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第一节《4.1 几何图形》的第一小节《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第1课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为后面的简单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一些简单且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棱形、正方体、长方体等等。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也会接触到很多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容易接受理解。且能举一反三。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可以从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能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了解棱柱和棱锥。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观察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与区别。
2、难点:如何从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小学学过或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有哪些?请举例?(创设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二:直入主题:今天就来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并展示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与应达到的预期效果)
1. 教材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图形》第一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第二课时.
2. 理解教材
本节是在第一课时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基础上, 使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 然后过渡到讨论简单立体图形及组合体的三视图, 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 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几何直觉.
3.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以及从它们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教学难点是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 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 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 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态度, 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 初步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大脑发育快, 求知欲、好奇心强, 但注意力易分散, 好动且多盲目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去归纳, 充分发挥他们的合作交流精神, 自主探索和空间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 本节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重点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难点部分采用“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教学手段加以突破.在设计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 训练学生有条不紊, 认真严谨、步步激疑启思的好习惯.充分发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四、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
出示幻灯片1:庐山景观, 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
2. 数学游戏
比一比:讲台上依次放置粉笔盒、乒乓球、茶叶盒.请四位学生上来后按照不同的方位站好, 然后向同学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形.这个环节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 从不同的方向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想一想:
(1) 问:如何进行室内装修设计呢?楼房、别墅, 室内装修图片 (出示幻灯片2, 3) .
(2) 问:如何进行飞船的图纸设计?多媒体展示中国第一位航天勇士杨利伟及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 (出示幻灯片4, 5) , 并问每张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
看起来, 楼房、飞船等均是立体图形, 但是设计图都是平面图形, 建筑单位、工厂均按照设计平面图加工的.
例如:制作一个小零件 (用幻灯片6出示教科书P113图) 设计师先需要看的图是书中的图2, 所以, 我们要研究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说一说: (1)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 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出示实物) .
(2) 观察左图:说说上列三副图是从哪个角度看的 (出示幻灯片7) .
进一步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体验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
画一画:长方体、圆锥、球、正六棱柱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 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试着画一画 (出示幻灯片8, 9, 10, 11) .
这样, 我们就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这个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小组创作,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练一练: (1) 如果要做一个水管的三叉接头, 工人事先要看哪个图 (出示幻灯片12) , 然后根据这图形制造出水管接头.
(2) 出示幻灯片13, 这是一个蒙古包的图形, 小明认为这个蒙古包可以看成如图所示的几何体, 请画这出这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
从而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础上, 体会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感受数学的价值.
3. 探究活动
(1) (出示幻灯片14)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 你能画出来吗?
(2) 适当变动正方体的摆放位置, 你还能解决吗?
这个环节由小组合作学习, 你摆我答, 动手画一画, 并进行展示.此活动设计既能引发学生动脑思考, 动手实践, 在你摆我答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又给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突破创新,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能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5. 布置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P118习题3.1第4, 13题.
五、板书设计
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在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描述物体的性质,判断对应物体的图片的过程,了解几何探究的内容;经历从多种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探究给几何图形分类,阐述分类理由的过程,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通过描述面的特征判断立体图形的过程,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出幾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物体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的思想;经历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图形的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与联系的理解还比较难。这只能从生活中大量的实物来进行观察、体验、感受,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与理解。
“位置关系”包括几个方面,但本节课主要的目的不是研究位置关系,学生能够了解就可以,不必深究。
在小学并未学习过棱柱、棱锥的概念,但生活中学生都能遇到过类似棱柱、棱锥的物体,而因为有圆柱和圆锥的经验,学生能够说出图形的名称,也是对类比思想的一种渗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难点: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教学内容:直接阐述学习内容、揭示课题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点题
设计意图:准确精炼提出教学内容
二、我游戏 我快乐
探究一、几何研究内容
1.教学内容:
【观察】描述圆柱体的性质
【游戏】根据对物体性质的描述,判断是屏幕上的哪组物体的图片。
师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猜一猜教师拿的是屏幕上的哪组物体的图片。教师展示图片,请一名同学到前面,再来描述一组物体,其他同学猜一猜是屏幕上的哪组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设计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研究“位置关系”这个物体的性质的实际需要。
2.教学内容:
【思考】游戏中所描述的物体的性质。
【归纳】物体有许多种性质,如颜色、质量、材质等等,但在几何中我们只研究物体的三个性质-----即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一步观察两条线段间的位置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明确除了形状、大小,我们还要研究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生观察并思考、归纳;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学生了解“位置关系”不仅包括体与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三、我观察 我发现
探究二、几何图形概念
教学内容:
【观察】1.观察纸盒外形,找出熟悉的图形。
2.观察魔方、圆柱形包装盒、能量球、长方体包装盒、圆台形的杯子、生日帽等生活中的实物,找出熟悉的图形。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从具体实物抽象出图形再现小学图形的内容,也为几何图形的概念作铺垫,并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我思考 我判断
1.教学内容:
【思考】
1.下列实物与给出的哪个几何体相似?
