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童话故事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地震的童话故事(通用11篇)

关于地震的童话故事 篇1

“不好啦!不好啦!地震来啦!”小野猪边叫边跑。

“不好啦!不好啦!地震来啦!”小刺猬边叫边跑。

它们跑呀跑。跑呀跑,碰见了大象伯伯,

小白兔说:“大象伯伯,地震来啦!赶快跑呀!”

小野猪说:“大象伯伯,地震来啦!赶快跑呀!”

小刺猬说:“大象伯伯,地震来啦!赶快跑呀!”

这时候,大象伯伯突然打了个喷嚏“阿嚏!阿嚏!”大地顿时抖三抖。

关于地震的童话故事 篇2

4月17日上午,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来到了玉树震灾最严重的结古镇扎西大同村, 结果村里的村干部都不见踪影, 他为此十分生气。当察看到一个物资发放点时发现村干部全在那里。强卫书记这才知道, 才哇和他们村里的所有干部和党员这几天一直在几个物资发放点忙着分发物资, 安顿灾民, 基本没有合过眼。强卫书记接着问村民对发放物资满意不满意?村民异口同声地说:“满意!”当得知扎西大同村的书记才哇家里死了三口人, 但是他一直没顾上, 白天晚上一直在为村里的事情忙活, 强卫动情地对才哇说, “我特别感动, 我特别要感谢你。你的身上, 体现了我们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我感谢你!”说到这里, 强卫书记声音有些哽咽, 他连续说了好几个“感谢你”, 然后紧紧地握住了才哇的手。才哇将头凑过去与书记的头碰到了一起, 周围的村民十分动容, 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故事二心系同根爱

郑丛辛是玉树赤古藏源贸易公司经理, 当得知母亲与弟弟遇难的噩耗后, 立即从山西驱车返乡, 途经西宁时购买了价值20万元的救灾物品。当他15日到达结古, 获悉母亲及弟弟的遗体已火化的消息后, 郑丛辛强忍悲痛, 积极投身抗震救灾, 将20万元的救灾物品分发给了扎西大同村受灾村民, 并把母亲诊所里遗留的价值10万元的药品捐给了灾区医疗救治点。

故事三一片丹心写赤诚

玉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才仁达哇从废墟里爬出来后顾不上救起被砸断腰椎骨的妻子和惊恐的母亲, 在三天四夜里, 全身心投入组织党员群众抗震救灾。紧张忙碌的工作, 虽然暂时使他忘记日益严重的病情, 但肋部的剧痛已经让他直不起身子, 原来他在房屋倒塌时被砸断了肋骨。县委领导得知这一情况, 让才仁达哇马上停止工作进行治疗, 他却执意不去, “这么忙, 我怎么能走?”可是, 他的病情很快加重, 县委领导下命令要求他必须停止工作抓紧治疗, 才仁达哇这才极不情愿地被送到西宁治疗。

故事四藏汉一家亲

西航电站附近的一块空地上, 分别住着藏族姑娘措毛、汉族大婶、回族阿娘三户不同民族的人家。在灾难发生后的起初几天, 绝大多数的受灾群众都以方便面为食, 蔬菜相当紧缺。天快黑了, 藏族姑娘措毛正在烧水, 准备给抢险救灾归来的家人泡方便面。这时对面帐篷的汉族大婶拿着一棵白菜走过来说:“来, 家里还剩三棵白菜, 我们三家每家一棵, 做给家里人吃吧”。说完将白菜送到措毛的手里。朴实的话语, 像潺潺暖流淌进措毛姑的心理。

故事五擦掉眼泪面对坚强

玉树州建筑公司职工索才哇, 是一名黑黑壮壮的玉树当地藏族干部。在三天的施工作业中, 他连续奋战, 每顿只吃一个馒头、喝瓶矿泉水, 自始至终坚守在施工现场, 并在维持现场秩序、沟通受灾藏族群众与工程救援队之间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使他家里30多个亲戚朋友遇难, 而他的家离抢险现场也仅有百步之遥。但在抢险过程中, 他一直强忍着悲伤, 顾不上去掩埋逝去的亲友, 更没有抽空回家去看看。在抢险中, 哪里最危险, 他就第一个冲向哪里。即使胳膊肘被水泥板及砖块划伤血流不止, 他也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每当施工间歇, 他都满怀着希望一次次爬进垮塌的建筑物夹缝中去寻找幸存者, 但严酷的现实却一次次让他失望。“玉树是我家, 我热爱这里的一切, 更怀念在地震中逝去的一切。”他的这句话最能代表许许多多玉树人的心声。

故事六永远的丰碑

地震的发生造成山体塌方, 堵塞了所有进入玉树县城的道路, 正平路桥公司组织人员抢修被堵公路。李德业主动申请到抢险一线, 冒着不断的余震与工友们一起奋战, 每天连续工作18个小时以上。李德业与工友们不顾夜间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和严重的高原反应, 将自己身穿的棉大衣脱下来, 硬让给了疏导交通的民警, 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 用手中的铁锹拓宽震后塌方抢修出的便道。由于体力透支严重, 4月18日, 李德业得了感冒, 他怕领导知道没去医务室治疗, 而是偷偷地在工地跟工友要了点感冒药。4月20日在清理塌方现场时, 由于过往车辆多, 李德业临时担当起了指挥交通工作。一辆不听指挥的无牌照越野车在超车时, 将他撞倒。李德业站起来, 二话没说, 继续指挥交通。工友纷纷劝他去医务室看看, 他坚持不肯离开现场。坚定地说:“现在人员这么紧, 去看病得耽误多少灾民的救治。”

4月23日, 李德业的感冒没有好转, 继续坚持在清理山体塌方的战斗中。10天来他没有离开过工地, 始终坚持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确保生命线的畅通。下午3时由于劳累过度和疾病, 铁铮铮的汉子昏倒在工地上, 工友将其抬往医务室。11时李德业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经省卫生厅和山西医疗救援队的全力抢救, 终因病情严重, 于12时20分因公殉职。

地震英模与北京女老板的爱情故事 篇3

蓝色快件里,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信的女子名叫肖丽霞。女子说,她是从北京《新京报》认识他的。5月28日的《新京报》,用了一个整版篇幅介绍他的事迹:地震时,幸免于难的他和同事王万安一起从废墟中救出了17名在押犯人,并带领犯人翻山越岭,安全转移到了绵阳市看守所。而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地震中不幸遇难。

