”、“关门弄斧”。如今这种传统的创作模式已被网络的即时交互性所打破。网络的即时交互性使网上作家的创作与在线读者的阅读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的交流, 他们与网上读者的距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了许多。许多网上作者乐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网上, 期待着与读者的探讨与对话。甚至许多作品就是作者与读者即时对话形式的原封不动的展示。许多网上作者认为这种即时对话式的写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创作乐趣, 他们更愿意与读者玩“捉迷藏”的游戏。比如, 他们经常设置悬念或设计一个圈套诱使读者钻进去, 然后再站出来戏弄一番。有的时候, 他们还扮作读者, 调侃自己的作品, 诱导其他读者的阅读。总之, 网络散文创作在他们手中, 游戏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三.文学作品存在形态的虚拟化

网络世界又被称为虚拟时空, 它是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实的模拟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网络的虚拟性对散文作品存在的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 从文学作品的物质层面来看, 网络散文作品的物质载体已从传统文学作品印刷文本形式转化为二进制电子信息形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特。比特 (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位) 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开机即有、关机即无, 存在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时空中。所以从物质层面这一角度来看, 网络散文作品的确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不过网络散文作品的这种特殊的物质载体形式使其更易于被下载、复制和传播, 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从而使其受众面更为宽泛, 同时也有利于传统书面文学作品的推广与传播, 这是网络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是它的一个最大优点。今天, 网络和电子信息取代印刷术与纸张必将给小说等文学样式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

其次, 从文学作品的意象层面来看, 网络的虚拟现实功能正在抹平散文作品的意象世界, 它使散文作品的形态日益朝着多媒体化的方向“进军”。一些网络散文借助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电脑虚拟技术, 在文章后面加一部简短的动画短片或者是一首歌曲以与文章相配。因此, 网络的虚拟性给散文作品的存在形态带来了极大的变异。

四.接受主体阅读模式的官能化

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模式是“看和思维”, 或者说是“静观与沉思”。读者总是首先要对语言文字进行解码, 然后通过再造性想象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活动完成对作品审美意象的复现、重建和创造, 并在对这种审美意象的反复“咀嚼”中实现与作品审美意境的完全融合。网络散文的阅读方式与传统印刷文学文本阅读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体现为对显示屏幕的“盯看”, 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肢体活动———敲击键盘和拖拉鼠标。”而且由于创作主体的泛化所导致的网络散文作品内容平面化、简单化的趋向, 使读者的在线阅读变得轻松了许多;而多媒体文学文本形式则使传统阅读方式中的再造性想象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活动消失殆尽。正如有人指出:“在传统小说里, 由于语言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张力, 读者必须在文字和句段的背后去捕获和体味深层意义;到网络小说中这种思维和索解的紧张与焦虑消失了, 意义和形象完全重叠了, 或者干脆说, 意义就是当下的感受, 就是光色声像的全面刺激, 玩的就是心跳。”显然随着传统文学阅读模式中的“情境的想象性和意义的后延性”的减弱, 网络散文阅读模式正在逐步趋向直观化、官能化。其实, 上网阅读文学作品和在公园里独自捧着一本小说看可能完全是两种感觉, 两种心理状态, 前者会给予我们诸多新的体验, 但是也会使我们失去许多旧的但是很好的感觉, 比如将来的读者也许永远不会体会到19世纪淑女闺秀阅读浪漫小说的情景, 尽管他们也在阅读同一本小说。从以上网络文学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 网络文学的确对传统文学具有一种解构的张力, 但这是否意味着网络文学能够最终取代传统文学呢?我们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矛盾对立物, 并非存在一个谁取代谁的问题。事实上, 二者各自具备着不同的价值基础, 满足着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作为人类精神的永恒瑰宝, 传统文学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关怀将亘古长存于不同时代人们的心中。

我们的生活(散文) 篇3

一线线彩车开过来开过去,一队一队的腰鼓队、乐器队、舞蹈队敲敲打打、蹦蹦跳跳、飞红挂绿地从街口晃过。这时,街上的人成排成堆。唯独你定坐在街口,静守着那担菜担子。你关心的是你的菜。你说:“如何是好?我的菜。”你看看头顶着的天上那团火,忙急急地低下头不停地翻看面前的菜,时不时地浇一点点水,蔫了黄了焦了的尾叶子要脱下来,你怕晒了你的“孩子”,你怕你的“孩子”中暑了,你也绝不允许你的“孩子”(你总是把菜当孩子看)衣冠不整、精神萎靡。

你好像什么事都不关心,只关心寒暑节气落雨天晴,说穿了也就只关心你的菜。你说:“菜若是烂在地里,不就是一把草了,如何是好?”你实在没有帮手。后来,我从旁人口中得知,你的丈夫好一点点“亮色”,你受不了。儿子呢?你的大儿子还算做生意务正业,可一个劲儿盯着蔬菜队土地征收时分给你的几个钱,说,娘,我进货要本钱;娘,我要和人入股了;娘,我要起新屋了;娘,我要添置家什了……反正两个字:要钱。你哪能不给, 2万多块土地钱全给了大儿子,10多年了并不见还。你本想开口,大儿子大儿媳却叫苦不迭:看看,两个收账的,读的读大学,读的读高中,钱花水一样……你哪能开得了口,照样不声不响去卖你的菜。