(三棱柱的包装盒、四棱锥的折纸、六棱柱的包装盒)
2.这种形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实物,出示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实物对应的图形,并说出图形名称。
设计意图: 通过根据棱柱、棱锥的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
2.教学内容:
【运用】
1.你能说出下列图形的名称吗?(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图略)
2.你能再找出些棱柱、棱锥的实例吗?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识别图形并举例。
设计意图: 通过根据棱柱、棱锥的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
五、我归纳 我明晰
教学内容:
【归纳】回顾刚才我们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都得出了哪些图形?
师生活动: 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几何图形定义
设计意图: 通过从具体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得出几何图形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丰富源泉。
六、我探究 我发现
教学内容:
【归纳】
1.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概念
2.图形的分类
师生活动: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比较两种图形的不同,得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不同,培养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我运用 我提高
教学内容:
【巩固 】
1.快速说出由下列实物的外形能想象出哪种几何图形?并判断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请各位同学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于这些图形的物体?
师生活动: 学生说出由实物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象实物。教师适时评价,当有不准确的叙述时,及时引导纠正。
设计意图: 通过再次由具体实物抽象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实物的过程,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八、我归纳 我收获
教学内容:归纳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师生活动: 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归纳、总结、形成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是平面图形;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的示意图;
(3)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简单物体的形状.(4)使学生通过研究简单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来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普遍联系性、规律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难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的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学生的认知难点是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突破方法是:(1)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和它们的简单组合,说出看到的平面图形,或画出示意图;(2)比较给出的多个平面图形的异同,从中辨认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视图;(3)用课件的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3.例、习题的意图:
例1(补充)、例2(补充)、练习1、2(1)(2)(补充)和习题3.1第10题都是通过让学生画(或辨认)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的三种视图,使他们感觉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些题在“几何体的组合”的结构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认知特点.习题3.1第4题和练习2(3)(补充)体现的是生活中实物的视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113页探究,让学生画由多个正方体组合成的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教师还可改变正方体的个数和码放秩序,来改变立体图形的形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观察、抽象能力.二、新课引入:
1、欣赏诗句,引入新课.不远横识近看庐高成山低岭真各侧面不成目同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题西林壁》),你能说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吗?
