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文章读后感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廉政教育文章读后感(精选9篇)

廉政教育文章读后感 篇1

阅读了市纪委“廉文荐读”文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讲的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大学者梁启超的教子之道。他五儿四女,个个成才,个个爱国,长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次子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三子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四子是经济学家,五子是著名的火箭专家;长女是诗词研究家,次女是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做过山东省妇联主席,四女是陈毅元帅引以为荣的新四军女战士。满门俊秀,且第三代仍个个成才。人说龙生九子不成龙,梁启超却生子成龙,生女成凤,这是如何做到的呢?细读此文,他是以“爱”、更以“大义”教育子女的。其“大义”是“四要”:一要爱国,二要正直,三要清白,四要自强。他教育子女“勿求做大官,唯求做大事”,要求子女牢记孟子的教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梁氏后人循此而行,皆成益世益民之人才。

读后,我不禁陷入深思。为什么梁启超九个子女个个都能成才?梁启超的子女们怎么就这么听父亲的话?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不也大都这样教导子女吗?结果怎么又大都事与愿违或不能如愿以偿呢?

再一细想,再一深想,就不难找到答案,那就是梁先生律人先律己,以身作则,为子女们树立了榜样,教育子女的 话他自己首先做到了,且做得很好,这就是身教的力量。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使我想起有位领导分析共产党为什么胜利,国民党为什么失败的话,他说,共产党打仗,听到的都是连长、营长、团长喊,同志们跟我冲;而国民党的军官喊的都是,弟兄们给我上。这一跟一给的结果是一胜一败。

小处看一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犹如一面镜子,影响着孩子,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就会跟着做;反之,他也会照着学。特别是身教,千言万语也抵不过一个行动;讲再多的道理也不如亲身而为来得更易让人接受。

大处看一个社会,近来不时会在书刊、电视、网上看到某地某单位领导层集体腐败、一窝一窝地烂掉。其根源在哪里?在主官。主官贪,主官受贿,主官以权谋私,主官卖官鬻爵,其左右、身边的人才会跟着学,才敢做,才敢干,才肆无忌惮。如果这些“主官”们做到严于律己,身正影直,时时自省、自律、自重、自警,不该自己得到的,一丝一毫也不沾,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官,其左右、身边的人还敢腐败吗?有腐败的条件、空间吗?即使有恐怕也不那么容易吧。这就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的道理,就是身教的力量。

要做到梁启超那样大才集于一身,满门龙凤俊秀非常人 所及,但洁身自好、为官清廉,应是能够做到的。一个人如果做到了清白做人、干净做官,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慎思、慎言、慎为,就不仅自己事业成功,也会影响到家人和身边的人。

廉政教育文章读后感 篇2

近些年来,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受到人们极大关注。这种关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都清楚,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科学技术神奇般的发展, 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而突出的问题就是物质文明进步与精神文明提升之间的不平衡。膨胀的物欲及其文化挤压着人们的心灵。许多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 他们除了金钱与时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社会现象, 有学者深切指出:“人们但知追求物欲而忽视了精神上的修养, 于是没有理想, 没有目标, 茫茫而无所措、无所从。人心如此, 国际如此, 人类再不回头, 终将走入没顶的深渊。”[1]而如何化解人类的这一冲突,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当然, “化解”不单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情, 但是, 学校作为培养新一代综合素养的基地, 它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语文课含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 在当今的中国, 人们呼唤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实践, 探究人文教育的途径, 是要大加肯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文教育的大旗无论举多么高也不为过分。问题在于, 语文课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它与其它学科又有什么不同?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其实, 中学各门学科教学都含有人文教育的内容, 也都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比较, 又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都知道,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不仅学到了读写的本领, 而且还会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合一体、不可分开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 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必须依据自身的规律, 采取有别于其它学科不同的做法。就以思想性强的政治课来说, 它是通过文本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观点、政治理论的教育, 任课教师只要把有关知识内容、原理、规律点拨清楚, 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采取何种写作方法来表述的, 就不是政治课要管的事了。其它学科, 如历史、地理、生物以及物理各科, 亦是如此。而语文学科却不能到此止步。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 从语言文字入手, 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 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 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回过头来, 领着学生去品味、学习表达那些人文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的特色与奥妙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 还可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教学环节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此, 已故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 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训练思想, 就学校课程方面说, 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 却是国文的专责。”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建国50多年来, 无论是政治运动还是社会思潮, 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可谓多矣。而围绕语文工具性的问题, 也由此产生过多次的躁动。但不管这种躁动的时间有多长, 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有多大,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工具性上来。就说1958年的大跃进, 当时的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 语文课脱离了语文而宣讲“三面红旗”, 基础知识教学、语言训练都不要了, 因而使语文教学遭到极大破坏。还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语文教学以阶级斗争为纲, 用语录、社论当教材, 以写批判稿代替写作, 致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创下了历史“极低”, 荒废了整整一代人的学业。为纠正1958年的偏颇, 教育部在《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指出:“不应该脱离文章的词句篇章, 架空地分析思想内容, 也不应该不管文章的思想内容, 单纯地讲解词句篇章。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的做法, 是不能把文章讲清楚的, 是收不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的。”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更加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当然, 现在所讲的人文性要比过去的思想教育宽泛得多。但在思想方法上, “泛人文教育”同过去的空洞说教并无两样, 都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在作怪;在远离文本、脱离语言上, 其外在表现上并无两样;对语文教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也无两样。这也是当前年纪大一些的语文教师忧心之所在。