信里是一位远方的陌生女人对一名灾区英雄警察的敬仰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关切、担心、鼓励。那一阵子的唐首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人生最落泊最颓丧的时候。地震之后,又是堰塞湖危情,家园丧失,亲人遇难……他虽说人在工作岗位上奔忙,魂已不知去了哪里。“人相当恍惚,记忆力很不好,晚上无法入睡,只能特困时睡一二个小时,而且睡眠中,乱梦不断。”

这样的一封远方来信,令他惊讶,更让他感觉温暖:“大哥,虽然我们互不相识,但我希望你能够战胜困难,我相信你所做的一切,你那逝去的妻子、女儿都会理解。”他反复地端详着手里的书信。信里没留下地址,信封上的地址也看不真切。只有女子的一句话说得明白:如果愿意交流,可联系。她还留下了手机号码。

他握着自己的手机,几番迟疑,终于回复了一则短信“信已收到,而且拜读了四次。你对我的鼓励、关怀和支持,令我十分欣慰。从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你的善良和爱心。我们虽然素不相识,可这样的关怀,仍让我感觉到人性的伟大和魅力。”

肖丽霞收到短信后,十分惊讶。她以为当时的绵阳已成一片废墟,她只是试探着写下一封信,能不能送达毫无把握。所以她寄的是特快专递。

这则来自灾区英雄的第一条短信,肖丽霞一直保留着。

从这则短信开始,肖丽霞和唐首才,北京和四川绵阳之间,一个秘密的短信通道开始建立。此后的几天,短信总是从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开始了。短信的内容,多为一方诉说,一方鼓励。新的一天,该如何战胜恐慌,克服痛苦心理。到了夜晚,再相互诉说过去的一天,有些什么经历和感受。女人在短信中,也大致说起了自己的情况:她是湘妹子,在北京做建材生意,离异后有两个孩子。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她就到北京红十字协会捐款5000元,随后四处为灾区筹集紧缺物资。通过短信,唐首才感觉远方的这个未曾谋面的女人,是一个有一定文化素质,且善解人意的很不错的女人。

心,在痛苦中悄悄变暖。

半个月后,短信中的对方已经十分熟悉。新的愿望就此产生。他们开始从网上给对方发照片。

看罢肖丽霞的照片,唐首才说,他的第一感觉,她是个女能人,女强人。再想想自己的处境,如此落泊,如此的一无所有。他不敢再有任何想法,只告诉自己,那是远方的一个朋友而已。

迎接女人:差不多花光他的积蓄

那一阵子,唐首才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总是想起从地震中逝去的妻子和女儿。地震的当天中午,唐首才就要大学毕业的女儿从德阳回来,他和妻子、女儿一起刚吃过一顿团圆饭。女儿在饭桌上还说呢,等以后有钱了。她耍在绵阳或者德阳买房子。让父母亲跟她同住,那是多么幸福啊。

那天是唐首才值班,他只在家呆了20分钟就回了看守所。未曾想,不久之后,竟是天崩地裂,阴阳两隔。

他的妻子和女儿就被埋在家里。地震之后,唐首才曾多次前去住家的老街一带寻找,竟没能找到一砖半瓦。老街的很大一片地方被崩塌的山体摧毁覆盖之后往西北方向推进了300米。曾经的家在他的脑子里是如此熟悉,转眼之间,妻子和女儿没了,就连家的痕迹也没了。他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一遍遍在脑子里幻想着她们被埋的惨状,她们的无助和盼望,等待着他去救援——他的心痛得仿佛用刀子,一点一点往下割。他觉得自己就要崩溃。可是,这样的感受,能给谁说?那一阵子,他不愿与人交往,又更怕一个人呆着。盼望见到熟人,可是见到熟人,总要问起家里的事,痛苦又一次次地加深。

用短信的方式,发给远方的那个女人,是唐首才唯一的倾诉渠道。时间一点点过去,有一天,远方的女人突然问:“想不想听一下互相的声音?”

他一惊,接着迟疑起来。从照片看,女人身材高犬、气质强硬。他实在有些顾虑。但他最终还是说:“可以。”

对方的电话很快打过来。听声音,他又听出了女人的另一面:一个善解人意,很温柔,很注重家庭的女人。他的心轻松起来,有了继续交往下去的愿望。

地震一个月之后,肖丽霞有了想到四川北川看望唐首才的想法。唐首才当时异常紧张,至今想来还很真切。长时间的极度悲痛,他知道自己的状态很不好:心力交瘁,面容颓丧,胡子好多天也不刮。肖丽霞坚持要来,说机票已经订好,6月21日早上8点20分。接她的头天,为了很好地振作自己。他专门去买了一件80块钱的红色T恤,一条60元的裤子——这差不多用光了他的全部积蓄。因为,地震中他和妻子两人的几万元积蓄已经被埋,不知去向。地震之后,工资还没有及时发下来,他仅靠着几百元慰问金度日。即便如此,他还是花30元,买了一束鲜花来到机场。

见面的气氛并不热烈。短信中两个无话不谈的朋友,真见了面,竟有些无话可说。看得出来,肖丽霞的情绪不高,总是陷入沉思。唐首才的心里倒也坦然:我如此落泊,不可能给她留下好印象,没关系,我只需做好一个朋友该做的一切。

6月22日,肖丽霞提出想去北川看看。一路上,唐首才向她讲起地震当天的情景,他们押着犯人逃生的经历。肖丽霞流泪了,并鼓励他说,这么艰难都过来了,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改口宴席:从今天起,我们叫你爸爸

肖丽霞回北京后,两人的短信交流并没有因为见面而减少。7月19日,肖丽霞提出,让唐首才去北京看一下。这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唐首才面前。

北京。一直是唐首才向往的地方。曾经他也想过,等女儿工作了,等他退了休,等家里有了点积蓄,他一定要去北京看看。从小到大,已经活到五十岁出头,他还从没有出过远门,即便是坐火车,也是三十年前去重庆,仅有的一次。如今肖丽霞让他去北京,其他的不说,他没有钱,怎么去?

“你的回程机票,我已帮你订好。”肖丽霞十分的坦率。

那就是说,怎么也得去。那就坐火车,坐硬座。那天是周五,肖丽霞到火车站接他。她没有开车来,而是带他坐地铁。到了家,他看出肖丽霞确实是个女强人,能干,忙碌。大儿子从日本留学回来,在她的公司帮她打理业务。二儿子读高中,功课繁忙。家务料理方面较为疏忽。而唐首才的特长,正是能做家务。他一到家,自然就忙开了,收拾屋子,做饭炒菜。他说我这人没什么优点,就是煮得熟饭,炒得熟菜,家里请客,都是我下厨。

肖丽霞看着唐首才忙碌,眼里露出了认同的笑意。

临别,两人再度相对。唐首才问肖丽霞:“我能得多少分?”

