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精选11篇)

小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篇1

1.科目设置

小企业应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应付职工薪酬的提取、结算、使用等情况。该科目贷方登记已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的职工薪酬的金额,借方登记实际发放的职工薪酬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小企业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小企业应根据职工薪酬类别,设置“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等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小企业(外商投资)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2.职工薪酬的确认

小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1)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

(2)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项目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或无形资产成本。

(3)其他职工薪酬(含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计入当期损益。

3.职工薪酬的计量

(1)货币性职工薪酬的计量

对于货币性职工薪酬的计量,应当区分两种情况:

一是具有明确计提标准的货币性薪酬,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计提。

①“五险一金”。即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所在地政府或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标准,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

②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企业应当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财务规定,分别按照职工工资总额2%和1.5%的比例计提;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计提。

【涉税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

第四十一条 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二条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二是没有明确计提标准的货币性薪酬。对于国家(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职工薪酬,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2)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计量

小企业以其白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销售价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3)辞退福利

小企业支付的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职工的补偿,应当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规定,合理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

4.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1)分配职工薪酬

月末,小企业应当将本月发生的职工薪酬区分以下情况进行分配:

①生产部门(提供劳务)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②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项目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③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和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④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2)发放职工薪酬

小企业发放职工薪酬应当区分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①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费等,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②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活动和职工培训,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甲公司2×13年3月应付工资125 000元,应付奖金、津贴和补贴12 500元,其中:生产部门直接生产人员工资80 000元,奖金、津贴和补贴8 000元;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工资14 000元,奖金、津贴和补贴1 4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20 000元,奖金、津贴和补贴2 000元;销售部门人员工资6 000元,奖金、津贴和补贴600元;在建工程人员工资5 000元,奖金、津贴和补贴 500元。

3月31日,公司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0%、12%、2%和10%分别计提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公司内设医务室,根据 20x2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情况,公司预计20x 3年应承担的职工福利金额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公司按照工资总额的2%和2.5%计提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4月6日用银行存款发放工资,发放时,公司代扣了职工个人所得税1500元,结转代垫职工水电费3600元。会计上工资总额构成与税法上工资薪金的内容一致。则永安公司应做如下会计处理:

(1)分配工资:

本月职工薪酬的计提比例=10%+12%+2%+10%+2%+2%+2.5%=40.5%

本月应计提的职工薪酬=137 500+137 500×40.5%=193 187.5(元)

其中:应计入生产成本的职工薪酬=88 000+88 000×40.5%=123 640(元)

应计入制造费用的职工薪酬=15 400+15 400×40.5%=21 637(元)

应计入管理费用的职工薪酬=22 000+22 000×40.5%=30 910(元)

应计入销售费用的职工薪酬=6 600+6 600×40.5%=9 273(元)

应计入在建工程的职工薪酬=5 500+5 500×40.5%=7 727.5(元)

借:生产成本

640

制造费用637

管理费用910

销售费用

273

在建工程727.5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000

——奖金、津贝占和补贴500

——职工福利费

750

——社会保险费

000

——住房公积金750

——工会经费

750

——职工教育经费

437.5

(2)通过银行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等: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000

——奖金、津贴和补贴500

——职工福利费

750

——社会保险费

000

——住房公积金750

——工会经费

750

——职工教育经费

437.5

贷:银行存款

188 087.5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500

其他应收款

600

【税务处理】

永安公司发放给职工的工资、津贴、补贴,计提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185 460元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在建工程人员职工薪酬7727.5元构成在建工程成本,待工程完工后,转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计提折旧的方式计入成本费用,就这一点来说,税法与《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一致的。

【涉税提示】

职工薪酬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汇算清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税务人员对企业的职工薪酬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的工资结算是否正确,有无因人员组成、工资总额或工资计算错误而错列工资费用;②企业的职工薪酬分配是否正确,有无混淆经营性支出与其他支出的界限,产品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③是否按照实际发放数在税前扣除,对已分配而未支付的部分在年终所得税汇算时是否做了纳税调整;④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否属于个人所得税纳税范围,企业是否履行了扣缴义务;⑤国有企业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限定的数额。

【涉税分析】

准予税前扣除的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是企业每一纳税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工资薪金支出。公司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务公司之间是购买劳务关系,支付给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福利及保险费等属于给劳务公司的劳务费用支出,可以税前扣除,但不属于公司的工资薪金支出,不得作为计算三项经费税前扣除数的基数。

【例】甲公司于2×13年12月20日发放供暖费补贴2 440元。其中,发放给生产工人1 700元,车间管理人员180元,厂部管理人员340元,在建工程人员100元,销售人员120元。则永安公司应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生产成本

700

制造费用

180

管理费用

340

销售费用

120

在建工程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440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440

贷:库存现金

440

【税务处理】

年终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时,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④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按照其销售价格,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还应结转产成品的成本。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增值税账务处理。

【涉税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

第四条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12号)

第二十五条

企业发生……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

二、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三)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三、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