应该指出, 我国的优秀语文教育专家, 多年前就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做过精辟的阐述, 并对教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叶圣陶先生从学生的角度就曾说过, 对课文“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 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借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 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2]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 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 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 知识上的启迪, 感情上的陶冶, 不这样是不对的, 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 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 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 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3]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国广大语文教师坚守“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揣摩语言, 在读写过程中, 感悟人文的灵光。他们在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做法:

一是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学生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读架构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 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习得阅读的方法。一位小学教师在进行《泉水》课文第二段教学时, 她是这样做的:

教师:“同学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想想自己读出了什么?注意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教师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请学生回答:“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来吧, 我的水很多。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教师范读这两句时, 特别强调“来吧”和“很多”, 再问学生:“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现在老师是山里的娃娃, 你们是泉水, 咱们来打个招呼吧!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些水烧饭吃。

学生: (热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水塔。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些水沏茶喝。

学生: (充满激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水塔。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很多很多的水洗衣服。

学生: (加上动作, 更富有感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泉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以读悟文, 以读促思, 以读激情, 以读导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这位教师在“读”上做足了功夫。首先, 向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次, 通过句式的比较、范读, 帮助学生读懂句子, 引导学生体悟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妙;最后, 教师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创设情境, 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味, 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位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敕勒歌》前, 先让学生听配读音乐, 披文入境, 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所营造的氛围, 并在眼前浮现了这样一幅鲜明美妙的图景:在阴山脚下, 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环视四周, 天野相连;仰视长空, 满眼苍绿;俯瞰旷野, 茫茫无际;风吹草浪起, 牛羊时隐时现;北方牧民雄浑, 嘹亮的歌声仿佛就在耳畔回荡。敕勒人民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的真挚、炽热的情感会很自然地感染学生, 而北方民歌语浅情深、铿锵流畅的特点也就极易把握了。前人曾有这样的说法:“放声疾读又缓读, 及久之自悟。”[5]可见, 大声朗读确实可以读出文章的气势和韵味, 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

有的教师还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语文中语言就基本属于他的了, 人文也就在其中。”“丢掉一个‘读’字, 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 包括人文性。”

二是揣摩语言。一篇课文, 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 就需要多读多揣摩。揣摩就是反复想。北京师大王宁教授认为, 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分解看, 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语文课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读写, 甚至把听说的技巧看得过于重要, 而不深入到‘想’这个层面, 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的。”在接触课文后, 教师如能引领学生自己提出些问题来, 再由自己经过反复思考而求得解答, 应是有效的办法。她以毛泽东《沁园春》为例, 说明只有揣摩透文本的语句, 方能领会作者蕴含当中的思想情感。

原词是:“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她分析说:“这首诗的前三句点出了季节、地点、环境。之后摆出了六种景物:山红、林染、江碧, 船行、鹰飞、鱼游。仅仅这六件事本身, 是得不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的。六种景物的描述, 关键在‘遍’‘尽’‘透’‘争’‘空’‘底’这几个字上。一千一万座山要红就红个遍, 一层层的树林要染就一丝不剩的尽染, 漫长的江水要碧蓝就蓝个透底。成百的船在江里行驶, 谁也不碍谁地并行。鹰飞在高高的空中, 鱼游在水的底下, 一个那么高, 一个那么底, 谁又能干扰谁呢?几句话描述出的各种形象, 集中起来就是说:整个的大自然中, 谁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彼此都有自己的自由。要理解这些形象, 另一个关键在对‘竞’和‘争’词义的理解。‘竞’与‘争’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义是‘竞争’‘斗争’‘争夺’, 但在古代汉语里首先具有的意义却是‘并行’‘一起’。《淮南子·淑珍训》:‘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注:‘竞, 并也。’这里的‘竞’是‘并相’的意思, 这正是毛泽东所取的意境。‘竞自由’就是共有自由, 并享自由。同样, ‘百舸争流’的‘争’与‘竞’同义, 郭璞《江赋》‘缛组争映’, 《文选》刘良注:‘争, 交也。’就是相并相共地在江流中交相追逐。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理解为‘争夺’‘争斗’, 意思就全拧了:‘争斗’反映的是空间的狭小、不足;而交并, 反映的恰恰是空间的开阔。世界的空间这样茫远、空畅, 可以容纳万物, 谁想干什么, 都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干, 由此才发出‘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她接着说:“分析这首词的前半阕, 如果不把上述几个重点词语落实到诗意上, 怎么能从客观的语言中接受作者的思想呢?”[6]

