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ppp项目建议书(精选10篇)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概况
(一)、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名称
(二)、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规模
二、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必要性
(一)、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必要性
三、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进度安排
四、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综合信息平台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推行PPP项目以来,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PPP项目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总投资约8.3万亿元,涵盖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19个行业。加上发改委推出的4万多亿PPP项目,全国推出的PPP项目总投资额近14万亿元。
与此同时,因为PPP项目的实际签约率并不高,市场一度质疑PPP“叫好不叫座”。笔者认为,PPP项目签约率低、落地难,成因复杂,不宜简单下结论。
二、PPP项目落地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缺乏PPP专门法律,立法层级低
1、现有PPP法律框架对PPP项目实施的法律保障作用有限
目前,国务院及中央部委针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PPP模式,相继颁发了数十部文件,但文件主要限于规范性文件及部门规章,至今尚未出台任何PPP基本法(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并且现有调整PPP项目的规范性文件间及与上位法之间存在不衔接或冲突的问题,对PPP项目实施的法律保障作用有限。
由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项目,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并且PPP模式本身的全生命周期较长,投资资金量大,项目风险不可预测性大,仅仅依靠法律位阶较低的办法、通知、意见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保障力度远远不够,难以有效树立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
2、对策
对于当下我国PPP立法存在的“缺乏PPP专门法律,立法层级低”问题,可以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的立法原则、通过制定高位阶的专门PPP法律予以解决。现行的PPP规范文件最高法律位阶的是部门规章,应当提高PPP规范文件位阶,加快PPP基本法的立法工作,在制定法律(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出台《暂行条例》、《条例》等行政法规等(由国务院制定)。
对于现有PPP规范文件的在适用存在冲突的问题,可以采取定期或者专项进行PPP相关规范清理,理顺PPP规范文件关系、清除项目实施壁垒。当然,制定专门PPP法律也是实现法律清理的有效方式之一。进行PPP相关规范文件清理时,由于涉及到不同部门的规范文件清理问题,比如如何确定清理主体、如何启动清理、如何设定清理时限、如何设计尊重法治的清理程序、如何确立民主参与机制、如何评估清理效果、高位阶的法律清理如何与下位法清理相衔接等都应当充分考量。
(二)地方政府信用风险
1、地方政府的市场契约精神不强
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就PPP项目签署PPP项目合同而建立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强调的是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平等合作,以彼此间的信赖为合作基础。因此,被业界形象的称作“PPP不是一场婚礼,而是一段婚姻”。
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政府方能否践行市场契约精神、兑现己方承诺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在已有的PPP项目案例中,政府方未按照PPP项目合同约定履约,既挫伤了社会资本投资PPP项目的积极性、给社会资本造成较大损失,又造成了项目合作因缺乏信赖而难以为继的局面。如中部某省一高速公路BOT项目中,省政府曾在特许经营合同中做出了限制竞争的承诺,但后来该省又相继修建了另两条收费高速公路,因此分流的客流量近40-50%,投资人主张损失补偿,政府则否认限制竞争条款的效力,双方的对话由此陷入僵局。笔者前不久参与的一个投资额达210亿元的地铁PPP项目,最初采用的是BOT+EPC+TOD模式,执行过程中,因市区两级政府产生分歧,市政府只能单方提出变更原协议,改为按BOT+EPC模式实施。模式上的改变,对投资人的收益预期、风险管控等合同目的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2、对策
针对政府信用度低的现状,应当构建起完善的信用体系,培养政府方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目前,可以采取由PPP项目所在地的上级政府或中央部委层面建立PPP项目失信公示平台,对地方政府未按照PPP项目合同约定履约等失信行为进行公示,督促地方政府守约。另一方面,应当尽早研究并落实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结算扣款机制,对失信的地方政府进行实实在在的经济惩戒,降低地方政府违约的风险。
(三)PPP项目策划不到位
1、推出的PPP项目自偿率不足
(1)绝大多数项目自偿率较低
目前,地方政府推出的PPP项目多是无收益来源或者自身收益不足、缺口较大的项目,该类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收回投资成本及获取收益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而地方财政又较为吃紧,这些项目对于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低也在意料之中。
(2)对策
对此,地方政府在推行PPP模式时,应当推出适宜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即优先考虑对投资规模较大、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采用PPP模式,如污水处理项目、垃圾焚烧项目、收费高速路桥项目。对于地方政府推出的项目自身无收益或收益较差的,应当确保政府财政对该等PPP项目有充分的财政可承受能力。另外,在PPP项目运营模式设计上,应当结合金融机构的融资要求,从“以丰补歉”角度推行项目组合,达到项目模式与项目本身特点相结合、匹配,实现项目自身投资与收益的平衡。
2、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不到位