“80分。”肖丽霞认真地说道。

“不错了,能得80分。”看着肖丽霞,唐首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从收到肖丽霞的那封信开始,短时间内,唐首才收到全国各地不少人的来信、电话、短信等。从这些来信或者留言的名字看,大多都是女人。有的也同样提出,要来绵阳看他,可他都委婉地回绝了。在他的心里,还是觉得肖丽霞最好,素质最高。

往后的几个月,短信依旧。唐首才内心的痛苦依旧。每当想起妻女,想起曾经的那一切,他自责,他难受。

转眼国庆节到了,唐首才应肖丽霞之邀再次来到北京,又陪着肖丽霞及她的母亲、妹妹来到山东威海度假。肖丽霞在这里买下了一套公寓。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他们为新房子买回了简单的家具,再抛开一切烦恼,买菜,做饭,假期过得十分愉快。

唐首才的表现,也得到了肖丽霞母亲和妹妹的首肯。

2009年元旦,唐首才再次来到北京。刚下火车,就被肖丽霞的大儿子及女朋友接到了饭店的酒席前。开饭前,肖丽霞的大儿子对唐首才说:“我今天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从今天开始,我要改口,叫你爸爸!”

唐首才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激动!不适应!可是从那天起,肖丽霞的两个儿子,都开始叫他“爸爸”。

婚礼之期:竟是浪漫的情人节

2009年春节,唐首才从绵阳到北京再随肖丽霞一起来到她的家乡湖南。在湖南老家,他与肖丽霞的家人相处十分融洽。这是一个热情而厚道的家庭。妹妹们为他买衣服及各样生活用品,肖丽霞的母亲,还亲自动手为他织毛衣。暖暖的亲情,殷殷的关爱,让他的内心感动不已。

一切已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肖丽霞和唐首才,这对相隔千里的恋人,正式谈起了婚姻大事。

然而,毕竟都是有过了经历,受过了磨难的成熟男女。他们的谈婚论嫁理智而冷静。

首先是有关孩子。已经51岁的唐首才,唯一的女儿在地震中遇难。如果再婚,还要不要生孩子?

唐首才说,他已经想好了,想通了,不能再要孩子。即便是再生,小孩还没有长大,他已经老了,甚至走了,这会凭空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困难。再说了,生孩子养孩子,他这一辈子都在养小孩,后半生真没有任何休闲轻松的时间了,人生苦短,不能给自己增加太大压力,不能弄得太忙碌。

而肖丽霞,她有两个儿子,如今两个儿子都叫他“爸爸”,把他们当亲儿子看待,何乐而不为?

再有就是有关两地分居。肖丽霞提出,按照条件,唐首才可以提前退休,到北京定居。可是唐首才说,都这么大年纪了,再去北京生活,人地生疏,没有朋友,亲朋好友都在四川。他相信让他在北京定居并不快乐。

肖丽霞毕竟是善解人意的女人,她最终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等过一阵子,条件具备时,再在绵阳买套房子,可以来去自如,两边生活。“再说了,如今交通这么方便,飞机火车都有,距离已不是问题。”肖丽霞支持唐首才继续做好警察工作。

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都解决了,剩下就是办理结婚证的问题。春节之后,肖丽霞随唐首才回到四川,再随他去了远在北川的老家。从北川回到绵阳,按照肖丽霞紧张的日程安排,仅有一个星期处理婚事。2月中旬的那个星期六,该是最好的婚礼时间,亲朋好友都放假,都可以来——没曾想,无意中定下的婚期,竟是浪漫的情人节。

身为警察,婚姻大事属大事件,按照规定必须报告组织。当唐首才将自己的婚事报告组织时,单位的领导说,你的婚姻,已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我们一定要参加,好好为你庆贺。

于是,布置新房,请婚庆公司,都是组织上帮助张罗的。新房就设在绵阳看守所旁的招待所里,甚至连布置新房的钱也是组织上出的。这令唐首才特别的感动。

2009年3月,唐首才从云南度罢蜜月归来。新的生活悄悄到来,原来的生活还在继续。

唐首才说,他和肖丽霞从结识、相恋到结婚。看似浪漫偶然,实际冷静理智。都是受过挫折和磨难的人,不可能用婚姻开玩笑。他们之间互补。唐首才说,他平实,忠厚,勤劳,而肖丽霞大气,宏观,善良。她能陪着他慢慢地一点点走出痛苦,在他已是再造之恩。

而她呢,那个远方善良而能干的女人,经过了许多事,她早已知道什么是最真,什么是温暖的最终归宿。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篇4

四川北川县郊陈家坝乡的一堆废墟上,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给整个近乎死寂的山谷带来一丝生气,围在废墟上,已经近28小时只靠干粮维持体力的战士们,用棉被紧抱着女婴,齐声爆发出一阵喝彩,众人眼里噙着泪。一个小时后,女婴的母亲也被顺利救出。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创造了一项奇迹,在被埋长达48小时的漆黑绝境里,她滴水未进,拼命保护怀中4个月大的女儿,所幸母女俩安然无恙。

婴儿被救出后,官兵们加快了营救速度,加速凿宽洞口。15时26分,年轻的母亲终于被顺利救出。俄河布哈把她抱上担架,官兵们把已经极度虚弱的母亲火速送往战地医院。“我的娃呢?她怎样了?”年轻的母亲躺在担架上,睁开眼后,问了第一句话。“大姐,你放心,你的娃没事,你很快就可以见到她了。”一旁的官兵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道。

“谢谢你们。在下面,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还有两个人被压着,但好像都没有声音了。”“大姐,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去救他们的。”

地震中热爱生命的故事 篇5

5月12日下午,青川县木鱼镇初级中学的一栋三层学生宿舍楼在地震中倒塌,数百名学生被掩埋.时间就是生命.青川县公安局王兴德副局长等局领导得到群众报警后,立即带领县消防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等救援力量120多人,

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开展紧急抢险救援.由于没有专业救援装备,他们就用手刨,用肩扛,尽最大努力解救受困学生.为使一个被碎水泥块掩埋的学生避免二次伤害,

