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案西师版(精选4篇)
月
日》导学案
柏柳小学 李桂华
导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6页至68页例
1、例2 导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天数。
2、通过合作、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忆方法和平年、闰年的规律及用规律推算平年、闰年。
3、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导学重难:
重点:认识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平年闰年,知道平年闰年的规律。
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用平年、闰年的规律推算平年、闰年。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年历卡、统计表。
导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前面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用到生活中常用的三个时间单位,谁知道是哪三个?
生:年、月、日。
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年 月 日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你都知道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道,谁来给大家说说?
(一)、观察年历,认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年历卡,完成题单
2、小组内交流,汇报,展示结果。
同学们的观察结果都是这样的吗?从这张表格中你知道些什么?在小组内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同学们能把一个月是31天的的月份找出来吗?30天的呢? 你们知道生活中把31天的月份叫做什么?把30天的月份叫做什么?
3、动手动口动脑,记住大小月。
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生:七个大月,四个小月。)师:用什么方法可以记清楚这七个大月和四个小月?(学生介绍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强调拳头帮助记忆法和顺口溜记忆法,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记忆。)(1)引导学生用拳头帮助记忆
(2)引导学生用顺口溜记忆。
(3)游戏检查。
游戏一:师说月份,大月女同学起立,小月男同学起立。师最后说二月,没有同学起立,问,为什么你们都不起立呢?
生:因为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师: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二)小组合作,探究闰年平年的规律。
1、认识平年、闰年。
师: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的年份二月是28天,有的年份二月是29天。
师:二月有28天的年份叫什么?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什么?
生:二月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
板书:平年
闰年
2、探究平年、闰年的规律。(1)学生分组完成例2的统计表(2)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A、2000年-2008年中,哪几年是闰年?用红色在表中标出闰年。
B、2000年-2008年中,哪几年是平年?用蓝色在表中标出平年。
C、按年份顺序,平年闰年是按什么规律交替出现的?
(3)全班交流上面的三个问题。
学生汇报第一二两个问题后,多媒体展示用不同颜色标出的年份和二月的天数。学生汇报第三个问题后,问:按此规律,2009年也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有多少天?2010年呢?2011年呢?2012年呢?
师:2016年是闰年,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上一个闰年呢?
(三)、动笔算一算,记住一年的天数。
一年有多少天? 预设一:
生:2009年有365天。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的。
师:书上说的365天对不对呢,我可以通过计算进行检验。怎样计算2009年全年的天数? 预
设二:学生回答不出2009年的天数。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2009年全年的天数? 计算过程的引导同预设一。
师:2016年有366天,那么2017年有多少天呢?为什么?
师:还有哪些年份是366天?还有哪些年份是365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
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小华说:“我爸爸11月31日才从北京回来。()(4)闰年的二月有29天
2、算一算。
(1)小红七月、八月都在外婆家住,她在外婆家住了多少天?
(2)四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3、猜一猜。
小强学习了《年月日》以后问爸爸:您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爸爸回答:我只记得我一共过了10个生日。
猜一猜,小强爸爸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4、说一说。
(1)说一说自己的生日。
(2)说一说自己出生的年份,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生字1个,会写8个。
2、通过朗读初步认识俗语,初步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3、在朗读中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主动吸收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学习重点:认识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书写生字第二时进行)学习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俗语这种语言形式,基本懂得它所讲述的道理。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师:在我们民间有一种语言非常有意思,比如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等,我们把这种语句称为俗语。今天这节我们就起来学习识字二的第一《俗语》。板书题:俗语(生齐读)师:俗语就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应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二、初读文,认识生字
(一)师生活动(录音范读)学生认真听,心里跟着默读。(过渡:刚才老师给大家讲了什么是俗语,下面我们就去看看文中有哪些俗语。我们一起来听录音范读一遍,大家要认真仔细地听,心里跟着默读。)
(二)学生活动
1、自由读文。(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听录音朗读了文,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也来读读文,不过,老师可有要求告诉大家哟。)(出示)自读提示:(1)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对照生字表,勾出生字和生词并朗读。(2)然后同桌交流学习生字。(从组词,说话,怎样记住它等方面去进行)
2、自主学习生字
(三)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反馈生字学习情况(过渡:刚才老师叫大家相互学习了生字,读了文,下面老师就来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小朋友们看仔细了,老师用红色表示的就是生字,通过刚才的自学、相互学习,请小朋友们用拼音把生字的音节拼出来。,注意要读准哦。)
2、生字:小老师教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3、练习说话。
三、细文,理解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一同来学习了生字,下面我们就去文中初步感受一下俗语所讲的道理吧。)(出示)、生读文,读句子。
2、说说自已读懂了些什么。3抽生说。师相机指导。
4、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句意。(用学生自已准备的小棒理解“一根筷子易被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让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大。)(过渡:小朋友们把你们的小棒拿出来,先折断一根小棒,再把十根合在一起折一折,看看你发现什么了。)、师小结:这几句俗语的意思都是讲的团结的力量大。