2、欣赏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图片:
(1)
只缘身 在此山中
(2)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3)请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图1中的长方体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图1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就会得到平面图形,把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立体图形的视图,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从上往下看得到的视图称为俯视图;从左面看得到的图形叫左视图.探讨立体图形的视图时,由于从正面看与从后面看、从上面看与从下面看、从左面看与从右面看所得图形相同,因此,一般只须了解以上的三种视图就可以了.这三种视图,简称三视图.设计师画一个立体工件的设计图,往往只画出它的三视图,工人师傅可根据三种视图做出立体图形,另外,计算机可将三种视图合成立体图形.今天,我们研究简单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说明:引入1和2(1),为了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所得的图形不同;引入2(2)让学生体会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实物所得到的图形,为下面打下基础;引入2(3)通过画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正方体得到的不同的平面图形,自然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并简单说明三种视图的作用、研究它的必要性.三、例题讲解:
例1(补充)、画出图2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的视图(只要求形状正确,不做尺寸要求).图2 说明:先请学生凭想象画,再摆出实物模型,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检验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再展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视图.答案: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例2(补充)、图3是由几个正方体组合成的一个立体图形,请画出它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的视图(只要求形状正确,不做尺寸要求).图3 说明:先请学生凭想象画,再摆出实物,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检验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答案: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例
3、教材113页探究.说明:先请学生观察探究中的图形,凭想象画出三个视图,再利用正方体实物(如粉笔盒)摆出“组合立体图形”,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验证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再通过改变实物正方体的个数和码放秩序,来改变“组合立体图形”的形状,请学生再练习画视图.四、随堂练习:
1、(补充)选择题
图4是由7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则从图4左面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答案:B
图4 A B C D
2、(补充)填空:
(1)图A、B、C是图5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得到的视图,则
从_____面看得图A 从_____面看得图B 从_____面看得图C 图5
A B C 答案:正,左,上.(2)图A、B、C是图6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得到的视图,则图6从上面看得图_____;从左面看得图_____;从正面看得图_____,A B C 答案:B,C,A.(3)图7是圆锥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从左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从上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图7 A B C 答案:A,A,C(4)一辆汽车从小兰面前经过,小兰拍了一组照片,如图7,并编了号,请你按照汽车被拍摄的先后写出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③
图8 分析:此题从多个方向看汽车,注意小兰是观察点,汽车由远及近,经过小兰,又往前走,致使观察的方向不断变化.答案:②①③
五、小结
1、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是平面图形,这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又一密切的关系.2、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会画出示意图.六、课后作业
1、教材习题3.1第4、10题
峪口第一学区 张艳春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108页平面图形的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教材分析:
本内容复习前学生已经系统复习和整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本节课整理和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教材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并整理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发展数学思想。学情分析: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有能力去将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因此在教学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回顾整理,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应用 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回顾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和形成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网络。
3、进一步渗透数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1、回顾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引导学生找出公式推导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各一个。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唐僧取经回来后,想把一块土地奖给三个徒弟,唐僧拿出三条一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一块地。猪八戒说;“我要围成长方形的。”沙僧说:“我要围成正方形的。”孙悟空说:“我要围成圆形的。” 师:同学们,三个徒弟围的地谁围的面积最大?
如果要知道他们围的土地的面积是多少,需要运用学过的哪些知识解决?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走进平面图形的世界,一起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二、复习回顾,形成网络。
看到这个复习内容,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数学知识? 估计:
(一)我想到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赶快拿出昨天晚上你们复习的公式与同桌交流。(随机板书:方法不同)
(二)计算周长和面积的单位。
各用什么单位?(随机板书:单位不同)
(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我们共同回顾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每组来一名代表,任选一种图形,到前面边演示边说推导过程。要求每组说的图形不能重复。(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看,思考:这些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学生演示推导过程,教师随机点拨。
2、归纳小结: 这几种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我们在学习新图形的面积时,都是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也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来解决。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转化)
3、找出联系形成网络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把新图形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说明图形与图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内容:找出这六种图形面积推导之间的联系。学习提示:
1、先把图形在白纸上摆一摆,找出联系。
2、找出联系后,再把图形贴在白纸上。
3、最后连一连,形成网络图。完成后思考:为什么这样摆?(1)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展示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3)教师总结
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我们理解和记忆,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板书:找联系)
(四)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随机板书:意义不同)
三、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下面我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选择:
(1)、要给一幅长方形的油画加个木框,就是要求长方形的()。A:周长
B:面积
(2)
2、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A:18.84
B:
28.26
C: 9.42
2、判断: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
3、巩固应用 基本练习
(1)已知(如图)长方形的长8厘米,宽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已知(如图)长方形的长8厘米,宽4厘米,把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综合练习
(3)唐僧拿出三条都是31.4米长的绳子,已知八戒围的长方形的宽是5.7米,他围的地的面积是多少?沙僧围的正方形地面积是多少?孙悟空围的圆形地面积是多少?
