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教案设计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蚕姑娘》教案设计(通用10篇)

《蚕姑娘》教案设计 篇1

2.读通课文,了解蚕生长的自然常识;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蚕生长的不容易,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解读课题

认识“蚕”(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词语分类),齐读古诗。

蚕姑娘又黑又小换上

蚕卵又黄又瘦旧衣裳

蚕叶又白又嫩漂亮

蚕床又白又胖

蚕茧

盖新房

蛾姑娘

4.分段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理清条理——“蚕卵、蚕、蚕茧、蛾”怎样排序?

2.引读全文:蚕卵——1自然段

蚕——2-5自然段

蚕茧——6自然段

蛾——7自然段

3.读通全文——认清蚕各个生长时期的身体特点(贴词语游戏

词语: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4.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认读生字,齐读全文,巩固复习

五.游戏表演——“蚕的一生”

六.指导朗读——了解蚕的每次蜕变都不容易,最后却把自己奉献给了人类

七.引导背诵

八.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老师重点指导:桑、盖的书写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蚕姑娘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理解“姑娘、桑叶、茧子”等词的意思。

2、步理解课文。理清层次,了解茧生长的整个过程。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字词,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 )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AABB ”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

4、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指导朗读。

5、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6、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齐读4、5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1、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2、用“渐渐”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又黑又小

蚕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一天天发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

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穿-- 新--() 嫩--()

瘦--() 黑--() 晴--()

二、学习第6段。

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1、看课件后读课文,

2、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四、朗读全文。 [总结全文]

[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蚕姑娘》教学设计 篇3

1、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蚕床、蚕山、盖新的房、开了窗”。

教具准备:

挂图、复印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衣裳 蚕姑娘 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

漂亮 暖洋洋 又黄又瘦 又白又胖

2、春天,春蚕从蚕卵里钻了出来,刚钻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长大的呢?

二、教授新课

1、教学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②蚕姑娘出来以后就干什么?边读边把写蚕姑娘动作词圈出来。

③讨论,圈出动词:吃、睡、脱、醒、变。

④讨论,出示句子:“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变成黄姑娘。”(师板书:黑→黄)

A比较:这个句子与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不同?

⑤当看见蚕渐渐长大了,你的心会怎样呢?

⑥自由练读。

⑦指导看图理解词语“蚕床”。

⑧醒了,醒了”,省去一个“醒了”,读读,体会有什么不同?

⑨师小结:

蚕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这就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2、教学第3-5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找找有关写蚕动作的词,想想蚕又起了什么变化,再读一读。

②指名说说圈出哪些动词。

③讨论蚕的变化,出示句子:“蚕姑娘变成白姑娘,身体渐渐发胖,渐渐发亮。”(板书:白→胖→亮)

A比较这句话与课文的第3-5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④指导朗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

3、教学第6-7自然段

(1)教学第6自然段。

①这个自然段蚕干什么呢?

②指名读。

③理解词语:“盖新的房,蚕山”。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①茧子里面的蚕姑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蛹“。

②为什么它一生不响呢,它在干什么?

③“茧子开了窗“说明什么?

4.指导看图。

三、板书小结,总结课文

蚕的整个生长是一个经历,是由卵变蚕又变茧变蛾的大变过程,而蚕从幼蚕、成熟蚕是一个由黑变黄变白变胖变亮的小变过程。

四、板书设计:

↗ ↘

卵(黑→黄→白→胖)茧

↖ ↙

《蚕姑娘》教学反思 篇4

《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睡脱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 篇5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由于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养过蚕宝宝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讲起来都很熟悉,都能说出一二三点来。

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并进行比较课文后的句子,了解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并要把句号改成逗号。

《蚕姑娘》教学反思 篇6

于是,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请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没意义。这时,钟玉花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蚕就是蚕虫,为什么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请了好几个,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