三、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口径

(八)企业处置资产确认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处置外购资产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处置该项资产不是以销售为目的,而是具有替代职工福利等费用支出性质,且购买后一般在一个纳税内处置。

【例】A公司是一家生产彩电的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有职工50人,其中生产工人35人,管理人员15人。2×13年1月,公司以其生产的液晶彩电作为春节福利发放给每个职工。该型号液晶彩电的销售价格(不含税)为每台9 000元,单位成本为6 000元。则长江公司应做如下会计处理:

(1)提取非货币性福利时:

本月应提取的非货币性福利=9 000×50×(1+17%)=526 500(元)

其中:生产工人非货币性福利=9 000×35 ×(1+17%)=368 550(元)

管理人员非货币性福利=9 000×15×(1+17%)=157 950(元)

借:生产成本

368 550

管理费用

157 95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526 500

(2)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526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00 000

贷:库存商品

300 000

【税务处理】

以自产产品发放职工福利,无论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都视同销售,因此,会计与税法没有差异。但是非货币性福利属于税法规定的职工福利费的范围,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时职工福利费在工资总额14%以内的部分允许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⑤支付的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职工的补偿,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A公司是一家生产彩电的企业,共有职工 50人,其中生产工人35人,管理人员15人。2×13年5月l0日,长江公司因引入两条自动化生产线而制定了一项辞退计划。拟辞退车间主任2名,共补偿200 000元;高级技工2名,共补偿250 000元;一般技工4名,共补偿200 000元。5月29日,辞退2名一般技工,实际补偿100 000元。则长江公司应做如下会计处理:

(1)提取辞退福利时:

本月该公司提取辞退福利=200 000+250 000+200 000=650 000(元)

借:管理费用

650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650 000

(2)发放辞退福利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涉税提示】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因此,企业根据辞退计划计提的辞退福利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实际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支付补偿时允许在税前扣除。

【涉税提示】

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核算会计资料可以获取的涉税信息及获取的主要方式

一、可以获取的涉税信息:

1.工资发放的对象是否均为本企业任职或受雇的员工;

2.工资的构成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3.工资总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情况;

4.代扣代缴职工个人所得税的情况;

5.职工福利费实际列支的具体内容及金额;

6.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是否超过工资总额的14%,以及超过部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

7.工会经费实际列支的具体内容及金额;

8.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是否超过工资总额的2%,以及超过部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

9.职工教育经费实际列支的具体内容及金额;

10.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超过工资总额的2.5%,以及超过部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

11.“五险一金”的缴纳情况,是否与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相同。

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1.索取职工花名册和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合同、协议及人事部门的相关资料;

2.审阅“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账”的发生额及余额;

3.根据“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账”中的摘要说明及记载的凭证编号,抽取相应的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审阅;

4.根据“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明细账”中的摘要说明及记载的凭证编号,抽取相应的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审阅:

小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篇2

一、职工薪酬在公司调节盈余管理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利用职工薪酬的成本费用化与资本化的选择进行调节盈余的管理。即当公司经营业绩较差而公司在进行大规模基建时,公司就会将部分从事生产经营的职工列入工程人员之列,将其薪酬资本化,从而降低当期成本费用,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反之,则将部分从事基建的职工列入生产经营人员之列,从而增加当期成本费用,达到适当降低盈利的目的。

(二)通过隐瞒或虚构职工人数的方法进行调节盈余的管理。其表现形式有:第一,在公司经营业绩较差时,将部分职工的薪酬在母公司或者合并范围以外的关联企业列支,以降低当期成本费用,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第二,在公司业绩较好时,将母公司或合并范围外的关联企业职工薪酬在本公司列支,从而实现增加当期成本费用,达到适当降低盈利的目的;第三,直接隐瞒员工人数,支付其薪酬时计入借款或往来款,或者虚构职工人数,增加职工薪酬支出,并进行账外核算等。

(三)利用提前或延后确认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进行调节盈余的管理。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费用: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但在实践中,当公司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负债较大时,公司就会根据当年经营业绩情况进行盈余管理,即当公司业绩较好时则提前进行解除劳动关系给予补偿的处理,而当公司业绩较差时则延后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补偿的处理。

(四)利用特定性质职工进行调节盈余的管理。根据税法相关规定:民政部门开办的福利生产企业可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民政部门开办的福利工厂和街道开办的非中途转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所得税。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可在3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为了得到税收优惠政策,有些公司对“四残”人员、待业人员和公司生产人员人数进行调节,从而达到上述指标,实现调节盈余的管理。

二、职工薪酬在审计中的特殊关注

职工薪酬在公司经营业绩分析中的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关注公司职工人数及其变动可以初步了解公司经营业绩的基本情况。其次,职工薪酬及其波动也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再次通过企业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及其金额变动情况可以判断公司职工薪酬及其波动的合理性,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作出初步判断。《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了职工薪酬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职工薪酬的披露方法。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及审计实践,笔者认为,审计中应从以下方面对职工薪酬给予特殊关注:

(一)将职工薪酬的审计延伸至账外。将从人力资源部取得的职工信息与部门、车间等职能部门职工信息进行核对;将人力资源部提供的职工信息与公司缴纳个人所得税及各项保险费等人员信息进行核对。通过核对分析,可初步确定公司是否利用职工人数进行盈余管理,这样可降低或规避公司利用职工人数进行盈余管理造成的审计风险。

(二)实地查看与询问。对属于因安置“四残”人员而享有税收优惠性质的特殊企业,以及存在集中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而确认的预计负债企业,或传言有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而账务上未见由此而确认的预计负债的企业,可采取深入车间、仓库、相关部门等实地查看的方法与随机询问相关人员了解职工情况的办法来进行必要的核实;同时,该办法也适用于核实公司提供职工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这样,通过实地查看与询问,对公司特定性质职工予以了解,可以降低或规避由于公司利用特定人员而进行税收盈余管理的风险,以及公司隐瞒职工人数或虚构职工人数、提前或延迟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等进行盈余管理而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关注职工个人借款、拆借款以及追踪职工薪酬的支付。当经营业绩较差时,部分公司会利用隐瞒职工人数降低职工薪酬来增加盈利,这种情况下除通过实地查看与询问方式外,还可关注公司是否存在众多职工借款以及大额拆借款的情况,若存在此情况,则很可能是职工薪酬的支付未计入公司成本费用;当公司经营业绩很好而职工人数大量增加时,除了可通过实地查看与询问方式外,还可以对公司职工薪酬的支付进行跟踪检查,确认公司职工薪酬是否真正支付给个人或者是否存在支付后又返还等情况。

(四)关注公司前后年度职工薪酬的波动。在审计中应对公司年度间职工薪酬总额以及单位人工产出进行分析,分析年度间职工薪酬总额及单位人工产出波动的原因及合理性,有助于分析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职工人数操纵利润的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公司年度间薪酬总额以及单位人工产出的异常波动发现公司可能存在的其他利润操纵的情况。

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篇3

【关键词】应付职工薪酬;核算

应付职工薪酬当中的设定收益计划核算比较复杂,不仅存在会计上核算难度,而且计算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一般由精算师测算,具体数值计算原理会计只做了解即可。应付职工薪酬当中的设定收益计划核算共分5步,下面介绍理论和例题解析:

第一步,计算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未来退休领取养老金的进行折现,折到退休时点)。

第二步,将上述现值平均分配到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用上述现值除以工作服务期间数)。

第三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第四步,考虑每一期间的利息问题(本期应付职工薪酬计提金额和上期累计应付职工薪酬贾总求得利息),并将该利息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第五步,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主要是指企业不能预计的过高或过低的职工离职比率、提前退休比率、死亡比率、过高或过低的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的增长以及折现率变化等原因,将会导致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精算利得和损失。)

企业应当将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且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但企业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这些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的金额。

甲公司在2015年1月1日设立了一项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并于当日实施。该应付职工薪酬受益计划规定:

(1)甲公司向所有在职员工提供统补充养老金,职工在退休后每年可以额外获得12万元养老金,直至死亡。

(2)职工获得该额外养老金基于开始日起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且应当自开始日起一直为公司服务至退休。

为简化起见,假设符合计划的职工为100人,当前平均年龄为40岁,退休年龄为60岁,还可以为企业服务20年。假定在退休前无人离职,退休后平均剩余寿命为15年。假定适用的折现率为10%。并且假定不考虑未来通货膨胀影响等其他因素。

第三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就算每一期间的成本费用。456.35/(1+10%)19=74.62,以后期间以此类推计算。

(1)服务第1年年末:

借:管理费用 74.62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74.62

(2)服务第2年年末:

①当期服务成本

借:管理费用 82.08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82.08

第四步,考虑利息(上期末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数乘以利率确定)

借:财务费用 7.46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7.46

③如果企业根据每期确认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提存资金,成立基金,并进行投资。则第1年末的基金金额为74.62万元,假定在第2年的利息收益为7.46万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7.46

贷:财务费用 7.46

服务第3年至第20年,以此类推处理。

第五步,以后期间职工离职比率、提前退休比率、死亡比率、过高或过低的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的增长以及折现率变化等,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和其他综合收益进行核算。

小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篇4

应付账款是指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债务。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本期账益达财税服务平台和大家分享的专业财税知识是,应付账款的账务处理以及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更多问题可以登录账益达官方微博咨询):

应付账款的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验收入库,但货款尚未支付,根据有关凭证(发票账单、随货同行发票上记载的实际价款或暂估价值),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等科目,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按应付的价款,贷记本科目。

企业购物资时,因供货方发货时少付货物而出现的损失,由供货方补足少付的货物时,应借方记“应付账款”,贷方转出“待处理财产损益”中相应金额

(二)接受供应单位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付未付款项,根据供应单位的发票账单,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支付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采用售后回购方式融资的,在发出商品等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回购价格与原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应在售后回购期间内按期计提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企业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应当分别债务重组的不同方式进行账务处理

1.以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账款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

2.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账款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用于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等科目。