(4)分层练习(ABC三道题自选)
A: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B : 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C: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底与高的比是8:3。如果沿着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将它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长方形的周长是42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周长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学习中容易混淆,我们通过对比加以区分,这就是对比的学习方法;另外在对于有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复习时,我们可以用今天的方法——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以启示。
五、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1)意义不同
(2)单位不同
(3)方法不同
aS=a2bhS=a h÷2ahaS=a bS=a hahrbaS=(a+b)h÷2S= r2
转化
对比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会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识别这些立体图形。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模型各一个;各种形状的实物;积木、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由积木达成的各种图形,问:同学们好不好看,想不想试一试,自己也来搭一个漂亮的图形。
生:想。
教师出示积木,学生按男女生分为两组,比赛搭积木,看谁搭得又好又快。
小组学生合作完成搭积木,给搭得好的小组同学贴小红花,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二、动手操作,认识物体名称。
1、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让学生在积木中找出相同的物体,教师教学各种物体的名称,并在黑板上板书: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2、将积木按照形状不同进行分类,并说出其的名称。
3、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汇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动手分一分,建立表象。
(1)分组活动。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请大家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分得情况,并说出每一类物体的名称。
2、在生活中找形状。
课件出示办公室场景画面,让学生在其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说出是哪一种形状。
四、实验发现,了解性质。
(1)教师:刚才我们男生和女生两个小组比赛搭积木,现在我们还要进行一场比赛,比什么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它们四个要从这块小黑板上同时滑下来,看谁最快?同学们先猜一猜,谁会是第一名?
学生猜想比赛结果。
(2)实验验证,从同一个平面上滑下来,球最快,圆柱第二,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
(3)教师引导。因为球和圆柱是一个曲面,它们滚下来的速度比较快;而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是平面,它们滑下来的速度要慢一些。
(4)引发思考:如果要给一辆车装四个车轮,哪些形状能使车轮动起来,哪些形状不行?
学生猜想,课件演示。
五、游戏巩固
蒙住一个同学的眼睛,把各种形状的物体给他摸,让他说出摸到物体的形状。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种物体的形状?它们有哪些特性?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一班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教材的设计强调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组织他们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49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情与教材分析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拟以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教学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师:请四人小组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根据学生观察、交流、摸一摸,感受物体的特征。请学生分别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并且帮这四种图形取名字。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谁愿意介绍哪类物体的模样?
(1)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四面都有尖尖的角。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2)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还有不同的数法?(2、4、6面)(3)质疑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师:这两个物体能不能放在一起?(不能)生1:长方体比较长,正方体比较短。
生2:发现两个正方体合起来就是长方体,长方体中间切开就是两个正方体。生3:正方体每一面都一样大,而这个图形的上下左右都不一样大。师介绍四四方方的这个图形叫正方体。长长方方的这个图形叫长方体。【设计意图: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2、圆柱的认识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介绍另一种图形给大家认识。(生介绍圆柱)
生1:这个侧面是有点圆圆的。
生2:上面下面是一样的,都是圆的,里面像一根柱子。师追问:谁再来说说它的模样? 生:上面一圈圆圆的,下面也一样。师:圆柱侧面长长的与长方体长长的一样? 生:长方体是平平的,圆柱是弯弯的。师:圆柱的圆面与长方体平平的面一不一样? 生: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
师:圆柱和一个康师付方便盒比较,它们的形状一不一样? 生1:圆柱上下一样大,这个方便面盒上面大,下面小。
师:像这样上下一样大的,有两个平平的面,身体又是圆圆的,我们把它叫做圆柱。
3、球的认识
师:还有哪类物体没有介绍?(球)师:你来说说它的模样?记大家记住它。
生:它的模样是圆的,它不你正方体一样有尖尖的角。生:它是圆溜溜的。
师:请把圆溜溜的的物体放在桌子上。像这种也是圆溜溜的物体。(师拿圆柱和球)
生:圆柱有平平的面,球没有平平的面。师介绍像这种圆溜溜的的物体我们把它称为球。师质疑:光盘和皮球一样吗?到底叫球还是叫圆? 生:不一样。
生:球是胖的,而光盘是扁的。生:很扁的叫圆形,很胖的叫球。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看屏幕:
师在屏幕上出示一些生活用品,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图形。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了较多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既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手拿球拍,上面分别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绕导教室一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球拍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拍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球拍上的圆柱和放在球拍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无法滚动;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球拍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球拍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初步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设计意图:以连一连的形式使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起联系,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2、可爱的机器狗
【设计意图:以数一数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辩认,并统计出个数。】