这个例子有力的说明:学生只有逐字逐句读懂了课文, 反复揣摩, 才谈得上接受思想上的教育、感情上的熏陶。

应该说, “文道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从理念上, 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 是不存疑义的。但是, 从理念到实践,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国50年来, 在语文教学中, 就曾有过多次“重道轻文”的反复。而在每次解决这一“重道轻文”的问题时, 又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教学大纲往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 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回顾以往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稳妥地把握好“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关系, 除了思想认识上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 关键在于教师能透彻地理解课文, 把握课文, 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含糊。

需知, 选入课本的文章, 大都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的典范之作。但是要使学生真能文道兼得, 首先是老师准确理解课文。叶圣陶先生指出:“文道统一之切实做到, 我以为首要在教师透彻理解课文。教师透彻理解一篇之主旨, 不脱离文篇之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 不放过文篇另说一番道理, 另说一番篇章结构之类, 学生即当于思想品德方面有所感受, 于读法写法方面有所长进。”我们从王宁教授这篇教学案例中, 可以看到要真正理解课文, 必须具备这样两点:一是要扩大视野, 开拓知识面。二是要提高鉴赏力, 增进悟性。教师缺乏鉴赏力, 眼光差, 不辨好坏, 就说不上透彻理解。而这一点只有靠平时丰厚的阅读积累才能得以解决。教师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阅读铸就自己的教学品位;通过阅读激发创造性思维。反之, 教师的业务功底差, 就难以按照“文道统一”的要求, 灵活准确地教会学生。这也是当前“泛人文教育”之所以能够兴起来的根本原因。比如, 学习《祝福》, 教师提出了“祥林嫂之死由谁负责”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研讨。有个学生说:“四婶也有很大责任。”教师问这位学生:“何以见之?”学生回答:“她跟鲁四老爷是站在一头的。课文是这样写的。”于是教师又问:“怎么写的, 能具体说说吗?”学生由于还没有读懂课文, 接下来就没话可说了。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特别是四婶前后三次劝阻祥林嫂参加祭祖的语句:第一次说:“祥林嫂, 你放着吧!我来摆。”而第二次说:“祥林嫂, 你放着罢!我来拿。”第三次却说:“你放着吧, 祥林嫂!”学生发现, 从内容上看, 这些话并无什么不同, 但在形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于是, 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四婶开头是“先呼后阻”, 后来是“先阻后呼”, 当中反映了四婶心理活动上的什么变化?这时师生再次揣摩课文的语言, 从中发现“先呼后阻”的语气比较委婉, 四婶只是从心里不希望祥林嫂参加祭祖;而“先阻后呼”则表示出四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 其话外之音——一个不洁的女人, 怎么可以参加祭祖呢?这里的细微差别, 显现了她对祥林嫂前后不同的态度。而祥林嫂由此明白了捐了门槛后, 自己依然不干净时, 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可以说是四婶的这句话最后将她推上了生命的绝路, 封建文化的祭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细心品味课文语言的细微差别, 而从中看到了祥林嫂这一如尘芥的生命结局, 怎能不对她产生同情呢?通过上述两个案例, 我们可以看出, 改变语文课堂上的“泛人文教育”, 做到“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说千道万, 教师专业修养的提高是个关键。教师在这方面有了切实的进步, 才能铸就起语文教学的高品位, 激发出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灵动思维。

参考文献

[1]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中学生》1948年第9期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说工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徐惠君:《语文课堂呼唤“原生态”的教学》,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8期

[5]刘国梁:《此情不足道唯闻读书声》, 《现代语文》2008年第11期

用心成就教育文章 篇3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任何一本刊物都需要有能给读者带来感悟的文章,而要能给读者带来感悟,首先要求作者本人对事情(问题)的认识有感悟,其文章才有给读者带来感悟的基础。

从作者寄(发)来的绝大多数稿件来看,不是作者本人没有实践经验,也不是缺乏材料,最重要的是缺乏感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的新思想,缺乏独辟蹊径剖析问题、表达观点的新视角。