3.以债务转为资本,应按应付账款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

4.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清偿的,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 债务重组利得”科目。

(五)企业如有将应付账款划转出去或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

①本科目发生应收账款时,按应收金额,借记本科目,按照实现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收回应收账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②企业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回代垫运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

③企业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现金金额小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现金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现金金额大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现金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④企业接受的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应按该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其他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⑤将债权转为投资,企业应按应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⑥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清偿的,企业应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奖金 应付职工薪酬 篇5

奖金主要是指作为一种工资形式,其作用是对与生产或工作直接相关的超额劳动给予报酬。奖金是对劳动者在创造超过正常劳动定额以外的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成果时,所给予的物质补偿。它是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中国企业中实行的奖金制度,是50年代初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曾在1958年和1966年下半年两次被取消。现行的奖金制度,则是1978年以后恢复和建立的。

薪酬是员工因向所在的组织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狭义的薪酬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

应付职工薪酬准则实务核算的探讨 篇6

一、职工薪酬准则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

2011年初, 笔者参加了某国有企业2010年度的报表审计工作, 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审计中, 发现存在下列情况。

1、“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只核算正式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内容, 不核算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性支出。

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工资性支出, 未全部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有一部分工资性支出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原因是担心“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反映的金额过大, 引起广泛关注。

五险一金组成的社保金、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均未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而是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且未按受益对象将其计入相关资产或当期损益。

职工福利费据实列支, 也未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原因是职工福利费不再按工资比例计提后, 就不再确认负债科目而是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了。该企业职工福利费科目中核算的内容包括:水电气、误餐补助、医疗补助、交通费、电话费、卫生费、节日发放的各种福利及购物卡、独子费、体检费、劳保费用等。

未使用非货币性福利二级科目反映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内容。

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不全面。

针对上述问题, 财务人员解释说, 知道颁布了新准则, 但本企业执行行业会计制度 (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 对准则没有认真学习, 落实到实际账务处理上, 只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应付工资”科目名称换成了现在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其他的相关核算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显然是没有对准则的变化理解透彻并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二、按新职工薪酬准则要求的业务处理方法

“应付职工薪酬”只核算正式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内容, 不核算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性支出这种情况, 是没有理解新准则中关于职工的定义所致。在准则的应用指南中, 明确规定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 也包括在企业的计划和控制下, 虽未与企业订立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 但为其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 也纳入职工范畴, 如劳务用工合同人员。所以, 临时工和劳务派遣人员应该包括在职工中, 他们的工资性支出也应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该企业因担心“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反映的金额过大, 将本应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确认负债的成本费用直接列支, 而不确认负债也是与准则不符的。因为职工薪酬准则第二章确认和计量中第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所以, 对于所有记入成本费用科目的工资性支出都要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先确认负债, 再支付。

职工薪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了职工薪酬的概念和内涵:职工薪酬包括八项内容, 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都是组成部分。该企业没有将这部分重要内容纳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显然应该按准则要求将其从“其他应付款”科目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新准则第四条统一了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 除应付的辞退补偿只计入当期费用外, 其余均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而原制度则是除了工资津贴和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 其他职工薪酬如五险一金 (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则全部计入当期费用。这意味着这一变化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工业企业的存货成本将会有较大的影响。

职工薪酬包括的八项内容中有职工福利费一项, 尽管对职工福利费的提取取消了原制度按工资总额14%的规定, 但准则规定企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可以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 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进行计算, 确认为应付职工福利的负债, 并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确认为当期费用。也就是说, 企业发生的福利费支出要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而不能只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关于职工福利费的核算范围, 2009年财政部财企[2009]242号文《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管理, 在这个通知中可以看到, 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 (年金) 、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 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其中: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 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在职工福利费核算的误餐补助、节日发放的各种福利及购物卡要按该通知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该企业由于对非货币性福利概念不熟悉, 不了解哪些内容要在这个科目中核算, 未使用非货币性福利二级科目反映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内容。在职工薪酬准则指南中说明:非货币性福利, 包括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其他有形资产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向职工无偿提供自己拥有的资产以及为职工无偿提供类似医疗保健服务等。实际中, 一般企业提供给职工的非货币性福利包括的项目较多, 主要有:自有产品、无偿或优惠提供的企业住房、物业服务、餐饮服务、有偿性休假、节假日统一发放的外购物品、防暑降温或保暖用品、对因公伤病职工的补偿补助物品和探视物品等。非货币性福利的复杂多样性, 使得如何计量应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和有关成本费用的非货币性福利价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职工薪酬准则指南规定, 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 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 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 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计量标准的较大随意性, 很可能增大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 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所以应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核算, 企业应该对本企业的福利支出区分货币和非货币, 不能不加区分地统一在货币性福利费中核算。

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不全面。由于对准则的理解不透彻,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不能按准则要求披露相关信息也是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于信息披露, 准则有明确规定, 企业只要按要求做好信息披露即可。