王兴德副局长带领大家用了7个小时,硬是用手一块一块地把碎水泥块清理干净,终于安全救出了这个被困的学生.通过艰苦努力,

雅安地震感人故事 篇6

20日,在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五星村九组,四川省雅安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队员将一名被地震废墟掩埋的母亲救出。据现场救援人员称,被救出时,孩子在母亲怀中;经医生检查,母亲有心跳,其孩子已经去世。

瘦弱妈妈搬200斤楼板救子 儿子哀求“妈妈不要管我”

儿子上厕所被砸,埋在预制板内,母亲冒着余震危险去救儿子,期间,眼见着三楼的床掉下去。儿子求母亲快走,别管他,母亲使出全部力气,独自将上百斤的预制板挪开,救出儿子。母亲事后说,她也不知道怎么那么有力量。

受伤小女孩用坚强微笑感动网友

关于地震的童话故事 篇7

1 地球的诞生

《地球十讲》[1]中“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 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 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地球起源的研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自然界没有永恒的事物, 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天体和地球也不例外。”

“……二百年来地球起源的假说经过了多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近三十年来, 许多人认为行星以前的物质原是低温的尘埃、气体和陨石物质的混合物。以此为出发点, 出现了不少新的假说, 对地球起源的认识也有所深化。…不过它还有待发展。”

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报道:考古学家推断, 地球有60亿年的历史。60亿年前宇宙爆裂, 形成了银河系、太阳系等星系。

在整体的宇宙中, 天体所含的各种物质就已经存在了, 包括各自的磁场 (各天体的原有性) 。在整体宇宙中就相互吸引和排斥, 进行着磁场运动, 促使整体宇宙的膨胀, 导致宇宙爆裂, 使各天体有一个广阔的空间, 自由的进行着磁场运动, 自由相互吸引和排斥, 这样就形成了太阳系、银河系等各星系。由于它们各自的质量不同, 引力的大小不同, 相互的作用不同, 和它们自己特殊的相互关系, 决定了各天体的运动规律, 在各自的轨道运行。

比如说, 太阳系的行星, 是对太阳的能量相互吸引, 才遵循太阳自转引力的方向运行。又因为它们相互的排斥力不同, 而决定它们运行的距离。各行星的相互吸引力是很微弱的。如果它们有相互吸引的作用时, 它们就会以天体的大小, 引力的强弱决定它们的主行星和卫星, 如地月系。

地球是在太阳系中具有独特结构的星球。 (一) 有大量的水。 (二) 有地核、地幔、地壳的结构。而地幔上部是软流层 (液性物质) 。 (三) 有强大的引力。

2 地球的历史演变

地球的早期历史, 是指地球诞生后, 人们通过考古、记忆传说和推断等来了解地球之前的特别漫长的历史。近几年考古学家发现科罗拉多大峡谷最早在1450万年才有的。而人类的历史记载, 最早元谋人是在170万年前才有的。总不到1亿年。也就是说还有59亿年的历史是空白。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 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考古研究以及历史的记忆传说的研究, 这个特别漫长的历史, 将给它竖上里程碑, 答案将浮出水面。

我们以地壳的传热力低的自然现象, 来研究地球早期的59亿年历史的空白, 我们可以设想地球诞生时是一个没有温度 (相对) 的冰球。没有空气。靠太阳辐射, 地核吸收;由于地壳传热力低, 便要通过漫长的岁月才开始复苏。漫长的岁月冰雪才开始融化。又经一段漫长的岁月地球才有了温度。每个新起点都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开始具有汽化功能→生成空气→产生生物→产生动物→温度才持续升高→达到温度高峰。形成锯齿状演变。这个过程约经40—50亿年。地幔的高温汽化了软流层的液性物质, 产生了高压气体, 高压气体的持续膨胀, 引发了囫囵地壳的爆裂, 形成了六大板块 (如图1所示) 。

下面的论述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人类的祖先用许多巧妙的传说向他们的子孙描述了地球的各种自然变化。比如《史书》有天倾西北, 地倾东南的记载。民间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证明地球的変化。陈香开山救母的传说, 是地壳爆裂的第一反应。结合现代科学家探险考察, 有地下森林、楼层式溶洞、海底宫殿、恐龙化石的发现。这些都证明了地球曾经有过一次非常大的自然变化。再根据后羿射日的故事, 科学敏感来分析这个故事, 不难看出那时的地球就发生过先是高温, 后来又变低了这么一段自然现象。那时人们不但没有科学, 可能连文字都没有。于是为了记载和给孩子们的解释, 塑造了神人“后羿”, 才编了这个故事。但先是高温, 后来又变低了才是不变的事实。

我们结合水的汽化功能和石灰岩通过水流形成溶洞的自然规侓以及对考古的研究。上述的考古和记忆传说证明:地球由于经历了一段很高的温度, 将在囫囵的地壳内 (软流层) 的液性物质汽化为极大的高压气体;引发了一次毁灭性的大地震—地壳爆裂。与此同时释放了极大部分的地能, 地球温度突然变得寒冷, 才进入冰川时代的。不是盘古劈的, 也不是后羿射的, 地下森林是这个时候埋在地下的。地壳爆裂雨水进入石灰岩才形成楼层式溶洞和其它多姿多彩的石花、石盆、石笋等溶洞。恐龙由于身躯庞大没有逃逸的能力而葬身地下。后来又进入冰川时代, 恐龙蛋也因此不能孵出小恐龙而灭绝。从此才有了六大板块。随着板块的分裂, 地能也只能以板块为蓄能区域, 依然日积月累地积蓄地能, 增加球温, 冰川才逐渐消退, 进入温暖的现代。

上诉地球历史演变的因素是地球内部的有机反应。

3 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球体

《地球十讲》[1]中提到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问题。有人提出过不同的假说, 如地球膨胀、万有引力常数的变化, 但都不能成立。讨论最多的是地幔物质的对流。……但目前对地球内部的这两个因数都了解得不够, 因此在理论上也不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

针对《地球十讲》的概述, 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分别研究:

3.1 地核

地核是整个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体作用) , 它负责吸收和分化能量的作用 (指挥作用) 。地核这种作用的动力, 就是地核的强大磁场引力在支沛这种功能。这种强大的磁场引力 (简称磁引作用) , 与其它磁场运动大同小异;相同的是吸引作用, 不同的是它的磁场是广义的, 没有局限性;比如地幔、地壳、水、动物、空气、温度、金属、非金属、太阳辐射、万物等等;万有引力可以明确地核的磁引作用。并且具有向地幔转化温度并储存“温度总是由高温向低温传化”的规侓传温的指挥作用。