当今时代是需要思想的时代,当今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师,教育刊物需要有教育思想的文章。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能做思想贫困的教师,教育期刊对作者的要求是不能做思想贫困的作者。教育真谛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思想的不断创新,是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也是创新教育文章的源泉。

那么,教育文章的思想从哪里来呢?从实践的感悟中来。阅读是一项间接的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感悟可以不自觉地获得,也可以自觉地努力而获得。从感悟中提炼出思想,是弥补教师专业成长木桶中那块最短木板的良方。

华中师大教授郭元祥在他的新作《教师的阅读——过一种阅读的生活》中强调,“阅读是一种生活,阅读是一种品质,阅读是一种思索,阅读是一种解脱”,“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来开阔胸襟,启发思路,都可以用阅读来拯救自己”。郭元祥之所以极力推崇阅读,就在于当今知识更新速度之快,社会发展进度之猛,如果谁一年半载不读几本书,就极有可能思想落后、知识老化、能力降低,甚至工作力不从心。如此,就会觉得累,就会在工作面前不称职、在知识面前落伍。

阅读重在读什么呢?一本好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创新性上,而且往往以其思维亮点呈现出来。所谓思维亮点,就是那些能让读者的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观点、新见解……这些让读者豁然开朗的思维亮点,就像散落在沙丘里的金子,它们在长篇大论的文字叙述中,往往以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的形式突现其身。这就要求我们有慧眼识真金的功夫,从书的目录、内容甚至结构中,能够一眼发现其中的亮点,并能“一见钟情”地咬住这些亮点进行悟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并反思和追问自己在运用同样的材料表达同样的思想、观点时与文章作者处理技法的异同。

悟读重在悟什么?我们倡导写文章要“有感而发”,比如中学课文里的《石钟山记》,写的是苏轼的一次考察。他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的结论产生了怀疑,通过考察,他得到了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有人言之简,有人言之陋,而要得到真知,就要“目见闻”这样的感悟。写作时,他就围绕这种感悟,用事实和过程把它铺陈出来,结果就成了一篇留传千古的好文章。在这里,感悟大抵和灵感相通。然而灵感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所说的感悟,却可以大量地获得──只要我们在阅读时敢于用心去质疑,用心去求索,就能提高自己的“悟性”,提高看问题的思维水准。因为,感悟有不同的层次,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赋予不同的感悟水平,从而体现不同人的精神世界拓展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记录中说,他14岁时认为叔叔十分平常,然而过了7年,当从国外求学回来时,却感到叔叔的学问大有长进。实际上不是叔叔提高了,而是马克·吐温进步了,他能感悟到叔叔的学识和长处了。就此而言,我们毕生都在对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进行感悟,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就像例中的“叔叔”。我们不断地提高感悟水平,就使得我们对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的悟性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在写文章时就越会在充满信心的预期中文思泉涌。

对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感悟,虽然有时是零散的,但不是孤立的,应是用一种新的认识代替原来的认识或创造出一种以前没有的认识,新的感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感悟一旦出现,就要善于把握住。德波诺曾提出“注意滑过”的说法──当人们驱车从甲路口到乙路口时,常常是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中间还有一个丙路口,丙路口那里还有一条路径更短、路况更好的路。由甲到乙的路越顺畅,忽视丙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普遍的阅读思维,往往是条列状的思维,而不是辐射状的思维,这种阅读过后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要在阅读中产生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借用德波诺所说,也就是要使得从甲到乙走得没有那么顺畅,从而使自己不能不注意路旁的丙──感悟。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既是要我们多阅读,同时也说明,阅读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动笔写,常写就能掌握规律。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读是写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是说要真正进入“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只读不写,特别是写好,也只能是空谈。

有这样一则报道:某校邀请一位特级教师给本校教师上示范课。这位特级教师对学校临时指定的授课内容稍作准备,便从容地走上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课的老师无不折服。赞叹之余,有人问这位特级教师为这堂课准备了多久,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慨然说:“可以说我只准备了一刻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这堂课。”回答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这则报道的隐喻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如酒,愈陈才愈香。写文章莫不如此,没有“一生都在准备”,好文章是诞生不出来的。

“一生都在准备”可谓有心者的坚守。我们说熟能生巧,常写、多写就能找到写文章的规律,就能走出“复制”他人作品的怪圈。“‘复制他人作品”充其量是“假写”,而非“真写”。

真写强调的是写作时独有的一种境界和只能意会的一种感觉,对不同的选题、材料均有下手之笔,均可使文章在遵循共性规律中出新、出彩,写出自己最想写、表达出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亦即能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