《蚕姑娘》教学反思 篇7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积累。

尽管这篇课文中画了许多插图,蚕的一生也介绍地十分明了,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蚕仍是十分陌生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鲜少有人亲眼看到蚕宝宝了,更别说蚕床、蚕山、茧子了。因此,我预先布置了学生回家收集有关蚕的知识,学生有的从《拓展阅读》中了解到蚕其实还喜欢吃生菜等其他食物,有的从网上查到蚕丝的用途,有的从课外书上找到蚕一生的生长图片,还有的在爷爷奶奶的指点下认识了桑树、蚕床和蚕山。当我提出“你对蚕了解多少”时,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学习课文自然也兴趣十足。

二、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蚕姑娘说课稿 篇8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都比较熟悉。这篇课文现编写进了苏教版的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中,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1、课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就能引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课题为什么称蚕为姑娘,它含有亲切的意味。把蚕看成美丽能干的姑娘,表达了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课题也告诉了我们,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蚕的相关知识。

2、课文分析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分(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分(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3、教材的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还应是掌握10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4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因素,也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用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

在学习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用讲解的方法。以上的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利用板书,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安排在第三课时完成。

2、学法

学生预习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时采用练习法。

我把学习生字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说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引起悬念

首先板书“蚕”,请学习齐声读(cán),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读准平舌音。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吗?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好几种。最后出示“姑娘”两个字,学生齐读“蚕姑娘”。向学生提出蚕是昆虫,姑娘是小女子,为什么要把这种昆虫叫做蚕姑娘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这样做,是用课题,来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课文,了解蚕的欲望。

2、学习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分析字形,找出部首,准确书空笔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4、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让学生知道蚕的生长季节,蚕是怎样出生的。

5、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我把这部分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问题上: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是怎样进行变化的?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还有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让大家来解答。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6、阅读

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

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7、理解词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8、总结

在总结中,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蚕卵钻

又黑又小(不吃不动)变黄

又黄又瘦变白

又白又嫩变胖

又白又胖变亮

课文《蚕姑娘》的教学反思 篇9

苏教版课文《蚕姑娘》的教学反思

蚕姑娘本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蚕孵化的过程,在设计上我首先创设昆虫观察小组的`情景,让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观察蚕,并通过卡通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变化过程,学生理解上没出现问题。当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在课文最后两段的处理上我过于慌乱,对于主题的升华迁移的有些牵强,过渡句没有设计好。在板书的处理上没有及时的书写,在深化学生产生观察研究昆虫兴趣这没有及时的引申造成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而且在理解文本中也出现字词不扎实的现象。在填表格这一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练习背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自身情感渲染的基本功,在教学设计上更加精细。

《柳树姑娘》教案设计 篇10

1.感知并表现柳树给春天带来的美。

2.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柳树姑娘》音乐磁带、挂图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及表演《柳树姑娘》。

2、感受歌曲三拍子的旋律。

活动过程:

一.律动及发声练习

——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儿开了,许多的小树长出了新芽,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感受美丽的春天。(跟着老师一起律动、练声)

二.新课引入

——听,是谁的脚步声,轻轻的,柔柔的?让我们一起闭上小眼睛听一听,近了,近了,更近了……(出示柳树姑娘的图片)她美吗?

——柳树这么美,咱们赞美一下她,好吗?(用语言赞美柳树姑娘。)

——柳树姑娘听了这么多赞美她的话,心里很高兴,她想把一首歌曲送给小朋友。(师表演唱《柳树姑娘》)

——提问:1、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2.歌曲中你听到什么?

三、学唱歌曲

——再次欣赏歌曲,理解歌词(放磁带)

——你感受到这首歌曲是几拍的?(三拍子)

——柳树姑娘在做什么?(教师解释歌词)

——教师边弹琴边有节奏地念歌词,幼儿跟琴声拍节奏

——教师带领幼儿边拍节奏边念歌词

3.幼儿跟唱歌曲

——幼儿跟磁带演唱一遍

——开头两句表现柳树姑娘拖着长长的辫子,随风轻轻地摆动,我们应该怎么唱?(优美、舒缓)

柳树姑娘在池塘里高兴地洗头发,我们应该怎么唱?(活泼轻快)

——教师带领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

4.表演歌曲

——幼儿有感情地集体演唱。

——分小组演唱歌曲。

——分男孩和女孩演唱歌曲。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专题下一篇:品社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