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精选15篇)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篇1

美国父母重视孩子的独立性

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以美国最为突出。美国儿童自两三岁起便独居一室,如果孩子有恐惧心理,大人便买一种专门的灯,安在孩子的卧室里,彻夜亮着驱逐黑暗。父亲或母亲临睡前到孩子房间里道一声晚安就走了,孩子则抱着娃娃之类的.玩具自己入睡。孩子稍有自理能力便要自己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间。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在幼儿园,几个月大的孩子就会独自喝奶,2岁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饭。

英国的餐桌教育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庭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一般两岁时孩子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英国人杜绝孩子偏食、挑食。如果孩子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孩子喜欢的这道菜收起来。他们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不好的性格。

英国“餐桌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使其具备各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通过孩子对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孩子的独立性。

法国父母从小就尊重孩子

在法国,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怎样想的,听完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对孩子指手画脚,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父母在决定买一些日用品的时候通常会征求孩子的意见甚至让孩子来选择,孩子在从小被人尊重的同事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篇2

新加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新加坡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一、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对话。专家们呼吁家长应多与孩子聊天, 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学校和社区应多组织对话、交流和研讨会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让青少年从社会吸取营养, 获取抗御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二、严格控制网络。新加坡广播管理局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实行许可证制度, 要求服务提供商限制公众进入负面影响大网址, 一些社会学者还发起了“孩子上网遨游父母做什么”的讨论, 提出“陪孩子上网父母义不容辞”的主张。三、用丰富多彩的社区和社会活动吸引青少年, 比如一些社区学校推广的“啪拉啪拉减肥舞蹈”, 新加坡旅游部门还为青少年开辟了农场生态旅游活动, 民协会则组织青少年参加泅水、爬山、钻地道等活动, 体育部门每年都组织万人马拉松跑, 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组织青年去孟加拉国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参加助民活动, 这些都对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日本日本特别重视让青少年体验社会和接触自然, 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有计划、有意识地增加青少年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的机会, 从而使青少年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1999年, 文部科学省实施“全国儿童计划”亦称“紧急三年战略”, 为青少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如农林省有“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 环境省有“儿童公园休闲设施”, 林业厅有“儿童森林俱乐部”, 经济产业省有“儿童实验商店”和“儿童科学和制造教室”, 大学和科研机关有向青少年开放计划, 此外还在全国设置24小时咨询电话, 如“儿童热线”“育儿热线”等, 还编写《家庭教育册》和发行家庭教育录像等。从2000年度开始, 文部科学省又实行了“儿童梦想基金”制度, 对组织和实施青少年教育活动团体提供50万、100万和300万日元不等金额的资助, 这些教育活动包括体验自然 (观察自然和野营活动等) 、社会志愿活动 (护理老年人等) 、劳动体验 (参加工农业劳动) 和参观科研机构等。

美国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协会的结论:每1 000名学生需要配备1名学校心理学家。因此, 美国各州的教育局都拥有一批学校心理学家, 分别驻扎在各中小学校, 为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系统提供心理服务。纽约地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一个由学校心理学家、学校社会工作者、教育评估专家、学生辅导员和语言矫正师组成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辅助组”, 为普通学生和特殊教育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心理咨询、评估及干预。

国外父母如何教出独立孩子 篇3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女孩,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可以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德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成人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在饭店端盘子、洗碗等挣自己的学费。

父母如何选择早教中心教育孩子 篇4

现在爸爸妈妈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了,也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想为宝宝选择一家合适的早教机构接受早期教育,同时也让自己学会如何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其实,选择一家正规、适合自己宝宝的早教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可谓众多,其教育理念也颇有差异。那么,家长如何为自己的宝宝选择适合的早教机构呢?

说到早期教育,年轻的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但真正选择早期教育机构时却有许多困惑。很多家长为了给宝宝找到合适的早期教育机构,跑了很多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也没找到适合自己宝宝的培训机构和专业教师。其实,家长在选择早期教育机构时,关键要看5个方面。

看师资:

在选择早教中心的时候,师资水平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亲子教育通过高品质的早期教育课程提供家庭早教支持方案。教师是早期教育知识的传播者,师资水平直接决定早期教育的品质。从事早期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在专门的院校或培训机构学过系统专业的早教知识,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具有很好的实操能力和施教经验,并且专业的早教机构要对教师定期培训,把最前沿的教育信息知识和教学方法传达给他们,现在国家还没有设置专业的资格证书,所以家长在和老师接触时,可以提几个专业的问题或就自己孩子目前发展的特点进行交流,可以基本检验出老师的水平,比如问请问蒙特梭利早教指的是什么,杜曼早教是什么,孩子1岁时早教的重点是什么,基本上一问就能听出专业水平。

看施教体系:

施教体系是否有科学系统的施教理论作为基础,首先要澄清对早期教育在开发孩子智力上的认识误区,开发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并不单单是教孩子认字学知识,其实对于0~3岁的婴幼儿适合的亲子活动和游戏设计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至关重要,而非学了多少单词,会唱多少首歌。这方面可以看看机构提供的官方介绍的书面资料,如果连这个都没有,那基本可以断定是草头班子,不要轻信什么大学教授,什么机构特许之类的虚名。

看课程设计:

早教不仅要选品牌,还要选课程,首先看课程与施教体系是不是相吻合,是不是系统,是不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早教课程开设的时间也非常重要,若能配合最佳时期的教育,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错过了孩子的关键期,将事倍功半,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交谈,向老师了解这个月龄的孩子的教学内容及安排,考察课程编排是否考虑了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家长的期望,是否适合孩子的月龄发展。

看品牌知名度和办学模式:

首先看是否具有早期教育办学资质,办了多少年,有多少老师,有多少家,多上网查查相关资料,声称是海外来的尤其要留心,如果连官方网站和海外机构都没有,那肯定是假的了。如果早教机构既有亲子园又有幼儿园,这样的亲子园与幼儿园的互动发展模式,更有助于孩子接受系统的早期教育。

看环境设置的科学性和舒适性:

正规的早教机构要有基本的安全通道和针对孩子的安全措施,玩具、教具要安全、卫生,环境要舒适、明快、整洁。玩具、教具品种的数量、质量,也能表现出早教机构的专业性。另外地点选择和场地大小也很重要,这反映机构的规模与实力。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篇5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每一位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都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优秀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时候会发现,教育效果是不佳的。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要科学,规范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任何一位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上面是非常棒的,能够得到老师的赞扬,所以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都是很看中注重的。

于是我们会发现,一旦孩子回家的时候,父母就会让自己的孩子好好的学习,但是很多时候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那么大的,有时候由于父母过度的督促,孩子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下降。

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对学习的乐趣,所以父母就要在学习上面让自己参与进去,遵循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学习乐趣。

教孩子做人是首要的

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人,这是最重要的。作为父母的,要培养孩子的人生关,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素养。

父母要教会孩子做人,那么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让自己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适当放开自己的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学着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学会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

父母要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的世界观,要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做事情的方式和能力,让孩子自己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都是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孩子总是会模范自己父母的一些行为的,这是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最重要的`场所,孩子在家庭里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影响的。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自己的孩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要让自己的孩子从自己的身上学到好的一面,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父母要终身学习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没有天生就成功的父母,只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是需要有广大的知识面的。因为父母的知识面才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只有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孩子的思维能力才会不断的增长,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加的优秀。

所以父母一定要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意识,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平台。

结束语: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教育孩子的大局观有了,那么成为合格父母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教育孩子的大方向有了,那么教育好孩子就不是问题了。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篇6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把自己与孩子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就立即教训孩子,但是一旦自己做错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想方设法的逃避自己的问题。

父母都有这样的一个错误的思想,如果自己在孩子面前承认了错误,那么在孩子面前就树立不起威望了。其实,父母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知道,父母的言行都会影响孩子,当孩子认为你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时候,这时候你没有跟孩子道歉的话,孩子以后也会学着这样做的。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当自己因为某一件事情而错怪了孩子,那我们这时候就要跟孩子道歉,这样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肯定会达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不要张口说脏话〗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当大人在聊天的时候,总是多多少少会出现说脏话的情况,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如果孩子这时候在身边的话,听到大人这样说的话,他们也就学会了。

我前阵子回家的时候,一位邻居带着你的孩子来我的家里。大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在高谈阔论中脏话不时飚出。当时我正带着邻居的小孩子在说话,突然,这位小朋友向我飚出了一句脏话,正是刚刚那位叔叔说的。当时心里非常的惊讶。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说脏话,孩子是很容易就学会的。

〖作息要规律〗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睡觉的时候,总是要逼着哄着孩子去睡,不然孩子死活都不去睡觉。父母在这其中的时候感到非常的头疼。

其实,我们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去睡觉呢?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孩子看着电视剧,被自己的父母影响了,他们认为这时候就不应该睡觉。这时候,尽管平时的睡眠时间到了,孩子也不想去睡觉了。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你自己熬夜了,孩子也会跟着学的。要让孩子早点睡觉,那么你为什么不早点睡觉呢?