真写的魅力在于捕捉和处理细节。2500年前,老子就有名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2004年汪中求先生一本《细节决定成败》受到市场热捧,一时洛阳纸贵,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文学作品需要细节,需要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教育文章也需要细节,没有细节或缺乏细节,教育文章就可能是苍白的、枯燥的、空泛的,文章就难有多大价值。相对于纯理论来说,细节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让读者在体验愉悦中认知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观点。好的教育文章从来是不缺乏细节的,成功的教育文章往往是在细节上下了工夫。

何为细节?教育文章中的细节很平凡,就是教育教学中的“一滴水”,一滴能够照见太阳的水。它就是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性事实,就是围绕教育文章主题和有利于表现主题、有助于传播效果的教学事例。从客观描述的真实细节中让读者感知教育文章的思想内涵,这大概就是一切教育文章写作所努力追求的境界与目标。

文章写到真处时,能做到既遵循某种潜在的写作规律,又从这种潜在的写作规律中跳出来,具有运筹帷幄的能力。文章写到真处即是只要一接触材料,便可开始打腹稿、提炼主题。而且在提炼主题的同时,也提炼出标题,搭起文章的整体框架。在这个阶段,标题和主题往往是重合的。标题是主题的最集中表现,是用最少、最形象、最准确的文字概括出来的主题。这个构思中的标题就是整个文章的大梁,是撑起文章的支柱。有了这根梁或柱,心里就有主心骨,就不会来回犹豫,空耗精力,便可及早地进入布局和成文的状态。

文章写到真处时,能做到既可写新问题、新事实的文章,又可将老问题写出新意,是常写常新的高手。在文章写作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认真写好这些老主题的文章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但写得不好就容易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的过时文章。文章写到真处既能使文章避免陷入这种尴尬,又能对事实材料作深刻把握,具有比别人看得“更深一层”的能力,从而在思想内容上写出与众不同、在表达上赋予个性化语言的好文章。这种文章有鲜明的时代感,可给读者新的启迪,让读者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欲罢不能。

绘画有“画龙点睛”之说,教育文章的点睛就是修改。修改文章就像盖房子,用梁把房子撑起来盖好后,还要“雕梁画栋”式的装修,让它更美、更有文采。文章初稿写出来后,一般来说只算完成了第一步,真正要赋予其文采,还要做大量的深加工。《文章评改》中有吕叔湘先生的《评改澜沧江边的蝴蝶会》一文,评改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后来被选为初中语文篇目,那确实是篇美文。从评改文章中,我们能看到被评改文章的原貌。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吕老的评改主要是“挤水”,让它更加简练,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目的。吕老的删与改,道理清楚,分析透彻,恰到好处,近四千字的原文,删改了近一半,由此叹服吕先生的匠心独运。原文已经很不错了,让吕老一评改,可谓锦上添花。

写稿不易,改稿更难。“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许多大作家、大学教授,他们的文章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们耳边经常闪现贾岛的“推敲”故事、白居易念诗给老婆婆听的故事,这些事例都说明修改在好文章的形成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对教师来说,他们教学任务繁重,要想让他们创作出好的文章,除要引导他们对教学进行深刻的体会之外,引导他们对文章作深加工修改同样重要。

那么,对文章作深加工的着力点该放在哪里呢?

深加工的着力点之一,是让构思的标题和提炼的主题进行同步对接,让主题清晰、标题水落石出,并使之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的主题,二是一读标题就有个性、吸引人。这是深加工的重要环节、重要部分,也是决定一篇文章能否点亮编辑眼睛的关键。

深加工的着力点之二,是对文章引用材料的增加、删节或调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它是证明观点的事实,是论点成立的依托。因而在修改时:一要考量材料的必要性,即选用能说明观点的材料;二要考量材料的真实性,即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可靠;三要考量材料的合适性,即材料引用要恰当。从而把不足的材料补足,对空泛、陈旧、平淡的材料进行调换,删除不实的和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材料确凿有力、论证有力、典型有力、说服有力。

深加工的着力点之三,是在语言运用上反复推敲修改:一是语言表达的简洁性,用最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把重复的地方改为精练、简洁;二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把似是而非的话改为准确的文字;三是语言的可读性,把平淡的改为鲜明,把拗口的改为流畅,把刻板的改为生动,把隐晦的改为明快,把含混、笼统的改为清晰、具体。在通篇统一的考虑上,不留全文概念不一、论述自相矛盾、语句上下脱节的表述,要让编辑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作者较强的推理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从印象上增加编辑选稿、改稿的概率。在这方面,一旦点亮了编辑的眼睛,作者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作者单位:江西教育期刊社)