不卖菜不行。你还要养一个孙女。这个孙女是二儿子的女,一岁多开始就是你带着,二儿子看都不看一眼。你并不怪你的二儿子,二儿子落下了脑膜炎后遗症。你也不怪你的二媳妇,二媳妇离家出走是受不了二儿子的病。于是,孙女一带就是12年,萝卜青菜、汤汤水水也就过来了。孙女13岁那年二儿媳回来了,喜从天降。不久,还和二儿子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好景不长,用完了蔬菜队土地征收时分给二儿子的几个钱后,一拍屁股走了人。可气的是,留下了一个小的(小孙女),带走了一个大的(大孙女)。你气得两天咽不下饭,一个劲儿问自己:“如何是好?如何是好?!……”你还是不声不响照样去卖你的菜。

卖着菜的时候,你静静地看着面前的菜担,那一担摆得整整齐齐拍满拍满鲜嫩嫩水淋淋的菜。你轻柔柔地抚摸着一棵棵菜一片片叶,你再也不去想再也不去管那些烦心事了。譬如,三儿这会儿肯定又在哪打牌赌博了,输了钱蔫头耷脑的不像个人样。先前三儿绝不是这样的。开“小手托(手扶拖拉机)”开得好好的,杀猪打屠也干得蛮顺手的,后来受了三儿媳的唆使,嫌累嫌脏,甩手不干了。终日无事,他和老婆四处去打牌赌博。本来不多的积蓄,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两年的时间“塘干水尽”。三儿经这一劫,有所醒悟。哪料,老婆没受得住几日的穷酸,在牌桌上径直跟一个手气好的人好了。三儿从此一蹶不振。你恨三儿的不争气,你看着蔫了的三儿,你不禁一次次地在心底问自己:如何是好?当着面,你并不大声训斥他,只是平和地说:“你还是跟我卖菜去,卖菜靠得住些!”你还有一半话埋在肚子里头:卖菜卖几个钱,再帮三儿寻个靠得住的婆娘。但至今,三儿不肯卖菜,你苦口婆心,他就一句话:饿死也不卖菜!三儿至今也没饿死,饿了的时候回你那里要吃要喝还要点小钱。你没有办法,说:“谁叫我是他的娘?”三儿的崽你更得管,你说:“一个‘豆秧子,没娘没爹(你说有个这样的爹跟没爹的没有什么两样)的,我不疼他谁疼?”不过,夜里的时候,你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遍遍地无声地问自己: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唉,你都64岁了,从你18岁那年嫁到才蔬巷里,就一直只关心菜,种菜卖菜,把菜当做宝玉一般(写到这里,我记起有一天帮你办身份证看到你的姓名叫唐宝玉,我不禁若有所思)。而你,有谁去关心你?好在你整个心思都扑在了菜上。你看着长势很好的菜,你像捡了宝玉一样,脸上虽然不笑,心里头喝了蜜糖一样。我不知道你和你的菜要伴到几时,是老?是死?

我天天经过你的菜担旁,有几次想开口喊你一句,你见了我就把头低下去,侍弄着你那些宝玉般的菜。你卖你的菜,买菜的挑好了菜交了钱就走,没有谁注意你。反正买菜的、卖菜的都只注意着菜,也是,有哪一天能少得了菜?!有一天,我看见穿着土灰的你左手戴着一个玉手镯。我很是惊讶,怔怔地看着。这回你竟没有把头低下去,而是迎着我的目光,还会心地一笑,自己也看了一下手上的玉手镯,然后双手不停地侍弄着你面前菜担里鲜绿绿的菜。你那玉手镯,我看得出是一种次等玉石,色如菜绿,却在你手上极为夺目。

我思量着你的菜玉手镯。回到书桌前,我在雪白的纸上写下了两个字:菜玉。立刻,我为我写下的这两个字自鸣得意。哟,菜玉。菜呢,玉呢!想想看:有哪一个人一天能离得开菜呢?又有哪一个人不想望着玉呢?生活和人生中的菜玉是不可分的。唯有菜,平平常常,实实在在;唯有玉,更显珍贵和美好。而你,最妙,天天把菜拥在胸前,把玉戴在手上。在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慢慢慢慢地,我看见白纸上的两个字如一棵棵菜蔬正在疯快地抽芽拔节长叶,然后郁郁葱葱的菜绿了我眼前的一片天地。

但是,但是,有一天,你没有菜卖,或者你卖不动菜的那一天,如何是好?!

总有一天

我应该算一个单位上的人。我应该算一个有头有脸的人(顶着一个作家的虚衔自以为是)。没有人管我这些,认为我住在才蔬巷里就是才蔬巷里的人。起先我还总是讲:我是某单位的我做着某某神圣的工作,只是现在还住在这巷子里……有点虎落平阳的味道。慢慢慢慢地,再也懒得去说。有人问,就干脆讲:才蔬巷。无贝之财的才,呷、呷蔬菜的那个蔬。说完,无由地笑。朋友怔怔地看着我。许久,问我一句:你就不打算搬出来?说真的,我倒是考虑过,只是这些年来一直和有贝之“财”攀不上亲戚。不过,看着朋友的好意,说,等等,等等,总有一天……

总有一天!想想:总有一天,我要拥有一张宽两米长四米的大书桌。总有一天,我要把书房三面墙从天花板到地面都做了书墙,书柜门全是自动的透明玻璃门。总有一天,我要把靠窗的一面墙面对大河。我要把爱看的、想看的、要看的书都码在桌子上,我要同时摆上四叠稿子(或者四台电脑),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一起来弄,我坐在旋转自如升降有序的高背真皮椅里,让书们笔们稿子们电脑们训练有素听我调遣。我镇定自若,成竹在胸。总有一天,我一字千金,洛阳纸贵。到那时,首先是要搬出才蔬巷。不搬出才蔬巷不行,有那么多的记者要来采访,有那么多的领导要来关心,有那么多的崇拜者要来拜访……别说挤进我这38平米的斗室,就是才蔬巷的鸡肠子路也进不来。

