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巢阅读与答案(共7篇)
陆游书巢阅读与答案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槁枝:枯树枝。
1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4分)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2)或至不得行( )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13、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2分)
1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 )(3分)
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
答案:
11. (1)看(看见) (2)能够、可以 12.(3分)B
13.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只写“如积槁枝”2分,“乱书围之”1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既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
C.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D.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10.如果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网友点赞?(2分)
答案:
9D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陆游诗南宋爱国诗人,高中教材有他的一首诗,题为《书愤》。(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词从景写起,茅檐、篷窗指简陋的寓所,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B.词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C.催成清泪,因杜鹃啼声一声紧似一声,仿佛予人更多伤感,故曰催。
D.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在故乡听杜鹃勾起了陆游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
3.本词在关联词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4分)
关联词但、又、况。但用转折语气,以鹦鹉的无声,反衬鹃啼的分外淸晰、刺耳,以月夜反衬作者的独自飘零,表达作者内心的凄苫。又有递进的感觉,社鹃已经催人泪下却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写出了作者对杜鹃夜啼的无可奈何,况为递进,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杜鹃啼声本就悲戚,再加上作者半生漂泊、志业未遂,更添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关系判断准确1分,阐释1分,写到两组即得4分)(3分)
4.上阕表达的重心是月夜常啼杜宇,请说说是怎样突出表现它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阕写出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是怎样有层次地表达出来的?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 ①写人静灯昏、风雨连江的环境,烘托凄凉气氛,为杜鹃出场做铺垫;(3分)
②对比(以静衬动),用林莺巢燕无声来反衬杜鹃的啼鸣,更突出了叫声的悲凉。(3分)
5. 羁旅愁思。(1分)
浣花女
陆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1、诗歌选取几个劳动生活和婚嫁习俗的场景,表现了农村少女_________之美。(2分)
2、简要赏析本诗的主题与艺术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质朴真纯。
2、诗歌的前4句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4句写农村男女婚嫁习俗,透露着一个纯朴的农家女孩对婚姻和生活的满足喜悦,也流露出诗人的深情赞美。末尾4句写了另一种婚嫁风尚,她们爱慕荣华的结果是被遗弃冷落,隐含着作者的`嘲讽与批判之意。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不同阶层妇女的生活追求和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
简析
点绛唇①.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点绛唇①.陆游. 阅读答案点绛唇①.陆游. 阅读答案
8.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
9.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答案
8.上阙侧重叙事和描写,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暮山千叠之景,听得渔舟唱晚,声声在耳;(2分)下阙萌生醉弄扁舟的兴致,无所顾忌更不怕连天波浪,最后两句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2分)
点绛唇①.陆游.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9.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1分)“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1分)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2分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 D ]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C ]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4)这首词以“梦”为题,上片和下片叙写的角度和表现的内容有何区别?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5)对末三句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自幼立志而终生不辍 B.年华老去而未能如愿
C.壮志未酬而雄心不已D.现实无望而心如死灰
6.纵观全诗,分析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答:虚实结合。(2分)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2分)
二:
1.本词记梦,上片扣住“ ”两字(原文)写,下片扣住“ ”两字(原文)写。(2分)
2.结合全词,简析下片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 梦游(1分) 睡觉(1分)
2. 下片以寒夜斜月之景衬身老志坚的报国之情,情景相融(回答“反衬”亦可)(2分),通过“寒灯”“漏声”“ 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1分),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1分)。
三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雪晓清笳乱起”“铁骑无声望似水”两句,动静结合,都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也表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壮志难于实现的悲凉。
D.词的上片写梦境,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无法实现,梦里梦外形成了反差和错位。
E.词的下片写睡觉入梦的感慨。诗人一直坚守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对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梦中希望万里封侯。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BD(A项,“都”字不恰当。C 项不是反衬。E项,“睡觉”中“觉”是“醒”的意思)(B项2分,D项3分,共5分)
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2分)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分)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分)
【注释】
①记梦:记录梦境;师伯浑,词人的朋友。②雪晓清笳乱起:大雪飘飞的清早笳声乱起。笳,古管乐器名。③想关河: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④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⑤青海际:青海湖边。青海湖在今清海省。⑥睡觉:睡醒。⑦漏声断:漏声尽。指夜深。⑧自许句:自己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⑨残:此指头发脱落稀疏,意即年老。
翻译: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
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
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赏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诉衷情》《夜游宫》等,都是有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士,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陆游书巢阅读与答案】推荐阅读:
游山西村 陆游阅读答案11-0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阅读答案07-12
梅花绝句陆游06-03
陆游轶事典故06-28
诗人陆游介绍09-07
汉宫春陆游翻译06-13
书愤陆游教案06-24
陆游一生的挚爱10-27
陆游诗中的养生11-11
陆游咏梅诗01-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