(1)缺少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地方政府为降低负债,盲目的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推行PPP模式,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大搞“假PPP”,缺少PPP项目的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前期论证工作,亦未将项目所需财政支付或补贴金额纳入财政预算、中长期财政规划。
PPP项目未经前期论证、将PPP视为单纯的融资工具来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的做法,无疑将使得社会资本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这种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投资PPP项目的信心。
(2)对策
对此,为确保地方政府推出的PPP项目能够顺利开展,项目实施机构应当客观地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并按照规定进行PPP项目的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对通过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验证工作的,报政府审核通过后再确定采用PPP模式招选项目社会资本,进而签署PPP项目合同,明确合作方的权责关系。
3、政府方对PPP认识不足
(1)政府方对于PPP的认识不到位
PPP机制注重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社会资本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优势经验的充分发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项目管理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但不少政府将PPP作为融资工具,对PPP缺乏基本认知。以公司治理为例,现有PPP规范文件中对于政府股比、政府对于项目公司的控制管理等公司治理事宜都做了限制。但不少政府要求控股,以及董监高等管理岗位设置人数上占优势。
(2)对策
对此,在PPP项目合作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地方政府在PPP项目的策划过程中,应当及时、全面的考察社会资本的合作意愿及合作能力,摒弃政府投资项目中一贯的强势态度。在股权合作、项目定价及调价机制、公司治理等事关项目收益的事项,应当放权给项目公司进行操作,政府方只需在绩效付费、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即可,以建立平等的契约合作关系。
另外,在PPP项目合作期间,政府方需要就特许权的唯一性、税收等优惠条件、负责或协助获取项目相关土地权利、提供相关配套设施和程序审批等事项作出相应的承诺,以提供相应的投资保障。
(四)项目融资方式单一
1、项目融资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的PPP项目融资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项目公司为融资主体的情况下,银行往往要求投资人提供担保等增信措施。换言之,现实中的PPP项目融资主要体现为企业融资,银行对于投资人享有的是完全追索权,而非项目融资意义上的有限追索权。此外,银行对项目还有比例不低的资本金到位要求,加上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融资成本较高,相对较短的贷款期限与较长的PPP全生命周期也难以有效匹配。有的项目中基于项目特点银行对于融资模式、土地使用权等等也会提出特殊要求,而地方政府不愿或无法配合。种种融资难题,无疑加大了社会资本PPP项目投资的顾虑。
2、对策
对此,首先,社会资本应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对于项目自有资本金的资金缺口,社会资本应灵活借助基金、信托等融资工具,降低项目资本金融资风险。其次,应邀请金融机构前期尽早参与到项目中来,结合金融机构的意见合理确定合作模式、设计融资方案和交易结构。再次,社会资本应当高度重视PPP项目交易模式和建设手续的合法性(该类合法性审查为金融机构融资的基本前提),以免遭致融资风险。最后,政府方应当在社会资本融资过程中充分支持,通过积极协助降低社会资本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五)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
当前中央各部委虽然以通知、意见等形式出台PPP模式的规范性文件,但是,PPP项目涉及领域较广,在相关领域的税收、收费、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尚未到位。
1、税收配套政策
(1)税收优惠支持有限
虽《关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4〕55号)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一方面前述政策适用的项目领域有限,另一方面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未能有效覆盖PPP数十年的合作周期,较高的税负也加大了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另外,根据现行规定,为了严格税收管理,涉及税收或中央批准设立的非税收入优惠政策,尚应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法定程序要求也会使得地方政府对于税收优惠的支持极为有限。
(2)对策
对此,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根据相关国家的相关规定,出台详细的关于PPP项目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企业在申请相应的税收返还、财政资金发放或税收减免时,也需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争取获得相关书面协议或政府的支持性文件。除此外,鉴于PPP项目税收对于项目成本的重要影响,在PPP项目的前期阶段就应当尽早进行税务筹划。
2、收费配套政策
(1)PPP项目收费机制不健全
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及经营性项目,项目自身的收益能否实现预期直接影响着投资人的投资热情。但是,目前的PPP项目收费机制尚不健全,有的收费标准一旦确定后长期执行不作调整,社会资本和项目公司承受着巨大的投资压力,有的项目则缺乏收费机制和有效的配套支持政策。以国家力推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而言,目前为止,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层面,尚未有较为成熟、合理的入廊收费标准出台。另外,保障各管线单位付费入廊的强制配套政策亦未出台。配套政策的不到位,导致对于使用者付费的预期可能将落空,一旦财政无力承受巨额的管廊投资届时将面临相当大的风险。笔者目前经手的正定新区、长沙等地的多个管廊项目都面临这一难题。
(2)对策