搬了地方,首先是要好好地睡上一大觉,最好是睡上三天三夜,最好是横竖在三米宽的大床上,最好是拥有一屋的粉红灯光。想想,我写了一辈子,那个疲那个累那个寂寞那个心碎,有谁知道?起来后,最好有八个高大威武的保安在大院门口笔直地站着,把那些邀请我讲学的、题词的、签名的、约稿的……统统的挡在院外,提小鸡般提到河边,让他们有耐心的等到大河断流,等到太阳从西边升起。我呢?早领着妻儿老少跑动物园、逛商场、去公园了。最急的是儿子,儿子早提出过无数次要来了,什么虎啊熊啊象啊,还有海马……他都在梦中见过无数次了,就先让他美梦成真吧!儿子猴子般地在动物园里跳来跳去,仿佛孙悟空到了花果山。我看着猴子般瘦小的儿子,心田中央立时流过一股酸楚的水流,我感到亏欠了儿子太多,而儿子的要求就是来动物园玩上一天。儿子在那边大喊,我装做没听见,把头移向一边,眼睛里似有风沙吹过,用手一抹。老婆看见,问,是不是累了?累了就回吧!我斩钉截铁地说,不,不!全凭琨儿,玩到他不想玩为止。老婆这回没和我顶,我看到夕阳照到老婆的脸上,老婆向来嫩白的脸上有了时光的的印记。我要赶紧告诉老婆,商场是一定要逛的,我在她后面当助手,提东拿西的。挑,大胆地挑!别光顾了挑柴、米、油、盐、酱、醋、茶,美容化妆品尽管挑,金银手饰看上了也挑上。再不要像以往眼睛看着柜台里,嘴上直说:有么子用?骗人,都是骗人的东西!看看,我的脸不擦香不化妆,还不照样好得很!现在不同了,瞧瞧,我的腰包鼓得很,挑就是了!多了也不打紧,一车子装回去,反正有的是地方放,用不完就送人。父母哪能用我们用剩的东西,再说,父母早已不稀罕那些东西了。父母嘛,最稀罕的是去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遛上一圈,当然最好是飞飞飞机、坐坐轮船,到那时,这都不在话下。我还想,一定要二老开开“洋荤”,几个小时去日本鬼子那里雄气一回。

嘿嘿!……

我正在想入非非又非非的时候,老婆把门摔得山响,喋喋不休无头无脑地咒骂:这还让人怎么过(生活),一个月200多块(钱)电费还要搭上20多度(电)空数,米呢气(液化气)呢,还有水费还有卫生费还有牛奶(给儿子订的)钱还有补课钱(儿子放学后补课)……我这回没有捶桌子骂老婆,走到客厅兼餐厅,笑眯眯地看着老婆说:总有一天……我把后面的那句“我们一定会过上好生活的!”用笑眯眯的眼睛说给了老婆。老婆一脸的狐疑,然后,抛过来一句:我懒得跟你讲,我认了,倒了八辈子的霉,嫁了你,一脑子的浆糊!我再次认真地说,等等,等等,总有一天,我们会搬出才蔬巷的!老婆正眼看都不看我一下,把清水里的萝卜洗得白一些,再白一些。我这回竟是蹲下来跟老婆讲,你要对我有信心,总有一天,我们会过上好生活的!我还嫌自己的话没说得直白,又打比方讲:你不看看,过去我们读书时,不是读到“村村有公路,家家有电灯,屋里通电话”,不也变成了现实?

老婆把萝卜砌得四四方方水豆腐砣子般大小,满满地摊了一砧板。她回过头来白了我一眼:等到那时,才蔬巷里的人早搬走了。我说,这是肯定的!满屋子里的香气四溢。我知道老婆又在屠桌上买回来几根骨头,这回正在炖着萝卜。老婆总是讲,骨头炖萝卜营养最好,琨儿长身体,我要动脑子,都少不了。我美美地吸着清甜的香气,我又一次想入非非又非非:哼,总有一天……

到时,给我的黄脸婆买几打“太太口服液”,还不是小菜一碟!

没事打打牌

有人说他变化太大,这是事实,10年前的他,墩墩实实、红绿花色,立起来倒下去都像一截枕木一样,掷地有声。也就是这10年间,一碗饭的功夫,他就成了半截枯干的树枝,轻飘飘的悄无声息。有人说他变化不大,没事了,还不照样坐在巷弄里,冬日的太阳底下,夏日的阴凉中,总见他全神贯注地打着牌,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10年前,他35岁,应该是他人生中最火红的时候。他说,他那时一天能做3500个煤球饼,咣当,一个,咣当,又一个……咣当咣当声中,一条巷子都被他印完了“饼子”。他一抬头,头顶上空悬着一个红红的“饼子”。他看看一地的“饼子”,再看看天上的那个“饼子”,他嘀咕着:这日子,不就是几个饼子么?