3、摸一摸,猜一猜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4、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完后,可以交流一下拼的情况,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做一做
师:想不想这4种形状的物体都留在我们的课堂。有橡皮泥把它们的形状捏出来。
让生展示作品并介绍它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相关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
2、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立体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有趣的数学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学习不能丢三落四,要认真仔细。同学们,如果新的学习好比在知识的海洋里抛却珍珠,那么整理和复习就可以让一颗颗珍珠变成一串串美丽的项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茶杯和牛奶的图片):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瞧,这精美的杯子和营养丰富的牛奶,你最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引出计算茶杯的体积)
要想解决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我们这节课将走进立体图形王国,再次和这些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亲密接触。(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立体图形),那么立体图形是形成的呢?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
二、梳理知识,系统建构
1、展示课前合作梳理的成果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尝试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得最好!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复习收获吧。
出示整理与复习要求: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法对“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要想想小组组员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哪些知识还比较薄弱,哪些地方还觉得困惑,并记录下来。
请小组代表发言,看哪组汇报最精彩。(复习方法有:知识网络图,树状图,表格法,顺口溜„„)
组1:表格形式
组2:我们组喜欢用表演的方式来快乐复习,请大家一起来欣赏。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 组4:我们把复习的知识点做成了美的幻灯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S长=2(ab+ah+bh),S正=6a2,S柱=2∏r2,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其中,长方休,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计算。在做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经常被遗漏三分之一,所我们以编了一句顺口溜送给大家:三分之一,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2、优化方法,温馨提示
这么多的复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都是好的方法。现在,思考一下,你觉得还有什么温馨提示要与大家分享?(温馨提示:单位得统一,圆锥的体积公式别忘了1/3,表面积要认清是几个面„„困惑: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表面的变化,怎么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与其说是给同伴准确恰当的提示,不如说是给自己更高层次的发展。)
3、学生提疑惑,师生共同解答 你们还有什么疑惑或不清楚的地方吗?
三、好题分享,实际应用,提升能力。
看得出来,你们对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现在把你课的搜集的好题与大家分享,说出它好在哪里。
生1:„„
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高手,选择的问题都是非常典型的问题,掌声送给自己。
昨天小明同学遇到子这样一道题,一下子把他给难住了特意来请教咱们班的数学高手,看你们能不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
一个底面周长为6.28分米的圆柱形玻璃杯内盛有一些水,恰好占杯子容量的2/5,现将两个同样大小的铁球沉入水中,这时水面上升了6厘米,刚好与杯口平齐。一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
师:今天每个小组的成员表现都很棒,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自己的同伴,送给自己,希望同学们各方面表现越来越棒!
四、课堂小结:
——认识图形
(二)教学设计 番禺区化龙镇中心小学
许秀云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
(二)》P2~3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进行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而且在上学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这为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平面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难点:通过认识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积木,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2、出示知识树:这些都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立体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许多“面”来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面”——(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复习回顾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从而引出立体图形是由许多面组成的,再揭示这节课就是要认识这些“面”,这样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这初步让学生感受“面在立上”。)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摸一摸:你想摸一摸这些面吗?请摸一摸:桌子的面、笔盒的面、书本、作业本的面,看看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平平的、滑滑的,并初步体会到平面与立体是有区别的。)
2、画一画:
(1)想要得到圆柱的这个面,有什么办法呢?(2)示范拓画(印画),你们想画吗?(3)学生活动:把积木的每一个面画一画。
要求:画完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画的这个面是从哪个物体上的面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动口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面从体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3、分一分:
(1)把小组内刚才画的“面”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2)请一个小组把分好的图形贴在黑板展示,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3)让学生介绍其名称和样子。(适时板书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并在介绍名称和样子时进一步完整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成功喜悦。)
4、认识平面四边形 ①师引画出平行四边形。
②这个面,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为什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猜猜看。③这个图形叫平行四边形,它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由于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让学生认识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后,再由老师带出平行四边形,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猜一猜等活动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
