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中感悟方法论点滴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工作中感悟方法论点滴

从工作中感悟方法论点滴 篇1

在高中时,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玩笑话。他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词都变得庸俗化了,“哲学家”便是一例。在过去称赞你思想有深度、思维活跃,便夸奖你是“哲学家”,那是一种高度的赞誉;而现在当别人将你比作“哲学家”时,你就不得不先捉摸一下,他是不是在背地里骂你夸夸其谈、不切实际呢?

我想这只不过是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哲学。平时,一提起“哲学”,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便是一脸愁苦相,认为它“高深莫测、晦涩枯燥”。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

哲学(自然辩证法)是什么呢?它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换句话说,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哲学理论也对我们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比如:方法论,何为方法,在古希腊语中,即“通向正确的道路”之意。而方法论就是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

我是在一家专门为运输轿车(中小型车)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工作。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汽车物流行业从发展以交通运输、仓储管理为主要功能的阶段,转入以物流组织和管理体制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多功能集成化、系统化、网络化阶段,由传统运输进入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如何构筑起自己的物流系统,早已成为公司上下在企业发展中普遍重视的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讲,系统就是指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系统。它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要素构成。

系统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系统的精髓。在物流系统这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中,竞争与协同便是各要素间有机联系的具体体现。物流系统各要素间的竞争与协同说明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由此分析,物流系统构筑的关键就是通过系统的权衡,解决这些冲突,实现物流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

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在独立存在时,各自的目标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如运输与仓储两功能要素间存在的目标冲突。

从运输角度来看,为了降低运费,在设计运输方案时,往往采用满板运输方案,以节约运输费用,或采用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低成本运输方式。这些措施能够降低运输费用,但由于采用大批量运输策略,往往需要等待集结一定货物量,才能组织运输。因此,这种运输组织方案,会增加收货人一次收货数量,延长收货人的收货间隔时间,增加货物在途库存时间,进而导致收货人库存水平提高、货主的在途库存增加,其结果就是收货人的库存成本增加。

从仓储角度来看,为了降低库存水平,在设计库存方案时,往往采用多频次、少批量的补货方式,甚至采用随要随运的补货方式,达到零库存。这种库存补货方式大大降低了每次运输批量,导致运输费用的上升。

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系统整体的两个组成要素,在物流系统没形成时,他们都在追求着各自的最大目标,但一旦他们作为同一个物流系统的两个要素时,就不能盲目追求自身目标最大化了。

因为在系统中,整体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整体决定、统帅、支配着部分。物流系统的整体功效并不等于各子系统的功效的代数和,它取决于各子系统按系统总目标的合理组合。要满足物流系统总目标最优的要求,在设计各要素方案时,就应将基于“运输费用最小”、“仓储费用最小”等要素目标的方案改为“物流系统物流总成本最小”的系统目标之下考虑的方案。

要权衡这种关系就要认识到物流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是通过一定方式,按照一定要求,也就是物流系统的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共同组成有机的功能整体。

构筑物流系统的实质就是要求物流系统的各组成要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一定的比例进行排列和布局,使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协调、空间布局合理、时间排列科学、设备配置适宜、管理职能优化。通过研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各层次间的构成与组合,确定不同时期的最佳投资项目、投资重点和比例,以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和投资项目,从而保证物流系统的构筑在时间排序和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使各要素能够相互配合,各尽其职,各展其功,协调运作,共同完成物流整体功能。

物流服务需求是派生性需求,故物流服务的内容取决于社会经济活动对物流服务提出的要求,不同的物流服务需要完成不同的物流功能,完成不同的物流功能需要配置不同的物流要素,不同物流要素的配置形成不同结构的物流系统。因此,物流系统的构筑应从市场需求分析入手,通过市场需求分析,定位物流服务内容,确定物流系统所应具备的物流功能,并通过对物流系统功能的详细分析,合理配置物流系统的要素,从而实现物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统一。

从工作中感悟方法论点滴 篇2

一、用爱心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夏丏尊先生如此告诫。爱是阳光,能够驱散心灵的黑暗;爱是雨露,能够滋润干涩的心田;爱更是清泉,澄澈明亮,甘甜可口,能够净化污浊的灵魂。它如一丝风,一滴雨,轻柔美妙,清爽宜人。班主任只有发自内心地从爱出发,学生才会从心理上走近你,体谅你,从而支持你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行走在教育事业的征途,我一刻也不敢忘记自己的使命:用爱导航,用爱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用爱抚慰学生柔软的心灵。秋播夏收,不断耕耘,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送走了一个个充满正气、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班集体,实乃让人欣慰。在班主任工作中,天气变了,我经常在第一时间提醒学生注意穿衣;学生病了,我经常买药,买水果去看望;学生在学习上有压力了,我经常为他们做心理疏导工作,指导他们自信乐观地面对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经常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团结友爱的互助品质。曾记得,多少次,苦口婆心的劝说化解了学生的矛盾;多少次,和调皮捣蛋的学生促膝谈心;多少次,给生病的学生熬药送药,甚至做饭送饭;多少次,周济生活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渡过难关……

2008年九月初,刚刚进校的学生,就迎来了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学校也特意放了假,但我班却有十多名路途遥远,父母远在异地打工的学生不能回家,于是我就让不回家的同学集中在一起吃了饭,学生们很高兴,围在一起热闹非凡,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这个班集体尽管才组建了一周多,但我已经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俘获”了学生的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90后,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宝贝,爹娘的宠儿,远离父母在外面读书,心理上不免有些失落和孤单,因此,班主任自然就成了学生依赖和亲近的人。特别是有些学生在校生病,就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学习上,多鼓励和肯定;生活上,多询问和关心,这样班主任就用爱心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打开一扇智慧的窗。

二、多倾听后排的声音,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现实中,很多老师特别偏爱尖子生,对他们备爱有加,却忽视了一些后进生,这是极端错误的。这样不仅会使后进生丧失信心,成绩更差,而且会让他们破罐破摔,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班级的稳定。因此,好的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给后进生。后进生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跟不上,而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差,或者父母都在外打工,放任自流,致使他们行为习惯较差,因此,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学习的热情,有了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只要他们都能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那么就不会去做一些惹是生非的事了。因此,在班务管理中应把一碗水端平,对全班同学都一视同仁,不偏向学习好的学生,不歧视学习差的学生。多听听“后排”的声音,多和他们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亮点并进行肯定和表扬,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他们,而是时刻在关注他们。这样,“人往高处走”,自然就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