说实在的,那时的他只要没完没了印“饼子”,他的饼子就不得了。算算看,一个煤球饼一分钱,10个煤球饼一角钱,100个一块,1000个10块钱,3500个就是35块钱呢,这在才蔬巷里已是一个大数目了!而且,又不要本钱,一身的力气难道还留着去跺板(棺材);黄土到处可以去挖,拖扳车载回来就行。

他就不。做一天煤球饼,起码要歇上三五天。他说一人呷饱全家不饿,他不饿的时候,歇是歇不住的,就约人打(字)牌。才蔬巷如果说还有点生气,那就是天天还看见几个人在玩牌叶子(字牌瘦长条像叶子),有三个四个的,围一圈,背后还有两三个看牌的;甚至还有两个人的,也无一个人在看,但不打紧,战火正酣,那叫挖对。才蔬巷里打牌的人,别看都是些小市民,却总要耍点小钱,耍时,先有个讲究。家家都有正宗的牌叶子,是那种祁阳牌的,摸得油光水滑,透亮透亮的。更有味的是,家家都有一套牌码子,36个扣子般大小的钢片片,锃亮锃亮的。若三个人玩,每人面前码12个,四个人,码9个,两个人挖对,就码18个。先说清楚了,一个钢扣子饼就是两毛钱。每个人捏紧手中的牌叶子,每个人看着面前码的钢扣子饼,太阳落下去月亮升上来,你的钢扣子饼矮落下去他的就码高了,日子就是这般轮回,绵绵悠长。

才蔬巷是县城里头最老的街巷子了。就连住在巷子里头的人都大多是老的了,隔不久,就有人老(死)去了。老人是大事,但是打牌的人仍旧打他的牌,只看面前码着的钢扣子饼。就是做丧事时,都要抽出空来打牌。我很是怀疑他们那句口头禅:没事打打牌。难道老人的事还不算大事?不明明写着“当大事”么?!

他给我家做过煤球饼,又是邻里。那天我家煤球饼烧完了,我急急地去找他,他在街尾打牌。他说莫急莫急,先借几个烧烧,我在打牌呢!我就再一次说,我家没煤球饼烧了!他显然是不高兴了,说:没看见我在打牌吗?就再不搭理我。我说,急死人了,你还打牌?我给你涨价总行了吧!他竟淡淡地回,又不是老(死)了人?就是老了人,也用不得大呼小叫。每个人都要老的,老就老吧!他手里捏着两个钢扣饼,回过头来说,譬如,这钢扣饼,该去就去。我见着他轻松地输了两个钢扣饼。我说,人啊,一辈子的事!我还想再说,你人一个卵一条,这会儿趁年轻不挣挣,你这会儿不做(煤球饼),你想做的时候只恐怕没有人请你做,就是有人请,也只怕做不起来了。但我终究没有说出口,我不和他这个小市民计较。我走开时,他在我的身后自得地说,人来世上走一遭,没事打打牌,快活赛过活神仙。

我说,好好好,有你快活的时候?!

他不回我,熟练地把手上的牌叶子飞来飞去,再不看我。

我走远了。立定,往身后吐了一砣痰,滚落在地,你他妈的痰,痰也成了痰饼子!天上那个红红的大饼子晒得人直皱眉头。我在心里咒骂着这一街巷打牌的人的不争气,有朝一日,打牌打牌,总有你们打得喊天的一天。好的喊不灵,坏的偏撞上。我的诅咒竟成了事实,还偏偏应验在他身上。他有一日,竟倒在了牌桌上,一诊:脑溢血。他的腿脚再也不灵便了,块头急骤地瘦小。

这是他万万料不到的,也是我万万不想料到的。他原来做煤球饼没有存下钱来,现在想做真是不能做了。好在政府给他吃了“低保”。

然而,一个月之后,出人意料地我又看到他坐在牌桌上。他歪坐在牌桌前的轮椅里,他面前的牌桌上除了码着一堆钢扣子饼,还显眼地摆着一菜碗米,白白的米里插了一张张的牌叶子,错落有致,摆成阵式,如临对阵。

我走近了去看,想看出个究竟。打牌的人,没有一个注意我。我看了看他,还在他的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算是打个招呼。我很为我的诅咒表示歉意。他没有说话(后来我知道他是说不出话来了),他也没有笑,他只一味地看着面前的牌阵。我不知道我和他说了多少话,然而他再没有话说。他倒是在米碗里划出两个字,让我辩认了好一会,才知道那两个字是:快活。他的快活是为了什么?他快活的是他这样了他还能打牌么?他快活的是他打牌时他才真正的快活么?

我陷入了沉思,人一辈子,不就是图一个快活么?人活着,最妙的境界不就是为体验到快感么?他能做煤球饼时想做煤球饼时,咣当咣当,一条街巷都被印成煤饼子,他快活。他手脚灵活时,打着牌时,牌叶子飞来飞去,他快活。他手脚不灵便时,菜碗里的牌阵井然有序,进出有法,也令他快活无比。忽然,我发觉我自己竟然不如一个做煤球饼的他。是啊,人生如牌,再怎样,能快活就行!