6、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团结的力量大呢?(生自由的说一说)(拔河、劳动等)
四、自主实践,知识迁移后收集你感兴趣的俗语,看看自已能记住多少。板书设计:人多
泰山移众人
火焰高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团结力量大筷子
抱成团桨齐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能抓住人物语言、神态、体会人物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妮妮对奶奶的关心,学会关心长辈,关心他人。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学习难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习准备:灯片
风铃
一、复习引入
1、出示风铃孩子们都见过风铃,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我们来听一听,好听吗?有一个叫妮妮的孩子也有一串风铃,她会把它挂在哪里呢?这节,我们继续学习第七《紫色的风铃》。
2、师:这一的生字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我们今天又来和它见见面,打打招呼吧。
(1)出示生字测读。
(2)读词,选择你喜欢的词造句。(抽读、齐读)
愣住
照耀
皱纹
布满
舒展
寂寞
陪伴
风铃
二、读中体会,品味感情
1、(师:孩子们对字词掌握得真不错,文读得好不好呢?老师要请孩子们分自然段朗读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抽生评,正音)
2、刚才同学们读了文,这篇文主要讲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灯片出示)()买来一串()送给妮妮,要把紫风铃挂在妮妮的床头,可妮妮把紫风铃挂在(),让风铃陪着奶奶,奶奶不再()
3、孩子们,刚才我们知道了文所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从文中哪儿知道的?把有关句子读一读(抽学生汇报)
4、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再读读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交流。通过组内交流和感情朗读,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①理解词语。采用换词法、联系生活实际或者上下文、做动作等方法理解词语,重在感悟。
愣住:呆住了,没想到。(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愣住半天回不过神的样子)
布满:散布、分布。
皱纹:(奶奶)脸上因收缩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寂寞:清净、孤独。
②感悟句子。
(灯片出示问题)⑴妮妮为什么不把紫风铃挂在自己的房间里,而要挂在奶奶的床前呢?
(因为紫风铃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很好听,可以陪着奶奶,让奶奶不寂寞。妮妮很爱她的奶奶。)
(妮妮这种做法可看出她是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
⑵同学们,还有什么办法让奶奶不寂寞呢?
(利用空余时间陪奶奶聊聊天;给奶奶讲故事;暖和的天气里用轮椅推着奶奶去公园玩一玩,到处看一看;和奶奶一起玩折纸游戏……)⑶看来,同学们和妮妮一样都是懂得尊敬老人的孩子,所以最后紫风铃轻轻地唱起歌儿:“叮咚—叮咚—叮叮咚……”同学们想一想紫风铃在唱什么呢?
(妮妮真乖;妮妮做得对;妮妮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妮妮真是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紫风铃的声音好听吗?我们来听一听。你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抽学生回答)
(1)文中也有两句描写风铃声音的句子,我们来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并对比读描写风铃声音的两句话:
①风儿一吹,紫风铃“叮叮—咚咚”,声音真好听。-
②一阵微风拂来,紫风铃轻轻地唱:“叮咚—叮咚—叮叮咚……”
自读后抽读。这两句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对事物实实在在的描写和拟人化描写的异同。
(第一句是单指风铃的声音;第二句是包含着风铃在唱歌夸妮妮的意思)
(2)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四、五自然段,体会体会风铃对妮妮的赞美吧!
(3)孩子们表现真不错。请你们在小组内自由读一读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读正确、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边读边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6、抽学生汇报: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或觉得自己读得最有感情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一听?
(先小组内练习读,要求人人动口,再自愿在全班读,读后评议。)
7、你喜欢妮妮吗?为什么?
交流:在家里,你是怎样对待长辈的?今后会怎么做?
三、拓展迁移,升华感情
妮妮是个关心长辈的好孩子,咱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尊敬、关心长辈从古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能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尊敬长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或把你这节懂得的道理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紫色风铃妈妈
买
夸送
奶奶
课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的例1、例2,课本第22页的例3、例4以及课堂活动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两个连续性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仪、5粒葡萄。
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喜欢玩什么游戏啊?
有3个小朋友喜欢荡秋千,我们一起看一看。指导学生看课本第21页的例1。
新授。
减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出减法。
图中本来有3个小朋友荡秋千,后来走了一个,还有几个小朋友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师:三个小朋友走了一个,就是原来的三个去掉一个,我们用减法算式来表示:3–1=2(板书)
师:我们来认识新的符号“-”,读作减号,整个算式读作:3减1等于2。
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1=2是什么意思?
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摆一摆。
师:大家拿出5根小棒,然后再从5根中拿走2根,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小棒。)
师:根据刚才摆、拿小棒的过程,你能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5–2。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算一算,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交流。
说一说,算一算。
观察图,说说图意。
解决问题。
师:看看第一个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师:请小朋友解答问题,想想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和共同之处。
比较、分析。
比较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第2题。
说图意,列算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总结。
【年月日教案西师版】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10-02
年月日数学课件11-28
《年月日》教学设计03-11
年月日教学设计计09-27
小学数学三年级年月日09-29
《年月日》教学设计与反思09-30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评课稿11-29
三年级《年月日》的教学反思12-29
北师大年月日知识点09-08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知识点10-06