〖闲谈莫论人非〗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面镜子,孩子总是会学着模范父母的说话方式,做事方式等等。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喜欢谈论一些是是非非,喜欢谈论别人家里的事情。比如说,某某邻居怎么了,他们的女儿儿子干嘛了,等等这些家长里短的。孩子在旁边听着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当有一天遇到谈论话题的主人公的时候,孩子往往就会说出来。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家长里短的,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一些不好的印象。

〖多关心他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多关心他人一点,孩子就多一份爱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果想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关心他人的好孩子,那么家长在平时的时候,就要多加关心他人。比如,在与邻居相处的时候,能帮助的就帮助,要多告诉孩子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父母如果能做到多加关心他人的话,孩子也就会学会关心小朋友了。

结束语: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这个不许做,那个不可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只有我们自身的行为做到位了,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父母教育责任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篇7

青少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是祖国的希望。随着社会日渐发展, 教育不断改革与时俱进, 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 尤其是中学生的教育。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各个方面都还在成长, 包括对教育和社会的认识, 因此做好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 而家庭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在目前的社会调查中, 笔者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城镇中学生的父母在他们的教育中处于缺位的状态, 尤其是父亲, 表现更为明显。说到“父母缺位家庭”,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其实这种界定和认识是狭隘的、片面的。“父母缺位家庭”一是指家庭完整但父母不与或较长时期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中学生家庭;二是指父母虽然与子女一起居住, 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履行职责的家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有很多种,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工作越来越忙, 许多城镇孩子的父母认为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他们当中有很多个体户, 有的开店做生意、有的开出租车, 他们平日里忙于奔赚钱, 很难抽出时间和过多的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 而忽略了对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 不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致使学生出现了自由、散漫等问题。

其中很严重的一个现象就是“家庭主体缺位”, 通俗的来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多半情况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母亲履行职责就可以了, 认为相夫教子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但其实正是这样的误解导致了“家庭主体缺位”现象的出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 包括《三字经》里面也有:“子不教, 父之过”。这就是在告诉我们, 父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 现实情况是城镇家庭“家庭主体缺位”的现象日益突出, 一般由父亲上班来支撑家庭经济, 母亲则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所以, 现阶段家庭教育“缺位”现象也是城镇学生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在在城镇家庭中甚至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 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完全是学校的责任, 既然孩子在学校里已经学习并且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了, 那么在家里的时候父母就不需要再进行多余的教育。家长的这种想法完全忽略了一个重问题:其实, 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包括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家庭教育, 其次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当中, 真正需要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的是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 父母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城镇家庭中“父母家庭教育责任缺位”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并呈持续蔓延上升的趋势。因此, 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

二、父母教育责任的缺失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父母缺位家庭”的学生通常会沦为“问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 母亲像潺潺的溪流, 细腻温柔, 父亲则像是一座魏然的高山, 威严高大。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于孩子性格和品质形成的培养;对孩子的认知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个培养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否则会造成孩子性格或者情感的缺失, 使他们形成心理疾病, 从而成为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比普通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 通常表现为精神空虚、情感缺失、敏感偏激、自由放任四个方面。

在对男孩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 就会造成男孩缺乏男性特征以及对于男性这一角色的认同感, 从而变得缺乏独立自主, 变得柔弱;如果没有母亲的教育, 就会使其不懂生活, 可能不会照顾自己, 很难有社会责任感, 人格不完整。在对女孩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 就不能够了解男性的生活习惯, 也不会知道男性与女性的区别和不同, 在与男性交往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如果没有母亲的教育, 那么女孩就没有了一个女性的榜样, 甚至连基本的做女性的方式都不懂, 将来更不可能顺利地为人妻、为人母, 这种现象更是可怕。

以上情况小的后果是可能造成自身发展的障碍, 而大的后果可能会使孩子走向犯罪的深渊。从国外的调查数据来看, 在美国, 65%的杀人犯、75%的强奸犯、80%的吸毒孩子都来自“父母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的家庭。抛开国外不说, 只看国内的情况, 近几年来, 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日渐高升, 强奸罪、杀人罪等, 还有网络上经常传播的“校园暴力”的视频, 这些犯罪青年的年龄都集中在15到18岁之间, 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家庭教育责任的缺失, 导致心理疾病, 没人教育他们怎么样做人, 没有人教他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甚至没人教他们如何去判断对错。

三、父母要强化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

经过以上的论述, 笔者在此强烈呼吁父母们, 要加强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意识。孩子是父母的未来, 承载着父母的期望,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是美好的开始, 既然生了他, 就一定要对他负责任, 尤其是教育这一方面, 父母有义务将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引导他们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篇8

十年后我们看到,期间的儿子在新西兰读书真的十分出色,尽管在新西兰不大的基督城,儿子读书的成功,使他成为学校的骄子,数学比赛成为代表学校出赛的骄傲。到了初中阶段,喜欢计算机的儿子,在游戏中投入了计算机的程序编制,代表地区,代表新西兰国家中学生到澳洲,到加拿大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高中一年级的他已经开始学习大学课程,他的比赛成绩已经被新西兰最好的大学看中。最近,儿子为了能够到奥克兰最好的学校读书,坚持要离开基督城,因为他大学的目标是去美国计算机最好的学校攻读。

新西兰的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可是学生读书是严格按照居住地区划分的。儿子要上的奥克兰高中,那地区房价很贵。朋友为了儿子,多次去奥克兰看房子,最近通过电话拍卖,买定了一套不错的房子,儿子入学条件已经具备,明年开学,儿子可以如愿入学。可是生活的问题有很多,朋友在基督城买了一个小农场,经过几年自己打理,已经初具规模,离开的决定,让朋友开始卖去自己养大的羊群,送走喜爱的大狗,还要处理大批的鹅,鸡。这可是很大的工程。