再看看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简单么?简单。

复杂么?复杂。

收破烂的耿老爹

“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不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只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穿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缘,一路不停地吆喝着。

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老笑。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巴皮太厚,笑得虽然起劲,也只开了一线天,但我却知道他是真的费了很大的劲,十二分卖力地笑着。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眼睛又绕过我的身子,游到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我雇了一个拖板车的帮我拖着一车的书。

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然后,埋下脸去。

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找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纸箱、啤酒瓶、塑料罐……一古脑儿,能找的都找了出来,七七八八堆乱在他的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手,不停地忙,却无一丝乱相,一套一套的,熟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筐。

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笑。我不太在意,可能是“噢”了一声,或者点了一下头,也或者什么都没有表示。所以,他又放下箩筐,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锃亮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耿,耳朵旁生个火字,念田埂的埂。我见他这般认真,便打趣道,是不是光明、正直的意思。他就咧着嘴笑,说,还是您有学问。边说边把带上笔帽的钢笔又取下,一笔一画,又在旧报纸上慢腾腾地写下了一行字:北京大学×××××。写完,抬起头看着我,咧着嘴笑,说,我的女,在北京大学读书呢。有空,放假时要她向您请教。我一愣,也咧着嘴笑了。其实,我才高中毕了业呢!不过,我没说。我看着那一担大箩筐向老街游动,游向小巷深处,游遍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唉,也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20多里地,天麻麻亮就进城,天墨墨黑才往家赶。每一个大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鱼叭水叭个不停,他也口中不歇,不停地吆喝,生响,悦耳得很。

耿老爹,你一天是走50里,还是100里?你是不是累了?我不知道,你还要走多远。

每回,我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不是“废品”,应该是“破烂”!他说,废品就是废品,破烂就是破烂;废品就是作了废的,毫无用处。破烂破烂,再破再烂,也总有些用处的。说破烂时,他一脸灿烂。次数多了,我就随了他。路上碰到,我就笑着问,收破烂呀?他见我夹着书,也咧着嘴笑问,又买书呀?我们便各自打量自己,都愈发地笑起来。

后来,我和他成了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央我为他家写喜联。他的喜联,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的写。不过,他的喜联,喜庆是喜庆,却多为“普天同庆,大地皆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劳动致富人添喜,勤俭持家春色增”,或者“祖国河山灿如云锦,神州花朵艳似朝霞”,“年年国庆庆祝新胜利,处处笙歌歌唱大丰收”……算不得新鲜,也算不得不好。况且,他每回来时,还总要给我捎上几本我喜欢的旧书。当然,我也必给他找出一堆废书旧报纸。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

我的大学生活生活散文 篇4

于是我开始到省城念书。

省城马路宽,楼房高,新鲜事儿多,满以为“小地方人进城”,这下算是开了眼界了。哪曾想比我“开眼界”的大有人在,有人是第一次坐火车,有人是第一次穿新衣服,有人是第一次在床上睡觉,对他们来说有许多的第一次,真的象上了天似的。我是还算从城里来的,于是感觉比他们强多了。

当然农村来的学生,在生活上、见识上服你,可是在学习上并不服你。因为人家有的是吃苦的精神。他们坚信一条,只要能吃苦,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也许是太珍惜得来的机会,也许是还不懂得大学生活的浪漫,大家都是憋足了劲儿猛学。有的人半夜三更起床,宿舍里学习会影响别人,教室里学呢,学校统一在十二点就关灯,于是就拿了马扎在水房里学。有的人上大学时不知道英语二十六个字母,两年后却能把《英汉词典》从头背到尾。有的人学书法买不起墨汁和纸张,就用毛笔蘸了水在报纸上练字,等干了再写,写了再干,干了再写,练了一手好楷书。有的人在用过的作业本的背面来写自己的小说......

说吃苦,远不仅仅不仅仅是这些。我的同舍有一位同学,每学期都从家里带一口袋的炒面,每当到了开饭的时侯,我们都去了食堂,可他常常是一个人在宿舍用开水冲着炒面吃,唯一可以调味的,是他的那瓶辣酱。他曾悄悄地对我讲,那瓶辣酱是他“媳妇”做的。他“媳妇”是那种双方父母几年前就定下的,没见过几次面,但乡里人又都认可了的。他只是远远地看过,长得满秀气的。他在省城念书,他“媳妇”常常到他家干活;每次他走的时候又把做好的干粮、辣酱悄悄地送到他家。他说,他是她家的“奴隶”,这辈子算欠下她了。他叫王平,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名字。

我经常给他讲一些城里的事,他听得很用心,但老是以一句“俺不比你们”,结束我们的谈话。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换写作方面的东西。他的文字功底很棒,高考时,他的作文几乎打了满分。跟他相处,我有一种直觉,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愁怅。

每月家里都寄二十块钱给我,除了必要的伙食支出,我还要买喜欢的书,还要看电影,还要抽空上小饭店打牙祭。这样我月月还有六七块的余头。一次我带王平看电影,也没记住是什么原因,我先进去了,这位老先生拿着标明几排几号的电影票,硬是找了老半天也没找到座位,害得我也没看好,尽忙着招呼他了。事后,我才相信他真的是第一次到电影院。大学毕竟是大学,它可以让人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知识,增加内涵,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追求。大学四年,可以让进来时参差不齐的同学,毕业时从思想的成熟、到言谈话语的讲究,趋于一致。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要过去了,不断地传来谁与谁好了、谁与乡下的那个掰了这样的消息,王平反而一点消息也没有。当时的舆论对这样的事特别敏感,我在心里为他憋了一口气,担心他也会成为下一个“陈世美”。后来我听说他“ 媳妇 ”给他来了一封信,说你要有了相好的不要俺,俺也不怨你,俺更不会去告你,因为俺敬重你。王平打那以后竟然心情好多了。