对此,涉及到以使用者付费作为收费来源的PPP项目,如采用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应当在项目建设运营单位(如项目公司)正式收费前就出台具体的收费细则,明确项目的收费主体、收费标准,并允许收费主体根据PPP项目合同安排进行收费调价。同时,尽早出台保障稳定收费来源的相关政策。
3、土地配套政策
(1)土地配套制度不到位
土地问题是这一轮PPP热潮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包括项目用地和资源配置用地。PPP项目用地取得方式分为无偿和有偿。尽管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用地,《土地管理法》规定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但各地在PPP项目中对此态度不一,有划拨,也有协议出让,租赁,还有以划拨地或出让地出资入股到项目公司的不同做法。对于社会资本而言,是有偿取得还是无偿取得,既关系到项目投资成本,也关系到后续的项目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项目用地取得方式对于PPP项目实施方案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土地资源开发性收入平衡PPP项目投资的资金缺口,在这一轮PPP推广过程中从国务院到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多个部委发布的政策文件中多次被重点提及。但由于用以配置的土地资源都是经营性用地,鉴于现行法规政策对于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强制性规定,将PPP项目与经营性用地资源加以捆绑的思路,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程度遇到了现实性障碍。此外,建设用地开发还受国家和地方用地指标的限制,这给此类项目操作无疑又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风险。
(2)对策
由于PPP项目是应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领域,符合土地划拨条件以及划拨目录的项目,可以在经批准后将项目用地直接划拨到项目上。当然,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项目用地也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但是,PPP项目用地的关键点在于“土地开发权与PPP项目捆绑开发”问题。
由于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采用PPP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对于项目社会资本而言,能够覆盖项目投资及收益的主要来源就是“政府补贴”,而当下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居高不下,恐难以在财政部规定的本地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财力范围内承受巨额的财政补贴。对此,如果能以项目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作为“资源补助”由项目投资人进行投资开发,的确有助于实现项目内部投资与收益的平衡。但目前仅有铁路领域可以实行这一做法,其他领域尚不能将PPP项目与经营性土地资源直接捆绑招选社会资本。因此,可以在专门PPP法律中对此作出规定或者对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加以调整,以利于更多PPP项目的及时落地。
(六)地方政府推行PPP的能力建设问题
1、地方政府推行PPP的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将PPP模式视作单纯的融资方式及作为减轻地方负债的工具、过分注重参与项目公司治理而忽视宏观管理、将PPP项目一味按照政府投资项目审批PPP项目等系列做法,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地方政府推行PPP能力建设不足,缺乏能够操作PPP项目的具体管理人员、对PPP政策不熟悉、缺乏PPP项目宏观把控。由于地方政府推行PPP能力建设不足,人为的增加了社会资本投资PPP项目的难度。
2、对策
对此,加强地方政府PPP能力建设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第一,可适时借力外脑增强PPP能力建设,如通过采购专业PPP咨询机构来提供PPP专业咨询服务,并加大前期费用支持,保障咨询机构咨询费能够及时到位。第二,加强主管部门人员培训,通过专题会议或研讨等形式定期组织PPP文件、政策学习,提升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第三,加大PPP示范项目成熟做法的推广,借鉴同类或相似项目经验做法,提高地方政府在项目识别、入库、准备、采购、执行、移交等流程上的运作能力。
(七)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能力不足
1、PPP人才储备不足
(1)建筑企业缺乏PPP专门人才储备
2013年中下旬,我国掀起一轮新的PPP热潮,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相继出台PPP相关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推出各自的PPP示范项目及项目库,主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由此导致传统的基建项目建设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而建筑企业作为PPP项目中积极响应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到PPP项目中,但是PPP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投融资模式,涉及投资、融资、法律、财务、税务、项目管理等多个知识层面,由此也带来了对于建筑企业的现有人才结构提出了很大挑战。在笔者为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提供PPP咨询服务时,接触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发现不少施工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均缺乏胜任PPP项目管理的人才,最为典型的就是过于聚焦施工利润,对于全投资成本的管理和如何利用资本运作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等应有的角度较少涉及。
(2)对策
对此,传统施工优势较为明显的建筑企业应当充分把握本轮主推PPP模式所带来的机遇,注重PPP专业人员的培养与储备,形成懂PPP、精于PPP业务的团队,为建筑企业业务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在PPP人才储备中,可通过培训、引入专业PPP咨询服务机构合作等多种途径,健全法律、税务、投融资领域的PPP专业人才。
2、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意识不强
(1)建筑企业缺乏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统筹