朋友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事业女性,一位强势、和蔼的女性,一位能够为了目标牺牲其它的女性,在丈夫的帮助下,为了儿子他们十年努力。记得几年前,他们拿到新西兰身份以后,带着儿子去澳洲生活,买了房子,住了一年多,拿澳洲和新西兰比较,让他们一家还是感到新西兰是他们生存最好的环境。很小留洋的儿子,已经接受了比较深的国外文化,可坚持中国文化的朋友,坚持让儿子在读书以外的艺术熏陶和艺技的培训,儿子已经成为经常被邀请演出的大提琴演奏者。

儿子长大了,外人看到的是儿子的成绩,父母感觉的是儿子的一些不足,尤其在叛逆期的儿子,有很多地方父母和儿子是有不同观念的。可是,还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开明的朋友,还是以儿子为中心,再次为了儿子而迁移,从新西兰的南岛迁到新西兰北岛开始新的生活。

朋友和她的先生是实在人,他们有了儿子以后,以培养儿子作为第一生活目标,他们在满足儿子发展的前提下,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十年前就相当优越,在最繁华的城区有高楼内复式的豪宅,当然家务可以有工人帮助。在新西兰,他们甚至于放弃繁华的奥克兰生活,到幽静的基督城生活。曾经去过朋友的家里,看到他们自己动手进行房子的装修,花园的打理。在他们买好小农场后,我们从交流中看到他们的农场一点点地改变,他们在享受自己的田园生活。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打架? 篇9

争斗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争斗也是一种锻炼。孩子正是在打打闹闹中学会评判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学会全面考虑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人相处,逐步完善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和性格。

先让孩子考虑清楚规则。什么时候有小朋友来我们家玩,我都会事先让彬彬决定哪些玩具他不愿意让别人玩,可以先把这些玩具收起来,这样他明白,其他的玩具他就要和朋友一起玩。然后,小朋友到家里玩的时候,我会告诉孩子们不许打架或者推搡,不许互相取笑或者骂人。

平时和爸爸妈妈练习。彬彬是独生,所以让他学会和别人分享东西很困难,为彬彬在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做好准备,和他玩的时候,我们集中让他练习和爸爸妈妈分享他的玩具。

如何让孩子懂得孝顺父母 篇10

我们都知道,爱,不分贫穷贵贱,善良,也不分贫穷贵贱,尊严,更不分贫穷贵贱,孝顺,不分年龄大小,那么,如何让你的孩子变得孝顺?

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的时候,可以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父母在与自己的父母相处的时候,一定要真正做到关心照顾、体贴入微。你只有做到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才能让孩子有所体会,并牢记心头。

比如,年轻的妈妈不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称呼婆婆“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在现在的家庭中,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其非常的溺爱,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做,其实这是不对的。

爱是双方的,不是单向的,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这样他们才会看到父母的辛苦,加深对父母的爱,孝顺自己的父母。

好习惯的培养,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经常给他讲一些关于孝顺老人的故事和一些不孝顺的故事,让他去比较那个小孩做的更好,他就会慢慢地明白孝顺是美德。

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有了好吃的分给父母吃,有了好用的必须也先让父母用。当孩子想要分享好的东西给你的时候,千万不要拒绝,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教会孩子同情、体谅和怜悯别人

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多事独生子女的,所以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是宠爱偏多。其实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就要从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学会理解父母,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老让别人迁就你。

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对别人要有同情之心,父母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适当教育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帮助拎些东西;应该把吃的先让给长辈。

孩子的正确行为要给与肯定

在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一些行为上入手。比如,当爸爸上班的时候,妈妈经常会把衣服和包给爸爸拿好,孩子看到了就会效仿妈妈,当爸爸再次上班的时候,也会给爸爸拿衣服,那么,这时候爸爸就要很高兴的夸奖孩子的行为,并要鼓励孩子以后这样做很好。

只要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了肯定,孩子就知道这样做事对的,以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会很积极的去参与,这样会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孩子一直保持下去。

国外孩子的理财教育 篇11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会从中学到很多的人生道理。

美国:卖玩具换收入

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来源:《山西农民报》2015年4月11日)

父母离异如何抚平孩子创伤 篇12

这里,我们不想议论夫妻离异的对错,只想提醒离婚父母,在分手前,为你们的亲生骨肉做好各种安排,让儿女身心受到的伤害降到最小程度。

恰如其分地交代

一旦你们已经作出离婚的决定,应该早一点告诉孩子。父母双方应该一起向孩子心平气和地讲述,就像平时一家人商量去哪里旅游那样,让孩子不感到突然。暂且把你们之间的愤怒和愧疚放在一边。尽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谈话的内容方式不会一样,但都应包括一些基本的内容:“爸爸妈妈过去很相爱,但现在我们认为分开两个人更幸福。不管我们之间发生什么,我们都会永远爱你,照顾你。”谈话时,语气要温和,不兜圈子。孩子并不需要对细节知道得很详细,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只是父母分开了,但是谁也不会在他的世界里消失。