大学的“宴席”散了,不少人整天地哭,为分别哭,也为前途哭,有人提议十年以后再见,甚至连到时谁来召集大家都定下了,大家才握手告别。

十年过去了。

二十年也过去了。

今年已经二十七个年了,这中间有过聚会,但人都没法到不齐。大家都在为各自的生计奔波着,有的甚至连一次电话也没通过。王平在北京工作,他的“媳妇”在毕业后四年的时侯终于去掉了引号,进了北京城,成了王平真正的夫人,并为他生了个宝贝女儿,日子过得好着呢。

我与王平每隔几年都会见上一面。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侯,我们说到有两个同学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时,嗓子都哽咽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如今的朋友多得很,相处得也满不错,经常相互帮忙,相互提携;但总不如同学那样单纯,那样无拘无束,那样让人刻骨铭心。也许这辈子都不能彼此帮忙办一件事,但是我打心眼里相信,那种潜在的号召力、深刻的情感、无有代价的奉献,是无法比拟的。

面对生活的散文 篇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知苏东坡心中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期望和向往,但他心里一定是从容不迫的,不论遇到怎样的艰险,他留给我们的永远都是鬓微霜,又何妨的豪情,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坚定,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潇洒。这位宋朝才子,读书人心中的模范,他对待生活永远都是那么的自如,历经宦海沉浮,不论是乌台诗案的被贬,亦或流落儋州的不幸,最后也都能坦然以对。被贬黄州,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公务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得名“东坡居士”。流落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后代文人的心中,他不仅是文学巨匠,还是一位心灵的导师。

曾国藩曾道,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像苏轼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我想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会遇到不同的遭遇和历程,没有波澜不惊的航海,没有一路平坦的大道,没有一尘不变的风景,该遇到的终将会遇到,该分离的终将会分离,我们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然而不论如何的无可奈何与漠然的悲哀,希望总是属于明天的,即便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你不能说明天一定是让人失望的,也不能说明天一定天随人愿。

《中庸》道,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怨声载道喋喋不休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耗费时间,将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因此,埋怨可见并不是一个高明的做法。在绝望里歇斯底里,莫如留给自己一个希望,即使虚妄,也没有坏处,并不吃亏。有了希望,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不准于危难之间反败为胜起死回生,尤未可知。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你无法选择生活,但有选择怎样面对生活的权利,拥有一颗永不气馁,温和坚定的心,不论岁月的风雨艰险,只要我们用心面对生活,谁能说人生留下遗憾呢?

用心面对生活,心存希望,坦然从容,在岁月里就会有一份温暖。一念之间,缘起缘灭,一念之间,春夏秋冬,有时,决定生活本身质量并不关键在拥有多少,只在简简单单的心态。

当今的生活-散文 篇6

十年一晃而过,从原先的方便面到薯片再到肯德基,到现在的快餐,中国的饮食习惯走上了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不可否认,百货超市的物品早已不止百件了,而且很多物品已经是反季节的了,琳琅满目甚至目不暇接。一个电话就可以静候美味佳肴的送来,抑或是呼朋唤友去酒店吃一顿也不过几百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幼时贫穷记忆与现在的丰盛饮食形成鲜明对比,幸福额度自然升高,十年的变化给人的便利很多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一批接着一批的涌入社会。正值血气方刚的我们不幸的遇到了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上有老,下面的小辈也早晚都要出来了;公务员考试热门部门录取率仅达千分之几,在学校,有些课程很实用(如信息技术,还有各种专业技术课),老师是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很多知识留一手或者真正的知识只传授给几个优秀分子,再有是学的课程在毕业后根本无用处。人才市场是永远有岗位的,招不满人,因为干苦力活的人毕竟在社会算是欠缺的,我们有很多人在刚入社会,接触社会的头几年都是磕磕碰碰,所谓的磨合期吧。庆幸的是家乡也有较快的发展了,可以在家乡附近的工厂上班,至少少了点在外孤寂和做车辛劳的感觉。

中国的资源分布不是很均匀,大的工程如知时节的春雨那样,无形中又有力量的一面,三峡大坝的建造迁移了百万人家,“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挺进大西部”这些工程的一朝号令,便有多少的知识分子融入建设的大潮流中,所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摧枯拉朽的,开放的道路上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的。“要致富,先修路”很有道理,去市区几十里的道路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了。甚至是出远门,几百块钱的火车费可以到千里的`路,网络聊天,足不出户,“身未动,心已远”,iphone手机视屏通话,游戏,电影等等很多功能。玩成为一种时尚。不过,健康的养生之道也在向人们招手,什么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成为世界头几号杀手时,人们又怀恋起在学校的晨练,按时饮食,学习,休息,闲暇时一起畅谈古今中外的奇文趣事的健康生活习惯。

手机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篇7

一、手机网络产生的历史背景

计算机在经历了重达几十吨的大型主机阶段到微型计算机阶段的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后, 计算机的“外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它的体积日益变小, 方便人们携带。近二十年来手机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 通过手机上网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 手机网络技术踏上了飞速发展之路。

二、发展手机网络的意义

利用手机上网可以说要达到了普及的程度而且利用率极高, 在闲暇时甚至在走路时都在看手机。手机网络对丰富我们的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手机产生的这几十年间, 它从单一的通话功能逐渐转变为集影音娱乐、人际交往、商业支付等功能融为一体。

时下的智能手机具有开放的操作系统, 这样手机可以安装更多的操作程序, 从而利用网络可以使手机的功能无限的延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购物, 网络支付正在逐步的颠覆传统的支付模式。可以说手机网络可以实现手机功能的人性化。