3.2 地幔

地幔有把地核吸收的温度和与地核之间的高温向低温转化的温度储存在地幔的作用;并遵循“温度总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规律, 把高温区的温度向低温区转化 (赤道与极地) , 达到地球内部温度基本平衡;并在地壳温度降低后作深部反馈。地幔这种内部温度转化功能是在地壳传热力低, 软流层传热率高的条件下形成的。

3.3 地幔上部的汽化层

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又叫汽化层。所谓“软流”必是液体或液性物质;而这两种物质都具有独特的蒸发性质, 即由液体蒸发为气体的功能, 又叫汽化功能。气体的热胀冷缩又比其他物质要活跃得多;人们用这种汽化功能形成高压, 发明了蒸汽机;制造了第一辆火车。

地幔的高温使软流层的液性物质蒸发为气体, 形成汽化层;气体长期受高温膨胀, 产生了地能。

3.4 岩石层与地壳

地壳的分裂是随着岩石层的分裂而分裂的, 并且能使地壳稳定、均衡的存在于软流层上, 证明了岩石层是高密度、高强度结构和地壳不可分割的在软流汽化层上的载体。

高密度的岩石层虽然能把地核吸收的能量传递到软流层, 和反馈到地壳。而不能将软流层经地幔高温汽化的气体排出地壳外, 受地核引力的作用, 反而将这种高温汽化的气体压在它的下面;使气体产生了高压, 形成了“庞大的蒸气机械能”, 这种高压气体就是地能 (古人叫盘古) , 也就是说, 是地幔的高温, 汽化了软流层的液性物质产生了地能。

地壳由于“地壳的传热力低”, 随着地核吸收温度和地幔内的反馈温度的往返, 地壳有驿栈式的储温作用。

3.5 板块运动与地震

六大板块形成后, 由岩石层作载体的地壳与地幔汽化层有正, 负压的关系。

(1) 由岩石层作载体的地壳受地核引力的作用, 所产生的压为正压。

(2) 地幔汽化层所负担这个压的压为负压。

(3) 当它们之间这个压 (正压和负压) 成正比时 (比值有待应用研究时以实际情况而定) , 地壳处于静止状态。

以板块为单位的日积月累的高温汽化的高压气体使地能增加, 负压加大, 促使地壳运动。负压越大, 地壳运动愈剧烈, 地震的震级越高。也就是说, 日积月累的高压气体变成了巨大的地能 (盘古) , 升高了负压;负压抬起了地壳, 逃出了地壳的禁锢, 奔向自由的空间。—这就是地震—地能就是震源。设地壳的压 (正压) 为Z。汽化层的负压为B。静止压为ZB。地震为Y。那么地震形成的公式为:ZB↑Z/B时=Y。

下面的论述可以证明地球的有机反应。

3.6 地球与大气温度分布的关系: (核日线的温度分布)

《地球十讲》[1]中关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和温度分布中指出:“地球内部的能源和温度分布是地球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与地球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也是各种构造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可惜现代科学对它们的说明还远不能令人满意。问题之所以困难, 是因为有关地球深部的直接资料现在还掌握得太少, 人们不得不借助于有限的间接资料和地下浅层的观测, 在一定的假设下作出理论上的估计, 这样得到的结论常常是不明确的”。

“从岩石一般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来看, 只能有一小部份热流来源于地球上层一、二百公里的厚度, 其余的来源于更深的地方”。

据《地球、气温考查记录》的变化反应, 地核吸收太阳能量的机制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总体变化和局部变化。二是具有吸收温度和反馈温度两个方面。它的总体变化是地核吸收太阳能的变化。局部变化是地壳内传和反馈温度的内部调节变化。它们的变化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2013年7月13日的记录为例: (3:6:等为时间段。T为8米地表大气温度。F为地表面温度。I、小i、J、K分别为地内0.5、1、3、5米的分层温度。数据显示—C氏度。数傍标记—升降符号。)

它的总体变化表现9:12:15:18:地核吸收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大气。T、F表同时上升5度左右时, 地壳温度分别下降0.3和0.2度。辐射减弱时温度分别下降0.2和0.1度。以‘温度近热源高, 远热源低’的规侓, 地壳温度也应同时升高, 而在这里却恰好相反—下降。这一现象就是地核吸能的总体变化, 原因是由于地壳传热力低, 不能及时将太阳辐射的温度向内传化, 而只能用自身的温度向内转化的温度下降趋势。它的阻滞温度9:F33.5-T31.2=2.3。12:F38.2-T36.6=1.6。15:F36.1-T34.5=1.6。L分别=2.3、1.6、1.6。

而18:21:0:侧是局部变化 (包括3:6:) , 太阳辐射转移后, 进入地壳的温度向下按“温度总是由高温向低温传化”的规侓传温, 使地壳温度自上而下的逐层升高。18:T、F表向I表传温0.5, 21:继续向下分别传温为0.9、0.4、0.4、0.3。0:向下分别传温为0.4、0.2、0.1、0.1。而3:6:又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各层次的温度调节。二是向地表大气反馈, 达到温室效应的目的。它的温度最低区向下转移至5米以下的16度左右, 形成向下的地温梯度。总体趋势是以向内吸收为主体的地温梯度变化。历经6个月后2014年1月13就不同了。

注 (2) 《地球、气温考查记录》本站位于东经104.76度, 北纬30.80度。始建于2013年3月4日。此记录已发地震网。

0:T表下降到2.5, 由J、K表向I、小i表分别反馈0.1, 才维持表面温度4.7。3:T表降到0.4, F、I表同时上升向大气反馈后分别下降1.9和0.1, 这时地壳的深部反馈温度分别到达3:小i、J、K分别上升0.1、0.2、0.3。6:T表下降至-1.7, F表下降至0.8, I表向大气反馈后下降0.2, 小i表反馈后维持原温。地壳的深部反馈, 使J表K表分别上升0.1, 0.3.。9:地核吸收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大气, T、F表同时分别上升2.7、1.6。I表仍然处于向大气反馈和地核吸能下降0.2。小i表维持。J、K表分别向内转化0.2、0.6。