还有一点很重要,孩子最怕家庭暴力。父母充满敌意的争吵,不但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还会给他树立反面的榜样,为了孩子,父母双方离异时要避免争吵和暴力,任何一方都不要用孩子做要挟,更不能教唆孩子参与战争。要知道在家庭暴力冲突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也很难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婚姻问题。

抚平孩子心理创伤

在父母离异这件大事面前,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反应是不同的,甚至男孩女孩的反应强烈程度也大有差别。所以你必须先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有可能去对症处理―――

●2岁以内的孩子:要求生活程序的稳定,如果过去主要照顾他的人换了,他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表现出来的是哭闹增多、饮食习惯改变、睡眠易惊醒,离不开唯一的单亲。这时需要用双倍的爱去抚平幼小心灵的.创伤。

●3岁到5岁的孩子:要求来自父母的持续的照顾。随着他们记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能力也在强化,他会把自己跟父母亲情看得很重。任何一方消失改变都会令其不安、诚惶诚恐甚至已经改掉的坏习惯又重现,像吮大拇指、尿床等。这时你千万不要用教训的态度去管教,那样会加重他的失落感。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不间断的语言交流,你千万不能因为情绪低落、苦闷而冷落了孩子,让他失去宝贵的语言速进期。

●6岁到8岁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可能要求和父母双方有同样时间的接触,保持相等的距离。失掉任何一方的爱,对他都是劣性刺激,会使他变得自卑、忧伤、孤独,在学校不愿交友、易怒、富于攻击性、学习成绩下降。你不要忘记,这可是塑造孩子人格和性格的最佳时期,你不要把大人情感的波澜塑进孩子的心灵,把可塑性极强的孩子捏造成脾气古怪、不合群、不友善、焦虑多疑的孤僻者。

●9岁到12岁:这时的孩子试图发现是谁对谁错,对一方更亲近,对另一方疏远。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应该用善意和适当的事例,纠正孩子对任何一方的偏见。因为孩子失去任何一方,都会使他们的感情发育失去平衡,以至给他们未来感情生活罩上阴影。

关于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13

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而是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要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欧洲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爱好 篇14

孩子学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欧洲,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但中国家长与欧洲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学艺,无论从态度还是做法上都大不相同。

今天就请听一位在荷兰生活的生物科学博士谈谈其对孩子爱好培养的看法。

首先聊一个13岁的英国男孩,他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并且早早就开始在国际大赛上拿奖。这位摄影高手可不是什么“富二代”,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得到了一个数码傻瓜相机作为圣诞礼物,从此爱上摄影。

家里没一个人懂摄影,他就一边拿着相机练习拍照,一边在网络上看各种视频自学,还去摄影论坛向他人取经。一年后,他觉得有必要升级相机了,就将傻瓜相机换成了二手的Nikon-D90单反。

这个升级是他打了很多工并卖掉了傻瓜相机得来的。之后,为了买镜头,他卖掉所有玩具,把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在祖父母的牧场捕捉灵感和拍照。

3年后,他就用这个二手的Nikon-D90,拍下了照片“航迹”,赢得了野生摄影界最大的奖项。当记者采访,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说:“如果能做专业的摄影师当然很好,可是当一个农民而把摄影当作爱好也会让我非常开心。”

这是一个英国普通的农家男孩,从9岁到13岁努力追求爱好的故事,平淡朴实、理智独立、脚踏实地。可多数华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好,未必会这样支持对待。

“别把孩子耽误了”是个伪命题

国内有个熟人说她读高一的儿子想玩摄影。平时连200元一双的鞋都舍不得买的她,为了支持儿子,立马买了台Nikon-D300给儿子,相机配上镜头要2万人民币。结果儿子却说不喜欢Nikon相机,要佳能的。她又急又歉疚地跟我说:“都怪我,问也没问清楚,就瞎买。花了钱也没让儿子开心,小小的爱好都满足不了他。我们夫妻俩是啥都不懂啊,又没本事,儿子生在我们家都给耽误了。”

说实话,我真没感觉到那个儿子怎么被“耽误”了, 从母亲认为砸锅卖铁也要全力满足孩子的那种理所应当中,我只看到了对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

咱们似乎尤其在意设备的投资。要学钢琴的,一出手就是几万块的进口高档钢琴。要出国的,不管有没有必要,先买个单反再说。欧洲街头,中国游客或留学生,几乎人手一台优质单反。而欧洲这边更关注爱好的本质及努力的方向。

公共琴房:荷兰孩子的音乐启蒙地

我看到很多父母不喜欢孩子的某些爱好而武断拒绝的情况,也看过有些父母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也非让孩子学些才艺。最多的是逼孩子学钢琴、考级。家长陪着上课,守着练琴,钢琴声伴着骂声和孩子的哭声,练得孩子和家长都是一肚子委屈,听不到孩子对音乐的爱和诠释。