三、沟通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现代的通讯手段无疑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便利,适宜的短消息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诚然,有些话当面说出来,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老师用短信的方式委婉地告知他们做人处事的一些问题,则可能让学生更易接受并改变自己。2009年我带的班,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手机。于是,学生考试进步时,一则热情洋溢的短消息则带去了我的期盼和鼓舞;考试不如意时,一则安慰鼓励的短消息则捎去了我的关心和爱意。当发现了问题我也及时用这样的方式和学生沟通。班上有男女生坐在一起,据观察有谈恋爱的倾向,我就发信息让他们调换座位,首先肯定我不怀疑同学间纯洁的友谊,然后告诉他们学生时代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了,人生没有多少个岁月可以虚度,不能在同一条路上摔倒两次,肯定他们都是老师看好的学生,老师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留下遗憾。第二天早上,男同学便主动调换了座位。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先生如是说。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协调者。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树立明确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代课老师服务,而不是高高在上,板着一副威严的面孔来树立自己的尊严。那些能时刻关注学生,亲近学生,多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老师才更具有亲和力,才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每天给学生一句鼓励的话语,每天给学生一个自信的微笑,每天表扬学生表现中的一个亮点,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播爱无声,铸魂无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播种爱,才会收获爱;施与爱,才会拥有爱。

摘要:一个好的班主任, 在班务管理中必须用爱心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灵活运用好沟通方式。本文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感悟。

阅读教学:从点滴感悟谈起 篇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语文教师不应以阅读理解的“权威发布者”立足于课堂,而是需要倾听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把阅读课堂教学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对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横”看“侧”眺,体验阅读快乐

■ 尉氏县朱曲镇中心校 刘丽娜

在语文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阅读教学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这也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认识问题也不够全面,如何能够使其成长起来呢?这就需要在阅读中借助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挖掘教学潜力,适时抓住教学契机,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兴趣和快乐。本人在教学中抓住机会,与学生及时交流,分享思维碰撞的乐趣,有了一些体会。

下面我以中学语文教材《寓言四则》中的《蚊子和狮子》为例,谈一下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这节课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以外,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理解文章寓意,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蚊子和狮子》中情节大起大落,我们看到了蚊子的悲剧性结局,以及讲故事者的用意——尖锐地讽刺了蚊子胜利后的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我则告诉学生:还应该看到蚊子的“智者”形象,请同学们试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有个同学说:“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这里写蚊子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战争中自己不忘用喇叭给自己鼓气,因为对方毕竟强大威猛;另外就是按照既定的战争方案进行,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而且,在狮子面前他毫无畏惧之感,又巧妙进攻、周旋,都说明了蚊子是智者。”语文课代表也激动地说道:“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临死之前的叹息,说明他能够在生命最后一刻总结人生的失败教训,进行反省,这也是智者的表现!”

我带头为他们鼓起掌来。同学们也不约而同地向他们投去赞许、羡慕的眼光。我借此机会又进一步追问:“他们说得很好,我们都应该思考蚊子向狮子挑战的过程及之后的结局,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同学们认真思索,争先恐后地发言:

“对自己要有信心。”

“找到自己的长处,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胜利。”

“在看似强大的敌人面前,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冷静分析战略战术。”

“还应该接受蚊子的教训,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

以上是这节语文课的剪影。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时要学会变换角度,教师应调整视角,“横”看“侧”眺,那么“奇峰异岭”就会迎面而来,获得“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愉悦。教师只有用创新的眼光审视文章,“佳境”才会呈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

对比感悟加强阅读实效

——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设计

■ 郑州市管城区南关小学王旭霞

阅读教学最忌一词一字、面面俱到。 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琢磨,进而培养语感和阅读能力,这样可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为例,谈一下我如何在阅读教学设计时采用对比感悟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围绕“忧郁”二字,品读开始时与小英有关的句子

1.第一处描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此处描写要引导学生抓住“总是”“默默”两个词语,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引导过程如下: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让你感受到小英的忧郁?这一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紧扣词语感悟的意识。学生能够关注到“总是”“默默”“一角”三个词语。

②引读:课堂上,当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时,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下课了,同学们都涌出教室跳绳、游戏时,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不管在学校的任何时候,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③拓展运用:以“生活中,小英还会有哪些表现让人觉得她是一个忧郁的孩子”这一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把“忧郁”一词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积累词语、内化词语。

2.第二处描写: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教学时应抓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了”三个词语:

①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最能让你感觉到小英的忧郁?在这些词语下面画上横线。

②同学交流,引导学生依据这些动作、表情等,体会小英复杂矛盾的内心:小英此时害怕同学们嘲笑自己走路的样子,又担心讲不好,但是轮到自己了,如果不讲,同学们会更加看不起她的。

③把二、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当你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猜想小英勇敢站起来时的心情,或者带着替小英担心的心情朗读第三小节。

二、围绕“眼泪”“微笑”,品读掌声的力量

以“掌声真的有如此大魔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吗”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主要抓住以下两句话进行教学:

1.第一处描写: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抓住“眼泪”一词引导学生感悟:

①小英此时的泪水还是委屈的、难过的、无助的泪水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泪水?(那是感动的泪水。)

②小英为什么而感动?(因为前面所有的犹豫和担心都是多余的,同学们没有嘲笑她走路的样子,而是用掌声告诉小英:好样的!你一定能讲好,所以小英很感动。)

2.第二处描写: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抓住“微笑”一词引导学生感悟:从小英的微笑里,你能够看到、感受到什么?(看到了小英的快乐、自信、幸福。)

三、小结

掌声让小英委屈的泪水化成了感动的泪水,让小英忧郁的脸上出现了自信、快乐的微笑,让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掌声真是有魔力的呀!

师生共读——

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理想平台

■ 汝阳县实验小学袁晓景

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应试教育“以考试定输赢、以成绩论成败”的评价导向,严重地束缚着教师的思想,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从2004年起,我校就推出了“集体模块备课、优质资源小组共享”的备课模式,要求每学期初,年级内同一学科教师平均分担备课任务,分别整理备课资料后发给同课教师;每位教师在使用前认真审阅,结合本人特长、班级学生情况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并作出批注。期末考核时,主备课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使用时的修改、批注情况,将决定教师的备课成绩。这样,一个年级四位同课教师,每人都能节省出大部分的抄写教案的时间,用于更深入地钻研教材、进行课外阅读。