T、F表同时分别上升4.8、7.9。以下各表分别向内转化传温0.3、0.2、0.2、0.1。15:T、F表分别持续上升5.8、8.7。以下各表分别向内转化传温0.4、0.3、0.2、0.1。18:太阳辐射转移, 地壳温度进入局部变化, F表依次向下分别传温0.3、0.1、0.1。K表维持。21:表面温度F向大气反馈和继续向下分别传温为0.4、0.1、0.1后下降4.1。K表维持。其中I表的温升来自外传、内反馈的因素。这是一个冬天里的晴天。虽然地壳温度有向内向下传温的趋势。但任然比昨日分别下降0.4、0.1。K表维持。由于温度持续向大气反馈, 温度最低区上升到地表面和大气, 形成向上的地温梯度。是以反馈为主体的地温梯度变化。它的阻滞温度为12:F10.3-T6.9=3.4。15:F19.0-T12.7=6.3。L分别=3.4、6.3。

从《德阳3240米深井200米深的表层水温》来看, 仍然有内吸和反馈两个方面。如2014年7月11日—18日连续晴天的温度变化可以看出。如表3 (基数20., 数据显示—C氏度, 小数) 。

11日的基准温度随着太阳辐射的向内吸收, 200米深的热辐射减弱, 传热机制随温度梯度逐层改变。本身温度比浅井的变化小许多, 仅在千分位百分位之内。如13日由3:的7803内吸降至15;的7650。辐射转移后, 下传温度使本身温度上升至7732。这种循环往返的规侓, 是地球的有机反应。如11日—14日, 地核的内吸和地壳的传热力低, 下传温度还未到位, 导致本身温度下降3:0.0071。15日—17日上温下传到位, 本身温度3:上升0.0133的波状变化。从2014年1月1日—9月1日上升0.0055.从2007年5月9日—2014年9月1日, 8年上升0.0604, 平均每年上升0.00667。遗憾的是, 3240米深井只有200米深的表层水温记录。这个数据还不足以用来估算地球内部温度。只能说明地核吸能和地球的有机反应。如1月18日向上反馈温度下降至7659。内吸上温下传至7月18日上升到7916。9月1日又逐渐下降至7823进入反馈阶段……。

大气层表和太空的温度数据, 咨询结果只是物理解析, 无有效数据, 只能以公式说明。

资料记载, 核日线的温度分布有三高三低, 即近核温度高, 近地气温高, 大气层表温度高, 它们温度高的特点是向心性增高。原因是与地核的强大引力分不开。结合三低综合研究。它的三低是太空空气稀薄气温低。平流层下气温低, 地表温度低。如图2所示:

注: (3) 《德阳3240米深井200米深的表层水温》本资料由德阳市防震减灾局提供。

地球在太阳系的公转轨道与太阳辐射的垂直与偏角形成了赤道与南北两极的温差关系。

而地球在自转轨道中, 自转的引力产生了‘地球风’—平流层。‘风’是降温的一种行为。所以有近平流层温度低, 远平流层温度高的现象。平流层以上大气层表温度高。是平流层在下降温的负面作用加上平流层对地核吸能的干扰, 使部分辐射不能进入大气层而徘徊在大气层表所致。设大气层表的温度为E。太阳辐射为A。大气层的温度为T。徘徊温度为J。那么它的公式则:

平流层下温度低, 是平流层 (地球风) 在上的降温干扰加‘地核吸能’所致温度向心性增高的表现。形成了上降下吸的两极分化的温度最低区。

近地气温高, 是地壳传热力低干扰了地核吸能的温度向心性增高的主体, 形成部分温度被阻滞在地表大气, 所以近地气温高。设地表面气温为C。进入地壳的温度为N。阻滞温度为L。进入大气的温度为T。那么它的公式为:

地表温度低是由于地壳的传热力低, 向地核传的温度本不是很多, 还必须在大气温度降低后, 遵循“温度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 总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原理, 向大气反馈温度。形成内吸外反馈的两极分化, 形成温度最低区 (如图2所示。详情可参阅《地球气温考查记录》 (2) ) 。设地核的温度为O。吸收的温度为N。反馈的温度为U。那么它的公式为;O=N60亿年–U60亿年。

4 防止地震

地球的强大引力, 吸收大量的空气, 温度和储存温度, 反馈温度, 形成了大气温室效应的主体, 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然而它的这种特殊结构也给人类带来不幸的灾难—地震 (见前述) 。而地震的震源就是地幔软流层汽化的高压气体—地能。根据轻清者可以上浮, 重浊者可以下沉的原理。我们在板块倒‘凹’形的顶端, (即板块水平制高点) 钻上一个或几个直达汽化层的孔, 便能直接把地能—高温汽化的高压气体—震源, 提到我们的眼下、手中。并用金属管装上测温、测压以及其它化学测试仪表。并设多个排气阀门。通过这些仪表, 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地球汽化层的气温、气压的指数和震源信息。根据这些指数作准确的地震的预测、预报。调整这些排气阀门, 不让负压超过正压, 把它控制在我们所需要的指数, 地震就不会发生了。让余能为人类服务, 叫地球按我们的意志而存在。

由于我们控制了汽化层的气温、气压, 除了能防止地震外, 也能改善地球温度持续上升, 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5 结束语

宏观研究的含意是宏观地球的全部信息, 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号入座, 来解析自然现象。逻辑推理防止地震。

在本文面市以来, 承蒙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和四川地震局张永久老师, 中国地震局李世益老师, 以及四川地震杂誌吴江老师的指导, 才有今天的成绩。在此深表谢意!原稿言词粗简不易理解, 在此表示歉意。S

摘要:鉴于地震的予测、予报效果欠佳的前堤, 关键是未能捕获地震前准确的震源信息。我们的思路不得不进行广泛的宏观研究。从历史的、考古的、记忆传说等方面, 彻底弄清地震的种种因素, 从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达到防止地震的目的。

关键词:宏观研究,震源信息,预测预报,防止地震

参考文献

关于地震的童话故事 篇8

不平静的一年酝酿着不平凡的突破

地震突如其来,而地震信息的全方位透明也如同井喷一般,令人连呼意外。实际上在这暗流涌动云谲波诡的一年里,许多看似彼此没有关联的事件为这次信息的透明开辟了道路。

2007年,我国两部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引发国内外新闻舆论界的特别关注。与新闻媒体最基本的采访报道权有关的法律性文件,这在我国立法和行政部门制定的众多法律法规中含有。2007年4月24日,新华社授权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了此前专门针对新闻媒体的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以及“违反规定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或者报道虚假情况”的规定。①在当时,这两部法律的颁布仅得到部分业内人士的关注,盖因类似法律尽管颁布,却常常无法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现在看来,这两部法律在此次信息公开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其意义可谓深远。