智能手机和手机网络的普遍繁荣极大的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显示屏、内存卡等各种硬件、软件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手机游戏日益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用手机上网势必会导致数据的增加, 这也会给运营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手机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的快速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手机网络不能代替现实的生活, 但却时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逐步成为生活的一部份。而互联网与通信网的联姻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在过去的八年时间内, 手机的上网速度较原来提高了375倍;手机屏幕、分辨率及像素增加了24倍, 人们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的体验越来越好;3G技术在全世界的普及, 为移动化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一) 手机网络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可以说衣食住行的任何方面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来实现, 打开手机可以选择各种商品, 想要什么可以即刻购买, 静等快递送货上门。相比之下传统的购物方式就落后很多了, 货比三家的费心, 来往交通的不便等等。手机媒介使人们更迅速的了解到各种消息, 相比之下电视、报纸等媒体就逊色多了。

手机网络正在逐步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手机, 在人们生活中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发布的统计, 上半年我国网民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12小时, 近六成手机网民每天都多次使用手机上网。时下, 很多人利用手机看电影、看书、听音乐, 只要有一点空余时间就要拿出手机看看。有的人热衷把自己的照片甚至生活都发到微信里面,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用手机看天气, 晚上睡觉前还要用手机看新闻, 可以说很多人的一天都是从手机开始, 又从手机结束, 我们几乎要成为“手机人”。

手机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 (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 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功能的软件。”

(二) 微信有很多功能, 如:朋友圈、消息发送等功能, 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微信号码”、搜索“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账号, 同时微信可以把自己需要展示内容分享给好友。有了微信我们每天可以看到很多朋友的生活, 其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只要每天一打开微信的朋友圈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留言、各种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哪儿有好玩的。哪儿有好吃的, 这种交流已经超越了语言, 直接“看图说话”。

我们承认手机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它也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缺点。机不离身给我们带来的健康困扰问题也越来越多。手机的屏幕由小到大, 手机的功能从听到看, 人们往往习惯低头去看, 往往造成肩颈紧张, 眼睛干涩不舒服, 而且手机也有辐射, 会给人带来疲劳感。同时诈骗信息、垃圾短信也时不时的困扰着我们。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功能日渐强大, 从开始的只具有语音通话功能的“大哥大”到现在智能手机, 可以说手机的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手机, 我们几乎要成为“手机人”。

关键词:手机,功能,网络

注释

11 手机上网:互联网时代的王道中国电信2008年12月23 页.

浅谈周作人散文中的生活情趣 篇8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生活情趣;中国传统文化

“在现代中国,周先生除外,很难找到第二个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他究竟是有些年纪的人,还能领略闲中情趣。……在读过装模做样的新诗或形容词堆砌成的小说(应该说‘创作)以后,让我们同周先生坐在一块,一口一口地啜者清茗,看看院子里花条虾蟆戏水,听他谈‘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三十年前的江南水师学堂,和清波门外的杨三姑一类的故事,却是一大解脱。”

——朱光潜评《雨天的书》

(一)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的新文体的开创者。他无论写“民俗风物”、“生活情趣”,还是“追怀故人”,都显得那么清冷、宁静、幽雅和看似闲适。清冷中含有一种深深的苦味,宁静的让人羡慕而显得极不寻常,幽雅的似贵族一般高高在上。身处“五四”前后这样动乱的年代,整个社会波涛汹涌,文人志士、莘莘学子、劳苦大众,人人不安时世,尤其是文人志士纷纷南下投笔从戎,或以笔书写不满。而周作人却能够如此的宁静,这与他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二)

周作人,1885年诞生于浙江绍兴周家新台门内,虽然只比鲁迅小四岁,但一直跟随祖父生活,没有像长子鲁迅那样承担家庭的重任,对世事的感悟也没有鲁迅那样深。留学日本使他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对个性自由和生活艺术化特别推崇,形成了“叛徒”与“隐士”并存的双重性格。周作人曾说,在他身上活着两种分子:“流氓”精神(实为叛徒的造反精神)和“绅士”气味(实为中庸哲学)。五四运动落潮后,尤其是他提倡的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兄弟失和事件,使他渐渐疏远了“流氓鬼”,偏爱上了“绅士鬼”。他明哲保身,躲进苦雨斋中“审美的生活”。曾有人这样说:他提倡的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命,以艺术家的心态去理解社会,感受生活,强调生活即是衣、食、住、行的审美化。于是,写了一系列的美文表达他的价值取向,也算是聊以自慰吧!

(三)

周作人从个性出发,吸取中外小品文的营养,形成鲜明的、无人可以模拟和替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人生理想,风格“冲淡平和”的小品文,如《乌蓬船》《苍蝇》《北京的茶食》等;还是针砭时弊、讽喻现实,风格“浮躁凌厉”的杂文,如《前门遇马队记》《碰伤》《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等,写来都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特别是他取材于生活细节描写生活情致的散文,真实而细腻、独到又精致,如《买墨小记》《冷开水》《南北的点心》等。写自己生活情致的《吃茶》《灯下读书论》;写自己爱好的《冷开水》《骨董小记》;写与友人交往感悟的《蔼斯理的话》等。这些易被常人忽视的细小生活情节被作者描述的幽幽雅雅、平平静静、意味深长。