学校的师生共读活动,我们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开展:读书,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展示、交流阅读收获。对于教师读书,学校有“六个一”的要求:一年订阅一份教育报刊,一天阅读一篇教育教学文章,一周记一次读书笔记,一月撰写一次读书心得,一季研究一本教育专著,一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汇报。对于学生读书,普通班级一周开设一节阅读课,要求每晚的家庭作业应有读书任务,要读写结合,读书笔记与日记间隔开,适量布置。对实验班级,要求课本学习之外,每周至少诵读两首优秀儿童诗,每月至少共读一本经典儿童读物,每本书均要上好导读课、推进课、主题探讨课。关于师生读书笔记及阅读心得的展示,我们一般采取制作版面、会议交流、演讲赛、汇报会、在“教育在线·班级主题帖”上发表或推荐报刊发表等形式。明确的读书要求以及持续的读书活动,促使我校教师不断地阅读、实践、探索、反思,阅读已成为教师最基本的工作生活方式,教师的心态更阳光、心灵更澄明,良好的教风、学风自然形成。

师生共读激发了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活动开展后的第一学期,我校每个实验班的教师,平均半年内给家长写4封信,与学生共读4本童书,一起背诵现代诗歌20余首;数学组全员参与编写了数学趣味校本教材共6本,已于本学期投入试用。第二学期,全校113名老师撰写了师生共读读书体会。青年语文教师尚小利写道:“我要向于永正老师学习亲和力,向贾志民老师学习机智幽默,向窦桂梅老师学习语言美。”中年教师康会凡说:“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理念,让有着二十余年教龄的我感到震撼,为他绝妙的教育艺术,为他的所作所为,为他真正的以人为本。”

全校教师暑假的时间都没有荒废,他们借助书籍再次更新了教育观念,增长了教育智慧。感谢书籍,不断地提升着我们实验小学每位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专业素养;感谢阅读,丰富、充实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全面发展。扎扎实实、丰富多彩的师生共读活动,不仅提升了我们学校的教育品位,而且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平台。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 宝丰县第一初级中学窦林丰

文学包含大量的美育因素,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内容。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对文学美的感受、理解、欣赏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和创造美,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开启内在的情智,推动语言学习的进程,进行思维锻炼和思想教育。

郭沫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实施审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大课题。笔者仅从教材审美因素的挖掘,教学语言、教学情境的审美化设计等方面粗谈一下看法。

一、挖掘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大自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有变幻多姿的云海,喷薄欲出的红日;有壮丽雄伟的峰峦,有浩渺苍碧的江河;有池生春草,曲径风荷;有皑皑白雪,莽莽草原……可谓“有美皆备,无丽不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自然美的描写俯拾皆是。如朱自清的《春》,精彩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无不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祖国山河,抒发了旷达豪迈的英雄气概,是壮美的篇章。

文学形式的美,首先是语言艺术的美。文学语言讲究音韵和谐、整齐对称,更讲究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如朱自清《春》中的句子:“鸟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是多么优美的语言,创造了多么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没有这样大气的词句,怎能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怎能衬托出伟大政治家气吞万里、雄视千古的英雄气概?

结构形式是作品内容存在的方式,包含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语言材料的组合关系。这些因素只有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和谐匀称地组合在一起,达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才能使文章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其结构布局如同一幅层次清晰的风景画。开篇一个赞美句独立成段,如同风景画一眼可感的基调,接下来描绘的黄土高原是风景画的背景,那挺拔向上的白杨树是风景画的主体。背景渲染得越鲜明,主体刻画得越细致,主题就越突出。作家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达到了结构的完美。

只有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深刻挖掘出其中的美育因素,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中去体会作品的内涵美。

二、在教学语言中实现美育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语言来完成。实现审美化的阅读教学,对教学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美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也离不开情感这个动力源。审美化教学,应该是形象化的教学和情感饱满的教学。因此,审美化教学语言,首先要富有形象性。形象的语言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求,调动积极性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入境动情”,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其次要有丰富的感染力,做到声情并茂。感情含蓄时,语调平缓;激越时,声音高亢;悲痛时,音调低沉;欢快时,语气流畅。做到“讲如出我口,读如出我心”,这样的语言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思,推动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不断走向深入。

许多先贤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论语·述而》篇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焉。”孔子这几句话,说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借助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审美化教学语言的妙处。

我们精心钻研了教材,深刻挖掘了其中的审美因素,就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把发现的美再创造性地外化。试想如果我们设计的每一句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总结语都饱含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那么就会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美育不是就自然而然地在教学语言中得到了实现吗?

三、在教学情境中实现美育

多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诗经·蒹葭》是一首有着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然而诗歌模糊迷离的境界令人可望而不可即,更难以言传。备课时我想起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台湾作家琼瑶就是把这首诗改成了歌词,意境相当好。教学时我只对这首诗做了简要的介绍,就引导学生观赏电视剧主题歌的录像。出人意料的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听到学生不由自主地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这就是视听媒介的效应。

要在教学情境中实现美育,这就要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它重在使课堂形成一种与课文意境相似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与课文基调接近的情绪。它的创设可繁可简。可以是一幅画,一支歌,甚至是几句动情的话语。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意境,从中感受、品味,并受到感染、启发。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点滴感悟 程锦 篇4

洛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05级本教1班 程锦

我在嵩县城关镇中教初一六班的英语,而且担任这个班的副班主任。以下是这两个多月来我对于英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英语教师,我发现学生们存在的最大两个问题就是语音不准,而且对英语的兴趣不大。我一直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再枯燥不过的事情。同时,语音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不重视语音,将来可能就会称为我们平时常说的只会做题的“哑巴英语”。

所以,我准们腾出了一节课的时间把音标又教了一遍。当他们掌握了音标,就会准确的读单词,时间长了就会自己读句子了。平时上课,我也尽可能的多说英语。为了让大家听明白,我一般都是一句英语,一句汉语。这样日积月累,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听力水平。

至于兴趣,我则是采取了游戏的方式。就是用对抗比赛这种方式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经过这一个月的实验,效果确实不错。他们每位同学都能做到很认真的听课,因为对这一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剩余几分钟游戏的成败。这种对抗游戏很好的带动了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这是我英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比如一堂课的时间如何能够最科学的去安排;如何在游戏过程中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让大家都参与其中;如何高效的利用一堂课,充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等。这都是我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

其次,我也是一名副班主任。通过这两个月的观察,学习,以及自己的点滴经验。

一.我想谈一下我对于班主任这个名词的理解。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工作也是极其复杂和艰辛的。但是它也充满了趣味性、挑战性和创新性。我们没有权利选择学生,但是却有权利选择教育学生的方法。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以

及自己所带班级的特点找出一套适应自己的管理方案。其次,我不禁想要问自己当班主任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只是单纯的把学生的成绩一步步提高,直至第一吗?我觉得比这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去成长。一个学生学习再优秀,名次再靠前,如果他不健康,不快乐,这也可以算是教育上的一种失败。初中生正是阳光快乐的年龄。我坚信,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该有的状态。所以,在管理好班级的同时,我也会一点点的感染他们,让他们快乐的去学习。同时也让他们多做一些体育运动。每个人都应该有主人翁意识,对班级负责。如果把班级比作一台大型的机器,那么每一名同学都应该是其中的零件,缺一不可。总之,就是从各个方面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学习。