三、对企业实行职工薪酬准则的建议

新职工薪酬准则不只是会计科目名称的改变, 它明确了职工薪酬的概念, 融合了所有与报酬相关的项目, 职工薪酬计划是企业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改变了我国以前对职工薪酬的理解比较狭隘, 一般仅指工资和福利费, 有关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规定也散见于各相关规定, 准则颁布实施后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对于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同样适用, 所以广大在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企业工作的会计工作者要学准则用准则。面对今后更加多样的工薪形式, 正确理解和掌握准则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用好准则仍将是每一位财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职工薪酬准则在实务中的落实情况, 规范准则在企业财务核算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实际案例, 分析现行职工薪酬准则在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职工薪酬准则及其指南的相关内容, 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职工薪酬,准则,实务,探讨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小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篇7

一、《新准则》与旧制度关于职工薪酬内涵的比较

《新准则》中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以及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新准则》的职工薪酬不仅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还包括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 还增加了辞退福利和股份支付。旧的职工薪酬仅仅是狭义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

在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方面:

首先,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服务期间, 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 除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的补偿外, 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其他的职工薪酬, 计入当期损益。

其次, 《新准则》取消了1 4%的计提比例。旧制度中各类企业提取福利费的规定不尽相同, 有的按工资总额1 4%计提, 有的则据实列支不留余额。《新准则》关于职工福利费的列支由企业掌握。

第三, 披露部分的变化。《新准则》对附注中应披露的职工薪酬做了明确规定, 所产生的或有负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 3号——或有事项》披露。

二、职工薪酬确认和计量方面的比较

1. 货币性职工薪酬。

《新准则》规定, 计量职工薪酬时, 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 应当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例如: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 (包括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 、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 应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以及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 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

国家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 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 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 应当补提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 应当冲回多提的职工薪酬。

2. 非货币性职工薪酬。

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例1:A公司为一家彩电生产企业, 共有职工200名, 其中一线生产工人150名, 总部管理人员50名, 2007年2月, 公司以其生产的成本为10000元的液晶彩电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每名职工。该型号液晶彩电售价14000元, A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该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企业将拥有的汽车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将该汽车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租赁房屋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3. 辞退福利。

通常采取在解除劳动关系时一次性支付补偿的方式, 也有通过提高退休后养老金或其他离职后福利的标准, 或者将职工工资支付至辞退后未来某一期间的方式。辞退福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的预计负债, 同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其一, 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 并即将实施。

其二, 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建议。

4. 股份支付。

对职工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应当按照企业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除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外, 授予日一般不进行会计处理。授予日是指股份支付协议获得批准的日期。其中, 获得批准是指企业与职工就股份支付的协议条款和条件已达成一致, 该协议获得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的批准。

例2:2007年1月1日, C公司为其100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份现金股票增值权, 这些人员从2007年1月1日起必须在该公司连续服务3年, 即可自2009年12月31日起根据股价的增长幅度获得现金, 该增值权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行使完毕。C公司估计, 该增值权在负债结算之前的每一资产负债日以及结算日的公允价值和可行权后的每份增值权现金支出见表。

2007年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C公司, C公司估计3年中还将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2008年又有6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 公司估计还将有6名管理人员离开, 假定有4 0人行使股票增值权取得了现金, 2010年有30人行使股票增值权取得了现金, 2011年有10人行使股票增值权取得了现金。计算C公司2007年~2011年每年确认的费用 (损益) , 应付职工薪酬余额和支付的现金。

C公司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 2007年: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和当期费用= (100-10-8) ×100×12×1/3=32 800 (元) 。

2007年1月1日:授予日不做处理。

2007年12月31日:

(2) 2008年: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余额= (100-10-6-6) ×100×14×2/3=72800 (元)

应确认的当期费用=72800-32800=40000 (元)

(3) 2009年:应支付的现金=40×100×16=64000 (元)

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余额= (1 0 0-1 0-6-4-4 0) ×1 0 0×15=60000 (元)

应确认的当期费用=60000+64000-72800=51 200 (元)

(4) 2010年:应支付的现金:30×100×18=54 000 (元)

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余额= (100-10-6-4-40-30) ×100×20=20000元

应确认的当期损益=20000+54000-60000=14 000 (元)

(5) 2011年:应支付的现金=10×100×22=22 000 (元)

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余额=0元

应确认的当期损益=0+22000-20000=2000 (元)

三、《新准则》和原制度相关规定的主要差异

其一, 原制度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核算不算完整, 不准确, 比较分散;新准则》则界定了完整的企业人工成本概念和范围, 同时《新准则》注重薪酬的本质, 多方位、多角度地规范了职工薪酬的内容。

其二, 原制度对许多非货币性福利都没有纳入职工薪酬核算, 《新准则》将非货币性福利全部纳入职工薪酬, 并规定了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其三, 原制度没有辞退福利这个概念, 而《新准则》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了辞退计划满足条件的情况下, 应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在满足一定条件时, 记入当期费用, 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因根据辞退计划提供辞退福利所承担的义务情况。

参考文献

[1]姜华:浅谈应付职工薪酬的计量.魅力中国, 2007年第12期

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开题报告 篇8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企业(外商)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发生应付职工薪酬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生产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应由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贷记本科目。管理部门人员、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科目, 贷记本科目。