2、猜一猜:我是谁?让学生看到一个平面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3、书本第5页,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层次地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
四、当堂检测,落实目标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完善知识树。
2、评选优胜小组。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认识一些基本立体图形后出现的,学生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体会如何将一个立体图形反映到平面中,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能够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生活中的建筑物构图,零件加工图纸等相联系,了解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此外,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了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三视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识别简单的三视图,会画简单几何体及一些正方体组合体的三视图。
2、能力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锻炼学生对立体图形的三维思考能力和动手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交流合作,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激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难点:画简单几何体和一些正方体组合体的三视图。
四、教具准备
教师:球,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四棱锥,三角板,圆规。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好4个一样的正方体,圆规。
五、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中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学生在数学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习方法还处于“被动,模仿”向“自主,领悟”过渡的阶段,学习习惯正在训练与培养中。
新教材注重问题情景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语言通俗易懂,但在自学中,学生通常只能掌握表面知识,很难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和掌握知识的本质和核心。
六、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然后从定义出发,反复亲身感受,通过实际观察,发现,归纳画三视图的规律,并寓教学任务于实际物体中,既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通过丰富的实例以及信手拈来的身边物体进入课堂教学,淡化数学的神秘感,枯燥感,激励学生参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主体学生,让学生能自觉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能认清圆柱,圆锥,四棱锥,四棱柱,球体。设计意图:快速回顾一下几种立体图形。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2、引入 如何用平面的图形来反映这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呢?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思考。
(二)、探索新知
1、展示建筑物的多方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于物体的观察应多角度。
2、建筑工人在建房子前要先看到所建房子的平面图形。因为要将立体的图形画在平面上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是怎样得到的呢?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三)、讲授新课
展示教练机,三叉接头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的图片,引入三视图概念: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正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叫侧视图。(分左视图和右视图)设计意图:用实例引入概念让学生易于接受。师生互动:老师讲述,学生理解。三视图的作图步骤:
1、确定:正视图方向
左视图方向 俯视图方向
2、布置视图位置
3、画视图注意规范
设计意图:给学生比较明确的做题思路 师生互动:老师讲述,学生记忆。例题讲解
例1: 画出圆柱的三视图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视图的画法。如果这个圆柱体是倒放的呢?
设计意图:拓展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知识融会贯通。师生互动:学生讨论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模型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多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图形形状。教师可画一组比例正确的三视图,以及一组比例不正确的三视图,让学生讨论其是否有不妥地方。
练习:画出正方体和球体的三视图.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实践三视图的画法。例2 画出四棱锥的三视图.动动手 画出圆锥的三视图.设计意图:通过绘制三视图,让学生体会并养成严谨的数学态度。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板演,教师巡回指导,点评。教师注意要求学生注意三视图的线段比例情况。
归纳:(1)看得到的棱要画出;
(2)看得见的物体的顶点要画出;(3)主视图:从物体的正面方向去观察,而只能看到的物体的长和高。左视图:从物体的左边方向观察,而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厚度。俯视图:从物体的上方垂直向下看,只能看到物体的长和宽,而看不到物体的高度。
作图口诀:长对正 高平齐 宽相等
长对正:主视图与俯视图长相等;高平齐:主视图与左视图高相等; 宽相等:俯视图与左视图宽相等。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观察一个立体图形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2、同一物体不同的放置方式,不同的观察方向,其视图有可能不一样。
3、画三视图的注意事项:看到的棱和顶点要画出。作业
课本114页 课本114页习题 4.2 1,2,3 板书设计
4.2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
1、三视图定义
正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形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
侧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分左视图和右视图)
2、三视图的作图步骤:(1)确定:正视图方向
左视图方向 俯视图方向
(2)布置视图位置
3、画视图注意规范
4、例题
5、练习
6、小结
焦作市实验小学 殷军娣
教学内容:北师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与整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一些常见平面图面积的计算方法,深入领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形成良好的分析解题技能,2、课堂教学围绕“知识再梳理——逻辑再剖析——应用再提高”三大步骤,充分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学习活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内在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引入教学:学校正在建设一幢教学大楼,为了安全起见,学校总务部门在施工范围内画出一个安全区域,如果给你的一根绳子,你能围绕成什么形状?如果要使这个范围要最大,又该围成什么形状呢?
2、学生思考,反馈结果:同学们在说围成安全范围图形时可能会说出如下的形状: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如果要使范围最大,最好是围成正方形。
3、学生反馈,师生小结: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你们所说出的几种形状就是我们原来所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同时利用课件出示小学学段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
二、再现方法,引入教学
1、教师提问:你可知道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你能把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写在纸上吗?