二.根据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和这两个多月来的些许经验,我也总结了一些我认为很有效也是极其重要的措施和方法。

1.微笑。如果走进教室的第一秒,我们就可以带着微笑面对眼前的每一名学生,那一定会影响到大家,使每一名学生的心情一下子好起来,甚至忘记疲惫,投入更高效的学习中。我想,简单的微笑,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没什么,可是对于学生来说,能看到老师的微笑,则是一件值得万分开心的事情。

2.纯净的内心。一个人只有在真真正正静下心来的时候,才可以全身心的做一

件事。如果心不静,总是想很多事情,是做不好的。就像“慧”这个字的解释方法一样:当你的心如白雪一般纯净的时候,才能得到双倍的丰收。所以,我觉得无论做任何工作,必须有一颗纯净的内心,要做到静心二字。这是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的。

3.严厉兼之温情,严格兼之放松。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很喜欢自己的学生,这毋

庸置疑。可是无论和学生再怎么亲近也要有一定的距离。所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对学生好的同时,我也有一套自己管理学生的办法,得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老师就是因为爱你们,所以才是严厉的。作为班主任,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明白自己首先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没有威信是不可以的。同时也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好朋友。经常和学生们交流是极为重要的。所有的严厉措施都应该是为了一个目的:让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4.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我经常跟学生们讲,在我眼中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之

分,只有努力的和不努力的学生之分。不能单单看成绩说话。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相反,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定样样都不如人。所以,我经常跟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一来让他们彼此团结,学会彼此欣赏,不孤立任何一位学生;二来让他们明白老师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眼中都是平等的,不妄自菲薄,更不妄自尊大。

5.周记。周记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畅所

欲言。可以说出对老师的建议以及自己的心事,因为有些内向的学生更喜欢通过书面的形式和老师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们轻松的学习,不会背负什么负担,有什么说什么。我也会给他们很长的批语,为他们解围,让同学们知道老师很在乎他们。

6.给家长的信。有些时候,单单老师努力是不够的,相信如果老师和家长双方

共同重视,共同努力,双方互动起来,效果一定会很不错。我写过两封信,都得到了家长的赞同。也明显感觉到这两位同学比以前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今后,我会将这种方法继续实施下去的。

7.制度明确,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有章可循,让犯错误的学生心服口服。

但是,自己动手往往要好于口头教育,身教永远都是最有影响力的方法之一。

当然,还有一些方法我想到了但是从未实施过,比如家访。作为班主任,家访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家访远远要好于请家长,可以让家长体会到你对学生的重视。而且家访可以更好的了解这名学生的家庭情况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今后会尝试着做一些家访。其次,也应该选拔挖掘人才,充实班干部队伍。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这样才能让大家都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学生们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懂事。

总之,班主任工作的实质就是要真诚的投入。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用心并且方向明确,付出定不会化为乌有。

两个月的时间,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优点的同时,更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都在一点点的成长,一点点的进步,万事就怕认真二字。我会继续努力,走好每一天中的每一步,和学生们共同进步。

班级管理工作从点滴做起 篇5

昆区和平小学

陈 洁 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几年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作班主任工作,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要讲究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觉得当好老师就可以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走过一段弯路。通过后来的学习、实践、摸索,发现班主任好比是一条“扁担”,一头担着学校的要求,一头担着学生的心愿。“要求”的箩筐里以被教学的任务塞得满满的,纪律、卫生、活动的加载又会随时出现。“心愿”的一头,不仅有幼稚天真的共性和单纯固执的个性构成难调的众口,还有家长几多殷殷的期盼。面对这么多复杂的问题,要想保持住这扁担的平衡,作为班主任要时时刻刻以毫以厘计算扁担的长短,精打细算的移动扁担的支点。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耐心”、“细心”、“爱心”,同时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能力和较强的自身素质修养,最重要的就是“爱岗敬业”。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认为教师无小节,身教重于言传。回首这班主任工作的经历,的确感到当一名小学班主任的辛苦,这其中有苦也有甜,没什么经验可谈,或许这只是自己对班主任实践工作的几点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创设人文化的物质情境,建立良好的班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通过创设优化的班级管理情境,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情景,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优化环境,陶冶情操,为此,我们在班内开设了“七彩生活”、“展示台”、“雏鹰评比栏”、“安全教育栏”等。每月展示学生的“手抄报”、“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等,在“雏鹰评比栏”上展示“纪律标兵”、“五自能手”、“文明新秀”的照片,在“七彩生活”中每周选登学生们自己搜集来的励志格言和校园生活新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展示。比如我们班的王佳慧同学原来不爱说话、不爱参与活动,整天默默无闻,至从每月的“展示台”活动开展后,她积极参与绘画,出手抄报,多次在班内、校内展示出优秀美术作品,渐渐地她开朗了,也乐于参加各项活动了。其次,利用集体化的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素质。如利用每周一的主题班队会,开展《环保、绿色、和谐》、《植物—人类的家园》等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各小组学生人人动手变废为宝,进行了环保小制作活动,为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学雷锋”、“祖国在我心中”、“我是个诚实的人”等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努力学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奉献谦让,为国争光的深刻含义,有效地提高了道德素质,加强能力的培养。

二、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如,卫生值日不合格,我不是先去批评学生,而是自己先把不干净的地方收拾干净了,再去询问有关学生,有关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别的学生也受到了教育,从此学生们都认真做值日了。还有时,学生随手把废纸丢到地上,我发现后,默默走到学生面前弯下腰把纸一片一片捡起来,送到垃圾箱。这样学生从此特别注意保持卫生。时间长了,学生们养成了保持卫生随手弯腰捡垃圾的良好习惯。