文章读后感 篇4

世界的爱有很多种,朋友之爱,夫妻之爱,手足之爱,父母之爱,陌生人之间的爱……是这无数的爱汇集成我们头上的天,脚下的地,让我们的生活处处洒满阳光、时时鲜花盛开。不要吝惜你的爱,奉献出来,你会发现,给比索取更快。

改变这个世界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欣赏,关爱和支持·鼓励和祝福。

一个人或一个小动物,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只要我们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用心去爱护用心去感受,大自然会回报我们最大的恩赐。

精选文章读后感2

《和时间赛跑》讲的是一个男孩儿因为外祖母去世了而忧伤。他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累了就扑在草丛里哭。

作者非常珍惜时间,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与西北风赛跑,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有时上三年级,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想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写作业的时写得很慢,一会儿喝水,一会儿玩笔。两个小时都做不完,就更别提一个小时了,还有,我本来想6:30起床的,后来听到闹钟响了。心想:“就睡五分钟,五分钟。”最后等到妈妈来拉我被子的时候,我才看看闹钟,哇!都7:00点了,还什么五分钟啊!

精选文章读后感3

我读完《全球气候》时,我才发现环境的严重污染。

里面说,现在由于二氧化碳的严重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影响海平面上升0、5厘米。听起来不算多,可是地球上还有更大的淡水区,那就是南极和格陵兰岛,如果南极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会上升60米,再加上格陵兰岛的冰,海平面还会上升6米。现在的美国海边,经常有台风出现,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气候变暖使高山动物开始迁移,许多动物因为不适应环境而灭绝。

所以我们要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号召。

精选文章读后感4

想起丑小鸭,想必大家肯定为它的苦难生活流一番眼泪。丑小鸭它是一只坚强的小鸭,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变成了白天鹅。那是它心中的理想支持着它,让它与命运做斗争,与死神抗击到底。在家里,在芦苇丛中,在灌木丛,在沼泽地,在农家小院……它处处受嘲笑,受欺侮,但它丝毫没有灰心丧气,始终不屈不挠地奋斗,最终靠自己有力的翅膀飞向自己最美好的未来。丑小鸭成为了美丽的天鹅,难道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吗?

来吧,什么难题,什么懊恼,什么伤心,什么灰心,抛开它们,让我们张开翅膀飞起来吧!

精选文章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公民道德》,觉得对我们很有帮助。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而爱国守法,就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等。明礼诚信,指有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是讲对人要友善,团结在一起克服困难。还有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公民道德读后感对你们小学生很有用。

精选文章读后感6

《海的女儿》讲述了小美人鱼追求幸福却最后失败的故事,我很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假如小美人鱼救王子后不躲起来,王子就不会认为就他的人邻国的公主了。可是她太胆小了。

假如小美人鱼变成人后能想办法告诉王子她的想法,比如可以用写字、画画、手势。王子也许会明白小美人鱼的爱……

可是没有假如,小美人鱼还是变成了泡沫,但她没有绝望。我愿意成为一个好孩子帮助她早日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

【精选文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1.美德少年读后感精选文章

2.日记精选文章

3.爱枫「文章精选」

4.优美文章精选

5.文章精选:我的读书故事

6.精选文章《说说女人》

7.哲理文章精选

8.小狗作文精选文章

科普文章读后感 篇5

曾几何时,当我漫步在图书馆里那一列一列的书柜之间时,不经意走到了天文类书籍前。

记得以前一直听哥哥给我讲关于天上那一颗颗星星的故事,所以心中一直对那些神秘而又遥远的星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当我真正面对能破解这些秘密的宝藏时,又不知该从何处开始我的星际之旅,就在这时我看见了鲁道夫〃基彭哈恩所著的《千亿个太阳》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被他深深吸引了,我取下了它,开始了我的星空之旅〃〃〃〃〃〃

看了题目,你可能会问怎么可能有千亿个太阳呢?但事实是在我们的宇宙有无数和太阳一样的恒星,正是他们组成了我们夜晚看见的满天繁星。这本书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质量转移、致密X射线以及地外文明的知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对我们所在的宇宙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我刚才列举的知识来看,你可能以为它很深奥,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故事,如他把恒星比作人,用人的各个年龄来生动的比喻恒星从诞生到变成超巨星或中子星的演变过程,并配有精美的图画让严谨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初步的理解深奥的天文知识。通过它我从太阳系飞过银河,飞到银河系的边缘,看到无数色彩绚丽形态优美的地外星系,他们如此迷人,有如此神秘,我想他们一定是在等我去探索,去发现,去开创人类知识的新边疆。

虽然因为我现在的知识还很有限,无法完全弄懂有些知识,但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对星空的热爱,只要我努力学习知识,我总会有一天会在鲁道夫〃基彭哈恩构建的璀璨星空里自由遨游,到达未知的远方〃〃〃〃〃〃