可否用一个平常理性的态度来面对爱好呢?父母不妨多和孩子讨论其爱好,多了解这个爱好的实质内容,多分析实现爱好的可能性及利弊。而孩子要懂得在追求爱好的路途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耐心、恒心和责任心。

我从没见过荷兰父母守着练琴的。荷兰这边初买钢琴大多是二手的,家里没买琴的,孩子就在公共琴房练习。我很喜欢在那里看老师和孩子们在课后玩的随故事情节即兴演奏的游戏。

孩子坐到琴前,老师就开始说故事:“小矮人在森林里快乐地走路,突然来了只大灰狼。小矮人跑啊跑,摔倒了再爬起来。突然,气喘吁吁的小矮人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花园……”

孩子边听故事边切入适当的琴声,随着故事起承转合变化,时而急促紧张,时而柔和梦幻。

一曲结束,大家开心地为弹琴的孩子鼓掌,其他的孩子争先恐后,想开始下一轮即兴配乐演奏。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 篇15

本文Tag标签:早期教育

语言,作为交流的信号,不仅是人们进行交往的思维的工具,也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世界上万物就没有了名称,那么世界不知将会发生怎样的混乱。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再认眼前的事物,并唤起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表象。人们也正是造了“远、近、左、右、高、低、上、下”之类的词汇,促进对空间的认识。语言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超越时间去认识事物。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科学知识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的记载才能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人的智力五要素,哪一环离得开语言?而作为智力五要素的核心,思维跟语言的关系则非常密切。语言的准确性,来源于思维的清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流畅性,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而语言的训练本身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当然思维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发展。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语言环境,那么他的智力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成为白痴。

2岁前后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要想唤醒那些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由野兽哺育长大的孩子的意识,恢复他们的言语和记忆能力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有人把2岁称为儿童智力的起跑线,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早期教育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教2~3岁的孩子认字、背诵诗歌,的确也有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能识字、背诵不少名家诗篇,令父母自豪,使旁人惊叹,然而好多孩子在上学后并不见得十分超群,甚至有的孩子出现厌学现象。那么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听”是接受输入信号,这时的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就像不懂英语的人听英语那样),作为第一信号刺激物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没有其他的任何意义。“听懂”即是对语言这一信号进行处理、整合,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理解,这时的语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是作为第二信号刺激物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的。而“说”则是信息的输出,是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孩子一边游戏一边自言自语,这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还未深化,他得通过这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但是有些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往往只重视语言的音形外壳而不重视语音本身,只是处于“辨声”、“模仿”的低级阶段,这种“鹦鹉学舌”似的训练,当然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而孩子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兴趣,或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时间一久,他们必然会厌恶学习。

另一方面,许多家庭所进行的早期教育往往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更多的是随意的。许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出于逗孩子玩,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教孩子说话。而一旦当孩子长到2—3岁时,父母反而不管了,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孩子大了,自然也就会说话了。于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被白白错过了,耽误了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大好机会。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环境,这包括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藏书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兴趣。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断他的家庭出身以及他本人的社会地位。语言的层次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往往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各种机会,一有机会就教育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讲错或用错词汇时,他们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而当孩子用词恰当准确时就及时给予鼓励,激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某种语言,而是在语言训练的同

时开发孩子的智力。

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早期教育,花许多钱买了好多玩具,甚至电子琴、钢琴,但却不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当孩子跟他讲话时,往往显得不耐烦,只是简单地打发孩子几句。事实证明,缺乏和成人大量接触的儿童不仅言语能力发展受到损害,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早期教育过程中还要防止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倾向。

即使是神童,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威特父亲教育“神童”小威特的方法,把手指伸到小威特的面前,同时发出清晰的声音:“手指、手指。”这儿就包括了听和看,即听觉和视觉训练这两个方面。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难道这种与生俱来的听和看的能力也需要训练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我们反复地把某一物体呈现在婴儿面前,同时嘴中清晰地发出这一物体的名称,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原理,久而久之,婴儿就把这种声音跟眼前的物体联系起来了,自然而然他就明白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名称,这对一个婴儿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新纪元的来临。他会迫不及待地认识新的东西,学习新的名词,这时那种被动的教育也就转化为婴儿主动的学习了。

教孩子说话,的确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明白言语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位就能持之以恒了。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日的成就,就是因为人类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语言,从而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基于这一道理,更应该及早教给孩子人类社会这一独特的工具—一语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听”和“看”是为孩子将来的说话创造一种有利的地环境,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孩子说话。