我要求学生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也处处体贴关心学生。如,班里的学生生病了,我马上把生病学生请到办公室又是给喝热水又是找校医给拿药,细致照顾。在大型的劳动和体力活动中,我经常照顾个别体弱的学生让他们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这样从此以来,班内的学生都互相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三、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学生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是更多一些。因此班主任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必须摆正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和课外的师生关系。首先,在课上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效,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把独占的讲台让出,改掉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通过“导”的艺术,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乐学。其次,在课外,我认为老师应以学生的良师益友的身份出现。在班里我经常和学生说课上我们是师生关系,但是平等的,课下我们是朋友关系,而且是可以说知心话的那种朋友。记得,有一次,张旭涵的母亲哭着来找我,说:“陈老师,张旭涵在家里不好好学习,还与我顶嘴、骂我„„”看到他母亲哭得伤心的样子,我很痛心。这个孩子在班里向来表现突出优秀,学习比较自觉刻苦,表达能力较强,从不与别人吵架,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我私下来找张旭涵谈话,才发现,他受不了妈妈那种严格管教,心理负担太重,心情不好,一时的冲动,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了解了情况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他讲述妈妈的用心良苦,让他多一点理解,后来主动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诉说了心里话并真心的给妈妈认了错。从这件事后,我发现,老师和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其心理、人格更健全,会有更多的爱心,更强的责任心,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这种和谐的师生感情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必为乐学创造条件。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赞美为主,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班主任老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从平时的教学经验中发现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王少博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都及及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光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扫把。这时,王少博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拌倒。然后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五、搞好班级管理,班主任的自身素质也要不断提高,理念要有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班主任工作不能停留在原始位置。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多读书、多学习、多收集新的信息,使教育主动,管理细致,方法多样的效果。因为班主任工作即是科学、也是艺术,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班主任成功的社会形象是学生的榜样,因此,班主任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心悦诚服。班主任工作不仅辛苦,挫折也多,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班主任就是要有“忍”和“韧”劲,遇到挫折时,能泰然处之,不自暴自弃、不发火、不失态,使自己感受到工作中的乐趣,也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要记清,班主任工作不仅是文化的传递,也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我从点滴亲情中感受幸福初一作文 篇6

就在过年的前一天早晨,朦胧中的我依稀听到一阵流水声和皿器的碰撞声,于是我伸了伸懒腰闻着香味从房间走到厨房。:“哇塞!汤圆,美味香甜甜!”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小馋猫,昨晚你看了电视上的广告,不是闹着要吃吗?”妈妈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一边说着,一边用食指戳了一下我的脑门,妈妈把汤圆煮好了,把汤圆端到桌上,并帮我盛了一碗。我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嘴里还说着:“谢谢妈妈!”抬头看见桌子上放了几只红红的大虾和米饭,旁边还有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再看看自己碗里有三个汤圆,可锅里只有十几个了,怎么够爸爸妈妈吃呢?看到眼前的一切,我又吃不下去了。我想:妈妈一天清早起来,有买又做,可她自己……想着想着我情不自禁地问了一句:“妈妈,你几点起的呀?”妈妈听了我说的话,便用幸福欣慰的眼光望着我。并用温柔的眼光望着我:“快吃吧!妈妈是个大人,少睡会儿没事,你现在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吃不好,睡不好,可不行!”听了妈妈的一番话,又看着她疲惫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便把一碗汤圆端到妈妈面前,倔强的说:“你不吃,我也不吃。”在我的强迫下妈妈终于吃了。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这时候爸爸起床了,闻到了香味,便走到厨房,看看我和妈妈,笑着说:“你们娘儿俩吃好东西都不叫我!”

在一次周末,晚上我在家写作业。“刷刷”的铅笔声不断从书房传出来,我在明亮的灯光下奋书疾笔,艰难的在作业的海洋中“遨游”着。“啪嗒”一声眼前突然一片漆黑,一向怕黑的我猛然觉得莫名的恐慌,大声问:“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突然眼前一亮,呀,这是什么呀?一束若明若暗,朦胧的烛光从我身旁斜射到书桌上,原来是爸爸给我带来的光明。爸爸为了不当误我写作业,他只好举着蜡烛站在那儿,我努力的写着,妈妈用茶杯来替换爸爸,爸爸在手忙脚乱中被烛液烫伤了手,我却不知道他被烫着了,还是第二天听妈妈说爸爸的手被烫了一大片,爸爸还满不在乎地说:“这点小伤不算什么,为了孩子—值……”

从工作中感悟方法论点滴 篇7

一、让“学困生”时时感受到在老师心中有“爱”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 地误人一年。老师误人则一生。任何人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存在着,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每个“学困生”的闪光点, 不要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当他们有困难时要及时帮助。当他们做错事时, 应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尽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指导他们变缺点为优点。

我班有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 捉弄同学, 有时甚至与同学打架等。我了解到他父母离异, 爷爷奶奶年纪也大无法管教他, 而他自小没有亲情的维护。所以, 性格孤僻, 又没有同学们跟他玩。孤独的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他越这样同学们越讨厌他。我通过暗暗观察, 发现其实他头脑很灵活, 很多问题一点则通。我抓住这一点, 每当他听懂了我就夸他, 暗示他:你一定行!引导他有意识地去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扬长避短, 从而向好的方面发展。即使真的做错了, 在批评的时候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经过多次不刻意的交流, 在生活上也多关心他, 让他知道他不是无人关心的。由此循序渐进, 慢慢融化其“心灵的冰山”。

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我们教师说:“你的鞭子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老师如果用心去挖掘学生那不易被人觉察的潜能, 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成功。走进“后进生”的心灵, 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对老师来说不仅是责任, 也是一种快乐。

二、让“中等生”处处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有这样一群学生, 他们在班级里“前不见得高分, 后不见拉后腿”, 既不能与“尖子生”一比高低, 也不愿滑入“后进生”的行列。所以, 总是默默无闻, 处于被老师忽视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学生称作班级学科学习中的“中等生”。

他们对批评有着特别的敏感, 一旦看见老师的脸往下一沉, 马上就感到恐惧, 从而更加严密地把自己封闭起来, 极少与老师单独接触, 老师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 双方缺乏沟通交流。久而久之, 中等生自我认为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可有可无, 不被老师重视。从四年级开始, 我决定在班级的“一帮一”助学活动中, 调整原来“优对差”的固定方式增加了“中对差”。此项活动中, 中等生感到了身上的压力, 改变了以往闲散的学习态度。出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劲头。这种改变, 也减弱了优等生在班上的优势, 增加了优等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紧迫感, 带动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促进了班上学风的进一步改善, 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为了抓住教育中等生的契机, 挖掘中等生的潜在能量, 小组长轮流当, 每月为一周期。每月末由师生一起, 根据每人的工作表现评出等级, 给予加分鼓励。特别优秀的给予连任的荣誉。结果, 大部分中等生任务完成情况普遍比优等生好, 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原来, 中等生一直默默地掂量着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分量, 一旦被重视, 就会把这种愿望转变成动力, 推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

三、让“优等生”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情”

一般来说, 优等生谁都爱, 这是人之常情。正因为如此, 优等生的缺点会无意中被掩盖、被忽视、被原谅、被袒护, 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心理研究表明, 天才有两个特征:一是个性鲜明, 有一股犟劲, 与人交往不随和;二是无数次学习上的成功会形成过度的自信、自尊、自负, 也比一般学生更多敏感与焦虑, 有时候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了。有的优生比其他学生更害怕考试, 面对统考等大型考试往往紧张、焦虑, 而一旦考试失利, 就很难走出失败的阴影。