爱国文章读后感 篇6

邱少云烈士那感人的情景把我的心都牵进去了,爱国文章读后感。虽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读到这里,我心里有些害怕,怕敌人的“火力警戒”发现“我们”。哎呀!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了。读到这里,我的心很激动多想大喊一声:“快,快从火里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可是邱少云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整个作战计划一动不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任火在身上烧着。此时此刻,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不忍心看着他就这样被活活烧死。多么可惜啊———个年轻的生命;多么顽强啊——一位勇敢的战士,伟大的英雄!我有时在想,他是钢铁炼成的吗?不,他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想到这里,我的心如刀绞;想到这里,我心里非常难过,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要为了那一点地方而做出对别人不利对自己又没有好处的事呢?为什么不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想到这里我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生动形象的文章快乐阅读网了。因为邱少云那光辉的形象和崇高的品格所以才写出了这值得千秋万代流传的英雄事迹。

想一想,如果没有想邱少云这样的战士,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怎么会有现在这样好的生活呢?我们现在要什么有什么,如果再不努力学习的话怎么对得起那些烈士们的牺牲和鲜血呢?邱少云这样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国际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

廉政教育文章读后感 篇7

新年伊始,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王继平副司长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对主持人的提问, 王副司长做了精彩实在的回答。

王副司长谈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三个主要理由:第一,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特别是中、初级的专门人才。第二,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 他们来自于最广泛的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 都应该很好地发展这一块教育。第三, 是教育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教育, 另一部分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是59.8%, 也就是还有约40%的15~18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提高这两类教育的毛入学率。笔者认为, 王副司长的话切中要害, 从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来看, 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意义十分重大;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任务来看,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高”进程的最现实、最直接、最通畅的一个途径。这里, 要着重强调的还是“理念”的问题, 即:要大力改善社会的教育氛围,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中国, 孩子如果从事一份很具体的操作性服务性工作 (烹饪、裁缝、理发等) , 就会有灰溜溜的感觉, 家长也会因为没面子而感到遗憾。而在国外情况就不一样了。如在德国, 笔者曾与从事城市清洁工作和做餐饮服务的青年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 笔者发现他们都特别喜欢所从事的职业, 而他们的家长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态度也很坦然: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应该顺其自然,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有出息的。比如, 一位德国教授向人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时, 首先津津乐道介绍的是当木匠的儿子。

在访谈中, 王副司长还传递了丰富的前沿信息。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共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个标志:党和政府空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拿出100亿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从2007年秋季入学开始, 中央每一年将拿出164亿资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第二个标志: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的建校规模扩大到近1.5万所, 学生招生数已突破800万,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已经突破了2000万, 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的目标。第三个标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办学方针上, 明确了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模式方面, 明确了要加强“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在教学方面, 明确了“两个加强”, 即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王副司长的一番话, 使我们看到:党和政府是动了“真格”、下了狠心、使了实招、投了本钱的。访谈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为此, 有关部门、有关人员, 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认真思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我们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认识也要跟上。发展职业教育, 地方不能等、靠、要, 而要积极投资、创造条件。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加强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 而且要充分重视软件与人的建设, 尤其要配备好职校领导班子, 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职业学校要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章程、制度建设, 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探索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职业学校教师要认清自身肩负的光荣与神圣的使命, 不仅要有效地传授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社会团体与社区要为职业教育提

自主学习小技巧,素质教育大文章 篇8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就像有待点燃的火把,一旦点燃,其潜力无法比拟。学生是英语课堂中真正的“演员”,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听、去模仿、去表演、去思考,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会学有所获的愉悦。例如:初三总复习熟悉教材阶段,我采用讨论交流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研读教材后,找出每单元的重难点(不得少于4个),指导他们从check-point、重点对话、文章或笔记中去找,找完后先小组交流。金班检查时,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包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如,学生掌握有关被动语态的知识后,我让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物品到讲台前即兴“演讲”。“This 1s a cup.It is made of glass.It is usedfor drinking water.I think itis made in Nanchang.”流利的英语句子同学们脱口而出,会说的学生兴趣高涨,坐在座位上的学生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而且书本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教师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英语学习领域。例如,在教学中通过收集实物、图片,画简笔画,听录音,看录像,使用多媒体等多种直观手段,创设运用英语的情境,采用形体语言、表演、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手段,开展板报竞赛、圣诞晚会、卡片制作、英语角、英语日等活动,使听、说、读、写及交际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并使其兴趣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语言,能听懂、大胆开口说是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紧凑安排对话表演、小组讨论、适当的朗读背诵,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时间一长便养成了听、说、读的好习惯。备用英语纠错本、英语随笔本,加强读写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先是引导学生精读教材中的课文,给学生一些能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或进行判断的题目,再给出需要对原文进行分析、简单判断的题目。最后,给出须深层推理的找main idea或根据原文判断表达是否正确的试题。这种梯级式的训练,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精读是必要的,泛读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常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文章,阅读中鼓励学生善于运用词典,及时解决阅读中的生词问题,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养成勤于用字典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某个词在句子中的词义的习惯。学生有了在阅读中处理单词的好习惯,课外阅读难度降低,阅读能力定会迅速提高。