一般地,幼儿在学说话初期,由于把握不准发音的部位,容易产生错误,如孩子容易混淆舌根音和舌尖音,很容易把“哥哥”发成“的的”。

孩子发音有错误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要紧的是发现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否则一旦定型,纠正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一下,那就是成人不要有意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当然儿语是孩子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须阶段,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父母出于好玩有趣,有意识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这就不值得提倡了。因为儿语本身并不符合语言规范,不一定能被人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强化孩子的儿语,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交际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事实上跟孩子交谈,的确需要一点艺术,既要能被孩子接受,又要生动有趣,合乎语言规范。

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口头言语能力的训练方法:

①情境谈话法

家庭教育中用的情境谈话并不需要特地设置某种情境,只需因地制宜地进行便行。最初教孩子学说话时,不妨把一些造型简单、色彩鲜艳、发音简单,又是孩子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呈现给孩子注视,同时发出该物体的标准名称。此时您也可以抱着孩子看看房间中的每一件东西,跟他说说餐桌上食物的名称,甚至可以带着他去看看外面的花草、天空、星星、太阳等等。这样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您有心就不难发掘。当孩子稍稍长大,情境谈话也就不必您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在给孩予喂饭时,同样可以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您可以问问孩子各种食物的名称,应该让孩子自己说说想吃的食物,而不要一切由您包办代替。

当孩子初步学会说话时,您就可以跟孩子(当然有几个孩子参加则更佳)一起玩玩类似于“过家家”的游戏。这时您可以让孩子扮演医生、售货员、老师甚至警察的角色,这时的台词可以是预先准备好的,更好的是让孩子自己发挥,家长此时的任务是启发、督促,纠正错

误。这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游戏,孩子会很感兴趣,对于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词汇,发挥想像力,培养记忆能力都十分有利。

②幼儿语言游戏

a.绕口令。绕口令在古时又叫做吃语诗。通常是由语音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字、词和句子组成的一种游戏儿歌。它要说得准确、流利,不读错字,不走调,而且还有一定的速度要求,由于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父母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教孩子绕口令。开始应该由父母清楚地把绕口令读一遍,一些重点词可以单独让孩子跟读几篇。然后就可以让孩子跟读,直到能正确流利地背诵下来为止。在实际过程中,要把绕口令读得流利准确,并且有板有眼,确实不易,如果有些父母本身的语言不过关,那么可以让孩子跟着广播学,像电台的少儿节目常常有这一栏节目。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口头言语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清晰度,当然对记忆力的锻炼也大有益处。b.以字找词。以字找词游戏是以一个中心字寻找相关词的一种文字游戏。例如找出一个“电”字,您就可以找出许多与“电”有关的词,如“电灯”、“电扇”、“电视机”、“电冰箱”等等。这对丰富孩子的词汇,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能力极其有利。同时,家长也可以用这种游戏来检查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所掌握的词汇量。

这种游戏很重要的是要找好中心,这个字必须是孩子比较熟悉的,而且有较大的搭配性。不要找那些比较冷僻,孩子不熟悉,不易理解的字。

c.接字游戏。接字游戏就是要所有的词前后相连,形成一串词。例如“电灯”下面就可以接“灯泡”、“泡泡糖”、“糖果”、“果实”等。

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做这项游戏时,尽量想一些最后一字容易接的词,帮助孩子一起把这一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

这种接字游戏不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言语能力,游戏本身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另外家长在游戏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新词、新字,帮助孩子巩固原有的词汇。

③讲故事

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托尔斯泰、歌德、鲁迅、郭沫若从小都和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实践也证明故事对孩子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对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利用讲故事对孩子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传统。有的人把故事喻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门户,是增强孩子记忆的“良剂”,给想像力插上了翅膀,同样的,故事也是孩子言语发展的“激素”。这是因为故事本身有着曲折的情节,有着生动有趣且又丰富的语言,非常乐于为孩子理解和接受。

童话故事,尤其像安徒生、格林的童话语言相当精彩优美。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成人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十分投入,他们有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因而讲故事也是诱发孩子产生问题,激发他们求知欲的一种重要手段。

另铃故事本身也教给孩子怎样区分善恶美丑,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时结合讲故事教育孩子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是听众,我们不妨让孩子主动参与。一个故事讲完了,让孩子再讲一回给父母听,或者父母开一个头,让孩子接着往下编,即便不合情理,也没多大关系,因为孩子的思想最少束缚,常常异想天开,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应得到成人的肯定和鼓励。当然家长也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把故事编得合情合理些,特别要注意孩子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流利。异想天开并不等于颠三倒四,前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后者则是思维的混乱,不能等同视之。

图画书有它本身独特的优势,即可以反复看和读,价廉物美,颇受孩子们的喜爱。面对一幅静止的画,家长有多么丰富的解说,孩子就会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回想起来,我们本身许多的知识还不是从图画中得来的吗?