这种情况下, 老师要心平气和地引导, 开阔他们的心胸, 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 让他们全面发展。首先, 应该加强人生观教育, 让优生懂得考出好成绩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让他们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热心、真心、诚心为同学服务, 主动融入团队。其次, 要改变对优生的偏爱, 创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在管理班级时, 对优等生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 别让优生产生优越感。最后, 为所有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趣, 发展他们的特长, 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这样, 才能让他们乐观学习, 豁达生活, 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从工作中感悟方法论点滴 篇8

鞍山市立山区友谊小学 于蕾

小学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大学科, 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施行,科学这门课程在小学应运而生,逐步 得到重视和提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观察为主。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 学 不断深化。回顾前后教学,现对本人在《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梳理。

一、科学探究活动是不可替代的

不要用教师的多次讲解和重复的演示替代学生的动手。科学课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科学事物和应用所获取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要缩短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多次演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问题——猜测——实验——结论——猜测——实验”的探究过程 , 充分体现做科学、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的思想。如:在一杯满了的水中能再放入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这一实验?教师先请学生把杯中的水倒满,(觉得不能再倒进为止),然后猜一猜能放入几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学生有的就说五个,有的说十个有的说二十个等等,接着就请两位同学为一组开始做这实验,教师再作指导,放的时候要轻、快、要平。一个两个、、、一直到二十个水还是没有溢出来,这时大家交流一下观点,再继续猜猜还能再放几个,然后继续做实验。探究对于科学教师而言,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做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设计实验、形成理论、交流观点的能力,并能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精神、情感和价值观。

总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认真深入地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 提,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教学的前提是必须“用教材教”,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所做的适当的调整。是否善于运用教例如: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 :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科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具备一定的扎实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注意拓展教材,对教材的改进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科学探究的方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此,老师到底如何掌握教材的变化程度,与教师自身钻研教材的深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三要学会化繁为简 科学课的教学 要得到家长理解和支持,得到他们的配合,进而形成亲师生三者互相成长的良性发展。例如:《养蚕》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观察到蚕,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化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有位教师就让每位学生养了十几条蚕,随着蚕慢慢的长大,蚕叶越来越不够吃了,家长只能开车到很远的郊区买,很麻烦的。所以教师就改为号召学生在教室指定的一个角落养十几只。大家共同养,做好观察记录,这样也能达到观察的效果。让学生和家长体会了自然真切、简捷方便。

四。注意安全

小学生对科学充满着好奇,而动手也是他们探寻奥秘的第一特征,然而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潜在危险,如果教师不引起注意或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对学生的伤害。例如:有些实验要用到稀盐酸、酒精等比较危险的化学用品,酒精灯火焰温度高,碰翻了火会随着酒精的流动四处蔓延,熄灭不当有爆炸危险,所以一点都不能含糊。还有实验中水温的控制等等,教师一定要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时指出学生活动的错误,所以上科学课时安全教育需要时时做、处处做。

生命点滴的感悟 篇9

纵然身处怨声载道之世,陷入九死一生之境,处于深仇大恨之中,也不能放弃在心中播撒爱的种子。因为,惟有爱可以化解心头的郁结,消弭思想的阴霾,折射阳光的温暖,催开人心、人性真情的花朵。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身边的一草一木,用真诚的爱去宽解自我,抚慰人心,感召他人,惟有爱才能够消解生命河床上淤积的贪嗔痴的浊水污泥。

希望和绝望之间隔着一道黎明的黑暗之门,门里门外,彼此之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晨曦。即使在黎明最黑暗的时分,也要耐心地握紧希望的手,要坚守心中的自信。要相信,生命中,无论多么漫长的黎明前的黑暗,希望的阳光转瞬便可能升起,用心便可以感知,伸手便可以握起,触目便可以萦徊。

人一旦熄灭了希望的光芒就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一颗绝望的心一如走进昏暗无底的黑夜,不仅感受不到生命固有的温情,而且会招来无尽的寒冷。适时在自己的心中点一盏青灯,无论怎样的酷暑寒冬,永远不要熄灭那一线希望的光明,只有在希望之光的照耀下,心灵才能够温暖从容,自尊自信,才能够拥有自强自如的阳光,攀比是一把尺子,人往往不能以个人的能力为坐标去丈量自己生命欲求的界线,以至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性的攀比可以激发人的竞争意识,但是,不顾自身实际条件,盲目地与高标准攀比,则祸患无穷。理性的攀比,首先要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和定位,并且深谙生存之道的竞争之理,理性的攀比对人生是有益的,盲目的攀比,只能带来生命的失落,情感的痴迷,从而遗留无穷的祸端。

任何一种人生处境,无论好还是坏,差不多都受到我们对待它的态度的影响。比如困难与出路,乐观的看,困难是生命的磨刀石,困在家中时时感到难,出去走走四处都是路。所以,要对自己与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不要退缩,勇往直前!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但是,推人及己,设身处地,世间之人,真正能够做到知足、无求的又能有几人?屈指数来,寥寥无几,不是人心太贪,而是天地太窄。人生,许多时候,知足,就是裹足不前,无求,就是自命不凡,而这两种德行,恰恰又是人生最大的敌人,人在夹缝中,所以说,做人实在是难乎其难。

想想他人的不幸,就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品品他人的烦恼,就能摆脱自己的忧烦。人生,必须知足,才能够常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一般而言,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所以说,知足者常乐,能忍着自安,知足始终是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一条朴素的真理。但是,人最容易遗忘的恰恰就是往事,匆匆急躁的世界,好了伤疤忘了痛,过了河去就拆桥的人太过常见,所以,不要指责社会道德沦丧,要努力强占了道德的制高点,要么心如止水,不动声色,不效犬马,不贪名利,不恋浮华,要么施恩不图报偿,一切随心,随性,随喜,随遇而安。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心宽则时时有余暇,事事宜进退,处处逢机缘。而做人要做到心宽有余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时候,并不是人心宽不起来,也不是人的修养不够,而是世界太拥挤,生存太激烈,生活太残酷,树欲静而风不止,心虽宽而欲太多。所以,在这个世界,要得宽心,惟有清心寡欲,清淡无为。

当好教师的点滴感悟 篇10

回眸三十多年来的教学生涯,琢磨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还真觉着当一名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容易。我想,感悟昨天与今天,是为了更好的思忖明天,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耕耘与收获。

感悟一:教师这个工作是神圣的;在古代,师如父。语出:子不孝,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个工作又是清贫的。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在社会中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请不要否认社会上的许多人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和藐视+无视+轻视+蔑视。教师这个工作是快乐的;虽然我们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给了孩子们最快乐的童年,我们做出了比很多同行们都优秀的成绩。