在今年年初的雪灾报道以及禽流感报道中,各地宣传部门和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公开。4月28日的胶济铁路出轨经媒介实时披露,信息公开在地震报道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直到5月12日的那场震动整个中国的地震。

这一年中内忧外患总爆发令人震惊。必须承认,以上事件有经验更有教训,而经验往往是由惨痛的教训换来的。而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大灾面前,在雪灾报道中初现端倪的信息公开,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5月1日的施行为契机而令人惊喜地出现在业界、学界和中国人民面前。

变“及时上报”为“即时播报”

这次地震报道的公开透明和迅速程度,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信息透明公开全方位展示在受众和世界各国媒体面前。

首先是消息披露及时,用CCTV新闻中心制片人包军昊的话说就是:中央有明确的说明,遇到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速报。以前“及时报”不是马上报道,而是马上向上级汇报。②而这次则变成了“即时播报”,灾区全部地区第一时间开放给世界所有新闻媒体,而中央级媒体也立即开始24小时滚动直播,央视时事记者立即搭温总理专机奔赴灾区。和唐山大地震七年以后才第一次邀请外国记者前往震区相比,这次信息公开的程度可谓空前,而允许刚刚对中国做了大量不实报道的CNN前往灾区进行报道,则更显示出了政府的胸襟和信心。

政府的自信还体现在允许此次电视媒体的全程直播上,管理层对直播可能造成的影响准备充分,各种消息不加剪辑地同步播出,反映了政府新闻宣传思维的成熟,推而广之,这也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开放程度。

在新闻真实性方面也值得书写一笔,有关各方都没有刻意隐瞒诸如伤亡数字等敏感信息,也没有回避负面信息,例如校舍大量垮塌等问题。在这一点上,刚刚大规模批评过我国的西方媒体的反应很有参考价值,它们普遍给中国政府打了高分,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在内的主流西方媒体都有较高的评价。从广义层面上说,尽管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是有险恶用心的,但实际上不了解情况所造成的歪曲报道和妖魔化也应当占到很大一部分比例,以开放的制度和态度让别人了解我们,必然会有好的国际形象。

在信息提供的技巧方面,政府在所有层面上学习了如何在重大事件的背景下和媒体打交道。例如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新闻,媒体和媒体面前的官员都学习了应当如何互动,这一互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官员面对媒体很笨拙的固有印象,而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废墟上的记者招待会则体现了政府在指导思想上的进步,“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这次记者招待会的意义,既在于总理强调的开放原则,也体现出了信息公开手段和公关技巧的逐渐成熟。

信息透明度大幅提高的积极意义

许多人赞扬此次地震报道的公开和透明,却常常本末倒置忘记了最为重要的方面,也就是信息公开对救灾的巨大帮助。谣言止于公开,这次地震之所以没有造成大的混乱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猜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公开,地震初发时,有谣言称都江堰一化工厂爆炸,成都水质污染,但这些很快被公开透明的信息一一澄清,之后类似的谣言就再也没有市场,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满城风雨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悲惨的灾难信息不加隐瞒地传向世界各地,反而激起了全球华人同仇敌忾之心。同时筹措了大量善款,公开信息的力量瞬间超越了千山万水和家国阻隔,成功地安定和凝聚了民心。

信息的透明显示了政府信心的增强,不但是从容应对如此灾难,而且是从容面对诸多负面信息。而笔者认为,此次地震对政府而言,最大收获是新闻传播界重拾对法律执行力的信心。长期以来,我国常常出现虽有法律却执行不力的问题,法律往往是一纸空文,这种情况在新闻界尤其明显。而此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能够得到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地执行,既彰显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体现了改革的决心,这是政府在执政基础巩固之外的一大收获,也是新闻媒介的一大收获。

政府在精神层面的收获不仅仅是媒介的信任,还有广大人民群众固有印象的改变。这一方面是因为宣传策略的巨大改变,即以透明来消除负面信息的负面影响。这一策略甚至成功到出现了地震初期众多受众为我国政府进行辩护,对持不同意见者群起而攻之的场面,这种景象发生在喜欢站在政府对立面的受众,特别是广大网友身上,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而另一方面信息的公开将政府努力救援的场景真实地传递到人民面前,实干换来了人民对政府的认同。

而新闻媒介,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介在此次事件中的收获尤其巨大。以往的负面报道,往往是非主流媒体抢在前面,而这次则是主流媒体成了地震报道的中流砥柱,而且灾难报道在绝大多数媒体都被放在了显要位置,这也是对传统灾难报道模式的一大突破。以往的负面信息在主流媒体方面经常出现迟报甚至不报,使一些个人或部门的面子暂时得到保全,而整个媒体的公信力则愈加衰弱,这次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成功地扭转了这一印象,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恢复。

而在另一方面,信息的公开透明也使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为之改观,提高了国际认知度,尤其是在拉萨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风波后,西方对我国政府和人民的误解达到高峰的时候。用事实说话是最高明的宣传策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马珍在灾区采访时就强调:“作为一名记者,也许我不该说这么多好话,但这确实是我看到的真实情况。”③

而从长远看来,这次地震对未来的信息公开透明化进程有极大的前瞻意义。地震中拍摄过著名的《摩托车上绑在一起的夫妻》照片的美籍独立摄影记者沈祺徕说:“我非常希望中国新闻能一直开放下去。”④而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用两个永不改变回答了这位记者的担心,“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门开了就不会关上,这次地震报道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历史的契机,以数万死难者的名义,中国新闻开放和信息透明将会持续下去。

不应过于拔高此次透明度的提高的意义

在为这次信息公开击节叫好的同时,笔者认为也不应过度拔高此次地震报道的意义,这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此次灾难为天灾,政府没有舆论和道德压力,而面对人祸就未必如此透明。笔者无意贬低这次地震报道的信息透明度问题,但这不是没有先例的,而且这样的先例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仅举离地震时间非常接近的3月份,始发于安徽阜阳的手足口病疫情的迟报就很能说明问题,疫情还仅仅是天灾的范畴,而类似松花江水污染这样的事件,也不过是近两年发生的事件。