传统基建项目中,建筑企业涉足最多的就是工程施工部分,但,PPP模式是设计项目设计、投融资、建设(施工)、运营维护及移交等多环节内容的。施工优势是建筑企业在主推PPP模式中的优势,但是,长期的施工优势也造就了其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项目融资环节能力建设不足)未形成下游产业链,也形成了其过分注重项目施工、忽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统筹观念。该等局域性,宏观上讲,会影响其占领PPP市场的战略及政策的制定,微观上会落实到其具体项目谈判及文本的签署,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会形成不正确的导向,与真正意义上的PPP模式也是背道而驰的。
(2)对策
对此,PPP模式要求建筑企业需进一步提高对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需要统筹考虑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及移交的各层面。同时,建筑企业在承包商向投资人的转型过程中,在增质提效的基础上,可通过与其他环节的供应商进行“强强联合”,弥补自身业务短板,在主推PPP模式的大潮中保持有利的竞争优势。
三、结语
面临当下我国PPP项目签约率低、落地难的现状,除立足于现有的PPP规范性文件,展望将来的专门PPP法律,作为提高法律位阶的规范文件,应当统筹考虑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范围内各重要因素,并重点关注PPP项目用地、PPP项目前期工作、PPP项目争议解决机制等方面。另外,通过及时的专项PPP立法清理,梳理PPP规范文件之间的关系,理顺开展PPP项目的合法、合规依据。
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水电站项目概况
(一)、水电站项目名称
(二)、水电站项目规模
二、水电站项目必要性
(一)、水电站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水电站项目必要性
三、水电站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水电站项目进度安排
四、水电站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水电站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停靠站项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概况
(一)、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名称
(二)、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规模
二、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必要性
(一)、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必要性
三、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进度安排
四、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况
(一)、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名称
(二)、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
二、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要性
(一)、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要性
三、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度安排
四、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马拉松赛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关键词:PPP模式,养老机构,社区,老龄化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 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3 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情况非常严重,对我国的劳动力造成很大的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我国的自然出生率大大下降,这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脚步。PPP是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为提供公共服务,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相对于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PPP模式在资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我国的养老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应用PPP模式以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存在一些问题。
1 我国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1.1 养老机构床位供应严重不足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养老服务机构3.4万个,养老床位551.4万个,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0.026%,而发达国家的该比例为5%~7%,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为2%~3%,可见我国的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例非常低,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床位供应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供给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氛围,我国的养老机构很有必要扩建并提供更多的养老床位,以适应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发展。
1.2 养老机构的专业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不受重视,机构内部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所以我国的养老机构专业服务人员紧缺。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在英美国家,优质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甚至达到了一名失能老人配备1.5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 000万人。但根据现有公开数据,当前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缺口已达千万级别。现阶段,主要的人才需求来源于酒店管理、护士及地产行业;有医疗经验的退休医护人员被养老机构回聘时几乎可以都做到管理层。可见,我国养老机构专业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养老护理人员缺乏、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高。