(二)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职工薪酬的,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无偿向职工提供住房等固定资产使用的,按应计提的折旧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按每期应支付的租金,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 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企业以现金与职工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在可行权日之后,以现金

结算的股份支付当期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本科目。企业(外商)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企业发放职工薪酬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费等,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二)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活动和职工培训,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四)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还应结转产成品的成本。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支付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所发生的租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五)企业以现金与职工结算的股份支付,在行权日,借记本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六)企业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职工的补偿,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代扣个人 篇9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薪金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注:个人承担的)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社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注:个人承担的)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社会保险(失业保险)(注:个人承担的)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大病医疗补助金(注:个人承担的)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住房公积金(注:个人承担的)

贷:应交税费――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应交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缴纳社会保险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单位承担的)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个人承担的)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单位承担的)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社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承担的)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单位承担的)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社会保险(失业保险)(个人承担的)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工伤保险)(单位承担的)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生育保险)(单位承担的)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大病医疗补助金(个人承担的)

贷:银行存款

缴纳住房公积金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住房公积金(单位承担的)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住房公积金(个人承担的)

贷:银行存款

月底结转单位承担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将借方汇总数的”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薪金“、”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住房公积金“通过贷方总额转入有关的成本、费用明细科目的借方。

下个月缴纳个人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应交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小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篇10

(一) 非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具有漏洞

在职工薪酬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非货币形式的职工福利薪酬发放普遍存在。新会计准则核算中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即将自产产品作为薪酬进行发放, 将外购产品作为福利发放, 或向员工提供无偿住房作为薪酬发放。但在具体操作中, 非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的问题比比皆是, 如新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制度依然没有对非货币性福利的计量方法和适用情况做出清晰和系统的规范;核算中采取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没有明确规定, 并且对两种计量方式产生差额的处理方式也存在明显的破绽;而企业自行生产的产品作为福利向职工发放,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金流入, 一旦将此作为销售商品进行处理, 可以增加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期末结转主营业务成本, 并在利润表中体现出来。在企业的利润额中, 这部分利润是没有真正实现的毛利, 利润表数据缺乏真实性。业务金额越大, 对利润表影响就越大。这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伎俩。

(二) 福利费会计核算中存在一定的调节空间

新应付职工薪酬在应付福利费的计提上概念不够清晰, 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根据历史经验, 在没有计提比例和计提基础的前提下, 合理预计应付职工薪酬”。在实际会计业务中, 企业经营业绩和实际情况截然不同, 计提福利费的标准没有统一性的规定, 致使企业在计提福利费的问题上有了弹性空间, 产生了一些会计核算问题。例如, 一些企业试图将职工福利费的计提比例升高, 从而增加企业成本, 减少利润, 避免过多缴纳企业所得税, 或是任意降低福利费用比例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 同行之间福利费计提比例参差不齐势必对会计信息相比较的真实性产生影响。由于财务和税法处理差异, 使财务的流动负债和存货成本产生变动。企业可能通过调整福利费的计提比例增加企业福利费发生额、降低利润, 这将直接影响所得税缴纳金额。更有企业根本不对职工福利费进行计提, 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

(三) 辞退福利的确认尚不明确

新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在当期一次性支付给员工的解除劳动合同补偿性支出确认为当期费用, 借方计入管理费用, 贷方计入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补偿超过一年期限的, 企业应选择合适的折现率, 在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中以折现后金额计量, 辞退福利与该项金额之差, 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在后期支付辞退福利时, 计入管理费用。在税务方面, 如果履行足够的报批手续, 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个人所得税上, 个人取得的一次性收入补偿金超出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金额之外的部分, 需要依照规定如实缴纳个人所得税。和旧准则相比, 新准则在辞退补偿的会计处理方法上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 这种操作流程和税法规定有着鲜明的差异, 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变得错综复杂。与此同时, 辞退福利的获得方式并不能够信手拈来, 其确认也并不明确, 在某种程度上辞退福利变相成为企业调控利润的招数。例如, 调低辞退福利侵害辞退职工利益, 调高辞退福利, 使成本增加, 利润降低。

二、新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进步意义

(一) 微观意义

1. 使产品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比例加大, 有助于企业全方位地反映企业人工成本

原制度中, 只是将职工工资总额的14%列入产品成本核算范围, 将提取的福利费按其收益对象分别列入其成本费用, 而如保险费、公会经费、职工教育费以及住房公积金等按工资比例计提的费用列入管理费用, 直接计提当期损益, 所以在产品成本核算中, 人工成本的列支不完整, 并且不够准确, 表面看来企业人工成本非常低, 但真正成本却隐藏了起来, 企业实际耗用的人工成本无法真实体现, 企业产品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失真。新准则中, 清晰了职工薪酬的范围, 将企业向职工支付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列入人工成本范畴。核算内容做到具体、全面和细化, 使企业真实人工成本信息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来, 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 导致企业产品实际价值随之有上浮趋势。让企业提供的成本及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2.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真实反映企业利润