2、成果展示:谁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让学生把所写计算公式放到展示台上展示。)
3、教师提示:大家都或许已经知道了常见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你们还能清楚地记得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吗?(同桌间相互交流。)
三、过程呈现,初现逻辑
第一层次:长方形类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复习
1、教师提问:我们先来看看长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是什么样的?(请学生说一说,之后以课件形式出示。)
2、教师再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否通用于求正方形面积计算?为什么?请同桌间相互说一说。
3、明析原因:正方形是长和宽都相等的特殊长方形。所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当然适用于正方形面积计算。(课件呈现推导过程)
4、教师提示:我们一起想想平行四边形又是怎么得来的?(待学生说明后利用课件呈现推导过程)
5、师生小结: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他们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
第二层次:平行四边形类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复习
1、教师提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它们又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2、知识比较:仔细观察“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3、师生小结:我们发现,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计算,三角形、梯形面积可以借助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计算,这种“利用旧知去探究解决新知,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你们能说说还有哪些知识应用了这种方法?(小结后课件显示)
4、应用举例:比如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异分母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加减、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等都是应用了“新知转化旧知”的思路。
三、知识拼图,理解逻辑关系
1、教师一问:大家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把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有关知识制成一张知识网络图呢?同桌间相互合作,看看哪一组的结构图更合理?
2、学生画结构图,教师巡回指导,选择性地让不同类型的结构图在投影上显示。
3、教师出示结构图:同学们画的结构图各有各的道理,老师画了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图(课件显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结构图),你能说说老师依据的是什么关系吗?
4、师生共同小结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长方形是最基本的,由此可以计算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依据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分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三个层次)。
5、教师引导:从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不同的平面的图形但仍有密切的关联之处,其实事物间本来就是这样,不会单独存在的,这也就是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解决问题,凸现生活数学
1、结合生活数学提出数学问题:小华家菜地的长边靠墙,长边是8米,四周围上篱笆共用了12米,你能计算出他家菜地的面积吗?
2、教师指导,学生解答:
指导学生弄清“12米的篱笆共围了地块的三条边——1条长和2条宽”这一关键是解答的必需。
3、教师小结:不是每一个题目都是应用公式加以计算的,我们要注意题目本身条件的实用性,同时又要考虑到生活中具体情况,我们解答这类题目时就不能认为12米篱笆就是围成的长方形地块的周长。
五、发散练习,活用知识
1、提问学生:我们刚才已经全面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算方法,如果告知你这样两条信息: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3厘米。你能画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你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
2、教师小结:利用这样的图行我们可以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都能相应地求出它们的面积(课件显示)
六、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组织学生开展畅谈学习收获的主题表达活动,让学生在回顾复习过程中自我小结学习成果,同时课件显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各类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2、数学思维的方法——利用知识转化思想能够解决“新知冲突”问题,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学习方法与技能。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我在学校中开展的校长点课中所上的一堂课,回头想想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同行间的交流,我反思颇多,感受颇多„„
上课一开始利用“绳子圈安全范围”的具体事例引入课堂,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把生活与数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了,真正体现出了“数学生活化”的观点,在学生说出图形之时投影“小学阶段所学平面图形”很好地把生活情景引入了课堂教学,过渡显得自然,得体。
在第一组平面图形中不难发现是以长方形为基础的,后面几种平面图形都可以通过一定方法转化为长方形,因此让学生先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推导,但又不是机械重复过程,在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推导时又重点强调过程和关系,安排详略得当。
复习课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于让学生在复习中既得到知识的巩固提高,同时又能让其得到学习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设计时走出了“机械练习”的陈旧模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锻炼,并且让学生举例说说应用的实例,更让教学时空环境得到进一步拓展。
单纯地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是新课改所最忌讳的,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自画知识结构图”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绘图时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深层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真正明白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观点,有效地利用数学课堂载体进行了唯物主义教育。
习题的解答可以让学生能够避免出现“机械应用公式”的失误,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条件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习题又体现出了生活数学的观点,可以从中渗透“应用数学”的主题教育。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10-03
立体图形教案06-22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07-22
色彩图形与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6-21
《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教学反思09-22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09-21
平面设计中图形符号的运用论文11-05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07-04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有趣的平面图形》及教学反思07-26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教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