2 PPP模式在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应用条件分析
2.1 充足的民间闲置资本
闲置的民间资本为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额已达到了最高峰,并且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储蓄额会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城乡居民都在寻找一个投资回报率高、风险低的投资渠道。在养老机构中应用PPP模式会为公共事业建设带来更多的社会公益和更高的经济效益。PPP模式是由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所以在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会对政府与民间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分散了资金风险。在PPP模式下,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会解决传统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我国的养老机构发展,而且为我国的民间资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投资渠道。
2.2 公私合作经验
在我国19世纪80年代,公私合作就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了,这为PPP模式在我国养老机构中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几十年以来,PPP模式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应用领域也得到不断的扩大,其中成功的案例有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深圳大运中心项目等,在探讨的过程中当然也会失败的案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领域尚未出现PPP模式的案例,这是因为PPP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出于对我国养老机构建设的长远考虑,目前很多地方在养老机构PPP模式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初始的构想或者小范围的尝试。这对我国养老机构的PPP模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3 不断完善的行业评估和评价机制
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不仅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而且还要接受第三方专业结构的督促。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监督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的质量问题,对养老机构的设施质量、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及时进行监督。第三方专业机构主要包括养老咨询管理的专家,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养老床位,这样会增加养老机构的专业性,我国的养老服务也会更加贴切、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此外,还要成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这是促进养老机构发展的直接动力。协会一旦成立,原本属于政府监督的部分工作可交由协会办理,可减轻政府的负担。
3 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基于我国的养老机构数量少,所提供的床位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解决了传统养老机构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带来有利的条件。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需要政府与各大企业合作、商议才能建成,才能为我国的老年人口带来更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王海霞.PPP模式应用于我国养老机构建设的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关鑫.PPP模式在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况
(一)、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名称
(二)、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
二、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要性
(一)、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要性
三、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度安排
四、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摘要:布吉文体中心BTO项目是深圳市首个采用BTO模式操作的文体类项目,它从前期的识别、准备、采购到建设前后经过了2年时间,期间的每一项工作都经过了慎重、充分和细致的调查和论证,这些工作成果最终促成了布吉文体中心BTO项目的实际落地。作为推动项目的工作人员,笔者回顾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并对该过程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环节和内容进行研究,总结该项目操作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以期为国内PPP项目实施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PPP BTO 文体中心