感悟二:学会宽容也是做好教师必备的品质。孩子们的天性,由于顽皮,常常会做出些淘气事来:有时你费尽心思准备的课,可能就被一两个小调皮给破坏了;有时你的关心,却被孩子认为是凶,不讲道理;有时你一番深情的话语试图去打动他们,转眼间他们就全丢在了脑后又回到了原点„„不仅是孩子,更有来自家长的种种误解和责问,有时甚至不可理喻。但如果我们天天生气,恐怕不到四十岁,就会变成满脸皱纹的老爷爷、老奶奶。于是,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去对待这些问题。孩子总是孩子,他们是无意的;家长也并不是跟你对立,他们只是关心自己的孩子。总之,因为宽容,我们将会更懂得如何去寻求快乐的心境。

感悟三:学会赏识也是做好教师必备的品质。现在小学生学习条件好了,都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学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某些障碍,特别是其中的后进生,存在着较严重的消极心理,此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乃至工作。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学会去发现、去欣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得到教师的信任,得到老师的尊重,找回自信。我们也要学会正确的评价学生:给予那些成功者以赞美,那是一缕拂面的清风;给予那些失败者以鼓励,那是一种慰藉;给予那些受困者以关爱,那是一项真诚的付出;给予那些平凡者以肯定,那是一回难忘的感动;给予那些执著者以鼓励,那是一股强劲的动力。每位老师都爱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然而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赏识与尊重开始。

感悟四:当好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更能与时俱进。记得有一位老师学生说:“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和时间赛跑,与自己赛跑。为了更好的明天,要拼命努力。”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甘当时代的弄潮儿。深钻教材和精读课程标准,领悟其内容精髓,研究其教材教法,探讨其教材学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创新自己的实践能力。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教然后知不足,当好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总结课堂的经验与不足,从而不断成长、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感悟五:当好教师要学会与人合作共处。构建合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造合谐的师资团队,在生活中同事之间能和睦相处,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氛围;工作中互帮互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谋求事业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就尤其强调教师间的合作,一所学校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和有效的开展,不仅取决于每一个教师的参与和智慧,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集体实践与集体智慧。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灵魂。让所有教师关注学校、同事的发展,学会积极倾听,公开自己的需要和感觉,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非判断性意见,能始终将信息共享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联系起来,在集体讨论中积极参与,诚实、清楚、简洁地表达对教学和学习的观点,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觉探索 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

国培学习之点滴感悟 篇11

国培学习之点滴感悟

一眨眼,国培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学会了很多东西。首先要感谢我们的班级辅导教师——高燕老师,还有2013国培中西部内蒙古初中音乐03班的全体同学。早就听说国培,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参加国培,果真我非常幸运的走进了国培,特别是在班级的第二期简报里,班级明星中,居然发现了我的名字,感到特别的兴奋,心里美滋滋的。在QQ群的交流中,大家互相解除疑惑,分享经验,比如班级的雪人儿同学,帮我解决了听完讲座,成绩不够的问题等等。从最初的对国培的陌生,到渐渐的熟悉,甚至也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一些小疑惑,非常的开心。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教材教法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热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教育名家的讲座及点评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专家的精辟点评,辅导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简报,同行们独到的见解和精彩文笔,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在每一次的网上互动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

台阶。学习是辛苦劳累的,但是让我获得了快乐。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 篇12

——新课程高中化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化学世界。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创设化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目前,新课程化学情境创设与教学,虽然有王祖浩老师主编的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一书参考,但各种情境的功能尚有待课堂实践检验,尚缺乏配套的原则和方法指导教师自己去创设情境。因此有些教师由于不善于创设化学情境,仍然实施抽象的说教式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搞题海战术,教学与情境脱离,学生学得被动、吃力、缺乏兴趣。也有些教师虽然应用情境教学,但效率不高,价值不大:有的情境缺乏目的性,对学生常起误导作用;有的情境缺乏典型性,“生活原型”的引入与化学内容格格不入;有的情境缺乏思考性,情节过于复杂、有趣,导致学生沉湎于情境之中;有的情境滥用多媒体,片面追求在音响、视觉上给学生全新的感觉,忽视了学生的化学思考。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已成为当前新课程化学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

“问题情境”并不是在新课程中才孕育而生的,在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的理念要求化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他的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中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他认为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给学生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起思考。后来,杜威把前两个过程修改为“暗示”与“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情境”与“问题”。而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所容纳,才能被学习者所学习。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通过这些理论依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探索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支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提供土壤。

三、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1可及性: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要有适当的启发性和可及性,要寓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经验之中。

2思考性: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化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3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开拓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情境使思维与创造发挥较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4挑战性: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机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5体验性:化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对情境的关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机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等,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化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呈现方式的选择性

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如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认知冲突、借助化学史料、通过具体实验等。所以,对于问题情境的呈现应根据具体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尽量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或学生熟知的素材,创设能够体现化学的概念、结论及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化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例如对于学习各类物质性质时,很多化学物质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直接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学习化学必修2(苏教版)“油脂”时正好是夏天已至,笔者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工人们每天早上清洁游泳池时,除了更换水外,还会向池内加入一些白色物质纯碱,请学生说明加入纯碱的道理。更具冲击力的问题探究如实验室里的棉花很容易吸收水,大家都知道棉花树是在野外生长的,那如果开花时碰到下雨,棉花树会不会遭灭顶之灾?

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考虑。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给了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成为一堂课的关键性问题。况且通过联系实际,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这样就有效地提高新课改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联系实际生活,要考虑这样的实际生活学生是否熟知,采用动手操作,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如此的操作能力,利用认知冲突,要考虑学生是否真的存在新旧知识的矛盾或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等。因此,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万能的呈现方式,也没有最优的呈现方式,恰当的才是最好的。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形成系列化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确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呈现问题情境,其次学生要读懂问题情境,才能转化为化学问题,这必定比“开门见山”花费的教学时间多。这就引起我们这样的思考:既然化学教学需要必要的情境支撑,我们能否在一节甚至在一章内容的学习中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来贯穿,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有利于化学知识学习与掌握,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例如在学习离子共存一节时,我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例题引路]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Al3+、NO3-、CO32-、Na+

B.Fe2+、H+、NO3-、Cl-

C.Fe3+、Na+、SCN-、Cl-

D.I-、H+、Na+、NO3-让学生分析得出:NO3-在酸性条件下(即与H+共存时)具有强氧化性.变式1:某溶液中含有大量Fe2+、Fe3+、Mg2+和NH4+,其中c(H+)=10-2mol/L,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