随着孩子言语能力的提高,就可让孩子看图说话了。一幅画或者一组画能编一个故事,这对孩子有多大的吸引力,有时还可以让孩子自己编排画面,当孩子把几幅画的顺序颠倒一下,也许故事情节就不大一样了。

除了画以外,看图说话的最好教材就是连环画了。连环画本身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孩子们看着画面就能了解大致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常常一边翻着连环画,一边自言自语编着故事情节,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满足于只看画了,而对画下面的文字发生了兴趣。于是看图说话就可以转入看图识字了。

一般认为3—5岁是孩子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

当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后,他就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口语了。在街上常常可以看见4—5岁的孩子指着街上的招牌问大人:“这是什么?”甚至有的孩子拿着一本连环画要求大人读给他听。这可以说是孩子渴望识字的萌芽,家长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早期教育。从资料上来看,智力超常的孩子一般识字较早,小小年纪不仅断文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令人赞叹不已。

语言可以说是获得知识、走向成功之路的工具,而书面语言则是孩子独立获得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应尽可能早地把这一工具传授给孩子。

读到这儿,也许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幼儿学前阶段识字写字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是否有益?

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从关键期来看,孩子4—5岁是书面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发展书面言语能力势在必行。

其次,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口头言语已经非常丰富,书面语言的学习已成为孩子本身发展的需要。

什么年龄开始识字写字,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掌握的一条就是:顺应自然,不能强迫教育。顺应自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孩子总喜欢涂涂画画,而他在纸上涂满不代表任何意义的符号时,也许这就是他学习写字的开始。略通一些汉字的造字特点,即能很好地培养孩子写字的兴趣,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大篆、隶书,到今天使用的楷书,虽然今天的楷书已不那么“象形”了,但只要稍稍加工一下,汉字的“形”就显现出来了,这样一来,枯燥的文字变得有生命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不过有一点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孩子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学习负担不能过重,写字时间不宜过长,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还未发育完善,容易引起疲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过重的负担,会引起孩子的厌学心理,造成不良的后果。

①看图识字培养孩子的书面言语能力

当孩子从看图说话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口头语言后,他的注意力势必会转移到那一个一个的方块字上。这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从看图说话转到看图识字上来了。

这里所说的识字教学是针对婴幼儿而言,因此属家庭教育范畴,那么对于孩子何时识字,识多少字是否也应该有一个统一大纲呢?这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而言了,多多益善的想法并不可取。

识字教学如果不动点脑筋,也许会非常枯燥,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婴幼儿的识字最好能跟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合起来。现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认识“米老鼠”、“唐老鸭”、“史奴比”这些字,应该说这些字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但孩子却从电视上认识了它们,并把它们和那些可爱的形象结合起来,牢牢地记在心上。

家长可以把一些常用的(跟幼儿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的)字单独找出来,有重点地教给

孩子。平时看到这些字时,也可以跟故事中的词联系起来,比如当孩子在菜场黑板上看到“鸭子”一词时,就可以让孩子想想这个“鸭”字还在其他什么地方见到过。孩子也许会说“唐老鸭”的鸭,这就说明孩子已学会了文字搬家。

一般地,有的孩子虽然能识字,但却并不一定能写和理解字意。后者的要求更高,一般要求在小学阶段逐步达到。如果孩子智力发展较好.也可教这些内容,不过要注意,解释词意最好是放在阅读中进行,亦即把字、词放到文中让孩子来领会,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孩子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况且中国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较多,只有把字、词、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孩子言语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看图识字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卡片,一面为图,另一面则是字(或者加上拼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家长在使用时最好能再发挥一下,使之更生动有趣,更为孩子所喜爱。

有人针对卡片识字比较单调的特点,对卡片进行适当的组合,把一些字(卡片)编成一个个故事,边讲故事边教识字,效果不错。

比如手上有一组动物生字卡片,就不妨编一个动物童话故事,讲故事时,说到某种动物,就出示这种动物卡片,教孩子认识卡片上的字,这样,孩子把识字教学当成了一种游戏活动,非但不会使他们感到有丝毫负担,反而令他们很感兴趣,听完故事,孩子还会拿着卡片一遍遍地念。时间久了,孩子就可以根据图画自己识字,还可以让他来编故事,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言语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化们的思维、想像以及记忆力。

②从集中识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

幼儿,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识字,往往是一种音、形的条件反射过程的形成。因此在训练中就要抓住听、看、读、写这几个环节。当然仅仅停留在这一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听、看、读、写的基础上还要求会意。

汉字的创造有六种方法,除象形以外,还有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的比较普遍,比如最典型的“指事”字要数“上”和“下”了。最典型的“会意”字则算“苗”了,田里长了类似草的东西不是苗还是什么呢?

如果能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识字教学,那么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就能深刻得多。

有人曾经说过,识字离不开阅读,此话一点不错,最初孩子可以是单纯的识字,但当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应鼓励孩子阅读。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又能认识许多新词生字。最好尽早教会孩子使用字典,一旦掌握了这一工具书,孩子学习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了。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随时随地、形式多样地进行言语训练,甚至可以利用上街、购物、逛公园的机会教学。

上一篇:火灾自救安全教案下一篇:东源县初中防流控辍工作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