一、PPP模式概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财政部在2014年12月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并下发了首批30个PPP合作示范项目名单和操作指南;国家发改委同期下发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和通用合同指南。截止目前,各部委已下发了约30多份文件,大力推广PPP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加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建立全过程的合作关系,该模式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从而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创新性模式,形成“政府监督、企业运营、社会评价”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项目简介
布吉文体中心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规划建筑面积为77700平方米,总投资为不低于5.5亿元。定位为布吉片区的标志性建筑,拟打造成集文化生活、全民健身、休闲娱乐、时尚生活、低碳环保于一体,涵盖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体育馆、书城、文化展厅等,致力于服务布吉及周边片区的区域性先进文化体育中心,并在中远期将其打造成为在深圳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综合体。
三、项目实施背景及流程
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并充分引导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高效的资源配置作用,项目采取PPP的模式,引入社会社会资本负责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工作。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PPP项目的实施、审批等规范流程,具体流程如上图。
四、项目实践经验总结
(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由于PPP模式交易结构复杂,涉及各个政府部门,为此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工作,并就重大问题及阶段性成果进行决策。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文体旅游局(实施机构)、发改局、财政局、规土局、街道办等为成员单位。
(二)实施模式创新
经过多轮的研究讨论,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BTO(建设-移交-运营)的PPP模式,即在坚持土地性质不变、建成后全部资产归区政府所有的原则下,由社会资本出资建设、运营并获取收益,经营年限届满,社会资本享有的项目权益全部无偿交还政府。
(三)市场调查――功能单元设置
为积极践行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关注民生、听取民意”的要求,确保文体中心的各个功能单元真正符合群众的需要,项目专门组织了群众问卷调查工作,由实施机构协同PPP咨询公司设计问卷、街道办具体实施执行,在项目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小区及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根据结论对项目功能单元规划进行了调整。
(四)市场测试及推介
为确保该项目的边界条件设置符合市场需求,能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竞争,领导小组启动了市场推介工作。实施机构联合PPP咨询公司公开发布推介公告,广泛邀请行业内的领先企业进行了多轮座谈会,各个企业均提出了很多具有实操意义的宝贵意见,并基本吸纳融合到项目实施方案中,在公共服务不受减损的基础上,对项目核心边界条件进行优化。
(五)规范项目业态清单
项目特色文体等功能单元由社会资本根据运营方案自行规划业态,但明确提出项目经营业态负面清单和特色文体单元经营业态约定清单,规范了本项目中特色文体部分的具体内容,确保未来的经营性部分能与整体定位相符合。同时规定社会资本必须策划实施一批具有创新的文体项目,该项目未来将设立国际美术交流中心、直播影院、儿童剧培训制作中心及艺术银行等先进项目,以提升龙岗文体高地的影响力。
(六)实现项目财务平衡
通过挖掘项目自身资源从而平衡文体项目的建设运维财务费用的模式在国内鲜有先例,如何在确保项目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档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前述财务目标更是难上加难。项目通过提升规划参数,增配运营资源,用于设置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单元,提升项目的经济强度,该项目在公共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解决了项目的全部建设投资以及运营阶段的政府补贴。
(七)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有效整合
传统模式下,政府方在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阶段,分别选定各自负责单位,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互动,各阶段之间相互割裂,缺乏必要衔接。由于项目前期缺少统一规划,即使经过改造也难以与运营形成无缝衔接。此外,尽管政府持续提供补贴维持运营,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效率不高的问题仍难以解决,无法令公众满意。
五、结束语
一、PPP模式
所谓的“PPP模式”,主要是指一种公司合作的融资模式。PPP是英文单词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这种公司的合作模式主要应用在地方公共基础设施中,它是项目融资的一种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私营的企业、民营的资本和政府进行合作的模式得到鼓励,从而使得公司合作共同来参与地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这一模式最早是在1982年由当时的英国政府提出的,并且广泛流行于欧洲[1]。
二、在我国PPP项目推广的现状
随着当前我国的房地产的市场的不断走低,PPP模式已经逐渐进入到正式的经济规划之中。根据分析和统计,全国仅重庆、山西、宁夏等等15个省份在经济规划中安排的投资计划就高达25万亿元。这么庞大的资金来源,各个省市都希望PPP模式在此时能够派上用场,所以都在不约而同地推行PPP模式来吸引私营部门的资本[2]。相关省市推出的PPP项目(见下表)。
尽管国各个相关的部门对于PPP模式都不断看好,国家发改委也进行相应的号召,而且越来越多的省市对于PPP模式的推行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和推行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各地政府部门推出的PPP项目的资金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签约的PPP项目只有10%左右,并且签约率在持续地走低。
三、PPP模式推行困难的原因
(一)政府立法部门的原因