A.SO42—

B.NO3—

C.SCN—

D.CO32-

变式2:在稀盐酸中加入铜片,铜片不溶解。加入适量下列物质后铜片会溶解的()

A.浓盐酸

B.FeCl C.NaNO3

D.Na2SO4

变式3: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三价铁生成的()

A.硫酸

B.氯水

C.硝酸锌

D.氯化铜

变式4:在烧杯中加入铁和铜混合物,再加入一定量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质量为m1g;再向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醋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的质量为m2g;则m1与m2之间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m1可能等于m B.m1一定等于m2

C.m1可能等于 m2

D.m1一定大于m2

变式5:某溶液100mL,其中含硫酸0.03mol,硝酸0.04mol,若在该溶液中投入1.92g铜粉微热,反应后放出一氧化氮气体约为()

A.0.02mol

B.0.01mol

C.O.O15mol

D.无法计算

变式6:在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Fe2+ + 2H2O

Fe(OH)2 + 2 H+,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硝酸,则溶液的颜色()

A.变浅

B.变深

C.变成棕黄色

D.无法判断

教师点评:HNO3陷阱的设置是比较隐蔽的。有时是体系中原来有NO3,后来引入H+;有时是体系中原来有H+,后来引入NO3-。因此,遇到NO3-时应提高警惕,小心应对。

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知觉空间和定向联想,使学生知识系列化、有序化,组合成一块一块的知识组块。通过对习题的条件进行变化,让化学问题情境发生变化,让学生获得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机会。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性

-明确性,显然是指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一定要紧扣课题,为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而设,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问的角度和方法。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学化学、用化学,所以千万不能因为情境反而丢了化学。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将问题充斥了整堂课,教师经常设置一些“趣味性”情境,课堂气氛宽松、活泼,学生学得也很开心,但一节课完了以后,问学生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说不上来或丝毫不涉及化学。,显然,这些问题的创设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想是没有明确“为谁而创,如何创”。

五、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两相融通创设问题情境,如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

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学生:思考、困惑

教师:那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

(注:这一点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黄色。所以,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教师: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社会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化学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使用,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案例2】

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为什么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3.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感受此情境,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经形成。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设计出了“滴水点灯”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学完钠及化合物的内容后,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实验,萌发主动获取知识的心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3】如在学习氢氧化铝性质时,先让学生举例说说Al(OH)3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然后顺势提出:如何制取Al(OH)3?通过学生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提出了许多个为什么:为什么NaOH溶液过量时Al(OH)3沉淀会溶解? 为什么两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它们是怎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如果把NaOH 溶液改为氨水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Al(OH)3沉淀溶于酸吗?该用什么方法制Al(OH)3等等问题一起涌来。通过讨论得出Al(OH)3具有两性的性质后,教师又让学生在制得NaAlO2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或将NaAlO2溶液滴入稀盐酸中,这时又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持续探究下去。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4、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4】如在 “常见的酸”教学时,可以呈现这样的情境: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学生惊奇:原来指示剂是这样被发现的(兴趣被激发)。老师接着问: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成功。对紫罗兰花瓣儿遇盐酸变红的现象,学生提出许多假设和验证的实验方案。经过师生间的讨论,达成了许多共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艰辛。

5、通过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爱辩是非,教学中可故意设置错误论点,让学生“唱反调”;也可独辟蹊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辩论,使真相越辩越明。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较困惑的情境,如“变魔术”“揭露骗子的谎言”等激发学生“心求通而不得”的意境,创设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氛围,使枯燥理论变得有血有肉。

【案例5】如在化学“关于硫酸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讨论”一节教学时,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硫酸厂的厂长(或工程师)、环保工作者、政府官员、律师等角色,从原料供应、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厂址选择、生产规模、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辨论,让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获得多种角色的体验。

6、利用旧知识拓展引出“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受原有知识和经验定势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想当然”的进行分析和推导,有时产生错误。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走进“错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使他们感到困惑,于是产生问题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急于知道答案,往往思维高度集中,能自觉的参入到认知过程中。

【案例6】如学习电解时,教师问道:“CuSO4+H2O”能否反应?学生脱口答道:不会。这时老师满怀激情地说出一名哲理名言:“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一个地球”,如果给我一个条件,我能使这个反应进行。当学生眼见到硫酸铜溶液在通电时一极产生气泡,另一极产生红色的金属铜后,这“出乎意料”的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缘由,会迫不及待地提问:硫酸铜溶液在通电时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和红色的金属呢?这种气泡和红色金属是什么物质呢?它们是怎样生成的呢?对这一知识的认定恐怕会使学生终生难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钾能在水中燃烧”等等现象,都能创设出让学生惊讶无比、提问积极、探究深入的情境。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7、利用“直观性动画”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直观手段,目的是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动态化。在这样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原有的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想象能力之间产生“共振”,真正认识和感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体现”这一变化规律。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化工生产等都可以用实物、模型、影像或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实施问题情境的创设。

【案例7】如在“气体摩尔体积”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教师可进行下列动画演示:①将一堆乒乓球和一堆篮球,都紧密堆放。②若数量一定,如都是100个,同时做紧密堆积。③分别将乒乓球和篮球的距离拉大,假设将8个乒乓球和8个篮球分别放在教室的上下8个角落。然后设问:根据演示同学们想到了什么?一堆乒乓球和一堆篮球的体积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从原本抽象陌生的微观世界回到较为熟悉的情境,思维展开,经过一番讨论后很快找到了答案,顺利落实了教学目标。

8、利用类比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中学化学课本中抽象内容不少,教师要善于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说明抽象的理论,巧打比方,设置经验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理想模型,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便于提出问题。

【案例8】如在“物质的量”教学时,我创设了下列问题情境:

(1)先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投影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后得出:“曹冲秤象”的故事启示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化整为零” “等量替换”的重要思想。(2)又给出一袋绿豆,一架托盘天平,提出:你能否秤出一颗绿豆的质量?讲出你的设计思路?并请一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后设计实验,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的实验:先称出几十颗绿豆的质量,再除以绿豆的颗数(1颗绿豆约1/15g)。从中又培养了学生“聚零为整”的科学思想。

(3)老师评述:古有曹冲化整为零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今有我们同学积小成多用天平称出一颗绿豆的质量。从这个故事和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启发:解决问题需要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化整为零” “聚零为整” 和“等量替换”等。引出问题:在化学上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思想来探究一定质量的物质时所含有的微粒数呢?

六、结束语

创设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化学教学和化学学习尤其为重。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符。另外,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创设”:要有老师的创造和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从情境中能找到名符其实的问题,“情境”:要与现实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符。

上一篇:求职信 邮件标题下一篇:海报字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