新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新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列支, 在与税法规定产生分歧时, 职工福利费类的支出超出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限额的部分进行纳税调整。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动负债、存货成本及经营成果。第二, 在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中, 企业要按照除辞退补偿外应向职工支付的劳务费用及其他应付职工薪酬相关内容确认为负债, 依据收益对象的不同列入产品成本、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等成本或当期费用, 这样将导致将原来计入期间费用的项目资本化, 这样做的结果是库存商品、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有所增加, 从而也会增加企业当期利润。

3. 让出口企业经营观念产生改变

由于新准则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性支出列入了产品成本的人工成本当中, 使人工成本提高, 最终提升产品价值。进一步看, 新准则的实施使得出口企业产品成本得到了提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出口型企业将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 大幅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让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更富竞争力, 为拓宽国际市场, 增强国际贸易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 宏观意义

1. 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

在过去的会计准则体系当中, 应付职工薪酬会计核算范畴和内涵范围比较狭窄, 导致我国企业产品人工成本在财务报表列示中比重偏低, 进而导致产品成本较低, 这成为了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被反倾销调查的理由。在职工和职工薪酬的范围内, 新会计准则将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大, 使我国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向国际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靠拢, 为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对反倾销调查赚足了底气。

2. 有利于国家社保政策的实施

在新会计准则中, 要求企业披露的职工薪酬信息更加明细、准确, 这些规定促进了政府和社会大众对企业人力成本的监督和制约, 降低企业欠薪和拖欠工资情况发生几率, 避免企业降低员工福利和不遵守社会劳动保障政策情况的发生, 维护企业职工利益, 有利于国家良好地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关闭以剥削劳动力来赚取价值的企业, 使我国产业结构向更有利的方向调整。

3. 有利于国家扶持高科技企业政策的实施

新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准则规定在无形资产研发方面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予资本化, 这对研发企业来说, 为降低企业赋税、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资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所以, 在薪酬核算部分, 新会计准则有利于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 稀释了研发人员待遇和企业利润之间的矛盾, 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新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制度将职工薪酬的概念、确认、计量和披露推向规范化, 打下了更加准确、完整核算人工成本的根基, 为企业正确核算资产、成本及当期损益提供了保证。在企业全面反映成本信息、完善补偿制度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重大。会计信息质量得到长足提高, 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新的职工薪酬会计制度, 对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落实起到了积极、正确的影响, 推动了国计民生的发展速度, 尽管新的职工薪酬制度存在缺陷, 但其正面意义不容小觑。

摘要:新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和旧准则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结合新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与旧准则相比较, 对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进行了分析判断, 揭示新准则的优点与价值, 并提出了新准则中存在的些许问题。

关键词:职工薪酬,会计准则,意义,问题

参考文献

[1]程仲鸣, 刘合华.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 2012 (01) .

职工食堂账务处理 篇11

本文主要讨论第三类——企业内部食堂的涉税问题及其财税处理。

一、相关政策分析

1.现行财税政策描述

企业内部食堂属于职工福利的范畴,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此均有明确规定。《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二)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集体宿舍等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维修保养费用以及集体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

上述两条均提到了“职工食堂”。这在强调职工食堂是企业员工的重要福利外,也给广大财务人员处理职工食堂的收支,指明了方向。但该文同时明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对福利费用的税前扣除也做出明确规定: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该文同时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依据税法规定,单独核算的职工食堂福利费用,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但前提是不能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国税函2009年3号文明确“工资薪金总额”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所以,企业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各项食堂支出——包括发放给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应算入企业的工资总额。

2.福利费用14%列支标准的变化分析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之前,企业职工福利费用依据企业员工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提取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或者说,企业计提的福利费不论是否用于职工身上,都可以在税前扣除——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存在职工福利费“提而不用”的现象,致使职工福利费“福利不到职工身上”。2008年之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同时也明确了将职工福利费用由计提改为据实支出,没有支出则不允许扣除。国税函〔2008〕26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对此有明确的衔接规定:2007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税法与会计制度是“相互关照”的。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新准则,就取消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会计科目,增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下设“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等八个明细核算,核算企业的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这也就将职工福利费列入职工薪酬范围核算。

职工福利费用从允许提取到只准直接列支,一方面有助于消除了企业“提而不用”的虚假现象;另一方面也具有“蚕食”企业利益的功能:只要花不到14%,较之计提老政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就少些,纳税就多些。这也许会产生促使企业足额或超额开支福利费用的动力。

二、相关涉税问题处理

1.税前扣除问题及其处理建议

内部食堂福利费用列支的依据是合法票据。企业将福利费用支付给独立经营的职工食堂或入驻餐饮公司,均可取得正规的餐饮业发票并据以入账。但企业内部食堂无权使用发票,企业在列支内部食堂费用时就相对复杂。分述如下:

(1)若企业内部食堂独立核算,企业支付食堂的经费补贴,可用内部资金往来单据入账列支。而内部食堂应建立独立的账务系统,核算其收支行为并备查。账务处理分述如下:企业给食堂拨付费用或为食堂购置设施、支付食堂员工工资等,在企业账上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贷记“银行存款”;若让职工负担部分餐费,企业要先扣减员工饭费,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食堂”,转交员工饭费给食堂,借记“其他应付款——食堂”,贷记“银行存款”。食堂收到企业及员工交纳的餐费,计入“伙食收入”,日常的各种柴米油盐及原材料支出计入“伙食成本”,其票据入账要求与不独立核算的内部食堂相同。

(2)若企业内部食堂不独立核算,其支出并入企业大账核算,入账票据细分如下:

1)对于工业产品,比如在商场、超市等经营单位购买的油盐酱醋等,依据商场开具的商业发票入账。因这些工业产品产品都是应税商品,没有正规发票,则不允许在税前列支。

2)对于农副产品,比如青菜、米面、牛羊肉以及鲜活鱼类等,要区别几种情况取得发票:一是在超市等经营单位购买,可以直接取得商业零售发票入账;二是通过蔬菜公司配送,也可以取得正规发票入账;三是农贸市场或集市,取得发票的方式有二:A.农贸市场或集市管理部门出具购买凭证,例如苏州,企业内部食堂在农贸市场采购农副产品,持采购清单让市场管理部门“敲个戳子”(盖个章),就可据以入账,当地税务部门对此认可。B.若市场管理部门不给“敲个戳子”,或当地税务部门不认可这些“白条”,企业只能损失一些税点,到相关税务部门**并据以入账。

企业内部食堂列支费用,凭证是关键。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8〕80号规定: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发票特别是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不得允许纳税人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和财务报销。对应开不***、虚***、制售假发票、非法**,以及非法取得发票等违法行为,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罚;有偷逃骗税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对于职工内部食堂经费补贴的税前扣除,税法没有给出一个标准,但在实务中企业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14%这个总体标准,所有的福利费用加在一起不能超标,超标就要进行纳税调整。二是实事求是,内部食堂发生的费用要符合税法合理性原则,并符合企业的真实情况,弄虚作假也会遭到纳税调整或其他处罚。

一般情况下,非独立核算的食堂不允许经手货币资金,由企业财务代为管理并进行账务处理。食堂收到企业及员工交纳的餐费,借记“财务往来”,贷记“伙食收入”;采购各种柴米油盐等原材料,借记“库存商品”,贷记“财务往来”,领用时借记“伙食成本”,贷记“库存商品”。

2.涉及其他主要税种的相关问题处理

(1)涉及增值税。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

(一)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不允许扣除;不允许扣除的还有这些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内部食堂属于福利部门,其采购的物品不论是存货还是固定资产,其进项税金都不允许抵扣,要计入福利费中。

(2)涉及营业税。企业内部食堂若在为本单位员工提供餐饮服务的同时,还对外提供餐饮服务,那么就变成了经营性机构,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就其对外收入缴纳营业税。

(3)涉及个人所得税。现行福利政策导向是:公共福利不涉及个税,但若要发放到个人头上,则要并入当月工资薪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财企[2009]242号对此特别强调: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国税函[2009]3号所列“合理工资薪金”五大原则也明确:对于企业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无论是直接发放给个人,还是个人提供票据报销后支付,都属于对劳动力成本按标准进行的定期补偿,具有“普惠制”的工资性质,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一并计算交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误餐补助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误餐补助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2号早就明确如下:国税发〔1994〕89号文件规定不征税的误餐补助,是指按财政部门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一些单位以误餐补助名义发给职工的补贴、津贴,应当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3.内部食堂的附加功能及其实操建议

(1)内部食堂具有减轻业务招待费的功能

业务招待费是限制性费用,很多企业在此超标,那些设立内部食堂的企业,就将招待活动转移到“家宴”上。在饮食不安全的大环境中,内部食堂的“家宴”,除了“价廉物美”节约费用外,还或多或少凝聚了一些亲情。但前提条件是:这些“家宴”的花费,应从福利费用调整到业务招待费用,按照发生额的60%在税前扣除,总额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家宴”的成本较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业务招待费用。

(2)内部食堂的实操建议

一些企业在列支福利费用时,往往遭到税务机关的调整。比如某企业将年终职工聚餐的费用列入职工福利费用——实际也应该记入这个账户,但却被税务机关要求调整列入业务招待费用。原因是:记账凭证所附的一张饭店开具的餐饮业发票,不足以证明这是职工年终聚餐,因此要进行账户调整。记账凭证若再附上“职工年终聚餐签到簿”等相关凭据,相信就不会被调整了。

内部食堂应从中得到启示:除了规范的列支凭证外,要防止被调整,还要积累相关的间接凭证,即证明凭证的凭证,把支出活动证实。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比如签名制度——借以证明就餐人员与企业有关,以及就餐量等。而发放饭卡、饭票等方式都有可能涉及职工的个人所得税。这要跟当地税局咨询清楚,再选取员工就餐的福利方式。

上一篇:《uw》教案(西师版一年级上册)下一篇:安全生产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