政府部门虽然在积极地推动PPP模式的发展,但是镇府部门自己对于PPP模式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于其内涵没能够充分地把握。PPP模式要想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就应该确保其支撑的条件比较严格和完善。首先,PPP模式需要有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我们的国家,并没有关于PPP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在现有的提及PPP模式的一些文件中,比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但这些文件只是一些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属于真正的法律法规。
(二)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效率低下
纵观我国PPP模式的发展,虽然我国的财政部门是PPP模式的主管部门,而且我们在几年前也针对这一问题成立了专属于PPP的中心[3],即政府和社会的资本合作的中心,PPP工作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政策的出台、项目的信息统计、各个地方的资讯以及相关的培训等等,都由这一部门来进行承担。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目前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其发挥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而且在进行PPP项目的具体的操作和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尽快来完成项目的实施。
(三)专业人才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的人才较缺乏也是制约我国PPP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PPP模式尽管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流行较早,而且其管理和发展相对来讲比较成熟,但是,PPP模式在我国引进的时间较晚,而且其推广时间也较短,我国对于PPP模式要求缺乏相应的经验,所以,这样的情况使得PPP模式的专业人才对于我么国家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整个PPP模式中,由于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准备的周期较长,导致其整个项目在采购、移交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法律、财务、技术等专业的人才作为坚强的支持后盾[4]。
四、PPP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政府要加深对于PPP的了解和把握
当前的发展中,PPP模式的种类众多,而且从理论上讲大多数的PPP模式可以适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PPP模式就可以适用到所有的社会公益服务领域当中。对于政府来讲,要认清PPP模式,不能把PPP项目看作是包治百病的经济方面良药。
(二)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PPP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其法律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问题,无法可依导致PPP模式的签约率较低,社会资本也对其持怀疑的态度。从欧美一些PPP模式推广较成熟的国家来看,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有大量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整个项目从最初的纾解到最后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律作为支持,这样才能够保证PPP模式的顺利推行。
(三)建立有效的PPP中心
借鉴以往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想成功的运行PPP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PPP模式中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有效的PPP模式中心能够在其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对于PPP模式的中心应该进一步强化其职能,为更好地发挥PPP模式的效果提供相关的支撑。同时,在进行PPP模式的审批过程中,各个部门应该及时、积极地进行配合,确保更多的PPP项目能够顺利签约。
(四)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大PPP模式的相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有了专业的人才进行支撑,相信PPP模式在运行的时候能够更加的顺利和高效。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PPP模式有了更加广泛的了解,通过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对于PPP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促进PPP模式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培义,龙凤娇.PPP模式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建筑经济,2015,(8):11-14.
[2]胡志强.我国推行PPP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人民公仆,2015,(11):42-45.
[3]张晨.PPP项目风险分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018年6月11日,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E20环境平台、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国祯环保协办的“城市排水PPP模式健康发展及案例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合肥举行。在研讨会的第一单元我国“PPP政策导向与排水市场化机遇”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作了“再论PPP项目的可融资性”为主题的发言。
吴亚平主任表示,做PPP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一是一定有敬畏之心,一定要有专业;二是有钱不能任性,但是做PPP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他分析了项目可融资性的三大决定因素,并提出增强PPP项目可融资性的具体路径建议。
PPP项目的可融资性取决于三大信用的组合