而具体到这次地震报道中,在一些涉及“人祸”的问题上,如校舍大量倒塌的问题、灾区部分人哄抢救灾物资问题、救灾款审计的问题等,许多时候各级政府仍然顾左右而言他,发布的信息无法触及实质,反而示人以心中有愧或必有内幕。例如四川省建设厅发布的校舍倒塌问题的五点原因,即使以外行人的眼光看来也不值一驳,如此公开透明恐怕很难服众。显然,信息公开透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重重的阻力要突破,既包括一些固有的观念,也包括一些既得利益者。

抛开对天灾和人祸的探讨不提,各级政府对待媒介的技巧也尚待改进。新闻发布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部门显然还未完全学会如何应对媒介,念通稿,按统一口径回答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问题的回答缺乏实际意义,且常常答非所问,回答质量不高;发布的信息时效性很差,无法做到对最新信息进行及时发布,有时尚不如提问记者消息灵通;一些发言人口齿不清,令人误解其心中有鬼。这一切都在无形中降低了透明度带来的积极意义。

在另一方面,此次报道中传统媒体的把关仍有选择性,最能反映民意的网络媒介的声音还尚未被传统媒介所重视和充分报道。可以说,信息的透明仍然仅仅是单向的透明,面向媒体的透明,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面向全体受众的信息透明,在地震报道的后期,又出现了传统的反面新闻正面做的倾向,这些都是让笔者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原因。

当然,持谨慎乐观态度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承认,汶川地震,震出了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这应当是被载入中国开放史册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注释:

①展江:《大陆新闻立法加速》,《凤凰周刊》,2008年第8期。

②包军昊、石岩:《这次“即时播报”以前是“及时上报”》,《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

③④平客:《外国媒体在灾区》,《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关于地震的作文:地震惊魂 篇9

在XX年11月22日下午(注:康定“6.3”级地震),我和朋友们决定为表演话剧《负荆请罪》而去了林业局楼下排练,我们大家当时都十分认真,想争得第一的“宝座”,4点50分时,我们4人有说有笑地准备回家了,走着走着,我突然感觉到地下在莫名地颤动,我原本以为是一辆大货来来了,便不以为然,可是颤动越发猛烈,我一抬头就看见对面楼房的一扇扇玻璃在不停地抖动,阳台上的花像喝醉了酒,摇来摆去的。不对劲啊!这……这难道是……

“地震”泽仁斯朗大吼一声,面色苍白,我吓得失魂落魄,虽然我看过不少有关地震的知识,但却没有亲身经历过类似事件,所以根本不知所措!但是,我们大家习惯地飞速奔跑起来,我突然觉得我好象站在时钟上,与秒针大步地賽跑着,我感觉地震停了下来,才逐渐放慢脚步,我茫然了,心“扑扑”地跳着,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李嘉雯惊魂未定地掏出手机,手指颤动着拔着家人的电话号码;泽仁斯朗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面色苍白如纸;泽仁拉姆也不知所措地愣在原地,仿佛丢了魂儿,大家都惊魂未定,我们在那儿停留了很久才想起应该回家看看家人,由于我们各自回到家中。

关于地震的童话故事 篇10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4分钟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一所学校里,阿曼达正在和他的朋友一起聊天,正在这时,大地疯狂了起来,地震发生了!不过幸运的是,房顶塌下来,形成了一个大三角,没有被砸着。

・ “有人在吗?”阿曼达急切地问。

・ “有!有!”黑暗中发出汤姆等人的声音!

・ “都有几个人?报数!”阿曼达说。

・“一、二、三……”一共有14人。

・ “------”大家沉默了一会后,突然有人说:“没人会来救我们,我们会死在这里的.!呜――”别的孩子也跟着哭了起来,悲伤充满了整个三角区。

就在这时,阿曼达猛地想起爸爸常对自己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对!爸爸会来救我们!”顿时,这个念头充满了全身,同时,勇气也充满了全身。“大家别怕,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因为我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跟我在一起。”

一个关于睡前故事的故事 篇11

这位父亲跟大家说,他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一个睡前听故事的习惯。其实很多故事并不是格林童话或者安徒生童话,而是这位父亲自己乱编的,他的故事里永远有森林、有小朋友、有狐狸、有小河等,但是每次发生的故事都不一样。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即兴发挥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孩子。当他听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女儿的嘴里讲出来的时候,他自己都吃惊了,有点后悔当初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多少有点儿敷衍的心态。

如果不是亲自听到这个故事,我也不相信一个2岁孩子竟然会讲故事,注意,这不是复述,不是背诵,这是完全出自她自己脑海里一个原创的故事!

我们究竟对孩子们有多少忽略和误解?因为忽略和误解而错失了多少自然早教的机会?很多家长会花高价去送孩子学习各种技巧,却单单忽视了最贴切的言传身教的能力。如果这个女孩没有这样一个喜欢随口编造故事的父亲,她就不可能在2岁自己开始学习编造故事,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这种编造故事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一直持续,持续到她会写字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可爱作家就诞生了。

从这个成功父亲的经验中不难总结,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些知识,可以从婴儿做起。孩子对知识的吸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常听一些家长说:等孩子4岁的时候我送他去学什么什么,等孩子上学后我给他弄什么什么,恰恰是成年人的自以为是让孩子错过了人一生最重要的学习期,那就是婴孩期。当然,我不赞成把孩子推到一出生就要学习的行列中去,我所说的学习是~种以兴趣为出发点的默默的培育,绝对不是把几个月的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去受折磨。

寓教于乐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词,重点就在于乐,比如说睡前的故事,这分明是一种学习,但是这又不是学习,是孩子和家长亲近的一种最佳方式,而这种方式又恰好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寓教于乐吗?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近,共同话题也会越来越多。

有一些家长不但没有给孩子任何精神财富,反而从孩子刚出生就要锻炼其所谓的独立精神,让小婴儿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睡觉。当孩子夜间突然醒来的时候,孤独无依,仿佛被全世界抛弃,等父母奔跑来的时候,黑暗中的恐惧已经将孩子深深地袭击,而那些幸福地躺在父母身边,接受着睡前幸福教育的孩子们,他们从小所获得的爱和知识,是如此牢固、如此自然、如此简单。

在我们衡量是否应该克制爱而要求孩子独立的时候,我们已经丧失了孩子最需要爱的时机,未来我们就算捧着爱去送给孩子,也只能招致反感和抗拒,因为太迟的爱不合时宜,距离已经让这份不合时宜无处安放。与其每天研究那些不切实际的教育,不如认真地反思如何去爱吧。

上一篇:成都市幼儿园下一篇:美文故事:母亲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