四、习得自主学习的方法

科技文章读后感 篇9

作为一个对机械行业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人来说,能让我动心的机械类文章着实不是很多,当然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的心境,本是带着练习听力的心情去看这段视频的,结果却被深深的打动了,不禁为人类的智慧所折服,为机械行业的神奇魅力而倾倒(虽然学习的兴趣仍然不太浓)。

由于视频是英文的,我看了好几遍才弄清楚意思,原来说的是一种叫做差速器的,在看这个视频之前,我仅仅听说过差速器这个词,从来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总是把他和减速器混为一谈,然而仔细看完了视频之后发现,差速器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汽车已经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天天可以见到各种型号、各种品牌的车,但有没有想过,车上有很多地方仔细想想会觉得很别扭,比如车在转弯的时候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相同的角速度的前提下,靠近内圈方向的车轮应该转的比外圈的慢,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玩四驱车时),车的两个轮子套在一根轴上,轴随轮子转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使一个轮在转而另一个轮子不转的。这样两轮共用一个轴并不意味这不能转弯,而是在转弯的过程中内圈将受到更大的摩擦力,同时会产生轮轴的轴向力,大大降低零件使用寿命,给行车的安全带来隐患。如果考虑特殊情况,比如其中有一个轮子滑进了沙坑,就需要让另外一只轮子转动把车戴起来。以上这些问题都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思考,如何实现两个轮子的“差速”呢?

首先我们查资料了解一下什么事差速器:差速器就是在向两边半轴传递动力的同时,允许两边半轴以不同的转速旋转,满足两边车轮尽可能以纯滚动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驶,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的元件。这看似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在实际设计需要克服许多的麻烦。在差速器的视频中给出了差速器的发展历史,得以让我们感受工程师们的思路是如何一步一步改进差速器,使之日趋完美的。

想要实现“差速”,即两个轮子转速不同,无非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要不就是一根轴,轮子和轴可以相对转动,但是这样一来车速就不受油门控制了,想想也知道不够安全,另一种就是使用两根轴,分别连接两个车轮。但是这样问题又来了,分成两根轴如何保证在直线运动的时候是相同速度转动的呢?工程师想了个办法,在两轴相接近的地方,给每个轮子安装一个“十”字型的元件,像一把小伞一样,然后再两把小伞之间搭上一根额外的“十”字轴,这样一来,发动机只需连接这根单独的轴便可以带动车轮了,然而这样仍不能实现“差速”,因此工程师将这根额外的轴上的“十”字设计成可以绕轴自由转动的结构,于是,在转弯的时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将直接作用于轮上反应在两根轴的转速上,两轴转速的不同将带来的结果是额外的轴上的“十”字绕轴转动。问题已经在原理上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了,但是工程师们并不满足,因为目前的状况自动调节的敏感度不够,在十字与十字相互接触之间,会有一段架空的时间,这样仍不够完美,因此工程师们将“十”字改成“米”字结构,增加杆的数量,使得灵敏度越来越高,工程师们便开始推测,是不是杆的数量越多就越敏感?当杆已经很密集了,密集到不能再以杆的形式增加了怎么办?毫无疑问,齿轮映入了人们的视野,齿轮传递精度高,效率高,不容易磨损,可以实现大功率,高转速的传递,而且噪音很小,集众多有点于一身,因此工程师将三根轴的“米”字又换成了三个锥齿轮,为了改善受力,还增加了中间的一个齿轮,形成了四个齿轮的啮合。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差速器已经相当先进,并非用一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清楚了,甚至许多差速器的设计都是商业机密,但我们仍不得不为当年雷诺公司的优秀的工程师们喝彩,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将汽车产业推向了新的巅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看完了这段视频后,除了对差速器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外,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思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我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学机械,同时机械行业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并不与我的梦想吻合,我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金融、教育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大学已经度过了近三个年头,对专业课的知识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逐渐颠覆了机械行业在我心中的印象,我开始相信机械制造业是人类永远不会降下的旗帜,它引领者人们走向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大自然的魅力、发挥人类智慧的体现。

上一篇:新概念第二册12课教案下一篇:机电控制技能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