吴亚平主任指出,一个PPP项目的可融资性通常取决于三大信用的组合。第一,看项目资产或者经营权/收费权的信用。这种来自于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如果这个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财务可持续、风险上可控,那就是一个好项目,在项目资产或经营权上的信用是良好的。比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量的高速公路,项目本身的资产和收费权有很好的信用基础,靠项目本身的资产信用就可以解决融资问题。投资者也愿意投,金融机构也愿意提供融资。
第二,如果说项目本身的信用不足,那要看投资主体是谁来做,也就是项目投资主体(城投或社会资本方)的信用。比如如果是央企来做,投资机构觉得这种主体挺好,信用不错,这样项目资产信用加主体信用有可能获得融资。专业能力、经营业绩、投资能力都是项目主体信用的加分项。
第三,政府的信用支持。如果项目现有的主体信用和资产信用还不够,那可以看第三个信用,即政府的信用支持。政府信用不是兜底,而是合规情况下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以及风险上的分担。
增强PPP项目可融资性的途径 与三大信用组合相对应,增强PPP项目可融资性可以从以下方面上做好文章。
一是加强PPP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是项目可融资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资产/经营权的信用。实际上,PPP项目可行性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项目本身的可行性研究,这是传统可研的范畴;另一个是项目采用PPP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而PPP项目实施方案就是回答项目引入PPP模式可行性的问题,核心是商业交易层面的可行性,包括风险分担机制、投融资方案、投资回报机制、社会资本方准入条件、合同体系及PPP合同主要内容、监管和绩效考核等,进一步夯实项目资产的信用。因此,如果一个项目的可行性既回答了本身的工程、技术、财务的可行性,又把投资人和政府关切的交易问题解决了,这样就有可能找到相对靠谱的投资人。同时,作为金融机构,也会有意愿接手这种项目,愿意提供融资服务。
二是优选专业化的社会资本方(产业资本)。专业至关重要。因为专业是社会资本方信用的重要基础。只有专业,才有可能了解项目所处行业领域的技术与经济特点,这是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这是第一位的。只有专业,才有可能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机制,包括识别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其潜在影响及提出管控措施。只有专业,才有可能建立健全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包括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以及设置必要的政府补助/补贴等。
而关于什么是专业化的社会资本方,他认为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经营获利的项目,比如说供水、污水处理、体育场馆、学校、医院等,工程和设备只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远非充分条件。比如体育场馆的经营属性应该更强些,项目工程和设备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基础;但有工程和设备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关键还在于运营能力和运营效果,也就是运营商或者运营商+建筑商的联合体,不然很难融资。第二类,工程和服务高度合一的项目,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市政道路等,工程和设备基本决定了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它的可经营性非常弱,高速公路建成之后有没有车跑、能不能赚钱,很大程度上是听天由命了。首先需要把工程踏踏实实建好,工程和设备质量都很好了,剩下的运营和维护相对来讲是比较简单的。因此此轮PPP项目中,建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比较高,这其实也是一种专业使然。
三是政府信用支持PPP项目融资。首先要明确,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只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包括PPP项目公司或融资平台等,承担支付/补贴责任,并不直接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不得对金融机构承担还贷或担保责任,不能出具承诺函、安慰函等文件。地方政府的使用支持如何实现,有几种方式可以去考虑。第一,政府切实做好PPP项目的财政承受能力的论证,包括规定的一般预算支出10%这一天花板,且考虑地方财务综合财力。有了这样的论证,政府的信用是相对来讲可靠的。第二是做好中期财政规划,在地方政府需要付费或者补贴的前三年(T-3),可以编制中期财政规划,把项目纳入到中期财政规划中,并按其计入预算草案(T-1)和预算(T),给投资人、金融资本吃一颗定心丸。第三是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督促社会资本方履约。四是分担部分项目风险,比如最低需求风险等,确保风险得到合理分配。
建议金融资本参与项目研究论证
吴亚平主任还表示,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虽然有产业资本出具的项目资本金作为其防风险的“安全垫”,但金融资本特别是银行实际上承担最大风险。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方案研究中,应听取银行等金融资本的意见和建议,在相关交易结构包括投融资方案、投资回报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融资条件设计中考虑或体现金融资本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此外,还可以请金融资本引荐专业化的社会资本方,促成政企合作。
他也建议地方政府加强与工商联、有关协会(商会)以及民间平台类机构的合作。积极搭建PPP项目信息共享的投融资对接平台(如项目推介会),构建金融资本参与PPP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回归PPP的初心,坚持四大理念和四大原则
他强调,项目的可研、实施方案没有做好,可能得不到融资。因此,要回归PPP的初心。从社会资本投资的角度来说,要用市场和商业的眼光去看PPP项目;而地方政府,可能是融智+融制+融资的小目标。两者利益立场不同,但都是基于合作的精神,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充电ppp项目建议书】推荐阅读:
ppp项目的项目建议书12-21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企业总部基地项目建议书07-14
充电作文800字09-09
充电桩施工方案09-15
充电工岗位描述11-14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分析06-07
充电桩市场调研报告06-24
智能新能源充电桩09-17
充电桩安全管理制度12-06
手机充电被没收检讨书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