如,《北京的茶食》。北京的饽饽在常人的眼里只有充饥的功能,周作人却偏偏认为:这未必是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精炼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由此看来,北京的饽饽对于作者来说,不仅具有充饥的功能,更重要是包含历史的精炼或颓废。我想那时的文人大概除了周作人之外,没有谁会有如此的闲情逸致去品味饽饽的历史蕴含了。即便去吃茶食时,他从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丈许高的独木招牌时,又不禁神往,幻想起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了。当时文人南下纷纷投身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可他却幻想着吃斋念佛躲进寺庙祈求丰腴的生活。他还如此写到:我们于日用必须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写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秋河、看花、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的必需——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越精练越好。他理想的生活状态真是太完美了,他是位浪漫无比的生活绅士。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没有困苦与贫穷,有的只是享乐与游戏。酒不是必须用来解渴的;点心不是必须用来充饥的;太阳是美好的,不是毒辣的;雨声是滴滴嗒嗒的,不是狂风骤雨吹走瓦砾、吹破窗户的。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浪漫了,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多少会有些浪漫的不真实吧?这只是一种富贵奢侈的生活。可惜的是当时可怜的中国满足不了他的愿望,他也只能在他的幻想世界中独自享受这极富情致的浪漫生活了。那确实是美好的,可又是那么得不现实,可能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周作人,内心怯懦的周作人永远不愿看到极其凄苦的中国百姓吧!与其说彷徨北京十年没吃到可口的点心,不如说周作人彷徨了十年还没有找到真正幸福的生活。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他的美是诗情画意的美,是孤芳自赏的美。周作人太绅士风度了!

文人是离不开酒的,周作人也不例外。他的《谈酒》,对酒也有独到的见解,酒讲究时间的久远,越久越香。古时候对做酒的器具、酿酒的师傅、酒的吃法、喝酒的杯皿也都很在意。真正的品酒之人是摆放好酒具,与朋友二三人细细斟酌,慢慢地品味。正如周作人所说,酒的滋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快乐大抵在做的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是杯在口的一刻罢了。醉了、倦了、或者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适的,却未必能说出酒的真悦能在此间。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女子饮酒往往是以袖遮口细细咽下,含蓄而美丽。想到那酣醉之徒、豪饮之人早已经忘记酒的真味,得到的早已不是唇齿留香的美酒,只是酒精刺激痛苦后得到的暂且的舒适。试想,取出陈年美酒,摆上讲究的酒具,与朋友共饮,悠然自得的品尝,这样的生活是怎样的享受啊!周作人试图远离尘世,追求平淡闲适的生活,他的酒是酒香四溢的佳酿。他是在喝酒,也是在品味生活。如果您的心情郁闷,那酒是烈的,只会让你身心疲惫;如果您的心情是豪爽的,那美酒是您与朋友交流的工具,只让人醉却一点也不美。不管是忧郁还是高兴,都难以真正品尝到酒的滋味,只有心中平淡无所求,无情也无义纯真地生活,这时的酒才真的是酒。大概周作人的处世原则太适合喝酒的要求了,永远保持平淡的美。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如此迷恋的人,周作人不玩骨董,那是一种缺憾。因为骨董是对文化的浓缩与继承。何谓骨董?大约是又老又旧又值钱的东西吧!如果这么说那就不是骨董的爱好者了,倒真像是骨董商了。周作人也爱收集骨董,不过他的可与别人的不一样。他的书橱放二十四件玩意,还不能全称的上是完全意义上的骨董:一个竹制的黑猫,九个土制的偶人,三个面人,一个陶制的小舟,四件明代器具,方铜镜一个。他的骨董就是与人不一般,价格好像也没有骨董那么值钱。可能就两件明代的器具和一个铜镜有点骨董的韵味,其他的倒像是民间艺术的收藏。在他的这个爱好中,我们又发现了他身上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质。竹子和陶器在中国也是有说头的。柱子历来被文人骚客们写进他们的文章,以此表达人们的高风亮节。而陶制品流传已久,日益传统化,充满文化气息。看来周作人更像是民间艺术家。他注重收藏的修身养性的功能,而不是被骨董身上的价值所吸引。在那样的乱世有如此审美收藏的情致是难能可贵的。他的精神是高尚的,却也是不切实际的。他的收藏就当是种精神上的自我慰藉吧!

(四)

周作人提倡美文创作,与朱自清等人一起,以创作实践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他的散文乍看平淡无奇,细思却情蕴非凡,而朱自清的散文与他相比就迥然不同了。我们以他描写生活情趣类与朱自清的抒情写景类散文相比较而言,都是描写美的,读者看来都是一种享受,但是,

朱自清的散文更富有一种进步的民主思想。一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位则是发现美、宣传美的功臣。周作人的文章是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以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为题材,平淡随和的态度,在随意闲谈中展现深深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追求超脱的人生态度,显得有些不切实际。朱自清则是用绚丽的笔调,多彩的生活画面,绘制出精美的山水风光图。在这美丽的风景中给人以忧思,给人希望,更加给人美的享受。那醉人的《绿》,充满生机《春》,富有情蕴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那满眼的是绿色,在我们看来那倒像是给了人们更多的满眼希望。朱自清的散文似千金小姐般华丽富贵,而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小家碧玉般清秀含蓄、古朴纯真。二人各显本色。

(五)

周作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人生道路上走得颓废而怯懦,躲在自己营造的超然氛围中孤芳自赏,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颓废怯懦中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或许可以试着理解他的选择,如果您能从中体会到他创作的精华,或许他的功过人们不会再去追究。

周作人的人生是失败的,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李复兴,张桂年,黄树红,等.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05.

[2]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01.

[3]钱理群.周作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07.

上一篇:识字教学之我见1下一篇:卫生局局长人民满意公务员事迹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